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素质

2024-07-08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素质(共12篇)(共12篇)

1.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素质 篇一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模拟试卷题目分享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1.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

A.示范性 B.间接性 C.连续性 D.主体性

2.“海面上飘来一阵甜丝丝的声音。”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夸张 B.比拟 C.通感 D.顶针

3.无论是何种学科,也无论是人类的何种探索,不能证实的假说和理论都是某种程度的价值,这种价值就是想象的翅膀,不仅能引导人们广开思路,最终还能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想象力拓展探索的思路和方法

B.无法认证的问题并非没有价值

C.无止境的努力终将提示问题的答案

D.广博的知识使大胆的假设更为合理

4.下列哪个国家不属于“战国七雄”之一?( )

A.齐 B.楚 C.韩 D.宋

5.( )既是职业道德行为的出发点,又是激励教师实现某种职业道德目标的动力。

A.职业正义感 B.职业责任感 C.职业义务感 D.职业良心感

6.“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借代 B.比喻 C.夸张 D.顶针

7.中国目前已经发现最早的绘画为长沙楚墓出土的帛画( )以及战国时期的《御龙图》。

A.《龙凤仕女图》 B.《人物御龙图》

C.《四羊方尊》 D.《洛神赋图》

8.某班主任经常私拆学生的信件,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有不良行为,掌握学生思想现状。班主任的做法( )。

A.合理 B.合法 C.不合法 D.视具体情况而定

9.《故宫博物馆》一文先概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这使用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程序顺序 D.逻辑顺序

10.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是下列哪部作品?( )

A.《静夜思》 B.《天净沙·秋思》

C.《山剧秋暝》 D.《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1.下列选项中,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 )。

A.《兰亭集序》 B.《赤壁赋》

C.《九成宫醴泉铭》 D.《洛神赋》

12.海明威的小说( )获得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A.《老人与海》 B.《丧钟为谁而鸣》

C.《永别了,武器》 D.《太阳照样升起》

13.下列选项中,对“只有内正其心外修其行,才能表里如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能内正其心外修其行,则必能表里如一

B.不能内正其心外修其行,则不能表里如一

C.若能表里如一,则必能内正其心外修其行

D.要想表里如一,就必须内正其心外修其行

14.下列选项中,一举****清王朝统治的历史事件是( )。

A.金田起义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5.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

A.发展学生智力 B.教书育人 C.班级管理 D.教学

16.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 )。

A.素质教育 B.劳动技术教育

C.创新教育 D.终身教育

1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句话是( )的`名言。

A.孔子 B.庄子 C.孟子 D.老子

18.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

A.示范化 B.合理化 C.多样化 D.个别化

19.下列选项中,由冼星海作曲的歌曲是( )。

A.《黄河大合唱》 B.《义勇军进行曲》

C.《天路》 D.《我的祖国》

20.李某担任某县高三英语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李某服务期未满.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李某在职学习。李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利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 )。

A.当地县教育局 B.当地县人民政府

C.当地市教育局 D.省教育厅

21.下面是关于“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丝绸是当时重要的运输品

B.时间始于我国的唐代

C.从长安一直到地中海国家

D.是商贸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

22.( )是汇集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资料或数据,供读者随时翻检查阅的事实便览性工具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A.百科全书 B.字典、辞典 C.手册 D.类书

2.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素质 篇二

一、模拟心理训练法

模拟训练方法的优点就在于让学生对不同的考试环境和条件尽快适应, 以便确保他们在临场发挥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真正的体育水平发挥出来。体育中考模拟训练通常会采用到的方式有模拟裁判、模拟考试地点、模拟考试中的观众和氛围等[1]。

我们曾经做过一次实验来验证这一心理训练方法的效果。通过组织两次教学考试来进行对比。第一次安排体育考试是在没有经过系统心理训练的条件下进行的, 观察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行为表现, 发现有部分学生考前有出现紧张或是过度兴奋等现象。有些项目有着比较高的个别技术动作要求, 就有不少学生在模拟考试中因为紧张而出现失误、成绩下降等情况。第二次教学考试是在经过了四个多月模拟训练的情况下进行的。模拟训练模拟的是现场氛围、时间等一些方面。因为考虑到正规考试在考试时间的安排上通常分别在上午和下午进行, 把模拟训练安排在这两个时间段, 裁判由一些专业的体育老师担当按照体育中考的考试规定来执行各考试项目的程序, 在考试的气氛方面要尽可能做到接近真正气氛。最终的实践证明, 学生经过了模拟训练之后, 在教学考试中表现的更加自信, 相比较未参与模拟训练的学生发挥的更为出色, 也取得了更好的体育成绩。从两次教学考试的对比中可以发现, 体育中考训练少不了模拟训练这一重要的心理训练方法。这样的模拟心理训练方法多进行几次, 学生必然可以在体育考试中将自已原有的水平真正发挥出来, 甚至可以做到超长发挥。

二、暗示心理训练方法

暗示心理训练方法相对来说, 操作起来比较简单, 相比较模拟训练的繁琐复杂和有序开展来说, 他随时随地都是可以进行的。然而, 暗示心理方法所起到的作用却不小, 效果甚至更甚模拟训练。

有些项目的技术难度相对比较高, 例如掷实心球, 在平时的训练当中, 有不少学生就会多少有一些错误的动作, 我们不可以忽视这些错误动作, 因为它会对学生中考成绩产生直接的影响。学生自己也知道自己存在一些容易发生的错误动作, 那么在中考时就相应地会对此产生恐惧心理, 怕自己会有类似的错误动作出现。那么,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善加引导, 教会学生进行心理暗示, 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会取得成功, 只要好好地完成了这一动作就一定会收获优异的成绩, 采取诸如此类的心理语言放松自己的心态, 保持一个很自然的状态。要想确保学生的暗示心理训练可以顺利地进行, 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做一些心理暗示, 当然要想实现这种心理暗示的常态化还需要引导学生也要多对自己做心理暗示。形成一种条件反射的状态, 只要发现自己情绪紧张就及时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 从而帮助自己的紧张的中考中尽快回复常态, 以平常心来应对体育中考。教师要注意接近中考的那一时间段, 尤其要注意对学生加强心理暗示训练。要让他们记住, 时刻保持轻松的心情, 要在自己的眼中只有比赛场地, 不要关注其它无关的任何东西, 要把自己看成一个战士准备好随着出击。教师通过一些暗示性的话语鼓励学生, 令其形成自我心理暗示, 要努力在中考中自信地表现, 最终收获优异成绩。

三、通过生理调节心理状态

事实证明, 有不少学生会因为生理方面原因而导致考试前出现心理紧张的状态。例如, 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一些现象是比较具体的表现。学生一旦出现紧张情绪就会有不适应的生理状态出现。教师针对这类问题, 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和指导。如, 让学生发现自己很紧张使, 可以通过调节呼吸来进行放松, 例如大口吸气, 以及缓慢吐气等。要设法教会学生进行自我状态的调整, 教他们怎会缓解自己的紧张状态。调节呼吸的方式效果比较明显, 能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较快地将自己的考试状态调整好, 从而达到一种比较松弛的心理状态。这样做是根据一定的原理, 就是学生将大量的氧气吸进体内, 再将大量的二氧化碳呼出, 这样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兴奋度, 从而对自身的情绪有一个更好地控制。缓解学生情绪波动的方式还可以通过深沉腹式呼吸方式的运用, 这也是稳定学生情绪的好办法。而那些情绪有些低迷、兴奋点比较低的学生, 就需要设法提高其兴奋性, 可以通过有力的呼吸或者是通过发出很大的声音的方式。这些方式效果比较好, 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此外, 准备活动十分必要, 学生在中考临考之前一定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以便有效避免在考试比赛中发生韧带拉伤的情况。而且有研究表明, 运动员的柔韧性会影响到他的情绪状态。“神经的兴奋可以从肌肉传到大脑, 也可以从大脑传到肌肉。”[2]因此, 一定要在考前将自己的准备活动做好, 大脑的兴奋程度也会因之有所降低。由此可见, 要想使学生的心理紧张状况得到缓解, 其心理兴奋性得以降低, 就可以通过一些准备活动来做好。在考试之前, 进行准备活动的调节, 方式众多, 慢跑或者是练习太极拳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遇到考前心理兴奋点很低的学生, 或者是持淡漠态度的学生, 调节方式可以是快速地将腿太高之类的大幅度动作或活动。

结束语

研究表明, 人的表情一般是会和他们的情绪状态存在很大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些使肌肉得到放松肌肉的方法来缓解考试之前的紧张情绪, 要引导学生多想一些愉快的事情来放松自己, 从而达到缓解情绪的目的。总而言之, 教师要多做指导来进行学生的, 多做一些练习之后, 效果才会显著。

参考文献

[1]李金盛.体操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J].宁德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4) .

3.谈中学政治教师素质 篇三

一、政治教师必须正确定位自己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工作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这就是中学政治教师的正确定位。要完成这个责任,首先政治教师必须正确定位自己。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政治老师素质的根本,较高的政治素养,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优秀的思想品德成为合格政治教师的最起码要求。作为一名中学的政治教师就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不糊涂、不迷航;要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以自身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引导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以身作则,表里如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言行一致,率先垂范,以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完善的人格去影响和塑造学生。才能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任和尊重。特别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性。它的这一特性,决定了政治教师必须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一是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准确的把握。二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和形势的关注。还要主动投身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仅是学生的事,对于教师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教师自我教育、健康成长和提高自身素养的客观要求。

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是政治教师的素质基础。要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今天,各种思想观念的冲突碰撞更趋尖锐激烈,这就对政治教师提供了新课题,提出了新的挑战。政治课显著的特点决定了师生必须去面对变化多端的社会,变化的社会不断产生新的知识和信息。还有,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从某种媒体获得的信息可能比老师更新,教师在课堂上究竟教什么?怎么教?这对老师来说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内驱力。迫使政治教师不断解放思想,走出自我,不断从变革的社会中吸收营养,补充血液,保持与大系统的协调发展,否则就会脱离现实,政治课就失去生命力。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复杂性需要老师能用经济、政治、哲学的观点、知识来解释社会的重、热点问题,并能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疑难。如果老师没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和人生感悟,是做不到的。因此可以说,一个政治教师的文化素质如何,将决定他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受学生欢迎的程度。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政治教师素质的必备条件。长期的应试教育中,曾一度忽视甚至完全放弃了心理素质的培养,此应为教育一大失误。因此,应当重新摆正心理素质的教育位置。过去的计划经济形态形成的安于现状、中庸无为、平均主义、安贫乐道、闭关自守、害怕变革……等心理积淀,不仅不能适应今天的需要,而且成为一种阻力,成为一种“历史的惰性力”。政治教师应当培养独立的主体心理,破旧立新的思变心理,优胜劣汰的竞争心理,敢于冒险进取的风险心理,不骄不馁的平衡心理,自强不息的奋斗心理……学生心理素质的改造和重构则势在必行,而政治教师则责无旁贷,应当是先行者,因此要求政治教师要有更加正确的动机和需要,培养正当的兴趣和爱好,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气质和性格,影响学生,转化差生。

二、政治教师必须正确定位学生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一方面信息多歧使学生价值判断迷惘,另一方面信息多变导致了学生参照标准无常,导致学生很难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不仅如此,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轻视德育,歧视社会科学的教育误区,也造成部分学生自私、冷漠、缺乏集体主义和大局观念等等。正确认识学生,保证学生的精神健康,免受更多的负面东西污染,这也是政治教师的必备素质。

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讲,人都是在发展着的,而教育的本质就是发展人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用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去估量学生的天性,并坚信能教育好每个学生。当然,中学生还很不成熟,他们正处于不断成长和发展阶段,经常会犯错误,作为教师没有理由对学生求全责备,而应该把学生看作一个发展着的人,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对社会有用的建设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树立和贯彻生本教育观念,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真正确立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要改变“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实践,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活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让他们参与教学过程。要看到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教师应给予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要始终怀有一颗爱生之心。以学生为本,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中学政治教师要热爱学生。“感人者,莫过于情”,感情是人格力量的基础。热爱学生,始终怀有一颗真诚的爱生之心是中学政治教师能够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和尊敬的根本保证。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 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多给学生一份关爱,多给学生一份温暖,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用无限的师爱,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那么师生关系肯定会多一份融洽与和谐,为教育教学取得成功打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

三、政治教师必须正确定位教育教学

新的社会环境,新的教育对象,新的教学内容,迫使政治教师必须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黑格尔曾说过:“一切改革,归根结底是观念的更新。”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变小学的“听话教育”、中学的“分数教育”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全体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上,在教育教学中力争实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真实性与操作性统一,落实到政治课上也就是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三維”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先有创新的教师,才有创新的学生”,因此,政治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育观念,以前瞻的眼光,突破传统,打破条条框框,以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不断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真正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发挥学生潜在智能,指导他们运用最新学习方法有效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自身发展的能力,不断索取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掌握终生受益的学习本领。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政治课能否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是否有时代性,能否把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教材紧密结合起,并及时地运用到教学中去。随着社会发展,教材内容、内涵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只有把握住了这种变化,才能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要了解国际国内大事,对一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要特别的关注;另外,抢占网络阵地,也是当前中学政治教师的迫切任务之一。网络快速、大容量、超时空、多媒介、交互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对中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网络对多媒体技术的承载,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性趋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趋向超时空,也使得教育内容丰富、全面和有可选择性。

培养审美情趣,注重文化素养。注重学生的感悟与体验,无时无刻不要求学生“动”起来,但是在“动”的背后,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举手投足间无不流露着内心的情感,而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激情就犹如火种般能燃起学生求知与体验的渴望。而这种激情有赖于教师自身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除了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中学政治教师应广泛涉足文学、历史、宗教、民俗、音乐、美术、心理学及现代信息技术等学科,并能有意识地把这些知识融入到教学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4.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素质 篇四

2014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考点精讲之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一、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本着指导性要求与禁行性规定相结合的原则,对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提出了以下规范要求:

一要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不传播、散布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言论;不传播宗教和宣传封建迷信。

二要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树立育人为本、做人民满意教师的理念,勤奋工作,尽职尽责,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奉献与获得之间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认真完成备课、教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环节的教学工作,并积极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做到未备课、无教案不上课,不旷课,不随意调课或私自找人代课。

更多教师资格考试信息请关注:http://sx.zgjsks.com//

三要关爱学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坚持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与尊严。不偏袒、歧视、讽刺、挖苦、辱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杜绝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

四要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严禁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以考试成绩或升学率给班级,学生排列名次;不得按考试成绩给学生安排座位、考场。严禁对学生有偿补课和有偿家教,不私自在校外兼课、兼职,不组织学生统一征订教辅材料。

五要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具有良好的仪表,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不在上课前饮酒;不在课堂上吸烟、使用通讯工具;不在工作时间及工作场所打牌、下棋、上网聊天或玩游戏;不参与赌博活动。不得透露各类考试内山西总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长治路226号高新区动力港二层

网址:http://sx.zgjsks.com/?wt.mc_id=bk12982

微信号:sxjsks

容或组织、参与学生考试作弊;不得在招生、评估考核、职称评审、科研教研等工作中弄虚作假。严禁利用职务之便向学生或家长谋取私利。

六要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掌握先进教育教学方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潜心钻研业务,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及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要把“修身、敬业、爱生”作为自觉行为,通过教育叙事、师德反思、业务自传、校本研修等方式增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职业道德水平。不得以任何手段抄袭、剽窃和侵占他人劳动成果。更多教师资格考试信息请关注:http://sx.zgjsks.com// 山西教师资格交流群:199764245

山西总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长治路226号高新区动力港二层

5.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素质 篇五

一、职业理念

㈠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

“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㈡学生观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内涵: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⑴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⑵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⑶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和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⑴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①顺序性-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不能“一刀切”

③不平衡性-抓住发展关键期

④互补性-扬长避短

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⑵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⑴人的全面发展使以承认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⑵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㈢教师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1)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①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

②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⑵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⑶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⑷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开放的教师

2、教师行为的转变

⑴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①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②其次,尊重学生意味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能体罚、大声训斥学生,不能羞辱嘲笑学生,不能当众批评学生

③最后,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⑵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⑶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⑷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二、教师职业道德:

㈠教师职业道德表现

1、爱岗敬业,献身教育工作

2、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

3、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音

4、严谨治学,做学生的导师

5、团结合作,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

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灵魂。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知法守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就做不好教育工作。

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

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为人师表是区别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用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995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

995

日起施行,共分三部分(总则-对我国教育活动的总体规定、分则-对我国教育活动各个领域的分别规定、附则-就未尽表达事项的补充规定和说明),十章,84

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986

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

1986

月1

日施行,20RR年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20RR

日施行,共三部分八章,63

条。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993

年1

0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

993

0

月3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

号公布,自

994

日起施行,共三部分,九章,43

条。

总则对立法目的、适用对象等作出了总体规定,分则是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队伍建设等的规定。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991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20RR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R

五次会议修订,20RR

日起施行。

章:

总则、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法律责任、附则。

5、《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999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1

999

日实施,20RR

0

月底十一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于

20RR年1

1日起施行。共八章57

条。

6、《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三部分,六章,40条。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RR-2020

年)

20RR

月29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计划纲要》制定工作方案,正式启动研究制定工作。20RR年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RR-2020

年)

正式发布。

共四大部分,22

条。

分别从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四大部分进行阐述。

其中包括以下要点:

a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b

减负措施: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式、增加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

c

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管理制度改革;

d

人才培养体制:

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

e

6.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素质 篇六

历史典故

主要是对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事迹的总结和概括。

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与越国交战中大败越王勾践。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夫差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 了勾践等人。越国君臣在吴国为奴三年,饱受屈辱,终被放回越国。勾践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 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最终励精图治,成功复国,越王勾践亦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2、孔子韦编三绝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 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 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孔丘花了很大的 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 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3、李白的故事

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很不用功,并想中途废学。有一天,他在山下小溪旁看到一位白发老婆婆在那里磨铁杵。李白问干什么,老婆婆回答说:“把铁杵磨成针。”李白不相信,嗤一声笑了,对她说:“铁杵岂能磨成针?”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老婆婆向他讲了这个道理,李白顿时领梧。从此,他便发奋用功,终于懂得了“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4、匡衡凿壁借光

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匡衡没 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

5、秦始皇坚持自我一统天下;廉颇蔺相如将相和……

6、文王被拘而演《周易》,左丘失明著有《国语》,屈原被逐写有《离骚》…… 但是只用这种类型的例子太过于通用,不能够体现你作为教师的基本素养,所以不建议大家通篇都用历史典故类的素材。

名人名言

站在教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建议大家在名人名言这部分也多积累一些教育家的权威话语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2、业精于勤而毁于随。——韩愈

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4、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5、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苏霍姆林斯基

6、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

7、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

8、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9、天赋仅给予一些种子,而不是既成的知识和德行。这些种子需要发展,而发展是必须借助于教育和教养才能达到的。——凯洛夫

教育理念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掌握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它体现了教师的基本素养,建议大家多积累一些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运用到写作当中。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 论的同时更加注重过程”;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4、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是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5、教师行为的转变——对待学生,强调尊重、赞赏;对待自己,强调反思;对待同事,强调合作;对待教学,强调帮助、引导。

6、教师职业道德——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7、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协调发展。

8、教育公正——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9、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越高,学生表现越好。热点事例

【素材1】“杀野生动物拍照炫耀”——11月21日晚,有网友爆料称,有人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核心区猎杀保护动物白鹤和豹猫。22日下午,国家林业局官方微博回应称“正在严查中!”

<运用方向>从虐猫炫耀到如今的猎杀野生动物炫耀,让我们震惊的不仅仅是违法行为,更是这一颗颗毫无道德底线的内心。明知做了错事,却还能以此为荣。他们的良知究竟在哪?幸而我们看到了斥责的声音勇敢地站了出来,如若这个社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沉默,甚至附和,我们的世界究竟会变成什么样? <适用话题>道德底线 不做沉默的大多数 善待动物

【素材2】国考降温不是坏事——日前,2015年国考笔试举行。据统计,本次考试共有141万人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近90万人实际参加考试,参考人数与录用计划数比例为40∶1,报考比例较去年有所下降。有关负责人表示,考生报名日趋理性。

<运用方向>:国考降温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国家,年轻人的眼睛是不会紧盯“铁饭碗”的,他们敢想敢干,敢冲敢拼,于各行各业中促进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适用话题>:铁饭碗、选择、人才、反腐 【素材3】网络围观“杀”了他?——根据新京报的报道:“2014年11月30日上午7点48分,一段疑似因网恋失败自杀的微博在网上疯传。微博发出后几个小时点击率就达到13万。网友们纷纷出力救援,劝其不要放弃生命。” 在网友的帮助下,信息被传达给了泸州警方,但警方和家属破门而入后,还是没能挽救这个19岁的生命。有人说是网友的评论尤其是无情的劝死跟帖“杀”了他。小曾的朋友也说“网友的无情评论,也是很致命的一击”。

<运用方向>:目前,手机触屏成为最流行的社交界面,“屏对屏”的交流频次早已接近甚至高于“面对面”,这是一个“屏社交”的时代。微博、微信、QQ是目前最普遍的屏社交工具。百姓日用而不知,其实屏社交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情感生活。面对生命的抉择,无论网上网下,人们应该有起码的价值底线,而在微博上,人们的价值底线似乎更容易被洞穿,这固然与网络的解构和娱乐精神有关,但可善可恶的人性在不同的舆论场显然也会发生不同的走向,但无论如何,屏社交应该让彼此互相守望,过得更好。

备考建议

(一)素材积累

在备考过程中,有意识的去积累教育教学、教育名人、教育理论等相关的素材。这样在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才能够真正的做到论证充分。在素材积累过程中,注意本学科的一些教育名家的人物事迹的积累,这样可以通过这些成功教育者的事迹,丰富自己的内容,还要积累一些名言警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二)辩证分析

积累素材不只是简单的素材堆砌成一片议论文,而是要练习去分析素材,能够根据素材的内容去思考同样一个素材自己可以引申出哪些观点,或者能够使用在 哪些话题上面。这样就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也可以在辩证分析中锻炼考生的分析素材的能力。将自己整理的素材进行分类别的归纳,或者针对某一话题,进行相关素材的整合。(三)思路训练

在有了一定素材积累的基础上,设计自己的行文思路,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使自己在考试中的作文更加有逻辑性。整体架构起文章的框架,在头脑中去捕捉相关的素材,这样才能较好的完成考场作文。(四)锤炼语言

作文虽不要求每个考生都达到准语文教师的写作水平,但是考生也要注意去锤炼自己的语言,可以尝试多种修辞手法穿插在文中,这样能够丰富自己语言的感染力,使表达更加丰富。

作文题

大部分作文题要求文体的形式是写议论文,议论文的要素是论、论据、论证,如果我们已知道了它的论点,应如何积累自己的论据和论证,对于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的作文题大多数是从教育方面的角度进行立意,考生多积累关于教育方面的一些小例子或一些名言名句

一、以身作则的案例

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说:“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 “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二、因材施教的案例

1.子路问孔子: “听到鼓励的话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冉有也来问:“听到鼓励的话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公西华问道: “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想请教先生一下。”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2.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他主张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能力,“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反对不问实际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陋习。如培养儿童创造力问题,他以形象的比喻,阐明了因材施教的原则:“需要因材 施教。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3.著名的力学家、数学家钱伟长,在《恩师助我择专业》这篇自述中谈到吴有训教授对自己的教育时,不仅提到他讲课的精彩深刻,“听这样的课,真是最高的科学享受”;而且更以浓重的笔墨,详细地记叙了吴先生怎样“不断地给我指导”,告诉“我”学物理和学中文的区别,在课堂上应该怎样记笔记,课后怎样看有关的参考书,甚至“为减轻我读英文的困难,吴老师给我一本某校的中译本讲义,便于查阅。”吴有训教授“以后还经常给我具体指导,使我从死记硬背改进到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培养了有效的自学能力,逐步提高了学习成绩。

三、成功教育案例

有这样一个家庭,儿子的成绩很不好而且越来越差,有一次考了全班最后一名。父亲接过儿子的试卷微笑着说:“太好了儿子,以后你没有什么负担了!”儿子大吃一惊,忙问:“爸爸,你是不是病了?”父亲说:“没病,你想一想,一个跑在最后的人还有什么负担呢?不用担心再有人超过你,但你只要往前跑,肯定有进步。”儿子受到启发,心里就高兴起来。第二次,考了全班第29名,父亲看到了儿子的试卷,兴奋地说:“太好了儿子,你比上回前进了十几名了!”第三次,儿子考到了全班第10名,父亲激动地说;“太好了儿子,你真了不起!离第一名只差9名了。”就这样,不管孩子的成绩是好是坏,父亲总是坚持正面激励,从不训斥责骂,而孩子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作文开头

写作题如果能够写得一个好的开头,将给阅卷老师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除了要掌握一定的教师资格证写作技巧,还要积累一些写作素材才行!1.【重视实践】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这句话,无不诉说着这样一个道理——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总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其实把听与见结合而论便是知,一个胸无点墨的人怎能有所作为?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想必无论是谁也是无处可取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动—知识—再行动”的教育思想。我们通过观察、通过听闻获得知识。2.【因材施教】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鸭子天生会游水,一下水便驾轻就熟。兔子擅长短跑,松鼠擅长爬树,这是他们的特性所定。然而硬让他们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即便费尽心思,付出十足努力,收效也不会很大。这就像让农夫去造机器,让教师去打针一样,即使努力,也必定弄出乱子,无法完成任务。3.【重视细节】

山间的花儿知道,自己只能盛开一次,因此,它细心地张开每一片花瓣,细心调整每一片花瓣的角度和色彩,最终绽放出令人惊叹的高雅。天上的彩霞知道,自己只能绚烂一次,因此,它细心地铺开每一片云霞,用心设计每一片云霞的浓重轻淡,用心舒卷霞光的灿烂和风采,从而成就了上帝领空那最美的花园。青春的我们知道,我们只能年轻一回,所以我们必须认真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节,静静地守候成功殿堂的幸福花开。细节决定成败,成败系于细节。4.【重视差异】

缤纷成就和谐,试看暮春三月,鹅柳淡烟的嫩黄,映阶碧草的翠绿,出墙红杏的艳红,卷云时舒的碧空,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但这又有何妨?“万紫千红总是春”,本来万物都欣然生长的春日就不是由一种色彩来主宰的。不同的是表象,和谐的是本质,缤纷成就的是多彩的世界,是真正意义的和谐。5.【欣赏学生】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基础不同,每个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每个班级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学困生。学困生是班级的落伍者,做好他们的工作难度很大,而且学困生常常屡教不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只有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使得全民族的素质得以提高。应如何赏识学困生呢? 6.【关爱学生】

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师爱,是教育的 前提和开始,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最基本的教育原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师爱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以发自心灵深处对学生的爱,去挖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自我肯定的积极情感,并转化为学生自信、向上、进取的动力,从而达到教人、育人的目的。7.【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创新及创新型教育已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人已充分认识到创新型教育对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如何实施和推进创新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8.【重视师德】

但丁曾说:“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不足,而智慧却无法弥补道德的不足。”因此,对于一位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

于是,那位坚持取出最后一块纱布的护士遵守了自己的职业道德,那位坚持给一个学生上完了一节课的教师也遵守了教师的师德。那么,我们如果能够做一名教师,也必须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因为这是对真理的永恒追求,对责任的永不言弃。

9.【终身学习】

师旷和晋平公的对话,突出“人的一生都需要学习”的主题。从少年、壮年到老年,每个阶段虽然学习的效果不同,但学习终是不能放弃的事业。这是每个向上者的需要。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终身学习无疑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必要保证,更是能胜任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

7.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素质 篇七

素质训练的目的在于为了使考生成功地参加考试, 创造优异成绩, 考上目标院校。实践经验表明, 在日常训练中所达到的技术水平和成绩, 在考试中很难正常发挥。

素质考试是对体育考生训练效果的检测与评价。体育素质考试的目的在于把考生在日常训练中所积累的训练水平充分发挥, 并取得优异成绩, 体现训练的价值, 体现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体育考生的考试能力是影响成绩的直接因素。换句话说, 体有考试是评价素质训练效果的客观标准, 也是唯一标准。

一、提高训练水平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训练水平的高低受到多方面外在因素的影响, 其中包括体育考生的信心、心里活动、机能发挥和应变能力。因此, 在日常训练中, 要不断加强影响考生训练水平的外在因素的培养。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 不但是增强考生信心的基础, 而且是提高考生考试能力的关键。

二、训练计划的科学性与考试能力的阶段性

在实际训练中, 依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及考生的具体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训练目标。从另外一个角度说, 体育特长生考试能力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和阶段性。特长生考试能力的培养要有目的性、计划性和针对性, 科学合理的安排各个时期、阶段的训练任务, 逐步提高考生的训练水平, 是考生的素质能力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升, 避免出现采取拔苗助长的短期行为。

总之, 训练水平的发展、竞技状态的形成及考试能力的完善应围绕体育专业素质考试实施。

我国世界著名的女子中长跑教练员马俊仁出色地解决了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性与比赛能力培养的阶段性问题, 马俊仁所训练的队员的高度的训练水平和超人的比赛能力, 是多年有计划、有目标进行严格科学训练的结果。他最终所达到的大运动量和大强度训练, 是按照训练计划和训练目标逐步实现的。他一开始采取的是“少吃多餐”的方法, 即每次训练时间短、跑量少, 但次数多, 然后按照既定的训练目标逐步增大跑量, 提高强度, 减少训练次数。马俊仁在训练的初级阶段, 每天的训练频度为四次, 以后随着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身体素质的增强, 训练频度逐步改为每天三次、两次。这种从“少吃多餐”到“多吃少餐”的转变, 就是训练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变的过程, 这种训练计划的安排即能够保证训练负荷次数的高目标, 又能够保证训练负荷强度的高起点, 这种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即符合事物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客观规律, 又符合人体运动机能逐步提高和改善的生理规律。马俊仁的这种训练计划的安排, 即培养了运动员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又储备了雄厚的专项比赛能力, 为运动员在比赛中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体育特长生考试能力的培养

体育特长生的考试能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中主要因素为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这就要求在平时训练当中要注重体育考生在各种环境下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确保体育考生在考试中能够稳定发挥日常训练水平, 成功地进行考试能力。

外界因素对体育考生素质考试能力的影响。例如要适应不同温度、湿度、风力、风向、海拔和考试场地等, 这些外界因素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以至于是考生能够适应在考试中出现的各种外界因素, 只有平时进行严格训练, 考试才能有稳定的心理状态, 才能临考沉着, 充满信心。日常训练中还要考虑训练强度、难度要尽量高于考试强度和难度, 这样才能确保在考试中不会因为紧张而不能正常发挥训练水平。

四、思想教育对素质考试能力的影响

考生的考试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一个训练水平问题, 而且它与体育考生的思想品德, 以及严格的生活制度有极大的关系。在艰苦的训练中, 加强思想教育, 明确思想动机, 对提高考生考试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严格的生活制度是训练的保证。

摘要:体育特长生身体素质训练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身体综合素质、手脚协调能力、培养学生运动习惯, 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 创造优异的成绩, 考上理想院校。体育考生的考试能力是影响成绩的直接因素。如何培养和提高体育考生的考试能力, 是训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提高训练水平的重要性、训练计划的科学性与考试能力的阶段性、考试能力的培养、思想教育对素质考试能力的影响等方面着重阐述影响考试能力的因素, 并提出科学有效的训练计划。

关键词:体育特长生身体素质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袁左生、南仲喜等:《现代田径运动科学训练法》,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2]宗华敬:《运动训练探索》, 中国田径协会, 1996。

[3]刘江南、廖立新:《少年短跑运动员科学选才与育才》,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8.小议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 篇八

一、献身于教育的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道德

“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的人才。”历史教师所教的历史课就是一门思想性、科学性和教育性很强的文化基础课。从事这一职业的教师,一方面需要向学生传播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这是时代赋予给我们历史教师的光荣使命和崇高职责。

职业理想和道德是历史教师从事历史教育教学活动的动力来源。只有历史教师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认识自己在素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才会产生职业情趣,才能萌发出对自己从事这一职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才能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作为中学历史教师要努力规范自己的职业道德,“传道、授业、解惑”要特别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展示新时期历史教师高尚的道德风貌。

二、广博的知识结构

现代教育学认为,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完成教育工作的基础。历史学科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既有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又有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知识。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且内容又相互交叉和包容。1.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就必须了解、掌握并能够传授知识。这就需要历史教师有扎实的本专业基础和掌握丰富的历史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知识,具有传授知识的本领。2.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历史教育学,要懂得授课、板书、组织教学等方面的艺术。“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和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历史教师要了解多方面的知识,再向学生授课时才不致于出现错误,才能深入浅出地讲清问题,才能上好课,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教育科研意识是教师对教育活动有意识地追求和探索,也是教师职业理想、知识素质及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历史教学活动是复杂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其许多领域有待我们深入地探索、研究。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对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历史教师应突出研究创新教育的地位、价值、内涵、目标、知识结构、教学途径、方法、手段及教学评价,力求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兴趣、教法、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有新的突破和开拓,构建出研究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体系,探索出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同时,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做好一切准备。这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同时更是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必备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历史教师授课具有独创性,才能激发学生智慧和发展学生才识。由此可见,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和科研成果的取得,都将大大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9.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素质 篇九

1.为了方便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编有二十四节气歌,其第三句为“秋处露秋寒霜降”,其中“处”的意思为()。

A.秋季结束

B.正当秋季

C.霜降之际

D.夏季结束

【答案】D

【专家解析】“处”为“结束”的意思,“处”即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意为夏天即将结束。因此本题选D。

2.泼水节是我国哪一个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A.彝族

B.傣族

C.瑶族

D.珞巴族

【答案】B

【专家解析】泼水节是我国傣族最重要的节日。本题选B。

3.两河流域是古代巴比伦王国的发源地,其中两河是指()。

A.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B.印度河和恒河

C.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

D.长江和黄河

【答案】A

【专家解析】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其中,古巴比伦发源于两河流域,“两河”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因此本题选A。

4.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相比,相同点是()。

A.都是帝国主义国家控制的体系

B.都以欧洲为中心

C.都严惩了德国和日本

D.都是世界大战后产生的【答案】D 【专家解析】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雅尔塔体系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此本题选D。

5.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法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答案】B 【专家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我国“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因此本题选B。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义务教育的特征?()A.强制性

B.免费性 C.普遍性

D.基础性

【答案】D

【专家解析】义务教育具有三个特征:强制性;免费性;普遍性。因此本题选D。

7.下列选项中()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维果斯基

D.奥苏伯尔

【答案】A

【专家解析】教师观是指教师对自己教育者身份的认识和基本的态度。“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权威作用,认为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的学习围绕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来进行。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

8.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体现了教师的()角色。

A.授业、解惑者

B.示范者

C.管理者

D.心理医生

【答案】B

【专家解析】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里,学生学习的对象都是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即所谓”润物细无声”。这体现了教师的示范者角色。因此本题选B。9.人们常说的“耄耋之年”是指()。

A.六十岁

B.七十岁

C.八九十岁

D.百岁

【答案】C

【专家解析】六十岁为花甲之年;七十岁为古稀之年;八九十岁为耄耋之年;百岁为期颐之年。因此本题选C。

10.澶渊之盟是指()。

A.北宋与金订立的一个对于宋朝而言有屈辱性质的盟约

B.北宋与西夏订立的一个双方约定和平共处的盟约

C.北宋与大理订立的一个双方约定和平共处的盟约

D.北宋与辽订立的一个对于宋朝而言有屈辱性质的盟约

【答案】D 【专家解析】北宋建立后,与辽征战多年。澶渊之盟订立之前,北宋军队先是射杀了辽元帅,后又有宋真宗、寇准一行人抵达前线亲自督战,宋军士气大涨,在这样的有利形势下,宋朝接受了辽的议和提议,双方于1004年签订了”澶渊之盟”。盟约规定北宋给辽割地赔款。这个盟约对北宋来说是带有屈辱性质的。因此本题选D。

二、材料分析题

1.班里新转来一位贫困生,由于遭遇了种种生活的变故而悲伤消极,不认真学习,不愿意和同学交往,不信任老师。一天早上,李老师发现学校新栽下的小树需要护理,就请这位同学跟他一起去照顾小树。在劳动过程中,苏老师很自然地从讨论小树的成长入手,和他探讨人生问题,他的眼睛里第一次充满了兴奋的神采。后来这位同学慢慢变得积极、活泼起来。

从教师职业道德角度分析苏老师的教育行为。

【参考答案】首先,苏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这一理想要求教师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苏老师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立志帮助这名学生使其有所改变,并为此而努力。

其次,苏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集中体现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和教书育人的要求。苏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最终帮助该学生变得积极、活泼起来。

2、某中学校一位实习老师,教数学。他上课很有趣,但对学生很严格,如果有上黑板演示题目做不出题,就会骂人。最严重的一次是,一个学习不好的男同学被教了好几次还做不对,他一怒之下就把人家的头往黑板上撞,用非常粗俗的话骂他。那个男生受不了这样的刺激,最后厌学,不肯再读书了,连高中都没上。

问题:(1)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分析材料中教师行为存在的问题。

(2)从教育法律法规的角度,分析材料中教师行为存在的问题。

【参考答案】(1)这位数学实习教师辱骂、体罚学生是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教师应当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我国的《教师法》第八条第4项“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条第1项“规定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3)严重结果:造成了这位学生厌学甚至弃学;其行为严重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师德形象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三、写作题

请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参考答案】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同样半杯水,乐观的人会说:“我还有半杯水”,悲观的人会说:“我只剩半杯水了”。正如塞尔玛女士一样,同样一片地方,却产生了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教师看待学生,也应如此,要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关心、热爱全体学生。

斯宾塞曾说过:“仔细观察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因素。”通过观察了解学生也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塞尔玛之所以能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了一本《快乐的城堡》,正是因为她的仔细观察和主动乐观地探究周围一切的精神。作为教师也要善于观察,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鲁迅曾说过:“教育植根于爱。”关爱学生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塞尔玛女士开始研究千姿百态的仙人掌,欣赏曼妙的落日和海市蜃楼,正是她开始热爱这片天地的过程。关爱学生,要爱全体学生,在整个班集体中,教师不仅要爱成绩好的学生,更要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爱。关爱学生,要使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充分发扬民主教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除此之外,教学还应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每个学生身上都既有积极的因素,又有消极的因素,正如塞尔玛母亲的回信上:“一个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一个看到的却是天上的星星。”作为教师,要充分放大学生身上的优点,并运用赏识教育,帮助、引导其通过利用积极因素去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完全的性格特征。

总之,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希望老师重视他。他们都很在乎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每个学生身上都汇集着不同色彩的光芒,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不管他学习好与不好,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能力和潜力,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教师要热爱学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用心去面对每一位学生,把自己最真诚的爱奉献给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爱,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好学生。

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

10.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素质 篇十

综合素质中材料题的考点集中在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两部分。

一、职业理念

其中职业理念中有三观: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一)教育观:

1、在教育观中,考材料分析题的第一个考点是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给大家总结一下就是“提素、个性、创两全”。在这五点中,后四点是经常考材料分析题的考点,大家在备考时要着重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2、教育观中,考材料分析题的第二个考点是新课改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这4点都可能在材料分析题中体现,所以大家要理解每一点的含义,能从材料中找出体现了哪一点。

(二)学生观:

1、在职业理念学生观部分,考材料分析题的第一个考点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对于这一点在材料分析题中考的较少,大家可以以单选题的形式备考,理解每一个规律的含义即可;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

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这一考点非常重要,考过很多次,所以要引起大家的重视。给大家总结一下,就是“两独一发”。大家不仅要记住三个大点,里面包含的各个小点也需要大家去理解和掌握,因为材料分析题都是从各个小点来出题的。

2、学生观部分,考材料分析题的第二个考点是教育公正——面向全体学生。也就是说,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这个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机会均等。对于教育公正大家着重理解,在材料中如果有体现可以分辨出来即可。

(三)教师观

在职业理念教师观部分,考材料分析题的就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包括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师行为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教师角色的转变总结一下就是“学生反建社”:学生是指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反是指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建是指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是

指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材料分析题中容易考到的是前三条,所以大家要识记并理解。

2、教师行为的转变:教师行为的转变是和教师角色的转变结合在一起的。(1)由于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所以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2)由于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所以教师要尊重赞赏学生;(3)由于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所以教师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最后,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改强调合作。教师行为的转变可以总结为“你我他它”:你是指学生,对待学生尊重赞赏;我是指教师对待自己要反思;他是指对待同事要合作;它是指对待教学,要帮助引导。因为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答题的时候,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师行为的转变可以结合在一起。

二、职业道德部分考材料分析题的就一个考点就是08版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含六条: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11.浅探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 篇十一

新世纪是一个更加成熟化、更加信息化、更加合作化的新世纪。它对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由于体育教师自身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思想作用,思想境界以及道德修养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故体育教师在"转轨"过程中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构成中学体育教师人才素质要素研究,从中揭示出一些内在的基本规律。为构建师专体育专业的素质教育体系和优化中学体育师资后备人才素质结构,提供理论参考。

一、政治思想素质

所谓政治思想素質是指体育教师首先应具备较好的政治思想修养,较高的教育思想境界和良好和道德品质。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是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体育教师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体育工作者。因此,体育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思想观点,鲜明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寓政治思想教育于体育教育的全过程,真正博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

二、道德素质

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中极为重要的基础,道德就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就是做人的标准。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思想和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它是教师敬业爱岗的基础,能使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对技术精益求精,能使教师正确看待和评价自已所从事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以致在市场经济大潮诸多消极因素的影响下,仍能发扬"红烛"、"春蚕"精神,献身体育教师事业。

三、较好的体质状况

体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是体育教师应具备对技术动作的示范能力,也就是运动能力,包括体能和技能。一名好的体育教师应有一个健壮的身体,在力量、速度、柔韧、灵敏、耐力等各方面素质良好,能具备各种活动和运动能力,即他的体格、体能、机能、适应能力和精神状况都有好的表现。有了这些素质,直观上是体育生物效益的客观再现,是对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具有积极的诱导作用。比如,在跳、腾空、落地四个部分。助跑要求有一定的速度和技术,起跑要求踝关节有一定的爆发力,腾空要求有一定的腰腹力来控制身体的平衡,落地要求有一定的缓冲技术来完成动作的过程,由这一动作可以看出,做一名体育教师必须经常自我学习和锻炼,增强自已的体能和技能。尤其是中小学体育教师更是如此,因为中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示范动作的完美性,是提高学生动作质量的关键。

四、专业素质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等要素的综合体现,是教师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

1、专业技术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一般而言,会做才能会教,做的越好,体会越深,感性知识越丰富,具备会教的潜力就越大。但是会做和会教之间不是必然的自发过程,技术水平越高,并不等于他的教学能力越强,但会做是会教的基础,会教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2、专业理论知识 知识是产生能力的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对发展智能具有奠基性的作用。知识越渊博,能力便越强,无知则无能,这是举世皆知的道理。高尔基说过,"人的知识越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有学者研究指出:未来体育教师知识构成的模式,将由人们提出的"金字塔型"转换为具有"放射性的圆台型"。即随着一个人的学有所成,水平越高,综合知识面越宽,就越有利提高专业知识的浓度水平,其教学能力就会越强。

3、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业务工作能力,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新时期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保证,也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性因素是教师的能力素质,它有助于教师提高传授知识的效率和在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的发挥。因此,它是教师能否出色的完成教学工作的关键要素之一。

12.如何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能力 篇十二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模式对中国现行中学教育的影响依然很严重, 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开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往的教学是唯书至上, 体现在中学教育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对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填鸭式”“满堂灌”现象十分普遍, 致使学生读死书或死读书, 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能力。教师成了教材的传声筒, 只是在教教材。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要。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 有利于学生探究, 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因此, 教师要有创新教学的思维, 不能教死知识, 要把知识变“活”, 只有这样, 学生学习才不会被动, 学习变得生动、活泼。

以往的教学过分注重应试教育, 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这种只重视考试的旧教育模式, 促使学生一味追求分数, 唯分数是图, 也就培养了许多高分低能的“人才”。教师围着考试转, 凡不考试的科目, 草草敷衍了事, 把应付考试, 求得高分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许多学校为了应付考试, 盲目扩大考试科目在教学中的比重, 促使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几门考试科目上, 致使学生苦于应试, 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这种把分数作为检测教学水平的唯一方式和最高方式, 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的、自由的、有鲜明个性的发展, 从而束缚了学生的思想, 销蚀了学生追求创新的热情, 进而也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教师要放开学生的手脚, 教育要多面化, 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情感、学习能力等方面去综合考核学生。

陶行知先生在《谈生活教育》中阐明了生活教育的内涵:“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 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学做合一’, 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历史知识是久远、抽象的, 与学生的认知有很大的距离, 教师可以挖掘生活实践的教材资料, 充实学生的认知, 让历史走进现实,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 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资料。

二、教师要掌握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 简称心理。不仅人有心理, 动物也有心理, 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教师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这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不妨看看身边发生的一些案例。事情发生在2008年6月12日上午10点多钟, 杨经管开始在吴店中学班上上课, 有两个学生因为一些问题产生纷争, 并趁教师背过身去写板书的时候相互推打并抱在一起, 大约1分钟后由两位同学把他们拉开。教师发现后批评说:“你们要是有劲, 下课到操场上去打。”随后, 其中一名学生开始坐立不稳, 就赶紧把他送进了附近的卫生院, 后来又转到大医院, 但医务人员回天乏术, 14岁少年就此殉命。人们都在热议发生在课堂上的这一件事, 中学教师杨经管由于没有及时制止学生的纷争和推搡行为, 致使学生丧命。涉及的问题是, 课堂上学生打架该不该管。很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都呼吁, 建立教育承接法规。有人认为, 是教师的不爱生思想在作怪, 呼吁恢复师道尊严。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 究竟该怎样看待这一事件呢?如果对心理学有所了解, 就能帮教师解决上面这些问题。

心理学能解释教学行为, 科学的心理学不能只限于描述心理事实, 而应对心理现象做出科学说明, 揭示出这些现象发生的内部原因, 弄清这些现象所遵循的规律, 也就是弄清问什么。比如, 同一个班上相邻而坐的两个中学生, 他们长得高矮相近, 经测验智商也相近, 但行为却大相径庭。一个认真迅速地完成作业, 课堂上积极主动, 考试成绩优异;另一个却对作业满不在乎, 课堂上消极被动, 考试经常不及格。其原因何在?这两个学生行为上的差异很可能是学习动机上的差异所引起的。用教师的话来说:“前一个学生学习很努力, 而后一个学生虽然有能力, 但却不愿意努力。”对于这个问题, 心理学的动机理论就能对这两个学生的行为做出解释。科学地解释心理现象离不开实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实验是一种因果关系研究, 通过心理学的实验, 不仅可以证明心理的事实, 还可以解释心理现象产生的机制和原因。例如, 可以通过实验了解影响注意、记忆等心理现象产生或变化的因素。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合乎逻辑解释, 就要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如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有时候需要对有关事实和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 了解心理现象的实质及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关系。有时需要从已知推断未知, 如通过因果关系的分析, 得出合理的结论。

三、教师要对自己教的学科有信心

近几年来, 由于教育迅速发展, 中学历史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比例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 还有一大批在职历史教师, 利用各种机会参加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 业务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基本上具备了从事中学思想历史课教学所需的各种能力。但是, 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因素, 历史学科在教学中仍然被沦落为“副科”的境地。还有人认为无需接受专业训练, 任何教师都可以胜任。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 心里产生失落感, 教师对自己的要求降低, 影响了教学质量。存在就是合理, 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需要教师去深入感悟, 在探索中体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这就要求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具有高素质和能力, 从而培养出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 引导学生创新性学习, 以便造就一大批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上一篇:安全感幸福感下一篇:学校行政人员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