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饮食调查(精选8篇)
1.健康饮食调查 篇一
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 课题:大学生饮食健康调查 对象:100位在校大学生调查 时间:2012年11月调查 目的: “健康饮食 健康人生”调查报告人:
专业:
学号:
一、调查背景:
目前,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身体状况都亮起了红灯,这都归根于在校期间不良的饮食习惯。所以,针对这一问题,我对我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饮食习惯的调查报告。2012年11月对全校进行了一次全校性的关于饮食习惯的问卷调查,在2天完成了100份问卷。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一、不注意饮食卫生,喜欢光顾街边小吃
问卷调查发现67人(67%)的学生喜欢光顾街边小吃,不少做问卷者表示,自己去街边小吃的原因是因为食堂饮食不合自己的胃口,而在外面(街边小吃)吃种类繁多,味道好,但是吃完后拉肚子的事也是常有的,下次换一家吃就好了。
二、晚上太晚睡觉
问卷调查数据发现我校78人(78%)同学在11点以后睡觉14人(14%)的同学甚至到凌晨或以后才睡。睡觉时间太晚导致了晚上能量需求加大,调查发现90(90%)的同学晚上能量不足,需要加餐。而加餐65(65%)的同学选择泡面,火腿肠和街边小吃,长期吃这些食物会严重危害我们的健康。
三、坚果,奶类食物摄取不足
据调查我校86人(86%)的同学摄入坚果类食物不足。坚果营养丰富,低水分含量和高能量,富含各种矿物质和B族维生素。油脂类坚果脂肪含量达40%以上,坚果含有的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含量丰富。我们学生脑力活动较多应该适当补充。但是坚果含能量较多,不可多食,以免能量摄入过剩导致肥胖。59人(59%)的同学每天没有食用奶类食物。
四、饮食无节制
这次做问卷的时候发现不少同学都很节俭,每次进餐都是把菜吃的个干干净净,有时为了把菜吃完还不停的加饭。
调查总结出大学生作为一类人群有着与其他人群的不同之处:
1、一般在外面进餐不能自己烹调,饮食卫生尤为重要。
2、脑力劳动量大,用眼多,对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A等营养素需求相对较高。
3、大部分大学生晚睡晚起。由于大学生起床晚,睡的晚,因此晚上需求的能量比一般人要高,早上对能量的需求相当要低,因此大学生每日能量分配应当为:早餐25%,中餐40%,晚餐35%
4、部分大学生不按时吃饭,有的不吃早餐或晚餐,部分大学生吃饭不专心如一边走路一边
吃东西,一边玩游戏一边进餐。营养宣教工作的需求十分迫切!
针对大学生营养健康知识缺乏导致不注意饮食卫生,喜欢光顾街边小吃和饮食无节制等以上问题提出规范大学生饮食习惯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十条建议。
一、食物多样化,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人类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完全相同。除母乳外,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平衡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要,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因而要提倡人们广泛食用多种食物。多种食物应包括以下五大类:
第一类为谷类及薯类:谷类包括米,面,杂粮等,薯类包括马铃薯,甘薯,木薯等,主要提供碳水化 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 B 族维生素。
第二类为动物性食物:包括肉,禽,鱼,奶,蛋等,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 A 和 B 族维生素。
第三类为豆类及其制品:包括大豆及其他干豆类,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矿物质和 B 族维生素。
第四类为蔬菜水果类:包括鲜豆,根茎,叶菜,茄果等,主要提供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 C 和胡 萝卜素。
第五类为纯热能食物:包括动植物油,淀粉,食用糖和酒类,主要提供能量。植物油还可提供维生素 E 和必需脂肪酸。谷类食物是中国传统膳食的主体,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谷类包括米、面、杂粮,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坚持谷类为主,注意粗细搭配,经常吃一些粗粮、杂粮和全谷类食物。
二、多吃水果,薯类和深色蔬菜,建议每日一个苹果
蔬菜与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蔬菜的种类繁多,包括植物的叶,茎,花苔,茄果,鲜豆,食用蕈藻等,不同品种所含营养成分不尽相同,甚至悬殊很大。红,黄,绿等深色的蔬菜中维生素含量超过浅色蔬菜和一般水果,它们是胡萝卜素,维生素 B2,维生素 C 和叶酸,矿物质(钙,磷,钾,镁,铁),膳食纤维和天然抗氧化物的主要或重要来源。有些水果维生素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如新鲜蔬菜,但水果含有的葡萄糖,果酸,柠檬酸,苹果酸,果胶等物质又比蔬菜丰富。红黄色水果如鲜枣,柑橘,柿子和杏等是维生素 C 和胡萝卜素的丰富来源。
三、常吃事宜的畜,鱼和瘦肉
鱼,禽,蛋,瘦肉等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动
物性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且赖氨酸含量较高,有利于补充植物蛋白质中赖氨酸的中足。肉类中铁的利用较好,鱼类特别是海产鱼所含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脂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动物肝脏含维生素A极为丰富,还富含维生素 B12,叶酸等。但有些肝器如脑,肾等所含胆固醇相当高,对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不利。肥肉和荤油为高能量和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往往会引起肥胖,并是某些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应当少吃。目前猪肉仍是我国我民的主要肉食,猪肉脂肪含量高,应发展瘦肉型猪。鸡,鱼,兔,牛肉等动物性食物含蛋白质较高,脂肪较低,产生的能量远低于猪肉。应大力提倡吃这些食物,适当减少猪肉的消费比例。
四、每天吃豆制品,奶类,蛋类
建议每天早上吃一个鸡蛋或喝一杯豆浆。晚上7-9点(饭后1-2小时)喝一袋酸奶(150ml左右即可)
五、每日定时饮水,少量多次,少喝碳酸饮料
晨起后喝300ml,饮水应当少量多次,每次事宜饮水量为1200ml.1、不能渴时才补。因为感到口渴时,丢失的水分已达体重的2%.2、运动前、中、后都要补水。运动前2小时补250-500毫升;运动前即刻补150-250毫升;运动中每15~20分钟补120-240毫升;运动后按运动中体重的丢失量,体重每下降1千克需补1升。剧烈运动前后不能补白水,也不能补高浓度的果汁,更不能喝碳酸饮料,而应补运动饮料。运动饮料中应该含有少量糖分、钠盐、钾、镁、钙和多种水溶性维生素,以补充运动中身体所失及所需。
六、适当吃零食,少吃方便食品,不吃烧烤,限制宵夜
若晚上能量不足即出现饥饿感,应当补充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类,面包等,也可以补充少量水果和牛奶,少吃泡面。
七、如饮酒应限量
其实大家不难发现大学生喝酒的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生日party,好友聚餐,酒都成了多少学生饭桌上少不了的饮料。大家总是相互敬酒,不少时候喝的还很疯狂。喝酒进医院的例子不占少数„因此如饮酒应该限量。
八、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大学生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然对工作后会有很大影响。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1、早睡早起,不熬夜学习;
2、合理减肥,保证早餐和晚餐;
3、按时吃饭,吃饭专心吃饭,不要做其它的事情。
九、吃新鲜卫生的食物,多去食堂,不去吃街边小吃
大学生一般在外面进餐,因此饮食卫生尤为重要。建议大家去食堂进餐,食堂的卫生条件是相对较好的。最好别去街边小吃。麻辣烫、羊肉串、毛鸡蛋、冰糖葫芦、海鲜大排挡„„说到这些街边小吃,相信很多人已经垂涎欲滴。但是当厕所、福尔马林、耗子肉、地沟油„„这些字眼同时和小吃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不知道在你的脑子里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所以建议大家不要再去光顾街边小吃了。
十、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三餐合理搭配
进食量与体力活动是掏体重的两个主要因素。食物提供人体能量,体力活动消耗能量。如果进食量过大而活动量不足,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体内以脂肪的形式积存即增加体重,久之发胖;相反若食量不足,劳动或运动量过大,可由于能量不足引起消瘦,造成劳动能力下降。所以人们需要保持食量与能量消耗之间的平衡。脑力劳动者和活动量较少的人应加强锻炼,开展适宜的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三餐分配要合理。由于大学生起床晚,睡的晚,因此晚上需求的能量比一般人要高,早上对能量的需求相当要低,因此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别占总能量的 25%,40%,35%为宜。
大学生饮食习惯与健康问题在学校期间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真正暴露出来的时候是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不良的饮食方式与生活习惯会带来很多健康问题。因此,在校大学生应注意自己的饮食营养与健康问题,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美好的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2.健康饮食调查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饮食心理认知,饮食行为,调查
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 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 人们对饮食营养相关知识及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 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行为受制于认知, 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 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可以纠正不良的饮食行为。大学生是青年中文化层次较高、思想观念开放的群体, 对未来社会具有重要影响, 他们对饮食营养相关知识及问题的认知好坏尤为重要。为探讨大学生饮食心理认知的状况, 了解饮食心理认知的影响因素, 分析饮食心理认知与饮食行为的相互影响作用, 笔者于2012年对某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某医学院在校大学生1 096人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中男生495名, 占45.2%, 女生601名, 占54.8%;年龄17岁~26岁;城市学生323名, 占29.5%, 农村学生773名, 占70.5%;独生子女占16.6%。
1.2 方法
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 经预调查后修订而成。内容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饮食心理认知及饮食行为, 其中饮食心理认知题9题, 每题认知良好得4分, 不良得0分, 满分为36分, 分为2个等级:良好 (25~36分) 、不良 (0~25分) 。饮食行为题10题, 每题回答很积极得4分, 较积极得2分, 不积极得0分, 满分为40分, 分为2个等级:较好 (20~40分) 、一般 (0~20分) 。父母文化程度高中及高中以上为高, 高中以下为低。每月的伙食支出和零食花费判定标准为:≤400元/≤100元为低、>400元/>100元为高。每月吃西式快餐的次数<2次为少, ≥2次为多。由营养专业教师进行调查, 采取现场发放、不记名填写、现场收回调查表的形式。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饮食心理认知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096份, 回收有效问卷1 096份。
2.1 大学生饮食心理认知的分布情况
50.8%的大学生饮食心理认知良好, 96.9%的学生关于价格越高的食物越有营养有良好的认知, 94.7%的学生对早餐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 93.4%的学生关于吃得好就是营养好有良好的认知, 如果对健康有益, 91.4%的学生愿意改变饮食习惯, 89.3%的学生对营养知识的态度良好, 64.6%的学生想使自己的饮食习惯更符合营养要求, 46.6%的学生饮食的目的良好, 44.3%的学生对饮酒有正确的认知态度, 对于选择食物最主要的依据仅有14.1%的学生有良好的认知。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饮食心理认知的分布情况
对营养知识的态度良好的男、女大学生分别占82.6%, 94.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2.477, P=0.000) ;想使自己的饮食习惯更符合营养要求的男、女大学生分别占56.6%, 71.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5.471, P=0.000) ;关于价格越高的食物越有营养有良好认知的男, 女大学生分别占95.2%, 98.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9.158, P=0.002) ;饮食目的良好的男、女大学生分别占40.2%, 51.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4.380, P=0.000) ;对早餐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的男、女大学生分别占92.3%, 9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0.243, P=0.001) ;对饮酒有正确认知态度的男、女大学生分别占29.1%, 56.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3.133, P=0.000) 。对健康有益是否愿意改变饮食习惯等没有显著性差异。
2.3 饮食心理认知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饮食心理认知良好的男、女大学生分别占37.8%, 61.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1.447, P=0.000) ;饮食心理认知良好的城市、农村大学生分别占57%, 48.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919, P=0.009) ;饮食行为一般, 较好的大学生分别占40.3%, 60.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6.456, P=0.000) 。不同家庭结构等的心理认知情况没有显著性差异。
2.4 饮食心理认知对饮食行为总分相关分析
对营养知识的态度良好、不良的大学生分别占53.1%, 35.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2.401, P=0.000) ;关于对健康有益是否愿意改变饮食习惯认知良好、不良的大学生分别占53.1%, 32.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5.180, P=0.000) ;关于是否想使饮食习惯更符合营养要求认知良好、不良的大学生分别占55.9%, 42.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7.345, P=0.000) ;对价格越高的食物越有营养认知良好、不良的大学生分别占51.9%, 32.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030, P=0.025) ;饮食目的良好、不良的大学生分别占63.8%, 4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8.987, P=0.000) ;选择食物最主要的依据良好、不良的大学生分别占71.4%, 4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9.122, P=0.000) ;关于早餐是否重要认知良好、不良的大学生分别占52.7%, 25.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5.833, P=0.000) ;对待喝酒的态度良好、不良的大学生分别占56%, 47.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7.711, P=0.005) 。关于是否吃得好就是营养好认知良好、不良的大学生的饮食行为情况没有显著性差异。
2.5 饮食行为对饮食心理认知总分相关分析
每月的伙食支出低、高的大学生分别占53.9%, 47.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000, P=0.046) ;从不、偶尔和经常看关于营养和健康饮食读物的大学生分别占14.7%, 49.5%和69.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1.907, P=0.000) ;从不、偶尔和经常给亲人或周围人膳食指导的大学生分别占24.6%, 47.3%和82.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4.119, P=0.000) ;在超市、其他地方购买食品的大学生分别占57.7%, 4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2.439, P=0.000) ;每天吃早餐、不是每天吃早餐的大学生分别占57.4%, 32.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1.588, P=0.000) ;晚上加餐、不加餐的大学生分别占46%, 53.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663, P=0.010) 。在不同地点吃早餐等的大学生的饮食心理认知状况没有显著性差异。
2.6 饮食心理认知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饮食心理认知的影响因素有来源地、母亲文化程度以及性别, 其中来源地和母亲文化程度是保护因素, 性别是危险因素。
3 讨论
调查发现, 有近一半的大学生饮食心理认知状况不良。饮食心理认知状况与来源地、母亲文化程度以及性别密切相关。城市大学生的饮食心理认知状况比农村大学生好, 这与两地大学生的经济状况和消费情况有关。经济状况好或饮食消费高的城市大学生可能更注意营养和合理饮食。母亲的文化程度影响着一个家庭的饮食搭配及其子女饮食的合理程度, 且母亲与饮食有关的行为密切影响其子女对饮食行为及营养的心理认知情况, 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提示对其子女选择食物有较大的影响[1,2,3]。大多数饮食心理认知题男女生认知良好率均有差异, 这种性别差异可能与女生更注重外表美, 希望体态苗条、身材好、皮肤好, 从而更注重饮食和营养的心理有关。本调查结果表明, 饮食心理认知状况与饮食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其中大学生对绝大多数饮食心理认知题认知是否良好都与其饮食行为有显著的关联, 大多数饮食行为也与饮食心理认知状况有显著关联。应加强大学生饮食心理认知的正确引导, 大力进行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 以科学的营养知识, 适合本国国情的饮食文化, 通过各种形式, 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心理认知和饮食习惯, 尤其是男大学生和农村学生, 并帮助其改变不良的饮食行为, 从而使其饮食心理认知与饮食行为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
参考文献
[1]Klesges RC, Coates TJ, Sturgeon-T illisch J, et al.Parental influences on children's eating behavior and relative weigh[J].Appl Behav Anual, 1983, 16 (2) :371-378.
[2]Hertzler AA.Children's food patterns-a review:ⅡFamily and group behavior[J].Am Diet Assoc, 1983, 83 (5) :555-560.
3.教师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篇三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89-01
一、中学教师健康状况调查
中国青年报社调查中心曾通过腾讯网教育频道,对近10万公众进行了“中国教师健康状况调查”。调查显示,教师健康仅占10%,亚健康占70%,疾病状态占20%。一位参与调查者说:“教师的社会地位没有随社会进步而进步,教师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很多教师在工作10年后,各种疾病都会光顾他们。”教师健康状况堪忧。
以我校为例,2010年学校对全校近260名教职工进行了健康体检,结果表明:90%以上的教师普遍存在身体状况欠佳的情况,其中,40岁以上的教师患一种慢性病的占80%以上,患两种慢性病的占70%以上,患三种以上病的占30%以上。患病者以颈椎病、腰椎病、咽喉疾病、高血压、胆囊炎、消化道疾病居多。据校办公室考勤统计,2010年请假住院治疗的教师50多人次,占一线教师的30%左右。大多数教师都是带病上课。其它学校的情况也基本如此。
二、影响教师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角色定位加大心理负担,心理负担导致生理疾患
长期以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定位使教师担负了太多的使命和责任,“德高者可以为师”的古训更使教师过分注重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表率形象,刻意限制自己并注重各种细节。在这种紧张的精神状态下工作、生活,常会使情绪压抑,由此出现心情郁闷、怨天尤人等心理问题,久而久之,身体健康受损,导致各种疾病发生。
(二)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工作负荷重
2010年,笔者对本校三分之二的教师进行调查,95%以上的教师感到负担过重、压力过大,除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外,还要应付各种检查、评比,另外,还有职评、考核、培训、会议等等,苦不堪言。当很多行业都实行8小时工作制的时候,54.5%的老师每天工作8至10小时,26.2%的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工作时间甚至超过10个小时。教师工作负荷加重,抵抗力减弱,各种疾病乘虚而入。
有的教师在学生和领导面前往往看不到自己艰辛工作所创造的成果和价值,难以获得职业成就感,因而产生烦闷、压抑之类的心理问题。近30%的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有位教师这样描述自己的状态:“8年的教书生涯让我得了上班恐惧症,只要一回到学校,就觉得心里郁闷之极,心情变得沉重、烦躁,生活没有乐趣。”
苛刻的学校管理制度,也是促使教师疏于关心自己、形成心理问题的一个原因。如本县各中学普遍实行的签到签退制度、请假制度等,使得教师遇病也不敢请假,只能带病工作,许多人积劳成疾,较差的身体素质又反过来导致了心理素质的下降,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缺乏锻炼、疲于应付,自我调适能力较差
据调查,全县中学,经常锻炼的教师仅占10%左右,偶尔活动锻炼的也不足30%,大部分教师整日忙于工作,疲于应付,根本无暇去锻炼身体,导致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
调查还发现,老师们普遍没有更好的专业渠道解决压力问题,自我调适能力差。调查中,47.7%的老师在感觉压力大时选择向家人、同事与朋友发牢骚,还有22.8%的老师选择闷在心里。郁积太久,将出现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严重时又会带来躯体的症状和疾病。
三、提高教师健康水平的对策
全面提高教师身心健康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一)社会宣传、增进理解
关心教师就是关心教育,重视教师的健康也间接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社会各界应大力宣传教师工作的特殊价值和复杂性,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使各行各业和每个学生家庭都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学生教育的责任。
(二)学校重视、领导关心
知识分子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细腻的情感体验,任何有伤他们尊严的举动都会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因此,中学应以人本思想为指导,营造一种互相尊重的宽松心理氛围,尽量创造条件使每个教师都有获得工作上成功的可能,让老师们的每一份劳动都能得到肯定,从而有效地释放教师的心理压力。以我校为例,近两年来,学校面貌和教师心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质量一年上一个台阶,这和一系列人性化的管理是分不开的。
1.学校完善管理制度,更多地融入了人性化管理的概念。学校不仅有约束职工行为的规章制度,更有鼓励教师踊跃争先的机制。譬如,教学成绩优异者,可以免检教案,而有一套完整优秀教案的老师,可以不再书写新教案等,强化了制度积极的一面,让制度成为增强学校凝聚力的强有力手段。
2.为教师排忧解难,提高教师生活质量。学校积极解决教师职称积压问题和子女入学问题,及时慰问生病、住院的教职工。在考勤和作息时间安排上,只要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尽可能给教师提供便利。
3.学校尽最大努力开辟职工活动场所,增添文体活动设施,鼓励教师利用工作之余参加文体活动,锻炼体魄,调节心理。
4.学校还建立了职工定期体检制度,通过体检,发现疾病早治疗,早康复。不提倡带病工作。和三年前相比,病倒住院的人减少了三分之二,工作倦怠现象正在消失。有位教师感慨地说:人性化提高健康水平,人性化提高教师能力,人性化提高教育质量!
(三)调整情绪、平衡心态,自我减压、放松心情
“其实人活的就是一种心态。心态调整好了,蹬着三轮车也可以哼小调;心态调整不好,开着宝马车一样发牢骚。”这是手机上的一条短信,称得上人生经典,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的心态的重要。人的烦恼不是起于事件,而是起于人们对事件的看法。教师过重的心理压力与教师本身认识或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淡泊名利思想,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
首先,调整自身期望值。教师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期望值过高,就会导致活动结果和预期效果差距太大而引发心理压力。因此,我们要注意三点:一是要建立合理的、客观的期望值,认清自己的价值和位置,以一颗平常心来正确看待压力,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自身的现实;二是对待职称、荣誉等应注重努力的过程而淡化结果;三是要立足现实,量力而行,少盲目表现自己。教学成绩不可能人人都第一,民主选票不可能人人都最多。教师干的是良心活,凡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了,不要太在乎别人的评价,不要太在意个人一时的小得小失。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因幻想和现实的差异而给自己带来压力。
其次,改变自己,超越自己。有位哲人说得好,“既然现实无法改变,那么只有改变自己。”教师要将时代的挑战视为一种动力,将超越自己看成化解心理压力的良药,在激烈的竞争与严峻的挑战面前做出积极的应对,加强学习,全面充实和提高自己。教师就能在新的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获得满足的过程中,永葆教育生命的活力,才能真正做一个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情趣高雅的人民教师,才会真正把激情、微笑、鼓励带进课堂,才能真正用心浇灌学生那求知的欲望。
总之,教师应掌握适当的压力应对方法,保持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只有这样,在面临压力时方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控,以求缓解。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语文教学》(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2]《陇西二中管理条例》
4.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救命饮食 篇四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台译︰救命饮食英文书名为《The China Study》内容摘要︰■25名第二型糖尿病患,在采行高纤低脂的素食生活后,才短短几个星期里,有24名都不必再接受胰岛素药物治疗,而胆固醇浓度也都大幅降低,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救命饮食。■高纤的全食物蔬食能避免糖尿病,而高脂高蛋白的动物性饮食,则会促成糖尿病。■现在的父母或孩童都不晓得牛乳和第一型糖尿病、摄护腺癌、骨质疏松症、多发性硬化症、或其他自体免疫疾病有关。■在144名多发性硬化症病患里,凡是饮食中饱和脂肪含量超过20公克者,有80%会死亡,而饮食中饱和脂肪含量低于20公克者,死亡率只有5%。■自体免疫疾病可藉由饮食,减缓速度或减轻病情。■以肉食为主的美国男性,死于心脏病的比例是以植物为主食的中国男性的十七倍!■坎贝尔教授以曾获美国最佳医师提名的外科医师艾索斯丁的研究为例,艾索斯丁医师让罹患冠状动脉心脏病的患者以最少量的降胆固醇药和非常低脂的植物性饮食来治疗心脏病,吃的食物完全不含额外脂肪,也几乎不含动物性食品。18名心脏病患在参与研究计划并采行全食物蔬食后,心绞痛等症状都消失,其中11名病患原本阻塞的动脉也畅通了,到2003年时,有17人都还健在,且都已高龄80多。然而,有5名在研究初期就退出实验的病患,到1995年就相继因心血管病过世。■没有任何手术或化学药物能和饮食低脂植物性饮食一样,对心脏病的成效这么令人印象深刻。■饮食最西化的地区摄取高动物性蛋白质、高动物性脂肪,居民胆固醇浓度最高。■植物性食品没有胆固醇,人体需要胆固醇时,身体可以自行制造,不需从食物中摄取。■饮食含有越多动物蛋白,会使血胆固醇含量增加,也提高动脉硬化症、癌症、阿兹海默症和肾结石等等的罹患机率。■只要改变饮食习惯,不吃动物性蛋白质,肾结石复发的病患就能不药而愈。■在坎贝尔教授主持的一项实验里,在同样有肿瘤病灶细胞的大鼠中,一群喂以掺有20%植物蛋白的饲料,另一群喂以掺有20%酪蛋白(牛奶的蛋白质中有87%都是酪蛋白),结果发现植物性蛋白可以抑制癌症病情的恶化,而动物性蛋白则是对癌症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酪蛋白在牛奶蛋白质中占87%),可促进任何阶段的癌细胞生长,而来自小麦和大豆等植物蛋白质,就算摄取高单位也不会致癌。■每日摄取15%至16%的动物蛋白,就可能启动肿瘤细胞生长;降低动物蛋白质的摄取可大幅减少肿瘤启动■每天只要吃下60克以上的动物蛋白质,你启动体内致癌因数的机率就会急遽大幅增加,但是只要将动物蛋白质的摄取量减少至20克以下,就算癌症病灶已启动,也能予以控制,调查报告《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救命饮食》。■即使有明显罹癌基因体质,只要改变动物性蛋白质摄取量,就能决定坏基因的开启或关闭。■动物性食品会促进肿瘤发生,植物性食品则可减少肿瘤发生。■罹患肝癌的孩子,大都来自吃得最好的家庭。■同时,他们也比较饲料中分别含20%和5%不同酪蛋白含量时,老鼠的肿瘤发生率,结论是酪蛋白越高越会促进肝癌发生。■饮食富含动物性食品,会让生育年龄延长九到十年,而生育年龄增长会提高乳癌风险。■雌激素和提高乳癌风险有关,而低脂全植物饮食可降低雌激素。■乳癌风险高的女性除了看著办、终生服药.乳房切除外,还有一种选择:不吃动物性食品、少精致碳水化合物、辅以定期监测。■动物性蛋白质、肉、乳制品、蛋等主要促成因素,与高比例的摄护腺癌相关。■摄取最多牛乳和乳制品的国家,骨折率最高,骨骼也最差。■黄斑病变和白内障这两种眼疾,都是因为未摄取足够深绿色蔬菜。■摄取过多脂肪和胆固醇,易增加各种失智症的罹患机率,尤其是阿兹海默症。■最营养健康的饮食:摄取全食物蔬食,将精致食物、盐分、脂肪降到最低,尽量避免动物性食品,最理想的建议摄取量是零。■一般人以为减少脂肪摄取量就一定健康,其实是大错特错,因为你可能吃下更多动物性蛋白质。■最容易罹患慢性病是吃最多动物性食物的人,就算只摄取少量动物性食物,也有负面效果。■任何手术或药丸,都不能有效预防或治疗任何慢性疾病。■〝死亡,是食物造成的!〞柯林。坎贝尔博士如是说。■环境或食物里的合成化学物质其实不是致癌的主因;父母遗传给你的基因不一定会让你成为十大死因的受害者;狂吃维他命并不能长期保护你免受疾病的侵袭。作者介绍︰ T.柯林.坎贝尔(T.Colin Campbell坎贝尔博士是康乃尔大学营养生物化学系的荣誉教授,他曾接受同侪评荐期刊所提供的逾70年研究经费补助,并撰写超过300篇研究论文。被誉为营养学爱因斯坦的柯林.坎贝尔博士,出身传统酪农家庭,他也曾深信牛奶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食物,鼓励人多摄取牛奶、蛋和肉,以为这是「优质」动物性蛋白质。然而,在坎贝尔博士开始协助进行一项改善菲律宾贫童营养不良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秘密──摄取最多蛋白质的孩童,最容易罹患肝癌!同时期的另一份印度研究报告也指出,在被投以致癌物、并且在饮食里分别含20%蛋白质和5%蛋白质的二组大鼠中,产生肝癌病变的比例是100比0!坎贝尔博士决定展开实验,调查这个跟他所学完全相反的发现,并以此为开端,开启了接下来四十年里,无数的生物医学研究,包括为期二十七年、由最具声望的基金会赞助的实验室计画,还有集结康乃尔大学、牛津大学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二十年结晶的「中国营养研究」,都是本书背后最重要且最深厚的基础,再加上逾七百五十项的参考书目──《救命饮食》根据的就是如此扎实的科学研究。今天癌症研究中心之所以提倡以植物性食品为主的饮食,来降低癌症风险,这都得归功于坎贝尔博士与几位在二十五年前就有先见之明的人。-Marilyn Gantry,美国癌症研究中心所长本研究堪称流行病学的大赏。─陈君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资深研究教授。
5.大学生饮食健康调查报告 篇五
3、调查问卷展示及分析 我们对我们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并选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 例子进行分析,并选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1、是否每天都有吃早餐?、A 每天都吃 B 看情况,视饱感而定 C 从来不吃
分析: 分析 在这一问题的调查中虽有 70%的人选择了每天都吃早餐
但是却有 30%的人选择了看情况,可见,有相当数量的人忽略了早餐 的重要性!早餐是人一天最重要的一餐,只有早餐摄取了足够的能量 人才能在一整天保持一个较好的状态,尤其是碳水化合物的摄取,他 能最快的转化为能量被人体利用,尤其是学生
,快速转化成为 ATP 后能被大脑利用。它提供了展开一天所需的能量。不吃早餐会令人 更易肥胖 因此,对于早餐,无论由于什么原因,我们都应该尽力保 证
2、是否每天都有吃午餐?、A 每顿都吃 B 看情况,饿就吃,不饿就不吃
分析: 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每天都吃午餐的人占了大多数 83%,但
是,仍有 17%的人选择了看情况,午餐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 要的,我们决不能利用它来减肥,这样不仅不利于健康,反 而会造成更大的危害的!午餐提供的能量占一个人全天消耗 的能量的 40%,不吃午餐只会引致肠胃不适,缺乏能量。长时间不吃 东西,身体会释放更多胰岛素,导致人们产生强烈的饥饿感,最终忘 掉饮食禁忌,放开怀抱暴食。当你在下一餐不自觉增大了食量时,体 重更容易增加。
3、通常在什么时间段吃零食? A 早晨 B 中午吃完饭以后 C 晚上
分析: 分析 有 6%的人选择了在早晨吃零食,26%的人选择在中午
吃完饭后吃零食,而有 68%的人选择了在晚上吃零食!其实 在早上吃零食对胃是不好的,而且还会使身体的免疫能力下 降!中午刚吃完饭,而再去吃零食的话,势必会增加胃的负 担,在这一组数据中更多的人在晚上吃零食,这是不可小视 的,晚餐的消化时间是漫长的,而在这之后再吃零食,会增 加胃的负担,使消化液分泌减少,肥胖的机率增加,更会使 大量的脂肪囤积在体内而在一定的时间内却得不到消化,长 期下去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4、会用零食(如方便面,饼干等)作为正餐吗? A 经常这样 B 偶尔这样 C 从来不这样
分析: 分析:调查表明,有 83%的人选择了 B,有 5%的人选择了 A,
而有 12%的人选择了 C。通过这组数据,我们了解到虽然大 学生活不像高三时那般忙碌,但仍有同学将零食作为正餐,很多人说这样省力又省钱,但是却忽视了健康,零食大多是 膨化食品,含有大量的防腐剂,对我们的健康是不利的,三 餐的摄取应该以面食,蔬菜为主,而不能用它们来代替,这 是不健康的!我们应有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
5、是否会因心情而决定饮食? A 会这样 B 不会这样 C 看情况
分析: 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有 57%的人会这样,而只有 23%的人不
会这样。一半多的人因心情而决定了自己的饮食,这个结果 实在让我们震惊!我们的饮食习惯是一个有规律的周期运行 过程,而心情的好坏是不定的,我们用它来决定我们的饮食 这样必定会造成我们生理调节的混乱,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 应,我们应有一个规律的饮食时间,而不是随心情而定!
6.大学生饮食健康调查方案设计 篇六
一、背景分析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消费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现在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更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的特殊群体。我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我们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我们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分析大学生消费行为、解读大学生消费问题、掌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在当前就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共同关注的课题。在大学生的消费理念超前或没有计划的前提下,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财商”。帮助大学生做好理财规划,是一个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课题。
二、调查目标
此次调查旨在了解韶关学院学生每月在饮食方面的总费用和饮食的健康,在对调查数据汇总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为改善大学生部分不合理的消费情况提供参考依据。
三、调查内容
主要是调查我校学生每月在饮食方面的总费用,通过在饭堂消费及外出消费的比例、除每日正常三餐外的其它饮食消费等方面来反映。
四、调查方法
可以采访的方式有很多种,如直接采访、问卷调查、网络资料收集分析、面谈法等。在本次调查中主要以问卷调查方法为主,以直接
采访为辅。
五、调查对象及范围
在韶关学院范围内进行调查,结合调查目的及实际情况,确定以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
六、抽样方案
在此次调查活动中,我们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以配额抽样(非随机抽样)的方法来获取在我校就读的来自各地的大学生的日常饮食消费信息。采取这样的方式,可以加强我们对样本结构和总体结构在量和质两方面的控制,能够保证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然后,我们将所收集的信息运用统计的方法重点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日常饮食消费情况,探究大学生饮食消费结构和饮食消费倾向,并分析比较不同区域,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饮食消费差异。
七、调查进度时间的安排。
A、工作筹备阶段:2013年11月17日
B、调查问卷设计及修正:2013年11月18日
C、调查问卷发放:2013年11月20日~21日
D、整理并打印报告:2013年11月22日
E、报告打印提交:2013年11月23日
八、经费预算:200份调晒问卷 20元报告打印费 2元
九、调查组织计划
1、调查小组
组长:欧阳峰 组员:廖达荣、陈嘉健、石丰源、冯嘉振
2、任务分配:
A.调查方案设计:廖达荣
B.调查方案讲解:欧阳峰
C.问卷设计并整理:石丰源
D.分发问卷:全体成员
E.调查报告:冯嘉振、陈嘉健
3、问卷设计有关参数:
有关大学生月消费支出情况的调查,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饭堂消费及外出消费的比例、除每日正常三餐外的其它饮食消费等几个方面。
4、数据处理方法:
7.健康饮食调查 篇七
关键词: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社区居民
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保障和重要目标,也是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为了提高萝岗区居民的健康水平,现对该区居民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健康行为的形成情况进行调查,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进一步提升该区居民的健康素养。萝岗区疾控中心联合广东药学院于2011年对该区居民进行了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广州市萝岗区夏港街、东区街、永和街、萝岗街、联和街和九龙镇(九佛片区和镇龙片区)(以下简称五街一镇15岁以上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常住居民是指在当地实际经常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人口。
1.2 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从萝岗区五街一镇中分别整群抽取1个居委或行政村,再在每个抽取的居委和行政村15岁以上常住居民中分别抽取50人,样本总量不低于300人,各阶段均采取随机抽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统一发放,被调查者采用不记名方式自填问卷,当场收回。调查结果采用Epidadata 3.1软件双录入数据,进行核对纠错后使用SPSS 19.0做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研究发放问卷364份,回收问卷364份,审查核对后合格问卷346份,合格率为95.05%,见表1。
2.2 健康知识知晓情况
居民总健康知识知晓率为89.7%,其中登革热和正常血压值范围知晓率较低,分别为70.2%和70.8%;其余问题的知晓率均大于80%,且关于吸烟、肥胖、预防接种以及人被咬伤后处理办法四个问题的知晓率较高,分别为97.1%、98.0%、96.5%和97.1%。
2.2.1 不同性别、文化程度人群的健康知识知晓率:
其中预防接种、艾滋病、登革热和呼吸道传染病相关四个问题的知晓率,具有性别差异,均为女性高于男性;而有关吸烟、保健食品、肥胖、艾滋病、呼吸道传染病和手足口病六个问题的知晓率,具有文化程度差异,文化程度高者知晓率高,见表2。
2.2.2 不同职业、不同地区人群的健康知识知晓率:
医务人员的知晓率最高(97.77%),教师次之(95.63%),农民的知晓率最低(83.72%)。五街一镇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均高于85%,其中夏港街、联合街和东区街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高于90%。
2.3 健康行为形成情况
居民总健康行为形成率为86.1%,其中洗手、刷牙及不随地吐痰的健康行为形成率均达到90%以上,分别为97.7%、99.1%和92.2%,但自测脉搏的行为形成率仅为44.8%,见表3。
2.3.1 不同性别和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健康行为形成情况:
关于吸烟、不随地吐痰和温度计使用方面的健康行为形成率,女性高于男性,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关吸烟、洗手和体育锻炼及不随地吐痰方面的健康行为形成率,文化程度高者高于文化程度低者。
2.3.2 不同职业和不同地区人群的健康行为形成情况:
教师的健康行为形成率最高(97.1%),其次为医务人员(93.3%),农民健康行为形成率最低(80.2%)。联合街的健康行为形成率最高(89.0%),其次为夏港街与萝岗街(分别为87.8%和87.2%),东区街的健康行为形成率最低(83.4%)。
3 讨论
结果显示,广州市萝岗区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89.7%。此次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结果较高,可能因为本次调查的是居民的基本健康知识,也与近几年萝岗区疾控中心所采取的健康教育自评有关。其中吸烟与肥胖对健康影响的有关问题,居民的知晓率超过95%,这与近年来国家与各级政府在控烟和阳光体育运动等宣传活动中所起的健康教育作用有关;登革热这种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知晓率低于72%,说明居民对登革热这一传染病的了解情况尚有不足。女性健康知识知晓率普遍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比男性更重视健康知识的获取有关。文化程度越高,相对经济水平越高,空闲时间接触网络、报刊等较多,这些都是文化程度高者健康知识知晓率高的可能原因;教师、公务员这部分职业人群的生活稳定,办公室提供报纸与上网等传播健康知识的条件,因此健康知识知晓率高于其他职业人群。
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引导人们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1],进一步完善以居委会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结合的社区健康教育网络,扩大健康知识的传播途径,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此外,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组织有关专家不断探讨完善科学、有效的健康促进模式,提高市民的健康知识水平及健康行为形成率[2]。
*P<0.05,**P<0.01。
人(%)
*P<0.05,**P<0.01。
参考文献
[1]汤捷,庄道荣.广东省“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工作中期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6):535-536.
8.健康饮食调查 篇八
关键词 城乡居民;饮食;营养知识;健康态度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本次调查选取雅安市三个乡镇及主城区居民为对象。
1.2方法 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600份,其中有效问卷493份,其中男性233份,女性260份,采用不记名的自填问卷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参照国内有关研究文献并结合当地饮食特点自行编制。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营养知识、饮食行为、膳食态度四个部分。为避免信息偏倚,本调查由当地村民自行填写,当场回收问卷,并对有效问卷进行统一编码。
2.调查分析
2.1 一般情况
共调查600位城乡居民,有效问卷493份,男性47.26%,女性52.74%,年龄段:18~34岁30.83%,35~44岁18.46%,45~60岁25.96%,60岁以上24.75%;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0.83%,初中33.87%,高中、中专、职高类22.72%,大专、本科及以上12.58%;城乡比例:乡镇60.65%,城区39.35%。
2.2 营养知识
知晓牛奶补钙的人占总数的83.77%,知晓贫血要多食猪肝和动物血的人占60.65%,知晓《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仅占21.10%,知晓吃油炸食品会增加心血管患病率和糖尿病的占63.69%,知晓高血压与摄入食盐有关的占68.15%,知晓人体所需几种维生素的仅占35.70%。可以看出,多数人对于日常保健食物有较高的知晓率,而对于《中国膳食指南》及维生素这样的科学术语知晓率极低。
2.3 饮食行为
表1
吃素长寿爱吃油炸食品口渴才喝水饮食是否规律每天坚持吃早餐选择食品看价格
是50.10%24.54%51.12%72.21%79.72%44.83%
否49.9%75.25%48.88%27.99%20.28%55.17%
由表1可以看出,50.10%居民认为吃素长寿,缺乏科学认识。饮食规律的居民占72.21%,每天坚持吃早餐的居民占79.72%,日常饮食习惯较为健康。51.12%的居民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存在不良饮水习惯,44.83%的居民会在意食品价格。
2.4 膳食态度
在调查对象中,81.34%的居民愿意学习更多的营养基础知识,95.74%的居民认为营养知识对健康有益处,92.25%的居民愿意对自身不良饮食行为进行改进,70.39%的居民希望村委或社区居委会开展营养知识讲座,6.49%的居民不希望,23.12%的居民持无所谓的态度。可以看出,居民整体膳食态度较为乐观,80%以上居民愿意为自身健康学习和改进饮食营养行为,仅少部分居民对自身营养健康问题不够重视。
3.对雅安市城乡居民的饮食营养的建议
3.1 营养知识的普及势在必行
营养教育是公共营养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它利用营养科学、卫生医疗、社会学及行为学等知识,来提高人们对食物和营养的认识,改变其膳食行为,以达到改善营养状况,促进健康的目的 。结合对雅安市城乡居民营养知识了解度的调查及当地群众膳食态度的调查显示,当地居民对《中国膳食指南》这样的专业书籍了解度甚少,对营养相关专业知识了解度不够。而当地群众80%以上均希望学习更多营养知识并改正自身不良饮食习惯。建议当地相关部门大力宣传饮食营养健康方面的知识,定期组织群众学习,培养健康相关意识。
3.2 注重饮水
水就像是一部机器的润滑剂,能滋润皮肤;湿润眼睛、咽部及消化道;润滑关节以减轻各个关节的摩擦,使人活动起来轻松自如 。据科学显示,正常人每天至少需要2000ml的水才能维持健康的生命活动。而当人们感到口渴时,肌肤早已处于饥渴状态。据本次对雅安当地城乡居民的调查显示,近50%的群众仍然是等到口渴才喝水,对饮水方面不够重视,应加大宣传普及力度,促进群众早日养成健康的饮水习惯。
参考文献
[1] 沈志平 韩弛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M ].1991:125
[2]佚名.注重饮水好处多[ J ].健康必读. 2014(12):45
【健康饮食调查】推荐阅读:
“健康饮食,绿色消费”调查报告11-30
大学生饮食健康调查问卷12-21
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调查报告12-06
健康饮食07-13
饮食与健康总结07-25
饮食与健康感想01-24
饮食健康英语作文06-15
饮食与健康的论文06-29
饮食与健康班会教案09-14
饮食健康的口号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