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社区(共9篇)
1.新型社区 篇一
201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总结
2012年,**社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积极开展工作,认真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启动了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一期工程,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做好社区中长期发展规划,绘制社区发展蓝图。年初按照上级要求,**社区积极行动,委托了有资质的规划设计部门编制社区建设详细规划,规划部门多次深入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并召开了多次群众座谈会,听取群众意见,规划做到了结合社区实际,有特色,设计标准高,现在规划设计已初步完成。
二、启动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今年年初,社区完成了新型社区建设的选址工作,先址位于**加油站北,规划经二路东侧,规划占地59.8亩,拟建设居民集中居住区15栋楼,建设后可安置群众508户。办理了相关手续,委托设计部门进行楼房设计,设计符合规划要求,外观统一美观大方。一期居民集中居住区一栋17层住宅楼已于今年5月份正式开工,现主体工程已完成。
三、发展各项社区事业,保障群众权益。
今年以来,社区联合劳动部门多次开展社区居民职业技能培训,对群众进行食用菌烟叶种植,家禽养殖等进行培训,培训人员达300余人次,大力提高了群众的职业技能,也扩展了群众的就业渠道。社区认真落实上级关于居民医疗、养老、低、保粮种补贴等惠民政策,今的社区居民医保养老参保率均达98%以上。对于困难群众做到应保尽保,不让一户群众因为贫因吃不上饭,想法设法解决困难群众和生活问题。
四、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新型社区建设取得成效。
按照上级要求,**社区成立了新型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了一名三委干部牵头做好此项工作,从组织领导上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了做好此项工作,社区不仅自身加大投入,还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投入,今年以来共争取整合各类资金达150万元,大大推进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五、不足之处与下步打算。
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比如信息宣传抓的不够,工作干的多,总结的少,一下步我们一定改进工作,重点抓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各项配套建设,做好社区管理,争取使群众早日能够入住新房,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
二0一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2.新型社区 篇二
1 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对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要求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明确指出了三个需要着重解决好的问题, 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 并强调各地要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规划还提出进一步推动城乡要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一体化, 即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 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以及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切实搞好新型小城镇的建设工作。
目前来说, 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然超过50%, 按照每年1.0%—2.0%的增长速度, 有关人士预测, 在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62%。由于农业的增长收益有限,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会逐渐减少, 但是农务人员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农业经营也会降低。在城镇化进程中, 不仅要结合现代中国的国情, 还要借用国外发展的经验完善自身改革。
“美丽乡村”的建设理念———“看的见山, 望的见水, 忆得起乡愁”赋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的诠释, 这意味着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应同时推进, 在快速城镇化浪潮中的农村建设, 不应失去农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和质朴的农耕文明。应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 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 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2 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困惑
2.1 规划控制缺失的“国家标准”———人均标准易导致规模失控
农村城市化发展迅速, 部分农村地区已逐渐向城市的生活方式转变.但仍有大量村庄仍保留着原有的生产、生活模式, 且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而依据城市与镇用地分类标准, 城镇人均建设用地不应大于150平米/人, 这一标准不利于对村庄规划的控制与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62条明确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 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为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制定了相应的宅基地的面积标准, 因此, 以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控制农村土地, 并不能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农村住宅用地的供给途径是以户为标准的。
2.2 农村建设风貌问题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应保留本村独特的风土与传统。在过去, 多数农村向城镇的发展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 追求以快速达到城镇化要求而发展自身, 却在这发展的路途当中, 忽视了对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状况。针对过去的这一种现象, 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工作中, 要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 相互促进, 使得农村在向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上继承并发扬本土文化, 形成城镇特色, 共同建设与推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2.3 农村建设公共配套设施不足
由于农村人口数量少, 其本身的公共配套设施也就缺乏。在进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过程中, 除了吸引外资, 吸引外来务工建设人员外, 相应人员的配套设施应是首要进行的工作。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新型农村的建设势必引来众多的务工人员, 而为了满足这些人员的日常生活需求又需要相应的公共配套设施。因此, 在农村建设规模扩大过程中应配套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 且形成城镇公共设施共建共享, 提升农村公共配套的服务说平, 且避免重复建设。
2.4 绿化建设问题
广袤的田野是农村生态建设的基质, 然而农村建设往往忽略了生态绿化的建设, 一味的拆迁建设, 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 使农村环境日趋恶化, 因此, 村容村貌建设应是促进生态文明提升村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
3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应体现农耕文化
3.1 生活和生产相结合
保留传统农村劳作的生活方式, 包括院落、院宅建设, 同时加入现代城镇化元素, 两者如何在一个地区和谐共生是新型农村社区的新要求与新任务。例如, 在农村居民点改造中, 不应只是“集中上楼”, 应保留一定的宅院空间, 延续宅院农耕劳作的传统生活方式, 在鼓励农民转变就业模式的同时, 应考虑保留传统的生活习俗。
3.2 合理制定一个农村居民社区的规模
在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初期, 要形成区域化的发展模式, 形成大约3000~5000人一个社区, 要满足相应的配套和到生产劳作场地的服务半径要求, 且服务半径不宜过大。过大的服务半径不仅不能及时满足人员需求, 还为以后的发展留下了交通运输时间长等弊端。
3.3 新型农村社区的景观风貌建设应保留农村地域风貌特色
在建设过程中景观要保留与田园自然镶嵌的肌理、保留古树名木、宅前屋后河溪景观, 建筑材质采用原生态本土材质, 建筑风格保留传统地域风格。保留本土特色, 不仅不会较大程度地改变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 而且还有效地保留了农村本有的乡土风情与风俗文化。结合各村实际, 突出重点, 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理念, 在开发中保护, 保护中建设, 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 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 一村一特色, 彰显美丽乡村, 农村建设可与休闲乡村旅游相结合, 让更多的人能体验农村质朴的文明特色。
3.4 节约土地, 旧村新城共同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的住宅开发应节约利用土地, 建议采用多层公寓与联排院落相结合, 不宜全部采用多层公寓, 这样会失去农村风貌特色:也不适宜都采用独栋院落, 这样对土地利用率不高。如此设计的优势是让乡情与现代进行适宜的结合, 使得农村社区建设更具有自身特色。
4 总结
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城镇化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在这历史大潮中, 我们要迎难而上, 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为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提供保障与前提, 保护好每一位原著居民的根本利益并发展自身经济, 传播自身特色文化。
摘要: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 农村建设又将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 近几十年的农村建设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也给新农村建设遗留了很多问题。本文就针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陈述与研究, 并为此提出笔者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社区,农耕文化
参考文献
[1]马凯.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 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 (05) .
[2]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 (11) .
3.新型社区群众文化研究 篇三
【关键词】文化;新型社区
一、导论
文化是新型社区建设的精神支柱,提高整个社区居民的素质,从而建设社区群众文化的“理想精神家园”。淄博市截至2000年底,全市总人口4079874人,淄博作为国务院批准的49个人口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之一,虽然在新型社区文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距离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有一定差距,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进。
二、核心概念及目前发展状况
(一)新型社区定义
目前新型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新型社区是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构建成的社区组织体系,居民的素质和整个社区文明程度高,社区内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
(二)社区文化的定义
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即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群体意识。将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结合起来,才能揭示出社区文化的全面内涵。
三、基层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现状
总体概况:
在农村建设中新型社区文化建设是核心内容之一,加强新型社区文化建设,对于促进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型社区文化建设将极大改善
淄博在这几年中订立里村庄转变为新型社区计划:
(1)张店5年内将全部实现新型社区转变。
(2)淄川拟建95个新型群众文化社区,2010年将建20个社区 。
(3)桓台县按照“一村一社区”、“几村一社区”、“两委+协会”的模式完成了66个试点村的农村社区建设。
(二)新型社区群众文化蒸蒸日上
淄博各地的以各种各样的文化方式打造新型文化社区,如在社区里开展的全国第三次物质文化普查工作,非物质文化保护、四进社区、送文化下乡的活动、卡拉OK大赛、书画大赛等,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文明健康的社会得到大力提倡
各个社区党支部逐渐建立,架够起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道德水平,编写简短的歌谣,居民进行传唱,如张店与桓台两地的《炉姑传说》传承孝道,其歌曲一直流传至今。制定了相应制度使居民能够约束自己行为,从而打造一个和谐、文明、健康的社区,为社会的和谐打造了坚实的基础。
(四)政府对社区文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中央和省委明确提出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注重建设新农村文化,强调了新型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出台政策、打造样板、树立典型,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四、新型和谐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存在不足
(1)文化建设依赖性过强。在淄博多数新建社区中,文化设施建设大多数是政府出资修建,也有部分是村两委出资修建,对政府、集体依赖性较大,也有部分新建社区几乎没有文化建设,如理工大学北门的钱家村社区,也在逐步向新型社区转变,但是其中的文化建设项目很少,投资于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很少。
(2)精神文化建设的不协调。调查中,淄博多数新型社区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绝大多数的提高,但是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却没跟上,文化设施建设不足,对居民提供不了更好的文化帮助,调查中社区居民绝大多数希望举办社区文化培训班、创业培训班、文化产业班、居民养殖、种植班等,使自身的精神文化水平能够提升。
(3)文化建设中的急功近利。我们在全国第三次物质文化普查中,很多省、市级重点保护的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眼看雕梁画栋、绿荫满院的住宅,一夜之间夷为平地,不禁黯然神伤。
(4)新型社区文化建设中在社会和谐中的不和谐。和谐代表了一个社区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建设的水平。在淄博调查中良乡社区在文化建设中走在了前列,但是在和谐社区的建设中却上演了不和谐的一幕,如文化设施建设后,被其他居民私自作为己用,对设施进行破坏等现象,再加上文化设施毁坏后没能及时修理从而导致报废等现象。
五、加强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
(1)新型社区文化建设需融汇多方面力量。社区文化事业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公共产品或者使公共产品,一定程度上由社区集体提供,只有加强社区集体经济的不断加强,提供物质保障,才能使文化将设有待于提高。
(2)提升社区群众精神文化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地纷纷推出各种有利于文化建设的政策。打造广场文化品牌,以展示民族习俗、民族风情、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和地域特点相结合的旅游文化,以及各种节日庆典文化等,使各项活动开展得蓬蓬勃勃、轰轰烈烈,使基层群众文化在促进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切实提高社区居民不同文化需求。
(3)构建文化产业品牌带动行新型社区发展。 社区文化建设具有时代性,应充分注重推陈出新,构建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模式。打造文化品牌模式为下一步发实战打造一个有力基础。大力提升文化品质,通过旅游、城市文化、异域文化等方式注入到社区中,搞活文化产业链,带动特色文化的发展。
我们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指导下,努力繁荣文艺,在生活的深处含英咀华,在时代的高处迎接八面来风,下更大的力气做好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工作,坚持面向大众,以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为重点,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每一个基层群众文化的工作者,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发展、创新,努力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团结一心,为我们的新型社区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燕妮. 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J]. 大众文艺(理论), 2009, (08).
[2] 张良. 城市社区文化认同建设对农村社区文化认同建设的启示[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9, (01).
[3] 虞敏. 关于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 中国科技财富, 2009, (08).
[4] 王红星. 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策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 (05).
[5] 金鑫. 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 学理论, 2009, (10).
4.新型农村社区调研提纲 篇四
1河南新型城镇化战略重点研究
调研提纲
为了掌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情况,探索规律,总结经验,了解矛盾和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突出重点,加快建设步伐,省委省政府领导确立此项课题,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为决策提供依据。
一、调研目的调查了解市一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思路,总体规划,组织领导,发展进程,工作成效,典型经验,产生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听取对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进一步调整思路,突出重点,完善政策,强化措施,寻求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思路和办法,又好又快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调研方法
1.研究市县区乡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文件和材料;
2.参观考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果;
3.与有关部门座谈,了解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经验,听取建议;
4.走访有关领导和相关人员,了解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理念和意见。
三、调研成果
形成综合性调研报告供省委省政府决策参考。
四、调研内容
1.组织领导
市县区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形式、工作思路、有效措施。
2.战略规划
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内涵,产业结构,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规划重点,市县区乡规划的纵向横向的承接。
3.产业布局
地方产业结构的构成,优势产业、传统产业、新型产业的经济布局和发展重点。
4.社会发展
人口结构,劳动人口结构;职业培训,就业待业人口,劳动保障;教育状况,人口受教育水平;社会保障状况;社会发展的重点。
5.资金结构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资金构成,融资的经验,投融资的重点。
6.主要经验
本地城镇化发展中的典型,主要经验和体会,新型城镇化发展重点的建议和设想。
五、调查方式
1.参观考察有关建设项目;
2.走访有关领导和相关人员;
3.与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座谈;
5.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答问 篇五
2010-06-17 03:23:00 来源: 大众日报(济南)跟贴 9 条 手机看新闻
本报记者齐淮东姜国乐
继2007年率先报道诸城农村社区化服务的经验,并对其连续跟踪报道之后,本报近期又分别对诸城、济宁、德州等地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集中报道,引起读者关注,同时提出一些具体问题。为帮助读者解疑释惑,记者走基层、问农户、访专家,形成这篇答问稿件。
搬楼房,农户划算不划算?
平房变楼房,是新型农村社区的重要标志,但拆不拆、建不建,要由群众说了算。群众讲的是实惠,那么搬楼房划算不划算?
先算大账。对于多数农村而言,告别传统平房搬进楼房是大势所趋,因为传统农房占地过多,且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空心村”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大量土地资源浪费,农村发展空间受限。在平原县,农村居民户均占地一亩,空心村比例达到60%,如果37万农民全部并入180个社区,至少能腾出10万亩土地用于经济建设,群众将大受其益。位于兖州市工业园区的金村,平房变楼房后腾出土地276亩,一下子就有5个服务业项目前来洽谈,落户后每亩年收益至少2000元,村支书王学军说,村里从中留下300元作为公共积累,大头分给村民,户均年可增收一两千元;村民还可就近就业,年工资性收入2万元左右。
再算小账。汶上县杨店乡王村村民王桂银常年搞建筑,他说当地建平房每平方米的成本不低于650元,楼房不超过750元。记者采访过的一些建设标准高、配套好的农村社区楼房,每平方米售价虽然在一千一二百元,但平房建设标准普遍偏低,使用年限只有一二十年,楼房设计使用年限一般在50年以上,一次投入虽然较大,但避免了重复投资,从长远看省钱省力又省心。
三算优惠账。汶上县杨店乡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置换政策,去年以每亩10万元的价格将670亩挂钩结余指标出售给济宁市土地储备中心,所得收入全部用于农房建设,旧房拆迁户均补偿5万元,再加上其他补贴、奖励,农民最多拿两万元就能住上120平方米的楼房。兖州市新兖镇以每亩8万元的价格收购合村后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补偿拆迁农户。记者采访的其他农村社区,农民拆掉平房买楼房也都获得了可观的补贴和奖励。
住楼房,农民习惯不习惯?
48岁的江长全是兖州市新兖镇金村人,村里开始建多层住宅楼时他没有报名。当时多数群众像他一样持观望态度,主要出于居住习惯,担心住楼房不方便。第一栋楼刚建到两层,看到130平方米的三居室既宽敞质量又好,江长全就迫不及待报了名。他说,以前院门口的胡同狭窄、脏乱,车都开不进来,现在楼前道路有6米宽,还有12米宽的绿化带。住楼房既卫生又安全,环境跟以前比好得太多了!群众看到住楼房的好处,第一栋楼没建完,第二栋就报满了,以后每栋都是这样,建设的速度赶不上报名的进度。
去年金村社区成立,周边5个村向这里聚集,居民报名踊跃,目前在建楼房25栋。东稻营村从提出拆迁方案到全部交上预付款,只用了不到4个月。
污水和垃圾如何处理?
污水和垃圾处理状况是农村居住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志。青岛市城阳区统一建设了3个污水处理厂,能够处理全区城乡所有的生活污水;他们还采取村庄收集、街道清运、区里统一处理的方式,来处理农村社区所有垃圾。汶上县南站镇与县经济开发区联合建设了一座大型污水处理厂,能够处理全镇所有社区及工业产生的污水。诸城市规定,各乡镇政府(街办)是本区域内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的责任主体,要求所有乡镇(街道)今年底之前都要建成污水处理厂,聚集融合50户以上的社区中心村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
目前经济基础较弱的农村社区,如杨店乡滨湖社区,对垃圾采取了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办法,对污水、粪便,则在居住区外修建了大型化粪池集中进行处理。更多的偏远农村社区则利用人畜粪便和秸秆燃气做饭,废渣还能作为有机肥还田。
冬季供暖解决得怎样?
不但住进楼房,还要用上暖气,这是农民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生活的关键一步。但在多数农村社区,农民取暖用的仍多是“土暖气”。在汶上县杨店乡,政府为每户搬进社区居住的农民配送了一个多功能节能炉,冬天烧水取暖,可以烧煤球,也可以烧柴草。但这毕竟是权宜之计,只有实行集中供暖,才能让农民享有清洁、温暖的居住环境。今年4月,诸城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实施农村社区节能环保集中供暖工作的意见,要求10月10日前,全市要完成110个农村社区居住点和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集中供暖任务,采用太阳能、地源热泵、生物质型煤锅炉等节能方式供暖的社区,供暖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的每个补贴100万元,两年内,全市208个农村社区和社区服务中心集中供暖设施将全部建成启用。
农机具、秸秆咋存放?
农民住平房,农机具和秸秆、杂物大都存放在院子里。住楼房没了院落,怎么存放? 在济宁、德州等地的农村社区,记者看到,新建住宅楼的底层普遍建有车库,每户一个,除了停车还能放农机具和杂物,一定程度上顶替了过去庭院的功能。秸秆则可通过还田、青贮、气化和集中收购后卖给相关加工企业。高唐县泉林集团依托企业自主创新的秸秆清洁制浆等三项国际领先技术,去年启动了年处理200万吨秸秆的综合利用项目,现处理能力已相当于10个高唐的麦草总产量,收购半径达到500公里。曲阜市王庄乡纸坊社区在建的秸秆气化站,一期向500户供气,能消化掉周围几个村的所有秸秆、柴草,每方气的成本价只有城区天然气价格的二十分之一。生活成本增加了怎么办?
建社区,搬楼房,生活质量提高了,开支难免增加。群众能否承受?
汶上县杨店乡王村地处偏远的欠发达地区,全村263户农民近期将全部迁入楼房。村支书王振伟说,跟住平房相比,农户多出的主要是烧液化气做饭的开支,以前就有多半人家使用,平均每月花费20多元。平房变楼房节省出303亩地,复垦后承包出去,每亩年集体收益在800元以上,一部分用于维持社区正常运转,一部分将补贴给农户。
在相对富裕的曲阜市王庄乡纸坊村,问及搬进楼房后的生活开支,村支书桂忠的回答是“很多农户不但没升,反而能降下来”。他跟记者算了笔细账:全村近一半家庭用空调,冬夏两季加起来平均每户每年要支付电费三四千元。新建社区采用地源热泵中央空调,夏天送凉风冬天送暖气,每平方米收费18元,一户也就是2000元左右。通过拆迁全村能腾出440亩土地发展集体经济,所得收入将用以减免这部分费用。
困难群众如何安置?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对自己建房有一定困难的农户,可实行民建公助,鼓励群众互帮互助;对没有能力进行危房改造的特困群众,可由乡镇政府或村集体采取利用空闲房、修缮现有房、提供周转房等办法予以安置。”淄博市的困难群众建房享受无息贷款;平原县恩城镇制定了“困难户有多少钱享多少房权”的政策,特困户免费提供住房,楼房所有权归集体;汶上县杨店乡每个社区都规划建设了“零租房”,一室一厅一厨一卫,无偿提供给特困户、孤寡老人和年龄大的双女户使用,集体所有、流动管理,每个社区按10%左右掌握。从记者的调查看,凡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好的地方,至今没有发现一起因经济困难住不上房的情况。
村民和集体会产生债务负担吗?
根据记者多地采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由于各种财政补助、奖励较多,政策灵活优惠,农民买楼房的费用普遍低于自己建房花费,大多数农民有能力承担。个别农民会有贷款,但贷款额都较少,比如汶上县,去年以来新型农村社区竣工面积150万平方米,总投资19亿元,只有1800个农户申请了6300万元贴息贷款。齐河县南北社区村民赵明俊要了一套220平方米的楼房,从农村信用社贷了2万元,他说:家里有7亩地,以每亩每年900元租给了农业合作社,自己平常修自行车,两年之内还上贷款没问题。
而作为村集体,则基本没有增加经济负担。济宁市农委副主任丁新东介绍,在社区建设的整个资金链条中,根本就没有村集体这一环,他们只负责组织、协调和服务,农村社区建设由乡镇政府主导,市里明确要求绝不准增加集体负担。非但如此,通过合村并居腾出土地后,还要留足集体经济发展用地,消灭“空壳村”。
社区建设用地哪儿来? 关于农村住房建设用地,《意见》规定:“由村民集资、政府或村集体统一组织建设的,可划拨供应”;山东省国土资源厅2009第87号文件规定:“各地在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上,要优先保障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用地。”按照这些精神,一些地方对符合城乡建设规划要求,尤其是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项目,采取了先建后拆、先占后补、先拆后建、边拆边建等多种方式进行。济宁市规定,各地根据需要可先期使用部分周转建设用地指标,3年内循环利用,效果良好。
在济宁市高新区,社区建设用地全部由政府通过招拍挂低价取得。说到建设用地没有被他人高价拍走的原因,管委会副主任鹿洪超说:因为新型农村社区是建设而不是开发,建设标准必须严格按照政府确定的实施,利润很低,所以开发商不参加拍卖;二是因为开发商觉得社区建设用地是公益用地,从道义上讲他们也想不参与。
新型农村社区的楼房有无房产证?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2009第87号文件规定:“村庄整合改造建设农民住房,涉及占用国有土地的,向产权人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涉及占用集体土地的,向产权人颁发集体土地使用证。”济宁市经济开发区的土地属于国有,这里的负责人告诉我们:进入社区的农民全能拿到正规的受法律保护的房产证。在汶上县杨店乡滨湖社区,记者看到,这里的农民拿到的是蓝皮房产证,乡政府负责人说:因为土地是集体的,住房有使用权、继承权没有所有权,但持这个证可以抵押贷款。去年以来,汶上县就有2600多户农民办理了房产证,340户农民申请到1800万元的住房抵押贷款。
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谁投入?
从记者的采访来看,集体经济基础好、行动早的城中村和城边村,有的由村里自己建,如青岛市城阳区后田社区和北后楼社区。就绝大多数农村社区来说,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是由政府来投入,简单地说就是“楼上农民负责,楼外政府负责”。兖州市新兖镇牛楼社区由6个行政村合成,有3500户、12000人,按照市里配备服务中心大楼和“五化十通”标准,到目前,市镇两级已经投入1000多万元,整个社区建成后政府需投入4000多万元。齐河县南北社区的基础设施则由县直相关部门对口援建,总数也在千万元以上。汶上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他们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所得收益的一半用于社区公共设施建设。
社区维护运转费用谁承担?
社区服务中心是保证社区正常运转的核心机构,其投入主体是政府,维护和运转也由政府承担。记者采访的所有社区都设置了商业设施,其受益全部用于社区维护和运转。同时,合村并居节省出的土地复垦后,或租赁给种养大户,或发展二三产业,形成的收入中部分用于社区运转。另外,各地政府应借鉴成都改革经验,在合村并居后,将社区运转费用全部或者部分纳入当地财政预算。
土地被占用怎么办? 新型农村社区要合并多个甚至十几个村庄,中心村的土地必然会被占用,但周边村拆迁复垦后增加的耕地远多于被占土地,将来由社区统筹安排,一般不会产生失地农民。如兖州市新兖镇东稻营村并入金村社区,占用金村80亩地,村里已确定将原村址土地复垦后等额还给金村。
失地农民基本集中在城中村、城边村或镇中村、镇边村。他们曾经拥有的土地或者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城镇扩展,或者用于园区建设。济宁市开发区通过两套住房的方式(一套自己住一套租赁)保障失地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烟台市莱山区还用土地收益为所有失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汶上县南站镇通过发展二三产业解决了包括失地农民在内的全镇1.6万劳动力就业。从记者的采访来看,各地对失地农民都做了形式不同的就业和养老保障。
迁村并点后农民咋种地?
齐河县南北社区并点之初,农民以土地入股成立了“晏城银合粮食合作社”,每亩每年基本分红900元,入股农民再以“农业工人”的身份到合作社劳动,每人每天30元工资。综合采访判断,合村并居后,土地规模经营、土地向种养能手或者农业合作社集中已成为趋势。
没有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地方,由于社区半径一般在2至3公里,出行也方便,不必为耕地远而犯愁。同时,可以通过强化社会化服务来提高生产效率,如兖州市有良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亩地每年用工只有7天,其他的全由社会化服务组织帮着做了,耕地离家稍远也无多大负担。
节省出的土地如何经营?
合村并居节省出大量的土地,这些土地一部分用于发展特色农业,一部分用于二三产业开发、租赁。单县高韦镇大徐庄村建成社区后,节约出土地860亩,复垦后用于葡萄园建设,每年为集体增加收入40万元,并居农民还可以到葡萄园工作。兖州市新兖镇牛楼村准备将节省出的600亩地当做股份,正与企业接洽合作上大项目,将来全体村民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红。济宁市开发区人均预留一分地,由村居集体统一建设工业园对外租赁,增加集体积累,保证居民福利。
迁村并点会“消灭村庄”吗?
目前,我省以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为契机,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而实施的迁村并点,是符合农村城镇化的趋势,顺应农民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的需求而进行的,绝不是要消灭村庄。合村并点的前提是多数农民需要并同意、经济条件具备、发展时机成熟,而不是想当然与“一刀切”,尤其对特大村庄、特色村庄、民族村庄、偏远村庄及前些年新农村建设比较好的村庄就应该另当别论。济宁市共有6274个建制村,他们经过调研与筛选,保留了702个具有历史文化和产业特色村庄;德州市大部分民族村庄都得到了保留;经济基础比较好的青岛市城阳区,对偏远村庄也区别对待,基本保留这种村庄的现状。诸城市委书记邹庆忠表示,即使经过一二十年努力,农村居民基本完成向社区中心村的聚集融合,但预计仍会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农民保留传统的居住和生活方式。
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答问》的几点质疑 964 葛孚学 原创 | 2010/6/24 22:34 | 投票 关键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大众日报
自中央一号文件下达之后,全国各地政府陆续展开了对新农村建设的研讨和部署,考虑到很多百姓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还很陌生,加之农村情况复杂,覆盖面广,涉及人口众多,于是由大众日报(济南)记者齐淮东、姜国乐通过走基层、问农户、访专家,采写了一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答问》的稿件,于2010年6月17日发表在大众日报的第三版上。
全文列举了16个典型问题,然后逐一做了详细的解答。本人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新农村建设的业余观察人士,在仔细阅读完原文后,感觉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继续探讨,原稿对经济利益的分析多,对乡村人文价值分析的少,对农村的存在哲学更无涉及,毕竟新农村建设维系到党的群众基础,事关重大,绝非拍脑袋上项目那样简单。三农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有着自己的客观运行规律和生活方式,虽然占国民的比重大,却很脆弱,稍有失误就会给农村带来致命的危害。楼房这种居住结构其实是非常反人性的,我不知道政府为什么一直向农村强力推销拆平房建楼房的好处,如果仅仅是为了腾挪出那么一点土地,我认为此举太不明智,中国要想缓解土地紧张,就必须限制招商引资,不做世界超级制造工厂,否则,即使把全农村的一半土地用来搞工业建设也不够。
下面就结合原文提出的问题逐一探讨:
一、搬楼房,农户划算不划算?
原文“平房变楼房,是新型农村社区的重要标志,但拆不拆、建不建,要由群众说了算。群众讲的是实惠,那么搬楼房划算不划算?”
笔者分析:从记者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政府的眼中,新农村必然应该是高楼林立,有平房存在就不叫新农村,一股“大拆大建”的冷风已经扑面而来;拆平房运动一旦启动,还能由群众说了算?城市拆迁的现实已经令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原文说,“告别传统平房搬进楼房是大势所趋,因为传统农房占地过多,且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空心村”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大量土地资源浪费,农村发展空间受限。” 笔者分析:说传统农房占地过多,这是不顾农村客观现实,再说平房居住结构显然要比楼房舒服,谁也不愿意去住封闭式的鸽子楼。如果论节省土地,人都住到树上去更比住楼房还节约土地,你节约了土地,就意味着降低生活品质。中国土地紧张的根源在于中国大量招商引资,把全世界的工业制造都拉了过来造成的,现在中国占全球制造业的产出比例是18.6%,如果要占到一半,我们就是把农村全消灭土地也不够用。土地紧张不是农村住房结构造成的。
原文举例说,“有些地方,空心村比例达到60%,如果37万农民全部并入180个社区,至少能腾出10万亩土地用于经济建设,群众将大受其益。”
笔者分析:在农村,出现个别的空宅基地很正常,但说空心村比例达到60%,显然夸大其词;一个自然村占地其实不多,也就只有十几亩地的面积,合并村庄节省出的土地极其有限,如果把拆掉的无数民房成本计算在内,不但意味着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建材,还得不偿失。那么政府热衷于次的目的何在呢?显然,这与日后的储备土地,拍卖土地的经济行为有着必然的联系。
原稿说,“平房建设标准普遍偏低,使用年限只有一二十年,楼房设计使用年限一般在50年以上,一次投入虽然较大,但避免了重复投资,从长远看省钱省力又省心。”
笔者认为这是记者对农村房屋的性质毫无了解,不要说现在的农村都是砖瓦房,就是以前的土房子都能住上百年,何以说平房使用年限只有一二十年呢?现在的楼房都是用空心砖盖成,使用年限远比上早已用砖瓦盖就的平房寿命长。而且,平房的抗震性要比楼房安全得多。
记者依据有关文件说,“旧房拆迁户均补偿5万元,再加上其他补贴、奖励,农民最多拿两万元就能住上120平方米的楼房。农民拆掉平房买楼房也都获得了可观的补贴和奖励。”
笔者分析:农民再拿2万元就能住120的楼房,怕是不用拿钱,农民也不愿意拆掉自己的房子去住别扭的楼房吧。
二、住楼房,农民习惯不习惯?
文中介绍说,兖州市新兖镇金村社区成立,周边5个村向这里聚集,居民报名踊跃,建设的速度赶不上报名的进度。
笔者分析:本人了解的一个县市,就有一个村被拆掉盖起了楼,结果如何?农民都跑下楼点起炉子烧火烧水做饭,由于场地狭隘,狼烟四起,弥漫整栋楼房,这里的农民曾上访却被强制压了下去。所以,本人很怀疑记者所说的农民都踊跃报名的场面,倒是农民怕不积极报名,就被取消居住资格是实际情况。有村支书就说,你不拆房子,就没补偿,早拆的赚便宜。
三、污水和垃圾如何处理?
原文说,“聚集融合50户以上的社区中心村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 笔者认为,农村的污水和粪便一般都运到田地里充当肥料了。农村不存在污水处理问题,都是自然渗透处理,花费巨资搞污水处理厂是高成本运营,结果可能成为摆设。
四、冬季供暖解决得怎样? 住上楼房,取暖可没住平房生个炭炉那么自由简单了。但实行集中供暖,怕是精打细算的农民不肯接受,为啥?火炉能做饭,暖气不能。这样做的结果只能造成,农民即不能在家生炉子,又用不起暖气的尴尬局面。
五、农机具、秸秆咋存放?
农民住平房,农机具和秸秆、杂物大都存放在院子里。住楼房没了院落,怎么存放?
在济宁、德州等地的农村社区,记者看到,新建住宅楼的底层普遍建有车库,每户一个,除了停车还能放农机具和杂物,一定程度上顶替了过去庭院的功能。秸秆则可通过还田、青贮、气化和集中收购后卖给相关加工企业。高唐县泉林集团依托企业自主创新的秸秆清洁制浆等三项国际领先技术,去年启动了年处理200万吨秸秆的综合利用项目,现处理能力已相当于10个高唐的麦草总产量,收购半径达到500公里。曲阜市王庄乡纸坊社区在建的秸秆气化站,一期向500户供气,能消化掉周围几个村的所有秸秆、柴草,每方气的成本价只有城区天然气价格的二十分之一。
笔者分析:以上说辞很美好,但愿如此,不过,农村很多人在家养羊、养鸡、养狗、养兔,住进楼房怎么办?总不能剥夺小户人家的养殖权吧。很多老年农民就靠这个生活。
六、生活成本增加了怎么办?
建社区,搬楼房,生活质量提高了,开支难免增加。群众能否承受? 原文分析认为,“农户多出的主要是烧液化气做饭的开支,以前就有多半人家使用,平均每月花费20多元。平房变楼房节省出的土地,复垦后承包出去,每亩的年集体收益,一部分用于维持社区正常运转,一部分将补贴给农户。新建社区采用地源热泵中央空调,夏天送凉风冬天送暖气,每平方米收费18元,一户也就是2000元左右。通过拆迁全村能腾出440亩土地发展集体经济,所得收入将用以减免这部分费用。
笔者分析:笔者也很赞成这样的构思,所担心的是靠多拆出的土地能否变现成金钱,农产品的价格不稳定众所周知,风险还是有的,有些地方的土地承包商还赔了,后悔不已。
七、困难群众如何安置?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对自己建房有一定困难的农户,可实行民建公助,鼓励群众互帮互助;对没有能力进行危房改造的特困群众,可由乡镇政府或村集体采取利用空闲房、修缮现有房、提供周转房等办法予以安置。”淄博市的困难群众建房享受无息贷款;平原县恩城镇制定了“困难户有多少钱享多少房权”的政策,特困户免费提供住房,楼房所有权归集体;汶上县杨店乡每个社区都规划建设了“零租房”,一室一厅一厨一卫,无偿提供给特困户、孤寡老人和年龄大的双女户使用,集体所有、流动管理,每个社区按10%左右掌握。从记者的调查看,凡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好的地方,至今没有发现一起因经济困难住不上房的情况。”
笔者分析:这个《意见》很好,但是在农村几乎百分百的人都有房住,而且房子都基本上是新盖的,不像城市那样还有人租房住或者当着房奴。如果政府真要改善农村的环境,可以多考虑一下在村中建设公园或者娱乐设施,硬化道路,大可不必再大动土木工程。因为,农村的房子能翻盖的都翻盖了,直接了当地说,新农村建设的课题提出的太晚了。如果强制拆掉新盖的平房换成楼房,也只能说是瞎折腾。
八、村民和集体会产生债务负担吗? “根据记者多地采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由于各种财政补助、奖励较多,政策灵活优惠,农民买楼房的费用普遍低于自己建房花费,大多数农民有能力承担。”
笔者分析:还是那句话,农民都已经早盖好了自己的房子,这时再谈什么补助、奖励,已经意义不大。真心想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的话,政府愿意补助农民盖平房吗?肯定不会。我认为,国家财政这几年很富裕,支持农村建设大呼隆,倒不如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去。
九、社区建设用地哪儿来?
“关于农村住房建设用地,《意见》规定:“由村民集资、政府或村集体统一组织建设的,可划拨供应”;山东省国土资源厅2009第87号文件规定:“各地在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上,要优先保障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用地。”按照这些精神,一些地方对符合城乡建设规划要求,尤其是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项目,采取了先建后拆、先占后补、先拆后建、边拆边建等多种方式进行。济宁市规定,各地根据需要可先期使用部分周转建设用地指标,3年内循环利用,效果良好。
在济宁市高新区,社区建设用地全部由政府通过招拍挂低价取得。说到建设用地没有被他人高价拍走的原因,管委会副主任鹿洪超说:因为新型农村社区是建设而不是开发,建设标准必须严格按照政府确定的实施,利润很低,所以开发商不参加拍卖;二是因为开发商觉得社区建设用地是公益用地,从道义上讲他们也想不参与。”
笔者分析:社区建设用地来源只能是先占用某片田地盖起社区,再拆掉村庄,逐渐入住。再把原来的村庄遗址开垦成田地,折腾一个大圈。
十、新型农村社区的楼房有无房产证?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2009第87号文件规定:“村庄整合改造建设农民住房,涉及占用国有土地的,向产权人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涉及占用集体土地的,向产权人颁发集体土地使用证。”济宁市经济开发区的土地属于国有,这里的负责人告诉我们:进入社区的农民全能拿到正规的受法律保护的房产证。在汶上县杨店乡滨湖社区,记者看到,这里的农民拿到的是蓝皮房产证,乡政府负责人说:因为土地是集体的,住房有使用权、继承权没有所有权,但持这个证可以抵押贷款。去年以来,汶上县就有2600多户农民办理了房产证,340户农民申请到1800万元的住房抵押贷款。”
分析:这一步主要解决的是农村住房能否抵押贷款的问题,原来的平房价值不高或者产权不明晰,银行不敢贷款,现在是楼房了,有蓝皮房产证书了,应该可以贷款了吧?其实这是个悬念,未来的走向谁也拿不准,城市的房子紧张,银行愿意接手,但农村的就存在很多风险。再说,新农村建设可不是为了追求能贷款而刻意的去盖楼房。毕竟,拿住房作抵押的风险,不是人人敢做的。
十一、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谁投入?
“从记者的采访来看,集体经济基础好、行动早的城中村和城边村,有的由村里自己建,如青岛市城阳区后田社区和北后楼社区。就绝大多数农村社区来说,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是由政府来投入,简单地说就是“楼上农民负责,楼外政府负责”。兖州市新兖镇牛楼社区由6个行政村合成,有3500户、12000人,按照市里配备服务中心大楼和“五化十通”标准,到目前,市镇两级已经投入1000多万元,整个社区建成后政府需投入4000多万元。齐河县南北社区的基础设施则由县直相关部门对口援建,总数也在千万元以上。汶上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他们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所得收益的一半用于社区公共设施建设。”
笔者分析:如果不搞大拆大建,政府直接在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上投资岂不是更好?
十二、社区维护运转费用谁承担?
“社区服务中心是保证社区正常运转的核心机构,其投入主体是政府,维护和运转也由政府承担。记者采访的所有社区都设置了商业设施,其受益全部用于社区维护和运转。同时,合村并居节省出的土地复垦后,或租赁给种养大户,或发展二三产业,形成的收入中部分用于社区运转。另外,各地政府应借鉴成都改革经验,在合村并居后,将社区运转费用全部或者部分纳入当地财政预算。”
笔者分析:社区服务中心的职能就是代替了原来的村支部,区别在于,村支部对每家每户都很了解,便于做工作,成立服务中心后,面对几个合并后的村庄村民,矛盾处理远非那么简单。
十三、土地被占用怎么办?
“新型农村社区要合并多个甚至十几个村庄,中心村的土地必然会被占用,但周边村拆迁复垦后增加的耕地远多于被占土地,将来由社区统筹安排,一般不会产生失地农民。如兖州市新兖镇东稻营村并入金村社区,占用金村80亩地,村里已确定将原村址土地复垦后等额还给金村。
失地农民基本集中在城中村、城边村或镇中村、镇边村。他们曾经拥有的土地或者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城镇扩展,或者用于园区建设。济宁市开发区通过两套住房的方式(一套自己住一套租赁)保障失地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烟台市莱山区还用土地收益为所有失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汶上县南站镇通过发展二三产业解决了包括失地农民在内的全镇1.6万劳动力就业。从记者的采访来看,各地对失地农民都做了形式不同的就业和养老保障。”
笔者分析:原来天然分布的自然村,被高度集中成一个人口密集的大社区,既不利于卫生,也为疾病传染创造了条件;村子被合并,原来的土地将被重新分配,距离变得遥远,种地肯定是不方便了。
十四、迁村并点后农民咋种地?
“齐河县南北社区并点之初,农民以土地入股成立了“晏城银合粮食合作社”,每亩每年基本分红900元,入股农民再以“农业工人”的身份到合作社劳动,每人每天30元工资。综合采访判断,合村并居后,土地规模经营、土地向种养能手或者农业合作社集中已成为趋势。
没有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地方,由于社区半径一般在2至3公里,出行也方便,不必为耕地远而犯愁。同时,可以通过强化社会化服务来提高生产效率,如兖州市有良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亩地每年用工只有7天,其他的全由社会化服务组织帮着做了,耕地离家稍远也无多大负担。”
笔者分析:这个问题很关键,在农村已经引起恐慌了,很多农民私下议论,土地被集中到有钱人手里当地主,我们去给他们干活。笔者对原文提到的利益分配方案还是持怀疑态度,首先,无论土地集中与否,一块土地的粮食产出基本是个定值,它由小户种植也是那么多收入,换作大户种植也还是那么多收入,不可能凭空增加多少。反而令农民丧失了种地的自由度。其次,根据成都市的土地大户经营看,为了获取高于一般土地的利润,就必须放弃粮食种植转而种植高风险高利润的特色作物,如药材、花卉等。这种情况如果一旦全国性的推广开,利润必然荡然无存。
十五、节省出的土地如何经营?
“合村并居节省出大量的土地,这些土地一部分用于发展特色农业,一部分用于二三产业开发、租赁。单县高韦镇大徐庄村建成社区后,节约出土地860亩,复垦后用于葡萄园建设,每年为集体增加收入40万元,并居农民还可以到葡萄园工作。兖州市新兖镇牛楼村准备将节省出的600亩地当做股份,正与企业接洽合作上大项目,将来全体村民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红。济宁市开发区人均预留一分地,由村居集体统一建设工业园对外租赁,增加集体积累,保证居民福利。”
笔者分析:这样的经营思路在不合并村庄的情况下,把全村的土地集中起来重新分配,划分成特色农业、二三产业或者租赁,也会做得很好。集中起来,是能节省出可怜的一点土地,但到底能创造多少效益,还是个未知数,原文只看到好的一面,对风险分析不足。因为新农村建设是全国性的,分析这样的问题一定要站在全国性的高度去分析,在农村土地不得用于非农用途的红线下,有多少项目会来投资?
十六、迁村并点会“消灭村庄”吗? “目前,我省以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为契机,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而实施的迁村并点,是符合农村城镇化的趋势,顺应农民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的需求而进行的,绝不是要消灭村庄。合村并点的前提是多数农民需要并同意、经济条件具备、发展时机成熟,而不是想当然与“一刀切”,尤其对特大村庄、特色村庄、民族村庄、偏远村庄及前些年新农村建设比较好的村庄就应该另当别论。济宁市共有6274个建制村,他们经过调研与筛选,保留了702个具有历史文化和产业特色村庄;德州市大部分民族村庄都得到了保留;经济基础比较好的青岛市城阳区,对偏远村庄也区别对待,基本保留这种村庄的现状。诸城市委书记邹庆忠表示,即使经过一二十年努力,农村居民基本完成向社区中心村的聚集融合,但预计仍会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农民保留传统的居住和生活方式。” 笔者分析:一刀切式的农村城镇化,肯定会消灭乡村文化。自然村地保持乡村文化功不可没,很多考古发现和传统手艺就是在农村里得到了完美保留。为什么城市做不到这一点?每一个自然村都有一个祖传的村名,都有自己的族谱,自己的民居风格,这都是文化。而拆掉农村建成社区,这一切都会荡然无存。我对农村城镇化的理解是生活质量的提高,而非简单的建筑格局革命。
6.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篇六
***抓住煤矿沉陷区群众搬迁安臵的契机,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率先在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通过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合村并点,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为经济转型腾出了空间,改变了旧的农村面貌,改善了农民生活质量,提高了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坚持高起点规划,同步城乡和谐居住环境
一是新型农村社区整体布局规划。新建社区做到“三个尽量”,即尽量向县城集中、尽量向镇区集中、尽量多村并建,实现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合村并点,全市303个行政村有73个并入城区、81个并入镇区、149个通过合村并点建成56个新型社区,形成城区为主体、重点镇为支撑、新型社区为节点的新型城镇体系。二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在规划建设中引入“城”的理念,本着“一代人建房、几代人居住”的原则,一步到位,高标一流,使新建楼房结构合理、外观雅致、环境优美,彰显大气洋气雅气,努力建设“百年社区”; 制定“1+25”的配套规范,注重道路、水电气管网、通讯、垃圾及污水处理,学校、幼儿园、卫生室、超市、游园绿地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三是交通廊道规划。按照道路“842”和绿化“532”进行规划,郑州至***
区快速通道为双向8车道,两侧各50米绿化带;***区至各中心镇道路为双向4车道,两侧各30米绿化带;各镇区至新型农村社区道路为双向2车道,两侧各20米绿化带,形成顺畅快捷的绿色通道。
二、注重合理布局产业,实现城乡集约节约用地
一是就近规划建设创业园。在全市布局4个省、郑州市级产业集聚区,在城区、镇区、社区附近规划建设不同类型的创业园区、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方便群众就近就业。二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腾出的土地,留出一部分用于发展工业和现代农业。实施合村并城、并镇、并点后,预计全市可节约土地8万多亩,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用地保障。三是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鼓励引导社区居民将承包地以入股、转包等形式向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流转,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目前,全市集中流转土地
6.8万亩,共涉及13个乡镇、1.78万户。
三、着力破解资金难题,带动政府与民间资金帮扶
一是根据实际,利用煤矿包赔、上级奖补、政府配套、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二是按每户10000元标准对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行奖补。三是整合农业、水利、交通、教育、环保等涉农项目和资金,首先保障社区建设需要。四是鼓励引导“双强”村党支部书记和民营企业家捐资帮扶,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2008
至2011年,共奖补资金3.2亿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4.1亿元,带动民间资金25.2亿元。
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打造城乡干净整洁品牌
以道路拆迁和廊道绿化为切入点,着力打造道路顺畅、宜居生态、干净整洁的城乡环境。一是按照道路两侧“532”的标准进行拆迁绿化,郑登快速通道新密段两侧各50米,郑密路、密杞路、密荥路、王超路、王观路道路两侧各30米,镇区至社区道路两侧各20米内及有碍观瞻的建筑物全部拆除。印发了《***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拆迁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拆迁范围、补偿原则和标准,加强组织领导和拆迁补偿资金发放,强化督促指导和拆迁群众安臵等,确保和谐拆迁、稳定拆迁、安全拆迁。目前,已拆迁73万平方米,绿化培土38万方,绿化栽植427.25万平米。二是在全市持续开展“清洁家园、美化乡村”、村容村貌路容路貌等一系列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建设一批垃圾处理设施、游园绿地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配备环卫工人7400名,达到每个村民组均有清扫保洁员,改变了过去“脏乱差”形象,树立了新密干净的品牌。
五、创新工作推进机制,激发社区建设干事热情
一是专门成立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挥部,由四大班子领导挂帅,统筹协调、督促推进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特别是对规划、土地、资金等重要问题,及时研究部署,及时协调解决,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障。二是专题研究制定《***
7.关于新型社区警务工作探析 篇七
社区的发展是城乡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一项成果, 它的发展和完善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而其中社区的治安就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在当今新形势下, 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为复杂, 各种治安问题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因此人们对社区治安有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 新型社区警务工作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城乡社区警务”被写入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基于以上几点, 对新型社区警务工作展开探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新型社区警务工作的意义
第一, 构建新型社区警务工作能够打破传统警务“重打轻防”的思想局限性。在传统的社区警务工作中, 打击治安问题一直是工作的重点, 在工作策略上, “发案—打击—再发案—再打击”成为了一项固定的工作模式。对此, 我们要明确的是, 传统的警务工作中关于使用法律手段打击犯罪的方法具有其正确性,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工作方法的局限性, 过于被动以及无法持续是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1]。而新型社区警务工作是在全新的观念下所建立的工作方法, 它要求基层公安机关树立警务前置、警力下沉的新观念, 同时也倡导社区公众参与治安管理中, 使社区警务工作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 从而建立以人民群众为内源动力的工作结构。
第二, 构建新型社区警务工作能够打破强权警务的惯性思维。所谓的强权警务就是一种对社会实行强力控制的行为, 这种警务工作方式很容易造成警方滥用警力的问题, 形成粗暴的工作风气。从其结果来看, 强权警务不适合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新型社区警务工作则是一种打破强权警务惯性思维的工作方法, 它能够使社会更加和谐, 是人民群众的基本人权得到保障, 同时也能改善警察的形象和警民之间的关系。
第三, 构建新型社区警务工作能够使我国和谐互助的优良传统得到传承。社区警务工作与我国古代的社会治安管理有着很深的联系, 自春秋战国开始就有国家建立社会管理体制并付诸实施, 比如齐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那时候的社会治安管理就是我们当今社区警务工作的前身[2]。在当今新形势下, 新型社区警务工作的构建离不开家庭观、强烈的乡土情结、传统的文化习惯等因素, 而这些因素都是我国古代的社会治安管理的核心内容, 是和谐互助的优良传统, 因此说构建新型社区警务工作使我国和谐互助的优良传统得到传承。
三、当前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社区警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警务观念、警务运作机制、警务资源利用等三个方面。
首先, 从警务观念来看, 主要有三点问题。其一, 当前的警务工作人员自上而下普遍存在着重视打击犯罪而轻视防范犯罪的思想观念。从公安机关的领导层来看, 上级领导经常给下级单位下达硬性破案指标, 于是下级单位中的警务人员就只能尽力去完成。而在过于繁重的工作之下, 社区警务人员无法使出全力投入到社区警务工作中, 造成社区警务工作经常处于停滞的状态。其二, 警务人员缺乏服务意识, 惯于将自己定位在管理者的身份中。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指导下, 警务人员与社区单位或居民之间无法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 于是就使得二者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其三, 重形式而轻内容的工作思想比较普遍。当前的社区警务工作人员, 从领导到民警, 都对新型社区警务工作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而将注意力放在社区警务室的形式上的改头换面。
其次, 从警务运作机制来看, 社会化的程度不够高、警种分工过细、运作模式过于统一等是最突出的几个问题。公安工作是一项社会性非常强的工作, 然而目前的公安警务机制在运作上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与外界的联系非常少, 几乎是处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中。同时, 警种分工过细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在这种分工形式下, 警种的机动性比较差, 警务人员的工作受到职位、工作任务、工作目标等的影响较大。此外, 运作模式过于统一也使得警务人员的工作受到限制, 各个派出所有自身的情况, 而套用统一的运作模式只会使工作僵化。
最后, 从警务资源的利用方面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没有充分利用政府等职能部门的资源。社区原本就属于行政管理的对象, 因而社区警务工作必然也与政府、党委等部门有关联。而目前的问题是新型社区警务工作没有利用政府与党委的职能, 在警务工作的规划等重要问题上没有与之协商。第二是没有充分利用群众及社会组织的力量。公安机关的力量是有限的, 它并不掌握控制犯罪所需的所有资源。然而当前的情况是警民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淡漠, 社区群众及社会组织的力量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用。
四、如何构建新型社区警务工作
构建新型社区警务工作, 需要做到继承与创新。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第一, 构建新型的警民关系。新型的警民关系是指平等互助、情感联系紧密、建立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警民关系。关于构建新型的警民关系, 一方面, 要重新建立警民之间的信任。警民之间的信任的建立, 有利于安全管理工作的展开, 同时也有利于利用群众的力量。因此, 对警务人员而言, 提高公信力是关键。在具体的行为方面, 警务人员要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坚决杜绝贪赃枉法、执法腐败等行为。另一方面, 要提高警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新型社区警务工作是一种服务性较强的工作, 社区群众是服务的对象, 而警务人员是服务者。对此, 警务人员务必要做到关心人们群众的每一件小事, 维护群众的权益, 同时还要将政务信息和警务信息公之于众, 让群众对社区警务工作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第二, 建立全面的政警管理系统。首先, 要将社区警务工作纳入党委及政府的领导下。社区警务工作若没有党的领导, 则比较容易在政治方向上走偏, 因此要在社区警务工作中建立党委领导班子, 让工作处于党的正确领导之下。而政府的领导同样很重要, 在政府的领导之下, 社区警务工作不仅能够得到资金支持, 而且还能得到其他方面的支持。对此, 社区警务要置于政府的领导之下。其次, 要建立新型的警务工作机制。新型社区警务工作的运行机制对提高警务工作的效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社区警务工作要做出一些改革。一方面, 基层派出所要得到发展与壮大, 警力的数量要充足, 警力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要将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民警分配到社区。另一方面, 派出所的决策权应该放宽。决策权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警务人员的工作范围, 而将这一权力从上级公安机关下放之后, 派出所就能够自行组织各种打击犯罪和防范犯罪的活动, 工作的机动性得到增强。
第三, 加强公安实务工作。公安实务工作是指实有人口管理、社区情报信息采集、社区的群防群治等各项工作。首先, 从社区的实有人口管理方面来看, 社区警务工作应该将重点放在高危人群的管理上, 因为这一类人虽然在数量上比较少, 但是对社区、对社会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是威胁社区安全的最主要的因素。其次要重视外来人口的管理。外来人口在数量上比较多, 同时流动性强, 关键是道德品质方面良莠不齐, 所以应该重视这一类人群的管理。最后是常住人口的管理。因为他们有固定的居所、稳定性强, 且一般都没有犯罪记录, 所以可以在管理工作中将常住人口的管理放到高危人群和外来人口的管理之下。
五、结语
构建新型社区警务工作是社会现实的需要, 同时也是社区警务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当今新形势下, 只有构建新型社区警务工作, 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 才能体现出社区警务工作的现实意义。
摘要:社区警务工作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社区安全的管理与防范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因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然而, 在当今新的历史时期, 社区警务工作面临着新的环境, 产生了新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新型社区警务工作的建设。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社区警务工作中的问题, 并就此提出了几点关于构建新型社区警务工作的方法, 以期能够为完善新型社区警务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社区,警务工作,探析
参考文献
[1]李德全.新型社区警务工作的若干思考[J].公安研究, 2012 (05) .
8.新型社区 篇八
着力提升认识,凝聚发展共识
自南阳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启动以来,南阳广大干部群众以学明白、想明白、说明白、做明白为目标,突出“学”,立足“转”,着力“化”,注重“做”,认识不断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成为广大农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目前全市100个试点社区中98个开工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6亿元,新建社区服务中心28个、文体广场31个,已建成住宅1.56万套,在建2.1万套。
在学明白上下功夫。南阳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县市区、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赴新乡、安阳、洛阳等地市考察学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各县市区也相继组织了不同层次干部群众参加的学习考察活动,广大干部群众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坚定了信心。
在想明白上下功夫。南阳市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适应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是在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粮食产量有增长的前提下,走出一条“三化”协调发展路子的必然选择,对于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讲明白上下功夫。南阳市各级党员干部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是什么、规划是什么、路径是什么、措施有哪些、自己怎么做”等走进居家各户,步入田间地头,讲意义,说政策,夯实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群众基础。
坚持规划先行,强化产业支撑
南阳市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实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四规联动”,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科学布局。统筹考虑自然条件、产业优势、规模效益、历史文化等因素,经充分论证,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布点。全面进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分期分批逐步把南阳市行政村整合为新型农村社区。
二是抬高起点。选择有实力、水平高、资质高的规划设计单位,科学编制规划,确保高标准、管长远,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确保30年不落后。同时,要充分发挥规划的作用,坚决做到“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不建没有经过规划设计的房子”。
三是突出特色。按照“因地制宜、彰显优势”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习俗,保护、传承中原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突出个性、特色和品位,选择适合各自的建设模式,形成聚散相宜、大小适度、错落有致、特色凸显、匠心独具的特色和风貌。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是促进农民向社区聚集,让农民能够享受到社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如何解决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使群众搬得起、可居住、能发展、快致富?
南阳市坚持把产业发展放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位置,以农村社区化、农民职业化、农业现代化为方向,强化产业的支撑作用,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一是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依托各地不同的资源优势和种养传统,着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现代化养殖业和规模化林果业,加快发展有地方特色的小辣椒、花卉、中药材等特色支柱产业,努力打造一区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格局,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来源。
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扶持壮大一批经营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农产品深加工“航空母舰”,拉长产业链条,让农民分享更多的农产品增值收益。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促进土地流转,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升值效果,使农业由传统产业变为优势产业。
三是促进创业就业。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个项目来运作,与产业集聚区建设结合起来,转变农村发展方式,打通一、二、三产业,促进社区居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或创业。
四是确保可持续发展。在新型农村社区产业发展中,始终坚持守好1302万亩基本农田这一“红线”,牢牢守紧林业、水系等生态保护区这一“绿线”,确保不牺牲农业和粮食、不牺牲生态和环境。
完善政策体系,破解建设难题
目前,资金和土地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瓶颈制约,南阳市在实践中改革创新,积累经验,闯出路子,找出破解难题的办法。
一是拓宽筹资渠道,着力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市、县财政都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引导资金,积极整合、捆绑使用各项涉农资金,集中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协调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探索通过土地、房产抵押等办法,加大对农户建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商参与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也可采取企业、社会共建的办法来破解建设中的资金瓶颈。除此之外,发动农民投入一点,多管齐下解决基本的建设资金问题。
二是用好“三项制度”,着力解决“地从哪里出”的问题。灵活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置换和土地综合整治“三项制度”,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空闲地和废弃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采取按村兑出、相邻滚动、合村并点、集中连片的模式进行宅基地整合,最大限度挖掘农村土地潜力。落实“建新拆旧”措施,与群众签订切实可行的土地置换和拆旧复垦协议。同时,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中原经济区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结合各地实际,突出节约集约,努力破解用地矛盾。
三是建好长效机制,着力解决“管理怎么办”的问题。建立社区管理的长效机制,维护好社区环境,改变农民群众长期存在的不良生活习惯,提倡文明新风尚,探索新型社区居民自治管理体制,真正把农村建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管理民主、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
健全工作机制,突出为民惠民
在推进过程中,南阳市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农民,一切依靠农民,始终坚持惠民为本,始终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
一是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从社区规划、拆迁复垦、建设模式等全程实行“四议两公开”,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群众当家做主。
二是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和选择,顺势而为、量力而行,稳健有序推进。
三是建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按照城市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做到有社区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养老机构、超市便利店等,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革故鼎新,任重道远。南阳市在体制机制上应重点做好“四抓”:
一抓组织领导。南阳市成立了市委书记李文慧和市长穆为民牵头的高规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小组,建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各县市区都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了职责明确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
二抓协调配合。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重大项目和政策支持范围当中。进一步明确市直有关部门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职责,做到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项目上优先安排,努力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三抓宣传引导。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运作模式和建设规划,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四抓督查考评。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南阳市委、市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周通报、月站队”制度,南阳市委、市政府成立督导组分包各县市区,督查组一周一碰头、一通报,每月对各县市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排序站队,年底进行总结,严格兑现奖惩,以此加压增责,开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新局面。
9.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汇报材料 篇九
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我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危房改造作为全镇工作重中之重,以群众为主体,以市级示范点和社区中心村建设为突破口,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务实苦干,全速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
一.社区建设进展情况
去年,我镇按照“一城五点”的总体规划要求,顺利启动了新苑、马庄、尹村三个社区建设。目前,全镇已建成五层住宅楼26栋,15.6万㎡,在建居民楼3栋,1.8万㎡,拆迁房屋879户,腾空旧村址800余亩。三个社区的前苑村、马庄村、解放村的旧村址复垦工作已经完成,并顺利通过了省国土厅的验收。为39户农村贫困家庭实施了危房改造。
苑庄镇驻地规划和驻地社区于2010年7月份通过评审,位于镇驻地的新苑社区包括9个村,1.5万人。目前,新苑社区前苑村已完成整村搬迁建设,建成10幢五层住宅楼6.7万㎡、商业楼房9100㎡,1700㎡的社区服务中心和8000㎡的群众文体广场以及3300㎡的中心小学投入使用,新苑大道及其他驻地街道完成了硬化、绿化、亮化。近期,我镇将全面启动新苑社区李村、丁庄村社区建设,李村建设住宅楼6栋、3.6万㎡,丁庄村建设住宅楼4栋、3万㎡;马庄社区启动梁庄村,建设住宅楼3栋、2万㎡;尹村社区尹村建设住宅楼3栋、2万㎡;同时完善
组织外出参观等方式,充分调动了群众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同时,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危房改造、安居工程等政策结合起来,营造全民共建、全员参与的浓厚氛围。
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实行一线工作法、指挥部工作制。镇里成立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统筹指挥全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依托社区总支建立6个社区建设一线指挥部,把机关骨干选派到农村社区一线,实行副科级干部包社区、社区总支书记包重点村、民情书记包一般村、村组干部包组联户工作制度,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
四是坚持以群众为主体,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代表全程参与宣传发动、房屋评估、拆迁安置方案、工程招标、质量监督等工作,就群众关注的户型、拆迁补偿办法、回迁价格、选房等问题,组织群众代表逐户征求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五是加强监管,规范各项工作程序。加强资金管理,所有社区建设资金一律纳入镇经管站专户管理,所有支出一律经群众代表签字后方可支付,所有账目一律经群众代表审议后方可入账。加强对建设手续的监管,规划、图纸、监理、合同健全的才能开工建设。加强对建筑质量的监督,镇里聘请了2名专业人员,每天到各个工地检查,确保了施工质量。
六是强化民生保障,确保社区建设和谐推进。聘请物价部门对拆迁户原有住房科学评估,并张榜公布,征得群众认可;在安置期内发放搬家费和房屋租赁费,动员群众腾空住房、主动搬迁;对困难户和老年人建设周转房和老年房,解决了群众后顾之忧。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所有拆迁的村没有发生一起群众上访事件。
222
222
2金筹集、管理和使用。实行“五个一点”筹资方式,即盘活村集体资产自筹一点、动员群众预交一点、争取上级扶持一点、农户联保贷一点、建筑商垫一点。同时,加强社区建设专项资金监管,依托镇经管站明确了“三个一律”工作纪律,即所有社区建设专项资金一律纳入镇经管站专项资金账户管理;所有支出一律经群众代表签字后方可放款;所有社区建设资金账目一律经群众代表审议后方可入账。社区建设专项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帐核算,镇经管站设立社区建设资金专项账户,各村所有社区建设资金一律纳入镇经管站专项资金账户管理。实行资金支出报签制度,因社区建设需要支出资金的,由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说明事由,填写《社区建设资金审批单》,经支部书记、群众代表或理财小组成员签字、盖村委会公章后报经管站审核,经镇长同意后拨付现金。资金账目根据有关财务规定,完善手续加盖理财小组公章后交经管站整理入账。严肃资金管理纪律,不准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隐瞒不报、账外账,不准截留、挤占、挪用社区建设资金,镇纪委、经管站、财政所对社区建设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每月进行一次监督检查,若有违反者,将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3、社区建设的各项手续办理和落实情况
社区建设中所需的可研报告、环评、土地、立项、规划施工许可等建设审批手续由镇政府提供相关材料和费用,符合规划、暂不具备条件完善建设审批手续的项目,必须进行质量、安全报监,并经县直相关部门放线、验线,经县指挥部同意后方可开工建设。已办理完毕,工程施工严格按照招投标的方式
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
4、统筹社区产业发展。探索建立社区建设、招商引资、富民产业相互支撑的机制。把农村社区建设和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园区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依托社区建设解决招商引资、富民产业的土地瓶颈,借助招商引资和富民产业为社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
【新型社区】推荐阅读:
新型社区调研体会12-11
建设新型社区打造未来新城09-26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提纲09-04
第一书记新型农村社区调查问卷12-14
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07-15
新型无机材料08-20
新型肺炎作文08-28
新型肺炎疫情心得07-27
新型肺炎防护手册07-28
新型职业农民汇报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