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景观设计

2024-07-19

古典园林景观设计(精选9篇)

1.古典园林景观设计 篇一

建筑与城市规划系专业班学号姓名

┉┉┉┉┉┉┉┉┉┉┉密┉┉┉┉┉┉┉┉┉┉封┉┉┉┉┉┉┉┉┉┉线┉┉┉┉┉┉┉┉┉┉

江南古典园林对

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The Revelation of Jiangnan Traditional GardenApplied to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中文摘要:本文从空间的角度出发,通过现代审美及现代社会需求,分析江南传统园林空间特色,并探讨其在现代景观空间中的运用问题,寻求江南传统园林和现代景观在空间设计上的内在联系,对现代景观设计提出一些新的建议,并使江南传统园林高超的空间设计手法得到发展和延续。在满足现代人类需求的同时,使拥有着悠久历史以及光辉成就的中国传统园林得到继承和发扬。

英文摘要: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this paper find out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society and modern aesthetics, then analyzes the spatial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classical garden of jiangnan and the problems of application to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Making it clear of the internal relation between the spatial advantage of the traditional garden and the spatial requirement of the modern garden, then this paper will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n China.Meanwhile, the superb spatial design methods of the classical garden of jiangnan will be inherited and carried forward.At the time of meeting the demand of modern people, the historic and brilliant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also will be continued and promoted.中文关键词:江南传统园林;空间设计方法;现代景观;应用

英文关键词:Jiangnan traditional garden;method of spatial design;modern landscape;application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而中国也是一个有悠久造园历史的国家,在园林发展方面有着丰富的文献记载。现存的各代名园不但向我们展示出灿烂的古代园林艺术,同时也在我们的观念中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样式,但是我们的确有必要重新认识古典园林,重新认识古典园林对我们今天进行现代园景创作的意义。在新的时空背景下和大众新的文化修养条件下,在新的功能要求与技术条件下,如何从古典园林中得到启迪,如何根据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有选择性的继承并创新,是我们学习现代景观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味地模仿外在形式,追求相像的目的,创造无数非经典的假的古董,也不能成为我们继承传统,展示古典园林文化所应持有的态度。“我们既不能以简单的方式,在作品中掺和一些经过简化的经典符号,也不能在局部搬用某些传统样式,就视之为继承传统。这样不仅束缚了真正的艺术创造力,也导致了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形式的视觉混淆,造成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感官信息的严重损失。”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特性只有在与之相异的形式中才能充分地展示其风采。

一、因地制宜的造园理念

由于中国南北气候差异悬殊,经济与文化发展不一,按照不同的地域特点,中国古典园林又可分为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巴蜀园林、西域园林等各种形式。其中江南、北方、岭南三大风格是其主体,无论从各自造园要素的用材、形象和技法上,还是在园林的总体规划上均具有较大的区别。

自然地貌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做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是园林的构景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的利用或者简单的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的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只有这样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浮现出来。

颐和园是在金朝金山、明朝瓮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乾隆模仿汉武帝建昆明池

训练水军,把瓮山泊改为昆明湖,把瓮山改名为万寿山,以此来为母亲庆祝寿辰,成为清漪园。后湖两山夹一水,前湖水面东西向的十七孔桥和南北向的西堤使水面有了变化。

远有玉泉山、西山的景色可资借入,园内

更有千里之外的无锡寄畅园借来的谐趣

园。至于各个景区和景点的创作更是精致

多样,是京城皇家园林中的绝顶精品。

相对而言,江南私家园林由于多在喧

闹的城市里,注重的是与外界的隔绝下采

用抽象精炼朴素的风格,创造出内向的曲

折多变的空间。其内涵极大地丰富了中国

文化的内涵,成为皇家园林和其他类园林

类型的模仿对象,苏州是全国最为古典的代表。

当前我们所应该关注的,也是通过不

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民俗习惯,不同的气候环境,通过不同地块的分析来进行合理的、适当的、因地制宜的景观设计,争

取每个不同的地方都能与当地人民的审美

需求相符合,以达到传统经典与现代的完

美结合。

二、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即以人为本,它是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最高准则。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因素有机的组织在一起,突出彼此协调、互补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排斥的消极的一面,甚至能够把后者转化为前者,从而在园林总体上是的建筑美与自然美融合起来,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

优秀的园林作品,尽管建筑物比较密集也不会让人感觉到囿于建筑空间之内。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这种和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道家对大自然的“为而不持、主而不宰”的态度。

现代景观设计不能只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还应注重自然和环境,对自然和社会负责,实行自然优先、环境优先原则。现代景观设计在营构布局,配置山、水、植物等景观元素时,应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使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生生不息。

三、不同造景手法的运用

中国古典园林常见的造景类型可归纳为借镜、隔景、对景、障景、框景、添景、夹景、漏景等等。园林造景就好比写文章、画画,有法而无定式,就好比同一景色可以用不同的笔触去表现,摄影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拍摄同一个地方,所以同一个园林也可

以用不同的构思去设计。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院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遵循“小中见大”的原理,创造出“有限中见无限”的美景注重障景、框景、借景手法的应用。在相对较大的园林中,应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更应注重空间的分割,通过对景、夹景、添景等形式,造成或开朗、或收敛、或幽深、或明畅的空间,使景色更为丰富。

在现在的园林造景中,研究植物高低、色彩、质感、动势等的配置,组成优美的焦点景观,将会是更为重要的课题。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要考虑将周边美好的景色融入到我们所涉及的环境中,而我们当前,也可以通过不同的空间布局,结合传统的设计手法,来创造新颖的景观空间。

四、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1、中国古典园林是在长期封闭的社会状况下,主要在私家领域里沿着山水格局一脉相承、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的,而这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距甚远,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使人们敬而远之的主要原因之一。

2、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的自然环境与景观资源发生了巨大变化,北方城市水资源十分贫乏。因此,山水式园林更适合江南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并不适宜建造大规模的山水园林。像颐和园、圆明园这些大型山水园林都是在原有水面或沼泽地的基础上加以疏浚而成的。然而现在对一些新建水面的维持消耗了大量珍贵的水资源。

3、中国古典园林表现自然的写意手法与传统建筑的体量与形式十分融洽,但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中则显得格格不入。随着城市与建筑设计的逐渐西化,现代人也趋向于西方园林形式,唯有改革创新才能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立于不败之地。

4、中国古典园林中惯用的山石、小品和木结构建筑等造园元素,或因材料难觅,或因功能丧失,或因维护成本较高而更换材料;且精湛的技艺大多失传,导致现代仿古园林作品设计制作水平低下,精工细作荡然无存,而大多数仿品放在景观中也显现不出其价值,或是值得大家赏心悦目的地方。

虽然古典园林在现代社会的生存面临上述种种不利条件,但它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以及对地域性景观的认识,有助于现代人对本土景观资源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惟有营造出既符合本土地域景观特征,又满足本地居民生活习惯和审美趣味的园林作品,才能使中国现代园林真正走向发展与成熟。

五、启示与应用

1、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季相美运用于对现代景观设计之中

人有喜怒哀乐,月有阴晴圆缺,景也应该有春夏秋冬,只有将景与时相互交融,充分利用和把握自然的天成之美,充分利用和把握季节的交替变化,才能营造出丰富,宜人的景观,才能营造出自然的、生态的景观。

季节不同,呈现的景不同,给我们的感受不同,营造的空间意境不同。让景贯穿在时间流程中,受时间的支配,受季节的支配,让景观在空间和

时间中交织,这样会让景观产生一中动感,会让

景观在自然的变化中体态万千、丰富多变。

春暖、夏凉、秋霜、冬雪;春兰、夏荷、秋

菊、冬梅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典型的花木景观,让时间的逻辑在园林空间中淋漓尽致的转化为绚

丽夺人的景观。中国古典园林在四季分明的气候里,展现了春之花艳,夏之绿荫,秋之萧瑟,冬之银装。

中国古典园林呈现的季相美给我们现代景观设计很大的生态启示:在景观营造中遵循自然,充分利用和把握季节的交替变化,让抽象的时间逻辑融入到具象的景观空间之中,使“良辰”配上“美景”,在时间的流程中作到“时移景异”。让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后溪流的暴涨、地表径流汇于池塘;通过枝叶的摇动,感到自然风的存在;从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变化;从自然的叶枯叶荣,看到自然的腐烂和降解过程。

2、重视“水”的作用

建筑大师童离曾说过:“造园要素:一为花木池鱼;二为屋宇;三为叠石。”其中,第一个要素是自然要素,第二个属于人工造物,第三个要素则介于两者之间。在这些基本要素中就产生了“意”:一种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愿望。在这样的造园过程中就需要一些基本的美学标准,我们可以概括为:得体合宜,含蓄丰富,寓情于景。

花木池鱼便代表的是水景的艺术,水作为生命之源,从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命的那一刻起,就与人类有着不解的渊源。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无水不成园”。无论北方

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对水这种自然元素备加

喜爱。“一池三山”、“水狭必间其隔”等等都是有关水

景的重要理论,我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常把水与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心理感受结合起来,孔子就有“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的古训;古代的风水术对水也特别的重视,“有山无水休寻地”,把水看成寻找吉地的重要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林立的混凝土建筑的灰色环境感到厌倦,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水景则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人们赏水、亲水的需要,目前从住宅小区到

城市广场的环境设计都在加大水体,水景在环境中的运用,目前涌现出了大批亲水住宅 喷泉广场。在密

云田园培训中心、世贸国际公寓的环境设计中,水体

布局学习了传统园林中水面开合有序、大小曲折变化的特点。水中增加小岛,紧密结合植物微地形,丰富

了园林的空间层次。在水体景观的形态上讲究动静变

化,运用了一些高科技手段,把自然界中水最有活力的形态凝固起来,展示在人们面前。比如一些喷泉、涌泉、溪流的设计应用,给园林增加了不少灵气。水

是人类与自然的联系纽带,水景更是景观艺术中最有

魅力的一种要素。它使环境有了灵气,使环境与人类更加亲近。

现代园林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继承与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深刻,现代园林更具有时代性、赋有创造力,有着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更容易满足现在人们对园林的审美的追求和功能需求的适用性。

引文:[1]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M].南京

: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第303页

[2]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第3页

[3]杨鸿勋.江南园林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第1页

[4]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436页

[5]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第12页.第13页

2.古典园林景观设计 篇二

1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特点

中国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 赋予了其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 因此, 由各种自然资源所构成的独特的乡土景观类型是我国古典园林中主要的空间主体, 强调园林景观的意境表达和“来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的造林理念, 使我国的古典园林设计充分的达到“天人合一”的设计效果[1]。

同时由于古代在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方面较差, 且人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比较恶劣的, 因此, 在我国的古典园林的设计中普遍重视对小型气候等条件的改善, 努力的营造出有利于人们生活的舒适环境, 对于园林内的结构布局、植被种植、亭台楼阁等都是充分的考虑到温度、气候、光线等自然因素, 从而设计出最适合人们居住的园林环境。然而, 在设计的过程中, 它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对一个小庭院的设计, 而是借助于广大的自然环境空间, 将园林内的景观环境与外界的景观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从而使人们在欣赏园内优美景观的同时, 还能充分领略到大自然的美, 真正的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此外, 我国的古典园林注重对布局的设计, 积极崇尚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循序渐进等的空间组织的手法与不同空间内的曲折变化。因此, 在实际的古典园林设计中, 其园林往往是被分割成了不同形状、尺度与个性的独特空间, 从而给人以视觉上的参差交错的效果, 并且将自然、山水等一些景观适当的分成若干部分, 既可独立成体, 又融合在整个园林景观当中, 给人意犹未尽的审美体验[2]。而且古代的艺术家们还将山、水、花、草等自然景观一一再现与园林中, 以突出园林的三维视觉效果, 进而以有限的面积, 创造出无限的空间。

2 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首先, 对“天人合一”与“天然去雕饰”的古典造园思想的应用。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中, 积极推崇与自然的有机融合, 顺应自然的发展, 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园林设计效果。如今, 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代的园林事业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 各种景观资源都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 但是, 人们对于自然的生态环境却是缺乏必要的重视, 大量的树木被砍伐, 且绿化的安全意识不足, 从而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生态资源的浪费。因此, 在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中, 要积极贯彻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的造园思想, 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遵循生态学与自然科学的基础上, 建设出顺应自然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园林景观[3]。

其次, 因地制宜的古典园林设计技巧的应用。在现代园林的设计中, 由于受到城市扩张、大气污染、人口增加等因素的影响, 直接缩小了现代园林建设的面积。因此, 为了满足现代人对自然美的追求, 在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中, 就需要充分吸收古典园林建设中的“因地制宜”的设计技巧。如古典园林的设计中, 通常在空间变化上都比较多样且统一, 而将这种充满着层次变化的特点有机的融入带现代园林的设计中, 就能达到的增加园林的立体感, 且在不破坏原始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园林布局。同时, 还可将古典园林中的山、水、花、草等元素的运用同样融合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 打造多样、立体的现代园林景观空间。此外, 由于现代科技在不断的进步, 因此, 除了山、水、花、草等元素的融入, 还可以将一些科技元素, 如喷泉等。

最后, 古典园林中意境创造思想的应用。在古典园林中, 通过对景的合理布局, 从而创造数一种意境, 进而使人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达到以有限面积, 创造无限意境的作用。而在现代的园林景观的设计中, 设计者就可以将传统的文化与现代科技知识融合到园林中, 从而使现代人在精神与文化层面得到双重的享受。

3 结语

如今, 现代园林的景观设计普遍重视其社会性与功能性的需求, 而往往忽略了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继承与发扬, 从而使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无法给人以审美的享受。而古典园林作为我国文化的主要载体, 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内涵与艺术内涵, 因此, 在当前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 不仅要追求其功能的多元化, 还需要积极继承古典园林设计思想, 并将其充分的运用到实际的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中。

参考文献

3.古典园林景观设计 篇三

关键词: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应用

0 引言

我国古代园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千千万万造园人的经验、智慧与技艺,沉淀了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一个独特园林艺术体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向全世界人民展现着我国优秀的艺术水平和民族文化。我国古典园林设计思想是在尊重自然山水的条件下,充分考察园林所在地以及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打造出一个和谐的生态体系。我国的文明和经济在不断进步,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也在不断发展进步,对于极具指导意义的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精华部分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继承与应用,使得我国现代园林景观富有文化内涵、艺术和精湛的技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

1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特点和指导意义

1.1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中国幅员辽阔,使得它包含了广袤的土地,也赋予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特征。古代人们对于事物的设计往往是来自于生活经验和自然界,因此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就所构成的不同与特征就成了园林景观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结合“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造园理念,以及造园者对于园林所给予的思想情感和追求,注重园林的整体意境,这就使得我国古典园林设计呈现出“天人合一”的效果特点。[1]在古代,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的较为恶劣的客观生活条件使得古典园林设计师普遍在园林设计中重视气候条件等方面的改善。古典园林从结构布局、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和假山池塘都是从分考虑多种自然因素,以塑造出一个适宜人们居住生活的舒适环境。而设计者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往往是考虑外界景观环境,使得园林景观能够充分融入大自然,给人以返璞归真之感。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国的古典园林布局设计十分讲究,在不同的空间内施以不同的空间组织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2]也正因为如此,古典园林中的各个部分的形状、尺度和个性风格都存在着差异,参差不齐的视觉体验给人带来最大的审美体验。古代人利用有限的空间,利用现有环境,与自然景观结合利用不同的手法,创造出具有文学、建筑、美学等多种价值的园林。

1.2 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思想的指导意义

我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悠久,在世界园林艺术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鉴赏价值和艺术价值都较高。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外来思想对于我国的文化和思想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我国不少景观设计受西方思想的影响,盲目引入相关园林设计理论和思想,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有许多只注重功能和形式的,突出强调视觉感受和个性化,没有深刻的内涵这与我国的现代园林景观发展愿景是相背离的。在当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当充分理解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并使其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发挥指导意义,对其进行传承以及创新应用,创造出兼具功能性、形式、宜居和审美需求的景观环境。

2 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应用于现代景观园林设计的原因

2.1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包容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的经济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人们的物质越来越富足,思想观念愈加文明开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多元化和边缘化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产生了,这种特点也是它有别于古典园林的一种重要标志。这些个性化气息的当代景观设计作品,更多地开始关于人性化和生态化的设计,并成为未来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以满足人们活动、审美和展现个性的需求和保护环境为己任。从这个角度来讲,相比古典园林内容和形式的单一性,现代园林景观既要满足传统艺术审美情趣,又要满足社会所要求的功能性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将对于古典园林设计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而必然结果就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多元化。[3]

2.2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结合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的必要性

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我国现代园林景观中已经不乏西方国家等多种风格的作品,形式纷杂不一,能够满足人们求异的心理需求,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的我国古典园林却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中。总结起来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单纯的平面化设计,缺乏文化深度或者不向公众阐释;第二,不尊重历史,借鉴时断章取义,对社会公众造成误导;第三,缺乏主题和中心思想,将各种要素进行强制性的叠加;第四,拿来主义。[4]这些特点都直接阻碍着我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和相关造园手法、技艺都鲜被用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我国园林设计史表明,师法自然与因地制宜的造园思想更能为人性化和生态问题做出贡献。将传统思想应用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不仅是对于优秀思想和技艺的传承,更是塑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3 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

全球化的席卷,外来文化对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对于园林景观设计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3.1 “天人合一”思想的传承与应用

古代的人由于经济水平和科技等多方面的限制,对于自然界十分崇拜。因此在古典园林设计中,首要的是追求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和周边环境有机结合,使得园林景观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而达到“天人合一”、“天然去雕饰”的园林设计效果。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园林景观事业也跟随时代要求飞速发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往往忽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造成了一定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浪费。因此,“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应当关注的问题,塑造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园林景观。

3.2 “因地制宜”思想的传承与应用

工业经济的发展给城市带来的影响就是环境污染、人口剧增等后果,而这直接缩减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建设面积。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人们每天往来于车水马龙和高楼大厦之间,缺乏自然美的享受。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对于自然美的需求,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就需要充分吸收古典园林设计思想中的“因地制宜”的设计技巧。我国的古典园林在有限的空间内都能设计出多变而统一的风格,而这种富有层次感的设计就可以丰富园林,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合理的进行园林布局,以增强园林的立体感。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还可以利用古典园林中常用的山、水、植物等多种自然元素的融合,塑造更加立体、丰满的园林景观空间。而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还可以在景观设计中加入科技元素,使得园林景观在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更加人性化、便捷化。

3.3 意境创造思想的传承与应用

古代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无论是景观设计师还是造园者都希望“用有限的土地面积来营造出无限意境”。每一种意境都需要用一种独特的景观布局,使得欣赏者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有限的面积,要创造出多种不同的意境(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就需要对景进行合理布局。利用借景方式创造意境的古代园林建筑数不胜数,就拿北京颐和园为例,在园林建造时充分借用玉泉山的美景,结合自身独特而巧妙的建筑,两种景致相得益彰,既烘托出了颐和园的整体美,又展现了玉泉山的风貌。[5]又如苏州网师园、扬州个园,二者都是我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二者面积都不大,但园林中的每一处景,都是园林设计师利用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超的造景艺术已经布景技艺,最终形成了当代我们看到的两处杰出园林作品。在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利用现代发达的科技,结合意境创造的思想,更使人们能够获得精神文化层面的享受。

4 结语

在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的当代,现代园林景观紧跟时代潮流,其景观设计普遍只重视人们对于景观社会性和功能性方面的需求,而不重视现代人对于审美方面的(下转第页)(上接第页)需求,忽视了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而古代园林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载体,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内涵,对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除了满足人们关于功能方面的需求,还要利用古代园林景观设计思想,结合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创造具有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园林景观,促进城市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彻.禅宗思想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作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

[2]王婷婷.儒家德政思想与清代皇家园林景观布局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

[3]高慧.江南园林的营造方法在住宅区景观中的应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

[4]刘萱.传统伦理美学思想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启示[D].青岛理工大学,2015.

[5]邹伟周.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继承与发展[J].现代园艺,2011(11).

4.古典园林景观设计 篇四

西方古典园林有哪些主要设计手法?

西方古典园林主要有8 类功能: 生产、装饰观赏、遮荫、游乐、赏玩、空间组织、建筑材料和环境生态,

从西方园林的发展历程来看, 经历了从装点居住环境, 将自然引入庭院, 使之具有生气, 追求植物的观赏功能; 为了追求凉爽、提高空气湿度, 达到遮荫的目的, 利用植物景观改善环境小气候的功能; 利用有经济价值的植物生产水果、蔬菜和芳香产品, 实现经济功能; 随着修剪技术的成熟, 植物造型作为空间的装饰功能; 随后出现植物作为建筑材料, 利用植物景观代替建筑、墙体、砖石构筑室外空间; 利用植物围合空间和引导方向, 形成框景、透视变化以及当前各国设计师普遍认同的利用植物景观为人类共生的大自然培育良好的生态环境,

5.古典园林景观设计 篇五

摘要

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园林大概最能说明问题(最能说明什么是意境)。那么什么是中国园林的意境呢?就是突破小空间,进入无限的大空间。**古典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因此古典园林在意境创造上取得的成就和艺术手法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本文以**古典园林为研究案例,阐述其深远意境创造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

古典园林 意境 内涵 创造

1.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1.1意境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意境是中国园林的内涵,赋予园林艺术以灵魂,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景交融而产生意境。所谓园林意境,是高于直观的园林景观的审美范畴,是通过所见的具体景象来暗示更深更广的美好境界。景有尽而意无穷便是如此。园林意境的感知,产生于园林景物对游人的影响。在造园实践和建筑实践中,意境的创造有着独特的体现,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因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并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之美,而就是在于艺术意境之美。这样的意境能够给予观者更为丰富的美的感受。以下就以中国古典园林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园林为例,阐述其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

1.2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通过综合运用各类艺术语言(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造成鲜明的艺术形象,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联想,构成意境。中国园林的特点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也不是一片孤立的风景的美,而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物,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物本身,而在于它们可以引导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从而丰富游览者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1.3古典园林的意境

古典园林的意境,是比直观的园林景象更为深刻、更为高级的审美范畴。蕴含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并通过精彩的园林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林中驻足蕴含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通过景物中的题咏,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

1.3.1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造园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也就是通过眼前的具体景象,暗示更为深广的幽美境界,是景有尽而意无穷。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明代有位造园学家,名叫计成,他有一部书叫《园冶》,其中有一段话: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中国每一处园林都少不了亭子。亭子在中国园林的意境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建筑物起什么作用呢?它的作用就在于能把外界大空间的景象吸收到这个小空间中来。

1.3.2突破有限,进入无限

中国园林的其他建筑,如台榭楼阁,也都是起这个作用,都是为了使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也就是突破有限,进入无限。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一点,就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篇文章一开头就指出,兰亭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亭子本身的美,而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两句话是很有名的。说明,中国园林建筑的意境,就在于它可以使游览者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引发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

2.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2.1诗词、中国画对造园意境的影响最大 一座园林是由很多景点组成的,而各景点均可包含各自的意境。**古典园林,往往是通过模仿和想象而感悟到有限的空间里达到咫尺山林的感觉。如网师园水面较小,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它的实际情况,水面聚而不分,仅在东南和西北角伸出水湾小涧,**池岸叠石处理成洞穴状,却能造成源头深远,使你感到此处水面与外界宽广的河流山涧相连,无形中扩大了水面的界线,给人余意不尽的印象。

2.2园林景物,构成景外之境

精彩的园林景物,构成景外之境,而通过这种境,对人的感化感知而产生情,这就是园林的情境交融。情的产生除了园林景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景、境是外因,而人则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即景物感化人、感知人,即情景交融。因此,对于古典园林的欣赏,首先要了解其历史背景,园主的生活经历,以及当时的造园风格等因素。在游览中细细品味,感悟园林意境之所在,因此,游人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思想情感等,决定了其对园林意境的感知感化的程度。

2.3园林意境的感知

2.3.1园林意境的感知,产生于园林景物对游人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人的眼、鼻、耳3个感官上。作用于眼睛的主要为景物的外形、空间比例尺度、色彩、明暗,这些方面也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主要部分。如拙政园的听雨轩,轩外种植芭蕉,它宽大的叶片在雨滴的敲击下发出清脆的声音。松风亭利用风入松间,发出沙沙松涛声,感受宁静。这些由景物的外形而产生对景物的意境的感悟,便是园林意境的感知。

2.3.2园林意境是园林景物所体现的深层次的一种境界

景是实的,而境是虚的,是变化的。境是由景的存在而产生,景是肉体,而境是灵魂。境的虚亦非虚无缥缈,而是园林意境的一种空间想象和时间想象。即景物产生意境,意境让人感知,真山真水进而影响到人的思想情感。

3.园林景物与自然界

园林景物与自然界的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和天象变化(日月星辰)紧密相关。也正是这些不断变化的天时景象,使得意境更加深化,趣味无穷,给人以更深的艺术感受。园林里很多景物,都是以此为主题,来寄托造园主寄情自然,把自身溶入到大自然之中的情怀。如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其对联取自唐·韩愈的诗句:晚来秋将至,长月送风来,在这里秋夜赏月,月光、池水、波光交相辉映,一幅诗情画意的景象。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是秋季的景色,在其四周种植桂花,花开时节,四周飘香。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为夏季景色,亭四周环水,水面种植荷花。待霜亭则为冬季雪景。这些都是以时间季节的转换变化,来体现造园者所寄于景物的意境。

4.意境寓于景物

园林的意境依托于园林景物,意境的表达不能缺少景物所构成的外部园林空间。如拙政园的造园主导思想是超尘脱俗,在建筑上以主体建筑远香堂与之呼应,山水上则以远香堂北侧的主水面和远香堂南的主假山,以及堂东的小土山来营造外部空间,而主景为水中荷花,体现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思想境界。

5.意境主导造景

园林的意境虽然是以园林景物来传导体现的,并通过对园林景物的园林空间环境的感悟来达到,但园林意境先于园林景物而产生。也就是说,在园林景物创造之前,景物所表达的思想性已经存在,并在园林景物创造过程中,自始至终指导着园林外部景物的营造。如**网师园,以渔隐为主题,其主体景象自然以水为主,即为网师、渔翁所寓居的境界,水便处理为理想的渔场湖面,创作出湖光飘渺的景象。

6.园林意境与人

园林的意境完全是因人的存在而存在。意境是精神境界之所在,是人类特有的东西,离开了人,意境也就无从谈起。在这一意义上讲,园林意境自造园开始便赋予了造园的动机、目的,直至造园结束。园林能给游人感知,而由此产生共鸣,皆由园林意境的特定效果所致。首先,造园者的思想情绪、世界观、社会背景、生活经历等,对园林有着直接的影响。其次,不同的思想感情反映在不同的园林景物中。园林的意境产生在造园前,也存在于园林景物的创造过程中,指导着景物的构筑。因此,园林意境存在于园林景物创造的全过程中。而在园林景物建成之后,它所带给游人的感受,是要游人通过身临其境的感悟,深刻体会景物本身之外所包含的时空。

中国造园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7.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园林的特点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也不是一片孤立的风景的美,而是有意境。**古典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园林注重文化与艺术的和谐统一,意境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高层次的美学概念。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实践中,采用了很多独特的手法来创造园林的意境。

7.1借景在园林设计中占的地位

一处园林的大小、规模是有限的,怎样将大自然的万水千山缩略于园中,得其神髓与意境,怎样小中见大,在有限中见出无限,是造园家为园林布景前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在**园林的造园实践中,常常采用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美感。分景和隔景都是通过分隔空间来扩大空间感,增加景色的层次,使景色的趣味多样化。借景,则是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从而突破有限的空间而达到无限的空间。借景在园林设计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的目的是把各种在形、声、色、香上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入到本景空间中,使景色更具特色和变化。

在**园林中,拙政园西部的宜两亭是借景手法的典型例证。虚实结合的美学原则不仅重视实景,而且重视声、影、光、香等虚景。园林意境的产生,是虚实的结合,情景的结合。不但要有景,而且要有声、影等景外之景,这样才能历久弥新,不断有新的境界。月影、花影、树影、云影、风声、雨声、水声、鸟声&&这种种虚景,在构成园林意境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拙政园中的松风水阁,亭侧植有黑松数株,有风拂过,松枝遥动,松涛作响,色声皆备。在此处看松听涛,仍能使人遥想起当年园中主人的高洁情操。又如听雨轩,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雨夜,由于雨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都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别有韵味。

7.2园林的含蓄美

园林建筑艺术常常通过含蓄与朦胧美来达到不尽之意。造园家在为园林布局时,常让幽深的意境半露半含,或是把美好的意境隐藏在一组或一个景色的背后,让观赏者自己去联想,去领会其深度,这就是园林的含蓄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景物置于月色和烟雨之中,迷蒙苍茫,隐约可见,比起风和日丽、一览无余的境界,更有一番韵味。这种欲藏先露的含蓄造园手法,在**园林艺术中实例很多。如拙政园,一进大门便横着一座假山,借以挡住游者视线,不使全园尽收眼底。也有利用建筑来起到掩映效果的。这种做法出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园林中的道路、山径、溪流,往往断断续续,弯弯曲曲,纡迴曲折,方能产生含蓄之意。如拙政园的梧竹幽居,一湾流水,逶迤曲折,绕过叠石,穿入花间,悄然远去,寄寓着深远的意境,使人感到流水淙淙无尽头。7.3古典园林的题名

创造园林含蓄朦胧的意境美,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手段是古典园林的题名。这大都与古典诗文息息相关,相当含蓄地点出了主要景点的美感特征及造园旨意。如浮翠阁取自苏**三峰已过天浮翠句,此阁建在西园假山高处,周围树木茂盛,故借以为名;题名充满诗情画意,的确达到了引人遐思、耐人寻味的含蓄效果。

8.园林植物树种形成意境深远的景观效果

我国传统园林植物树种,使人们产生比拟联想,形成意境深远的景观效果。自古以来,诗人画家常把松、竹、梅喻为岁三友,把梅、兰、竹、菊比为四君子,这些都是利用植物的姿态、特性使人联想特定的性格,即将植物人格化了,从而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我国有些传统植物树种还寓意吉祥、如意。如个园中将白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分别栽植于园中,以显示主人的财力,寓意金玉满堂春富贵等。

8.1**古典园林中花木的运用体现的意境

**古典园林作为生活的空间,以封闭为主,其中花木的运用体现了一种静谧的美感和朴素自然的意境。花木作为构成园景的要素之一,它增添了园林的生机和野趣,丰富了景色的空间层次。园中山池的迂回,花木的富于变化,配以色调明净素雅、形体娟秀玲珑的建筑,给人以幽曲、秀丽、精巧之感,形成了江南园林的独特意境。如**亭的翠玲珑附近,有一处爽朗清静的院落,北边竹丛掩映,南面植以数株芭蕉,树影与白墙灰瓦的组合甚是优美,开圆洞门处,见对面景物的几个层次,楚楚有致,宛如一幅小品画轴,使人进入诗画一样的境界。再如留园的华步小筑,也是如此。

8.2花木创造的独特意境

分析花木创造的独特意境,物理属性大致包括色、香、姿、声、影等方面

8.2.1色彩方面

**园林以常绿树为自然背景,点缀各色花卉,皆以清静为主。花木的香味则使人身心爽朗,如置身于郊野。留园的闻木樨香轩,周围遍植桂花,开花时节异香袭人,意境十分优雅;拙政园的远香堂每当夏日,荷风扑面,清香满堂。

8.2.2在声的方面

**园林善于利用大自然的风声、雨声,使空间感觉千变万化,别具风味。拙政园中,在留听阁可留得残荷听雨声,在松风水阁听松涛阵阵,西风惊绿,更觉空间的幽静,在听雨轩听雨打芭蕉淅沥沥,每当春雨濛濛,感人至深。

8.2.3在光影方面

**园林常常利用自然光线产生的明暗对比、光影对比,配之以空间的收、放,渲染环境气氛。如留园的古木交柯,花木随着日照投映于白墙上,落影斑驳,形成优美的动景。源于花木的这些属性,造园家创造出了独特的意境,突出了一个清的美感,高雅动人。

9.结论

6.浅析江南古典园林 篇六

-------私家园林

班级:园林1001姓名:谭力学号:20107792课程名称:《园林建筑构造实训》指导老师:彭博在中国古代,人们普遍喜爱山水林泉、树木花草等自然景色,因此修建园林是一种社会性较强、极为普遍的艺术活动。同时,由于社会各种家庭的经济实力、学识修养、知识层次、审美情趣各有差异,也就使得虽同属于私家园林,但其大小规模、艺术旨趣各不相同。例如,有模仿帝王苑囿、追求景多景全的王公贵族的花园,有堆砌雕镂的商贾花园,有讲究诗情画意的文人园林,还有一般百姓在宅旁屋后空地上栽花点石而营造的宅院小庭。在这些花园中,艺术成就较高,较具历史文物价值的,是文人风格的私家园林。所谓文人风格并非指该园林主人必定是骚人墨客。那些满腹经纶、致仕而归的官僚,屡考不中而转行经商的儒贾,以及在穷困潦倒之际摆弄花石以遣情的落拓文人,均可以造出精雅的园林。保留至今日,艺术价值及游览价值较高的私家园林多数为文人花园,它们的主人有不少是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影响颇大。

私家园林之中,最负盛名的是江南园林。中国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赞语,即“江南园林甲天下”,表明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地位和人们对它的称颂和向往。江南,是一个较具开放性的地理定义,严谨说来,它应该指江苏境内长江下游南岸的水网地区,但实际上它却包括长江北岸扬州、泰州等商业富庶地区。这里是传统的文化发达地区,教育较为普遍,由读书而踏入仕途的人数很多,堪称人文荟萃,诗文书画人才辈出。在自然环境方面,这里水道纵横,湖泊星布,随处可得泉引水;兼以土地肥沃,花卉树木易于生长,除了太湖洞庭东、西二山所产湖石之外,江阴、镇江、宜兴、湖州等地,均有石产可作园林造景之用。因此,这一带造园活动一直很活跃,各城市名园荟萃.现存我国私家园林的精品,大多集

中在这一带。品评和鉴赏留存至今的江南私家名园,可以发现,它们往往具有下面一些特点。

第一是小中具大,以少胜多。从园林所处的位置看,私家园林多数是住宅和府第相连,成为城镇的府第园或宅傍园。在风景秀丽的城郊山水之间,也有不少私人花园,但它的主人在城中还有正宅,而是将花园作为春来看花,夏来避暑,秋来赏月的居处,是一种别墅式的园林。除了个别高官权贵的花园,不管在城里还是城郊,私家园林一般占地均不大,大的十来亩,小的仅几亩。这从现存的文人古园的题名上也可反映出来。如苏州有壶园,因其小,整个园林空间好似一把茶壶而名。还有残粒园、芥子园、半亩园等名园,皆以小而著称。小对建造园林是不利的,然而古代园林家却能自如地掌握艺术创作的辩证法则,化不利为有利,在“小”字上做文章,精心设计和布置,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创造出无限的景色来,做到小中具大,以小胜多。“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人们常用这副楹联来形容中国古典戏曲以少胜多的高超技艺,其实文人园林亦然。它要在小范围内表现出大千世界的美景,就更要运用“以一当十”的艺术原则。园中各景,无论是假山水池,还是亭台、廊桥,甚至庭院一隅,均以小巧为上,能入画者为佳,其立基定位、排列布置,都要反复锤炼,以收到笔愈少气愈壮,景愈简意愈浓的艺术效果。

江南私家园林的第二个特点是富有文心和书卷气。“主人无俗态,作圃见文心”,这是明代书画家陈继儒为其友人所作园记《青莲山房》中的赞语。由于私家园林一般均较小,容纳不了许多景,没有苑圃那种宏大壮丽,但它却别有韵味,能令人流连忘返,其关键就是园景中融合了园主的文心和修养。主人的思想境界越高,其园林所表现的文心与诗意也越浓。在造园的初始构思阶段,他们常如吟诗作文一般来对待园林创作。清代园林评论家钱泳从江南文人园林的构思布局中看到了造园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共同点。

他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游赏好的文人园林,便会感到画境中的一股文心,园景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榭,似乎都经过仔细推敲,就像作诗时对字的锤炼一样,使它们均妥帖地各就其位,有曲有直,有藏有露,彼此呼应而成为一首动人的风景诗篇。如苏州网师园是江南颇有代表性的私家小园,园内的书斋庭院“殿春移”作为我国古典园林之精华,已复建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其雅洁的格调、精巧的制作,深得参观者的好评。著名园林家陈从周曾这样来评论它的书卷气:“网师园清新有韵味,以文学作品拟之,正如北宋晏几道小山词之‘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建筑无多,山石有限,其奴役风月,左右游人,若非造园家‘匠心’独到,不克臻此。”

江南私家园林的第三个特点,是其景色大多比较雅朴。“雅”是我国传统美学中独有的范畴,主要指宁静自然,风韵清新,简洁淡泊,落落大方。“朴”,是指质朴、古朴、朴素,不求华丽繁琐。私家园林能做到雅和朴,是和以少胜多、以简胜繁密切相关联的。从使用上看,私家园林是人们休憩赏景、养性读书之处,所以园景一般都典雅清静,自然清新,没有苑圃风景中那种艳丽夺目的色彩。园中建筑几乎

都是清一色的灰瓦白墙,木装修也多深褐色。台基及铺地或用青砖灰石,或者用更为朴素大方的卵石、碎砖碎瓦等砌铺而成,其图案花纹也较多选用格子纹、冰裂纹或简洁的植物花叶式样。室内陈设也多为古雅的艺术品。就是作为园林各景区点景的匾额和楹联,也极为雅朴,或用木板,或用剖开大竹阴刻,以求显得自然古雅,与园林相协调融合。另外,江南私家园林中的建筑虽然相对比其他类别的园林要多,但除了主要厅堂之外,一般都融于山水景色之中。传统建筑以对称院落层层推进的布局方式与园中建筑相协调,如拙政园“海棠春坞”和留园的“揖峰轩”,分别是一间半和两间半的特殊小筑,完全脱出了正规建筑三、五、七

奇数间的规范。这就是《园冶》所说的“半间一广,自然雅称”的最好诠释。

江南私家园林的第四个特点是因地制宜,注重塑造园林的韵味特色。江南园林在布局和造景上,往往能不拘俗套,根据基地不同的环境条件,营建自己的个性特色。由于古代士人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对自然美较为敏感,又有丰富的游历经验,因此在构园造景时,能自觉按自然规律办事。因地制宜地处理好园中山石、水体、花木等景物的关系。不求景多景全而求其精,以突出自己园林的风景主题和个性。这和我国传统文论提倡的自然清新、不落窠臼,追求灵性神韵有较大关系。如南宋周密的《吴兴园林记》所记,当时名园三十六所,均有各自的景观特点:有的以景致苍古擅名,有的主赏水景幽邃,有的以玲珑奇石取胜,有的甚至以聆泉瀑观动水之声色美景为特色。这些园林的名景都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而营造的。再看今天甲于天下的苏州园林,虽然总属江南水乡风格,有其一定的共性,但各园还是有着自己的个性:拙政园以水为主景,建筑简雅,具有朴素开朗、平淡天真的自然风格;留园以山池建筑并重,庭院玲珑幽静,亭台华美而不俗;网师园则以精巧幽深见胜,结构紧凑,有览而不尽之情致;沧浪亭苍古而清幽,富有山林野趣。就说园中最为引人注意的山水造景,其组合变化也极为多样。有的山水相依,水石交融,如拙政园中部,从主厅远香堂北望,池中两座山岛的平岗水矶互错互映,表现出一种平和协调的美;有的山水相争,成峡谷、成深渊。如无锡寄畅园的黄石大假山直逼水池“锦汇漪”,临水山石壁立,一条小径沿石壁曲折在水中穿越,颇有绝壁浅滩的风景意味。再如苏州沧浪亭,并没有像一般造园那样,在小小范围之内堆山挖池,而是集中花园的全部土地,堆了一座土石相间的大假山,极为古朴自然,而与山相配的水是从园外借来的。造园师别出新意,让大假山缓缓坡向园子前边的界河葑水,营造出山水相亲的意味。为了使内外山水相和,在沿界不设高墙,仅有一曲

廊依山麓起伏,贴水穿过,廊中置一水榭、一钓亭。这是江南文人园林山水景的一大绝唱。从以上三例,可以看出江南古代文人雅士的园林也和他们的诗文绘画一样,注重各自独特风格的熔铸和个性的塑造。这一点在今天鉴赏时应该格外在意。

江南私家园林最后一个特点,是在较小的范围之内,能使园林的游赏功能与居住功能密切结合在一起,实现“游”与“居”的统一。古代常将优游山水、耽乐林泉称之为“游”,而称在风景环境中读书、习艺、清谈和宴饮为“居”,唯有达此两个境界,艺术才算完善。北宋画家郭熙说过:山水风景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四等,只有达到“可游”和“可居”的境界,才能称为“妙品”。

我国风景资源丰富,名山胜水的美丽景色曾使历代许多文人艺术家为之陶醉,山水游历成了一时的风尚,然而真正像隐士逸人和僧道弟子那样甘愿居于一隅山水之中的,终究为数很少。因此古代士人既想耽乐于名山大川,又不甘心放弃都市的世俗生活,存在着自然美欣赏和物质美享受的矛盾。然而,通过园林艺术家的匠意构思和特殊处理,能使这本来矛盾的双方辩证地统一起来。在城市宅府旁的私家小园中,这一特点就表现得格外明显。另外,我国古园常常以多变灵活的气候天象作为观赏的主题,如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自撰的《弁山园记》中,就认为自己这座花园最宜于花时、月时、雪时、雨时、风时和暑日赏景,人称“六宜”。要是没有遮风避雨的半室内游览线,赏景的情趣便会大打折扣。留至今日的江南文人园林,既重视自然美景的再造,又有厅堂书斋,讲究起居生活的舒适和方便,基本上做到了可游、可居的兼顾。这也是古代私家园林极为繁荣的根本原因。

北宋著名学者沈括曾著有《梦溪笔谈》,并以梦溪命名自己在镇江的小园。书中他曾这样记述了园中的丰富生活:“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与之酬酢于心目之所寓者:琴、棋、禅、墨、丹、茶、吟、谈、酒,谓之‘九客’。”

耽乐于茂木美荫之间,或垂钓,或泛舟,但又不能忘情于文人雅士钟情的“九客”,这种与自然亲近而又不偏废文化生活的追求,充分反映了古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对于我国古典园林游居结合的理想生活环境的钟爱。

7.古典园林景观设计 篇七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原则主要有:“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山水为主、双重构造;有法无式、重在对比;借景对景、引申空间”, 具体到造景手法有:抑景、借景、添景、夹景、框景、对景、漏景等。造园内容包括: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等。故中国园林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法来表现自然, 以求得渐入佳境、以小见大、一步一景的艺术境界, 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这些方法既可以作为造景手法, 也可作为观赏法则。

2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表现形式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诗句中表现出对自然美的一种怡然、闲适的深远情思, 中国园林恰是利用了山石、植物、建筑, 因地制宜, 对大自然之美进行再现, 体现了一种怡然、闲适的自然之美。中国园林也追崇“源于自然, 又高于自然”的意境美。而这种意境美是一个最能体现和代表中国艺术精髓的美学范畴。园林中的意境美讲究“情景交融”“诗情画意”, 正如宗白华先生在其《美学散步》中谈到:“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 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 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 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 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 情具象而为景, ”这准确地抓住自然美的精华, 并加以再现。所以, 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所在。

3 在继承中发展中国现代园林

3.1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的造园思维

中国园林造园手法追求崇尚自然, 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恰恰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 破坏自然环境是独特的手法, 强加线条于其中, 大搬西方“一览无遗”的园林风格。其实, 现代园林设计应从古典园林的造园观念出发, 在提倡生态学、自然学和人类学的基础上建造园林的观念, 可以善意地去改变和重塑自然界。设计师要深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溶于大自然, 尊重自然才是园林创作设计的基本法则。另外, 在设计时应充分去分析方案实施后是否真正能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存。认真校正园林中的乔、灌、草的植物配比合理性, 是否更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园林绿地是否真正能满足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基本生态功能;园林的道路、广场设置是否比例得当, 能否兼顾景观与功能使用等等。

3.2 抱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去追求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崇尚自然, 天人合一”的造园思想和“虽是人为, 宛自天开”的美学境界, 实际体现的是一种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种思想观念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天地、日月、山河、森林, 无不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 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也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再次论证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的科学性。虽然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是以经济发展为背景的, 但经济的发展同样影响着环境的发展和变化。正如《淮南子·本经训》上“焚林而田, 竭泽而渔”的典故, 指出发展经济以不能破坏山林、水体等生态环境为前提, 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所以, 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园林设计中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和道德之美。

3.3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造园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的因地制宜, 一方面讲的是景观创造要考虑基址现状, 另一方面讲的是景点布置要服从整体需要, 分主配关系。结合场地现状特点造景可能为广大设计师所重视, 而根据项目性质的不同因地制宜的布置景点却常常被大家忽略。设计者应该真正理解“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显得更为重要性。中国园林也讲究“无水不成园”。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的私家园林, 都对水的元素倍加喜爱。造园中有“一池三山”、“水狭必间其隔”等相关水景的理论。中国古典园林深受儒家的“德”思想的影响, 特别重视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寓意于物, 以物比德。人们将竹子、松、悔、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比作高尚品格的象征。正所谓“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思维。

总之,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 在追求视觉美感的同时还应体现尊重自然环境和人文精神, 在不同文化, 不同背景的项目前, 还应注重立足于古典园林美学的基础上去创新, 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改革。同时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 注重文化上的继承和文脉上的延续, 使中国现代园林美学体现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

8.浅谈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设计 篇八

关键词:中国园林;西方园林;对比;传承发展

园林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文化的体现,其基本设计思想则是通过园林物质实体反映生活与自然之美,表现园林设计师审美意识的空间造型艺术。本文通过最基础的设计原则来分析比较中西方园林艺术相互融合的表现形式,造园的发展,以利于更客观地促进园林艺术设计的发展。

中国园林

中国古代园林,一种特殊的出于人对大自然的依恋与向往而创造的园林建筑艺术空间,一种以人对人欣赏形式的自然美育园林建筑技术与艺术人工美的特殊方式,它是人对大自然欣喜的回眸与回归,是自然美、建筑美以及其它人文美的相互渗透与和谐统一。园林文化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建筑文化观念的一个历史性飞跃,它使得建筑文化向着更高级、更纯粹的审美文化境界发展。

中国古代造园将对美的追求摆在首位,这也是古代造园的最大特点,它是诗人、画家另类的艺术创作,是诗与画的意境通过物质表达的再现,其对于园林意境的追求与对诗画意境的追求如出一辙。根据对园林史记载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园林的各种艺术形态表现形式都不可避免地遵循着发展、成熟、衰落的轨迹,园林的风格以及表现样式的形成也是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并成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经历了3000余年的历史演化才逐步完善,从最初的苑囿发展成人工山水园林,其中凝聚了中华民族政治思想、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的精华,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学、美学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其他门类一起发展壮大。

西方园林

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古巴比伦这四个国家为西方古代造园史主要发展时期。其中,实用性是该时期造园设计的首要考虑原则,只有极少数的建造目的是以享乐观赏为主。逻辑性、尺度感是西方古代造园设计原则的基本特征,在当时,设计师大多采用一目了然、具有规律几何对称图形的建造形式。

西方园林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对其影响深远的多个时期。由于教会多为中世纪欧洲的最高统治力量,受教会禁欲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造园的发展几乎是停滞不前的,只是照搬了之前造园设计师的经验。就造园发展史而言,主要有前期以意大利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修道院庭园和后期主要分布在英法的城堡庭园,当时造园的目的仍以使用方面为主要设计初衷,我们可以看做建筑物在室外实现的功能方面的延续,仍以没有任何设计进步的简单规则的表现形式来设计园林的。文艺复兴时期因有着极为自由的创作环境与创作条件成为西方造园史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造园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之后的巴洛克设计风格起源于意大利,其设计风格摒弃了和谐安培的思想观念,与人文主义的明快均衡之美截然相反,巴洛克风格为了揭示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其以漩涡和动态的S形、曲线形或波浪形在造园上表现平面布局,位于罗马东南的阿尔多布兰迪尼别墅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君主专制政体鼎盛的条件下产生了法国古典主义,唯理论是其设计理论基础。认为美好的事物应当是简单明了合乎比例的,在造园中感性的多样化应让位于理性的明晰性和确定性,并直接的表现于法国古典规则式园林设计之中。

从美国的造园及其浪漫主义思想、社会纲领到拉维莱特公园和解构主义来看,西方园林艺术设计体系在之后的发展仍是巨大的。而从造园自身發展来看,它一直是在代表理性、现实的设计原则与感性、浪漫的设计原则,这两者在造园创作的矛盾对立冲突中发展起来。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西方造园的风景式建造风格蕴含着其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它是随着社会的更替而不断发展的。中国园林的引入只能说是对这一过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理论的完备性、多样性更强,更有充分发展的余地。但我们必须看到,规则式园林并不能作为整个西方造园的唯一代表,其充其量也仅仅是一个历史阶段的代表。

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比较

西方园林在18世纪英国风景式园林产生以前,是以当时埃及、希腊、罗马等规则式园林为主,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建筑式园林和17世纪法国列诺特平面图案式园林等以建筑和建筑式空间布局作为园林风景表现的主要题材为其代表性作品。中国园林,从有历史记载的周秦时代开始便多以自然式山水园林的大型皇家园林或是小型私家园林为主,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留园等都是古典园林中的代表性作品。

从文化背景、哲学、美学思想上,通过总结前人经验来分析理论、指导实践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强调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为园林设计的建造形状,而这种美学思想一直影响了欧洲几千年之久,使得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就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

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使得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有所不同。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浓厚的诗情画意色彩。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著作十分广博,对于造园起了诸多指导作用。中国古代哲学注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浪漫便宜的风度与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以自然山水风光为建园的参照模板,但不应搬抄自然山水,而是要经过园林设计者的主观感受,取其精华。

由于中西方文化根源、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使得审美观点、设计理念也大相径庭,导致中西方园林在各个方面都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理性逻辑是西方人所擅长思维方式,习惯用分析的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这种思维方法所形成的社会形态影响了人们对审美的习惯和观念的认识。西方因理性美观念的支配使造园遵循了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几何形状的广泛应用。西方园林以表现主次分明、突显核心的规则性使人感到清晰的秩序感,显示出一种规则性和必然性,各部分关系明确,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中国园林造景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等则都是到大自然中去发掘,人更偏向于感性。中国园林设计讲究道法自然,认为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也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没有规律性可言。中西相比,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布局对称、规则、严谨,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随机性。

中西方在造园艺术上所追求的侧重点不同,主要是基于中西方对自然美的审美态度不同。形式美是西方造园所追求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就从数的角度提出黄金率并来探求和谐;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中国造园重视意境美的表现形式,中国造园注重景和情,景具有诗情画意般的意境,能否触动人的感情是衡量景好坏与否的标准,其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无论是中国或西方,一个好的园林,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重点不同,西方园林多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未来园林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确实有着令人感叹的动人魅力与诗情造诣。时代的发展促使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式园林中带有纯粹古典形式的园林早已不复存在,但是它的一些民族文化思想传承等精华却保留了下来。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形成所追求的,中国园林对空间的利用等问题颇为重视,现代意义上具有象征性、模糊性和抽象意义的空间意象概念,早就出现在我国传统园林的营造过程中。

社会的发展使得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对于美的追求亦越来越强烈,园林设计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世界各地文化的融合使園林艺术设计思潮和风格也在发生不断的发展变化,在园林景观的运用中,从建筑风格雕塑、地面石砖铺设、植物植被配景、喷泉以及有水景的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美的视觉冲击。在园林设计中要求设计师不仅具有感性的艺术眼光,更要具备科学理性的观察方法,通过研究自然与环境,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指导园林建设。中国园林发展要有开阔的眼界以及对现代园林发展趋势的清醒认识,才能更好的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中展现出最出色的民族文化,才能立足本土积极探索创造出富有地域景观文化特征的园林作品。

参考文献:

[1]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2]郦芷若,朱建宁.西方园林[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版.

[3]唐学山,李雄,曹礼昆.园林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年版.

[4]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9.古典园林景观设计 篇九

一、山绕水围的神仙佛道模式

先民们出于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产生了山岳灵石祟拜与昆仑神话,以为主宰神灵世界的至高无上的上帝和群神,在人间的住所是居于世界之中的昆仑山,昆仑山上具备了理想的仙居环境(《山海经•海内西经》)。神山周围有神水,山上有神树、水井,并有守门神保护。山上有“平圃”、“县圃”、“悬圃”、“疏圃”、“元圃”、“玄圃”等仙境,圃中有池。山水环绕的昆仑山模式,成为中国园林文化中仙境神域景观模式之一。

先民出于灵水祟拜,产生出具有海岸地理型特色的蓬莱神话体系:大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高下周旋三万里,顶平旷可九千里,洪波万丈的黑色圆海成为天然的护山屏障,山上既有可供人类居住的金玉琉璃之宫阙台观,赏玩的苑圃,那里有晶莹的玉石、纯洁的珍禽异兽,又有食之可以令人长生不死之神芝仙草、醴泉和美味的珠树华食。

秦始皇、汉武帝首先运用蓬莱神话系统提供的仙海神山景观所创作的宫苑造型,成为后世帝王创作宫苑池山的一种“秦汉典范”,士大夫们也竞相仿效。

佛教须弥山模式,须弥山即妙高山,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本义是位于世界中心的金轮之上。后为佛教所用,指帝释天、四大天王等的居所,其高八万四千由旬,顶峰居帝释天,山腰为“四天王天”,居四大天王及眷属。山周围为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金山之外为咸海,咸海中有四大布洲,洲外又被铁围山团团围住。而九山八海之中心是须弥山。

以上神山和大海结合的景观模式,呈现出水围山绕样式,山上有植物和建筑俱全,是个安全性强、生态环境特别优越的生存空间。

费尔巴哈讲到过“一种精神的水疗法”,认为“水不但是生殖和营养的一种物理手段……而且是心理和视觉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药品。凉水使视觉清明,一看到明净的水,心里有多么爽快,使精神有多么清新!”(费尔巴哈《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第542—543页)而植物茂密的青山,引来飞禽走兽,带来

鸟语花香。春山淡冶如笑,宜游;夏山青翠欲滴,宜观;秋山明净如妆,宜登;冬出惨淡如睡,宜居,足可“和于明阳,调于四时”(《素问•上古天真论》)。绿色植物具有调节改善小环境的气候、保持水土、滞留、吸附、过滤灰尘以净化空气、杀菌、吸毒吸收噪音等作用,对人类有医疗保健功能。以盛夏植物的降温作用为例,绿化植物庞大的根系象抽水机一样,不断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然后通过枝叶蒸腾到空气中去。一般一株中等大小的榆树,一天至少可蒸腾100升水。(冯采芹编《绿化环境效应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39页)如果一株树木每天能蒸腾88加仑(1加仑等于45460升)水,即可产生l亿焦耳的热量消耗,它抵得上五台一般室内空调机每天运转20小时。(同上第172页)又能产生被喻为“空气维生素”或“空气长寿素”的空气离子。

承德山庄是“逢草逢花莫不香”,乾隆在《松鹤清樾诗序》中写到:“进榛子峪,香草遍地,异花缀崖。夹岭虬松苍蔚,鸣鹤飞翔。登蓬瀛,临昆圃,神怡心旷。洵仙人所都不老之庭也,”乾隆诗曰:“寿比青松愿,千龄叶不凋。铜龙鹤发健,喜动四时调。”

二、风水佳穴模式

风水佳穴的意念模式,被西方科学家称为“东方文化生态”。风水说源于中华先民早期对环境的自然反映。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尹弘基教授提出风水起源于中国黄土高原的窑洞、半窑洞的选址与布局,距今6000多年前陕西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已经是一个典型的风水例证。(丁一等《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第6页)可见,古人环境吉凶意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生态经验积累,中国原始人选择的适合自己居住的满意生态环境,是中国人理想环境的基本原型。《周礼•地官司徒》“以相民宅”的目的是“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NextPage]

中国古代造园讲究风水,又称堪舆,风水术以四灵之地为理想的环境,“四灵”具体化为山(玄武)、河(青龙)、路(白虎)、池(朱雀)等环境要素。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但用的是相对方位,并非东西南北的绝对方位。其堪舆工具“六壬盘”和风水罗盘,是时空合一的相卜占地工具,是将天人合一思想模式化和仪轨化。风水将最吉祥的地点称为穴,穴的四周山环水绕,明堂开朗,水口含合,水道绵延曲折。追求环境的回合封闭和完整均衡、背阴向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爽垲高敞,“具有日照、通风、取水、排水、防涝、交通、灌溉、采薪、阻挡寒流、保持水土、滋润植被、养殖水产、调整小气候,便于进行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等一系列优越性”(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95页)。

这种山环水抱,重峦叠嶂、山青水秀、郁郁葱葱的自然环境的和谐风貌,形成良好的心理空间和景观画面,反映了中华先人的摄生智慧。

今天,中国的风水说被国外生态学研究者充分肯定,被称为“通过对最佳空间和时间的选择,使人与大地和谐相处,并可获得最大效益、取得安宁与繁荣的艺术”,是“驾驭龙的真正的科学”,誉其为“宇宙生物学思维模式”和“宇宙生态学”。(转引自俞孔坚著《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第96页)

清代乾隆时请法国传教士韩国英协造圆明园,“希望北面有座山可以挡风,夏季招来凉意,有泉脉下注,天际远景有个悦目的收束,一年四季都可以返照第一道和末一道光线”,注重了人和自然的有机联系及交互感应。如乾隆造的“静宜园”,建在北京西郊的香山山坳里,北、西、南三面环山,“即旧行宫之基,葺垣筑室。佛殿琳宫。参差相望,而峰头岭腰,凡可以占山川之秀、供揽结之奇者,为亭、为轩、为庐、为广、为舫室、为蜗寮。自四柱以至数楹,添置若干区”(《日下旧闻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因山势高低层层构筑建筑物,与周围的苍松翠柏、溪流瀑布、峭壁悬崖,相融相和,犹如天造地设一般。避暑山庄也是“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君不见,磬锤峰,独峙山麓立其东;又不见,万壑松,偃盖重林造化同。”(康熙《芝径之堤》)因为“胜景山灵秘,昌时造物始……土木原非亟,山川已献奇。卓立峰名磬,模拖岭号狮。滦河钟坎秀,单泽擅坤夷。……宛似天城设,无烦班匠治。就山为杰阁,引水作神池。”(乾隆《避暑山庄百韵歌》)。

李约瑟在《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中说:“在甚多方面,风水对中国人民是恩物,如劝种树和竹以作防风物,强调流水靠近屋址之价值都是。”

传统风水说中还体现了保护原生态环境的意识。如风水术有关植树的规定,有大环境和小环境两类。在大环境中,风水术认为,草木为龙之皮,来龙是村落住宅、墓地之命脉,伐山木必至伤龙。且树木位于吉方者,伐之则去吉,位于凶方者,动之则招凶,所以严禁伐木。

三、闭合式壶天模式

中国神话中将也称海中三神山为“三壶”:南朝梁萧绮《抬遗记》载:“海上有三山,其形如壶,方丈曰方壶,蓬莱曰蓬壶,瀛洲曰瀛壶。”可见蓬莱仙境也都属于“壶中天地”,道教中的“壶”,不仅盛满仙药,而且还是方外世界的意象。《后汉书》载;“费长房者,汝南人也,为市椽,有老翁卖药悬壶于肆头,及市罢,常跳入壶中,市人莫视。惟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乃出。乃就楼口侯长房曰:’我神仙之人,以过见责,今乃毕,当去。”“壶天”这种仙境

模式,实际上是封闭式的小天地,里面应有尽有,陶渊明的桃花源、“壶园”、“茧园”、“纟见园”、“芥子园”等都是一种闭合式空间的形象体现。大如承德山庄,小如三四百平方米的私家小园,都有高高的围墙四面围合,具有安全姓和私秘性,这是中国宅园式园林的基本特点,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主人在园中,不下厅堂,尽享山林之乐,享受与自然交感的美感。“松栋焕云霞,瑞图丽景;蓬壶开日月,仁境长年。”人在其间,感到无限的惬意和酣足。[NextPage]

西方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甚至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若不借鉴一向被我们轻视的东方智慧,我们的文明就没有指望了。”

上一篇:爆笑急转弯下一篇:经典网络流行的语录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