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课改心得

2024-06-17

小学美术教学课改心得(共10篇)

1.小学美术教学课改心得 篇一

小学数学课改教学心得体会

飞山小学孙靖霞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下面我谈一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一课时,教材给学生提供的超市买玩具的情景是学生一般都经历过的,容易从中提出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便于调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关注了知识过程的呈现,探究性的学习、合作性的研究更多地出现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

1计算,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些设计使数学学习摆脱了机械乏味技能训练,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探索和思考,对知识的应用也变得灵活。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尽力则行”的要求和评价,既承认个人的局限又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因为努力是每一个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种结果却不是我们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变重结果评

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淡化“区分”,突出“转变”,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所言:“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现状和进步。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2.小学美术教学课改心得 篇二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学生观的转变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和研究者, 因而我努力转变观念, 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为新课改教学的实施提供先决条件, 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本人在思想上已把学生看作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性且可以教育引导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 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创造力的。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面对全体学生, 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和爱心, 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动脑筋”和“活动与探究”锻炼学生的动脑、动口和动手能力, 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训练和展示自己的独特才能, 让他们能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成功和被其他人欣赏的滋味。在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时, 我让学生观看教材第八十九页的四个兵勇, 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 用黄泥制作出来, 然后将学生的作品收集起来进行评奖。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加强, 同时使他们学历史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更愿意上历史课

传统的行为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讲授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时间, 尽管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口干舌燥, 但是学生还是心不在焉、神情漠然。学生抱怨历史课枯燥难学;教师抱怨学生顽劣难教。历史课堂教学为什么会陷入这一怪圈呢?究其根源, 原因在于传统的行为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看成学习的机器,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 而是根据已有经验, 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把课堂主角地位让给学生, 才能从根本上跳出这一怪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方法很多, 如讲历史故事、表演历史剧、编历史小论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 借助地图、图片、电视、多媒体等。如我在教学“远古的人类———北京人”时, 让学生表演历史课本剧“北京人的一天”;在教学“司母戊鼎”时, 我让学生用手比画它的长、宽、高, 借助课桌, 想象它的重量;遇到探究课, 我就让学生展开活动, 如“了解身边的历史”, 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主体意识被唤醒。又如, 教学《中国远古人类》一课时, 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打磨石器, 他们乐于参与, 并从实践中感受到原始人生活的艰辛, 体会也很深刻。再如, 教学《秦的统一》一课时, 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旧中国七雄拼图, 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掌握了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这样,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增强, 课堂教学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三、历史教师的素质更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树立以学生为主, 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 充分备好每一堂课, 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和生机。如我在教学“萨拉热窝事件”这一历史事件时, 没有让学生充当课程的聆听者, 而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积极探究, 主动完成对意义的建构。我先让学生欣赏电影《萨拉热窝事件》片断, 然后提出三个问题:你同意普林西普的做法吗?怎样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你认为普林西普刺杀行为 (萨拉热窝事件)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联系吗?在我创设的历史情境中, 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并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一部分学生认为普林西普的行为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另一部分学生认为这与“9.11事件”是性质相似的恐怖主义行为。看到学生思维这样活跃, 我马上组织了小组辩论, 通过辩论,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 通过探究、辩论, 得出了“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的结论, 完成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经过近一年对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的教学和反思, 我体验到一节好的历史课, 不在于教师个人滔滔不绝的讲述和眉飞色舞的表演, 而在于学生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 是否和教师一起走进特定的历史情景同喜、同悲、同忧。要达到如此境界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1. 划分活动小组, 建构合作式课堂。

如我在教学《走近创业年代的英雄》一课时, 在课前我和学生共同制定了学习的主题:“流金岁月, 寻找英雄”。学生根据学习任务, 分成五个学习小组, 通过网络、报刊、书籍、寻访老人等方式去查找资料, 然后将查找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类, 在课堂上用各种形式加以汇报, 他们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再现了焦裕禄、王进喜、雷锋等英雄人物的事迹。通过合作, 学生在课堂上既展示了自己的成果, 又通过成果共享获得了“他人的帮助”。同时, 全体同学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彰显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当然, 合作的具体方式灵活多样, 选择什么时机合作, 以什么样的方式合作, 要由具体的学习内容而定, 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合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促进学生对意义的建构, 否则只能是流于形式, 事倍而功半。

2. 营造和谐氛围, 建构情感化课堂。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呆板、抽象, 但历史是过去的现实, 是由活生生的画面构成的, 历史人物也是鲜活的, 具有一定情感的。因此,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应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 让学生与历史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和情感交流, 深刻认识到历史有着重要作用。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的合理运用, 可以为教学活动注入催化剂, 有了它,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可以更好地步入学习的佳境。如我在教学“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时, 通过播放电影《甲午风云》片段, 再现历史情境, 使学生通过对具体的战争细节了解、感受民族英雄邓世昌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大无畏的气概。这样, 学生自然而然地与英雄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学生对于“中日甲午战争”的意义建构顺其自然地完成了, 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是很难产生的。

3. 主动参与乐于研究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他们多采用“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学习历史知识, 结果是“背完就忘”。学生用这种方法学习历史, 不仅所学的知识质量不高, 而且记忆的牢固程度也很低, 降低了学生的兴趣, 限制了其思维的发展, 与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背道而驰的。作为历史教师, 寻找符合研究式学习模式并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认为适当地让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 而撰写小论文恰恰属于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如在学《秦的统一》时, 我让学生编写秦始皇的小论文, 然后在班里进行评论。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不仅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研究的积极性, 课堂上形成了浓浓的学习氛围, 而且与学生平等交流, 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得到尊重, 建立起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和谐的关系得以巩固。

五、把学生当作朋友, 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1. 要想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 使教

师自己转变为“伴奏者”“研究者”及“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那么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就必然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式的合作关系平等对待, 教学中要用心倾听学生的观点、见解, 即使是错误的看法, 教师也要耐心倾听。教师要艺术性地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 与学生交换看法, 纠正其错误观点,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关系, 而不是传统被动式的师讲生听、师主生从的关系。也只有这样, 学生才可能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才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并向传统观念发起挑战。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会渐渐固立, 学生也敢于发问, 敢于主动向教师质疑。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展开的教育教学能够刺激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 正好达到了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的目的。学生的心灵得以开放, 个性得以张扬, 创造力得以开发, 这也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梦寐以求的。

2. 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上, 要以尊重、理解、宽容、赞赏的态度来处理师生关系。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个性特点, 尊重学生的选择、判断和意愿, 维护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严, 同时还应该学会宽容, 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多样性, 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会欣赏他人。

3.新课改中的教学心得 篇三

一、新课改要走出探究式教学的误区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探究式教学逐步走进了我们的课堂。现在好多物理老师往往把探究式教学同实验教学等同起来,这样的认识显然是错误的。科学探究在于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行为,变未知为已知。其中包括实验探究,但它不是本质特征,更不是全部。例如在动能定理的教学中做完实验探究后,我又采用了这样一个非实验探究方式,

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动能定理,我设置了一些具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探究动能的变化与哪些力做功有关。

第一种情况: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的1千克的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匀加速前进,水平拉力 ,物体在该力作用下运动了2m.

第二种情况:置于粗糙水平面上的1千克的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匀加速前进,水平拉力F=2N,动摩擦因数为0.4,物体在该力作用下运动了2m.

然后根据表格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后进行辩论。

二、新课改应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

扎实的基础、广博的知识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注重基础的传统应该得到肯定,决不能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注重基础知识对立起来。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吸收、记忆、理解、运用、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为此,我认为应该设立相应的综合课程,通过综合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了解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从多维的视觉来思考问题。

物理教学不应仅仅拘泥于公式的推理及运用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对创新思维的开发。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创新的欲望,使物理学科成为创新人才培育的重要阵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汲取知识,认识社会,感受生活,感悟人生。要给学生以无限的空间,让畅想的思维自由飞翔。

三、新课改应重视大自然对学生的熏陶

热爱大自然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大自然是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情操的最好课堂。然而我们的老师,或出于“不要浪费时间”,或怕学生出危险根本不带学生走出校门,于是学生被长期关在学校里,老师以为这样他们就会埋头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其实这样大错特错了。绚丽多彩的大自然,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在那辽阔而美好的天地里,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自然美,欣赏自然美,从而陶冶性情,培养高尚的情操。大自然以广阔的胸怀向学生展示出蔚蓝无限的天空、波涛汹涌的大海、雄伟壮丽的山川、奔腾不息的江河、千奇百态的鸟兽、万紫千红的花草树木,他们瑰丽的色彩、生动的形态、动听的声音、神奇的变化,会使学生惊喜万分、赞叹不已,忘记一切忧愁,留下美好的记忆,并从中产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带学生观赏自然风景时,老师应结合实际和教学内容介绍相关的自然和人文知识。也可让学生边走边讲,还可以让学生停下来仔细体验,使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四、新时期教师应善待学生的厌学情绪

现在有不少学生厌学,不能从学习中找到兴趣,甚至优等生也不例外。对待厌学的学生我们老师不能一味的谴责,要弄清他们厌学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通过近几年的了解和总结,我觉得厌学的学生大致有三种:

1.父母和老师的期望值过高,总想把自己没达成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使学生在心理、身体上的压力大大增加。

2.父母和老师对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定向有偏差,将学习知识的目的定在明天而不是今天。常对学生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得去修地球,去扫大街。”功利性过于强烈。这样,学生体验不到获取知识本身的快乐,而只注重别人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评价。

3.学生不会学习,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会学习的学生学得苦,学得累,学得烦。

面对学生的厌学,我觉得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措施:

(1)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是按照别人的评价去认识自己的。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赏识教育。

(2)鼓励学生自我激励。如果学生能够经常自我激励、自我鞭策,他便有可能避免学业上的失败。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激励的意识。其次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暗示,经常对自己说一句激励的话,比如说“我能行”“我一定能成功"等。再次是让学生从行动上摆脱消极情绪。

(3)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替代学生解题,养成学生的依赖性。要教给他们解决的方法,如教给他们如何去查工具书,如何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料、如何与同学讨论等。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选择重要的内容,教师可以加以指导。

五、新课程教学要加强赏识教育

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尊重和赞赏学生,学会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去鼓励学生,保护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在学生提出错误见解时更应 抓住其闪光点加以鼓励和支持,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例如:研究从同一高度以相同速率水平和竖直向上抛出的物体速度是否相同时,有同学根据机械能守恒得出“相同”的结论时,我们应该在学生知道用机械能解决此题时及时提出表扬,而后提醒学生注意速度的矢量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得以轻松进行。

六、新时期教师要拜学生为师,向学生学习

拜学生为师,其实很简单,但好多老师还是往往自恃高明,总不肯承认学生有些方面比自己强,这无疑扼杀了学生身上那些极为宝贵的意志品质。在这个知识化、信息化的社会里,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空前提高,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能力越来越强。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理论和信息往往比老师还要多,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因此,为了“读透学生这本极其丰富的书”,老师更需要向学生学习。向学生学习,是老师睿智和成熟的表现,这也可以说是终身学习思想的体现。为此我将每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让他们走上讲台扮演教师的角色,并轮流当组长给自己组里的同学布置作业。这样让学生做老师,可以有效地让他更为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学生所学的东西,如果能教给别人,则可让这知识更加扎实。因为要教人时,学生必须把过去因被动所得的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结合,这是一知半解的知识和理解绝对做不到的。

本着以上几个方面的教学原则,我想在物理教学中定会出现教学相长,和谐轻松的局面。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是精彩纷呈的,各家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不足,所以,我们作为物理教育工作者,应始终走在新课改的前沿,在不断创新发展中提高自己,做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

4.小学英语课改心得 篇四

为了顺应世界潮流的需要,为了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国家大刀阔斧的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要求所有教育战线工作人员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也如雨后的春笋般开始进行课改。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校本学期以四年级为课改的排头兵,开始了热火朝天的课改运动。通过一学期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在各学科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而英语结合“四位一体”教学,与新课改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英语教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具体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用。

新课改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能学,会学,坚持学。这一切都离不开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英语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小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初级阶段,能否让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学生能否学好英语的关键,它影响着学生今后各个阶段英语学习。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们每个班都进行了分组,形成了合作小组,每次布置任务时,我都根据每个小组的特点,进行不同的分工。比如,在学习星期的单词时,我就进行了不同的分工:一组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于是我要求他们准备教具:日历,音乐课图片,单词卡片等:第二组,学习成绩好,就负责学习新单词,第三组,语言能力强就负责拟定谈论的话题等等,通过不同的任务分工,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特长,节约了时间,同时也使学生都积极踊跃的加入到教学活动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可学习效率。另外,以小组为单位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们好强,喜欢赢的特点,每节课组织一场形式各异的竞赛或比赛看哪一组的任务完成的最好,能促进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团结意精神。这样,每节课上课都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活动,学生热情特别高涨,每次任务都会认真积极的完成,同时也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保持。

二、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同时关注情感、评价。

树立新的教师观: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新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人格上独立的人,是有个性差异的人。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 就要营造出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一个人,不管是谁都是喜欢的就会特别关注,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喜欢一个老师。就会特别关注他(她)所教的那门课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教态自然大方,课堂气氛融洽,教师不批评、讽刺、讥讽不会的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地开口说英语,上课时能够创设奖励激志,以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或是一朵小红花鼓励学生;课后多和学生交流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评价学生也是如此,教师要改变以往依靠成绩评价学生的习惯。一个孩子,除了学习成绩外,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德、智、体、美、劳等,我们不能因为一方面的缺陷,而否决了所有的成绩。比如,我们班有个孩子,因为家庭原因,学习成绩老是上不去。但是,他积极乐观,团结同学,对老师有礼貌,也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活动。所以,教师在注重学习能力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统一结合。

三、课堂教学目标明确,面向全体学生。

首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以人为本”,遵循发展性原则,分步骤、分阶段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处于能够达到,又必须经历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状态。为此,我们应课前认真备课,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采取形式多样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善于充当“指挥”和“导演”的角色,让学生成为每堂课的主要角色,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使他们体会到主动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其次,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能够从学生的个体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性格特点,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内容。正确处理“点”“面”关系,给每个学生以均等的学习机会,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在其天赋答应的范围内有所发展和提高。

四、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之处

5.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五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我反思的东西。

一、课改中的收获

课改中,我们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认真思考,把课程实施落到了实处,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我们的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推动和促进了我们的成长。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二)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长期的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

1、学生乐学、爱学、兴趣浓厚。教学中的精美教具和学具、生动画面、讲故事、猜谜语、集体抢答、小组竞赛让孩子们学得愉快、投入,使得学生在获得积极向上,活泼快乐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并使得他们的多种才能得以展现和培养,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快乐、有趣的。

2、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经常出现有的学生打断教师的话并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我还有不同的想法”,“老师,我有问题想问一问„„”,答案不唯一,解法最优化,学生思路逐步开阔,解题中不断涌现创新精神,数学课堂经常成为学生的“答辨”现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以及提出的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灵活的解题方法。

3、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获得成功体验。课改中,我们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去教学:学生能读懂的,老师一定不讲,学生能通过小组研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去讨论,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进而逐步学会学习。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活动中逐步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学风。

二、困惑与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习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习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5、课堂活动与缺少教、学具的问题。

在我们农村地区,虽然大部分学校都有拥有计算机,但每个班级都用计算机来上数学课还有一段时间。

6.小学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六

一、学生角色的转变,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学生能从学习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上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二年级的乘、除法计算中,都是先出现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接着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和经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组织相互间的交流找到算法,然后出现类似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谈出自己的观点后,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引导者和组织者。

以前的数学教师总是给人们一种沉闷古板的形象,因为以前的数学教师总是给予学生无穷无尽的练习题和单调乏味的公式定理,教师的工作也仅仅是在抄教案、上课、改作业之间循环重复。新课程中提到,教师应该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如,在二年级的“认识钟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许多老师不再满足于简单地讲授课本的内容,有的教师让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各式各样的钟表,丰富对时钟的认识;而新课程中强调要让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老师指引学生去探究数学规律,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和讨论交流中,与学生平等对话。

三、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个性化,不搞填平补充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算法多样化是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提出来的。例如某一种题目,只要求笔算,另一种题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种思路,这样很容易忽略个别差异,遏止了学生的创造性,何况有不少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种算法的。

应该明确“算法

多样化”与“一题多解”是有区别的。“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多样化”是面向群体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群体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该也不能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算法,否则只是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在与课改同行的道路上,我深知任重而道远,但是教学改革引发我们深思,使我们蜕变,为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也引领我走进新的天地。总之在数学课堂中,我要想方设法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主体能力,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和民主的氛围,尽可能的增加学生发展思想和方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维,表露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欲望,使他们各自的潜能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来。

《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贯穿着评价观念的转变。强调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课程评价应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和过程。这样的评价体系应做到评价目标多维性,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方法多样性,评价结果激励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小学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北队:高爽

7.新课改下小学品德教学初探 篇七

一、激发学生的情感,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在兴趣的指引下, 学生能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在小学品德教学中, 只有学生对课堂学习充满兴趣, 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深入分析, 使教学顺利进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年龄, 用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作为切入点, 使学生积极的融入到课堂学习中,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 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 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分析和思考, 提升道德品质, 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创设真实情境, 增加学生的体验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在小学品德教学中, 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真实的情境。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 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有效实现小学品德教学的教学目的。通过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表演和体验, 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在社会上的责任, 使品德教育起到实效。例如, 在教学《别把花草弄疼了》时, 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花制作一个头饰, 在课堂上进行表演。通过“花草树木”的真实表演, 让学生学会了如何爱护花草树木, 激发了他们热爱自然和保护花草树木的情感, 使教学实现了创新教学模式, 同时对学生起到了教育作用, 并把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和感受反映到他们的行为上, 增强学生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三、针对问题进行辩论,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品德教材中, 包含很多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让学生通过分析教材中现象的对错, 并通过开展辩论会让班级中观点不同的学生进行辩论。通过辩论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让他们通过辩论更加明确了对与错, 强化了他们的是非观念。例如, 在教学《网络连接你我他》时, 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学, 让他们辩论:网络对我们有利还是有弊?在辩论过程中, 学生积极思考, 通过正反两方陈述观点, 让他们明白了网络对自己的利弊, 并表示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制力, 使网络在生活和学习中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中采用辩论的方式, 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辩论过程中积极思考, 努力寻找支持观点的事例, 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通过辩论, 让正确的观点越变越明, 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 并让他们学会了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事物, 使品德教学真正实现了教育的作用。

四、从实际生活出发, 提高学生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换位思考让学生体会更多的情感, 使他们在体验过程中提高认识, 能够有效实现小品品德的教育。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在体验中产生的情感能够转化成道德认识, 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例如, 在教学《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 我通过让学生观看教材中的插图“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 让学生回忆在生活中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 以及只顾自己享受, 不考虑他人感受的事件。让他们分析和思考, 如果这些劳动者是自己最爱的亲人, 你还会用这种态度对他们吗?如果自己是这些劳动者, 有人对自己这么不尊重, 会有什么感受?通过让学生思考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 让他们树立“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道德观念, 改变以往自私的想法和看法, 用真实行动来践行在品德学习中获得的知识。

五、利用激励性评价, 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对学生及时正确的评价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更好的投入到知识探究中。在教学中, 教师要多对学生运用激励性的评价, 使他们在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 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 教师要实事求是的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肯定。学生都喜欢得到教师的表扬和肯定, 表扬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性的评价有很多, 如“你真是一个肯动脑筋的好孩子”“你读书真仔细”“你的思路很巧妙”等等。这有利于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接受挑战的进取心, 有利于创新人格的塑造。如果教师一味的批评指责学生, 态度过于严而有加, 学生的配合就不是很好, 甚至会激化师生间的矛盾, 引起不良后果, 当然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也就不高甚至消极对待。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心观察学生, 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 并对学生进行表扬, 使学生更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 使他们解决这些困难, 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8.在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心得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兴趣

一、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优化课堂新模式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素质培养最直接、最稳定的影响因素。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等形式开展了教学设计专题教研活动,学习如何确定合理的教学模式,明确其中每一个环节,如,新课的导入、情节的设置、练习的设计等,精心准备,创设出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优化自身,激发兴趣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一样事物,不见得是喜欢事物本身,可能是喜欢事物背后的故事,教学也是一样。很多孩子,他们可能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爱屋及乌,而变得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感兴趣,这样的事情,也不罕见。所以,教师本身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教学要以真诚的情感对待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不停讲解,发号施令的独裁者形象。而这种形象,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无疑是一块绊脚石。所以,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就一定要改善师生关系。一个有真诚的情感和良好情绪的人,更容易跟人亲近,也更容易让人倾心,这样学生才会信赖老师。

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语文课堂中,阅读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设计多种多样的阅读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过去的阅读教学模式较为程式化,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如,钱梦龙的“三主四式”,魏书生的“六步自学”等。教师应根据阅读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现代教育手段,全面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对话式教学。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对话应是开放、平等、合作、互动的,而且是动态和发展的。创造一个良好的对话情境,比如运用音乐、电影等手段,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在合作、互动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的思想碰撞在一起,充滿了无穷的可能性,更激发出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例如,本人引导学生读了《世说新语》的《陈太丘与友期》后,有学生认为元方敢于指出长辈的错误是一种率真,也有学生认为元方直接指责长辈在礼貌上欠妥,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对文本有了个性的理解,并在交流中发现了其他同学理解、思维、方法的独特之处,这样有利于调整、改进自身的思路,扩大视野范围。

其实,语文教得再好,方法再新颖,学生再欢迎,作业批改再认真,师生对语文课的感觉再好,如果考试成绩上不去就很难有说服力。所以,在语文作业上还应选择一些适应学生实际需要和考试需要的资料和练兵题,协调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运用能力和应考需要有机地联系起来。教育是爱的艺术,情感教育是师爱的集中体现。语文教师要对学生倾注热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进步的愿望,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参考文献:

王伯勋.语文教学情趣[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小学数学教师课改心得体会 篇九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阶段性中,我们教学一线的教师能够认真地按照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在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不少的令人欣慰的成绩。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说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使课堂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同时,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小学的数学课改中,也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屡屡出现。

一、为了增强课堂氛围,教师毫无目的地滥选用教学素材或教学游戏

新课改下的新教材,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以活动为编排主线,在情境中展开学习,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解决生活和生产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于是,许多教师为了体现这一教学理念,就喜欢创设了“分水果、吃水果”、“售货员和顾客”等等没有实际多大意义的问题情境,更有教师为了增强课堂的教学气氛,选择了一些毫无意义、脱离教学目标的教学游戏,既费时费力,又导致了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

现行的新教材,对学习素材的选择已经相当重视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的教师在选择素材时,过多地关注了素材的现实性和趣味性。经常选用一些情境相同或形似的素材,甚至选择了一些脱离教学目标的教学素材进行教学,随着选用同样素材的次数不断增加,学生经常受到相同或相似的信息刺激,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会越来越低。往往达不到教师预想的效果,往往事与愿违。因 为再好的素材,也会由于一次次的滥用,丧失其原本具有的价值,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新课程标准指出,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身边的实例作为知识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时,不仅要看它是否现实、有趣、更重要的是要看它能否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素材时,要讲求实效,不能乱用,更不能滥用,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用合适、有效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只有这样,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才不会走入误区。

二、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流于形式 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通过参加的各种的教学赛教课和观摩课时,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想象: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无论这个问题有没有讨论的价值?教师就马上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一下子,整个教室乱得象一锅粥,有的学生在做小动作,有的学生在闲聊,应有尽有,很少有学生在认认真真地讨论,也很少出现课堂生成问题。新课程标准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但许多教师对此片面的理解,认为小组合作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一味地强调合作学习,使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况且,许多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此,我们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是要选用合适的内容,提出具有思考性、有价值的问题。比如 在学习意见不同时,学生思考困难或答案多样时,安排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效果就比较好。

三、千篇一律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大大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挥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自从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也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只要是赛教课或者观摩课,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定要使用多媒体课件,这往往也成了评价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因此,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就泛滥成灾,无论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都统统拿来运用。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实质上,学生是跟着电脑设计的步骤一步步地走下去的,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即使学生的回答有所突破和创新,也还是得回到教师事先设计的程序上来。可以说,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大大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虽然多媒体课件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

用,特别是对我们边远的农村小学的教学改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学手段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服务的,它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而我们的课堂,就象一次旅行一样,随时就有可能发生意外,决不是可以完全预先设定的那样。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手段和教学目的之间的关系。不能盲目地追求使用多媒体课件,而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做到适度适量,恰如其分。

四、教师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过多,评价的形式也比较单一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评价理念和方式与过去相比有了一定的改观,但问题仍然不少。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回答问题后,不管这个问题是简单还是复杂,不管学生回答得怎么样,总能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还时不时听到教师说“回答得真好,表扬一下!”“棒、棒、你真棒!”接着下去就是学生有节奏地鼓起掌来,在不经意间,学生的一句不假思索的回答,有时甚至不着边际的回答,也能得到教师不断的表扬,可以说,表扬不断,掌声也不断。新课程虽然倡导对学生积极的、激励性的评价,但不是随意的表扬和评价。表扬要有针对性,当学生有所创新时,这时的表扬才真正具有激励形。如果过度的夸张表扬,会使评价丧失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也容易给学生造成迷惘。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终结性的表扬语言几乎成了教师全部课堂激励评价语言。极少涉及到动态的、形成性的评价内容。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教师一节课上下来很难达到预期的结果。

新课程强调要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强调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所以,我们首先要创造新的评价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从多角度、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对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价,使

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其次,要创新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能千篇一律地“棒、棒、你真棒!”、“好”、“好极了”这样类似的、雷同的评价语言。对于学生的创造性地回答,要及时作出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错误性地回答,则要指出学生不足的地方,同时要诱导学生进行反思和剖析,以便弥补改正。篇二:小学数学新课改的教学反思与总结

小学数学新课改的教学反思与总结

八百弓完小 罗建平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实现了逐步融合,由此引发了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崭新视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新课改下,我们以“追求智慧的数学课堂”为办学理念,坚持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中心,扎扎实实地开展学习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研究新课程的系列活动,努力构建“智慧的数学课堂”。

一、课改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标准粗线条地确定为五个方面: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学生投入数学学习的程度;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

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主要评价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环境是否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是否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

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主要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启发,敢于发表新想法、新做法的表现情况,评价学生智力潜能是否得到较好的发挥。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主要评价学生尊重别人、取长补短,合作学习习惯养成的情况和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特别是学生独立构建新知识的能力。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我逐渐受了新的教学思想,驾驭课堂和管理学生的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对课改很有兴趣,因此保证了课改工作的顺利进展。

二、探索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想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在这样 1 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

三、逐步推行探索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观念的转变问题。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我通过探索,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这样的:教学中应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当真正遇到有挑战性、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而学生个体又无法解决时,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当把握住“积极互信、个体责任、有效沟通、反馈及时”这四个要素。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同时,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总之,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带着新的理念,要用一颗智慧的心,从数学学习的需要出发。把新课程理念融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探究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2011年11月

2篇三:浅谈小学数学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课改、课改,学生学习习惯、课堂纪律都变差了!学习成绩也下降了!”在办公室常听到这样的感叹与怨言。许多教师感到茫然和困惑,甚至不知道该怎样上课了。教学中也出了一些问题,甚至走入了“误区”。应该说课改是适应时代发展和需求的,无可置疑。那问题出在哪?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某些课堂教学进行深入反思,不难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有不同程度地存在赶时髦,走形式的教学行为。

一、过于追求教学情境,干扰了学生知识的学习与思维的发展

创设情境已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潮流和时尚,越来越得到教师的重视,情境创设越来越多,绚丽多彩,这样干扰了学生知识的学习与思维的发展,同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案例】《小数的性质》一课的导入。课件出示:星期六,蓝猫走进了超市,来到了文化用品区买了一支钢笔。(课件播放超市里琳琅满目的物品用时近3分钟)师问:从超市摆放的物品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分析】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的意图很明显,利用蓝买东西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由物品的标价引出小数的性质,但有没有必要让学生欣赏超市的物品,这对教学有多少价值?学生看到琳琅满目的物品,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真能从数的角度来思考物品的标价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吗?虽然情境创设是联系数学与生活的纽带,但也不能滥用。

【对策】(1)明确情境创设的目的。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必须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的实际来进行分析,然后自问;我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什么,有了目的,再找准情境与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情境。

(2)创设简单有效,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我们创设情境主要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只要能使学生产生认识不平衡,引起思维冲突,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情境都是有效的情境,不用绚丽多姿画面,直接用简单的图画,教师的表情、语音语调、动作姿势和数学内在的魅力来创设情境,来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干扰因素,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探究过程中疏忽处理主宰者与引导者的关系

教学“两位数的笔算法”有位教师在新课开始,未作任何铺垫,就抛出一个例题“24×12=”让学生尝试。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多次失败后,教师然袖手旁观。直到即将下课,教师才和学生一道根据一个学生的“24×10=240,24×2=48,240+48=288”,思路推出“24×12=288”。然后草草收场。

试想一下,如果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教师能以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者的角色积极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去,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呢?

【分析】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理解存在着偏差,他们简单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必须从原来保姆式的角色转变到现在的放牧式的角色,表现为教师在学生遇到困惑甚至迷惑了前进的方向时,该出手时不敢出手。

【对策】(1)我们要把数学课程标准带来的新观念、新教材、新教法、新课堂要读懂、读透。

(2)深入理解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我们不仅要对教材进行推敲,还要对学生学习此知识的已有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过程都要进行仔细的推敲: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所需要的认识基础?学生已具有哪些生活经验?哪些内容学生需要讨论?哪些内容学生的思维会遇到阻碍?需要教师的点拔和引导,只有这样正确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教师才能掌控好课堂。(3)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拔,适时调控。

现在,我们在听课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只是少数优生非常活跃,小组合作实践时,他在指挥操作,合作讨论学习时,他在发表见解,全班交流时,他在汇报。课堂成了他们的“表演场”,而多数学生无形中成了听众、观众、接受者。【分析】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好的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已的意见说出来,侃侃而谈,神采飞,其余学生采取旁观的态度,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得不到锻炼,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不到培养。还有的学生默不作声,不注意听同学发言,不关心合作的内容和进展,自已想着自已的事。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并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对策】(1)我们把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事先安排好,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2)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要听完全整,不插嘴;二是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提出自已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然后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时间的发言的机会。

总之。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已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篇四:小学数学课改小结

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扶沟县实验小学 宋艳

一、做数学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教师的教学意图要靠教学活动来支撑。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去“做数学”。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1、操作。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让学生人人都去做圆的模型,动手变,动手摆,这样既发展思维,又开发智力。

2、模拟。好奇也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创设一些模拟活动。如:教学“元、角、分”一课时,设置模拟一个购物的实践活动,用准备好的钱到售货员那里买学具。提出数学问题,在情理交融中达到迅速理解,使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3、合作。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学时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多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活动欲

望,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找到方法。如,教学“可怕的白色污染”一课时,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调查与统计,然后让学生汇报调查与统计结果。

二、体验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能使学生对数学感到不陌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欲望。如:学习小数乘法时用“购物”;学习可能性用“摸球游戏”等一些有趣的课题表示,还有让学生坚持每周写数学周记,记录生活中的数学,总结生活中的经验,使学生学习不陌生、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数学新评价

素质教育评价包括:学习质量性评价,发展质量性评价,生命质量性评价。

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评价活动是重要的一环,它是对知识、对问题的反馈。评价的手段,首先用教师的反馈评价影响带动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评价。教师的反馈要全面、具体、民主,评价要公正、合理、具有激励性,使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和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其次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反思能力。如“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你觉得自己的解法正确吗?你选用的方法最好吗?”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全面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后开展互评,既要会评价自己,还要会评价别人,发挥评价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呼唤,在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不仅让孩子们今天学的好,还要让孩子们明天走得远,更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习的快乐幸福!篇五:本斋小学课改工作总结与反思

本斋小学课改工作总结与反思

一年来,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和各级课改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紧跟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真正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与学的方式,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对学

生评价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重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

学生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水平和质量。现将课改工作总结、反思如下:

一、课改工作基本情况

1、健全组织,优化资源,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把理论学习放在了重要位置。学校间周一次组织教师学习或自学《走进新课程》、《课程标准》、《课标解读》及其他学习资料和辅导资料。并专们为教师购买了记录本,要求教

师随时记学习笔记,每学期字数不得少于10000字,并至少攥写两篇学习心得或

论文,组织一次理论学习心得交流,并评出优胜者,颁发证书,学期末将记录本

上交学校评比打分量化,作为奖励。

除加强理论学习外,学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了各级领导组织的业务学习、培训。广泛收集课改信息,把握课改动态,学习借鉴外地或外校的课改成功经验,创生课改智慧,提升教育理念,创造性的开展课改工作。

2、加强研究,改进教法

教研是教学改革的推动力,只有抓好教学研究,才能促进课改工作不断的向

前发展。我做好了以下几项工作:

(1)积极申报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的研究,激活教师的创新思维,激发教师的创新欲望,找出问题,总结经验,改进工作,使课改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2)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给老师们提供研究教材、教法、学法的探讨

机会。通过集体备课,老师们相互磋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每学期至少进行

了两次集体备课,每一位实验教师均积极参加本组的集体备课活动,积极参与,在集体备课中,有所提高、有所改进,转变了思想、改变了教法,使教学质量不

断提高,为振兴教育贡献力量。

(3)上好研究课。任何教学改革,课堂教学都是重点。我们结合教学现状,立足本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了满足教师需求的课堂教学研究,采用多种形式上

好研究课,至少每月组织一次研究课。通过上研究课,知道了如何灵活地使用新

教材,选择教法,指导学法,进一步转变了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

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交流合作,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学习

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新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切实提高

了每堂课的质量和效益。

3、加强宣传,促进交流

加强宣传,促进课改信息的传递和学术的交流,是当今课改工作之一,只有

加强宣传,相互交流,才能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使课改工作顺利进

行。我做好了以下几项工作:

(1)确定学校班级信息员。负责搜集学校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对课堂教

学改革的看法、认识及出现的各种信息。

(2)召开家长会。我校在每学期开学初及期中考试后各召开了一次家长会,向家长汇报现在课改的进展情况,学生用书的改编、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 习及评价方式等。通过宣传,让家长配合学校搞好课改工作,有针对性的辅导孩

子的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

(3)聘请家长听课。请家长到自己孩子的班内听课是宣传课改的一个重要

手段。让家长亲自听课,了解现在课堂的教学方式,知道现在的课堂教学是引导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发现问题,交流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新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4)抓好高段与低段的信息交流。为使课改工作顺利进行。通过开展活动,利用“备、说、上、评”的形式,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使五年

级教师进一步了解低段在课改中是怎样使用教材,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教法与学法上有哪些改变,进一步促进高段教师向课改的方向迈进,加快了课

改的步伐。

二、力行课改,快乐上路,打造高效课堂初现可喜成效

事不论不清,理不辩不明。当老师们在各自的学科与班级不断的调整与尝试的时候,固有的模式在不断地受到冲击,一种种崭新的形式在不断地涌现。

如果说高效课堂是一次愉快的知识之旅,那么可以将这段旅程划分为五个不

同的阶段:一是自主学习,完成前置作业;二是组内合作,破解个体疑惑;三是

交叉展示,点评质疑答案;四是精讲升华,突出重点难点;五是当堂检测,巩固

教学成果。这五个阶段又有两条线索贯穿始终,那就是小组学习与编用导学案。

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小组学习与导学案密切交织、课

上课下有效互动、各类措施积极保障的课改进程里,学校的内涵建设、教学管理、人员风貌,一天天发生着改变,也许开始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似的不甚清晰,可在不知不觉间,日复一日,再一抬眼,早已经是芳草萋萋满园春。

推进课改最本质的变化是实现了教育的三个突破:教师角色的转变,“师 长”变成“学长”,教师变教为启,变教为帮;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教室功能的转变,教室变成“学室”,讲堂变

成“学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一)教师的变化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现今的高效课堂上,老

师的变化主要体现为:

1、集体备课由个人炮制教案体现的“怎么讲”,向集体编写导学案指向的“怎么学”转变;

2、角色意识由传统课堂滔滔不绝的主讲人向高效课堂循循善诱的主导者转

变;

3、重难点知识的讲解由以前教师的设问式自问自答向当下的启发式精讲点

拨转变;

4、课堂关注点由学生知识点的会不会这个功利结果向提高学习能力这个终

极目标转变;

老师们由衷地感叹:“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唯

一执行者,更多的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激励者、帮助者。教师的责任更

重要的是鼓励与唤醒,鼓励学生进步,唤醒学生的潜能,是帮助学生成长,而不

是代替学生成长。教师既是学生的教练,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二)学生的变化

教师的调整与变化最大化地释放了学生自主的空间,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 不同:

1、课上状态由沉默是金变为争先恐后,学生的参与热情明显提高;

2、课堂的主语由“我”变为“我们组”,团队意识、协作意识明显增强;

3、学生由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自学能力有所提升;

4、小组文化、课上展示、问题质疑等环节让我们惊叹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因为收获了成长的喜悦,他们对课堂充满了期盼。

“给我一个平台,我会还你一片精彩。”学生们如是说。

(三)教学效率的变化

作为课堂主体的师生在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学的过程在发生变化,因此

教学效率必然也在发生变化:

1、集体备课产生的导学案由以前的教案提醒自己怎么教直接指向学生怎么

学,学什么。再加教师上课前的有效培训,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目标避免了学生

课上走弯路。

2、小组合作使自学阶段的个人疑问得到组内、组间逐层排解,共性的高难

问题教师精讲。学情由以前通过作业的审查判断变为如今的学生主动交代,教师

把握得更为精准便捷。

3、最为关键的是学生的精力流失率、课堂参与率、检测优秀率都有所变化。

让老师和家长们最为欣喜的,当属学生在精神状态、参与热情、自主能力三方面

都有了长足进步,这是课改进入良性循环的先决条件。

三、取得的主要成绩 1、2011年11月市级课题《提高课堂作业的设计的有效性研究》顺利结题; 2、2012年 5 月成功举行了县级教育教学工作现场会;14位教师被授予市

级公开课教师。3、2012年5月被授予市级平安和谐校园; 4、2012年9月被评为县级师德建设先进单位; 5、2012年10月被授予首批“一星级学校”; 6、2012年10月被评为教育教学创新单位; 7、2012年9月王发山、张改华、赵敬伟荣获市优秀教师称号。8、2012年12月县级课题《对小学生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成效的研究》结题。9、2013年 4 月成功举办镇级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

四、新课改中的困惑与反思

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的教育观念得到了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得到了改善,课堂教学的模式有了突破,改变了学生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存在着诸多困惑:

1、合作讨论的时间与完成教学任务的矛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疑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符合现代的科学教育思想。但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往存在顾虑,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教师往往精心安排合作探究活动,但精彩的课堂活动之后,必要的练习量却受到了一定影响,虽然有形式多样的练习,但在练习的数量,题目类型的丰富程度上较以往稍有差距。大量的练习只能排在课堂之外。怎样既能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又能按时完成每一课时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上下大功夫,不能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矛盾。新课标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一些示范课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活动、游戏等掌握了教学内容,整堂课生动有趣,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良莠不齐,教师既要重视优等生的发展,又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需要,难免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不到充分体现,今后,应当为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探索的空间与环境,逐步调整教学思路,放弃一些形式上的东西,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提高学习兴趣。

10.小学语文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

石阡县第二小学校 余海琼

新课程改革实施一年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积极参与到课改的大潮中。回想这一年走过的教学路程,我既感到惭愧又感到欣慰,惭愧的是自己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微不足道,欣慰的是自己毕竟在三尺讲台上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没有愧对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现在我结合教改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深刻地体会到,改革,首先就要革思想,有了全新的思想,才能有全新的作为。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深入,强调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潜能、学习成绩、学习愿望和能力等,方法上将突出过程评价,分数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在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的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要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正如语文新课标所强调的那样:“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

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教学中找到快乐。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 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上一篇:宜兴市物业管理办法下一篇:古代最感人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