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教育基础知识

2024-07-30

民族团结教育基础知识(精选11篇)

1.民族团结教育基础知识 篇一

民族团结教育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部门(科室): 姓名: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4分,共40分)

1.(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由此掀开了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篇章。

A、1949年9月25日 B、1949年10月1日 C、1955年10月1日 D、1955年12月17日 2.今年是自治区第(D)个民族团结教育月。A、29 B、30 C、31 D、32 3.随着各民族长期不断地迁徙、同化和融合,至清末,新疆才确立了以维吾尔族为主体,有汉、哈萨克、蒙古、回等(B)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局面。A、12 B、13 C、14 D、15 4.“四个认同”是指(A)、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A、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B、对中国历史的认同 C、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D、对政策方针的认同

5.(A)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A、民族团结 B、民族平等 C、共同发展 D、共同繁荣

6.自(A)年开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决定,把每年的()月作为民族团结教育月。实践证明,这是自治区党委总结和集中新疆各族人民经验和智慧的创举,是加强民族团结的一项战略性举措。

A、1983、5 B、1983、3 C、1984、5 D、1984、3 7.(D)年()月,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这是我国首部关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地方性法规。A、2008 11 B、2009 11 C、2008 12 D、2009 12 8.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B)的分布局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

A、高度聚居 B、大杂居、小聚居

C、小集中、大分散 9.在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时,我们通常所说的“四个维护”是指,必须坚持 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C)的原则。A、政治安定 B、社会稳定 C、祖国统一

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C),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A、五分之一 B、三分之一 C、六分之一 D、四分之一

二、多项选择题(8题,每题5分,共40分)1.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ABCD)

A、平等 B、团结 C、互助 D、和谐。2.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B)。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互相学习3.民族工作的“三句话”是(ABC)A、继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 B、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4.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AD)A、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B、各民族互相学习C、各民族互相尊重 D、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5.新时期民族分裂主义的主要表现是(ABC)

A、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 B、从事非法宗教活动; C、从事恐怖暴力活动 D、宣传极端主张。6.维吾尔族历史上都信仰过哪些宗教(ABC)

A、萨满教 B、摩尼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7.下列哪几项是“新疆精神”:(ABCD)

A、爱国爱疆 B、团结奉献 C、勤劳互助 D、开放进取 8.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六好”是指(ABC)

A、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 B、伟大祖国好、改革开放好、C、民族团结好、人民军队好 D、人民生活好

三、简答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1.“马克思主义五观”指哪五观?

答: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2.新疆加强民族团结工作“四个人人”的行为要求是什么?

答:人人都有民族团结的思想,人人都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好事,人人都争当民族团结的模范。

2.民族团结教育基础知识 篇二

一、民族体育具有促进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特质

1. 民族体育文化的乡土性

贵州各民族在悠久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多样的民族体育资源, 直到现在, 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民族体育项目在村落中流行。这些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乡土性,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乡土社会的文化记忆和思维方式, 如果能够因地制宜地把各地区的流行体育项目以一定的方式引入到当地中小学, 经常性地开展这些民族体育项目的活动, 引导学生练习这些来自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体育, 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中小学生的乡土文化意识, 积累中小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自尊以及他民族的文化认同, 再配合其他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教学, 对建构中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会有切实的作用。

2. 民族体育项目的活态性

民族体育项目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的各种技术动作的组合, 不同于中小学校其他大多数课程教学内容。它的这种“活态性”特征和正处在身体发育和好动期的中小学生具有天然的相融性。在相对枯燥、刻板的课堂教学之余, 通过组织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以让学生的身体和大脑得到积极的休息, 同时在热烈的活动气氛中学生的团结意识很容易被激发并表现出来, 潜在地强化了同学之间的情感联结, 这对于通常有着多民族学生共存的贵州省中小学的民族团结教育是有益的。需要说明的是, 民族体育项目有别于现代体育项目, 现代体育项目的核心价值思想是竞争, 民族体育项目则更倾向于娱乐和交流。因此, 相对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 如果以促进各民族中小学生间的团结为目标, 显然民族体育项目要更为现实和有效。

3. 民族体育传承方式的特殊性

民族体育既是文化又是有形的身体活动, 其传承方式具有双重性。把民族体育纳入民族团结教育体系的过程既需要让学生了解某种项目的起源、发展与变迁过程, 又要求学生以自身的智力和体力投入到项目的练习中来。这样, 在一静一动的传承形式中, 既可以生成并更新中小学生关于民族体育文化的知识系统, 提高他们对民族多样性和平等性的认识, 又可以在实际的练习过程中充分享受民族体育带给他们的乐趣。更有意义的是, 民族体育项目大多属于互动性的活动, 可以增加各民族的中小学生情感交流的机会, 这有利于消除中小学生间的民族隔阂以及建立民族互相尊重的意识。

二、利用民族体育促进贵州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1. 拓宽思路, 把优秀民族体育文化编入中小学民族团结教材体系

2010年6月, 贵州省政府要求把《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民族政策常识》《民族理论常识》系列中小学民族团结教材及教辅资料列入省教育厅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 并于当年9月纳入全省中小学课堂教学。从教材的内容看, 里面蕴含的民族体育内容较少。其实, 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是培育中小学生民族自尊、互相尊重以及互相团结的意识, 教材只是实现意图的手段。因此, 只要是有利于中小学民族团结的资源, 都应该尽可能利用。鉴于前文所述优秀民族体育资源和民族团结教育良好的相融性, 而贵州省恰好又孕育了丰厚的民族体育文化遗产, 应该考虑在以后的民族团结教材编写过程中更多地编入民族体育文化。毕竟, 借助教材刚性、规范的力量, 民族体育对于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

2. 更多频次地开展民族体育活动, 促进中小学生对优秀民族体育的认识和实践

近几年, 贵州省广泛开展了民族体育进校园活动, 对于挖掘、传承优秀民族体育文化, 促进学生民族凝聚力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带有仪式性的活动很大程度上具备的是形式上的示范意义。所谓“一开始轰轰烈烈, 接下来马马虎虎, 最后可能偃旗息鼓”。这种现象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是:优秀民族体育进校园活动频次还是太低, 难以保证民族体育在校园开展的持续性, 进而影响其预期作用。因此, 要让民族体育活动始终在学校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 才能使其效益最大化。当然, 这里并不是强调要经常开展大规模的民族体育仪式活动, 而是可以采用多种多样方式, 如把民族体育项目融入中小学表演活动, 在体育课堂中融入适宜当地教学的民族体育项目等。

3. 开展民族体育师资的培训和交流

民族体育要在贵州中小学团结教育中开出美丽之花, 离不开民族体育师资。中小学生的世界观处于未定型阶段, 教师对于其价值观的型塑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中小学有更多的掌握一定民族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师, 将对贵州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发挥重要纽带作用。根据当前贵州中小学师资的实际情况, 开展民族体育师资的培训和交流是必要的。一方面, 组织掌握较多民族体育知识技能的专家开展定期师资培训;另一方面, 拥有不同民族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师间定期进行交流。通过培训和交流可以让贵州民族体育师资队伍的规模扩大, 同时丰富他们的民族体育知识和技能结构, 随之带入全省各中小学, 在广大学生中开花结果。

【注: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2009年大学生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DXS018。】

摘要: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对于贵州全省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把贵州省丰富的民族体育资源引入中小学教学体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民族体育具有的乡土性、活态性和传承方式的双重性都能够对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起到推动作用。应采取措施力促民族体育进入中小学校园, 其中包括优秀体育文化教材化、在校园中多频次开展民族体育活动、开展民族体育师资培训与交流等。

3.关于“民族团结教育问题”设题 篇三

[背景材料]

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发生一起典型的境外指挥、境内行动,有预谋、有组织的打砸抢事件。事件造成近200人死亡,给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通过各种媒体发布信息,让群众了解事件真相,把事件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为加强对我国民族政策等问题的认识,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和部署,我国将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

[命题预测]

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纳入各类考试范围,并给出所占比例,说明国家对青少年思想教育之重视,也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所持的态度,目的是要实现民族团结。根据高中阶段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高考以民族为背景的考查角度较多,综合来说,地理学科主要涉及我国民族的分布地区及地区环境、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民族政策等;政治学科则多涉及我国的政治体制的优越性等;历史学科多以时间为序考查民族经济、政治体制、民族文化等的发展历史。因该知识点可涉及三个学科的知识,因此高考时极有可能以文科大综合题的形式出现,所占分值可能会较高,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文综训练]

1.下页图中,甲图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地形图;乙图为该区域某河流某河段及其两侧的等高线、等潜水位线示意图,图中箭头方向表示河流流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本地区农业生产具有哪些有利的自然条件?

(2)乙图中表示等潜水位线的是_____(实线或虚线),该图是_____(夏或冬)季的水位分布示意图,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_____,请简述该河流的水文特征。

(3)20世纪80年代以后,上海市的部分产业向图甲中P地及其附近地区转移,其中转移最多的可能是哪两种指向型工业?主要原因是什么?

(4)荒漠化是本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请简要说明防治对策。

2.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建国60年来,新疆地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全区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新疆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说明新疆取得成就的原因及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材料二建国前新疆处于一片荒凉之中,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苦。而建国后新疆经济走向发展、政治走向民主、文化走向繁荣。这是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的结果。

(2)请运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说明新疆和国家的关系。

3.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此设西域都护府,名为乌垒城(前名轮台国),是当时汉朝管理西域三十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当时西域都护由皇帝亲自任命,3年1替(也有延长和缩短的)从未间断。据《汉书》记载:西汉历任都护18人,其中立传可考的历史上著名的有10人。当时轮台国是个城郭之国,都护府直接对其统辖,相当于现在的首府,似乎比其他绿洲城国和游牧行国的权力稍大。轮台王曾多次受皇帝亲召幸朝。汉朝另设置戍已校尉、戍部候等行政、军事机构,对当地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以王、侯、将、相、大夫、都尉等官职,他们均受西域都护府的管辖。

(1)根据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是如何在西域实现统治的,并指出其意义。

材料二1865年,沙皇控制下的中亚地区浩罕国的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占领喀什噶尔(今喀什市),不久占据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那时,俄英都力图在新疆扩张侵略势力,竞相勾结和支持阿古柏。1871年,俄国借口“安定边境秩序”,派兵侵占伊犁地区,对当地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1875年,清政府派左宗棠率军进军新疆。1878年初,清军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击败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但是。俄国仍旧霸占伊犁。清政府派曾纪泽出使俄国,交涉归还伊犁问题。曾纪泽据理力争,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经过半年多的交涉,终于迫使俄国归还伊犁,但仍丧失一些领土和主权。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

(2)材料二所反映的事件属于19世纪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的一部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英都力图在新疆扩张侵略势力”的国际背景。请简要对左宗棠和曾纪泽的行为进行评价。

材料三新疆农业区的土地改革完成后,政治、经济、文化事业有了相当的发展,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得到培养,维吾尔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族区域自治工作已经完成,建立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省级自治区的条件业已成熟。1955年9月,新疆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组成人员,正式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撤销新疆省建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由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锡伯族、达斡尔族等民族构成。1955年10月1日,乌鲁木齐各族各界群众6万多人在人民广场举行盛大集会,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3)材料三反映建国后新疆地区行政建制经历了什么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党和政府进行这一决策的目的。

参考答案:1、(1)①夏季高温,日照时间长,光热充足;②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积累;③有灌溉水源。

(2)虚线夏冰雪融水水文特征:①河流水位低,流量较小;②含沙量小;③夏季流量大,冬季会断流;④从上游往下游河流流量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3)原料指向型和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当地有丰富的资源,如棉花、羊毛等纺织工业原料;劳动力价格低。

(4)①保护植被;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整产业结构,合理控制农、林、牧用地比例;④合理利用水资源;⑤控制人口增长。

2.(1)新疆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实行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也是发展的重要原因。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适合我国的国情,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2)整体和部分是联系多样性中的一种具体形式。国家与新疆的关系就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新疆作为整体中的部分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国家的强大使得新疆的政治、经济等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3.(1)把乌垒城即轮台国作为管理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设立西域都护府,直接统辖轮台国;皇帝直接任命西域都护,作为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任期3年,从未间断;设置其他各级行政、军事机构;皇帝注意笼络当地少数民族上层,如接见轮台王,册封少数民族上层以官职,受西域都护府管辖。意义:通过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促进了西域的社会发展,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背景: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为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列强加紧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和殖民地。评价: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保卫国家的神圣领土,反对外来侵略;曾纪泽作为外交家,通过谈判据理力争,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对国家和民族有重大贡献。

4.民族团结基本知识 篇四

1、一条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3、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4、四个人人:人人都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 人人都懂得民族政策 人人都讲民族团结的话 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事

5、四个扎扎实实: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扎扎实实加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6、五个认同:对祖国的认同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7、五个维护:维护社会主义民主 维护社会主义法治 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维护祖国统一 维护民族团结

8、六观: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民族观 宗教观 祖国观

9、六个相互:相互欣赏 相互尊重 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相互了解 相互包容10、2016年底,争创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先进市。

民族团结进步基本知识

1、一条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11、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12、四个人人:人人都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 人人都懂得民族政策 人人都讲民族团结的话 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事

13、四个扎扎实实: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扎扎实实加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14、五个认同:对祖国的认同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15、五个维护:维护社会主义民主 维护社会主义法治 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维护祖国统一 维护民族团结

16、六观: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民族观 宗教观 祖国观

17、六个相互:相互欣赏 相互尊重 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相互了解 相互包容18、2016年底,争创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先进市。

民族团结进步基本知识

19、一条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21、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22、四个人人:人人都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 人人都懂得民族政策 人人都讲民族团结的话 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事

23、四个扎扎实实: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扎扎实实加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24、五个认同:对祖国的认同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25、五个维护:维护社会主义民主 维护社会主义法治 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维护祖国统一 维护民族团结

26、六观: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民族观 宗教观 祖国观

27、六个相互:相互欣赏 相互尊重 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相互了解 相互包容28、2016年底,争创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先进市。

民族团结进步基本知识

29、一条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0、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31、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32、四个人人:人人都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 人人都懂得民族政策 人人都讲民族团结的话 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事

33、四个扎扎实实: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扎扎实实加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34、五个认同:对祖国的认同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35、五个维护:维护社会主义民主 维护社会主义法治 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维护祖国统一 维护民族团结

36、六观: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民族观 宗教观 祖国观

5.民族团结知识问答题 篇五

1.新疆精神的内容是什么?

答: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2.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3.“三非”指的是什么?

答:非法宗教活动、非法宗教出版物、非法宗教网络传播活动。4.“四化”内容是什么?

答:庭院化管理、网格化覆盖、社会化服务、数字化支撑。5.社区“十有”条件是什么?

答:有人员、有编制、有阵地、有经费、有食堂、有警务室、有车辆、有巡逻队、有高配待遇、有文化活动中心。6.党的根本宗旨是什么?

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阐释了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五观”是什么?

答 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9.“三个防止”指的是什么?

即坚决防止重大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坚决防止发生大规模非法聚

集和打砸抢烧重大突发事件,坚决防止发生重大民族冲突引起的群体性事件。

10.民族平等的含义?

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11.正确处理新疆民族问题应该把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讲原则、讲法制、讲政策、讲策略。1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1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规定,“四个意识”教育是指什么?

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中华民族意识的教育。1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规定,“三史”教育是指什么?

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教育。15.做到民族平等团结进步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各民族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谅解,始终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16.民族团结教育月是什么时间开始的,今年是第几个民族团结教育月?

1983年5月第一个民族团结教育月,今年是第33个民族团结教育月。

17.民族区域自治应遵循哪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二是坚持国家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原则;三是坚持自治民族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18.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是什么?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0.公民道德建设的“四德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21.四个维护的内容是什么?

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维护人民利益。22.“四个人人”是什么?

人人都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人人都懂得民族政策,人人都讲民族团结的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事。23.“三个离不开”思想的内容是什么?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24.双五好:五好宗教场所、五好宗教人士。25.“两居”工程:安居富民和定居兴业工程。

26.四大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

27.三期叠加:暴力恐怖活动活跃期、反分裂斗争激烈期、干预治疗阵痛期。

28.三个坚决防止:坚决防止类似“7·28”这样的大规模暴恐案事件,坚决遏制暴恐案件多发频发势头,坚决防止暴恐活动向内地发展蔓延。

29.一反两讲:反暴力、讲法治、讲秩序。

30.五把钥匙:思想的问题用思想的方法去解决,文化的问题用文化的方式去解决,习俗的问题用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宗教的问题按照宗教的规律去做好工作,暴恐的问题用法治和严打的方式去解决。31.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32.“三股势力”是指什么?

是指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

33.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影响新疆社会的主要危险是什么? 民族分裂主义。

34.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应当坚持什么原则?

应当坚持因人施教、正面教育、注重实效、与时俱进的原则。35.邪教的本质是什么?

反人类、反科学、反社会、反政府。36.“四个认同”指的是什么?

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37.打击“三股势力”的方针是什么?

“主动进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38.“三个不忘”指的是:

不忘党的恩情、不忘祖国的温暖、不忘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

39.社情民意的概念? 社情民意是指社会生活的基本情况和人民群众的意见愿望。40.九类重点人员密集场所:飞机场、火车站、公交站点和BRT车站、商场市场、广场公园、中小学校、幼儿园、医院、旅游景区。41.“六小”复杂场所:小宾馆(小旅店)、棋牌室、网吧、影剧院、洗浴中心、体育休闲馆所。

42.两证一担保:疆内重点地州来乌流动人员租住房屋,必须持有本人身份证、便民联系卡,并由本市居民或所在单位担保。

43.“六功”歪理:伊斯兰教确定“念经、礼拜、封斋、课税、朝觐”为五功。但“三股势力”将所谓“圣战”作为第六功,完全是歪理邪说。

44.三管一负责:“三管”指宗教活动管理、宗教人士管理、宗教场所管理;“一负责”指领导干部负责制度。

45、两模范:民族团结模范单位、民族团结模范社区(村)。48.四强:政治强、能力强、作风强、心力强。生等。

46.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两个一百年”是指什么?

6.2012民族团结知识竞赛试题 篇六

2012民族团结知识竞赛试题

1.新疆正式隶属于中国版图的时间和标志:

——公元前60年,汉朝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行使对西域的管辖,新疆正式隶属于汉朝版图。

2.汉武帝时代出嫁乌孙的两位公主是: ——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

3.清朝中央政府批准在新疆建省的时间: ——1884年,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时,新疆的世居民族有:

——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13个民族。

5.早在西汉以前,新疆地区原始宗教是: ——萨满教。

6.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时间: ——公元10世纪初

7.至今在新疆仍然有8种宗教并存,它们是:

——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天主教、东正教、萨满教、道教。

8、新时期民族分裂主义的主要表现是:

——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非法宗教活动和恐怖暴力活动。

9、当前做好新疆工作的关键是: ——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10、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共同繁荣和发展。

11、民族团结的“五个互相”是什么?

——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谅解。

12、加强宗教管理的方针是:

——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制渗透、打击犯罪”的方针。

13、“三股势力”指的是:

——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

14、打击“三股势力”的方针是:

——“主动进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

15、“三个离不开”指的是: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

16、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是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17、“五观”教育是指:

——“五观”指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和文化观;

18、“四个认同”的内容是:

——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19、邪教的本质是:

——反人类、反科学、反社会、反政府。

20、总书记指出:新疆的问题归根到底要靠: ——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来解决。

2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的西北部,占陆地国土面积约: ——六分之一

22、新疆历史上曾是欧亚大陆交通和文明交往的通道,连接古代东西方文明的著名的()从这里经过。——“丝绸之路”

23、特定的地理区位,使新疆历史发展呈现出鲜明的()的特色。——多民族并存与融合、多种文化兼容与并蓄 24、1954年10月7日,中央决定驻疆人民解放军10.5万官兵集体就地转业,组建(),成为一支寓兵于民、劳武结合的特殊部队,执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25、新疆和平解放的时间 ——1949年9月10日

2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的时间 ——1955年10月

27、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新疆进入了()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28、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时间: ——2000年

29、新疆根据()的特点,建成了以阿克苏克孜尔水库、和田乌鲁瓦提水利枢纽等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大型水利工程和大批干支渠及其防渗工程,全区的引水量、水库库容和有效灌溉面积迅速增加。——“绿洲生态、灌溉农业”

30、新疆的农业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围绕着()的建设,新疆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逐步形成,农业基础地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成倍增长。

——粮食、棉花、特色林果、优质畜牧业基地和设施农业

31、新疆的工业经历了()的发展过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32、近年来,新疆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逐渐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并形成了哪几个工业聚集区

——天山北坡经济带、乌昌(乌鲁木齐和昌吉回族自治州)一体化经济区、库尔勒-库车石化工业带等工业聚集区

33、新疆是中国的()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石油、天然气、煤炭等

34、国家和新疆自治区积极支持有优势有条件地区率先发展,并采取特殊政策措施,促进南疆三地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牧区和边境地区加快发展,推动形成了什么样的发展新格局?

——南北协调互动、区域竞相互促、城乡统筹互进的发展新格局。

35、新中国成立前,新疆的教育情况?

——新疆只有1所大学、9所中学、1355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19.8%,全疆文盲率高达90%以上。

36、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主要危险是?

——民族分裂主义

37、在哪一年,新疆贫困寄宿生全部享受生活补助,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

——2008年。

38、国家通过实施什么样的政策,对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进行培养。

——“新疆少数民族科技人才特培”工程、“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以及公派少数民族留学生等。

39、实施“双语”教育的意义

——实施“双语”教育,对增进民族间的了解和沟通,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着重要意义。40、每年几月为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月?

——5月。

41、维吾尔的(),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维吾尔古典音乐套曲,被誉为维吾尔族“音乐之母”,也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瑰宝。——“十二木卡姆”

42、新中国成立前夕,“十二木卡姆”已濒临失传。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省人民政府将“十二木卡姆”列为重点抢救的艺术品,组织力量对木卡姆艺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普查、搜集和整理工作,于1960年出版“十二木卡姆”乐谱。从此,“十二木卡姆”完成了 ——由口头传承向文本传承的转折。

43、违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规定,出现不利于民族团结言行的,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村(居)民委员会批评教育,责令改正;属于国家公务人员的,应怎样处理? ——行政处分。

44、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45、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承认中国各民族的存在并保障其各方面的平等权利。

46、在新疆,各民族间政治地位的平等主要通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实现。

47、新疆是全国唯一的()俱全的自治区。——三级(区、州、县)自治地方

48、在新疆,加强各民族间的团结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是做好新疆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多年来,自治区政府大力倡导:

——“人人都有民族团结思想,人人都讲民族团结,人人都懂民族政策,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好事。”

49、在新疆,各族人民充分享有()的权利,信教或不信教完全由公民自由选择,受法律的保护,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不得干涉。——宗教信仰自由

50、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应当坚持什么原则?

7.民族团结教育基础知识 篇七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学校民族教育指导纲要》和省、市《关于全面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通知》精神,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 积极营造民族团结的教育氛围, 学校围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一、坚持做到“三个落实”, 确保民族教育工作的实施

1. 落实组织管理机构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 副校长、德育主任、少先队、任课教师、班主任为成员的民族教育领导小组。明确分工, 责任到人。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 总结反馈近期工作情况, 商讨下一步活动方案, 对于好的做法和现象给予及时表扬并进一步推广。

2. 落实课程, 分层教育

根据市教育局要求, 我校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纳入到课表之中。低年级以《中华大家庭》教材为主,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来了解各民族的生活风俗, 以及民族文化;中高年级学生主要进行《民族常识教育》。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学校提出“五结合”方针, 即民族教育与德育相结合;民族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民族教育与活动相结合;民族教育与家庭相结合;民族教育与网络相结合。

3. 队伍上落实

(1) 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 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使教师理解民族团结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对教师进行思想培训, 明确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思想、任务和目的。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结合实际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组织少数民族教师召开“座谈会”,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为学校的发展出力献策。

(2) 组织相关科任教师, 学习有关民族团结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学习原则, 丰富业务知识, 使之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机渗透。

二、在学生之间开展活动

1. 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 增强学生民族团结的观念

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 介绍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风俗;利用班会和校会的时间, 向学生宣传民族团结的政策, 宣传少数民族英雄的事迹。通过这些形式, 学生们学到了许多民族知识, 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印象, 培养了民族团结的观念。全校形成了一股“民族团结”的浓郁氛围。

2.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学校组织了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比赛, 评选出优秀小报在走廊展出。班队活动更是各具特色:有的通过紧张激烈的知识问答增加对各民族语言文字和生活习俗的了解;有的则以有趣的民族团结小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应平等相待, 和谐相处。学生们通过活动了解到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 知道自己所属民族的分布区域、人口数量、语言文字及主要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等。

3. 各学科老师有机渗透民族团结教育

例如:音乐课上, 学生学唱民族歌曲, 学跳民族舞蹈, 积极学唱、传唱民族团结歌曲, 以此来充分展现各族人民团结统一、共创和谐的精神面貌。

4. 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

我校对少数民族的学生, 特别是那些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 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了更多的关爱。比如学校给贫困的学生每学期减免一些学杂费, 开展学生手拉手献爱心等活动, 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立志好好学习, 将来报效祖国。

5. 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

如学唱少数民族歌曲, 学跳少数民族舞蹈, 学画民族风情画;开展民族知识讲座、民族英雄故事会, 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少数民族影视片;组织师生收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少数民族服饰等。学校先后举办了“我心中的少数民族英雄”“少数民族风情绘画大赛”“少数民族歌曲大赛”“少数民族手工艺作品大赛”“少数民族知识竞赛”。

6. 开展“争做民族团结大使”的活动

要求学生做到“七个一”, 即“参加一次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队会、了解一个民族团结的英模、讲一个民族团结的故事、唱一首民族团结的歌曲、写一篇民族团结的作文、介绍一处少数民族风光, 做一次民族团结宣传员”。

8.民族团结教育基础知识 篇八

关键词:新疆班;德育机制;民族团结教育;民族认同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编码:A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7-0070-02

学校自2007年开始招收新疆生,目前在校生300人,学生来自新疆14个地、州、市的1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84.1%,维族学生占55.5%。开办新疆班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新疆培养后备人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为此,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创新德育机制,不断提升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一、混合编班,促进民族交融

提高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关键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让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真正理解并接受其他民族,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此,学校采用混合编班的形式,将300名新疆生混合编入27个班级。让新疆生与内地生一起生活与学习,互相帮助、和谐相处,有效促进了双方的情感交融。

新疆生远离家乡亲人,特别需要亲情和关爱。学校全体教职工树立为新疆生服务的理念,每个人都以高度的责任心关心新疆生的生活和学习。学校要求每位教职工作为1—2名新疆生的德育导师,从思想、学习、生活、身体、心理等方面予以全方位关心和指导,让学生感受到亲情和家的温暖。

校长作为两名喀什地区学生的导师,经常与这两位学生谈心,指导学习方法,明确发展目标;为他们推荐好书,一起交流读书体会。同时,校长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增进家校关系。每逢少数民族节日,如古尔邦节等,校长都会准备小礼物送给学生。在校长的带动下,全校师生都自觉关心和爱护新疆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温暖。

在老师的带动下,本地学生也与新疆生建立了融洽的同学关系。古尔邦节是新疆地区的重要节日,节日这天,本地生为班级的新疆生送上真挚的祝福,邀请他们到家里作客。新疆同学生病,本地生会送去亲人般的关怀。学生们相处融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爱心的滋养下,新疆同学也学会了以爱回报爱。一名本地生在作文中写道:记得去年冬天,我患上了重感冒,有几天没有去上课。当我回到学校时,看到各科笔记非常齐全。原来,是我的同桌——一名新疆生帮我把笔记补齐了。我由衷地感谢他,他笑了笑说:“不用谢,应该的,我们是一家人嘛!”对,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每到暑假新疆生离校时,本地生都依依不舍地送行。而对于高三毕业的新疆生,本地生和老师们更是难舍难分。这种跨越地域、跨越民族的亲情让人为之动容。

混合编班,为各民族学生提供了交往与交流的平台。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各民族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认同,不断吸收对方的优秀文化养分,促进了民族交融。

二、微善教育,培育向善品格

红螺寺中学始建于1950年,相传玉皇大帝有两个美丽善良的女儿,下凡游玩时喜欢上了怀柔的山山水水,于是变成两个红螺永远留在了人间。她们用自己的神力保佑百姓,人们为了纪念她们而修建了红螺寺。学校当时就建于寺中,因此而得名。基于学校的历史积淀,传承红螺女向善的精神,学校逐步形成了“扬善和谐,执着奉献,民主开放,勤奋向上”的红螺文化。向善行善是每一个民族的优良品德,基于此,学校以红螺文化“向善”这一核心价值观为宗旨,开展“微善教育”,倡导学生从微小的善事做起,积善成德。

微善教育以“向善”这一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以班级为单位,让各民族学生团结在一起,助人、互助,日行微善,形成向善的品格。全校成立22个“微善班”,制定微善计划,开展微善活动。微善班在校内,为同学和老师做好事,在校外,帮助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去公园义务劳动等,以小小的善行弘扬向善文化。活动中,学校的3个微善班被评为全国微善班。袁秀龙是一名学习成绩优异的新疆生,他和本地生和谐相处,团结各民族学生,帮助同学,成为民族团结的使者和微善明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中学生。

三、生涯规划,科学规划人生

培养热爱祖国、拥护祖国统一、德才兼备的学生是学校开办新疆班所担负的责任。而生涯教育能指引学生科学地确定人生发展方向,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明确生涯目标。为此,学校以北京市民族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内高生生涯教育研究为的引领,开展了一系列生涯教育活动。

暑假期间,学校组织新疆生回家乡调查新疆人才需求状况,寻找人才培养和新疆人才需求的偏差,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同时,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各个行业,开展职业体验活动。例如,与当地公安局联系,开展“我当一天警察”职业体验活动,或利用父母工作资源,去医院、工厂、公司等单位,体验一天的工作。职业体验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和职业状况,初步了解职业目标的素质要求,从而为学生的人生规划提供现实的依据。

学校定期开设生涯教育课,由不同学科教师执教。例如,校长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让学生挖掘自身的能力优势,据此寻找未来适合自己的职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则分别从生涯目标和了解自我能力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为班主任提供生涯教育课指导,从而带动生涯教育走进课堂。同时,学校将生涯教育和班会活动相结合,鼓励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开展生涯教育。例如,高一年级以认识自我为主题,召开“塑造完美的自己”“做自信的我”等主题班会;高二以生涯探索为主题召开了“我的方向在哪里”“社会与我”“我的大学梦”等主题班会活动;全校还开展了“我的梦 中国梦”系列主题班会活动。班会活动以梦想和目标教育为主线,鼓励学生立梦、追梦。其中,苏颖老师的班会课“让梦想照进未来”,获得北京市中小学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建设二等奖。

此外,学校还组织新疆生到清华、北大等大学参观,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大学,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开办新疆班七年来,学校始终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3年,学校被评为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示范校。今后,学校将继续努力探索,把将新疆班建设成培养政治人才的高地、科技人才的基地、民族团结教育的阵地。

9.民族团结知识应知应会 篇九

1.什么是民族?

答: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2.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答: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重庆等省、自治区。

3.什么是民族风俗习惯?

答:民族风俗习惯是指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相沿以传的生活方式,它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庆、娱乐、礼节、生产、禁忌等诸方面。风俗习惯是民族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都是影响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因素。

4.为什么要充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答:风俗习惯在各民族人民的感情中地位十分重要,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忽视或不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会被视为对一个民族的歧视与不尊重。正确对待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关系到尊重民族感情、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大问题。因此,决不能认为尊重风俗习惯是小事,它是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是关系到能否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与宗教政策的大事。

5.如何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答:中国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丧葬等多方面。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1)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2)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惯。(3)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4)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5)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发生。(6)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6.什么是民族团结?

答: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即各族人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努力奋斗。

7.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广泛持久的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对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答:围绕中心。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本地区、本部门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创建活动,为中心工作创造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推动中心工作顺利进行。因地制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不同地区和部门,既要有统一规范,也要有不同要求,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夯实基础。要在整体推进的同时,把机关、企业、社区、苏木镇、学校、寺庙等作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主阵地、主渠道,通过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讲求实效。要提高创建活动的针对性,把创建的内容与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与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与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动创建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9.创建活动进寺庙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一是爱国爱教,知法守法。二是团结稳定,教风端正。三是管理规范,服务社会。

10.十九大工作报告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答:“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一次写入党代会工作报告,写入新修订的“党章”,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11.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历史上中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认同,是对 56 个民族同呼吸、共患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认同。

12.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是什么?

答:核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3.阿右旗开展的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七进”活动是指哪七 进 ?

答:进机关、企业、嘎查(社区)、苏木镇、学校、寺庙、部队。

14.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最主要、最核心的任务是什么?

答: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

15.我国的少数民族有哪些特点?

答(1)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2)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3)各民族历史悠久,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4)宗教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16.“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什么?

答:“一带一路”是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大战略,“一带”即丝 绸之路经济带,“一路”即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17.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什么?

答: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18.怎样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

答:“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组成内容之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多元一体”的中国各族人民共同体,是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是一个血缘融通、流动交汇、政治认同的复杂有机体,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

19.民族平等政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权利给予特殊照顾;(4)各民族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20.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什么?

答: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21.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2)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3)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总问题解决进程中,才能得到解决;(4)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22.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的内涵是什么?

答: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维护祖国统一,这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这是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民族工作的主题;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这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坚持依法治国,这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3.“两个共同”的内容是什么?

答: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4.“三个离不开”的内容是什么?

答: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25.“五个认同”的内容是什么?

答:“五个认同”就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26.“守望相助”的内涵是什么?

答: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27.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8.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答: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9.我国 55 个少数民族中有多少个民族实行了区域自治?

答:44 个民族实行了区域自治。

30.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3)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3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什么?

答: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32.怎样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答: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总的是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33.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要体现哪“六个相互”?

答: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34.“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什么意思 ?

答:习近平同志关于石榴籽的比喻告诉我们,祖**亲怀拥 56 个兄弟民族,各个民族手足相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是一个温暖、和睦、友爱的大家庭,各民族成员就像石榴籽一样,亲密无间、赤诚相拥。

35.加强民族团结,要坚决反对哪“两种主义”?

答:要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

36.民族团结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答:(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37.成为我国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最大威胁的是哪三股势力?

答: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

38.推动民族工作要依靠哪两种力量?

答:一种是物质力量,一种是精神力量,在物质力量方面主要是用好发展这把钥匙,在精神力量方面主要是用好思想教育这把钥匙。

39.维护民族团结“多说多做”和“不说不做”的内容是什么?

答:多说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话,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事;不说伤害民族感情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事。

40.党和国家保护、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 16 字方针是什么?

答:“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

41.我国为继承、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答:(1)加强文化设施、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2)积极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3)积极推动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4)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5)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活动。

42.民族地区好干部“三个特别”的重要标准是什么 ?

答:明辩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

43.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内涵是什么 ?

答: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政府主导的、各民族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地推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进步的社会工程,是通过活动实践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举措。

44.什么是城市民族工作?

答:城市民族工作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一种重要类型。在我国,民族工作就是指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而开展的工作。城市民族工作就是指以城市少数民族为主要对象的民族工作以及与城市功能相联系的民族工作。

45.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使用范围有哪些?

答:(1)改善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包括修建乡村人畜饮水、电、路、便桥、农村能源等设施,以及改造特困群众的茅草房、危房;(2)培训少数民族群众劳动技能、推广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3)发展具有一定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手工业和民族特色旅游产业。

46.什么是兴边富民行动 ?其宗旨是什么?

答:兴边富民行动是 1999 年由国家民委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倡议发起的一项边境建设工程,实施范围是我国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云南、西藏甘肃、新疆等 9 个省、自治区的 136个陆地边境县、旗、市、市辖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58 个边境团场。宗旨是振兴边境、富裕边民。

47.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48.“三个尊重”的内容是什么?

答: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49.“四个人人”的内容是什么?

答:人人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人人都懂得民族政策、人人都讲民族团结的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事。

50.“五个维护”的内容是什么?

10.民族团结知识竞赛题答案[推荐] 篇十

班级:姓名:

1、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C)A:蒙古族B:维吾尔族C:壮族D:回族

2、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D)族的《玛纳斯》,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英雄史诗

A:维吾尔B:哈萨克C:乌兹别克D:柯尔克孜

3、我国当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是湖南省桃源县人,(D)族。A:苗B:土家C:回D:维吾尔4、1953年11月,在(B)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1984年,国家民委、国家体委将这次体育运动会定为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A:北京市B:天津市C:上海市D:呼和浩特市

5、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于(C)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举行。A:2001年B:2002年C:2003年D:2004年

6、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主赛场设在广西南宁市,分赛场设在(B)A:新疆乌鲁木齐B:内蒙古呼和浩特C:西藏拉萨D:云南昆明

7、对吐鲁番坎儿井推广起过很大作用的清朝历史人物有(C)A、班超B、张骞、C林则徐

8、回族运动员马艳红是我国第一个(B)世界冠军。A:游泳B:体操C:田径D:跳水

9、“乌鲁木齐”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原意是(A)

A:优美的牧场B:青色的城C:日光之城D:平坦的地方

10、我国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识别最晚的是(C)族A:保安族B:普米族C:基诺族D:毛南族

11、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于(A)年9月3日A:1952B:1953C:1954D:1955

12、(B)代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撰写的《农桑衣食撮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按月令记述农事活动的农业专著。A:宋B:元C:明D:清

13、堪称中国的第一大伊斯兰教圣地(C)

A 哈密回王陵B喀什香妃墓C吐峪沟麻扎

14、(A)族著名作曲家郑律成的作品《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A:朝鲜B:满C:回D:土家

15、我国满族人口最多的省份是(A)A:辽宁B:吉林C:黑龙江D:河北

16、唐朝初期,玄奘西游曾途径吐鲁番地区,当时吐鲁番地区主要信仰(A)A佛教B道教C伊斯兰教

17、在以下古迹中,与长城、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的是(B)A二道桥大巴扎B坎儿井C楼兰古城

18、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A)确定为我国的三大政治制度,纳入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19、我国各民族之间在长期的奋斗中,早已形成了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关系,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的(B)

A: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B: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C:汉族、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20、“目前世界上保护得最好的生土建筑城市”指的是(B)A高昌故城 B交河故城C北庭故城

21、我国省级建制的五个自治区是以哪五个民族命名的(A)A:回族、藏族、壮族、维吾尔族、蒙古族B:苗族、高山族、哈萨克族、回族、土家族C:汉族、壮族、蒙古族、东乡族、傣族

22、骑马是朝鲜族的妇女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多在元宵、端午和中秋等节日举行。(错)

23、蒙古族有“游牧民族”之称。(对)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截至1979年,经国务院确认,我国除汉族外还有56个民族。(错)

25、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对)

26、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父或母的民族身份确定。(对)

27、、“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间也互相离不开。”(错)

28、汉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全国2000多个县(市)几乎都有分布。(对)

29、维吾尔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错)

11.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之教学内容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高校;民族团结;教学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8—0198—03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国家伟大振兴的胜利之本。所谓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之间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互相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建设和促进社会稳定[1]。

新时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就是要在大学生中广泛深入地加强国情和区情、中华民族团结史、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反分裂反渗透、国家民族法律法规等教育,巩固和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结合胡锦涛总书记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下发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笔者认为新时期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国情、区情教育

(一)国情教育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指历史上居住于中国境内的一切民族。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它是由56个民族组合而成的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领土和13亿人口的国家。在我国,“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 [2] 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以上,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拥有森林、草原、水利矿藏等资源,在物质资源上占有巨大的优势,但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比较落后。上述国情决定了要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也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汉族和少数民族只有互相承认彼此的优势和劣势,取长补短,优势结合,才能充分利用各民族的人力物力资源,发挥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保证四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达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目的。

(二)区情教育

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全国一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历史性提高,民族地区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各民族地区的发展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就,珍惜民族团结稳定的发展环境,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中华民族团结史教育

中华民族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其他少数民族的伟大民族。几千年来,中国各族人民互相学习、休戚与共、民族融合,共同缔造了祖国,共同创造了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通过各民族团结史的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和历史,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深刻认识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总趋势,是各民族相依共存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深刻认识正是由于国家的长期统一,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的关系和经济文化联系,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世代相传;深刻认识社会主义与其他各历史阶段的民族团结,在核心力量、理论基础、目标、对象等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深刻认识我党提出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3]。

三、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教育

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相沿积久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它具体表现在各民族的生产、居住、饮食、服饰、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禁忌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传统、心理感情以及道德准则、宗教观念等[4]。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基本特征,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了解各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才能谈得上尊重。在给大学生进行介绍时可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介绍,比如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文字、著名人物、历史贡献和现实取得的成就等,增强各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进各民族学生间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真切体会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

在教学内容上,在保证思政课各类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基础上,要把民族团结理论宣传“透”。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党和国家正确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2005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从六个方面对新世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做出了新概括:(1)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2)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3)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4)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6)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5]。

通过老师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全面、准确、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素养。

(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

我党一贯重视民族问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依据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结合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制定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这些政策包括:(1)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2)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4)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5)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 [5]。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根据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任务,又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具体化,又是党的总任务和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保证,在实践中必须全面地、正确地创造性地加以贯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把蕴藏在各民族人民中的巨大创造力调动起来,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战略目标。

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

爱国,是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简洁表达。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作为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也是民族团结教育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爱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中国地大物博,人们对祖国的爱往往源于对故土的那份最朴素而真挚的情感。第二,对各族人民的热爱。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国家,各族人民世代在这片广袤的国土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创始者,祖国和人民是不可分割的,热爱各族人民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第三,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我国《宪法》第5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6]。

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还必须教育大学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认同感。2002 年11 月8 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概括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7]通过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懂得,深深根植于数千年文明历史与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六、反分裂、反渗透教育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趋势深入发展,是社会大转型中各种矛盾凸显的历史时期,切实维护民族团结的任务繁重而艰巨。由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的一些影响并没有彻底消除,在一定情况下还会表现出来;再加上当前我国地区、城乡、民族之间人员流动加快,误会和纠纷不时出现;民主法制建设不够健全,伤害民族感情、损害民族团结的事情时有发生;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和分化的政治图谋一刻也没有放松,与国内民族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处心积虑地利用所谓“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分裂、破坏和颠覆活动。因此,必须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民族分裂主义的严重性、危害性,牢固确立民族分裂主义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危险的指导思想。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确,我们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绝不是分裂主义活动和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划等号,更不是把斗争矛头指向少数民族和伊斯兰教徒。搞民族分裂主义活动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尽管分裂分子往往打着民族宗教的旗帜从事颠覆、分裂和破坏活动,但他们决不能代表某个民族或某种宗教。我们同他们的斗争也绝不是一个民族同另一个民族的斗争,也不是信仰与不信仰宗教的斗争,而是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分裂主义分子的破坏活动,损害的是各民族的共同利益,他们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敌人,必须旗帜鲜明地同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作坚决的斗争。

七、国家民族法律法规教育

国家民族法律法规教育是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主要是指对大学生进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制定的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等的教育,大学生知法懂法,自觉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自觉遵守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中规定的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基本原则。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人才,将担负起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振兴民族经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明的重任。在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是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文化包容意识和公民责任意识的重要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田忠福.略论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再认识[J].新疆社科论坛,2009,(3):29-31.

[2]万白乙拉.论加强民族团结[J].前沿,1995,(4):43-45.

[3]任一峰,倪培霖.关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教育科学版,1997,(2):64-67.

[4]明伟.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特点和对其尊重的意义[J].中国民族教育,2006,(11):30.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5-05-31(1).

[6]托娅.民族团结教育之愿景及其有效教学设计[J].思想理论教育,2009,(18):46-49.

[7]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9.

上一篇:搞笑的小品剧本台词下一篇:教师节班主任代表精彩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