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词语教学(12篇)
1.让词语教学 篇一
2009年的就业市场与以往有很大区别,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如何写一份有说服力的简历和个人求职信。几年前,你只要在网上随便搜搜,就能抓到一大把“样板词”来打造求职信。每个人都用差不多的词语,大家都觉得“把这些词套进求职信准没错”。
事实上,形势已发生了巨变,如今乏味的陈词滥调会给你贴上“缺乏创造力”和“词穷”的标签。其实,你可以让求职信变得更吸引人和人性化,千万要杜绝那些死板的、正儿八经又杂乱无章的官方语言。以下有10句老掉牙的陈词滥调,千万不要让它们在你的信里面里出现:
1.我是很看重工作成果的专业人员。
2.我能胜任各种不同工作。
3.我有N年的丰富工作经验。
4.我有超强沟通能力。
5.我有极强的职业道德。
6.我能达到或超越预期目标。
7.事实证明我已有多次成功记录。
8.我与任何水平的团队都能配合良好。
9.我具有超强团队精神。
10.我总能完成保底任务。
怎样让你的求职信变得更人性化呢?举个例子:我是一个市场分析员,我对人们为什么要买某种商品或买什么充满好奇心。在某某公司工作时,我通过分析市场调查表和消费者在线论坛,来寻找他们购买竞争对手产品的原因。即便是在家中或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我仍能通过电话销售和数据分析来解决上述问题。通过一系列努力,公司销售业绩在6个月后增长了20%。我对市场分析这份工作一天比一天着迷,干得一天比一天好。同时,我还为之前的老板提升了其品牌价值。这个你可以更多的参考大学生的求职信范文。
看完这个你得到启发了吗?总之,你完全没必要像机器人那样呆板地写求职信,如今人性化的简历才能大行其道。试试看吧,你一定能行。
2.让词语教学 篇二
一、比较品评, 让词语“活”起来
文章字字句句都包含着作者的情与意, 这种独特的韵味需要我们从文本出发, 在不断的咀嚼、品味中揣摩与发掘。
教学《月光启蒙》一课中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 却长歌谣”时, 有学生提出:“我们一般都说创作歌谣, 课文里为什么要说‘长’歌谣呢?”执教者请学生联系第五自然段, 谈一谈课文为什么说“不长五谷, 却长歌谣”。
生:作者的家乡经常发生灾害, 庄稼长不好, 但乡亲们心中的歌谣源源不断, 像种子发芽、生长一样, 所以用“长”。
生:我觉得歌谣伴着家乡一辈辈人的成长, 伴着妈妈的成长。随着妈妈年龄的增大, 歌谣也越来越多, 就好像长出来一样。
生:第一个长是“生长”的意思, 第二个长是“孕育、产生”的意思。“长”与歌谣临时搭配, 这样搭配使人感到独特新颖, 行文活泼流畅, 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师:你真行!从这个“长”中, 你还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日子虽然清苦, 可是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生:我体会到人们能勇敢地面对困难。
一次关于“长”字的品评, 由于有了学生的感悟, 变得丰富而充实, 留在学生心底的再也不是机械、单调的符号, 一幅幅弥散着浓郁乡情的画, 一首首月光浸润的歌, 伴着词语的芬芳在学生的心中生长。
二、紧扣语境, 让词语“厚”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 记诵文句, 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 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 多归纳, 多揣摩, 多体会, 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 务必发现它的特征。”
有位教师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 在检查学生读课文时, 发现“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 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 不由得‘哦’了一声”这一句学生读得不流畅, 便示意学生停下, 问:“哦”该怎么读?学生沉默。教师随即出示“哦”在字典中的两种读音以及不同的意义, 让学生辨别得出, “哦”在课文中表示惊奇, 读第二声。然后追问:你从课文第四小节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惊奇?让学生读文寻找。
执教者巧妙地利用查字典的方法, 培养学生对语境中字词意思的把握能力, 然后引导学生由词义发散开去, 让这棵“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柳树的形象伫立于学生的头脑中, 再将个体心中不同的柳树形象聚拢到“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上。这样学生在感受柳树独特形象的时候, 心中产生疑问, 引发了对后续学习的期待。“哦”一词的教学也就渐渐丰厚、鲜活起来了。
三、联系生活, 让词语“动”起来
引导学生从不懂到懂, 从未知到已知, 对于语文这样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而言, 往往显得肤浅。词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不能停留在认识层面, 要让学生沉浸到这种特殊的世界里, 学会运用。只有学会运用这个词语, 才是真正的记住、真正的理解了。教师可以借助情境, 让学生尝试着用词语去恰当表达正确的意思。组内一位教师教学《最佳路径》一课中的“催促”一词, 给大家的印象较深。
执教者先请学生观察, 猜一猜“催促”和什么有关。接着让学生结合单人旁谈谈自己的理解。学生形象地感知到“催促”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 是一种提醒, 让别人赶快去做某件事。教师顺势问学生:“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学生答道:“早上七点, 妈妈催促我赶快去上学。”“我在电话里催促同学, 电影还有十几分钟就要开始放映了, 他却还在半路。”……教师接着问:“课文中写的是谁催促谁呢?”……
3.让词语教学涌动活力 篇三
1直观形象学词语。直观形象法是指教师利用实物、图片、玩具、幻灯片等一系列辅助教具来解释词汇的意义的学词方法。视觉上的直白冲击,尤其适合低年级的学生,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学习表示情感的动词及形容词、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时,可采用直观教学。对于汉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词语的方法。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
2创设情境学词语。有些词,学生能直接感知,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感受、体察,把理解词义与已知的知识结合起来。《林海》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课文语言优美,音乐的渲染,画面的刺激,很容易把学生带进美丽的大兴安岭。在课文第二段的学习中,有几个句子的意思是比较难理解的,但如果能创设一定的情意,抓住这几个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理解,不但可以学会词语,还可以起到阅读课文的目的,就会有水到渠成的作用。
3根据语境,体会语义,形成积累。学习词汇,必然要领悟词汇的意义。课标明确要求“要逐步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加深理解词义的能力”。我们要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习惯,每学一个词语都要读读课文出现词语的句子,并结合上下文去思考、体会它的意思。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要准确地把握却比较复杂。选择哪一项更适当,要根据语境,“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来掌握词语,积累词汇,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抓住关键字学习词语。我们在学习一些词语时,可以抓住其中的某个关键字,先弄懂这个字的意思,从而理解整个词语的意义。在学习成语或四字格时效果尤为突出。如学习“鲜为人知”一词时,把关键字“鲜:很少”作为突破口,很容易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很少有人知道”。同时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找出哪个字是关键字,并引导学生主动使用工具书,并适时地指导他们选择合适的字义去理解整个词的意思。
5注重课外阅读,学习词汇。无论怎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课堂教学中学生所学词汇毕竟有限,那就要我们竭尽全力,扩大视野,进行更广泛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我认为最好的方法之一,便是课外阅读。阅读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之中扩大了词汇的积累,提高了词汇的运用能力。有人说能保证课外阅读材料中所涉及的词语都是课本以外的词汇吗?其实,这无关紧要。因为如果课外阅读中遇到许多早已在课堂中学过并掌握了的词汇,又何尝不是一次巩固和更深层次的领悟呢?所以,教学中适当引入课外阅读对拓展和丰富语汇,加强对词汇的积累和感悟,最后达到运用准确、自如,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通过实际运用来掌握词汇,加以运用。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而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又促进了学习。对于朝鲜族学生来说,汉语是第二语言,因此“学以致用”对朝鲜族学生来讲尤为重要。我们要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前提下,尽量多给学生创设实际运用的情境。教师要从多个环节入手,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课堂教学中可以用词造句,看图说话,小练笔;课外可以搜集材料,组织讲演比赛、辩论会等。为学生创造情境和氛围,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动,进行交流、辩论,锻炼他们的能力,展示他们的才华,以此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其汉语综合能力。
4.词语教学 篇四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可实际教学中,词语教学长期处于薄弱环节,致使很多学生关注词语的敏感性不够,感悟词语的能力不强,严重影响着他们的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等语文能力的提升。为此,我们应强化词语教学,注重发挥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运用多样化的感性手法,引导学生感受词语情意,体验词语情感,走进词语的感性世界,悟得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表达意图,把握词语的深层意蕴,直至能灵活运用。
一、联系语境
没有语境,就没有确切的词语之意。要让学生准确理解词语,就不能完全照词典的注释去讲解,不能忽略词语之间、词句之间的语义联系,而应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丰富和活化该词,结合该词所处的语境,品悟该词内在的情意和表达的意图。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春笋》有一句:“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教学其中的“冒”字时,先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冒’可以换成别的词吗?”学生们纷纷表示可以换成“长”“钻”“探”等。接着顺势追问:“真的可以换吗?请联系‘冲破’‘掀翻’再想一想!”此时,让一部分学生用报纸做泥土、书包当石块,另一部分学生扮演春笋破土而出的样子,在表演中感受“冲破”和“掀翻”,体会春笋生长的不易以及生命力的旺盛,为悟得“冒”的内在意蕴营造具象化的情境。然后趁势追问:“‘冒’真的可以换吗?”学生们侃侃而谈:“我知道了,不能换,因为春笋从泥土里‘冒’出来,是要力量的。”“从石块下‘冒’出来,是需要勇气的,而‘长’‘钻’‘探’没有勇敢的意思,只有‘冒’有。”„„这些交流表明,学生通过联系“冒”的具体语境,感受到了“冒”的趣味,触摸到了“冒”的温度,体会到了“冒”的表达意图。
二、展开想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想象的过程。有时,词语教学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词语活化为动态的画面,由词生像,像现情涌,帮助学生悟得词语的表达情感和意图。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夹竹桃》,有这样一句:“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句中的“无日”普普通通,学生因熟悉而容易疏忽。其实这里的“无日”富有张力,在学生将“无日”理解为“昨天、今天、明天”或“春天、夏天、秋天”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春夏秋三季大半年的时间,在这将近270个日子里,天气都一样吗?以此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和煦、暴雨、清冷”的具体场景,想象夹竹桃在不同天气里绽放的姿态,想象无论是季节更替,还是阴晴冷热,夹竹桃始终傲然绽放的精神风貌,这样,丰富“无日”的表象,让“无日”鲜活起来,发现“迎风吐艳”竟然蕴藏着这么多彩的风姿。这样,紧扣“无日”展开想象,不仅体会到了此处“无日”的表达之妙,还深入地理解了文本。
三、链接生活
生活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生活的外延与语文的外延相等。贴近生活、引进生活、融入生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有时,词语教学也应注意链接生活,引导学生以生活情境还原,凭生活实例类比,借生活经验浸润,打通词语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唤醒学生对词语的生活感悟,激活学生的言语思维,努力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要让词语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成为他们意识中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春笋》时,在学生初读“一声春雷,唤醒了笋娃娃”之后,先激发他们思考:“唤醒是什么意思?”在学生交流“唤醒”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再调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每天早上,爷爷奶奶是怎么唤醒你的?”学生纷纷发言:“欢欢,快醒醒,该起床啦!”“该醒啦!上学要迟到了!”„„接着进一步引导:“那么,春雷公公又是怎么唤醒春笋娃娃的?”这时学生兴趣高涨:“小春笋,你睡了一个冬天了,该醒醒啦!”“小春笋,快醒醒,你应该长大啦!”“小春笋,春天来啦!花都开了,赶快醒来吧!”„„学生们借已有的生活经验获得“唤醒”的感性认知,在运用相应的生活经验表达“唤醒”中,逐渐融入文本,凭己之情,度“春雷公公”之意,产生“唤醒”的共鸣,生成“唤醒”的真切体悟,准确把握“唤醒”的表达意图。
四、迁移训练
理解词语的终极目标是运用。词语的学习不仅是对该词意思的了解,更应该是自我认识的深度介入,是从语言形式悟得表达意图、习得表达方法的过程。要进入这样的学词境界,就必须根据这一个词的表达特点,适时适度地展开迁移性训练,激励学生在意以言表中内化该词,灵活运用该词。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灰椋鸟》中有这样一句:“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其中的“这几只”与“那几只”,“刚刚”与“又”,十分寻常,字面意思学生都十分清楚,却生动地表达了鸟的多,洋溢着作者对鸟的挚爱。在引导学生悟得这些词语表达意图和妙处之后,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用“看,这几只(或条)刚刚,那几只(或条)又”的句式随文练笔,或描摹“高邮湖船多”、或描写“湖滨滩鸭多”、或描述“池塘里鱼多”„„这样,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和这些词语发生着深层次的对话,将这些词语的表达技巧,通过写一写,不断内化为学生的表达能力。
5.关注词语教学设计 篇五
一、理论阐释:
读词想象表达法就是——用心读一个个词语,根据词语的意思,头脑中要展现出相关的意境:可以是一处美丽的风景;可以是你喜欢的,敬爱的,佩服的一个人的形象;也可以是发生在你身边的一件可笑的,有趣的,难忘的也或者伤心的事件……然后用上这个词或几个词写几句、一段或者一篇文字来表达你的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读词想象表达法既能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深化学生对词语运用的敏感程度,又能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为高质量,高要求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学习已经成为衡量个人素质的重要标准,语言的学习关键在于要在特定的语境中培养语言的运用能力,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所处的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不是很方便,也没有特定的学习环境。所以想象就给语言学习创造了必要的环境。如果能始终如一引导学生读了一个词,就根据这个词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情景说明:
(一)教学内容。
该案例主要由学生所学的几个词语,以已成功的句例为指导,引领学生再读词语,根据词语的意思展开想象和联想,先创设情境,然后据境表达,说几句、一段话来表现这一情境,并用上这个词或这几个词。
(二)教学目标。
1、熟读词语,能理解词语所表现的意思。
2、读着词语,头脑中能展现与之相知的意境,培养想象、联想能力。
3、根据所想象或联想的意境,用上词语写几句、一段或一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4、通过这一学习方法的运用,增强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的意思,据此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用上词语写一段语言流畅,内容充实的文字。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了解学习方法。
师:同学们,今天,我要送给大家一份珍贵的礼物。听到“礼物”这个词语,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什么呢?
生:我想到了妈妈送给我的生日礼物——一只小猪储蓄罐。生:我想到了在我生日那天,爸爸送给我的一台游戏机。生:我想到了元旦,我收到了同学送给我的元旦贺卡和祝福短信。„„ „„
师:是呀,当“礼物”这个词语从我们嘴里吐出,大家肯定会想到很多我们得到的或想得到的礼物。那今天我要送给大家的礼物是——一种学习方法——板书生齐读。
师:同学们,当一个个优美生动的词语从你嘴里跳出,你是否感觉到它们如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给你带来多少快乐和惊喜。读着一个个词语,你的眼前是否出现过一处美丽的风景;脑中是否出现了一个你喜欢的、敬爱的、佩服的人的形象;是否想起了发生在你身边的一件可笑的、有趣的、难忘的、也或者伤心的事件„„
那什么是读词想象表达法呢?——出示学习方法(课件展示)生读
(二)根据句例,实践学习方法。
师:确实,一个词语的情感含量是多么浓厚。读着一个个的词语,他会引起你多少的情感渲泄:有喜,有悲,有苦,有乐。只要我们用心来感受这些小精灵,它就会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请大家看这些词语。(1)出示词语:德高望重
年过花甲
津津乐道(生读后)师:这些词语是形容什么的? 生:这些词语是形容人物的。师:各是形容人物的什么? 生:德高望重形容人物的品德。生:年过花甲形容人物的年龄大。生:津津乐道形容人们的语言。
师:读了这些词语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 生: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师:什么样的老人? 生: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2)欣赏例文:
师:是啊,读了这些词语,我们的眼前就会出现一位德高望重、年过花甲的老人。那他在干什么呢?下面先请同学们欣赏我以前教过的学生他们读了这些词语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他们又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呢?——出示课件,生自由读后指一生读:(在我们村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我们大家都管他叫徐爷爷。他是一位退休工人,已年过花甲。可能是闲来无事,也可能想锻炼锻炼身体吧,每天清晨,他都手拿大扫帚清扫村里的大街。由此,他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而正因此,他的形象在我们心中变得高大挺拔了。)
师:读了这些文字,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说,用词恰当,联想丰富。
生:我想说,这段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过花甲的爷爷在打扫卫生的情景,很感人。生:我想说,这段话语言生动,用词恰当,我也要向他们学习。(3)学习运用:
师:是啊,做个有心人,在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后,就要想想:我想到了什么?怎样用上这个词把想到的说出来?
下面请大家也用上这几个词说一段话吧。——生自练后交流
生:我的爷爷年过花甲,他当年当过兵,每次和我谈论起他当兵的事,都是津津乐道。他因为当过兵,身子骨很硬朗,没事的时候,就帮着左邻右舍干这干那,因此很受村里人的爱戴。他在我们村成了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生:在我们村里,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奶奶,她很热心。哪家有困难她都第一个伸手帮助。有一次,我摔伤了胳膊,爸爸妈妈都要上班,没人照顾我。这位老奶奶就主动承担起照顾我的重任。所以,每次有人到我家串门,妈妈都津津乐道,说起老奶奶的好,说她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 „„(4)巩固深化:
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马上就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下面老师再来考考大家,请看这些词语——出示课件,生读:风和日丽、清波漾漾、风平浪静、鲜花盛开
师:这些词语是形容什么的? 生:形容环境。
师:对,这是形容景象的、景物的。快用心读读这些词语,看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用上这些词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感情吧。——生自练后交流
生: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妈妈领我到公园玩。来到公园,只见公园里鲜花盛开,绿树成阴,人来人往,一派优美热闹的景象。走着走着,一条小河映入眼帘,河面上风平浪静,在阳光的照射下,就像一面闪烁光芒的明镜。风儿吹来,清波漾漾,小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好不快活。
生:一天,风和日丽,我独自来到小河边。河边鲜花盛开,绿树成阴,几个人正在悠闲地垂钓。我望向河面,风平浪静,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了我的影子。这时候,一阵风吹来,河面上清波漾漾,使我想起来学过的一幅对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 „„
(三)总结学习方法。
同学们,词语的精妙说不完,道不尽,赶快打开你心田的大门,用心容纳一个个词语,它们会带给你很多精彩,会创造多少优美的文字。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运用这种学习方法,那你的学习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
四、教学反思:
本学习方法,在不同的年级我讲授了四次,感觉最理想的还是在自己的班级上的。因为学生以前已受过本学习方法的训练,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规范传授这一方法时,学生的思维敏捷,用词恰当,说出了一段段语言流畅,内容较为充实生动的文字,表达能力较强。上述案例就说明了这一点。但是,以前没有接触过这种训练的年(班)级,即使年段再高,学生的表达水平也不高。用词牵强附会,表达杂乱,语言不够条理,形象。我觉得,这一方法的掌握,一定要循序渐进,先让学生用一个词说话,然后再尽量用上几个词或多个词。只要持之以恒,始终坚持此方法的运用,学生的积累和表达一定会有一个很大的飞跃。因为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十多年来,每教一个班级,我就传授这一方法,让学生练习。开始学生只是用一个词说一句话,渐渐地,就能用两个词、三个词、多个词写一段话或一篇文字,写作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五、相关资料: 听课教师评价意见:
6.词语教学方法种种 篇六
词语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而来的,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折射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在文章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简单地以词解词,应该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采用各种方法,多方面全方位地对词语进行朗读、理解、感悟,并以此为切入点,加深对文本的体会。
一、讲授法
教师的作用在于对学生疑难处的点拨与讲解,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有一部分教师片面理解语文教学只能让学生进行自立与探究的学习,连该传授讲解的地方也不敢说了。其实在教学中,当我们发现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浑然不知时,最好用的方法就是“让我轻轻地告诉你”。例如《2008,北京》中有个词是“申奥”,当一个同学提出这个不理解的词语时,全班面面相觑,这时教师再引导也是启而不发,因为在学生的脑中没有这方面知识的内存,这种情况就可用浅显的语言告诉学生:“申奥”的“奥”是指奥运会,奥运会是全世界人民的运动会,每四年才举办一次。能在自己的国家举办奥运会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我们国家虽然在历届奥运会上取得顶呱呱的成绩,可是奥运会却从来没在我们国家召开过,于是我们国家便向负责筹办奥运会的奥委会提出申请,要求在中国北京召开2008年第29届奥运会。这个提出申请的过程就叫“申奥”。
二、意会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是可以“言传”的,但也有许多词语只能“意会”的,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确切。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模糊,不断理解的过程,并由模糊趋向清晰。教师教学时采用意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激发他们自我探求的兴趣。例如《夕阳美》中的“壮丽”一词的理解,教师先从错误的理解入手,用“老师披上金色的衣裳”作反面例子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壮丽不等同于“华丽、美丽”,不是所谓的“小家碧玉”。接着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中“壮丽”一词是用来形容连绵起伏的群山,并配上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一座一座有高有低的山在深蓝的天空的映衬下,在夕阳涂晖的照射下,显得多么雄伟多么壮丽啊!”学生心中自然而然就会呈现出一幅壮丽的夕阳斜照图,也就可以意会到“壮丽”指的是壮观而美丽的“大气之美”,即所谓的“大家闺秀”。
三、组词法
古诗是现代文的浓缩,在理解古诗中的词的意思时,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的词语积累,让学生组出许多词语,然后让学生在语境中对所组的众多词语进行比较判断,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例如人教版二年级《草》中有句“离离原上草”中的“原”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组词:原因、原来、高原、草原、原子弹、原始人„„老师一一把词语写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小朋友想一想,“离离原上草”的“原”指的是黑板上的哪一个词语?学生一比较就知道“原”就是指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这种解词的方法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学习特点,是引导学生“自悟”的教学方法。
四、换词法
阅读时,可用互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义。换词不但能联系旧的知识,启迪新的知识,还可以学到作者运用 语言的独到功夫。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落叶在林间飞舞”一句的“飞舞”,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 进行换词训练。学
生把“飞舞”换成“飘落”,然后通过比较,并联系上下文深究词义,知道“飞舞”的落叶 除了有“飘落”的意思外,还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飘悠悠的姿态,从中体会作者用“飞舞”的特别含义 ;知道有些词既有近义的特点,更有程度深浅之分。通过这种换词练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准确用词的高 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体会到文章显得生动、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五、比较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传神。教学这类词,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 比较、琢磨的方法增强语感,领会词义。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 灭”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 ”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 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 握上来。比较法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六、直观法
使用实物、插图、幻灯、音响、实验、简笔画等媒体,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便于他们准确地理解。如第三册《咕咚》一课,学生理解“拔腿就跑”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通过对兔子面带惊慌的表情和撒腿而逃的动作的观察,理解“拔腿就跑”的含义。教学《乌鸦喝水》时,理解“渐渐地”,就可通过实验,使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让学生仔细观察水面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领悟到“渐渐地”就是“慢慢地”的意思。学《蒲公英的种子》一课,为理解“毛茸茸”一词,通过出示蒲公英的种子,让学生用眼看,用手摸,达到理解词语的目的。
七、体验法
新课程要让孩子的亲身经历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资源,在解词中要努力唤起孩子的体验,他们在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理解词语,并且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个升华。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这个词语的意思,更是一个立体的多元的认知。如教学一年级的《北风和小鱼》的“北风”时,教师富有感情地创设情景: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刮起来,刮得树枝乱摆,刮到你身上,你会感到怎样?这时就唤起了学生“北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冷得浑身发抖,牙齿直打颤”的生活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北风的厉害,威力大。这样巧妙地创设情景,引导体验,遵循儿童的特点,使学生知道北风就代表着寒冷,感受到北风的力量,为接下来体会小鱼的勇敢做了很好的铺垫。
八、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3学段有这样的要求:“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第5自然段文中的几个动词“掠、搬、毁、烧”,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用来刻画侵略者时,就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自读两遍,初步感受到对英法联军的痛恨,接着指名读。教师板书:掠、搬、毁、烧,最后引导品读,侵略者真可恨:可恨价值连城的国宝被掠走,可恨拿不动的就用牲口搬,可恨实在运不走的任意破坏,最可恨企图放火烧毁罪证。学生在教师的四个可恨下个个表情严肃,咬牙切齿地齐读第5自然段。读中感悟侵略者的罪恶,读中增强对侵略者的仇恨,读中深刻
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读中彻底领悟了词语的感情色彩,达到真正地理解词语的目的。
7.点“词”成金让词语教学灵动丰盈 篇七
一、误入藕花深处———当前词语教学低效现象透析
《语文课程标准》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对字词教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词语教学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表现为:
1. 枯燥乏味, 随心所欲———字词教学随意化
字词教学, 是儿童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过渡的基本环节, 是儿童自主习染文本世界的开始, 它对于儿童语文综合素养的建构具有奠基性的作用。但在教学中, 有些教师随意拔高要求, 只要求认读的词语也要求会写、甚至会默;用机械的抄写代替课堂的指导……在教师的眼中, 识字是任务, 在学生的眼中, 识字写字成了负担, 孩子们在大量的抄写面前苦不堪言。
2. 蜻蜓点水, 一读了之———词语教学程式化
以中高段语文中的词语教学为例, 有的教师不注重词语教学的方法, 往往在课始, 犹如蜻蜓点水般一读了之, 接下来便撇开字词, 着手段落篇章的学习和训练了, 造成学生对词语理解不深刻;有的教师甚至把字词学习的任务完全交给学生, 要求预习时完成, 教学时间全部放在了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这样, 就使字词教学成了一种形式, 学生们一知半解者多, 印象不深, 造成阅读理解的困难。
二、巧度金针与人———优化词语教学的策略探索
词语作为语文教学中最活跃的元素,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比较、揣摩、品味、体悟词语的内在意蕴, 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课文情感, 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获得良好的语感。抓好词语教学, 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准确地运用词语, 是小学各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 教师在教学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1. 润物细无声———在语境中理解
若想在教学中扎实进行词语教学, 生成精彩, 必须使词语融入文章的理解之中, 在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体会词语的丰富内涵。
(1) 创设情境, 理解词语的含义。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本单位, 离开词语探究文本, 语文阅读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传统的查字典释义式或教师直接告诉词义的词语教学, 不但调动不起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 而且实效性很差, 无法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象。
教学中, 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语境, 让学生在这个语境中, 在生动的言语实践中真正进入文本世界, 层层递进理解词语, 帮助体悟情感。
(2) 链接生活, 丰盈词语的内涵。叶圣陶先生曾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课文, 理解课文。”在引导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感悟时, 我们应关注词语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激活他们头脑中与词语相关的表象, 将词语内涵逐渐内化为真切的感受。
2. 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品味中体验
“字词不是无情物。”教学中, 教师通过品词酌句, 使学生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会。
(1) 涵咏回味, 追寻词语的鲜亮。当词语单独存在时, 它是静止的、僵硬的、孤立的, 但当它被作者赋予了感情后, 冷冰冰的词语也会变得鲜活、富有生气。教学中, 教师应抓住对理解课文内容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词语展开教学, 涵咏回味, 引领学生用心灵去追寻词语的鲜亮, 体会文本蕴涵的情感。
(2) 品读想象, 注重词语的厚实。品读是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基本途径。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有的教师在教学字词时, 常常将教参或词典上的解释一相情愿地灌输给学生, 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做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而且实际效果也不好。
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还原了一幅幅清晰、动人的画面, 还原了一则则丰富、细腻的故事, 让“整天”二字尽显风采, 从而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洞察力、联想力和深度思维。通过品读、想象,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性体验, 使他们在感同身受中不知不觉地走进词语的意境当中, 有滋有味地品味, 全神贯注地体验。这样, 探究出来的词语会是充满灵性、血肉丰满的。
3. 映日荷花别样红———在内化中运用
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学会运用语言, 词语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词语有效表达是词语教学孜孜以求的目标。
(1) 依托文本, 拓展词语的广度。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 提高语文能力。词语是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 学习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词语。课堂上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 自己的心灵去阅读文本, 感悟、探究词语, 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才会由肤浅走向深刻, 由片面走向全面, 运用才能得心应手。这样,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从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内化语言, 彰显词语的活力。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现”。正因为词语的存在, 语言才变得有力量, 有色彩, 有情感。因此, 教学词语, 要结合课文内容, 创设“语用”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 在说和写的训练中, 让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词汇”能很快地转化为“积极词汇”。
词语是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支点, 我们要通过揣摩探究, 有时甚至是咬文嚼字, 展开联想和想象, 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 与生活链接,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鉴赏、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让词语教学真正生动有效起来,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呈现实效, 语文教学的步伐才能迈得更沉稳、更充实!
摘要: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好词语, 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着直接作用, 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会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词语教学,低效现象,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任子珍.“互文参读”的有效性在于“练、炼、链” (一) [J].教学月刊, 2010 (2) .
8.让词语教学扎实而有效 篇八
下面是我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称赞》中“粗糙”一词的教学片断:
师:小刺猬去森林里采果子,在小路边,遇到了小獾,他们在做些什么呢?请同学接读1-4自然段。(生接读1-4自然段)师:你们读懂了吗?小獾做了3个什么样的小板凳?生:小獾做了三个粗糙的小板凳。师:(师出示‘粗糙’一词)谁来读一读这个词?(指名读)师:有个别学生把“糙”读作“zào”对吗?生:不对。应该读“cāo”(全班齐读‘粗糙’)
师:“糙”这个字谁有办法记住它?生:“制造”的“造”加上“米”字旁就是“糙”。师:粗糙的板凳看上去怎么样?谁能观察图画说一说?生:凳子腿有的细,有的粗。有的高,有的低。师:这样的板凳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生:我想坐上去会摇摇晃晃的。师:这样的板凳摸上去会有什么感觉?(出示一块木板)老师这里有一块粗糙的木板,你来摸摸看,什么感觉?生:板子上有有裂缝。生:不平整。师:我来摸摸,还有很多毛刺呢!像这样不精巧,不光滑的样子就是——生:粗糙。
师: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东西是粗糙的?生:有些石头是粗糙的。生:有的人的皮肤是粗糙。师:这么粗糙,可是小刺猬却称赞小獾——生:一个比一个做得好。师:我认为小刺猬不该称赞小獾,你们说呢?生急于回答。师:解决这个问题要读书,读1-4自然段,找出理由来说服老师。(生自由读1-4自然段)师:读了课文,同学们你们认为应该称赞小獾吗?生:应该。
师:假如你就是小刺猬,说说你为什么要称赞小獾?生:小獾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师:小獾既然做得认真,为什么板凳做得还那么粗糙?生:因为他正在学做板凳。师:小獾学习的态度怎么样?生:很认真。师:拿起书,让老师通过你的朗读感受到小獾的认真。还有什么原因,小刺猬要称赞小獾?生:他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学生看图理解“一个比一个好”的意思。师:现在我是明白了,小獾板凳做得不好,很粗糙。但是他做得一个比一个有进步。你们是聪明的小刺猬,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你们打动了我,我被你们说服了。咱们一起来夸夸小獾吧!(出示句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词语的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每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新词少则七八个,多则十三四个。任务重,时间紧。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把词语学得扎实而有效呢?我以教学《称赞》一课的“粗糙“一词”为例谈谈我的看法:
一、多次复现,认清音形
学生初识生字新词,一般都能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但是当这些生字词语回到课文中,就未必还能够准确地读出来了。
二、情境体验,理解词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粗糙”一词,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我没有直接请学生解释词意,也没有进行直白的讲述,而是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画,使学生对粗糙有了一定的认识。接着拿出一块木板,让学生通过触摸,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粗糙就是做工不细致,不光滑。然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什么东西是粗糙的?在学生回答中,既练习了用“粗糙”一词说话,又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三、词文结合,突破难点
掌握了词语的音、形、义,词语的教学是否已经大功告成?非也。借助文本,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当是词语教学的一项重要旨归。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文本,与课文内容相结合,相互照应,从而,使学生对词语与课文融会贯通。
在最初教学《称赞》的1-4自然段的教学中,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喜欢小刺猬还是喜欢小獾?请读一读1-4字自然段,找出喜欢的理由。”学生回答五花八门。教学主线混乱,教学效率低下。经过多次备课试讲,一个词语跳了出来,那就是——“粗糙”。板凳粗糙,小刺猬却看到了粗糙背后的认真和进步。小獾由粗糙的板凳变得会做精致的椅子。这不就是称赞的神奇作用吗?于是,我把“粗糙”一词作为本课教学的切入口,围绕“粗糙”我设计出这样的问题:观察图1,感受小獾板凳做得粗糙。接着出示小刺猬称赞小獾的句子。抛出问题:明明小獾做得不好,小刺猬却说他能干,做得好,我觉得小刺猬不应该称赞小獾,你们同意吗?找到矛盾的激化点,要求学生再读1-4段,找出理由说服老师。学生为了说服老师,所以会迫不及待的去读书,去找寻答案。进而抓住“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发现别人的点滴进步。整个文章的教学思路清晰了,课堂提问简单明了了,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9.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词语教学 篇九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词语教学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让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有时候抓住课文中的一两个关键的词语,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然而审视当前的词语教学,我们的语文老师总是竭力回避或者“滑过”,或者教得一丝不苟,从字音到字形到字义进行科学准确地诠释, 一些教师甚至要求学生照搬、照抄、照背参考书或字典对词语的解释,显得呆板,缺乏生命活力。那么,怎样让词语教学情趣盎然呢?
一、朗读,让词语教学“有情”
常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并且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个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人教版小学语文《盘古开天地》词语教学片段: 师:这个词谁会念? 生:滋润。
师:字音读准了,能读出感觉,读出意思吗?
(生茫然,这样的“词语教学”对他们来说也许是头一次。)师:大家看,这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 生:三点水。
师:对啊,水分多了,干燥的秋季变得滋润起来,万物滋润了,人滋
润了,感觉就舒服了!那该怎么读?
生:(齐)滋润。(有进步,但还不到“位”,还不够“味”。)师:声音柔软点,再舒服点。
生:滋润。(声音柔柔的,感觉很舒服的样子。)
尽管学生可以通过工具书知晓“滋润”的意思,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就使学生不但真正记住这个词语的意思,而且懂得这个词语的感情色彩,知道这个词应该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运用。此时,“滋润”在他们眼里不再是一个平面单调的词汇,它有着充沛的水分,它象征着万物复苏,它更带着人们舒服的感觉。这样,抽象的语言符号化为具体的事物,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语言文字的距离,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感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学以致用”。
二、表演,让词语教学“有趣”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的确,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而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放飞,想象得到展现,创造力得到开发。
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二自然段中“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这里的“拎”字表达了小村庄的村民非常随意砍伐树木的心态。如何让
小学生感受到“拎”字背后的随意,作者的惋惜与谴责呢?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请孩子们分别演一演村民“拎着斧头上山砍树”与“拿着斧头上山砍树”,通过动作的对比,他们一定会切身感受到当时小村庄人们的那份随意与无知。
三、演示,让词语教学“有味”
词语理解最直观最便捷也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是演示法。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地升高”一句中的“渐渐地”,教师可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词义。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的意思。除了教师演示,学生也可以自己“演示”。如教学二年级的《从现在开始》的“轮流”时,教师出示词语卡片:“现在,请这一列的同学,开炮念这个词?”学生念完后,教师启发说:“刚才,你们一个接一个,怎么读了这个词?”教师指着词语卡片,学生心领神会地答道:“轮流。”
四、多媒体,让词语教学“有景”
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他们准确生
动地理解。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这个词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教学这一段时,可以适时出现“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美丽的菊花„„”,孩子们惊喜的目光、张大的嘴巴、啧啧的赞叹声,不正告诉我们:他们已经知道“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了。这时,你只要叫他们认真想一想:这么美的景色,这么多的颜色,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哪个词呢?在孩子们不约而同喊出的词里一定会有“五彩缤纷”。又如象形字的教学,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其演变过程简单明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在教学“日”时,屏幕上首先出现一个火红的圆圆的太阳,随着鼠标的控制,那圆圆的红太阳就演变成了一个色彩鲜艳的“日”字。学生的识字兴趣被激发了,这一由形象到抽象的变化,使原本抽象的汉字变得具体可感。而会意字教学,利用课件提供丰富的图景,学生只需看看画面,对字义就能意会,无需教师多讲。如教“笔”字,屏幕上先出现一支毛笔,上面是竹竿,下面是笔毫,学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竿变成“竹”,笔毫变成了“毛”字,他们明白了为什么“笔”是竹字头和毛字组成,并牢牢记住了“笔”的字形。
五、游戏,让词语教学“有思”
“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运用有效的游戏,一定能激发孩子们的识字学词的兴趣,不但能增强识字学词的效果,还能培养学
生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如一位教师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操场上》的教学中,在教学完六个新词后,设计了“词语归类游戏”。教学准备:“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词语卡片,同桌两人一份。教学方法:
1.同桌两人分别把词语读正确。
2.把这些词语中同类的摆在一起,然后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摆。3.归类方法可以任选一种。
生组1:与“手”动作有关的为一类(打球、拔河、拍皮球),与“脚”动作有关的为一类(跳高、跑步、踢足球)。
生组2: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为一类(打球、拔河、跳高、跑步),由3个字组成的词语为一类(拍皮球、踢足球)。
生组3:属于球类运动的为一类(打球、拍皮球、踢足球),其他的为一类(拔河、跳高、跑步)。
这一“游戏”环节不但复习巩固了六个新词,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正确给词语归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当然,让词语教学情趣盎然的方法还很多,不过,我们更要透过表面看到方法背后渗透着的设计理念。
彰显人文性,是让词语教学情趣盎然的关键所在。传统的字词教学中只突出它的工具性一面,而未能凸显它的人文性,因而显得严谨有余而温情不足。字词教学不但可以教得一丝不苟,还可以教出浓浓的人
文关怀,让孩子在生字新词教学过程中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和谐发展。
早在半个世纪前,斯霞老师教学《我们爱老师》(一年级)一课中,是这样引导儿童读懂“祖国”一词的:
师:你们可知道“祖国”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南京。(好多学生笑了,知道祖国不是南京。)师:不要笑。祖国就是南京吗?不对!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大家再想想,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这个学生对“祖国”理解得比较扩大了一些,但还不对。)
师:噢!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对吗? 生:不对!(答声中也有说对的。)
师: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也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因为常有美国、日本朋友到我校来友好访问,所以学生对这两个国家比较熟悉。)生:不能!
师:那么什么叫祖国呢?谁能再说一说?
生: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经一再启发,学生逐渐理解了。)师:施尉宁讲得对,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祖祖辈辈生活的这个国家叫祖国。(强调一下,使学生加深印象。)
那么,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称呢?
生: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对了,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大家都热爱我们的——
生:(齐)祖国。
美学教育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斯老师在教语文(建立词的准确概念),在教思维(层层深入,十分严密),也是在教做人(渗透爱国的情感),真正做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训练、情感熏陶的融合,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字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强化,还促进了学生其他能力与素养的形成,开拓了思维,培养了语感,激发了兴趣,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从而让字词教学显得情趣盎然。
激活词语,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上几个来回。”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本单位,离开词语探究文本,语文阅读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统的查字典释义式或教师直接告诉词义的词语教学,调动不起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如何给乏味的词语教学注入生命之水,激活词语,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呢?
一、创设情境,美中赏词
利用小学生形象的思维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在优美的情境中赏词、悟词、学文,给学生以新奇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单调沉闷的学习氛围变得轻松愉快,枯燥无味的词语学习变得趣味盎然。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与教学的需要,有的放矢地创设相应的情境,如巧借插图、听音乐、看录像、演课本剧等。在教学《荷花》一课时,一位学生对“冒”字产生了疑问:“老师,我只听说冒烟、冒水泡,会动的东西才会冒,荷花是静止的,课文中为什么也用‘冒’呢?”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没有直接告诉答案,而是播放录像动画:荷花从荷叶中往外钻的情景。看完了录像,一名学生说:“老师,我明白了。我看到了荷花使劲挤荷叶,哪怕是一点缝隙它也要钻出来,‘冒’字是形容荷花使劲从荷叶中钻出来。”另一名男生感悟道:“‘冒’字写出了荷花的动态美,同时也写出了荷花充满生机与活力,它其实是不断往外长,并不是静止的。”因为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及时点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赏荷情境中感悟、探究“冒”字的深刻含义与语言的魅力,从而升华了学生对荷花充满活力的体会,让学生走进情境而浮想联翩,既关照了“冒”字的本义,更揣摩了语言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深刻意蕴,完成了生疑——探索——释疑的自主学习过程。
二、品读文本,触文悟词
品读是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基本途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
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有滋有味地读,全神贯注地体验,去感受其中绚烂的语言,让阅读触动心灵,激发学生探究、感悟词语的兴趣,这种借助文本探究出来的词语是充满灵性、血肉丰满的。如教学《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教师先让学生自由小声读,并圈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初步感知秋天的颜色美;接着教师又让学生放声朗读,并相机引导学生读出秋天绚丽多彩的美;最后教师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听录音朗读,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什么。听完录音朗读后,学生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菊花争奇斗艳,在微风中频频点头。它们把秋天打扮得更美了。”教师见时机已成熟,便让学生找出文中哪个词最能体现秋天的美,学生轻而易举地找到了“五彩缤纷”这个词,学生在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中感受到秋天的颜色美,在美的情感熏陶下,“五彩缤纷”这个词的含义便逐渐丰富成熟,学生对“五彩缤纷”这个词的理解如同春风化雨,悄无声息,对词语意义的认识更加深刻难忘。
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教师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出发,精心设计对话切入点,通过引领学生亲历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内化语言材料,触动学生心灵,唤醒学生原有的词汇积累,再利用旧的词汇过渡理解新的词语,使新词在旧词的再现中融会贯通,从而使新词的意思逐渐清晰明了。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探究“千钧一发”的含义的:教师先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感悟红军处境的险(1.地势险要——
泸定桥离水面十多米,只剩下十三根铁链„„2.重兵把守;3.桥头燃起熊熊大火。)在教师的指引下,在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中,头脑便油然而生“险”字,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说出形容险的词语,此时学生触“险”生词,脱口而出:“危在旦夕”、“生死攸关”、“迫在眉睫”„„在感触红军惊心动魄的险境中,学生各抒己见,平常积累的关于险的词便如泉涌而出,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到文本情境中,“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指什么样时刻呢?此时,学生在文本语境徜徉中,在原有词语的重现中,“千钧一发”的含义就了然于胸了。
四、分析比较,品词悟文
探究词语必须有一个整体的语言环境为依托,只有在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词语,才会让词语充满生命的色彩。在文本的语境中替换词语,比较词语,探究词语,从而感悟我们汉语用词的艺术,从中培养学生对词语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如教学《盘古开天地》一文中,教师采取欲擒故纵法,在朗读时故意读错字,把“用脚使劲蹬着地”读成“用脚使劲踩着地”,学生马上矫正教师,是“用脚使劲蹬着地”。教师笑着说:“哦,是我读错了,盘古是用脚使劲蹬着地,我读踩着地了。那你们说说用‘踩’或用‘踏’行吗?”学生说不出所以然来。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再次走入文本,然后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盘古的动作表情,使学生明白此时的盘古的脚要用很大的力气。教师又问:“现在,你们说它们能替换吗?”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不行!因为‘蹬’字写出盘古要把天地分开,他的脚要用很大的力气,而‘踩’与‘踏’不能体现盘古的脚要用很大的力。”有的说:“从‘蹬’字我还知道了盘古的伟大,他要把天地分开是多么辛苦,可他没有放弃,始终头顶着天,脚使劲地蹬着地,直到累倒。”„„在学生独立阅读文本中,在师生共同合作探究词语的运用中,学生不但感悟到‘蹬’字的本义,而且透过‘蹬’字看到了盘古伟大的人格,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对文本的阅读。
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讲。”词语教学应是教师智慧的引领与学生自主的探究并举,课堂上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观念,自己的心灵去阅读文本,感悟、探究词语,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才会由肤浅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多方面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
浅谈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对词语的正确理解有利于感受、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积累书面语言。《课标》在第一学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借助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由此可见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有意注意在发展,但占优势的还是无意注意。他们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易被新鲜的刺激吸引,常受兴趣和情绪支配。枯燥的词语教学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既费时又缺乏实
效。怎样才能让词在他们的意识里占有一席之地呢?这取决于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的有效性。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应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才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促使他们思维活跃、情感丰富、识记创新能力增强,词语教学效率才能达到最优化。
在多年语文教学中,我对低年级语文词语教学有了肤浅的理解:
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词语。
字词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接通,让学生在联想中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记忆,用心领会,使一些字词打上学生各自鲜明的个性烙印。
在教学《夏天的夜晚》一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感受“热闹”的:
师:大地这个舞台上有哪些小演员?
生:青蛙、蛐蛐、萤火虫。
师:它们怎样表演的?
生:青蛙唱歌,蛐蛐弹琴,萤火虫跳舞
师:青蛙怎么唱歌?蛐蛐怎么弹琴?萤火虫会怎么跳舞?哪些同学愿意表演表演?(学生表演)
师:有了青蛙、蛐蛐、萤火虫的表演,大地变得怎么样?
当学生回答出“热闹”一词时,我进一步引导:“生活中,你在哪儿感受到热闹?”当学生在交流中说出菜市场、节日的大街、运动
会等场面热闹时,学生已经对“热闹”有了准确的把握和体会。
二、巧妙运用体态语言,创设语言情境学习词语。
“在语言情境中学习语言。”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用机智的即兴表演创设出具体的语言情境,能诱发学生自己要介入语境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和学习。
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指导学生理解“盯着”,我是这样做的:“瞧,老师正盯着教室天花板!大家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学生马上举手说:“老师在看天花板!”师:“对,‘盯’字里有一个目字旁,说明是用眼睛看的意思。大家再观察,老师是怎样看的?”我再一次盯着天花板,学生又举手了:“老师看得很认真!”“老师看得很专心!”“老师眼睛眨也不眨一下!”这样通过动作演示,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有趣,学生对词语的意思可谓心领神会。
三、把直观形象的图画、实物与认识事物和理解词义相结合。
一些和学生的生活经历相距甚远的字词,尤其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简笔画、实物甚至是多媒体给予再现,让学生在可视、可听的情境之中认识事物,自然而真切地感悟到这些字词的意思。
仍然是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细长的葫芦藤”是什么样子,我让学生打开课本,观察插图,并用一两句话说一说自己看到的葫芦藤是什么样儿。学生通过观察色彩鲜艳的插图,再自由描述,对葫芦藤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
力也得到了训练。
四、联系上下文感悟词义。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对词语的理解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在课文具体的语境中去揣摩,能帮助学生攻克以词解词的难点。
如在教学《称象》一文时,指导学生理解“议论”,教师出示文中的句子指名读,问:“是谁在议论?”
学生回答:“官员们。”
师:“官员们说明人很多。他们在议论什么?”
生:“议论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
师:他们会怎么议论呢?请几个小朋友当官员来议论议论。
(学生纷纷议论)
师:“这么多人发表意见,你一言,我一语,这就叫议论。”
五、在老师创设情景的情境中理解
有些词语在随文学习的过程中,可创设情境,在体验中内化词语。课文《三个和尚》需要理解“争先恐后”。“争先恐后”是三个和尚情急之中采取的补救措施,这个词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相当紧密,学生经常表现出争先恐后地做某件事的情景,但对这个词他们是不懂的。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这个词,我创设了特定的情景:现在讲台就是寺庙,寺庙起火了,大火熊熊燃烧,大家快来救火呀!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纷纷离开座位涌向讲台争着来救火,老师不失时机地点拨:“争先恐后”就是争着来救火,谁也不愿意落在后边。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轻松地领悟到了词语的意思。
六、通过师生对话,让词语的含义深刻起来。
在词语教学中,见得最多的是教师联系课文内容解词,由于学生知识经验的不足,认识水平的欠缺,对词语的理解往往是浅尝辄止,停留在肤浅和表面的层次上。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和学生一起走近词语,感受其中蕴涵的深意。在教学《梅兰芳学艺》时,在学生体验、感悟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终于”一词。你能从“终于”一词里读出什么吗?不容易,时间长、坚持不懈等,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挖掘出“终于”一词丰富内涵,在词语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从“终于”可以看出梅兰芳能成为京剧大师很不容易,要有勤学苦练的意志,还要持之以恒。从而总结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决心,就能做好事,升华主题。
七、巧借多媒体的优势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电化教育中的课件展示可以为学生提供可视形象。有些词语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但借助形象的课件演示,就能让学生很快理解。
《鸟岛》中有一个句子:“„„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为了让学生理解“陆续”一词,在设计课件时,我有意识的安排鸟儿飞来的场面:先是一两只飞来,接着又飞来几只,后来又飞来几只„„就这样,鸟儿一批一批的飞来,有先有后,学生看到这个画面,很自然就领会了“陆续”飞来的意思。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因词而异,因生而异。作为一名低年级的语文老师,要善于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设计,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法,把机械呆板的词语教学变得妙趣横生,赏心悦目,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词语的意思,恰当地运用词语。
2013年11月29日星期五
10.《一只贝》词语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一只贝外表的平凡与品质的不平凡。
教学重点:
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借贝说明的人生哲理。学习贝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渲染,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去过海边,听过海声么?今天这节课, 老师带大家来到大海边欣赏美丽的海景,倾听悦耳的潮声,让我们在欣赏这些色彩斑斓的贝壳的同时,也来认识一只独特的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平凹的《一只贝》。
二、听读课文,释疑,寻找新发现
听了课文的朗读,这只贝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或者说这是一只怎样的贝?(可怜、可敬)
三、感受贝的可怜
1、感悟荣誉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漂亮贝的句子,通过朗读想象和直观感悟,感受贝曾经的荣誉,为下文它失去荣誉后的可怜做下铺垫。
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贝壳,相信你们看了一定会喜欢。(出示漂亮贝壳图片) 好看么、漂亮么?(好看、漂亮)老师听到了你们发自内心的赞叹声,这就是人类送给贝最高的荣誉,一起带着赞叹的心情再有感情的朗读这段文 1
字。
2、失去荣誉
(1)、对比体验。(课件出示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为什么?谁让它变得如此丑陋?对比朗读漂亮的壳和丑陋的壳的句子,引导学生感悟贝失去的荣誉。
(2)、化身为贝。同学们,如果你是这只贝,看着自己丑陋的外表,这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3、忍受折磨
(1)、引导学生想象:透过“折磨”这个词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一谈当一粒小石子钻进了自己的眼睛,或者鞋里进了石子会有什么感受?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贝可怜的认识,从而产生了独特的情感体验。)
(3)、这石子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一天,两天??对贝来说,一定“度日如年”啊!谁来读这句话?
读了这一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一幕?
这种折磨不但来自于身体上的创伤,精神上也痛苦不堪,而贝是怎么做的?但它默默地忍受着,说不出来。
四、体会贝的可敬
我们刚才走进贝的痛苦经历,我们可以感受到贝的——可怜,再读一读,在可怜的背后,我们还可以读出什么?(可敬、坚强)为什么?
1、拓展体验
过渡:外表的美总会让人产生审美的疲劳,漂亮的贝壳被孩子们玩腻了,又到沙滩上寻找新的,这次他们找到了什么?(珍珠)
珍珠哪儿来的?(是贝用血和肉磨制出来的)
2
进而引导学生想象,贝在磨制珍珠的过程中可能会......可能会......还可能会......
这只用血和肉磨制着珍珠的贝正要向我诉说什么道理吗?
A我们要做有用的人。
B这只贝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做人也要这样!
C不幸是人生的财富。
D勇敢地面对不幸,做生活中的强者,因为,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也只有经受磨练后我们才能创造更伟大的成功!
E告诉我们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风雨,又哪能见彩虹!
总结:同学们刚才都说得非常精彩,我相信,假如将来你们遭受了磨难,只要想起这只坚强、有毅力的贝,你也会变得坚强起来,历经风雨而见彩虹;你也一定会像这只贝一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化情为诗、歌
如果说这只可敬的贝是一首诗的话,那它一定是世界上最美的诗篇,让我们带着崇敬的感情读读这首诗。
如果说它是一首歌的话,那它动人的旋律一定能够打动所有人的心灵,让我们齐读这首歌词。
3、畅谈感受
这只可敬的贝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课文也一定让你感动不少,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些什么,请写下来(完成课后练习小练笔)。
五、总结课文,深化主题
板书设计:
一只贝
( 石子)折磨
磨制(珍珠)
可怜
11.还原语境,让词语教学丰满起来 篇十一
一、营造情境,感受意境美
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富有描述性的词语,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够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情感语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词语,并利用其本身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融入词语描绘的情境中,“思接千载,视通八方”,在审美体验中感受到意境之美。
如王崧舟老师在讲授《二泉映月》时,让学生去细心体会“一泓清泉”“静影沉璧”两个词。
师:在泉水当中,你看到了什么?闭上眼睛,看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生:我看到了在静静的月夜中,月亮沉浸在水中。
师:月亮沉浸在水中?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到月亮就浸在水中?(静影沉璧)那么“静影沉璧”指什么?(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水中)那个“璧”指什么?“静影沉璧”的“璧”下面是个什么字?(玉字)对,你猜一下,这个“璧”可能指什么?(指月亮像玉佩一样皎洁,皎洁的月亮倒映在水中)
通过引导,王老师将学生带入了词语所营造的优美语境中,融入了那个月色皎洁的夜晚。学生不知不觉地走入想象的世界里,仿佛看到了那缓缓流淌的一泓清泉,就在那泉水的底下,月亮的影子像美玉一样倒映其中。
二、还原生活,体会抽象美
在小学词语教学中,有一些虚词具有抽象性,学生往往不懂其意,导致胡乱使用,造成歧义。为此教师就要从生活入手,还原词语本身的现实性,并利用特定的语境,进行上下文的联系沟通,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运用。
如在教学《你必须放掉那条鱼》时,我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一句:“真的,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那么大的鱼。可是那晚的情景却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爸爸坚定的话语也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目的是让学生对文本的情感获得深刻体验。在这句话中,有个词语“一直”看似普通平常,但在课文的特定语境中,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分量,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遵守规则”的本质内涵。
师:“一直”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从头到尾,没有停止过。
师:从文中你知道哪个是头,哪个是尾?
生2:就是从放掉鲈鱼那天晚上开始,一直到现在。
师:如果去掉“一直”,你认为可以吗?(不可以。因为这样的话,就不能说明是遵守规则。遵守规则就是要随时随地,从头到尾都不能松懈)结合今天我们学到的这句话,谁能用“一直”说个句子?(“自从学了《你必须放掉那条鱼》,我的脑海里一直有个声音在告诉我,必须遵守规则。”)
通过以上教学环节,我让学生在理解虚词的过程中,一边体验文本的内涵,一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会,准确运用虚词来表达情感,使其抽象性与现实性融合了起来。
三、还原文化,揣摩运用美
词语的意义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形成的,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文本中突破文化语境,让学生感受其丰富的语言表现力,分析揣摩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加深对词语含义的理解。
如王崧舟老师讲授古诗《枫桥夜泊》时,抓住历代诗人写钟声的诗句,师生共同分析解读。
师:是谁在敲打我的无眠?
生1:钟声。
师:哪里来的钟声?
生2:寒山寺的钟声。
师:(出示高启、陆游等历代诗人描写寒山寺钟声的诗句)在这钟声里,每个诗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这首诗里,为何作者是“愁眠”的呢?
通过对“钟声”“愁眠”这两个词语在文化镜像下的比对和探究,学生对传统文化语境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拓展了词语运用的视野和空间,对词语感受将更加丰满立体。
另外,很多词语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意蕴,充溢着写作者的多种感觉,这就需要我们的词语教学富有开放性,要给学生提供感觉的平台,使其领悟运用之美。
如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讲授《五月槐花香》时,引导学生理解描写槐花之香的词语,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比对体验。
师:这句话用哪几个词来写“香”,你把它们画下来。
生:清香、醇香、浓香。
师:同样是香,为什么要用三个不同的词。这三个词有什么区别吗?
师:书上用了一连串的词来形容“香”,你有什么感觉?
……
通过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感觉,调动学生对词语的情境投入,学生真正懂得了生动想象词语含义,并领悟了其运用的巧妙之处。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意境的营造,还是到感觉的寻找,都是基于语境还原这样一个教学诉求,使学生深入词语之中,获得语言文字的鲜活感受,这无疑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一个有效载体。
(责编刘宇帆)
12.让词语教学 篇十二
一、别忽略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即教育资源, “生本位”强调全面依靠学生, 不仅认识到学生是教育对象, 更认识到学生是最可贵的教育资源。这在字词教学中也应如此。词语教学, 特别是字音、字形教学, 是许多老师在公开课教学中极力回避的, 原因就在于难于出彩。虞大明老师对《小镇的早晨》一课的词语教学设计, 值得我们深思。
(读课题后) 师:预习过吗?老师想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 谁能当小老师, 把你认为最难读的生字找出来, 给大家提个醒。
生:热腾腾、香喷喷。师: (提醒) 可以从生字当中去找。
生:粽子的“粽”要念平舌音, 请大家跟我读。师:提醒得好, 你想不想检测你的教学成果?
生: (点头) 指名学生读, 并评议 (“读对了、很好、好的”等) 。
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进行指导。
(学生分别就“剖鱼、诱人”等词作了提醒。)
师:在刚才小老师的提醒下, 你觉得哪些难读, 赶快读一遍。
课堂中, 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虞老师的以学生为本的意识, 整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虽然教师的语音纯正, 教师的评价远比学生精彩得多, 但教师却走在了一边, 成为学生学习的点拨者, 让学生领读, 指名评价, 此时, 学生正确的以及错误的学习信息, 都成了一种有效的教育资源, 教师没有辛苦地塑造、更正学生, 而是充满艺术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潜能, 帮助学生自我发展。
二、别忽视学生的所思所想
课内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主动发展, 这就要求课前教师充分掌握学情, 换位思考;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 关心学生的所思所想。教给学生的知识要尽可能精简, 腾出时间和精力来让学生大量活动, 在语言实践中领悟词汇, 把握词感。俗话说:“文章不是无情物”, 文章有情, 人更应该有情。教师要引导学生“批文入情”, 理解课文蕴涵之情, 领悟文外人间之情, 借以熏陶出自身的人情味来。别小看一个小小的词语, 它对于指导学生感受课文之“情”恰是庖丁解牛的下刀之处。所以, 教师不妨花点力气去研读, 去挖掘、去透析, 然后试着为孩子的心灵都插上翅膀, 引领他们借那一枝出墙红杏来想象满园春色吧!
在执教《梅兰芳学艺》前, 笔者冥思苦想: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梅兰芳勤学苦练的精神呢?光有正面的挖掘不足以震憾学生的心灵。苦恼之际, 灵光一闪:得让孩子们感受到梅兰芳学艺的坚定。于是, 笔者的目光就在“没有动摇”这个词语上定格。
师:反复读读“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一句, 用心品品“没有动摇”,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梅兰芳紧盯着师傅, 咬住下唇下决心的样子。
生2:我觉得梅兰芳听了师傅的话话, 那种不甘心的样子。
生3:我看到梅兰芳紧握着小拳头, 目光炯炯的样子。……
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呢?
生1:我觉得梅兰芳正在下着决心。
生2:我想到梅兰芳已坚定了学艺的决心。
生3:梅兰芳能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和他这时下的决心有重要关系。
……
看!对课文的“人文之情”的理解显然已经水到渠成了。反观这一过程, 一个“仿佛看到了什么”就为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在孩子针对“没有动摇”这个词启动的想象中, 原来抽象的四个字被变成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情境。然而, 如果就止步于此, 当然难令学生感受课文的人文内蕴。于是, 一个借想象之景再往下追究的问题使孩子们顺滕摸瓜, 挖出了课文的主旨。这样的理解是深刻的, 是激动人心的, 是让孩子真正难以忘怀了!因为在孩子心里留下的已经不是某个单调的词语, 而是一串形象的描述, 一堆自己的体验与发现, 还有什么比这些更能牢固地根植于学生心中呢?
三、别忽视学生的真实需要
课堂是风云变幻的, 孩子是五彩斑斓的, 教师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 凭借自己丰厚的积累, 把握好课堂上的每一次生成, 使它成为自己的教学资源, 这样精彩就会属于自己的课堂, 而且还往往能达到教育无痕的最高境界。因为人文是熏陶出来的, 绝不是灌出来的。对孩子语文修养而言, 无异于“熏锅底”。对于这一点, 笔者有着切身的体会。
一日, 执教《大海睡了》, 碰到一个“闹”字, 在指导学生品味时, 笔者让孩子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过闹的时候, 你是怎样闹的?”孩子纷纷说“大哭”、“大闹”, 有的甚至说“如果再不答应就躺在地上撒泼, 直到父母无奈地答应。”如果这时, 笔者严肃地指出这样做不对, 这摆明了的说教, 有谁会真正往心里去呢?于是, 心念急转而下, “那么, 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 而老师就是‘舅舅’, 你会怎么闹呢?我们来演一演, 好吗?”马上有学生跃跃欲试。不知是因为课堂上收敛些, 还是面对老师不敢过于放肆。在表演中尽管想了许多拒绝的理由, 都被孩子们用一套套的道理说服了, 虽有撒娇的, 却不见撒泼的。笔者大声问到:“虽然你们谁也没有使出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杀手锏, 但舅舅还是同意了, 你明白了什么吗?”有学生说:“只要要求合理, 又能说清理由, 父母都会同意的, 哭闹不是好办法。”由此, 学生也能受到启发。因为艺术地处理了课堂上生成出来的环节, 倒令学生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看似无心插柳, 却也是有心栽花。因为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 走出一个健康的“真我”来, 绝非易事。语文的内容最多, 课文中有多种形态的人, 所以语文教学更应时刻关注“人品、人格”, 重视孩子的生命成长。在这一案例中, 笔者就把握住课堂生成资源, 借一个“闹”字教会学生“懂事”, 知道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恶丑, 还教会学生“懂理”, 不蛮横, 不撒野, 不无理取闹, 不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这种不加预设、没有框架、真正应学生需要而生的人文教育才是有效的, 才是实实在在的。课前虽没有这样预设, 但面对变化, 教师只要灵活处理, 就能使育人之舟有忽而撑出柳阴的惊喜。
卢梭说过:“儿童有它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个性鲜明的个体, 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情来阅读文本的, 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所以, 在词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价值引导也必须是多元的。教师要从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的角度出发, 抓住契机, 因势利导, 让学生的情感涌动、思维争辩、人性流淌。这样和谐的, 动态的词语教学过程不就如水墨画一般整体大气质朴、细节精致严谨, 值得学生回味吗?
【让词语教学】推荐阅读:
例谈词语教学的策略08-02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论文10-14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06-09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教学设计08-06
词语大全二字词语10-27
描写心情词语四字词语07-15
词语复习资料词语积累06-20
表示绿色的四字词语_颜色词语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