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心得体会(精选3篇)
1.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篇一
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持续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正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
开班式上,作出深刻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这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
“求真务实,理性客观。”步出报告厅,学员们边走边热烈讨论。大家认为,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不能以“好”或“坏”来评价认识,而是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在“十三五”开局关键节点进行的这次集中学习,是对领导干部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驾驭现实、推动发展的再教育,也是对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再动员,对于大家统一思想、增强信心、积极作为,使“十三五”时期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非常及时、十分必要。
当天下午,学员们就围绕在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以及如何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开始认真自学。之后几天,学员又分成十个小组,联系各自实际,进行了集体研讨和交流发言。部分中央领导同志也参与了学员们的分组交流讨论。
通过学习研讨,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学员们心中油然而生,敢挑重担的责任感在学员们心中逐渐增强。
一位来自东部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学员表示,当前,一些基层干部群众仍把新常态混同于一般的经济波动,寄希望于忍一忍、挺过去,等待经济刺激政策,然后“涛声依旧”,必须着力加深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认识。
“‘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学员们说。
这是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思想理念的再统一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在开班式上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做了进一步深刻阐释。
“五大发展理念回答了新常态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命题。五大发展理念是完整的体系,必须准确理解把握,坚决贯彻落实。”学员们表示。
在深入研读中升华思想,在讨论交流中启迪互鉴。连日来,学员们结合学习体会和工作实际,畅谈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理解。
“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一位来自农业系统的学员说,“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为全国人民“搞饭”,为农民朋友“搞钱”,为城市居民“搞绿”,确保农业好形势不逆转、农民增收不徘徊、农村生态有改善。
一位来自环保系统的学员谈到,关于绿色发展的论述,展现出想人民之所想的伟大情怀,其中既有对环境问题的深深担忧,也有解决环境问题的坚定决心。实现全面小康,必须补齐生态建设这块短板,让青山绿水常在。
在讨论“共享”的发展理念时,一位来自西部省份的学员表示,没有西部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缩小收入差距、贫富差距、东西部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西部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更要增强内生动力。
分组讨论中,插话、争论、询问的情形时常出现;笔记本上,心得体会、发言要点写满一页又一页……研讨班上,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东中西部地区、解放军及武警部队的学员从不同角度谈体会、说认识、讲打算,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碰撞思想中实现学学相长,进一步树立起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增强了向以同志为的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看齐的意识。
这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实践的再示范
“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开班式上再次阐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要义。
“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新飞跃,深化了我们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实必然性的认识。”学员们表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大势所趋、形势使然,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开出的治理良方。
“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供给侧的问题日益凸显”;“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尤其要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措施来实现”;“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转变,为长远发展筑牢根基”……学员们在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热烈讨论中,厘清了思想认识,坚定了改革信心。
把的讲话精神变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战略上要着眼于打好持久战,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致力于打好歼灭战,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既要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韧劲,也要有立说立行、立竿见影的狠劲……”连日来,学员们在学中明确前进的方向,制定行动的计划。
新常态要有新状态,新理念呼唤新作为。
告别为期4天的学习,学员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心奔赴各自工作岗位,迎接“十三五”开局之年的机遇与挑战。
2.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篇二
切实发挥维护稳定的专属职能作用, 全面提升“平安滨海”保障能力
(一) 加强社区矫正机构建设
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文件精神, 制定《滨海新区关于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实施办法》, 组织召开滨海新区社区矫正工作会议。进一步整合力量, 明确职责, 按队建制原则加挂社区矫正支队、大队和中队牌子。增强专兼职社区矫正力量, 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矫正工作, 确保执法工作的规范性、严肃性。
(二) 加强社区矫正场所建设
建成社区矫正中心, 完善功能设施, 提升监管教育效果, 确保各项矫正措施落实到位, 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社区矫正中心。建立滨海新区社区矫正业务审批系统和覆盖全区的社区服刑人员视频教育系统, 建设集“动态系统、监管系统、报到系统、审批系统、视频系统”五位一体的社区矫正平台。加强社区矫正监督管理、教育体系建设, 实行精细化、网格化监管。突出抓好“入矫教育”和“解矫教育”, 切实做好社区服刑人员帮扶救助工作。
(三) 完善安置帮教衔接制度
加大信息核查力度, 落实人户分离刑满释放人员的“双列管”制度。建立区级安置帮教过渡性安置基地, 发挥基地作用, 推动建立“三无”人员等衔接安置机制, 加强帮扶救助工作。充分发挥“两个办公室”的职能作用, 推动探索建立被收监人员未成年子女收养场所的工作。
(四) 健全“大调解”工作机制
适时充实区综治信访服务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推动完善大调解工作领导机构, 建立成员单位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制度, 健全“三调联动”衔接机制。加强化解矛盾纠纷平台建设, 以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 加强软硬件整修改造, 努力建成一流综洽信访服务中心。完善考核机制, 争取将综治信访列入区级年度考核内容。推广医疗调解工作经验, 扩大专业调解职能, 推动设立专业人民调解组织进驻区中心和区信访部门。推动“访调对接”工作, 加强调解队伍建设, 健全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 提升规范化工作水平。加强律师参与信访接待工作, 建立公、检、法、司法律咨询日联合接访制度, 试行值班长轮值制。
(五) 规范基层基础建设
继续开展“五星司法所”评比验收活动, 着力加强示范司法工作室建设。加快居村法律服务站点建设和服务模式探索, 组织开展业务培训, 加强规范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警示教育活动。加强执法监督检查, 并将结果录入天津市执法监督工作平台。
(六) 推动人民调解规范化运行
建立区级重大人民调解案件指导机制, 探索推动人民调解员跨街道 (乡镇) 、跨区域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在全区组织开展“人民调解新常态、维护稳定促发展”专项活动。积极推进“诉访分离”, 引导涉法涉诉信访进入法律程序, 普通信访事项进入调解程序。加强人民调解专项经费监管, 确保经费使用效果。
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全面提升法律服务工作质量
(一) 大力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制定下发滨海新区《关于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办法》, 搞好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 完善法律顾问体系, 巩固法律援助普惠工程, 增强矛盾排查调处能力, 夯实法治宣传教育基础, 完善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 力争到年底在全市率先基本形成供给充分、保障有力、管理规范、运行高效、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二) 积极推进律师服务创新发展
全力服务自贸区建设, 加强律师服务创新示范基地管理, 支持入驻律师事务所研发、引进、推广法律服务产品。打造青年律师众创平台, 吸引政法院校设立教学和实习基地。继续推动东疆法律服务中心建设, 完善法律服务功能。注重发挥律师对办案全过程监督作用的同时, 加强律师行业监管, 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依托市律协组建滨海律师工作委员会。完善律师事务所规范化建设、业务培训、考察交流机制, 加强律师执业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扩大新区中小企业“法律体检”规模。
(三) 努力推行公证机构集团化管理
在厘清公证管理部门和公证机构各自职能的基础上, 不断深化公证管理体制改革。按照“集团化管理、市场化运行、规范化建设”的目标, 整合集中塘、汉、大公证处行政管理职能, 统一公示内容、标识标牌、法律文书和服务用语, 着力搭建公证业务拓展、质量监管和宣传推广3个平台。推动律师与公证的合作互补, 积极扩大金融法律业务, 开展公证质量案卷评查活动, 加快培育滨海公证服务品牌。
(四) 不断推动法律援助工作向纵深拓展
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 广泛开展法律援助进军营、到村居、下基层活动, 重点关注农民工、残疾人、未成年人、军人军属等法律援助对象。组建滨海新区法律援助中心, 加强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和联系点建设, 推进功能区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全覆盖。加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 完善法律援助参与刑事案件程序试点工作机制。如大法律援助标准化建设, 规范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制度。推广“法律援助+心理辅导”新模式, 建立心理咨询室, 提高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实践能力。落实《天津市法律援助补贴办法》, 完善公证、司法鉴定对困难群众的收费减免制度。
坚实奠定“七五”普法基础, 全面提升依法治区工作水平
(一) 高起点启动“七五”普法
贯彻落实第八次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总结新区“六五”普法成绩经验, 表彰宣扬先进典型。围绕新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突出滨海特色, 制定“七五”普法和法治滨海“十三五”规划, 确定普法依法治理和法治滨海建设工作思路、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全方位加强宣传,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切实筑牢依法治区理念, 确保“七五”普法工作家喻户晓、自觉践行。
(二) 积极推进普法载体创新
认真贯彻《天津市法制宣传教育条例》,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主要内容, 以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为普法重点对象, 推行“互联网+法治宣传”的普法新模式, 发挥“一网、一报、一台、一微信” (即滨海时报、滨海电视台、滨海普法网、普法微信) 等媒体优势, 多渠道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宣传, 努力打造现代传媒法治文化品牌。探索普法“体验中心”建设, 因地制宜建设广泛覆盖的法治文化中心、法治公园, 完善基层法治文化公共设施, 逐步推进街镇特色的法治文化广场建设。促进“法律六进”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组织开展“深化法治宣传教育, 服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主题活动。
(三) 狠抓普法制度落实
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推动各级机关、各单位落实普法责任制。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化要求, 将宪法、法律纳入党委 (党组) 中心组学习内容, 列入党校和领导干部培训必修课, 切实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继续做好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和网上学习考试, 推行国家工作人员网上考法, 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逐步推动领导干部年终述法、带头讲法、旁听庭审制度, 把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情况列入公务员年度考核重要内容。
(四) 广泛开展基层法治创建活动
认真抓好新颁布修订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 开展普法联系示范点建设, 推动将法治文化建设纳入新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将法治教育纳入新区精神文明创建和国民教育体系, 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 搞好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法治宣传教育专项活动, 不断提高居民法治素养。
巩固扩大“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 全面提升司法行政队伍能力素质
(一) 持续抓好理论武装
结合党组专题学习、举办报告会、研讨交流、理论培训等形式, 组织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指示,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 加强理论武装, 确保行动自觉。
(二) 不断加强党组织建设
抓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整改落实, 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落实党组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和“三重一大”工作制度, 深入开展“解难题、敢担当、促发展”活动。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 健全党建工作制度, 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抓好律师、司法所等基层党建工作,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三) 着力抓好“三支队伍”
制定滨海新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三年规划, 着重建强机关干部、基层司法助理员和法律股务工作者“三支队伍”。坚持正确用人导向, 对机关处室人员定岗、定责、定工作标准,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和职级并行工作。适当整合司法所人员力量, 选派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司法所挂职锻炼, 开展各类先进司法所创建和争当优秀司法所长活动, 奖优罚劣, 不断激发干部活力。采取各种措施, 努力吸引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律师人才到新区工作, 建设律师人才库, 做好法律顾问人才储备和推荐工作。与人事、劳动部门协调, 做好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招录工作, 完善新区内部法律服务人才流动机制。
(四)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 支持配合区纪委联合纪检组开展工作, 加强教育管理, 组织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准则》、《条例》和上级反腐倡廉会议精神,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 防止“四风”问题反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切实强化对基层“一把手”的监督。加强正反典型教育, 抓好警示教育活动, 进一步强化干部作风纪律养成。
(五) 提升依法行政规范化水平
扎紧制度笼子, 严格内部管理, 健全落实请示报告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干部请销假制度、关心慰问老干部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等, 确保司法行政工作规范有序。做好依法行政和法制建设工作, 加强权力清单监督检查, 制定监督管理办法, 抓好行政执法平台日常监管和信息反馈。做好网绺信息化工作, 加强司法行政政务网和区政务网建设, 确保与基层单位网络有效连接, 基本实现网上办公。加强工作督办督查, 细化重点工作国标责任, 倒排工期, 确保重点工作圆满完成。汲取“8·12”事故教训, 加强安全监管和执法检查, 结合公车改革, 严格警务车辆使用管理, 加强警车GPS定位检查, 不定期开展检查整治活动, 消除安全隐患, 确保执法公正和安全稳定。严格落实市绩效考核、区绩效考核、市司法行政系统年度考核、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区依法行政考核等各项考核指标, 确保考核任务圆满完成。
(六) 提高理论研究和宣传能力
3.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 篇三
●实现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的使命感紧迫感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历经30余年艰苦奋斗,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图景已渐行渐近。全会明确了今后五年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即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把握时代脉搏、洞察发展大势,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围绕发展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具有高度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特点,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
尽管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第一要务。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做先导,才能破解发展难题、补上发展短板、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从而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从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到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这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把握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规律性不断深入
一 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全会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既是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内涵的进一步升华和深化,同时已超越科技层面,使创新进入了理论、制度、文化等综合层面;创新不仅是对科技工作者的明确要求,更是对全党全社会提出的紧迫任务。同时,全会从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高度,鲜明突出地把创新摆在发展理念的首位,具有指引方向的重大意义。
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现实坐标上,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从国内看,必须依靠创新发展,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有效破解产能严重过剩、资源环境约束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难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从全球范围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发达国家正在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这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有紧紧依靠创新驱动,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抓住和用好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等七个方面,明确了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为未来五年创新发展提供了路线图。按照这一路线图,既要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又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既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又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既要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又要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贯彻全会精神,广东要按照路线图,进一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扎实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完善落实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政策举措,率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与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二 协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协调发展因应发展失衡和不可持续而生,是发展实际倒逼而来,也是因时而动、应势而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选择。“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创造世界瞩目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在时刻关注和破解伴随而来的成长烦恼——从区域差距到城乡差距,再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同步,等等。这暴露出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更催生着发展理念与方式的深刻转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协调发展意味着弥补短板和薄弱环节,并从中拓宽发展空间、寻求发展后劲,实现全方位的均衡协调发展,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
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全会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四个方面阐述了协调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有助于我们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涵。即既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又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水平;既要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又要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三 绿色,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十八届五中全会从“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出发,把绿色发展理念摆在突出位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针对性,对纠正“唯GDP”式粗放型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在快车道上驰骋了几十年的中国经济社会列车,相伴而来的还有雾霾频发、城市拥堵、河流污染、湖泊萎缩、生态脆弱等危机。这些危机将越来越成为制约发展质量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切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部署,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6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既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又要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既要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又要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既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四 开放,是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应然选择。
“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全球视野思考中国发展问题,提出开放发展理念,既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的立场,也揭示了“中国经济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内在共赢逻辑。
今天的中国,已经前所未有地与世界融合在一起。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资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发展牵动世界目光,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但当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当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社会一度担心中国开放的大门会不会收窄,事实证明,中国对外开放不仅没有收窄,相反力度还越来越大。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的发展奇迹得益于对外开放,那么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对外开放只会进一步扩大,没有任何理由改变。中国的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本国策,必将伴随着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全过程;中国的开放也不是独善其身,而是互利共赢,志在打造包容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中国将因开放发展而充满活力,世界也将因中国开放发展而更加美好。
坚持开放发展,才能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才能更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促进各国共同繁荣发展。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要求,既要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又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既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又要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既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又要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既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又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开放发展是中国基于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五 共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共享发展”的部署安排,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每一项安排都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息息相关,不仅回应了全社会关切,更体现了制度安排的延续性、科学性、优越性。彰显了我们党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集中力量补齐社会民生事业、生态环境、区域协调发展等短板,同时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1亿多广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以来就提出的发展目标,经过多年努力,如今已进入最后决胜阶段。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深刻体现出“全面”二字,对就业、收入、社保、食品安全、人口均衡发展等问题一字不落
全面小康的美好蓝图、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需要靠我们每一个人为之奉献。广东广大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昂扬斗志,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率先”,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率先”而如琢如磨、接力拼搏,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广东新发展!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迫切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好发挥作用。同时,我们正经历着一场事关发展全局的理念变革,正在进行着一场宏大而独特的发展实践创新,这必将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正如总书记所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又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进而指导实践。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问题、制定政策,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理直气壮地把国有企业搞好、做大做强做优
我国建立和发展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国有经济,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又具有巨大优越性。习近平同志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60多年的经验,明确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须搞好。”这指明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必须认真贯彻落实。
搞好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内在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国有经济是其主要形式)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且具有多层次性,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因此,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我国社会保持社会主义性质的关键;以国有经济为主导,保持国有经济强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标志。还应看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搞好国有经济,不断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搞好国有企业,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怎么实现共同富裕?加强国民收入再分配、推进社会福利建设非常必要,但还远远不够。真正的共同富裕需要建立在初次分配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它要求所有人都按照同一标准,例如都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这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所有人都能逐步富裕起来。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尤其是全民所有制)条件下,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是平等的,这就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长期探索的成果,是我国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经济领域的根本制度。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在内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违背甚至破坏基本经济制度。至于具体的经济体制机制,则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行改革调整。
国有企业改革应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需要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发展公有制经济,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扩大。但前几年仍然出现了所谓“国进民退”的声音。这是因为一些人存在一种错误观念,即一提改革就是发展私营经济,一看到国有经济发展了,就说是“国进民退”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克服这种错误认识,促进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应有利于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自从原始社会瓦解以来,迄今为止的各种社会制度都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在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情况下,社会制度的性质是由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决定的。正是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我国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公有制占主体的重要性,他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然而,有人片面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忽视公有制为主体的重要性,认为既然各种所有制经济都对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就没有必要强调哪种是主体。事实上,越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越要注意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样,社会主义制度才是巩固的。
国有企业改革应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是公有制为主体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有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引导国民经济朝着预定方向发展。国有经济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避免出现大的波动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二是国有经济可以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起到引导作用。各种所有制经济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它们统一的一面;但它们又存在矛盾的一面,需要运用国有经济的力量,通过各种形式(包括发展混合所有制)把非公有制经济引导到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上来。
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活力结合起来,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按照传统政治经济学观点,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市场经济则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市场调节多了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我们党对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明确指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属于运行机制范畴,而不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不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明确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调节经济运行的方法和手段,就可以说清楚以下三个原则问题:第一,既然市场经济是方法、手段,那么,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这就同把市场经济看作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区别开来了。第二,既然是方法、手段,那么,是否运用市场经济就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不能认为市场经济是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必须运用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把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运用哪种方法,绝不能迷信“市场经济万能论”。第三,既然是方法、手段,那么,它就不是决定社会性质的东西。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服务。因此,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讲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四个字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性质,既要采用市场经济这种方法、手段,又要用社会主义制度来规范、引导市场经济的作用方向。后面两条,是我们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所主张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根本区别。
长期以来,经济学界一直存在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搞市场经济就必须实行私有化。按照这一错误逻辑,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自由主义鼓吹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目的是想把国有企业改革引导到私有化道路上去,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那么,怎么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关系呢?我国国有企业旧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是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建立的,企业仅仅是一个计划执行单位,这样的体制当然不能同市场经济相容。但这不等于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国家所有制不是只有“国家所有、国家统一经营、统负盈亏”一种实现形式,还可以有其他实现形式。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能够按照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自主作出经营决策,并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只要国有企业通过改革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就能够成为市场主体,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经营。也就是说,公有制、国有企业是可以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实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就是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在不改变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前提下,把经营权交给企业,让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这实际上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原则:不搞私有化,而是改变国家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把所有权同经营权分开,国家保持生产资料所有权,把经营权下放给企业。在实践中,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也一直是按照这个思路展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路径更加明晰。但是,一些人却竭力要把国有企业改革引导到私有化方向上去。如何认识这个问题?首先,产权是一个法律概念,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不同所有制有不同的产权界定,不能把反映私有制的产权看作唯一合理有效的产权,用这种产权界定来看待公有制的产权实现形式。其次,产权即财产的权利,它是一组权利,包括所有权,也包括使用权,使用权就是经营权。国有企业的所有权是清晰的,国有企业的资产属于国家所有,没有任何含糊的地方。现代企业制度里讲的“产权清晰”,并不是指所有权要明晰化,而是要把所有权与使用权(即经营权)分开,把生产资料的使用权交给企业,使企业能够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出现在市场上,成为市场主体。
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遵循。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通过改革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巩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
人民日报论法:政府“简政” 百姓“减证”
□奇葩证明是奇葩要求的产物,它既是权力的衍生品,也是推卸责任的附庸品
近日,公安部等12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改进和规范公安派出所出具证明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对于公民身份证明可以证明和有关部门可以核实解决的20类事项,不必要求群众再去派出所开具证明了。这是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遏制各类奇葩证明,解决群众办事难,值得点赞。
长期以来,一些群众始终处于“人在证途”的状态,不是在办证,就是在办证的路上,经常出现用一个证明去证明另一个证明,最终很可能就被要求办理“我妈是我妈”“无犯罪证明”等各种奇葩证明。这些证明之所以被冠以“奇葩”的标签,是因为它们很多时候让当事人摸不着头脑,甚至连有关政府部门自身也不知道该怎么开具。说到底,奇葩证明是奇葩要求的产物,它既是权力的衍生品,也是推卸责任的附庸品。
现实生活中,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掌握的审批办理权可能并不大,但“手中有权,心中不慌”,他们对群众上门推三阻四,对办事办证爱搭不理,时间久了,对权力依依不舍的情结根深蒂固,即便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也不愿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力范围。一边是权力带来的所谓优越感,另一边往往就是缺乏对日常业务的钻研,以至于当真正需要为民服务时,要么没有规范可循,要么是不熟悉规定程序,于是努力在“依法必须作为”和“确保不担责任”之间找到所谓的平衡——出于“唯证明”的行政管理思维,要求群众开具奇葩证明。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对百姓负责的事情,就是政府应当履行的职责。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手持的权力,实质上是群众依法赋予的,其根本目的在于为群众服务。当前之所以会出现奇葩证明,本质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权力观在作祟。也正是因为看到这一点,公安部等12部门以人民为中心、以改革之精神,努力扭转当前一些地方和领域的不良局面,特别是通过《意见》,既让基层派出所知道“开不开证明”,更让群众明晰“什么时候可以不去派出所”、“需要开的证明找谁开”等一系列问题,让群众可以依法对“奇葩证明”说不。
《意见》出台只是深化改革、优化服务的一个开端。群众办证办事的事项还有很多,亟须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一个现代法治社会,到底需要保留、增加和减少哪些证明,不能单纯依靠碎片化、情绪化的公众表达来回答,而是需要通过全局的高度、法治的方式予以厘清和明确,并且主动告知公众。如今,中央作出一系列部署,提出了诸多规范性意见,关键还在于地方切实行动起来,对于奇葩证明的治理,亟须先从“奇葩要求”着手,只有各地党委政府按照“法无授权即禁止”原则,加大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监管力度,依法惩戒人为“想当然”“设卡添堵”等,才能为政府“简政”和百姓“减证”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此外我们还看到,很多所谓的证明只不过是存在于各部门业务平台里的公民基本信息,但由于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互不开放,这就造成群众不得不“跑断腿”。各部门应做好政策衔接和信息共享,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从源头上减少群众开具证明的需求。
《 人民日报 》(2016年08月17日 19 版)
纵观该篇署名文章,干货满满,用“四大”意义、“五大”特质,清晰勾勒出了新发展理念的整体理论体系。
“四大”意义
从政治意义看,新发展理念凝结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指明了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
从理论意义看,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从实践意义看,新发展理念适应了时代发展和实践深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行动指南。
从世界意义看,新发展理念把准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脉,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五大”特质
系统性:新发展理念是相互贯通、高度耦合、协同支撑的发展理念集合体。“这五大发展理念,作为统领发展的总纲要和大逻辑,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共同构筑了未来发展图景的顶层设计。”
辩证性:新发展理念是把握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典范。“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廓清了前进道路上的迷雾,为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扬帆远航标注了正确航向。”
人民性:新发展理念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唯物史观的高度进一步回答了当代中国究竟‘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问题。”
实践性:新发展理念是具有鲜明实践指向的行动纲领。“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是新发展理念的一大特色。”
引领性:新发展理念是管方向、管长远、管根本的理论先导。“新发展理念以宽广的视野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科学分析发展大势,准确把握发展要求,为我们攻坚克难、穿越‘历史的三峡’、书写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提供了理论指引。”
该署名文章释放出哪些的信号?
记者梳理今年以来的《人民日报》,刘奇葆发表署名文章尚属首次。该篇署名文章专门就新发展理念进行理论解读,释放出怎样的信号?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发展走向科学发展,是一场深刻的历史转变,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这场转变重要的时代标志。该篇署名文章引领舆论宣传阵地,旗帜鲜明地指明了新发展理念的历史意义。
其二,当前,在这场深刻的历史转变中,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知识短板的问题,该篇文章也提醒着全党同志要加强理论学习,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过程,不断开拓进取。
其三,解决经济下行压力的现实需求和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的要求,本质上就是怎样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此背景下,探讨新发展理念的理论特质和品格,对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人民日报》密集探讨引爆舆论场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8月份以来,《人民日报》集中刊发新发展理念的相关理论文章10余篇,如何理解和践行新发展理念,成为舆论探讨的热门话题。
8月2日刊载于《人民日报》理论版的《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新时代》邀请了多位专家作为嘉宾,记录了一场关于新发展理念的深度对话。该对话以五大关键要素为核心,阐述了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展现了多层次的认识和理解。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8月3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的《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迈上新台阶》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刊发,文章指出,五大发展理念既是理论上的伟大创新,也对于实践建设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8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了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的《以理念转变破解深层次发展难题》,文章聚焦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几大具体问题,将新发展理念与现实难题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新发展理念蕴含的理论特质和品格》署名文章的刊发,再次引发舆论各界高度关注,形成理论探讨的新高地,新发展理念这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战略引领,绽放出穿云破雾的理论光芒。
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简称“量子卫星”)发射升空。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这颗卫星被起名为“墨子”,就是为了纪念那位生活于2000多年前,崇尚科学的中国古代思想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开展光学实验的科学家。
量子科技虽然听起来“高大上”,可实际上很“接地气”。从常见的CD唱片机到庞大的现代光纤通信系统、从无水涂料到激光制动车闸、从医院的磁共振成像仪到隧道扫描显微镜……量子技术早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量子计算的应用将非常广泛,而这可能大大改变人类的生活。因为量子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大规模的计算机难题,进行气象预报、药物设计、金融分析、石油勘探,而且还能揭示新能源新材料、高温超导、量子霍尔效应等复杂的物理机制。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08-21
创新理念谋发展 优质服务暖人心06-24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10-20
建设局半年总结: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宜居城乡09-22
创新教学理念学习心得体会08-2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06-10
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09-19
活动录音录像的若干规定发展与协调06-11
突出“三个重点”推动城市建设协调发展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