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苦难名人名言

2024-10-25

关于苦难名人名言(共14篇)

1.关于苦难名人名言 篇一

1) 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钱钟书

2) 薄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犹茂。顾贞观面对苦难

3) 刀在石上磨,刀越来越快,石越来越薄。茅盾《问题的两面观》

4) 英雄常食苦难与试练的面包。罗曼罗兰

5) 有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困难环境能锻炼出人才来。徐特立

6) 在人的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逆境。逆境不是愉快的,但逆境并不能因为我们不喜欢就不到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逆境,抓紧时间学习。等逆境过后,见到自己的进步和收获,意义不同寻常。夏承寿

7) 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炼,则身心交损。洪应明

8) 奇迹都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培根

9) 府畏人言,仰畏天命,皆从磨练后得来。曾国藩

10) 苦难发展我们这种非凡的作用,不向暴风雨低头,灾难来了,也能处之泰然。巴尔扎克

11) 困难出英雄。徐特立《纪念五四对青年的希望》

12) 在黑暗的时代不反抗就意味着同谋。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

13) 通过苦难,走向欢乐。贝多芬

14) 快乐属于那些选择了孤独的人,因为你是从那儿来的,而且你还要回到那儿去。《托马斯福音》(Gospel of Thomas)

15) 铁是愈炼愈硬的。高尔基《意大利童话》

16) 人不能在顺中认识人生,必须在痛苦中,在寂寞里,认识这繁华的世界,哪是真的?哪是假的?由此而锻炼出一种明净无尘的心境,才能深刻地体验人生。彭柏山

17) 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件,惧怕生命的危险和死亡,他就会什么也不能忍受的。卢梭

18)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19) 不要在已成的事业中逗留着!巴斯德

20) 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伏尔泰面对苦难

2.关于苦难名人名言 篇二

一、道德拯救苦难

“苦难是《古船》整个作品结构的命脉和结构的‘核’, 整个作品就是围绕着这个核编织起来的”。在《古船》里, 作家集中展示了洼狸镇人遭受的苦难:在近四十年的社会背景下选择四个具有代表性的生活时段——解放前老区土改、大跃进和饥饿时期、“文革”、八十年代初期经济体制改革, 全景式地描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化和几代农民的苦难历程。张炜对人性在苦难中的堕落、扭曲和挣扎揭示得相当深刻, 他在这些劫难的历史反思中, 坚持悲天悯人的真诚, 潜入历史和民族文化的深处审视人性, 寻思社会, 从而将一个地区性的叙事构架上升为对普遍性的民族命运的探索。

《古船》深切地关注现代历史中充满苦难的生活时段, 再现出历史中相对激烈而且富有悲剧性的一面, 苦苦追问到底是什么东西驱动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历史场合, 以不同的形式重复实质相同的历史惨剧和闹剧。正如隋抱朴所想的那样:“人要好好寻思人, 人在别处动脑筋……可是他自己怎么才能摆脱苦难?他凶狠、残忍、惨绝人寰, 都是哪个地方、哪个部位出了毛病?”小说中赵多多, 一个贪婪、愚昧、残暴的流氓无产者, 赤裸裸地呈现出人性的本能恶。他原始的粗卑欲望在革命过程中非但没有得到改造, 反而刺激出更大的欲望, 进而追求更多的刺激和满足。他不仅把杀人作为一种乐趣, 还喜欢折磨人作践人, 把仅有的一点智慧用在发挥生物性的攻击本能上, 从中获取莫名的自我满足。这个形象表明, 贫困可能积蓄苦难、挣扎和反抗, 也可能通过人类内在心灵的残损而外在地滋生罪恶。具体地说, “生存需求的匮乏这本身并不见得是一种天然的道德优越性标识, 逾越限度的极端贫困的生存条件会扭曲人的心理人格, 而内在的心灵残损则又可能转换成损害人类苦心经营起来的外在社会文明, 即生的本能转换成包括攻击本能在内的死的本能。”

对于《古船》所揭示的人性之恶或者是伪道德造成的生存苦难, 作者在隋抱朴的思想变迁和行为实践上寄予了自己的救赎理想——隋抱朴。洼狸镇几十年的苦难历史和隋家忏悔赎罪的遗传, 都堆积在他的内心世界, 他在被迫接受它们纠缠与折磨的同时还在苦思冥想它们的缘由, 白天黑夜地琢磨苦难的根源和消除苦难的途径, 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共产党宣言》和《天问》, 想从它们中寻找出使洼狸镇人民摆脱苦难的途径。隋抱朴是洼狸镇当年的首富、开明士绅隋迎之的大儿子, 作为小说的主人公, 他又是四十年来洼狸镇全部苦难的受害者和见证人。他善良, 公正, 又精通粉丝工业近乎神秘的生产技术, 是洼狸镇上深孚众望的一个人物。在小说最后, 他终于出任粉丝公司总经理, 成为洼狸镇新生活的带头人。但是总的来看, 他主要是以一个思想家而非实践家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小说描述抱朴忏悔式的倾诉苦难:“我不是恨着哪一个人, 而是恨着整个的苦难, 残忍……我恨有人去为自己拼抢, 因为他们抢走的只能是大家的东西。这样的拼抢, 洼狸镇就摆脱不了苦难……”“我说过, 一个人千万不能把过生活当成自己一个人的事情, 那样为了自己就会去拼命, 洼狸血又会流血”“让人最可怕的不是天塌地陷, 不是山崩, 是人本身。”作者通过抱朴一次次倾泻式的忏悔和反思告诉读者:人的苦难最终还是在于“人性之恶”。他以四十年来耳闻目睹的苦难为契机, 不停地反省人性, 反省自己。他痛恨人性的堕落, 痛恨私欲的膨胀, 想到有些人干的坏事, 甚至“为咱们整个儿人害羞”。他一心一意和镇上人一块想“过生活的办法”。在他看来, 只要有人自私的为自己着想, “洼狸镇就摆脱不了苦难, 就有没完没了的怨恨”。

二、道德拯救苦难的理想主义光辉

现实在延续历史的同时也处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 对于中国这个农业文明大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品质的继承, 并不能解决人们在现代性转变过程中出现的艰难和苦痛, 但是作家们往往是通过这样一种文学寄托来表达他们的道德理想。在人性之“恶”处于社会的强势地位时, 当善良的弱者对于“恶”虽然是憎恶但无法改变时, 作家做过这种文学诉求正是一种对“恶”的歇斯底里的反抗, 他的这种“精神反抗”通过家族叙事来拆解道德代言人的虚伪 (四爷爷) 和合法性 (抱朴) 。在《古船》中, 抱朴拥有自觉的道德内省性, 在面对现代文明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人性之恶”时, 具有中国传统道德气质的抱朴不能忍受物质和欲望对精神的吞没和排斥, 但是在强大的异己力量面前, 寻求精神信仰就成了他抵抗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和解脱自己精神苦难的出路。寻找道德精神信仰会在张炜笔下的理想人物身上出现, 并且作为拯救他们精神苦难的途径。抱朴真诚地呼吁对于私欲的遏制, 希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能早日变成现实。当抱朴登上洼狸镇的舞台时, 我们看到了一个道德理想主义者试图拯救苦难民众, 更看到了作者身上那种严肃的道德守望精神。

有批评者说, 张炜向往“和谐亲善的传统道德”, 是“缺乏当代改革意识”, 是与“时代精神不和谐”, “不免会落伍”。我不知批评者心目中的“当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更不明白, 为什么向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善”, 就是缺乏“当代意识”, 就是与“时代精神不和谐”?难道“时代精神”就不包括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善”的内容?还有关于作者的“审美理想”问题, 虽然我们可以研究他的审美理想的得与失, 可以指出其局限性, 然而却不可以用一己的标准去肯定或否定作家的审美理想, 去要求作家的审美理想符合自己的标准或者符合现实的标准。张炜是文学家, 他笔下的历史是文学家眼中的历史, 是对历史的审美化观照。“他关注的不是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 不是政治经济的兴衰消长, 而是历史在人心上的投影。他把这段历史作为一个整体, 放到了人类文化史的坐标之内, 考察的是这段历史中所表现的传统文化的整体功能与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指向的巨大差异, 当人们惋惜这历史失去了它的原生面貌的时候, 同时也应为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人类文化意识的宏阔视野而高兴。”文学家非经济学家、历史学家, 文学家不需要为经济发展想对策, 也无需去验证历史的真实性。在张炜看来, 现实之所以还需要文学, 就是为了在人类无法摆脱历史苦难的前提下, 用文学给人以道德理想的精神补偿。“作者执著于文学的这一功能以表述他对社会人类的理想, 从而唤起民族伟岸的新姿, 这当然是文学的胜利与辉煌。”不过。这种文学理想又何尝不是人类的历史理想呢?我们正视历史的冷峻, 同时也需要文学的抚慰。未来世界的发展需要科学主义的历史动力, 唤起人类的创造意识, 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同时, 又需要人文主义的精神补偿, 建立起和平、幸福的大同理想结构。

总结

张炜用自己的作品《古船》解答了传统文化在20世纪八十年代文化转型时期必然面临的文化传承与批判的矛盾困惑, 同时又为中国民族文学指明了出路:回到传统, 回到自己的文明, 回到质朴的自己。在张炜的理解中, 道德是一种内在品性、品德, 这种品德是修身养性的结果, 是因为主体的内在需求, 所以是主动的和自发的, 是主体自身固有意志的结果, 是非功利的。同时因为它是一种精神上的终极诉求, 是形而上的。因此我们不能用现实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去要求作家们去解决, 作家的生命和理想是历史和时代赋予的, 作家笔下的艺术形象的生命却应该来自作家自身。艺术上没有不带主观的客观, 也不可能有不打上现实烙印的主观。艺术批评上的区分只是为了更准确的理解作家艺术思维的个性特质。

摘要:本文从对道德含义理解和张炜早期作品出发, 阐释他在《古船》中揭示的洼狸镇人的生存苦难以及造成苦难的原因, 由此提出了一条传统道德拯救苦难的途径, 从而实现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赞扬。虽然《古船》中体现的依托传统道德来消除苦难是具有乌托邦色彩和形而上学倾向的, 但是这种道德理想是作者在知识分子“精神贫血”的背景下作出的顽强的精神抵抗, 展现出作者深沉的文学思考。

关键词:古船,苦难,道德

参考文献

[1]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商务印书馆.1990年.

[3]李泽厚.历史本体论.生活.读书.新知.[M]三联书店2002

3.反思苦难,超越苦难 篇三

陈应松深知“苦难只成全了作家的作品,却苦煞了生活的人们”,暴露生存的苦难并不是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知识分子所应坚持的创作姿态。他的使命是指向现实本身,以一种悲悯的情怀去体谅笔下的人物,塑造理想的人性光辉,以知识分子的姿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期望以此引起对疾苦的他救和自救。这也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所应该具有的现实主义精神,正如陈应松自己所说:“生存是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我们的小说必须要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观照,而不仅仅是写作手法。书写这样艰难而神奇的生存,必须有理想和浪漫的激情”[2] 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探索灵魂真实的现实主义”,对现实深切地关照,进而深入人物内心和灵魂,保持一个作家对“想象”和“真实”的真诚态度和理想激情。

是什么导致了乡村苦难?对于真诚写作的陈应松来说,是艺术文本中的现实背后的真实性问题;对于苦苦挣扎的底层人民来说,却是现实而根本的问题。陈应松对苦难的叙事夸大而不夸张,他有意识地避免把“苦难”戏谑化、妖魔化、狂欢化。深入文本我们可以发现,苦难并非偶然和天意,而更多的是由互为因果的恶劣环境、扭曲的人性和沦丧的人伦共同酿造的悲剧,文化和社会体制中的负面因素与苦难的发生具有必然的联系。

《狂犬事件》中,狂犬进村看似偶然,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刺激因子。忘乡村封闭宁静安稳的表面背后隐藏着的是人性的荒漠化和思想的愚昧、落后、野蛮,长久积蓄的所有的问题早晚都将爆发。两只疯狗就像是闻到腐肉气味的蚂蚁,不管它们进不进村,村庄都已经溃烂并慢慢腐化,只是这一蜇,就把光鲜的皮面给蜇破了,里面的脓水便流了出来。村庄的阵痛正好可以将一切糜烂的现实和生存的苦难暴露出来,一切暴力、野蛮、无情和麻木都将遭到打击和破坏。无论是汤六福与赵子阶的对立还是郭大旺与赵子阶的瓜葛,都反映了农村基层政权与人民的心理矛盾和利益冲突。溃败无序的乡村政治不仅没有对人们的生存苦难进行深切的关注和反思,反而将苦难与“人”一起作为敌视绞杀的对象,成了矛盾激化的导火线和苦难加重的催化剂。

在陈应松笔下总是有这样一些乡村基层干部——作为在贫困疾苦中同样备受煎熬的一群人,他们深切理解和同情村民的疾苦,也强烈渴望着村民能够脱贫致富,然而他们却始终无法真正融入人民群众的队伍中。他们的同情不过是来自于作为贫苦农民的自我身份认同,而作为政治权力的代表,他们在治理模式中常常采用“以暴制暴”的办法,机械地传达和执行上级的政治任务,这正是乡村政治的一种真实现状。

在《猎人峰》中,当白云坳再次响起爆炸声后,对混乱无序的治安和愚昧麻木的村民痛心疾首的文寇所长决定“狠狠地整死他们,把他们整服,不是挖出一个凶手来就了事,是要为以后别再走这趟地狱路”,他采用的方法竟是用测量身高体重的机器来作为“测谎机”逼人招供,不但没能抓出凶手,反而“吓翻了六个人,两人小中风,一人完全疯了”。治暴缉枪的专项斗争更是将猎人家族与乡村政府推向了尖锐对立的处境,最后以一伤一死告终。一开始禁止村民滥捕滥杀野生动物、极力保护野猪的乡政府,突然命令白家制造“阎王塌子千斤榨”,不光要捕杀野猪还要搞野猪养殖。违法捕杀和出售保护动物的白中秋造出了这“阎王塌子千斤榨”,不仅免了牢狱之灾,还喝上了给自己的庆功宴。后来,这猎具不仅没能将野猪砸死、捕获,反而葬送了崔镇长自己的儿子、白中秋的哥哥白大年和无数生灵的性命。愚昧麻木的不仅是这些受尽苦难的村民,连政府也荒诞如此,他们对村民可以随便恐吓,随便施加暴力,时而笼络,时而敌视,朝令夕改,混乱无序,根本没有把村民当“人”看。

陈应松在作品中反复强调人性和兽性的纠缠,人和兽的对立象征着人自身的矛盾,这种矛盾正是造成苦难的根源。当文寇脱下派出所所长的制服后,和村民的矛盾即刻消解,并且成为对乡村苦难的反思者:为什么神农架什么都没有了而只剩下泛滥凶猛的野猪呢?因为人已经丧失了人性,甚至连兽性都没有了,“牲口一天也有两个时辰是人啊”,都还有思想有感情呢,而人却一点温情都没有,反复和野牲口和自然作对,欺凌它们,于是山也发怒反抗了。所谓的“天灾”不过都是“人祸”,因果报应之说虽然有点像是精神的安慰,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无止境,人类的灾难确实也将无止境。人性最重要的特质是“理性”,如果失去了这点理性,盲目地对待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必将承受这种破坏性带来的后果。

人不仅和自然作对,而且还和人自己作对,人性在贫困、欲望和权力等面前残忍冷酷、扭曲沦丧,造成了各种辛酸苦辣的苦难悲剧。一位母亲含辛茹苦把五个儿女拉扯大,她是全家人幸福的支撑,当她生病倒下后,因为无钱医治,儿女们渐渐感到她不仅是沉甸甸的负担,而且还威胁着自己的生存,出于孝道和责任照顾了一两年后终于说出了“把妈搞死”的话,连最善良最有孝心的青香也听任了毒死母亲的行动。不能说一开始儿女们就想着要抛弃母亲,更没有想要毒死她,他们也尽心尽力地侍奉守候,轮流给母亲换洗、刮痧。可是到了后来,母亲不断的高声叫喊刺疼了儿女们的神经,五个家庭一文不名,在严峻的现实生活面前,责任和孝道以及全部人性的光辉都黯然失色。

nlc202309030100

在这里,生存的苦难和人性的扭曲互为因果,苦难本身既是悲剧的结果也是悲剧的原因。这不只是神农架的现状,更是整个人类的现状,整个世界都已经处于疯狂的边缘,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平原还是高山。这就是余金贵、程大种、齐细满他们努力逃脱乡村进入城市后又盼望着回到神农架,始终无法摆脱“离去——归来”的宿命的根源。

在陈应松笔下,即使是血腥和暴力的描写,也还尚存温婉,洋溢着诗情,因为他对笔下人物还存着美好的期望,他总是在反思苦难之后努力寻找超越现实苦难的途径。然而,正如张艳梅所说:“这种超越的指向不是抵达宗教,而是回到人自身,穿越兽性、人性和神性,发掘生命自身的丰富性和整体感,寻找灵魂的永恒支撑。”[3] 陈应松没有将救赎的道路诉诸于最具有超越性的宗教信仰,这或许就是他有意识地向现实靠拢的体现,因为宗教的救赎在世俗中国已经越来越没有可能性。“现代文明重物质而轻精神,在精神文明中又重理智而轻道德”[4],这就是当代作家在创作中所面临的最大的艺术困境,于是他们纷纷摒弃了对宗教的信仰,在传统的社会结构崩溃之后也放弃了对伦理道德的期望。

在陈应松那里,由于生活的目的不在生活过程之外,在精神上超越现实苦难就不是借靠宗教之类的外在力量,而是转向生活本身,人本身。无论如何,作家所能选择的唯一态度是和笔下人物一起正视、隐忍、体验,并善于发现底层人民对苦难有意无意的超越时身上所体现的那种人性光辉,而不是像上帝一样居高临下地给予光明和出路。陈应松说:“我们写作,不是要对某时、某人、某地、某事作简单的同情或评价,我们是要写下我们自身对命运的发现,写下人类生存的理由。”[5]

伯纬、金贵、宏大顺、端加荣、白椿和齐细满等都是陈应松笔下淳朴善良、老实本分的人物形象,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渴望人间的温情,坚守人性的本真,努力寻找精神的皈依,于是苦难在他们那里便在精神层面得到了或多或少的超越和无形的消解。他们明白自己的命贱得像根草,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他们更苦的人,但他们依然就那样活着,他们已经具有了草一样顽强的生命力和天然的适应力,不管穷到什么程度,他们总能适应,而最关键的是他们能够直面生活的苦难,对幸福的生活依然抱着一丝的希望,生活在他们看来还是有一些值得留恋和追求的东西。余金贵的幸福是收获大片金黄的麦子,赚钱娶一旦,找回娘亲(《望粮山》);端加荣的幸福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开垦出属于自己的田地,摆脱掉前夫的折磨,与相爱的洪大顺组建一个自给自足的家庭(《八里荒轶事》);齐细满最幸福的事还是像山里的白云一样宁静自在地生活(《像白云一样生活》);程大种始终忍受着痛苦努力赚钱,希望回家后孩子能上学,和妻子过着平淡的小日子(《太平狗》)。虽然生和死都一样,死了后魂魄还在神农架这块大地上,“棺材是另一个子宫的母亲,是大地母亲的子宫”,重新回到“子宫”也是幸福的事。但阳世间毕竟还是比阴间好点,“阳世间有女人,有温暖,有亲情,可以来回走动,看日落日出;看鸡上架,狗连裆,看妇人哺乳,少女唱歌跳舞;看小娃出生,老人过世,起新屋,娶媳妇,庆丰收,过大年”。

生活的意义不在于为生活人为设定某一个终极目标,不能把生活看作是离开现在正在进行的事情向某种东西的运动才有意义。生活的目的就是生活,生活的希望也在于生活本身,苦难并不能完全取代生活,这是最简单的最朴素的道理。当白椿的眼珠被大伯白大年麻木无情地挖去之后,他便开始认真地思考“怎么活”的问题以及活下去的理由。这不只是一个在生活中受难的人面临的困惑,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法避开的问题,“莫非每个人不都是在生活中受难吗?生活中有多少值得赞美和回味的?生活从来就不是享受,生活是隐忍,生活是干吞药片,生活是令人发疯的苦刑”。“怎么活”对全人类来说都是一个问题,然而这是一个难以得到满意的答案的问题,所以“不要想很远的未来”,“怎么活”就不是一个问题,不用试图去解答,“生活是能包容一切的”,不用去抱怨,不用诅咒和号啕,苦难在生活中算不了什么,都会消失在过往的岁月中,只要咬着牙忍一忍,那就活下去了。

这里,苦难是一个关于全人类的寓言:生不是死的对立面,活着不是对死亡的反抗和恐惧,而是对苦难的嘲笑,对命运的抗争。人活着就是对生活自身的否定,要把对充满痛苦的生活的憎恨变成实际行动,那就坚强隐忍地活下去。不管好歹地生活着,绝不向死亡屈服投降,就是对自身命运的一种反抗。人活着不就是要承受西西弗斯式命运的考验吗?正视生存苦难,默默担当隐忍,这是陈应松作品中的底层人民甚至整个人类生存下去的唯一选择。正是对苦难的这种有意识的正视和超越使得陈应松笔下的人物不再是苦难的负载者,文本故事也不再是关于苦难的闹哄哄的戏说和忸怩的作态,也不是作家本人自娱自乐式的无奈和无谓。

对现代物质文明,陈应松显然有种排斥和不满的情绪。神农架不只是陈应松寄予希望的精神家园,还是民风淳朴、怡然自足的现实生存场景,然而在现代物质文明的冲击下,各种各样的欲望、邪恶的因子也随之进入,传统的文化中的负面因素被激发导致了生存环境的恶化、伦理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扭曲,于是人们再也不能像白云一样生存下去了。经过一番痛彻心骨的反思,陈应松虽然有些失望,却没有绝望,依然对人性的回归怀着殷切的希望。

“人一天中有两个时辰就是牲口”在作品中被反复言说。人既有人性也有兽性,两者也在不断地转化,人性在扭曲时便跟牲口一样残忍无情,人性和兽性的交缠和冲突往往导致苦难的扩大。回到人性的本真,保持人性光辉不仅是作家对笔下人物的一种希望,也是笔下人物在苦难中能够真正做到隐忍和自救的唯一方式。人性的回归不是对欲望的放纵和对暴力的渲染,不是对原始生命力和本能的张扬,而是意味着对人作为人的那些良善的品格的挖掘和再现。“人异于禽兽,几希?”几希者,就是那么一点点的温情,即我们平常最爱讲的“人情味”,是伯纬一次次把死人从车祸现场背回去的执着态度,是洪大顺与端加荣生死相扶的责任感,是齐细满救青羊于父亲铁钩之下的不忍之心,是金贵姐姐对金贵血浓于水的亲情,也是一旦对金贵山盟海誓般的爱情。

nlc202309030100

陈应松并没有停留于苦难的表面,也没有仅仅满足于在苦难的语境中去图解人的生存状态,一味地批判或反思,而是通过苦难与生命的博弈来追问人生的终极意义和精神的最终归宿。正是这种切实的关怀态度,这种对人性的终极体验,对超越人生困境的努力,成了陈应松借助想象力达到审美升华所应有的那种规定性,这种对精神价值指向的坚定态度,保证了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

“苦难能增强人的承受能力,更能激发人的创造能力,这是一个早已存在的的文学论题。而文学的本质特征是审美,美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人生的幸福美满,苦难具有深刻的精神向度和人生质感,表现生命的本质,产生出艺术美感,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因此,文学产生了不思量自难忘的苦难情结。”[6]这段文字说明了苦难与文学的关系,说明了苦难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的原因。当代文学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敢于直面现实的苦难和焦虑,“如果一颗心正滴着血,那就应该无情地扒开它,直至找到最深的伤口——这样的文学才能让人流泪”[7]。在20世纪90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中,崔宜明曾指出:人文精神的丧失,在文艺创作上的最严重表现就是想象力的丧失。这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传统现实主义的一种错误倾向——“机械反映论”,想象可以说是文学的本质。然而真正打动人心的创作始终指向的是现实生活,过分虚构苦难的故事就很可能变成一种忸怩作态,成了吊儿郎当的戏谑。神农架的苦难给陈应松带来的创作灵感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神农架成全了他全部的想象力,然而陈应松并没有沉溺于苦难的叙事中,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的状态。苦难既是一种想象,也是一种真实,是对底层人民生存现状最真实的展现。

陈应松对笔下人物始终保持着温润的人文关怀,从关怀人的生存到关怀人的灵魂、关怀人的价值追求来超越自己写作的立场,将小说的虚构性和生活的真实性有机地融合起来,体现了对九十年代以来的“人文现实主义”[8]的自觉追求和努力坚持。他的小说既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又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所谓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知识分子独立叙事的程度和力度,看它能否和物欲横流的社会划开界限”[9],于是他能够找到自己的内心,并通过语言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不甘混淆于其他社会角色。人文价值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其否定性和批判性。陈应松强烈介入现实的激情和勇气,批判和反思生活创作态度,面向底层的独立的价值立场,正是这种可贵的人文精神的体现。用贴近大地的真诚姿态写作,关注底层人民生存和精神的双重困境,对苦难不回避不遮掩,对人物同情理解关怀,对现实和人性进行深刻的批判,也是他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一种坚持。可以说,“人文现实主义”是陈应松近十年来底层创作中最基本的精神内涵。

陈应松并没有停留于苦难的表面,也没有仅仅满足于在苦难的语境中去图解人的生存状态,一味地批判或反思,而是通过苦难与生命的博弈来追问人生的终极意义和精神的最终归宿。陈应松在近作中往往通过虚实之间的张力来完成其艺术构思,在对现实苦难的想象和反思中超越苦难,在创作的激情中对否定苦难,采用现代小说象征化的创作手法来完成“苦难叙事”。这种创作方式既不同于浪漫主义狂欢式的抒情,也不同于写实主义的平面直观呈现,对于一时一地一事一人的描写已不是主要目的,小说的根本意义在于对全体人类的生存境遇、精神品格的挖掘。故事情节的荒诞神秘离奇,人物命运的尴尬悲苦无奈虽然构成了陈应松小说的主要格调,成了神农架文学作品中的一种苦涩意象,但人性潜在的痼疾和内在的痛苦,却是真正属于全人类的一种真实现状。精神的皈依对人来说,或许永远只是一个诗意的期待和善意的谎言,唯有直面现实生活、回归人性良善才能真正实现超越的可能。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1]周水涛:《论农民工题材小说——关于底层叙事的差异》,《文学评论》2010年第5期。

[2]李云雷、陈应松:《“底层叙事”中的艺术问题》,《上海文学》2007年11期。

[3]张艳梅:《从底层文学的文化立场看陈应松小说创作》,《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05期。

[4]卢风:《启蒙之后——近代以来西方人价值追求的得与失》,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3页。

[5] 陈应松:《世纪末偷想》,武汉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6]刘俐莉:《苦难叙事与20世纪中国文学》,《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

[7]王晓明、张宏、徐麟、张柠、崔宜明:《旷野上的废墟——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危机》,《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

[8]於可训在《小说界的新旗号与“人文现实主义”》中将九十年代小说界出现的种种新旗号,如“新体验小说”、“文化关怀小说”、“新状态小说”、“新历史小说”等,所集体显示的具有“人文”特质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或创作潮流命名为“人文现实主义”,《文学评论》1996年2期。

[9]吴炫、王干、费振钟、王彬彬:《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读书》,1994年第6期。

4.关于人生苦难的励志名言名句 篇四

2) 逆境有一种科学价值。一个好的学者是不会放弃这种机会来学习的。爱默生

3) 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莱辛

4) 苦苦苦,不苦何以通今古?曹端《书户》

5)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巴尔扎克

6) 劳动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达芬奇

7) 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奥斯特洛夫斯基

8) 人在逆境里比在顾境里更能坚强不屈,遭厄运时比交好运时更容易保全身心。雨果

9) 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富勒

10) 人生的真正欢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标。萧伯纳

11) 在任何情况下,遭受的痛苦越深,随之而来的喜悦也就越大。奥古斯狄尼斯

12) 一切事物的开头总是困难这句话,在任何一种科学上都是适用的。马克思

13) 当困难来访时,有些人跟着一飞冲天,也有些人因之倒地不起。列夫托尔斯泰

14) 被克服的困难就是胜利的契机。贺拉斯

15) 最精美的宝石,受匠人琢磨的时间最长。最贵重的雕刻,受凿的打击最多。佚名

16) 上天给人一份困难时,同时也给人一份智慧。雨果

17) 当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时候,他知道他航向何处吗?他的目标只是前进。他自己就是目标,逼着他向前走。纪德

18) 最高境界的处世艺术是不妥协却能适应现实,而极端不幸的个人素质是尽管不断地妥协却总是达不到适应现实的要求。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Simmel Georg)

19) 人在困难时刻应该多思,多思了就会有办法。穆尼尔纳素夫

5.有关苦难的名人名言 篇五

2) 患难及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苏格拉底

3) 当前的目标并不在于发现我们是谁,而是拒绝我们是谁。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4) 困难是一个严厉的导师。贝克

5) 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鲁迅

6) 有些灾祸如此骇人,简直令我们不敢想象,它们的出现使我们不寒而栗。然而当它们一旦降临到我们头上,我们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坚强;我们会和厄运搏斗,而且比我们所以预期的做得更好。拉布吕耶尔

7) 铁是愈锤炼愈坚韧的。闻一多《从宗教论中西风格》

8) 如果你过分珍爱自己的羽毛,不使它受一点损伤,那麽你将失去两只翅膀,永远不再能够凌空飞翔。雪莱

9) 志气太大,理想过多,事实迎不上头来,结果自然是失望烦闷;志气太小,因循苟且,麻木消沉,结果就必至于堕落。 朱光潜

10)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俄普希金

11)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

12) 经历过孤独的日子,我终于喜欢上自己的无知,与它们相处感到惬意,如同它是一炉旺火。这时就该听任火焰的缓缓燃烧,不说一句话表示自己对无论何事的看法。必须在无知中自我更新。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13) 这世间有多少的苦难,便有多少的坚忍。海伦凯勒

14) 只有这样的人才配生活和自由,假如他每天为之而奋斗。歌德

15) 火,只能把铁炼成钢,却无法把铁烧为灰烬。刘白羽

16) 一个人努力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越快,对于社会就更有效果。高尔基

17) 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德贝多芬

18) 通向人类真正伟大境界的道路只有一条。苦难的道路。

19) 不知道并不可怕和有害。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伪装知道。托尔斯泰

6.有关苦难与坚强的名人名言 篇六

2) 生活的悲剧不在于人们受到多少苦,而在于人们错过了什么。(英国散文家、历史学家 卡莱尔 t)

3) 对于过去不幸的记忆,构成了新不幸。(西班牙作家 塞万提斯 m)

4) 意志坚强的乐观主义者用“世上无难事”人生观来思考问题,越是遭受悲剧打击,越是表现得坚强。(古罗马哲学家 西尼加 l a)

5) 困难只是穿上工作服的机遇。(美国实业家 凯泽 h j)

6) 我们都有足够的力量来忍受别人的不幸。(法国作家 拉罗什富科)

7) 只要一息尚存,我们就要为保卫自己而战。(英国皇帝 威廉二世)

8) 苦难显才华,好运隐天资。(古罗马诗人 贺拉斯)

9) 差不多任何一种处境——无论是好是坏——都受到我们对待处境的态度的影响。(古罗马哲学家 西尼加 l a)

10) 虽然世界多苦难,但是苦难总是能战胜的(美国作家 海伦·凯勒)

11) 除了我们自己以外,没有人能贬低我们。如果我们坚强,就没有什么不良影响能够打败我们。(美国教育家 华盛顿 b t)

12) 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英国海军上将 佩恩 w)

13) 乐观主义者总是想象自己实现了目标的情景。(古罗马哲学家 西尼加 l a)

14) 或许你不能支配自己的工作,但你能够使生活发生转变。(英国作家 麦金尼斯 a l)

15) 顺境时显现恶习,逆境时凸现美德

16) 从希望中得到欢乐,在苦难中保持坚韧。(美国总统 肯尼迪 j)

17) 苦尽甘来。(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w)

18) 中文的“危机”分为两个字,一个意味着危险,另外一个意味着机会。(英国作家 布瑞杰)

19) 最难忍受的不幸是那些从未来临的不幸。(美国女诗人、评论家 洛威尔 j r)

7.苦难的真正价值 篇七

在苦难中, 约伯对上帝的态度经历了一系列转变: (1) 义人受难, 仍坚守信念; (2) 朋友劝慰, 质疑上帝; (3) 上帝显现, 重归上帝怀抱。该文通过分析约伯态度的转变, 得出如下结论:苦难不仅仅是上帝的考验, 它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即强化信仰。

1 义人受难, 仍坚守信念

《约伯记》开篇便指出, 约伯“完全正直, 敬畏神, 远离恶事1:1, ”[1]他谨小慎微, 恐怕子女冒犯了上帝, 弃掉神, 因此时常按着众人的数目为上帝献燔祭。上帝纳悦约伯, 称他为“我的仆人”。魔鬼撒旦则认为约伯敬畏上帝并非无故, 而是因为上帝赐福与他, “约伯敬畏神, 岂是无故呢。你岂不是四面圈上篱笆, 围护他和他的家, 并他一切所有的麽。他手所做的都蒙你赐福。他的家产也在地上增多。你且伸手毁他一切所有的。他必当面弃掉你。”1:9-11[1]一场上帝与魔鬼的交易开始了, 也打开了约伯苦难的历程。约伯失去了全部的财产和子女, 但他依然坚守自己的信仰:我赤身出于母胎, 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 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1:21[1]撒旦仍然不满足, “人以皮代皮, 情愿舍去一切所有的, 保全性命。你且伸手伤他的骨头和他的肉, 他必当面弃掉你。2:4-5”[1]上帝再次把约伯交到撒旦的手上, 撒旦击打约伯, 使他脚掌到头顶长满毒疮。坚定的约伯仍未动摇, “难道我们从神手里得福, 不也受祸麽?”2:10[1]

约伯确是一个纯正, 值得上帝称赞的人。作为读者, 我们清楚地知道天上和地上发生的事情, 但是约伯并不清楚。撒旦的言语反应了当时社会中功利主义的信仰, 即人们信仰上帝是因为上帝赐福与他们, 一旦灾祸降临便会动摇他们的信念。上帝清楚地了解约伯的虔诚, 上帝接受撒旦的挑战, 是为了显明约伯的虔诚, 使撒旦的言语不攻自破, 以显明超越功利主义的信仰是存在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和妻子的不理解, 约伯经受住了上帝的考验, 并没有像撒旦所说的那样当面弃掉神。

2 友人劝慰, 质疑上帝

约伯的三个朋友听说了约伯的灾祸以后, 远道而来慰问约伯。他们见到约伯, 放声大哭, 同他坐了七天七夜。在极端的痛苦之中, 约伯按耐不住心中苦闷, 开始咒骂自己的生日, “我为何不出母胎而死。为何不出母腹绝气。为何有膝接收我。为何有奶哺养我。”3:11-12[1]他诅咒上帝对自己的不公, “受患难的人, 为何有光赐给他呢。心中愁苦的人, 为何有生命赐给他呢。”3:20[1]最后他的朋友忍无可忍, 打破沉默, 发表自己对于约伯受难的见解。

三位朋友和约伯进行了三轮对话, 在第一轮对话中,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劝慰约伯。他们认为约伯受难一定是因为他犯了罪触怒了上帝, “请你追想, 无辜的人有谁灭亡。正直的人在何处剪除。按我所见, 耕罪孽, 种毒害的人, 都照样收割。”4:7-8[1]但是他们的话并不能使约伯信服。约伯痛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 “你手所造的, 你又欺压, 又藐视, 却光照恶人的计谋。这事你以为美麽。”10:3[1]约伯绝不承认自己有罪并且疾呼上帝与他对质, “我真要对全能者说话。我愿与神理论。”13:3[1]在第二轮对话中, 朋友的言语更加严厉, 既然约伯不承认自己的罪恶, 那么人生来就是有罪的, “人是什么, 竟算为洁净呢。妇人所生的是什么, 竟算为义呢。”15:14[1]并且在此重申, 恶人必遭报应。约伯将上帝置于自己的对立面, “他的忿怒向我发作, 以我为敌人。”19:11[1]他质疑上帝的公平正义, “恶人为何存活, 享大寿数, 势力强盛呢。”21:7[1]朋友发现仍然不能说服约伯, 就强加罪孽到约伯身上, “你的罪恶岂不是大麽。你的罪孽也没有穷尽。因你无故强取弟兄的物为当头, 剥去贫寒人的衣服。困乏的人, 你没有给他水喝。饥饿的人, 你没有给他食物。有能力的人就得地土。尊贵的人也住在其中。你打发寡妇空手回去, 折断孤儿的膀臂。”22:5-9[1]

约伯朋友的立场反映了社会上流行的因果报应观:犯罪会受苦, 所以受苦一定是因为犯罪。他们的错误在于以点概面, 以偏概全, 单凭个人经验辨别事物, 完全没有从实际出发分析事物, 他们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而约伯在痛苦和朋友的无端诘责中, 坚持自己是正义的, 并要求与上帝理论对质, 体现了无畏无惧, 勇于探索的英雄精神。

3 上帝显现, 重归上帝怀抱

约伯的朋友对约伯的遭遇各抒己见, 但是他们的观点都是建立在一个准则上的, 即上帝是公平正义的。约伯欣然地接受上帝赐予的福与祸, 但是他并不明白, 自己没有犯罪为什么会有灾难降临呢?因此他急切希望见到上帝, 得到上帝的指引, “惟愿我能知道在那里可以寻见神, 能到他的台前。我就在他面前将我的案件陈明, 满口辩白。”23:3-4[1]

也许是约伯的正义与坚持感动了上帝, 上帝从旋风中显现, “谁用无知的言语, 使我的旨意暗昧不明。你要如勇士束腰。我问你, 你可以指示我。”38:2-3[1]但是上帝并没有亲自回答约伯的问题, 而是问了一连串的问题, 约伯无言以对, “我是卑贱的。我用什么回答你呢。只好用手捂口。我说了一次, 再不回答。说了两次, 就不再说。”40:4-5[1]上帝向约伯展示了一个法度分明, 井然有序的自然宇宙, 表明自己对整个世界的有序统治。约伯认识到, 人类并非宇宙的中心, 也不是上帝所关怀的唯一受造物。人在上帝面前是卑微渺小的, 人应该时刻保持谦卑。“我知道, 你万事都能做。你的旨意不能拦阻。谁用无知的言语, 使你的旨意隐藏呢。我所说的, 是我不明白的。这些事太奇妙, 是我不知道的。求你听我, 我要说话。我问你, 求你指示我。我从前风闻有你, 现在亲眼看见你。因此我厌恶自己, (自己或作我的言语) 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42:2-6[1]

上帝惩罚了约伯的三位朋友, 而约伯再次受到了上帝的恩惠。三位友人自以为知道一切, 了解上帝的准则, 以审判官的口气来审判约伯的遭遇, 他们犯了骄傲自负的罪过, 因此受到上帝的惩罚。而约伯虽然质疑上帝, 但其本意是求取信仰的本质以超越原有的认识, 是值得赞扬的。

4 结论

《约伯记》是一篇关于义人受苦受难的文章, 更是一篇寻求信念, 强化信仰的文章。当灾难降临, 朋友诘责, 在灵魂与肉体, 信仰与世俗的重重矛盾中, 约伯大胆地对上帝的不公平待遇进行申辩和抗争, 并最终寻得了对信仰的真正认识, 超越了原有的认知。在苦难中, 约伯对上帝的态度由坚信到质疑, 最后又回到上帝怀抱, 并再次蒙受上帝恩典, 这使我们学习到应如何面对苦难以及苦难的真正价值。当苦难降临, 我们应该直面上帝, 承认自己的不足, 保持谦卑。而苦难的真正价值在于强化信仰, 让我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和合本》+《新美国标准修订本》对照圣经[EB/OL].

[2]马月兰.An Introduction Course of Biblical Cult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3]刘意青.<圣经>文学阐释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4]马刚.苦难的意义——<约伯记>赏析[J].文教资料, 2007 (5) .

8.苦难的名言名句 篇八

2) 停止奋斗,生命也就停止了。卡莱尔追两只兔子作者:将会一无所获。

3) 快刀不磨要生锈,胸膛不挺背要驼。闻一多《〈西南采风录〉序》

4)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梁启超

5) 想象你自己对困难作出的反应,不是逃避或绕开它们,而是面对它们,同它们打交道,以一种进取的和明智的方式同它们奋斗。马克斯威尔马尔兹

6) 【无色彩的爱】无色彩的爱「时」不计长短,「地」不分远近,「人」不分宗教与种族,只要有苦难,我们看得到、听得到、做得到,都应尽量去付出,决无希求回报的心念。爱得普遍,爱得透彻,爱得乾净俐落,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纯净真爱

7) 困难越大,荣耀也越大。西塞罗

8) 尚未实现的崇高目标,要比已经达到的渺小目标尤为珍贵。歌德

9) 有理想的人能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在黑境中看到光明。因为他人逆境只是过渡,黑暗也只是一时的过程。罗兰

10) 人生的小小不幸,可以帮助我们渡过重大的不幸。伊森伯格

11) 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拿破仑

12) 不要灰心,不要绝望,对一切都要乐观需要有决心这是最要紧的,有了决心一切困难的事都会变得容易。

13) 目标既定,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曲折都不灰心丧气,不轻易改变自己决定的目标,而努力不懈地去学习和奋斗,如此才会有所成就,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吴玉章

14) 年青时没有尝过苦水的人,不能成长。我把辛苦当作我的老师。山本有三

15) 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吧!但丁

16) 想象困难做出的反应,不是逃避或绕开它们,而是面对它们,同它们打交道,以一种进取的和明智的方式同它们奋斗。马克斯威尔马尔兹

17) 伟大的精力只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斯大林

18) 谁经历的苦难多,谁懂得的东西也就多。荷马

19) 任何事业的成功史中必有一段伤心史。邹韬奋《能与为》

9.苦难成功的名言警句 篇九

● 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 杜威

● 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爱因斯坦

● 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 马克思

● 不要在已成的事业中逗留着! 巴斯德

●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培根

● 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 裴斯泰洛齐

● 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慢性自杀。 列宁

●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巴金

● 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 高尔基

● 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 伏尔泰

● 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 马尔顿

● 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 歌德

●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 科学没有国境,但科学家有祖国。 巴斯德

● 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可信任的。 爱因斯坦

● 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 爱迪生

● 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 法朗士

●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达尔文

●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巴斯德

●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 培根

●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尔

●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高士其

●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 马克思

●我平生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严格试验的结果。 爱迪生

●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 马克思

●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高尔基

●不要在已成的事业中逗留着! 巴斯德

●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刘向

●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波尔克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对一个尚未成熟的少年来讲,坏的伙伴比好的老师起的作用要大得多。 伊索

●两个人交谈,一个人可以洗耳恭听。但是,三个人则无法互谈这人世最严肃而应深究的事。 爱默生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赵博生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

●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 吴玉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轲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

●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牛顿

●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 裴多菲

●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 大仲马

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小故事

公元1770年,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一个鲜有欢乐的家庭。他的父亲是宫廷的一个乐师,但因为怀才不遇,性情暴躁,喜怒无常,还沾有酗酒的恶习。与父亲形成极大反差的是,贝多芬的母亲却非常慈祥可亲,善解人意。母亲除了艰辛地负担起家里所有的生计之外,还给了他无限的爱。

小贝多芬一出生就长着一张红颜色的、奇特的麻脸,父亲对他嗤之发範篡既诂焕磋唯单沥以鼻,严厉的父亲在贝多芬4岁时就开始强制性的教育,他要求小贝多芬每天练习钢琴和小提琴8个小时。即使在寒冬,小贝多芬手指都冻僵了,他父亲还是要他练琴。每天他的父亲总是拿着棍子守在钢琴边,只要贝多芬弹错一个音符,粗大的棍棒就无情地落在贝多芬的手指上。由于童年凄苦和缺少快乐,贝多芬长大以后,脾气也变得很暴躁。

不久,贝多芬的母亲因患肺结核病危,不久便离开了人世。母亲离世时,贝多芬才17岁,已是一家之主了。他必须照顾弟弟们,负担整个家计,还必须满足酒鬼父亲的需求。但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就发现自己的听力急剧下降。对于一位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钢琴家和音乐家来说,听力的衰退不啻于世界末日。但贝多芬进行了顽强的抗争,

10.智者在苦难中超越 篇十

关键词:苦难,超越,昂首微笑

人的一生中, 常常会遇到很多让人出乎意料的事情, 它们就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海水突遇兀立的礁石一样, 人的生命活动, 便会在这种激烈的碰撞中扬起阵阵浪花, 于是人就有了焦虑、踟躇、惊诧、痛苦等等情绪。但, 智者往往就能在焦虑、踟躇、惊诧、痛苦、彷徨这些交织着的纠结中, 迅速找到一种能使自己的情绪得以升华的途径, 可能在此时此刻, 他会有提笔的欲望, 他会有要说的渴求, 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自我疏导的需要, 他需要一种能让自己的情绪得以发泄的更好的方式, 最后, 在纠结中冲破重围, 在苦难中, 获得昂扬的力量, 最后昂首向前。

在我们学生眼中, 高中的看似单调的生活, 或许是种困境, 如何走出困境, 或许可以借鉴苏轼的达观。

林语堂说苏轼“他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 但他并非如大家想象的那么一帆风顺, 事实是他经历了很多的磨难。苏轼的一生可谓几次大起大落:嘉祐二年 (1057) 进士及第丧母守孝。熙宁二年 (1069) 反对王安石变法卷入党争。元丰二年 (1079)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祐元年 (1086) 重获启用官至礼部。绍圣元年 (1094) 又遭贬至惠州儋州。元符三年 (1100) 渡海北返次年病逝。苏轼总结自己一生, 说:“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 宋神宗时, 王安石当政而推行新法, 苏轼极力反对, 便请求外调, 自熙宁四年 (1071) 开始, 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 因法便民, 颇有政绩。元丰二年 (1079) 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 弹劾苏轼, 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 历时五个月, 不论在朝在野, 政见同与不同, 营救者络绎不绝 (包括王安石) , 最后, 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 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苏轼出任杭州及密州、徐州、湖州地方官时, 可以说是初出茅庐, 既开始对官场有所了解, 又还未经历后来的官场剧痛;才华开始尽情释放, 思想开始日渐成熟。试看, 他的政绩斐然, 譬如在杭州期间, 他体察民生疾苦, 带领百姓疏浚西湖、修筑苏堤, 清淤治河, 防治水患, 挖井引水, 为百姓解决了饮用咸水之苦。在密州, 苏轼的《超然台记》中, 我们可以窥见:苏轼在密州的生活, 可谓是“以苦为乐”的, 虽经历了丧母、丧妻、丧父、初尝官场险恶 (新旧党争) , 确实是使他的思想开始产生了归向老庄的倾向。那种既不能摆脱官场, 又要寻求超然之乐, 仕与隐的矛盾, 儒与道的矛盾, 似乎已经开始在内心世界矛盾挣扎。但苏轼在密州的这段日子是还算平静的, 其中的情绪应该大体是豪迈奔放、意气风发的。这大概可以从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可见一斑的。苏轼在密州、徐州任上, 抗洪灭蝗, 赈贫救孤, 颇多政绩。总体来说, 出任杭州及密州、徐州、湖州地方官时的苏轼, 是春风得意的, 而当他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后, 他整日郁郁寡欢, 是从云端被摔到了地狱, 其间肯定是与常人一样的纠结着的。可他仍怀有报效朝廷的希望, 于是在精神上也是保留他一贯的乐观。如在《赤壁赋》中能体现出他的词风虽无往日那种欢畅, 而变得抒情写意了一些, 但其中仍有昔日的豪迈。

由此可知, 凡是智者, 均能在苦难中超越自我。当他们的生命, 突遇到很多出乎意料的变化时, 他们与常人一样, 也会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海水突遇兀立的礁石一样, 也有了焦虑、踟躇、惊诧、痛苦、彷徨, 但智者往往就能在焦虑、踟躇、惊诧、痛苦、彷徨这些交织着的纠结中获得昂扬的力量, 在纠结中冲破重围, 最后昂首向前。他们的生命, 更会因这种激烈的碰撞而昂扬, 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阵阵属于他们精彩的浪花。

苏轼, 也正是这样的智者, 以他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 把其政坛的失意, 用文字, 用绘画, 酿出了一坛又一坛的美酒, 那一连串的广为流传的名作, 那与黄庭坚并称“苏黄”的诗;那与辛弃疾并称“苏辛”的词;那与欧阳修并称“欧苏”的散文;那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之一的书法;那开后世“湖州竹派”的以创深墨为面, 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的山水画;那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总之, 苏轼这个奇才, 在困境之中, 超越了自我, 来抒写其诗意而精彩纷呈的人生。

我们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来看苏轼是怎么在苦难中超越的。先看他写的景物: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开篇的即景抒情, 时越古今, 地跨千里, 作者抓住了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雄奇壮丽的形象, 大刀阔斧, 横画纵抹, 把滔滔不尽的大江与历史风流人物联系在了一起, 让读者既看到了大江的汹涌奔腾, 又能窥见风流人物的气概, 并将读者带入了历史的沉思中, 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写景的部分与《前赤壁赋》相比, 我们可以看到此词写的是赤壁古战场, 那些“大江”“故垒”, “乱石”“惊涛”均是突出景物雄奇壮丽;后者描绘“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的赤壁山水, 清风明月交织, 露珠和水色辉映。突出其自然优美。

苏轼, 站在矶头, 望着波涛汹涌的长江水, 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 不禁俯仰古今, 浮想联翩, 感受到天地的浩大与自身的渺小, 再联想到当时的处境, 已经情难自己, 故此以景为依托, 咏史抒怀。

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在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中, 有那么多的英雄人物, 那作者苏轼为何偏偏非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

周瑜这一形象, 作者苏轼是在极力地进行着浓墨重彩的描绘的, 仅仅一个周郎的一个“郎”字, 就能让我们联想起那个年轻得志的帅哥。因为是“遥想”, 那么肯定是在虚写, 或许正因为是虚写, 作者的意图, 我们就更能明确地知道, 是在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周瑜的“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极力在突显着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意在以周瑜的年轻得志、建功立业, 来衬托苏轼自己身处逆境、有志难伸、功业无成的失意。我们说, 作者对周瑜的追述, 表现的是一种理想, 是作者眼中的最佳的审美状态:婚姻美满、英俊潇洒、少年得志、功成名就, 而苏轼当年, 不但无建树, 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 对比反差强烈, 因而感慨万千, 落魄失意是一种现实, 这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苏轼, 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 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 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 把它们统一起来, 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词中的景与史, 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 也加深了他的矛盾, 当苏轼在时空交织的宏大背景上抒发人生感慨时, 里面包含着多少纠结和幽恨啊!

但词末的以酒祭月, 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苏轼在这一细小的动作中表现着他的超脱与旷达。首词的基调是积极的, 追求理想的精神胜过了消极思想, 虽然自然平淡, 缺乏激烈抗争的力量, 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作者此时仍抱有积极入世的勇气和信心。

苏轼, 以他的才情让历史牢牢地记住了。他的一生, 想着天下, 心系苍生, 这, 让他豪情万丈;当其失意时, 他寄情山水, 在山水之间, 洒脱飘逸;在其悲观时, 他又以佛家、道家思想来宽慰自己, 从而变得豁达开朗。或许, 正是因为有了这三种思想, 才成就了这么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借用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中的一段话, 来评价此时的苏轼,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 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 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 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2”

应该说, 是赤壁的灵秀, 抚慰着苏轼那颗累累伤痕的心, 也孕育着他伟大的思想和灵魂。或许, 在灵魂和自然融合的一刹那, 我们理解了苏轼的幸福和不幸:他的政坛的失意, 却成就了他的文坛的得意。赤壁, 因苏轼而留下千古华章;苏轼, 因赤壁而屹立千古。

苏轼超越了困境, 在困境中昂扬斗志。古往今来, 多少智者都是这样的超越着困难的, 试想假如屈原没有因遭谗人离间而“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的遭遇, 那么他的《离骚》之中何以有那份油然而生的怨愤之情;假如司马迁没有莫大的耻辱, 那么他的《报任少卿书》之中何以有那烈焰般的激情;假如苏轼没有贬谪的生活经历, 那么他的《赤壁赋》中何以有份为摆脱烦忧的旷达之情;假如归有光没有与亲友的其乐融融的家常事, 那么他的《项脊轩志》之中何以有那么多其淡如水、其味弥长的怀念之情。也许, 对于写作者来说, 写作或许是他的生活形式, 也应是他的生活形式, 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活动。

其实, 平常的我们, 每个人都是智者, 我们的生命, 如同那一棵棵冬青树, 在我们的成长的过程中, 尽管遭受风雨雷电, 尽管有虫子的咬啮, 但我们依然向上生长, 绿意盎然。

总之, 当失意彷徨的时候, 当忧愁烦闷的时候, 请走近苏轼, 静静聆听这位先哲在坎坷动荡的一生中留下的文学精品, 我们定会被他天下为怀、无私无畏、随缘放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感染, 我们定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美好, 而眼前的困难和挫折又是如此微不足道, 只要跨过去了, 前面依然是灿烂的阳光。

11.经历苦难才成功的名言 篇十一

2 、让你的目标大于你的才能吧作者:那麽,你今天的作为将胜过今天。——阿明·雷哈尼

3 、凡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为目标的人,是坏的;凡是以博得别人的好评为目标的人,是脆弱的;凡是以使他人幸福为目标的人,是有德行的。——列夫·托尔斯泰

4 、没有哪一个聪明人会否定痛苦与忧愁的锻炼价值。——赫胥黎

5 、有理想的人能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在黑境中看到光明。因为他人逆境只是过渡,黑暗也只是一时的过程。——罗兰

6 、做了好事受到指责而仍坚持下去,这才是奋斗者的本色。——巴尔扎克

7 、困难带来阅历,阅历给人智慧。逆境----这是天赋其人的可贵考验,在逆境中受过锻炼而走过来的人,可谓坚韧不拔。——松下幸之助

8 、人生在世的最大难题,就是不胡说八道而活着。——陀思妥耶夫斯基

9 、逆境展现才华,顺境遮蔽才华。

10 、无论头上是怎样的天空,我准备承受任何风暴。——拜伦

11 、凡事欲其成功,必要付出代价作者:奋斗。——爱默生

12 、只有这样的人才配生活和自由,假如他每天为之而奋斗。——歌德

13 、人不能在顺中认识人生,必须在痛苦中,在寂寞里,认识这繁华的世界,哪是真的?哪是假的?由此而锻炼出一种明净无尘的心境,才能深刻地体验人生。——彭柏山

14 、当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时候,他知道他航向何处吗?他的目标只是前进。他自己就是目标,逼着他向前走。——纪德

15 、伟大的精力只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斯大林

16 、脚跟立定以后,你必须拿你的力量和技能,自己奋斗。——萧伯纳

17 、无论做什麽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成功的。——牛顿

18 、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内,满前尽兵刃戈矛,销膏糜骨而不知。——洪应明

19 、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标。——蒙田

20 、逆境有一种科学价值。一个好的学者是不会放弃这种机会来学习的。——爱默生

21 、发明的秘诀在不断的努力。——牛顿

22 、如果你过分珍爱自己的羽毛,不使它受一点损伤,那麽你将失去两只翅膀,永远不再能够凌空飞翔。——雪莱

23 、一个人必须经过一番刻苦奋斗,才会有所成就。——安徒生

24 、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莎士比亚

25 、奇迹都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培根

26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巴尔扎克

27 、做好事的乐趣乃是人生唯一可靠的幸福。——列夫·托尔斯泰

12.苦难与成功的名言警句 篇十二

2 、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不可稍有更动。

3 、忍耐是对一切困难的最好治疗。

4 、在任何情况下,遭受的痛苦越深,随之而来的喜悦也就越大。

5 、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助才能与坚毅来完成它。

6 、痛不欲生: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痛到极点。

7 、停下来歇会儿已经无济于事了,如今再要干这开路的力气活儿,那真是其苦难言。

8 、就算是苦难也要欢欣鼓舞地面对,因为我们知道,苦难造就毅力,毅力造就性格,性格造就希望。

9 、我们大都走在一条相似的路上,却都误以为自己惊世骇俗。而所谓故乡,只不过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罢了。

10 、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

11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万水千山的苦难,而伟大的人,就在这儿荆棘密布的苦难里生根发芽。

12 、在极度悲痛中损失理智是危险的;它使人失去勇气,甚至失去从新抖擞的希翼。

13 、母亲在我高烧不退、昏沉沉痛苦难耐的时候,温柔地抚慰我,让我在恐惧中勇敢地度过。

14 、生活已经不是快乐的筵席,节日般的欢腾,而是工作、斗争、穷困和苦难的经历。

15 、人生就是不断面对一个又一个恶心沉重,直到死亡的过程。越是长大,我越是看到人之为人的卑微与艰难,越是看到人生中的种种苦难与深渊。

16 、和好友们说说你的新鲜事我们真正的敌人是随波逐流、不管对当下思想认不认同都随之起舞的应声虫。

17 、从不为艰难岁月哀叹,从不为自己命运悲伤的人,的确是伟人。

18 、能驾驭你的人,其实就是你心甘情愿,视如生命爱的人。

19 、要记住:只有那些不害怕困难,不躲避困难;反而前去迎接困难,以便克服和消灭困难的干部,才是好干部。真正的干部,只有在同困难作斗争中才能锻炼出来。

20 、痛苦是我们本质中所具备最深切的东西,以过痛苦与忍受的结合,而显得真切及神圣。

21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22 、承受苦难并非难事,但有些苦难是我们不必去承受的。因为他人的经验早已成为指路的明灯,只要你肯放下身段去学习。

23 、人们耐心忍受着苦难,以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消除苦难时,它就变得无法忍受了。

24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

25 、和平并不能从空洞的愿望得来;相反的,缺乏理智的和平愿望,每招来战争的苦难,害了自己,鼓励了敌人。

13.关于苦难名人名言 篇十三

一、苦难是生活的

苦难是整个作品的最基本的生活基调, 全文都是在这样一个沉重的基调上展开叙事的。小说一开始就向大家介绍了一个苦难的却具有着历史性生的活背景 (“五七干校”) ,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人们过着白天干活, 晚上开会的艰苦生活, 这是“五七干校”里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事实, 也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基本生活基调。作品的主人公葵花也是在这样的基调下生活的。葵花三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 从小就与父亲相依为命, 在父亲被打为右派之后又随父亲下放到“五七干校”农场劳改的生活。这让本来就很孤独的葵花更加的孤独了。而苦难似乎也并没有要眷恋这个本来就苦命的孩子的意思, 相反是更加的残酷、无情。蝗虫的侵害, 洪水的吞噬, 温饱危机等自然生活的迫害让本来就穷困的家庭生活变的更加艰难, 他们家四处借债, 赶集市卖他们自己编制的草鞋来维持他们的生计。

有同样生活苦难的还有青铜, 他本是一个能够说话、唱歌, 可以上学识字的大麦地的孩子, 但是在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之后, 他失去了和别人交流的基本能力, 他不能说话歌唱, 不能和其他大麦地孩子们一样很开心地去上学。苦难的生活让青铜和葵花以及大麦地上的所有人都过着艰难的生活, 同时这种艰难也赢得了读者们的同情、怜悯之心。

《青铜葵花》虽然是以苦难为最基本的写作基调, 但是作者却没有将苦难写的多么的强大、可怕。在作者看来, 苦难是应该有的, 但是它并不是作品的中心, 它只能是作品的基本因素, 是故事的主人公命运发展的一个线索, 但却不是全部。所以作者在写乡村生活的时候, 并没有过多地描写当时的历史、社会, “五七干校”的缘由, 而是很自然的写到了大麦地人们, 写到了青铜和葵花;写到了坚强与乐观, 写到了天真与无邪, 写到了孩子们的童心, 写到了大麦地的人们的坚强。有意识地淡化苦难, 淡化命运的悲惨。苦难是任何时代, 任何人身上都会有的, 是不可避免的。“悲不要写到悲悲切切、痛不要写到痛不欲生, 虚化一般意义上的苦难, 每每写到苦难的时候都是一滑而过, 不对任何的苦难事情做铺陈和叙述。这样看似把苦难遗忘, 其实是将“苦难”无偿性、偶然性、突发性转化为一种普遍性的, 变成了生活基调的一部分, 成为人们命运多舛的一部分。简单地诠释苦难生活, 轻淡淡的描写, 与读者心灵产生碰撞, 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与悲伤, 只需要大家去欣赏大麦地人们的魅力与可爱。

二、美是苦难的诠释

《青铜葵花》最基本的基调虽然是写苦难, 但是作品却处处都有人性美、自然美的展现。美贯穿在整部小说的发展当中, 诠释了小说苦难, 同时也诠释了读者的内心。“草是潮湿的, 花是潮湿的, 风车是潮湿的, 房屋是潮湿的, 鸟是潮湿的……世界万物都还是潮湿的”, 雨后的芦苇场、大麦地是那样的迷人;“大河这边, 原是一望无际的芦苇, 现在也还是一望无际的芦苇”, “起风了, 芦苇荡漾好象忽然变成了战场, 成千上万的武士, 挥舞着绿色的长剑, 在天空下有眼地劈杀起来, 四下里发出沙沙的声音”。小说一开始就展现了大麦地的自然风景美, 化解了苦难对人们造成的伤害, 让人们在情感上得到了释放, 在精神上得到了安慰, 解释了人们的纯真、可爱, 善与美。人们看到这样美好的自然景色, 都会很自然地忘记苦难, 忘记孤单。“一切景语皆情语”, 小说当中有很多的景色描写, 特别多的水, 特别多的植物, 以及情景的描写, 而这些描写都会让作品在读起来的时候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故事是在水波荡漾, 草长花开中蔓延开, 按照故事的主线美丽而又悲伤的发展着。

在小说中除了有自然精美, 更多的还是让人怦然心动的人情美。无论是“五七干校”的下放劳动者, 还是大麦地的农民们, 他们都具有着真挚朴实的人情美。特别是在对待葵花的问题上, 都表现出了他们那种淳朴的自然的情感, 让我们所有的读者为之感动、流泪。而这份感情是作者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安排好的了。

一开始小说就用一个很自然的故事情节将青铜与葵花联系在一起。而当葵花变成了孤儿的时候, 青铜对葵花的感情更是让读者们感动。青铜对葵花的那份爱, 是纯真的, 善良的, 是有责任感的。虽然青铜不能说话, 但是他们每天都通过眼神和动作来交流。青铜很爱惜自己的妹妹, 为了能让葵花上学, 青铜自己放弃了上学的好机会, 知道妹妹很害怕自己一个人走在陌生的路上, 他就每天都接送葵花上学, 保护葵花;为了能让葵花照像, 青铜甚至是把自己脚上穿的芦苇鞋也卖掉;为了能让葵花成为学校文艺节目中最美丽的演员, 青铜为她做了一串非常“精美”的冰项链。青铜虽然是一个哑巴, 但是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爱护葵花, 保护葵花, 不让葵花收到一点伤害。他的坚强、快乐、关爱给葵花带来了无比的幸福与快乐。青铜成为葵花成长的支柱, 是葵花的依赖。虽然在故事的最后是一个悲剧的结尾, 但是这种牧歌式的悲剧却是在美景的诠释下表现出来。

三、牧歌式的诗意写作

海德格尔曾说:“作品的构建形式说明了召唤记忆的方式, 以及所召唤的事物暗示如何‘还乡’”。《青铜葵花》除了其特殊的苦难作为基本基调意外, 在美丽的苦难中还构建着“哥特式”的诗意写作。如果从宏观角度上来说《青铜葵花》是一种牧歌式的建构格局, 那么从微观层面上来说《青铜葵花》是通过诗意来营造苦难、美丽的牧歌式田园。

《青铜葵花》叙事方式总体上采用线行时间连接起来的“冰糖葫芦”式结构, 牧歌式的追忆岁月写作。全文共分为九章, 每一章都分别以“小木船”“葵花田”“老槐树”“芦花鞋”“金茅草”“冰项链”“三月蝗”“纸灯笼”“大草垛”等标题为故事发展的链绳, 不仅表示了对岁月的追忆, 同时也是一种概括, 概括出了故事发展脉络。每一章都像是一幅油画, 美在其中, 展现着不尽的美丽情景;它们是美丽中的苦难代言, 是在苦难的环境下坚强生存者的表现;它们不仅概括了岁月的流失, 同时它们也是岁月的鉴定者。

小说以图画开始, 以图画结束, 叙事简洁流畅, 文字纯净唯美, 意境高雅, 情感真挚, 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在整个小说的发展过程中, 苦难作为小说的基本调子贯穿始终。作者美、诗意来展苦难。在语言文字上, 叙事情节上, 文章的结构安排上都存在着苦难、美、诗意三者结合的表现, 让读者在思想和精神上产生共鸣。小说最终以悲剧结尾, 这不是对美的一种否定, 相反, 是要通过这样的悲剧性结局来更好的写美。小说表现了朴实的农民生活的苦难, 人性本质的美, 让读者在阅读过后产生心里上的共鸣:为美而感叹, 为苦难而伤心。

参考文献

[1]曹文轩著, 安武林评.《青铜葵花小说阅读与鉴赏》[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7.

[2]黄强:《“梦里葵花分外香”——论曹文轩长篇小说《青铜葵花》的艺术特色》[J].文学评论, 2007 (1) .

14.经历苦难后成功的名言 篇十四

2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3 、不认识痛苦,就不是一条好汉。——雨果

4 、实行起来是有困难的,但是吸引着我的,正是这个困难本身。——巴尔扎克

5 、青年时代的锻炼比黄多还贵重。

6 、必须体验过痛苦,才体会到生的快乐。——大仲马

7 、人生在世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和美妙动人的。苏霍姆林斯基

8 、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并非没有安慰与希望。——培根

9 、在人的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逆境。逆境不是愉快的,但逆境并不能因为我们不喜欢就不到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逆境,抓紧时间学习。等逆境过后,见到自己的进步和收获,意义不同寻常。——夏承寿

10 、苦难发展我们这种非凡的作用,不向暴风雨低头,灾难来了,也能处之泰然。——巴尔扎克

11 、困难产生于克服困难的努力中。——斯迈尔斯

12 、刀在石上磨,刀越来越快,石越来越薄。——茅盾《问题的两面观》

13 、困难是一个严厉的导师。——贝克

14 、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富勒《至理名言》

15 、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

16 、世上何尝有天生的勇者,都是锻炼成的。——茅盾《蚀·追求》

17 、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爱默生

18 、想象困难做出的反应,不是逃避或绕开它们,而是面对它们,同它们打交道,以一种进取的和明智的方式同它们奋斗。——马克斯威尔·马尔兹

19 、痛苦留给的一切,请细加回味!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变为甘美。——歌德

20 、应当能为革命挑更重的担子,能在最复杂的环境里艰苦工作;能在最困难的时候顶上去;能在最危险的情况下不怕牺牲;能做别人不愿干、不敢干的革命工作。——王进喜

21 、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契诃夫

22 、古人成大业者,皆自忧患始。——刘岩《赠人》

23 、逆境有一种科学价值。一个好的学者是不会放弃这种机会来学习的。——爱默生

24 、困难出英雄。——徐特立《纪念五四对青年的希望》

25 、苦是甘的代价。——谢觉哉《论“同甘共苦”》

26 、不要灰心,不要绝望,对一切都要乐观……需要有决心——这是最要紧的,有了决心一切困难的事都会变得容易。——果戈理

27 、快刀不磨要生锈,胸膛不挺背要驼。——闻一多《〈西南采风录〉序》

28 、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认识自我。——希尔蒂

上一篇:煤矿班组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男生超拽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