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

2024-06-09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12篇)

1.《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 篇一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类积累下来,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文言实词的学习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一、一词多义: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例:“负”,本义是背载物,载。引申为承受、承担,支撑;再引申为抱有、享有,又引申为依仗、凭借,进而引申为辜负、对不起等。

1、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载

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支撑

3、久负盛名 享有

4、负势而上 凭借

5、誓天不相负 辜负 注意:一个多义词在具体语句中只表示一种特定的含义,确定多义词的义项,应结合上下文以至全文的内容。

二、古今异义: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的古代词语今天词义扩大了,有的缩小了,有的失去了古代词语的意义,即意义转移了。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例: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用来

2、铁骑突出刀枪鸣 突然冲出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和子 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以为一个双音词。另外要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例: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三、通假字:通假,基本是同音通假。主要有四种情况:

1、同音通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

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孰为汝多知(知,通“智”)乎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举酒属(属,通“嘱”)客

4、形近通假(声母相同):将军身被(被,通“披”)坚执锐

注意: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所以我们用“形声辨义法”来辩别通假字。

四、词类活用:是指某类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和语境相适合的意义。常见情况(见课本91页)

【练习】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临帝子之长洲:(2)穷岛屿之萦回(3)或命巾车,或棹孤舟(4)潦水尽而寒潭清(5)策扶老以流憩(6)识盈虚之有数(7)临清流而赋诗(8)景翳翳以将入

(9)一言均赋,四韵俱成(10)齐谐者,志怪者也(11)适百里者宿舂粮(12)虽然,犹有未树也

(1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1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15)本图宦达,不矜名节(16)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17)绝云气,负青天(18)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乃瞻衡宇,载欣载奔(2)俨骖騑于上路,(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4)北冥有鱼,其名为鲲(5)适莽苍者三餐而反(6)小知不及大知(7)汤之问棘也是已(8)此小大之辩也

(9)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10)辩乎荣辱之境(11)而御六气之辩(1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1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14)臣以险衅,夙遭闵凶(15)旬有五日而后反(16)故夫知效一官(17)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1)千里逢迎,高朋满座(2)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3)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5)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6)诏书特下,拜臣郎中(6)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8)悦亲戚之情话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眄庭柯以怡颜(2)园日涉以成趣(3)悦亲戚之情话(4)乐琴书以消忧

(5)或命巾车,或棹孤舟(6)善万物之得时(7)乐夫天命复奚疑(8)襟三江而带五湖

(9)徐孺下陈蕃之榻(10)雄州雾列,俊彩星驰(11)层峦耸翠,上出重霄(11)川泽纡其骇瞩(12)钟鸣鼎食之家(12)四美具,二难并(13)屈贾谊于长沙(14)窜梁鸿于海曲(15)宁移白首之心(16)不坠青云之志

(1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18)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19)臣以险衅,夙遭闵凶(20)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2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22)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3)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2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25)人命危浅,朝不虑夕(2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27)谨拜表以闻(28)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29)举臣秀才(30)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基础达标】

1、指出下列句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

A、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B、不远万里 C.鱼肉百姓 D、春风又绿江南岸

2、选出语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B)例句:不耻相师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B、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按用法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①孔子师郯子 ②襟三江而带五湖 ③吾得兄事之 ④朝歌夜弦 ⑤目吴会于云间 ⑥择善而从之 ⑦俊采星驰 ⑧燕赵之收藏 A、③④⑤/①②⑦/⑥/⑧ B、③⑤⑦⑧/①②④/⑥ C、③⑦/④⑤/①②/⑥/⑧ D、③④/⑤⑥⑦/①②/⑧ 【作业布置】

1、下列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请你在句后括号内用序号注明活用类别。A.名词作动词 B.意动用法 C.形容词用作名词。(1)吾师道也(A)(2)吾从而师之(B)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5)而耻学于师(B)(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B)

2、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C)。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其一犬坐于前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D、卒廷见相如 文 言 句 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示;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也(或者也)。”表示;如:夫战,勇气也。

3、用:“?者,?。”表示;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表示;如:刘备,天下枭雄。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廉颇蔺相如列传》)“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是,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8、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练习】

1、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A是天下之大贼也 B是胜之舍人也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不知木兰是女郎(3)“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故木受绳则直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位卑则足羞

(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梁父即楚将项燕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D、若即若离

2、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1)灭六国者,六国也。

(2)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环滁皆山也。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二、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被” 常见的几种形式:

1、用“?于?。”表示; 如: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2、用“?见?”的形式表示;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受?于?”的形式表示; 如: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练习】

1、按要求做题: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败秦师于崤 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D受制于人

2、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被动的标志。(1)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

(2)天监初,父为吴兴原乡令,为奸吏所诬,逮诣廷尉。(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5)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6)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7、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 篇二

1.让学生整体把握文言倒装现象;

2.探究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3.通过课内、外练习对宾语前置的规律加以巩固并能熟练翻译宾语前置句。

教学难点是学会分析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并将所学规律运用到文言文翻译中去。

二、教材地位

本课所选取的教材是人教版必修5,到这一阶段学生已经学完五册的古文,对文言句式有较系统的接触。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倒装现象掌握得不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课文中的倒装句。一旦几种倒装混合使用,这部分学生就无法顺利翻译古文。因此本课通过宾语前置的规律探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系统总结文言文语法特点,让他们举一反三,也能理解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这两种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文言文翻译中,反哺学生的古文学习。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语法学习是严谨系统的,如果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各种语法规律,学生难免会对古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本课通过大量例句,对比翻译,让学生自主探究宾语前置的种种规律,使他们不仅印象深刻,而且感受到探究学习的乐趣。

以练代记。归纳文言句式的终极目标是要运用到文言文翻译中,因此本课配套了大量练习,让学生以做代背,熟练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进行文言翻译。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现代汉语之句子回顾

请同学们运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对PPT上的这几个句子进行句法成分分析,每个小组把结果写在小黑板上,并派一位同学准备讲解为什么这样划分。

我喜欢书。

我喜欢(语文)书。

我[非常]喜欢(语文)书。

(好学的)我[非常]喜欢(语文)书。

定+主+状+谓+定+宾

请一位小组代表讲解为什么这样划分,要求讲清楚他们是如何识别该句子里的主谓宾和定状补的。根据刚才这位小组代表的发言,引导大家思考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划分的要点

句法成分歌诀: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运用所学规律,再次划分一个现代汉语句子的句法成分。邹忌不相信自己。比较: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比较,同学们发现哪个句法成分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把这类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文言句式称为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主要有三种: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搭载语法的时空快车,穿越回古代看看古人是怎么说话的。我们尤其关注古人是在什么情况下颠倒宾语的位置,这也是本节课的主题——文言句式之宾语前置。

(二)探究规律——否定句里的宾语前置

小试牛刀——翻译下列句子:(1)古之人不余欺也译:译:古代的人没有我欺骗?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2)莫之夭阏者译:没有什么它阻碍?没有什么阻碍它。学生迅速指出两个句子都应该采用第二种翻译。那么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呢?古人是不是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把宾语前置呢?请小组自主讨论。学生经过观察发现两个句子的共同点:否定句;宾语都是代词;宾语前置在动词前。规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前置。这类句子一般含有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毋、无、莫”。

练一练。(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译:这样还不能称王的,从来没有过。(2)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译:时间像流水一样消失了,年华不会等待我。(3)不吾知其亦已兮《离骚》译:不了解我就罢了。这三个句子,我们应用自己发现的规律,较准确地进行了宾语位置的语法归位和句子翻译。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古人还会在哪些情况下,把宾语提前呢?

(三)探究规律——疑问句里的宾语前置

小试牛刀——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1)乐夫天命复奚疑!译:乐天安命还疑虑什么呢!(2)之二虫又何知!译:这两只虫子又知道什么呢!(3)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译:那么万物与我都是无穷无尽的,你又羡慕什么呢?同学分组讨论,并总结句子特点:都是疑问句;宾语“奚”“安”“何”“何”都是疑问代词;这些宾语都前置。规律: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疑问代词有“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

练一练:(1)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译:还驾车出游追求什么呢?(2)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译:你将要去哪?(3)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沛公在哪?(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译:为什么匆匆忙忙地想要去哪里?以上句子都是疑问句,同学们都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较好地进行了文言翻译。但最后一个句子,有较多同学感到棘手。为什么呢?这个句子的宾语比较特殊,它有两个宾语“何”和“胡”。“何”是动词“之”的宾语,而“胡”是介词“为”的宾语。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小试牛刀——翻译下列句子并找出句子特点、(1)子卿尚复谁为乎?《苏武传》译:子卿尚且又为了谁呢?(2)何以战?《曹刿论战》译:凭什么作战?请同学分组总结句子特点:这两个句子都是疑问句,宾语都是代词,都是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请同学找出前置的规律: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练一练(1)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不这样,我凭什么会这样?(2)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译:凭什么知道它这样?(3)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没有这个人,我要和谁一起归去。(4)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凭什么了解他?(5)何为其然也?《逍遥游》译:为什么箫声会这样?

(四)探究规律——疑问句里的宾语前置

小试牛刀——分组翻译句子并找出句子特点:(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那晋国,有什么满足的?(3)何陋之有?《陋室铭》译:有什么简陋的?分组讨论这三句并总结句子特点:这三句都有“之”,宾语都在“之”的前面,谓语动词都在“之”的后面。“之”没有实际意义,只有语法意义。规律: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是”也可做提宾的标志)

唯利是图:图利;唯才是举:举才;唯马首是瞻:瞻马首;唯命是从:从命;唯你是问:问你。以上不能算句子,只是一些成语,但现代汉语的成语保留了古代文言的语法习惯。因此这些成语中“是”仅仅是提宾的标志,在明白了语法规律以后,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些现代汉语的成语不能按照现代汉语习惯来解释。

(五)总结规律

根据PPT上的这些句子,请同学们进行小组内交流,总结宾语前置句的几种主要类型,如果你们有更好的例句,也可以补充。古之人不余欺也。忌不自信。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总结:在古人讲话的句子中,并不是所有的宾语都要提前,而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宾语提前。(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3)以“是”“之”为提宾标志。

五、翻译选段并找出宾语前置句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桓公(桓温)北征时,途径金城,看到他任琅琊内史时种的柳树,已经十围粗了,感慨说道:“树木的变化尚且如此,人又凭什么禁得起岁月的流逝呢。”手握枝条,潸然泪下。

谢公云:“贤圣去人,其间亦迩。”子侄未之许。公叹曰:“若郗超闻此语,必不至河汉。”谢安说:“圣人、贤人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也是很近的。”他的子侄不同意这种看法。谢安叹息说:“如果郗超听见这话,一定不至于不相信。”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忽然间,雪下大了,谢安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好似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谢安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六、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了解了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也明白了古人到底在哪些情况下会把宾语提前。宾语前置只是倒装句中的一种,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探究一下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是否也有一定的规律呢?

七、作业

3.《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 篇三

【解题方法】

相对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有更多的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括号内为补充的省略成分):

一、省略主语。有承前省略、蒙后省略、自述省略和对话省略。如: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此句为承前省略。

2.(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此句为蒙后省略。

3.(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手自笔录,(余)计日以还。

此句为自述省略。

4.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此句为对话省略。

二、省略谓语。如: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也有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1.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2.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

以上两例均为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3.亦以(之)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4.此人一一为(他)具言所闻。

以上两例均为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四、省略介词。文言文中介词“于”“以”等常常省略。如:

1.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

3.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4.赐之(以)彘肩。

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有两种类型的句子要特别注意:一种是翻译时要补出介词的宾语,一种是翻译时要补出动词的宾语。如:

1.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译文:第二天,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出使元军。

翻译这一句时,“以”的宾语“身份”要补出来,否则句子就不完整,即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2.略陈固陋。

译文:我大略地陈述自己鄙陋(的意见)。

翻译时,动词“陈述”的宾语“意见”要补出来,否则句子就不完整,即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另外,还有一种最难翻译的省略。如: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文: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显然,“劣马拉车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因此,考生在翻译时必须补充说明劣马拉车走十天成功的原因——能走很远。这样一分析,显然例句应该翻译成“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止”。

这类省略句的翻译难度较大,需要考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倒装句

【解题方法】

一、主谓倒装

按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主语应在谓语前面。而在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作用,有时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倒置。如:

1.甚矣,汝之不惠!(“甚”是谓语,“汝之不惠”是主语。)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是谓语,“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

二、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的动词宾语都是在谓语之后,古代汉语中却常有与之相反的情况。形式如下: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如:

大王来何操?(“何”是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操”的宾语。)

且焉置土石?(“焉”是疑问代词,充当动词“置”的宾语。)

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时宾语前置。如:

何以知之?(“何”是介词“以”的宾语。)

君何以知燕王?(“何”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以”的宾语。)

3.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如: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之”是代词,是动词“御”的宾语。)

忌不自信。(“自”是代词,是动词“信”的宾语。)

4.用“之”“之为”或“是”等标志性词语帮助宾语前置。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读”和“惑”分别是动词“知”和“解”的宾语,“之”起提宾的作用。)

惟弈秋之为听。(“弈秋”是动词“听”的宾语,“之为”起提宾的作用。)

唯才是举。(“才”是“举”的宾语,“是”起提宾的作用。)

三、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前面,而古代汉语中有时通过一些虚词将定语放到了中心词后面。形式如下:

1.用“者”使定语后置。如: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好事”为“少年”的后置定語。)

求人可使报秦者。(“求”是谓语,“人”是宾语,“可使报秦者”是定语,置于宾语“人”后面,为定语后置句。)

2.用“之”使定语后置。如: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惠之百亩。(“滋兰”和“惠”分别是中心词,“九畹”和“百亩”分别是其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和“筋骨”分别是中心词,“利”和“强”分别是其后置定语。)

3.用“……之……者”使定语后置。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是中心词,“铿然有声”是其定语,“之”和“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是中心词,“千里”是其定语,“之”和“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4.用“……而……者”使定语后置。如: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是中心词,“能不易其志”是其定语,“而”和“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民”是中心词,“无告(无依无靠)”是其定语,“而”和“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5.数量词作定语时定语后置。如:

賫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黄金”“服剑”“文车”是中心词,“千斤”“一”“二驷”是其定語。)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骑”是中心词,“数十”是其定语。)

四、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经常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即它的宾语)结合,组成短语,称作“介词结构”,也称作“介宾词组”或“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结构一般都放在谓语前面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介宾结构若充当状语,通常在谓语后面,即介词结构后置现象,有一种为状语后置,如“覆杯水于坳堂之上”。还有一种结构是作补语,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介词结构后置句通常有三种形式:

1.介词“乎”与后面的短语组成的介宾结构,看起来是补语,但在翻译时,除个别依旧作补语外,一般要提前作状语。如: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乎”分别与“东西”“南北”组成短语,充当“叫嚣”和“隳突”状语。)

2.介词“于”与后面的词构成的介词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可以表示处所、比较、被动、对象等,常常后置。

表比较。如:

长于臣。[(项伯)比我大]

表处所。如: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然而没有料到能先入关攻破秦军,有机会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表被动。如: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祸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而智勇双全的人也大多被自己沉迷无节制所困厄。)

表对象。如:

赵氏求救于齐。(赵国向齐国求救。)

3.动词后的“以”与后面的宾语构成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如:

覆之以掌。(“以掌”是介词结构,置于谓语“覆”之后充当状语。)

4.高三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7 篇四

教案7 6.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宾语]例如: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2.[副词作状语+名词]

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3.[能愿动词+名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4.[名词+补语]

如:今王鼓乐于此。)《孟子•梁惠王下》)5.[所+名词]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6.[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例如:卒中往来,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赤壁之战》)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谓语的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9.[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己,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候张良。(《鸿门宴》)2.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

如:

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例如:

盖其又深,则具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例如: 1.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

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3.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

四、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第一,表示比喻。例如: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第三,表示处所。例如: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变,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第四,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

五、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动”,“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如意动。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A、形容词意动。

成以其小,劣之。(《促织》)B.名词意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时,应注意其中的固定结构。这些固定结构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①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论浯六则》: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何以知之?” 《冯婉贞》:三保瞿然曰:“何以为计?” ②何所„„?(所„„是什么?)《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 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鸿门宴》:未辞也,为之奈何? /

《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④如„„何,奈„„何?(拿„„怎样呢?)《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

/

《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 ⑤孰与„„?(与„„比哪个„„?)《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孰与徐公美? /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⑥安„„乎?(怎么„„呢?)

《赤壁之战》: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⑦独„„耶?(难道„„吗?)《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 2.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

/

《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何„„为?(„„干什么呢?)《鸿门宴》:何辞为?

/

《殽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

/

《左传•僖公三十年》:夫晋何厌之有?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荷蓨丈人》: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 „„哪里呢?)《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叹)/ 《采草药》:岂可一切拘以定时哉? 《鸿门宴》: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殽之战》: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⑥安„„哉(乎)?(哪里„„呢?)《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兼有感叹)/ 《赤壁之战》:将军迎操将安所归乎? ⑦不亦„„乎?(不是„„吗?)《论语六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察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⑧„„非„„欤?(„„不是„„吗?)

《屈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欤? ⑨宁„„耶?(哪里„„呢?)

《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兼有感叹)⑩顾„„哉?(难道„„吗?)

《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叹)⑩独„„哉?(难道„„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虽有君命,何其速也!②直„„耳!(只不过„„罢了!)《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③惟„„耳!(只„„罢了!)

《谭嗣同》: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④一何„„(多么„„啊!)

《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⑤亦„„哉!(也真是„„啊!)《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4.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兼表反问)《季氏将伐颛臾》:求,无乃尔是过与? /《殽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②得无(微)„„乎?(该不是„„吧?)(兼表反问)《王忠肃公翱事》:若辈得无苦贫乎? / 《韩非子•内储说下》: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师说》:其可怪也欤? ④„„庶几„„欤?(„„或许„„吧?)

《孟子二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5.表示选择

① 与其„„孰若„„?(与其„„,哪如„„?)《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②„„

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梅花岭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 ③其„„耶?其„„也?(还是„„呢?还是„„呢?)《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理解文句

①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B级)

②翻译成现代汉语(B级)[知识要点] 把握文句句意,它同考查常见实词、虚词的联系较为密切,往往是选择一个含有几个关键性实词、虚词的文句,构成对该句句意四种不同解说,让考生选择其中一个正确的答案。为此,考生要掌握常见的实词与虚词的用法,了解文言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在答题时要注意语言环境,决不可从主观出发去曲解。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有利于更加深入、更加细致、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原文。因此,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古译今”属于必考内容。要做好翻译,必须明确以下三点。

(一)译文的标准是“信”“达”“雅”。对中学生来说,主要是“信”“达”二字。所谓“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不漏掉,不增译。“达”就是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从词语到结构直接对译。“意译”就是着眼于表述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需要意译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将对词语的“解释”简单地“搬进”译文不够恰当的地方。如“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当解释为“天地四方”,但直接写进译句,很费解,就应根据这个词在句中的意思,译为“整个天下”。又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中的“践”字,原意是“登上”,但在这个句子中,就不能这样“直译”,而应该灵活地译作“凭着”、“依靠”。

2.运用借喻、借代、委婉、互文、用典等修辞格的语句。这些句子,若拘泥于直译,本来的意思很可能表达不清甚至错误。比如“振长策而御宇内”,只能意译为“用武力来统治各国”,而不能直译为“扬起长鞭子来控制天下”。像类似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互文”语句,若简单地按字面对译,就与原意大相径庭。

3.省略句、倒装句及一些需要浓缩或扩展的句子。这些句子在翻译时,在不失原意的前提下,必须作必要的补充和改变,使其合乎现代的语法与文理。比如:“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这句话在翻译时,如果不把省去的两个介词“于”补充翻译出来,就不是通顺的句子;“求人可使报秦者”若不把置后的定语“可使报秦”调到“人”的前面,译出的句子就非常别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如依次逐一直译,不加以浓缩,就显得十分罗嗦重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必须将句中的“先后生于吾”予以扩展,译为“比我大还是比我小”。

[知识点解说] 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对”“换”“留”“删”“补”“调”。“对”就是对译,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现代“双音节”(或多音节)词。“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那些没有共同构词成分的词(如“师”替换为“军队”)。“留”是保留不译,文言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典章制度等)以及和现代汉语中意思完全相同的词语,就可这样处理。“删”是删略,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以及某些连词),今天无对等的词进行翻泽,而且删后又不影响表达的准确通顺,便可删略。前面提到的对铺排的句子进行浓缩,也是“删”的一个方面。“补”就是补充译出文言中省略了的而语体文不能省略的成分。“调”是调换语序,即把文言文的倒装句“顺”过来,以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对”“换”“留”“删”主要是就词汇而言的,“补”“调”主要是就句法而言的。

五、分析文章 [知识要点]

①分析文章的内容(C级)

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C级)[知识点解说]

1.分析文章的内容(C级)例: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1997年全国高考题,19小题)A.权善才得罪了飞骑,飞骑为了报复,利用高宗奉守孝行的心理,竭力要将善才的过错酿成死罪,从而

引发了高宗和狄仁杰之间是否要处死善才的一场激烈争论。

B、由于狄仁杰坚持己见,拒绝执行高宗的命令,高宗为此十分恼怒,在这君臣双方相持不下时,侍中张文罐挥动笏板,要仁杰离去,但仁杰仍然援引古例强行谏劝。

C、狄仁杰在谏劝时,十分讲究语言艺术,他称赞高宗行如尧舜,而尧舜又是以宽厚仁爱为本的君主,这就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仁杰的谏劝。

D.狄仁杰认为法令既已公之于众,就不可有徇情枉法而罚非其罪的事情,他主张法令不可无常,使全国上下无所适从,只要法令没有改变,就不可将善才处以极刑。

【分析】例题是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叙述了狄仁杰和高宗争论的由来,B项叙述了双方争论相持不下的局面,都符合文意。D项更进一步分析了狄仁杰为什么坚持自己的意见,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C项叙述高宗接受仁杰的谏劝,是因为仁杰十分讲究语言艺术,用尧舜的宽厚仁爱来激励高宗,使高宗进退两难,这一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也歪曲了原文的内容,答案应是C项。

2.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C级)“文章”是个整体性概念,若加以分析,其中—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在议论文中,文章的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但在一些借古喻今的史论中,由中心论点引发的对现实的观照和感慨,也是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内容。《六国论》就是这样。在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表现为对人物、事件的是非评价和爱怜憎恶。这种是非评价和感情态度,常常集中体现于作者所精心锤炼的议论句段中。《阿房宫赋》、《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促织》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自然,在具体的记叙描绘中,也会渗透着作者的观点和感情,《项脊轩志》在这方面就很突出。

[高考试题及解析] 例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一(8)题(1995年全国高考题)郑善果母者,年二十而寡。性贤明,有节操,博涉书史,通晓治方。每善果出听事,母恒坐胡床,于障后察之:闻其削断合理,归则大悦。若行事不允,或妄瞋怒,母乃还堂,蒙被而泣,终日不食。善果伏于床前,亦不敢起。母方起谓之曰:“吾非怒汝,乃愧汝家耳。吾为汝家妇,获奉洒扫。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在官清恪,未尝问私,以身徇国,继之以死,吾亦望汝副其此心。汝既年

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惟备无资,单车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

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备

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吏民感

义,莫不倍用命焉。郡多氐人,便习山谷,其大豪齐钟留者,为群氐所信向。奋乃率厉钟留等令要遮抄击,共为表里。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遂禽灭茂等,奋妻子亦为所杀。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为政明断,甄善疾非,见有美德,爱之如亲,其无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称为清平。

(《后汉书•孔奋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盈:满

B.不以官属礼之

礼:礼节

C.奋谢之而已

谢:拜谢

D.既至京师,除武都郡承

除:授官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节操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①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

②樊哙覆其盾于地 C.①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

②臣乃敢上璧 D.①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

②吾从而师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项是

A.八年,赐爵关内侯

B.孔君清廉仁贤

C.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

D.见有美德,爱之如亲 4.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孔奋修节自守、廉洁如一的品性的一组是 ①备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

②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

③躬率

妻子,同苦菜茹。

④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

⑤唯奋无资,单车就路。

⑥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5、下列各项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奋年轻时跟随大学者刘歆学习《春秋左氏传》,得到刘歆的称赞,并说他已从孔奋那里学到不少道理。

B.孔奋能保持清明廉洁,在职四年,家财并没有增加,生活非常节俭,但却极力以美食孝敬母亲,自己同妻儿一起以普通饭菜为食。

C.孔奋做高官后也能立节自守,太守梁统很敬佩他,不把他当作上级看而是像朋友一样对待,常常引见给自己的母亲。

D.孔奋离任后,百姓们为感谢他的恩德,聚集了好多财物,追送给他,孔奋只是拜谢,一点都没有接受。

6、翻译最后一个自然段(“奋自为府丞„„郡中称为清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礼”应为“礼待”)

2、C(A项中两个“而”字,同为连词,表转折,译为“然而”;B项中两个“于”字,同为表处所介词,译为“在”;C项中两个“乃”字,第—个为表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为“于是”,第二个为表限制性副词,译为“才”

;D项中两个“之”字,同为代词.译为“他”)

3、B(A项中“关内”

古义指函谷关内,今义指山海关以南地区;B项中“清廉”,古今同为“清正廉洁”

;c项中“妻子”,古义为妻子、儿女,今义为妻子;D项中“美德”,此为名词,有美德之人,今为名词,美好的品德)

4、D(①言其年轻时学习努力;③言其孝母;④言其治理百姓以仁爱公平为贵,故太守尊重他)

5、C(孔奋当时未做高官,只是梁统的下属)

6、参看译文有关部分。

[参考译文)孔奋,字君鱼,是扶风茂陵人。他的曾祖父孔霸,在汉元帝时任侍中。孔奋少年时随从刘歆学习《春秋左氏传》,刘歆称赞他,对学生说:“我已从君鱼那里学到了大道。”

王莽之乱时,孔奋与老母亲和幼弟到河西地区躲避兵祸。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邀请孔奋作为自己官署的议曹掾,担任姑臧长官。八年,元帝赐爵位为关内侯。当时天下纷扰混乱,唯有河西地区较安定,姑臧被人们称为富县。这里与羌胡通商贸易,每天有四次集市。每一任县官,没过几个月便都富裕起来。孔奋任职四年,财产却一点没有增加。他侍奉母亲非常孝敬谨慎,虽然自己生活俭朴,却极力以美食孝敬母亲,自己带着妻子儿女—同以普通饭莱为食。当时全国仍未安定,士大大都不注重操守,而孔奋却尽力以清廉行事,因此被众人所取笑,有的人说他身处富庶地区,不能使自己富裕起来,只是白白地自讨苦吃。孔奋注重节操,施政以仁义平和为本,太守梁统对他深为敬重,不以官属的客套礼节对待他,常在大门口迎接,领入内室引见给自己的母亲。

陇西和蜀地平定后,河西地区的太守、县令都被征召人京,官员的财物连车满载,塞满了山川。只有孔奋没有资财,乘一辆车上路。姑臧的官员百姓以及羌胡都说:“孔君清廉仁义贤惠,全县都蒙受他的恩惠,如今他离去,我们为什么不报答他的恩德呢!”于是大家共同凑集收敛了成千上万的牛马器物,追了数百里送给孔奋。孔奋只是拜谢而已,—点都不接受。孔奋抵达京城后,授职为武都郡丞。

当时陇西残余的贼人隗茂等人在深夜攻击官府,杀害了郡太守。贼人害怕孔奋穷迫不舍,于是抓住他的妻子儿女,想作为人质。孔奋当时年已五十,只有—个儿子,但他一心为国,丝毫不被贼人所动,仍尽力征讨。官员、百姓被他的精神所感动,都拼命与贼人作战。郡中居住着许多氐人,熟悉山川道路,大首领齐钟留,深为氐人信赖。孔奋便率领督励齐钟留等

人,命他们在要道阻击抄掠贼兵,与官军互相呼应,里应外合,贼人窘迫惶恐,被逼急了,于是把孔奋的妻子儿女推到阵前,威胁孔奋退兵,而孔奋却攻击得更加急迫,终于擒获消灭了隗茂等人,但他的妻子和子女却被贼人所杀。光武帝因此而下诏褒扬赞赏了孔备,拜他为武都太守。

孔奋在任府丞时,已深受官民敬重,等到他担任太守后,全郡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修行操守。孔奋施政清明有决断,甄别和表扬善行,痛恨错误行为,见到人有美德,爱他如同亲人;对不良行为,则疾恶如仇,郡中的人都称他清廉公平。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晏子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不复与焉。”

(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召而数之

数:责备

B.而君反以罪臣

罪:以„„为罪

C.避贤者之路

避:避开、闪开

D.景公乃下席而谢之 谢:感谢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臣请改道易行

B.仓库少内 C.陂池之鱼

D.属托不行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景公迎而贺之曰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B.①今臣之治东阿

②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C,①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②甚矣,汝之不惠

D.①寡人不复与焉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与晏子治理东阿正确作法有关的一组是

①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②属托不行,货赂不至

③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④并会

赋敛,仓库少内

⑤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⑥当此之时,民无饥者

A.①③⑥

B.②⑤

C.①④

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先前治理东阿,三年恪尽职守、廉洁自律、—心为民,虽然把东阿治理得好好的,但却遭受到景公的责怪,而且还要大大地责罚他。

B.晏子第二次治理东阿,他“改道易行”,采取广征多敛、少向国家交纳赋税的策略,结果尽管没治理好东阿,百姓饥饿难挨,但景公却迎接祝贺,并且赞扬他有成绩。

C.晏子治理好东阿时遭责罚,治理不好时却反而受到赞赏。究其深层原因,不难推断出是景公偏听偏信、不做实际凋查研究所致。

D.面对偏听偏信,不做实际调查研究就轻下结沦,从而赏罚不明的景公,晏子已经不屑再为他做事,即使景公封为“东阿王”、“无复与焉”,也不能动摇他“乞骸骨”、“避贤者之路”的归隐决心,晏子再没有为景公效力。

6、翻译“前臣之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几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谢:意思应为“道歉”)

2、C(古今都是“水泽池塘”的意思。A.文中意为:更换行事的方法。今意为:改变行动的趋向或路线。B.文中意为:特指国家的仓库,即“国库”。今意为:泛指一般的仓库。D.文中意为:不接纳。今意为:不可以、不中用、不好等)

3、D(两个“与”分别意为“干涉”和“结交”。A.两个“而”都是表示承接关系。B.两

个“而”都是用于主谓之间。不译。C、两个“矣”都是语尾助词,译为“啊”)

4、B(此题应该注意题干中“正确做法”四个字.①不是晏子的做法,而是请求。③是景公称赞晏子的话。④是晏子第二次治理东阿故意采用的错误做法。⑥是晏子治理东阿的业绩。所以只有②和⑤正确)

5、D(景公并没有封晏子“东阿王”,是否继续再为景公做事,文章也没有明确交代)

6、以前我治理东阿的时候,不听从私人请托,不接受财物送礼。

5.文言句式的教学设计(详案) 篇五

——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

作课人:张小晋 [教学目标] 1.立足课本,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文言宾语前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的一般特点、规律,面向高考。

2.让学生通过与教师一同归纳宾语前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这一知识,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学生为主体,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帮助学生理解、归纳、总结、讨论等方式学习宾语前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4.通过学习调动他们的做古文阅读题的积极性,树立学生的信心,相信自己能行。【教学重点】

宾语前置句 【教学难点】

宾语前置句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说“古今言殊”。他说,尽管是为《论语》作注的大学者朱熹,假如时光倒流,让他参与孔子与其弟子的交谈,春秋孔子他们的说话,宋人朱熹一句也听不懂。为什么?“古今言殊”。

二、考点阐释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 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内容中许多句 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翻译题中,因此其是不可忽视 的一个考点。

三、回顾句式类型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四、课堂活动

(一)动宾前置 1.学生练习

练习一:翻译下列句子

以为莫己若者。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良曰:“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童子何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2.师生归纳总结动宾前置的情况。

动词宾语前置的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二)介宾前置 1.学生练习

练习二:翻译下列句子

君何以知燕王?

微斯人,吾谁与归?

胡为而来哉?

一言以蔽之。

歌以赠之。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并力西向。

2、师生归纳总结介宾前置的情况。

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是介词“以”;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三)介宾结构后置1.学生练习

练习三:翻译下列句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佚之狐言于郑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师生归纳总结介宾结构后置的情况。介词结构后置的情况:(1)介词结构“于„„”在古代汉语中放在谓语动词后,按现代汉语习惯应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

(2)介词结构“以„„”在古代汉语中放在谓语动词后,按现代汉语习惯应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

五、课堂练习练习四: 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时人莫之许也。

B.吴子未之恩也。

C.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下列句子中与“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句式相同的一项()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B.甚矣,汝之不惠。

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六、布置作业

1.资料上的文言句式题;

2.2010年全国高考卷I、2010年浙江高考卷、2009年天津高考卷上的文言文阅读题。

七、课后小结

从本节课学生的活动情况来看,学生掌握了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宾语前置这一特殊句式。存在的不足之处是这一知识点是在翻译题中考查,学生的翻译不到位,句式掌握了,但一些重点字词翻译不出来。

八、课后反思

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一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立足课本抓好重点实词这一知识点。

板书设计

(一)动词宾语前置的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二)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 前面,最常见的是介词“以”;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三)介词结构后置的情况: 1.介词结构“于„„”在古代汉语中放在谓语动词后,按现代汉语习惯应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

6.致谢词语和句式 篇六

表示感谢的词汇有以下几类:

1.thank(动词)、thankful(形容词)、thanks(名词)→与express,give,offer或extend连用 2.acknowledge(动词)、acknowledgement(名词)→与make,give或be in连用 3.grateful(形容词)、gratitude(名词)→与express或record连用

4.appreciate(形容词)→只能跟事,不能跟人、appreciation(名词)→与express,acknowledge或be in连用

5.indebted(形容词)、indebtedness(名词)→与express,acknowledge或be in连用 6.recognition(名词)→与give连用

另外,还可使用以下这一句型:

上述各项中的名词+go to,+be due to+人,+be owed to 表示感谢的句型很多,常见的有以下一些: I would like to thank…我要感谢……

The author wishes to express his sincere thanks to…作者愿对……表示由衷的感谢。I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我要感谢……

The author wishes to make the acknowledgement of…作者愿感谢…… Grateful acknowledgement is made to…对……深表感谢。

The author is in acknowledgement of…作者要感谢…… I acknowledge…我要感谢……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to…我要感谢…… Special gratitude is owed to…我要特别感谢…… A special gratitude is expressed to…我要特别感谢……

It is a pleasure to record my gratitude to…我要感谢……

I am grateful to…我要感谢……

I greatly appreciate…我对……极为感谢。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appreciation of…我要感谢…… I am greatly indebted to…我对……极为感谢(深表谢意)。I am indebtedness to…我对……表示感谢。

We express our indebtedness to…我们对……表示感谢。I wish to thank…我要感谢……

Thanks must be given to…我得感谢……

Thanks must be extended(或expressed)to…我得感谢…… Special thanks go to…我要特别感谢…… I offer my thanks to…我要感谢…… A word of thanks to…我要感谢…

Particular recognition is due to…我要特别感谢…… We wish to give special thanks to…我们愿特别感谢…… His sincere thanks are offered to…作者对……表示衷心的感谢。We are thankful to…我们要感谢……

7.文言特殊句式 篇七

1、【判断句】 ①……者,……也。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②……也。环滁皆山也。③……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2、【被动句】 ①为……所……(周初年少时)为乡里所患。《周处》 ②……为……。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3、【省略句】 ①主语省略。乃大惊,闻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宾语省略。备曰:“君与【】俱来。”《隆中对》 4【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状语后置。(备)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③宾语后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④宾语前置。

疑问句:何苦而不平?(苦:愁)何陋之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否定句:彼不我恩也。时人莫之许也。固定格式:唯利是图。

文言虚词集释

中考考纲要求掌握的8个文言虚词:其、为、以、于、乃、之、且、故

1、【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

公将战,曹谇请见。其乡人曰(他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桃花源记》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他的)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齐军的)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他的)②指示代词: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那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其中的)既克,公问其故。(其中的)③语气词:

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不译)

安陵君其许寡人?(祈使语气,可,该)(安陵君可要答应寡人啊?)

2、【为】 ①动词: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表现)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

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此(孙权)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作为)②介词,表示被动(周处)为乡里所患。(被)贤能为之(孙权)用。(被)③介词,表示对象 不足为外人道也。(向)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给)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给,替)

3、【以】 ①介词,译为拿、用、把、凭(借)、因、按照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凭)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凭借)衣食所安……必以分人。(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按照)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拿、把)②动词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③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结果等 属于作文以记之。(来)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可以】:可以凭借。可以一战。

4、【于】 ①介词,译为、在、到、从、比、对、向、跟等。战于长勺。(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给)皆以美于徐公。(比)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对)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向)

(刘备)访士于襄阳司马徽(到,向)遂用猖獗,至于今日。(到)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从)②【于是】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从此以后)吾祖死于是。(在捕蛇这件事上)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种情况下)③现代汉语:连词,表示后一件事紧接着前一件事。大家一鼓励,我于是恢复了信心。

5、【乃】 ①副词

乃入见,问何以战?(于是,就,才)乃记之而去。(于是,就,便)(便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离开了)凡三往,乃见。(才)羽、飞乃至。(才)

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②代词

家祭毋忘告乃翁。(你的)

6、【之】 ①代词(代人、代事、代物),译为他(们)、它(们)。贤能为之用。(孙权)属于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的事)登轼而望之。(齐军)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土地)②动词

之虚所卖之。(到、往)③结构助词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的)

b、主谓之间,不译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

d、定语后置的标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e、音节助词。顷之。公将鼓之。

7、【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儿去啊?)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况且)行木且荛,二豪贼劫持……(一面……一面……)

8、【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连词,因此,所以)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缘故)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因此自己起个别号……)西出阳关无故人。(旧的,从前的。故人:老朋友)

党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 学院三支部

李明达

本人作为一名老党员和教育工作者,更作为一名基层支部的党务工作者,多年来始终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以党的理论武装自己,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今年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能够根据学院《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切实按照争当优秀共产党员和争当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基本要求,积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自觉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坚持以优秀党员的标准指导和规范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强化理论武装、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遵守师德规范,加强宗旨意识和组织纪律,立足本职工作,敬业勤勉,务实开拓,积极转换工作理念,构建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全力做好学生安全健康成长成才的服务工作;在党务工作中,能够按照支部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围绕“立足岗位职能 打造工作亮点

提升管理成效”的活动主题,带领支部党员以“创建学习型处室、争当学习型干部”为载体,通过各种形式,深化党的理论的学习,强化党员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以党员的“五带头”为指针,在支部党员中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比作风、比实绩、比创新的“三讲三比”活动,积极开展了“党员目标承诺”、“岗位目标承诺”,牢固树立了“学生工作无小事”的工作理念,引导支部党员立足岗位职责,以党性锻炼、改进作风、提高效率、优化服务为重点,创建务实高效的处室。

回顾过去,鉴知未来,尽管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学习不够深入,理论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系统的理论学习还不够注重,学习还浮在表面,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在工作中,有时只顾忙于一些具体的工作,坚持学习的恒心和毅力不足,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在学习上搞实用主义,与本职业务有关的就学一些,与本职业务联系不紧的就不学或很少学,知识面不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作水平的提高。

2、在优秀共产党员的“五带头”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五个强”实践当中,有些方面达到了要求,优秀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得还不够。在会上作自我批评多,在其他情况下作自我批评少;批评别人打不开情面,不够大胆,怕伤害同志间感情,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认为目前整个大气候也就如此,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也不一定就解决问题。

4、工作方法有时不够恰当,不够策略,特别是对**室同志的批评和对**的同事的指导及批评,有时不够讲究方法,结果使同志们有时候出现比较勉强的现象。对工作方法,处事艺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总认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好的,方法问题欠缺一些,同志们都会相互谅解的。

5、在工作要求上。工作的标准要求不够高。满足于干完干成,求数量与求质量没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把自己的工作与统计改革紧密联系起来。虽然能按照完成工作任务,有只求一般标准,把标尺定的不够高,干些工作就有满足感的倾向。

6、在工作创新上。对待困难有畏难情绪,满足于领导叫干啥就干啥,积极主动性不够强,缺乏创新意识,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缺乏年轻人那种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工作热情,缺乏灵活机动,过于死板,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的理念没有贯彻始终。

7、协调能力不强,与部分群众沟通少,有时工作不细致。这一点与我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我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人,也没有往这方面做过努力。而现代的社会,除了需要真才实学外,还需要学会与人沟通,努力推销自我。在平时工作中,我只管工作,而不管与人交流,不生动活泼,特别是与领导及部分同志的沟通少了,与社会的溶合度也不够,认为只要工作做好,就万事大吉了,这样造成有时工作不细致。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根源:

经过分析以上缺点,在深入解剖自我之后,我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按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进行剖析,这其实是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的结果。若长期如此,对自己不加以严格约束,不采取取长补短的措施的话,前景不堪设想。

应该说,我是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的,也一直对工作是负责的,但我总感到自己有些放松。特别是没有能好好反思自己,及时调整好心态,对外界的因素也看得太重,从而造成了上进心、进取心比先前减弱。以前我对自己缺点的认识是不够到位,知道缺点,也总给自己找借口摆脱,甚至拒绝承认,不加悔改。这对自己的进步是毫无好处的,也是会严重损害自己的发展与成长。

归到根本,这其实是人生观、世界观模糊的问题,对许多事物存在模糊认识,对社会的发展没有十分准确的认识,对客观存在没有正确的分析的结果,这也是放松自己的学习的后果。不从自己的主观意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来认识自我,来改造自我,而强调客观世界对自己的影响,强调其不可改变性,存在一种畏惧心理,存在无力回天的意识,从而在生活生产过程中产生一种消极的心态。由于对自己压力不够,从而产生动力不足,进取心不强,改造自己的力度不够。

人生目标不明确,更不够远大,没有与国家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相结合。具体的学习计划也不清晰,没有从自己的整体素质发展上考虑,没有从工作的整体发展去考虑。平时对自己的剖析不够,对事物认识不够深刻,没有挖到心灵深处,只是很肤浅地忧郁与后悔。这也说明了我在价值观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有遇事有抓大不抓小的心理。

同时,我也还存在一种浮躁心理、急躁心态、急于求成的思想,毅力不够,具体行动不足。

三、整改措施和今后努力方向: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人确实是可以改得更好的。剔除短处,吸人长处,不断完善自我,每个人都是可以做得更好的。毛主席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拿出十二万分的精神,去开创新的局面。

一是要加强学习,特别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积极投身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来,进一步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目标,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提高自身素质,紧密联系群众,调整心态,制订可行计划,努力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要严格要求自己,严厉约束自己,时刻警示自己。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缺点的基础上,努力改变工作中遇事处理不果断、不细致等问题,工作中、生活中有不如意之处,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克服松懈心理,树立生活、工作目标,化劣势、失败为前进的动力,保持旺盛的战斗力,永远保持自己积极肯干、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点。

三是要立足于工作进步和自身全面发展,广泛学习一切有益知识。加强对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法律、管理、历史等基本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履行当前岗位职责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把这些方面的学习同深刻领会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既学习与自己的业务有关的专业知识,也要广泛涉猎多方面的知识,多学习一些反映当今世界文明进步的新知识、新经验,做到“专”与“博”相结合,求知与修身共进步,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高。公务员之家

我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按照坚定信念,牢记宗旨,与时俱进,敬业争先,团结民主,严守纪律的这个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自觉性、坚持长久性、坚持实践性、坚持全面性、坚持科学性。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两个务必”,能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脚踏实地、甘于奉献,耐得住清贫、受得住寂寞,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8.文言文特殊句式 篇八

从近几年中考看,翻译句子往往考查特殊句式,能够清楚的辨析句子的特殊句式,就等于抓住了句子大的方向,敏锐的发现这些特殊句式,并把它们翻译好,翻译的通顺流畅,这样才不会在翻译中丢失相应的分数。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一下文言特殊句式中的其中一种句式。

(问:文言中主要有哪几种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二、课前温习: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礼记》

4、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伤仲永》。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爱莲说》

7、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爱莲说》

8、中峨冠而多鬓者为东坡。《核舟记》

9、是谓大同。《礼记》

10、天下为公。《礼记》

1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12、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观潮》

13、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1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6、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17、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18、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19、吾闻二世少子也。《陈涉世家》

20、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1、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22、此教我先威众耳。《陈涉世家》

23、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24、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25、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2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7、此用武之国。《隆中对》

28、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29、“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30、“此城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2、宋所谓无雉鸡鳆鱼者也。《公输》

33、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5、是鱼之乐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6、子固非鱼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7、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知识归纳

1、什么是判断句式?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因此,在绝大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部分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例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部分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例句: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部分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例句: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例句: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例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例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比较少见。例句: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8)用“耳”“耶”“欤”“乎”等语气助词帮助判断。例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三、牛刀小试:指出课前温习中1—10的特殊句形式。

四、课后练习:指出课前温习中11-39的特殊句形式。

五、巩固练习: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A、吾令人望其气,皆为五虎,成五采,此天子之气也。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C、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2、下列句中的“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水则资舟。B、唯求则非邦与?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位卑则足羞。

3、下列句中的“是”表判断的一项是()A、是进亦忧,退亦忧。B、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C 是可忍,孰不可忍?D、不知木兰是女郎。

六、连线中考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9.文言特殊句式三答案 篇九

一、选择题10分

1.与“卒见使于一鼠”句式不同的一项(1992年上海卷)A.徒见欺B.府吏见叮咛C.百姓之不见保D.而自令见放为

2.与“不敢与较”句式相同的一项是(1996年上海卷)A.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C.吾属今为之虏矣D.将以有为也

3.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1997年上海卷)

A.古之人不余欺也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D.多于市人之言语4.与“不殴杀何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1999年上海卷)

A.吾属今为之虏矣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沛公安在D.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5.与“后有老父遗剑于路”句式不同的一项是(2001年春季上海卷)

A.死生,昼夜事也B.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C.石之铿然有声者D.刑戮是甘

答案:1.B2.D3.A4.C5.A

解析:1.题干和A、C、D是被动句,B项非被动句。2.题干和D是省略句,A是判断句,B是宾语前置,C是被动句。3.题干和 A 项是宾语前置;B 是定语后置,C 是一般句式,D 是介宾短语后置。4.题干和C项都是倒装句,A、B、D项依次为被动句、省略句和判断句。5.A 是判断句,题干和另三项都是倒装句;题干是介宾短语后置,B 是宾语前置,C 是定语后置,D 是宾语前置。

二、判断下列句子类型13分

1、禹、汤被之矣

2、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4、唯才是举。

5、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6、同舍生皆被绮绣

7、金玉是贱,人民是宝。

8、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

9、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10、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1、败秦师于崤

12、安得广厦千万间

13、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14、君何以知燕王?

15、城中皆不之觉。

16、马之千里者

17、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8、其间旦暮闻何物?

被动句:2、8、10、13介词结构后置句:

5、11

宾语前置句:4、7、14、15定语后置句:9、16、17 1、3、6、12、18几句为障眼句子,不属于上面4个类型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找出文中定语后置句和介词结构后置句各一句并翻译6分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 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

译文:有一个替齐王作画的宾客。译文:(狗、马人们都知道,)早晚在人们面前出现,(不能类比,所以难画。)

3、寓意:胡编乱造,胡写乱画,这里最简单的事;但要真正认识客观事物,并恰如其分地表现它,就不是一件容易事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21分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①。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②,与国朝争雄③,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1)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2)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3)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4)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5)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土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④,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未尝能将兵也。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稍格.。(6)搜得,缚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注〕①孙吴:春秋时军事家孙武和战国时军事家吴起。②张士诚:元末起义军首领,后降元。曾建国号为“周”,割据浙江、江苏等地,自称“吴王”。后被朱元璋击败。③国朝:指明朝。④击刺坐作之法:打仗布阵行军的兵法

1、解释加点词。5分 季.(一个朝代的末了)谒.(拜访)俾.(使)靡.(浪费)格.

(抵抗)

2、注意划线句子的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介词结构后置粮食和布帛没有谁比姑苏更富有的。

(2)、判断句有这样的条件,却不能称霸,是因为大将才能低劣。(3)、判断句打仗却不知兵法,这是老鼠斗架(毫无章法)。(4)、宾语前置句和战胜小股敌人有什么(两样)!(5)、省略句(士诚)告诫掌管粮食的官员不要跟他计较盈亏。(6)、被动句吴士被搜出来,被绑到辕门(军营门)斩了。

10.《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 篇十

1)判断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是寡人之过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被动词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吾属今为之虏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省略句

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 亦以(之)明死生之大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大王见臣(于)列观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拔剑撞(之)而破之

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 从而誉之,谓之(为)义

4)特殊句式。

11.高考文言句式考点知识梳理 篇十一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4.受制于人。(„„受„„于„„)5.为天下笑,何也?(为)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不是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

(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B、沛公安在?(动宾)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练习:

六.省略句

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的省略。

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②蒙后省③不规则省略)

例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承前省)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

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不规则省略)

2.省略谓语(包括承前省和蒙后省)

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承前省)

②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蒙后省)

3.省略宾语(①省略动词后的宾语②省略介词后的宾语③省略兼语)

例如:①可烧()而走()也。(动宾)

②竖子,不足与()谋!(介宾)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省兼语)4.省略介词

例如:故久立公子()车骑中。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七.固定结构 1.不亦„„乎?

表示反问,“亦”没有实在意义,加强语气。翻译为“不是„„吗?” 2.是以„„

“以是”的倒装句。翻译为“因此„„” 3.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问(询问办法)。翻译为“对„„怎么办”或“把„„怎么样” 4.得无„„乎(耶)?

表示推测性的疑问语气,翻译为“该不会”“莫非”“恐怕”。5.无乃„„乎?

表示委婉商榷语气。翻译为“恐怕„„吧?” 6.得无„„乎?

表示某种情况的推测。翻译为“莫非„„吧?” 7.其„„其„„

表示选择关系。翻译为“是„„还是„„”。8.„„孰与„„

表示比较选择。翻译为“与„„相比” 9. 何„„为?

表示询问或反问。翻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 10. 然则

表示连贯关系。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11.“何其”“一何”

表示感叹。翻译为: “何其”(多么)、“一何”(这么)。

七.固定格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

(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6)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崤之战》)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专项练习

一、指出下面句式并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钜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①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 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②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 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 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注释】①公:赵公,宋仁宗时人。曾任殿中侍御史,死后谥“清献”。②灾沴:灾害,疾疫。(选自《续古文观止》)(1)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译文:

(2)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

译文:

(3)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①焉。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今天降祸灾於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 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於裔土,何辞之有与?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 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 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注释】①隧:采用掘地道的天子葬礼。

(选自《国语•襄王不许请隧》)1.指出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句()A.王何异之有? B.何辞之有与? C.何政令之为也? D.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

译文:

(2)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取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子显以致使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选自《礼记•檀弓下》《公子重耳对秦客》)

【注释】晋献公:重耳的父王。舅犯:重耳的舅舅子犯。子显(韅):秦穆公的使臣。

1、下列句子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A、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B、仁夫!公子重耳。C、子显以致使于穆公。D、父死之谓何?

2、翻译下面的句子。(1)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

(2)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六载十月,帝欲使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石堡险固,吐蕃举国守之,今顿兵其下,杀数万人不能克,臣恐所得不如所无,不如且厉兵秣马,俟其有衅,然后取之。”帝意不快。将军董延光自请将兵取石城堡,帝命忠嗣分兵助之。忠嗣不得已奉诏,而不尽副延光所欲,延光怨之。李光弼乃言于忠嗣曰:“大夫以爱士 之故,不欲成延光之功,虽迫于制书,实夺其谋也。何以知之?今以数万之众授之,而不立重赏,士卒安肯为之尽力乎!然此天子意也,彼无功,必归罪于大夫。大 夫军府充盈,何爱数万缎帛不以杜其馋口乎!”忠嗣曰:“今以数万之众争一城,得之未足制敌,不得亦无害于国,故忠嗣不欲为之。今受责天子,不过以金吾、羽 林一将军归宿卫,其次不过黔中上佐。忠嗣岂以数万人命易一官乎!”延光过期不克,言忠嗣沮挠军计。帝怒,李林甫因使人诬告忠嗣,敕征入朝,贬汉阳太守。八载,帝使哥舒翰攻石城堡,拔之。唐士卒死者数万,果如忠嗣言。

(选自《王忠嗣》)

1.指出下面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A.今顿兵(于)其下,杀数万人不能克。B.今受责(于)天子

C.(帝)不过以金吾、羽林一将军归宿卫。D.敕征(之)入朝,贬汉阳太守。

2.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句()A.李光弼乃言于忠嗣曰。B.何以知之?

C.彼无功,必归罪于大夫。D.士卒安肯为之尽力乎!3.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句式特点。

(1)大夫以爱士之故,不欲成延光之功,虽迫于制书,实夺其谋也。

译文:

(2)今以数万之众争一城,得之未足制敌,不得亦无害于国,故忠嗣不欲为之。

译文:

参考答案:

一、(1)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状语后置)

(2)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状语后置)。

(3)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定语后置)

二、1、D(其他三个为宾语前置句)

2、(1)晋文公在郏地使襄王复位后,周襄王用田地来赏赐他,文公谢绝接受,而请求允许他死后采用掘地道的天子葬礼。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

(2)我又怎么敢因个人私恩改变先王规定的重要制度,取辱于天下呢?那样做,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和百姓呢?

三、1、D(AC是状语后置句,B是主谓倒装句)

(1)虽然我的先生您恭敬地在伤心的服丧期间,居丧也不可太久,时机也不可失去啊,年轻人应该谋划啊!”

(2)君王赏脸慰问流亡的人我重耳,(我)在父亲死去居丧(的时候),不能参与到哭泣(表达)悲哀的丧礼中去,而让您操心了。

四、1、C(省略成分是“余”)

2、B(A为定语后置句,其余两个不属于倒装句)

3、(1)您因为爱惜士兵的缘故,不愿意成就延光的功业,虽然被皇帝的命令所迫(而分兵给他),实际要耽误他的计划。(被动句)

12.文言句式 篇十二

[教学目的]

1、立足课本,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文言倒装句的一般特点、规律,面向会考。

2、学会运用倒装句的特点和规律来正确判断句式、理解句意,知识与能力结合,延及高考。

[教学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课文里的例子归纳出判断文言倒装句的方法,然后作知识的迁移,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解题能力。

2、精选典型题例,让学生通过示例,便能总结出特点和规律。

3、示例覆盖高中课本,立足会考基本篇目。

4、示例遵循从课内到课外、由浅入深的原则,最终达到高考检测的难度。

[教学媒体] 归纳特点、规律及举例采用投影片投影,目标达成检测印成资料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说“古今言殊”。他说,尽管是为《论语》作注的大学者朱熹,假如时光倒流,让他参与孔子与其弟子的交谈,春秋孔子他们的说话,宋人朱熹一句也听不懂。为什么?“古今言殊”。

这一课我们一起复习古今语法歧异的几种特殊句式。有哪几种?归纳为:

判断句

四种文言特殊句式 被动句

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省略句

二、指导学生归纳文言倒装句的种类和特点:

(投影)[第一组例子](1)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

甚矣,汝之不惠!

分析:例(1),联系上下文,这是赵国局势紧张之时,赵胜平原君心急如焚,用激将法,向魏国信陵君求救时说的,是责备的语气。“安在”即“何在”,“公子”,尊称信陵君,“急人之困”意为“为别人的困难而着急”。信陵君是一个重情义、德高望重之人,解人之困、急人之急,是他受人敬仰的精神品质。因此从语境看,此句句序应为:“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是谓语前置句。例(2)由学生分析。

思考:谓语前置的作用?(板书):

一、谓语前置句

特点:古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谓语,把他放在主语之前。

规律:常出现在感叹句。

(投影)[第二组例子]默译下列四组句子,并说说是什么句式。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唯余马首是瞻《左传》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项王、项伯东向坐。〈〈鸿门宴〉〉

(板书):

二、宾语前置

特点: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否定词:不、弗、未、非、否、莫、无)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疑问代词:何、谁、孰、安、胡、曷)

3、“之”或“是”作提宾标志;

4、介词宾语前置。

(投影)[第三组例子]先让学生举。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石钟山记》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板书)

三、定语后置

标志:

1、“者”字煞尾,2、“之”字

思考:现代汉语的介词短语与古代汉语的介词短语的位置。(投影)[第四组例子]: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板书)

四、状语后置:

规律:古汉语里,介词短语作状语,移到谓语之后。

三、明确考点要求,确定备考对策:(投影)2001年会考试题第10、19题。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9、下面的句子各属于什么句式?(3分)(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3)

臣诚恐见于王而负赵。

小结:由上述会考题看,文言特殊句式到底要考考生什么?其实,它考查我们的识记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分数比重教大。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加强积累、强化识记和运用的训练。

四、目标达成检测练习:

(一)说出下面句子是什么句式?

1、尔何知!

2、何功之有哉!

3、皆不可限以时月。

4、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走。

5、何以伐之?

6、哀南夷之莫吾知兮,余济乎江湖。

7、莫我肯德。

8、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9、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10、为命是从/ 为才是举

11、一言以蔽之

12、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13、言于孙权。

14、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1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7、公与之盛,战于长勺。

18、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19、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中国少年,与国同疆。20、甚矣,吾衰也。

(二)拓展训练:

1、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

2、阅读下文,找出宾语前置句。

上一篇:柚子灯作文下一篇:乡情600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