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边角说课稿(精选8篇)
1.角边角说课稿 篇一
说课稿
题目: 《认识角》说课稿
学 校:张桥镇中心学校 姓 名: 宛青青 联系电话: ***
《认识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84至85页
(二)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84至85页的内容,本课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和感知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要求知道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第二部分是学会用直尺画角的方法。能独立用直尺画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生活,对平面几何物体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课前通过回忆学习过的平面几何图形,来导入角的概念,并且通过大量的动手实践活动来加深记忆。
学生思维简单,抽象概括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知识迁移困难,空间观念非常薄弱,对知识掌握缓慢而遗忘快等特点,但他们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强烈的表现欲等孩子的共性,课堂上充分利用和捕捉闪光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来弥补他们的缺陷,以此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重点,结合实际情况,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它的特点。(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3)能力目标: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二、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
认识角属概念教学,根据学生对概念认识得到一般规律:(从)感知——(经)表象——(到)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培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逐步抽象概括,最终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能力,得到情感体验,进而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由于学生课堂容易分神,学生年龄小、好动等特点,为此我采用如下教 法:
直观演示法,谈话启发式,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2)说学法:
学生思维简单,抽象概括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知识迁移困难,空间观念非常薄弱,对知识掌握缓慢而遗忘快等特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在本节课当中,我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方法,使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发展生活”,通过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得到体现和实施。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两个信封,里面装着学生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和圆形,各自露出一部分,让学生猜一猜分别是什么图形。
让学生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图形?(先猜圆形,再猜长方形)追问:“这次你们为什么不猜成是圆形?你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朋友——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猜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感知是思维活动的窗户,使人们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通过学生动手可以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感知。(1)找角:
课件出示图片。询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并且鼓励同学回答,表扬发现角的孩子。[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2)初步感知,指角认角
分组让学生把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出示红领巾、数学书。这些平时用的实物中有角的物体来引导学生正确指角。
然后问学生想不想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之后打开数学书84页看谁先找到答案。
师生共同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设计意图:把学生对角的认识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几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然后自然地引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三)动手操作,巩固新知
(1)小组合作,折角
折角。出示一张圆形纸,让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法用它折个角吗?
然后指一组学生将折的角贴在黑板上。让有不同折法的同学也过来贴上,对折出来不是角的要让学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折的角的各部分名称(2)动手操作,做角
做角。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认识了“角”这个朋友,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做一个角。
学生选择材料自己做一个角,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角,问题的挑战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经过努力形成了材料不同,形状、大小不同的角,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3)体会角的大小。
教师演示活动角,两条边张开一些时学生发现角变怎么样了?而当两条边收拢一些时这个角又变怎么样了,怎么又会变小的?
师生共同小结:角的大小就是两边张开的大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来感知角的大小是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为下面比较的大小作好准备。](4)比较角的大小。
利用观察法和重叠法引导学生比较角的大小。师生拿出活动角,教师做出一个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小和角,找两个小朋友的角和教师的角比。
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用自己的胳膊形成一个角,把角变大,再变大,想想,你的胳膊变长了吗?把角变小再变小,想想你的胳膊变短了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又开的大小有关这一知识点。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课件出示问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操作、小组讨论使学生直观地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张开的大小有关。](5)画角
1、学生看书,勾画出画角的方法,边画边读。
2、学生尝试画角,指几名同学板画。
3、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
4、再画一个角,标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媒体出示角的画法)最后,我把角的特点和画角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设计意图:通过儿歌的教学,创设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
(四)引导质疑,升华新知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层次的练习1. 辨认角。
课件出示书上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位听,并说出理由。(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辨别角的过程中,建立清晰的角的概念。)2. 数角。
课件出示书上第2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前面建立起来的角的概念,使学生对角的特点、角的构成有了更深的认识。)
3.比较角。课件出示书上第3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张开的大小有关。)
4.拓展角的认识
一张正方形纸,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设计意图: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拓展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5.总结升华。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来说: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发表对本节课所感,教师从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本节课的得失。)
四、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直观展示出角的两条边和一个顶点,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
2.认识角的说课稿 篇二
李老师执教的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情景窗一第一节新授课——《认识角》,主要教学内容有:认识角的特征以及角各部分的名称,能从具体抽象的事物中认识角,认识直角。初步学会画角。并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形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的来说李老师这节课教学思路很清晰,先由学生观察情境图引出角,再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认识角各部分名称,总结角的特征,最后通过各种练习以及画角、做角等活动巩固对角的认识,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良好。我觉得本节课有这样几个亮点:
1、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初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给出角基本形态之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见到过的角,这时的举例已属于验证、应用状态,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经验,如做角、画角等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3、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中我觉得不尽人意之处有这样两点:
1、在课堂各环节中,从角的表象的.给出、角的各部分名称到角的特征的认识,教师导的痕迹较重,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和机会相对较少。
2、角的画法指导不是很到位,学生只是处在模仿的阶段。可以结合角各部分的名称和组成来理解如何画角。
3.角边角说课稿 篇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开始接触三角函数的内容,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对这一方面的内容既感到新鲜又感到陌生,很有好奇心,跃跃欲试,学习热情高涨。
三、教法分析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采取诱思探究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类比、讨论、总结、证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主动探究中汲取知识,提高能力。
2、学法分析: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逐步解决问题.数学学习必须注重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的形成过程,突出数学本质。
四、教学过程设计
强调:sin2是(sin)2并不是sin 2
设计意图: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完成抽象与具体之间的相互转换
2、思考:
问题1:从以上的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一般规律?
问题2:你能否用代数式表示这两个规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来处理问题,通过观察思考,感知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3、证明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
(1)、平方关系: (2)、商的关系:
回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学生回答:设α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y)则:
sin=y;cos=x,
引导学生注意:单位圆中
所以: sin2 cos2=;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知识解决未知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4、辨析讨论—深化公式
辨析1思考:上述两个公式成立有什么要求吗?
设计意图:注意这些关系式都是对于使它们有意义的角而言的。如(2)式中
辨析2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成立:
设计意图:注意“同角”,至于角的形式无关重要,突破难点。
辨析3思考:你能将两个公式变形么?
(师生活动:对于公式变式的认识,强调灵活运用公式的几大要点。)
设计意图:对这些关系式不仅要牢固掌握,还要能灵活运用(正用、反用、变形用)如:
5、运用新知、培养能力。
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家只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也许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刚才我们发现了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那么这些关系式能用于解决哪些问题呢?
例1、
思考1:条件“α是第四象限的角”有什么作用?
思考2:如何建立cosα与sinα的联系?如何建立他们与tanα的联系?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对于刚学习的知识所拥有的探求心理,让他们学习使用两个公式来求三角函数值。
思考:本题与例题一的主要区别在哪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 对比之前例题,强调他们之间的区别,并且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α可能所处的象限分类讨论。
变式2、
设计意图:类比练习,已知正弦,也可求余弦、正切。
变式3、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与变式使学生掌握基本关系式的应用:已知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能求这个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并在求三角函数值的过程中注意由函数值正、负号的选取而导致的角的范围的讨论,培养学生分类讨论思想。突破重难点。
小结:(由学生自己总结,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3,注意:若α所在象限未定,应讨论α所在象限。
设计意图:利用例题与变式,共同总结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例2、已知tan=2,求 的值
设计意图:
利用商的关系的灵活使用,解法多样,通过对公式正向、逆向、变式使用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与认识。
证法2:通过变形等式,先把分式化为整式,再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即可证得.
设计意图: 同角三角函数平方关系灵活使用,通过对公式正向、逆向、变式使用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与认识。
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
方法3:左边减去右边,如果等于零,则等式成立。
方法4:左边除以右边,如果等于一,则等式成立。(保证分母不为零)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的思维,为下面的总结做好铺垫, 突破本节难点
总结证明三角恒等式经常使用的方法:
1:从等式左边变形到右边;
2:从恒等式出发,转化到所要证明的等式上;
3:左边减去右边等于0;
4:左边除以右边等于1(保证分母不为零)。
6、课堂小结,深化认识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教师再补充.这样做,会检测出学生听课、分析、思考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公式推导:具体算式→观察→猜想→论证→基本关系式
公式应用:
一般方法(例1):先确定象限角再求值。分类讨论思想
特殊方法(例2):化切为弦 和化弦为切。整体思想、化归思想
灵活运用公式(例3):证明恒等式
7、作业布置:
(1)、已知,求 、
变式1、
变式2、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公式,并灵活运用;分层设计,题(1)是在课堂例题的延伸,题(2)是在课堂上没讲的题型,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4.角边角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新课标中提出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的过程。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б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е鸩匠橄蟪鼋堑募负瓮夹巍U饨诳问谴油夹蔚浇堑幕疃中学习新知,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а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Ы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图形部分内容总体要求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2、学生分析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Ы岷涎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Х岣谎生对角的认识。3、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Р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
不同的发展并在实际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б谰菘伪暌求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ㄈ醚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Ы立角的正确表象е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Ы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力目标ㄅ嘌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情感目标ù瓷枭动活泼的生活情境Ъし⒀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е道角的各部分名称Щ岜冉辖堑拇笮 =萄难点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二、说教法“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е挥蟹椒ǖ玫豹Р呕嵊行А8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三、说学法、操作法在动手实践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а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观察思考法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д莆樟搜习数学的方法а盗妨搜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对新教材新课标的理解,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争体现以下几方面
1、做数学。美国图书馆中曾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Ь突嵬记;看见了就会记住;做过了,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2、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体现数学源于生活Р⒎务于生活的思想。3、“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给教师留有很大的空间г诮萄е辛η蟛痪心嘤诮滩莫в写丛煨缘氖褂媒滩莫б谰菀陨霞傅悛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教学流程
ヒ弧⒋瓷枨榫骋入,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角,尽量体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上课开始我通过摸图形С鍪究渭观察辨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受角的特征。ザ、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1、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为了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没有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而是让学生从已认识的图形上和物体上去找角然后动手做角。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设计思路б彩寡生初步体会到“角在图形上”。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Ф越堑娜鲜队墒滴锏桨氤橄螵г偃醚生触摸角的
各部分а生可以感觉到尖尖的顶点和直直的边然后让生观察结果和屏幕显示课件ń堑亩サ愫土教醣擢让生概括出角组成是由1个顶点和两条直边所组成的。2、通过以上教学а生对角的组成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Ы而给学生出示课件“判断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这个练习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加以巩固。然后出示在一个图形中含有几个角的图形,让学生来判断图形中的角。
ト、观察辨析探索角大小的条件在比较角的这个环节中我让每个学生思维都动起来适当地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体验,让学生用准备好的两根小棒做角进行比较г偻ü实物操作和课件重叠的直观演示,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ニ莫Α⒆芙峁槟瑟拓展提高1、本环节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知道自己一节课来有什么收获,对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提高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2、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角?
5.角边角说课稿 篇五
林东六中初二数学备课组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ASA和AAS”条件。
2.能初步应用ASA和AAS”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数学思考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2.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解决问题
会用ASA和AAS”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情感态度
1.通过探索和实际的过程体会数学思维的乐趣,激发应用数学的意识.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二、教学方法
探究式、讨论式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天, 小明的妈妈叫他去玻璃店画一块三角形玻璃,小明不小心把画的三角形玻璃打碎成了三块,他为了省事,他从打碎的三块玻璃中选一块去,小明想法能办得到吗?若能,你认为小明应该拿哪块玻璃去呢?为什么? 【师生行为】
教师通过(Flash课件)展示视频内容,提出情境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设计意图】 创设性的设计问题,变“教教材”为“用教材”.①使学生快速集中精力,调整听课状态.②知识的呈现过程与学生已有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学有用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入本课课题,明确本节课的探究方向,激发学习欲望。Ⅱ、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问题
1、如图,△ABC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画△A1B1C1 ,使A1B1=AB,∠A1=∠A,∠B1=∠B把画得△A1B1C1剪下来放在△ABC进行比较,它们是否重合?
问题
2、如图,△ABC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画△A1B1C1, 使A1C1=AC, ∠A1=∠A,∠B1=∠B,请你猜测 △A1B1C1与△ABC是否全等?若它们全等,你能用 “ASA”来证明你猜测结论成立吗?
【师生行为】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动手实践、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难免有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争论和启发引导下及时作出正确的结论。教师通过动画演示作图过程。得出结论: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用数学语言表示为: 在△ABC与△A1B1C1中 ∠A=∠A1 AB=A1B1 ∠B=∠B1
∴△ABC≌△A1B1C1(ASA)【设计意图】对于问题1,因为学生已经在学习“SSS”条件有了一定的作图和探究图形的基础。所以这里就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适时引导。对于问题2,学生在问题1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思想可以得出结论。(即:可以通过“角边角”(ASA)来证明 在△ABC和△A1B1C1中 因为∠A1=∠A,∠B1=∠B
所以∠C1=∠C △ABC与△A1B1C1中 ∠A=∠A1 AC=A1C1 ∠C=∠C1
∴△ABC≌△A1B1C1(ASA))
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Ⅲ、例题讲解、应用新知
例
1、如图,已知点D在AB上,点E在AC上,BE和CD相交于点O,AB=AC,∠B=∠C,求证:BE=CD
例
2、例
2、如图,海岸上有A、B两个观测点,点B在点A的正东方,海岛C在观测点A的正北方,海岛D在观测点B的正北方,从观测点A看C,D的视角∠CAD与从观测点B看海岛C,D的视角∠CBD相等,那么点A到海岛C的距离与点B到海岛D的距离相等,为什么?
【师生行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设中的已知条件,以及两个三角形全等还需要的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过程.证明:(1)在△ADC和△AEB中,∠A=∠A(公共角)
AC=AB
∠C=∠B
∴△ACD≌△ABE(ASA)
∴AD=A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又 AB=AC
∴BE=CD 证明:(2)∵∠CAD=∠CBD,∠1=∠2 ∴∠C=∠D。在△ABC与△BAD ∠CAB=∠ABD(已知)∠C=∠D
(已证)AB=BA
(公共边)∴△ABC≌△BAD(AAS)∴AC=BD 即点A到海岛C的距离与点B到海岛D的距离相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会用“ASA或AAS“判断三角形全等,规范地书写证明过程.培养学生合情合理的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规范地书写证明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体会数学知识的严谨性.Ⅳ、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如图1,小明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A、选①去,B、选②
C、选③去
2、如图2,O是AB的中点,要使通过角边角(ASA)来判定△OAC≌△OBD,需要添加一个条件,下列条件正确的是()
A、∠A=∠B
B、AC=BD
C、∠C=∠D
3、如图,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可以在AB的垂线BF上取两点C、D,使BC=CD,再定出BF 的
垂线DE,使A,C,E在一条直线上,这时测得DE的长度就是AB的长度,为什么?
4、如图,AB⊥BC,AD⊥DC,∠BAC=∠CAD,求证:AB=AD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解答问题。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正确运用”ASA/AAS条件来解决实际问题。针对练习可以通过让学生来演示结果,形成共识。
【设计意图】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定理,并能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知识,及时了解学生掌握定理的情况。Ⅴ、反思小结、布置作业1、2、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内容?你有何收获? 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方法呢?
【师生行为】
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学生把作业做在作业本上,教师检查、批改.【设计意图】
通过回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等方面加以归纳,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用知识.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可持续发展”.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沟通”与“合作”的过程.本节课我结合情景问题自然地引入课题,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和交流的学习机会,通过“画图”——“观察“——“操作”——“交流”发现“ASA/AAS”定理.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必将带来教育者的深刻变化.我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现实情景,具有强列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节课,通过情景引入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来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整个探索过程,不仅教师引导学生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顾及全面、充分准备好自己的心理提升。
6.《认识角》的评课稿 篇六
角是从以前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抽象出来的平面图形,它更像是把它们的局部进行了放大,李老师的这节课非常注重角在生活中的运用,有很多地方都让我印象深刻。
首先情境的设置很真实、神奇。李老师把教孩子们剪五角星作为导入,运用了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孩子,这样的效果会远远比教师营造的童话氛围更具真实性。孩子一下子就被这个“魔术师”给吸引了,也在自己动手剪的过程中享受着神奇的数学魔力。五角星是孩子非常熟悉的,以此开始本课,既让孩子不会觉得很难,又让他们初步体会了生活中角很常见。
接着李老师很巧妙地利用了学生们的经验基础。在找角的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生成资源,把角的初步表象再加以细化“圆的不是角”,进而水到渠成的总结角的基本要素。
充分的动手操作也是本课的一大特点。在数学教学中,让孩子动手操作学具或通过折折画画等动手的活动,可以帮助他们获得直接感性的认识,再经过手脑并用,便可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进而培养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第一次在做角的过程中,李老师把材料进行了扩充,使学生有了自主选择不同的`材料去体验,特别是处理线和铁丝做成的角时,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孩子讨论、辨析,矛盾解决的同时,角的特征再一次得到强化,总结。第二次在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李老师再次让学生自己试一试,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用动画演示结合学生动手操作,不但更形象生动地说明两行角的变化规律,而且也教给了学生比较物体大小的不同方法,蕴含了数学学法的指导。整个过程充分开展操作活动,并与小组活动相结合。本节课中,李老师没有作太多的陈述和讲解,只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研究,通过个体的独立思考、小组的多次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产生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使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地得到优化。
7.认识角教学设计说课及反思 篇七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 课 题:角的初步认识 作者姓名:赵成敏 作者性别:女
职 称:小学一级教师 学 历:大专
工作单位:开阳县第二小学 电话号码:*** 通讯地址:开阳县北街47号 邮政编码:550300 电子邮箱:535798969@qq.com
开阳县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
“同课异构”活动教学设计、反思及说课材料
教材内容: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
课 题:角的初步认识
授 课 人:开阳县第二小学 赵成敏
时 间:2008年5月13日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第一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在活动、操作过程中,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能在生活物体中抽象出角。
2、能力目标:
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初步形成评价意识;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具有挑战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北师大新课标实验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角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认识角是进一步认识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讲,这是第一次接触角,是全新的内容,它不像其它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都有经验,它是将对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地细化,更深层次地了解图形,生活中虽然有,但一般没有抽象出角。因此,本节课我十分强调: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角的表象,从而逐步建立角的概念。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对角的印象比较模糊,教学设想中拟定从学生所知道的层面为基础安排一系列符合低段孩子特点的活动,以活动来促进认知,从而让其原有的模糊经验得以提升。
[指导思想]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比较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 [设计理念] 这节课整体构思为五个主要环节。首先,从学生较为熟悉的图形娃娃引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初步感知角,形成认识角的表象,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其次,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用最快的速度折一个角,进一步认识角,训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再次,让学生通过动手摸一摸、指一指等方式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最后,让学生动手画角,再次深入体验角。通过由易到难的五次活动,使学生亲自体验如何比较角的大小,怎样画角,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片、铅笔、直尺、活动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
上课前,有一个图形娃娃给二(3)班送去了一面流动红旗,看看,上面写了什么?你们想得到吗?那就要我们班每个同学都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才行。有信心做到吗?
2、提问
师:你们认识这个图形娃娃吗?谁来说说它的名字?它为什么叫三角形呢? 生:因为它有三个角。
师:谁来指一指,三个角在哪里?
师:我们来看看文明班级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老师奖励了明明一个小礼物,是什么啊?
生:五角星。同学们想得到老师的小礼物吗?那就积极表现吧!
师:它有几个角?谁来指一指?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并与角交朋友,好吗? 设想:这一环节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同时帮助学生找到生活与新知的链接点,即图形中都藏着角。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角(1)寻找主题图上的角
(课件出示主题图)调皮的角朋友就藏在这里,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比一比,谁的眼睛最亮,谁来说说,你从哪里找到了角?(奖励)
(2)寻找生活中的角
在我们教室里也有角,找找,它们都藏在哪儿呢?(两人汇报,其余同桌互说)
2、动手操作,制作角(1)(出示圆形纸片)这张纸上有角吗?(没有)怎么办?(学生可能说出折、画、剪等方法)
师:为了节约时间,我们来折一个角吧!看谁的速度最快。
(2)指名展示制作的角(集体评价后奖励)
3、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1)摸一摸
非常好,很多同学都折出了漂亮的角,拿好了,咱们一块来感受一下角的样子,用尖尖的地方戳下手心,有什么感觉?(尖尖的)再用手摸摸它的两边,有什么感觉?(直直的)
(2)角各部分的名称
小朋友们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们的数学家们也给角的各部分取了个名字,想知道吗?(课件出示)尖尖的地方叫顶点,两条直直的地方叫边。最后用一条弧线来表示。
(3)指一指
把你折的角的顶点和边指给同桌看看。
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到抽象出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这个环节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在厚实的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的建立起角的表象,切合儿童思维特点,同时蕴含了“数学从生活中来”的大数学观。(4)判断比较,深化表象
我们已经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听说我们在和角交朋友,课堂上来了许多小客人,都争着说自己是角,请小朋友来判断一下,谁才是真正的角?
A、想想做做第1题(课件出示)
你能指出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吗?为什么?(是角的用掌声告诉老师,不是角的用拍肩的动作告诉老师)
B、想想做做第2题(课件出示)
角不仅藏在我们身边的的物体上,而且它还经常藏在其它图形的身上,你们能一个不漏地把它们全找出来吗?用铅笔画出来。(先出示第一个图形,带着学生一起找,引导从角的顶点向两条边的角度去找,并标出来,最后两个交给学生自己尝试)小结:要能一个不漏地找出角,我们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找。
学生完成P66页的第2题。课件展示正确答案。设想: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找角过程中丰富对角的表象的积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比较角的大小(1)实验证明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折的角,研究了角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方法,想不想了解关于角更多的秘密?老师这里有一个角,它还会变大,变小呢(边讲边用课件示范),因为它能变大变小,所以叫做活动角,你们想试试吗?请拿出准备好的活动角。
A、你能让手中的角变得更大些吗?能变得小些吗? B、指名学生展示手中的角,问:你们认为这位同学手中的角和老师手中的角相比,谁大谁小?(请学生拿上来比比,当学生拿上来的时候,教师顺势将自己手中的角变得和学生的差不多大小,学生可能会说教师的大些,也可能说一样大,如果学生说教师的大些,追问为什么?如果学生说一样大,反问教师的角边长一些,为什么还一样大呢?)进行比较并说明:比较时,将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现在老师把这位同学手中的角画下来,命名为角1,再把我手中的角画下来,命名为角2,我们来比一比,谁大谁小?(课件展示比角的过程)问: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关系吗?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问:那与什么有关呢?
C、学生用手中的角做变大变小实验,边做边观察: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先自己独立做并观察得出结论,然后与同桌交流想法,最后用课件展示比较的过程,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叉的大小有关。D、从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要使角变大些,只要怎样?要使角变小些,只要怎样?因此,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边问边课件演示)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两边开叉的大小有关。
(2)比较角的大小
真能干,我们知道了角有大小,也找到了角大小的秘密,老师这里也有几个角,想考考你们,看你们能不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有信心迎接挑战吗?(出示)课件演示
A、方法1 出示三组角,让学生判断说出谁大谁小,并总结出比较的方法:直接判断。
B、方法2 出示两组差不多大小的角,课件展示比较过程及结果,并总结出比较的方法:将两个角的顶点与顶点重合,其中的一条边重合,另一条边在外面的那个角大。
C、同桌二人进行比较。
三、画角
同学们研究了那么多关于角的知识,大家想不想自己画一个角?
1、试画
2、展示并发现不足之处
3、师介绍画法,并用课件示范
4、再次尝试画一个规范的角
设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合作,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在学生交流自己想法时,不仅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使自身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关于角,你还想知道什么?
3、数角。(给予奖励)(课件出示练习题)
4、制作角:你还能用什么方法制作出一个角?(小组合作,评选出最漂亮的角给予奖励并展示)
5、儿歌: 《角 角 角》
我的名字叫做角,我有边儿是两条,一个顶点两条边,所以我是角角角。
6、结束语:图形娃娃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也给我们送来了一面流动红旗。(课件出示)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小朋友们,再见!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及说课材料
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学习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是学习角的基础,对于二年级的儿童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难以理解,所以我设计从孩子熟悉的图形娃娃场景导入,并把教材主题图中的角利用多媒体课件用有颜色的线标示出来,由此引出角,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经验与方法;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对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形成较为透彻的认识。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本课的设计,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在活动、操作过程中,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能在生活物体中抽象出角。
2、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初步形成评价意识;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具有挑战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难点是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策略:
首先,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结合生活认识角”。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几何图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所以在本节课我在学生所熟悉的教学主题图中抽象出角的数学表象。在学生认识了数学中的角后,又不失时机地找一找主题图中的角和生活中的角。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其次,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有一名教育学家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找一找、认一认、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悟其中的道理,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教学中,我坚持启发式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当我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物体表面中哪里有角时,几乎所有学生都想发言,为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我让学生把想说的说给同桌听,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发言的机会,表现的机会,锻炼的机会,使人人体会到了课堂学习的乐趣。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堂课安排情境创设、探究新知、知识应用等几个教学层次,体现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贯穿了一条训练线——观察、操作、表达、解决等思维训练。
新大纲提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本课体现教材内容生活化。在课堂伊始,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也藉此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在学生形成正确表象后,如何感知角的特征并提高到理性认知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互相交流,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使学生经历“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促成他们丰富了对角的认识。这样,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把数学知识的传授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生活”的原则。我引导学生通过折、摸、画、自学课本等办法,自己去辨别、理解角,领悟角。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尽情表达、合作探究、自主思考,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课堂训练体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并注意反馈及时、准确、高效。
8.角边角说课稿 篇八
1、地位和作用:节课是人教版中职数学(必修8.2.1任意角三角函数的第一课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本章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对三角内容的整体学习至关重要.同时它又为平面向量、解析几何等内容的学习作必要的准备,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函数这一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
2任意角三角函数在各个象限的符号教学难点:标系下用坐标比值定义的观念的转换以及坐
标定义的合理性的理解;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学生学习能力
1.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一些常见的知识和求法。
2.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部分同学对数学的学习有兴趣和积极性。3.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尚有待加强必须在老师一定的指导下才能进行
知识目标:(1;
1、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3、会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
4、体会类比,数形结合的思想。能力目标:(1理解并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2正确理解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3通过对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的推导,提高学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学习转化的思想,(2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二说教法
温故知新,逐步拓展
(1在复习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扩展内容,发展新知识,形成新的概念;(2通过例题讲解分析,逐步引出新知识,完善三角定义 三说学法
通过对已经掌握的锐角三角函数推广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引导出三角函数在各个象限内的符号,会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学会从现有的知识探索新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归纳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总体来说,由旧及新,由易及难, 逐步加强,层层深入由初中的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过度到直角坐标系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再发展到直角坐标系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给定定义后通过应用定义又逐步发现新知识拓展完善定义.1引入: 练习:sin300= cos300= tan300= 那么3000,300000呢? 复习提问:初中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是怎样定义的? 由学生回答: SinA=对边/斜边 cosA=对边/斜边 tanA=对边/斜边
我们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知道它是以锐角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你能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上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吗? 2逐步拓展:在高中我们已经建立了直角坐标系,从直角三角形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
那么三角函数的定义能否也放到坐标系去研究呢? 把三角函数的定义发展到用终边上任一点的坐标来表示, 从而锐角三角函数可以使用直角坐标系来定义,自然地,要想定义任意一个角三角函数,便考虑放在直角坐标中进行合理进行定义了
设a是一个任意角,它的始边与x轴正半轴重合,在终边的终边上任取一点P(a,b,它与原点的距离r=>0, 表示三角函数;sin=, cos=, tan=,(1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 sin=,(2 x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即cosa=;(3 ,叫做a的正切,记作tana,即tana=,。我们将它们统称为三角函数。从而得到
知识归纳一:任意一个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提醒学生思考:由于相似比相等,对于确定的角A ,这三个比值的大小和P点在角的终边上的位置无关.3例题讲解
例1已知角A 的终边经过P(2,-3,求角A的三个三角函数值(此题由学生自己分析独立动手完成 知识归纳二:三个三角函数的定义域
例题变式1, 已知角A 的终边经过P(-2a,-3a(a不为0,求角A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解答中需要对变量的正负即角所在象限进行讨论, 让学生意识到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有关,从而导出第三个知识点
知识归纳三: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的关系
由学生推出结论,教师总结符号记忆方法:一全正,二正弦,三两切,四余弦,便于学生记忆
例题2:已知A在第二象限且 sinA=0.2 求cosA,tanA 求cosA,tanA
拓展,如果不限制A的象限呢,可以留作课外探讨 4随堂练习
1、若,则在(B A.第一、四象限 B.第一、三象限 C.第一、二象限 D.第二、四象限
2、角终边上有一点(a,a则sin=(B A.B.-或 C.-D.1 5小结:
1、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2、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3、会求任意角三角函数值 6课堂作业P100 1,2,4(学生演板,教师讲解
课后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 必作P23 1,2,3 练习B 五板书设计
课题引入定义例一例二
【角边角说课稿】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