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精选12篇)
1.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篇一
人口因素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院系:基础学院电气信息类班级:三班
姓名:尹娜学号:201250828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着13亿人口,所以,在发展经济、教育等方面,人口的数量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这么庞大的一个国家,若想解决了经济发展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人口的问题,目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导致了人均的劳动生产力就大大降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口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具有负面作用的,并不是说明人越多越好。在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中,人口因素对其的影响还是很消极的。
2.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篇二
关键词:近代科技期刊,科技传播,洋务运动
一、中国近代科技期刊萌发的社会背景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国门, 于1840年悍然发动鸦片战争, 惊醒了中国知识分子“天朝上国”的美梦, 为了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 他们在意识到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巨大的威力后, 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以学习列强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手段从而实现国家富强与民族独立。中国近代科技期刊就是为了适应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
此时的西方世界, 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 与此同时中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场以救亡图存为目的洋务运动, 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师夷长技、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望日益高涨, 对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起了巨大作用, 同时也孕育着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的诞生。
二、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的萌发
中国的科技期刊最早的创始人是西方的传教士, 通过对期刊的内内容进行解析, 大体将这些科技期刊分为两种:一种是综合类刊物, 这中杂志登载的文章种类繁多, 总是将科技知识与非科技知识混在一起, 而不是把传播科学知识作为创刊的主导方向, 具有很强的宗教色彩这类杂志不仅刊登科技知识, 还刊登医学、文艺、经济、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中外新报》 (1854—1860) 、《万国公报》 (1868一1907) 、《益智新录》 (1876—1878) 等最为著名。在以上的刊物, 以宗教知识内容占据主要版面, 同时刊登一些“声光化电”之类的科学知识, 内容又极其肤浅。
第二类是以传播科技知识为办刊宗旨的专业性科技期刊, 1876年自然科学期刊《格致汇编》在上海出版。英国人傅兰雅任其主编, 主要内容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工艺技术、科技人物传记和答读者问,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方面内容相当广泛, 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医学、药物学等。《格致汇编》是中国近代第一份科学普及期刊, 开创了在当时封闭、落后的中国进行科学启蒙、普及现代科学知识的先河, 成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史上对我国民众影响最为深远的早期科技期刊之一。此后, 科技期刊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1. 影响中国近代科技期刊萌发的思想基础
科技期刊所传播的科技知识在当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普遍性, 这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密切相关。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比较忽视科学技术的对当时的生产力起到的作用以及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 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下, 曾经的科技大国辉煌不再, 而科学技术在西方国家完成工业革命后飞速发展,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 国门洞开, 国内又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清政府的统治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而依靠儒学已经解决不了此类社会问题, 从而使“经世致用”的思想再次生根发芽, 进而逐渐替代了儒家思想, ”经世致用”的思想也引起了朝中各个阶层的重视。鸦片战争时期倡导经世致用思想的代表人物有贺长龄、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等。他们从当时国家日益衰落的社会现实出发, 以经世致用思想为指导基础, 逐渐开始放开视角去观察和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并对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进行了最早的探索。虽然当时这些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西方的认识还停留在物质形态的器物层面, 认为“制夷”主要在于船坚炮。
2. 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科技类期刊主旨不仅在于传播科学技术, 登载先进科技知识更是其主要内容。正因为如此, 近代科学技术如果停滞不前, 那近代科技期刊也不会产生。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古代中国, 人们认为研究科学技术是不务正业的行为, 唯有读书做官才是正途, 所以才没有产生现代科学技术。直到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后,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才初步了解世界, 逐步体会个体的知识储备不足, 就此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导思想, 并以此为指导原则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因而将西方19世纪的先进科学技术引入中国为中国近代科技类期刊的产生注入了能源, 使其发展应具备的条件逐步充实。
3.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萌发的助推器
当时中国的传教士扮演着多个角色, 不仅传教者, 而且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者, 甚至还充当了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的交涉中介, 可由此见传教士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在晚清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 传教士在传播科学技术的行为, 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渗透, 是西方帝国主义的排头兵。来中国之前这些传教士都受过较好的教育, 掌握了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到中国后, 通过中国人对近代科学技术的好奇, 在出版报刊上主要以传播宗教伟目的, 同时也介绍了一些西方国家先进的科技知识, 这是西方传教士常用的意识形态渗透手段。而这种行为, 不仅满足了中国人师夷长技的愿望, 而且在客观上为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的产生提供了参考。
综上所述, 虽然西方传教士的起初目的在于传播宗教思想, 但在整个过程中, 客观上还是促进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的萌芽。由这个基点引发近代中国科技期刊才能随着洋务运动孕育而生, 随着“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而发展, 科技类期刊对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应用乃至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历史性影响。
参考文献
[1]宋应离.中国期刊发展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2, 第26页.
[2]宋原放, 李白坚.中国出版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1.
3.论中国女性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 篇三
付静 ,女,(1990.01-),四川省安岳县,研究生在读,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
摘要:随着妇女事业的发展,女性双性化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梳理了女性双性化概念,和中国女性双性化发展现状,并对探究女性多重社会角色、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对中国女性双性化的影响。
关键词:女性双性化;社会角色;独生子女
一、 女性双性化
“双性化”这一概念在1964年为A.S. Rossi首次提出。A.S. Rossi认为双性化的人就是那些同时拥有男性气质特征和女性气质特征的人。(Ashmore R D,1990,487-521.)20世纪后期,随着妇女运动的发展。人们追求男女平等。妇女解放运动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求男女同工同酬,妇女能够收到更高的教育,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改变人们对性别差异的成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是不一样的。在生理上男女之间的差别是天生的,社会性别确是社会塑造的结果。有些学者认识到,要改变传统的女性心理健康标准,即认为心理健康的女人必须十分女性化的这种传统观念(方俊明,1996,165)。
女性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性别刻板规定的温柔、顾家、温顺等等词语中,而与勇敢、果断、好胜等形容男性的词语无缘。同样在现代社会中,女性可以吸收男性气质中优秀的部分,更加完整地生活。
贝姆认为,双性化人格的女性比女性化人格的女性独立性更强。双性化人格的归因模式更加积极。双性化人格的人更易将成功归于内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这种归因模式使得成功具有永久性而失败具有暂时性(方刚,2010,6-7)。
二、中国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对女性双性化的影响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性基本没有社会地位,对男性有极强的依附性。男女关系处于“男尊女卑”的状态,妇女安分、婉约、娴静、恬静、温柔、顺从、依赖、忍耐等女性气质受到推崇。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极少数受过教育的女性,接受了女性主义思想的启蒙,追求独立意识,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向往自由婚姻,参加民主革命,出现了一批颇有影响的女性革命家。文革时期是一个抹杀性别的时期,可以说是一个没有女人的时代。改革开放至今,妇女事业蓬勃发展,女性获得平等受教育权,经济上追求独立,渴望成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女性,撑起明媚半边天。(马莉,2005,45)
第三期妇女社会地位报告统计调查数据也表明,女性双性化气质加强。调查显示,女性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独立意识,86.6%的女性对自己有较强的自信心。“88.9%”的女性在生活中主要靠自己,很少依赖他人。(第三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2011,11.)
中国女性如何选择自身性度呢?中国女性双性化发展存在必然性,是由我国特有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人文传统导致。
社会构建理论者Henderson指出“社会性别的意义是社会构建的。我们中的每一个分子均被纳入这种结构中。因此,社会性别是指一系列社会建构的关系。它产生并再现于人们的行动中(Henderson K A,1994,119-137)
男女心理的区别来源于社会角色不同,这也是社会建构论者的重要观点(方刚,2010,49)。传统社会中和现代社会女性由于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导致女性向双性化气质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女性扮演好贤妻良母的角色足以。女性化气质是贤妻良母需要的性别气质。女性化气质非常受当时处于主宰地位的男性的推崇。在男性的社会期望之下,女性更倾向于选择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待人温和等女性气质。她的角色分配业已注定:主内,做一个媳妇、妻子与母亲。在这之前,她必须在娘家(女儿期)接受一整套的妇德教育,为着将来扮演好这些角色而精心准备(林丹娅,1997,71)。
现代社会,绝对意义的“男主外,女主内”正在瓦解。女性参与家务劳动时间减少,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城乡在业女性工作日用于家务劳动时间比2000年减少了70和123分钟。男性更多地参与家务劳动中。调查显示,88.6%男性认为,“男人也应该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男女从事家务劳动时间差距减少。(第三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2011,11.)为适应调整后的社会分工,女性向双性化气质发展,女性拥有果感、独立、自信等男性气质,在职场能更加胜任工作要求。
三、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与中国女性双性化发展的影响
中国女性化还受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1978年,我国颁布《新婚姻法》,其中规定“我国鼓励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具有文化优势。独生子女父母亲文化程度普遍高于非独生子女父母的文化程度(陈昌文,1996,73)。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都拉认为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和儿童周围的性别榜样有很大关系。儿童通过模仿同性个体行为获得性别判断标准。有选择性地学习同性个体的共同点,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标准。并且通过观察同性榜样的行为和原则,给自己的性别标准提供合理依据(方刚,2010,67)。邹萍认为,双性化气质形成,主要受母亲教养方式和母亲个性的影响(邹萍,1999,71)。由此可知,核心家庭中的女儿,受母亲的印象很大。母亲文化程度高,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较文化程度低的女性更少地想女儿关注传统性别刻板印象观念。文化程度高的女性比文化程度低的女性更容易进入职场,从而给女儿树立双性化女性平衡家庭职场角色良好榜样。从而促进独生子女家庭成长女性比非独生子女家庭成长女性,有更加良好的双性化气质形成环境。
四、结论
中国女性承担多重社会角色/中国独生子女政策都中国女性双性化的发展的有利因素。中国女性双性化气质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和美国相比,仍然有小量差距。
女性双性化气质的养成,有利于女性处理好职场和家庭中双重角色的要求,增强幸福感。女性双性化的公约化有利于社会公平,消减社会刻板印象对妇女发展的禁锢,为女性提供更多就业、晋升机会。(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昌文. 独生子女与中国社会[M].成都:四川儿童教育出版社,1996.
[2]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课题调查组.第三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R).北京:妇女研究论丛,2011.
[3]方俊明. 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学版),1996.
[4]方刚. 性别心理学[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5]林丹娅.中国女性文化:从传统到现代化[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J],1997
[6]马莉.论中国广告中女性形象问题[J].女性文化.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
[7]邹萍.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大连大学学报,1999.
[8]Ashmore R D. Sex,gender and the individual.Pervin LA.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A] New York/ London: the Guilford Press,1990.
4.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篇四
一、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起始条件是决定其经济安全的内在因素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国家安全的内涵出现了新的变化,国家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竞争力随即上升至国家安全的优先位置,国家经济安全开始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
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认识应首先从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起始条件上去把握。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起始条件既是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也是决定其经济安全内容的重要因素。从经济安全的角度看,发展中国家起始条件上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项:
1、市场经济的不完善。现代市场经济通常具备如下特征:市场结构完备,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无障碍;市场竞争充分、公平并有统一的规则;价格信息充分;市场活动主体的产权明晰。对照上述特征,不难发现发展中国家目前市场经济具有很大的不完全与不完善性。以中国为例,市场经济的不完全与不完善具体表现为统一的国内市场尚未形成,各地区自给自足现象十分严重,国内市场被分割为许多狭小的封闭性地方市场,产品和生产要素流通不畅;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步伐缓慢,各种生产要素进入市场的程度、各种要素市场放开的程度和完善程度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市场竞争规则缺乏公平性与统一性,不同经济成分发展条件不平等;地方保护主义使区际贸易壁垒名目繁多;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仍在探索之中,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十分突出。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的不完全与不完善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极为不利。按照经济学理论,在一个竞争不公平且不充分的市场条件下,价格体系的扭曲是不可避免的。价格信号的失真会使价格失去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作用,其后果是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市场竞争的不公平还会抑制优胜劣汰规律的作用,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培育自己的明星企业和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2、社会保障机制建设步伐缓慢,尚不能满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具备一个发达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然而,从目前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看,尚有两大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是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渠道不畅,部分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不能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致使职工的切身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全社会筹集到的社保基金难以满足其承担的义务要求。二是社会保险机制的覆盖面过窄。部分城镇下岗职工、农业剩余劳动力仍被排除在社保机制之外,包括城镇下岗职工、待业人员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内的低收入人群的大量存在,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隐患。
3、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使其面临的金融风险压力增大。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主要表现在外债负担重、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和金融市场开放步伐过快等三个方面。以墨西哥和韩国为例,1992年墨西哥外债达1060亿美元,1994年墨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10月底,韩国外债总额达1100亿美元,其中2/3在一年内到期。外债负担重是造成这些国家汇率低估、货币贬值的重要因素。而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的情况在中国比较明显。1995年底,中国国有银行总贷款为4万亿元,其中9000亿元是呆账,约占总贷款的22.3%。高不良贷款率使中国银行系统显得脆弱。此外,发展中国家(如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墨西哥)金融市场的过早开放客观上为国际金融投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数量庞大的国际游资始终是威胁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一大隐患。
二、发达国家推行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意图和政策举措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深层因素
发达国家积极推行经济全球化的目的是服务于资本的全球扩张,攫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剩余,巩固和提高其优势竞争地位。发达国家战略意图从本质上看具有“争夺性”和“霸权性”两种属性。争夺性表现为发达国家借经济全球化不断迫使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加快进行经济渗透以此来争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市场。“霸权性”是指巩固和提高发达国家在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霸权”地位。发达国家推行这项战略的政策举措有:维护现有的“中心”与“外围”的国际分工体系;技术封锁;把持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在维护和加强“中心”与“外围”的国际分工体系上,发达国家凭借其拥有的“经济技术优势”、“创新优势”和“国际规则优势”将发展中国家置于国际分工梯度的中低层次,而将自己放置在国际分工梯度的高阶梯位置,以此
5.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篇五
① 国家和地方政策对文化产业的支持
2005 年4 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该法规的推出,为包括新文化在内的民营文化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2006 年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6 年9 月出台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这对我国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意义。2009 年9 月国务院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该规划指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影视制作业要提升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续产品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等领域;加大税收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支持文化企业参加境外影视展等国际型文化活动;加大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同年,文化部连续出台《文化部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和《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力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发展。
中商情报网《2012-2016年中国电视剧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0 年2 月,商务部等十部委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对于文化企业将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提供金融支持、提高出口便利化水平,培育出中国文化出口品牌企业和品牌项目,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2010 年3 月19 日,银监会、证监会、广电总局等九部委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94 号),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对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积极探索适合文化产业项目的多种贷款模式,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加强适合于创业板市场的中小文化企业项目的筛选和储备,支持其中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
2011 年10 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
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为包括电视剧行业在内的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政策精神,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陆续颁布了《上海市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快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市文化产业园区认定办法(试行)》、《上海市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实施意见》等管理办法和指导意见,积极推进上海市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升上海市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加快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建设。
②国家综合实力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文化消费的增长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居民日益改善的物质生活条件必然会带动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释放出对文化产品的购买欲望和消费能力。2010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12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6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19 元,实际增长11.27%和14.86%。我国城乡居民对文教娱乐类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类支出,从2007 年的1,329.16 元增长至2010 年的1,627.64 元,增幅达22.46%;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类支出,从2007 年的305.66 元增长至2010 年的366.72 元,增幅为19.98%居民文化消费持续稳定增长为影视剧行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③广告投放量的增加推动电视剧行业发展近几年来,电视广告市场发展势头强劲,电视广告经营额持续增长。《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表明,我国电视广告蓬勃发展,经营额已由2004 年的291.5 亿元迅速提高至2010 年的679.8 亿元。
6.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篇六
内容摘要: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率、利率和国际收支等诸多因素存在密切联系,然而,这些影响因素在发展程度不同的经济体中,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也有所区别。本文对10个发达国家与10个发展中国家1993-通货膨胀及其影响因素的10个变量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经济因素进行考察,以期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通货膨胀 面板数据 FGLS
通货膨胀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一直是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然而,大多数研究只讨论通货膨胀和某单一经济因素的相关关系,或者只是泛泛地对通货膨胀的成因做定性分析,实证研究也只是采用简单的比较分析方法,而关于发展程度对于通货膨胀影响的研究却鲜有涉及。事实上,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发展程度不同,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程度,即关于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也因国而异。本文以历年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经济增长率、利率、货币供应量等影响因素分别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通货膨胀的贡献程度,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经济因素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说明他们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从而为避免严重的通货膨胀,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变量及数据说明
衡量通货膨胀程度主要指标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及价格指数(其中最常用的是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本文选取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反映通货膨胀变动程度的指标,即选取被解释变量为CPI(Y)。
根据通货膨胀的特征,要研究通货膨胀就必须对变量进行广泛的筛选、并且要进行长期观察,以便反映价格水平持续的长期变化过程。本文采用年度数据,并根据通货膨胀的持续性和文献综述中所介绍的理论和相关研究,拟出准备选取的解释变量如下:经济增长率(x1)、实际利率(x2)、官方汇率(x3)、资本形成总额年均增长率(x4)、居民人均最终消费年增长率(x5)、军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x6)、经常性收支差额占GDP的比例(x7)、货物和服务进口年增长率(x8)、海外直接投资净流入占GDP的比例(x9)。
基于上述指标,本文选择两组共20个国家1993─20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数据主要根据中宏数据库的世界经济数据统计库进行整理汇编),其中发达国家10个(美国、日本、英国等),发展中国家10个(中国,印度,白俄罗斯等)。所选择的国家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区分标准,主要参考了世界银行的相关统计资料以及其它网上搜取的相关资料。
模型构建
完成了变量及数据选取,现在对本文进行模型选定。设定模型的一般形式为:Yit=αi+Xitβ+uit。其中,Xit=(X1it,X2it,……,XKit),β=(β1i,β2i,……,βKi),K为解释变量的个数,误差项uit均值为0,方差为σit。在李子奈、叶阿忠的文献中将panel-data模型分为模型1、模型2和模型3三种类型。采用panel-data建模时,首先要对模型进行F检验来判断选择那类模型。当我们经过检验需要采用变截距模型,也就是模型2的形式建模时,需要进一步确定截距的变化是固定影响还是随机影响。
从理论上来说,当截面单位是总体所有的单位时,固定影响panel-data模型是一个合理的模型;如果截面单位是随机抽取自一个大的总体,把所抽样本的个体差异认为服从随机分布可能更合适。从实证上来说,我们可以用Hausman检验,来判断这种影响是固定影响还是随机影响。经过分析与比较,本文最终选择固定效应的变截距模型。
通过模型设定和具体分析,可最终建立如下分析模型:Yit=αi+βk∑i=1Xkit+uit(k=1,2,3,…,9)。其中,Y为消费价格指数年变化率,即被解释变量为CPI,各个X变量的含义同文中第二部分,i表示各国,t为时期。
实证分析
经过变量数据选取和模型构建,本文利用Eviews5.0,采用SUR估计法(可行广义最小二乘回归(FGLS)对数据分析,采用SUR法的目的是同时对截面数据的异方差性和同期相关性进行修正,减少二者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对于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变量进行逐个筛选,最终发现GDP年增长率、实际利率、官方汇率、居民消费人均年增长率和军费开支占国民支出的比重一起作为解释变量时,该模型的拟合优度最好。从软件输出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调整后的判定系数值为0.9991,说明解释变量解释了被解变量平均值变化的99.91%,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各系数t检验的P值均为0,也就是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所选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F检验的P值的0,说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拟合的方程是显著的; DW=2.088,此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各项检验值也在合理范围内,因此将模型确认为最终使用模型。
发展中国家整体的公共截距项为-232.95。从Fixed effects (个体不同截距项)中可以看出:国家之间的个体差异比较大(输出值从-433至589,而且距离零值均比较远)。其中俄罗斯常数项的值(最小值)达到-434,巴西(最大值)为589,系数项结果为:GDP增长率项-19.83、实际利率项-5.88、官方汇率项-0.01,这表明经济增长率、实际利率、官方汇率与物价水平负相关,其中经济增长率、利率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影响很大,会对物价水平上升起阻碍作用,而汇率的影响相对较小;居民人均消费年增长率项6.15、军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项205.52,表明它们与物价水平成正相关关系,两者的系数都很大,军费开支占国民支出的比重项的系数更是达到206.5,发展中国家物价水平的波动受军费开支的影响很大,居民人均消费年增长率上升也会给物价水平带来上升的压力。
采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对发达国家进行分析。最终选择GDP年增长率、实际利率、官方汇率、居民消费人均年增长率和进口贸易年增长率一起作为解释变量时,发现该模型的拟合优度量好。从软件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调整后的判定系数值为0.9275,说明解释变量解释了被解变量的92.75%,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各系数t检验的P值均为小于0.05,也就是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所选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F检验的P值的0,说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拟合的方程是显著的; DW=2.127,此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各项检验值也在合理范围内,因此将模型确认为最终使用模型。
其中发达国家整体的公共截距项为2.41。从Fixed Effects(个体不同截距项)中可以看出:国家间的个体差异比较小(-2.17到1.40之间,距离零值比较近)。其中,日本的数值为-2.17(最小值),西班牙的数值为1.40(最大值)。系数项结果为:实际利率项0.04、官方汇率项0.0007,表明这段时期内发达国家整体的实际利率、官方汇率与物价水平成正相关关系,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物价上升带来影响;GDP增长率项为-0.09、居民人均消费年增长率项为-0.05、进口货物与劳务增长率表明经济增长率项为-0.05、表明经济增长率、居民人均消费年增长率、进口货物与劳务增长率与这段时期发达国家物价水平呈负相关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物价水平上升。 结论
对本文模型拟合优度最好的变量进行比较会发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自变量中都有经济增长率、实际利率、官方汇率、居民消费人均年增长率,另外发展中国家的军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项和发达国家的进口贸易年增长率项表明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导致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的不同。
相同因素在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下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情况也有所不同:发展中国家GDP增长率项为-19.83,发达国家GDP增长率项为-0.09;发展中国家实际利率项为-5.88,实际利率项为0.04;发展中国家官方汇率项为-0.01,发达国家官方汇率项为0.0007;发展中国家居民人均消费年增长率项为6.15,发达国家居民人均消费年增长率项为-0.05。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相同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情况不但存在差异,而且有的差别还很大。这些变量的值存在着正和负的区别,不过这只是在说明关系的方向,而我们更加关注这种关系的程度,因此,单从绝对值来进行比较。比较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变量系数比发达国家大很多:GDP增长率项为200倍,实际利率项为146倍,官方汇率项为14倍,居民人均消费年增长率项为121倍。这表明这些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的变化引起通货膨胀变化的幅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从模型截距项的对比可以看出以下区别:公共截距项差别很大。发展中国家为-232.95,发达国家整体的公共截距项为2.41(从绝对值来比较相差约100倍);经济程度不同的Fixed Effects间个体的差别很大。发展中国家的区间为-433到-28和16到589,发达国家为-2到2;经济程度相同的Fixed Effects间个体的差别很大。发展中国家的跨度约为1000,发达国家为4。综合来看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常数项值很大、而且差距很大,发达国家的值很小、而且很集中。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导致通货膨胀影响因素会有不同,拟合结果中军费开支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解释得比发达国家明显,而进口贸易在发达国家的影响解释比发展中国家明显;相同因素在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下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情况差距很大,就是相同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的变化引起通货膨胀变化的幅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这说明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的波动情况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容易变得很剧烈、比较不容易控制,不过这表明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在发展中国家引起调节作用非常明显,虽然同时又有很高的风险;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会导致通货膨胀受本文拟合变量以外因素影响情况差异很大,发展中国家的常数项值很大、而且差距很大,发达国家的值很小、而且很集中,这说明发展中国家物价水平具有很大的弹性,容易出现大幅度波动,而发达国家则相对缓和得多。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我国通货膨胀的趋势分析-《通货膨胀趋势研究》课题系列,2005
3.郑雨,李新波.我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J].金融管理,(1)
4.陆云航.中国货币存量、价格水平和GDP关系的经验研究;1952—[J].经济科学,2005(2)
5.王少平.宏观计量的若干前沿理论与应用[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6.李晓西.现代通货膨胀理论比较研究[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
7.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篇七
关键词:影视产业,产业集群
一、引言
影视业的繁荣是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前进着。影视作为大众休闲, 是一种精神产品。我国影视在经历了繁荣—低谷—繁荣时期, 已走过了百年历程。虽说现在我国的影视屡屡刷新票房记录, 发展迅速。可是我国影视在世界影坛甚至亚洲影坛都没有其相匹配的影响地位。不管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型产业, 要想做大做强, 集群战略是它们发展的归宿。因为在同一地区相关产业及支持性产业的集聚能很好地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和竞争, 形成良好的集群效应, 推动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并且有利于产业创新。我国要想成功地发展影视业, 扩大市场占有额, 就得要有集群意识, 在合适的地方建立影视产业集聚区, 尽快形成集群效应, 升级我国影视产业结构。
二、中国影视产业集群状况概述
目前, 我国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影视产业集群形态。虽说目前有许多影视基地, 但没有一处具有影视集群的形态, 发挥出应有的集群效应。
央视通过自有资源相继建设了“唐城”、“三国城”、“水浒城”的无锡影视基地可以说是我国国内最早的影视拍摄基地。这种凭借“以城拍剧、以城带游”的方法, 无锡影视基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曾创下年旅游收入超亿元的历史纪录。各地正是在此成功下兴建影视基地, 在伴随着影视业对民资外资的逐渐开放以及陆续市场化进程中, 曾有20余个大型影视基地和无数个小型影视城被建立起来。然而, 在市场经济洗礼下, 我国大多数影视基地已被大浪淘沙, 剩下只有屈指可数的初具产业集群形态的几个特色影视基地。
近些年来, 许多资料显示我国大部分影视城、主题公园处于亏损状态, 盈利者只占一成左右, 绝大多数投资难以收回成本。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我国体制所造成的。由于我国以前是计划经济形态, 所以大多数产业的运作方式都不可避免带有计划经济色彩, 当然影视产业也不例外。一些“铁饭碗”式的合作关系没有真正地融入到市场, 如某些影视基地只是影视集团的片场。相反横店影视城, 这种部分由民资投资建设的影视城由于进入到市场的运作, 它通过“免场租”等方式吸引影视企业, 使其经营机制相对灵活, 市场运营路线也具有其独特性。
尽管如此, 我国影视基地还是具有形成产业集群的潜力。近些年来, 随着观念的提升, 我们也认识到影视基地的建设不应单纯以拍摄场景带动景区旅游景区的动机, 而应是一个为影视产品生产提供一整套产业链的服务场所, 是一个聚集各种各样影视生产要素的平台。所以, 现在许多影视基地的经营范围正逐步扩大, 包括剧本项目开发、影视设备租赁、餐饮服务等诸多业务。另外, 有些影视基地还将业务对象扩大到海外和港澳台等剧组。现在, 越来越多的海外剧组来到我国影视基地来拍摄, 因为在我国有日渐成熟的拍摄基地、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巨大的潜在市场。
三、中国影视产业集群发展的资源禀赋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影视业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形成了较大的规模, 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一些主要的影视基地已经出现了影视产业集群的雏形。我国如此多的城市和影视基地, 为何只有如此少的地区的影视产业得到了成功的发展?带着这个问题, 我们考察了几个成功的影视产业集群区, 在波特“钻石模型”理论的基础下不难得出一些影响影视产业集群发展的资源禀赋。
(一) 生产要素条件
波特教授把生产要素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等要素。虽然一些最初的基本要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但一些高等要素对某些特定影视基地还是占据一定地位。本文认为基础设施、资本因素、文化层面和人力资源这些要素对影视产业有影响。
1.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完备的地方, 往往能聚集影视企业和影视产品的消费群。因为影视产业的发展需要人的影视, 而人的影视则需要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基础设施, 这样才能激发人的灵感和创新思想。舒适的工作环境、便利的交通等就是良好的基础设施之一。当然,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非常重要, 辟如剧场、电影院等, 因为这些为发展大众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 是激发当地影视需求有效的手段。
2. 资本因素。
一般来说, 理性人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所以利润驱使着资本流向最能盈利的行业。二战后, 影视业逐渐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行业, 不断地吸引着各种资本的自发流入。因此, 资本流向哪个地区, 哪个地区的影视业集聚形成就越发成熟。再加上, 影视产品的短时性特征也要求资金充裕的地方更能吸引着影视企业的空间集聚。
3. 文化层面。
影视产业是内容的产业、创造的产业, 影视产业要以“文化”为根, 无论是悠久的历史积淀还是新兴的现代思潮, 在丰厚的文化之中孕育而生的创意萌芽必将茁壮成长。影视产品的完善也需要文化的积淀, 而文化则带有很强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所以, 文化越悠久深厚, 影视企业越容易在此地区集聚。
4. 人力资源。影视产业是创意产业,
所以需要人的精神、智慧与思想并把它们付诸于思想化和行为化。而且影视产品的实现, 要依靠市场交换才能完成, 所以需要各种管理和经济人才, 尤其是艺术软件开发人才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将成为各类影视企业的争夺焦点。另外, 影视产品的表现更需要大量的专业表演人才。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是全国最著名的影视院校, 每年为国家影视业输送大量的影视人才, 如今绝大多数当红的影视红星大多出自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
(二) 需求条件
我国拥有16亿多人口庞大的影视消费市场, 可是直到2006年中国整个广电系统的行业总收入才突破千亿元人民币大关, 中国的影视市场才刚刚起步, 可以拓展的电影市场空间极其巨大而且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旅游、音像制品等后影视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因此, 影视制作产业集群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空间很大, 并且呈迅速增长趋势。市场经济是以需求为导向的, 对影视产品有需求的顾客数量是产业集聚的关键因素。现如今, 我国影视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有巨大的潜在需求市场和发展空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GDP的快速增长, 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大幅提高, 受教育水平不同程度的普及都成为影响我国影视产业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
1.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 家庭收入中购买食物支出所占的比例就会降低, 相对应人们的影视消费需求就会增加。根据国际经验, 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 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这些消费类型的无形转变都受到恩格尔定律的影响。所谓恩格尔定律是19世纪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 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的一个规律, 其内容是:一个家庭收入越少, 家庭收入中 (或总收入中) 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 家庭收入中 (或总收入中) 所占的比例就会降低, 相对应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会增加, 影视消费需求也会增大。所以, 在经济发达地区, 人民可支配收入高的地区, 对影视需求就会越大。
2. 居民受教育的水平。
一般来说, 文化素养高的人对影视产品的感受和审美能力相对要强于文化素养低的人, 而文化素养的高低则由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决定。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大专院校的每年扩超以及网络教育盛行, 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较之以前有了大大的提高, 人们对影视产品也就更容易产生共鸣。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也就成为我们大众茶余饭后的话题, 所以, 影视产业集聚区更易形成于一个集聚了众多受教育水平高的地区, 以及汇集在高等学府、艺术院校、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等地区。
(三)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条件
影视产业是个巨大的产业群, 它的聚集不能是企业的扎堆, 而是相关产业之间相互融合、渗透, 建立相互依存的上下游产业联系它的发展需要与其他产业发展加以辅助。所以, 建设完善的相关性产业和支持性产业, 构成一个强劲的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来促进影视产业集聚的形成是有必要的。任何一个产业不能孤立发展起来的, 它的发展也必然带动其他相关性产业的快速发展。如影视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周围酒店业、餐饮业以及旅游业发展。
(四)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影视基地是影视产业发展的主要阵地和载体, 也是影视产业聚集之地。在这些聚集区内一般都有大量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 既有大型的国有企业, 如中影集团;也有些中小企业, 如华谊兄弟。这些企业不仅有激烈的竞争而且有合作, 良性的竞争与合作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 也是一个产业形成集群形态的条件。因此,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是加速影视产业集群的催化剂。
(五) 政府与机会
早在2009年7月22日, 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审议通过, 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核心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通过制定吸引投资的一系列优惠措施、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建立公平严肃的法律环境等方面来促进影视产业集聚的发展。
(六) 总结
影视产业聚集的因素是以上各个因素相互影响、协同作用的。其中, 要素条件是基础, 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的聚集是推动影视产业聚集的基本动因。市场的需求状况是动力, 因为它需要有消费市场能够接受影视产品。相互关联的产业地理上的集中催化着影视产业的聚集。在聚集区内,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表现更加明显, 充分发挥着影视产业聚集的外部效应。政府则调控着影视产业的聚集, 在政策上吸引大中小企业的进入。
四、影响中国影视产业集群发展因素的计量模型
本文认为以上的这些因素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影视产业的聚集, 由于数据收集的困难, 我们选择了:当地对影视产品的需求状况用人均可支配GDP、居民的消费水平来表示;当地的资本投资和基础设施状况用教育文化和广播影视电视业固定投资来表示;当地的居住环境用人均绿地面积来表示。
基于以上变量, 定义区域产业集群因变量 (y) , 构造影视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
其中, y为区位商LQ (测量集中度的一个标准) , , 地区j产业i的产值用qi表示;地区j的产业产值用qj表示;产业i的全国总产值用qi表示;全国产业总产值用q表示。当j产业在i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 属于地区专业化行业, 表明该行业在该地区具有集聚效应, 此时LQij>1。并且LQ越大, 集聚效应越大。所以我国各个地区影视业的集聚程度就可以用这种方法量化。X1为某区域人均可支配GDP除以全国人均可支配GDP;X2为某区域居民消费水平除以全国居民消费水平;X3为某区域影视产业固定投资除以全国平均投资;X4为某区域人均绿地面积除以全国人均绿地面积。为各个因素对影视产业集群贡献的权重, 为随机扰动项, 代表可忽略的因素对产业集群的贡献。
本模型的意义在于可以发掘出影视产业集群的关键影响因素, 找出其临界状态, 判断出我国影视产业集群的资源和环境因素, 为政策制定者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当然, 本模型还需要通过数据检验, 才能应用到实际操作层面上, 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朱英明.产业集聚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2].朱悦龙.文化产业基本理论探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
[3].徐东华.我国文化影视产业化发展与重组思路[DB/OL].中华文化信息网, 2005.
8.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篇八
关键词:服务业;产业结构;国际差距;标准模式
对于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的“一般规律”,中国3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服务业的发展特点好像颇难解释。虽然服务业没有取得预期的高速增长,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没有显著提升,但中国却能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保持几乎是全球最高的增长速度,服务业发展滞后并没有成为增长的障碍。其实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按照国际经验(黄少军、李江帆实证)人均GDP在这一时期,服务业的发展确实处于稳步增长状态,在GDP中的比重保持稳定状态,但也是服务业发展腾飞的临界状态,超过临界状态,服务业不起飞就会制约整体经济的发展。正是由于以前发展不足的弥补,加之服务业发展甚至是起飞时期的到来,以及服务业开放程度加大,便于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多重作用,未来的20年是服务业的黄金发展时期,必将推动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也将明显提高,从而带来较大的投资机会。
一、经济水平,服务业发展黄金时期的基础
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能耗、环保问题,制造业的低成本竞争、缺乏核心竞争力问题,整体经济过度外向型、过大顺差产生贸易摩擦问题,投资过热、就业不充分、消费主导型经济难以形成等等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受产业结构畸形发展的影响,受服务业发展落后的影响。服务业能耗较低,环保问题较少,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生产企业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其竞争力的增强,服务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充分就业、启动国内消费,形成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当一个国家人均GDP增长幅度较小时,收入增长与服务业发展对对应关系不明显;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经历了长期的经济增长,人均GDP从一个收入组别迈入另一个收入组别,则服务业的发展会实现一个台阶式的跨越,占经济总体的比重会显著上升。中国总体经济水平已经进入黄少军的服务业良性增长时期(2007年全国人均GDP为1995年美元的3493.32美元,进入黄少军的良性发展时期;2021年中国人均GDP将到1982年美元的4078.54美元,整体进入李江帆的服务业起飞时期),特别是东部地区2008年已经进入李江帆和黄少军的服务业起飞阶段(2007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982年美元的3847.37美元,为1995年美元的5775.15美元),而且中国服务业的比重又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和产业结构标准模式的水平。服务业发展甚至是起飞时期的到来,以前发展不足的弥补,以及服务业开放程度加大,便于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多重作用,包括东、中、西部的梯度协调发展(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转移,政策的扶持,中西部地区未来发展速度将加快),未来的20年,是服务业的黄金发展时期,必将推进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也将明显提高。
二、制度建设,服务业发展黄金时期的关键
在中国,由于改革进程和开放度的不同,工业与服务业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在工业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机制已逐渐占据了主要的调节地位,非国有经济占有较大比重,行业中各所有制、各企业之间竞争也非常激烈。但是在服务业中,国有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计划安排和政府干预的色彩仍然十分严重,除了商贸餐饮、居民服务和公路运输外,多数金融、电信、医疗卫生、文化、铁路运输、民航、通讯等行业市场化程度相当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企业或事业单位内部自办机构、自我服务的现象普遍存在,“条条”治理形成的政企不分、行业垄断现象还比较严重,市场准入的限制比较多,竞争极不充分。由于市场经济发达的程度、生产体系和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都会阻碍资源和结构转变的过程,从而给服务业带来了经营效率低下和市场竞争能力差的不良后果。
从图1分析,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综合要素贡献率最大为42.35%(资本贡献率为26.83%,劳动贡献率为30.83%),其中主要是制度、技术和管理(包括政策)是综合要素的主要因素(还包括规模报酬和要素质量等)。20世纪80年代市场经济的确立,为服务业的发展解决了制度瓶颈,使综合要素贡献率大幅度提高,而90年代服务业相对于80年代制度变革欠缺,特别是相对于工业开放力度不够,难以引进技术和管理,其综合要素贡献率明显偏低。特别是1993-2000年,中国服务业综合要素贡献率均值为25.4%,大大低于同期工业综合要素贡献率62.85%和80年代服务业的综合要素贡献率50.53%,更远低于发达国家综合要素对服务业一般的贡献率水平60%-70%;从图2可以分析,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与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走势非常相似,其相关系数达到0.82,说明综合要素生产率对服务业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服务业是一个全球化程度较高的行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领域的跨国投资占全球跨国投资总额的60%左右(见图3)。中国以往的开放重点是制造业领域,加入WTO后,中国服务业正在按照入世承诺逐步扩大开放,服务业正在成为中国继续较大规模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的新热点。图4中金融、房地产、信息网络技术等新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大大高于传统的交运仓储和批发零售服务业(金融、房地产业近年来外资流入比重突然加大,部分是因为人民币升值和中外利差所致)。目前中国各类服务业的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措施。那种只以为制造业领域的跨国公司掌握先进技术的想法是不全面的,在服务业领域,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企业在产品设计、技术诀窍、管理技术和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大于在制造业方面的差距。而且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的跨国流动会产生更明显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因为服务业所有的业务都要通过对客户的服务来实现,很难进行技术保密,母国公司与海外子公司的技术水平基本相当,不可能像制造业那样,将“技术水平高”的业务留在母公司,只将“中低水平的”业务转移给海外企业。可以预计服务业扩大开放将推动中国服务业加快发展和提高竞争力。
三、需求拉动,服务业发展黄金时期的动力
需求是社会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服务业的发展是由于社会对服务业的需求所带来的,服务业的需求包括最终需求和中间需求。克拉克认为,服务业比重的上升主要是由于人们的消费需求所引起的,因为相对于工农业产品而言,服务的需求更富有收入弹性,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将更多向服务转移,消费需求的增长带动了服务业比重的上升。而斯坦巴克等却认为,服务业比重的增加主要来源于中间需求的增长,由于分工深化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生产和销售的组织网络日益复杂,组织协调功能日益重要,导致生产中的非核心的“服务”内容不断增加,企业出于对规模经济的追求和对核心业务的专注,就会将一些内部的服务功能分离出去,由专业化的服务企业来完成,以享受更专业化高效率的服务。实质上,服务业比重的提升是由最终需求和中间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两者作用的大小有不同的变化。通过与发达国家的比较分析(见表1),可以得出,中国服务业产出用于最终消费的比重,尤其是用于居民最终消费的比重明显偏低,而政府对服务产出的最终需求则相对偏高;在满足中间需求的比重中,用于工业需求的比重明显偏高。
从最终需求方面分析,收入水平的差异决定居民消费结构的不同,发达国家人均收入远远高于中国,居民的需求层次较高,主要是用于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心里需求,其更多的是由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服务行业来满足,所以服务在其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较高;而中国居民收入水平远远落后发达国家,人们生活支出主要是用于满足吃、穿、住等实体产品比重较大的基本生活需要,对服务的需求支出比重偏低。在总需求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最终消费,尤其是居民的最终消费。因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消费者的最终消费是引导和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动力。居民最终消费率严重偏低也同样给生活服务业带来较大不利影响,使中国居民最终服务消费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见表1)。
从中间需求和生产结构分析,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产业主要是由科研开发、工程设计、咨询、营销、财务、培训等服务业和资本、技术与科技含量高的制造业构成,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分工的日益深化,出于集中力量培养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以及降低成本的考虑,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越来越多的非核心的或自身不擅长的服务功能外置,有专业化的服务企业来完成,市场的不断扩展又使得这些专业化的服务企业能够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和专业生产。由于中国服务业比重偏低,且最终居民消费又没调动起来,从而使工业的中间需求比重相对较高,这并非说明中国工业的生产性服务业的绝对水平已经很高,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其相对比重将会下降,但绝对产值将会增加。发达国家服务业得到需求和生产两方面的促进而迅速发展,服务的非实物性特点决定了服务生产相对于工农业对物质产品的依赖程度较低,对服务业自身的需求却增长较快,从而带来服务业中间需求的大幅度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借助于微观企业改革、国际直接投资、产业转移和外包订单,使那些劳动密集、附加值较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迅速成长。这种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OEM生产方式,由于仅具有对产业低端的加工能力,自身缺乏设计和研发优势、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信息来源和销售渠道严重依赖海外供应商和进口商,根本无法与发达国家制造业进行差异化竞争。而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解决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制造企业向高端制造环节挺进乏力的问题,帮助其改变创新能力落后、缺乏品牌、组织能力低下的局面,加速当前中国制造业正经历着的转型阵痛期,促进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城市化进程,服务业发展黄金时期的舞台
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基础和空间依托。城市化过程引起人群生活方式的转变,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市场条件。从生活方式看,农村生活方式容易自给自足,而城市生活方式往往与市场交换相联系。服务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本身对区位聚集有很高的依赖性。服务业提供的服务产品具有非储存性,生产、交换和消费同时性的特点,是服务需求具有聚集性的要求。只有生产要素和人口规模聚集到相当规模,产生对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巨大的市场需求,才能支持服务行业的不断产生和独立化。城市化过程推动传统服务行业的发展的同时诱发服务业的新行业出现。服务业中许多行业的规模经济性特征明显,尤其是金融、保险、会计、法律、信息和综合服务技术等中介服务,以及高等教育、广播电视、社会福利等,城市化水平低,必然没有产生和发展的空间。城市化过程影响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结构。资源的差异性和比较优势规律的作用,使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聚集有不同的规模和类型,而城市的规模和类型会影响服务业发展的内容和规模。
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分界线,中国的城市化历程明显地分为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1978年以前是城市化的停滞和低速增长阶段、1978年以后是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阶段。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城镇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7.9%迅速提高到2007年的44.9%(见图5)。1979年是中国城市化历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上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系数K值(城镇人口增长规模与总人口增长规模的比值)完成了大于0.5的转折,进入城市化初期阶段。在此之后的绝大部分年份里,中国城镇人口的增长规模都超过乡村人口,城镇人口增长系数的变动呈现逐步提高态势,1995年城镇人口增长系数K值首次达到0.80。
根据K值的大小,可以认为中国城市化经历了1978年以前的前城市化阶段、1979-1995年的城市化前期阶段,1996-2007年,正在处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见图5、表2),说明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之间存在较强的互动促进关系。而中国工业的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见图6、表3),仅在工业化前期城镇化与工业就业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从各方面因素看(城乡收入差距、政策松动等),未来一、二十年将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重要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将对服务业发展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五、新型工业化,服务业发展黄金时期催化剂
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网络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网络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它将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借鉴世界产业结构升级的经验,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并行不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不意味只发展工业或重工业,放弃加快发展服务业,恰恰相反,它将会推动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求工业产品中的科技含量提高,这将引起工业对信息产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强烈需求,推动服务业中的通信、信息、计算机网络服务、科研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见表4)。这就决定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信息服务业的需求相对强,从而引起提供信息技术含量高的服务产品的服务业部门大发展。
同时,新型工业化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处理好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道路。这意味着在工业的中间产品投入结构中,非再生性资源耗费比重将会下降,再生性资源耗费比重将会上升,将导致工业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很强的实物资源,如能源、钢铁、石油、原料的需求相对下降,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相对弱的服务资源,如环保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通讯服务等服务业资源的需求相对上升。这将相对减少中国工业对重化工业的需求,缓解能源工业的供不应求,相对降低其扩张速度,同时促进服务业中为工业服务的生产服务业的大发展。如图7、8所示,服务业的能耗水平大大低于工业和国民经济整体能耗水平(服务业中交运仓储的能耗较高,其它行业能耗都很低),服务业产值比重的增加会降低整个国民经济的能耗水平,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会促进工农业生产提高技术降低能耗水平。
新型工业化道路还要求充分发挥中国人力资源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目标。这就要面对中国人口多、劳动力成本低的国情,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就业,主要靠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城镇劳动力随产业结构调整的再就业来解决,这将引起就业和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信息服务、中介服务、交通服务等服务业部门需求增大;资本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和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所需的就业,主要靠培养和引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来解决,这将引起高等教育、科技、信息、文化、娱乐、卫生、保健、体育、旅游、休闲服务等,全面提高居民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的服务业部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海燕.逐步确立以消费为主导的综合经济增长模式[J].宏观经济观察,2006(4).
2、宋冬林,金晓彤,刘金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实证检验与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3(5).
3、陆杰华,王广州等.人口增长和消费模式对海洋渔业资源影响的实证分析——以舟山为例[J].人口学刊,2005(4).
4、李斌.投资、消费与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古典角度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9).
5、林跃勤.扩大消费需求构建内需主导增长新模式[J].金融博览,2005(12).
6、赵宁.消费——经济增长模式的理论探讨[J].湘朝,2007(2).
7、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从制度变革到战略转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杭斌,申春兰.经济转型中消费与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J].管理世界,2004(5).
9、(日)公文俊平.服务业经济化:日本服务业新时代[M].台北国际商学出版社,1989.
10、(加)格鲁伯,沃克.服务业增长:原因与影响[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3.
11、邓于君.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趋势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12、李江帆.中国服务业发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13、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4、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5、夏杰长等.高新技术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16、郭克莎,王延中.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9.试论影响汽车安全驾驶的因素 篇九
姓名:范俊浩法学院学号:20100220111
5摘要:驾驶员安全驾驶的视觉注意力对于汽车安全驾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驾驶员的路面视觉扫描和整体视觉场景的方面对国内交通事故发生。主要包括:(1)驾驶员视觉对驾驶安全的影响;(2)制动性能对交通安全的影响。(3)酒后驾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并提出进一步研究有待于深入探讨影响驾驶员安全驾驶的因素以及开展适合我国汽车驾驶特点的探讨。
关键词:安全驾驶;汽车制动;酒驾的危害。
引言
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原因追究起来百分之八十以上属于驾驶员的过失所造成,而影响驾驶员驾驶安全的主要因素有驾驶员本身的心理素质以及在特定行车环境中的心理活动,机械制动性能,人为(酒后驾驶)因素。分析表明,驾驶员的注意力分散或者注意疏忽;酒后驾驶是引起汽车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据有关资料得知25%~50%的撞车事故与此有关。驾驶员视觉注意主要是指驾驶过程中的视觉扫描特征。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约有75%来自视觉系统,视觉信息是与道路安全最为相关的,驾驶员对于路面的视觉注意,对于驾驶员的注意分散或注意疏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并通过严禁酒后驾驶的方法,按规定汽车安全保养,将是减少相应交通事故的有效途径。
目前,有关驾驶员驾驶过程中的视觉观察是靠驾驶员驾驶经验以
及对各类道路的熟悉,主要是对驾驶员路面情景的视觉和熟悉,平时对驾驶的车辆进行“三勤”,即勤检查,勤保养,勤维修。在行驶中有足够的驾驶安全意识,并做到开车不饮酒,饮酒不开车。才能有效的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减少国家财产的损失和路人及驾驶员的生命安全。
一、驾驶员对路面视觉扫描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驾驶安全统计数字表明新手驾驶员引发的交通事故比率要明显高于有经验驾驶员。新手驾驶员发生事故比有3年驾龄以上的驾驶员要多得多,研究就表明年轻的新手驾驶员没有正确地搜索路面是其高事故率的最主要原因。交通安全报表明78%的碰撞都与驾驶员没有注意有关,并且18-20岁的年轻驾驶员由于缺乏注意引起的撞车比例是年老驾驶员的5倍。那么,新手驾驶员在注意模式上和有经验驾驶员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以往研究的总结,提出与有经验的驾驶员比较,新手驾驶员在路面水平面的搜索范围更小;我在单位访问和探讨过,新驾驶员更少看后视镜;对整个路面扫描的频率更低;视觉更多地集中注视少数路面目标。研究表明新手驾驶员对于路面水平面的扫描模式会随着驾驶经验的增加而不断发展和提高,同样在不太拥挤的路面上,新手驾驶员和有经验驾驶员的视线都主要保持注意正前方。当没有在注视正前方时,有经验驾驶员的视觉注意大多数是偏向左边或右边,来检查行人、停着的汽车以及其它可能潜在的危险,因此形成一个椭圆形的检查窗口,而新手驾驶员的注视点更多在前面而不是两侧。这说明视觉扫描的偏向可能是随着驾驶经验而产生的,而且
驾驶员会更加注意行人带来的潜在危险。随驾驶经验变化的另一个特征主要反映为视觉扫描频次的增加。
在道路路况对视觉扫描模式的影响上,新手驾驶员相对于有经验驾驶员来说,对于路面交通状况变化更加不敏感。在需要利用旁边道路信息时,有经验驾驶员会更加多的扫描后视镜,相反新手驾驶员的扫描模式改变却很少。在最近一个研究中,考察了新手驾驶员以及无驾驶经验的人采用对危险区域注视时间长度以及不同区域注视时间分配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非驾驶员对危险区域的注视时间要长于有经验驾驶员。对于新手驾驶员对道路复杂度增加后的视觉扫描模式变化并不敏感的原因,主要有两类、第一类认为新手驾驶员对于道路上可能出现危险的心理模型还不够健全,因此在危险环境下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险,同时对其他车辆和行人的可能行为缺乏充足的预判,而另一类认为是由于新手驾驶员的驾驶操作自动化程度不高,因此没有足够的思维来收集路面更多的相关信息。随着心理负荷增大,由于复杂操作带来的心理负荷,结果新手驾驶员和有经验驾驶员在视觉扫描模式上的差异和驾驶经验不足造成的交通事故,更主要是由于其对潜在危险的心理不成熟所造成的交通事故。此外,不同经验驾驶员的路面视觉注意模式差异还表现在其它方面,比如相对于新手驾驶员,有经验驾驶员在路面出现危险后对其注视时间要明显短,这样使其可以更快地去重新检视其它潜在的危险区域等,照明环境对驾驶过程中视觉扫描模式的影响,结果发现当给新手驾驶员观看夜晚拍摄的驾车视频录像时,与白天的驾驶条件相比,新手驾驶员对路面的水平扫描会显
著减少,而有经验驾驶员则没有明显变化。说明不良的视觉环境条件对新手驾驶员的视觉扫描模式影响要更加大。同时新手驾驶员相对于有经验驾驶员缺乏有效地路面视觉搜索,尤其是在交通状况较为恶劣的环境下,比如黑夜,车流较为集中等情况。但对于这种驾驶经验、环境因素与视觉扫描模式之间的关系仍然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数据进一步加以验证。也就是说各种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等因素之间除了驾驶经验外,其它个体因素如年龄、清醒水平(如饮酒、疲劳程度等)、情绪状态等对视觉扫描模式以及事故风险的影响,这些问题在最近几年数量正在增多。相对于年纪更轻的驾驶员更容易出现交通事故,当路面出现危险后,老年驾驶员和青年驾驶员具有相似的注意敏感性并且他们对出现危险的反应速度和判断准确性也没有显著差异。目前,已经有研究者采用通过改装汽车驾驶室,增加视线追踪和录像设备来考察在真实道路的驾驶情境中的视线注意特征。
二、制动系技术状况对驾驶安全的影响
在驾驶过程中出现交通事故,其中也有机动车制动系产生故障而引起交通事故。
1、液压制动总泵;分泵故障而引起交通事故原因有:
制动总泵液压管使用时间长,有老化裂纹时,在刹车过程中引起制动高压油管爆裂,制动管接头松动而引起突然间漏油引发无制动造成交通事故。个别制动总泵活塞皮碗卡死在绑在而引起无刹车。
2、液压制动真空增压器失灵引起的事故原因有:
因为真空增压器的作用是帮助驾驶员操作制动时提高制动力,而
真空增压器出现皮膜老化漏气或真空管老化漏气。在制动时造成制动力不足(特别在汽车重负荷时更为严重)而引起无制动。
3、制动鼓;制动皮严重磨损引起的事故原因有:
因为制动鼓与制动皮的厚度需要按出厂所规定而安全使用,而个别车主由于平时保养少,没有及时维修,刹车鼓失圆,刹车皮严重磨损(特别是前面制动)致使在弯多路窄等复杂路段行驶时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三、轮胎磨损或质量差而引起的交通事故
多年来,由于在高速公路行驶的车辆增多,因为轮胎磨损或轮胎质量问题引起频繁的交通事故。例如,近期报道“锦湖轮胎门”事件便是一个明显的交通事故实例。由于有的驾驶员不重视轮胎磨损对驾驶安全的影响,因不及时更换轮胎而在高速公路行驶时引起前轮爆胎而失去控制造成重大事故。
四、酒后驾驶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今年来,众多的特大交通事故主要原因是由于驾驶员酒后或醉酒驾驶造成的路人死亡,车辆报废或严重损坏,对整个社会和交通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众所周知,酒精对人体和大脑的兴奋作用,所以,喝酒以后,特别是醉酒后,对汽车驾驶的掌控失去有效的或者完全失去控制。结果,使造成交通事故甚至是严重的特大事故是必然的。最近,国家出台关于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严厉处罚的新法律,这也是因交通事故夺去无数人命和鲜血换来的(请司机举一酒后驾驶的真实事故)
最后,由于我国的驾驶员培训方法和体系,道路环境状况等各方面因素与各地存在较大差异,有关驾驶员安全驾驶和经验都是靠自己多方面的总结并把人民生命财产和交通法放在第一位视觉注意模式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亟需国内研究者大力开展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殷光元.21世纪汽车驾驶技术.2高明宪.汽车驾驶技巧.3驾驶员交通安全教程
4道路交通事故预防
5驾驶员培训教材
6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
10.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篇十
摘要: 在英语学习中,很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受到焦虑、自尊心及学习动机等情感因素的影响。本文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依据给出对策,便于师生在英语教学情感因素方面改进。
关键词: 英语学习情感因素 影响对策
1.前言
20世纪60年代,以马斯洛(Maslow)、罗杰斯(Rogers)等人为代表的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它是学习者内部生理、心理的一种活动,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系统[1]。20世纪80年代,语言教学研究的重点从研究教师如何教,开始转向学习者如何学,从以知识传授为重点转向以学生的参与和知识发展为重点。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西方一些语言学家如Jane Arnold,Douglas
Brown,Rebecca Oxford和Earl W.Stevick等对情感问题作了一些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2]。Arnold和Brown认为,广义的情感包括制约行为的感情、感觉、心情、态度等方面。影响学习的各种情感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难以将某一个因素的作用单独分离出来。常见的几种因素如下:(1)焦虑(2)抑制(3)外向型和内向型(4)自尊(5)动机(6)其他包括移情、(对歧义的)忍耐心等。一般认为,核心的情感因素有动机、自尊和焦虑等[3]。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情感在认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认知与情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4]。因此,研究情感因素对学习者英语学习影响的对策是非常有意义的。
2.对策
长期以来很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受到焦虑、自尊心及学习动机等情感因素的影响,笔者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依据给出如下对策,以便师生在英语教学情感因素方面改进。
2.1冲破“语言自我”的束缚,增强自我效能感。
“语言自我”(language-ego)是指通过语言表达交流而被人理解。这样,语言就成了理解自我、形成自我、表达自我的最重要手段。当价值观念与其他情感发生冲突时,我们学会了本能的保护“自我”。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系统已经成熟,有很强的荣辱感。他们的英语水平不高,但“语言自我”意识很强,这样就形成了矛盾冲突。如果他们过分注重保护“自我”,就会阻碍自己英语学习的进步。[5]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冲破“语言自我”的束缚,增强自我效能感。学生则不要过分害怕出错,不要在乎别人的嘲笑,要树立能把英语学好的信心,学会充分利用英语学习的机会,做到能大胆地在所有场合练习英语,如上课时积极回答问题、多去英语角、在宿舍跟同学说英语练习口语、用英语自言自语、积极参加英语演讲
和英语表演等校园活动。
2.2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根据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一方面是通过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对学习者进行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让学习者有好奇心和新鲜感,有持续学习的热情,能用积极的情感明确追求成就的目标。教师通过利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图像等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内外知识的拓展与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设计英语教学任务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水平,适当调整学习任务的难度,让学生经过努力后能成功完成任务,并使之能感受到英语学习中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才能不断激发他们向新任务进行挑战的动力。然后,教师再循序渐进地提高学习任务的难度,鼓励其不要害怕和气馁,适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来共同成功地完成教学活动,让他们体会到克服困难后的那份喜悦和成就,从而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3培养学习者的自我监控能力。
拥有较高的自我监控能力是语言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者的自我监控能力包括在学习中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它是一种自发的意识形态,但需要教师给予教学唤醒,进而自然过渡到学习者的自觉水平。学习中的毅力是学习者自我监控能力的表现之一。自控能力强的学生学习语言的毅力就强,而外语学习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顽强精神。毅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锻炼出来的。学生不要给自己订不现实的过高的学习计划,一旦制订了计划就要下决心坚持下来,要克服惰性,排出干扰,不要找任何借口中断。例如,每天记背10个英语单词,一旦下了决心,就一定要完成。当然毅力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培养的,学生刚开始可以把自己的决心告诉老师和同学,让他们来监督自己。久而久之坚持下来了,学生的自控能力就会有所加强,在英语学习上慢慢地就能约束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当遇到了失败或困难时,学生要做好自我调控,学会克服消极的心理因素,给予自我积极的心理暗示,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再大的学习困难也能理智地面对和克服它。当学生坚持不懈地努力后,感到自己进步了时,可以“慰问”一下自己,好好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同时,带着满足感和成就感鼓励自己要继续坚持不断地努力,向着目标继续奋斗。
2.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Williams & Burden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最佳学习气氛的基本要素。建立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对英语教学很重要。而师生之间存在的心理距离会阻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影响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要缩短这种心理距离感,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如了解和发现学生的志向、需要、潜力、兴趣爱好、知识基础、智能水平、学习现状等,这样才能因材施教。从生源结构上看,有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前他们学习英语的条件有限,受到英语方面的培训也少。在进入大学前,他们当中有些学生就存在对英语学习的焦虑和不自信等情况。教师了解和分析情况后,应多关心这些学生,可以从语音矫正方面开始指导,使其循序渐进地恢复信心,更好地融入英语学习中来。其次,尊重和鼓励学生。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经常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和认可,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其学习动机。就算是指出学生不足之处时,也不要挖苦讽刺,严厉责备,应该注意用词,不要有否定和消极的评价,要正确引导,这样便于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自卑焦虑感。最后,教师对学生要民主、公平和公正,消除学生的不
安全感和戒备心。教师对学生要一碗水端平,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及时反馈教学情况。遇到教学困难时,师生应共同反思多交流,做到换位思考,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共创一种民族、和谐、合作的英语教学环境,促使学生快乐无忧地学习英语,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2.5正确引导竞争与合作意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竞争环节会促使学生充满活力,激发其学习动机,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路敏捷,学习效率高,学习效果显著。然而,有竞争就会出现胜利与失败。进步的学生会充满自豪感和成就感,学习英语的信心大增。什么事情都有个度,如果过分强调个体间竞争,暂时胜利的学生就会因为怕被别的同学赶超而产生不安全感和焦虑感,经常失败的学生会产生自卑感或自我拒绝感,有的学生为了胜利甚至会不择手段和损坏正常的人际关系。
在英语教学中推行合作学习可以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这种良好的氛围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实现,也可以是小组中同学之间的合作来促成。小组合作可以使学生有一种安全感,通过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合作达到共同的目标,增加了成功的几率,降低了焦虑感,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了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但也使一些学生滋生了依赖思想和小团体主义。
凡事都有其利弊,教师应该学会取长补短,让竞争与合作在英语教学中互补,提倡以组内合作的方式完成组际间的竞争,促成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的良性循环模式。
3.结语
综上所述,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克服消极的情感因素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教师应该意识到积极的情感因素不仅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都应该充分考虑到情感教学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崔俊阁.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7,(23):228.[2]项茂英.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
学,2003,(3).[3]陈靓,李江霞.大学生情感因素与英语学习成绩关系的调查[J].College English,2006,(3):384-388.[4]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5]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外语出版社,1996.一、自尊研究
1.自尊及其形成自尊(self-esteem)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特质的评价、感受和态度,它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自我态度和情感,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在许多情况下,研究者对自尊的理解与界定是不一致的。有的研究者把自尊与自我概念理解为类似的概念,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自尊与自我概念是不同的。颇珀
(A.W.Pope)等认为自尊与自我概念的不同在于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各个方面特质的知觉与判断,而自尊是对自我概念中所包含的信息做出的评价[2]。也就是说,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所具有的种种特质,诸如能力、成就、外貌、身体、人际关系、道德等方面的认知判断,而自尊是个体在自我特质判断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我情感或自我体验。前者主要体现了一种事实判断,而后者主要体现了一种价值判断。因此,自我概念是自我的认知部分,自尊是自我的情感部分。
自尊的形成与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自尊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尊重、支持和帮助等,对孩子自尊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作用是直接的、显著的[2-3]。能够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关爱、尊重、帮助的孩子,在家庭气氛比较和谐和民主的家庭生活的孩子,容易形成积极的自尊,懂得尊重他人,也懂得自尊。而知觉到亲子关系疏远、冷淡、紧张,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关爱的孩子,其自尊会受到损害,自尊水平较低。
在学校里,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方式、师生关系等对学生自尊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对学生学业成绩、行为表现的评价,对学生的管理方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自尊的发展。老师能够关爱和支持学生,尤其是关爱和支持那些学业成绩落后和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就会保护和促进他们自尊心的发展,而老师对学生的批评、管理,如果方法武断、粗暴,会损害学生的自尊。
同伴关系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有巨大的影响力。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际互动的高峰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尤其会依据同伴的看法和反应反观自己,重新定义自己,评价自己。如果他们有适当的友伴,并为团体所接纳,那么他的自尊就会提升。相反,如果在这段时期,他总是被团体拒斥,他会对自己产生消极的评价,降低自尊。
2.自尊与学业成就动机的关系
自尊与成就动机的关系,在各种学习动机理论中都有讨论,如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都认为自尊是影响学生成就行为的重要力量。
克莱米斯(Clemes)等曾研究指出,自尊心低的学生对困难较容易放弃,在面对任务时多半会抱有失望和害怕的态度,而这种“我什么都做不好”、“我再怎么努力都没有用”的心态很容易变成“失败并发症”(failure syndrome),亦即这种儿童在面对问题时,不是一开始就放弃就是半途而废,除非个体对自我能够有正确的评价。而高自尊心的人,在面对困难时坚持性高,他们对任务的坚持时间远长于低自尊者[3]。布罗克(J.Block)[2-4]等曾研究了自尊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与高自尊受试者比较起来,低自尊者在遇到困难时比较容易退缩的,即回避失败的倾向比较明显。吴怡欣等研究指出,积极的自尊的发展会使学生富有创造力,会有较高的成就追求。大量的研究都显示个体的自尊与其成就动机有高度相关,自尊较高的个体相对于低自尊的个体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且不论男女皆是如此;而对低自尊的个体而言,他们倾向于选择较为容易的工作以避免失败。
3.自尊和学业成就的关系
学业成就与自尊之间的关系受到研究者的广泛重视。研究指出,青少年学生自尊的高
低、自我印象的好坏对其在校的表现和学习能力有相当大的影响。
丹乃尔(L.G.Daniel)等研究了学生的自尊与其学业成就之间的相关性,试图找出各成分自尊,如家庭自尊、学业自尊、社会自尊等与学生的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自尊与学业成就之间有中等的显著正相关,尤其是学生的学业方面的自尊与学业成就的相关最显著。许多的研究都表明,自尊和学业成就之间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显著正相关。低学业成就者其自尊也偏低,而高成就者的特征之一就是拥有积极的自尊(positive self-esteem)。另外,维根斯(J.D.Wiggins)[5](P239-244)等人研究认为以自尊量表上的得分来预测学业表现,比用标准化测验分数来预测学业表现更有预测力。维沃(M.D.Weaver)等以70名被评定为学业成就落后且行为表现不佳(双差生)的九年级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他们将这70名学生随机分派为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组学生参与研究者所设计的“自尊训练课程”,而控制组学生则不进行任何处理。结果发现在为期14周、每周两次的自尊训练之后,实验组学生的学业成绩(包括英语、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超越控制组,进一步支持了个体的自尊是影响其学业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
11.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篇十一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及北京奥运会后带来的无限商机,国际体育用品企业巨头们又把目光锁在了中国市场。反观国内体育用品市场,虽然树立品牌早已得到广大商家的关注,但品牌的建设和管理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面对彼此间存在的巨大差距,研究和探索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有着极为重要的基础意义。
关键词 体育用品 体育用品企业 影响因素
一、前言
近些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运动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了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而体育产业作为关联面极广的上游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增长点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就国内体育用品市场而言,进行品牌的研究有利于实现错位竞争,优化竞争环境,为摆脱恶性竞争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就体育用品生产厂商本身而言,在国际体育用品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的情况下,进行品牌研究有助于国内体育用品生产商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增强竞争实力。
二、现阶段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发展的现状
第一,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市场广阔,消费者总购买力庞大。2010年,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0.3%,与经济发达国家相差比较远,但市场发展的潜力较大。中国拥有良好的体育市场基础和体育产业资源,中国体育用品企业面对的市场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在企业发展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体育用品生产地,而且产品出口率也逐年提高。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重要的体育用品消费市场。拥有众多人口的中国,随着改善中的人民的生活标准和生活方式的逐渐健康,消费者不只是有足够的购买力,而且对生活方式的健康化要求越发提高,对体育健身活动的参与度大大提高,这就导致了消费者对体育用品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
第二,中国体育用品行业销售额增多,但市场占有率还有待提高。中国体育用品企业近年来的年销售额都在不断增加,获得的利润也比较可观。据权威机构数据公布显示,安踏公司2010年全年销售额突破了70億元人民币大关,销售额和利润同比增长均超过20%。但是与国外一些著名的运动品牌相比,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方面还没有绝对优势,尤其是在高端体育用品市场占有率上有很大的劣势,相对于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品牌的产品,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的产品显露出明显的竞争力不足。外国知名的运动品牌不断巩固在我国的市场地位,市场占有率也不断扩大,其对国内企业的冲击可想而知。
第三,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品牌数量众多,但无法成为名牌。根据美国权威调查机构的评估,中国最大的体育用品公司的品牌价值还不如世界上顶级品牌价值的10%。许多体育用品公司仍坚持以推销自己的想法,他们认为只要产品优良的品质和可观的销售,树立品牌和营造企业文化都是没有重大作用的。事实上,优秀的企业不仅可以在销售方面优势独特,最关键的是能够让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内在精神的深入消费者的心中。这是一个品牌和名牌之间的重要区别。
第四,中国体育用品行业产品种类单一并且缺乏特点,科技创新含量不足,发展时间短,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中国体育用品公司的产品是仿照其他品牌产品的生产方式,不仅功能和款式单调,甚至有假冒伪劣之嫌。国内企业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低廉的价格。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公司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们产品的科技含量才是最大的优势,而其创造的经济利润和产品影响力更是非同凡响,这些方面都是中国企业严重缺乏的。与中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陆续出现专业的体育用品品牌相比,有上百年历史的世界顶级运动品牌企业在各个方面都明显成熟,这是中国企业短期还无法与之抗衡的重要原因。像康威1986发源于广州,发展年限才24年;李宁1990发源与广东三水,发展年限才20年;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国企业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第五,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在营销宣传手段多样并且投资不少,但是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性,国际化程度不够。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在近年来的营销宣传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世界杯和NBA比赛的场地周围,我们都能看到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宣传的广告。李宁和匹克还有安踏先后与奥尼尔、基德和加内特等NBA顶尖巨星合作签约,并邀其代言,同时大范围赞助国际运动团队,并且与中央电视台也有一定程度的合作,361度和特步等企业也多次赞助国内大型体育赛事,这些方式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也拉动了不少的消费,但是其营销和宣传的方式中并没有过多的体现企业和产品的文化精神,产品和明星们也缺乏内在的联系,很多代言和赞助活动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进行更深入系统的合作推广,这其实是治标不治本的典型表现。中国体育用品企业“走出去”的时间晚、范围也不广,绝大部分的销售额都体现在国内的市场。其次,中国体育用品企业都是设计、生产、包装和销售等环节一肩挑,这其中没有正确理解和利用各环节的特点,造成了不小的资源浪费。耐克公司的广告语“just do it”和阿迪达斯的宣传语“nothing is impossible”都是很多年如一并且含义深刻的企业名片,中国企业可能也只有李宁的“一切皆有可能”能够有与其相比较的资格,但是体现的差距还是巨大的。
三、影响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发展的因素
第一,中外体育用品质量上存在差距。体育产品质量是根本,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任何体育产品都有其自己的生命周期,即体育产品从进入市场后,均有一个稚嫩、发展、成熟到衰退的过程,质量直接关系到其生命周期的长度。此外,体育用品的质量是指不仅是否耐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其科技含量得到反映。目前,大多数的国内体育用品品牌在与国外知名品牌比较时,尤其是在科学和技术含量以及质量上的差距明显。打个比方,在球鞋方面,阿迪达斯品牌无论是足球鞋还是篮球鞋的质量都要远远好于国内一些企业的产品质量。与国外的知名品牌相比品牌质量还需提高。品牌质量包括品牌本身所代表的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所感受到的品牌的质量。品牌的质量以产品的质量为根本,并且逐渐影响到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所感受到的质量。阿迪达斯品牌一边在竭力保持着产品本身的质量,一边同时加强消费者对阿迪达斯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的影响,使阿迪达斯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永远是科技含量高、品质高端并且质量好的品牌形象。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因受生产条件、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限制,一般会更重视价格的优势,而忽视了对产品技术的研发。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影响到了消费者在心中所感受到的品牌的质量,从而进一步影响品牌信誉度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建立。信誉建立的前提是产品本身的质量,产品质量是市场竞争战略中最关键的项目。谁能够用灵活快捷的方式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谁就能赢得市场的竞争优势。所以,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应该把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性工作。
第二,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缺乏品牌个性,忽视品牌文化。品牌个性是品牌拥有的特定人性化特点,那就是品牌的个性特征显示的范围。品牌个性,对于品牌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缺少品牌个性的品牌往往没有持久的生命力。因为没有稳定的内在属性和行为特征,消费者是无法理解和认同品牌的个性,自然无法与消费者自己的个性相吻合。品牌文化赋予品牌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立鲜明的品牌定位,并采取各种内部和外部的传输路线的优势,以形成一个消费者对品牌的高度认同的精神,创造品牌信仰,最终形成品牌的强烈忠诚。拥有品牌的忠诚度,才能赢得顾客的忠诚度,最终赢得稳定的市场,大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品牌战略的确立提供强有力的保证。阿迪达斯以“Nothing is impossible”为品牌文化精髓,在品牌外形条件不变的基础上,以体育运动所包涵的拼搏精神激烈着人们。阿迪达斯品牌经营的成功之道,就是在确立了品牌的核心价值和使命之后,始终不渝地表现品牌的核心价值而不以市场地点的差异而改变。同时,根据各个消费市场所在国的不同的文化底蕴、目标市场、消费习惯,形成风格各异的市场推广创意。阿迪达斯已经是一种被物化了的体育精神和人类征服自然和超越自我的象征。产品本身已经被品牌所包涵的精神所覆蓋,这就是著名成功品牌的精华所在。优秀的市场推广创意给予了品牌文化和精神一种能够满足消费者内心的、视觉美感和情感的附加值,结合产品精益求精的品质,两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一起构建了阿迪达斯的国际品牌形象。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存在着过于重视外在形式而忽视内在价值的现象,品牌发展多停留在比较初级的广告宣传和赞助上,缺乏创新的品牌理念,品牌文化价值不高,品牌也就无法满足消费者从产品消费到文化消费的需求。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大小体育用品企业3万多家,但产值超亿元的仅两三家。国内体育用品在色彩、样式、材料、外观、价格、市场推广、目标消费群和管理等方面基本相似,缺乏最能体现品牌差异性和提升品牌价值的品牌文化。因此,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在打造品牌过程中,应把体育精神和具有 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一起融入到品牌价值中去,并把附带有文化的品牌注入到目标消费者已有的文化理念中,使品牌文化这只“无形的手”影响消费者的价值观、运动观和生活观,从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培养消费者对体育用品品牌的忠诚度和信赖。
第三,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营销体系不够健全。品牌营销是指企业通过和利用消费者对于品牌的需求,创造品牌价值,最终形成品牌效益的营销策略和过程,是通过市场营销运用各种营销策略使目标客户形成对企业品牌和产品、服务的认知过程。品牌营销简单地说就是把企业的品牌深刻地映入消费者的心中。技术再先进,产品质量再好,如果没有卓越的营销策略,也无法打造出优秀的品牌。目前,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的品牌营销体系还不够健全,品牌营销人员比较缺乏,品牌策划的手段单调。大多数销售员都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而上岗推销,掌握现代化多媒体进行市场推广的手段不够先进,特别是没有很好的重视宣传力量在网络方面的应用,导致新产品的信息不能够快速而全面地传达给消费者,影响产品的最终销售。
参考文献:
[1] 韩盛祥.试论体育品牌与我国体育市场[J].商场现代化.2007.3:230.
[2] 赵剑.借鉴与创新耐克品牌发展对我国体育用品品牌的启示[J].四川体育科学.2004.3:7.
[3] 邓丹娟.我国体育用品行业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10:57-62.
[4] 包迎春.浅论体育用品企业品牌发展策略[J].北方经济.2009.4:29-36.
[5] 肖俊.民族体育品牌何时崛起[J].体育世界.学术.2008.10.86-92.
[6] 高宣.对我国体育品牌的战略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8.总第554期:8-10.
12.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篇十二
外部经济失衡, 指的就是国际收支表的失衡。我国外部经济的失衡, 最突出的表现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经常项目与资本金融项目持续盈余, 也就是我们说的双顺差。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成功, 但是外部经济失衡带来的超长增长的双顺差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 添加了许多的不稳定因素, 具体表现为:一方面, 贸易顺差的大量增加使得2008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顺差达4361亿美元左右, 大量和不断上升的经常账户盈余恶化了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关系, 引发贸易摩擦和冲突;另一方面, 巨额贸易顺差与资本净流入一起导致中国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 外汇储备的大量积聚引发流动性过剩, 表明资源的配置并非处于最佳状态。适度规模的外汇储备能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 但过量的外汇储备就会导致资源浪费和储备货币贬值的风险, 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二、中国经济外部失衡影响因素分析
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 讨论影响我国外部经济失衡的因素, 就不能单方面分析我国的原因。我国外部经济失衡的影响因素主要可集中为经济总量最大、最具代表的中美两国的经常账户失衡的影响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中美贸易发展迅速, 双边贸易总额持续增长。按照中方的统计, 中美双边贸易额已由1990年的118亿美元扩大到2011年的4467亿美元, 现在美国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随着双边贸易总额的增长, 美中贸的不平衡也开始加剧。从1993年开始, 中国对美贸易从原来的逆差转为顺差, 之后顺差规模不断扩大, 到2011年已达到1884亿美元, 比1993年的63亿美元增长了近30倍, 扩大趋势十分明显。而据美方统计, 美对华贸易逆差始于1983年, 并且从2001年开始, 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地, 逆差规模在2005年时为2016亿美元, 占美国全部贸易逆差的26%。长期以来经常账户的顺差一直在双顺差中占据主要地位 (从2009年开始, 双顺差中资本项目顺差的比例有所提高, 但仍然不占据主要地位) 。以下主要从美国和中国两方面来讨论影响我国经常账户失衡的各种因素。
1.美国方面的影响因素。
(1) 高消费、低储蓄。储蓄不足是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主要原因。美国属于典型的消费拉动型经济。二战后, 美国一直采取刺激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 并以此来维持经济增长和就业, 推动美国向消费性社会的加速蜕变。同时利用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发达的金融体系鼓励增加消费甚至是提前消费, 导致进口需求不断扩大, 储蓄水平偏低。
近年来, 美国政府大规模的减税、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 人民收入不断增加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个人消费的增长。而同时,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 美国连续降低贷款利率, 大规模减税, 不断刺激着国内需求。再加上美国一直宣扬的超前消费和借贷消费, 其国内消费规模更是超过了其消费水平。另一方面, 在维持着高消费的同时, 储蓄率却保持着极低的水平。美国的私人储蓄率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更远低于东亚国家。近年来, 美国储蓄率不断下降, 更是在2005年4月至2007年底连续每个月保持负的个人储蓄率。
(2) 巨额财政赤字。财政赤字与经常账户赤字有非常高的相关性, 从宏观经济学中经常账户赤字的等式[ (G-T) + (I-S) =经常账户赤字, 其中G-T为财政赤字, I为私人投资, S为私人储蓄]就可以看出财政赤字对经常账户赤字的影响。
2001年, 小布什政府上台后对克林顿执政时期的经济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最突出的是采取了以减税为核心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根据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 截止到2011年为止, 小布什政府执政时期所推行的减税政策所带来的累积财政赤字达到3万亿美元。在2011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已经超过了10%的警戒线, 达到了二战后的最高水平。美国财政部研究机构对美国自2001年以来产生的财政赤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从2001到2011年, 累积财政赤字约为11.7万亿美元, 由小布什执政时期所推行的政策导致的财政赤字累积为7万亿美元, 占到了这10年财政赤字累积额的59%。其中减税政策导致的赤字累积为3万亿美元, 而由奥巴马政府所制定和推行的政策所导致的赤字积累约为1.4万亿美元, 占这10年累积额的12%。从有关资料可以看出美国对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反恐、减税等措施导致政府财政赤字居高不下, 在金融危机后为了恢复经济增长, 为了抵消私人储蓄增加所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 政府采取激进的财政政策。另一大负担源于美国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所造成的巨大养老保险支出。
(3) 产业结构调整。美国、欧洲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进行了以“去工业化”、“空心化”、“虚拟化”为特征的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其主要内容是在国内集中资源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会计、律师以及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同时, 将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低附加值的加工业通过跨国公司或者加工贸易向外转移, 使得纺织、钢铁、服装、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资本外流和劳动力成本提高而逐渐丧失了国际竞争力, 从曾经的国内传统优势产业转变为主要的进口竞争性产业。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具备劳动力比较优势以及较大的市场潜力, 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加快了将传统的制造业的生产加工环节转移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中国在这样国际分工的浪潮下日益成为全球生产制造基地和各类制成品的出口基地, 也因此被称为“世界工厂”。这就使得中国在部分产品的生产上的绝对优势转化为出口竞争力的优势, 导致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 一方面使得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增加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另一方面传统制造业的比重却不断下降, 大量消费品和制成品依赖进口, 贸易逆差扩大。加剧了美国与新兴市场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不平衡。
(4) 对高科技产业进行贸易限制。美国在转移其国内产业链末端落后产业的同时, 国内主要发展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大量的消费品和制成品依赖进口, 但却限制高技术产业产品的出口, 进一步加剧了不平衡。
(5) 美元的国际货币体系核心地位。美元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长期居于核心货币地位, 同时作为最具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国际储备货币, 使得其他国家长期以来形成对美元的依赖, 美国因此能获得别国无法获得的特殊利益和权利。美元的这一特权开始于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 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赋予了美元中心货币地位, 美元因此成为世界各国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力的最主要来源。这一体系虽然于1973年解体, 但是美元的国际货币体系核心地位却没有动摇。这一美元特权不仅使得美国可以通过发行货币来维持经常项目逆差, 不受外汇储备的约束。美国利用经常账户逆差获得了国内高消费所需的大量物质产品, 弥补了国内巨大的储蓄缺口。而其他国家则需要通过贸易顺差或借贷来获得对外支付能力, 但借贷形成的债务最终仍需靠贸易顺差来偿还。同时其核心地位和其作为最具流动性的货币的事实使得经常项目顺差国将美元资产作为外汇储备的主要资产, 从需求上又推动了美国经常账户的逆差。美元的这种特权可以说是美国经常账户长期赤字的根本原因。
2.中国方面的影响因素。
(1) 储蓄过度, 消费不足。中国由于国情以及历史和文化传统, 形成了老百姓强烈的储蓄意愿。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1999年的59621.8亿元增长到2010年3月的303302.5亿元, 同比增长大部分的中国人都倾向于保持收入的部分比例用于储蓄, 以备不时之需。但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人口结构。弗兰科·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 消费者理性地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来使用自己一生的收入, 据此来安排其一生的消费支出。年幼的时候依靠消耗前一辈的储蓄生活;到了年轻的时候, 开始工作, 倾向于保持一定比例的储蓄来应对不确定的需求和养老。而50岁以后人口倾向储蓄的原因是因为老年人不确定的意外支出和医疗支持较多, 同时为了养老支出, 减轻子女负担;到了年老的时候 (65岁以后) , 就主要依靠年轻时候的积蓄生活, 这个时候对储蓄是负的影响。
(2)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消费意愿不强。从长期来看, 中国居民储蓄一直都很高, 这反映了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强。居民存钱, 是为了医疗、子女入学、养老等, 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会直接导致居民对未来缺乏足够的信心, 如果社会的保障体系完善, 那么居民就完全没有必要存钱, 反而会积极消费。
(3) 农村人口收入较低, 增长较慢。从图1及数据中可以看出, 农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率远远低于城镇家庭, 城镇家庭收入在1988—2007的20年间增长了17倍, 而农村家庭收入仅增长了10倍。且农村家庭收入水平较低, 2010年的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相当于2002年的城镇家庭收入水平。接近8亿的农村人口收入严重滞后于整体经济的发展, 农村潜力巨大的消费力得不到释放,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美好愿望就不能实现, 过剩的产出仍然只有严重依靠出口消化, 经济增长仍然要依靠出口拉动。
(2) 依靠劳动力低成本优势, 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20世纪80年代起, 我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对外经济的开放发展。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积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 加快制造加工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加工贸易, 持续增长的出口量为我国带来经济增长。在国际资本流动、国际分工发展及产业转移的外部环境下, 中国抓住了有利时机, 通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充分发挥了中国的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将中国人口红利同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优势以及资本优势有机地结合。为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作出了贡献。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也服务于进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为了鼓励出口,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如出口退税、减免所得税、货币贬值以及贴息贷款等优惠的对外经济政策, 这些政策对我国外部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但是, 中国粗放型出口增长方式的缺陷也非常明显, 除了产生的大量经常项目逆差以外, 也使得我国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较高, 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
三、中国经济外部失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 变量的选择
1. 被解释变量。
以经常项目顺差为主要研究对像, 则经常项目顺差可以用进口差额来代替, 因为中国经常账户中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账户顺差的主要原因, 于是选取进出口差额 (出口减进口) 为被解释变量y. (同时由于中央银行每个季度只公布一次经常项目数据, 本文考虑选择月度净出口数据作为经常项目数据的替代变量。
2. 解释变量。
(G-T) + (I-S) =经常账户赤字 (盈余)
(1) 其中G是政府支出, T为政府财政收入, (G-T) 为政府赤字, 是国家借款的政府组成部分, 于是选择政府收支差额为解释变量GT。
(2) I为私人投资, S为私人储蓄, (I-S) 是国家借款的私人部门组成部分。这两个变量都是受利率影响, 于是选择了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作为解释变量I。之所以选择储蓄存款利率而不选择贷款利率是因为存贷款利率的变化方向一致, 而高储蓄低消费的现状是我国消费力不足, 主要靠出口拉动经济的一个主要原因。
(3) 选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作为解释变量EXR。人民币汇率直接影响的进出口, 并且国内外一些学者认为人民币币值低估是造成中国经常账户长期顺差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检验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程度。
(4) 选取抚养比 (人口负担系数) 作为解释变量P。根据收入的生命周期理论, 非劳动人口主要是储蓄的消耗者, 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的消费水平, 间接对贸易差额产生影响。
(二) 模型的设立。
(三) 计量分析。
1. 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对被解释变量进出口差额 (Y) 进行单位根检验。从检验结果看说明进出口差额 (Y) 是非平稳序列。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EXR) 是非平稳序列。财政收支差额 (GT) 是平稳序列。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 (I) 是非平稳序列。人口负担系数 (P) 是非平稳序列。模型回归结果的残差项的t检验统计量的值为-4.506140, 小于相应临界值, 可见残差项序列无单位根, 各变量之间协整。说明可以按照这个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2. 回归结果。运用Eviews软件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得到以下结果:
3. 经济意义检验。
从经济意义上来说, 政府财政支出越多, 赤字越大, 进出口差额越小, 经常账户逆差越大。回归结果中β1=-1.21, 变动方向与经济意义相符。利率水平越高, 国内消费意愿和投资意愿越低, 则出口越大, 进出口差额越大。回归结果β2=492.75, 与经济意义相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越低, 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 则出口减弱, 进出口差额变小, 检验结果β3=-140.99与现实经验不同, 经济意义检验不通过。可能是由于多重共线性的原因, 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人口负担率 (抚养比) 越低, 说明非劳动人口比重变小, 是属于增加储蓄的因素, 同时非劳动人口没有劳动收入, 非劳动人口比重的缩小会带来更多投资, 过剩的产能就只有转出口, 因此会加大贸易顺差。检验结果β4=-911.39, 与经验判断符合。
4. 统计检验。
(1) 拟合优度: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到R-squared=0.763, 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757, 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较高。
(2) t检验:与β1β2β3β4相对应的t统计量都比较显著。说明有较高影响程度。
5. 计量经济学检验。
(1) 多重共线性检验。由于前面的EXR变量的经济意义与传统的经验估计不同, 初步判断存在多重共线性。于是进行多重共线性的检验。计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 选择EXR、GT、I、P数据。得到相关系数矩阵。由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 各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较低, 证实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或者说多重共线性不严重。说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EXR) 系数确实为负, 人民币越升值, 经常项目顺差的问题越严重。
(2) 异方差检验及修正。恩格尔 (Engel) 于1982年提出了在时间序列背景下也有可能出现异方差性。由于本文采用时间序列数据, 所以运用ARCH检验判断是否存在异方差。根据检验结果可以得到 (n-p) R2=33.4>χ20.05 (1) =3.84, 说明存在异方差。运用使用White异方差一致协方差使用进行修正得到:
四、结论
从回归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人民币汇率对于经常项目顺差的影响并不是像传统经验想象的那样, 升值有利于缓解中国长期经常项目顺差以及全球经济失衡状况。人民币从1995年开始一直升值, 到2009年3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下降了19%。但是这期间中国进出口差额不断上升, 对美国贸易顺差却没有停止增长。人民币升值并没有对全球经济失衡的的程度有所缓解, 因为人民币升值会促使企业进行技术管理的改革去提高效率, 弥补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价格优势减弱。并且中国廉价劳动力价格优势明显, 不论在人民币升值前后, 其工资成本不仅低于美国, 而且低于第三国。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虽然低于中国, 但是这些国家不具备与中国同等的生产能力, 因此不具备成为第三国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的出口既不会被第三国的出口所替代, 也不会被美国本国的生产所替代。中国对美国出口数量不会减少, 但是出口价格会相应上升。因此缓解失衡问题, 不能单单依靠人民币的升值。政府财政收支差额影响投资和消费, 支出越多, 赤字越大, 进出口差额越小, 经常账户逆差越大。利率对经常账户差额是正向的影响, 对资本账户也是正向影响, 利率越高, 投资越少, 国外资本流入越多, 因此为了缓解中国经济的外部失衡, 有必要在不影响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调低利率, 引导消费和投资。
参考文献
[1].周凌飞.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2007.4
[2].苗长青, 李冬梅.认识全球经济失衡的症因.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7)
【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推荐阅读:
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06-30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发展的影响11-07
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因素10-08
自然环境对中国的影响06-24
退耕还林对中国的影响08-21
浅议中国增值税转型的影响07-31
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10-15
影响工期的因素分析09-20
社会政策的影响因素11-18
影响执行力的因素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