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改革

2024-11-01

新时代教育改革(15篇)

1.新时代教育改革 篇一

儿童潜能教育法之新时代潜教育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小宇宙,因为每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当天时地利人和全都具备的时候潜能便会被激发,超越梦想展翅翱翔,而最容易激发潜能的阶段定属于儿童阶段。崭新的思维,丰富的想象让儿童在早期认识世界充满潜力,随着孩子在大环境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便会形成个性思维。潜教育的核心目标便是帮助孩子唤醒心中的巨人,激发潜能,形成最佳的个性思维,为成人成才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形而上的习育和精神上的化育构成完成的潜教育。习育就是行为上的培育,就是从最微小的最普遍的习惯慢慢过渡到最根深蒂固的习性,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指导对孩子学习方法兴趣的教导;化育就是人的精神上的培育,是人的灵魂的建设,指导对孩子进行思想追求的教导,习育与化育和谐统一。每个人种下去的是行为,收获的是习惯,种下去习惯,收获的是性格,种下去性格,收获的是命运,我们不能改变学生的命运,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良好的行为,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兴趣,养成美好的性格,进而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潜教育对激发孩子潜能有着如此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潜教育的原则方法是什么呢?这也许是家长朋友以及教育工作者最想知道的。潜教育最注重的培养方式包括快乐认知以及因材施教,包括对个体内在性、决定性、差异性、连续性的教育影响。快乐学习是认知的最好催化剂,孩子对学习认知产生兴趣便会最有效的激发孩子的潜能,这也印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教育科学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快的时候理解、记忆的效果以及各方面学习能力都会大大增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开心就会开悟,开悟就会点燃小宇宙。每个孩子都是个体的独立的,差异化教材教育对激发孩子的潜能同样重要,每个人的潜能激发点不同,因此全面多功能的教学方式需要面向每一个孩子。

潜教育成功应用的具体教学案例本人不一一枚举了,因为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已经完全认识并有条件进行开展。在此我想通俗形象的讲一款利用潜教育原理发明的教学产品----点读机。点读机大家应该并不陌生,没错,点读机正是教育专家关注新时代教育理念发明的科教产品,是目前教育界公认的潜教育最佳学习工具。点读机融合了声音,图像,动作全面的刺激孩子感知,增强儿童沟通交流能力,调动学习兴趣,培养爱学习坚持学习的好习惯,激发潜能提高学习成绩。很多教育专家已经全身心投入到了潜教育教学器材的研究上,比如乐学美博客等专业儿童早教博客,旨在最大限度的激发儿童内在潜能,促进教育事业新改革。

未来发展的天空广袤无垠,怀揣着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希冀与追求,培养孩子成人成才是每位年轻家长的心愿,潜教育给培养孩子激发潜能带来了新的契机,帮助孩子修炼灵魂,永葆稚嫩的灵性,是科学发展的有力体现。

2.新时代教育改革 篇二

一、电化教育为学生提供规范的听说读写训练

就目前我国的少数民族初中语文教育来说,师资力量薄弱是教学质量一直提不上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不高,有些即使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也会由于少数民族地区通信不便,与快速发展的社会接触不多,导致教学方式更新与我国总体教育发展水平相脱节。 将电化教育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效弥补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师发音方式、朗读水平的不足,电化教育提供规范的语音、语调范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规范化学习,而且能帮助教师更正自身错误。 正确规范的语音、语调教学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提高总体的语文知识素养。

二、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规范的 “听 ”,促进高准确的 “说 ”。

学生只有在接收到准确规范的语音教学后, 才能准确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听”与“说”的教学有很多种安排方式,但视听教学始终是“说”的基础,要牢牢把握学生视听、语言、思维发展的逻辑规律。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思维发展、性格变化的规律都很难把握,在语言听说训练中,往往不愿意说,在视听训练中,也往往只爱听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注意力不能长时集中。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兴趣,电化教育能够有效地将听说训练结合起来,活跃课堂气氛,快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力集中时的学习成效较大, 并能够在这种学习氛围的刺激下提出较多创造性的问题。以西藏拉萨市A县中学为例,在进行“听故事、说成语”课堂教学时,老师在课程正式开始之前,让学生一起大声阅读课文题目,向学生抛出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然后播放该课文的音频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阅读,自然注意力高度集中,听完第一个故事,教师暂停录音,让学生自主回答问题,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渐渐调动起来,教师合理运用电化教育手段,并结合问题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式,大大增强此类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在这样的课堂上,尽量让全班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回答问题后,要给予肯定,如果回答错误,则要在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后,帮助其建立自信,更加愿意在课堂上开口回答问题。

2.科 学的 “听说 ”,促进形成规范的 “读写 ”。

如果“听”是“说”的基础,以听促写是一种正确的语文学习模式,那么以“听说”促“读写”就是就是一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主体,“读写”是“听说”的结晶,“听说”是“读写”的必要前提,“读写”考验学生的语言识记能力,但“听说”是专门针对学生的具体语言运用及语言思维方式形成的训练。 每一位初中生都具备无限的语言潜能,体现出的可变性较为明显,经过强化的语言思维方式的训练,能有效开发潜能,这些潜能不仅指语言方面,语言思维的强化将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方方面面,对其情感和智力的开发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听说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养成语言思维习惯,在老师的精心安排策划之下,将学生放置于特定的语言运用环境之中,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形象化的角色定位,在对“听”进行训练的同时,锻炼“说”的能力,有效使其养成语言运用习惯。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听说技能以后,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实际状况,进行科学的读写训练,在听说训练中加入语言识记的内容,特定的语言环境更有利于形成对语言的直接反应习惯,最终让学生练就,边听边说,听说后立即在脑海中形成该语言的写作,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3. 电化教育使少数民族语文教学实现教育资源库 标准化。

一个行业的标准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提供标准化的教育资源库,才能让少数民族语文教育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从本质上讲,标准化是为了实现教育资源有效而广泛的传播利用,这也正是我国电化教育所积极倡导的理念。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只能靠当地农民自己出资办学, 而且交通不便,不可能与发达地区享受相同的高档电教设备,要想实现教育资源库的标准化,施行电化教育是最节省资金的方式,每个班级只需要一台录音机,能够保障基本的录音播放即可,节省了支出,还带领学生进入了一个新的语文教学时代。

三、结语

3.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篇三

【关键词】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 出发点及目的 学习特点

在数学教育的新时代中,随着新教材实施,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该不该改变,该如何改变,笔者从数学新教材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出发点和目的及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等三个方面来阐述数学教师教学方法改进的必要性。

一、数学教师教学方法改进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

從数学课程标准来看,在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中用比以前更明确的语言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在数学课程标准中,还提出要给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等,这是教育从主要传承知识到在传承知识中传承和培养创新的思想方法和能力的转变。在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有知识,有实践能力,更要求一个人能够创造,创造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新产品,正因为如此,这就要求数学教师改掉与此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学课程标准中还提到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形式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所以,它要求教师设计生动有趣的、适应学生水平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从数量和空间关系去观察、比较、分析、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实验,推理和判断,这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的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变,要为学生提供数学学习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把现实世界的数学和课堂上的数学联系起来,并要掌握一批在数学中用得上的情境问题,使之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数学教师教学方法改进是教科书编写出发点及目的的总体要求

(1)从内容的设计上看。提起数学教科书,我们头脑里首先出现的是这样的一幅图画,一个个精确的概念,一个个深刻的定理,一连串抽象的证明,许多难题…….教科书中所有的问题(习题除外)都是有确定的答案的,而且答案也都予以列出,因此,这样的教科书反映了一种数学教学理念,即数学知识和方法对每一个学生而言都是同样的,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向学生传授这些客观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而我们教过的新教材的教师都知道,新教材与老教材有本质的区别,对学生而言,新教材的教科书是他们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最终目标”。 

(2)从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来看,老教材往往是以一种“权威”的姿态,用陈述的方式向学生“讲述”所有的数学“….就是…..”“因为….所以….”,“当我们遇到……通常就…..”那么,我们的学生就只有遵从、模仿、记忆。而新教材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主要表现为一个控索与交流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显然,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是以“做”而非“听或看”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而且实实在在地进行着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对于提高自己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对于促进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

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无疑需要时间,而新教材赶时髦经常有“做一做”“想一想,合作学习”等栏目,以使学生有机会去尝试思考与交流。

(3)从问题设计上看,新教材问题的设计有弹性,而且能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在新教材中,这样设计的问题很多,这种问题的设计突出层次性,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以获得不同的体验,从而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因此,对于这样的教材,数学老师的观念以及教学方式都应该改变,不能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课上练习,课后作业为主的教学模式,而应多给学生一些引起思考和活动空间,多从事一些探索性活动。

三、数学老师教学方法改进是学生学习特点的内在要求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他们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构建对数学的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学生从事对数学知识的提炼和组织——通过对低层次活动本身的分析,把低层次的知识变为高层次的常识,再经过提炼和组织而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识,如此循环往复,再把数学放到现实中加以使用,这种运用学生数学学习特点的方式去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很活跃,效果很好。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收集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等等,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当给他们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从事思维活动并表达自己的理解,而不只是模仿与记忆。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做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而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并适当发展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有机会综合地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意识,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以及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为主的创造能力,真正使数学教学落实到重活动,重合作,重实践,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最终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至九年级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

4.新时代教育改革 篇四

续写新时代改革开放新篇章

以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党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了改革开放的科学发展之路。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只有深入学习改革开放历史,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才能更好地续写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从社会发展来看,改革开放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显著提升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我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和货物贸易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地位。

改革开放极大的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在此过程中,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成果,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正是经由这些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犹如旭日东升,充盈蓬勃生气和无限希望。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历史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40多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经过40多年努力,改革大破大立,开放由浅入深,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代表的新体制已经牢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在世界大变局中,要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解决新时代的新矛盾新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新时代,改革开放这场新的社会革命不仅不能停止,相反要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更加系统,因为我们的目标比之改革伊始更加宏伟。

5.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心得 篇五

昨天上午,湖南省召开教育视频大会,学习与解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会议以视频方式进行。会议由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王瑰曙主持,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蒋昌忠、省委组织部基层党办主任武宁、省委宣传部李颖、省科技厅副厅长周纯良、省人社保障厅于兴发等同志分别作了讲话。我们在花垣县教体局参加视频会议,通过学习,相信教育的又一个春天已经来临。

一、评价指挥棒决定了教育的导向

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蒋昌忠说: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指挥导向。教育的主要顽瘴痼疾,根源在评价上,是不科学的教育评价造成了目前的突出问题。要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人人都看到、人人都想改、却很难解决的教育难题,只有从教育评价上进行大刀阔斧、革命性的改革,才能达到消除教育顽瘴痼疾的目的。

教育需要评价,教育在很多方面具有难以量化性。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以量化的思维对所有事物进行评价,教育便是其中之一。要对难以量化、在某些重要方面不可能量化的教育进行量化评价,不可能不出问题。分数,是用以量化评价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的主要依据。分数来源于学生的考试结果,也就是说,学生考试的结果不仅仅决定了学生的“成绩”,更决定了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成绩。为了获取“成绩”,各种怪招层出不穷:“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活着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提高1分,坏掉千人”,等等,在不正确的评价机制下,本应该是教育目的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工具”。

学生的考试分数高,就是教育质量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低,就是教育的质量低。择校、掐尖、生源大战、师源大战、教育发展不均衡就成了必然,教育乱象接踵而来。

评价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应该用不同的内容与标准。但现实并非这样,蒋昌忠厅长说:用中小学生考试分数评价老师的现象还很严重,要改过来,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条件;要破除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王瑰曙副厅长说:教育的周期长,举办“少年班”是不成功的。我们没有看到教育的这个特性,以成年人的臆想替代孩子的成长规律与教育的基本常识。

从评价上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真正地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王瑰曙副厅长说:湖南省今年高考题目难,原因在于命题上更加突出考核学生的能力,而不是记忆力(虽然记忆力也很重要)。正如华南师大教授陈友芳说的:新高考命题要让学生由“做题”转向“做事”。

二、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是教育评价改革成功的最重要前提

党的教育方针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加强党对教育全面领导,切实做到令行禁止,对落实不严、不到位的单位及个人进行严厉追责。这是确保教育评价改革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在用人上,不唯学历、不唯院校、不唯是否是“海归”,“学历不代表能力,也说明不了人品。”

王瑰曙副厅长说:前不久,深圳中学招“高才师”,其录取的教师中,北大清华研究生、博士生占了很大比例,并不看好这种现象。很多人看上的是深圳中学的待遇,而不是喜欢教育,喜欢教育职业才是做好教育的最重要基础与力量。

各级各类高校每年的招生人数基本上固定,参考人数多,录取率就低,参考人数少,录取率就高。如清华、北大这样的“好大学”资源稀缺,能录取到985、211高校就读的考生是少数。王瑰曙副厅长说:绝大部分的孩子要建设祖国、服务家乡,所以我们的教育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国家情怀,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蒋昌忠厅长还说:要传承红色基因,让孩子们从小相信共产党、拥护共产党、热爱共产党。自来,我们学校每年秋季的艺术体育节都要演唱《长征组歌》,目的也在此。

三、教育评价改革要从系统出发

教育是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教育评价改革,需要从系统出发,强化整体性,大家齐行动、同方向、共发力。

6.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篇六

一、选择题

1.在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过程中,国家某些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两个凡是”的观点突出反映了()

A.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

B.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高速度的错误方针

C.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

D.认为党内始终存在两条路线斗争的错误认识

答案: C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C.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答案: C

3.48年时间,67本日记。从1959年开始,河北省一位普通农民坚持每天写日记,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记录了当年生活的点滴,见证了近半个世纪的农村历史。其中1983年8月23日是这样记的“今早开会,上午下午分自留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废除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历史B.反映了建立农村乡镇管理体制的历史

C.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D.非公有制经济成为主体

答案: C

4.1992年上映的电影《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了法庭。以下对该影片的评论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②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 ④反映了新史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答案: C

5.1984年4月3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拿着可口可乐,面带微笑。照片配文是“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该照片在这里体现了① 中国正在对外开放 ② 假冒伪劣迫使国人购买外国货 ③ 经济全球化的迹象 ④ 美国对中国的开放持赞赏态度

A .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①②③④B.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二、判断题

1.“文革”结束以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重新启动,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

性举措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安徽凤阳县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三大步,这从根本上表

明这种责任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

A.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B.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

C.这种责任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

D.只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设想就能实现

3.陈云同志在总结我党执政经验的基础上,面对改革开放初期的国际国内的形势和任务,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新时期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反腐倡廉(√)

4.在全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居于“龙头”地位的是经济特区(√)

7.新时代教育改革 篇七

关键词:粤剧,现状,改革,动漫,卡通粤剧

前言

卡通, 又称“动画”, 顾名思义, 是一种活动的, 被赋予生命和情感的图画, 具有人类的思维和语言。英文名为“Cartoon”、“Animation”。卡通作为影视艺术之一, 是综合了文学、戏剧、美术、摄影、音乐等形式的综合性艺术, 常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表现手法向观众展示内容和思想, 生动而富有趣味, 具有特殊的艺术感染力。

粤剧作为最能体现广府文化特色的文艺品种之一, 从上世纪80年代起, 其影响力急速衰减, 观众严重老龄化。

卡通艺术与传统粤剧具有互补性, 将卡通艺术融入到传统的粤剧中是对粤剧的改革尝试, 也是振兴粤剧的可行之举, 前景可观。

一、粤剧艺术特色与现状

岭南文化的奇葩——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香港、澳门, 在东南亚和欧美等华侨聚居的地区经常有演出。

(一) 粤剧的艺术特色

粤剧的伴奏乐器, 分管弦乐和打击乐两部分, 唱腔音乐以板腔体为主, 曲牌体为辅, 基本声腔为“梆簧”, 并保留有弋阳腔与昆腔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粤讴、木鱼、龙舟、板眼等广东民间说唱的曲调和民歌、乐曲、时代曲、小调等民间小曲。粤剧的“梆簧”, 由于用方言演唱, 并吸收、融合了地方的民歌小曲, 与一般皮簧戏不同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又称“广东梆簧”“广东大戏”“广府戏”。

(二) 粤剧的生存现状

在梅晓《粤剧现状的喜与忧》中, 把粤剧的现状概括为“三喜”“三忧”, “一喜”——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演出市场。“二喜”——有一批海内外的热心人士及粤剧“发烧友”的热情支持。“三喜”——剧团经费相对来说有保障。“一忧”——艺术人才发展受阻, 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二忧”——艺术观念和艺术思维严重滞后。“三忧”——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

从20世纪80年代起, 受到风尚变化的影响, 粤剧的影响力急速衰减。当地一些著名粤剧艺术表演者说, 现在坐在粤剧剧场里的都是些中老年人, 他们希望创作出能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喜欢粤剧作品。近年来粤剧的戏路越来越窄了, “十大行当”只剩一生一旦。

在强调创新的今天, 粤剧就是传统的地方戏剧, 探索是必然的, 创新也是必然的。增强粤剧自身生命力是社会的文化选择与文化适应。[1]广东省剧协干部宋潇楠在广东专家热论对粤剧的期待和憧憬的论述中说到:粤剧有广阔的改革空间, 改革是粤剧的唯一出路。首先是内容上出新, 赶上时代要求。“今天的粤剧是当代艺术, 尽管其形式语言有传统的规范性, 但必须通过改革才能使之真正进入当代文化系统。”[2]其次, 艺术形式要充分吸取前人的成果, 在继承的基础上出新。粤剧为什么要改革?最简单的理由并非如此——争取更广大的、特别是青年的观众。如何吸引年轻观众的眼球, 动漫元素的添加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简而言之当代戏剧观众稀少的根本原因, 在于当代人生活方式、文娱方式的巨大变化。[3]粤剧与卡通的结合是粤剧艺术手法上的创新, 也通过这种富有时代气息的创新来搭建一个桥梁, 让粤剧艺术走进青少年群体之中, 让粤剧在多种娱乐选择的夹缝中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二、粤剧的改革

(一) 舞台版粤剧与动漫的结合——以《青青公主》为例

2005年11月在亚洲艺术节上演的《青青公主》, 大胆尝试添加了动漫元素。《青青公主》是一个传奇故事, 导演龙俊杰认为非常适合添加动漫元素, 无论从人物的设计上、表达的主题上都很适合插入动漫色彩, 显得很协调。[4]动漫元素可以说是其中最大的现代元素。开头短片、宣传册都运用了动漫, 而服装、头饰都是与这股动漫风相吻合, 服装的设计更飘逸。该剧在片头添加了动漫元素, 以现代的COSPLAY+歌剧形式, 展现粤剧魅力文化。色彩艳丽的造型、动漫服装和COSPLAY取代了大水袖、大花脸和背插四面旗的造型, 让观众都为之惊艳, 被称为脱胎换骨的COSPLAY粤剧。一位现场的观众说“以动漫形式作宣传画, 是我头一次看到这么新鲜的粤剧, 很有意思。”

《青青公主》融入动漫这种时代元素可谓是一种改革创新。佛山青年粤剧团团长陈忠民说, 除了粤剧本身的创新, 吸引年轻观众方面这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吧。随着都市化的发展, 青少年的娱乐消遣水平提高, 选择方式多样化, 而对于传统粤剧的兴趣方面却空白了。很多调查显示, 如今这辈老粤剧迷都是当年跟着爷爷奶奶去看戏, 从小就培养听粤剧的兴趣, 一直听到现在。所以, 粤剧不但要传播到大学, 还要传播到中小学, 从小培养青少年的兴趣。但是在佛山青年粤剧团团长陈忠民接受时报记者专访中, 我们能了解到首演时看戏的15~25岁的年轻观众非常之少。此次打造的《青青公主》采用动漫元素的宣传册和开头短片等, 原本是希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让更多的年轻人冲着整个剧的创新而来, 但结果却大失所望。在舞台表演上融入动漫元素是一个好的开始, 但不见得能取得吸引青少年的良好效果。原因在于舞台戏剧的表演程式是固定的, 让青少年反感甚至惧怕的东西仍然存在。传统的唱腔精粹是一定应保留的, 但粤剧艺术的展现形式可以是创新的, 可以是实实在在吸引青少年的卡通动漫, 而不是在宣传或片头片尾加入卡通动漫形象, 换汤不换药仍是于事无补。

(二) 卡通粤剧的提出

现今, 粤剧的市场化特点已逐步为广大戏曲研究者所注意。随着时代的变迁, 影视媒体的发展, 许多传统优秀剧种开始面临观众群体 (尤其是青少年群体) 锐减, 甚至出现青黄不接的境况。在这种情况下, 传统优秀剧种开始寻求创新发展的道路。中国卡通京剧、卡通潮剧乃至卡通相声应运而生。2003年9月中国戏曲学院2名毕业生的京剧动画作品《霸王别姬》《空城计》在全国动画大赛中获得最佳音乐动画奖和优秀音乐动画奖, 中国戏曲学院启动4年的“戏曲动画”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果。因此, 将卡通与传统戏剧结合是传统戏剧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2000年12月, 红线女第一次提出将《刁蛮公主戆驸马》改编成动画电影的构想, 于是省政府投入六百多万元作为该片的制作资金并于2004年在中华广场电影城举办首映式。首部“卡通粤剧”便应运而生了。

“卡通粤剧”即以粤剧剧目为内容题材, 采用卡通形式表现传统粤剧艺术的动画片。粤剧《刁蛮公主戆驸马》 (以下简称《刁蛮》) 讲述了一个刁蛮任性的公主如何被她的那个戆驸马所折服, 宣扬“和为贵”的传统道德观念, 戏剧节奏十分明快, 是传统粤剧改变为动画片的首选之作。

广东电影家协会理事、珠影厂导演邓原认为:该片将粤剧和动画这两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 剧曲目经过电影改编后, 只能听到唱和念, 喜欢粤剧的观众可能会觉得不满足。但影片发挥电影技术、音响效果方面的优势, 比舞台剧表现得更加美轮美奂, 如片中八哥、火麒麟 (如图1) 在舞台上不可能看到。片中大场景 (如图2) 都处理成写实的意境。对青少年会不会喜欢粤剧动画电影的问题, 省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刘仲强认为:该片将原剧中很多优秀的唱腔、音乐保留下来的同时, 在画面上进行时尚化、简单化处理, 如片中的动画人物不再用传统的化妆、道具, 将动作进行了动画处理, 如刁蛮公主 (如图3) 的造型和全体角色造型 (如图4) 。经过动画电影改编的粤剧, 节奏明快了, 情节更紧凑, 人物关系也更简洁, 整部电影的长度只相当于原剧的一半, 从3个多小时减少到了100多分钟, 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

《刁蛮》是首部粤剧动画电影, 开创了粤剧动画化的先河, 有趣生动的剧情让此剧成为戏曲动画的一部经典。红线女说:“动画片--这个粤剧的新载体, 可使粤剧的传播更为广阔, 同时也寄托着红线女对粤剧发展创新的深切希望。”[5]新生事物的发展必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它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进步和不断改进。卡通粤剧《刁蛮公主戆驸马》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也时刻在被实践检验着。《刁蛮》作为卡通粤剧的开篇之作难免有些不尽人意, 红线女对此剧打了75分。在这里我们对这部卡通粤剧提几点看法第一, 人物造型失去传统粤剧的特点, 而近乎日本动画的风格。人物的形象特征并不见传统粤剧的妆容, 比如生旦要在眉心、眼眶、两颊和下颏处涂抹胭脂, 还要戴上耳环、顶花、簪花、绢花等, 而《刁蛮》大体是采用了日本动画的人物风格, 与日本动画的风格相似度很高;第二, 人物面部表情比较呆板, 动作稍微有些僵硬。人物念白演唱时, 面部表情跟不上语境, 所以看起来有些僵硬违和之感;第三, 制作费用高昂, 制作周期长。

三、结尾

卡通的独特表演艺术, 能更充分地表现粤剧的艺术美感。由于卡通时尚的角色造型擅于运用幽默、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人物表情及语言, 生动地刻画人物的性格, 这相比于粤剧节奏柔慢、人物动作幅度小的特点, 卡通对青少年更具吸引力, 从而使青少年主动地接触粤剧, 理解粤剧的艺术文化意蕴。这对培养青少年关注传统文化有重要作用, 同时有利于粤剧的生存和发展。当下社会商业娱乐的主要消费群是青少年, 把握住社会的消费主体, 有利于粤剧发展空间的进一步拓展。

粤剧的振兴与吸引年轻观众被提上日程, 被当作一种历史使命来完成, 让卡通与粤剧结合是一种新趋势, 是让传统文化融入当今文化系统的必然途径。当粤剧被套上卡通之时, 它已经拥有自己的名字, 并具有该名字的大部分特征。但是优秀的新生事物不仅应拥有其新名字应有的特点, 而且还要让其血液里流着历史的优秀, 精神里保存着历史的优秀, 行为里透着历史的优秀。

参考文献

[1]魏明伦.当代戏剧之命运[J].中国戏剧, 2002年12期, P1

[2]宋潇楠.广东专家热论:广东粤剧粤曲的现状与憧憬 (下) [J].南国红豆, 2007年01期, P15

[3]魏明伦.当代戏剧之命运[J].中国戏剧, 2002年12期, P1

[4]吴英姿.《青青公主》演前我们去探营[N].佛山日报, 2005年11月

8.新时代的音乐教育 篇八

【关键词】兴趣培养;创新能力;情景交融;寓教于情

音乐教育是增强学生参与音乐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亲自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培养成鉴赏音乐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自我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感情世界,陶冶高尚情操,从而大幅度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一、创境,把学生引入到音乐的殿堂

培养兴趣,是音乐教学的关键。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前一分钟的组织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用轻松、活泼的节奏作为纽带,能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入音乐的殿堂,并且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如:上课前老师用亲切的语言说出上课,学生立即用手打出上课使用的固定节奏:“××××|×× ×·×|×0〢”这种形式很适合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使他们疲备的身心得到很大的抚慰和放松,这样不仅把学生很快吸引到课堂中,而且,为上好每节课创设一个美好的开端,教学效果良好。

二、赏析,把学生带到艺术的境界

音乐美可以感染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兴趣,追求音乐美的欲望可以形成他们学习的动力和意志。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艺术境界的想象,既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也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通过音乐欣赏来发展和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来发展和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思维能力,来发展和培养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学生在欣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头脑中会创造性地把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再现出来。所以,上课时应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按照各自理解角度去分析,去描述歌曲,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去联想其意境,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

如欣赏古琴曲《流水》,学生可根据旋律的走向,说出自己所感悟到流水时的各种情境。有的学生描述的是:“象一股清澈的山泉,从山崖上流淌下来,敲击着山石,发出了“叮咚,叮咚”的清脆响声,表现轻盈、亮晶的流水,仿佛看到阳光下水流的晶莹剔透;有的学生描述的是:“仿佛听到了大海的波涛,看到了小溪的潺潺水流,十六分音符的流动旋律,似山泉汇成江河,一泻千里;似山势激越,从容不迫地汇入大海。”有的学生说:“我仿佛听到了激流如遇见障碍,水流直打旋,经过周折,冲破暗礁,给人一种积极而又充满激情的情怀。还有的说:“在聆听《流水》时,我仿佛是听到森林里松涛阵阵,鸟儿在欢快的飞翔着、栖息着,发出了各不相同的婉转鸣叫,又仿佛听到江南雨打芭蕉叶。嘀达嘀达声像一首诗,又像一幅画等。”学生精彩纷呈的描述,表现出他们丰富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三、感受,把学生领向参与的天地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于中,故形于扬。”《乐记里》就揭示“声从情发”的道理,一个好音乐教师必须抓住音乐的这一特征,充分发挥其功效。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无形中给学生传递了情感的信息。

在教学京剧的欣赏课时,我用抑扬顿挫的语气讲解了京剧是我国的民族艺术,是我国的国粹等有关京剧的知识,再播放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打渔杀家》的选段,导入新课后,接着讲解《智取威虎山》的锣鼓经及武场乐队中的打击乐器,并亲自为学生演奏各种锣鼓点,创设了锣鼓经的喧闹气氛,带给学生一个新鲜感,这样把他们带入了京剧音乐的境界,紧接着进行《智》的锣鼓经的学读,师用杨子荣表演动作来说明每个锣鼓经的作用,让他们知道京剧锣鼓经主要是配合身段动作,烘托气氛等。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京剧音乐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热爱京剧艺术、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高尚情操。同时,提高了学生对不同形式的音乐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京剧行当”时,采用新奇美观的脸谱教具和剧照,形象直观地说明京剧生、旦、净、丑四个行当,以及它们各自的表演特点。并给学生做示范动作和表演段子,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对京剧音乐有了初步的识识,并使学生得到直观的艺术享受,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和京剧艺术这一瑰宝。

四、熏陶、让学生享受审美的意境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歌曲、乐曲也是艺术家情感的结晶。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情”与“感”,创设富有音乐美、情感化的境界,帮助学生投入音乐活动中,使音乐的审美教育自始自终富有情感色彩,真正做到情景交融、寓教于乐。

唱歌是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形式。它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富有情感歌唱中,享受到美的愉悦,美的熏陶,并产生更浓更厚更真切的情趣。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是因为流行歌曲具有浅显性、娱乐性、参与性、生动性等特点。学生往往利用唱流行歌曲的形式来发泄自己的压力与苦闷,来抒发内心的情感,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美国学校音乐教育的众多模式中,如下几种占有主导地位:即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斯教学法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模式既各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又相互交融混合,它们交相辉映,使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园地呈现出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景象。上述几种音乐教育模式虽多系外来的,但由于与美国的实际结合紧密,早已被兼容、吸收成为美国音乐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孩子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老师心里想的,首先应该是孩子,其次才是音乐,孩子比音乐更重要。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去实践,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利用他们自己的各种可能性去安排。老师给他们一个任务,每个孩子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去做他愿意做的事。教学的活动,主要是孩子的活动;教学的最终结果,要从孩子身上体现出来。

9.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心得感想 篇九

“中国革命史是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的教科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历史可以说是前人实践的记录。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我们党几十年来在实践中探索前进的真实写照。宛如一支支“精神火炬”散落在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红色教育基地,无不在用曾经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传颂着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先辈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革命故事,这些既是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和“为建立建设新中国”而书写的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不朽传奇,更是激励新时代党员干部群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矢志不渝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今天,我们走进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红色教育”,就是要深刻了解中国革命的“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不断强化共产党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正于内心深处,提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觉和自信。

“中国革命史是的营养剂”。回望近代以来的国家积贫积弱和人民苦难深重,无数志士仁人和革命先烈为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矢志不渝、奋斗不息,多少艰辛求索,多少浴血奋战,多少壮烈牺牲,多少闯关过隘……从打破旧世界到建设新中国,从开启新纪元到走进新时代,回首峥嵘岁月感悟正道沧桑,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今天,我们走进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红色教育”,就是要永远铭记李大钊、夏明瀚、刘胡兰……等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的不朽功勋,永远铭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钱学森……等时代楷模为新中国建设做出的丰功伟绩,真正从革命英烈和时代楷模的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继续砥砺前行,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我们只有始终牢记红色政权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怎么建立起来的,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挑战面前始终保持初心。

“中国革命史是的励志篇”。在中国革命近百年奋斗中,我们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奋斗,写下了感天动地的壮丽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今天,我们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走进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红色教育”,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真心实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就是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

10.做好一个新时代的基层教育工作者 篇十

——记营村小学校长张志钢

一个观念:

作为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无论是教师还是校长,都应该力求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时刻提醒自己要实实在在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当老师,要当学生喜欢的老师;当校长,要有有责任、担当,要能引领教师成长,把学校办成社会认可、家长放心、学生喜欢的学校。

一个故事:

张校长是一个凡事追求完美、执着、认真、务实的人。从1994年参加工作,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政教主任、教导主任、校长,二十三年一路走来,缘于他对教育的一种责任和使命,也源于对小学教育无限的热爱和追求。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太原师范“献身于小学教育事业”的校训,又一次震撼着他的心灵。小学教育是一个伟大而神圣的事业,他始终不敢忘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把一腔热血全身心的投入了教育工作当中。

一、爱与责任:

无论当教师还是校长他都把对教育的爱倾注于孩子们身上,把对基础教育的责任投入到每一项工作当中。因此在学校,对学生,他是他们的真心朋友、学校的每一项活动都邀请学生参与,2014年更是实现了少先队大队部海选,使学校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学园、乐园、家园。对教师,即是他们的服务者,又是责任的监督和引领者。“教书育人、行为示范”是他对教师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为了搞好课改,他先行先试,深入广东学习,再让教师去学习,回来带头上试水课,让教师们品头论足,挖问题,找办法、寻出路,真诚和真心,责任和使命,追求和目标,让他和教师一起成长、一起收获。

二、创新和开拓: 营村小学是一所单轨农村小学,发展乏力。2007年学校提出“依法治校、特色立校、质量强校、服务名校”的办学思路。一是规范管理:学习iso国际质量体系,提出了“目标管理机制”。二是特色定位:分别提出了“思想+行动”的德育教育模式,形成了走进社区夏令营系列——带领孩子们走进社区、网吧、山大理工大等高校和太原市少管所;山西大学暑期夏令营,已成功举办六届;德育报社小记者站等社团活动丰富多彩。2016年又对原有特色整合,统合为“生本体验教育”特色项目,并通过了太原市第三批特色示范学校验收。三是目标管理提高质量,四是做好服务提高学校知名度。几年下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太极扇参加了省妇联承办的全国现场会表演,生本教育实践催生了“五学”模式;德育工作更是不断形成品牌项目。

三、团队和实干

以情感感动人、以尊重赢得人、以成功激励人。一支和谐、团结极富战斗力的团队就是一切成功的基础。营村小学就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一起奋斗,完成了一项又一项工作任务,曾经加班加到凌晨五点,而没有一点多余的报酬、也没有一丝怨言。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都把每一项工作当成了自己的事,实实在在、认认真真、不说空话、只干实事,精诚团结、务实进取的实干精神成为了学校工作的制胜法宝。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学校的责任,更是校长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校长的工作就是是一分沉甸甸的担子,一头是家长的希望,一头是学生未来的幸福。作为一名称职的校长,张校长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紧跟党中央的步伐,“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适应新常态,创新思路、多干事、干实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密切联系群众,带领营村学校全体师生,把营村小学建设的更加美好。

一个语录:

11.浅谈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 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36-02

引言:“自古真知出实践,从来发展靠创新”。今天的青年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他们的人生历程正与我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同步,创造出较前人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文明,就需要更具有创造力,因此,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知识、创新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天赋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教育要引导不同的青年在社会的不同方面成才,而且他的作用不可能和课堂上教你套用公式那样,立马可以看到效果。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或教育,不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它是受一些因素影响的。

一、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1.能力社会需要创新思想

未来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弱,不是资本多少,而是创造性人才的多少,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由“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的时代就要到来了,学生是世界的主人,老师和家长在想他们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多一点创新知识,多一种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养的。美国由两个小发明家——10岁的柯蒂斯·劳森和14岁的刘易斯·巴顿,他们已拥有10项美国发明权,他们的母亲劳森给他们制定了一条家规:每天下午必需完成2小时的创造性“作业”,画画可以,捏泥人可以,拆装玩具也可以。久而久之他们养成了习惯,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造欲望。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性强,从这些实例中可以看出能力社会需要创新。

2.从自身角度讲,创新教育对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雅德博士指出:未来人应持有三张“护照”,即学术性“护照”,职业性“护照”,事业和开拓能力“护照”。以往人们往往重视学术性和职业性“护照”,而忽视了事业和开拓能力“护照”,然而事业和开拓能力是21世纪人才最宝贵的财富和素质,如果一个人缺乏这方面的素质,学术和职业方面的潜力就不能发挥,甚至就变得没有意义。教育事业是明天的事业,我们要教在今天,想到明日,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创新”,从追求考试分数转变为创造性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即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创新教学着力解决的是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问题,它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也可以看出,创新教育对个人的优良素质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由重要作用。

二、应试教育和封建残余是创新教育的绊脚石

1.封建思想残余是创新教育的绊脚石

根据中央教育部与团中央近期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缺乏创新能力,只有近15%的青少年具有创新能力特征。究其原因,传统文化中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虽然封建制度早被推翻,但封建思想残余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妨碍着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繁荣与发展,是同封建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相一致的。因而他更多地表现在建立的法制基础上的血缘文化,家国同构、宗法一体,神权、皇权、父权合一是中国封建制度的基石和主要特色,也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传统文化的封建性,它的“以礼杀人,以礼吃人”,它的迷信、反动和无能在鲁迅小说《祝福》和《阿Q正传》中,描写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中国人没有向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那样的独立人格,只能惟上听命,而不敢独立思考、改革、创新。惟上的极端就是个人崇拜,由此导致如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恶果,惟上心理导致不敢创新,草民心理导致不思创新,中庸心理导致不敢创新。传统文化的封建性阻碍了创新,阻碍了发展。

2.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而忽视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学生个性发展的严重失衡

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大多数学生还背负着升学的枷锁,在传统的成才道路上挪着沉重的步子,去应对各种各样的试卷。教师们也由传到、授业、解惑的角度变成了分析试题、说解技巧的试卷专家。一切为高考,一切服从答案的学生向老师负责,老师向家长负责,校长向上级负责,如此等等,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在为上心理的影响下,学生不敢问,不敢说,不敢做,不敢为;只会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缺乏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勇气,更缺乏别出心裁,标心立异的胆量。

教师、家长们的心中都明白,培养孩子的科技能力、创造能力是一件好事,可是升学看的是分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没有考上大学,将来吃饭都是一个问题,当科学家更是一种奢谈,现在只能不惜一切代价挤过独木桥,在一般意义上成长,以后有机会再成“爱迪生”。于是,这就陷入了一个误区,应试教育只有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人们记忆、计算功能,同时产生了知识的接收器、传声筒,而社会需要的是知识的孵化器、进化器。而事实说明证明,只有那些爱思考、爱创新、有个性、有想法,同时基础知识也扎实的孩子最容易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总结:创新教育除受以上两个方面影响外,还有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缺乏深入探究和挑战权威的意识,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等等,这新都是创新的“绊脚石”、“拦路虎”。但曾经饱尝落后就要挨打的我们,在聆听知识时代清脆的脚步声和睿智者激越的呐喊时,不能不猛醒,除了创新教育,我们别无选择!这是时代的选择,我坚信在中华的大地上一定会绽放出绚丽的创造教育之花,成功的收获到丰硕的创造教育之果。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 当代教育科学. 2007(14)

12.新时代教师需要具备的教育观 篇十二

一教师的教育思想要与时俱进

古人云:“正人先正己。”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不但要端正自己的品德, 而且在教育观、教育技能、世界观等方面都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因为人是在现实中生活着, 人在现实生活中, 能否站稳脚跟和愉快的生活并求得自己的发展, 取决于生存技能、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等是否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要求和适宜现代社会的需要, 否则不但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愉快地生活, 而且也不能求得发展。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抛弃陈旧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价值观念, 抛弃那种一张文凭吃一生饭的落后于时代的陈旧思想观念, 应树立新的创新教育观和科学发展观, 用全新的发展理念来武装自己和培养人才, 将已有的知识结构同现实的需求结合起来并不断地加以创新,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 充分展示自己的各种技能, 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合格具有创新才能的人才, 唯有这样, 教师才能与时俱进, 才能符合新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教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生活

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 要以科学的、辩证的方式去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 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时代发展中所遇到的坎坷和挫折, 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和专业知识,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积极去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要让学生面对现实生活, 那么教师首先自己一定要面对现实生活, 不要因一时的社会风气或环境变化而改变对生活的热爱和热情, 不要因生活环境的复杂多变而迷惘人生的发展道路。其实人生的悲哀实际上是自我的悲哀, 社会对你并没有抛弃, 总是公平的, 只不过悲哀者没有正确调整自己的心态, 没有正确面对现实生活。其实, 人只要自己树立自信心,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就会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发展前途的人。有好多伟大、知名人士, 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并不那么顺畅, 甚至受到过多次打击, 但他们最终成了对人类的生活生存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人, 为什么他们能战胜困难, 最终能取得胜利呢?笔者认为, 关键在于他们坚定了胜利的信心, 以正确的发展观念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面对当时的现实社会和生活, 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时代的发展, 他们的思想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和变化。作为人民教师, 更应面对现实生活, 要求别人做到的, 首先自己要做到, 处处要为人师表以及严格要求自己, 以自己聪明的智慧来引导和开启学生的智慧以及才能, 培养祖国需要的创新人才。

三教师应在实践和继承中创新

理论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要把学到的知识拿到实践中去检验, 在检验过程中去寻找规律和方法, 才能获取知识和取得成果。而创新也是一样, 同样离不开现有的知识基础, 是在继承现有的知识和借鉴别人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 用一些已知的信息来创造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东西的能力, 才能称得上是创新。面对目前日趋激烈的生存竞争和知识爆炸式的更新速度, 人们从往日十年寒窗得来的满腹经纶, 已不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显得明日黄花般的憔悴, 所以人们会焦躁不安和苦闷, 一些人在这种情绪下不思进取、怨天尤人、精神紧张空虚、无处宣泄而悲观厌世, 甚至堕落腐化, 根本谈不上什么科学创新。所以教师要彻底地从传统教育的模式和教育观中解脱出来, 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出人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继承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和丰富自己的智慧, 以增强自己的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学习现有的、传统的、历史积淀下来的优秀的、有价值的一切成果, 把这些东西拿入社会实践去检验, 并加以综合分析进行创新, 做到既要继承传统服务于现实, 又不迷信传统和满足于现实;既要创新立异, 又不离开现实条件和割断历史联系而盲目蛮干, 真正做一名具有创新才能并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合格教师。

摘要:新时代的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 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思想上要与时俱进, 在心态上要有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 在技能上要有创新能力。

13.新时代教育改革 篇十三

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一、改革的背景:

1、“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

在揭批的过程中,国家某些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是:继续坚持“左”倾错误。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为了纠正长期以来的“”错误,在全国范围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

题的讨论。这次讨论确定了“”,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和教条主义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

内容: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上来的划时代的决定。

意义:是一次伟大的转折,确立了的重大决策,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的新时期。被称为是“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

二、改革的内容

(一)、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坚持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农村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开始。示范点省和省 中国的改革率先从突破,重大举措是推行,改变人民公社的“政社合一”,实行。实质是在坚持的基础上,改革制度,使农户成为经营的主体,形成经营与经营相结合的双轨经营体制,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 1984年以后。

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和方向发展,实

行合同订购制与制,改变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3)农村税费改革:2000年开始。

目的:深化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理顺之间的分配关系。内容: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一项改革。具体见课本

意义:农民的负担逐渐减轻,农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2、城市改革:

(1)开始:扩大自主权——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改革国有企业,实现和的分离。

(2)全面展开:1984年党的全会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主张建立。标志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改革全面展开。

(3)确定目标:大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经济体制。

(4)初步建立:21世纪初,以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二)、党风建设:反腐倡廉

1、必要性

(1)在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正之风蔓延,对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起着极大的腐蚀作用。成为党和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2)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建立和发展的条件下,党和国家机关的少数干部受到腐蚀,大提出了治理腐败的方针,2000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进一步为党风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政治体制改革

1、开始:1987年。

实质:在坚持和完善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同时,积极探索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各种形式。

成果:开始从传统的集权模式向适应经济发展的民主模式过渡。

2、今后的任务: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加强社会主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党的领导方式和方式、决策机制、行政管理体制等,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化、化和化。

目标:进一步扩大,健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3、深化:80年代产生,标志着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改革的目标:团结一心奔小康1、7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用来表示中国式的现代化,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较长时期内明确的发展战略目标。

2、十二大做定量表述: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经济建设的总目标是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

3、十三大提出战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4、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在21世纪头20年内建设:认为已经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而制定了的纲领。

14.新时代教育改革 篇十四

在改革开放一开始,邓小平爷爷就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改革首先要解放人们的思想。从此,中国便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近年来,随着人们的不断努力,推动了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嫦娥,天宫等航天飞船及航天器的发射;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给全世界疟疾的治疗带来了福音。构建“一带一路”与领国共同发展……这些万众瞩目的成就,都是改革开放最好的成果与闪亮的勋章,邓小平爷爷在新中国开放以后改变了我们,引领中国走向了一个新的时代!

改革开放,激扬了我们的梦想。港珠澳大桥,一个世界的奇迹,它的建设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基础建设能力和造桥实力,也在一定层面上显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在建桥过程中有着许多的困难,主建设家林鸣,林总提出了方案,可除了要解决一些技术方面上的难题和地理位置方面上的难度之外,还要面临外国人的嘲讽,抨击,他们认为中国要建造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简直是异想天开,痴人说梦。拥有承管隧道技术的国家狮子大开口,不愿意给我们技术支持,于是,我们无数次的校正,测量,人员中有人有过过挫折,有过彷徨,却没有人退缩,放弃,我们中国,如一头不畏困难的蛮牛,向前冲着,最终完成了这件超级工程,给了外国人一个下马威!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应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投身于学习,长大后为国家做出贡献,而不是看客!

让我们进入新的时代,为改革开展新的篇章!

15.新时代教育改革 篇十五

一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 形成了大量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 这对我们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 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 经济全球化对社会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 传统和外来文化, 新旧价值观不断发生猛烈的碰撞和融合。经济的全球化, 必然也会对政治、文化方面带来影响, 使教育环境由原来比较单一转变为比较复杂。

1社会阶层的改变

过去我们的经济形式单一, 导致我们的社会阶层也比较简单, 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只是工人、农民、学生、干部和军队, 思想政治工作比较容易开展。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工人们不在享有“铁饭碗”, 农民不光种地务农, 并且, 大量的外企进驻中国, 民营科技企业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 社会上也出现了许多新兴职业, 比如自由职业人等。多了许多的社会阶层, 如何对这部分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这对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挑战。

2 个体主体意识的增强

经济生活的满足, 催生了人们实现自我的需要, 人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面对这样的新情况, 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就不能采用强硬的灌输和规劝式, 而应该向对话式转变, 逐渐摆脱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 开始注重人文关怀, 真正地从人本身出发, 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二) 信息时代的到来

中国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但网民的发展速度很快, 特别是青少年群体, 这是网络使用的主力人群。信息时代的到来, 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 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与途径, 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比如, 网络为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提供了传播的途径, 也容易被境内外不法分子利用, 对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提出挑战, 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所以, 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 研究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有意义和必要的。

二坚持以人为本,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三贴近”

胡锦涛曾说过:“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 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需求为主, 更多体现了其工具性价值, 忽略了人本身主体性不断增强的事实。张耀灿教授认为:“建国后思想政治教育未能自觉及时实现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是其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一个原则, 那就是以人为本, 只有正确把握人的思想认识特点和行为活动规律, 才能使人们的思想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方向转变,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必须充分重视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满足人的利益结合起来, 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 不断提高人的各项素质, 努力促成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实现途径, 只有做到“三贴近”才能准确把握当前的新形势和人们思想的新动态, 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亲和力和说服力, 才能让人们接受和认同。

三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的工作方式方法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特别是在当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信息时代到来的大环境下, 更要抓住时代的特点, 做到方式方法与时代特点相结合, 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一) 加强网络资源利用, 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信息时代的到来, 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甚至对人们的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的形成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确实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但同时我们应看到网络也为其提供了大的平台, 如果我们利用得好, 完全可以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先进文化的思想阵地。

我们几年前就一直提倡建立红色网站, 但是这些网站的点击量并不大, 关注度也不高,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网站的内容不如那些人们喜闻乐见的网站吸引人。因此, 如何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为一体的, 同时具有中国气派和时代精神的网站, 在内容上能留住人们的眼球, 在人群中的影响能不断扩大, 在人们的心底能筑起坚固的“防火墙”, 这是新时期的一个艰巨的课题。

为了充分发挥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正面作用, 我们必须“四管齐下”:“一是加强网络立法和以法治网的力度;二是实行技术控制和分级过滤管理等措施;三是开发升级有害信息过滤防范软件;四是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在教育资源的软件开发上下工夫。”

(二)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社会的发展变化非常快, 人们普遍心理压力都特别大。“日本在物质贫乏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及战后初期, 精神病患者很少, 以后随着经济繁荣的实现, 精神病反而急剧增强了。”由此可见, 经济愈是发达, 社会愈是进步, 与之伴随的常常就是人的精神压力愈大, 为了舒缓压力和心理焦虑, 所以就有了所谓的“芙蓉姐姐”等“娱乐狂欢”现象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对人的精神压力和焦虑能不能起到作用, 能不能产生像赵本山小品那样的吸引力, 就是摆在我们思政工作者眼前的问题。

要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必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注重心理疏导, 这样我们的工作才具有认同感和吸引力, 这样能更好地提高人们的适应能力, 正确面对社会竞争和压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塑造健全的人格, 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 重视新闻媒体舆论引导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

新闻媒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之一, 我们只有将现代社会的新知识和高科技手段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新闻媒体具有教育和引导作用, 它是群众接触社会事件和党中央政府政策的第一窗口, 所以, 要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必须抓住这个第一窗口。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新闻媒体不仅要坚持“三贴近”原则, 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并且要注重报道方式。比如, 对某群体事件的报道, 不要只是单纯地罗列事实, 而要分析该事件发生的原因、天灾人祸的因素以及如何避免该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这样可以使群众确切了解到事件的真相和发展过程, 预测发展状况, 真正做到舆论正确引导, 保证社会和谐有序。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

从1984 年以来, 我们的学科建设从一级学科到二级学科, 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点、博士点的增加, 可以看出, 这三十年间取得了巨大成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科学来研究, 才能为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一) 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 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指导

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 要对学科进行科学的界定和规律的探索, 比如, 概念、范畴、研究对象、载体以及本质规律等。除此之外, 还要对经验进行总结, 不光要对历史进行总结, 还要对党的新经验进行总结。只有这样, 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给人的印象不是只停留在阶级性和政治性上, 才能凸显出其科学性的一面, 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指导。

(二) 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建设和领导, 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到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 可见党中央对意识形态问题是十分重视的。党在抓意识形态的同时, 也不能忽略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领导。但是, 从基层的情况来看, 一些学校党委的领导对这个学科不够重视, 工作存在一手软、一手硬的情况。另外, 还存在师资的投入不够、教学机构被弱化等诸多问题。所以, 要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党必须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领导, 这样, 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障。

在此过程中, 一定要认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要紧紧围绕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 而不是成为中心任务, 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出现严重的“左”的错误。

(三) 加强学科建设, 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

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的建设, 人才建设得怎么样, 决定着我们这个学科将来的发展前途。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 首先要制定专业的培养计划,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素养、科研能力和基层实践能力。其次要加大师资投入, 加大培养力度和资金保障, 使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对学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要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摆脱其在人们心中社会工具性的特点, 就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做到方式方法与时代特征相结合, 提高其对人们的吸引力和人们的认同感, 同时要加强学科的建设, 增强学科的科学性, 为我们的前线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人才支持。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其作用, 而不是言之无物的空架子。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强大舆论力量[N].人民日报 (海外版) , 2003-12-08.

[2]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7) .

[3]蔡克勇.网络与校园文化建设[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07, 4 (2) .

[4]池田大作, 奥锐里欧·贝恰.二十一世纪的警钟[M].卞立强, 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8.

上一篇:爱是我们的动力五年级作文下一篇:委托贷款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