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的地形》的反思(精选6篇)
1.《地球表面的地形》的反思 篇一
教学反思
金艳艳
这个周我们学校开展了科学的教研活动,非常荣幸教研员余老师来给我们指导点评,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不足以及课堂结构调整方面讲述了对于如何在常态课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科学?以下是余老师的点评结合自我反思。
第一个环节我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地形,再充分采用书本图片让学生根据特点对比认识各种地形。让学生体会到地球表面地形的多样性。我根据作业本的题型要求,所以特地让学生了解五种常见的地形。在课后,余老师和周老师点评的时候,导入的时候可以利用3D地形图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各种地形特点,没有必要着重讲这五种地形,这个环节学生表现的都挺活跃。体验地形的多样性目的基本达到。
第二个环节我是准备了黏土,分小组进行拼各种地形模型。磨课的时候,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地形制作,结果发现基本上小组拼的都是一样的地形,为了这些类似现象出现,我用了卡片,让小组制作固定要求的地形。小组活动出现的问题:
1、学生过于兴奋,纪律有点难把控。
2、小组之间的合作性低,有些学生很认真在拼,有些学生就会趁机偷玩。
3、有些小组在制作的过程,认真的小组时间很短就完成,但是个别小组却要花费很长时间。
4、小组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倾听能力还是有点弱。
5、小组活动结束之后,还是有些同学会偷偷玩黏土。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余老师提出了建议。解决办法:
1、在小组活动之前,不仅要提出活动要求,还要学生读出来,并且要牢记于心。
2、针对时间的问题,可以在电脑上显示倒计时,这样可以活跃氛围,也可以让学生有点紧张感。
3、学生制作地形模型的时候不用固定地形要求,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地形来制作。第三个环节我是让学生们学会看地图,本来的实际意图是应该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地形,还要认清地形图上面的信息。但是在这个环节上,前面时间不是分配很合理,所以在这个环节上时间就不是很多。学生们了解的就不是很深入了。
就如余老师说的,本节课的课题探究意味不浓,很多情况下是由老师直接给出学生需要探究后得出的答案,在本节课上,对于地图上怎么表示不同的地形,在不同的地图上会以颜色、文字、立体高低起伏等来区分,这才能引导明白。
虽然本节课备课时间很短,但是仍然暴露出自己一直在教学上需要改进的,在课堂上语言的简洁性和目的性,让整个课堂更加顺畅。
2.《地球表面的地形》的反思 篇二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直观地感受到地球内部运动会造成火山和地震以及地形地貌的变化。通过分析火山地震等现象寻找原因, 从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通过资料阅读、讨论交流和模拟实验等方式进行, 特别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 采用模拟实验与多媒体视频资料, 感受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
三、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
(1)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2)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3)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 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 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2. 过程与方法
(1) 阅读资料, 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2)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 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 这种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 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形地貌。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火山和地震的图片或资料、毛巾、报纸、泡沫塑料块、彩色笔, 等等。
教师准备: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和课件, 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和课件。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
出示地球仪:同学们请看, 这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 (板书:地球) , 上有河流、山脉、高原、平原、大海等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 随着岁月的流逝, 它们也在不断的变化。地球上怎么会有如此多的地形?又是什么原因引起地形变化的呢? (板书:“?引起的地形变化”) 今天我们一起去探讨和研究“引起地形变化的原因”。
2. 认识火山和地震改变了地形
(1) 观看录像。
(2) 汇报录像中记录的现象。
(3) 形容火山和地震爆发时的情景。
(4) 交流课本中的内容和材料。
(5) 汇报交流。
(6) 总结并观看火山和地震改变地形的典型图片。
3. 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1) 猜测成因。火山和地震不断地改变和重塑着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从前面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 它们在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 也在地球表面塑造了很多迷人的自然景观, 那火山和地震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谁来猜一猜? (指名猜测)
(2) 通过短片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同学们的想象真是太丰富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让我们一起通过下面这个短片作进一步的了解吧! (播放地球内部结构形态课件)
通过观看短片, 你有什么新发现? (指名说说:高温、高压、内部像一锅煮热的粥不停的上下运动、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壳是漂浮在地幔上面的……) (板书:地壳、地幔、地核) 。综合同学们所说的, 其实就一句话“地球的内部高温、高压, 是不断运动的”。那地壳长期在地球内部运动力量的作用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本第49页的中间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
(3) 认识板块是如何运动的。谁来说说地壳以前是什么样子的?后来怎么样了? (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分裂了) 。在地球内部运动力量的驱使下, 这些大陆板块是如何运动的? (教师板书:“撞击、分离、平移”)
(4) 揭示地球内部运动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大陆板块的这种撞击、分离和平移运动可能会导致什么发生? (火山、地震、形成山脉……)
4. 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形变化
(1) 猜测板块运动可能导致地形发生哪些变化。从视频中我们了解到, 大陆板块运动引起了地形的变化, 大家来猜测一下:大陆板块相互撞击、分离、平移运动会引起地形发生什么变化呢? (指名猜测:大陆板块相互撞击可能形成山脉、高原、山峰……;分离可能形成裂缝、海沟、海洋……平移可能形成的地形直接由教师演示)
(2) 验证猜测。我们对大陆板块运动可能引起地形发生哪些变化进行了很多猜测, 请看 (课件出示材料) 这是老师为大家提供的材料 (教师念一遍) , 各小组的材料袋中都有, 请你们从中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大陆板块的撞击和分离模拟实验。用实验来验证你们刚才的猜测是否科学、合理。在实验之前, 老师对大家提两点要求:一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中出现的变化情况;二记录员要认真快速地填写实验报告。
(3) 学生分组实验。
(4) 汇报实验现象。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 (小组代表汇报, 要求按照实验报告填写的顺序进行汇报, 边汇报边展示。多问几个, 注意发现用其它材料设计实验的吗?)
(5) 巩固应用。同学们, 位于我国西部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山脉之一, 请看 (出示海洋生物化石)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 这说明什么? (它之前在海底) 谁来推测一下它可能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推测) 推测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出示东非大裂谷图片) 再看!这是东非大裂谷, 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吗?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喜马拉雅山和东非大裂谷的知识? (喜马拉雅山至今还在不断长高, 并不断向北面漂移;东非大裂谷也在不断向两边拉伸和扩大。) 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 请同学们预测一下, 若干年之后它们会是什么样子? (喜马拉雅山会更高更峻, 会改变位置;东非大裂谷会更宽更大, 形成大海……)
(6) 观看视频感受地形变化。下面让我们再来观看一段视频, 再一次了解地形的神奇变化吧! (播放板块运动引起地形变化的课件)
(7) 揭示引起地形变化的根本原因。同学们, 现在你们知道地球上海洋、陆地、山脉、平原、高原的形成和变化都是什么引起的吗? (学生说, 教师板书“地球内部运动”) 是啊!地球内部运动既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地形, 又不断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地形, 它有时表现得非常迅猛激烈, 如火山和地震的爆发;有时又表现得非常温柔、缓慢、让人难以察觉, 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升高和北移, 东非大裂谷的逐年拉张和扩大等。
5. 认识外力对地形的改变
除此之外, 还有没有其他力量的因素也在影响和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本第49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生阅读) 指名说 (板书:风、水、冰川活动……)
除了风、水、冰川活动等因素之外, 还有人类的活动, 如开山挖渠、修路等活动也在改变着地形。科学家认为, 引起地形变化的力量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 (板书:内力) 即:地球的内部运动力量;另一种是外力 (板书:“外力”即风、水、人类活动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学们, (出示课件) 我们今天通过观看地球上“复杂多变的地形”这一现象, 提出了要研究的问题, 然后对问题进行了很多猜测和分析, 再通过阅读课本、交流资料、实验等形式, 进行了大量的验证, 最终得到了什么结论?大家齐读一遍课题。
6. 总结
3.浅谈地球表面形状 篇三
【关键词】大陆旋臂;赤道洋流;不对称平衡原理
1.地球物质层次的形成
原始地球就像太阳一样,是一个发光发热的火球,在地球旋涡体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地球外面寒冷的宇宙原子气体旋进流包压着热地球,推动其旋转,并与其热物质发生各种反应,使地球的热量在不断地消耗,温度逐渐降低。地球表面温度从高到低的长期变化过程中,原始气体物质与构成地表的物质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反应,生成各种各样的物质,生成的各种物质之间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又进行各种反应,生成新的物质,这些物质的不同形态(气态、液态或固态)在外层宇宙原始气体的包压下包裹地球作环绕运动,性质相同或相近的物质聚在一起形成不同的物质层次,轻者在外,重者在里,从而使地球形成一个从外到内由轻到重的物质层次层层旋进包压的球体。
2.大陆旋臂的产生
地壳形成之后,地球内的热量向外散发受到了地壳坚硬岩石层的阻力,地球热量的散发主要以两种形式进行,一是地表向内裂开,二是火山爆发。地表向内裂开散热最终形成了对地表形状有决定意义的从南极到北极的南北走向的三大裂缝(在星球旋涡体中,星球热球体与外面旋进冷气体之间长期对抗散热中,形成有规律的散热形式,即三旋臂式的散热形式,地球旋涡体的散热形式也不例外,这可能就是地表最终出现三大裂缝散热的原因)。三大裂缝在长期的地壳运动中,不断再开裂和移动,被加宽加深,逐渐变成三大海洋,即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三大裂缝之间从南极到北极的三大旋臂陆地,在长期的地壳运动中,被加厚加宽、抬升,变成了三大大陆,即美洲大陆、欧非大陆和亚澳大陆。
3.大陆旋臂的三大运动及其原因
3.1大陆旋臂的三大运动
在地球表面演化的过程中,大陆旋臂进行三大运动,一是大陆西移运动;二是南北大陆都向北半球北纬30度地区移动;三是大陆升高运动。这三大运动基本上同时进行。
3.2大陆旋臂西移运动的原因
(1)地球表里层的相对运动速度差,造成地表大陆旋臂发生相对西行运动。进行自转运动的地球,旋涡体运动规律与地壳物质坚硬特性等原因,使地球的里层比外表层的运动速度快,表层与里层的相对运动速度差,使表层大陆发生相对西行运动。
(2)地球的不对称平衡运动造成了大陆旋臂的西行运动。地球的三大大陆旋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旋臂的运动必然导致另一个旋臂的相应运动。三大大陆旋臂从不对称到对称、再到不对称的运动,是地球长期保持平衡运动的基础。地球东半球的亚澳大陆旋臂的西行运动,必然导致西半球美洲大陆西移,远离欧非大陆,进行新的不对称形状调整,促使欧非大陆与亚澳大陆的相互靠近,形成新的地球形状的不对称状态。
(3)地球赤道周围地区西行的洋流对大陆旋臂的冲击推动,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动了大陆旋臂的西移。
3.3南北大陆都向北半球北纬30度左右地区移动的原因
(1)夏天,地球距离太阳最近,北半球北纬30度左右地区附近区域面向太阳,在太阳旋涡体中,此时期,太阳对地球的向外推动力和太阳旋涡体旋进气流作用于地球的推压力最强,两种力的相互作用把地球的大陆向北纬30度左右地区推动,造成了大陆旋臂向这一地区的季节性移动。
(2)当北纬30度地区的大陆陆地加大加厚,聚集增大到一定的优势程度,作为整体陆地大板块因地球自转而具有的离心力最大,抬升的速度也最快,从而使周围的陆地向其靠拢,造成大陆陆地向这一地区移动。西藏高原就属这一类型。
4.三大海洋的出现
当地表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汽态水凝结成水降落到地面上,聚集于地表山谷、峡谷、洼地等较低的地方,开始时,这些地方并不深,大陆旋臂也不高,地壳运动与地球散热形成的裂沟也不深,地球表面的绝大多数地方可能都是一片汪洋大海。随后,随着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三大大陆旋臂在移动变化中逐渐增大升高,大陆与海洋之间明显隔开。隔在欧非大陆与美洲大陆之间的狭长海沟就是大西洋,美洲大陆与亚澳大陆之间广阔洋面就是太平洋,处于亚澳大陆与欧非大陆之间的海洋就是印度洋。
5.贯穿全球的赤道洋流的出现与三大大陆旋臂的南北分裂
由于地球地壳里层运动速度快于表层,地球的自转使海底陆地向东运动快于海洋水面,导致洋面海水发生相对西行运动。赤道周围的洋面最宽,洋流规模和力量最大,因此,海洋主要以赤道西行洋流为主导,形成海洋环流。太平洋的赤道西行洋流受到亚澳大陆旋臂的阻挡,分离成南北两股分别向南北方向流动,形成太平洋南北海洋环流;印度洋和大西洋也同理,形成南北环流,只不过大西洋太窄而洋流不很明显。
太平洋与印度洋力量强大的赤道西行洋流不断分别对亚澳和欧非大陆的赤道地区进行猛烈的冲击,此时的大陆岩石层温度较高,岩石层并不很坚固,最终被强大的赤道西行洋流所冲开,随后,汹涌的合并一处的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赤道西行洋流又冲开了美洲大陆旋臂的赤道地区。三大大陆旋臂从中间被分割成南北两半,即美洲大陆被分割为南北美洲、亚澳大陆被分割为亚洲和澳洲、欧非大陆被分割为欧洲和非洲,中间是贯穿全球的赤道大洋流,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也因此而相连在一起。当时属于赤道大洋流的地区包括现在的南中国海、红海、地中海和加勒比海。
在赤道西行大洋流的中间存在一条相对东行的洋流,被称为赤道逆流。赤道逆流产生的原因是: 赤道正处于地球旋涡体的中间平面上,即旋进气圆盘的中间平面,这个气圆盘的平面实际上就是地球的黄道区,地球的转动自始自终由地球旋涡体的旋进气流所推动的,而气圆盘的中间平面区的气流推动力最大,这个气流推动力时时作用于地球的赤道平面上并推动地球转动,这个推动力大大减缓了赤道西行大洋流的中间水流,导致了赤道大洋流的中间水流与两侧水流的速度差,从而产生了赤道中间水流的相对东行运动,即赤道逆流。
【参考文献】
[1]易照华编.天体力学基础[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8.
[2]徐仁新编.天体物理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
[3]刘南威编.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
4.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篇四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姓 名:李 玥
单 位:唐山市荆各庄小学
联系电话:3891707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1课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材“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从单元内容编排结构来看,本课内容具有总起作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本课是学生初步认识地形图的一课,让学生通过实际图片再到地形图的一个过程,从而初步认识观察地形图的方法,同时这样的观察又是开放的、具有探究性。本课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我们所看到过的地形,这一活动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回忆去过地方的地形来相对应说出这一地形特点的地貌特征,这一认识从实到形;第二、观察地形图,这一活动步骤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进一步观察地形图来了解我国地形结构和地球表面地貌特征状况。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会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为此在教学活动从交流学生带来的照片、图片的典型地形特点进行教学的,由于我校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狭窄,大家出去旅游的人很少,对一些科学术语等也都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好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地从网络上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图片资源,结合家乡的地形,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另外,我校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有信息技术课,对计算机的操作水平还不错,利用计算机的网络环境实际教学效果不错。
(三)教学环境分析
计算机(网络)教室环境。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丘陵、平原等,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借助计算机呈现不同地形,让学生观察描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山地等典型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借助“连连看”,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自己查阅资料,回答问题,自己订正答案。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进行研究的兴趣,能主动关注和了解所去过的地方的地形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学网站一个。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在它的表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地形,这些地形又都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科学课,探究一下《地球表面的地形》。(板书课题)
二、地球表面的地形
1、地球上的地形种类繁多,根据你的了解,能说说你知道的地方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吗?(学生自由地说,但教师板书时要注意将五大地形放在一块,其它的放在一起。)
板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 高原平原 盆地 丘陵 山地
海洋、湖泊、河流、沙漠„„
2、我们地球上主要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山地五大地形。除这些之外还有湖泊、海洋、河流、沙漠等等。
3、下面,我们就近距离的认识一下这些地形。仔细观察图片,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特点。你们能不能概括出这个地方的地形特点呢?
(要求:每一种地形介绍要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组一 组二 组三 组四 组五
4、刚才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其实高原的征就可以概括为:(并板书)海拔较高、地面开阔、边缘陡峭。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下一组图片,注意总结它的特点。
„„
板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边缘陡峭
平原:海拔较低、起伏较小、低平宽广
盆地:周围山地、中间低平、如盆状
丘陵:高低起伏、山顶浑圆、坡度较缓
山地:海拔较高、峰峦高耸、坡度陡峭 海洋、湖泊、河流、沙漠„„
5、你现在会认地形了吗?真的会了?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了,接受考验吗?请看“能力提升”里面的“连连看”,仔细观察图片表示哪种地形,说出它的特点,并将图片与对应地形连起来。
6、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就全猜中了。想不想自己试一试。如果你得了100分,可以再玩一下第二个连连看。看看谁可以得到200分。
三、观察地形图
1、虽然我们看了那么多地形,但是我们想了解唐山市的地形的话,应该怎么办呢?(观看地形图)
2、观察唐山地图,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我们开平区是什么颜色,双庙村在哪个位置,离我们较近的地方是蓝色的,这又是哪里呢。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地形图上,不同的地形用不同的颜色表示,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 000米~5 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 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蓝色的、封闭的图形是湖泊,蓝色的曲线表示河流;绿色表示平原。为了便于记忆,我们编了一首儿歌:黄高蓝水绿平原,沙漠黑点一片片,棕紫表示更高地,白色终年积雪寒。)
4、下面,咱们再看看世界地图,是不是也是由不同的颜色构成,也有图例和符号呢?
5、师: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国家地形之多是世界之最,我们应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你知道地图上方向怎么看吗?(上北向南左西右东)
6、那好老师想请你找找,在我国的西部地区都有些什么地形?观察中国地形图(高原、盆地、山地)这些地形地势、海拔很高。
7、那在我国的东部都有哪些地形呢?平原、丘陵,这些地形都比较平缓,海拔很低,8、那你可以总结出我们国家的地形分布特点吗?
(高原、盆地、山地处在中国的中西部。平原、丘陵大多分布在中国的东部。西部多涂着棕色和褐色,东部多涂着绿色和黄色。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整体地势是西高东低,也因此大河向东流。)
9、大家掌握的都很好。现在考考自己对地形图常识的掌握情况吧!
练习内容:(绿色——平原;蓝色——海洋;棕色——高原;褐色——山地;白色——终积雪的山峰)
10、关于地形,你们还有想知道什么?你们的问题可真不少,老师在网站的“拓展视野”里给你们提供了一些知识,咱们可以自己浏览一下,并且试着回答“拓展应用”的填空题,只要你们用鼠标点击括号里面,出现光标后,就可以输入答案了。(指导一两个好学生完成即可)
四、拓展延伸
5.《地球表面的地形》的反思 篇五
华容县实验小学 白艳宇
一、背景和目标
本节课开始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形成和重塑的内容。地球上,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有两个原因,一是地球内部的力量,另一个是地球外部的力量。内力是指由地球的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外力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重力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地球上巨大的地貌形态及变化都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内力创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即海陆的分异和大的地形起伏;外力则进行雕塑加工。内力作用造成高山盆地,使地面崎岖不平;外力作用则破坏高山、填平低地,使地面趋于平夷。二者在地形发展方向上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
本节课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也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然而对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着地形,学生可能不很清楚。本课教学正是基于学生这样的认识基础进行的。
教科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火山和地震”;第二部分是“地球内部的运动”。
知识与技能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准备
1、有关火山和地震的教学录像片。
2、课件。
3、为每小组配备一根长约30厘米、直径1~1.5厘米、学生用力能折断的干木棍,几条不同颜色的毛巾。
4、教师:构建“火山和地震”网站主页。
5、不同颜色的橡皮泥。
教学过程设计 :
一、导入新课 提出探究问题 出示课件,了解各种地形
如果我们乘坐交通工具穿越在广袤的地球表面做长途旅行,就可以看到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这是谁“塑造”的呢?
二、了解火山对地形的改变
1、学习第一个事例
火山使地形地貌发生变化————(板书:火山)
2、观察火山视频,了解火山知识。
让学生看一小段录像,用感官来认识火山喷发对人类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火山喷发的成因。
提问:你刚才看到的视频中,你了解到了什么知识? 过渡:火山可以改变地形地貌,那地震呢?
三、了解地震对地形的改变
1、学习事例二。提出探究问题:
提问:你有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或火山喷发呀?
2、观看地震视频。
(提示:仔细看,说说地震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提问:
同学们看了视频,说说看: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
3、揭题:地震
谈话:是呀!火山喷发和强烈的地震都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大地开裂,堤坝被毁,桥梁倒塌······那地震对地形地貌有影响吗?
4、学习事例三。
宁夏地震形成了一个湖泊。这个湖泊叫“堰塞湖”。介绍”堰塞湖”。
四、认识地球内部的运动
1、谈话: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关于火山和地震,你知道哪些知识?(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引导学生找出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表形态,形成了哪些地形地貌。)
下面就让我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亲临”地震、火山喷发的模拟现场,去探究一下地震和火山的奥秘,你们想不想去?那就欢迎你进入火山和地震网站来探究。推荐自主学习的方法:阅读课文 搜集资料 实验研究„„(最好通过专题网站学习)
2、谈话:
火山和地震带给人们的只是危害吗? 地震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
阅读资料:
地震和火山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要知道地震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必须要先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就像一个鸡蛋,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地壳是地球外面一圈厚厚的岩石层。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的内部运动力量使它分裂为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子皮,这些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震都与地壳运动有关。在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地方,一块板块插入另一个板块的下面地壳褶皱隆起形成山脉,比如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两大板块相互分离会形成断裂谷,比如东非大裂谷。
3、模拟实验一
提问:那岩层为什么会形成褶皱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模拟实验吧!(看堂堂网视频,实验)
折叠不同颜色的毛巾表示不同的地层。把桌上的毛巾叠起来放平在桌面上,用手按住两头,向中间挤压,你观察到了什么?怎么会发生这个现象呢?(引导:如果把毛巾看作地壳岩层)这个现象能够说明什么呢?
(岩层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褶皱现象。隆起的部分就会变成高山、高原,凹陷的部分就会形成裂谷、海沟、湖泊,形成瀑布。)出示图片,展示珠穆朗玛峰。
4、模拟实验二
提问:那么岩层为什么会断裂呢?(看堂堂网视频,实验)出示图片,展示东非大裂谷。堂堂网学习:东非大裂谷
5、模拟实验三
刚才我们用橡皮泥模拟了了岩层断裂的实验。事实上,岩层断裂是不是这样悄然无声的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岩层断裂时的巨大威力。请你用手握住枯树枝的两端,用力将它压弯、折断,你又发现了什么?(引导:手在枯树枝断裂时有什么感觉?听到了什么声音?)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岩层受到的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发生断裂形成地震,所以地震时往往大地会剧烈震动,而且还有轰隆隆的声音。)
教师小结:原来地震是由于地壳板块运动形成的。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都是有的犹如火山和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在慢慢地抬升一样缓慢而不容易被人察觉。地壳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除地球内部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外,还有另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不容易被人察觉的力,那就是流水、风、海浪等外力作用也能造成地形地貌的变化。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表的地形地貌的呢?那就请大家把今天没有完成的研究继续下去,当然你还可以通过查阅课外书籍、实地观察等其它方法进行探究。看来关于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的问题。相信只有你努力去探索,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小小的科学家。
还有哪些地形的形成与板块运动有关?
6.《地球表面的地形》的反思 篇六
创新教学设计
一、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火山和地震的概念,以及地球内部的运动。学生对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着地形,还有地球内部是如何运动的,学生可能不很清楚。本课教学正是基于学生这样的认识基础进行的。
二、学情分析
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特别是2008年我国的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的玉树地震,让学生对地震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县里氏9.0级大地震及引发的海啸,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此外,对2010年的冰岛火山喷发学生也可能有较多的了解。但学生对火山和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等知识学生有所欠缺。本课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直观地感受到地球内部运动会造成火山和地震以及地形地貌的变化。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火山地震等现象寻找原因,从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形地貌也是不断变化的; 了解地震避险自救常识,增强避震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难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形地貌。
五、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有关火山和地震的图片或资料;土豆泥、果酱、酒精灯、三角架、火柴、烧杯、手套、勺子;毛巾、彩笔、橡皮泥等。教师演示:地震、火山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动画(地震产生的原因及震级划分)、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动画(由于板块构造运动形成火山岛或火山锥)。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推测哪些地形的形成是与地球的内部运动有关的 出示课件: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富士山……
【设计意图】:资料收集活动既是上一节课的课后延伸,更是本节学习活动开展的基础,有目的地收集本课相关的资料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认识本课的难点活动中,能先接触大量的事实,使得学生能将模拟实验和地貌改变的事实有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探究其产生原因的热情。
你能推测这些世界著名的风景区独特的地形形成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让学生明确影响山脉变化的各种自然力量,使以下实验方案的确定更有针对性。但学生的猜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猜想情况进行适当补充或提示,学生的猜想是一个发散与集中的过程。让学生将自己的假设与其他同学交流,可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假设。
激发学生探究其产生原因的热情
(二)认识地球内部力量的作用
1、火山喷发与地形的关系
(1)出示课件:认识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学生阅读资料
(2)出示课件:火山喷发形成的地形
(3)分析火山喷发的条件
(4)模拟火山喷发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表形态的。
用什么材料模拟火山喷发时的什么?
火山喷发后,地表有哪些变化?
推测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2、地震与地形的关系
(1)分析地震形成的条件。
(2)模拟地震,分析地震会形成那些地形?推测地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第二次通过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表形态的。
3、出示资料:认识板块运动对地形形成的影响。
出示图片:这附图给大家哪些启示?地表的改变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阅读资料: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的运动形成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在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介绍过),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这一部分,而火山喷发则和地壳及地幔的岩浆活动有关系。地质学理论——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这些大陆板块漂浮在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上,由于地幔物质对流循环作用,使得大陆板块不断缓慢移动,每个板块的运动都同时影响着周围的板块,它们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在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地方,一块板块插入另一个板块的下面地壳褶皱隆起形成山脉,比如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两大板块相互分离会形成断裂谷,比如东非大裂谷。
还有哪些地形的形成与板块运动有关?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资料这样直观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对上课未猜想到的因素和未能亲自验证的猜想进行补充,也是对学生课堂探索的一个总结和完善,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七、教学评价设计
亲历火山和地震的同学应该为数不多,若只凭借教材上的几个实例和图片还不能使学生对二者有较深的印象,所以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大型地震的相关图片,增加形象的认识。除此之外,还可以应用汶川地震前后图片对比和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山峰及湖泊让学生直接感受地震、火山所带来的地形上的巨大变化。然后通过问题“到底是什么巨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导致了导致和火山的爆发呢?”引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中,逐渐引出地球内部运动这一本质原因,展开本课重点环节的教学。
八、设计特色简述
九、板书设计
(一)推测哪些地形的形成是与地球的内部运动有关的
(二)认识地球内部力量的作用
1、火山喷发与地形的关系
2、地震与地形的关系
【《地球表面的地形》的反思】推荐阅读:
《地球的运动》课后教学反思07-25
地球爷爷的手课文教学反思08-12
写世界地球日的作文:爱护地球母亲09-18
地球的标语09-20
地球爷爷的手09-19
地球的读书笔记09-25
地球妈妈的痛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