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劳动(共15篇)(共15篇)
1.公益劳动 篇一
奉贤中等专业学校新疆部违纪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对新疆部宿舍的管理,提高学生守纪、文明的住宿习惯,营造和谐、卫生的宿舍氛围,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违反学校规定的学生组织开展“宿舍清洁行动”公益劳动。通过公益劳动,规范学生行为,强化学生的守纪意识,提高宿舍管理效率。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公益劳动参加人员
1、有在宿舍内吸烟、喝酒等违纪行为者;
2、寝室内有烟、打火机、烟蒂、酒瓶等违禁物的寝室全体人员;
3、在宿舍内乱涂乱画,破坏寝室及公共区域卫生者;
4、在宿舍内打架者;
5、违法其他规章制度者;
6、处分未撤销者。
二、公益劳动时间:每周六9:00—10:30
三、公益劳动管理
1、每周五中午,宿管组汇总一周违纪学生名单,填写好《奉贤中等专业学校新疆部学生公益劳动分配表》交新疆部主任办公室。
2、参加劳动的学生周六上午8:45到D205值班老师处报到,由德育科(或当日值班人员)集中后,根据分配表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宿舍清洁劳动。
3、劳动过程由当日宿舍管理员进行监督,10:30劳动结束后,经德育科(或当日值班人员)与宿舍管理员检查评价后,参加劳动学生方可自行安排活动。
4、参加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要求完成劳动任务。有处分未撤销和志愿参加的学生给予3—5分/次的适当加分。
四、公益劳动区域:3号楼宿舍内楼道,2—4层相邻宿舍公共区域
五、公益劳动要求
1、组织开展公益劳动时拍摄公益劳动地点的先后对照图片,并在图片上标注拍摄时间。拍摄的图片存入新疆部公益劳动管理档案;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的时间记入其个人档案。
2、参加公益劳动的学生必须按照要求完成劳动任务。如与当日学校组织的其他活动冲突,应优先参加并完成公益劳动。拒不参加者,双倍扣除其德育积分,并记入其个人档案。
3、组织开展“宿舍清洁行动”公益劳动所需必要的工具,由学校总务科提供,宿管组保管。
4、德育科每月对学生公益劳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和通报。
五、本方案自2011年12月1日起执行。
上海市奉贤中等专业学校德育科
2011年11月29日
2.公益劳动 篇二
关键词:校园公益,社会公益,模式结合,发展趋势
0 引言
近年来, 一方面, 随着大学校园里日渐增多的暴力事件、轻生事件, 大学生追求物质、精神空虚, 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现象频发, 以及大学生对社会公益的认识加深, 各类校园公益互助组织应运而生。另一方面, 随着国家的强盛发展, 国人对公益慈善的了解不断深入、需求不断增强, 不少社会公益组织、慈善基金会纷纷成立。校园公益互助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在各自的平台上发挥其职能, 鲜有交集。
然而, 经过对高校的公益组织的调查发现, 大部分校园公益由于面临资金匮乏, 学校对公益组织的引导不够, 组织公益社团的学生本身经验的不足等这些问题, 公益活动开展有很大的局限性。一般都局限于给山区孩子的捐款捐物, 而且校园公益的成果往往没有凸显, 结果没能及时公开, 没能满足公益活动本身要求的透明, 这些都对校园公益的成长不利, 更有甚者打着公益的名字却做些与公益互助无关的事, 浪费资源的同时也给校园公益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解决出现的种种问题, 让校园公益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 社会公益的引入不失为一种良策。社会公益的系统性、组织性可以为校园公益所借鉴, 使得校园公益的发展更加持久;同时, 校园公益可以从社会公益组织获取资金、物品的支持, 以及人员的组织、培训经验。为此, 探寻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相结合的运行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即是基于将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结合的想法, 寻找适合的途径让校园公益借助社会公益的力量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1 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现状
目前, 校园公益互助组织大多由学生自发组织成立, 虽然校方对其给予一定的物资支持, 但由于审批程序复杂、支持力度有限, 学生需要以自己的力量解决组织实际运作中存在的大量问题, 这给学生组织的发展形成极大的障碍。一些学生组织由于资金缺乏、学生经验的不足、管理的不当, 无法可持续发展, 公益活动依然停留在“凭着满腔热血和一颗红心”的初级阶段[1], 往往成立之初干劲十足, 这些一段时间, 之后就鲜少有活动举行。校园公益组织汇聚了一批想法各异、敢于天马行空的学生, 充满激情、活力。
相反地, 社会公益组织面向社会大众, 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受社会各界的捐赠, 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有专业的管理体系, 利于组织活动;组织参加过较多公益活动, 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同时, 社会公益组织由于由专业人士运作管理, 有固定的整套模式, 组织活动较为中规中矩, 创新性、活力明显不足。
由此, 校园公益组织、社会公益组织的不足在二者结合之后可以得到弥补, 社会公益组织给校园公益组织提供充足的资金、物品, 相应的技术支持, 校园公益组织将富有创新性的可行的公益想法提供给社会公益组织, 加强双方的交流, 为社会公益活动注入新鲜血液;二者的优势也可以在共同合作中充分发挥, 实现扬长避短, 相辅相成的效果。
校园公益活动的社会性、学习性、公益性, 只有通过与社会公益组织的合作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校园公益活动不仅要使学生受益, 使学生得到锻炼、提高素质, 同时还应考虑社会的需要和现实的需求, 使广大需要帮助的人接收到大学生的援手, 达到双赢的效果。只有实现学生—学校—社会的互利共赢, 校园公益活动才能持续开展下去。
然而, 当前国内校园公益组织与社会公益组织结合处于起步状态, 即使存在, 在二者结合的方式上仍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我们对于将二者模式结合的方法还需更深层次的探究。
2 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的关系
2.1 校园公益、社会公益具有同质性
二者都具有自愿性与公益性。表现为它们是群众自愿参与的一种慈善的举动, 以个人的自愿自觉为前提, 并不是出于政府或学校的规定。它们具有利他性, 不以私利为目的, 而是以更多人的公共利益目标, 从公益实践项目的设计初始便确立“公益”这个核心价值, 具有社会关怀和服务取向。参与者普遍具有热心公益、胸怀理想、有所作为的心理特点, 理想、激情与公益的结合, 将激发出参与者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强大动力, 使得参与者成为推动社会福利发展的生力军, 并最终达到提升自我、助益他人、有利社会等目标。
2.2 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具有差异性
从活动组织主体来看, 校园公益的主要实施者是在校大学生, 其公益活动是一种非职业化的行为, 它不是参与者的本职工作。社会公益的主要实施者有一部分是志愿者, 但更大一部分是相关专业人士, 他们以走上了公益职业化的道路, 把社会公益当作终生事业来追求。
从活动形式看, 校园公益主要采取志愿服务、慈善募捐、公益宣传等较为分散的活动方式, 没有形成系统化管理。而社会公益活动则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 包括战略规划、项目管理、志愿服务、志愿者管理、财务管理、反馈评估的完整体系。
2.3 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相辅相成, 互利共赢
校园公益实质是广义社会公益的一部分, 因此社会公益是校园公益等公益活动的基础, 发展社会公益也即为发展校园公益提供了基础, 社会公益的发展壮大为校园公益的发展提供了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保障, 为校园公益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有利于校园公益的茁壮成长。当前, 我国许多社会公益组织、慈善基金会纷纷成立运作, 社会公益活动如火如荼进行, 一些高校的公益组织借助社会力量举办了有意义有价值的公益活动, 比如“麦田计划”、“诚明国学计划”、“两地一心活动”[2]。这些活动由于社会力量的加入, 获得更加广泛的影响和良好的公益效果。
同时, 校园公益是社会公益在校园的延伸, 发展校园公益也即是发展了社会公益。校园公益作为一种社会公益行为, 首先就要服从社会公益的实施目的, 达到社会公益的发展要求。校园公益的实践目的一定是与社会公益相一致的、相互统一的, 在此基础上, 校园公益又体现出其特性的一面。其活动在符合社会公益的同时, 又要侧重于大学生的互助、大学生对社会的使命感, 体现出大学生公益互助的特点。在进行公益活动的同时, 达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帮助大学生完成自我实现的目的。很多大学生因为在校期间参加了公益活动, 在公益活动中找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最终选择社会公益作为职业或事业, 亲力亲为支持社会公益发展, 为社会公益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3 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结合的案例分析———以云南士恒教育基金会“诚明国学计划”为例
3.1 士恒教育基金会的基本情况
云南士恒教育基金会成立于2009年10月, 是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教授、昆明银海地产范雁佳董事长发起成立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士恒教育基金会为非公募性质, 原始基金200万元来自于银海地产捐赠。士恒基金会以弘扬国学、发展国学教育事业、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使命。士恒基金会希望通过整合社会各界的资源, 共同努力营造更加良好的国学教育环境, 推动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和实践。
3.2 士恒基金会的主要工作
云南士恒教育基金会主要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改善教学条件, 进行校舍改扩建;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建盖图书馆、捐赠国学书藉;组织北京大学儒行社师资, 对所捐助学校的教师进行国学知识培训;组织北京大学儒行社、云南各界志愿者在所捐助的学校进行国学推广和普及教育活动, 增加学校办学特色和亮点;对所捐助学校内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提供资助;对所捐助学校内在国学知识学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奖励;对所捐助学校内在国学教研究和推广中表现出色的教师提供专项课题研修经费。
3.3 士恒基金会与高校公益组织的结合的实例
士恒基金会与北京大学儒行社、云南大学的儒行社联合举办“诚明国学计划”, 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去大理、楚雄、广南等地进行国学支教活动, 主要活动集中在大学的寒假和暑假, 为期一周。下以2012年寒假国学支教活动为例说明。
3.3.1 招募志愿者
通过北京大学儒行社和云南大学儒行社在他们自己的公益组织中宣传, 然后有意向的学生在网上报名
3.3.2 活动流程
整体流程:
3.3.3 活动的效果及意义
对大山深处的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讲, 使得这些孩子系统地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教育熏陶, 汲取圣贤智慧能量, 收获幸福喜乐;而这些大学生带来的外界的信息, 也使得这些孩子坚定了一定要走出去上大学的理想, 进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梦想, 埋下了未来。从此他们的眼界不再是连绵起伏的山, 而是用每天的积累为那边的生活积聚力量。
对参与支教的大学生来讲, 首先, 给山区的孩子上课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除了前期的备课准备, 上课时的临场发挥也是关键, 为了保证了上课的质量, 大家互相听课学习, 借鉴经验, 这既锻炼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又锻炼了大学生传授知识的能力。其次, 大学生在校园里习惯了大城市的优越方便, 在山区贫瘠的土地上生活, 使得大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的不易, 知道感恩生活的美好, 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很大, 同时, 在克服生活中一个个困境的过程了, 他们也收获了坚韧的品质。最后, 增加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有益于了他们树立为社会服务的价值观念, 对于他们以后的成功成才, 甚至以后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都是大有脾益[3]。
3.4 对“诚明国学计划”模式的分析
对该模式的组织形式及活动的成效与单纯做校园公益的组织、单纯做社会公益的组织做横向比较、分析, 分析这两者结合的优点及不足。
3.4.1 组织模式
与校园其他公益组织相比:第一, 该模式弥补了一般的校园公益组织资金不足的问题, 该模式的运行资金全部由士恒基金会提供, 据统计, 80%的校园公益组织都因经费问题, 无法保证公益活动的开展, 或者开展的活动覆盖的范围很小。所以经费不足仍是目前影响校园公益组织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二, 该模式大大扩大了公益活动的影响范围和活动内容。传统的很多支教活动, 一般是在学校周围, 对支教的需求不大;再者, 支教的大多是培养小孩子的文娱爱好, 学习画画、音乐、手工等, 而该模式开展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小植入孩童的内心深处。
与社会其他公益组织相比:第一, 该模式充分利用了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涵养的人力资源, 既解决了在社会上招募志愿者的难题, 又提升了公益人员的素质。尤其是这种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工作, 对志愿者有一定的知识要求, 大学生参与这些活动, 能很好体现大学生的独特优势。
3.4.2 结果分析
与校园其他公益组织相比:校园公益的规模一般比较小, 开展的活动内容有限, 受益面较小。而且据奥森的调查, 63.6%的学生认为校园的公益组织对其生活的影响度很低, 未能在校园形成公益的凝聚力及深刻的影响力, 其次为绩效运行效果不佳[4]。而该模式对招募的志愿者进行了筛选, 并对选出的志愿者进行了系统的培训, 提升了他们作为一名合格的支教志愿者的能力, 而且活动开展范围扩大, 使得受益人群不仅是是乡村的学校学生, 而且包括了大学生自愿者本人, 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责任感, 丰富了校园公益社团活动, 扩大了公益活动的影响力。
与社会其他公益组织相比:该模式有助于增强社会公益组织的影响力, 有利于与校园公益组织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使得参加支教的志愿者有了稳定的来源, 同时也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我, 服务社会的机会, 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
4 结合其他模式的探讨及校园公益未来的发展趋势
4.1 其他的成功案例
4.1.1 香港“两地一心”
香港“两地一心”是由香港一群充满理想及热心的义工组成, 成员大部份为在职或退休专业人士、工程人员、公务员、教育界及商界人士。彼此致力于改善中国偏远山区学童的学习环境, 除建校、助学外, 亦透过筹办山区生活体验的交流活动, 让本地青少年有所成长及培养贡献的精神。“两地一心”曾经与云南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一起, 在青年志愿者协会内部招募志愿者, 赴云南省楚雄市支教, 并取得很好的成效。这种合作是短期性的。
4.1.2 云南省携手困难群体创业服务中心
云南省携手困难群体创业服务中心, 是在云南省民政厅注册成立的非营利组织。主要服务城市弱势流动儿童,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服务, 改善他们及其家庭在教育、健康、生计方面的现状, 促进流动儿童的全面发展。
该中心与云南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 每个周末, 由云南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在云南大学招募志愿支教者, 支教的人数和人员相对固定, 主要是辅导流动儿童写作业以及开展特色兴趣班, 比如画画班、书法班之类的。该模式是长期性的。
4.2 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云南省部分高校的校园公益组织及活动的调查, 校园公益有自身的人力资源及正能量, 也举办了很多传统活动。比如, 在校园里组织的清洁校园, 不要乱扔垃圾;食堂的“光盘行动”, 倡导节约粮食;废旧物品的回收, 呼吁对身边朋友的关心等。但是一直没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还是摆脱不了大学社团的性质, 对成员没有约束, 缺乏奖励和激励, 活动的策划往往也是几个学生之间的随性而为, 需要固定的规章制度以形成一种“法制”。校园公益也在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并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现在的高校大多都是积聚在大学城, 所以在周边兄弟学校的某些性质相投的公益组织可以联合成一个联盟, 彼此之间互相学习交流, 有助于把公益活动辐射到更多的学生。这一弊端是, 容易形成官僚作风, 学校之间的攀比之风。而且依然存在校园社团的一些问题。
我们也在积极寻求一种更好的方式让校园公益更加透明和发展壮大。在很多案列中, 我们认为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的结合是目前解决两者在公益活动实施中所遇困境的有效方式。
政府应该形成对社会公益的有效管理, 对社会公益组织的建立的审核条件要更严苛一些。社会公益组织也应该面向社会招聘, 形成优胜劣汰, 建立有效的管理团队及先进的管理理念, 同时应该渗透公益思想, 并在社会上形成影响, 以权威、科学、人性、关爱的思想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 同时积极在校园里面吸纳公益人才, 可以在大学校园里引导公益活动, 培养公益人才, 使有意向投身公益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在这些社会公益组织中长期任职, 解决了志愿者的断层, 实现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的“双赢”, 同时可以在全部各个高校中形成磁场, 使更多大学生及社会成员受益。
4.3 有助于校园公益组织的发展壮大
校园公益组织依托了社会公益组织提供的资金支持, 社会公益组织的文化引领, 社会公益组织对志愿者的培育, 可以提高校园公益组织举办各类公益活动的能力和影响力。
4.4 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大学生是文化知识全面、专用知识丰富、综合能力较高的高素质人群, 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中坚力量, 也是推动社会公益事业持续向前发展的强大主力军和生力军。通过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的结合, 学生不仅能学到相关的公益理论知识, 而且还能在相关系统的培训下参与或组织一些大型的公益活动, 进行相关的公益实践培训, 这就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公益理论知识, 培育学生的公益情感, 增强学生的公益实践能力, 从而为他们走入社会继续开展公益实践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也就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公益事业的持续发展。
5 结论
本文从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二者的关系出发, 从理论方面探究了将二者结合的模式的客观可行性;并叙述将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结合的实践经验:诚明国学计划, 通过分析该实践的成果, 得出结合模式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构建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协调发展的创新模式, 是目前国内校园公益发展的可行之路。近年, 国内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结合运作的案例也不断涌现, 比如“两地一心”、云南省携手困难群体创业服务中心, 都取得一定的成果, 二者结合的优势也逐步显现。基于对二者结合现状的分析研究, 得出将社会公益引入校园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寻找合适的途径, 将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结合, 校园公益的作用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 惠泽更多的大众, 校园公益才能长足发展, 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汤静]
参考文献
[1]钟一彪.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导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2:5-30.
[2]钟一彪.大学生公益活动实务[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3:204-225.
[3]喻晓.高校学生社团隐性功能研究:以J校为例[J].2009 (12) .
[4]周小骥, 杨启金, 秦晶.高校学生公益类社团课程化建设初谈:以成都学院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3, 27 (8) .
3.倡导公益建筑,呼唤公益社会 篇三
先说第一层含义。据我所知,坂茂在各国设计了大量用于公共利益、且非盈利的建筑。作为美国建筑名校Cooper Union毕业的高材生,坂茂放下身段,数十年研究可再生材料建筑,为卢旺达、日本神户、中国四川及台湾等地,受地震、海啸、飓风或战争影响的灾民设计,并指导居民自建收容所。我曾在德国汉诺威看过2000年世博会日本馆——一栋大跨度纸质建筑,该建筑寿终正寝后便“零落成泥碾做尘”,这正是对人居环境的慈悲关怀(想想我们身边有多少不可降解的建筑)!普利兹克评审团不乏慧眼,将2014年度奖颁给了作品并非“高、大、上”的坂茂,反映了对其建筑价值观的认同。
10年前,年轻的中国建筑师穆威只身一人浪迹欧洲,4年前他在上海世博会挪威馆国际设计竞赛中脱颖而出,并回上海建造其大作,继而留在国内。面临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巨大的建筑设计需求,设计禀赋超群的穆威完全可以用鼠标快速绘制大把的钞票,拖儿带女的年轻教师除去教学、研究和设计,还肩负着对家庭的责任,他岂能与公益建筑有交集?
留德7年的辰风先生回汉干起拉图尔(德语“自然”的音译)事业,目标之一便是使儿童直面自然,用自然物和低技术建“房”则是其具体内容。
思路已出,但导师难觅:哪有建筑师愿加盟这近乎公益的活动?其原因不外乎“非专业”和“少利润”。然而,当辰风与穆威相遇,化学反应发生了……作为世界级大牌建筑师的坂茂沉湎于非盈利建筑尚可理解,可作为建筑界新人的中国建筑师穆威从事公益建筑却着实让人感动。
再说第二层含义。传统建筑、尤其是传统民居,基于资源、地域及生产力的约束,必是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然而工业革命之后,技术进步导致人类欲望膨胀,建筑出现异化。中国近30年城市建筑快速发展,张扬尖叫、宏大叙事、高排放、大能耗成为中国当下的建筑现实。绿色建筑使用可生长、易降解、少排放、环境友善的材料,同时关注地域气候,这正是对当下社会、对子孙后代的最大公益。当我们的领导和建筑师放弃对虚荣、浪费的标志性追求并转而赋予其更多的生态关怀,建筑便越显其公益性。
当下的中国,在城市建设领域,关注公共利益还是一奢侈词。武汉湖泊星罗棋布,请看滨水空间,有多少已被具体的资本占为私有?抽象的人民之公共利益何在?看看汉口可怜的高密度城市空间,有多少保证基本生存的公共绿地?谁来保护公民的公共利益?资本的空间生产迅速蔓延!领导的眼光决定城市及建筑的品质和品位,我们期望具有宽阔眼界和人文关怀的领导;建筑师之工作关乎人居环境品质,他们不能是毫无道德约束的疯子。城市与建筑的公益性取决于领导及建筑师的眼光及敬畏之心。
建筑无法脱离社会文化,由architecture之词尾便可知其文化属性,没有关注公益的社会,何来公益建筑?
4.公益劳动制度 篇四
1、有劳动能力的矫正对象必须参加社区公益劳动,每人每月参加社区公益劳动时间不得少于12小时。
2、公益劳动内容为无偿参加非营利性机构、社团的服务活动或者社会(社区)公共服务,具体项目由社区服刑人员所在地司法所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设置。设置原则为:符合公共利益,矫正对象力所能及、可操作性强、便于监督检查。
3、司法所应当与公益劳动基地签订公益劳动协议,并在每个基地确定一名联络员负责对社区服刑人员公益劳动情况进行记载考核。
4、公益劳动可以由司法所组织集中进行,也可由社区服刑人员自行前往公益劳动地点劳动。
外出请销假制度
1、矫正对象外出的,本人必须向司法所写出书面申请。
2、经司法所和公安机关审核批准后,司法所应发给外出证明。矫正对象返回时,必须立即报告并销假,同时将证明交回司法所。
3、未按时销假或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在区域的,按矫正对象考核及有关规定处理。
考核制度
1、矫正对象自到司法所报到登记之日起,即开始纳入考核范围。未在规定期限内报到登记的,自规定期限届满第二日起司法所即开始对其考核。
2、矫正对象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日常主要考核:遵守基本制度(如迁居、外出请假销假等制度)、报到、思想汇报、公益劳动及学习等内容。
3、司法所每周召开一次会议对矫正对象进行考核小结。每月月底司法所依据当月的考核结果,结合矫正对象各方面的综合表现,按一定比例择优评出表扬和积极分子。
4、对社区矫正对象实行考核奖惩的批准权限为: 表扬、授予积极分子称号、记功、物质奖励及警告由司法所、派出所考核、调查、核实后提出意见,经街道社区矫正领导小组身审核,报青羊区司法局、青羊公安分局批准。
减刑、收监、撤销假释、撤销缓刑,由司法所、派出所调查核实后提出意见,经街道社区矫正领导小组身审查,报青羊区司法局、青羊公安分局审核。由公安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报请相关人民法院或监狱、看守所、拘役所审核裁定。治安处罚由公安机关批准。
解矫制度
1、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和剥夺政治权利的矫正对象,司法所要在矫正期满前15日,根据矫正对象的实际表现,写出书面鉴定材料,报区社区矫正办审议批准后,在矫正对象矫正期满当日,以一定的形式宣布对矫正对象解除矫正。
2、暂予监外执行的矫正对象,暂予监外执行期满,司法所应在其暂予监外执行期满前30日,写出书面鉴定材料(暂予监外执行保外就医的矫正对象,需附省政府指定医院的病情证明),经区社区矫正办审核后,报原批准机关。原批准机关在矫正对象暂予监外执行期满7日前,将是否继续暂予监外执行的审批决定通知送达司法所。做出收监决定的,司法所应在矫正对象收监当日,在矫正对象所在社区内以一定的形式公布对其解除矫正。
3、矫正对象死亡的,由相关医院出具死亡证明,司法所填写《矫正对象死亡情况登记表》,与医院死亡证明一同存档;矫正对象非正常死亡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办理。假释或监外执行的矫正对象死亡的,司法所应在矫正对象死亡后7日内,将矫正对象死亡情况书面通知原关押单位,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4、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矫正对象被撤销假释、撤销缓刑、因重新违法犯罪被公安机关依法惩处的,司法所应在矫正对象收监当日,在矫正对象所在社区内以一定的形式公布对其解除矫正。
学习教育制度
1、司法所根据实际情况,每月至少组织矫正对象进行一次集体学习或活动,要有学习内容、学习计划或活动资料。、要运用各种有效教育手段,促使社区服刑人员认罪悔罪,增强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3、应当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类型、犯罪原因、恶习程度及其思想、行为、心理特征,因人施教、注重实效。
5.公益劳动小结 篇五
学校开公益劳动课,我们不仅学习到了劳动的意义、烹饪的技巧、劳模们的事迹……还通过亲自动手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学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我从中学到很多,也得到了许多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负责。
学校有一次组织到食堂去劳动,我们每天必去之地,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擦拭、清洗以及感受到那油污,我才体验到食堂阿姨平时的辛劳,也认识到我们平时吃饭时应当注意卫生,这样不但减少了食物浪费,而且也减少了食堂工作者们不必要的辛劳。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这次的集体公益劳动,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公益劳动为我们提供了劳动的平台,也让我们体会关爱他人、关注集体。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公益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益劳动同样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在挥洒汗水的同时,也让我们体会用汗水谁换来的成果,在劳动中体会到劳动最光荣的真谛。
通过公益劳动课,我认为我们讲的公益劳动,就是以不记报酬为
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通过我们自己的社区劳动,我和我们组的同学去敬老院帮助老人,通过一上午的劳动,我们不仅帮助了他们解决了一些生活上的困难,还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他人的温暖。我认为 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组织的劳动,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中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
劳动,我们从中学习到的有日常生活必需的技能,有集体劳动的愉悦,有关爱他人的满足……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不能仅满足于课堂内外的劳动,我们应当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帮助家人以及需要帮助的人,这样才是公益劳动内涵的真正体现。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组织的劳动,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中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学会劳动、享受劳动、积极的参加劳动,我们在劳动中学习生活,这也将有利于
6.公益劳动小结 篇六
余蓓——11122922我在大学第一年的冬季学期选学了公益劳动课。在这门课即将结束之际,回首这学期,感觉公益劳动课收获颇多。
第一节课,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公益劳动的概念,让我了解了公益劳动,并且萌生了参加公益劳动的想法。
然后学校的园艺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各大景观以及校园的详细情况,增加了我们对学校的熟悉,在老师的眼里,学校就像一个小孩子,需要呵护和爱惜。泮池里的鱼是笨笨的,别人用草都钓得起,因此偷鱼的人也很多;果园里有各种果树,四季都有结果;乐乎新楼旁边有两棵很好玩的银杏树,矮的那棵经常被雷劈,高的反而安然无恙……..看起来平常的学校变得更加生动可爱,让我渐渐得喜欢这个校园。
再后来,食堂的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学校的食堂。在学校,食堂是个重要性可以和寝室比肩的地方,每天进进出出,却对它们一点都不了解。那堂课,让我知道,每天的三餐都来的那么不容易,而且对学校的饭菜更多了份放心。课程的最后,老师带了两个鸡蛋,生动活泼得结束了那堂课。
7.公益劳动 篇七
1、团队的成立
“大山天使计划”团队正式成立于2010年5月, 团队发起人曾与2009年到贵州支教, 并于同年11月组织参加了第二届“益暖中华”——谷歌杯中华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 最后成为了入围总决赛的227个项目之一。
“爱华”支教团队成立于2010年4月, 因参加西华大学“三下乡”活动, 爱华支教团队的11人结识并走到了一起。11人分别有9明西华大学的学生和2名四川师范大学的学生。
2、团队的发展状况
“大山天使计划”团队于2010年7月开始团队正式成立后的第一次支教活动。并于2011年, 2012年暑假均参与了暑期支教活动。“大山天使团队”的特色是注重学习习惯和心理健康培养的课程, 在支教前, 团队会做足充足的准备工作, 以确保支教活动的有序进行。“大山天使计划”团队还协同民间公益组织“萤火助学”开展支教活动, 弥补了团队资金缺乏、团队培训不够专业等不足。
“爱华”支教团队成立后的第一次支教活动也是2010年7月。2011年4月, “爱华”携手泸州老窖把物资运往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2011年9月, 在西华大学“西华秋韵”的迎新晚会上, “爱华支教团队”得到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沈星的支持, 为学校支教团队捐款3万元整。“爱华”支教团队希望通过建立爱心图书馆、贫困学生档案等方式, 建立起一个长期的点对点资助渠道。
3、团队发展面临的困难
根据对“大山天使计划”团队和“爱华”支教团队主要负责人的采访, 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这两个团队在西华大学的支教团队中不论是团队建设还是团队影响力都还是不错的, 但是相比较于其他高校公益团队的发展, 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面临的问题有:资金缺乏, 能提供资金支持的资助团队有限;支教老师的专业培训问题 (课程、急救知识等) ;团队可持续发展问题, 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面临重重困难, 高校公益未来的路在何方?他们是面临团队整合、还是任由发展——遍地开花呢?还是借助其他较大公益组织的发展来壮大自己, 更好的服务他人?
二、成都高校公益发展现状分析
1、国际性公益组织分支组织的发展状况
国际性公益组织拥有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培训模式, 对于管理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来说, 这些制度对于团队和个人的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譬如, 四川大学的JA (Junior Achievement国际青年成就组织, 1919年在美国成立。致力于青少年品格、创造力和领导力的培养) 社团, 社团有JA成都办公室指导, 办活动也有JA成都办公室的支持。团队不仅能第一时间接触到各种资源, 还能接触到JA运行多年的管理制度和相关培训。
2、学校注册的志愿者组织发展状况
一般来说, 每个高校都有相关的志愿者组织。以西华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为例。西华大学有青年志愿者联合会, 由共青团西华大学委员会做指导工作。对于这种公益组织, 因为有校团委的指导和较完善的管理制度, 一般发展较好。但是这种组织也有一定的弊端。对于公益活动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及对于个人的培训往往有所不足。西南财经大学红十字会也是这类志愿者组织的优秀代表。在2012年共青团四川省委员会颁发的四川省全省先进红十字志愿者组织中, 西华大学志愿者联合会和西南财经大学红十字会均获得此荣誉称号。
3、存在寒暑假支教团队支教地点“撞车”的状况
每逢寒暑假快来临的时候, 不少的临时支教团队从天而降。当然这其中也不缺乏像“大山天使计划”团队这样固定时间支教的队伍。不少的团队往往是响应学校“三下乡”的号召, 临时组建寒暑期支教团队, 提前联系支教学校。但今年的支教活动中, 我们研究组发现, 西南财经大学某支教团队与另一支教团队出现了支教学校撞车的状况。大部分这样临时组建起来的支教团队, 是第一次做支教, 缺乏相关经验, 会出现沟通不到位的状况。
4、公益活动类别比较单一
现在的高校公益团队, 开展的公益活动大部分还处于假期支教的阶段。我们所调查的两个团队都是属于支教团队。当然, 现在校园里还是可以偶尔看到诸如“书包行动”、“暖冬行动”等等支教所附带的一些物资募集和资助。整体说来, 高校公益团队所进行和尝试的公益活动还是很单一的。不能紧抓着传统公益不放, 这样缺少创新和持续性的团队运作, 要想求得更大的发展是异常困难的。
三、高校公益发展建议
1、构建一个较完善的公益分享平台
做一个优秀的公益项目必须要加强合作交流, 整合资源, 争取用极少的资源达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这样一个公益分享平台应该是由各公益组织自发成立的, 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公益项目的“公益人”们在这样一个平台里互相沟通和交流, 共同进步, 同时也利于跨校公益项目的开展。成都地区的网络公益分享平台大为青年成都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
2、注重志愿者的素质培养
国际性公益组织可以依托区域办公室的帮助来获得最规范、最合理的培训。那么作为传统公益团队, 就可以选择寻求发展较好的民间公益组织的帮助, 通过这些资料让志愿者得到最专业、最规范的培训、锻炼及实践机会。团队应该主动通过外界或自身的努力做好团队成员的培养工作, 团队负责人更应该担起重任。
3、扩大国际公益组织的服务范围
在成都高校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赛弗团队、JA团队、AIESEC团队等这些国际性公益组织, 他们拥有比较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培训模式。这类组织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发展较好, 在成都片区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希望这些团队能利用组织优势影响到更多的人。根据调查发现:JA西华大学团队于2012年上半年成立, 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越来越多的这样的国际性公益组织正在向着普通本科院校发展。
4、大力扶持有潜力的公益团队
对于刚起步的新兴民间公益组织, 这是高校公益的一股新生力量。对于他们的发展, 成熟的公益团队要给予指导和帮助。比如对于“大山天使计划”团队、“爱华”支教团队要给予肯定, 并提供发展建议和活动支持。
四、结语
大学早已不是读死书的地方, 所谓大学, 大家之学也。当代高校大学生当然也不会只满足于书本知识。虽然目前高校公益处在发展阶段, 但据目前的态势观察,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加入到公益这个队伍中, 为争取社会公正和平等做出一份贡献。
摘要:西华大学的公益支教团队“大山天使计划”团队、“爱华”支教团队等高校公益团队在近几年取得了不错成绩。这不论是对大学生本身的人格素养培养, 还是对于贵州、广西瑶族自治县、四川凉山州等地的受益学生, 都是一件值得传播和发扬的先进事件。但大学生公益活动单一化、团队可持续发展面临考验等现象仍然存在。本文将就针对成都高校的部分公益团队做主要研究。从大学生本身和社会公众的视角, 分析探索当代大学生的公益心和公益行为。
关键词:成都高校,公益团队,公益心,公益行为
参考文献
8.华硕“宅公益”:串联公益新力量 篇八
公益需要号召,但更需要行动。作为公益的主力军与倡导者,企业公民都在思考以上问题。而华硕今年举办的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活动,展示了“改变世界”的力量。
“IT宅改变世界”是华硕在今年开展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活动时提出的颠覆性口号。
IT宅是网络时代的新兴群体,他们电脑技术超群,生活、社交、娱乐、购物都依赖于网络,就是不爱出门。他们被认为是公益的半绝缘体,但是他们同样有着年轻人的激情,也有帮助他人、改变世界的意愿。
作为数码领域的领导企业之一,华硕以更为2.0的公益方式,调动IT宅们的公益积极性,给了他们一次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公益活动的机会。
“如果你用一天时间打DOTA、逛淘宝,也许,你可以用一分钟时间解决华硕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的一个技术难题,从而帮助他人提升自己,甚至改变整个世界。”
“IT宅改变世界”活动开始于今年7月,以“IT宅公益海报设计”和“阿宅公益体征集”为序曲拉开了线上公益活动的大幕。此次公益活动以Asus华硕电脑人人网主页为首发平台,以创意、公益为源头迅速引爆开来。活动开始短短两周,就收到了上百位网友的公益海报和原创阿宅公益体,并在网络上引起逾千人围观。
在众多网民的热情参与和讨论中,活动的重头戏“IT宅改变世界”—“阿宅后援会”随之展开。作为线上智囊团的IT宅们,除了能通过人人网、微博平台第一时间掌握小志们的公益动向外,还要完成更加艰巨的任务—线上解答志愿者在公益行动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与线下志愿者合作,帮助乡村的人们改善生活。创新的活动模式,让IT宅能够发挥优势,加入公益行列,产生更强的公益行动力。
小昕,华北电力大学大三学生,他与五位室友都加入了“阿宅后援会”。小昕每天准时守候在Asus人人平台搜集“IT宅改变世界”的“小志每日一问”,通过站短形式通知“战友”,无论何时何地,小昕和同学们都会上网搜寻解决方案,然后由小昕选出最佳方案回复到当天的日志中。最晚的一次,小昕上传完解决方案已是凌晨3点多了。像小昕这样热心的网友还有很多,他们不仅解决了志愿者遇到的各种难题,更在精神上支持、鼓励着志愿者。
华硕大学生科普志愿者行动的志愿者梁小璐同学表示:“通过这次公益行动,我得到了网上很多很多朋友的援助,他们的鼓励给了我很大动力,我感觉做公益并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感谢那些在网络上为我们提供技术支持的IT宅们。”
据主办方统计,加入此次“IT宅改变世界”活动的“阿宅后援会”成员为1243人,帮助志愿者解答了许多IT难题,提出的有效解决方案为2971个,得到网友逾万条回复和鼓励。网友积极参与不仅印证了“IT宅”对公益事业的热情,也为他们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参与公益活动的方式。
“华硕的理念是崇本务实,这同样也是我们在践行公益理念时所坚持的。”此次活动的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找到更为多元化的方式,找到能让更多人参与公益的渠道,切实帮助中国公益事业发展。”
在此次活动中,华硕不仅从财、物、人等方面对贫困地区进行援助,更通过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和平台优势,与社交媒体资源进行整合,打通线上线下公益链,有效地串联起个人、企业、机构和需要帮助的人群。相较于常见的钱物捐赠,华硕大学生科普志愿者队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拥有激情、充满梦想的他们在公益活动中传递着自己的力量,以独特的方式为需要帮助的人排忧解难,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肩负起社会责任。
对社会而言,一次公益活动的价值更多体现为其背后的意义:“IT宅改变世界”不仅关联了公益链中的“供”与“需”,将原本游离于公益活动边缘人群的力量聚集在了一起,更让“IT宅”找到了上网消遣之外更有意义的网络生活方式。
9.公益劳动体会 篇九
在选公益劳动这门课时我对这门课并没有特别的认识,只觉得它是门必修课,无非是做打扫校园、义务劳动之类的事。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劳动之后,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有人说,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一切美好东西的源泉。通过公益劳动这门课,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悟。在短短数次的劳动过程中,我不仅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锻炼了自己的劳动能力,还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认识到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从中还培养了我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这些都让我受用终身。虽然,在劳动的过程中有时充满艰辛,比如有时需要我们在寒冷的天气里用抹布擦拭楼梯扶手和校园中的石凳、垃圾桶等,有时需要我们弯腰捡树叶,但当我们看到亲手劳动过后的校园一片整洁时,心里的那份喜悦早已代替了身体的疲累。
公益劳动课并不像我预想的那样只是单纯的劳动。老师给我们安排的几次讲座都十分有意义。如“公益劳动与校园绿化”讲座让我印象深刻,通过这个讲座,我学到了许多绿化方面的知识,还掌握了一些插花的技巧,更培养了我的环保意识;“公益劳动与校园餐饮”讲座让我了解了学校食堂的工作流程,同时我对食堂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也十分感动,让我更加珍惜粮食。
10.公益劳动心得 篇十
0942821147 杨定业
劳动是人们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可并不代表大多数人都了解到劳动的意义,较多的人只是把劳动作为生存的必须行为,作为生活在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劳动,还是很有意义的。
劳动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劳动也使我们的生活更为丰富,人们从劳动中可以得到很多情感上的满足,由劳动的环境中,我们得到了不可缺的人类间的交流。从劳动的成果上,人们得到了更大的满足,而且劳动有助于人类的美德。“劳则思,逸生淫”。说的就是劳动会迫使我们思考,学习而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求安逸的结果就是社会淫乱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另有一句话:“饱暖生淫欲”说的也是同样道理。在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今天,这些道理就更显得有意义了,这真是我们社会的光明所在。
公益劳动不记报酬、不谋私利、不斤斤计较;公益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在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的热情。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参加公益劳动,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而现在,由于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装满了金钱的利益,干什么事都讲钱,干活不讲报酬认为是傻瓜,甚至有的“公益劳动”也变相要钱。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有意识地自发组织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对于
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这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这抵制了我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大学生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公益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益劳动同样培养了我们奉献社会的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通过为社区的志愿服务,启发了我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自己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在社区中,我的主要任务是在草坪和树林里捡拾石头和树叶。任务看似轻松但实际上劳动的过程却充满挑战与考验。首先必须发扬不怕苦不怕脏的精神。劳动的一个目的是创造美好环境,捡拾的石头和树叶都沾满了灰尘或者泥土,但自然的气息让我没有退却。劳动改变了我以往懒散的性格,赋予我对大学新生活美好的向往,在这些充满生机的夏日,改变了我对生活,对自然的看法。脱去暑假的闲适,劳动又启迪了我心的目标与梦想。在公益劳动,让我灵魂深处对公益事业的认识得到了提升。
11.公益游击队与公益个体户 篇十一
李连杰:用来活着,喘气。
中国财富:此次你专程到深圳参加“为爱奔跑”马拉松比赛,这算是中国举办的首次体育慈善活动,你如何评价?
李连杰:国外有一些惯用的手法,我们可以学习、探讨。我们可以持想象、创造的空间。我们还可以搞万人太极拳,找上万人来筹款。只要你去想。
我一直在说,没时间等不做的理由永远是借口,想做没有借口,只要我想。你想周末去看看母亲,只要你想,就会找时间。心动,一切都会动,心不动,一切的原因都会造成其不动。
中国财富:无论什么方法都可以为公益慈善所用?有人指责说现在很多公益手段被滥用。
李连杰:如果是为了公益推广,鼓励人人参与,营销的方法会有积极的作用。公益慈善比较复杂,并不是简单地倡导人人推广的方法就可以改变公益结构。体育慈善活动都偏重于传播这种理念,但壹基金所做的不仅是传播人人公益、人人参与的理念。
我一直强调,如果我连一个月一分钱都不捐,一个月不做一小时义工,那我是没有权利去说公益慈善弊病的。因为你还没有参与游戏,不了解其中的规则。如果你参与了,指责会更加有效,我不希望只存在指责,而放弃参与。
中国财富:壹基金发展到现阶段有没有遇到困难?
李连杰:在中国公益慈善发展之路上,碰到结构性问题不可避免。但壹基金发展三年了,必须对公众有一个交代,出生的阵痛已经过去了。
如果没有问题,就不需要工作,壹基金也一样,社会问题都解决,就不需要壹基金。具体说,区域性公募性基金会在公募权上很难辐射到全国,虽然我们仍在迂回做很多事,但是无法做到全国性公募基金会那样顺畅。
中国财富:你的意思是,壹基金还要变身为“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李连杰:人类是一家人,这是壹基金的理念,每个人出点钱出点力,把家庭环境弄好,这个家不可能只在深圳,只在某个领域。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在没有出台新的国家政策前提下,必须“迂回救国”,以及发挥在黄灯中继续前进的本领。红灯就是法律,如果你闯红灯就是非法了。壹基金绝对不会闯红灯。黄灯只是可以不可以之间。
中国财富:壹基金刚开始是和中国红十字会合作,你怎么看中国红十字会最近发生的事?
李连杰:壹基金自出生之时,就具有全国公募的基因,需要找一个有全国公募资格牌照机构来挂靠,这是那个时候必须做出的选择。红十字知道壹基金有一天会长大,合约中壹基金的业务范围比中国红十字会的范围还广。这是特殊情况下的过渡发展,在整个过程中,我都感恩中国红十字会。
公益界出现郭美美是件好事,证明中国民众更加关注公益慈善了。以前,你让我捐钱就完了,也不问钱用到哪。现在人们不但问,还要嚷嚷着问,这将进一步推动公益慈善的发展。
中国财富:壹基金怕不怕被嚷嚷地追问?
李连杰:如果内功完全没练好,被人一打,没人帮你防守,就出事了。壹基金面对的可不是一个郭美美的风险,因为所涉及的面很广,而且参与人数很多,都是个体在参与。
中国财富:你对壹基金工作人员最重要的要求是什么?
李连杰:中国慈善事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壹基金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但法律法规的空白地带我们可以去探索,这也是壹基金的精神。对于壹基金工作人员来说,贪污腐败绝对不允许,没人情可讲。不管是全职,还是兼职,我一直坚称自己是志愿者。
中国财富:每人每月一块钱,你原先的想法现在落实得如何?
李连杰:这是我永远的梦想。我并不是只看到筹款额达到了一亿,或是完成了国家的什么指标,扶持了多少人。壹基金的梦想是每人每月一块钱,每人每月一个小时。既是造血,还培养公益人才,培养人心,非常重要。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成这样的梦想。我想要到我们成为全国公募基金会,才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那我们就想办法“迂回救国”,或许可以先找一个最可靠、最信得过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联手。
中国财富:壹基金成为公募基金会近一年,定位似乎发生了一些改变?
李连杰:壹基金就是一个公益淘宝商城,主要在结构上搞批发。游资不知道草根NGO需要什么,就像生产商、供应商不知道怎么去批发、零售。所以需要一个大的平台,利用集体的力量去孵化NGO,让供求双方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清楚地看到交易过程。
壹基金现在的状况是,从游击队的心态转向个体户心态。还是游击队时,我们拿着钱,哗地一吆喝到广州卖衣服去,亏了也没什么事,再捣腾,有点像当年井岗山打土豪分田地,这边说干了分了,只要有好事就去做。但现在随着更多企业家加入壹基金,必须不断调整,走向制度化发展。
12.公益劳动 篇十二
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应用的普及,公益事业的运作空间大大拓展,原先依托新闻媒体的报道与公益广告来实现的公益传播已然不符合公益事业转型与发展的趋势。(2)
2014年、2015年,福建日报经济文教部从一条微信朋友圈的求助信息开始,成功整合福建日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结合传统媒体推出了两季“爱心衣+1”大型公益活动,共为福建北部山区、福建东部畲族贫困儿童捐赠了超过5000套的爱心温暖包。
作为近几年来福建日报最成功的公益报道之一,该报道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形成了公益活动品牌,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新媒体发声,公益求助不走寻常路
按照惯例的做法,求助性报道一般都优先选择见报。“爱心衣+1”公益新闻报道选择用新媒体平台来进行首发,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2014年12月17日,中石油福建销售公司党委办公室陈上元主任在个人微博、微信上发布了公益求助信息,寻找冬帽手套围巾、羽绒服生产商。原来中石油福建销售公司领导到政和基层调研,发现周边的村落很多留守儿童缺乏细心照顾,挨冻生冻疮,因此决定向闽北山区孩子捐赠1000套冬衣。确认信息真实后,福建日报官方微博发布了这条求助信息,并且引起了记者编辑在各自的社交媒体上转发。
新媒体将其“速度快、时效快、受众面广、参与性强”等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一信息迅速传播扩散。当天就有热心人士通过电话、微信、微博前来询问,想要提供帮助。
二、传统媒体引导,让公益传播有公信力
新媒体打响头炮,成功引起了读者和网络的关注。为了让求助的可信度、真实度上有保证,还是需要传统媒体。
因此,2014年12月20日,福建日报3版以《2000套冬衣有着落啦!》报道了这场从社交媒体引发、央企发起的公益行动,并且从报道者、旁观者转身变为联合发起者和参与者。
2014年12月24日,福建日报推出追踪报道《让孩子们冬天不再挨冻》,记者到闽北山区县政和镇前镇下园村实地走访,将孩子们的生活状态真实地呈现给社会大众,引发了更大的关注和更强的共鸣。
公益传播有别于其他传播行为,当公益信息被更多公众感知并自发产生公益行为时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其传播价值。公众对于公益信息的传播感知及参与有赖于公益传播主体的主导力以及信息传播平台的渗透力等多种因素(3)。作为权威代表的媒体集团充当起传播主体,往往更容易赢得公众的信任和认可。
正是福建日报的权威发声,极大地提升了整个传播过程的公信力、可信度。这场公益活动后续的追踪报道可以说是一呼百应。例如遇到货源不足,马上有人提供信息;向社会征集受助孩子名单,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热烈回应……
三、资源整合,促进公益传播再升温
在传播过程中,媒体不仅充当了传导的角色,而且发挥了强大的资源整合力。
除了报纸版面之外,福建日报的微博微信公众号,记者编辑的社交圈,同城的其他媒体,例如腾讯大闽网、福建省电视台等陆续推出了相关报道,报纸版面与之进行全面整合、全方位互动。
报网电视联动,线上线下互动,这场公益传播引发了全城的爱心涌动,呈现“一人有难众人帮”的凡人善举。在为这场公益活动开设的微信群中,不断有爱心人士加入。感恩福建、随手公益等当地公益组织的支援,省级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们的响应,让很多的困难都迎刃而解。
2014年12月30日,即将进入新年,福建日报再以《如潮的温暖涌来》一文报道了腾讯大闽网网络募捐短短8个小时已经超募的消息,还有省外爱心人士的积极加入。至此,这场公益活动实现了省内乃至全国资源的整合,大大提升了公益传播的影响力和功效。
一次成功的社会公益传播,不仅仅在展示困难,更应该让人在阅读新闻时感受温暖、爱心,也分享互助、感动。
2015年1月4日,图片新闻《他们这样过新年》,聚焦了牺牲假期分装爱心温暖包的志愿者群体,向他们无私奉献的行为致敬。
2015年1月7日,“爱心衣+1”温暖包开始分发,《“好开心啊,这个冬天不怕冻了”》报道将公益活动推向了高潮。在随后的一周内,公益组织、中石油福建销售公司的志愿者们,将温暖包亲自送到闽西北山区9个县86所偏远小学近3000名孩子的手中。
报道至此并未结束,为了给此次公益传播圆满收尾,2015年1月13日,福建日报再推《“爱心衣+1”温暖的不仅是三千个孩子》一文对整场公益行动的意义进行了总结提升。
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介作为建构公民社会的信息部门跟其它社会机构相比,拥有更强大的话语权。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媒体的社会建构责任陡然变重。如何充分发挥引导舆论的社会功能,将媒体话语与公众共同认可的价值观联系起来,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进而引导受众全面理解公益文化(4)。这需要媒体深化对公益信息传播的嵌入程度,不仅是旁观者、报道者和参与者,甚至还得公正、客观、理性地报道公益新闻,将公众关注的重点从具体事例转向行业建设和理念传播(4)。
《“爱心衣+1”温暖的不仅是三千个孩子》一文提出,这场公益活动不仅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温暖的不仅是闽西北山区的3000个孩子,更温暖了我们对于爱和信任的初心”。而且这场公益活动倡导精准公益,收集真实受助儿童的名单,而且根据身高体重进行精确采购,确保分发到每一个确实需要的孩子手中。
从整体来看,“爱心衣+1”报道挖掘公益题材蕴藏的正能量,除了精心做足传统媒体的文字优势,还努力尝试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新模式,整合各方力量实现了有益又有效的公益传播。
2015年底,福建日报和中石油福建销售公司继续推出了“爱心衣+1”第二季,向福建东部2253名畲族贫困儿童发放了爱心温暖包。双方表示,这一公益品牌未来还将继续。
结论
在社会日益多元,热点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公益慈善话题要想获得关注,需要媒体的发声助力。公信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给予媒体对于公益议题设置的强大推动力。在公益传播中,媒体特别是党报,基于长期以来的专业技能和经验累积,积极设置议题,进行舆情正向引导,抓住亮点,精心策划。同时微博、微信接入,互联网募捐平台开设等举措,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互动参与途径,这一切激发了公众内心的公益诉求,助推公益议题的持续发酵。
综上所述,在公益传播中,作为捐助者、公益组织和受助者之间的“联结者”,媒体除了主动作为积极参与之外,更应当发挥重大事项严格把关,统筹各方信息,合理动员和调配社会资源和力量的作用,以适宜的角色履行社会功能、承担公共责任,从而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转型,随着时代进步,公益报道日益成为主流媒体引人注目的一个新闻品种。公共性是“公益传播”的核心价值,新闻媒体长期以来被称为社会公器,发挥公信力,维护公众利益,这点与公益行业相互契合。近年来,在新媒体的大潮中,在社会公益求助空间拓展的背景下,媒体从被动到主动,在公益传播中实现角色转化,让公益成为全民参与的社会运动。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党报,公益新闻,公益传播,角色转化
注释
1张艺,奕蔡艺.公益新闻报道中媒体社会角色转化[J].青年记者:2014,11:24-25
2师曾志.新媒体赋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张艳.基于社会化媒体之公益传播“翘尾现象”探析[J].新闻知识,2012,02:31-32
13.公益劳动个人总结 篇十三
人们都说:劳动最光荣。这一周,我参加劳动课被分配到八号公寓楼值周。
当我在切身体验劳动时,我才更进一步地融会了这句话的精髓。劳动确实很辛苦,但却是苦中带甜的。劳动的感受,在劳累时大汗淋漓的感受。这些都不是能从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所能触摸到的,这种感受是作为一名劳动者内心深处的,最平凡而又殊于一般的感受。经过这次实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体会。当你做一件事的时候,无论是会还是不会,你都要有勇气应对它,尝试一下。做了,你是困难的领导;不做,你是困难的俘虏;而我在实践中收获了许多,同时也发现了许多自身的不足。所以,我会在今后的学习当中更加努力,不断地充实、完善自我
这次的团体公益劳动,使我体会到了团体的力量、团体的温暖和自我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我。而此刻,由于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装满了金钱的利益,干什么事都讲钱,干活不讲报酬认为是傻瓜,甚至有的“公益劳动”也变相要钱。在这种情景下,学校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对于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能够起到必须的作用。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构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公益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忙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益劳动同样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14.公益劳动心得体会 篇十四
按照学校的课程安排,我参加了为期五天的公益劳动。五天当中我同全班同学一起打扫了五片建筑物之间的林地和草地,主要任务是清除树叶和杂草。我作为班长,除了参加劳动外,主要负责组织同学和联系老师的任务。
公益劳动的任务并不重,上午9:00开始到10:00就结束了。通过这几天的组织和安排大家劳动,我收获了一些东西,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组织劳动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劳动的第一天我就将43个人分成了三个组——1号到14号为一个组,由武志宇负责;15号到 27号为一个组,由刘俊波负责(后两天由康永旺负责);28号到44号为一个组;由鲁向辉负责。将全班分为三个组,再将任务分到各组,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劳动任务,对这几天劳动的开展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可能是组长再下去就没有再细分,这样在劳动时便出现了不可避免的混乱,好在劳动强度小,几天还是勉强过去了。
二、劳动时必须以身作则。在集体劳动时,作为团队的领头人必须带头先上。试想一下班长都去一边开小差去了,其他同学心里会怎么想呢?他们又会怎么去行动呢?我想我是注意到这一点的,我一边指挥大家劳动,一边也投入的参与了进去。这样其他同学也认真的干了,更没有闲话说了。当然也不能事必躬亲,那样自己也很累,最后收到的效果也不好。
三、心中有想法时,不能图一时之快而大喊大叫,而应该有理有节的讲出来。我想心平气和的说话很多时候要比严厉的喊话好的多,严厉的初衷是好的,也是有道理的,但听起来不好听就容易让别人产生抵触情绪。毕竟现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个性都极强,所以处事交流必须注意方法方式。
15.公益劳动 篇十五
这则广告对公益广告的功能和社会作用作了生动形象的解说。
怎样才能使公益广告这盏灯更亮一些呢?这是应该思考的问题。依照笔者的理解, 为了把公益广告这盏灯拨得更亮些, 至少要在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创作大量的优秀公益广告作品供刊播;二是有媒体的积极主动参与;三是有理论的批评和总结。只有从这三个方面协同努力, 才能把公益广告这盏灯拨得更亮一些, 让它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推动和繁荣公益广告创作, 动员大众传媒积极参与, 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有关部门也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 但对公益广告的理论研究还未能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现在人们通常只是在研究商业广告时附带提及公益广告, 鲜有专门刊物和论著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这对“让公益广告这盏灯更亮些”来说, 少了一种拨动和修剪“灯芯”的力量。理论的缺位不能不给公益广告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不过, 近来情况开始有了改变。
从人类传播史来看, 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种不同性质类型的广告:政治性广告, 传播政治文化的信息, 为建设政治文明服务;经济性的商业广告, 传播物质文化的信息, 为建设物质文明服务;社会文化性的公益广告 (笔者更愿意把这类广告称之为社会文化性广告, 一则可以使之名实相符, 二则可以把它和政治性广告区别开来。按照约定俗成的习惯, 在此仍称之为公益广告。详见拙著《广告的革命———社会文化广告论》,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传播社会精神文化的信息, 为建设精神文明服务。这三类广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适应不同时代的需要, 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经济性的商业广告在西方随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得到长足发展。经过两百多年的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写出了一系列的关于广告制作和传播的论著, 可谓汗牛充栋。但这些都只能算是商业广告学的范畴。由于公益广告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未得到充分发展, 当然也就不能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 更难有人去总结它的经验了。在西方也只有到20世纪中期, 随着西方社会矛盾的凸显和尖锐, 为了缓和与化解矛盾, 表达各自的观点和意见, 我们所说的公益广告才得到了较大较快的发展。在我国, 公益广告受到社会的关注并有较大的发展也不过是最近这20多年的事。其中, 头一个十年是我国公益广告在媒体主导和推动下积极开展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公益广告的制作和刊播, 在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又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指导的情况下, 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边实践, 边总结。在这一过程中, 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 也总结出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公益广告理论。后一个十年是由政府引领指导下发展的十年。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倡导、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 公益广告的制作和刊播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丰富, 有关公益广告的评论和理论研究也逐步开展起来, 出现了一批论文和著述。但是, 从总体上说, 这种理论研究仍然是很不够的, 总是赶不上实践发展的需要。公益广告制作和刊播中出现的问题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 已有的实践经验也未被较为系统地总结和概括。公益广告理论研究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 并用它来指导公益广告实践活动积极、健康地开展;发现和研究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以便推动公益广告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 当读完汤劲所著的《现代公益广告新探》之后, 笔者的欣喜之情不言而喻。汤劲女士怀着对公益广告研究的饱满热情, 长期广泛地搜集有关公益广告的各种资料, 十几年如一日地静心研究和执著探求, 才结出了今天的硕果。这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好事。这不仅对作者本人而言是这样, 更主要的对公益广告界而言也是这样。因为有了作者, 公益广告事业又增添了一位拨动和修剪“灯芯”的人;她著作中一些闪光的亮点, 或者将帮助人们提高对公益广告重要性的认识, 引发人们对公益广告的兴趣和热情;或者将启迪人们的思想, 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将拓展人们的思维, 把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或者将给人们带来创作的灵感, 激发出新的创作激情;或者将给人们提供一面镜子, 从中发现自己工作或创作中的得失, 等等。总之, 这将是一本能推动公益广告事业健康发展的好书。
《现代公益广告新探》的一个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新”:资料新, 视角新, 架构新, 观点新。说它资料新, 是因为该书搜集的资料全是作者长期以来点点滴滴细心积累起来的, 她没有走捷径,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来“速成”。这里不是资料的堆积, 而是分门别类、条分缕析, 融注了作者的消化理解和思考。从国内到国外, 从20世纪中期到现在 (特别是近十年来) , 从文字媒介到图像媒介, 从电子媒体到户外媒体等各个方面、各种形式的公益广告, 她都做了悉心的搜集和整理, 所以本书给笔者的第一个印象是资料厚实。她把一切立论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说它视角新, 是作者跳出了现有广告学的套路, 另辟蹊径, 从现代传媒的视角切入。这样就使她能集中精力把握和考察公益广告活动和媒体有关的诸多问题, 而对诸如公益广告创意和制作过程、传播过程和受众接受的心理过程等就可以略而不谈或少谈, 在论述结构的安排上就可以随意而为, 从而展现出一种新的风貌。说它架构新, 是指作者在结构全书时做了别具一格的处理, 在历时性的叙述中, 概略地描述了现代公益广告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公益广告的性质、特点和社会价值, 总结了公益广告创意、诉求、文案等方面的基本经验;然后又在共时性的论述中, 分门别类地概述了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及户外等各类公益广告的特点和现状。这样, 作者为我们在纵横坐标系中立体地全景式地展现了公益广告的总体风貌。说它观点新, 是说作者能紧跟现实, 与时俱进, 敏锐地提出和回答现实中的新问题, 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这集中反映在第三章中。作者对现实公益广告运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诸如企业在公益广告主中的缺席问题、公益广告在建构和谐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公益广告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发挥的作用问题, 都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这种探索的热情及其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心是难能可贵的、值得赞许的。
当然, 我国当前公益广告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远不止作者在书中所探讨的这些, 比如, 如何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公益广告的运行机制的问题, 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从体制上加以创新解决, 同时也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探索和回答;如何用战略的眼光, 从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整体策划公益广告的运作问题;如何把公益广告的运作与社会营销相结合, 以求得更佳的社会效益问题;如何提高公益广告的创意和制作水平, 使之更贴近生活, 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问题;如何加强公益广告的评论和理论研究, 以能更好更有力地推动公益广告事业的发展问题, 等等。这众多的现实课题, 需要更多的学人从传播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社会营销学、心理学、艺术美学等多学科领域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加以创造性地解决。
理论研究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是一个已为实践所证明了的问题, 无需多论。作为我国公益广告事业初创期的参与者和当事人, 笔者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广东、湖南、贵州、河南等一些省市电视台都先后在不同的栏目中探索性地发表过一些公益性广告, 比如湖南电视台在《湖南新闻》节目前插播“给你捎句话”, 用简洁精炼的话语就人们日常生活中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进行善意的规劝和提醒。当时只用字幕打出文字, 没有影像, 只配有画外的朗读声。这种形式虽然简单, 但播出的效果很好, 公众感到很新颖别致, 在市井的喧闹声中, 它像春风一样给人以和煦清新的感觉, 令人神清气爽。探索的形式多种多样,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是一种对社会公众理性的呼唤, 是不收费的公益性的广告, 是电视台的社会责任心的表现。1987年10月26日中央电视台开播了《广而告之》栏目。在它的带动下, 许多电视台相继开播了自己的公益广告栏目。各电视台的广告同仁们碰在一起时就交流这一工作的心得体会。当聚集在一起的同仁越来越多时, 大家就要求召开公益广告研讨会, 讨论公益广告制作和播出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于是, 在中广协电视委员会和中央电视台广告部的参与和组织下, 才有了1994年10月召开的全国首届公益广告研讨会。与会者抱着对公益广告讨论的极大兴趣, 来探讨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当听了一些专题学术讲演并有所收获之后, 他们欣喜地表示:茅塞顿开, 收获不小, 对开展公益广告的创作和播出有很实际的帮助。这样, 才有了以后陆续召开的各次研讨会。每次研讨会都有一个主题学术讲演, 总结和回答现实创作和播出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因而这种研讨会又能反过来推动公益广告活动的健康、深入开展。因此, 参加研讨会的人数和单位一次比一次增多, 开办公益广告栏目的电视台数目也不断攀升, 就像滚雪球一样, 越滚越大, 大大地堆进了公益广告事业在我国的开展。当越来越多的电视台都开播了公益广告的栏目之后, 又面临创作力量不足、片源太少、等米下锅等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与会者商定在每次研讨会上各个电视台之间进行公益广告片交换, 互通有无, 无偿供给各电视台播出。这样, 又在实际工作的层面上, 帮助解决了现实的困难, 把公益广告活动向前推进了一步。正是由于初创期的这些探索、总结和积累, 才为后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共十七大和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为我国公益广告的大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机遇期。据新华网2008年3月17日报道,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旌德县洪川村党支部书记余的娜在上一届邓志芳等30名代表于2007年联名提出制定《公益广告法》的提案之后, 于今年再次在人代会提出国家应制定《公益广告法》的提案。她认为:“公益广告对于提高公众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当前我国公益广告投入不足, 管理体制不健全, 亟待制定一部可操作性强的公益广告法。”为公益广告立法已经提到全国人代会的议事日程上了, 这预示着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这位代表还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 特别强调了公益广告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向农民进行普法宣传, 建设法治新农村, 树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宣传优秀民族文化, 倡导社会公德等, 公益广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富有哲理、制作水平高的公益广告, 对公众生活正在发生而且将持续发生着巨大影响。”这段话充分强调和肯定了公益广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巨大作用, 同时也表达了农村对公益广告的殷切期盼。农村对公益广告的需求必将产生一种巨大的推动力, 促成公益广告面向农村的大发展。这将为公益广告的理论研究开辟又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值得有志于此的学人去开垦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