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冬天的作文(精选17篇)
1.换个角度看冬天的作文 篇一
换位思考是现在很多人缺失的一种能力。人们会在为人处事、学习生活中不停地抱怨别人,却很少有人静下来思考思考,如果你是他,你会如何?换个角度,换个角色,你会发现一个不同的世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我们往往觉得别人的行为不合自己心意,但又有几个人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在别人那里如何呢?换位思考,换个角度,换个方位,你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也有很多。一味地怪罪别人,而不找自己的原因,只会让事情更加糟糕。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在互不理解中不知觉地发生。人们因为不理解而产生矛盾,从而引起事端。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处理方法既不是放任矛盾激化,也不是怪罪他人,归咎于他人,而是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找自己的原因,首要的一点就是将自己当做别人去思考,用归咎于别人的方式来归咎于自己。换位思考,换个角度,换个方位,找到问题的关键,学会理解别人,能使你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如鱼得水,一帆风顺。
但仅仅发现自己的问题是不够的,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通过不断地经历,不断地修正,最终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才是改正的目的。如果与你发生矛盾的是你的家人、朋友或是和你关系较好的人,你还可以用同样的换位思考的方式来发现他们的问题,适度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帮助他们与你一同进步。
换一个角度,换一个位置,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也可以避免很多愚蠢的事情发生。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一位太太总是对她身边的人抱怨说对面的另一位太太懒惰,永远洗不干净衣服,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偶然间发现其实是她自家的窗户玻璃上有灰渍,反而显得对面的衣服不干净了。这只是一件衣服,可当窗户变成隔阂,衣服变成朋友的时候,我们这样做的后果,就绝不会只是擦掉灰渍能够解决的了。灰渍擦掉与否,隔阂还在,而这份友谊也许就无法挽回。
换个角度看别人,仔细想想事情本身。也许在你抱怨的过程中,你已经错过了沿途的无数风光。做一个会换位思考的人,让自己的人生路走得更加轻松,更加舒畅,饱览风光,收获属于自己的亲情与友谊,也让你身边的人们和你一同快乐,一同进步;再看这个世界,也并不像之前的暗淡,而是在人与人的宽让、理解、互助下镀上了光彩。
2.换个角度看冬天的作文 篇二
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安南曾讲了这么一件耐人寻味的事:在安南的学生时代, 一次课堂上, 老师出示了一张白纸, 白纸上有一小黑点, 问学生看到了什么, 学生们都说看到了一个黑点。老师表情严肃, 语重心长地说:“为什么摆在你们面前的一张白纸你们视而不见, 而只注意那个小黑点呢?看待人和事可不能这样。”
待人处世不能如此, 教育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啊:每个学生都如同一张白纸, 他们身上或多或少有一些“黑点”, 对待他们不要一味盯着其“黑点”, 看不到“白纸”,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发扬其长处, 多表扬鼓励, 少批评指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笔者曾见过这么一件小事。一个好动的小男孩问老师:“老师, 我能当少先队员吗?”老师应声喝斥:“少先队员有像你这样的吗?今天中午你还与××争座位!”听罢此言, 小男孩黯然无语。孩子是怀着一种期待而诚挚的心向老师提出这个问题, 他幼小的心灵中充满着被肯定的渴望。然而老师只见“黑点”却不见“白纸”, 一叶障目式的回答瞬间便将孩子的自信击得粉碎, 令人仿佛听到了孩子那颗晶莹剔透的心被“喳”的一声打碎。事实上,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 又有多少这样的否定呢?
大凡优秀的教师都善于在学生的心头播撒激励, 嫁接信心, 呵护学生的自尊, 给予学生嘉许和赞扬。他们总能看到“白纸”而非“小黑点”, 他们善于观察与揣摩学生的心态处境, 然后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理向导”, 让他们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让学生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不知不觉中树立起自信, 使孩子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这才是真正的“无为而为”。
树干与树根
一位农夫买了一棵大树, 他将树干锯成各种规格的木料, 准备盖房子用。他觉得树根没什么用处, 就将其扔在一边当烧火柴。一位雕塑家看到这个树根, 把它运回城里, 精心雕琢出一件精美的根雕艺术。作品展出后, 轰动全城, 并被一家宾馆高价购买。农夫百思不得其解, 就去问雕塑家:“那没用的树根到你的手里, 怎么就变得这么珍贵呢?”雕塑家笑着回答:“这个树根, 你从实用的角度看, 它只能做烧火柴;但我从艺术的角度看, 它的价值就大了, 远远超过了树干。看的角度不同, 其价值也就不一样。”
好一个“看的角度不同, 其价值也就不一样”, 在根雕家眼里, 每截树根都是幸运的, 不曾被宣判“死刑”, 打入“冷宫”;每截树根决无“它什么也不能做”的结论, 只会坚信“它一定能做什么”。我们的学生可能就这么幸运了, 他们有的学习差、不守纪律、不热爱集体, 学校、老师对他们不闻不问, 任其发展。“让他们混到毕业算了。”大多数老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遇到这样的学生, 同学讨厌, 老师头痛, 学校无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一堆看似无用的树根在艺术家的手里都有可能变成一件绝世精品, 一个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学生, 难道不如树根?对于这样的学生, 关键在于我们的老师有没有换个角度, 从心底里去关心、爱护他们, 帮助、鼓励他们, 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根雕家钟爱每一截树根, 以“爱”为德, 以“创造”为追求, 对每截树根毫无嫌弃之心, 而且视为至宝, 爱如生命, 甚至不惜重金罗致门下, 留而刻之, 因型而造, 依其天性, 顺其自然, 以成精品。我们为人师者难道不应该像根雕家那样, 热情地接纳每一截尚未成型甚至很不中看的“树根”, 近之、爱之, 唯有这样才能知根、知底, 才能凝神构思, 才能娴熟地操好智慧之刀, 打造出各具神韵的“艺术精品”。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 只要有充足的阳光、空气和水分, 都可以发芽, 开出绚丽多姿的花朵。
乱石与假山
学校打算在教学楼侧面做一座假山, 做假山的石头运来了, 被横七竖八地堆在草坪上。这些石头, 坑坑洼洼, 斑斑驳驳, 有棱无角, 是砌墙没人要、筑路无人问的次品。园艺师来了, 他并不忙着干活, 而是饶有兴趣地欣赏这每块石头, 这边看看, 那边望望, 或站立或下蹲或侧身, 像欣赏着一件件古董似的。
“就这些乱石头能堆成假山吗?”我疑惑地问。
“乱石头?不错, 是乱石头, 却是我的宝贝。”园艺师笑着回答, “这些都是有缺点的乱石头, 没形没状, 被人嫌弃, 其实它们都是有个性、有灵性的。只要换个角度, 或者将它们的缺点稍加修饰, 美就出现了!你们教师教育学生不也如此吗?”
“修饰缺点”, 我重复着这句话, 没想到教育的真谛被园艺师诠释得如此精妙。作为教师的我感到羞愧, 扪心自问, 在应试教育还没有过时的今天, 我以及我的同事们, 有多少耐心去修饰引导孩子们的缺点, 又有多少时间发展孩子们的个性呢?我们常常在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学生, 凡是与学习无关的都视为“缺点”, 用严格的制度来“严禁”、“不准”, 直至将其扼杀在萌芽之中。其实孩子们的那些“缺点”与“不足”, 或许就是他们的个性与特长, 作为老师, 就是要换个角度, 修饰、引导这些缺点, 并将其发展成孩子的个性, 这样美才会出现。
3.换个“角度”看美国 篇三
进入21世纪后,在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全球化诸方面,美国又一次处于遥遥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大大小小的国家提到美国都有万语千言,但最典型、比较普遍的看法不外乎:美国没有历史、精神贫乏;虚伪、狡诈且横行霸道。于是就有了“山姆大叔”、“世界警察”、“单边霸权”……诸如此类的称谓。但归根结底,每个国家又都不得不和美国打交道,这样就形成了国际关系中的一种对美国又憎恨又离不开的独特的矛盾心态,人称“美国现象”。
解读美国精神
很多人在谈及美国的历史及精神时总是认为,美国是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没有什么悠久的传统;虽然其物质文明极度发达,但在精神生活上美国是贫乏的,是当今世界上的暴发户。
如果仅从建国开始算起,美国的历史在世界主要大国中的确是最短的。但不要忘记,美国思想的渊源来自欧洲、主要是英国,美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样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只不过欧洲的这种思想传到美国之后,在“新大陆”上被打上了深深的美国烙印而已。如果以实行代议制共和国的先后论长短的话,美利坚合众国无疑称得上世界第一——美国的独立比法国大革命还要早上13年。此外,美国从立国之初就确立的以法制国、反对“人治”从一开始就为美国的民主制度及此后200多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国的精神传统概括说来,就是基督教精神和体现在宪法中的自由民主主义思想。美国没有国教,有着政教分离的传统。但是宗教在美国社会生活和政治文化中却是一支具有强大影响的力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影响着美国的外交政策。可以说,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宗教色彩最为浓厚的国家。早在19世纪,法国著名政治学家阿历克西·托克维尔就曾说过:“宗教在美国不直接参与社会政治,但它却被看成是国家政治机构最重要的部分。”2002年5月,美国总统布什在同教皇保罗二世举行私人会谈时也提到,天主教会在“美国是如此重要的机构,在我们国家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盖洛普调查公司曾经对美国的宗教情况进行过一次深入的大规模调查,结果显示:“每10个美国人中,有9人说他们从不怀疑上帝的存在,8人说他们相信自己将会在末日审判时被召到上帝面前述罪。此外,90%的美国人做过祈祷,88%的人相信上帝对他们的爱。”基督教精神对美国人称得上是一种无形的道德力量。至于自由主义,它的重要前提是“人生而平等,拥有某些与生俱来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在美国,特别强调机会平等,提倡人们在平等的机会中凭个人的才能和奋斗获得成功。它成为美国人的共同理想,甚至普遍信仰。正是这种信仰,将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族的移民凝聚在一起,成为特有的美国精神。
虚伪还是诚实
说美国虚伪,远的例子是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唯一的胜利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毁灭了德国,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强国,而英国和法国的地位则受到了削弱,不论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他们都不能有效地与美国对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与此相似。与其它任何大国相比,美国最后卷入战争,在战争中失去的最少,而在战后决算中却获得了最大的利益。于是,人们认为: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都是先坐山观虎斗,大发战争横财,直至交战双方战得筋疲力尽之时,方才加入进来夺取胜利果实。
然而美国人对此却不以为然,他们坚持说:美国是被卷入两次大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要实行德国、墨西哥、日本的反美同盟及实行的无限制潜艇战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利益,美国才参战的。即便如此,在战后反战的美国民众仍不依不饶。1934年4月,在二战的危机日益加剧之时,美国参议院还成立了一个以孤立主义者奈伊参议员任主席的委员会,负责调查美国参加一战与军火制造和销售商之间的关系。1934年底,奈伊委员会提出一个调查报告,公布大量材料和机密文件的内幕,试图证明美国是被大银行家和大军火商拖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随后才有了1935年8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防止美国卷入任何新的欧洲战争的中立法。以后中立法又不断延长,直至1937年4月通过的“永久中立法”。
对于说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就更觉得委屈了。当时二战已经爆发,欧洲形势发生了剧变,但罗斯福总统为了博得美国民众同意,仅仅是修改那个禁止美国参战的中立法就历尽千辛万苦。到了1940年底,就在英国已经面临历史上最为危急的生死关头之时,罗斯福总统坐在壁炉边、以打比方借自家的水笼头给邻居救火的谈家常方式,苦口婆心地作美国民众的工作,才获得美国老百姓的理解,让美国国会于1941年3月通过了租借法案,代替了新中立法。如果不是1941年日本错误的偷袭让数千美国男儿命丧黄泉,美国民众群情激愤,美国政府即使再想参战,也很难获得美国民众的支持。即便如此,在珍珠港事件后的1943年间,美国仍有十几万的青年上街游行,反对美国参战。美国人的“诚实”由此可见一斑。
说美国虚伪,近的例子是关于导弹防御的争论。2002年6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就正式退出反导条约发表书面声明指出,美将尽快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并呼吁国会批准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的预算。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发展计划和退出反导条约之举遭到了包括美国的许多欧洲盟国在内的国际社会、许多美国议员和军控问题专家的强烈反对。布什称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决定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理由是:“保护美国人民和军队不受越来越严重的导弹威胁,尤其是来自恐怖分子和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远程导弹的‘无赖国家’的威胁”。
而国际社会对美国退约及建立NMD、TMD的理解是:美国根本就没有什么导弹威胁,所谓的“无赖国家”的导弹也根本威胁不到美国,美国所称的威胁只不过是借口而已。美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真实目的是:要建成太空武器系统,进一步增强美国的全面优势;刺激美国经济复苏;带动相关高技术的发展;遏制俄罗斯和中国等。应该说,这些见解都道出了美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给美国带来的好处及对国际社会的不利影响。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国际社会的这些看法并不是美国国会得以通过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理由。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我们经常用来谴责美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一个理由——即美国国内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反对政府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和我们理解的其实并不是一回事,美国国内的反对者,无论民众还是国会议员反对政府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理由皆是因为他们认为现有的技术不足以得到期望的结果,而不是不赞成政府所说的“美国面临导弹威胁”这种说法,这和我们所说的“美国面临的威胁是虚幻的”这样的理解大相径庭。由此看来,美国民众是相信存在着这种“导弹威胁”的。
看来,要弄清美国的诚实与虚伪,还需要进一步去了解美国,了解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美国社会的体制运作规则。
谁影响谁
与美国相比,其他较弱的国家当如何与强大的美国打交道呢?
“9.11”事件发生后,布什在白宫举行新闻发布会时表示:“当我看到,仇恨美国的情绪在一些伊斯兰国家泛滥……他们对美国的误解让我感到惊讶,由误解产生的仇恨更让我惊讶。我本人相信,就像许多美国人所相信的一样,这是个美好的国度。正因为这个原因,我无法相信竟然有人仇恨美国。”
作为强者的美国由于不真正了解弱国对美国的看法,吃了如此大的苦头。作为相对弱小的第三世界国家当换位思索,努力了解美国,解读这种“美国现象”。
不真正了解美国而吃亏的例子不少。20世纪60年代中期,前苏联主席赫鲁晓夫挑起了“古巴导弹危机”。当时他认为:苏联就生活在美国导弹的旁边(指当时美国早先在土耳其和意大利部署的核导弹),而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不过使美国人也将生活在苏联的导弹旁边而已。美国人想的却完全不是这样,以当时美国国务卿腊斯克的话讲就是:“你们已经习惯于生活在我们的导弹包围中了,而我们却还是头一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所以才受到了这样大的震动。我们无法从这种震动中摆脱出来。”
事实上,美国政府的行动受制于他们的宪法,这是美国国家制度上的最大特点。宪法规定美国总统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国会为它的立法机关。总统在很多问题上要征求国会意见。宪法还规定总统和国会要分开选举,总统由各政党提名,提名程序由政党和州共同控制,由选民直接选举。而国会参、众两院议员都是由当地选民投票选出。每州选民选举出来的两院议员,必须是那个州居民。众议员差不多总是州内他那个选区的居民。确切地说,国会代表着地方利益。
这种总统与国会的分开选举非但将权力分开,而且似乎形成了政府行政部门和立法部门之间永久性的冲突,也使得议员的行动可以如此自由,能够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与政府在国际关系的看法的不同意见。两院因在宪法上的地位相等,所以彼此之间要维护自己的政策。
将这许多不同的和独立的因素归并起来,便产生了所谓“人们同意统治”的制度。凡是重大改革一定要有超过半数以上的选民支持,这是一种默契。这样,由总统→国会→议员→媒体(反映民众意愿)→民众,这样一种层层的制约机制,使得美国总统做决定时受选民即美国民众、媒体的影响非常大。这种影响力之大有时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表现在现实的国际关系就是,美国政府可以不顾很多重大国际条约的限制我行我素,却不能不受国内民意的影响和制约。
4.换个角度看人生作文 篇四
偶尔看到一个小故事:
一天,约翰的儿子杰米从幼儿园回来,向约翰报告幼儿园中的新闻,并告诉父亲,他有一个重大发现。
什么发现呢?约翰漫不经心地问。
苹果里藏着一颗小星星。
约翰睁大了眼睛说:怎么会呢?
杰米拿起一个苹果,拿起小水果刀,郑重其事地向父亲展示他的发现。他费力地切开苹果,但是这孩子不是从茎部到底部这样竖着切下来,而是横向拦腰切了下去。
杰米把切开的苹果放在约翰面前:
爸爸,看,多漂亮的星星。
约翰真正地惊呆了:我们吃过了多少个苹果,每一次都是按照传统的规矩去切,从来也没有想到另一种切法,当然也就无法见到苹果中美丽的星星。
这个故事向我们印证了:换个角度就能看到事物的另一面。
换个角度看事情,我们以前无法想通的事情和无法改变的事情也就懂得了应该顺其自然。
换个角度看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以为已经失去的东西其实已经得到,以为得到的其实早已失去。生活中的苦乐酸甜、磨砺和艰难就成了我们一生中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们才会有更坦然的心态和心境,才会开朗、豁达,才会更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简单快乐的生活。
5.换个角度看冬天的作文 篇五
我一下子愣住了,心中划过一道道霹雳,字谜?我已经多久没猜过啦?对于这种棘手的问题,估计我的脑细胞要死掉一亿个。嗯,既然是有“明月”“残花”这些景色,那么应该是与这个意境有关的字吧!照这样想,究竟是什么呢?难道是――“花”?不,不,怎么可能,要不是――“景”?转身瞧瞧别人,也都迷惑不解,闭上眼努力想象那画面,试图得到答案。
我将目光投向老师,只见他盯着我们,眼中有一丝失望,我仿佛听见老师的心声,快呀,怎们还没想出来呢,唉……
转过头,大家全无精打采的,在这些面孔中,我捕捉到一张与众不同的面孔――林翔坤,他他举起了手,胡老师的眼睛“唰”地亮了,像猎人发现猎物一样,他迈着矫健的步子冲过来,问:“你的答案是――。”林翔坤肯定的说道说:“熊。”“什么呀!”“一点关联也没有!”“不可能!”同学们纷纷质疑,我也这么觉得,明明是景,怎么会是一只动物呢?带着疑惑,我们将目光投向了老师。
老师缓缓开口了:“正确,完全正确。”声音在教室中回荡,为什么?这和谜语有什么关联啊?我们都二丈和尚摸不着头。纷纷要他解释:原来,他是把各个字拼在一起:熊字头上的就是诗中的云去掉两横,月便是月亮。那“匕”应该是“花”中的“匕”为什么有两个呢,因为是“双落”而那四点底,是四只马蹄。
6.换个角度看生活作文600字 篇六
长大了,爸爸带我去加拿大旅行,有个问题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中国和加拿大只隔着太平洋,为什么飞机却向着北冰洋飞去?不久前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既找到了答案,又深深懂得了一个道理。
事情是这样的,因为我没有听清美术老师的要求而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老师的一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泪水不争气地流下来。从此每次上课前,我都会感到莫名的恐惧。我没有告诉爸爸妈妈,因为我不想再回忆这段令人伤心的事情。可是爸爸妈妈却知道了,向我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那时我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像决堤的洪水喷薄而出。妈妈搂着我,轻声安慰我。
几天后,爸爸送给我一份竖版地图。我们一起动手把地图贴到横版地图的旁边。爸爸问我:“还记得你在飞机上思考的问题吗?”我点点头。“你现在看看,能找到答案吗?”这是两份截然不同的地图,横版地图上加拿大在中国的东面;而竖版地图上,加拿大在中国的北面。顿时我恍然大悟,以这张地图看,从北京飞往加拿大,必定要穿越北冰洋!看到我找到了答案,爸爸笑着说:“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就能帮助你解决难题,人之间的相处也是这样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没有人喜欢别人的缺点,所以我们应该换个角度去发现他们的优点,试着接受并欣赏他们。这样你会慢慢发现,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爸爸停顿了一下,笑着看着我,接着说,“当你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要学会倾诉。人的心脏很小,不要让它再装进烦恼,要让它充满快乐!”
7.换个角度看教育目的及其价值取向 篇七
一、现行教育目的定性的不足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以上对教育目的的定性来看,《教育法》对教育目的的定性是举例式的,这种定性有以下不足:
第一,全面发展的定性存在不确定性,其定量也缺少明确的标准。所谓“全”就是完整、不缺少的意思,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发展有多少“面”就要发展多少面。全面发展具体包含哪些方面,并无统一意见,不过,从实际看来,多数人通常把德、智、体、美、劳这五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但这种举例的方式能穷尽人类发展的所有面吗?“五面”能叫全面吗?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可能会出现“六面、七面……”。并且,从推理上看,全面发展有多少“面”就会有多少种标准,问题在于,它连“面”的多少都不能确定,现在公认的“面”也缺少具体标准,因此,要回答谁是全面发展的人就是一个难题,全面发展的可操作性令人质疑。
第二,史上就没有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流行多年,历史或现实中总该能够找到实证的例子。孔子是吗?按照全面发展的理论,他的体育和劳技根本就不达标!毛泽东是吗?当年他的数学课是一塌糊涂。霍金是吗?他连生活都不能自理。上面的三个例子,一个是圣人,一个是伟人,一个是巨人,都是相当成功的人士,如果用全面发展理论去衡量,都称不上是全面发展的人,连圣人、伟人、巨人都无法达到全面发展,我们这些普通人更不用再说了,相信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自信地承认自己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例子不需多举,如果以全面发展来衡量历史上的大人物和当今的成功人士,没有人能达到优秀,顶多混一顶“偏科”或“怪才”的桂冠!这样说来,世上本来就没有全面发展的人存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既然我们都不是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又凭什么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呢?我们为什么要设立一个所有人用终生的努力都实现不了的目标呢?
第三,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来看,没有一个人可能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内容不管包含什么,都要以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前提,人类的知识与技能的总量是无限的、发展的,但一个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人用一生的全部精力也无法掌握人类现有的知识和技能,只能选取其中一部分适合自己的加以掌握,以达到生存的目的。从人的精力和人类的知识与技能的总量对比来看,人不可能实现全面发展。
第四,从社会分工来看,人也没有必要全面发展。社会分工是指人按不同技能或社会要求分别做各不相同而又互相补充的工作,承认社会存在分工,人就没有必要全面发展,相对社会分工来说,全面发展是一种“浪费”。全面发展的目的是培养“全才”,限于人的精力,它只能换来“全面”的平庸,使人在社会分工中处于“非专业”的欠位。从社会分工及专业角度看,人能掌握一门技艺,且在社会分工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就足以在社会中立足,限于精力和社会分工,全面发展既没可能也没必要。
第五,全面发展是“补短”教育。强调全面发展的另一种隐喻是,教育必然是要在弥补每个人的“短板”上倾注力量,因为只有拉长了“短板”,才能实现所谓的“全面发展”。在人的发展中,扬个人之长是容易的,补短是最困难的,有时是不可能的。一个下肢缺陷的人连正常的自理都是难题,别说让他在运动才能上有所突破了。再如,一个先天失明的人我们无法让他成为文物鉴赏人才。就一个人发展来说,教育首先应该是扬长而非补短,孩子扬长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寻找兴趣、放大兴趣的过程,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有了动力就可以无限放大优势,放大优势必然滋生信心,有了信心就不担心孩子不发展。
第六,全面发展是强调人的共性,抹杀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肯定学生的共性,否定学生的个性为前提,使教育成为生产统一规格产品的“流水线”,是典型的共性教育。问题在于,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自己,我们首先要承认学生个性的存在才能发展他们的共性。今天,教育已经进入了个性化时代,好的教育必然是倡导学生多元发展,个性发展,特长发展,而非空泛的全面发展,好的教育必然是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要,全面发展不可能完全照顾到学生的个性,是对个性的“摧残”。
第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从来不用全面发展的标准去衡量和否定人才。纵观社会的人才标准,都是各自领域的专业标准,只要一个人在某一领域有所突破,我们就认为他是该领域的顶级人才,至于他该领域外的能力大小人们不会计较,因此,现实社会中,人才的评价标准是专业标准,而非全面发展标准,如果用严格的全面发展标准衡量人才,相信很多成功人士都会被排除在外。
二、教育目的的重新定位
既然全面发展的定性存在以上不足,那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定位教育目的,举例式难以穷尽教育目的的方方面面,是不可取的,概括式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必然选择。
(一)实现人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无论以往教育目的的表述如何,从人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看,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实现人的社会化,二是实现人的专业化。人的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成员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教育是人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专业化则是指普通人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教育也是人专业化的主要途径。社会化是一个人成为社会成员的手段,是人的社会准入过程;而专业化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谋生的手段,是人的生存过程,每个人主要通过基础教育实现社会化和专业化才能在社会中生存,实现人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全面发展内容的分析
先说“德育”,德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完全符合人的社会化的内容,人要在社会中生存,没有对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的遵守是无法在社会中立足的,因此,德育就是指人的社会化。再说智、体、美、劳等等,不管再列举多少它们都属于人的专业化的范围,人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有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中生存,而智、体、美、劳等等则是实现人专业化的手段。实现人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可以全面概括全面发展的所有内容,比举例式更能完整、容易地理解全面发展。
(三)教育目的重新定性与定量
教育目的的定性:实现人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教育目的的定量:达到“又红又专”的标准,这里的“红”是指在人的社会化中,要达到“尊德、守法”的好公民标准;“专”指的是人在专业化上达到某个专业的较高标准,要有一技之长。只要达到以上两标准,人就能很好地在社会中立足。
三、人的社会化特性及价值取向
(一)社会化的本质
人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人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只有掌握了社会规范,个人才会成为社会的一员,没有社会规范的学习,个人就会游离社会之外,人对社会规范的学习是其成为社会成员(公民)的必要程序。
(二)社会化的特性
首先,社会化的标准是由社会决定的,而不是由某个个人确定。社会是所有人的社会,不是某个个人的社会,社会化的标准位于个人之外。其次,社会化是强制的准入过程。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首先要成为社会的成员,社会化是人成为社会成员的唯一途径,除此之外别无选择,这种唯一性决定了社会化的强制性。
(三)教育在人的社会化中的价值取向
从社会化的特性来看,在人的社会化中,国家的教育起着决定作用,教育通过法律的强制形式保证个人的社会化进程,教育是人社会化的工具。在人的社会化中,教育起着“控制和加工”的主导作用,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个人的能动因素较小,因此,人的社会化适用于社会本位论。
四、人的专业化特性及价值取向
(一)专业化的本质
人的专业化是社会分工的要求和表现,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社会成员都会按社会要求掌握不同技能做各不相同而又互相补充的工作,以完成社会的职能。
(二)专业化特性
首先,专业化是人能动性的表现。人的社会化是指人对社会的适应及对社会规则的服从,是人被动的一面,人的专业化则是人能动的一面。人的能动性与无机物、有机生命体、高等动物的能动性有别,称为主观能动性。其特点是通过思维与实践的结合,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是部分对整体的反作用。虽然人的社会化是人成为社会成员的唯一途径,但一个人成就大小不取决于人的社会化程度,而是取决于一个人专业程度的高低,一些伟人的专业(行政专业)能动性甚至可以大到改变整个社会进程的程度,正是人的能动行为推动了社会与历史的前进。其次,专业化不是社会的强制“规定动作”,而是个人“自选动作”,社会为所有人的专业化提供平台,个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或创造专业位置。
(三)教育在人的专业化中的价值取向
从人的专业化的特性来看,社会的职能只是为人的专业发展搭建制度平台,为人的专业化服务,人的专业化是“自选动作”,人的专业化的最终决定权属于每个个人,而不属于社会。用社会强制手段干预人的专业化只能是对社会分工的干扰,对个人“主权”的“侵犯”。在人的专业化范畴,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社会为人的专业化服务,因此,人的专业化适用于个人本位论。
五、人的社会化与专业化的关系
首先,人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在人的一生中缺一不可,没有人的社会化,人就不能成为社会的成员,没有人的专业化,人就失去了在社会中生存的手段,成为社会的“寄生虫”。且人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是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人的一生中,二者虽然有其相对稳定的一面,但二者总是“进行时”,会随着生活、工作等的需要发生变化,直至生命的终结。其次,人的社会化代表社会对个人的约束,是人共性的范畴。人的专业化是人的生存手段,是“自选动作”,是能动性的表现,代表着人的个性。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统一,代表着人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二者的关系可用下边的示意图表示:
人出生时处在圆心位置,出生后就开始社会化和专业化,每个人的社会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都是不同的,但不管二者所占的比重如何变化,人都是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合金”。
六、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冲突
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致命缺陷:它们割裂了社会化与专业化的辩证关系,社会本位论只从社会的需要,强调社会对人的制约,忽视个人的能动因素对社会的影响,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个人本位论则只强调人的能动因素对社会的改变,忽视社会对个人的制约,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而它们都犯了片面的错误。
正确的认识是:要弄明白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适用范围,也就是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是有条件的,在人的社会化范畴要承认社会对人准入的强制性,坚持社会本位论;在人的专业化范畴,要承认个人是人专业化的决定因素,社会只是为个人的专业化服务,在人的专业化范畴要坚持个人本位论。在人的社会化中坚持个人本位论,或在人的专业化中坚持社会本位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是对教育目的的定位偏差。
七、全面发展与“又红又专”的区别
从人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来看,全面发展注重的是“一红多专”,且是强制的“规定动作”,全面发展没有考虑人的个体差异,对无力“多专”的人来说是一种“强人所难”。而“又红又专”中,“红”是必修课,“专”是必选课,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红一专”,或“一红多专”,“又红又专”是对人个性的充分尊重,同时,它并不排斥全面发展,是能者为之。
8.换个角度看问题 篇八
一、“屏”与“屏”不一样
经常看到一些电视广告吹嘘产品液晶屏采用了如何先进的制造技术,事实上,数码产品所使用的液晶屏,按照面板制造技术,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类:STN类、TFT类、OLED类。随着技术的发展,每一类又产生了很多衍生类型,了解了液晶屏的类型就能大致了解这种屏幕的性能。
1.STN类
先来看一下STN类液晶屏。STN是 Super Twisted Nematic,中文名称为超扭曲向列液晶,以往手机上普遍使用的灰色屏即属于此种屏幕,这是一种被动式的LCD器件,因此它具有省电的优势。STN的发展类型有彩色STN屏CSTN(Color STN)和双层STN屏DSTN(double-layer super-twisted nematic)。
CSTN通过分解像素得到彩色显示,颜色数目也从256色发展到6万5千色,这种屏幕通过背光技术使得屏幕自我发光,在彩屏手机发展初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今多应用在双屏手机的小屏幕上。DSTN曾经用于笔记本计算机上,如今已经基本淘汰。
2.TFT类
第二个大类为TFT类液晶屏,该类液晶屏的主要代表就是TFT屏,此外还有TFD、LTPS、CG-SiLicon、ASV等类型。TFT液晶屏全称为Thin Film Transistor,即薄膜场效应晶体管,在数码产品中应用广泛,尤其在手机产品中大量使用。较之于STN屏,TFT屏在反应速度、颜色与画面表现质量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制造成本与耗电量方面的表现却不如后者。
TFD(Thin Film Diode,薄膜二极管)屏是针对TFT屏初期的高成本与高耗电而改进的技术,性能介于TFT与STN之间,主要技术源于韩国。LTPS(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低温多晶硅)屏则源于日本,也算是TFT材质的一种,这种屏能够提供比TFT更亮更细致的画面,多应用于DV与数码相机上,随着成本的逐步降低,LTPS屏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CG-Silicon屏作为Sharp的独家产品,在强光下表现色彩能力出众,但耗电量较高,其改进型的ASV屏幕应用也不是很广泛。
3.OLED类
另一大类液晶屏为OLED类型。其典型代表为OLED液晶屏,即有机发光显示器(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这种液晶屏无需背光,采用厚度极薄的有机涂料层和玻璃基板制造,在电流通过时这些有机材料就会发光,因此OLED液晶屏可以做得更轻更薄,显示角度更大,使用起来也更省电。目前OLED屏在DV以及高端手机上都有应用,例如数码相机产品尼康D80和诺基亚8800Arte都采用了这种屏幕。虽然技术更优秀,但是限于制造成本与尺寸扩大困难的因素,OLED短时间没有能力完全取代TFT屏。
目前最为先进的液晶屏技术为AMOLED液晶屏,即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面板,这种屏幕目前尚未大量使用,因为较低的成品率使得这种屏幕成本高昂,但是它在画质以及效能上的优势仍值得人们期待。
二、屏里的学问
一款液晶屏除了技术优良,还需要适合自己的口味。其实看一块数码产品液晶屏的好坏也是有固定套路可以参考的,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详细品评液晶屏的几个重要参数——尺寸、分辨率、像素数、色数和显示比例。
1.屏尺寸不代表一切
先说屏幕尺寸,如今大屏幕也是数码产品发展的主流趋势,多数手机都提供了大于2.0英寸的屏幕,而数码相机产品的主流屏幕尺寸早已在3英寸以上,然而屏幕大不等于屏幕好,最终的显示效果才最重要。除了屏幕尺寸,显示效果还取决于分辨率的大小。此外,屏幕越大,相应产品的耗电量也越高,内置电池的产品频繁充电也很不方便。
2.屏的分辨率
所谓显示分辨率,就是屏幕上可以显示像素的个数。例如一款分辨率为320×240的MP3屏幕,就是指在此屏幕上可以横向显示320个像素,竖向可显示240个像素。目前数码产品的主流分辨率为320×240,但相信这一数值会很快变大。像素越多,屏幕对色彩的表现就越精细和细腻。在相同的尺寸屏幕条件下,分辨率越高,画面的质量就越好;而相同的分辨率下,不同尺寸屏幕的画面显示质量则与所播放文件的压缩质量有关。
像素数就是屏幕上可以显示的像素的全部数目,因此分辨率的大小也可以用像素数来表示。需要注意的是,液晶屏幕的每个点由三个像素点组成,液晶屏幕像素数与分辨率的换算可以参考一下几个数值:11万像素约等于分辨率220×176,23万像素约等于分辨率320×240,96万像素约等于分辨率640×480。
色数是一个容易误解的概念,如今液晶屏幕的色数越来越高,1000万色已经不罕见。事实上当色数大于65万色时人眼已经很难分辨,因此笔者建议您对这一指标不必刻意追捧。
3.显示比例
显示比例对于屏幕表现效果也有影响,目前市场上数码产品液晶显示屏的常见比例按照出现时间顺序有4∶3、16∶9和16∶10。其中16∶9的比例被称为黄金比例,适合影音播放,因此目前数码产品多倾向于这一比例,而16∶10的比例可以在相同对角线下节省版面面积,因此也受到开发商的青睐而大为流行。
除了上述的一些通用指标,部分产品还对液晶屏幕的保护做了文章,例如有的相机产品通过增加强化玻璃外膜来保护产品的液晶屏。对于很多喜欢走南闯北的朋友来讲,这类液晶屏是最适合的了。
9.高中优秀作文:换个角度看人生 篇九
从上古至今朝,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的诗文,抒发他们对时光流逝的无限感慨。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到“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这些慨叹,为从古到今的“感时文学”抹上了一层忧伤的色彩——春去秋来甚至夕阳西下都可能带给人们无限的感伤。人们为什么就不能换个角度去看人生呢?为什么不能学学苏轼“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情?为什么不能拥有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壮志?
人生苦短,相对于宇宙的亘古,人类简直就像是庄子《逍遥游》中提到的那些不知晦朔的“朝菌”.然而正因为如此,人生对于我们才是一种“幸”——因为短暂,所以珍惜;因为珍惜,所以美好。在人生短短的几十年中,体验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中的聚、散、离、合……这对于我们来说,难道不是一次充满惊奇与欣悦的旅程吗?当我们面对困难时,与其去想象可怕的后果,还不如去想象它可能带给我们的帮助;面对失去时,与其去懊恼悔恨,不如感谢曾经的拥有……悲与幸,只在一念之间,与其悲叹,孰若庆幸?
有人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也有人说:“生活是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由此可见,面对“悲”,我们如果能从“幸”的角度去看待它,那么“悲”就有可能转化为一种“幸”.杨绛先生在被问及文革时期的感受时说:“文革时期啊,我只记得干校旁有一条漂亮的小河。”面对“悲”,如果用“幸”的眼光看,苦难也能开出花朵。《红楼梦》中的史湘云“襁褓之间父母违”,可谓是人生的大灾难,然而她“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于是才有了我们印象中那个豪放洒脱的“憨湘云”的形象。史湘云便是用“幸”的眼光去看待人生,使自己人生的苦难开出了动人心魄的花朵。
面对人生中的苦难和不幸,我们应该学会换个角度,用“幸”的眼光去看待。人生不过短短一瞬,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快乐地度过每一天。记住,悲与幸,只在一念之间。
10.换个角度看失败 篇十
失败乃兵家常事,人人都会有过失败的经历。但在某些情况之下,失败和成功是画上等号的。这个意义不仅仅在于“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因为他们的意义更加深厚——换个角度看失败,失败便是成功。
若是在以前,我绝对不承认这个道理是对的,因为以前那个倔强的我,认为:失败了就是失败了,不能找借口,更不能把它转化为成功。但是,爱迪生的例子使我恍然大悟。爱迪生,家喻户晓的一位美国大发明家。虽然他只上过几年小学,但是他从小就迷上了发明创造。从而为全世界人民提供了生活中巨大的帮助。1877年开始,爱迪生决心发明一种安全而长寿的电灯,他先后试验了1600多种灯丝材料,都未成功,一次次的试验失败,并没有使他气馁。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他做了1600多次的试验之后,他成功了。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使他成功发明灯泡,使他走上科学殿堂。有人曾问过爱迪生:“你发明电灯,经历了1600次的失败,怎么能坚持不断试下去的。”爱迪生却自豪地说:“这1600多次的试验,不是失败,而是证明了1600多种方案行不通,这也是一种成功,没有这些,最后是发明不出电灯的。”仔细想想,这还真说到点子上了!爱迪生不是在失败,而是在一点点成功中走向巨大成就!他的另位思考,真令人拍案叫绝。
虽然你失败了,但如果是你经过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努力过后失败了,那么,可以说,你成功了。因为你已经认识到要奋发向上了,因为你已经认识到要走好每一步脚印而不是走捷径了。
摔倒了,就擦干眼泪爬起来,胜利曙光在前方等着你。摔倒了,你不是失败,而是成功了,你知道摔倒要爬起而不是坐在地上痛哭。那么,当下次再遇到同样的障碍时,你会吸取教训。与此同时,胜利在前方等着你。爬起者,也许会名垂千古;痛哭者,却极有可能将来一文不值。
11.换个角度看行业 篇十一
[“重新定义世界”系列之三]
越来越多的行业面临着需求危机和生存危机,除非我们重新定义,赋予其永恒存在的价值属性。 手表行业原来是提供计时功能的行业,但随着手机的普及及手机附带的计时功能,手表的需求量锐减。被定义为计时的手表行业在萎缩,但瑞士钟表业给手表业一个新定义——成功男人的符号。于是,钟表行业以新的面貌出现了,瑞士钟表业也获得了重生,而仍然把钟表业作为计时行业的日本、香港企业则遭遇灭顶之灾。 一个行业给消费者提供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这就是行业定义。当消费者对行业所定义的核心价值的需求减少时,行业就会萎缩,成为夕阳行业。如果给予全新的定义,完全有可能成为新的朝阳产业。 手机行业出现时,摩托罗拉把它定义为通信行业。诺基亚颠覆了该定义,重新定义为带有通信功能的时尚产业。苹果再次颠覆了行业定义,重新定义为体验产业。所以,苹果的专卖店不是销售中心,而是体验中心。 家电行业被定义为耐用消费品。可怕就可怕在“耐用”二字,因为要求“耐用”,所以,5年后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还会发牢骚,谁叫它是耐用消费品呢?而同时购买的手机,不知已经更新多少代了,多数在没有发生质量问题时就已经被替换了,因为手机不要求“耐用”而要求“时尚”,人们一般不会对时尚产品提出“耐用”的要求。正因为对行业的定义不同,消费者如果在一二年内没有购买新手机,可能会面对社会压力。如果一台家电坏了就扔掉,可能要面对家庭和社会压力。 家电行业一直在为已经功能严重过剩的产品增添更多的功能,功能的增加为什么不能让消费者扔掉那台已经老掉牙的老产品?这与对行业的定义有关。 就连极其功能化的产品电脑,也因为英特尔曾经为其赋予了“技术时尚”的定义,所以成为像服装、手机那样周期性更新的产业,消费者对其更新有周期性的期盼。著名的摩尔定律更是为“技术时尚”提供了18个月的更新周期。 多数行业的萌芽是因为消费者对其功能的需求,最原始的需求是不带有社会性的。功能性需求也是最容易被满足的,物质的极大丰富使得功能性产品的效用递减,并且,现代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很多功能被融化在单一产品中,比如,因为功能融合,计时、短信、照相、电子存储等众多功能被带入手机,直接造成一些行业的消失,这种趋势还会继续下去。如果除了功能之外,我们重新定义行业的价值属性呢?正如重新定义手机行业于计时功能之外的价值属性,因为新的价值属性是难以被融合的,那么,行业就获得了永恒存在的基础。 作为功能性行业,很多行业已经丧失了继续存在的价值,如光学照相机行业。但是,如果赋予行业全新的定义,行业又会焕然一新。 编辑:嘉文bhpluna@sina.com
12.换个角度看问题 篇十二
因为天公不作美,小明和小丁只好在家中玩数字积木。两人都已到了关键的步骤,小明还差一块“6”,小丁还差一块“9”。
这时,两个人同时看到了一块积木,小明高兴的喊:“哈,6原来在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伸手去拿。小丁一把抢过,怒气冲冲地说:“这明明是9,哪里是6,哼。”争吵一触即发。
“轰隆隆~~”,雷云逼近,一场暴风雨正在酝酿。
“6!”“9!”争吵声一刻不停,小明紧握拳头,一手指着积木,怒目圆睁,说:“这明明是6,哪里是9,9的圆圈在上面,这在下面,就是6!”小丁左手叉腰,右手指着积木说:“净瞎说!这个圆圈本来就在上面,明明就是9,怎么可能是6呢,胡说八道!”战火升级。
“哗啦啦~~”,乌云终是承受不住,大雨倾盆而下,天地变色。
小明二话不说,一把抢过积木,撒腿欲跑,却被小丁一把扯住。小明一脸怒气地说:“这哪是9啊,你看清楚了,这是6!6!!”小丁脸涨得通红,骂道:“哼,这就是9!9!!快给我,别怪我翻脸不认人!”战火熊熊燃起。
“哗啦啦~~”,“轰隆隆~~”,大雨伴着雷声一泻而下,整个世界一片昏暗,仿佛世界末日来了。闪电划破了天空,也来助阵。
“6!”“9!”“6!”“9!”小明与小丁仍在激烈地争执着,两人谁也不让谁。突然,一阵狂风刮了进来,把积木转了个圈,小明和小丁却突然停手了,都目瞪口呆的看着积木。小明看到了“9”,而小丁看到了“6”。两人愣了一会儿,想明白了什么似的,突然抱在一起,把积木合二为一,把那块积木放在中间。两人都歉疚地看看对方,又和好如初了。
雨,悄悄地停了,雨后的世界一片桃红柳绿的情景。
换个角度,你会发现许多新鲜有趣的东西。比如你横向切开一个杨桃,会发现果核是一个五角星的形状。
13.换个角度看问题 篇十三
一看到这个题目,我第一反应是老师想让我们找出这句话的语病,因为这是语文课。于是,我开始逐字逐句的寻找,逐字逐句的分析。可是分析了整整五分钟,压根就没发现哪错了。我心里一阵着急,要知道平时做这种题,我不仅速度快,而且正确率极高。难道是我脑子短路了?
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个时候,有几个同学举起了手,老师点了一个同学的名字,那位同学说了几处语法上的错误,很明显错了。老师让他坐下,又继续点了几个同学,他们也是挑语法上的错误。老师脸上依旧带着笑容,却仍旧不置可否。
无奈,老师只好点了一个不起眼的同学,这位同学站起来说:“这句话有五处错误”。“为什么”“因为这句话出现了五次错误这个词,而且题目也是这么问的。”这时,我惊呆了,猛地拍了一下桌子:天呀,这难道是脑筋急转弯,怎么能这么回答?
老师笑眯眯地说:“这位同学很不错,你答对了。”看见我们吃惊的表情,老师接着说:“你们一定很惊讶吧,不是题目很难,而是你们的思维把题目复杂化了,从一个角度考虑问题行不通时,就应该换个角度思考……”
这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个故事:一位作家在家里写稿,四岁的儿子要他陪,作家很烦,随手将一本杂志的封底撕碎,对着儿子说到:“你先把这上面的世界地图拼好,拼好了我就陪你玩。”于是,儿子就拿着碎片出去了。过了几分钟,儿子走进来对作家说:“爸爸,我拼好了,陪我玩。”作家震惊的问:“你是怎么做到的?”儿子说:“世界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头像,我只要把人的头像拼好了,世界地图也就完整了。”仅仅是换一个角度去做,一个四岁的儿童就把大多数成年人往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事做好了。
14.换个角度看风景 篇十四
笔者一直在使用M.4/3系统相机及全画幅微单系统相机,在长时间使用中我发现两者各有优势。M.4/3系统相机由于感光元件面积小,所以相应的机身与镜头体积和重量也会更小,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能实现较大光圈的设计,最终像质也能满足我的需求。以上其实是我使用M.4/3系统相机的全部理由。而使用全画幅微单相机则就是全画幅、高像素及高像质吸引我。这也是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情况,M.4/3系统镜头能够实现“大三元”并且是大光圈,而全画幅微单则很难做到。说了很多,其实是想铺垫奥林巴斯M.Zuiko Digital ED 7-14mmf/2.8 PRO与M.Zuiko Digital ED8mm f/1.8 Fisheye PRO两款恒定大光圈镜头。
奥林巴斯M.Zuiko DigitalED 7-14mm f2.8 PRO
之前很少使用超广角镜头,因为个人拙见,超广角拍风光基本人人都一样,拍人文又很难能用好,所以笔者一般慎用。在拿到奥林巴斯7-14mm f/2.8 PRO后,这款镜头默默地在我摄影包里躺了很久,当然每次出去拍摄我都会带着,目的是为了定心:我有一个恒定大光圈超广角镜头,仅此而已。笔者经常会去拍演出,但中长焦镜头拍得多了也就疲劳了,所以想到把躺着的7-14mm f/2.8 PRO镜头拿出一试。当从取景器第一眼观看等效35mm相机14-28mm焦段时,一切都改变了。我开始喜欢这个视角了,当然也得慢慢适应去改变拍摄方式。在使用方面,此镜头设计有手动与自动调焦快速切换功能,只需推拉调焦环既可实现。镜头上“L-Fn”按钮可以将27种功能的一种预设于此,方便快速切换设置。
奥林巴斯7-14mm f/2.8 PRO镜头含有DSA镜片、超级ED镜片、ED镜片、EDA镜片和HR镜片等高级非球面镜,这些镜片的使用对色差、畸变、“鬼影”的抑制起着关键作用。一段时间的使用后,个人认为像质确实是专业水准。并且最近调焦距离达到了0.2米,也实现了一定的微距拍摄的功能。在配合E-M1这类专业相机,可以实现防尘、防水溅效果,能使用户在多种环境下使用。
奥林巴斯M.Zuiko DigitalED8mm f/1.8 Fisheye PRO
奥林巴斯官方网站为该镜头写出“全球首款f/1.8鱼眼镜头”的广告语,由此我们也知道了它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大光圈。鱼眼镜头有着特殊视角,很多朋友可能在初期选镜头时并不会考虑,我相信如果你拥有三支镜头,肯定不会有鱼眼,甚至很多摄影人玩了一辈子摄影也不曾用过鱼眼,可见它的偏门。也许我们的钱都花在了不断追逐更高像素的相机上,但往往一支镜头就能改变作品风格。
15.换个角度看冬天的作文 篇十五
换个角度看阅读
通过不停地学习、积累,开始慢慢地输出[观点],当然刚开始的观点多是要综合别人的,后来就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
想要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行业的专家交流,直接向他们请教。
但,作为一个普通人,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
怎么办?——读书。
书籍传承了千年的优秀思想,最顶级的思想都能从书籍中找到,只要选书得当,就能以极低的成本找到行业里最顶级的思想。
这些思想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和淬炼,通过书籍被清晰无误地记录下来,简洁精炼,而你要做的就是花上几十元和他们直接对话。
读书不再是看书上白纸黑字的重复动作,每读一本书,实际上就是和一位顶级的思想者交流谈话。
这种交流既不用花费巨额路费,也不用花很多钱买门票,更不用考虑时间的限制,顶级的思想随时就在身边,只要你愿意,还能反复和专家交流,还有比这更值得的事情吗?
可以说,读书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走最高级的成长策略,这是很多普通人提升自己的最好路径。
书籍还可以是一段美好的路途、一处奇妙的见闻,也可能是一场奇思妙想。
当我们拿起《三体》,就可以进入刘慈欣描绘的宏伟雄壮的星体文明世界……
很多走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无法观察的地方,文字可以,甚至文字还能带我们穿越时空和千百年前的顶级思想家交流。
让我们的朋友圈充满这些顶级的思想家,不断地和他们交流,听他们讲述那些美妙的情景。
书,它不仅仅是一本书。
作者:孙小兵
16.换个角度看冬天的作文 篇十六
军训进行到了第二天,我们的站军姿时间也日益增长,今天是30分钟的军姿站立,值得庆幸的是天公作美,给我们一个不错的天气让我们迎接今日的挑战。
哨声一响,教官下达指令,三十分钟则揭开序幕,无论是哪一连,都在暗暗使劲,听到的报告声比昨日少了许多。今日因大幅度动作被抓出来的也锐减。思绪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拉远,我不敢想快乐的事情,回忆它们也许会让我忍俊不禁或使我懈怠。所以,我在盯着前方建筑由瓷砖铺成的墙体。也许是因为岁月的流逝,它们变得各有不同。起初,我只是盯着一部分,随着焦距的拉远,视点的`扩大,我发现,它们各部分联合起来竟成了一幅图画,而换个角度注视,它又成了另一幅图画。
灵感是刹那间的事。而对它的思考则是从见刚才回忆它开始。
一件事、一个人,并不能从单一的一个方面去判,就如有阳光照射的地方就有阴暗的地方,它们都等着你去认知、发掘,常说事物有双面性,我想也许,它有的是多面性。
17.换个角度看孟非 篇十七
书中《不堪回首的中学时代》一文,真实地记录了他在中学阶段发生的几件事。
排在第一位的,是他难以回首的理科成绩。用他自己的话说:“中学时代,我的数理化成绩特别差,数理化单科成绩基本没上过六十分,高中时三科的分数加起来一般也就九十来分。说起来,堕落是一步步形成的,当年中考我考了五百多分,但那时文理科的差距已经很大,到了高中,更是不知道该怎么学习了。”由他的这一段经历,不禁联想到当下的教育。学生文理科偏科的现象时有发生,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应该在学生发生偏科前,就对他有所引导?孟非说他的“堕落”是一步步形成的。哪一个偏科的学生,是天生自带的呢?我想,在学生一步步走向偏科的道路中,教师是应该有一些“预案”和应急指导的“方法”的。
第二件事:在一次化学课上,当听到老师掏心掏肺地说:“马上要高三了,我们进行最后一次复习,不懂的现在就问,不要装,不要不好意思,否则过去就是过去了,不会再讲了。”当时的孟非大概也被老师的真诚所感动,就壮着胆子提了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有环丙烷、环丁烷,没有环甲烷、环乙烷呢?”话音刚落,全班笑成一团,老师也震怒了,说:“不要拿这些愚蠢的问题来耽误全班同学的时间。”从此,孟非就彻底沉默了,再也没有问过任何问题。后来,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而他则在下面“孜孜不倦”地看《围城》,不时还发出笑声,最终被老师“请”出教室。看到这里,我就告诫自己:有时候老师无心的一句话,真的会伤害一个学生。也许老师是无心的,但学生会认为:“这是老师和同学对我的极大的否定。”而当一个人确定自己在某一学科一败涂地时,他已经没有任何战斗力,更不要说奋进力了。
第三件事:虽然他的理科成绩很差,但文科成绩还不错,尤其是在遇到一位扬州的语文老师后。老师虽说是一位老先生,可在课堂中,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提问,也难免有尴尬的遭遇,这时,老师会用带着扬州口音的声调说:“这个——问题,让孟非同学来回答。”每当这时,孟非就会很转(zhuai)地把自己“博览群书”的学识,展露一手。书中提到的这位老先生,或许没有特别深厚的知识积淀,普通话也不是那样尽如人意,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对一位学生成长路上的积极的引导——因为他把更多“说”的权利赋予了学生。也许是“无心插柳”吧,老师的真诚的“无知”,却引导学生走上了积极思考的道路,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在一个人中学成长的过程中,会有许多让自己难忘的事,孟非所摘选的这几件事,对他的成长无疑有极大影响。都说“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这段时间中,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件小事,或许会影响到他的一辈子。
有人说,孟非是“真实自然、睿智幽默”的,我想最初的根源首先是他的自我解嘲;有人说,孟非的表达是“精准贴切、旁征博引”的,我想在中学时代他的大量阅读,已为他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实一个人到中年之后所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或精神气质,似乎都可以从他的中学时代找到某些印迹。反观当下的工作,才发现,写好“教书育人”这四个字,任重而道远。
【换个角度看冬天的作文】推荐阅读:
换个角度看人生10-16
换个角度作文高三600字左右06-23
换个角度体验UED10-17
多角度看生活作文10-16
从营销的角度看服务10-05
换一个角度看投资07-20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06-15
角度与心态作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