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谚语

2025-01-10

陕北谚语(共10篇)

1.陕北谚语 篇一

陕北民间谚语

谁挡我的阳阳,狼吃谁的肠肠。

对对核桃对对枣,对对儿女满炕跑。

丈母亲女婿,轻身圪蹎起;杀公鸡,煺母鸡,吃得个女婿圪蹴起。

红豆豆,煮米米,我达给我寻女婿。不要房上溜瓦的,就要槽头拴马的。不要耕地拿粪的,就要双手写字的。

荞麦三棱麦子尖,十里乡俗不一般。

嘴上没毛,说话不牢。

不听老人言,一辈子受艰难。

人到世上,猴到树上。

欲知世是理,将人比自己。

陕北有三宝,熟米、炒面、羊皮袄。

延安气候怪,早晨冻,上午晒,下午黄风刮的太。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

洛川的豆腐丝,甘泉的豆腐干。

富人过年哩,穷人过难哩。

有钱没钱不连毛过年。

有福的生到初一日,无福的死到月尽日。

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

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世穷。

人少好吃饭,人多好做活。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光棍光棍你甭扎,一个婆姨两个娃。

大口小口一月三斗。

三年不吃烟,省个大老犍。

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

小窟窿不补,大了得尺五。

男人是个耙耙,女人是个匣匣,不怕耙耙没齿儿,就怕匣匣没底儿。

庄稼活用学。

七十二行庄稼为强。

纳了粮不怕官。

文魁武魁,顶不上锅盔。

一年庄稼二年性命。

三早加一工。

人怕做活,活怕人做。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鸡儿蛋,粮食换。

人勤地是宝,人懒地生草。

财东家贯骡马,穷人家爱娃娃。

穷乐呵富忧愁。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

男忧愁唱曲子,女忧愁哭鼻子。

家贫出孝子。

圪劳里种的好麻子,丑婆姨生的好娃子。

人生怕死人,生下人喜煞人。

炕上没有拉屎的,灵里没有烧纸的。

人心疼下不疼上,娶了个媳妇忘了娘。

妇大自巧,狗大自咬。

老不教小不会。

从小看大,八十岁看老。

宁教儿气死,不教儿想死。

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豁在外。

一个老能养活十个儿子,十个儿子养活不了一个老子。

养儿方知父母恩,娶了妻子不忘娘。

会管的管自己,不会管和管别人。

对孩子要给好心,不能给好脸。

人没钱就灰了,灯没油就黑了。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香不过猪肉,亲不过姑舅。

姑姑亲骨头亲,姨姨亲皮皮亲。

养儿随娘舅。

外甥外甥越喂越生。

女婿外甥顶半子。

丈母娘见女婿,杀个大母鸡。

麦熟一响,蚕老一时。

有个憨女婿,没个憨丈人。

五年六月七日八时。

前十年看父的敬子,后十年看子的敬父。

狗咬穿烂的,人爱有钱的。

人闲了抽烟,驴闲了啃碱。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是人,鳖是鳖,剌叭是铜锅是铁。

吃了人家的口软,拿了人家的手短。

涝池大鳖也大了。

娃娃勤爱死人。

三勤加一勤,想赖不得懒,三懒加一勤,想勤不得勤。

苦做的美吃,闲坐的忍饥。

煎饭尝不得,婚姻忙不得。

龙多不治水。

三家撕靠倒了锅灶。

官向官民向民,和尚向的寺里人。

骂了一个和尚,满寺人脸上发烧。

法看谁犯哩,事看谁办哩。

大理通天,小理由人辩。

见婚姻说成,遇官司说散。

为富不仁,未发一家,先穷四邻。

亲戚盼有哩,邻居盼走哩。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亏是福,人人不,利是害,人人爱。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鞭打的是快牛。

人比人话不成,驴比骡子驮不成。

2.陕北的冬天散文 篇二

我爱它的冬天,因为它的冬天有银装素裹的雪景,有嬉戏玩耍的雪地,有光滑平整的冰滩,也能吃到花样翻新的年饭,能听到回肠荡气的民歌,能看到红火热闹的秧歌,能享受暖窑热炕的悠闲……

陕北的冬天是漫长的,秋去得早,春来得迟,从晚秋到早春,整个陕北大地一直被重重严寒包裹着。当第一场强劲的西北风吹过后,陕北大地一片萧条。这时,河床宽了,群山瘦了:河流细小如线,没有了秋日的丰沛;山峦一派褐黄,失却了往日的色彩;山野显得异常单调、枯燥,只有被风卷起的枯枝败叶无助地飞舞。总是这个时候,大雪不期而至。

陕北的雪大有特点,来得突兀,下得酣畅,去得玄奇。

大雪未至之时,彤云密布,朔风劲吹,天地混沌,万物骚动;大雪将至之时,风停物静,气温回升,天呈铅灰,云呈绛色,人畜归舍,飞鸟投林,万物一片茫然。

真正的大雪总是从夜间开始,在安静中开始。人们一夜酣睡醒来,推门一望,惊奇便扑面而来。只见远山臃肿,近山矮小;雪压枝垂,卡卡有声;寒凝大地,暖气习习。拳头大小的雪团乱纷纷下来,耀得人睁不开眼睛。真可谓,“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大雪之后,整个高原一改往日的黝黑,显得又白又胖!

站在山巅四下望去,喧闹的村庄不见了,大路小路不见了,天底下一片耀眼的白色,白得奇怪而又单调,恍惚间令人不知身处何时,身在何地。

就在这时,你会突然发现雪地里出现点点红色,红得夺目,红得抢眼,红得让人心旌摇曳;这红色均匀地撒在雪地里,星星点点,影影绰绰,闪闪烁烁——这是早起的女人们,她们正踩着积雪送尿盆,她们用鲜艳的红色证明自己的存在,展示自己的美丽;她们面对雪地惊呼着、尖叫着,和沟对面的姐妹们大声说笑着,声音里透出压不的喜悦和激动。

随着女人们的说笑声,村庄慢慢地显现出来。先是家家烟筒里冒出的炊烟化开周围的积雪,然后是男人们用扫开的小径把自己小院和周围的一切连了起来。从扫路的过程中,你可以看出山里人家的交往半径,看出其中的轻重缓急。

首先扫开的是院子,大多由女人来完成。男人们下坡扫路,从自家的院子开始,先扫通向水井的小路,再扫通向邻居的小径,从自家的院落一直扫到村里的大路。

不一会儿在村里的大路边,就集中了村里几乎所有的男人们,然后大家分头向邻村扫去,直到和另一个村里的扫路人会合为止。

如果你是外来人,站在高处远远望去,只见长长短短,宽宽窄窄,曲曲折折的小路密如蛛网,形同乱麻,令你眼花缭乱;被小径分开的雪地形状各异,千奇百怪,像一幅幅抽象派黑白版画,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你是熟人,你就能看出村里人的大致情况,哪一家人丁兴旺,哪一家门庭萧条;哪些人勤快,哪些人懒惰;哪些人处事和睦,哪些人交往稀少。大雪掩盖了细小的东西,但同时也突显出最本质东西。

就在大人们忙着扫路的同时,孩子们却闹翻了天。小一点的在门前堆雪人,大一点的在结伙打雪仗,他们踏着积雪奔跑,伴着北风吼叫,山沟里回荡着他们欢乐的笑声。间或有既不堆雪人又不打雪仗的孩子,他们正猫着腰、屏着气,爬到门缝里拽一根绳子等待着麻雀进入他们设计的圈套!

大雪之后,忙了一年的农村人闲了下来,尽情地享受着老天爷给予他们这个闲适悠然的假日。除极个别永远也闲不住的勤快人以外,人们都习惯于三个五个一伙、十个八个一群地聚集在一起:男人们坐在暖窑热炕上喝浇酒、耍纸牌、谝闲传;女人们坐在炕沿上纳鞋垫、做针线、拉闲话。

这里是农家一年生产的大总结,谁家过得好,谁家过差,谁家庄稼务好了,谁家的生意做砸了,大家都会议论一番:传经验的、记教训的、夸成功的、诉凄凉的,可谓无所不有。这里也是全村人品质的大检阅,张家的孩子有出息,李家的媳妇不孝顺,这家的儿子婚事办得好,那家的平静丧事太铺张,人人都会发表看法:有说好的、有说歹的,也有先是好歹不说最后吵起来的,真是形形色色。这里还是人们日后合作的大平台,大到婚姻之事,小到合伙养鸡,七零七八碎样样有,鸡毛蒜皮一齐上:仰脸大笑的、闭目沉思的、指天发誓的、跺脚告屈的,实实是花样无穷。

天睛了,云散了,河滩里的石头也冻烂了。真正是下雪不冻消雪冻,被称为“隔门叫狗”的“三九四九”是陕北最寒冷的时间,但人们却忙了起来,因为年快到了。逢集日早晨,远远望去,大路小路上满是人,驾车的、骑摩托的、开三轮的、吆牛的、拉驴的、驮猪的、背羊的、双手紧捧着鸡蛋筐步行的一齐从小山沟汇进大川道,大川道涌入小城镇,整个陕北像一锅开了花的水,沸腾成一团,喧闹成一片!

一进小城镇,人们就分开了。婆姨女子们大都进了街面店铺,平板着脸儿,舌舔着嘴唇,眯着眼睛挑选年货;男子汉们大都进了农贸市场,摆开了摊子,拉开了架势,可着嗓子叫卖土产。等男人们把土产出手了,女人们的年货也就选定了,于时疯狂购物开始了,吃的、穿的、用的、叫人看的,样样都买,尽人情的、哄鬼神的、图热闹的,色色俱收。等到衣袋里的钱花得差不多了,人们就开始撤退了。小城镇像一个决了堤的水库,迅速从小城镇分散到大川道,从大川道分散到小山沟,从小山沟分散到羊肠小径。这时候的人们全没有来时威风,人人疲倦不堪,个个灰头土脑;刺骨的寒风一吹,白脸的更白了,黑脸的更黑了。这时候,夜幕拉开了,远处村庄灯亮了,狗也咬起来了……

新年一过,天气转暖,冰河开始膨胀,积雪开始消融,大地开始解冻,河柳开始泛青,冬天悄悄地结束,春风轻轻地吹起,陕北大地上白色越来越少,黄色越来越多,被雪水浸过的山峁呆呆地立着,刚刚开化的河流痴痴地流着。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来临同时进行,当阳洼洼上的小草已经返青,背崖砭的冰挂还未化尽时,人们就开始准备新一年的劳作了。

3.陕北作文600字 篇三

我还把最好玩的平衡车拿上了。不过我们是选择开车去的,时间又长,路上又不能玩,很无聊。感觉车就像一艘小船颠簸不停,也像一个摇篮,摇来摇去,摇着摇着我就睡着了,忽然船停了,摇篮也不在那么摇晃了,我睡起来了,车也到了。

我们先是去了陕北靖边,在那儿住了一晚上,因为那里有爸爸的几个同学,他们约着一块儿下午去吃饭。当然,他们吃饭是必须要喝酒的,喝着喝着,他们全部都给喝醉了。

第二天,我们先是去了靖边的波浪谷,那也很有意思,那里的岩石就像波浪一样,不过因为这几天经常下雨,所以他们打伞,我只能穿特别热的雨衣,那里的台阶一上一下,特别不平,不过到山谷的最里头,是一片平地,他们进去了两个崖壁之间的缺口,不过听他们说,他们走到一半的时候,就因为穿不过去,就只好回来了。

接下来我们就往榆林进发了。在榆林,我们先是逛了红石峡,那里也挺好玩的,山壁上有许多的洞穴,在山体上还有一些刻着的字,有些山洞你是可以进去的,里面放着许多佛像。我还发现有的山洞里,一些工人正在用泥搭着佛像。接下来我们就去了镇北台,这个镇北台也是长城的一部分,不过,比嘉峪关的长城可好多了,嘉峪关的长城是用泥土搭的,这里的长城是用砖头搭的,不过听导游讲,他也保存得很完整,只有一部分是修复的。

接下来我们就到了神木,准备在那里住下了。

第三天我们就去了红碱淖,在那里,我的平衡车终于发挥了作用!红碱淖是个特别大的湖,我就骑着平衡车在湖边飞快地来来回回地骑。那湖水很清,水上还有许多海鸟,远远地飞来飞去。

后来我们去了高家堡,听说《平凡的世界》就是在那里演的,虽然我没看过,不过这是爸爸告诉我的,高家堡也没什么意思,无非就是走路,我们在古镇里转了转,就坐车回西安了。

4.家乡的陕北大枣 篇四

而簖蟹最出名的就是溱湖簖蟹,每年10月螃蟹大军东征,只有过了竹网的考验,才能算得是体魄上乘的簖蟹,而溱源水质清澈,水草丰美,养出的簖蟹更是上等。

孰话说秋风起蟹脚痒,秋天是吃簖蟹的最佳时候,簖蟹做法多种多样,有醉蟹、油炸簖蟹……,其中最常见就是清蒸了,而我也非常喜欢清蒸,因为它保留了蟹的原汁原味,这样才能吃到簖蟹的鲜美。清蒸的做法十分简单,将簖蟹洗净,放入蒸笼中,蒸上15分种就可以了,整个屋子里弥漫着蟹的清香,不断挑逗我的味蕾,令人垂涎三尺。打开锅盖,火红色的外壳,深深的吸引住了我的注意力,先消灭掉旁边的8只脚,再打开蟹壳,火红中透着金黄的蟹黄十分诱人,公蟹还有乳白色的蟹膏,吃完蟹黄就准备享用那细嫩的蟹肉了,洁白色的蟹肉蘸着事先准备好的镇江香醋,里面加一些姜末,相得益彰,天衣无缝,吃完后只觉唇齿留香,令人回味无穷。

而现在有一些不法商贩,以次充好,来骗取食客的信任,我可以教大家一个方法来辩别,看蟹的背部蟹壳呈褐色或紫色且坚硬,纹理清晰有光泽的为佳。

5.陕北柳阅读题答案 篇五

②陕北柳不似江南垂柳般婀娜,不像塞外白杨般挺拔,不及黄山松之长青,不如曲阜柏之长寿。她是极普通的树。因为她的普通,陕北的河道、渠沟、山坡、崖畔便处处是她的身影。然而,她是一棵母亲树。她像那片土地上的母亲们一样,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儿女出力流汗、耗费心血,直到老朽成一桩枯木,也要再挣扎出一丝绿……

③带着妈妈的血肉和体温,她出嫁了。嫁时还没有一丝根须。她从母亲的身上被直接砍割下来,削剥得只剩一根直杆时,嫁给了河边的泥土。她就这样赤条条地安家,光溜溜地奋斗,从滴血的伤口上生根,从裸露的肌肤上萌芽,在第一个冬天来临之前,努力地长成了树形。

④摇摇摆摆度过冬春,她学着母亲们的样子,开始了第一次梳妆。她将几支倔强的小辫冲天扎起,辫梢的绿就如花般散开。她总是迎着风娉娉婷婷地站着,少女般期待着人们对她的赞美。那时,她不但纯洁甚至还有些懵懂,她不知道她那冲天的小辫,完全是一位女性为了一生的繁衍而孕育出的生命的胚胎。

⑤长到五六岁时,冲天的小辫儿变成了硕壮的椽子,浓密的绿已经在为怕晒的懒狗和倒沫的老牛遮阳。放学后的孩子再也撼不动她的腿脚,小雨前的清风也再扭不动她的腰肢,毛驴靠在她身上蹭痒,她不恼;山羊抵在她身上磨角,她不烦。她早已成熟得像陕北的母亲们那样,过早地开始履行生育的天职,开始承受生活的苦累。

⑥她努力地将树枝向上竖起,为的是要让阳光更近地温暖每一片叶。她拼命地要把树根向下扎去,为的是要使水分更近地滋润每一丝须。她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很快就用阳光雨露喂养出第一茬茁壮的孩子。

⑦送子出征或送女出嫁是激动人心的,但母亲们在那一刻常常流着酸涩的泪水。第一批椽子成熟了,当主人提着利斧向她走来时,她颤抖着摇落了一树黄叶。那个季节,主人已收获了当年所有的谷禾豆薯,她擎托着的椽子们,是主人在这个秋里的最后一笔收成。她早已从追逮蚂蚱的裸身小子或驱牧鹅鸭的赤脚少妇们嘴里得知,主人正等着用这些粗壮的椽子,给他第三个儿子的新窑洞制作雕龙的窗棂和添置待客的炕桌。她为自己孩子们的成材而自豪,她为能给主人的生活带来幸福而自豪。她时时都在想着报答主人的养育之恩。她面对利斧时的颤抖,只是分娩前的阵痛和离别时的酸楚,她的心里是甜的。

⑧从献出第一茬椽子开始,陕北柳再也没有停歇过,每隔三五年,她就几根、十几根、几十根地将椽子呈奉给主人。于是,主人家屋里屋外、门前院后便处处是柳制的家什——门窗箱柜、米仓面囤、扁担水桶、锄把连枷,甚至于毛驴的驮架、黄牛的犁杖、绵羊的圈栏、猪娃的食槽……

⑨年轻的主人变成耄耋老人时,陕北柳也能张口说出老人膝下几十个儿孙的名字。但她这时却再也无法计算出从自己的身体上,究竟砍割了多少椽子。她忘光了多少个夏,炸雷在头顶霹响,洪水在脚下吼叫, 。炸雷烧焦了她的梢,洪水冲露了她的根, ,但她始终坚持着。她坚持着,因为在她的早已老朽的身体上,正擎托着几十个嫩绿而茁壮的孩子……

⑩她渐渐老去的时候,孩子们继续发疯般地成长着。他们毫无节制地攫取着她的营养。他们的精力是那样旺盛,他们的胃口是那样阔大。她越来越力不从心,她拼命从大地深处汲取,但无论如何也无法满足他们急于长大的营养需求。于是,她开始透支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血和肉直接输入孩子们的体内。孩子们长成了,而她的身体却被掏空,只剩下一层坚硬的皮壳,支撑着一树翠绿的重压。

在最后的日子里,她变得枯干老丑。粗壮的树身只是一副皮囊,顽皮的儿童随意从她身上的那个树洞钻进去,顺着她空阔的胸膛就能攀上树顶。树顶只剩一两只绿色的细椽,其余全是当年一茬又一茬砍割椽子时留下的结成疙瘩的疤痕。枝头上少了喜鹊,树洞里没了狐狸,就连好心的啄木鸟也不再来她身上敲打,因为她已枯竭得无法供给几只虫子的营养。

陕北柳终于老去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她的树身甚至枯朽得不能成为引火的劈柴,只能慢慢腐朽成一块泥土,最终融入陕北的黄土地。黄土地上的陕北柳,黄土地里的母亲树,她就像我们黄土地下的母亲们一样,养育了黄土地的一切,却唯独没有养育她自己……

(选自《散文百家》)

1. 根据文章内容,把下面的补充完整。

她忘光了多少个夏,炸雷在头顶霹响,洪水在脚下吼叫,

。炸雷烧焦了她的梢,洪水冲露了她的根,

,但她始终坚持着。

2. 选文第②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3. 第⑦段中出现了两次“颤抖”,含义有什么不同吗?

4. 文章的结尾蕴含了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

1. 狂风从身上抽过 狂风抽断了她的枝

2. 或对比,烘托出陕北柳的普通平常,更突出陕北柳一生都在生儿育女,不断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 没有不同,“颤抖”表明了酸涩和不舍,也包含着骄傲和自豪。

6.写陕北的窑洞的作文 篇六

陕北窑洞也美丽

在现代大都市里,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成为城市美丽的风景。这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不仅外饰时尚雅观,内饰亦越来越精美华丽,电梯、空调、冰箱、彩电、电脑等应有尽有,为人们提供了诸多方便。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建筑水平的不断进步,那些直入云霄的带有地标性的摩天大楼更是层出不穷,变得越来越高,成为城市繁华的象征。而与此同时,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质朴无华的建筑则日渐式微,在大城市里已不多见。每当我走在省府高楼林立、繁华嘈杂的街道上时,我总会想起外婆家那一排充溢着欢乐和笑声的陕北窑洞。

在遥远的北方,在黄土高原,有看不到头的山峦。这些一望无垠的山峦,虽不及城市的高楼群落那样壮观,可依然会让人留恋,令人感慨万千。放眼望去,在每座山峦的向阳处,几乎都会有星星点点的民居坐落在山腰间。近观其貌,方知陕北窑洞特色鲜明,大多一家一户一个独院,院内有石磨、石碾、石桌椅,有的还有水井,木质格窗上贴着各种各样的剪纸,称之为窗花。每户都有围墙,墙内是院子,墙外就是庄稼地,种植各种农作物和花草树木,处处允满农家气息。直到现在,那里的人们仍然喜欢住在窑洞里。

陕北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最原始的民居样式,祖先们就是在类似的土窑洞中生存和繁衍的。毛泽东主席也曾在陕北窑洞中居住过十三个春秋,在那里运筹帷幄,指挥人民军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陕北窑洞虽然质朴无华,不像大城市的楼房那般富丽堂皇,但我还是很喜欢它。尤其是外婆家的那排土窑洞,更是令我神往和留恋。

外婆家的窑洞,坐落在陕北米脂县龙镇乡靠近公路的一座大山上,一排四孔,两孔住人,两孔储粮和堆放杂物。住人的那两孔窑连成一体,分前窑和后窑,前窑的正门向外开着,后窑没有正门,只在侧面居中开了一个洞口,从前窑的正门进去,穿过那个侧门洞才能进到后窑,很是别致。最具特色的是窑洞的窗户,它不像城市里那些楼房的窗户,全是玻璃的,而在造型别致、煞是好看的木质窗棂上糊了一层薄薄的麻纸,看似弱不禁风,实则环保耐用。窗棂格子也贴着几朵剪纸窗花,使窑洞顿时有了生活韵味。进了门,前窑右侧靠墙放置一只很高的大木柜,有四五层,里面放一些农家人织手工常用的物件和生活必备品。再靠里边是用石材砌成的锃光瓦亮的大锅台,高度只及人腰,与最里面的大土炕连在一起。炕上面铺了一层芦苇席子和几块羊毛毡,每盘炕能睡四五个人。窑洞内的设施极其简陋,唯一的电器就是一个挂在窑顶的电灯泡,没有空调,也没有冰箱。陕北农民的生活就是这么简单纯朴,有一个能照亮全家的电灯就已经很满足了。

现如今,外婆一家人已搬到榆林城里住上了楼房,可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儿时在窑洞生活的美好回忆实在令我无法忘怀。每次过春节去外婆家,表哥表姐总要领我去爬山。有些山没有路,一眼望去净是梯田,小小的我当时还没有一阶梯田的一半高,在我无法爬上梯田时,都是表哥表姐把我一次又一次举上去的。当我最终爬上山顶俯视那些起伏不平的山峦和纵横交错的沟壑时,心里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快感和自豪。下山时,可以直坐在黄土斜坡上像滑滑梯似的顺势而下,毫不费力,要多爽就有多爽!回到家里,浑身是土,家里人不停地责怪:“这娃娃太不省心了,整天把衣服搞得这么脏,真不像话!”不管大人斥责也好,埋怨也好,可我总不在乎,山野里无拘无束的那股兴奋劲儿久久不能散去。到了晚上,大人们在桌前打牌,我们几个表兄弟则在大土炕上抖开被子玩起“包饺子:’游戏。大的“欺负”小的,用被子把小的盖住,就像包饺子似的,不让小的出来。大孩常常玩得满头大汗,见小的挣扎不开包裹而“幸灾乐祸”;被包进被子的小孩儿也不哭不闹,一旦挣脱包裹钻出被子便纵情大笑,像打仗突围似的,异常开心。就这样,我们往往玩得昏天黑地,乐不可支。那种在窑洞里满家欢喜、无拘无束、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是住在城市高楼大厦里的孩子们无论如何体会不到的。

都市里霓虹闪烁、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虽然也令人陶醉,可大山里那排充满欢声笑语和朴实无华的土窑洞却更让我魂牵梦萦。它比城里的高楼大厦更低碳环保,更节约能源,不用电梯,不用空调,且冬暖夏凉,更接近自然,更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在我心中,窑洞是很美的。

佳作点评

7.关于描写陕北秧歌的作文 篇七

好啊!好一个秧歌四起!

一群憨厚稳重的后生,一群如花似玉的女子,站时比松还直,动起来那叫一个眉飞色舞哇——挡也挡不住的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我忘世了!

那虎背熊腰的鼓手打起来了,如地震了一般,急促的鼓点;像风暴一般,又像乱蛙一样,全身上下不停地抖动着。那已经不再是在捶大鼓,而是一种意念,一种放纵,一种自由。他们在用生命去捶!用爱去捶!用陕北的豪情去捶!

这喇叭和锣镲,那是吹得涨红了黑脸,敲出了民族特有的颜色,碰出了灿烂的金火花。宛若“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红军来时,红旗漫卷,锣鼓喧天,这是一场胜利的秧歌!这欢天喜地的气氛,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锣鼓响,秧歌起。”这农闲起来的正月,可不得了了,那叫一个万里尘土,千里余音。那打头儿的老汉,是个敦厚实诚的人,转着扭着大圈,脸上洋洋得意。手里拿着大红绸子,中间绑上了一个大结,看似一团乱麻,却极其富有动感。那长长的红绸儿,向四下摔出去,那老汉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尽力让红绸儿飘扬起来。

最让我喜欢的是伞头把式了,一男一女领头,男的咧嘴大笑,女的莞尔一笑。他们边旋转,边“公转”,边“自转”。时而还会互换位子,踏鼓点的脚步却丝毫没有差错。再瞧那把伞儿,伞杆笔直,伞面上有着漂亮的、绚丽的花饰,那伞儿舞得上下翻飞,往上撑两下,往下抖三抖,再旋上几个圈,可叫一个精妙绝伦啊!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扇起了黄土高原上的尘土,扇起了人们内心的激情,变幻无穷,神秘莫测。

愈扭愈烈!痛苦和快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乐器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文/荷海(五年级)

8.陕北方言版再别康桥 篇八

活抖活抖鹅儿袖袖,不提溜走一疙瘩云彩。

水跟底的草草啊,各揪在那儿悄悄间活颤。

阵儿我揍站在这达烂,你敢把老子闯给(降调)哈?

表(降调)看你长的高浪,

你这个疙跑把老子惹火了看老子拿上一疙打砖疙蛋把你花红脑子倒出来张

你走在黑天打动的大该上,穿着忽行打扇的破布散子,

代着偏流打挂的恶水帽子,你突鼻囊嗓的,还把你能的。

你道忘蓝!那天你暂再土个但上看欣鑫~一个淡下起了亲盆大鱼!

你召了忙蓝!一火跑开蓝!一个淡把你擦倒蓝!

9.看陕北秧歌的小学四年级作文 篇九

陕北秧歌是盛行于陕西省延安、榆林一带的一种地方传统舞蹈形式,它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通常于正月十五进行表演。

陕北秧歌队,以人数众多、气势宏大、节奏明快、红火热闹而闻名遐迩。扭秧歌时,头、颈、肩、腰、胯、臂、腿,包括眼睛和指头尖在内,都会饱含激情地扭动、甩动、抖动。其动作洒脱大方,简单易学,即强身健体,又热烈欢快,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冬季寒冷而漫长,每到逢年过节,扭秧歌便是人们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秧歌表演者有数十人,有的多达近百人,在伞头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作出扭、摆、走、跳、转的动作,尽情欢舞。

陕北秧歌,正好展示了陕北人民性格淳朴、豪放的性格。

文/荷冰(四年级)

上午,我和妈妈一起到王家坪革命旧址,观看了一场小型秧歌队的表演。

表演者们拿着伞、扇子、绸子等道具,在伞头的率领下,踏着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作出扭、摆、跳、转的动作,尽情欢舞。

妈妈说,秧歌吸收了当地流传的水船、跑驴、高跷、狮子、踢场子等形式中的艺术元素,组成了浩浩荡荡的秧歌队,大型的秧歌队人数多达数百人。

他们表演的主要特点是“扭”,所以也叫“扭秧歌”。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动,脚下以“十字步”作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走动。上下和谐,步伐整齐有序,彩绸飞舞,彩扇翻腾,同时还可以伴随着唱。

陕北秧歌舞蹈动作丰富,充分体现了陕北人民淳朴憨厚、开朗乐观的性格。

文/荷天(四年级)

10.陕北窑洞作文500字 篇十

我是出生在我家的老磨窑。

当然那里面不再抹磨面了,70年代我们那儿已经有了以电为动力能源的磨面机,早先的石磨子早已光荣的退休了,而那只窑洞就被命名为“老磨窑”。后来,我家人口在增时,我慈爱的母亲就搬进老磨窑去住,作为曾孙辈老二的我自然就出生在那里。这都是我小的时候,我太太,时不时把我搂在怀里,以故经的形式告诉我的。

再在后来,我家人渐渐就多了。我太太去到阎王爷那儿报到时,我大大们也都陆续结婚生子,家大了!家,散开的时候就到了!

另开时,我爸是老大,所以分到了主窑和老屋(相当于厨房,是靠主窑左面的那只窑),我就随着母亲住进了老屋,我老爸则去了外地打工。一去就是十几年,直到我母亲病逝在了老屋。

主窑,在我的记忆里是最招惹燕子的。每每春末夏初时分,绅士样的燕子爸爸和淑女般的燕子妈妈就带着他们的孩子到北方来做客。

我家的主窑,此时此刻总会有燕子相中,在高窗里筑巢。还有的燕子尽然把爱巢搭建在了我家主窑的中顶上!

上一篇:师德建设年第一阶段总结下一篇:五一登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