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总结

2024-08-14

历史学科总结(12篇)

1.历史学科总结 篇一

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钟招凤

本学期即将结束了,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如期完成了七年级历史上册的教学任务,现在期末复习工作也正顺利进行。回顾这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太多。下面就分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在这学期教育教学方面的心得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精心备教,全面把握高效课堂标准

本人力争在每节课前仔细研读教材然后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教每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用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一条谜语导入新课。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完课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录音带,让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如果没有认真备课,课堂气氛就比较沉闷,教学效果也不好。由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为了这一目标,我做到了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学习新目标,精心设计教法,指导学法,认真落实上课,作业,练习,复习,单元检测等环节的工作,做到超周备课,作业全批全改,不定时抽查学生的背诵和记忆。通过单元检测考察,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教学效果,使历史课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二、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的源泉。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这样做的: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从问题中学会自主学习。通过编写历史韵语或歌谣,要学生轻松识记历史知识,难以忘记。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三、多给学生鼓励和帮助培养学习自信心

由于本校学生基础差,学习感觉难度较大,学习信心不足,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求成,更没有拔苗助长,而是从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适时给学生鼓励,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用赞赏的目光看学生,相信这点不行那点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对有困难的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大胆的参与课堂。很多学生由怕历史到喜欢,由差到好。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四、转变教学观念,不仅教书而且育人

放弃老观念和老思想,放手让学生学习,让他们在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在教学中还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以上是本人对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工作中也有疏漏和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努力,力求更上一层楼。

五、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尽如人意。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2.历史学科总结 篇二

启发性教学因其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促进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掘, 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科教学过程中。在历史学科的能力培养过程中, 则更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地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本质, 提高学科能力。如讲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科学论断, 就是对民主革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进行判断总结出来的。这个问题涉及大量史实, 可让学生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 (2)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目的与作用; (3) 辛亥革命的目的与失败原因; (4) 北洋军阀和蒋介石集团要把中国引向何处; (5) 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及其政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斗争的。以上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政治力量 (农民、资产阶级、新老军阀) 除中国共产党外, 都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循序渐进的教学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 人们的认识是一个从低到高、由浅及深、由此及彼、从表到里的过程。认识结构理论也认为, 学生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必然影响或决定新的认知结构。而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最佳的“能力结构”, 也应该十分明显地表现出层次性。例如, 讲《明治维新》一课时, 在学生掌握了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意义和局限性后, 围绕这一问题循序渐进地指出: (1) 如何评价明治维新; (2) 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 (3) 比较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 (4) 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不能, 通过一题多解, 引导学生多方思考问题,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 又学会了灵活运用知识,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三、注意教学反馈

实施这一方法, 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应及时、有效地获得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 并加以整理和研究, 然后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融进新知识、新观点,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进行第二次乃至更多次的信息传输;二是学生在接受教师传输的消息后, 应积极、主动地将接受信息的情况反馈给教师, 以利于教师对信息输出加以修正、调整。要保证这两个方面的顺利完成, 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除师生心理障碍, 畅通反馈渠道;二是优化教学方法, 推动双向反馈;三是重视测试反馈, 注意考题导向。如讲到《太平天国起义》这一课时, 通过了解, 学生都看过《太平天国》电视连续剧。为此, 在课堂上设置前测环节:让学生说出自己熟知的清朝时的大事, 然后大家讨论哪些事件是真实的, 哪些是虚构的, 哪些是艺术夸张的等等。通过讨论, 教师对直接从学生那里收集到反馈信息进行点拔、调控, 为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了解上节课或以前学过的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 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为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为此, 在课堂上多采用让学生出题, 然后学生互相抽卡回答, 学生互相反馈、矫正等, 这样既突出了反馈信息来源的全面性, 又体现了反馈的及时性和互启性。教师可以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 修改自己原来设计的教学程序和方法。

四、正视学生的差异

根据学生不同的素质和现有的能力水平, 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能力要求, 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进行培养, 即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实施这一原则的意义在于, 可以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的学科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比如在课堂中, 让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时, 对思维敏捷型的学生要求其慎思, 注意思维的严谨性和灵活性、逻辑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明性;对思维迟缓的学生则给以启发, 不要求其回答快速反应的问题;对优秀生, 引导他们对某些问题做适当的延伸和拓展, 增强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差等生进行个别辅导, 在强化基础的前提下, 提高其思维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等等。当前历史学科能力培养中存在着两个倾向:一是脱离大多数学生的实际, 片面向优等生看齐, 造成了多数学生无法接受或消化不良;二是过分迁就差等生, 降低难度, 不惜牺牲优秀生的能力为代价, 而求得低水平的整齐。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理解学生的差异, 以优秀学生的学习去带动和促进差等生的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如讲到屈原以身殉国时, 有的学生提出这是屈原爱国精神的体现, 有的说这是屈原以死抗争, 意在唤醒民众, 但也有学生提出, 屈原投江自杀是逃避现实, 是懦弱的表现。除考虑学生的个性外, 教师在上课提问时还应考虑到男女学生的不同视野和性别优势。男生比较关注军事和政治领域的问题, 抽象综合思维能力强, 而女生则更多关注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的问题, 形象演绎思维的能力强。例如, 在评述秦始皇、汉武帝等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评价农民战争的成败得失, 评判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是非曲直等问题时, 就应多发挥男生的主体作用, 而在细说古时的衣食住行, 介绍古代的典章文物, 揣测古人的喜怒哀乐方面, 应多发挥女生的作用。

五、课堂中的情感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感情,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是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原则, 也是教师实施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之一。如在展开“楚汉战争”的生动情境后, 从历史人物个性品质的角度分析“实力强大的项羽最后败于实力弱小的刘邦”的原因, 指出:“实力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只有具备谦虚谨慎、严以律己、任人唯贤、艰苦创业等高尚品质的人, 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而刚愎自用、居功自傲、缺乏理智的人最终必然导致事业的失败。”这就发展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个性思想品质, 在情感培养的过程中提高思辨能力。

3.历史学科总结 篇三

一、整合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原因

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有许多共通之处,历史学科常以文字为载体进行表述,语文学科常以历史材料为背景进行表述。一般来说,教师只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比较了解,而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不太了解,这就会使各个学科之间显得比较孤立,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二、整合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实践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鲁迅先生曾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这是因为这部史书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既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与历史学科有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文学中感受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我设计了一节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课——《大放异彩的文学艺术》。在这节课“千古吟咏的唐诗”部分,我通过分析李白和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学习思路,帮助学生借文释史,以文学史。

以下是《大放异彩的文学艺术》教学过程。

上课前,我调查了学生对唐诗的了解程度,并指导学生整理已经学过的唐诗。

教师:唐朝的哪个时期最为繁荣昌盛?

学生:开元盛世。

教师:唐诗发展的高峰也出现在盛唐时期,唐朝都有哪些诗人?

学生:岑参、孟浩然、王维、高适、李白、杜甫……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唐诗拉力赛”,要求学生必须背出题目、作者、内容。

教师:这里有几幅画(多媒体展示),每幅画都代表一句诗,请同学们猜猜每幅画都代表哪一句诗。

学生纷纷参与竞猜。

教师:那么,唐诗为什么会如此繁荣呢?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出唐诗繁荣的原因。

教师:唐朝诗歌繁荣、人才辈出,其中最有名的是李白和杜甫。

引导学生欣赏李白、杜甫的诗歌,并思考:为什么二者的诗歌风格特点会有差异。

教师: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经典诗句有很多。在《将进酒》中,李白描写军营的奇寒,描写冰天雪地的景色,描写饯别宴会上的急管繁弦,无不透露着浪漫的气息。李白的诗歌非常豪放,从中你可以看出他主要活跃在唐朝的什么时期吗?

学生:盛唐。

教师:李白重友情、爱美酒,祖国的大好河山在他的诗歌中是无处不美的,这说明当时唐朝的国力极其强盛,经济繁荣,政治开明,对外交流频繁,可以说诗歌就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文学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

教师:后来,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强盛走向衰弱,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不少诗人都经历了这场由于统治者昏庸而造成的地方军阀叛乱。在残酷的战争、艰苦的环境中,少数诗人不再追求浪漫的生活,转而正视惨淡的人生,借诗歌抒发心中的愤慨,而杜甫就是这少数人中的杰出代表。

教师:杜甫的诗歌多取材于人民生活,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如“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诗蕴含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充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

在这节课中,我利用文学讲解历史,使历史教学充满了趣味性,帮助学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历史、认识历史。

三、整合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意义

4.历史学科总结 篇四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历史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按照学校的各项要求,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工作情况: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为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历史课,就连以前极讨厌历史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学,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书店、到图书室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

6、优化教学语言,运用多媒体教学。

(1)教学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直接的关系。用幽默、准确、精炼的语言神态进行引入、分析教材中的内容,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到国民党在抗战中起到“牵制”作用时,做了一个牵绳动作进行分析其中意义,学生一下子就能理解了。

(2)教学的媒体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小黑板、挂图、投影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学生情况:

1、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认真,能依时完成作业。

2、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有一大部分同学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3、个别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4、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对所学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三、教学的成绩与今后努力方向:

5.历史学科教师培训总结 篇五

在教育这个舞台上每天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的和不平凡的教学故事,这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发生、出现、遭遇、处理过的各种事件,不是瞬间即逝,无足轻重,淡无痕迹的,它会长久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教育教学。从培训中,各位老师所谈的这些亲身经历的事件,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得到很多大启发,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次培训中,有韦雪琼教授的“上好初中历史课的关键”、王德爱教授的“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林燕芬教授的“历史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以及路瑞平教授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实施与运用”和邱志雄教授的“历史学科的教育审视”等。经过培训学习,使我认识到要逐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去做,完善自己,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真正的历史骨干教师。

一、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个人素质。

六天的培训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真正地认识了新课程改革,认识到这场课改所具有的深远意义。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劳动者的素质就必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可持续性地发展。

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是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学生的发展变化。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他的教学水平才会提高,他的课堂才会丰富多彩,才会有的放矢的面向全体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改变课堂,创造多彩课堂。

一位优秀而受欢迎的教师肯定伴随着多彩的课堂。只有形式多样的课堂,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一堂课下来,教师一定要明白在教学生生么,学生发展了没有,改变了没有,学生走出教室与走进教室有无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绝对不仅是在备教材,更多的是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能学会什么,是否发展了。这也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的教学,我们的教学必须要采用更多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这里说的方法也不仅仅是单纯表面意义的活跃,而是要看课堂有没有深度,好的课堂应是有生成感,推进感的课堂,教师不仅仅准备给学生什么样的挑战,好要看学生能提升什么,突破什么?我们要使课堂变成思维的舞蹈者。同时我们还应该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改革教学方法的。老的教学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的需求了。同时也不可能满足我们新一代的学生了。所以作为当代的老师不能只满足目前的状态。应该从现在开始学会适应社会、适应学生。所以了就应改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改变教学方方法。不能只是单纯的像以前那种教学的方法,我教你学,也不管学生会不会。

三、教师要学会终身学习。

新时代、新知识、新课程都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学习不仅仅只专业方面,要扩充到各个领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首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次,教师应把学习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再次,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

6.历史学科个人学习方法总结 篇六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等)、概念(如历史的时间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如一个历史事件的过程,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重复讲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2.阅读教材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代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代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历史阅读中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理解书面材料中的潜在的意义,然后把理解到的潜在的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才能是有效的阅读。阅读的方式,有泛读和精读之分,要求也不一样。此外,为提高阅读的效果,可以在阅读时做必要的笔记,或在阅读材料上(如教科书)做一些提示性的记录,如画线、标符号、写批注等。

3.观察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代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代字材料联系起来。

4.搜集材料的方法。

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搜集材料是对信息进行查找、检索、选择等工作,主要的渠道有三种:一是利用图书馆,这就要掌握图书目录检索方法;二是利用网络的搜索功能,这就要学会在网上搜索信息;三是调查的方法,通过社会调查(如问卷、访谈等)获取材料。进行材料搜集,同时也要对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分类,以便使用。

5.运用证据的方法。

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

6.探究问题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历史的认识,这就不仅要搞清楚历史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两种关系:一是因果关系,历史的因果关系是具体而复杂的,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多种情况,具体的原因与结果也有近期的与长远的、直接的与间接的、必然的与偶然的、主观的与客观的等等,需要进行全面而具体的分析。二是内在关系,如政治、经济、代化等方面之间的关系,同类历史事物发展的纵向关联,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的联系等等,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评价历史的方法。

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评说。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个人与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等,对于我们正确地评述历史具有指导意义。评价历史是要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考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8.记忆的方法。

历史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在记忆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

9.练习的方法。

学习中的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学会做作业,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是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学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三是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查漏补缺。在练习的方法上,要学会审题,特别是明确题干的含义及要求;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0.复习的方法。

“学而时习之”,复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由于历史知识的特点,复习对掌握历史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复习的类型有随堂复习、课下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高考复习等,每一种类型的复习目的、复习范围、复习要求是不同的,这需要在进行具体的复习时加以了解和适应。复习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基本的方法有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复习提纲、重点阅读、比较相关的知识、对知识进行分类与归纳、构建知识体系等,并与练习相结合。

学习历史的方法作文

历史,作为一门要求背、要求记的学科,很多人会对这门科目产生厌烦的心理,因为我们太懒,总把背诵重点看成任务,但是这个任务也有奖励与惩罚,奖励是你能凭借这些记住的知识赢得虽然是几分,但在月考排名却很重要的几分,去超越别人。而惩罚就是考完后总是只能拿着试卷说:“如果平时多背一些,历史多考几分就能超过某某了”的一些丧气话,心中的挫败感会一直伴随你直到下一次考试。

我和大家一样,都是从七年级开始接触历史这门学科,我也对背诵方面没有什么特长,知识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课堂上,记住每课老师讲述的重点,二是在家里,老师通常会布置一些背诵的家庭作业,能理解需要掌握的重点就是好方法,曾经有一段时期我也是把每天背诵重点的.这个任务无视了,后来我发现早晚还是得背的这个事实,无视这个家庭作业就只有一个后果-----再上课时会有莫名的压力感,没有那些平时就记住的同学自信,玩都玩的不踏实。三是在兴趣的培养上,这是最重要的,平时多看看中央十台科教频道,有很多关于历史的故事或人物传记,会帮助你更好的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再接触到书本中的章节时,你不再会觉得枯燥无味,背诵时也会轻松许多。

做问答题时多回答些内容也是考高分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还可以运用在考别的科目上。考试时在时间满足的情况下,能多写尽量多写,比如结合时代背景,结合自己的理解,多写几个也提高了正确率,不然考完后比对正确答案说:“我本来想的就是这人答案,当时怎么没写出来?”说出这类后悔的话就只能怪你自己了。

7.中学历史学科概念教学的思考 篇七

一、中学历史知识简要结构

中学历史知识结构可科学地划分为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原理)三个层次。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基本过程为基本史实,具体反映历史内容本质的、内在的联系;事物本质属性的基本反映是基本概念,具体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反映历史事物当时具有的内部本质必然联系,同时也反映历史事物的发展趋势基本规律。在实际学习当中,学生通过对基本知识的分析、归纳、综合、概括,进而形成历史的基本概念,再通过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分析及综合,真正做到把握历史知识体系,认识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基本规律。

二、基本概念分类

从史与论的角度,可将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划分为史实概念与理论概念。对具体的历史事件的概括和评价是史实概念式。即包括对事件基本史实概括、历史背景、爆发时间、地点、基本过程;同时还包括对史实的评价。依其所反映的内容又可分为事件概念和人物概念。对众多事件概念,重点是对同类事件概念共同特征的进一步理论概括为理论概念。二者之间,后者包容前者,前者以史为主,后者以论为主。掌握理论概念,才能够真正把握历史现象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和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规律,把握住历史学科的基本结构。

三、历史学科概念教学的现状分析

从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审视概念教学,意义重大,必须正确面对形势。当前在历史实际教学中,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常常注意从具体史实中概括出史实概念并向理论概念推进,指导学生根据一般的史实概念进一步概括出高层次的概念,但从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的具体情况看,形势不容乐观,对理论概念教学重视不够的现象普遍存在。

1. 对史实概念缺乏理论分析。

教师在日常讲课中,仅能注意涉及史实概念,并能向学生提出掌握史实概念的要求,但对几大要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严重缺乏理论上的分析。由此造成一种现象,即从表面看,学生对某一史实概念几大具体要素的掌握毫无问题,而把这一概念作为整体来看,在学生的头脑里根本不清晰。在实际史实概念教学中史、论分家现象普遍存在。

2. 理论概念教学在实际应用中极其薄弱。

教师在向学生提出掌握概念要求时,大都只落实到史实概念,很少有提出掌握理论概念的具体要求;很少对学生掌握理论概念的情况进行个案分析;更不用说要求学生运用理论概念来判定新的历史材料了。理论概念由于适用范围广,抽象概括程度高,其他学科也常常涉及,教师往往以为学生已经理解,这是造成忽视理论概念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另外,不少历史教师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缺乏深入的理解与思考,因此,在教学当中就难以对基本史实作出更为深刻的理论剖析,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理论概念就无从谈起。

3. 定位不明确。

当前反映历史教学要求的国家各类文件,仅列出学生应该掌握的教学内容,忽视了理论概念掌握要求。即使在教学目标中有所涉及,其对历史概念的要求和对运用史论抽象概括能力的要求,也大多是宏观的,缺乏具体的、详细的了解,这就是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教学盲目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建议与对策

1. 确定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论概念。

这一点应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教师参考用书中反映出来,并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对理论概念掌握的要求也随之增多、提高。这种明确的要求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以及学科体系结构的把握。

2. 进行认真的研究。

(1)根据各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确定各年级掌握的基本概念(史实概念、理论概念),并提出不同要求。

(2)研究不同层次的史实概念、理论概念的特点及其教学方法。一般史实概念的概括要求简明、全面;理论概念是在基本史实和史实概念基础上的深化和升华,要注意归纳、总结、分析、评价。

(3)正确处理各种概念关系。史实概念是概念学习的基础,理论概念是概念教学的重点。在日常教学中,首先可借助理论概念来抽象概括史实,形成一般的史实概念;在掌握了一定量的史实概念后,还可借助理论概念对一般史实概念进行归类,并建立起相关史实概念间的联系,形成学科的概念结构。

8.创新历史教学焕发学科活力 篇八

关键词:创新;历史教学;实践

当今教育领域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如果不去创新,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要迎接知識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历史教学,在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的确认以及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其学科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不能以教材为本,而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知识的理解过程中突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为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创新才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要创新,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然而,多年来普遍存在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一节课里,老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沉闷地听,反复机械地训练,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很少认真地思考过学生是不是在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受到影响。这种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影响着老师们的教学观,也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加强历史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人是有情感的,离开了情感,人就是行尸走肉,教育亦是如此。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教育。情感教育是一种伴随知识输入而又融入了人的美好情愫的一种教育方式。历史本身就是一种惟情感的社会学科,虽然它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与再现,但我们正是要在缅怀过去的过程中,通过了解社会过去的优良传统、道德修养、品格情操、辉煌成就乃至社会积弊,让学生在此一系列情感因素的浸染下,不断催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怀,形成良好的品行修养,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公民意识。例如讲授中国近代史,通过直观手段再现曾经的文化科技及经济的辉煌、明清后期社会制度的腐朽、落后就挨打的史实,强烈的现实对比会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差,既有爱,也有恨,且爱憎分明。这种基于国家和民族基础上的爱与恨,会在孩子的内心深处留下很深的根基,不断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自然就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它与传统的重知识轻情感的教学更显厚重、更有生命意义。

三、在历史教学中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滩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所谓的创新,就是要创造出前人所没有的,或者是被前人所忽视的,甚至是对前人的全盘否认和颠覆的全新的理论或物体。所以在创新的过程中,不屑一顾、嘲笑、阻扰乃至维旧势力的打击均有可能接踵而至,这就需要创新者的勇气和胆魄,需要创新者的坚强的信念和顽强意志。历史教材中这种先例举不胜举,如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因坚持“日心说”而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遭受火刑的布鲁诺、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司马迁等,这些典型人物是我们培养孩子创新意志活生生的实例。初中阶段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也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意志力和耐挫力的可塑性非常强,我们既要在生活中有意识的磨练学生的意志,也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设情境,加强引导,在课堂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历史课教学充分具备了这方面的教育优势,其丰厚的教育资源、人物和事例的真实性应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志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四、拓宽渠道,铸就学生创新品质

历史是过去社会生活的再现,其内容涉及到人的所有活动的范畴,与人的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学,不能以教材为中心,应该与人的生活实践相联系,这也是新课改的内容之一。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学科教学要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整合社会资源,拓宽教育渠道,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由教材引向社会,使深沉久远的历史与鲜活的时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思维角度更宽泛、更有时代性和创新性。如教学“商鞅变法”时,可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改革开放,让学生通过采访调查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现状,对比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发展的变化,在对比中感悟改革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变则通,不变则亡,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商鞅变法”的必要性,也可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的品质。另外,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教师要对本土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让历史课更加鲜活起来,为学生创新思维插上灵动的双翼。

五、及时肯定,树立学生的成就意识

为不断树立和巩固学生的成就意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积极性,肯定他们的钻研性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要不断让学生感觉到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一切研究和探索都是成功的、有价值的。当然肯定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如口头激励、典型示范、集体表彰、宣传报道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的每一声鼓励、每一句启发、每一个肯定都会培养和激发学生研究历史问题的追求意识、成就意识,而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每一次讨论、每一类查访、每一篇小结、每一种得“失”都会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相信长此以往,中学历史课必将花香四溢、姚李成蹊。

9.历史学科总结 篇九

一、紧抓常规教学,有备无患

1.做好课前“三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备学生:就是指用学科的眼光去了解班级特征、观察学生对于本学科的爱好程度和接受程度,并实时的为备教法提供信息参考。我所教的四个班,特征各不相同。结合《中国历史》的学科特点,男生的接受能力和爱好程度普遍高于女生,所以我在四个班的教学过程中,做好了“备学生”的工作,课堂上就会比较轻松。

备教材:就是指教学工作者要对自己所用的`教学参考书要了解得清晰、深刻、透彻。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材和老师的讲解,老师对于知识的把握不清晰、了解不深刻、讲解不透彻,学生就很难接受,并且还会对学科产生厌烦情绪。为了给学生上好丰富的历史课,我积极在网上查找课时资料、观看学习教学视频,在网上下载电子书,尽最大努力充实自己、完善课堂、丰富学生知识。

备教法:有了教的对象和教的内容还不够,要活跃课堂、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良好的教学方法必不可少。《中国历史》是一门比较灵活的课程,这就要求任课的老师不能过于死板,那样只能把本应该活跃的课堂上得枯燥乏味,不利于教学效果的体现。哪一个知识点该用平铺直叙、哪一个知识点结合历史典故激情飞扬、哪一个知识点又该融入传说丰富课堂内容、哪个时候应该把学生的互动列为重点活跃课堂氛围,等等,我都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必要时还要课前演练一番。

2、多听课,勤学习,善反思

学校关心教师的教学成长和能力培养,经常组织各学科的听课,我都尽量抽时间去听,这样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定期的教研活动也大大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重视尖子、鼓励后进,优差结合,整体推进

虽然是《中国历史》学科,但我决不忽视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学期初,我就紧抓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让自己做到心中有数。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落实的情况更好的掌握,也使我对学生课堂表现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对于个别班里的后进生,我一直坚持个别知识辅导、同学帮扶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兴趣,力争每一名学生不掉队。

三、课堂效果与教学成绩

本学期,无论是阶段性考试还是期中考试,四个班的学生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一致认可。我自己也不断钻研业务,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学教法的进一步成长与提高。

四、深思自我不足与来期教学目标:

1、自身的业务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不断更新。社会瞬息万变,教学方法也必须不断追寻更新,我将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提升自己。

2、学生的自主自觉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还不够扎实,优差生的差距还很大。

3、积极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4、加大科研促教的力度,努力学习撰写有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

10.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篇十

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

当前,教育部组织专家研制高中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将发生重大变化。此次高中课标修订,重点要解决三个问题:

1.制订新课程方案,突出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2.研制我国学生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3.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

★贯彻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体现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新要求。

★转变育人模式,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实现课程内容的转化、整合与优化,确立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指向的跨学科整体育人观念。★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型,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培养自主、合作与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

★破解评价瓶颈,改变过分关注知识和标准答案的现状。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素养不只是知识和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例如,有效交往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对象的态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

* 学科和跨学科的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 结构化的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基本特征: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和关键成就。

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

确定历史核心素养的依据:历史学的本质,是对历史的认识,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阐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一)时空观念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

内涵: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表现:1.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2.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描述过去。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史料实证

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内涵: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表现:1.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4.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历史理解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今人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需要从历史的角度上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果及性质、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只有设身处地、尽可能符合历史实际地对史事加以理解,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

内涵: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简单记忆和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表现:1.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2.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3.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4.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5.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四)历史解释

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的阐释和评判,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解释历史和评价历史,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历史评判是建立在对史事的掌握、理解、解释的基础上的,也是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

内涵: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表现:1.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2.能够客观论述历史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3.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五)历史价值观

历史研究所追寻的是求真、求通、立德。“求真”指的是对历史的探究是以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为目的;“求通”是指“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立德”是指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价值取向,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任何对历史的阐释和评判,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内涵: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表现:1.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2.能够认识到分辨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3.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三、学业质量标准

什么是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完成各学段教育,或结束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时,应该具备的各种核心素养,以及在这些素养上应该达到的具体水平的明确界定和描述。

制定学业质量标准的重要意义:改变过去的考查只是测评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运用,将学业考查指向核心素养,从而使教育的总目标、学科教学目标、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学业质量等,都围绕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标准:1.标准暂定为四级,水平1为最低等级,水平4为最高等级。2.水平2以上的等级,每高一级水平的表现涵盖前一级表现。3.暂时以3级水平为合格水平。素养1:时空观念

水平1: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

水平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水平3: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及其意义。

水平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素养2:史料实证

水平1: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水平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水平3: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表现出对史料的理解;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水平4: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材料构建自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论述。试题示例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 “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问题:(1)评析材料一、二论点所依据的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2)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应。

本题所考查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的水平,重点考查学生能否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和甄别,并能够利用材料构建自己的论述。

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实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实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个人回忆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是真实的历史。

材料二属于史学研究,作者查阅了大量宫廷档案。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对问题(1)的解答,如果能够知道材料一是个人回忆,材料二是历史档案,可达到水平1;在此基础上,能够对这两类史料的价值进行说明或分析,可达到水平2。

对问题(2)的解答,在论证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应中,能够涉及到材料的内容,可达到水平1;能够对这两则材料进行比对,并据此作为论述的证据,说明两则材料中相同的记述更接近于历史真实,而记述存在差异的内容需要辨析,可达到水平2。素养3:历史理解

水平1:能够理解教科书及课堂教学所涉史事的含义,并概括其要点。

水平2:在对历史文本的解读中,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感悟史事的实际境况。

水平3: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并探求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水平4:能够在自己的历史叙述中表现出对历史意义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用于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素养4:历史解释

水平1: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能够发现这些历史解释与以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

水平2: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陈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

水平3: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水平4: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假说或提出自己的解释。

素养5:历史价值观 水平1:能够表现出对中国与世界各国优秀历史文化的欣赏和感悟,明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水平2:通过历史学习,能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增强对家乡、民族、祖国的认同感,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

水平3:能够判明历史叙述中的价值取向;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进步历程,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水平4: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在对历史的叙述中体现出正确的历史观;在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时,能够将历史学习与个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

总之,当前历史教学的改革体现在:由对知识的知晓转化为对知识的理解;由对史事的记忆转化为对历史的思考;由对知识的接受转化为对历史的探究;由对教材的复述转化为对历史的建构;由对升学的追求转化为对素养的培养。

四、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制 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

从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和发展的总趋势,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选修Ⅰ的主要内容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演进

选择政治体制、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货币发行与财政收入等专题,使学生了解国家治理的发展,了解制度文明的进程,确立制度自信。

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选择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劳动工具与劳作方式、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区域开发与生态环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交通与社会变迁、医疗与公共卫生等专题,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及科技改变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历程

选择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战争与文化碰撞、宗教传播与文化景观、文化的传承于保护、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等专题,使学生认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文化发展和文化的多元性。选修Ⅱ的主要内容 史学入门

内容涉及历史观、史学优秀传统、读史常识、史料的作用、探究历史的方法、历史的解释与评判、历史工具书及信息检索、历史论文的写作等,使学生掌握历史探究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提升历史核心素养。史料研读

内容涉及史料搜集与运用的方法、各种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口述史料的研读,以及综合运用史料的方法,通过阅读与探究的活动,使学生理解史料的作用并尝试运用史料,进一步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11.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刍议 篇十一

【关 键 词】 历史;学科教学;中学

一、浅悟历史学科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指导思想,是登高远望的山石。中学历史教育不仅要完成认知目标,还应完成情感的、意志的、道德的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目标。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对个体和社会的责任感的培养,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关怀,是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的内容。

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它既包括对教材的阐释要正视历史人物,也包括要尊重学生,要以学生为主体来教学。马克思在论及历史学时曾多次强调:“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总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因此,关注历史人物的教学,是对历史的尊重;也只有对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鲜活再现,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如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价值观,和他那“慷慨赴死易,从容守义难”的人生实践,强烈地震撼了后人。又如,华盛顿在美国顺利走向民主道路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也一样深深地吸引了后人。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有尚待养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伟大人物的生平和品格,为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个性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和借鉴。当然,我们也要正确处理人民群众与个人在历史中的关系。一方面人民群众为个人提供了活动的舞台,是历史的主人;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又是一个虚化的概念,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历史教学应突破这一难点,要能认识到历史的必然性正是通过无数的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2. 养成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教学态度。这是教师职业道德所要求的必备素质之一。对历史教材的专业性把握,应本着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切忌讲假话,讲大话,讲空话。一切真的、善的都是美的,历史学如果失去了真实,也就失去了美,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当代社会正走入信息时代,学生的历史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并且和教师处在同一个平台。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这一时期的青年学生,成人感特别强,逆反心理也强。一旦假话伤害了他们的感情,后果是严重的。那样我们将失去对学生理性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将失去对他们正确价值观培养和引导的最佳时期。

那么该如何处理和把握这一问题呢?我认为对于历史的表述,有再现历史事实和价值评论两种类型。再现历史事实应尽量真实,不附加主观色彩。如中国近代史中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关于南京国民政府30年代的经济建设、对日抗战等问题,我们一方面要避免对领袖人物高大全的阐释,又要避免对国民党的全盘否定。要坦诚地、不割裂地把历史的本来面目呈现给学生,只有真实才能养成正确的历史认识。而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则属于价值评论的范畴,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评论,尽量做到客观与公正。价值评论可以有主观色彩,学生也可有自己的理解与判断,但教师要加强引导。如关于佛教、基督教等宗教问题,过去多持否定的观点,只是在同农民战争有联系时才给予一点肯定。而事实上宗教与我们每一个民族、与我们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对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劳德·阿克顿所说的:“宗教是历史的钥匙”,如果忽视宗教对人类的影响,历史将是不完善的。

3. 对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进行思辨。中学教育教学改革方兴未艾,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潮流把广大第一线教师推到了潮头。对此,一方面要积极参与改革,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同时也要冷静思辨,保留和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

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如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媒体,通过综合编排处理,不仅扩大了学习容量,节省了时间,还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再现生动的历史场景、鲜活的历史人物、复杂的历史事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具体的、直观的感性材料。尤其是多媒体的运用,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具有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我比较重视对多媒体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购买了相应教学软件制作课件,应用于教学。但是在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时,不能对传统的教学手段一概否定。因为传统教学手段有自身的长处,更有多媒体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教学中应将两种教学手段结合,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我们反对“计算机中心论”,因为任何计算机或教学软件都只是一种教学手段,都只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中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核心在课堂,因此,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不是不需要教师,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浅议历史学科课堂教学

当我们手执教鞭,走进中学的课堂时,我们就获得了一项特殊的权利,对一批又一批的中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权利。在享有权利的同时,我们更要掂量所承担的义务,努力上好我们的每一堂课。

1. 努力提高综合素质。素质是人的思想、学识、情操、性格等因素的综合。在综合素质的修养方面,历史教师应该做到三个方面,一是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与道德修养水平;二是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群;三是具备良好的情操和性格品质。课堂教学是我们与学生接触的主要时段、主要地点,一个教师表现出的综合素质,总是最直接最有效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学识的掌握和良好性格的养成。如何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不同看法,能集中反映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如果教师宽容、理解和引导学生,就等于给了学生一定的思想空间,给了他们足够长的助跑距离,使他们能够展翅高飞,有所作为。反之,则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学到的只是专制与非理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应时刻牢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2. 努力创造课堂教学美。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历史课堂教学应追求德、智、美三大目标功能,创造课堂教学美。首先,在上课前几分钟,教师应调整自己的情绪,进入教学状态。由于每个教师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难免有各种喜怒哀乐的事情,但我们应按职业的要求,抛弃各种杂念,以一种健康、饱满的工作热情走进教室,开好一节课的头。其次,应仪态端正,服饰得体,语言亲切随和,并具有一定的张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创造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增强教师的影响力,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同时还要以娴熟的专业知识和职能技巧组织好课堂教学。课后要及时总结,对已完成的一堂课进行反思,会发现许多问题,如某个问题的考虑欠成熟,或多媒体运用的不当等等。教师要牢记,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砺,才有闪光的时刻。

3. 努力搞好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已被国家列为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之一。研究性学习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教学领域的体现。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师在活动过程中,除了帮助学生设计教材中的有关问题,收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外,还可以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确定研究专题。如收集关于昆明古建筑或历史遗迹的资料,提出保护措施等等,把课题研究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浅谈历史学科教师素养

戏剧界有句名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它同样适合教育界。要想获得教学的成功,就必须在台下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寻找源头活水,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理论水平。

1. 系统学习史学名著,提高专业素养。从事中学历史教育,仅靠大学时代的专业修养远远不够,还必须系统地学习史学名著。涉及历史学科中的史学理论,通史、断代史、国别史、专史、文明史、宗教史等类的名著很多,如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司马迁的《史记》,斯塔夫里阿诺斯著的《全球通史》、伯恩斯和拉尔夫合著的《世界文明史》等等,都是价值很高的史学名著。通过研读史学名著,领略史家的研究态度,既能受到严谨学术规范的熏陶,又能提高专业素养,从而把自己努力塑造成学者型的历史教师。

2. 及时了解历史学的新信息、新成果。信息和成果来源很多,报纸、电视、上网都可以获取。但中学教师主要是从各种期刊杂志上获取信息,如《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历史学习》《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等。一般而言,学校和教研室会订阅部分期刊,但这远远不够,自己应该再补充订阅相关的专业期刊,仔细阅读,及时补充教学内容,使教学具有新颖性。

3. 向优秀历史老师学习。历史学界的前辈们,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把毕生的心血结集成收。这是他们赋予我们这些后来者的恩惠,让我们年轻教师站在他们的肩头,有一个更高更新的起点。前辈的教学经验,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对于指导历史教学实践意义重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出版的有北京历史特级教师陈毓秀的《怎样教好历史》《名师授课录》(中学历史卷)《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刘宗华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上海著名历史教师教学思想录》。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自身特点,探索一条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道路。

4. 拓展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由于历史贯穿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再加上当前学科之间的渗透日益增强,基础教育课程大整合和高考“3+X,”模式的推行,都要求历史教师除了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更广博的知识。广泛涉猎经济学、法学、地理学、社会学、美学、宗教、建筑等各个领域,教学中运用多学科知识去丰富和加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理解,从而使我们的授课具有开放性特点。

5. 教学科研相得益彰。科研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来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同时具备教研水平和科研素质,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去从事一些教育科研活动,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唐代杰出的史学家刘知几提出史学修养的标准是才、学、识三长,清代章学诚又加之以德。才、学、识、德也是今天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品质,并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终生。

【参考文献】

[1] 李景旺. 中学历史教学论[M]. 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

[2] 黄永俭. 浅析历史意识与中学历史教学[J]. 课程教育研究,2016(6).

12.小议《历史》和其它学科的整合 篇十二

一、历史学习和语文学科的整合

大家都知道文史历来不分家, 语文中有历史, 历史中有语文, 有些语文知识本身就是历史, 比如《陈涉世家》《隆中对》等。历史教师要善于借助语文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学过的语文知识做导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一历史的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导入框中提到中西方关于人类起源的不同神话传授说, 教师可以让学生讲小学学过的《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然后导入新课,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 以语文知识促进历史的学习。

在学习历代的文化时, 多处涉及到语文知识:文字的发展、历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小学课文中学到的历史故事等, 都是促进历史学习的有利条件。比如, 在学习“长征胜利”的时候, 结合语文学过的课文《金色的鱼钩》、《飞夺泸定桥》、《七根火柴》等, 来加深对长征艰难历程的了解, 促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深的感悟。

二、历史学习和思想政治的整合

河北省的中考中, 历史和政治合成文科综合, 可见政史本身就是一个科目。在学习历代的历史时, 都会涉及这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 这都是政治范畴的概念。尤其是学习近现代史, 思想政治和历史的整合显得尤为紧密, 比如, 有这样一道综合性题目:在历史上, 香港是如何一步一步沦为殖民地的?何时被中国政府收回?第一任行政长官是谁?就此谈谈你的看法。第一问考查的是近代历史中, 有关英国占领香港过程的了解, 是一道综合性的历史题目。第二问、第三问是政治也是历史题目, 这两问是政治和历史的紧密整合。第四问, 是历史、政治相整合的一道题目, 学生通过对香港历史事实的综合, 和中国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 得出结论: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实力增强, 中国人民才能真正地站起来, 才能使中国几代人的夙愿得以实现, 从而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到了当代史, 学习建设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科学技术的成就、世界经济全球化等学习内容, 历史和政治很多内容都是重合的,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过的政治知识来促进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从而实现历史学习的开放性和综合性。

三、历史和英语的整合

在世界史部分, 教材中出现了双语学习板块, 是利用初三学生具备一定的外语基础和理解能力, 通过对外语的阅读来理解历史课本的内容, 提升学生对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行的认识。比如, 埃及的金字塔一直是人类之谜, 为埃及这个文明古国蒙上一层神秘的的色彩。课本上利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话:Egypt is“the gift of the Nile”。 (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更衬托出埃及国家的古老和神秘。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这一课中, 为表现法国大革命推动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作用, 课本引用了《人权宣言》中的话:Men are born and remain free and equal in rights. (在权力方面, 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The law is the expression of the general will.All citizens have the right to take part in its making。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 所有公民有权参与法律的制订。) 学生通过这些英语原文的阅读, 深刻体会到法国革命在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方面的伟大历史作用和意义。

四、历史和生物学科的整合

在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候, 涉及到生物工程技术, 其中提到的分子生物技术、遗传学、细胞学、微生物学等, 都是初二生物所学的知识。此时,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忆生物课程的相关内容, 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克隆技术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思考新科技的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新科技趋利避害, 并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另外, 历史的文化艺术内容学习, 还会介绍到一些数学史, 网络技术的应用、航天事业的发展、文学的兴起和发展、艺术的诞生和繁荣等, 涉及到我们中学所学的所有科目, 教师要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辅助历史学习。历史还和生活紧密相连, 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字画、瓷器、祖辈留下的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古建筑、古老习俗、和历史内容有关的影视剧、课外读物等, 都是历史学习的可利用资源。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历史学习的这些因素, 尽力将历史学习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使得学生养成自觉从其它学科汲取历史元素, 扩大历史的学习外延。

摘要:历史课标要求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要达到这一目的, 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历史学习自觉和其他学科整合的习惯, 扩大历史学习的范围。抓住历史和语文的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对历史内容的理解。促进历史和政治学科的整合, 实现历史学习的开放性和综合性。通过双语阅读, 促进学生对世界历史内容的理解。利用生物知识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促进。还要注意利用丰富的生活课程资源学历史。

上一篇:人物心理描写作文指导下一篇:2022公司团委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