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6篇)
1.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篇一
——街河市小学
根据松滋市教体局“关于调整和启动松滋市中小学德育科研活动协作区和相关工作机制”的文件精神,为了促进和开展好德育课题实验研究活动,我校根据校情认真选题并制定活动计划如下:
一、课题研究指导思想
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针,以班级管理和少先队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研究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全面关心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文明意识、耐挫能力和自主意识,塑造街河市小学少年的新形象。
二、课题研究目标
1、树立一种意识: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以家庭、学校、社会实践活动为主阵地,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构建活动自主德育模式。
2、突出三个特色:(1)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特色;(2)班级管理特色;(3)校内外活动特色。
三、课题研究重点
(1)进一步落实活动模式:自主设计——充分参与——心灵感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参与、心灵感悟。
(2)创新活动形式,充实和完善德育自主模式。
四、课题研究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以较高水准的理论支撑实验研究的开展。
1、加强实验方案和本期课题计划学习,明确实验要求和方法、研究方向和任务。全体老师要把课题开展和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课题研究和相关工作的开展互相促进。
2、将新课程理念贯彻到课题研究中去,加强课题相关知识学习,写好读书笔记,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课题研究水平。通过学习,对小学德育工作中的他育与自育、活动德育、学生自我体验等有更准确的把握,对德育课题研究有更透彻的理解。
3、教师不断总结,在总结中查找不足,在总结中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
(二)加强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1.拟定实验计划,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工作。树立创新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力争把课题研究作为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打造学校德育特色和品牌的突破口。
2、突出“一课”、“两会”、“一仪式”的主阵地地位。每周2节的思想品德课、每周1次的班会,半月一次的升国旗仪式、每天1次的晨会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应突出它的主阵地地位,认真组织,做到每次活动有计划、有准备甚至有创意。我们要在这个主阵地上使学生有兴趣、有收获。
3、发挥“宣传栏”、“学习园地”的窗口作用。学校的“宣传栏”、班级的“学习园地”是学校和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对学
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大渠道。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窗口”。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办好“宣传栏”、“学习园地”,让学生在“窗口”下,耳闻目染的受到教育。
学校应该利用广播高举表扬的大旗,以正面教育为主,树正气压邪气;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既要使其成为师生展示才情的平台,又要使其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4 、通过课堂教学培养。
除品德课外,可以在其他课堂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比如:
语文---热爱祖国,热爱党,爱护公物,明辩是非、善恶及道德品质教育;
美术和音乐---参与文化艺术的传统弘扬,体现审美、享受成功的喜悦和鉴赏能力;
英语---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体育---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不畏困难、乐观开朗、磨砺意志、热爱集体的思想;
5、校园文化坏境的创设。
校园环境具有暗示性、渗透性等特点,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教育媒体。无论是校园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对学生都是无声的教育,它们与有声的教育相配合,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实效。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外文化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通过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进行行为修养培养。
德育工作任重道远,自主德育研究还有非常广阔的天地等待我们去脚踏实地地探索,我们坚信,有合作、进取的精神为支柱,课题组全体成员一定会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开拓自主德育研究的新天地!
★ 课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案
★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论文
★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教学设计之一
★ 家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方法
★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一》教学设计
★ 初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总结
★ 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有哪些
★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三)(苏教版上册) 教案教学设计
★ 怎么培养孩子学习习惯
★ 怎样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主题班会教案
2.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篇二
一、学生应具有的学习习惯
1. 养成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
要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场所, 在学习时间里, 要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 成人不能轻易挤占孩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在开始学习之前, 提醒学生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包括喝水、撒尿、削铅笔、找本子等等;学习时间一开始, 就必须专心学习, 不离开座位, 不干任何其他事情;大人有事也不能打搅孩子, 要等学习结束再说;做事有条理, 文具等学习用品的摆放要有秩序和规律。
2. 养成专心听讲、乐于表达的习惯
能专心听别人的讲话, 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 听别人讲话要注视讲话的人, 不东张西望;坚持说普通话, 口齿清楚, 声音响亮, 语调自然, 语流畅达, 语速适中;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和交流, 听说时有礼貌。
低年级:上课时能注意力集中, 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 声音响亮;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教师和同学。
中年级:上课专心听讲, 边听边思考;独立思考后能对别人的发言提出质疑;能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并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高年级:参与讨论时, 能抓住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 并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能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沟通;听课、听报告等能做适当的记录。
3.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写字、握笔姿势正确, 做到“3个一”;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习惯。做到在任何场合下写字, 只要一提起笔来, 就能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写, 确保能把字写正确、写端正, 力求做到笔画清晰, 间架合适, 行款整齐, 文面整洁, 爱护文具等。
4. 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能及时、认真、限时地完成作业, 完成作业后再做别的事情或玩耍;作业中有错要自觉订正。
低年级:能先复习再做作业;能按时、按要求, 自觉完成口头或书面作业;做作业时不边做边玩;做错的作业能及时订正、修改或重做。
中年级:能先复习再做作业;能按时、按要求, 自觉完成口头或书面作业;做作业时不边做边玩;养成做完作业自己先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订正的习惯;做错的作业能及时订正、修改或重做。
高年级:能先复习再做作业;能按时、按要求, 自觉完成口头或书面作业;做作业时不边做边玩;做作业要有一定的速度;遇到难题能独立思考, 认真完成;做完作业自己先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订正;对做错的作业能自觉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及时订正、修改或重做。
5. 养成良好的复习、预习习惯
低年级学生在课前学习内容;能在课后自觉记忆有关的概念、公式、规则或课文的精彩片断等;中年级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要求预习学习内容;能掌握一定的方法 (比如归类、比较、积累、运用等) 进行自觉的复习;高年级学生能在课前独立预习, 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能在课后根据重、难点和课后习题进行复习。
6.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爱惜图书, 喜欢阅读, 爱读、会读课外读物并达到规定的量, 善于使用工具书、参考书;阅读时, 能边读边思考, 在读中发现问题, 在读中解决问题, 阅读时, 会圈、点、批、画,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遇到精彩的段落、句子, 能反复诵读, 甚至能背诵下来印在脑子里, 直到心领神会。
低年级: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有关读物读完、读通, 了解大致内容。学会使用字典, 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 不轻易放过, 要认真查字典解决或者向教师、家长、同学请教,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 圈画生字、新词, 好词、佳句, 标小结号等。
中年级: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习选择有益的读物;阅读时, 边读边想, 读懂主要内容, 遇到不认识、不会写、不理解意思的字、词, 能自己查字典或词典;能在教师的指导下, 用不同的符号圈圈画画, 积累好词好句并学习做适当的批注。
高年级:积极主动地选择有益的读物, 阅读时能从读物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思考、吸纳;不仅能自觉查阅字、词典, 还能按需要从报刊、书籍、网络中查找资料, 并作摘录、剪贴和下载;读书时能熟练使用各种符号圈点批画、摘录、做卡片,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 做好课堂笔记。
7. 养成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习惯
有不懂的问题能主动问别人, 发现别人发言中的问题能大胆提出, 敢于对教材内容或同学、教师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见解或自己的想法;喜欢刨根问底, 在学习过程中, 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喜欢一题多解。
8. 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
乐于与人合作, 在合作中既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在合作中做到既分工, 又合作, 团结协作完成任务;在合作中学会欣赏别人, 并能正确的评价自己。
9. 养成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习惯
善于观察, 善于向生活、社会学习有益的知识;能主动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 0. 养成记日记、写随笔等书面表达的习惯
留心观察, 认真思考;善于积累, 勤于动笔;注重修改, 书写工整。
低年级:喜欢书面表达, 能经常写一句或几句连贯的话, 写好后能读一读, 改一改。
中年级:能自觉地关注当天的新闻趣事, 学写日记和观察笔记, 并逐步养成习惯, 文章写完后反复读、看, 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高年级:坚持写日记或随笔,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整理自己的思想, 反思自己的言行, 矫正自己的错误。
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方法
1. 从小抓起, 抓好开端
培养习惯要从小抓起, 从早抓起, 抓好开端。因为学生年龄小时, 学习习惯容易建立, 也易于巩固。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发现也容易纠正。但若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 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 又不易纠正。
幼儿园、小学时期, 孩子比较听话, 这时要以严为主;孩子进入青春期后, 独立意识较强, 这时应以宽为主。“小时严, 大了宽”, 符合孩子心理特点。
2. 点滴抓起, 夯实基础
习惯的培养是具体的, 微观的, 必须从小处着手, 从点滴抓起, 从日常生活中看上去不起眼的细枝末节抓起。像如何打开书包, 书本如何装进书包, 文具盒摆在什么位置, 读书写字的姿势, 如何答问、发问等等, 这一件件细微的平常小事, 如果训练得法, 日积月累, 就会为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循序渐进, 逐步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 逐渐形成的过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 循序渐进, 逐步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要求, 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 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 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 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习水平的提高, 知识的不断更新, 到了小学高年级, 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 如阅读习惯, 独立思考习惯, 勇于创新的习惯等。
4. 树立榜样, 启发自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首先,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师要在精神风貌、生活态度、学习工作等方面以身作则, 做学生的典范, 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学生的身上。其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学习是比较容易的。因此, 我们要在学生中多树立一些榜样, 如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 作业工整, 遵守纪律的学生, 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 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 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 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
5. 明确要求, 严格训练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某一习惯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做, 操作的要领, 比如写字的姿势, 以及怎样一步步地完成。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校门口, 总是再三叮嘱孩子“要专心听讲……”。可对于孩子们来说, 他们并不知道要怎样做才是具体的专心, 因为小学生良好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往往不是从概念开始, 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教师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的听课习惯的培养, 就要从训练“眼睛”开始的。“眼睛看老师”、“眼睛看黑板”、“×组的小朋友的眼睛都看着黑板了, 非常好。”“小朋友真会听课, 一双小眼睛一直看着老师, 听着老师讲课, 多专心啊!”通过训练学生的注意力来培养学生的听课习惯, 把抽象的概念变为直观的、易行的操作, 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坚持不懈, 必见成效。
6. 整体发展, 互相促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坚持整体性观点, 在训练的过程中, 要各方面配合, 协同努力。首先, 培养良好的学风, 建立和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 起督促和约束作用, 造成集体舆论, 起促进和推动作用;其次, 统一步调, 各学科教师紧密配合, 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 在不同的阶段突出训练重点;再次, 循序渐进, 不断提高;最后, 家校配合, 要让学生家长了解有关的要求, 督促和帮助学生, 做到课内外一致、校内外一致。
除了学习习惯外,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生活习惯、文明礼貌习惯、道德习惯、思维习惯、劳动习惯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 它们都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 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
三、如何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1. 目标具体, 便于操作
我们要改变的是学生的某些具体的行为, 而不是学生整个人。所以, 不能笼统地说学生“不听话”、“太闹”等等, 应该理智的分析和找出学生到底存在哪些不良的行为表现, 学生做的哪些事让你不满意?你究竟希望他怎么做?
2. 集中解决一个问题
我们确定了要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之后, 也许会觉得学生的毛病可真多, 恨不得能马上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不管教师和父母怎么着急, 学生不可能睡一觉醒来就变成另一个人。我们应该克服急躁情绪, 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解决一个问题, 等这个问题解决了, 再转移到其他问题。
3. 要求统一, 说到做到
学生的不良行为改变起来并不轻松, 必须学校、家庭协调一致, 要求统一。包括家里的其他成人也应该与学校及孩子的父母采取一致的行动, 对孩子提出一致的要求, 并且坚持到底。做不到的就不要对孩子提, 提了的要求要坚持到底。
4注意学生细微的进步
学生的毛病不可能一下子改掉, 我们不能操之过急, 只能逐渐达到改变学生行为的愿望。比如, 一个经常不做作业的学生, 经过努力, 能每天坚持做作业, 尽管作业的质量很差, 我们也应该让学生知道这就是进步, 要给予表扬,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 使其能在此基础上能更进一步。
3.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篇三
关键词:培养;英语;良好;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79-01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从中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小学生英语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和其它课程一样,必须养成遵守课堂纪律,上课专心听讲,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收集资料等多种学习习惯。但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从学习和掌握语言的角度来说,关键是要养成小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英语的习惯。并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听说促读写。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听
学习英语是从“听”起步的。没有“听”,就无从模仿“说”。只有听得清,听得懂,才能说得准,说得好。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听教师或者录音的示范发音,用心听他人说英语是至关重要的。
1、课堂上静心听的习惯。课堂上,常有学生还没等老师说完就急于开口模仿或轻声跟讲,结果导致自身发音欠准,而且还影响了他人。因此,教师要训练学生养成静心听的习惯,教给学生听的方法。当教师示范发音时,学生要边观察教师嘴形,边仔细听。当老师发音完毕,学生才能跟说。这样,发音才会到位,模仿效果才会好。
2、仔细听录音的习惯。小学生听录音跟说跟读,往往只满足于“听到”,能跟得上说,跟得上读,而不注意语音、语调、句中的重音、停顿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听清”,在播放录音前,可分步提出听的具体要求,使听一遍录音,便有一次收获。在听磁带跟读时,要鼓励他们积极模仿磁带中地道的原汁原味的语音语调,不要只满足于听到了录音内容。比如horse马/house房子、mouse鼠/mouth嘴、ride骑/red红、bag包/ bike自行车、no不 /not不是等等;充分利用录音教学媒体的范读,注意语音、语调、语速;同时注重开、闭音节、升降调、连读、重读、不完全爆破音和停顿等,使学生能及时、有效、准确地模仿到地道的读音。
二、良好的学习习惯——说
说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环节,是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低年级小学生年纪小,较之高年级学生心理障碍和怕羞感少。这正是培养大胆开口讲英语的有利条件之一。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教材为“说”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所选内容均来源于学生学习及日常生活,为学生所熟悉的。教材具有科学性、趣味性、亲近性、实用性,是培养大胆开口讲英语的又一个有利条件。因此,教师得抓住时机,充分运用教材,从起始年级,培养学生良好的说的习惯。
1、教师应十分注意发挥“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用爱去赢得学生的亲近和信任,使师生感情双向交流,密切师生关系,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克服怕开口说英语的紧张心理,开创敢讲英语、争讲英语、爱讲英语的局面。
2、教师要从课内到课外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如:组织语言游戏、竞赛,开辟英语角,举办英语兴趣小组,排演英语文娱节目,强调师生间、同学间用英语问候,要求学生把所学英语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小红花"、"小红星"奖励等等。以此造成说英语的氛围,激励学生多开口说英语 。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读
朗读英语有利于培养学生语音、语调、节奏、语感等,也有助于“说“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1、多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小学生对语音比较敏感,学习标准的语音比成年人容易,但如果读得不准,形成习惯,改也较难。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坚持使用教材配套的录音磁带,指导学生反复跟读并尽量模仿这些磁带上的语音语调,以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力求标准地道。
2、利用歌谣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重难点词汇和句型编成节奏感强的儿歌或配上学生熟悉的曲调,让学生跟着朗读,激发学生读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习与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例如,在教学Its on your desk.时,教师可将本课的主要单词、词组创编成如下歌谣:On on on, On the desk. In in in, In the box. Under under under, Under the chair.将歌谣配上节奏感强的音乐,进行朗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良好的学习习惯——写
小学生在学英文书写前,已学会汉字和汉语拼音的书写,且已养成一定的书写习惯,这对学习英文书写有利也有弊。就书写而言,二者有相同之处,但更有不同之点。对于书写的坐姿,握笔方法,两者要求相同。而汉字与英文在书写上差异很大。即使汉语拼音与英文斜体行书在书写上也风格各异。
1、26个字母的书写。在书写教学一开始,学写字母时,教师就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按照规范笔顺书写,在四线三格中位置正确。值得一提的是,要强调每个字母都要稍向右斜,斜度要一致(约5°)。中国学生由于写汉字的习惯,横平竖直,有棱有角,四方端正。因此,在书写英文时,常出现直、方、角现象。对此教师要运用比较教学法,及时指正。
4.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篇四
—— 一(2)班 段曼莉
一、学生基本情况
班级:一(2)班 学生总人数:52人 男生30人 女生22人
二、学习习惯现状简析
小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发育成长。小学一年级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不高,刚离开幼儿园不久,还不能立刻适应小学生活。因此,一年级小学生在课堂和课后的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课堂上时常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自己玩自己的,设计的课堂提问被少数学生包了,大多数学生成了课堂的陪衬。大多数小学生在一节课的前十分钟时注意力比较集中,越往后注意力越分散,越容易离开教师的教学内容。
(二)认真倾听的习惯欠缺。在课堂上常常是老师问题一提出,学生个个举手,有举的高高的,有站起来的,有大叫的。而最终被请到回答问题的学生一脸高兴,急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未请到则垂头丧气,不认真听取同学的发言。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学生喜欢发表各自的见解,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在完成作业时,往往教师读了几遍题目,但仍然有小学生听不清楚题目的要求。
(三)语言表达的能力不足。在课堂上,常会出现当老师提问时,所有的小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但是请到个别小学生回答时候,他站起来后又不知道要说什么;有的孩子站起来后,支支吾吾,声音很轻;有的孩子表达内容的完全和题目的要求无关。
(四)作业习惯普遍比较差。大部分一年级小学生还没能掌握正确的作业的姿势,做作业时候头趴得低,作业本斜放,握笔很低,大拇指压着食指,个别小学生做作业时随意涂改,页面不整洁,完成的作业也不能很好地达到字迹匀称、端正、美观的要求。
三、本学期拟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需要训练,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主要是针对常规的读书习惯进行训练。
四、实施策略
养成良好的习惯比获得知识要重要得多,一年级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应以常规学习习惯培养为主,所以孩子一入学我们教师就要使他们知道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并应该怎样做?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培养方法上重激发欲望,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一)规范训练。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
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语文课要求学生会读课文,由于小学生刚开始识字,识字量不多,往往是指认较多,或是一字一顿地读,或是唱读。必须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做到手不离书,眼不离书,并与书本保持一尺距离。用简单的口令使学生易于记忆,心领神会,养成好习惯
(二)及时提醒。在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提醒中是非常必要的。持久性和自控性差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不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还要注重提醒。当发现哪个学生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时,及时送去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者是一下轻轻地爱抚,就会唤起学生的注意。
(三)反复强化。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必须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学校与家庭联合强化,小组与个别结合强化,强化法还可与班级的常规管理相结合,班级在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规则习惯的形成情况,确立强化训练点,班级、家庭一致强化训练。
(四)树立榜样。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学生的许多习惯都能从老师身上找到影子。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特点,教师必须发挥示范作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学生耳儒目染,对其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其作用不可估量。小学生的另外一个心理特点就是模仿性强,还有争强好胜心理,要多用小学生身边的伙伴给他们做榜样,激励他们向小伙伴学习。
(五)恰当评价。正确适当地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励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评价要多样化,要有针对性,语言要丰富,不要总是一句:“你真棒”。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一句表扬,或是一个小红花、五角星都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六)个别接触。规则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存在差距的。对于习惯较差的孩子,可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孩子的思想实际,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习惯。习惯的养成具有一致性的特点,要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教师要帮助家长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对于不良行为的学生要采用科学的矫正方法,做到及时谈话,耐心教导,反复磨练。
5.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篇五
**县**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
学校健康教育是整个健康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据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
展的重要工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减负增效的实施,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普遍的关注。素质教育论者都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既是“学会了”,也就形成了能力。而“学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若不能切实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可能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主动、长期地坚持下去,其学习过程就有可能中断。学习过程一中断,就无所谓“学会”,无所谓能力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之后,又发表了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专题报告,为21世纪教育提出了战略性思路与行动建议,指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其中也强调这个目标“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这也告诉我们,学生要“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就必须“长期的努力”坚持下去。而要能够“长期的努力”坚持下去,就必须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更需要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二十一世纪新型人才,使学生具有开拓和竞争意识,健全开放的人格,能够独立自主接纳他人,友爱宽容,健康文明,有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方式和良好习惯,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目标的实现最基础的根源在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应把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我们的教育应与之相适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有助于今后发展的学习习惯。我校在2001年就确立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研究课题。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定向、连续、有序的研究。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深感对此课题进行研究与实践具有更加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1.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素质教育还没有能完全真正落到实处,“应试教育”的阴影并没能彻底摆脱。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研究”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研究”这一课题而言,各地教科研部门开展的研究,还缺乏系统而深层次的探索,这正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并由此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
3.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
三、研究内容 1.常规学习习惯。
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听、说、读、审、检、作业书写、预习、复习方法的习惯。
2.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主要是指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和善于提出问题,质疑问难,科学思维,勤于思考的习惯。
3.合作性学习习惯。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堂积极参与合作操作、实践。课外合作收集生活中学习信息,思考探究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习惯。
4.自信的学习习惯。自信心是创新者不可缺少的良好心理素质。独立钻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习惯,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习惯和联想探索,假设习惯的培养,体现个性发展。
以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归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习惯培养的统一。以素质教育的培养为目标,创造性地超越和拓展了传统的学习习惯的内涵。围绕这些培养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训练学生,注意扩展到课外家庭、社会,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习惯,是适应时代发展,创新的培养策略与培养方法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注:方法与过程也可分列)2 1.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对教师进行全面培训。为把这项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我校及时组建了实验工作领导小组,校长***全面负责,教导主任***具体负责课题管理,少先队辅导员***负责团队活动和主题教育,形成了全方位的管理体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同时建立健全心理教育有关机制。
教书育人的成败,关键在教师,课题研究能否顺利地开展,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而教育科研又是更新教育观念、永葆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的有效载体,是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的必由之路和必经过程。因此在实施研究前,我们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教师深入学习。一方面集中学习有关习惯培养方面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了解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步骤,组织教师仔细研读,认真琢磨,在级组里交流心得,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相关理论经验;一方面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先进的教育科研经验;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珍惜每一次与专业教研员的交流和研讨,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和能力。
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充电学习,我校大部分教师由原来的不知道心理教科研如何下手,成长为具有一定的教科研操作能力的教师,提高了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掌握第一手材料。
为了掌握学生的情况,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我校为实验班全体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生活习惯、学习兴趣、课外阅读、家庭学习、交往、爱好等)和问卷调查。通过认真分析综合,在掌握学生在校表现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和生活环境。另外各班还建立了“知心信箱”、“悄悄话”等心理教育信箱,以便及时把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生活心理。一系列的操作使得我们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为实验的实践奠定了基础。
3.围绕课题,狠抓实验工作管理。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集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开发自身潜能,取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格健全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课题在内容上侧重于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背景调查、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帮助全体学生获得适应与发展,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矫治的能 3 力。在途径和方法上,侧重于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优化个案者家庭教育的辅导研究,并辅之一次定期教育、适时矫治和过程评价等多种方法。
4.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心理教育活动课,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形式。我校实验班开设每两周一次的心理活动课。课的内容有的选用指导书上的范例,有的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及近期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即兴而定,在认真编写教案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如:角色扮演、讨论分析、辩论心理陈述等,使心理教育不受传统学科教学的干扰,以期收到更好效果。
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各科课堂教学中。课堂40分钟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宝贵时间,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渠道。因此,充分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抓住学科教学这个关键,适时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不仅在备课中列出心理素质培养目标,而且在授课中得到体现。学校在评课中将是否合理渗透心理教育,是否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评课的重要标准之一,有的放矢的教学管理也为我们在课堂中全方位渗透心理教育奠定了基础。
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实际,文道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习、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不仅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日复一日,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无穷。
5.家校同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很大,根 4 据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在对我校学生进行集体或个别心理辅导时,发现一些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良习惯往往根源于家庭的不良教育或家长的不良行为的影响,我们发现要帮助他们克服、矫治这些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习惯,必须取得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开办《家长报》。根据我校家长的特点,在2004年初开办了《长凝小学家长报》。使家长掌握了大量教育孩子及培养孩子好习惯的科学方法,使家长们认识到要改变以往把教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的错误想法和做法,从而积极配合学校做好习惯培养工作,把孩子培养成有用的人。
启动“走进家庭、同育新人”工程。利用课余时间全校上下进行集体家访,特别是对后进生、学困生、家庭生活贫困、有残疾的学生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并对于那些问题较严重的学生,我们利用各种形式和机会对他们进行心理调整、心理训练、行为训练,在进行个别辅导的过程中,我们力求建立一种平等自由的辅导关系,在和谐的辅导关系中,引导学生自我探讨,发现并了解自我,纠正不良习惯,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为了将问题生尽快转化,我们还进行问题生跟踪教育,进行个案分析,让孩子们与快乐共存,与幸福有约。
6.将学习习惯的培养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丰富多彩活动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载体,它具有现实生活中所不及的凝练和精神,针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我校各学科设立兴趣小组,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同时学校也组织了相关系列活动:如勤奋学习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晨读、学生作业展评观摩、朗诵会、百题口算大赛、学习习惯童谣创编大赛等等。学校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并根据自身的不足和学校师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作出总结,并动员学生们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入生活情景拍成小品、相声、短剧等,在主题班会、中队活动、校本课程、心理培育课上进行表演,使同学们对学习习惯的要求理解得更加深刻、更加透彻,提高了师生的规则意识,使学生逐渐形成了善于对自己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选择与反省,善于及时调控自己不正确行为的习惯。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注:本课题成果注重实践成果,而缺乏理论成果,老师们撰写时一定要两者兼顾)1.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原有的一些不良的学习惯得到了改正,逐步养成了多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坚持每天20分钟练字,书写清楚、规范、美观;在学习过程中已能够熟练使用工具书,自行扫除阅读理解上的文字障碍,成为一种基本技能;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记好听课笔记,写好读书笔记,切实提高了听课的效率和读书的质量;养成了朗读背诵的习惯,能有表情的诵读课文,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坚持课外阅读,既拓展了视野,吸收了大量的信息、知识,又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养成了科学思维的习惯,掌握了创新思维的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思维活跃,不人云亦云,不偏激武断,实事求是,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问,敢于发表个人看法,并尽可能做到自圆其说„„
2.实验班各学科考试成绩较前有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了明显进步。在全镇每学期末的统考中,各学科成绩都居同年级第一名,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和校领导的表扬。从2001年9月开始,我校先后在两个平行班中以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对照班,由一人执教进行了对比实验,到2005年7月实验结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见下表:
3.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会学,而且善学。关于学习中的行为习惯,我们根据学校制定的“良好学习习惯评估细则”要求进行了调查测试,在前测中,全校402名学生中学习习惯良好的占32.7%,一般的占40%,较好的占27.3%,在后测中,学习习惯良好的占70.5%,一般的占18.5%,较差的占11%。
4.学生素质方面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学生在全市、县、镇各级比赛中获奖达一百余人次。
5.教师会教、善教、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我校是一所镇直农村小学,在研究中,全体教师通过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发生变化,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去年的教学质量评估中,我校的教学质量及各级各类活动均名列全镇第一,甚至超过一些城市小学。
通过这项课题的研究,教师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逐步由实践型向经验型、进而向科研型转变,一个科研性的教师群体正在我校形成。
六、问题分析与思考
6.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篇六
开 题 报 告
罗田县骆驼坳茶园冲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及性质类型:
课题名称: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本课题为湖北省罗田县骆驼坳茶园冲小学课题,属实用性,探索研究性课题,对推进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教育研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新课程改革自提出以来,经过十余年的酝酿、推广和实施,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进一步指明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加快了素质教育的进程。
首先,小学生思想和感情的发展需要良好习惯教育。良好习惯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情。良好习惯给小学生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
人性的艺术环境。
其次,小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需要习惯教育。日常行为习惯展开形象思维,激发创造意识,富有表现力。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农村小学生内隐的研究;农村小学生引起注意的习惯;专心
思考的习惯;
2、定向思维的习惯;批评的习惯;求异的习惯;求证的习惯;
反思的习惯;
3、外显的习惯——专心听讲,大胆表达,认真阅读,及时摘记。
4、独立钻研的习惯;专心作业的习惯;按计划学习的习惯。
5、合作共事的习惯;合理摆放学习用品的习惯;合理安排作息
时间的习惯。
6、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习惯;快速反应的习惯。
四、课题相关研究的现状及本课题预计的突破与创新:
习惯,是有机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外界刺激的比较稳定的反应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益、促进学习者提高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比较稳定的反应方式。环境影响着习惯,习惯和过程同步。2001年7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为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吹响了进军的号角。《纲要》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是本次课程改革实施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接受,学生是装载知识的容器和演练技能的机器。因为接受性学习,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出现,学习过程就是接受、记忆。因此,学习内容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它强调的是标准化;学习过程也不考虑学生个体的认知过程,它强调的是结果的掌握。学生是被臵于客体的地位,他们的兴趣和热情被淡化了,他们的创新被抹煞了,他们的主动性也没有充分发挥的必要,一切只要跟着老师设定的途径,按部就班就可以了。这种消极的学习方式,已经培养了学生许多的不良习惯:习惯于按照教师既定的思路思考问题,习惯于揣摩教师的正确答案,习惯于等待别人的帮助、等待别人的现成答案等。新课程定义的新的学习方式,是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着眼于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紧密相关。毫无疑问地,当实施新的学习方式的时候,必然会引起学习习惯的变革。没有新的学习习惯的支持,新的学习方式必定会寸步难移。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当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时候,许多学生竟然感到无所适从。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倒是被调动起来了,但是往往停留在“形式”本身,而且容易陷入“把轻松当放松、把放松当放肆”的尴尬局面。在小组学习时,总是有不少的同学成了“孤家寡人”,找不到合作伙伴,有的根本不愿意加入小组,坐在位臵上却无所事事,以至于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局外人”,与这种学习方式格格不入。就是小组学习也大多流于形式。大多数教师都是预先规定了小组成员和小组长,合作学习成了以小组长为中心发言、其他小组成员摘录现成答案的另一种“一言堂”,只不过更为隐蔽和时髦罢了,并没有真正“合作”,以至于汇报发言时,仍然说“我认为”,而不是通过小组的交流和整合然后说“我们小组认为”。让学生提出问题,却提不出什么有深度的问题。做作业不讲究质量,反正老师会改的。这些现象就是在某些特级教师的公开教学中,也普遍存在着。许多的公开课上,教师演示着的都是热热闹闹的“作秀”活动,有的甚至连“作秀”都做不了,只好趁小组学习或者自由学习的机会,教师暗中给学生“指导”一点猛料,以便在汇报的时侯,向听课老师展示“惊人之语”。(只要比较一下教学杂志上发表的该教师在甲地的课堂实录和该教师在乙地的现场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就会发现他们的用词造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课外学习状况更糟糕:想不到可以去查参考资料,有丰富的资源却不知道怎么利用,知难而退,浅尝辄止,等等,这些现象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实施新的教学方式,自然也为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设臵了重重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很有必要研究:在新课程背景下,良好学习习惯的反思和重新构建的问题。
五、课题研究的计划:
(一)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课题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2、开题并按计划实施方案,包括活动过程中的研究报告的提出,研究论文的撰写,资料的汇报,阶段性小结。实验教师平时应做好各阶段性实验总结,案例及相关的案例分析。整理和分析有关教学资料,进行初期、中期、后期等的评比工作
3、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4、问题及原因分析
5、采取对策方案
6、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实施
7、实施效果调查分析。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07年9月至2007年12月)准备实施阶段。作好课题前期准备工作,立项申报,开题论证,成立课题组,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各科教学模式的初步研究。
1、进行学生习惯研究,明确研究的目的意义,并聘请有关教师对课题进行进一步论证,确立研究的重点方向,初步制定方案。
2、采用申报审核方式,组建课题组,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
3、健全校级管理机构,对研究进行指导协调。4、2007年12月 第一阶段的小结。
第二阶段(2008年1月至2009年7)
1、制订明确详实的阶段研究计划;按计划全面实施研究。
2、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层次的良好习惯的教育,搜集典
型课例和活动录像等资料。
3、进一步完善课题目标,开展好各项活动,做好阶段性小结,重视行为教育活动对青少年精神世界的熏陶作用。4、2009年7月 中期阶段性小结
第三阶段(2009年7元月至2010年1月)总结验证阶段。总结经验,争取上级验收,取得实验成果。
2009年7月至2009年12月,每位课题实验教师写实验报告,课题组写总报告。按实验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论文等,收集典型课例和活动录像,对研究进行综合分析。
六、成果展现形式:
自主:自主性、独立性←→自觉专心:自觉安排,独立钻研,不
受干扰
合作:协调性、互补性←→虚心学习:虚心请教,合作共事,整
合提高
探究:钻研性、创造性←→善于思考:质疑问难,探究建构,大
胆创新
七、课题组成员:
1、课题研究指导人员
高永平唐东曙
2、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 徐国强
组 员: 王兴中 夏幼民
负责课题的管理,课题的宣传活动,课题的具体组织实施活动,课题的资源及课题的资金来源,课题的上传下达等。
3、课题研究实施人员
组 长:夏卫红
成 员:张 立 王为民 夏幼民
徐尚兵 王金平王兴中
王先华 汪存德 张秀平夏汉桥
负责课题的申报立项活动,课题的记载,课题的具体进行,课题的阶段小结,材料的准备,资料整理分类,课题的档案管理,阶段性
成果汇报,接题报告等。
7.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篇七
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需尊重个体差异
学习习惯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加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形成的一种自动化学习方式。从性质上来说, 它立足于学生的个体需要, 要让学生自己觉得实践起来轻松适意。因此, 教师在提倡某种学习习惯时, 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尊重个体差异, 立足于个体的需求。
例如, 有一名学生认为高考英语题中有不少综合性强挑战性大的题目, 为了从容应对难题, 所以每天晚自习结束后, 都会给自己加量, 坚持每天练习一道有难度的英语综合题。长此以往, 他的英语综合能力在班级中脱颖而出, 该学生说非常感谢养成了“一天一题”的习惯。
然而, 在笔者看来这个习惯就不是人人适用的。首先,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就要把握学习习惯的个体性本质。对学生而言, 适合自己的习惯才能够化为学习的优势;不适合自己的习惯只能是学习劣习, 是妨碍自己进步的掣肘。教师如果要提倡某种学习习惯, 一定要提醒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量力而行。是否确立乃至接受一个习惯, 可以建立在两个标准之上:是否适合自己以及是否真正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利用这两个标准检验某种习惯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的变化, 就能知道这种学习习惯是否真的值得自己去坚持。
二、学会自我规划、自我约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
学习习惯必须经过不断重复的行为才能够养成, 就如同学校教育为学生设置的早读课、晚读课, 就是利用一周五次的“重复”, 帮助学生去适应直至最后养成早读、晚读的习惯。当然, 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缺乏学校或者教师的强制规定, 完全依赖于学生养成习惯的决心和长期实践的恒心。遗憾的是, 仍旧有很多学生由于懒惰、灰心等问题而半途而废。
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需要教会学生自我规划与自我约束。例如, 笔者会鼓励自己的学生为自己制订计划书或时间表, 大概包括自己的目标和每天的安排, 越具体越好。有一名学生在期末复习时就制定了如下规划:
1.主题:英语期末的自主复习。
2.坚持每天3个单元的背诵, 早上利用早读课时间背诵2个单元, 晚上利用晚读课时间背诵1个单元, 并且复习这三个单元。
3.每天晚自习时要复习1个单元的语法内容, 并且完成相关的习题。
4.周一至周五每天完成1篇阅读理解;周六完成1篇英语作文;周日复习错题。
接着该生每天完成规定的任务后就会在日历上打一个记号, 如果没有完成相应的任务则在日历上说明原因, 利用其他时间补上该日未完成的任务。在开始的一个月当中, 这名学生经常向笔者倾诉实践的苦恼, 觉得很繁琐很累, 但是为了不堆积任务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了下去。一个月之后, 他对这些学习任务不再厌倦惧怕, 反而能够轻松自如地去完成。
学生会出现这样的转变是因为自主规划在目标上给了他们动力;同时利用具体的时间给学生造成紧迫感和约束感, 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尊重这份计划表的安排, 从疲劳厌倦中逐渐走出来, 感受到习惯给生活带来的条理性和计划性, 逐步适应、接受这种重复性行为, 最终实现习惯的养成。
三、注重学习习惯的交流, 取长补短
学习习惯的归属虽然是每一个学生个体, 但是培养习惯的经验和心得是可以共享的。学生除了获得教师的指导和鼓励外, 相互的交流鼓励对习惯的培养也有不错的促进作用。
例如, 教师可以多举办一些经验交流会, 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方式, 包括自己的学习安排、情绪调节等各个方面。这样一来, 学生既能够深入了解他人的优秀学习习惯, 取长补短;也能够根据别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 让自己的学习习惯更加积极。
此外, 学习能力、水平相近的学生也可以一起成立学习小组, 小组组员出谋划策制订学习计划来督促每一个组员。这种方法对于自制力差、缺乏恒心的学生更加有效。因为他们在集体中会受到他人的监督同时也与他人形成了良性竞争, 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求胜心和进取心, 从而产生坚持下去的动力。如果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 组员还可以进行组内求救, 大家一起讨论, 帮助该组员改善自己的学习安排, 使得习惯的培养过程更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降低了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风险。
8.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八
一、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习惯
在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数学动机后,我又给学生讲了数学的美,如简洁美、平衡美等,以及学好数学的益处。如可以让人的思维更有条理,目的是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自内心地喜欢数学,爱数学。随后,我让每个学生都写出自己的体会,重新认识自己的学习动机,确定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随时指导自己的学习。这样有目标地学习,学生才不会觉得是负担,而会认为学习是为了目标而做的努力。
根据不同的学生,应给予不同的指导,对于喜欢数学或者喜欢挑战自我的学生对他们提出了提前预习的要求,使其掌握相关的知识并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要求,对学生而言,需要有一定的毅力和能力。但也恰恰是这种做法充分调动了一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从作业、课堂听讲等方面稍有进步并加以鼓励。在此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种做法使学生的目标更具体、直接。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言于律己、精益求精的态度。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曾有人做过调查,在所有的课程当中,数学给人事业带来的疲惫程度更高,容易让人觉得乏味、厌倦。所以我们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愉快、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積极性、主动性。在课堂中,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把快乐的学习方法带到课堂中去。
三、找到好方法,养成好习惯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变得简单、快捷而有趣。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其实也就是自己最喜欢的,不喜欢的很难适合自己。在课堂中学习不一定要一丝不苟地坐正,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老师。当他觉得注意力不能集中的时候,可以给自己一个提醒。只要能保证自己的听课效果,不影响他人,保持愉快的心情很重要。
四、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学习上应该先分配给重要的事情,把不重要的事情放在间隙的时间去做,这样效果会更好。对学生来说,听课最重要,课外也一样。要想写作业,还想看电视,想玩,很多事情放在一起的时候一定要分清主次,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合理安排最佳时间,效率才会提高。
总之,从教育实际中得出,一切从小抓起,从头做起。反复训练,对学生养成好习惯是重要的。培养做事敏捷,处理事情果断,要求学生办到的事情一定要按时完成。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具备了健康素质,才能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成为坚强的一代。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县兴林镇中心学校)
9.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篇九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倾听,早就存在于日常教育教学中,今天已成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词,并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班大多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不尽人意,主要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开小差、做小动作,师提问题不举手;有些学生不懂得认真去听别人的讲话,小组讨论,不会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而《新课程标准》明确说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当今的时代,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社会的发展变化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教学生学会学习将使学生受益终身。而会不会学习往往取决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好坏,学习习惯不好,则学生自觉性差,并随之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指导,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现实中,小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是在此背景下,我抓住其中的一个环节,确立了此课题。
2.课题要达到的研究目的:
⑴通过研究使所代班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培养学生在学习(课堂或课外)时的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
⑵通过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研究,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达到师生、生生交流,“听”的习惯一旦养成,浮躁的课堂气氛也就不复存在了,而且会倾听的学生“说”起来就容易了,使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情绪、强烈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潜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总结出培养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4)带动学生课堂常规的整体提高,使学生在严而有序的教学氛围中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在各科学习中得以综合和贯穿,多向受益。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课题理论。使学生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在变化的环境中应用知识和技能的高度适应能力,具有创造意识,并能不断获得新知,而且有能力克服自身的局限。
2.心理学理论。在心理学中,要求教师通过观察课堂交流过程中双方的以及学生的非言语行为获得许多重要的附加信息。教师要善于运用观察法得到学生倾听习惯的细节。
三、课题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所教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方法,听课习惯等情况,为研究对策提供依据。在研究的实验过程中,将针对这些学生作连续的追踪调查,进行听课习惯现状的调查分析,并把把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及对策运用到全班学生身上。
①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文献,收集材料,学习理论,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研究他们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
②行动研究法:通过访问调查、问卷调查和随机抽查等方式,获得学生在实验前、中、后的各种差异数据,通过分析整理,对学生的倾听习惯养成进行研究分析。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和开展培养活动,并对活动不断总结、反思、调整。
③个案研究法:实验中要对倾听习惯良好的学生和比较差的学生进行对比,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学生个案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为“培养目标”的达成积累有价值的案例,从而达到共同进步。
④经验总结法:首先,在研究实践中,教师要及时总结自身经验教训,纠正实验中的偏差,为进一步研究做准备。其次,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使总结出的经验条理化、系统化,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四、研究过程:
本课题将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提出课题研究申请,编写实验研究方案,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提高研究水准。对学生个体行为进行调研(形成数据),为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
综合开展有效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倾听习惯素养
1.培养倾听习惯良好的的“文明使者”,让他们在全体学生中起示范作用,激发更多的学生加入这个行列。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交流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促进学生倾听素养的提高。
2.成立“倾听习惯培养小记者站”,组织学生收集各种学习资料,经过筛选,宣传,扩大影响。
3.教师研究制定良好倾听习惯的培养目标,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工作策略,全面启动本课题的研究,在这过程中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并不断总结,修正研究思路,推进典型倾听习惯培养经验交流,进行定性评价,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展。
第三阶段
研究成果展示,含学生的习惯养成日记、学生作文、习惯养成活动汇报等,教师的书面汇报、论文总结、课堂教学展示等。
五、主要措施;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愿意倾听
1.把握心理,营造氛围
新教材中引入了许多情境图中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课题引入创设好的情境。
2.有效激励,鼓励倾听
①言语激励。
②荣誉激励。
(二)积极引导,使学生学会倾听
1.明确目标,引导倾听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因而课堂上常常是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另外的同学却在干别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事可做,认为这不关他的事,教师这时应该给学生明确的目标,这部分学生应该干什么,告诉他们“听”也是目标,在“听”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在“听”中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2.榜样示范,仿效倾听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面最直接的镜子。要学生学会倾听,教师自己首先要学会倾听,在学生口头交流的时候,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在充分得到尊重的气氛中交流,学生的思路会更加流畅,否则将挫伤学生再次交流的积极性。当有些学生的叙述显得拖沓和罗嗦时,教师也不应该粗暴地打断,而应耐心地听他讲完,再予以指正。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善于倾听
1.细化“倾听”要求
学会倾听,不单单是用双耳倾听,更要用心去倾听,边听边思考。课堂上教师可把学会倾听当作一项教学常规来抓,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做到“四心”:细心、耐心、虚心、用心。
2.提倡“注目”倾听
在全班学生交流发言时,要求其他的学生向发言者投去关注的目光,并用友善或欣赏的态度来关注,以鼓励发言者说得更好,也促使自己听得更专心。当发言的学生在前排时,就让其适当地侧转身子,如果发言的学生在教室的后排,则让前面的学生适当地转过身体。
(四)强化训练,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1.以小组合作为阵地,强化倾听的方法
10.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总结 篇十
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育的要求。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才能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获得自主学习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提能力呢?
1、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质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所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质疑。
2、掌握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首先,从常见的思维方法中进行训练:观察质疑、比较质疑、联想质疑。其次,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渗透质疑方法,主要有概念、计算、应用题三方面。
11.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初探 篇十一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在初中阶段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有人说:现在的学生不是自己在学习,而是家长和教师在学习,现在的考试不是考学生,而是在考家长和教师。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看一下当前学生学习状况就知道:一是学生学习不自觉,不是从内心想学习,而是迫于家长和教师的压力来学习的;二是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不少学习行为都处于被动状态;三是学生缺乏吃苦精神,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四是不正确的学习习惯和不正确的方法造成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畏惧心理。因此,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重大意义。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发展、进一步研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良好教与学的模式形成、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阶段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一项艰苦的事情。首先,应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是培养学生一心向学的习惯。有了一心向学的习惯,就能激发学生善于利用时间、见缝插针,从而为己所用。其次,认真思考习惯,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是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人的能力,尤其有利于增强人的创新能力。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具体学习习惯,比如预习习惯、认真听课习惯、课堂积极发言探究问题习惯、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作业习惯、及时复习习惯、喜欢阅读习惯等。
理论上讲,习惯的形成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第1-7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不舒服”。第二个阶段是第7-21天左右,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学生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坚持下去。第三阶段是第21-90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一旦跨入这个阶段,就已经完成了习惯的培养,这个习惯就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伴随学生成长。
分解习惯,逐点训练
将学生的习惯行为编制成若干个训练点进行培养训练,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即一心向学、自主预习、认真听课、积极思维、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复习归纳、自我纠错、学会反思、教学卫生及常规、课外阅读和合理应用工具书等习惯。把这些习惯分成30个小训练点进行训练,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具体做法:第一,利用主题讲座向学生宣传,让学生知晓、熟记习惯训练内容,并按照要求自主训练。第二,通过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让家长帮学生培养习惯。第三,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训练点通报给任课教师,让各学科教师一起努力,共同训练提高。第四,通过多元化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自发训练提高。第五,通过评比的办法,找出身边的榜样,形成竞争意识,让学生有努力的方向。
通过这些实践训练,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了明显转变,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养成,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也有明显变化。学生的学习乐趣浓厚了,形成了苦学变乐学的学习情感上的转变。
(作者单位:辽宁省瓦房店市第十四初级中学)
12.刍议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十二
那么,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心理动因。就当代青少年而言, 其学习动机主要由以下几种成分构成: (1) 求知动机。求知动机是为获取知识而直接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一种学习动力; (2) 趋誉动机。趋誉动机是学生为赢得外界赞赏, 获得一定的荣誉和身份, 指向于外来报偿的一种学习动力; (3) 升学动机。升学动机是学生为升入某一级别的学校或年级, 为实现自身或外界的期望而学习的一种动力。
无论是哪一种学习动机, 只要我们正确引导, 充分利用, 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 学习动机强烈、稳定、持久的学生总是会自觉养成许多良好的学习习惯。
“伟大的精力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 一个人要想在学业、事业上有所作为, 必须先确立切合实际的、富有感召力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目的。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 任何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莫不如此。我们应当教育学生懂得:国家的繁荣富强, 人民的幸福生活, 个人的价值实现, 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崇高目的和远大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外, 中学生善于模仿, 做什么人, 走什么路, 常常是从具体的榜样身上体验到的, 所以,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还要向学生介绍身边的同龄人先进榜样, 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调节作用和矫正作用,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形成良好习惯的诱因
兴趣是一个人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在教学中,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可以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思考之中, 有了兴趣的引导, 学习再也不会是一件苦差事, 相反, 它会变成一件充满乐趣的、令人高兴的事情。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试想, 当学生主体意识在兴趣的引导之下开始觉醒、萌发的时候, 当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的时候,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布置的学习任务就会乐于接受, 我们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就会游刃有余,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功是兴趣的催化剂”。教师除了在教学中施展“八仙过海”神通, 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外, 还应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有人说:“任何努力都是进步”, 教师要从学生回答的一个问题, 做的一次作业, 背诵的一篇课文这些小事中, 看到学生的进步, 报之以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评语、一句关心的话语,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努力的价值, 受此激励,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得以不断的巩固和强化。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
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这说的是为政者的行为对其臣民的影响, 师道亦然。教师为人师表, 是学生的楷模,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当是教师永远遵从的训诫。教师不能固步自封, 自高自大, 而要不停地更新自己的知识, 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用自己得体的衣着、落落大方的举止、优雅风趣的谈吐、严谨治学的态度、渊博的学识、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 博得学生的好感, 甚至是征服学生的心, 做一个学生喜欢、钦佩、爱戴、拥护的老师, 用自己工作、学习、做人的良好态度和行为习惯给学生以暗示,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家魏巍在其散文名篇《我的老师》中, 是这样回忆他的老师蔡芸之先生的, “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在课外的时候, 她教我们跳舞”“在假日里, 她把我们带到他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她爱诗, 而且爱用唱歌的声调教我们读诗”“我们见了她, 就不由得围上去”, 在作者的印象中, 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 多么公平, 多么伟大的人啊”。由此可见,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的大。当然, 教师的个性是有差异的, 教师的工作是辛劳而又清苦的, 他也有家庭的拖累, 他也会陷入人际的困境, 换言之, 教师也有忧愁、痛苦、愤怒, 但不论怎样, 当我们面对那些纯洁如水, 灿烂如花, 把我们看作整个世界的学生时, 都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 避免“迁怒”学生, 做到和蔼、理解、平等、友善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消除学生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鼓舞。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张扬个性, 敢想、敢说、敢做, 培育出求知的信念、意志, 改造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形成种种优良的学习品质。
四、加强督促检查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力保证
习惯是一种较长时期内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最古老的官书《尚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知之非难, 行之惟艰。”意思是说, 懂得道理不难, 要做到可就难了。这句话道出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是啊, 有哪个学生不想考试得到100分, 又有哪个学生不懂得学习对他的重要性呢?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面对各种各样学习品质有缺失的学生时, 面对各种各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时, 常常语重心长、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加以劝导, 有时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 并不是学生不懂我们讲的道理, 而是他做不到。这些现象说明, 没有良好的习惯为学生的学习保驾护航, 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都将成为空谈, 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美好愿望也将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次问他的学生:“每天甩胳膊一百下, 能做到吗?”睿智的苏格拉底还当堂示范了这个简单的动作, “能!”学生异口同声答说。时隔一年, 当苏格拉底调查谁坚持下来时, 只有一个学生举手, 这个学生就是后来的古希腊大学者柏拉图。这个有名的事例说明, 如果没有老师的督促, 再简单的事情, 学生也很难做到。《礼记》说:“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道。”中学生的自主意识还不太明确, 自控能力也不是很强,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提要求不落实, 只有布置没有检查的话, 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永远形成不了的。教师在工作中要避免大而化之的作风, 对学生严格要求,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的习惯, 认真检查和落实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 “言必信, 行必果”, 用有效的检查督促机制保证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如建立家校联系本, 作业批阅进行统计记载, 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还应该注重学生干部的培养, 让学科代表和小组长成为老师的“小助手”, 让学生自我管理和约束, 可以更好地促进学风的好转。
五、创设优雅的学习环境, 能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环境是影响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学习环境对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品质,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重视优化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具体包括: (1) 校园环境。学校要不断加强校容校貌的建设和管理, 努力实现校园的净化、美化、绿化、知识化、人文化, 重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教育性, 让整个校园整洁、文明、优雅, 既赏心悦目, 又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2) 班级环境。班级对每个学生来说, 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最常态环境。每个成员不仅置身这种环境进行系统学习, 而且互相帮助, 共同切磋, 彼此鼓励, 这都有助于促进他们各种好习惯的形成。 (3) 舆论环境。舆论是构成环境的重要因素。一个学校、一个班级的舆论导向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的影响是直接而明显的, 学校和班级一定要加强常规管理和养成教育, 抓好舆论引导, 什么事情该做, 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光荣, 什么可耻;什么是美, 什么是丑……这些是非观念一定要分辨清楚, 让学生形成比抱负、比学习的良好风气。风气正, 抵御自身不良习惯和外来不良影响的免疫力就会大大提高。 (4) 人际环境。人在孩提时代最听父母的话, 而在少年时期则一般喜欢听朋友的话, 受朋友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正说明了人际环境对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影响。所以, 这一时期的交友一定要慎重, 教师要指导学生交益友, 不交恶友。
13.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篇十三
一、课题的提出: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之一,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方法都十分有限,对他们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为了使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必须从低年级起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是值得每位小学教师深思和探究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理论建构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研究目的1、探索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合作学习习惯的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建构科学、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本课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学生如何参与合作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如何互动;小组成员之间如何分担责任;在学生合作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管理;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怎样;学生需要什么合作技巧„„。
四、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对象:
范围:小学各科教材。
对象:任课教师及学生。
五、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了解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2、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3、行动研究法:根据本课题,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采用相应的措施,不断的观察,反思,总结经验。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5、经验总结法: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得出结论。
(二)研究措施:
1、合理的使用合作学习形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合作学习的个性思维,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合作学习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实践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培养合作能力。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3、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俗话说:“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再合作学习就没有必要。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
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学习什么?这里需要讲究一个时机。其一,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举手如林时教师不能满足每一位学生发言的需要,可以让学生相互说说,满足学生倾诉的欲望。其二,当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时,靠个体的力量不能解决,就需要合作完成。其三,当形成了不同意见需要交换时,让学生在小组内去讨论去争议。其四,当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需要交流共享时,通过在小组内交流,展示不同的算法,让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
4、定位教师的课堂角色,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既“导”且“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因此,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的旧知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一参与”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的分析、目标的设置、任务的选择、策略的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程把握。但是,要使合作学习能始终卓有成效,仅靠教师的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的合作规则外,在很多的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比如说:
(1)小组活动开展的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
(2)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的说明任务的内
容及操作程序。
(3)小组讨论声音过大,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或让
这组学生的位置互相移近些,如果小组讨论的声音小了,教师应及时
返回去表扬。
(4)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及时的进行干预和指导。
(5)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的完成了任务。
(6)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5、确立小组的合作规则,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好的小朋友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老是有人抢着说,可是这样一来,那些思维慢的学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并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我们这些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整理出来。最后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这些规则,使学生能逐步按规则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我们相信:在小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发表意见,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而且能够使学生之间的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实践,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将不断发展、日趋完善,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0月)
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分析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3、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08年10月~2008年11月)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课堂教育中实施合作学习的途径、方法,着力研究课内合作教学的操作方法。
3、请有经验的教师指导,规划本课题的研究。
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5月)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3、课题组积累资料。
4、请专家指导。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09年5月~2009年7月)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2、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14.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四
于明华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数学知识。下面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学生会听课,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
每接一个新班,首先要着手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教学生四会:会听、会看、会想、会说。
二、教学生会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生会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能创造条件并能激发学生思考。要让学生在对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在教学中,我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激发思考的欲望,明确思考的目标。第二,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第三,要留有适当充裕的思考时间。第四,及时组织多项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体尝独立思考的乐趣。
三、教学生会阅读,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
课本是无声的教师,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坚持课前阅读,课内阅读,课后阅读,养成预习和复习的自学习惯。
四、教学生会审题,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每教一新课例题,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
五、教学生会改错题,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15.谈培养初一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五
一、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排除学生的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鼓励学生多说, 大胆地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生错误是难免的, 也是正常的, 教师对学生语言上的错误尤其是口误不应该大惊小怪, 更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批评, 否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初一学生表现欲强, 教师可定期开展一些英语活动。例如:唱英语儿歌比赛、演简单的话剧等;还应该成立英语兴趣小组, 设法让兴趣小组成员带动其他学生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英语的机会不多, 要想掌握这种语言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关注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 引导、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至关重要。只要学生对英语感兴趣, 就会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课程标准强调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首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细心观察, 只要他们取得了一点进步, 就要及时表扬, 让学生在学习英语中能得到学习的乐趣, 在乐中学, 学中乐。例如: (1) 教学单词时, 尽量用实物演示。另外, 还可以把所教的单词融入儿歌、小诗等进行教学。例如:单词pig, 可让学生读“Pig Pig, it’s very fat”;单词jeep, 可让学生读“Jeep jeep run run run”。这样就比单纯读单词生动、有趣。 (2) 学习句型时, 一定要创设相应的意境, 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正确而迅速地说出适当的语言的能力。例如:参观动物园, 询问各种动物的名称, 到商店买东西。在这种模拟情景下学用英语, 学生必定会兴致盎然。
三、加强预习指导
要想学生学习英语, 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指导非常重要。同其他学科一样, 课前预习是学好英语的一个重要环节。初一学生的预习, 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例如, 学单词要求学生首先正确找出元音字母及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 借助于录音进行拼读, 这样在课堂上就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去领读单词。预习对话和短文, 则往往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 如What’s (are) …?Who is he (she) ?Where is (a re) …?How old…?Wha t c olour?Is he (s he) …?这样预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上课时学生就能够边听课、边消化、边巩固, 较快地吸收、理解新的语言知识。不过, 初中生预习的重点应落在词汇上。
四、重视课堂, 学会听课
会学习首先得会听课。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非常重视听课。一节课的开始和结尾不能疏忽, 因为上课的开始是回顾和过渡, 结尾是归纳和小结。另外, 英语成绩好的学生都有上课积极发言、参与课堂活动的特征。课堂上大胆发言, 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是开动脑筋, 高效听课的标志和关键。思维跟着老师的启发、提问走, 往往事半功倍。最后, 注意做好笔记, 重点句型要反复套练, 加深理解, 举一反三。
五、认真对待作业
英语的作业分为口头作业和笔头作业。在完成口头作业时, 一定要养成先听录音的习惯, 然后再模仿, 再朗诵。这样, 一开始就有好的语音语调。在做笔头作业时应先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 因为作业是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和检测。匆忙应付乃学习的大敌。优秀的学生大多作业整齐美观, 正确率高。
六、巩固和自测
学生需要对所学的知识经常检测, 尤其在每个单元教完之后, 巩固性练习非常重要。有疑问, 应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英语学习没有捷径, 只靠勤学、多练和持之以恒。应当自觉养成及时复习巩固已学知识, 不懂之处先思后问的良好习惯。
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学习习惯。好习惯能帮助一个人提高学习效率, 使他终生受益。但良好习惯的形成非一日一时之功, 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 不断积累, 多次练习之后才能逐步形成。学生学习英语之初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好时机, 否则, 一些不良习惯一旦形成, 就很难改变。这些不良习惯包括:用汉语注释英语单词, 一字一字地用手指着文字进行阅读, 阅读课文时喜欢念出声音, 写作业时不愿意回头检查, 不能坚持使用工具书, 遇到问题总喜欢先问别人而不愿意自己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多。例如:上课时专心听讲, 勤于动脑, 善于思考, 认真记笔记。学习单词时要知其音, 明其形, 懂其义, 要掌握正确的字母及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在学习语法时, 强调语言应用, 善于归纳总结。在做听力练习时, 要克服紧张心理, 第一遍听, 明白大意;第二遍边听边写, 掌握细节;第三遍复习检查, 查漏补缺。在进行口语训练时, 要克服怕羞心理, 踊跃发言, 敢于开口说英语, 积极参加课堂上的各种教学活动。在阅读课文时, 注意方式和速度, 善于了解事实, 发现问题, 推断未知信息。在做写作练习时, 起始阶段要注意标点符号、大小写、字迹要清楚。平时养成按时完成作业、勤用工具书、科学利用时间的习惯。这些好习惯的形成, 靠老师的正面引导、耐心帮助和学生的自身努力。
16.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六
关键词:培养 良好 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将来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去适应社会,去服务于社会。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如今越来越多的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强调应聘者的应聘书必须手写,就是要从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
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 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交流”的习惯要从刚入学的儿童抓起,小学生在入学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教学,在学生已有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发言与交流的习惯。
四、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从小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使儿童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可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五、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六、勤于动笔的习惯
平时阅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阅读别人的书籍时,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积累下来;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要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有人说,儿童的心田是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重要,我们相信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研究》结题报告08-14
初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总结10-23
浅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论文06-14
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11-17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09-11
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1-09
如何在品德课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06-30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10-27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1-08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