越南农村社会福利(共8篇)
1.越南农村社会福利 篇一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 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巷道乡党委书记 张作忠
巷道乡地处城郊,全乡共有25个行政村,157个村民小组,6832户,26110人,耕地面积47812亩,人均1.8亩。全乡形成温室蔬菜、草畜、制种、劳务、二三产业五大支柱产业,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873元。
巷道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迅速,群众思想活跃,发展蔬菜、养殖、商贸流通的城郊优势十分明显。但发展中依然存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流动人口较大、社会综合治理难度大;人均耕地较少,新农村发展受到制约;各种矛盾纠纷较多、群众思想道德下滑、法制观念淡薄等制约因素。如何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管理,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进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当前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我乡实际,提出如下思考意见,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充分认识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性
农村社会管理事关农村社会稳定,事关农村经济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工作,对于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提升农村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
会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践行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好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只有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把农村的各项社会管理工作做得井井有条,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的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2、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字,不只体现在建新房、建新村、改变村容村貌上,还体现在农村社会管理的新变化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提出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都属于农村社会管理的范畴。抓好了农村社会管理,新农村建设也就抓住了内在的东西,抓住了长久的东西,才能更好的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3、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广大农村的和谐,就不会有全社会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在新的历史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必然要把农村和谐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促进全社会的和谐。
二、加强关键点建设,着力构建农村社会管理长效机制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党委、政府的共同责任,农村的各项社
会管理工作都要通过乡村基层组织得以实施,乡村基层组织必须担负起最直接的责任主体的责任。完善农村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要协调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类矛盾;要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维护村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目前,已经存在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规定,形成了基本完备的机制,关键是抓好落实。为此,乡村基层组织应在三方面抓好落实:
1、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创先争优工作为抓手,使广大党员干部提高素质、转变作风。要高度重视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定期培训机制。通过经常性的培训,引导农村干部认真学习与当前农村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强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增强民主法制观念,提高政治责任意识,依法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自觉尽责、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农民参与的农村社会管理工作格局;进一步健全农村四议两公开制度,定期研究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努力做到守土有责,以勤政、为民、务实、清廉的实际行动造福于民。
2、要加强配套措施建设,使农村社会管理对症下药、标本兼治。针对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要找到范围明确、保障有力、可操作性强的措施,就能做到对症下药。但具体到每个乡村基层而言,还需要针对实际情况,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就拿我乡来看,多年来,乡综治委以维护全乡社会稳定为目标,加强宣传教育,认真组织开展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和“法德进家”、“孝德工程”、“平安建设”等创建活动,提高了群众的法制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加强组织建设,进一步强化基层维稳调解组织,在强化派出所、司法所工作职能和基础建设的同时,建成乡综治办、综治维稳中心、信访政务大厅等组织,形成乡、村、社三级维稳组织网络,确保了维稳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先后健全了民情报告、主要领导信访接待、民情下访、“一庭三所”联动、“两个说清楚”、首问责任制、重点案件包挂责任制等一系列信访及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机制,建立了民调、司法、综治、信访“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同时,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工作,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社会重点区域的治理工作,协调解决土地征用、城中村改造等重点领域的涉诉涉访案件和矛盾纠纷,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整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强重点路段和治安卡口的人力配备和信息化建设。在此基础上,始终保持“打、防、控”一体的高压态势,坚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全乡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建设背景
1、随着我乡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城郊地区的巷道乡,尤其是环城分布的巷道、东湾、南湾、沙坡、高地等村,伴随而来的征地拆迁、土地纠纷、经济纠纷、邻里纠
纷等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凸显,社会不安定因素大量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风险逐渐显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也要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有效地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2、由于巷道乡地处城郊,交通便利,随之而来的是入室盗窃等侵财性案件的高发,虽然各村社都有巡逻防范力量,但是因资金缺乏、专业性不强,无法正常开展巡逻防范工作,这就要求要用信息化手段,专业化队伍,功能性设施来加强防控网络建设,在重要部位架设监控设备,有效预防可防性侵财案件的发生。
3、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人员与日俱增,成为各类案件的高发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治安稳定,目前,我乡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还不完善,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手段落后,基础条件较差,仅凭派出所、计生站很难管理好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这就要求必须强化乡综治办工作职能,将流动人口管理列为重要日程,合理配置各项资源,强化基层基础管理,运用专业化、信息化的手段解决问题,同时,发挥基层治保、调解组织作用,协调各村、各单位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确保全乡社会大局稳定。
4、面对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严峻形势,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方式还难以适应,管理缺位、错位、不到位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虽然积累了很多经验,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基层基础工作仍然相对薄弱,尤其是资金不足、办公场所、人员不足等问题非常突出,乡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不能很好的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工作机制和制度亟待健全完善,干部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乡村基层组织要从制度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做扎实的工作,建立规范完善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各项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健全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
3、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明确责任到人,落实工作到位。要按照“横到边、纵到底”和责任到人的要求,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和严格的问责制,把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项职责任务,分解落实到基层单位和具体的人。要建立农村社会管理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进一步明确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村基层干部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对于因失职、渎职、行政不作为或行政乱作为造成严重后果的,以及因工作不力,使长效机制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都要依法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严肃处理。
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农村社会管理包括经济发展、民主政治、文化生活、社会事业等等方面,是一项内容非常多、涉及面非常广的社会工程,应统筹兼顾,齐抓共管。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抓住“四个重点”,做到“三个创新”。
“四个重点”是:
1、加强农村社会治安建设,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治安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首要保障。一是要建立和完善村治保会、调解委员会、农村警务室、治安联防队及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等“五位一体”农村基层综治站的组织建设,形成治安综治合力。二是要顺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和任务需要,大力开展信息警务建设,建立和完善治安预警制度,根据农村发案特点,定期发布治安动态预报和警示,增强群众的安全预防意识和防范的针对性。三是强化重点打击和专项整治。适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专项打击和整治行动,要加强宗教阵地控制,严密防范和打击各类邪教组织在农村进行渗透破坏活动。四是要进一步完善维稳工作机制。在建立健全党政领导信访接待日及下访、回访制度的同时,要探索农村调处社会矛盾的新模式,建立和完善村级维稳格局。五是要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坚持教育先行,正面疏导,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宪法和法律,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和守法观念,促使他们自觉规范行为,遵纪守法,保证良好的生产秩序和生活方式,巩固和发展长治久安的良好局面。
2、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集聚便利的服务功能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通过完善体制,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引进人才等措施,营造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宽松环境。二是要
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提升集体经济实力、引导农民自主自愿地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等办法,以及鼓励各种经济成份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化运作,市场化经营,改善农村的交通、通讯、水、电、气、文化体育设施、环保设施、农田水利设施、防洪减灾设施等,进一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改变农村面貌。
3、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是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稳妥,顺应农民的要求,尊重农民的感情,留有余地,循序渐进。二是要以保障农民最迫切的需要解决的基本生活为原则,重点是保障最低生活水平,加强对五保户的供养和重病、重残人群的救助,抓好养老和医疗保险,然后逐步扩大提高。三是要坚持务农、务工、经商等各类人员社会保障管理一体化的方向,尽可能将农民组织起来,参加社会保障,同时要倡导社会尊老敬老和养老的美德,建立以法定基本社会保障为主体,乡村集体保障、家庭储蓄保障和群众互助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4、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坚实的思想基础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我们现在正处于矛盾凸显期,农
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开放性和流动性大大增强,原有的区域界线和地缘关系进一步打破,传统上的人际关系、伦理道德、值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各种矛盾有所突出,各种利益之间的协调平衡也更加困难。在这样的新形势面前,我们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价值导向,作为一项着眼全局的建设工程、一项抓住根本的教育工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农村各个领域,使广大农民都明白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从而对社会结构变迁、利益关系变化、生活方式变动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更好地进行规范调节,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把握政策,充分利用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发挥政策的效应,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二是要抓住培育新型农民这一关键,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使广大农民成为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主要力量。三是围绕乡风文明,树立新风尚,教育广大农民群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完善乡规民约,使农民在乡规民约的约束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形成自身的文明乡风。四是要完善农村文体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电视、电脑入户工程,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不断增长的需求,把思想宣传工作、文体活动向农村延伸,向农民渗透。
“三个创新”是:
1、创新管理理念,健全民主监督机制,提高服务群众能力 一是要做到管理人本化。通过为群众办实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使干部思想从纯粹的管农教农向亲农爱农转变,进一步融洽干群关系。二是要做到管理服务化。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服务要及时方便、实在管用,对各种问题要及时处理。三是要做到管理公平化。通过不断完善事前公开、事中监督、事后评议的公开机制,建立民主评议干部的制度,使基层干部增强工作责任感,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
2、创新管理模式,建立资源整合机制,提高驾驭整体能力 一是要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管理模式。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核心作用,全面统筹,凝聚人心,自始至终,一以贯之;同时,通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干部引领、群众管理,把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动员起来,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二是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覆盖、多互动”的管理格局。各种社会组织是社会的活细胞,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载体。要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农村社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三是要发挥群众自身作用,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管理氛围。要认真引导农民群众求富求安的强烈愿望和越来越强的自主意识、越来越高的管理热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共同做好农村社会管理工作。
3、创新管理方法,建立多策并举机制,提高日常管理能力 一是要用宣传教育、民主协商等手段管理农村事务。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远程教育、文艺演出等形式对农民群众进行教育,通过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支部会议等途径共同讨论决定农村社会管理事务,为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二是要运用制度规范、经济拉动等手段管理农村事务。发挥乡规民约的约束作用,同时对从事农村社会管理的干部按工作量发放一定报酬,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三是要运用示范带动、目标激励等手段管理农村事务。通过培树典型,正确引导,使农民群众向先进看齐,最终达到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目的。
2.越南农村社会福利 篇二
越南河流众多, 特别是南方九龙江平原水网密布。由于越南农村条件较差和多年的生活习惯, 农民通常把生活污水直接排到室外并进入河流, 从而造成水资源污染。每年汛期, 河水泛滥, 即使建有厕所, 也经常被水淹没, 造成污染。为此, 越南有关部门设计了一种可升降环保厕所在南方河流、湖泊附近的农村中使用, 逐步缓解河流生活污水污染问题。
在越南农村洁净水和环境卫生中心, 技术负责人阮山松向记者介绍说, 这种厕所的最大特点是建在高脚屋旁, 可以随河水水位升降, 避免生活污水在汛期造成水污染。厕所从外观上看, 类似于越南南方的高脚屋, 主要包括上下两部分, 上部是简易的如厕间, 一般就地取材, 用以遮风挡雨, 下部是一只大圆桶, 放置在由水泥柱或石柱支撑的水泥托台上。这种圆桶就是可升降环保厕所专用的化粪桶, 由混合硬塑料制成, 高1.5m, 直径1m, 其内部纵向分为3格, 其中一半是储粪部分, 另外两格各占1/4, 是沉淀部分, 3格之间在距桶底80cm的地方与直径9cm的“L”形PVC管相通, 接近桶顶部的地方还有直径6cm的出水孔用以连接排污管道, 可以将污水排入地下预先建好的过滤池。和化粪桶顶部紧密相连的就是厕所的地板, 面积1.2m见方, 由厚5cm的混合硬塑料连带便池一次整压成型。而这个厕所的特别之处就在于, 地板的4个角钻有4个直径10cm的孔, 安装时将4根木柱穿过孔后插入地下固定好, 化粪桶和地板安装成一体后, 就可以沿木柱上下滑动, 形成了可升降厕所。
厕所使用很简单, 先将粪桶注满水, 粪便通过便池进入化粪桶后, 经过三格的沉淀, 污水经管道引入地下过滤池, 过滤后排入自然界, 残渣经过3~6个月的沉淀以及自然分解后再排出。到了汛期, 河水水位上升至化粪桶的一定位置后, 由于化粪桶能沿4根木柱滑动, 农民可以利用水的浮力将化粪桶抬高至一定高度, 下面再用杠子卡住, 这样就可以保证厕所不被水淹没, 居民能正常使用, 从而避免了生活污水对水资源的污染。这种厕所造价约25万~300万越盾 (合1000~1200元人民币) , 使用过的农民表示, 方便实用, 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这一技术已经开展试点工作今后推广开将会对越南南方汛期农村水资源污染起到缓解作用, 也将对越南农村洁净水和环境卫生国家标准工程的推进发挥积极作用。
3.越南农村社会福利 篇三
自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越南的现代化事业加速推进。在商业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冲击着越南家庭、社会教育的传统道德,致使青少年在心理结构、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并因而产生了学校暴力、文化道德降低、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问题。笔者在来中国留学之前,曾越南在龙安省菩提方维学校工作了5年,担任的课程是心理辅导。利用工作的便利,我对越南龙安省守剩县城菩提方维学校的部分青少年学生和他们的家庭、老师及同学等展开了实地调查,进行深入访谈,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深入探讨了家庭教育模式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2.家庭教育模式的分类
《教育大辞典》将“家庭教育模式(Family education model)”定义为父母和孩子或发展中的人之间的教育或陶冶关系,即处于一个团体里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家庭教育模式是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道德、行为社会化的过程”。
有学者将家庭教育模式分为权力模式和合作模式,本文借用了该分类方法。
(1)权力模式(power model):有学家认为“权力” 不仅是重要的是制度化的,而是被放置在法律的伦理道德基础和压迫存在于家庭和社会”,权力是产生某种特定事件的能力或潜力。心理学家则认为,权力是人们行动和互相作用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动机,是预期强烈独权行为有特别联系的动机。权力的根本目的是人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而对自己的价值资源和他人的价值资源进行有效地影响和制约。权力模式的家庭教育指是父母不顾及孩子的意愿,以威胁或者惩罚的方式贯彻自己的想法来实现教育,就是运用家长地位的权力,独权,强迫和命令孩子必须听话,不能反抗。
(2)合作模式(cooperation model):合作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共同语言、共同思想,互相尊重对方自由的想法和人权,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在家庭教育中,合作模式指的是每个家庭成员之间都互相合作,倾听别人的建议、想法、心事,同心同力,相互沟通,从而解决生活中的矛盾。本文所指的合作模式是指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子女在公平、自由、尊重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合作,在生活交往过程中能够以平等协商达成共识的方式完成家庭事务和责任。
3.家庭教育模式对越南菩提方维学校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越南菩提方维学校是一所较为特殊的学校,该校学生的家庭关系大多很复杂,一般家庭都有特殊的背景,如父母离婚、家庭贫困、父母或一方离世等等。学生们来自各个地方,加之越南北部、中部、南部的家庭风俗、文化也不同,所以他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同。有的学生家庭夫妻婚姻关系有问题,比如经常争吵、家庭暴力、离婚等等;有的家庭教育模式有问题,比如家长用命令,强行控制子女思想、行为等等方面。因此,很多孩子存在异常的道德行为。
3.1权力模式对青少年人际关系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在越南家庭教育模式中,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特别是有些家庭有过时的“父权”观,他们认为男性家长就是前辈,高高在上,他们不愿意与孩子和妻子拥有平等的权力和地位。越南菩提方维学校的一名高中女生——L,今年16岁,她的家庭住在越南中部。L的妈妈46岁,是一名家庭主妇,她说:“我的家庭是三世同堂,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一般情况下,孩子们特别是女儿被长辈强迫做不喜欢的事或者长辈禁止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L在家庭人际关系交往中缺乏话语权,这就养成了她沉默寡言与孤僻安静的性格。在访谈中,L告诉笔者:“我是没有用的人,我的家庭看不起我,重男轻女,我觉得自己很悲哀,命运不好,所以不敢接近任何人,怕别人也看不起我”。
家长经常通过惩罚、暴力、责骂等来教训青少年,经常命令青少年按照家长的安排来生活,强迫青少年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忽视青少年的感受,而重视自我的权力,享受权力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青少年的情绪、权力和自由。这对青少年人际关系的道德社会化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3.2权力模式对青少年心理结构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越南家庭还存在许多传统的家长权力保守的教育方式,家长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也强加暴力行为,有时候家长对孩子的生活隐私、结交朋友、学习、活动时间等等方面都进行过多地管制,从而导致青少年心理结构不完善、思维不灵活、自制力差等情况,导致产生了“自卑症”,他们通常不擅长人际交往,“沉默寡言”,因此,对他们心理结构的道德社会化产生不良的影响。
如前文谈到的L,对其家庭背景及其影响,她说:“我的家长很封建、独权、‘重男轻女,不尊重我的想法和隐私,只会命令不会商量,经常给我很大压力、我很难受,不开心,但是我不愿意也不能反抗,那时候我不得不服从家长”。
L的老师和同学认为:“L是一个冷漠的人,一个人呆着,没有朋友,老师也很难接近她,不知道怎么帮助她解决困难和心理问题,她好像有心理疾病,经常沉默寡言、孤僻安静”。
在家庭教育权力模式中,家长不断地将成人的意志强加于青少年,为青少年规划、管理他们的思维和行为。在这样的成长背景下,青少年相应的权利和自由被家长垄断,因此家庭教育模式对青少年心理结构道德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内化到青少年自身,体现在暴力、脾气变坏、烦躁等等的行为之中。
4.合作模式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21世纪以来,越南社会改革开放后,经济、文化、文明发展很快。在越南,家庭教育模式也正在发生变化,大部分城市家庭教育趋向平等合作模式。
4.1合作模式对青少年人际关系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越南家庭教育逐渐出现一些合作模式的家庭教育,家长对青少年人际关系道德社会化的影响随着社会和家庭的融合而改变。但在合作模式的家庭教育中,也是有很多规定需要遵守,毕竟如果家庭教育用合作方法但是没有规则的话,青少年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和不良现象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有相应的规定需要遵守。菩提方维学校的校长说:“我们学校学生的家庭环境很复杂,部分学生有越轨行为,但大部分学生都遵守学校道德规范。实际接触我们会发现这部分遵守规定的好学生一般他们的家庭教育是合作模式的”。
校长举了一个优秀学生的例子,H,今年18岁,家住在越南南部,他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学习成绩和道德都很好,每年都会得到学校的奖励。H的老师说:“H从来没有发生过违反学校规定的行为,他很照顾他弟弟,对所有同学都会关心,对老师也很有礼貌、尊重长辈,对同学朋友也是。在菩提方维学校也是学习成绩最高的学生,同学们和老师们都喜爱他”。
在H眼里,他爸爸是一个很善良老实的爸爸,很爱家庭、妻子和孩子。他说:“我很爱我的家庭,特别爱妈妈,特别尊敬和爱爸爸,我的爸爸是一位伟大的爸爸,他很善良,对家庭关系用协商的方式来解决。”
就菩提方维学校的学生家庭来说,合作模式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心理结构道德社会化有良好的影响,笔者在实际接触中会发现,合作模式家庭教育出的青少年较其他模式教育的青少年更懂事,更遵守道德规范。
4.2合作模式对青少年心理结构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合作模式中也有各种行为规范和价值道德判断标准要求尊重个人的隐私和自由权,青少年的行为会受到这些家庭教育合作模式规范和标准良好的影响。青少年应用这些行为规范,来约束和指导自己的学习和跟家庭长辈交往,逐渐内化心理结构,使之成为习惯,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成长过程产生良好的作用。
仍以前文提到的H学生为例,如果H高中毕业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我们可以预见他可以成为一名遵纪守规的好公民。因为按照H的观念:“我的家庭在我心中对我很重要,家庭已经给我很大的支持让我有自信而实现梦想。毕业后我会为了父母和弟弟妹妹,为社会做最大的贡献来报恩”。
总的来说,家庭教育的合作模式主要培养、尊重青少年自由的思想和隐私人格,所以对青少年心理结构道德社会化有良好的作用。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家庭给了H温暖的生活、力量、自信、独立,他能够努力奋斗自己的学业,努力实现他的梦想。他的家庭教育合作模式使他的心理结构完美、幸福、乐观,对生活充满激情。所以他对任何人都很热情,对任何事都很乐观地看待。从他的事例可以得出,合作模式的家庭教育会从积极和正面的视角去影响青少年心理结构的道德社会化。
5.结论
正确认识家庭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家长需要在转变教育模式和思维惯式与创设有效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基础上,运用合作模式的教育方式,如需要运用情感互相尊重,进行有效沟通,主动倾听,以促使家庭教育中的教育对象青少年学生能够进行良好的社会化过程,最终培养出青少年的良好道德品格和行为。合作模式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和心理结构的成长有益,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王希尧. 教育关系是教育本质的一个维度. 内江师专学报, 1998
[2] 纪大海. 杜萍. 教育关系论. 教育研究, 2002
[3] 周润智. 教育关系. 学校场域的要素、关系与结构、教育研究, 2004
[4] 佘双好. 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发展特点的实证研究. 当代青年研究, 2002
[5] 黎民, 张小山. 西方社会学理论.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
[6] 肖世民. 教育过程中人际交往结构初探. 唐都学刊, 1996
[7] 王玉恒. 析交往活动中的多重关系. 哲学研究, 1993
4.越南农村社会福利 篇四
全国农村社会治理论坛提出:推进农村社会治理保障体系建设
作者 法制日报记者 姜东良 徐鹏 5月6日至7日上午,由法制日报社主办,中共费县县委、费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全国农村社会治理论坛在山东费县举行。与会人员深入研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对费县创新“3十4”农村社会治理保障体系给予充分肯定。“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费县县委书记程守田在论坛上说,作为农业大县,费县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花,事在基层办,积极推进农村社会治理改革,探索建立“3+4”农村治理保障体系。“3”就是建立三项社会治理机制,即农村基层班子建设长效机制、农村财务有效监管机制、农村基层社会矛盾有效调处化解机制;“4”就是筑牢四条民生保障线,即农村基层班子运转保障线、农村特困群众救助保障线、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保障线、村级群众事务代办保障线,走出了一条具有费县特色的多元化新型村级治理之路,初步实现了“核心作用更加明显、财务监管更加透明、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班子运转更加顺畅、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社会救助更加有力、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的目标,达到了“全覆盖、保基本、兜好底”的社会保障效果。与会专家认为,费县实施“三机制”“四保障”农村治理工作体系,践行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民生逻辑”和“人民至上”的.执政情怀,适应了社会治理新趋势,切合农村实际和特点。费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乡村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治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治理主体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其中,要营造政府、市场、社会组织、民间力量等多元治理主体的合作、协同、互动、互补的机制。治理手段需要实现从单一行政管理向行政、法律、经济、教育、文化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转变。因此,完善的农村社会治理保障体系是实现农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论坛展示的江西省赣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农村社会治理;广东省清远市注重多元化解农村矛盾,维护农村平安稳定;河南省平顶山市创新机制,规范运行,努力发挥人民调解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基础性作用;山西省晋中市依靠法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等经验做法,也成为此次会议的一大亮点,引起与会人员的极大兴趣。论坛还对论文获奖作者进行了颁奖。中央综治办一室副主任徐龙刚、法制日报社社长邵炳芳、山东省综治办副主任李平和山东省临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行华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等专家学者作主题发言。法制日报社副社长周秉键在论坛闭幕式上作总结讲话。
5.越南农村社会福利 篇五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这一问题是政府关心的重点,是学者研究的焦点。中国的改革第一步源起于“三农”,中国未来的成败,也必将取决于“三农”,这是显而易见的。泱泱大国,农为根本,只有“根本”的问题解决好,才是最彻底的,最有价值的,最革命的。2006年4月,国家发改委下达了关于开展农村经济重大问题调研的指令,按照国家发改委下达的调研课题,笔者有针对性的深入湘潭县农村开展调研,并运用湘潭县县委基层办、县委政研室和湘潭县政府经研室的相关调研成果,形成了综合性调研报告。调查结果表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乏力,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和尚未建立长期投入机制,成为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四大难题。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原因是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相悖的政策失衡、体制障碍、城乡隔阂。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目标,笔者以为要做好做活五个方面的文章:
一、生产发展 用工业化的理念 实现经济重建--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
二、生活富裕 用产业化的布局 实现社会重建--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研究;
三、乡风文明 用市场化的思维 实现制度重建--关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四、村容整洁用城镇化战略 实现生态重建--关于农村环境污染研究;
五、管理民主 用科技化的手段 实现文化重建--关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研究
关键词:农村经济,经济发展,和谐发展
近三年,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一号文件,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六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七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八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难题之一: 乡村债务问题
据调查,一般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年刚性支出需15万元左右,规模相对较小的行政村也不少于10万元。但目前大多数村的经济现状都不乐观。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受政策性制约,企业改制断了收入,税费改革少了收入,招商引资没了收入;二是经济发展空间小,受制于有限土地资源、资金和自然资源;三是财政转移支付入不敷出,不可预见性支出不断攀升,正常运转难以为继。村级集体往往经济薄弱、无钱办事,这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突出难题。
一、乡村债务结构分析
~~县乡村两级负债总额为55161.99万元,其中乡一级负债42586.33万元,村一级负债12575.66万元,其债务结构如下:
按成因划分:A、地方上项目、办企业,造成决策失误或因管理、市场原因亏损形成的债务14992.45万元(其中乡级13814.10万元、村级1178.35万元)占27.18%。B、办福利事业、“普九”、乡镇医院和村办福利事业建设形成的债务5853.77万元(其中乡级4819.21万元。村级
1034.56万元),占10.61%。C、民间高息借贷、完成各种上交任务,因本金、利息形成的村级债务3599.48万元(其中乡级2484.72万元、村级1114.76万元),占6.53%。D、如通乡镇油路、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债务4922.01万元(其中乡级3070.66万元、村级1851.35万元),占8.92%。E、因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干部因素形成的历史性债务1335.54万元(其中乡级968.14万元、村级367.4万元),占2.42%。F、农户欠交税费,逐年欠款而增加形成的集体债务10640.2万元(其中乡级4659.72万元、村级5980.48万元),占19.29%。H、其它原因形成的债务13818.54万元(其中乡级12769.78万元、村级1048.76万元),占25.05%。
按债权人划分:A、欠银行、农村信用社、基金会及其他金融机构20131.79万元(其中乡级17614.46万元、村级2517.33万元),占36.49%。B、欠乡村工程业主3418.82万元(其中乡级2755.70万元、村级663.12万元),占6.2%。C、欠乡村干部7682.6万元(其中乡干部5769.09万元、村干部1913.51万元),占13.93%。D、欠乡村教师2518.4万元(其中乡级2452.30万元、村级66.1万元),占4.57%。E、欠民间个人2568.06万元(其中乡级l537.07万元、村级1030.99万元),占4.66%。F、欠其他经济组织10881.74万元(其中乡级6049.24万元、村级4832.50万元),占19.7%。H、欠其他债权人7960.58万元(其中乡级6408.47万元、村级1552.11万元),占14.42%。
二、乡村债务成因分析
1、财源有限。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撤区并乡、农村税费改革、免征农业税等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村集体不再有剩余产品的分配权和经济收入的支配权,“五统三提”、农业税附加等乡村集体收入也随之消失,乡缜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大多数被取消,预算外收入锐减,乡村集体收入来源被逐渐抽空;由于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缺乏、企业组织化程度低等方面的先天不足,曾经红火一时的乡镇企业,在90年代纷纷破产倒闭或改制重组,每个乡镇每年几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的企业管理费收入顿时化为乌有;1988-1993年,国家实行:划分税种、核实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地方财政的留成比例较高,理财自主权较大,财政状况相对宽裕,而94年以后实行的分税制,地方的独享税种只有营业税、地方企业上缴利润、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小额税种,而增值税、所得税地方只分享25%、40%,地方财源严重“缩水”。
2、刚性支出居高不下。由于机构雍肿,队伍膨胀,乡村二级的工资、误工补贴,办公费、交通费等基本支出使乡村不堪重负,政策性增资只能“挂空档”。旱涝灾害、山林火灾、矿山事故等突发事件而导致的不可预算费用,使原本拮据的乡村财力更加捉襟见肘。,3、财源流失严重。分田到户后,村级集体财产被一分而尽;撤区并乡、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人情税、关系税、税收征管力度不够,导致税收不能按国家政策足额征收;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税费收缴缺口大,尾欠收缴难度大,征收成本高;实行分税制以来,一定四年的乡镇税收任务必须无条件完成,不能完成的乡镇只能高价买税(20~30%的手续费)或高息借贷垫交;成立于1994年的农村基金会、互储会,一开始就以高息和分红疯狂吸收存款,违规大额放贷,直接威胁金融秩序,99年国家下令强行关闭时,乡镇财政向国家举债1.181亿元兑付农民存款,农村“两会”清收不仅使县、乡、村支付了巨额的清收成本,还承担了1368万元的利息债务,至今还有9000多万元的不良贷款没有收回,4、盲目性建设投资强力扩张。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政企不分,政府办企业、政府为企业担保贷款,使乡镇不得不花巨资为企业亏损买单,为企业偿还不良贷款本息;各种达标工程、政绩工程劳民伤财,使乡村债务陡增;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府运用行政手段组织农民发展新的生产经营项目,并和农民签订保产保利合同,项目失败后,政府不得不替农民交纳巨额学费。
5、预算约束力不强,挥霍浪费严重。乡镇人大会议上通过的财政预算报告往往是一个形式,乡镇的财政支出一是拆东墙,补西墙,毫无预算可言。二是乡镇财政支出往往是书记、乡镇长说了算,管他预算不预算,支出决策不仅脱离预算而且基本上没有民主可言、更不要说财务制度了。三是村级财务管理混乱,乡级财务账性违规违纪支出现象较为普遍,有限的乡村财力“跑、冒、滴、漏”严重,乡村债务雪球越滚越大。四是乡镇主要领导异动频繁(平均任期2年左右),在领导的潜意识中,根本就没有长远打算,大多是过日子、守摊子、找路子,希望早日脱离“苦海”,支出的随意性也就被无限放大。五是村一级的支出就更没有计划了,“到手就是财、今朝有钱今朝用,管他明天怎么过”,是大多数村干部的理财之道。
在现行的乡村绩效考核机制中,数字化强制性硬指标不少,唯独没有行政成本的考核指标,乡村干部在行政过程中,没有成本意识,从客观上助长了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个别乡村干部为了自己的仕途和声誉,不惜花公款制造虚假政绩为自己脸上贴金。在乡村财力日益拮据的状况下,办公费、交通费、通信费、公务接待费却节节攀升,大吃大喝俨然成风,公费请客送礼愈演愈烈。在公款消费上讲排场、讲档次、互相攀比,债务包袱越背越重,群众怨声载道。
三、乡村债务影响分析
巨额的乡村债务对基层组织运转、农村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1,是违法行政的重要诱因。乡村出现收支失衡后,乡村干部首先想到的是利用行政资源,巧立名目向行政相对人收取各种费用,因而,农村“三乱”久治不止;为了弥补工作经费的不足,乡村两级均热衷于违规征用土地搞建设,通过炒地皮,从中获取20-30%的收益;由于经费紧张,驱使政府机关和干部采取各种隐蔽手段经商办企业;为确保正常运转,乡村干部千方百计找门路,以项目建设为幌子,通过非正常途径,采取非正常手段,争取上级支持,以弥补工作经费不足。
2、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沉重的债务包袱,使乡村主要领导整天处于“借新债、还旧债、躲追债”的状态下,影响了他们谋划经济发展的精力;湘潭县的干部工资只有~~市的1/
2、长沙市的1/3,并且还不能按时发放。乡村干部为垫交税费、垫付工作经费,每人手里攥着几千元、上万元乃至10多万元的“白条”,兑付遥遥无期,乡村千部人心涣散、意志消沉;面对存量和增量均严重不足且强制带病超负荷运行的农村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的社会事业公益设施,乡村二级无力改造和建设,农村公共产品供需脱节的现象更加严峻;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有限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和教育经费被乡村挪用已习以为常,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基础教育。沉重的债务包袱,致使乡村二级运转困难,公共服务职能难以正常发挥,势必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同时,由于公共投入不足,也直接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民增收致富。
3,有损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巨额的乡村债务使乡镇政府、村委会成为农村最大的债务人。对内,欠乡村干部的工资和公款私垫费用,对外,大到欠金融机构贷款、施工单位工程款,小到欠水电费、运费、餐费、办公用品费,而且在目前状况下,乡村根本不具备偿还能力,只能采取能拖就拖、能躲就躲的应对之策,社会公信度大打折扣。债主为了早日拿回欠款,无奈之下,只能无休止地纠缠乡村干部,围堵干部家门和乡村驻地、封堵学校大门、强行搬走农具和办公用品,搞得乡村干部声名狼藉,无法开展工作。
难题之二: 农民增收问题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农民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增收困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挑战。首先是种养业增收难。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虽然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贴,但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涨价,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二是产业化带动难。近几年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竞争力总体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加农
户和协会加农户等模式并未给农民增收带来多少实惠。公司、协会和农民之间还未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几乎没有在企业或协会的二次分配中获益增收。有的地方将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作为普通企业对待,有的作为社会团体对待,还有的地方根本没有适当的名分。这种混乱局面使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贷款、纳税、保险等诸多方面困难重重,严重妨碍其发展。三是转移性增收难。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四是政策性增收难。自2005年起,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及其附加,“一免三补”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但农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间也在缩小,没有更多途径。
一、农业政策执行情况
税费改革前的2001年,~~县农民的税费负担情况为:农业税28404509元、农业特产税5160000元、生猪屠宰税1352700元、乡统筹47604645元、村提留18886556元,共101408410元。人平负担98元,亩平(按计税面积计算)负担108元。一些临时性摊派和搭车收费(约30元以上/人)尚未计算在内。
2002年税费改革时,湘潭县核减一批不合理计税面积,合理确定计税产量,取消农业特产税、生猪屠宰税和“五统三提”,将农业税费门类规范为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2002年和2003年因税费改革使农民减负约30元/亩。
2004年农业税税率由7%下调至4%,全县农业税及附加总额3304万元,人平负担31.98元,亩平负担35.30元,较2001年下降67.42%。2005年,农业税全免,全县预计免征农业税6046.4万元,从此,农民完全从税费负担的梏桎中解放出来。
2003-2004年,~~县共减免农业税10116.4万元,得到了上级财政等额专项转移支付。2002-2004年,~~县共下援农业税灾社减免2163.7万元,重点照顾贫困村组的农户、五保户、烈军属、残疾人、受灾群众和水库库区内的困难群众。
2004年,~~县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发放直补资金970万元,粮补资金1544.4万元,使农民直接增收2514.4万元,人均增收24.51元。
二,2000~2004年~~县农民收入情况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及构成的变化情况。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644元增加到2004年的3681元,5年内增加1037元,增长39.2%,年均递增8.62%。
2000—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度增长具有极大的不均衡性(2000年较1999年增长3.97%,2001年较20001年增长5.3%,2002年较2001年增长5.7%,2003年较2002年增长7.5%,2004年较2003年增长16.3%)。5年中,农民收入虽稳步上升,但有四年的年间增速低于
8.62%的年均增速;其增长规律具有较强的阶段性和明显的跳跃性,前四年为低速期,年均增速仅6.17,2004年为快速增长期,较2003年增加516元。增长16.3,首次超过城镇居民纯收入增返5.3个百分点。若没有2004年的高速增长支撑,就不可能实现8.62%的年均增速。5年间,农民纯收入的构成基本稳定。家庭经营收入占60.78%,5年间的增减幅度稳定在58—2.5%之间;工资性收入占36.19%,5年间的增减幅度稳定在34.3~38.9%之间;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仅占0.87%、2.16%。湘潭县2004年农业总产值44.3亿元,农业增加值25.21亿元,粮食种植面积187.4万亩,粮食总产量85.72万吨,出栏牲猪234.49万头,农民人均纯收入368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6%、8.5%、17.3%、14.7%、8.4%、16.3%。以上数据显示,随着一系列以“多予、少取、放活”为核心的支农扶农政策的颁布实施,农业和农村取得了多年以来难得一见的好形势,粮食生产在短期内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农产品全面丰收,农业效益明显提高,特别是农民收入增幅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成为国家宏观调控下,县域经济特别是农业大县县域经济的最大亮点之一。
〈二〉、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1、农民收入的增长仍然依赖于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收入来源渠道依然狭窄。
2、农民收入增长与国家政策紧密相连,2004年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是政策效应。免征农业税不仅使农民减轻了负担,更重要的是从源头根治了农村乱收费的痼疾,使各种巧立名目的搭车收费失去其依附的载休,广大农民群众可谓欢呼雀跃,拍手称快。直补、良补给了农民一条稳定的政策性增收渠道,减负和增收使农民在长期的“高负低收”的恶性循环下解脱出来。
3、较长时期内农民收入增速一直低位徘徊。以2000~2004年为例,年均增速仅8.62%,其中,2000年较1999年仅增长3.97%,2001年增长5.3%,2002年增长5.7%。扣除物价上涨因素,2000~2003年的农民收入增长处于停滞和负增长状态。
4、农民收入的内部分化日趋加剧。2003年,我们调查了8个乡镇20个村50户农户的收入情况,户均收入8400元,其中年收入10000元以上的17户,占34%;年收入在5000~10000元的26户,占52%;年收入1000~5000元的5户,占10%;年收入1000元以下的2户,占4%。
三、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
1、农民增收的空间非常有限。1998年以来,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的原因除政策等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历了10多年的家庭经营后,农村生产力、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效率已经发挥到了极至,在新的经济体制、产业格局、生产经营模式没有出现以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必然进入“休眠期”。2004年的增产、增收、增效缘于政策好、市场旺、人努力、天帮忙,政策的引扶效应和市场的刺激效应又一次发挥到了极至,要保持2004年的良好发展态势已属不易,要谋求新的发展和突破,难度可想而知。
2004年,农作物产量和价格也接近峰值,依靠提高单产和市场涨价增收显然“内存”严重不足。在世界农产品生产与贸易不断集中、全球农产品贸易的垄断性经营、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进行巨额补内贴并对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进口设置绿色壁垒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2004年,我国农产品的平均关税从45%下降到17%,许多农产品的关税普遍下调20—30%,国际农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价格也将下降20—30%,农产品价格回落的压力越来越大。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已经无法经受国际国内大市场的冲击,国内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
进入鸡年,农产品价格就遭遇“寒潮”,首先是稻谷价格比2004年下跌5~8元/50kg,接着是4月下旬~5月下旬的牲猪价格直线下跌,良杂猪由去年的10.2元/kg跌至8.4元/kg,良良猪由去年的11元/kg跌至8.4元/kg,在经历了一个月的低价运行后,牲猪价格才触底反弹,小幅上扬,但仍然没有恢复到2004年的价格水平。工资收入己成为农民收入的“创业板”。受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和就业机会相对较多的影响,尤其是城镇建筑业、制造业等对农民工需求大的产业增长强劲,民工外出务工寻找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多。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将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估计在近几年,工资性收入会成为农民收入增长最主要的贡献因子。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劳务经济也面临诸多制约,一是竞争越来越激烈。全国共有农村劳动力42亿,农业自身的劳动力需求只有1.7亿,尚有3.1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加上城镇下岗失业工人和新增就业人员,城市的承载能力相对有限。二是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三是劳动力的供大于求,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体力型务工人员的薪金待遇会越来越低。四是湘潭县的劳务经济至今是一种自发经济,管理松散,组织化程度低,若不引起高度重视,就有可能失去部分劳务输出市场。
2、农民增收的风险性系数大。农村是一个庞大的“露天工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民是“靠天讨吃”。目前,我国尚末建立农业风险救助机制,一遇自然灾害,农民就只能望天兴叹。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实现了超常规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压力也与日俱增。众所周知,过度开发和盲目扩张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水士流失、生态失衡、资源紧缺必然导致气候的反常,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农民增收的风险系数也就不断放大。
3、农民增收的自主性非常有限。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受思想观念、认知水平的限制,农民死抱自己的一亩三分自留地不放,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土地浪转机制难以形成,产业结构调整步履艰难。作田、养猪、打工不可能使农民收入出现量的飞跃和质的变化,增收动力明显不足。
农产品价格是农业的“晴雨表”,农资价格又是农业的“风向标”,农民对“二价”只能无条件的被动接受,农民增收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今天以来,农产品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下跌,农资价格却一路飚升,尿素零售价(下同)1950元/吨,同比(下同)上涨14.9%;钾肥2200元/吨,上涨29.4%;碳胺540元/吨,上涨17.4%;复合肥1050元/吨,上涨32.9%;种子9元/kg,上涨28.6%;农地膜14元/kg,上涨4%;抛秧盘0.65元/块,上涨160%;农药的平均涨幅也在20%以上。因农资涨价,农民种田成本增加50元以上/亩。按2004年湘潭县“二补一免”55.72元/人计算,政策给农民带来的收益被农资涨价全额抵消。
受煤、电、油、运紧张和原材料涨价等因素的影响,农资价格上涨有其客观原因。但透过涨价现象还是可以发现一些不可忽视的深层次的问题。一是近年来,舆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宣传有失偏颇。农业和农村经济刚有转机和起色,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把农村形势说得天花乱坠,片面宣传和夸大成就,对仍在存在的各种问题或是忽略不计,或是轻描淡定,给人以“三农”问题已经解决,农民已经富裕的舆论误导,各行各业,特别是农资生产商和经销商也就争先恐后来分“蛋糕”,为农资涨价埋下伏笔。二是农民对农资生产成本、进零差率等生产经营信息全然不和,涨不涨价、为什么涨价、涨多少,全是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一面之词。三是国家在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前”补贴方面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投入大量资金,但真正的“好处”往往落到了生产企业和经销商手中,他们一方面享受国家的行业政策优惠,一方面叫苦不迭,大呼亏本经营,一次又一次提高农资市场价格,最终受“挤榨”的还是农民。难题之三:村镇规划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情况
二、98年以来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当前存在的问题
难题之四:投入机制问题
1,金融资源流失严重,经济发展受资金“瓶颈”制约
2、上学难、看病难、贷款难,打官司难。
主要原因:政策失衡、体制障碍、城乡隔阂
原因之一:生产经营模式落后,产业科技含量不高。
原因之二:基础设施薄弱,综合生产能力脆弱。
原因之三:乡镇机构雍肿,干部队伍庞大。
表现之四:乡村两级经费紧张,基层组织运转困难。
原因之五:党群关系疏离、干群关系紧张。
原因之六:社会保障体系严重缺失 劳务输出引发社会问题
生产发展 用工业化的理念 实现经济重建
6.农村社会发展变化社会调查报告 篇六
管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寒假生活,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我校于2013年组织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主题为“走基层,看变化,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我选择了“深入家乡基层,了解家乡发展变化”这一内容,对自己的家乡安庆市怀宁县三桥镇进行了调查。通过为期20多天的调查访问,我深切感受到三十年来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2013年1月14号到1月16日这三天我做了调查活动的准备,包括拟定计划、罗列提纲、设计和打印调查问卷,确定采访人及时间等。从1月17日开始正式在我村开展采访调查,采访因天气、人为因素等是断断续续进行的,一直持续到2月13日。从2月14号起我开始整理并撰写调查报告,并于2月20日完成。
我家乡所在地为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三桥镇双河村,村中拥有土地一千二百八十亩,是一个地少人多、以农业为发展主的村庄。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我分别以发放调查问卷、录音、调查访问等形式走访了村中67户人家,采访了282人。在调查采访过程中发放调查问卷70份,收回70份;拍摄照片67张,录音26份。这次调查活动主要是为了了解家乡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国家对农村实施的政策在本村中的实行情况,村中建设,村容村貌,村中经济发展总体态势等;了解家乡村民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了解当前村民的现实生活状态,生产生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将来家庭发展的想法、期望。因此次只调查了本村的少数部分村民,故在一定程度上对反映问题可能有所影响,但或多或少可以反映一下本村的一些实质问题。从调查统计结果且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总结出我村村民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有目共睹、不容置疑的,让人不自觉的感叹家乡三十年来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
一、新房一排排,宽敞又明亮。当年的土坯房子、小木门已不复存在,如今的砖瓦房宽敞明亮。往前几十年数,家家户户的小木屋在夏天是屋外大雨,屋内小雨,现如今的大瓦房坚固耐牢,有些村民戏言:“刮风下雨咱不怕,就是地震了也不慌”,这当然是说笑,但也表明房屋的坚固性。单从门窗的换代上看:从纸糊的木窗户到安有玻璃的门窗,但现在铝合金的门窗,变化之大可见。
二、摩托车、电动车来去自由,面包车、小轿车也来“赶会”。早些年的脚走肩扛的运输方式早已不复存在。现在因“村村通公路”政策,柏油马路已修到了家门口。村里人出门摩托车、电动车,不到一会功夫就到达了目的地。部分富裕的村名已购置了面包车、小轿车,出门更是舒适、方便。
三、摒弃大鱼大肉传统吃法,讲求吃得健康绿色。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有45%的被采访村民认为30年来家中最大变化表现在生活质量上。村民餐桌上的内容不断升级换代,往前几年,年年过节吃上鸡鸭
鱼肉,那叫富裕。这几年村民的大鱼大肉已经吃腻,如今餐桌上的青菜渐多,村民们也开始讲求吃得健康绿色了。
四、大姑娘、小媳妇花枝招展,年会上个个时髦、时尚。以前,家中妇女紧衣缩食,省出钱来给孩子购买过年的新衣,小孩子也为要过年的新衣而哭鼻子。如今的村民可以说天天穿新衣,什么时髦穿什么。各个花枝招展,告别黑白年代,迎来精彩生活。就连那发型,也是年年新变化,年年新内容。
五、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生活轻松自在。现如今村中家家有彩电,很多农户家中安装有电冰箱、洗衣机、电锅、音响等。回想前几十年前,冬天洗衣服妇女手冻得通红,洗的衣服好几天晒不干;夏天的肉、菜总因温度高不便储存;妇女整天围着锅台转,没有空闲,这些家用电器的安装,减轻了妇女的劳动强度,空闲出很多时间休闲、娱乐。
六、农村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减轻农民病顾之忧。一直以来村民都害怕家里人出现病症,尤其是害怕老人和孩子生病。但家中有人生病住院花钱的现象又是不可避免的,村中好多村民因病返贫的现象很多。最近几年国家出台好政策,在农村医疗保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村民通过入农村医保,受惠颇多。像一位村民因得脑血栓所花的4000多的医疗费中,有2000多由农村医保负担,这种农村医保的政策的确减轻了村民的病顾之忧。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但这是否表明当前的农村就十全十美,没有任何问题了呢?也不尽然,在调查访问过程中,村民就对制约我村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总体说来,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水源问题亟待解决,村中至今有许多地方未安上自来水。村民吃的水大部分都是自家的井水,卫生安全得不到保障。另外洗衣服等的用水绝大部分都被污染,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
二、村名脑中“墨水”还是少,种田缺乏科学知识。在村中广泛存在着村民种田不懂科学、不用科学、不信科学的现象,有的人想科学种田还受到周围人的嘲笑,认为那是瞎折腾。科学知识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村庄的发展,制约着村民的“钱袋子”。最近几年,有科学员下乡讲述科学种田的活动,听者不是很多,听了的人大部分也没有按照做。
三、忙于修建,急住新房,读书人渐变少。村中这几年的住房修建规模发展很大,使得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但却出现了一个很不好的趋势:读书上大学的人少了,有很大一部分村民只盯住眼前利益,将家庭绝大部分收入投到了住房修建上,而相对减少了对孩子学习方面的投入。村中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在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挣钱,这种看轻知识、缺乏知识的现象,其负面影响是深远的。
四、文化生活很单调,赌博之风日盛。虽然家家户户都安上了电视,但村民了解外界的途径也仅限于此。我明显感受到现在农村文化生活的单调、乏味,有很多村民为了解闷,农闲时节就聚在一起打麻将,这些具有赌博色彩的活动日益受到村民的青睐。
针对本村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乡亲父老发表的对于改变本村发展现状,尽快脱贫致富的想法、看法,我也思考良多。
农村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很多村民表示最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好政策,像粮食,棉花等作物的补贴,农村医疗保险等。这与国家的好政策是分不开的,在我个人看来,国家政府应继续关注农村,关注居民,将现已出台的关于农村的政策不断加以修养,同时根据时势出台新的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
发展农特产品,扩大农特产品的生产规模,进行农特产品的深加工。村中有些村民表示:不是不想发展农特产品的生产,只是因为生产规模较少,这种单户单干的规模易造成农特产品的出售困难。村民们说:“种植太少了,成不了规模,人家不愿来收,还往下压价。”村中领导干部应号召发展农特产品的种植、生产,形成生产规模,将本村打造成一个以某种农特产品为主的生产基地,吸引购买商前来收购,并在此基础上号召有能力的村民进行农特产品深加工,过大生产链,取得经济效益。
开展农贸集会,扩大村民收入,消费渠道。像我们临近村盐厂村就是一个农村发展的典型。村中带头人本着“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在村中投资盖起楼房,建起工厂、学校。为取得经济效益,开展了或大或小的农贸集会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其村的经济发展。
丰富农民头脑,增加农民科学种田知识。村民认为制约本村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科学知识。这个数据表明一部分村民是认识到科学种田的重要性的。像现在科技员下乡讲述科学种田的活动就应继续下去。要在村中进行实打实的实验,让村民尝到科学种田的甜头,从而达到运用科学知识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地。
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增强农民乡村生活情趣。自从电视普及以来,农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单调了。有些村民表示:现在生活很乏味,电视节目也不好看,闲来逛去也无趣。我想在村中农闲时节,大家满可以组织一些文化活动,比如像元宵前夕的闹秧歌。由本村一些好事人士组织,还可以联合邻近几个村庄一起,到时还可以比赛,自娱自乐,增添村民生活乐趣。
在这次调查访问过程中,我的感受、感悟很多,这次的这个学习任务让我成长不少,我深切期望村庄可以很好的发展,村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能够解决困扰乡亲们的水源问题,家家户户安上自来水;希望村庄可以形成某种农特产品的生产,蔬菜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等都得到长足发展,改变当前农业生产单一情况,实现多种经营;村民科学种田的知识不断增长,实现稳产、高产;丰富乡村生活,村民过上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
农村的发展是任重道远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农村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代人共同的辛勤努力才得以实现。像上面我所发表的关于本村如何致富、如何发展仅了了几句,但真要实施,实现起来就会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了。
我发现农民阶层是一个易于知足常乐的阶层,在采访的村民中,有60%多的村民表示对现在的生活状态比较满意,39%多的村民表示对现状满意,他(她)们对我说:“现在住得好,穿得好,吃得好,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这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重视农民、发展农业,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他们的笑容让我看到了那颗知足常乐、感恩的心。
农民现如今的日子仍不好过。庄稼稍有不好,直接影响家庭收入,家中老人孩子生病花掉上万元,就会使农民的生活很难维持。村中有个姓胡的人家,大女儿得了重病,花掉家中七八万元钱,母亲觉得没发过,跟丈夫闹离婚。另外像自家饲养的牲口无论是病死还是价格涨浮变化也会影响家庭发展。随着衣食住行各方面花销的增大,农民过日子也很困难。
7.越南农村社会福利 篇七
——以安徽省当涂县为例
来源:《社会保障研究》作者:蔡清清 叶婷婷 安建增 夏春摘 要: 对安徽省当涂县 202名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当地的实施情况和农村居民的满意度。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对养老金管理方式基本认可,参保率很高;农村居民参保后的生活有一定程度改善;基层组织对该政策的实施还算顺畅,但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关键词: 养老保险,农村,社会保障
根据覆盖范围、保障水平和基金模式,国外养老保险的模式大致分为社会保险模式、福利保险型模式和储蓄保险型模式。社会保险型也称为投资互助型,此形式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主要以美、德、日、韩等国家为代表,它属于当前世界上农村社会化养老的主流模式。这种模式将养老金与个人收入及缴费年限联系起来,属于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缴费确定型。在强调个人责任的同时,也强调政府的责任,政府和个人分别负担养老金一定比例,在缴费期满后,满足一定年龄的农村居民可以领取相应的养老金。福利保险型模式以英国、瑞典等国家为代表,强调普遍性原则,全体农村居民享受到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政府在这种制度中承担了养老保障的主要责任,养老金的来源主要是通过财政税收的方式,对处于劳动年限的群体征税,采用现收现付的方式支付当期的养老保险金开支。储蓄保险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也叫强制储蓄型模式,世界上只有少数亚洲、非洲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居民实行这一模式,实施比较成功的国家是新加坡与智利。此模式强调以家庭为中心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其保险基金来源于雇主和雇员按照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所缴的保险费、独立劳动者或自雇者按照个人收入的一定比例所缴的保险费,但政府承担了最低养老金和养老金投资最低回报率补贴。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开展较晚,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近年来,学界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有研究者指出政府担负着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兑现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责任等外部环境等重要职责;研究者提出分群体特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安排;也有学者认为农
村养老保险应从法律制度方面进行探索。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正式下发并建立起一套基于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科学实施,国家决定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当涂县就是其中之一。本研究以当涂县为例,从参保范围、养老金筹集等层面剖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状况,分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实施以来,农村居民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了解程度,参保的实际情况,以及在领取养老保险金后其对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情况,发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实施以来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调查过程
当涂县位于安徽省东部,界于南京与芜湖之间,地处长三角城市群顶端,全县总面积 1346平方公里,总人口 64.65万,辖 11镇 3乡,属于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在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针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状况,结合文献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初稿,问卷初稿根据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后,进行了小规模的初测,根据初测的反馈意见修改后,获得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状况调查的正式问卷。2010年 7月,经过培训后,调查人员从当涂县随机选出 30多个行政村,从这些村里再选取典型的农村居民进行调查。获得有效调查问卷 202份,使用 SPSS11.0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二、调查对象
有效样本中,男性占 44.55%,女性占 55.45%;年龄在 60周岁以下的占 60.89%; 60周岁以上的占 39.11%;未受任何教育的占 49%,小学的占 23.76%,初中的占 20.79%,高中(中专 /技校)的占 5.45%,大学及其以上占 1.00%。
三、调查结果
(一)农村居民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
针对农村居民的参保现状本研究从农村居民的参保率、农村居民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满意度和农村居民参保后的生活改善状况进行探讨。
1.农村居民的参保率
据调查显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达到了近96%,说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符合广大农村居民利益。但仍有 3.52%的被调查者没有参保,对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对这一部分人给予关注,调查研究其不愿意参保的原因,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更多的农村居民认同。
2.农村居民对政策的满意度
如表 1所示,52.85%的被调查者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满意,表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确实是继农村取消农业税、建立农业直补、新农合之后又一个重大的惠农举措。但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仍有 38.31%的被调查者态度是不满意,8.96%的被调查者的态度是无所谓,所以政府还应该在农村养老保险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使这项政策被老百姓充分接受、认同,符合更多农村居民的根本利益。
32.32%的被调查者不满意的原因是他们不能准确知道未来能领多少钱,21.95%的被调查者认为这项政策不能保证他们年老后的基本生活,25.00%的被调查者认为集体补贴太少,可见村民不满意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确定此项政策的稳定性和实用性,对此,政府应给予保障并适当的增加补贴,消除村民的不满意因素,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顺利实施。
3.农村居民参保后的生活改善状况
如表 2示,有 74.87%的被调查者认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能切实能给他们带来实惠,对其生活有改善,同时也有 25.13%被调查者认为此政策对改善其生活的意义不大,主要是因为养老金发放金额少,程序繁琐等原因。对此,政府部门应加大养老金发放额,优化工作流程,让那些年老的、行动不便的农村居民可以方便地领到养老保险金,使此项惠农政策切实保障村民的生活,成为村民的心头好。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管理现状
本研究主要从养老金的筹集、发放方面探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以来的养老金管理状况。
1.养老金的筹集
如表 3数据表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来源主要是个人缴纳,占到 81.36%,其次政府和村里筹集资金的比例各占 9.09%和 5.00%,公益组织等其他途径所筹集的资金所占比例很少,只占 4.54%。可见,主要以个人筹资为主的养老金筹集方式,使农村居民的负担加重,应该在养老金筹集方式上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实现筹集方式多样化,减轻农村居民负担。
2.养老金的发放
调查显示,92.96%的被调查者是通过办理养老保险卡来领取养老保险金,现金领取的占 4.52%,同时接受现金和养老保险卡的被调查者只占
2.51%,应使养老金发放方式多样化,符合各个年龄段、阶层的群众的需求。为了保证科学性和实证性,我们还对农村居民对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发放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如表 4所示,32.24%的被调查者对养老金的发放不满意,一方面是金额少,另一方面是条件繁琐、不方便等。因此,有关部门应针对相关问题研究对策,增加农村居民的满意度。(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组织实施现状
执行力度是决定了一项政策实施效率的高低,同时也是政策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主要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执行和制度保障情况两方面了解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组织实施。
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执行情况
领导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和村委会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执行力度对此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如表 5所示,约 58.08%的被调查者对村委会的执行情况表示满意,表明村委会在养老保险金的缴纳、管理、发放等方面保障了农村居民的利益,以人为本。然而仍有 41.9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一般或者很差,这也就反映了村委会在实际工作中还确实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其工作。
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保障情况
调查显示,只有 15.00%的被调查者知晓村里有相关的政策保证新农保的实施,而将近85.00%的被调查者对本村有无相关政策并不了解。这说明了试点区并没有实施有效的政策来保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从侧面反映了政府的相关工作有待改善。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情况,政策的执行效果调查如表 6,59.77%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效果,这也就说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执行时,如果有相关制度的保障,效果能被多数人认可,说明应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以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顺利实施。
四、结论及建议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当涂县农村实施状况较好,大部分农村居民都积极参保,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满意度高,但也有少部分农村居民没有参保,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养老金补贴少、对生活改善情况不明显,也有部分农村居民对该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有一些顾虑。政府应提高养老金补贴额,增加政策的稳定性,消除农村居民的不满意因素,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执行。
养老金管理方面,大部分的被调查者对养老金发放方式满意,也有部分农村居民对其不满意认为养老金筹集和发放方式单
一、不方便等,因此应加强对养老金筹集和领取方式的管理,优化养老金的筹集和领取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制度和领导保障,从农村居民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满意度和了解情况可以看出,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宣传方式应尽可能的多样化,以便于民众及时了解新的情况,政府应加快制定相关政策来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效实施,同时加强领导的为民服务、办事的精神。基层村委会在执行此政策时多从农村居民的角度考虑,使此政策深入人心。
8.越南农村社会福利 篇八
当前,在全市以及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而又扎扎实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阶段的具体化。从传统农业重镇如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角度出发,对建设新农村可理解为:始终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以“服务城镇,富裕农民”为目标,通过实施“生态家园”建设活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科教、文化、交通和社会保障等涉及农村方方面面的有机统一体,是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定位要准、要有新的发展观念、好的发展思路和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路子。综合分析我镇的现状,我认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上,我镇新农村建设要按照“三增方向、三化联动、四基一新”的基本思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三增方向”指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政增强;“三化联动”指的是农村经济产业化、环境建设生态化和精神生活健康化;“四基一新”指的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发展、农民基本素质提高、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以及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以镇村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规划为龙头,以产业作支撑,以示范村为带动,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做强富民产业,壮大新经济组织,创建好班子,塑造新风貌,为建设经济发展、农民富裕、文化繁荣、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客观分析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和难点
梨林镇是我市的传统农业乡镇,素有济源“东大门”之称,新济公路横贯东西,207国道贯穿南北,济焦、济洛、济晋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全镇地域平坦,总面积67.2平方公里,总人口43150人,辖45个行政村。
农业发展基础良好。粮食播种面积69975亩,林果面积达到5600亩,温室大棚达到310座,粮经比60:40;目前,主要以畜禽养殖、林果、蔬菜、粮食种植为主导产业,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55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881元。
工业基础得到加强。目前,我镇乡镇企业达到3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家,从业人员3500余人,初步形成纺织、化工、皮革加工等支柱产业。2005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30440万元;地方企业入库税金539万元。
城镇设施逐步完善。投资300多万元建成占地87亩的绿色文化广场、体育中心等文体设施。投资700万元,完成了“运河桥、铁路桥、工业路”的两桥一路和集镇建设,构筑了四纵三横的集镇建设基本框架。
以上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为我镇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我镇农村经济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缺乏能够左右全镇经济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三产发展滞后,特别是农村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农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增收空间越来越小。二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力所限,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凸现农村建设的相对落后;三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掌握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不够。四是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这些落后的农村面貌是全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中最薄弱的环节。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紧迫现实需要,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二、科学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途径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每当国民经济出现结构性失衡、经济失调的时候,农业都会受到伤害;凡是农业徘徊不前时,必然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无论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面对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加快农村发展正逢其时。
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既要立足当前缓解突出矛盾,又要着眼长远解决根本性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多建楼房、多修道路,其根本落脚点是解放生产力,实现生活幸福、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因此,我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将从实际出发,创新思维模式,探索新的途经,创造新的条件,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一)推进镇域经济稳步发展,使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实现新农村的发展目标,经济是基础,经济不发展,建设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在新农村建设中,应以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来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通过产业在城乡的互动,进一步打破城乡界限,缩小城乡差距,进而不断提升镇域经济实力。一是抓好新产业的培植。产业发展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我镇将加大项目引进建设力度,通过项目建设这个载体,集聚各类生产要素,调整和优化我镇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今后,我镇将着重服务和规划好“三大工业园区”。服务好全市沿获轵路,以东江为基点的“东南新工业园”;以荣昌公司、兴达公司为起点向东延伸,建设“纺织工业园”;沿207国道和新济路两侧用于工业园区建设。同时,我镇要依托优势产业,加快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未年五年,我镇要努力新增4万锭精梳棉纱生产规模,使纺织业总量达到10万锭,形成豫西北地区规模较大的纺织园;利用农副产品资源,建成一家2万吨无公害冷鲜肉制品企业;要通过招商引资争取到10—15个较大规模的项目;产值超亿元企业要达到3—5家,以工业化实现全镇经济总量的扩张,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强镇富民。二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规模化经营,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沿新济路、207国道为重点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带,抓好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围绕奶牛、生猪、蛋鸡三大优势畜禽品种,在全镇推行标准化养殖区和规模养殖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储藏、保鲜、包装和运销业,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使群众生活环境不断优化。以城带乡是建设新农村的有力引擎,要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文明向农村辐射。在新农村建设中,我镇将以抓好范庄、五里沟、大交、薛庄新村为突破口,加大对农村道路、边沟、卫生环境的整治力度,扎实推进水利、饮水安全、能源、广播电视、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文化、休闲、体育娱乐设施建设,使小城镇及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通过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今年,我们计划投资800万元,启动镇区巷路改造、商贸楼开发、镇区亮化、自来水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乡村与城镇的融合能力,建设农村道路8条20公里;解决群众吃水难题,完成7个村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
三)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使干部执政能力得到增强。新农村建设关键还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特别是广大基层干部的力量。我镇将紧紧围绕“五个一”工程,以全面争创小康村(户)活动为基础,扎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典型教育的示范作用,在各村、各支部广泛开展“干群联心”主题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争当先锋模范;同时,我镇还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引领农民致富的积极作用,推行“支部加协会”工作模式,实现党支部职能作用的转换。“支部加协会”活动,就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上,实现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农村专业协会为纽带,以科技大户为基础,以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有机结合,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四)加强文明教育科技培训,使农民素质日益提高。在新农村建设中,我镇要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通过组织实施科普大集、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争取每年培训农民达6000人(次)以上,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科技能人。从今年开始,我们将尝试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各村开展“能人带动”工程,把农村思想素质好、致富本领高、社会影响大的农民评选出来作为能人,组织他们与“想富不会富、要富没门路”的农民结成帮带对子,发挥能人在农业技术、产业项目、资金信息、市场销售、外出务工经商经验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帮助被带动人从以种粮为主的传统种植业中尽快转移出来,快速增收致富。
五)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和谐。要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新农村建设需要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进入“十一五”向全党提出的新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更是各级干部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需要我们在具体实际工作中注重方式方法。
一)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三农”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越来越突出。建设新农村,缩小城乡差别,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这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长期过程,不是朝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牢固树立“打基础、谋长远”的思想,防止一哄而上,忽冷忽热走极端,搞短期行为,流于形式。必须把总体规划与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做到既有中长远的规划目标,又有近期工作安排。要有所侧重,分步实施,逐步完善,争取年年有目标,事事有人管,一年一大步,年底结硬帐。要坚持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一步一个脚印,见到实效,既让农民充满信心,又要让农民得到实惠,通过设施改造和建设,逐步推进电视有线化、网络宽带化、道路水泥化、垃圾日清化、排污专管化、环境生态化、农业产业化,不断改善和提升农民的生产和居住条件。
二)掌握节奏,以点带面,稳步推进。通过搞好试点,逐步积累经验,完善政策,然后全面推广,常常是解决很多难题的有效方法。因此,可以从先办有条件办的事、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做起,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允许起点有先有后,过程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不搞“齐步走”。善于研究把握新农村建设的规律,注意多方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特别是规划要依山就势,顺其自然,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貌。
三)强化政府引导职责,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各级党委政府是建设新农村的领导者、组织者;广大农民群众则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和主体。一方面党委政府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给予引导和扶持,重点在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技术、资金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切实为农民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抓好新农村建设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依靠农民,相信农民,教育农民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发动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改变家乡面貌,使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拥护和参与新农村建设。要以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我们建设新农村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尽量实现政府与农民群
众目标的一致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使新农村建设产生最佳的效果。
【越南农村社会福利】推荐阅读:
越南商务礼仪与禁忌10-06
越南中英文地名对照表08-07
越南培训班开班仪式致辞(越文)08-19
中国人怎样学好越南语口语10-16
农村的社会组织06-25
农村社会考察报告10-2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城镇化09-2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10-14
农村社会学范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