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诗鉴赏(精选13篇)
1.托物言志诗鉴赏 篇一
浅析咏物言志诗的鉴赏讲义
学习目标:能抓住咏物诗的主体形象并把握形象意义。
学习重点:赏析托物言志诗。
所谓“咏物诗”,是指以客观的“物”为描写对象,或细致地刻划它的色彩与形态,或借以抒怀兴感的诗作。中华诗词中有不少咏物精品,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击节叹赏。但要做到领会咏物诗词的精髓,却非易事,因为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或描摹情态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或托物言理,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托物言志类咏物诗则是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如何鉴赏咏物诗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研究:
一、把握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 描摹物态是咏物的共同特征,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体物肖形,传神写意”。通俗的说,就是诗人在创作时,要在切合咏物,曲尽“物”的妙处的基础上来抒发作者的情思、感慨,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写出物的特点(曲尽其妙)。所以读一首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二、了解所咏之“物”的比喻或象征意义------即“寄托”。
要了解所咏之“物”的比喻或象征意义(特有的文化内涵),先要了解一些常见事物的寓意。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如:“梅”拥有“傲霜斗雪”的风骨且不谐流俗,“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表达哀怨、思归(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月:思乡(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柳,送别(柳永《雨
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梧桐,凄凉悲伤(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芳草,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菊,品格坚强,气质清高;等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提到“柳树”,常取其谐音表达惜别;提到“浮萍”,常据其特征表示漂泊不定;“燕子”“大雁”因春来秋往,因此适合抒写思乡怀人;“蓬蒿”“夕阳”因暮气沉沉,岁寒三友中的“松”和“竹”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所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等的象征。中国文化赋予“松”“坚韧挺拔”的性格,赋予“竹”“刚正有节”的节操。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因此用来表达衰败离愁。这些文化符号,已经成为中国文人特殊的语言符号。欣赏诗歌,应当对这些充满寓意的事物保持必要的敏感。
三、体会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古人说“诗缘情”、“诗言志”,作者偶有所感,心与物合,遂假托于物,发而为诗,表明心志。因此要由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分析其内在品性,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联系诗人的情趣爱好、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其实,这“一株雪”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颠
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
烘托梨花之“清明”。
石灰吟宋著名爱国诗人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气概。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后人为真理和正义事业奋斗不息。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四、仔细品味描写的环境,进而理解出作者的感情。
竹石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4诗人先表现出竹子坚韧顽强的鲜明性格,即使环境再恶劣也无所畏惧;然后展现竹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和风貌、神采。诗人对竹子的这些描写既抓住了竹子的最大特色,又和自己历尽磨难的身世,耿直傲岸的性格等结合了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学会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技巧这一词在这里有很广泛的意义,它可以指表现上的传统的赋比兴,也可以指表达的描写、记叙、议论和抒情,可更多的时候往往专指修辞的技巧。古人在使用技巧上不断探讨、实践,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和财富。从表现手法上看,由于咏物诗重寄托,所以常常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从修辞手法上看,咏物诗从整体构思上常常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格,从描写角度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或三言两语勾勒事物形态,不求形似,只求神似。
一般地说,咏物诗从整体构思上看,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如前面提到的明朝于谦的《石灰吟》就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再如李商隐的《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异常精妙。这首诗还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诗中表现了诗人自伤迟暮,自
22)叹身世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六、懂得“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的道理。
为了写出物的神韵,诗人往往为所咏之物安排一个最能表现其神韵的适宜环境,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环境相互映衬,以环境描写来渲染自己的感情。众所周知,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成章,再加上各人的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因此虽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异,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初唐诗人虞世南的《蝉》曰: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蝉的外形和性情,后两句议论,揭示了蝉声传得远的原因。在这里,蝉的“垂緌”有点像古时的官帽,实际上是代指作者自己,“饮清露”则象征着作者像蝉一样的清廉。“非是藉秋风”表明他认为自己
口碑好,声名远播,并不是由于自己位高权重,而实实在在是因为自己“德高”的缘故。诗中露出作者对自己才能品德的高度自信,甚至带有几分自鸣得意的意味。
而同样是咏蝉,李商隐的感受却与虞世南大不一样: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生在晚唐,一直处在“牛李党争”的漩涡中,始终不得志,心情常常处于忧愁苦闷之中。这首诗,他托物自嘲,蝉因处在高高的树梢上,只能吸风饮露,叫的声音再大也没有用,白白地浪费精力,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因为太清高,不趋炎附势,即使不停地写诗文,鸣不平,甚至写到才思枯竭,都不见什么反应,多么令人伤心啊!诗人那种牢骚哀怨、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曰: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年老,并由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竟至入狱。清施补华《岘佣说诗》有个很好的评论:“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三位诗人一为高官,暗喻品行高尚,声望自大;一为囚徒,自哀自怜,显其清高;一为落拓士人,悲蝉悲己,自叹身世。三位诗人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三位诗人一为高官,暗喻品行高尚,声望自大;一为落拓士人,悲蝉悲己,自叹身世;一为囚徒,自哀自怜,显其清高。都写得物我无间,情意胶合。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赏析题例: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物象:
环境特点:
自身特点:
作者处境:
瀑 布李 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方法总结: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问题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题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高考题拓展: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①②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恨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恨(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5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
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笋壳。帙,包书的布套。: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四)【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
学习反思:
2.托物言志诗鉴赏 篇二
托物言志,顾名思义,就是诗人把自己内在的志向寄托在外在的事物上表达出来。
古时以含蓄为美的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也成了诗歌的审美标准,于是诗歌的很多手法应运而生,比如抒情要借景(借景抒情)、说理要借物(借物说理)、讽今要借古(借古讽今)、言事要借典(用典)、言志要托物(托物言志),还要“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以彼物比此物”(兴、比)。可以说,传统诗歌界流行着“借”的风气,诗非借不能作也;讲究“托”的哲学,志非托不能言也。那么,做托物言志类诗歌的题目,要把握哪几点呢?”
一、抓所描写主体的外在特征
例 1: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逐句分析抓梅的外在特征:
题目“早梅”:梅花开得早,早于众芳。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耐寒、一枝独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气味幽香,色泽素艳。
例2: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诗略)
逐句分析抓凤凰的外在特征: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喝洁净甘甜的泉水,身处高处。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声音嘹亮,视野开阔。
二、体会所描写主体的精神品格
题目“早梅”:梅花开得早,早于众芳。
———争先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耐寒、一枝独开。
———坚韧、孤傲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气味幽香,色泽素艳。
———素雅芳洁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洁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志向远大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壮志未酬
三、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由物联系到诗人的精神品格
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途,颇有雄心抱负。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联字面义不难理解,然而咏物诗多有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辞意充满着自信。
3.托物言志 寓意深远 篇三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在这首诗里,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抓住竹的典型特征,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简笔勾勒,画面感特别强烈。“也只有沿着坚硬的环节/向天空/步步高升/才是你不变的志向”组成第一幅画,其主题是奋发向上,力争上游;“也只有绿/才是你一生想说的/那句话”组成第二幅画。“绿”,是其中唯一的色调,满目苍翠、终年常青的直观感受不仅显示了竹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引发我们美妙的遐想:“在忠臣传里/才能读到/茹冰饮雪/终于成为你生命的全部”几句诗凸现了竹傲立冰雪的英姿。接着扑入我们眼帘的是竹子面对“风的构陷”甚至“最冷的朝代”仍然笔直挺立、宁折不弯的坚影。四幅画分开来看,卓尔不群,超凡脱俗,拼起来又组合营构出竹的完整形象、品格和气质。
当然,出色的诗人绝不是个机械的素描家,诗人笔下流出的竹也绝非单纯的、静止的物象描摹,而是经过了诗人主观情致的浸泡,渗透了诗人对民族底蕴和民族灵魂的深邃探索。这种在“物”境中建构“情”境的艺术追求,使得他笔下的竹除了固有的具象意义、给人以具体的艺术美感之外,还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一种象征。不言而喻,竹直插云霄的“不变志向”、“一生”追求“绿”的不变信念、“茹冰饮雪”的无畏壮举,分别寓意着“龙的传人”披荆斩棘、锐意进取的高贵精神,执著顽强、不屈不挠的生存意志以及藐视强暴、勇于牺牲的豪迈气概。在第四幅画里,“人”的影子已十分明显——竹的坚影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不因赞美而酥软、不因诬蔑而屈服的具有强烈独立的自我意识和坚贞不屈品格的龙的传人。而“父母兄弟都是/这样的个性”更是全诗画龙点睛之笔。它不仅使每幅极具感染力的独立画面及其象征意蕴得到了巧妙的整合和升华,而且把对个体“龙人”人格的由衷赞美自然扩大为对整个民族精神的纵情讴歌。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自强、自尊、自信、自立的“中国脊梁式人物”在诗人明朗清新、朴实有力的笔端流淌下跃然纸上,傲然挺立!
4.托物言志作文 篇四
我赞美坚贞的松柏,我赞美勇斗西风的篱菊,我赞美莲花的傲视污泥,可我更赞美梅花的傲雪怒放。
在百花凋谢之时,唯有梅花生机勃勃。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凛冽的寒风中。数九隆冬,地冻天寒,那傲雪而放的梅花,开得那么鲜丽。股股清香,沁人心脾。
那花白里透红,花瓣润滑透明,像琥铂或碧玉雕成,有点冰清玉洁的雅致。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还有的绿如碧玉。梅花开或有早有迟,在同一颗梅树上,可以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粉红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就有几只小蜜蜂钻了进去,贪婪的吮吸着花粉;有的盛开许久,粉红柔嫩的花瓣若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梅花,如今花瓣以凋谢。风吹花落,你不用担心花瓣会摔破,梅花不是娇贵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气雪压,它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古人有句话说的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吹拂它的不是轻柔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寒风;滋润它的不是清凉甘甜的雨水,而是寒气逼人的冰雪;照耀它的不是灿烂的阳光,而是严寒里的一缕残阳。只有具有挑战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它是寒意中傲人的芳香,面对如絮飘舞的白雪,她笑得更灿烂了。它从不与百花争夺明媚的春天,也从不炫耀自己的美丽,它有着一副傲骨,也从不骄傲自大。每当寒冬的清晨,一股别具神韵、清逸幽雅的清香就从窗外飘来。
它不仅是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赞美它,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为世人所重。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立志奋发的激励。
梅花的色,艳丽而不妖。
梅花的香,清幽而淡雅。
梅花的姿,苍古而清秀。
难道,这不正是我们的建筑工人么?他们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天寒地冻,他们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的工作着。
我要学习梅花,我要做一个像梅花一样的人。【第2篇】
我喜爱各种各样的花,舒展奔放的玫瑰花、典雅脱俗的荷花、国色天香的牡丹花。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迎风傲雪的梅花。
梅花以它的坚贞不屈、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花百开之先,独天下而春。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自古以来,人们都赞颂她的傲雪精神,她的孤独的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之美。
在古代也有一些拥有梅花品质的英雄如:项羽、文天祥、于谦、岳飞……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南宋时期的英雄文天祥吧。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佑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将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最终有一块钢铁蜕变成一把宝剑,是一遍又一遍的在砂石上磨砺出来的,体现出了它自身的价值。梅花最终经历磨难,在寒冷的时刻绽放,成为人们最好的楷模。
跟梅花所处的环境相比,我真是幸福多了。所以我更要学会它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学习的道路上才能越学越好,越走越远,最终取得好成绩。
人们赞美牡丹,是因为它的富贵,赞美荷花,是因为它的出淤泥而不染,而我赞美梅花,是因为她的那种坚强不屈,傲雪斗霜的精神,同时也象征了那些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越挫越勇的人们!
冬天来临了,我仿佛又闻到梅花那特有的清香。【第3篇】
秋风起了,落叶自然就象蝴蝶一样纷纷飞舞,这是秋天的象征。对于落叶一般人都不喜欢。有的人说它难看,有的人说它脏,有的人说它代表没落。总之喜欢落叶的人不多,但是我喜欢!我就是极少数喜欢落叶的人之一。我要为落叶礼赞:落叶其实是生命力的象征,它也是从郁郁葱葱的茂盛时期过来的,它就象一个人一样是有嫩芽时的童年期,也有过苍翠欲滴的青春期,它也有过春夏时节的妩媚和漂亮,也曾是许多人喜欢为它写诗作文的风采。现在虽然进入落叶时期了,只不过是象人一样自然走到中老年罢了,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它依然在秋风中舞动着,它依然那么潇洒浪漫,即使知道自己在向世界告别,但是一点不忧不愁,反而更加沉着老练了。更加无畏了!
我要为落叶礼赞:它不是在走向死亡,而是在做生命的嬗变和涅槃。宇宙里的所以生灵都是在定期的嬗变和涅槃的,不如此就不可能再有新的生命延续。只不过各种生灵的嬗变时期有长有短罢了。而树的嬗变时期就是快速的,一年`一期,那么作为树的嬗变过程的表现者就是树叶,只有树叶才能担当起这个重任,因为树就靠着树叶来披挂它,妆饰它,保护它,树叶如何就是树的生命如何,所以树叶对于树来说是最无私的奉献者,当树需要美化的时候,也就尽量多姿多采,尽量葱茏茂盛,当树要冬眠休息,养精蓄锐的时候,叶主动的离开,不带走树一丝养分。而且还将自己化作养料融入泥土让树吸收!到了第二年树又要张扬了,叶又按时长了出来!
我要为落叶礼赞:树叶对于人类是最无私的。当你在经过冬天长期沉闷之后,希望春天的花草树木都能给我们送来盎然的生机,这时候树叶就非常懂事的悄然出现,并且很快长大,让沐浴在春风中的人特别的心旷神怡!当夏日炎炎的时候,人们特别需要路边的树叶能遮阳除热,这时候树叶就非常勇敢的自己顶着烈日,而为人撑起一处处阴凉!而当秋风起,它知道人们开始喜欢晒太阳了,于是它很知趣的脱落,让阳光直截照到人们的身上。就是到这样,落叶堆成堆的时候,落叶还用它的舞姿和金黄的色泽让你享用,就是走在落叶的堆上都有一种特别脆脆的响声让你觉得一种奇妙,让你心情舒畅!
所以我要赞美落叶!它们是美的使者一种,它们不代表没落,它们是勇敢和顽强最好的体现者!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有到落叶的时候,但是我们是否可以象落叶一样无畏无私呢? 【第4篇】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花。
我见过雍容华贵的牡丹,见过婀娜多姿的水仙,见过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也见过朴实无华的小麦花、高粱花-------。
然而,在我的记忆深处,使我难以忘记的却是这种花,它不是开在阳春三月而是开在秋高之时,它不是在暖房里开放,而是在秋风呼啸中怒放。迎接它出生的是寒冷的秋风,而不是和煦的春风,滋润它成长的是秋日的水露,而不是贵如油的春雨。
它就是我们开封市的市花-----菊花。
菊花是开封的魂。开封有城摞城的的美誉,有人会问,为什么开封的先人不在异地重建而在老城上建呢?那是因为开封的坚持。我们开封人身上有一种气质,那就是人定胜天,这也不是和菊花一样吗?谁说秋天不可以开花,我偏要和寒风对抗。相传在很久以前,花儿都是四季开放的,但有一天,天气大变,寒风呼啸,把所有的花儿都打死了,年年如此,花儿便想到,不如我们不在那时候开了,只有菊花坚持下来了,年年同寒风斗争,终于战胜了风霜,在秋日独放。菊花的这一种坚持精神难道不在开封人身上体现吗?
菊花是开封的神。上帝在创造花儿时,给每一种花一个独特的颜色,但忘记菊花了,只给它最普通的黄色。在许多年后,菊花敢于斗争的精神让上帝后悔了,便把五彩缤纷的颜色降临菊花园。菊花王说,当年的那最普通的颜色在我们千万年的努力下,终于变成了五光十色。这种自我提升的精神在开封人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开封人总是在不满中前进。
菊花是开封的根。有人说,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在于这个城市是否有一个团结的心,我认为,菊花就是开封的根,菊花就是开封的本。开封人的骨子里是菊花的脚踏实地。如果问什么花儿的根最大?毫无疑问是菊花。因为它要同寒风竞争,要让寒风屈服,没有强大的根本作为支撑是不行的。开封的兴起正是这样的脚踏实地,从创造省级文化名城到国家级书法名城,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从提升全民素质到文化建设,开封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文化奇迹,这是什么,这是我们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菊花是开封人心中的家园。我们中国人心中有一个家园情怀。在开封人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当开封人在流泪的时候,开封的菊花精神给了他心灵的依靠,当开封人受伤的时候,是开封的菊花精神给开封人栖息的家园。
5.托物言志 篇五
离家不远有条小溪。两岸碧绿的垂柳,每到微风阵阵,便会摆动她那纤细的腰肢,使清澈见底的溪水,在风的伴随下发出“唰唰”的浅唱。夕阳的光辉洒落下来,在水波的映照下熠熠生辉。三二簇水草,伴随着鱼儿们欢快穿行的节奏,从容地舒展它们的柔姿。
几多柔和,几多宁静。小溪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妙与和谐。
童年,深留在我记忆中的童年,对小溪的印象是那样的难以释怀。
过年时节,孩子们总是最兴奋的,有漂亮的新衣,大把的糖块,形态各异的纸灯以及那诱人的红包。而我最为期盼的,却是早日摆脱厚重冬装的羁伴,待到春暖花开,便可和小伙伴们重归那久违的溪边,聆听那潺潺的水声。坐在桥边,脱去袜子,极兴奋地颤颤地把脚伸进冰凉的溪水,任那流动的精灵在我们的小脚丫旁蹿过。沁人心脾的是那和煦的春风,溪边回荡的是孩子们尽情的欢笑。小溪冬日的凝重,似乎全在这一刻融化了。这不,尖尖的嫩芽探出它的脑袋四处探望呢!
待到夏夜,蝉鸣此起彼伏,晚风轻拂溪面泛出点点碎影。小溪是热闹的,又似乎是宁静的,端坐溪旁,感受着那一片热闹与宁静,便什么也不想了。
九月,丹桂飘香。溪水渐凉,贪玩的我们也失去了“足浴”的兴趣。站在溪边,望着溪水缓缓流动,我的心中泛起一丝惆怅。伙伴们拾起溪边的石子,灵巧地抛向那潺潺的溪流,石子便轻盈地在水面跳跃,击起阵阵水花,我们便会高兴得手舞足蹈。溪边留下的是银铃般的笑声串串。
极不情愿中,冬天的脚步近了。
6.托物言志作文 篇六
有一次,我参加了长跑小组,准备在运动会的时候大展身手。可越练越累,每天都要跑操场开好几圈,做如五十个仰卧起坐,跳绳一百来下....有时会多加上一些。爸爸知道了,只是递给我一根苦瓜,我不明白,问爸爸:”爸爸,你为什么递给我一根苦瓜,苦瓜和长跑比赛没有半分关系啊!“爸爸语重心长地说:”做一件难事就像吃苦瓜一样。刚开始很难,这是苦。但后来渐渐克服了,若瓜也渐渐变甜了,就像不经历雨怎样见到彩虹一样。“可我却对爸爸的话不屑一顾,自己去楼下练习了。
到了运动会那天,我的心急切地如同一只兔子一样活蹦乱跳,想着:我的项目要开始啦,一定要发挥出最高的水平!
7.托物言志诗鉴赏 篇七
一、写景抒情
实际上写景抒情就是对景观意象进行描述,然后借此将作者的喜怒哀乐抒发出来。
其一,我们一定要掌握“景”包含的内容和指的形象,感受作者通过景所构建的情景以及景中蕴藏的情趣。此处所谈的“景”就是存在于大自然当中的人文景观及所有景像,作者描写的很可能不只是一个“物”或一个“点”,很可能是一种意境、境界、画面或是一个“组合”。
其二,我们一定要弄明白“写景抒情”当中“景”与“情”间存在的关系。此种关系在文章内容表现方面,完全可以先写景然后再进行抒情,还可以先进行抒情之后再写景,应用景来衬托自己的情感[1]。同时还能寓情于景,将情和景交融在一起,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文章的表达技巧来看,还可以分为触景生情、设景抒情和借景抒情。借景抒情主要是作者心中应该先有情,然后再有景。而设景抒情也应该如此,需要作者首先心中必须拥有某种情感,之后通过想象来对景物进行设计,进而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触景生情就是作者被某种景物所触动,从而产生情感。寓情于景就是作者把景物同自己的情感结合起来,在描写景物的过程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其中,整篇文章不存在直接抒情的语句,可是任何一句话都包含了作者的感情。
例如:《春江晚景》这首诗中在首联主要描绘了夕阳、晚霞与树木交相辉映下的春江晚景,具有着非常艳丽的色彩,这表现出诗人的喜悦心情[2]。而在颔联中诗人通过见到的美景直接抒发了自己的喜悦心情。这两联中景包含了情,而情中又包含了景,将情和景有机地交融了在一起。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这种表现手法就是作者应用寄兴或象征的方法,将自己的观点以及人格和思想都寄托在一些描摹的事物之上。
其一,我们应该了解“志”的真实含义。此处所探讨的“志”实际上应该被理解为“心志”或“心意”的意思。其最主要的是指作者对人生产生的感悟。
其二,我们应该弄清楚“物”的实质意思。通常情况下托物言志当中的“物”都是具有较强象征意义的一些客观事物,作者通过这些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特点来将自己的“心志”表达出来[3]。例如:拥有传统象征含义的松、梅、竹、菊等,经常都是作者进行“托物言志”的所选植物。还有存在于大自然当中的鸟、虫、鱼和花等等,都是作者用来言志的对象。
例如:《在狱咏蝉》这首诗,诗人便有效应用了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通过对蝉进行细致的描写,用蝉的形象表现自己所具有的高洁品行,表达了诗人想要获得到别人的帮助,沉冤昭雪的心愿。又如《卜算子·咏梅》这首诗为宋代诗人陆游所写,诗中对梅进行了描写,其实是在表达自己高尚的情操。还有《石灰吟》也是一种侧重于用事物来言志的诗,这首诗当中描写的“石灰”,其实就是应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操。
三、对托物言志同写景抒情间存在的区别进行辨析
写景抒情及托物言志这两种表现手法经常被应用在散文和诗歌写作当中,可是在对作品进行品味和欣赏的过程中,如果想要清楚地将他们分辨开却非常不容易,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两种表现手法的定义没有较大的区别度[4]。其中“托物言志”曾有人这样解释:“通过对事物进行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常被应用在散文和诗歌的写作中”。而“写景抒情”就是通过描写某种事物或渲染某种环境来抒发情感。
虽然这两种解释不相同,可是却存在着共同之处,即都是通过事物来抒发情感。可是这两种解释当中所涉及到的事物究竟存在哪些不同呢?两种解释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又有什么差异呢?词典上并没有做具体介绍,可是此问题一定要弄清楚,这样学生才能合理地对这两种表现手法进行运用。而想要将此问题弄清楚便需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5]。
如:《蝉》《菊花》《登高》和《石头城》这四篇文章。前两首应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后两首应用了写景抒情的方法。如果仔细研究会发现这四首诗的区别如下:
首先,前两首诗都描写了一个事物,分别是蝉和菊。后两首描写了多个事物,如《登高》中描写了鸟、长江、风、沙、猿、天、落木等,而《石头城》中描写了月、空城、故国、女墙、山等。
其次,前两首诗描写的事物都被作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描写,如《蝉》这首诗中“垂绥饮清露”这个诗句主要描写的就是蝉的饮食非常非常纯洁,而“流响出疏桐”这句主要写的就是蝉的叫声极其动听,能够传播到很远的地方。《菊》中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主要描写的就是房舍周围生长了众多菊花,而“遍绕篱边日渐斜”表达了诗人对菊花十分迷恋,单从表层上看是在写景,而实质上却是在写菊花具有的迷人之处,属于间接的一种描写方法。后两首诗是从单一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或是把所有景物都融合在一起一同进行描写。如:《登高》这首诗中第一句把风、猿和天这三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石头城》中的第一句把故国和山融合到同一个画面当中,作者一次性将这些景物描写出来。
再次,前两首诗主要通过蝉和菊所具有的特征来表达自己品质、节操和道德等。作者通过《蝉》表现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依靠外在力量来发扬美名,主要赞美了傲然独立的品格;作者又通过菊表达出自己的气质与众不同。后两首诗作者通过对多种事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主要就是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下产生的喜、怒、哀、乐、爱与憎等心理反应。《登高》中作者第一句主要描写的是一幅十分惨淡的画面,进而表达了自己老病孤愁和一直在外漂泊的凄凉心情。《石头城》中作者通过对月下江潮拍击空城的凄凉进行描写,进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衰弱的感叹。
最后,前两首诗应用白描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事物特点,不需要特意为其营造某种意境,而后两首诗应用浓墨重彩的方式表现景物特点,诸多景物一同构成了一个表现作者情感的意境。
综上所述,托物言志同写景抒情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可是想要将它们合理的区分开具有一定难度,假如可以掌握上文介绍的几个特点进行分析,便一定会做出准确判断,将两者有效的区分开,并合理地应用在写作当中。
参考文献:
[1]覃海梅.一粒沙中窥见世界——高考写景抒情类散文阅读解题方法教学心得[J].读与写(上,下旬),2015(11):79-79,80.
[2]冯许.品读美感--八(下)写景抒情散文单元教学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11):66-66,67.
[3]王珊.“活”画“传”神“长”言——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谈[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5(11):54-55.
[4]高志军.景中漫步,妙笔生情——散文如何写景抒情[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6):186.
[5]梁迎军.诗词中的“写景抒情”——一枝一叶总关情[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109-109,110.
8.托物言志散文 篇八
母亲爱它呵护它,一如小时候照顾我一般细心认真。想着等它长大,开花,到时候满院子都充满着浓郁的香味,我都有点迫不及待,巴巴的看着它,仿佛下一秒它就长出新叶,生机萌动,茁壮生长了。
可是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大约过了一个礼拜,一天早起的时候,我在院子里看见它原本绿绿的叶子变得有点泛黄,就像枯叶蝶一般失去了生命该有的色彩。
“哎呀,这栀子花不会是死了吧?”我惊呼。可母亲却一点也不知着急。
“没事的,过几天就会好的。”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她与植物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所以听了她的话我心里稍稍放心了。
果然如母亲所说,不需要为它担心,它与死神的搏斗中胜利了。看着它悄悄抽出嫩芽,我欣喜地想要跳起来,生命是如此的奇妙。
9.托物言志作文 篇九
化学里学到,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态。它或为井,或为湾,或为湖,或为溪,或为河,或为海。水适应着不同的环境而成为不同的形态。
海固然可以吞吐日月,湖亦可把天空与白云揽入怀中,而一滴水同样可以反射太阳的光辉。
生活就是我们的生存环境,让我们像水一样吧,去适应生活。即使我们是一滴水,也用不着妄自菲薄。我们同样能反映出生活的五彩缤纷。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先也。这是老子的一句话,此语道出了水的柔弱秀美与坚韧顽强。
每次到海边玩耍,看着手中的圆滑光洁的鹅卵石,看着被冲刷成姿态万千的礁石,我总有种莫名的感叹:这就是水啊。
水与石哪一个更坚硬?柔与刚哪一个更永恒?
女人是水做的。如水一样柔弱秀美,如水一样坚韧顽强。
当苦难让男人长吁短叹,当不幸让男人仰天长号,当命运让男人卑躬屈膝,女人用自己柔弱的手,拉起自己的男人,扯上自己的孩子,一步一步艰难的向前走着。
有时我想,女人便如那被禁锢的水。当堤岸牢不可破时,你看到的是波平如镜,水光涟滟,天光云影;可一旦堤岸塌毁,水无尽的潜力瞬间被释放出来,一泻千里。
水是无色无味的。而我们喝的水却是有味的:泉水是甜的,海水是咸的,除非是蒸馏水。为什么水会有味道呢?答案很简单。水中含有“杂质”。
看来某些杂质并非不好,这正像山泉,因其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元素而备受人们青睐。
有杂质并不可怕,最要紧的是它是有益的,并且能化有形为无形,将自己融入水中。
10.托物言志作文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托物言志的含义及“物”与“志”的相似点。能力目标:了解托物言志的一般的写作思路,并能初步写简单的托物言志的文章,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技巧。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写作兴趣,培养思考问题深度和广度。
教学重点即难点:学生能理清物与志的关系,能抓住物的特点多角度、多思维抒发情感表达志向。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两节课都是托物言志的作文教学课,共同的学习目标就是了解托物言志文章一般的写作思路,并初步能写简单的托物言志的文章。托物言志文章难点在于写景,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告诉我们,1、可以从不同角度写景,从生长过程、外部形体、表面色彩、形成条件、本质特征、相互关系等角度,这也是托物类作文审题立意的诱发点。
2、怎样来写景?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和视觉、味觉、听觉不同的感觉器官描写。并且课堂根据方法描写老树且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做人要懂得感恩,在此我们也用热烈的掌声对刘红霞老师表示感谢。
同学们写景描摹是托物言志文章的难点,这类文章写景状物不是目的,它是为抒情言志作铺垫的。这节课重点要理清理清物与志的关系,要抓住物的特点多角度、多思维抒发情感表达志向,即如何言志。
这类文章写法有个关键点就是如何将物与志连接起来,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要注意:找准托物言志的“相似点”。相似点即所咏之物与要表达的思想意义之间相通相似之处。即“物”与“志”,“物”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描述时,自己的“志”要以“物”的特点为核心。“物”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齐读:“志”因“物”而具体,可观可触;“物”因“志”而生辉,人心动情 怎样来找相似点呢
理清“物”与“志”关系仅仅是理论,纸上谈兵,关键在于实践与操作。
二、实践运用1:物异志异
1、范文引领,奇文共赏。
作者多角度地描写了盛开的紫藤萝,让作者感悟的了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有着怎样的相似点。------花和人命运的相似。也就是说都会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能老是让悲痛压在心头,应该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作者彻悟了,于是“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从脚步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新的振奋而不再悲痛的精神状态。
2、请看投影或作业一:看到下面这些景,任选写景的角度,要抓住景物特点,你能想到或感悟到什么,能抒发怎样的情感?请任选1种你最熟悉的景物,也可自选景物。要求略写景,重点写感悟
老树
昙花
穗稻
仙人掌
回答时,请用这样的格式:我从景的 角度写,看到了
景物,感悟到了
得出立意要求1:恰当
鲜明
(最基本要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情感。
三、实践运用2:物同,侧重点同,志异 同一种景物描写的的侧重点相同,表达的情感也可不同。因为每个人生活的阅历、经验、学识、家庭教育氛围的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请看作业2,阅读墙角的花作文1,思考三个问题: 1)什么角度写
2)写了景的什么特点 3)你能感悟到什么
要求略写景,重点写感悟。
学生作品课堂交流、评价、反馈、纠正 4)学生作品与作者作品(言志)比较、评价 得出言志(立意)要求2:新颖
深刻
四、实践运用3:自主修改,交流反馈。•
1、修改内容:“言志”部分 •
2、表达要求: •A、什么角度写景 •B、写了怎样的景
•C、最初的“言志”(重点)•D、修改后的“言志”(重点)
3、修改要求:景与情有相似 点,“言志” 要真情,立意要新颖、深刻 学生作品交流、评价、纠正、反馈。
有学生说,老师我写不出立意新颖深刻的文章,怎么办?有办法,但无捷径:多看书,多读好书,多积累,向同学们推荐《刘墉作品选》,刘墉的文章或抒情或议论,都能在平实之中显现出深刻的哲理,教人深省,教人奋进。有的文章语句成为学生日记本中的“人生箴言,相信这本这本书对你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很有帮助。最后送同学们12个字:观察生活
思考人生 感悟哲理人生寄语:愿你成为一位有内涵、有深度的人
五、学生小结
六、作业
1、修改《墙角的花》。
2、周记:根据本节课提供的景物,也可自选景物,写一篇不少于600字托物言志的文章。
昙花
穗稻
爬山虎
11.托物言志小散文 篇十一
在我家院子里就有一棵小草,我亲眼目睹小草那坚强的品质。记得那天下起大雨,还刮起大风。我站在窗前,观望着小草,小草被风吹的东倒西歪,摇摇欲坠的。一整天我一直担心小草会被这无情的大风给弄枯萎。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小草竟然活下来,依然挺拔的站在那里。小草在一场暴风雨的洗礼下显得更加坚强。我不禁为小草的这种坚强的品质而打动。并且,我决定我要像小草学习。
以后的每天,我都会去看望小草,并且每天照顾它。小草开的更加的旺盛。我看着小草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美。快考试,我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几乎没有时间去照顾小草。我觉得小草肯定枯死。等考完试,我一看,小草依然好好的站在阳光下,我不禁赞叹小草的生命力这么旺盛呀!
12.托物言志的对联 篇十二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芳草有情,夕阳无语。
皓月无幽意,清风有泪情。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雨过天愈碧,风来花送香。
群鸦恋晚树,孤雁入寥天。
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眼界高时无物破,心源开处有波清。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纵怀花事当春去,畅足清游载月归。
千家树色浮山阁,一片冰心在玉壶。
13.托物言志作文 篇十三
草以自己的柔韧步入了这个世界,那嫩嫩的令人惊喜的一点新绿在慢慢变大变浓,再染成一片片浓碧,然后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席卷了大地。一个个杂乱无章的村庄在绿色中变得诗意葱茏,一片片恬然无声的田野变得生机勃勃,远山被这种神秘的春之手点拨着,草色驱走了山脊上的灰暗,将大山渲染得绿意盎然。
草的呢喃是那么柔和,深情地回应着大地母亲的爱抚和呼唤,它们日生夜长,日益繁茂。那片片叶茎,在风的细语中悄悄地抻大抻长,宛如一支春之曲,被一株株绿色的生命体酣畅地吟唱。它们的花瓣在阳光下层层地舒展着,轻轻地绽放,一朵又一朵,发出难以觉察的声音,一如被神所藏匿的天籁。
我迷恋地一遍遍地行走在初春的大地上,倾听着植物生长的声音,倾听着大地的呼吸喘息,就像去探望自己熟悉的老朋友一样。
翠绿的茵陈草是最先长上来的。它们争着在山坡上、河岸边的泥沙地里,冒出了毛绒绒的团状幼苗。接着,蒲公英也出来了、长得漫山遍野。那黄色的花朵像一簇簇火焰在风中飘姑朵花,狗尾巴草……
我最初接触的小草,是从茵陈草开始的,它给了我太多的儿时记忆。在我的家乡,父亲是个乡镇医生,每年都会依据季节和草药药性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采回不同的药材来。每年最先采摘的,就是茵陈草了。那时父亲经常领着我,在大地上寻觅这种小草,我一看到他们就在心里产生一种欣喜,并对它们产生了深深的敬畏。
我们家虽然生活艰难,但父亲的诊费通常很低,对待贫困的患者有时还会无偿地赠送,我的这位贫穷的邻居才得以长久地喝下去,后来他们病好了,成了我们家的好朋友,父亲的许多贫穷好友就是这样结交下来的。
长大后我在一本书里看到一篇文章,说三国时代的吴国人董奉隐居匡山,为人治病不取财,重症愈者植杏树五株,轻者一株,多年后医人无数,得杏树十万课,蔚然成林,被后人传为佳话。我把那上面的事讲给父亲听,父亲那时已经有些驼背,脸上皱纹丛生,仍然辛苦的为一家人生计操劳。父亲闻听后欣然地笑着,笑得胡须抖动,一连好几天都很高兴。父亲说,这样的人在世上多些好啊,人不是专为名为利而活着的。
没有谁不熟悉草,它们其实是与人类同在的,大古以来就在那里。甲骨文把一茎两叶叫做草,草们带着柔弱的身体和不屈的精神从远古时走来。
【托物言志诗鉴赏】推荐阅读:
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11-27
托物言志的对联07-26
梅花托物言志作文09-19
托物言志作文500字10-11
优美段落:托物言志的美文摘抄07-21
语文唐诗鉴赏《许浑诗鉴赏》07-10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10-07
奉和秋暮言志应制,奉和秋暮言志应制许敬宗,奉和秋暮言志应制的意思,奉和秋07-23
鉴赏诗歌诗眼06-19
古代送别诗鉴赏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