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心经典国学

2024-10-22

育心经典国学(精选14篇)

1.育心经典国学 篇一

黄南美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我身边不乏热心文化事业的众多朋友,深圳市育心经典文化传播中心的赖国全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不久前向我介绍了一位多年来一直默默从事经典教育推广的庄海杰老师。庄老师听说我始终致力于文化扶贫,做了不少实事,想到与自己从事的事业的相通性,便送来了一本厚厚的《德育故事》,拜托我为其写序。这让我颇有些为难:一是恐自己才疏学浅,难以胜任;二是怕时间仓促,有所耽搁,况且对其书并不十分了解,担心无法领会其本意而弄巧成拙,因而一直惴惴不敢答应。但庄老师态度诚恳又令人难以拒绝,于是留下这本书,我利用去外地办事的空隙将其读完。之后便深深为这位老师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感动。

庄老师是位中年女教师,从东北吉林辗转来到深圳,十几年来一直从事着一线的小学教育工作。对孩子的熟悉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使她意识到:“百年树人,以德为本。”德是思想,是灵魂,是一个人成才的内在保障,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要素,是教育必须承担的重要使命。因此,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要引导儿童知荣明耻,明辨是非,行为高尚。因而她主张让儿童尽早地接触经典,通过对古代中国文化精粹的认识来启发心智,塑造品格。为此,她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并小有成绩。从本书的编撰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她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其实,庄老师与我多年来所从事的工作,其总体思想是一致的:我是把“学道德”的宗旨融入到少儿书画赛事活动之中,她则将“学道德”的目的通过引导儿童读经诵典的形式力求实现,我们的最终目标都是要实施精神绿化工程,净化孩子们的心灵。

大自然要绿化,否则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出现灾祸;人的精神也要绿化,否则就会出现道德滑坡,全民素质下降。在第六届学道德少儿书画赛颁奖大会上,当记者采访一位获奖的四岁小姑娘,询问什么是学道德时,小姑娘利落地回答:“就是学做人!”简单的回答,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道德是做人之根本,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不同的道德水准,其表现也是千差万别,甚至大相径庭:道德高尚的领导会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道德沦丧的领导会任腐败之风恣意蔓延,祸国殃民而为万众唾弃;道德高尚的企业家,会视质量信誉为生命,为大众提供合格的产品;道德沦丧的企业家,则会拜倒在金钱之下,任意践踏社会公众的合法利益;道德高尚的学生,会严格约束自己,成长为品行优良、受人尊敬的仁者;道德缺失的学生,则会形成损人利己的思维定势,从而成为危害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由此可见,道德对个人、对社会乃至对整个世界都影响巨大。

虽然如此,但道德意识的培养绝不能光靠空洞的说教,要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力求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读经诵典无疑是个好方法。

庄老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编辑了这本《德育故事》,引经据典,博采古今,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范围宽广,借鉴性强,实属难得,足见其花费的心血,也足以彰显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拳拳爱心和责任心。可以肯定,《德育故事》对于学生通晓经典,见证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培养学习兴趣,提高道德修养意义重大,不失为一本德育辅导的好教材,的确值得推广。

[编者说明:黄南美先生是深圳市红荔书画馆馆长、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常务理事、深圳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长期以来,黄南美先生致力于文化扶贫事业,为贫困地区免费培训了数百名少数民族老师,并募资兴建了七所希望小学。黄南美先生的高尚品德,正是传统美德的彰显,是值得我们,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们学习的典范。]

德育故事

--写给老师的话

哪个父母不希望有孝顺的孩子?

哪个单位不渴求忠信的员工?

哪个政府的运作不需要清廉之风?

哪个国家不需要知礼行义的好公民?

面对家庭、社会共同的需要,我们深明光大“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为师者春风

化雨的神圣社会责任。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单提这些伦理道德的名词,对孩子们来说,确实太抽象了。老师一定要融入生活的事例,以便让学生从中体会正确的做人道理,真切地感知这些伦理道德是如何落实在生活之中的。基于这种理念,我们很想为一线的老师们奉献这样的教材。

一、《德育故事》原文的学习

这部分由古文组成。读完这些感天动地的事迹,我们由衷地生起感恩之心。感叹祖先做出了这么多嘉德懿行的典范事例,感恩原作者福荫后代的拳拳爱心。

本书中《孝》、《悌》篇分三部分:线描插图、古文、白话故事。其他篇章则直接由白话故事引入。

1.古文部分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教材。

《孝》、《悌》这两部分古文简明精当,篇幅很短,二百余字。非常适合做古文学习教材。因其有较强的情节性,孩子们反复诵读几遍后,很容易记住。

2.白话故事以古文为基础,老师可以结合现实的需要从多方面深入讲解。看似简约的古文,实有无穷的道理。

(1)结合历史背景介绍主人公。

(2)不限于情节,通过故事彰显做人的道理。

(3)内容与生活融合。

(4)结合内容介绍相关知识,体会古人的用心。

3.关于插图。

书中插图为黑白线描,可以让孩子们看图说故事,还可以让他们试着用四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最后介绍图上的四句古文,提升孩子们的归纳总结能力。有利于孩子们在讲故事的时候,对主人公的嘉言懿行

理解得更深入,言语表达的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二、《德育故事》白话故事

这些故事,完全是基于《德育故事》故事的原貌,并参照《二十四史》和相关史籍编写而成,尤其是增补故事中的细节和历史背景,可用于孩子们阅读或由老师生动活泼地讲解。每则故事都有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老师不可任意增加内容或曲解事实,也不可因今人做不到就妄加批判,老师一定先要肯定和尊重人性本善的至德至行。让孩子们融入故,培养良好德行。如果仅仅是读三五遍故事,恐怕孩子们的印象不深,他们也很难在日常行为上通晓如何去学习故事中的圣贤人物。

老师给孩子们讲完白话故事后,可以启发他们回答:哪些人物值得学习,哪些值得警惕?如何在生活

中落实文中人物的可贵之处?

例如讲完《黄香温凊》的故事,可能学生会说,现在的生活环境不需要我们再手摇扇子扇凉席了。此时可以让孩子们思考,结合现在的情况,我们如何为父母做到“夏则凊”?

启发他们把手摇扇换成电扇或空调,在父母睡前,用电扇吹凉床席或先把空调调到合适的温度,让父母在睡前能感受凉爽。为了父母能安睡又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我们要细心地照顾父母。

在讲解《黄香温凊》这则故事时,我们还可以结合《弟子规》的一句经文,理解得更深入——“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让孩子们想一想,我们平常的懒惰、傲慢、好吃、赖床、好打游戏机、不爱读书,是父母、亲人欢喜的吗?与故事对照,我们要努力去除这些坏习气。

通过《黄香温凊》故事的学习,点点滴滴的启发,让孩子们明白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如何善体亲心,学做当代的小“黄香”。

老师在学期中,还可以适时地让学生就“我为家庭做了什么?”“我改变了哪些?”发表心得体会,对于好的体会和落实的事迹,老师可以适时地表扬、张贴或投稿,鼓励孩子们培育美德,能日新月异地成长进

步。

总之,要想学好德育故事,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先明白故事的内容,自己确实能对古人的德行感佩之后,才能在讲故事时,让孩子们感动,德行教化的力量才能持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需时时学习圣贤的教诲,身体力行,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品性。才能做到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只要有百折不挠之教育真心,自会有万变不穷之智慧妙用。

愿德育故事的美德种子,遍撒人们的心田,结出人间美善和谐的硕果!

编者 2006年3月

后记: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报道:一个贫困生阿风,为了自己的一点虚荣心和面子,竟让父母举债来满足自己在校的奢侈消费,这个农村苦孩子的行为,与日前《广州日报》报道的大学生刘霆“背母上大学”之举,可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只顾自己虚荣,丝毫不顾父母劳累;一个是哪怕自己再苦再穷也要为母亲治病,两人身上孝道和感恩意识的强烈反差不禁让人唏嘘:孝敬父母怎么就成了孩子的道德难题?

父母的伟大就在于,在孩子身上从来不求什么回报,毫无索取地对孩子倾注所有的爱。阿风的父母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可是父母的无私的爱并不等于孩子可以不感恩、不回报。审视当代青少年的感恩、孝敬意识,我们只得无奈地承认:曾经维系着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孝”,正在被现代社会的物欲横流和人情淡薄所消解,而孝敬父母的道德基础也逐渐从青少年教育中隐退。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论语》上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三字经》里说:“首孝悌,次见闻。”是说做人首先要懂得孝顺父母、感恩父母 尊敬长辈,其次才是读书认知。古人已说得很清楚,做人先要有孝敬父母的自发意识,然后才谈得上其他。遗憾的是,今天,这些先训已难以找到秉持者。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像阿风那样不知孝道、不懂感恩的“不孝之子”。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不赡养的人,难道他会关心他人、热爱社会、全心全意为国家服务吗?

其实,当下已经陆续有人发出了“呼唤孝道”的声音,不少地方都将孝敬父母纳入干部的考核体系,还有律师提出制定《孝法》的建议,这些可以看作是感恩意识从伦理领域向政治领域扩展的信号,是社会试图将“软”的感恩意识逐渐转换为“硬”的规章制度的吁求。

让人欣慰的是,《广州日报》由刘霆引发的“今天,我们如何孝敬父母”的大讨论,已引起广东省两会委员的关注,许多委员建议将“孝道”纳入公民道德教育,倡导“感动、感激、感恩”的“三感”教育。为了借鉴、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美德,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编辑出版了《德育故事》,愿《德育故事》能为读者们提供一点“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精神食粮,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传统文化浩瀚深远,编者学力不逮,不正之处,恭请指正。

庄海杰

2006年3月 于深圳

2.育心经典国学 篇二

在中国,战争是最高形式的政治,无数的谋伐决断构成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也蕴含着中国传统最高政治智慧与艺术智慧。在中国战争史上,有一部非常重要的军事著作,它就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千字文》有云: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华夏肇始以来,巍巍5000年,留下无数华章美文,《孙子兵法》就是其中的奇葩。时间掩不去其魅力。读它如饮纯酒,又如醍醐灌顶,很多感慨心得,不吐不快。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兵,狭义说就是战争,广义包含政治军事等等。我们可以把它分为战术、战役、战略3大层次。毛主席说:“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的胜利,也许能扭转一时的局势,但是,战略上的失误,却往往导致身死国灭的惨剧。古来有迦太基对罗马,项羽对刘邦,都是战无不胜,一战而身死国灭,图为古人扼腕!比较近现代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更加感性的认识到《孙子兵法》里的智慧。抛开意识形态和民族感情不论,单纯的从“为兵”角度评论二战时的德日两国,都是战术上不无可取之处,但是战略上的短视却导致了它们的彻底失败。

《孙子兵法》的魅力在于他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结晶,他蕴涵了普遍的、朴素的、辨证的真理。在这里我们不能把其视为万古不易的真理,也不能把他捧上高高的神坛。但是,我们现在又必须把他捧上神坛,这不仅是因为数千年来《孙子兵法》和孙子在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成为百战百胜、决战决胜的钢铁统帅的代名词及其圣经。更重要的是,其文笔简约,正因为简约,可以引申出无限的联想和解释,言简意赅,内涵深厚,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就像科学发展观。我们说“法无万古不便之法。”古时的圣经,现在很多已丧失其生存的魅力,如“唯女子与小人者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又如“蛮夷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也”多以不用。就如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伟大英名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主席也都有不合时宜的论断、观点等等。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扩展其思路,发扬其内核,扬弃其道理,发展其内涵。正如列宁所说:“历史是客观事物的排列,逻辑是主观对历史的排列。”旧瓶装新酒,使古老的东西披上新的外衣,外延其适用,内涵其道理。使新的理论有古老的外壳,让其与中华文明完美的结合。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现代,与古老,完美的结合,这也就是其真谛之所在。记得阿奎那曾经提出“人包容于宇宙之中,因此人的理性也包容与宇宙的理性之中”,就是这个道理。用古文阐释现代,用现代充实古文。《孙子兵法》有其长久适用的道理,因此,我们可以用它来解释、指导现代的实践,获得成就。如商业和教育。

在现代的商业范畴里,“商战如兵”。《孙子兵法》是商战中的“圣经”,特别是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代,也就是在各个行业中从统一“周天子”天下的局面向春秋再飞速向战国发展的时代。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多我退。商业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智力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而不是靠拼价格、拼成本取胜的恶性竞争。因此,要想取的竞争的胜利,就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智慧,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这才是企业最高的战略目标。许多企业还常常会利用广告效应,为产品制造一种声势,赋予商品一种商业以外的意义,从而使商品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消费者认同,顺利的打入市场。我们利用《孙子兵法》中孕育的不变的真理内核,往往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只要一个组织,无论公司、甚或班级,就有斗争,就有竞争,就有管理,《孙子兵法》就有用武之地。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难道不是么?无论我们在商业竞争里,无论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这都是必须的。不了解情况,就像缘木求鱼一样,难。中国最伟大的老人家孔夫子曾经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每一个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解学生的特点,掌握学生的爱好,引导学生的需求,孔子说:“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最好阐释。

总之,《孙子兵法》既是一部经典的军事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它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孙武在其书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不仅受战国以来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对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至今仍有不可抹杀的价值。

3.国学经典选读 篇三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費,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译文

孙子说:要兴兵作战,需做的物资准备有,轻车千辆,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士兵十万,并向千里之外运送粮食。那么前后方的军内外开支,招待使节、策士的用度,用于武器维修的胶漆等材料费用,保养战车、甲胄的支出等,每天要消耗千金。按照这样的标准准备之后,十万大军才可出发上战场。

因此,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如果拖的很久则军队必然疲惫,挫失锐气。一旦攻城,则兵力将耗尽,长期在外作战还必然导致国家财用不足。如果军队因久战疲惫不堪,锐气受挫,军事实力耗尽,国内物资枯竭,其他诸侯必定趁火打劫。这样,即使足智多谋之士也无良策来挽救危亡了。所以,在实际作战中,只听说将领缺少高招难以速胜,却没有见过指挥高明巧于持久作战的。战争旷日持久而有利于国家的事,从来没有过。所以,不能详尽地了解用兵的害处,就不能全面地了解用兵的益处。

善于用兵的人,不用再次征集兵员,不用多次运送军粮。武器装备由国内供应,从敌人那里设法夺取粮食,这样军队的粮草就可以充足了。国家之所以因作战而贫困,是由于军队远征,不得不进行长途运输。长途运输必然导致百姓贫穷。驻军附近处物价必然飞涨,物价飞涨,必然导致物资枯竭,物财枯竭,赋税和劳役必然加重。在战场上,军力耗尽,在国内财源枯竭,百姓私家财产损耗十分之七。公家的财产,由于车辆破损,马匹疲惫,盔甲、弓箭、矛戟、盾牌、牛车的损失,而耗去十分之六。所以明智的将军,一定要在敌国解决粮草,从敌国搞到一钟的粮食,就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钟,在当地取得饲料一石,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石。所以,要使士兵拼死杀敌,就必须怒之,激励之。要使士兵勇于夺取敌方的军需物资,就必须以缴获的财物作奖赏。所以,在车战中,抢夺十辆车以上的,就奖赏最先抢得战车的。而夺得的战车,要立即换上我方的旗帜,把抢得的战车编入我方车队。要善待俘虏,使他们有归顺之心。这就是战胜敌人而使自己越发强大的方法。

所以,作战最重要、最有利的是速胜,最不宜的是旷日持久。

4.国学的作文:传承国学经典 篇四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于是,千百年中国傲立于东方,历史长河金鲤化龙,浩瀚的广宇群星灿然,炎黄挺起五岳的脊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弃疾呐喊的两宋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面对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胆 !

《论语》,它告诉我们做人要守住内心的宁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也是成就事业获得幸福快乐的必要条件。只有一个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远,才能使自己的思维闪烁出智慧的光辉,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彻、更完整。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工人在仓库搬运货物,一不小心把手表弄丢了,到处找不到。后来同伴也加入了寻找的`行列,大伙儿翻箱倒柜,仍然一无所获,只好沮丧地回去吃午饭。这时候,有个小男孩偷偷溜进仓库里,没费多少力气和时间,很快就把手表找到了。人们诧异地问他是怎么找到的 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静,马上就听见手表的滴答声了。”偌大的一个仓库,要找一只小小的手表确实不大容易。但是那么多人办不到的事情一个人办到了,大人办不到的事小孩子却办到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气、勇气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点静气,整天慌慌张张,浮躁不安,也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的这种态度同时也影响着他的学生,他最喜欢的一个学生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即使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的繁荣,享受着这种文明成果的现代人仍然存在复杂的心灵困惑。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那份恬静和安宁的心境。

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传承千年。何为国学?是司马迁熟悉华夏文明,留下了传承民族魂魄的《史记》?是李时珍涉足千山万水,遍尝百草,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纲目》?还是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库全书》?何为国学?不就是经那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

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它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那或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起遥远的绝响!

国学经典,华夏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国学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让我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肩起民族复兴的伟业,让中国这条龙腾飞在世界东方!

5.国学经典教案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诵读《国学经典》“家国情怀”部分,理解其义,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爱国”才能被世人称颂。

3、让学生知道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重点:理解《无衣》、《黍离》、《国殇》、《州桥》的意思,达到熟读成诵。教学难点:知道“爱国”的人才能被世人称颂。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屈原、范成大等人的爱国故事。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由前秦时代的“爱国故事”导入。

二、学习《无衣》

1、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无衣》。(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3)指名读。

(4)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2、品读解意,结合注释,边读边试解释内容。(1)指名学生释义后,教师明确。(2)学生再次齐读全文。

(3)从文中,你读懂了什么?(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以及他们克服困难、热情互助,舍生忘死,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慨。)(2)你听说过他们的故事吗?学生分小组说说各自收集的故事。再每组推举一名代表来介绍故事。

(4)从这些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你认为他们为什么能得到世的人尊敬?(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5)小结:是啊,在2000多年以前,战士们在国家危难之时都能够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国家。这种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5)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次诵读,学生齐读。

3、各种形式朗读(1)学生练习朗读(2)男生、女生赛读(3)小组比赛读

4、教师指导背诵

5、背诵比赛

三、学习《黍离》

1、故事导入或由古诗《春望》导入。

2、写作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赶家国兴亡的诗。作于西周灭亡后,一位周朝士大夫路过旧都,见昔日宫殿、宗庙已夷为平地,种上庄稼,不胜感慨,写下了这篇哀婉悲伤的诗。

3、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黍离》。(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3)指名读。

(4)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2、品读解意,结合注释,边读边试解释内容。(1)指名学生释义后,教师明确。(2)学生再次齐读全文。

(3)从文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的亡国之痛)如今我国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受到了来自美国以及周边各国的阻挠和干扰,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分子的你,有什么感想?把自己内心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

四、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如果你长大后,做了市长,甚至是国家主席,你会怎么做呢?

四、课堂小结,提出希望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无衣》

《黍离》

克服困难、热情互助

6.国学经典体会 篇六

一、学习国学提高了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学习国学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国学,让我明白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

对待有困难的人,应该以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待犯了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教育孩子方面,从小要教育孩子讲礼貌,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有孝心,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国学是中国人的国粹,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我要继续学习国学,让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的人生走的轻松而洒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学习国学开始,接续国学薪火,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篇二: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陈彩云

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篇三: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童红

近段时间,我们通过研修网学习了国学经典,通过学习渐渐地了解了书中的意思。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教师。真正好的老师应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知识”。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差的学生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国学经典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让我们一起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国学经典与教育》之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我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很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

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

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学习《国学》有以下感悟: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篇四: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2010年9月至11月,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学习。这次学习分为两种学习方式,一是通过网络听教学视频(教授讲座),二是学习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二)。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略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深刻地领会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国学经典源远流长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二、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四、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五、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让我们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篇五:国学经典心得

读《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

教与学是个双向的过程,正如儒者所言“教学相长”,除了老师的教授外,受教育者自身也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深造自得

孟子从“尽心、知性、知天”思想出发,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的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那么只有自求自得,才能深入心灵而有所得,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所以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左右逢原”他认为君子要得到高深的造诣,需要运用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2、反求诸己、改过迁善。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上》)在行动和学习上,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主体要自觉反省。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人,不能埋怨他,“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也。”(《公孙丑上》)

3、立志持志、磨练意志。

孟子说:“仁义而已矣。??居仁由义,大王之事备矣。”(《尽心上》)一个人能以“仁义”为志,才能分辨善恶,认清当为与不当为之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离娄下》)孟子强调立志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持志”,“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尽心上》)即要求人们不管处在得意或穷困的时候,都要能坚持自己的理想。除了立志、持志外,“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一个“大丈夫”经过磨炼,应当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并且为了道义,在必要时要能“舍身取义”。

4、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

7.“悦读”,让学生爱上国学经典 篇七

一、自主策略:让“开题课”成为快乐的约会

《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宋词》等国学经典, 对学生们来说, 只要开始阅读, 就永远有“第一次”的接触。学生们接触国学经典的心理是厌烦、拒绝, 还是愉悦、向往, 存在着不确定因素。把这不确定因素转化为确定因素, 让学生与国学经典的“第一次约会”充满快乐, 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印象, 是我们研究“开题课”的重要使命。

开题课, 学习小组的组建往往采取自主组合的方式, 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这样实施的结果, 往往会出现两类组合方式:一类是由凝聚力特别强的学生牵头组成的合作帮助型学习小组;另一类是同等水平学生组成的无差异型学习小组。无论哪种类型, 因为都是学生自愿组合的, 因此都能发挥小组交流的最大作用。

开题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确立, 相对都会特别一些。这种特别体现在给教师充分的教材重组自主权, 寻找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联系的学习内容, 或有意识地调整“育灵童”教材中的教学内容, 适当降低难度。如《宋词》的开题课, 教学重点为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走进宋词, 对宋词的学习产生兴趣, 因而并没有提供大量的或难度大的宋词, 而是选择了两首小令《忆江南》、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宋词《水调歌头》。许多学生会把《忆江南》归到诗中去, 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词与诗的区别, 发现词的特点、规律。而《水调歌头》这首词背后的故事, 更能形象地解释宋词在宋代的地位。

开题课的“悦读”, 也意味着我们的实验班在实施的过程中, 不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 不占用课前课后时间, 课堂上充分利用好“育灵童”的教学资源, 通过动画演示、形式多样的诵读形式等让学生诵读并愉悦着, 鼓励每位参与实验的人员用自己个人的“悦读”来推动整个实验班“悦读”氛围的形成。

二、游戏策略:为“素读”抹上“悦读”的色彩

“素读”最早是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式的定义:不追求投入、理解, 只是将其反复诵读, 烂熟于心, 从而达到夯实文化根基的目的。因为小学生古汉语知识缺乏、理解能力不强, 而他们的记忆力正处于黄金时期, 所以诵读国学经典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国学经典文化的积累。因此, 在实践的过程中, 我们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国学经典重在诵读, 辅之以教, 旨在积累。但同时对“素读”也形成了我们自己的理解与思路。

我们认为, 国学经典的“素读”是要摒弃繁琐的分析理解, 领悟能悟到的, 引导学生津津有味地读, 达到滚瓜烂熟的地步。但是, 如果一堂课就是让学生放开嗓子读、齐读、单个读、默读、小组读……重复单调也会造成乏味。怎样才能让学生乐此不疲地读?我们对诵读方式进行了研究, 发现游戏策略能在经典诵读指导中起到良好作用。如:“对对碰”“诗句大接龙”“变一变, 我来背”等游戏, 能有效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猜一猜”“同声翻译”等游戏, 能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小小指挥家”“复读机”等游戏, 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逐步熟悉所诵读的内容;“藏句”“小小播音员”等游戏, 能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

同时, 我们把清代万树的《璇玑碎锦》和其他趣味诗词布置在班级里、校园中, 学生抬首见诗词, 且可游戏其中。如八字铭文“晓河澄雪, 皎波明月”, 其妙在从任何一字起, 或左行, 或右行, 皆成二句四言诗。而《璇玑碎锦》更是堪称精品, 共收入镜状、菱状、碑状等各种图形60幅, 可读的诗、词、曲290余首, 图文并茂, 玲珑可爱, 读法复杂多变。虽然有的内容学生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 但因为有游戏的乐趣, 学生会饶有兴趣地反复赏玩阅读。相信, 今后随着古汉语知识的不断增加和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 他们会逐渐理解、逐渐感悟的。而这些在童蒙时期输入的大量的、经典的、完整的文本信息, 会为学生将来的言辞行文确立可效仿的典范, 以达到厚积薄发之效。

三、体验策略:为“潜读”插上“悦读”的翅膀

如果说“素读”强调的是熟读成诵的记忆效果的话, 那么“潜读”则是让学生产生心灵触动。每一份经典著作背后, 都可能会有一段历史、一个故事或一份情感, 每一份经典著作都是大师们智慧的凝聚, 而“潜读”就让学生们触摸这些经典背后的精髓成为了可能。

目前我们的国学经典教育, 以学校为主的国学诵读活动居多, 方式比较单一。本课题研究, 在国学经典的学习方法上, 超越了单纯诵读的理念, 强调阅读, 更强调体验, 把体验作为教学方法贯穿教学始终, 以经典原文为核心, 力图构建一个立体的、多元的意义系统。强调在儿童学习国学经典课程的整个过程中, 要有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要有高峰体验。通俗地说, 就是要使儿童喜欢经典, 喜欢国学经典课程教学, 要使“经典”成为儿童喜欢读的书, 方法上要变“死记硬背”为“活记乐背”。如学习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课文《锄禾》, 教师用“借图悟诗”的方法指导学生“潜读”古诗。先让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引导学生在说完整句子的过程中, 融入劳动环境的创设, 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意思。“老师读学生想画面”“学生读让老师眼前出现画面”, 既做到图文紧密糅合, 又通过朗读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 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 变成听得见、看得到的形象画面, 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一个诗化的境界中, 感受农民在烈日下锄禾的辛苦。

但说到用“借图悟诗”来“潜读”又不得不提到, 教材中的插图都是编者后配上去的, 并不一定完全符合诗文的意思。以《小儿垂钓》为例, 插图就完全背离了诗的原意:“遥招手”的小儿与路人近在咫尺, “招手”变成了“摆手”;小儿身边的草根本不足以掩盖身躯来“草映身”;“侧坐”的“侧”的意思在图上也没有表现出来。这让插图不仅少了许多童趣, 而且还可能误导学生对诗意的理解。遇到这样的情况, 不妨让学生体验一回教材编审、策划的工作, 读诗想象、揣摩先行, 再来观察图画, 目的在于找到与自己想象不相符的画面, 通过讨论形成正确的观点。相信如此深入的“潜读”, 会成为学生古诗学习中新鲜、快乐而记忆深刻的一段体验。

国学经典诵读课上, 有时的“潜读”来自学生对未知知识领域的探求, 解决自己迫切想解决的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 这更是一种快乐的挑战。记得在南京大学附属丁家桥小学执教《笠翁对韵·五歌》时, 学生提到课前预习得很充分, 都可以背出来了, 于是我果断放弃了原来设计的读的环节, 在引导学生关注“对韵”的“对”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兴趣点, 重点欣赏它的“韵”。学生在获知对韵的平仄规律后, 根据“上句末字声调必仄, 下句末字声调必平”的规律, 感觉“轻衫裁夏葛”中的“葛”为上句的末字, 它是第二声, 似乎应该归到平声里, 对此学生提出了疑问。看着大家困惑的目光, 我带领学生一起聆听了《天子圣哲》的故事, 学生明白了“葛”在古汉语中属于“入声”, 所以就属于“仄声”。经过一番“潜读”, 恍然大悟后的学生们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8.以国学经典驾驭人生 篇八

把失去的心找回来

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都看重人性的力量。人一定要真诚,一个人所有的力量都源自真诚。孟子说,天代表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春夏秋冬的顺序永不变,白天之后必然是黑夜。大自然是最诚实可靠的。但是人呢?有人选择真诚,也有人选择不真诚。不过,既然宇宙是一个规则走到底,人也应该一以贯之。虽然真诚可能很累、很辛苦、有压力,但是不真诚有多少意义呢?如果通过不真诚得到了整个世界,你的内心能安吗?孟子说:求学和请教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把失去的心找回来,这样走在人生之路上,君子坦荡荡。儒家的了不起,就在于这种理想和生命力。

学儒家之后就有方法了,会考虑三点。第一,和任何人来往内心感受要真诚,我内心里面跟自己说绝对不能够不真诚。第二,对方对我的期许或者要求要沟通,任何人的来往都有要求,需要沟通好。第三,社会规范要遵守。人和人相处是这三点。人在30岁前,应该学儒家,进入社会就要尽责,把自己的成就与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

文化有三个层次,物质之上有制度,制度之上有理念。如果将国学其运用在企业,首先要有制度作为赏罚的标准,进行清晰地规范,让员工知道赏罚的标准是什么,违规的话一定要受罚。如果说企业的生产效益属于物质方面,那么,建立了制度,才会有企业的结构,才可以稳定的长期发展。企业和人性的需要相配合,企业的文化理念应该以儒家为主,每一个人都真诚,了解对方的期许再加上社会的规范。在儒家的思想下,人和人之间有适当的关系并且长期维持下来,让人性的需要正常发展。

从容自在是正确方向

不少人到了40岁,可能会发现“善没有善报”。这时候,不妨学道家。

一般人认为,人的生活经验里面不是自然界,就是人类。然而,道家的基本观点是道不等于自然界,道不等于人类。那“道”是什么?道家只是说“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在人类和自然之外的。试想,人类的生命有开始,有结束;自然界的存在有开始,也有结束。有开始和结束之物需要有来源和结束。万物在变化之中,居然还能继续存在,但是这个存在又没有最后的保障,那么,这是什么力量?比如说玫瑰,这个字所描写的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花,但是真正的花只能开一次,开过一次就没有了,而人类所说花的概念可以普遍适用。既然人们今天所看到的花不是去年的花,为什么年年的玫瑰都那么像呢?如果再进一步,把人类的思想拿掉,玫瑰和所有的一切还是否存在呢?我们发明文字,写的书本里面所写的东西字是不会改的,但是事实上在写的当时和后代的差距很大。所以,道不等于自然界,道也不等于人类。道,可以理解为:正确的方向。

那么,怎么去了解道家呢?道是一个整体。教导人们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整体,不要管自己现在几岁。这时候就会发现在整体里面并没有四个字叫“得失成败”,都没有了。最近股票大跌,我可以保证在你有生之年,绝对可以看到股票再上到六千点,到时候你就会觉得:当初何必担心呢,一千多点的时候你担心,觉都睡不着了,到六千点的时候你也兴奋得睡不着了,过去的担心,将来的兴奋都是空的,从整体来看没有涨没有跌,没有得也没有失,这就是整体观。人生不是一样吗?有人少年得志,有人大器晚成。问题是很多人都希望我最好又能少年得志,又能大器晚成,天下没有这样的事。一个人没有受过挫折的话生命是单薄的。道家思想的精彩在什么地方?让一般人重外轻内,开始慢慢修炼,做到重内轻外。学习道家,到最后有内无外的话就代表学成了。庄子说:天下人都称赞你,不会让你更振奋;天下人都批评你,不会让你更沮丧。我们多么羡慕这样的境界。如果别人称赞我们时,我们喜形于色,这就很糟糕了。因为别人不称赞,我就会很沮丧。

道家让人自信、自在、从容自得。现代人最需要的反而是道家思想,因为抑郁症太严重。日本用两个字来治疗抑郁症,就是“无为”。有很多东西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比如一个人做业绩,景气好的时候随便做就有成绩,景气不好的时候再努力几倍绩效也不见得好。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受外面控制呢?

全方位培养德能智慧

到50岁以上,就可以学《易经》了。《易经》分两套思想,一套叫做义理,教你怎么做人处事,这是义理部分;另外一半讲相术,就是占卦。这是不是迷信呢?我认为不是。这是我们祖先的智慧,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问出来你心里面的疑惑。年纪大的时候,老师、父母不在身边,占卦就好像你的父母亲一样,解答人的疑惑。只要一占卦,答案就出来了,但结果出来之后怎么解卦,要学一辈子。任何重大决策之前都要先占卦,占卦之后就发现确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事后验证都是正确的。但是占卦有它的原则,第一不诚不占,第二个不易不占,第三个不疑不占。也就是没有诚信不要占,易代表正当性,不能占卦别人的秘密;没有真正的疑惑不要去占。

《易经》是让你知道全方位的思考,用一句话来说是有意义的偶然。人生就是有许多偶然所构成的,这些偶然称作有意义的偶然。同时发生的许多事情没有前后因果关系,是同时发生的,彼此之间可以互相感应。所以古代人常常讲,出门碰到喜鹊叫代表今天有好事,出门碰到乌鸦叫代表今天要倒霉,后来发现果然有这样的现象。说明宇宙里面许多力量是有感应的,是相通的。在学《易经》之后归结为三点,第一,要培养德行,只有德行能够跟别人不至于互相竞争冲突到严重的程度,因为德行跟别人心意相通。第二,要培养能力,让自己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强。第三,要培养智慧。所以德行、能力和智慧是研究《易经》最后三个总结式的要求。

9.国学经典诵读方案 篇九

一、诵读目标:

引导全体小学生每天诵读国学经典,通过优雅精致的经典语言,浸润于国学经典的氤氲之中,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滋养,砥砺品行、健全人格,为精神成长打下民族文化的根基,使他们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

在实施过程中,以诵读经典为载体,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以师资建设为抓手,以国学校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营造人人能够吟诵,班班诵读经典的氛围。通过各种形式诵读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优秀经典诗文中寻求滋养,在文化底蕴积淀的过程中突出创新人格与现代精神的塑造。

二、活动宗旨:

1.传承中华文化。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之作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获得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光。

2.陶冶性情品德。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文美心,嘉言懿行。在熟读成诵之中潜移默化,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3.推进素质教育。读经诵典,培育心灵,吸取营养,开发心智,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丰富“重德崇智、和谐发展、体验成长”的办学思想;营造儒雅高洁的校园文化。

三、活动基本原则:

(一)教学相长: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要广泛学习国学内容,不断得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二)有效整合:学校要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注重过程,讲求实效,坚持家校结合。

(三)学生诵读原则

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四、诵读内容:

教师:

沙河四小教师读本《品茗经典》------名篇 学生: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30首;《晨读对韵》12则、《优秀儿歌精选》15篇;《弟子规》。

二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30首;《三字经》、《千字文》。

三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40首;经典词30篇;优秀现代儿童诗27首。

四年级:优秀古诗文30首;词37篇;元曲20篇,《论语》。五年级:现代经典文章片段30篇,现代诗34篇;《论语》。

六年级:《论语》;复习整理(一----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五、诵读时间:

(一)每天晨读20分钟集体诵读。

(二)每天放学在家与父母诵读10分钟。

(三)每周利用阅览课时间教师指导诵读。

(四)每月利用经典诵读活动周进行诵读检测。

(五)假期学生自主诵读和与家长共同诵读。

(六)借助中国传统节日,开展诵读活动。

六、诵读检查与评价:

务求诵读活动取得扎实效果。各年级要切实加强对经典诵读活动的指导和检查,要善于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用传统节日带动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将组织相关人员对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的全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指导,于每月第一周(经典诵读活动周)定期组织诵读检测,对效果良好的先进经验进行推广学习,对诵读表现突出的班级与个人予以奖励,以此推动整个活动向更高层次迈进。

沙河四小

10.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十

《国学经典诵读》读书征文活动专用稿纸

我读书 我快乐九龙小学八年级二班杜维浩一本长长的,宽宽的,里面有着工整的文字,散发着墨香的气味,这便是书。读书能使我们快乐,读书能拓展我们的视野,读书也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儿时,翻开五彩的画卷,唐老鸭的幽默,美人鱼的善良,坏皇后的恶毒,其中辨别了真善美,分清了假丑恶,真是不亦乐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已经告别了《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少儿百科全书》已经去掉“少儿”两字,手中拿着厚厚的《百科全书》探讨着其中蕴含的真理,看着世界各地的凶禽猛兽,不禁感叹道:书还有如此之妙用!真是将我们的视野拓宽了不少呀!书让我知道了鲁迅先生毅然弃医从文拯救苦难的国家,看到了列夫.托尔斯泰那双犀利的眼睛,感悟到陶渊明向往田园生活的情趣,佩服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书它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所以我对

《国学经典诵读》读书征文活动专用稿纸

它有一种莫名的兴趣。回顾战国时期,便不由得想起了罗贯中的著作《三国演义它让我领略了三国鼎立时的战乱纷争。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令我敬佩不已,张飞的鲁莽冲动,使我牵肠挂肚,关羽的大意失荆州,令我叹惋不已,扶不起的阿斗,真使我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愤恨…..《水浒传》则让我想起宋朝时期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他们个个身怀绝技,有着高尚的品质,宋江的深思熟虑,令我自叹不如,吴用的足智多谋,令我赞不绝口,武松的机智勇敢,更是让我佩服万分…….还有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都让我受益匪浅,带给我无尽的快乐。书有着无穷的魅力,我的生活因书而变得快乐,因为读书像一次旅行,带我游遍大江南北,知晓古今中外,读书犹如跟随一位博学睿智的老师,带我从失落中找到自信,让我懂得什么是坚强、勇敢,什么是邪恶、善良。总之,是书让我的生活充满快乐!如今,《国学经典诵读》读书征文活动专用稿纸

11.国学经典启今日教育 篇十一

一、“力不同科”

1.“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早在公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指出,射箭,主要不在于射透箭靶子,因为每个人的力量大小是不同的,放眼今天,便是承认“个体差异性”。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一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装在一起的,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同样的活动,有的幼儿表现积极,而有的幼儿则表现相对迟缓,同一个问题,有的幼儿能沿着规范的思路回答,而有的幼儿却能另辟蹊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便是差异造成的结果。

2.“因材施教”

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幼儿的个体差异大,承认差异或许比较容易,然而根据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却困难得多。孔子对子路和冉有提出的同一问题“闻斯行诸”,却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因为冉有懦弱,要激励他的勇气,而子路武勇过人,需要让他谦逊。孔子几乎完美的实行了因材施教,而在班级授课制的教育中,完全做到因材施教并不现实,特别是在幼儿教育中,没有一个完全的标准去衡量教育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观察了解每一个幼儿,在活动中充分注意到幼儿的兴趣爱好的差异,鼓励幼儿发展自己的特长,激发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并给每位幼儿创造表现的机会,不作统一的要求,不要抹杀学生的个性,在集体教育中体现个别教育。

3.“于从政乎何有”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每个人都有成大事的可能。在教育中我们不能给学生盖棺定论,而是要给予每一个孩子肯定,并激发其潜能。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子贡和子有能否派他们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仲由办事果断,子贡精通人情事理,子有多才多艺,治理政事都没有困难。在教育中,我们往往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每个孩子,美好的希望他们按着我们心中的榜样成长,乖巧懂事、踏实上进的孩子被认可,而顽劣古怪、调皮惹事的孩子不被重视,活动中积极表现的孩子深受大家的喜爱,而迟钝不吭声的孩子往往被冷落,游戏中遵守规则的孩子被表扬,而打破规则的孩子往往被批评,这样的偏执并不可取。我们应该允许孩子的不同个性,认可他们的不同表现,引导他们发挥所长,像孔子一样信任并支持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特点,相信每个人不同的特点都会创造出不凡的价值。

二、“既往不咎”

互乡这个地方的人难于跟他们交谈,而一个互乡的少年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孔子这样回答学生们的疑惑:“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抓住不放。孔子认为无论犯了什么错误,“改之为贵”,我们应当对其“既往不咎”。学前期,是启蒙时期,每个人在懵懂的时候都会犯很多错误。我们面对的这样一群孩子,他们通过不断的犯错,来学习认知并适应这个社会。每一个人都是在摔跤中学会走路,我们不应该带着错误的想法去看待孩子们的错误,更不该对反复犯错的孩子耿耿于怀。教师应该用更多的耐心去允许每一个孩子犯错,宽容每一个孩子的错误,帮助每一个孩子改正。图书撕坏了,教给他们正确翻阅与修补的方法;积木打翻了,教给他们合理搭建与整理的方法;小伙伴们打架了,教给他们友好交往与和解的方法。让我们笑着接受并忘记孩子们的错误。

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在教导学生时,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不去启发他。孔子反对“填鸭式”的教育,主张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便是我们熟知的“启发式教学”。从早期教育的角度,这句话里还隐现着要抓住学生学习关键期的教育观点,在关键期对孩子进行启发教育,孩子能快速掌握学习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抓住学习关键期,不仅体现在心理学上,如在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时多与之交流,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更是体现在幼儿日常活动中。我们应该善于发现,抓住每一个细小的教育契机。

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认为君子之于天下,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要求该怎么样做而不该怎样做,只要合理便行。教学也一样,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作为教师,要在活动中寻求合理的改变,而不是墨守教案。

2.“视其所以,观其所为,察其所安”

如何在才能不拘泥于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能灵活应变?这要求我们不光要备教案,更是要备学生,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我们不应该固执的将自己的备课笔记作为既定标准,而应该去考察孩子们究竟是什么状态、需要什么。“视其所以,观其所为,察其所安”,只有细心的教师才能了解孩子们的所思所想,才能让每一个活动更好的为孩子们服务。活动中,当孩子们想去探索时,不妨给他们多一次机会去操作;当孩子们想歌唱时,不妨给他们多一次机会展示歌喉;当孩子们想挥洒创意时,不妨给他们多一些纸墨去创作。也许你的教学活动因此而打破计划、拖延时间、甚至改变教学目标,但这又有何妨?

3.“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2.浅谈幼儿国学经典诵读 篇十二

一、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我国的幼儿教育纲要指出“幼儿时期是口头语言发展的最佳期。语言教育不仅对幼儿一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起重要作用, 而且对幼儿的认知能力、社会性及情感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1】”幼儿的语言能力, 是通过听和说的不断实践逐渐形成的, 开展经典诵读, 可以从简单的《三字经》、《弟子规》开始, 然后向诗歌、《论语》、《道德经》等逐步推进;诵读的句子从三个字向更多的字逐步发展。这样循序渐渐的经典诵读, 既能训练幼儿的发音, 又能培养幼儿的朗读技巧, 丰富幼儿的词汇, 帮助幼儿提高思维水平, 从而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二、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提高幼儿读写能力

朱熹曾强调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口到便是诵读, 可以强化培养小朋友的注意力, 使他们在读准字音的同时, 逐渐对内容心领神会;眼到是运用形象记忆能力——人类与生俱来的认知能力, 帮助幼儿识记字形, 提前大量、连贯地识字。汉字难记、难写, 但是汉字具有表意的特征, 字形与字义具有较明显的关联, 幼儿在诵读过程中, 对照标音的汉字, 反复眼观、口诵, 有助于孩子记住汉字的读音和字形。如果从三四岁开始坚持不懈地进行诵读经典, 到学龄前即可大概认识一两千多个汉字, 为日后的小学语文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这些经典印刻在人的早期记忆中, 在日后会不断深化理解, 最终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阅读写作能力。

三、诵读国学经典文化有助于提高幼儿的人文素质

(一) 早期的记忆有利于确立核心价值观

陶行知先生认为, “凡人生所需要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 多半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幼儿时期是人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初步形成阶段, 这个时期形成的观念往往伴随终生。人的大脑在幼儿阶段迅速发育成长, 幼儿所接触外界的任何事物、概念、表象等, 都会在幼儿的大脑形成最初的突触【2】, 有利于以后与建立联系, 渐渐形成清晰的逻辑思维。国学经典中有大量简单易懂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如“无心非, 名为错;有心非, 名为恶。”“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励。”这类观念如果植根在幼儿的记忆深处, 在日后比较容易逐渐演化成为他人生的核心价值观。

(二) 精炼的语言有助于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只有掌握了大量的明确的词汇概念, 并建立彼此的有机联系, 才会形成思维过程。幼儿所掌握的词汇一般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所接触事物的概念, 头脑中抽象的概念较少, 词汇的局限影响了思维的发展。

发展思维必须借助于学习, 我国经典文化, 大多都以精炼的语言囊括了深邃的人生智慧, 儒家的《论语》《大学》《中庸》, 道家的《道德经》, 各种经典无不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如能早学, 必将受益终生。而《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文字浅白如话, 却蕴含深刻哲理, 便于幼儿诵读、记忆。幼儿通过大量诵读国学经典文化, 能掌握更多词汇, 建立相对应的概念, 有助于幼儿建立抽象思维能力。

(三) 大量的诵读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近年来, 人们越来越多关注到阅读的重要性, 是否热爱阅读影响到一个民族是否有持续的创造力, 而教育的先进与否就在于能否培养人持续的学习能力。

培养阅读习惯应该从幼儿抓起, 让幼儿通过有声的诵读和对文字的观察, 发现语音和文字中的趣味, 通过诵读表演等活动激发阅读的乐兴趣, 通过联想讲解逐步丰富幼儿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 通过阅读让孩子的世界变得多姿多彩, 让阅读最终成为陪伴幼儿一生的习惯。

(四) 传统经典文化有利于形成高尚的人格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可见人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在幼儿阶段已经初步形成, 并将影响到未来的一生。所以对幼儿的早期人格教育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要引导幼儿明是非、知善恶、懂礼仪。翻开《弟子规》, 我们能读到“凡出言, 信为先。”“己有能, 勿自私。”等通俗易懂的做人道理;通篇充满大智慧的《论语》和《大学》等经典, 更确立了炎黄子孙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圭臬, 是值得我们熟读熟背, 玩味终生的智慧宝典。

总之, 在幼儿阶段开展诵读经典, 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教育, 而且实施起来是非常简单而有效。只要摒弃近代片面的僵化的教育观念, 实施符合人情的, 顺应儿童的心理的教育方式都是可以接受的。国学经典诵读, 不但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而且能传承中华文明, 促进社会和谐, 国家繁荣, 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摘要:本文从国学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幼儿读写能力、有助于提高幼儿人文素质等方面展开论述, 论述了国学经典诵读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学经典,幼儿,诵读

注释

11 《幼儿教育纲要》 (大班) .社会领域.

13.传承国学经典 篇十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足有五千年之久。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再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文化历经沧桑,经历了数百年之久,才有现在人们所知的文学常识。它不仅是中国人们的一大骄傲,还是祖国的瑰宝。

例举妇孺皆知的《唐诗三百首》:黄河遇见了李白,才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千古绝唱;长江遇到了苏轼,才会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盖世辞章;明月遇见了诗人,才会有数不胜数的千古流传的诗篇。一切皆归于巧合,但只要细心发现,才会有现在人们熟读的唐诗、宋词、元曲。历史的长河上,许多诗人、作家、革命家等甚至已牺牲生命,才留下了让人赞不绝口的美文。也正因这些文化,历史上才出现了文化巨子,并且凝结成文化结晶传给后人。就这样借鉴于前人,流传于后人的方法,书库中呈现出了数百万本的著作。民族文化历经变化,它是令全世界中国人民所骄傲的,历史由我们谱写,文化由我们传承。

中国汉字可以说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乃至于世界,都深受于各国的喜爱,甚至于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都对它赞不绝口,并学习了书法。一个简单的文字,也是经历了千年而演变而来的,从每一个文字中,我们都能读出古人的心血,每一个文字,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中国书法更是渊源流传。著名书法家有颜真卿、欧阳询、柳工文,更有家喻户晓的王羲之等。这些书法大家也都留下了名作《多宝塔碑》、《大麻姑仙坛记》等,颜书书法更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三字经》、《论语》、《礼记》等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无不惊叹。从中我们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对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代人们的劳动智慧是不可估量的,他们留下了国学经典。当如今我们坐在教师里读着课本时,我们好似就可以看出作者著作时的全过程。当代青少年发奋图强熟读国学经典时,又一颗文化新星就冉冉升起,传承着千古文化。

民族文化已不再是文化,它是人们的精神食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发展的全过程。国学经典时千古流下的一段佳话,如果民族文化是精神食粮,那么它就是民族精神的饮料。

14.国学经典征文 篇十四

所谓“国学经典指的是什么?”

国学是统领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的国粹,“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这段时间我认真诵读和网上学习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近期我读了曹雪芹写的《红楼梦》,颇有感触。那就让我汇报下我的学习成果吧!

《红楼梦》是清代乾隆年间诞生咯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它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巅峰,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整个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在《红楼梦》的创作中都有曲折的艺术反映,贾府的衰败明显有着曹家破败的影子。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风月宝鉴》《情憎录》《金陵十二钗》等,作者曹雪芹,名~,号雪芹,他的一生极富传奇性。曹雪芹早年生活极其奢华,晚年去困顿不堪。最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这种特性的经历,使他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深刻的体悟和思考,而这种思考,在红楼中都有曲折的艺术反映,贾府的衰亡明显有着曹家破败的影子。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些当今社会腐败的一面,如:薛蟠杀死店小二那段情节中的描写,“薛姨妈不知如何是好,无奈下,只得去贾府托贾政,贾政问清了原委,含含糊糊的答应了。薛姨妈担心贾政这边不管用,又去找凤姐儿,求贾琏帮着疏通,又花了几千两银子,才买通了知县;那边薛蝌又花钱贿赂证人改了证词,这才给薛蟠判了误伤。”在此情节中,可以看出贾政是明事理的人,绝不扭曲事实,即使自己再有实力,也不远愿违反公堂上的纪律,这一点值得人们学习;另一面从贾琏、薛蝌帮着薛蟠洗清罪名的这种行为来看,在当时社会的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

同时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人人皆知的人物,他很聪明但有些不爱学习,有些贪玩。从中我得到的启发是:在当今的社会中,即使我们的家庭很富有、很有钱,我们不要依赖父母。要好好学习知识,凭借自己的本事、来创造属于我们的天地

上一篇:社会实践报告 农村下一篇:环卫车身平面设计征集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