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解题能力的培养

2024-11-30

加强解题能力的培养(12篇)

1.加强解题能力的培养 篇一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新疆巩留县阿克吐别克镇中学 张亭亭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阅读。一道好题,一种妙解,一丝联系,一点变化都可能给你的解答带来简便。因此,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尤其显得重要。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题能力;解题思路;解题策略

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除了抓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学习与培养外,更重要的培养途径就是解题实践,就是遵循科学的解题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亲自参与的解题实践过程中,学会解题,从中获得能力。下面就围绕解题的一般程序,来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养成仔细、认真地审查题意的习惯

仔细、认真地审题,提高审题能力是解题的首要前提。因此,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审题习惯,就是要对问题的条件、目标及有关的全部情况进行整体认识,充分理解题意,把握本质和联系,不断提高审题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四项要求:

l.了解题目的文字叙述,清楚地理解全部条件和目标,并能准确地复述问题、画出必要的准确图形或示意图;

2.整体考虑题目,挖掘题设条件的内涵、沟通联系、审清问题的结构特征。必要时,要会对条件或目标进行化简或转换,以利于解法的探索;

3.发现比较隐蔽的条件;

4.判明题型,预见解题的策略原则。

以上具体要求中,前两项是基本的,后两项是较高的。事实上,审题能力主要体现在对题目的整体认识、对条件和目标的`化简与转换以及发现隐蔽条件等方面的能力上。

例:已知a,b,c都是实数,求证;2a-(b+c),2b-(a+c),2c-(b+c)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不大于零,而且至少有一个数不少于零。

如果审题中能考虑到“所证的三个数之和正好等于零”这一整体特征,则不难用反证法很容易地得出正确判断,使问题得到解决。

二、分析解题思路、探求解题途径,发现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方法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核心和关键

分析思路、探求途径是解题教学的重点,也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核心、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科学程序。就是把整个解题过程分为前述的四个程序进行。掌握了这个科学程序,使解题过程程序化,就能使学生对解题总过程有一个有序框架,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和化归的趋势,做到目标清楚、思维方向明确。为此,在教学中对于所有例题的讲解及示范解题,都要充分展现解题过程的四个程序及每个程序进行的过程,并且不断给以总结、反复强调。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熏陶中去掌握解题程序,领悟各程序中思维的方向和思维的进程。当然,这样做就必须要求教师事先要对例题的选取和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对例题的目的意图、隐含条件的析取、干扰信息的排除、思维偏差的纠正、解题策略的制定、解题关键的把握以及解题后的开拓和引申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要这样,才能避免就题论题、就事论事、无法展现思维过程的形式主义教学,从而真正达到解题教学的要求。

2.在教学中,必须结合例题的示范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帮助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原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转化的数学方法。在教学中结合例题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变形手段和转化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的原理,把握方法的要点、作用、使用条件、使用范围以及这些方法的“变式”,学会灵活运用。

三、理顺解题思路、严格依据逻辑规律表达出规范化的解题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的重要途径

一般来说,各种形式的数学习题都有一定的解答格式,解题中要严格按标准格式表达,当然,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标准格式的详略可以不尽相同,但逻辑顺序不能违反,证明推理中关键步骤的大前提必须表达清楚。这样做,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四、回顾与探讨解题过程,养成解题后的反思习惯,也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基本途径

解题后的回顾,包括检验结果、讨论解法和推广三个方面。

1.检验结果。主要是核查结果是否正确无误,推理是否有据,解答是否详尽无。

2.讨论解法。主要是改进解法或寻求其它不同的解法;分析解法的特征、关键和主要思维过程;总结规律,概括为一般性的解法定势等。这将有利于开拓思维、积累经验、整理方法,有助于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发展提高解题能力。

3.推广。解题后一般可朝三个方向进行推广。一是一般化,就是减弱问题的条件,把结果推广到条件更一般的情形,从而研究结论会有什么变化;二是特殊化,就是强化问题的条件,把结论用于条件更特殊的情形,从而研究结论又会有何变化;三是“发展性推广”,就是在原有条件、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空间形式或数量关系所得到的变化,它既不是一般化,也不是特殊化。例如,证明“任意四边形的四边中点顺次连结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以后,可进一步发展推广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等于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长之和”。

解题后的推广,也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发明发现、创造突破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果能让学生养成习惯,那么就可以在解题训练中跳出“题海”,通过少而精的解题,收到很大的效益。

五、合理调控解题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素质

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教学中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挥积极主动参与的主体作用。具体地说,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进行解题的能力。

2.有系统、有层次地精心选配习题,合理组织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及其运用的能力。一般来说,解题教学中,除了要求例题的选配要具有目的性、典型性、启发性和延伸性等特点外,一般还应提供学生独立练习的习题,在选配时注意适用性、巩固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原则。

总之,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要通过掌握科学的解题程序、掌握解题的策略和方法、技巧;要通过我们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参与活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基本途径。因此,要使学生的解题能力达到较高水平,并上升为一种创造才能,就要在整个的教学的过程中,始终都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解题能力的各种因素,注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解题能力的提高才有根底和源泉,解题的功底才扎实。

2.加强解题能力的培养 篇二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 主体不仅是对数学材料的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的认知过程, 而且是通过自我意识, 对该认知过程进行积极监视、控制和调节的元认知过程。数学能力涉及认知过程中的有关能力, 而实际上数学认知过程进行的有效性如何, 依赖于元认知过程运行的水平的高低, 如对策略的选择和对策略效果的评价, 及时反馈和对该过程的进程、方向、结果的评价、控制、调节。元认知能力直接影响数学学习的优劣和学习进程的快慢, 对解题起到指导、支配、决策、监控的作用,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易受到“题海战术”和“熟能生巧”观念的影响, 未能对元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元认知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基本上停留在自发性的水平上, 而其中对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中较好的一种方式———解题反思往往忽略。在教学中, 有些学生在解题时, 题目一旦获解, 就匆匆去解决下一个问题, 同时心理上产生成功的满足, 即使进行复看和检验, 也只停留在“结论对错”上, 忽视了解题后对解题过程的分析、评价、反思、总结等, 这样做学生便失去了学会解题的最宝贵、最有效的机会, 也极易导致解题心理封闭, 这是造成这部分学生“悟性慢”, 仅仅停留在知识型的水平上, 很难形成较强的解题能力的根本原因。

从元认知的观点看来, 思路初步打开, 解题刚刚完成, 体现了认知, 而进行解题过程的分析就是对认知的再认知, 是对认知的自我意识、自我调控和自我超越。实际上, 题目的初步求解只不过是实现了信息向大脑的线性输入, 只不过是为进一步的提高准备了材料基础, 真正有价值的、体现学习者主动的创造性的工作还是将历时性的线性材料组织为共时性的立体结构。这时, 打破输入顺序的材料会呈现出更本质、更广泛的联系, 新输入的材料与已储存的材料之间也会构成更本质、更广泛的组合, 从而揭示数学内容的更内在的逻辑结构和更直截了当的关系。所谓解题, 无非是寻找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有意识地“将历时性的线性材料组织为共时性的立体结构”的过程, 就是自觉地培养解题能力的过程, 也是解题能力迅速生长的过程, 其实质就是元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

在解题反思过程中, 主体对什么因素影响自己在认知解题中的过程与结果, 这些因素是如何作用的, 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各种认知, 这本身就是对元认知的知识的认知。在解题反思过程中, 主体对问题解决的策略的思考, 可以使主体产生对学习策略的认识, 如哪些策略可以利用, 它们各有什么缺点, 应用时各需要什么条件, 其中哪些是首要策略, 哪些是必备策略, 怎样具体运用这些条件等, 此过程正是对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在解题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等, 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和时间去思考和体验, 因而解题后的检查和评价是这一体验升华的关键。解题后对问题的反思是对思维过程的重新审视, 对思维过程中的尝试、反馈、迂回等进行重新评价, 为下一次的思维过程提供调控经验。反思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的结束, 并包含另一个新的思维活动过程的开始。

所以, 教师要重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特别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增添一个“反思回顾”环节, 创设诸如:“你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这样想?”“你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你选择是否是最佳?”“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如何联系的?”等情境, 教给学生元认知知识, 在暴露自身认知水平的过程中培养其元认知意识。学生要在解题后进行解题思路的探求和解题过程的反思, 应该抱着一种信念:“没有任何一道题是可以解决得十全十美的, 总剩下一些工作要做, 经过充分的探讨和钻研, 我们就能改进这个解答, 而且在任何情况下, 我们总能提高自己对这个解答的理解水平。” (波利亚:《怎样解题》) 题目初步获解后, 回过头来进行解题反思, 会达到“会当临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而且其真正价值体现在登顶后对美景的欣赏和对登山过程的体验。

如何进行反思才能将解题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呢?我总结出反思十条, 具体阐述了解题后的反思过程。

1. 整理解题过程

问题获解后, 整个过程此时是模糊的、肤浅的, 回顾整个思维过程, 检查得失, 从而使解题过程清晰化、条理化、简单化, 并为进一步反思提供充分的材料。学生从解题过程中的成功与得失, 体味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 积累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

2. 整理知识点

将解题过程拆分为一些单元, 总结用到了哪些知识, 使用了哪些方法, 它们之间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 使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建立横向联系, 并概括出带有普遍性的规律, 从而推动同化、顺应的深入, 使知识系统化。

3. 理解方法与结构

按照问题解决中推理的逻辑路线, 依据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 将所涉及到的各种意义要点联系起来, 并将它们与作为其基础的原理联系起来, 与相关的背景经验联系起来, 与探索中的各种事实资料联系起来, 从而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合理地总结解题方法, 评价解题方法的优劣。

4. 寻求关键点

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炼出最本质的步骤, 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思考寻找此关键点的思维过程和策略, 提炼其本质含义, 为下一思维过程做好知识的准备。

5. 总结发散度

回顾解题的思维过程, 注意发现哪些信息是多余的, 哪些信息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 哪些思维是迂回的, 哪些过程是可以简化的, 哪些过程是可以另辟蹊径的, 等等。这是解决问题思维的发散度, 为下一次思维调控积累经验, 从而培养元认知调控能力。

6. 分析解题障碍

俗话说:“吃一堑, 长一智。”解题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思维的障碍, 只有找到造成思维障碍的因素, 探索在解题中如何调整方向, 如何进行思维调控, 才能突破障碍, 为下一次思维提供更为明确的思维方向。

7. 联系相似题型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学生应先对当前问题的条件和目标进行确认, 联想以往相关的知识经验, 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推理、假设和检验等, 再归纳题型, 总结规律, 最后进行解题。

8. 发现解题漏洞

发现解题中的不完整、不全面、遗漏等, 避免今后解题时类似的错误的继续发生。

9. 更新解题方法

重新审视解题的信息, 更换条件的思考角度, 对知识链上的知识内容作多角度的理解, 以开辟新的解题思路, 从而加深对数学原理、通性通法的认识。同时, 将新方法和基本原理与相关知识联系起来, 与事实资料联系起来, 将新策略与问题特征联系起来, 实现知识经验的整合。

10. 概括一般方法

回顾问题的结构特征及其解决过程, 再现、抽象出其中的意义要点, 从过程中概括出原理性知识, 使各种意义明确化。可以用更一般的原理去代替现存的许多步骤, 并从这一过程中提炼出其中所包含的新理解或新策略, 在适当水平上概括出其一般意义, 提高整个解题的观点和思维的层次性。

3.加强解题能力的培养 篇三

如何在新的中考模式下加强和完善化学实验教学是摆在每位化学教师面前亟须解决的问题。针对中考实验题特点,我认为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基础、重操作,培养解基础实验题的能力

近年来,梅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卷第22题都是实验题,要求考查的知识比较基础,只要掌握常用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注意事项,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和一般除杂所用试剂等即可。试题难度不大,但得满分的学生不是很多,特别是写仪器名称时错别字多,如:“试管”写为“气管”,“酒精灯”写为“洒情灯”,“长颈漏斗”写为“长劲漏斗”等。其次,答题不联系题目上下文,如除去混合气体中的CO2,瓶中应盛放“氢氧化钙”溶液写成“石灰水”溶液。这些都是不该犯的错误。因此进行实验教学时,应狠抓基础,把实验常用仪器摆在每位同学的实验台上,要求学生逐一认识,熟记其名称、用途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之后,则要重视实验的基本操作教学。例如,进行基本操作“滴管的使用”教学时,先向学生讲清滴管的构造、功能、使用注意事项,再反复对学生使用滴管的操作进行训练(包括吸液、挤液、悬空放置、滴入容器、滴管的放置和洗涤)。在讲解使用注意事项时,启发学生思考:(1)为什么滴管伸入溶液前要先挤捏胶头?(2)为什么使用时不能伸入试管或接触烧杯壁?(3)为什么滴管不能横放或倒拿?(4)为什么不能把滴管放在实验台上?(5)未经清洗的滴管为什么不能再吸别的试剂?实践证明,这样可使学生牢固掌握正确使用滴管的知识,同时使学生养成善于分析思考实验细节的习惯,使他们能较快地熟练掌握使用滴管的基本操作。

由于初三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兴趣浓厚,但观察实验往往不够细致,在动手操作练习时错误较多。此时,教师不能指责、讽刺,而应耐心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操作,讲清错误原因及错误操作会造成的实验后果,即教师在讲解“应该怎样正确完成基本操作”的同时,还要讲清“为什么要这样做”,使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实验室制取O2的实验中,很多学生一看见有气泡冒出,非常兴奋,立即就开始收集。此时教师不能责怪学生,而应要求学生认真讨论为什么还不能收集,通过讨论后再得出收集O2的最佳时间是当气泡连续地并比较均匀地放出时。力争使全体学生能在健康的心态中认真、细致地做好实验基本操作,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作用。

二、重视实验探究,培养解实验探究题的能力

在以往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广大教师更多地重视化学实验在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通过实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的一般方式,更是值得大力提倡并付诸实践的。例如,2012年梅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卷第23题,对“NaOH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进行探究,而课本下册第58页[实验10-9]: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直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该实验只是一个演示实验,对盐酸过量或氢氧化钠过量没有进行探究,所以学生对解这类探究题会感到棘手。因此平时进行演示实验教学时,就可以把其转化为实验探究的形式,让学生熟悉实验内容后,相互讨论,提出猜想或假设,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再得出结论。例如,讲钢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就可以采用实验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观察生锈的铁钉和铁块,让学生讨论后猜想铁钉、铁块为什么会生锈,生锈的条件是什么,发生了什么样的化学变化,根据讨论进行实验设计,每天观察铁钉生锈的情况,观察十天,并认真做好记录。通过对钢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探究,看同学们得出什么结论,对如何防止钢铁制品锈蚀有什么建议。再如,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酸碱的主要性质等,都可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学生的实验思维才不会受教材的约束,才会在具体的环境中灵活变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养成探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加强实验设计,培养解综合实验题的能力

实验设计就是依据实验目的、化学原理确定实验步骤,选择使用的试剂、适当的仪器和装置以及正确的连接顺序的过程。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设计多种简单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思考化学实验的实施过程,从设计实验方案的学习中深化和创新知识,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方法的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由于实验设计是一个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所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挖掘并利用其优势,积极探索优化实验设计的模式,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知识点的时候,要求学生根据CO的还原性和毒性来进行实验设计,设计出恰当的实验装置,并能设计出多种尾气处理的方法,这样学生就能模仿该实验设计得出“SO2和H2O反应生成酸”的实验设计中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再如,讲述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要求学生根据启普发生器原理,用实验室常见仪器装配简易的启普发生器。学生思维活跃,不断探讨、实践。最后有些同学提出可用烧杯、底部有小孔的试管和弹簧夹来代替;有些同学建议用球形干燥管和烧杯;有些同学问可否用长颈漏斗、有孔塑料板和试管。通过学生亲自思考设计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要加强实验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联系社会热点、科研、生产和生活实际问题设计简单实验,强化动手动脑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中学生解实验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主编.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丁志兵.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实验[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7(3).

[3]高学华,苗春花.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原则[J].山西教育(教育教学版),2005(1).

(责任编辑罗艳)endprint

通过分析比较近几年梅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卷,我认为实验题的考查尤其能反映新的中考特点,这种新颖、灵活、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实验题模式,无疑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变封闭性实验为开放性实验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如何在新的中考模式下加强和完善化学实验教学是摆在每位化学教师面前亟须解决的问题。针对中考实验题特点,我认为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基础、重操作,培养解基础实验题的能力

近年来,梅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卷第22题都是实验题,要求考查的知识比较基础,只要掌握常用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注意事项,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和一般除杂所用试剂等即可。试题难度不大,但得满分的学生不是很多,特别是写仪器名称时错别字多,如:“试管”写为“气管”,“酒精灯”写为“洒情灯”,“长颈漏斗”写为“长劲漏斗”等。其次,答题不联系题目上下文,如除去混合气体中的CO2,瓶中应盛放“氢氧化钙”溶液写成“石灰水”溶液。这些都是不该犯的错误。因此进行实验教学时,应狠抓基础,把实验常用仪器摆在每位同学的实验台上,要求学生逐一认识,熟记其名称、用途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之后,则要重视实验的基本操作教学。例如,进行基本操作“滴管的使用”教学时,先向学生讲清滴管的构造、功能、使用注意事项,再反复对学生使用滴管的操作进行训练(包括吸液、挤液、悬空放置、滴入容器、滴管的放置和洗涤)。在讲解使用注意事项时,启发学生思考:(1)为什么滴管伸入溶液前要先挤捏胶头?(2)为什么使用时不能伸入试管或接触烧杯壁?(3)为什么滴管不能横放或倒拿?(4)为什么不能把滴管放在实验台上?(5)未经清洗的滴管为什么不能再吸别的试剂?实践证明,这样可使学生牢固掌握正确使用滴管的知识,同时使学生养成善于分析思考实验细节的习惯,使他们能较快地熟练掌握使用滴管的基本操作。

由于初三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兴趣浓厚,但观察实验往往不够细致,在动手操作练习时错误较多。此时,教师不能指责、讽刺,而应耐心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操作,讲清错误原因及错误操作会造成的实验后果,即教师在讲解“应该怎样正确完成基本操作”的同时,还要讲清“为什么要这样做”,使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实验室制取O2的实验中,很多学生一看见有气泡冒出,非常兴奋,立即就开始收集。此时教师不能责怪学生,而应要求学生认真讨论为什么还不能收集,通过讨论后再得出收集O2的最佳时间是当气泡连续地并比较均匀地放出时。力争使全体学生能在健康的心态中认真、细致地做好实验基本操作,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作用。

二、重视实验探究,培养解实验探究题的能力

在以往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广大教师更多地重视化学实验在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通过实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的一般方式,更是值得大力提倡并付诸实践的。例如,2012年梅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卷第23题,对“NaOH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进行探究,而课本下册第58页[实验10-9]: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直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该实验只是一个演示实验,对盐酸过量或氢氧化钠过量没有进行探究,所以学生对解这类探究题会感到棘手。因此平时进行演示实验教学时,就可以把其转化为实验探究的形式,让学生熟悉实验内容后,相互讨论,提出猜想或假设,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再得出结论。例如,讲钢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就可以采用实验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观察生锈的铁钉和铁块,让学生讨论后猜想铁钉、铁块为什么会生锈,生锈的条件是什么,发生了什么样的化学变化,根据讨论进行实验设计,每天观察铁钉生锈的情况,观察十天,并认真做好记录。通过对钢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探究,看同学们得出什么结论,对如何防止钢铁制品锈蚀有什么建议。再如,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酸碱的主要性质等,都可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学生的实验思维才不会受教材的约束,才会在具体的环境中灵活变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养成探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加强实验设计,培养解综合实验题的能力

实验设计就是依据实验目的、化学原理确定实验步骤,选择使用的试剂、适当的仪器和装置以及正确的连接顺序的过程。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设计多种简单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思考化学实验的实施过程,从设计实验方案的学习中深化和创新知识,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方法的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由于实验设计是一个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所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挖掘并利用其优势,积极探索优化实验设计的模式,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知识点的时候,要求学生根据CO的还原性和毒性来进行实验设计,设计出恰当的实验装置,并能设计出多种尾气处理的方法,这样学生就能模仿该实验设计得出“SO2和H2O反应生成酸”的实验设计中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再如,讲述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要求学生根据启普发生器原理,用实验室常见仪器装配简易的启普发生器。学生思维活跃,不断探讨、实践。最后有些同学提出可用烧杯、底部有小孔的试管和弹簧夹来代替;有些同学建议用球形干燥管和烧杯;有些同学问可否用长颈漏斗、有孔塑料板和试管。通过学生亲自思考设计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要加强实验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联系社会热点、科研、生产和生活实际问题设计简单实验,强化动手动脑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中学生解实验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主编.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丁志兵.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实验[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7(3).

[3]高学华,苗春花.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原则[J].山西教育(教育教学版),2005(1).

(责任编辑罗艳)endprint

通过分析比较近几年梅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卷,我认为实验题的考查尤其能反映新的中考特点,这种新颖、灵活、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实验题模式,无疑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变封闭性实验为开放性实验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如何在新的中考模式下加强和完善化学实验教学是摆在每位化学教师面前亟须解决的问题。针对中考实验题特点,我认为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基础、重操作,培养解基础实验题的能力

近年来,梅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卷第22题都是实验题,要求考查的知识比较基础,只要掌握常用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注意事项,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和一般除杂所用试剂等即可。试题难度不大,但得满分的学生不是很多,特别是写仪器名称时错别字多,如:“试管”写为“气管”,“酒精灯”写为“洒情灯”,“长颈漏斗”写为“长劲漏斗”等。其次,答题不联系题目上下文,如除去混合气体中的CO2,瓶中应盛放“氢氧化钙”溶液写成“石灰水”溶液。这些都是不该犯的错误。因此进行实验教学时,应狠抓基础,把实验常用仪器摆在每位同学的实验台上,要求学生逐一认识,熟记其名称、用途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之后,则要重视实验的基本操作教学。例如,进行基本操作“滴管的使用”教学时,先向学生讲清滴管的构造、功能、使用注意事项,再反复对学生使用滴管的操作进行训练(包括吸液、挤液、悬空放置、滴入容器、滴管的放置和洗涤)。在讲解使用注意事项时,启发学生思考:(1)为什么滴管伸入溶液前要先挤捏胶头?(2)为什么使用时不能伸入试管或接触烧杯壁?(3)为什么滴管不能横放或倒拿?(4)为什么不能把滴管放在实验台上?(5)未经清洗的滴管为什么不能再吸别的试剂?实践证明,这样可使学生牢固掌握正确使用滴管的知识,同时使学生养成善于分析思考实验细节的习惯,使他们能较快地熟练掌握使用滴管的基本操作。

由于初三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兴趣浓厚,但观察实验往往不够细致,在动手操作练习时错误较多。此时,教师不能指责、讽刺,而应耐心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操作,讲清错误原因及错误操作会造成的实验后果,即教师在讲解“应该怎样正确完成基本操作”的同时,还要讲清“为什么要这样做”,使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实验室制取O2的实验中,很多学生一看见有气泡冒出,非常兴奋,立即就开始收集。此时教师不能责怪学生,而应要求学生认真讨论为什么还不能收集,通过讨论后再得出收集O2的最佳时间是当气泡连续地并比较均匀地放出时。力争使全体学生能在健康的心态中认真、细致地做好实验基本操作,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作用。

二、重视实验探究,培养解实验探究题的能力

在以往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广大教师更多地重视化学实验在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通过实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的一般方式,更是值得大力提倡并付诸实践的。例如,2012年梅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卷第23题,对“NaOH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进行探究,而课本下册第58页[实验10-9]: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直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该实验只是一个演示实验,对盐酸过量或氢氧化钠过量没有进行探究,所以学生对解这类探究题会感到棘手。因此平时进行演示实验教学时,就可以把其转化为实验探究的形式,让学生熟悉实验内容后,相互讨论,提出猜想或假设,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再得出结论。例如,讲钢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就可以采用实验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观察生锈的铁钉和铁块,让学生讨论后猜想铁钉、铁块为什么会生锈,生锈的条件是什么,发生了什么样的化学变化,根据讨论进行实验设计,每天观察铁钉生锈的情况,观察十天,并认真做好记录。通过对钢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探究,看同学们得出什么结论,对如何防止钢铁制品锈蚀有什么建议。再如,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酸碱的主要性质等,都可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学生的实验思维才不会受教材的约束,才会在具体的环境中灵活变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养成探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加强实验设计,培养解综合实验题的能力

实验设计就是依据实验目的、化学原理确定实验步骤,选择使用的试剂、适当的仪器和装置以及正确的连接顺序的过程。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设计多种简单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思考化学实验的实施过程,从设计实验方案的学习中深化和创新知识,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方法的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由于实验设计是一个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所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挖掘并利用其优势,积极探索优化实验设计的模式,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知识点的时候,要求学生根据CO的还原性和毒性来进行实验设计,设计出恰当的实验装置,并能设计出多种尾气处理的方法,这样学生就能模仿该实验设计得出“SO2和H2O反应生成酸”的实验设计中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再如,讲述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要求学生根据启普发生器原理,用实验室常见仪器装配简易的启普发生器。学生思维活跃,不断探讨、实践。最后有些同学提出可用烧杯、底部有小孔的试管和弹簧夹来代替;有些同学建议用球形干燥管和烧杯;有些同学问可否用长颈漏斗、有孔塑料板和试管。通过学生亲自思考设计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要加强实验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联系社会热点、科研、生产和生活实际问题设计简单实验,强化动手动脑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中学生解实验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主编.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丁志兵.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实验[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7(3).

[3]高学华,苗春花.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原则[J].山西教育(教育教学版),2005(1).

4.考研数学 培养解题能力全面提升 篇四

冲刺阶段的复习大家除了要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更要学会综合培养自己的解题能力,针对近几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察内容,主要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综合能力及分析能力,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现将能力考察要点及复习建议总结如下:

第一、重视考察基础知识

从数学考试大纲的考试要求看,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数学的基本方法,近几年考研真题来看,对基础知识的考察越来越多,所占分值也越来越大。因此抓住基础,就抓住了重点。把知识点系统归类到整体的知识框架中可以避免杂乱无章、毫无头绪的现象。

第二、重视考察综合能力

近几年的试题中,综合能力的考查不仅出现在解答题中,而且在客观题中也时见身影。每年试题中,每道题往往都是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知识点整合、再通过一两次的变形而来的。所以综合题的解题能力能不能提高,关系到考生的数学能不能考高分。

第三、重视考察总结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数题海无边,好多同学做很多题之后还是摸不到方向,症结还是在于没有在做题中认真总结方法、规律和技巧。在解题的时候遇到问题要及时总结归纳,熟练掌握各类重要题型解题的要领和关键。考经济类的考生,只要把微积分在经济中的运用方法抓住就可以了。着重掌握少见的几个题型并牢固把握解题思路。不过,考理工类的同学在这方面比较难,每年几乎都会有一道应用题,考查考生通过所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以及解微分方程的能力。这里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广,要求的解题方法、技巧也比较高。

第四、重点知识重点考查

总的来说近年考试中高等数学的命题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求极限、中值定理、函数极值、重积分的计算等,都是每年试题中都会设计命题的`重要知识点。这就要求大家在认真梳理考点的基础上着重对这些问题多下工夫彻底解决,

针对这些特征,我们给大家提出以下复习建议:

第一、吃透大纲,夯实基础

分析近几年考生的数学答卷可以发现,很多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就是对基本概念、定理理解不准确,对数学中最基本的方法掌握不好,给解题带来思维上的困难。由此我提醒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大纲对数学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定理准确把握。因为只有对基本概念有深入理解,对基本定理和公式牢牢记住,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第二、加强训练,形成思路

记牢基本概念、定理、公式和结论后,要加强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解题能力,尤其是解综合性试题和应用题能力。复习时考生要注意搞清有关知识的纵向、横向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考生应能够看出面前的题目与他曾经见到过的题目的内在联系。为此必须在复习备考时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转化为自己真正掌握的东西。

第三、重视真题,提炼题型

5.加强解题能力的培养 篇五

城关中学 王明

2016年6月,我们申报了《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材料分析题解题能力的研究》的课题,经过教研室领导的严格审核,被旬邑县教育局批准立项。在学校领导精心指导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我们总结了政史学科在材料解析方面存在的十种现象,在开题报告中以展示。

1、根据这些实际问题,只要认真研究,这些变化总是有迹可循的,现象的背后总隐藏着其规律性;只要我们能够运用正确的解题方法,按科学的解题步骤去做,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调查学生政史材料分析题解题能力的现状:

2、改变学生解答政史材料分析题的错误思路及着手点:

3、培养学生政史材料分析题解题能力的方法和步骤:学生从“审”“联”“理”“答”“查”五个方面来分析、说明和掌握解答“材料分析题”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现我就重点汇报我们课题组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三、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及运用:

在最初的开题报告中我们只确定了三种研究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大部分成员属于非政史专业老师,因此,首先进行学习日志 法:搜集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经验总结性文章,学习摘录积累加强理论学习。并在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点点滴滴,记录作为解题的素材。

2、调查法:通过印制调查问卷问卷,以及学生中期考试和期末考试材料解析题答题得失分的现状分析和总结原因。

3、案例分析法:采用走访和谈话与学生座谈交流相,同时在政史课堂中学生对材料解析题能力存在问题与同科头老师交流,探讨方法与策略。

4、文献研究:研读优秀的教育案例、点评,从中吸取与课题有关的先进理论、思想,结合具体实例撰写个案,进行研究分析。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本课题目前已完成了课题准备立项、课题研究、课题总结三个阶段的工作。

1、课题准备阶段:(2016年5月至7月)

为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我们在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组织组员阅读《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学生政史教学参考》《中学生时政报》《咸阳教研》《旬邑教研》《政史教师的101条建议》等相关书籍、报刊论文和教学案例,并形成读书笔记。组员及时撰写读书心得体会五篇,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2、课题研究阶段:(2016.7-2017.4)

①、了解学生思想品德材料分析题解题能力的现状,查找存在问题

课题成立后,课题组于2016年10月对全体八年级学生思想品德材料分析题解题能力的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如下:(1)、30%的学生知道政史材料分析题的题型特点,40%的学生不知道知道政史材料分析题的题型特点,30%的学生知道一点政史材料分析题的题型特点。(2)、10%的学生知道政史材料分析题的材料来源于热点国内外新闻,70%的学生知道政史材料分析题的材料来源于地方政策性的文件,20%的学生知道政史材料分析题的材料来源于各类名人名言。(3)、60%的学生在解答政史材料分析题时会审题,10%的学生在解答政史材料分析题时不会审题,30%的学生在解答政史材料分析题时略懂一些审题方法。(4)、30%的学生在解答政史材料分析题时能够做到联系教材知识点,20%的学生在解答政史材料分析题时不能够做到联系教材知识点,10%的学生在解答政史材料分析题时不知道怎样联系教材知识点,40%的学生在解答政史材料分析题时能够做到略微联系一点教材知识点。(5)、70%的学生在解答政史材料分析题时能理清解题思路,10%的学生在解答政史材料分析题时不能理清解题思路,20%的学生在解答政史材料分析题时理清解题思路有点吃力。(6)、30%的学生在解答政史材料分析题时知道如何答题注意书写,10%的学生在解答政史材料分析题时不知道如何答题书写混乱,60%的学生在解答政史材料分析题时略微知道如何答题也不注意书写。

②、分析学生对政史的材料分析题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016年11月根据中期考试抽样调查分析考卷中材料题解答存在问题找到失分原因。

(1)、对材料题分析了解不够。(2)、不知道政史材料分析题的种类、题型特点及材料来源。(3)、根本不知道怎样处理材料分析题:如何审题,如何联系教材知识点,如何理清答题思路,如何进 行作答,如何答题后进行检查等。(4)、答题时书写潦草,一句话答语,草草了事。

③、根据存在问题12月份我们小组组织了一节材料解答题示范课,由富有经验的王明老师承担,感受颇深。完成了听课心得5篇。

④、2017年1月份我们组对前期的研究工作做了阶段性报告,由年轻有为的秦丹老师承担,这次报告得到了各位老师的肯定,也给我们后期的工作大力支持,使我们信心百倍,于是我们组进行了政材料解析题听评课活动。

⑤探究教学技巧和规律,形成教育教学论文

我们组经过努力钻研理论书籍,调查、谈话、测试、听评课等方法,归纳总结过去的经验和反思,把思想品德材料分析题的几种常见的题型进行了分类。它们分别是:说明、反映类、启示类、打算类、建议类、认识感受类、评析类、为什么类等。最后,经过研究与探索形成了《思想品德材料分析题审题方法探究》、《思想品德打算类材料分析题解题技巧初探》、《浅谈初中政治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思路》等论文,形成了教学设计、教学案例。

3、总结阶段(2017年6月)

本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进行了回顾。在反思和总结中,探索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材料分析题的解题能力的方法和技巧,撰写课题的结题报告,申请结题。围绕此目标主要做以下几件事:

(1)梳理阶段性成果,并进行总结、整合,撰写研究报告。(2)认真完备各种资料,填写各种表格,及时申请鉴定

4(3)进行成果展示、推广和应用。

四、研究的主要成果:

课题组从2016年6月开始组建进行课题研究,历时一年,即将结题。我们紧紧按照“课题带动、骨干示范、全员参与、评价调控”的课堂教学改革与课题研究思路,将课题研究与工作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了我校研究工作的协调发展,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以及我校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本课题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和明显成效:

(一)提升了学生解析材料题的素养。1.学生解析材料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课题组开展的一系列形式多样的解析材料题教学实践活动,不仅了解材料题的特点、类型、失分的原因,而且引导着学生学习掌握了系列解析的方法---“五练法”,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批判、归纳、概括、整合能力以及应用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解析材料题的习惯。

学生的学习习惯正在朝着良好解析材料题的方向发展,主动学习、主动问老师、主动与同学探讨材料题的问题,自觉主动有效的良好学习惯在学生中蔚然成风。

(二)提高了思品科教学质量

解析材料题的教学实践,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批判、归纳、概括、整合能力以及应用能力、表达能力,为提高材料分析题的得分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三)增强了学生社会的责任感

材料分析题,都是以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影响的事件为背景材料,在阅读分析过程中,学生能感受时事热点材料強大的德育力量,充分体现了思品课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位目标之首的学科特点,为初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提供一些理论素材。

(四)提高了课题组教师教学科研素质

1.课题组教师思想观念明显转变,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2.教师具备了一定解析材料题的理论修养;掌握了实施解析材料题的方法;在发展学生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科研素质。课题组秦丹老师分别荣获市、县级教学能手,秦丹老师应邀赴泾阳县姚家巷中学做课一节,许玉青老师应邀赴底庙中学送教、她还在县级中考研讨会中作了中考复课备考专题报告,获得了一致好评。

五、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一)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学习成绩滞后的同学效果不明显 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着教师的职业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是当课题研究结束之后,我们感到课题研究的成果对学习成绩滞后的同学似乎并没有多大的价值,在教师要求记忆教材知识,熟悉教材时,他们不能达到要求。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如何为全体同学服务,更好地表现出该课题研究成果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二)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有侍提高。

通过本次课题研究,我们明显的感觉自身科研能力有限,经验不足,加之教学工作重,对课题研究时间有限,课题研究困难较大。

(三)、检查环节是学生答题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如何进行检查,检查的效果怎样,也影响试题的得分情况。学生只有从头到尾仔细检查,检查关键字、词、句是否遗漏、笔误,标点符号是否存在不恰当的地方等。这样,才能保证试题的得分率。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只有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才能使学习效率得以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上的指导。

6.加强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的尝试 篇六

美国学者Krashen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指出,发展外语能力主要依靠两种途径: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语言学习指有意识地学习外语的知识(包括语法、规则、语音、词汇知识),而语言习得类似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通常是在大量语言信息的刺激下,通过语言的自然交际获得的。Krashen认为习得比学习更

重要。只要经过语言习得这一环节,学习者才能真正摆脱母语的“羁绊”,自由地运用第二语言表达思想,进行交际。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方法局限于语法翻译法,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片面地追求卷面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听和说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传递思想的交际过程,听是理解和吸收信息,说是表达和传递信息。听是说的基础,说是听的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应是同步的,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我们可以把学习和习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加大语言信息刺激量,创设良好的语境,在搞好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训练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听说能力的培养,在交际中学英语。为此目的,笔者在教学的实践中做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坚持课前三分钟的FreeTalk。

FreeTalk(自由谈)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口语训练方式,在这项训练中,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可以提前准备。课前由一名学生讲三分钟英语,学生们自拟话题,谈及了校园生活,英语学习,个人轶事,班级活动,地区气候和小故事等。

此项活动不仅使学生们敢于开口讲英语,而且使学生们增长了见识,扩大了词汇量。在这项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督促的作用,使学生FreTalk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

中国学生学英语时听的一个主要来源是课堂教学。因此,教师本身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开始阶段,授课时放慢讲英语的速度,而且重复所述内,用简易的同义词或短语解释词义,用不同的句型转换同一意思的句子,用简单的句子解释段落意思,然后逐步加深,循序渐进,尽量避免用汉语讲述。这样可以烘托英语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听的能力。例如在《TheEmperor'sNewClothes》一课“Onceuponatimetherewasanem-peror”一句的教学中,笔者用英语说:pleaseunder-line“onceuponatime”.Itisasetphraseusedinstory.I'msurethatyouallearneditwhenyouwerejuniormiddleschoolstudents.Canyouuseanyotherphrasesinstead?等等。

三、利用电化教具,突出听说训练。

使用电教手段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色彩鲜艳的幻灯片和录相带,不但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使他们能够专注地学习,而且还为他们提供语言情景,使他们不必借助翻译,通过视听,就通达到理解语言内容的目的。笔者在教《TheRuleBreaker》一课时,根据课文改写录制了配乐录音,并制作了五张彩色幻灯片。形象生动有趣的彩色画面及优美的音乐配音,自然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画面上的一系列动作使学生对课文已有了初步印象,学生不仅理解得快,上口也很快。在学生听懂录音的情况下,笔者就课文梗概提问。最后让学生上讲台,借助幻灯片简要地复述课文。这样把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结合起来,把语言和形象结合起来,使学生听其音,见其形,明其意。语言和形象两者同时作用于大脑,使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作用,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整个身心系统的机能,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让学生参与表演教学。

交际是语言的最基本功能。听说过程是一个理解和口头表达的交际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表演,活化课文插图,进行情景教学,把学生带入仿真的生活环境之中,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学生们在“真”实情景中,把课文里的英语真正地和生活结合起来。例如,在结束《BorowingaDonkey》一课的教学时,笔者依据课文内容将课文改成短剧,创设情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学生们戴上自制的面具,分别饰演借驻的人(Nareddin)、不受欢迎的妇人(anunwelcomewoman)和小毛驴(adonkey)及旁白人员,随着学生们神情动作的再现,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学生们在情景中深入角色,自觉主动实践,促使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有助于英语词汇和实物实景的直接联系。学生们尝到了成功的甜头,积极性自然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在交际过程中得到提高,交际习惯也在表演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五、强化听写方面的练习。

听写是

要求将有声的课文材料转化成文字材料,它贯穿了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把课文的主要段落和课文的中心大意作为学生听写的主要内容。目的是训练学生运用听的能力,完整地理解一篇短文,并使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把不同的词汇和句型结构应用到同一内容中去,使所学的语言易记易用。通过听写,学生的听力、发音、语法、拼写和词汇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并迅速落笔的快速反应能力。

7.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篇七

做练习题或考试题也是如此,只有从易到难,一步一步地打好基础,不断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才能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才能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化学练习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即课后练习、章节练习和综合练习。课后练习是基础知识,有知识面不广,内容目标明确、难度较低的特点,这是综合题的“细胞”。部分学生轻视这个问题,而后来危害是很大的。章节练习特别是综合题的知识面广,灵活性强,变化多,所以必须将章节知识和系统知识有机地结合,才能更快更准确地对综合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如果不清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浓度、溶液的体积等知识之间的联系,就无法正确分析和解答综合题。

化学练习从题型来分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简答题、计算题等,选择题和填空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推断能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问答题、计算题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是有利的。实验探究题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所必不可少的。哪一类习题都一样,解答前必须要认真读题、审题,在此基础上深思题意,看到有用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从而能够准确地把握解题的关键。例如:有A、B、C、D、E、F六种溶液,它们是Na2CO3、HCl、AlCl3、Na2SO3、AgNO3、NaAlO2等。做以下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推断并填空(化学式)。

(1)将C滴入到A中生成白色沉淀;

(2)将B滴入到C中,生成白色沉淀;

(3) E上滴加A,生成刺激性气体;

(4) A上滴加D,生成气体;

(5) F上滴加A,开始时出现浑浊,继续滴加时沉淀消失。

所以, A是、B是、C是、D是、E是、F是。解此题关键在于从 (3) 开始分析, 从A和E反应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看出A和B一定是, 但要推断哪种物质是A, 从 (5) 可以看出。故A物质一定是HCl, E、F分别是Na2SO3和NaAlO2。从而B、C、D的答案就不难看出来。

分析题的时候,要根据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分散难题,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如:已知将硫粉加入亚硫酸钾溶液中,共热制取硫代硫酸钠,现以硫化亚铁为主要原料,进行如下实验:A、B、C与D为硫的化合物,其他不含硫的生成物来试出,各步反应可加必要的试剂。

填充下列空格:

(1)反应一的化学方程式();

(2)物质B的化学式();

(3)物质D的化学式();

本题与下图有联系:

如果将此关系给出,学生就很容易解答,但题型的变化让很多学生困惑,这时我们不难看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重要性。

我们将此题用因果关系来分析,生成;

可推出,FeS+O2→3O2;这就容易看出,C为S, D为Na2SO3;而B为SO2。

此题也可以从终推到始。C、D之一为S,另一个为Na2SO3;若C为Na2SO3;不符合题意,所以C一定是S,则D必定是Na2SO3。接着可以得出A、B。

所以必须在清楚地理解题意,明确分析给出条件的基础上才能把握题意,简单而准确地解答出来。同时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注意规范书写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最好是一题多练,将一题从多个方面分析,这样才能把新旧知识贯穿起来,就能够将较难的题准确地解答出来。

培养解题能力,要从小事开始,指导解题方法,要长期坚持,才能达到目的。

摘要:学生的解题能力, 是学生化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学生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 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历来是化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从多个方面进行阐释。

8.解题分析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小量分析;对称性;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7)6(S)-0009-2

1 引言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教学中,不论采取何种方法,其着眼点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对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去思维,使他们的应变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各种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例如,对于变力做功问题,在普通物理学中利用微积分这一数学工具,很容易获得解决。然而,这样解题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往往不一定会给学生带来多少益处,因为使用微积分对大学生来说乃是很平常的事。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对于有些问题,除了使用高等数学工具外,还有意识地提出一些限制,要求他们加强对问题的分析,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对问题求解,不但能使他们从中学到并掌握多种解题方法,而且还能对其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 用小量分析和对称性分析法求变力的功

顾名思义,小量分析法就是在解决某具体问题时选取小量,针对题给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进行分析,然后运用相关知识得到需要的结果;对称性分析法则是根据问题建立模型,然后分析它们的对称性,让对称的部分叠加后相合或相消而化简计算,从而顺捷便利地得到结果。由于即使是中学生,因他们已学完了极限的概念,取小量对他们来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因此,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讲授得法,利用小量分析法与对称性分析法来解决变力做功问题是完全可行的。

2.1 例题及分析

例题 如图1所示,将一横截面为圆形的长管弯成半经为R的半圆形轨道ACB并将其置于竖直平面内,今在轨道内放一质量为m的小球,其直径比圆轨截面圆的直径略小,用一轻细线系住小球以力F拉之使其保持线速度v不变地从半圆形轨道下端A运动到上端B,若小球与轨道壁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恒量),试求该过程中外力F所做的功。

分析 这是一个变力做功的问题。如前所述,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学过微积分,较为容易解决,但在这里不使用微积分求解而强调分析和解题方法的选用,对他们来说也是有好处的;对于中学生,虽有一定难度,但若运用他们已学过的极限概念,亦不难求得结果。从下面的解答过程来看,不论是对中学生还是对大学生,其解题思路对他们都将有很大启发。

我们先来考虑小球的运动过程。如果小球的速度较大,在自A至B的过程中,它总会与轨道外壁接触,壁对小球的支承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圆心;如果球的速度不太大,其沿轨道运动就会出现两个过程:先沿外壁运动到某一位置D(CD弧对应的圆心角为θ0),然后再沿内壁运动,且从外壁向内壁过渡的瞬间,壁对球无支承力,故本题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2.2 解答

(1)速度较大时

在AC弧段,这时小球受到四个力,即重力mg、外拉力F1、摩擦力f1和轨道壁的支承力N1,并且它们满足方程: 

因速度不变,动能不变;上式中第一项就是外力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而第二项就是为增加小球的重力势能外力所做的功。

(2)速度不太大时

小球在AC段因有切向速度及重力沿半经方向的分量背离圆心,故这段只能接触外壁;在C点处也不会过渡到内壁,因若在C点过渡,小球在离开外壁后而尚未接触到内壁时将失去壁的支承力,重力与外拉力都与OC垂直而不能提供向心力。所以小球一定是在CB弧上的某点D由接触外壁过渡到接触内壁。设CD弧所对的圆心角为θ0,则在D点有:

前两项为外力克服轨道摩擦力所需做的功,第三项则是为增加小球势能所要做的功。

至此,初看似要用高等数学的微积分才能解决的变力做功问题,我们只采用小量分析并结合对称性分析便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3 评析与启示

在上例求解变力做功的过程中,利用小量分析和对称性分析,只要教师稍有点拨,学生就能将自己的思维跟上分析并很好地发散开来,综合利用弦与弧及其向直径的投影等和做功关系,很好地理解和接受,在建立起求和式子后并把该式计算出来。然而,他们往往不会去考虑小球运动速度的大小,因题给条件就是线速度大小v不变,结果大多会只给出①的答案;或者有的人虽考虑到速度大小将造成小球先接触轨道外壁尔后改为接触内壁,但也会认为是在C点过渡。因此,教师此时应即刻抓住要害给予点拨,说明在C点不能过渡的原因及列式求出过渡点D的位置(对应的圆心角θ0即④式)。

从④式不难看出,如果v2>Rg,θ0不存在,其物理意义就是小球总沿轨道外壁运动;若v2=Rg,θ0=π/2,这时小球沿外壁运动直到达顶点B,并且mg=mv2/R,即在B处时仅重力作为向心力;当v20存在、有意义,也就是出现②中所讨论的情况。

通过对这道力学题的讨论,学生不难体会到小量分析与对称性分析法的重要性,对于像变力做功这样似难实易的问题,只要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也可迎刃而解。

(栏目编辑赵保钢)

9.幼儿教育如何加强自理能力的培养 篇九

【摘要】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行为,例如吃饭、洗手、睡觉、上厕所等。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幼儿自信心、责任感的加强;有利于生活习惯的养成;有利于今后面对困难、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决心。但是,现在的幼儿都是家中的宝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喝拉撒睡都由父母包办,照顾的无微不至,还享受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疼爱,几乎都是有求必应,在这种情

况下,孩子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弱,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依赖性,没有自己的主见意识,不利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利于生活习惯的养成,不利于自身人格的塑造,不利于新环境的适应。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担负起重任,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幼儿教师小班幼儿

一、加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原因

1.社会环境原因

每个幼儿一出生就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的范围很广泛,大到时代,小到亲友、教育、同伴,他们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中,如果你的孩子还生活在养尊处优的日子里,生活自理能力差,动手能力差,适应环境能力差,久而久之,逐渐就会被社会淘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社会是残酷的,它不会同情弱者,所以培养幼儿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2.家庭环境影响

从幼儿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他就是家庭中的一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榜样,你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一生。父母重视什么就期望孩子达到他理想中的样子。在幼儿园里,部分家长最为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健康,只要学习好,健康、聪明,其他方面都无关紧要。其实不然,生活自理能力也一样重要,不能因为孩子太小,承受能力弱,就剥夺了孩子的能力和思想。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从父母开始,从一件小事开始。

3.自身发展因素

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凡事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例如:洗手、吃饭、上厕所、睡觉。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人,无论做任何事情,心中都会充满自信心。著名的美国儿童心里学家、儿科医生格塞尔指出:“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所以,从儿童时期就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在日后的生活中赖以生存。因此,必须要加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的方法与技巧

1.通过儿歌的形式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小班幼儿对于儿歌特别感兴趣,所以我们就从这一方面着手,编了些儿歌,例如:睡觉时就教幼儿念儿歌“脱下鞋子和衣服,端端正正放整齐。铺好被子上去,小被暖和盖身体。闭上眼睛手放好,不吵不闹睡午觉。房间里静悄悄,一觉醒来精神好”。幼儿边念儿歌边动手,一周下来,都能自己安安静静的午睡了。孩子能在儿歌的帮助下,能养成轻松睡觉的好习惯。所以,利用儿歌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2.通过游戏和比赛的方法加强幼儿生活自理的能力

小班幼儿特别喜欢玩游戏。所以,我们设置了许多的游戏环节。例如:娃娃家,在娃娃家里放置一些家具、衣服等,让孩子给娃娃家打扫卫生,包括拖地板,叠衣服,给娃娃洗澡的游戏,谁做得好给谁奖励,既玩了游戏,又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许多幼儿玩完玩具时,把玩具乱扔乱放,不注重归类,我们进行了“给玩具找家”这一活动,帮助幼儿养成不乱丢、不乱放的生活习惯。总而言之,我们设计的这些游戏都是为了让幼儿能够更好的学会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3.作为老师、父母要经常鼓励、赞扬幼儿

对于表现好的幼儿要及时鼓励,对他说“你真棒”或小贴纸给予表扬。对于做得不好的幼儿,也要给予表扬“你做得很好,下次做的肯定比这次更好”,所以,赞美的语言可以激发幼儿内在的潜力,增强自信心,面对问题能够做到胸有成竹。

三、结论

10.加强解题能力的培养 篇十

一、多做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师除完成计划内实验外,还应创造条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外实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启发、诱导,让学生联想、引申,这样才有益于活跃学生思维。如给学生简单仪器:试管、导管,让学生做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实验,学生很快就设计出装置图。

二、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主要因素,它充斥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给人类的智慧增添无穷动力。具有丰富的、生动活泼的想象力,是决定某人对事物发展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创造力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在抽象思维过程中,想象力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教研中,离不开化学实验,因为实验能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储备学生的表象。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表象储备的愈多,想象就愈广阔而深刻,构成的形象就能逼真。例如从物质的热胀冷缩、甘蔗溶于水,湿衣服的晒干、酒精的挥发等诸多现象而想象到分子的存在。在教学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时,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知识,要使学生理解分子是怎样运动的、原子是怎样构成的、核外电子是怎样运动的以及排布规律,教师利用多媒体把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的运动及排布规律用空间立体感以图文并茂的表象展示给学生。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所以教师在进行水的知识教学时,一方面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感觉真实,一目了然;另一方面利用课件再现这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的表象储备,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为将来从事化学领域的学生在研究氢气的制备、存储、运输打下基础。

三、注重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分组实验可提高学生使用、识别、保管实验仪器的技能;单独完成实验操作的技能;独立设计实验的技能;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记录、正确书写实验报告和绘制实验装置图的技巧。教师对演示实验进行讲解和示范,不大能提高学生掌握实验技能,仅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要想形成技能学生必须亲手操作实验。化学实验记录是把观察、搜集到的实验现象用化学语言如实记录的书面材料。实验报告,是对实验现象、理论知识的相互联系进行实质分析、深刻总结的书面材料,是抽象思维活动的结晶。因此要求学生每完成一个实验,就必须做出实验记录写好实验报告。

四、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11.精选精讲,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篇十一

解决问题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该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问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具体说来要做到:

一、以读入题,培养习惯

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一年级教师要进行范读、领读。读题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学会断句。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行练习。

二、推“敲”题意,理解含义

“敲”,即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从而对应用题表述的数学术语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比如“倍数”应用题“倍”的含义、行程问题“相向而行”、“同向而行”等,学生对这些术语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无法理解题意,也就无法确立其中的数量关系。再者就是对应用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路。如“同学们修补图书。五年级修补162本,比四年级多修补31本。四年级修补多少本?”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五年级修补得多还是四年级修补得多,这就要抓住“比四年级多修补31本”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 )比四年级多修补31本”。学生补充得:“五年级比四年级多修补31本”,也就是“162本比四年级修的多31本”。也可以反过来追问:那四年级就比(五年级少31本)?这样不难判断出五年级修补的多,四年级修补的少,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复述题意,进入情境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分析清楚应用题的情节,使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如“小明家养了32只鸡,28只鸭,如果每只鸡一年可以产16千克蛋,每只鸭一年可以产13千克蛋。这些鸡、鸭一年一共可以产多少千克蛋?”学生若能这样复述:“小明家养了32只鸡,每只鸡一年能产16千克蛋,还养了28只鸭,每只鸭一年可产13千克蛋。小明家养的这些鸡和鸭一年总共能产多少千克蛋?”这就说明学生对题意已真正完整地理解了。

复述题意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四、多问启思,灵活运用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些机械思维模式,干扰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的学生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如“小方和小圆各有同样多的水果糖,小方吃了7粒,小圆吃了8粒,剩下的谁多?”由于受数值大小这一表象的干扰,学生的思维定势集中在“8>7”上,容易误判断为“小圆剩下的多”。为了排除学生类似的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练”。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如解答“果园里有杏树、梨树共63棵。其中杏树占4/9,杏树有多少棵?”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因为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因学生很容易解答,而一走而过,忽视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于这样的题型,教师要执意求新,变换提出新的问题。如还可以追问:(1)梨树占几分之几?(2)梨树有多少棵?(3)杏树比梨树少多少棵?(4)杏树的棵数是梨树的几分之几?(5)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等等。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像这样同一道题,老师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联系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

当学生真正学会了思维,他就成为创造的主体,他能够不断从自己的创造性工作过程和成果中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成功的感动,无论对其内在潜力的进一步挖掘、创造活力的不断释放,还是对于其人格的圆满、心性的提升,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波利亚.怎样解读.阎育苏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4].涂荣豹.数学解题的有意义学习,数学教育学报.2001,10(4).

12.加强解题能力的培养 篇十二

思维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 涉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和难度.思维深刻的学生, 集中表现为在智力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 善于概括归类,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 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而思维缺乏深刻性的学生, 在数学学习中经常对结论不求甚解, 经常满足于一知半解, 做练习时只是照葫芦画瓢, 机械模仿, 根本无法领会解题方法的实质, 离开书本和教师就无法独立解题.要克服这一现象, 必须有意识地经常进行思维的深刻性训练.

在解题教学中, 教师平时应注重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就是把问题的题设或结论略加变化, 而不做本质的改变, 使学生认识到问题仍可以使用同样或类似的方法解决, 从而把握方法的本质.这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一个好办法, 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 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 这些都有利于培养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二、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 主要体现在能从不同的方面, 不同的角度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灵活性强的人, 智力灵活,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与方面思考问题, 能较全面地分析、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中, 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是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灵活的一种良好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教学,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 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 设计出一些能有多种解法或一题能多变的典型性题目;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创设便于学生交流讨论的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 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新知识进行思考, 对问题的解决进行质疑讨论,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教师要做的就是倾听学生的讨论内容, 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火花和思维生长点, 对思维有独到见解和创新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选择一些典型的数学习题, 通过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训练能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逐步学会举一反三的本领,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通过犯错、思错、改错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 不盲从权威, 提出质疑, 弄清情况和进行独立分析, 明辨是非的过程.思维的批判性是人的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在解题时, 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或思维上的偏差, 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错误进行辩误、驳谬, 是培养学生思维批判性的有效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生的批判思维是在与失误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得以培养和优化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的错误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来开发, 让学生在犯错、改错、思错中成长.因此在教学中面对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不要急于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分析错因, 寻找治错的良药, 寻错中思维, 在思维中改错.让他们在交流讨论中质疑问难, 从而达到思维的相互碰撞, 迸发出更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看法.以弥补学生在知识上的不足和思维的缺陷, 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增强思维的严谨性、批判性.

教师如果给学生过多的指导和过分的干预, 这样的确能减少学生犯错误、走弯路、“浪费”时间的概率, 但同时也剥夺了学生从错误、挫折中学习的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做数学”来体验、理解数学的内容、思想与方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 从批判性的过程中获得体验, 批判性地理解数学.

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应予以帮助, 让他们能把自己的意见更顺利更准确地表达出来,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不要轻易地左右他们的意见.有时学生的见解不一定十分正确, 有的甚至很幼稚, 但这是他们经过思考后提出的, 在这个主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批判意识得到了培养, 批判能力得到了锻炼.

四、通过限时解题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 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有了思维敏捷性, 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能够适应变化的情况来积极地思考, 周密地考虑, 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主要反映的是正确前提下的速度问题.表现在能够正确、迅速、合理、简便地解决问题.思维敏捷的学生, 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对问题作出迅速的反应, 产生清晰的解题思路, 通过审题, 简约解题步骤, 快速作出判断.所以在解题训练时, 应当向学生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解题过程.

总之, 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更不可能立竿见影, 一蹴而就, 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 让学生多练、精练、巧练, 才能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摘要: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而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解题训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题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解题技能, 巩固和强化记忆, 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且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 通过数学解题训练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敏捷性.

上一篇:宿舍安全卫生检查流程下一篇:开拓资金项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