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经济开发区教育发展十周年成就展感想(精选11篇)
1.参观经济开发区教育发展十周年成就展感想 篇一
短短40年时间,深圳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拥有万人的现代化国际都市。作为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中最年轻的成员,它带着最纯粹的后浪精神,以青年般的勇气、毅力和冲动,如梦幻般的崛起。
这座冉冉升起的南方新星,正在以让世界瞩目的速度迸发出活力与生机。“科技、创业、创新、现代”这是深圳这所城市的标签,而打造东方硅谷、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意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使命担当更是让这座城市充满魅力。
12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研究报告》中,粤深圳以51.61分位创新综合指数位列粤港澳大湾区首位。
7月,《20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发布,深圳拿下综合绩效、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三个单项冠军,位居城市高质量发展榜首。
年7月,深圳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榜单。
2020年8月,百度地图发布了城市人口吸引力榜单,基于海量位置大数据、POI数据、交通出行数据挖掘计算,深圳以16.886的人口吸引力指数,排名第一。
耀眼光环背后,深圳正在用实力证明这座城市的价值。
深圳高度: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3月地王大厦竣工,384米高仅用379天完成,是当时国内最高的建筑物。
441米的京基100(京基金融中心)刷新城市高度。
392米的华润集团总部大厦“春笋”崛立于后海中心区。
600米高的平安金融中心,再一次让世界目光聚焦深圳。
深圳高度,不断刷新。
深圳速度: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深圳宝安机场,是中国境内第一个实现海、陆、空联运的现代化国际空港。
20开通运营的港珠澳大桥以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和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
2020年深圳开通7条新线,新增站点共69个,广深港高铁14分钟直达,再次见证“深铁速度”。
2020年8月底,深圳累计建成5G基站4.5万个,实现5G网络高质量全覆盖。
今天的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有5.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天有51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深圳速度,追赶超越。
1990年,深圳市义工联在民政局注册成立,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义工团体。“有困难找义工,有时间做义工”已成为一句响亮的口号。
开始,深圳开展“读书馆之城”计划,达到每一万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深圳读书月”连续举办20年,成为深圳的文化符号。
深圳启用市民中心体现了政府的服务理念,以人为本,温暖人心。
2020年,交警、卫生防疫部门和基层街道组成近600人执勤力量,24小时轮班值守,严守进城关,不漏一车一人。共保障1200多万人陆续进城;200多万家企业逐渐复工复产。
深圳温度,心手相牵。
深圳态度:开放包容,活力创新
深圳是是全国人口最年轻的城市,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仅有32.5岁。深圳是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深圳的人口绝大多数为外来人口,人数超过1400万。
深圳的开放包容的城市态度,吸引着五湖四海的追梦人,在这里拼搏奋斗,生根发展。
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汇聚了全世界最积极进取的力量,让这座城市活力无限,梦想无边。
在宝藏深圳,一起探索40年城市变迁
百度在深圳市委网信办、深圳市商务局指导下,联合深圳市旅游协会、深圳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深圳工业总会、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等部门,结合百度系顶流互联网平台联袂献礼,在8月26日深圳特区成立40年生日这天推出“宝藏深圳”12小时慢直播活动,深度展示深圳这座活力之都的高度、速度、温度和态度,在线上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多方位展示深圳的独特魅力。
十大见圳人他们是深圳原住民、是改革开放的拓荒者、是创业发展的年轻人、是这座城市建设的参与者,是我们美好生活的贡献者。他们是无数在深圳生活工作、奋斗拼搏的平凡人中的一员,是深圳发展的见证者。8月26日,我们邀请了十位“见圳人”讲述他们与深圳特区40年的故事传说,有笑有泪,有苦有甜,有回忆与憧憬,更有光荣与梦想。
深圳好物哪些食品、小物是深圳人的心头好?沙井生蚝、光明乳鸽、世界之窗门票...我们写作素材深圳代表性的手信品牌,打造具有全国知名度的城市代表特产。26日晚间宝藏深圳“深圳好物”直播带货节等你来,我们带你体验色香味,品味独特深圳文化和风土人情,更有0元好物等你秒杀。
深圳好景有山河湖海,亦有园林楼台。有现代主题乐园,亦有古镇淳朴民风。千园之城的深圳,有赏不完的好景。我们用镜头丈量城市,用数字定义旅行百度为你搭建线上loft城市展馆,从早上10点开始,全天不间断直播带你打卡深圳旅游地标,看遍深圳美景。
深圳好企深圳以科技创新和上市企业闻名全球,孵化了许多享誉国际具备行业的影响力的标杆企业。“宝藏深圳”携手华侨城集团、华润置地、万科、招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深信服、大族激光、周大生、广田等多家标杆企业,为深圳特区40年发展成就代言。
除了12小时慢直播,本次“宝藏深圳”还将联合百度好奇夜、百度AI娃娃机线下展打造好奇心爆棚的深圳城市探索季,为深圳特区40周年青春华章添更多精彩,这个八月让我们拭目以待,打开百度APP搜索“宝藏深圳”,与我们一起发现中国城市之美。
深圳温度: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2.参观经济开发区教育发展十周年成就展感想 篇二
一、上海住宅建设发展的光辉历程
建国60年来,上海的住宅建设经历了两种体制、两个不同发展的大阶段。前30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住宅建设虽有所发展,但比较曲折,发展较缓慢,后30年在改革开放特别是住房制度改革的推动下,住宅建设突飞猛进发展,开创了历史的奇迹。
(一)上海解放前的住宅建设及居住困难状况
长期以来,上海市民的居住困难是全国闻名的老大难问题。这种困难有其深层的历史原因。
上海自开埠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人口聚居越来越多,居住需求日益增长,房地产业随之活跃起来,陆续建造了一批住宅,仅1919~1931年,公共租界建造各类商品住宅6.5万幢。据1949年统计,在当时市区82.4平方公里范围内,住宅面积为2359.4万平方米,全市人均居住面积为3.9平方米。
在旧上海,由于贫富差距悬殊,居住条件也有天壤之别。外国殖民者、富商和官僚,住在豪华的别墅或高档公寓里;一般居民租住狭小的租屋;而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广大劳苦大众、贫苦市民则住在棚户简屋里。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全市共有棚户简屋197500间,建筑面积322.8万平方米,住着1 15万人。此外,还有大量的“旱船”、“草棚”、“水上阁楼”和“滚地龙”(席卷的窝棚),星罗棋布地分散在全市各个角落。可见,由于历史原因,上海解放初的居住困难问题原本就非常突出。
(二)上海解放后,前30年(1949~1979)住宅建设的曲折发展
上海解放后,市委和市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居住问题十分重视,尤其是特别关心工人住房条件的改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开始制定住宅建设规划,有计划、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住宅建设。从1951年起,政府投资,先后建成曹杨新村、控江新村、甘泉新村、日晖新村等几十个工人住宅区,约有10多万户职工家庭迁入新居。“一五”期间住宅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五年合计总投资额为1.54亿元,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10%左右,住宅竣工面积294.12万平方米。1960年开始的三年困难时期,住宅建设投资额锐减,住宅竣工面积下降。“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上海的住宅建设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住宅建设投资和竣工面积大幅下降,最低时的1970年,住宅投资仅为0.1 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4%降为1.2%,住宅竣工面积也降为21.65万平方米。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邦”以后,才开始恢复性增长。从总体来看,1949~1979年30年中,上海的住宅建设虽有所发展,但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和各种干扰因素,加上体制、机制的制约,发展速度很慢,在低一一高一低一一高一一低的变化中曲折反复,徘徊前进。30年累计住宅建设投资仅为15.7亿元,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的5.2%,建成住宅2009万平方米,平均每年建成的住宅仅67万平方米。而市区人口却增长很快,从解放初的452万人增加到1979年的591万人,人均居住面积4.3平方米,30年仅增长0.4平方米。
(三)改革开放以来(1980~2008)住宅建设的快速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下,上海市委、市政府从关注民生的高度上十分重视住宅建设,按照住宅商品化的路子,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逐步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积极筹措资金,保证土地供应,加快住宅建设步伐,促使上海的住宅建设从复苏到初步发展,接着又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从1980~2008年近30年中,大体可分为四个小阶段。
1、从复苏到初步发展阶段(1980~1990)。
为了解决面临的住房困难问题,市委、市政府首先从思想观念上突破,明确了住房商品化的路子,改革了住房统建统配制度,开始进行商品房建设,发挥国家、地方、企业、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鼓励个人购建住宅,广开门路加快住宅建设。住宅建设主体开始转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市政府成立住宅建设指挥部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由此推动上海住宅建设由复苏走向初步发展。从1980年到1990年11年中,共完成住宅投资157亿元,年度住宅建设投资从1979年的2.23亿元,逐步提高到1990年的42.94亿元,共建成住宅4575万平方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从1979年的4.3平方米,提高到1990年6.6平方米,市民居住矛盾得到缓解。
2、从振兴到快速发展阶段(1991~2000)。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推动上海的住宅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1年上海出台了《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主要内容是:推行公积金、提租发补贴、配房买债券、买房给优惠、建立房委会。1999年又进一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从体制机制上扫除了障碍,促进这一时期的住房建设飞速发展。从1991年至2000年10年中,住宅建设投资额达到3074.5亿元,保持每年400亿元左右,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20%以上,住宅竣工面积达到16394.8亿平方米,每年的竣工面积在1700万平方米左右,人均居住面积也迅速上升到11.8平方米。
3、从调整到高速发展阶段(2001~2004)。
1996出现的房地产投资过热,经过三年调整住宅市场供求趋向新的平衡。在调整中,市委市政府大力拓展住房消费信贷,采取税收优惠政策,以及住房分配货币化,加快旧区改造步伐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居民买房,市场需求转旺,2001年开始上海的住宅建设又步入高速发展时期。到2004年上海住宅投资达到创纪录的922亿元,比2003年增长32.88%,住宅竣工面积高达3270.43万平方米,比2003年增长43.39%,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跃升到14.8平方米,但超常高速增长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4、从加强宏观调控到平稳发展阶段(2005至今)。
在前4年住宅建设和房地产业高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投资投机性需求过旺、住房价格上涨过快和供给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此,从2005年3月开始,按中央部署上海加强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重点是控制住房供给和需求,抑制房价涨幅,调控供给结构。经过近4年的调控,住房供求趋向均衡,普通商品住房迅速增加,供给结构逐步合理,住房价格有所回落,趋向稳定。2008年商品住宅投资843.63亿元,增长0.7%,商品住宅竣工面积1763.3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5.9%,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5.7%,全年累计下降1.9%。由于新建住房的增加,人均居住面积已提升到16.9平方米。
从总体上看,1980到2008年这30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下,上海的住宅建设突飞猛进发展,居民的居住水平和居住质量大大提高,既反映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又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住宅建设的辉煌成就和贡献
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住宅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直接改善居住条件,而且推动以住宅业为主体的房地产业迅猛发展,大大改变了城市面貌,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居住水平和质量大大提高
住宅建设的直接贡献是提供大量住宅产品,为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提高居住水平和居住质量创造了物质前提和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住宅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住宅竣工面积迅速增加,住宅的功能质量显著提高。首先是住宅建设投资额成几十倍增加,建国初期上海住宅建设投资额每年约0.2亿元左右,1978年也仅为1.79亿元,2004年突破900亿元,到2008年仍达843.63亿元。住房竣工面积大大增加,从1952年的25.77万平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3270.43万平方米,2008仍达1763.33万平方米。从1949年至2008年60年来共建造住房5.4亿平方米,相当于1949年上海解放时全市住宅总面积(2359.4万平方米)的2 2倍。
解放初上海居民特别是广大劳苦大众住房极度困难,即使到1982年虽有所改善,但住房矛盾仍十分突出,成为多年来的老大难问题。据1982年调查,全市人均居住面积在4平方米以下的各类住房困难户有80万户之多,其中人均居住面积在2平方米以下和大龄结婚无房户有30万户,不少家庭三代同住一室,还有相当数量的住房功能很差,无卫生设备、无厨房,环境恶劣。如今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人均居住面积从解放初3.9平方米,提高到2008年的16.9平方米,增长了4倍多。住房成套率也从不足30%提高到93%以上。在市中心区、市区边缘和卫星城地区,开发建设了配套齐全、功能较好、环境优美的居住小区400多个,约有200多万户迁入新居,绝大多数居民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实现了安居乐业的梦想。
(二)促使房地产业复苏和发展
住宅业是房地产业的主体部分,住宅建设的发展必然使房地产业复苏、成长和发展。
上海自开埠以来,以住宅业为主的房地产业一向是活跃的行业,它是伴随着城市的形成和工商业、金融业的发展,以及人口集聚而兴起的。旧上海曾是中国房地产商从事房地产经营和投机的大本营。到上海解放时为止,外国在上海的房地产企业共有71家,华商房地产企业和租赁商共有200多家。此外工商资本家兼营房地产出租1000平方米以上的房地产业主大约有2300多户,拥有的房产1100万平方米。他们的经营活动,形成了一个范围很广的房地产交易和租赁市场。上述情况表明,上海的房地产业形成的历史最早,基础较好,有一批从业人员,有一套经营管理办法,业已初具规模。
但是,解放以后的长时期内,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土地制度实行行政划拨,无偿无期限使用,禁止流动的政策,取消了土地市场;在住房制度方面,实行实物福利分配和低租金政策,也使住宅市场销声匿迹,上海的住宅及房地产业严重萎缩,甚至连“房地产业”这个名词也被遗忘了。虽然在计划经济时期也有一些住宅建设,但仅仅是作为福利房而建造的公共租屋,根本不具有商品房属性,而且由于资金困难,量也很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住宅业不可能存在,房地产也形不成一个独立的产业。
上海的住宅建设是同住房制度改革结合起来进行的。一方面,住房体制的转换,实行住房投资资金来源多元化,增加了投资,扩大了开发量;推行住房商品化、市场化,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促使大量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产生并迅速发展;建立住宅市场体系,理顺了流通环节,交易量大幅上升;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调动职工买房积极性,扩大了住宅市场需求,为房地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可见,住房制度改革是加快住宅建设,促使房地产业发展的体制保证。另一方面,住宅建设的发展,住房竣工面积的大量增加,住宅开发建设、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规模的扩大,也为住宅业为主的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并逐步成长为支柱产业。回顾上海房地产业从复苏、成长到发展的历史,正是住房制度和住宅建设两个轮子一起转、互相推动下实现的。
(三)大大改变城市面貌
住宅建设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建设注入了强劲的活力,推动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住宅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建设积累了大量资金。主要从三方面提供城市建设的资金支持:一是土地批租的收益,土地有偿使用,通过收取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上海获得了1500多亿元的收益;二是房地产税收收益,房地产税费的增加通过财政收入积累城市建设资金;三是以住宅建设为主的房地产企业的自有资金,也增加了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上海市正是因为以住宅业为主的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观的城市建设资金,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
其次是住宅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承担了旧城区改造的重任。通过旧城区改造,使上海大批棚户简屋旧貌换新颜,变成高楼耸立的群楼、现代化小区和公园绿地,美化了城市面貌,优化了城市功能。1995~2008年间,拆迁居民总户数达102.64万户,拆迁居民住宅面积6479.64万平方米。百万户居民大动迁,改善了居住条件,用拆迁户们的话说“住房宽了,环境美了,心情好了”。
(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住宅建设的发展,推动住宅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房地产业成长为支柱产业,在促进上海国民经济增长中做出重大贡献。
1997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出口受阻,扩大内需成为重要的关键,迫切寻找拉动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而住宅消费需求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自然就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同时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以其关联度强,带动系数大的特点,成长为支柱产业。以住宅业为主的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房地产增加值占上海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0.5%提高到2005年的7.3%,其最高值在2004年曾达到过8.4%。近几年其比重虽有下降,但仍是上海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此外,房地产业还以其产业链长、关联度大的特点,带动上海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和推动城市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据测算上海房地产业直接和间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占2个百分点左右,对长期来上海GDP保持两位数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关注和认真研究上海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当前,上海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一)
资源消耗过多,土地资源紧缺。住宅建设是资源消耗多的领域。据初步测算,我国住宅建设用钢量占全国的20%,水泥用量占全国总用量的17.6%,建设用地占城市建成区用地的30%,城市水资源的32%在住宅使用过程中消耗,住宅的总能耗达到我国总能耗的37%。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住宅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资源节约的潜力很大。尤其是土地资源紧缺的制约十分突出,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1.41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上海的人均耕地面积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3,建设用地要少占或不占耕地,土地资源十分紧张。根据占补平衡的要求,上海主要依靠填海造地来解决,近年来填海越填越深,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对住宅建设的土地供应是极大的制约。
(二)
住宅市场需求急剧波动,房价波幅过大。住宅市场需求是住宅建设发展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自住性、改善型需求是刚性的,旧城区动拆迁引致的需求,取决于每年拆迁量,有一定伸缩性。关键在于投资性、投机性需求的弹性很大,由于住宅价格是资产价格,受价格预期影响很大。2003、2004年,房价猛涨,吸引大批国内外投资者买房投资,需求很旺,而2005年后三年,由于加强宏观调控措施相继出台,房价急速下跌,需求量急剧萎缩。可见,投资性需求的进入和退出,是造成住宅市场急剧波动的主要根源。
住宅价格受供求关系变动调节,上涨或下跌是经常会发生的,问题在于住房价格上涨过快,2000年至2007年中上涨了70%,而且房价波幅过大,2003年上海住房价格上涨21.4%,2004年又上涨15.8%,而2005年加强宏观调控以来的三年中大约跌落5%至10%,波幅高达30个百分点。市场需求剧烈波动,房价波幅过大,对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三)
经济全球化负面效应显现,国际金融危机对住宅建设的影响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通过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而波及住宅建设和房地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上海对外经济依存度有了很大提高,美国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中国外贸出口,国内经济增速下滑,对住宅需求相应下降。二是外资部分撤资对中国和上海的住宅建设投资和需求产生直接影响。如2008年一些外资机构集中抛售在沪物业,减少在沪房地产投资。三是美国金融危机和房地产泡沫破裂,严重打击中国和上海居民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预期心理发生重大变化,购房者等待观望情绪大增,需求下降,迫使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低迷阶段。
(四)
保障性住宅建设滞后,弱势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突出。在住房制度改革过程中,实行住房商品化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似乎住房商品化要把所有住房都纳入市场化供应轨道。上海一度取消经济适用房,反对建造新的廉租房,使低收入者住房保障因缺乏房源而难以落实。
四、上海住宅建设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路和建议
为了保持60年来上海住宅建设发展的良好势头,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
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住宅,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上海特点的住房建设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建设节能、省地、环保型、节约型住宅。在节地方面,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小区内绿化面积不宜过大,一般掌握在30%以下,尽量多增加住宅建筑使用面积。调整结构,改进户型,多建中小户型住宅,使同一土地上可建更多套住宅。充分利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住宅建设要充分利用三维空间。地表部分提倡紧凑型布局,高效利用每一寸土地;空中部分要适当提高容积率,严控花园别墅;地下部分,尽可能多搞一些地下设施,可搞到1至3层,把停车场和公共服务设施放到地下建筑中。住宅节能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贯穿在住宅规划、设计、建造、建材、部品部件、装修以及住宅使用等多个环节之中,涉及新建住宅、既有住宅及配套设施等多个方面,必须统筹安排,环环相扣才能抓出成效。同时要高度重视环保型住宅建设。住宅区的设计和布局,要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开展资源的循环利用,多建“绿色住宅”、“健康住宅”和生态住宅。
(二)
确保住宅市场供求平衡,实现房价基本稳定。保持住宅市场供给和需求平衡,但住宅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居民收入和人口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往的经验证明,重点是要控制投资投机性需求的参与程度。要确立对投资性购房需求的基本政策,既要肯定其活跃住宅市场的积极作用,不能一棍子打死,要允许存在;同时又要看到扰乱市场的消极方面,使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政策多变对市场稳定造成危害。只要住宅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平衡了,房价也就基本稳定了。要研究和解决房价在什么水平上稳定的问题。从理论上说,在供求平衡的基础上形成均衡价格,就是基本稳定。但不能忽视住宅作为不动产,具有固定性和投资的长期性等特点,增加供给不易。因此笔者认为,供给略大于需求是住宅市场最佳均衡态,最有利于房价稳定。
(三)
积极发展保障性住房,满足低收入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上海过去把住宅建设的目标定在增加人均居住面积上,而对建设保障性住房重视不够。实践已经证明,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仅靠存量房转化是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的,还是应当新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包括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两个层次。上海已经恢复经济适用房制度,并且进行了管理创新,除集中建设以外,在市区商品房项目搭建5%的经济适用房,计划在5年内新建20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对中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不宜一味要求他们买房,还是应当鼓励租赁为主。政府可适当建一些低档次的公共租房,以较低的租金租给中低收入家庭居住。目前上海的经济适用房已推出租售并举政策,但出租的比例还可提高一些,将来宜过渡到以租为主,只有少量有购房能力者才鼓励他们买房。
(四)
改进和完善宏观调控,加强监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住宅建设以市场调节为主,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有利于提高效率;但市场调节本身也存在着盲目性、分化性等缺陷,所以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尤其是以住宅业为主的房地产市场,市场中的投资性投机性需求,并不是真实需求,而是虚拟需求,或称需求泡沫。这种需求泡沫会人为拉高房价,形成价格泡沫。当需求泡沫和价格泡沫等经济泡沫一旦破裂,便会造成房价大起大落,出现房地产危机,进而扩展到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再一次警示我们,住宅建设和房地产市场不能任由市场机制调节,而是更需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不能片面地理解为紧缩政策,也包括宽松政策,采取何种政策要视经济形势而定。2005年以来,针对房价涨幅过大等问题,为压缩需求,我国采取了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避免泡沫积累和破裂起了一定作用。而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针对经济下滑,房地产市场低迷的问题,又转而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鼓励人们买房,振兴房地产市场,促进经济增长。这种宏观调控方向的转变有其必然性,但对住房供求和房价的调节仍然不能放松,掌握在适时适度的范围内。为此必须对住宅市场供求变动、住房价格和住房消费信贷等方面加强政府的监管。
参考文献
(1)李春涛、崔广录等主编:《上海住宅建设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2)殷关福、张永岳主编:《上海房地产业发展史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参观经济开发区教育发展十周年成就展感想 篇三
敬爱的党组织:
六十年的风雨兼程,铸就了一个甲子的辉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今天已经走过了60周年。我为此感到高兴,中华民族为此感到高兴,全球的人民为中华民族的这一时刻感到兴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神州大地重新焕发了光彩,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东方巨龙腾飞了!然而,回想60年前,新中国刚成立时,国内经济环境十分恶劣,生产设备落后,这对刚执政不久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60年来始终不变,一代代的党员都用行动实践这一理念,夙兴夜寐,奋斗于前线。也许他们早已忘记疲倦,甚至早已忘记自己了。也正是有了无数前人的奋斗与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成就。
2009年10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北京展览馆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我虽然没赶上学校组织的集体参观,但是在后来的10月13日,我自己去了这个展览,这样有意义的展览我们不应错过。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新中国四位领导人的画像。他们分别是带领广大劳苦大众建立新中国的毛泽东、带领人民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的邓小平、带领我们走向新世纪的江泽民和领导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胡锦涛。同时,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了这些伟人,新中国才能成功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才能吃饱穿暖,走
上富裕之路。
刚参加完国庆群众游行方阵的我,自然对国防展区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沙盘上看到阅兵时出现的装备模型,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激动与兴奋。通过那些画面,模型,我能感觉到我国防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步步走向世界前列。国家国防事业的发展壮大,也正是国家和人民不断摆脱屈辱和辛酸的过程,只有今天的不断强大,才能有明天的幸福生活,才能在世界立足,才能有资格在众国面前谈和平,论发展。看过展览,我感受到,强大的国防,是我们和平幸福生活的坚实后盾,而中国共产党的有力领导,是强大国防的有力保证,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国防,才能保护中国,维护我中国人民的真正利益。
之后,我继续参观了文化单元,这里展示了我国在思想道德建设、文化艺术以及体育方面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在这里,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奥运展区。这里有受到中外称赞的“金镶玉”奖牌,也有中国百年的奥运历程。正是在不久前的2008年,中国成功的举办了第29界奥运会,圆了中华民族百年的奥运梦。而奥运会的举办,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大。而这强大的背后,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走向富裕之路,带领国家走上富强之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多少代人的努力,才换来了今天国家的兴旺发展,社会的繁荣昌盛。当我们在课室里读书,在饭堂里吃饭,在寝室睡觉时,别忘了这
是由前人忍饥挨饿,风餐露宿换来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处于党的树阴下,希望我们乘凉的同时,也要学会给别人帮助。学习党的毫不利己,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始终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刻不能放松学习。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3亿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的潮流。这样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变革,已经被世界所公认,为历史所记载。
通过参观这次展览,使我想到了许多。看到了多少革命前辈在当时极其恶劣的条件下都在坚持研究、坚持生产,从而有了这么多伟大的成就,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学习呢?作为预备党员的我,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注入新鲜血液,并愿意肩负着祖国更加繁荣富强重任,更要时刻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作为当代大学生,我承诺:我要把自己奉献给建设中华民族的事业之中。同时,我还需要理论知识作为指导,有了理论知识的指导,行为上才能得到长久的保证。就像胡书记说过,在埋头苦干的同时不要忘了抬头看路,理论的指导使我认清方向、看清前方的道路,这样我们才能走的更快!更远!更稳!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也要奋发图强,尽一己之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让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参观经济开发区教育发展十周年成就展感想 篇四
近期习近平参观“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七十年时光隧道的体验,一个个历史瞬间,“拧成一股绳”的呼喊团结,感天动地;西部之旅高亢的党歌,使人泪目……不论是呼喊,还是冲锋歌,还是为祖国唱的各种谣,都是好声音,我们中国的好声音!我们要用中国心打造中国速度!今时今日也不例外。
然“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今日房地产的利益爆炒行为几乎成了国家经济的支柱之一,各个产业欲向地产商靠拢,产业空心化是每个国人都不愿意看到的。限有网友称的中国好声音 曹德旺先生认为中国要保持自己的优势在世界舞台竞争,制造业一定不能丢,如今放纵的路子是不对的,我们要的是长期的目标,爆炒经济是不可能长久的!当然,人人皆知的键盘侠也属于爆炒位列的一种,我们都共同行动起来吧!
当然也有网友说制造业负担太重,根本承担不起;中国离不了房地产;要改变谈何容易…… 维持现状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最怕的就是好像没有什么问题,害怕改变,害怕挑战,害怕付出,就没有自我革新的传承,就不会有成功的传承!我们不能停止学习,就像不愿自己落后一样,我们将永远是最有活力的社会和国家!就连现在国内手机品牌小米都认定说,探索,让未来多一种可能!!
5.建党一百周年伟大成就心得感想 篇五
【篇一】建党一百周年伟大成就心得感想
没党哪来新中国?没党又哪有我们现在逍遥美好的生活?我们的今天是党用他们的汗血换来的!
昨天,一张张条约,使中国的清朝越加无能,每一张不公平的条约,都点点滴滴的压迫着平民百姓,压迫着中国财产。外国向清朝索要,清朝又向百姓索取,当时的人们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就在这时封建时代没了,一个崭新的中华民国开始了!它的开始注定着人们以后将要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为了它,多少英雄妻离子散?可他们不顾,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它,又有多少好男儿牺牲!江姐、陈安宝、刘眉生、高志航、冷云、李靖宇……他们一个个英勇牺牲,一个个为国效劳。
刘胡兰,一位年仅15岁的小姑娘,早已加入党员,成为一位女烈士,在敌人的刀下宁死不屈,就被侧死在刀下,当时,她才是一个年仅15岁的小姑娘,年仅15岁的小姑娘啊!
董存瑞,一位年轻的八路军战士,为了保证战争胜利,为了保卫国家,他手托药包,奋力呐喊,在战火纷飞的情况下,炸毁了敌人的暗堡,英勇的牺牲了。
还有王甲士、张自忠、司徒飞,他们无不精忠报国。
二十八年的战争终于胜利了!东方的太阳立刻驱散了乌云,金光照射下,整个中国焕然一新:座座大厦如树木般耸立在大地上,柏油路,水泥路,公园,花园,星罗棋布。战斗机,飞机,也在天空中飞行。
今天,2003年的神舟5号发射成功,2008年的申奥成功,2010年的世博会举办成功,2010年的神舟7号太空行走已圆满完成了任务,种种成功,标志着21世纪中国的非同凡响,标志着中国的科技等都向前进了一步的台阶!
没有党,哪有新中国?又哪有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他们有生命换来的!
哦,党在我心中!
【篇二】建党一百周年伟大成就心得感想
旧中国贫穷落后,帝国主义列强的一次次入侵,不知吞食了多少中国人的生命。战争让我们的祖国沦陷,让中国各族苦难同胞受尽欺凌。为了挽救濒临灭亡的旧中国,为了让我们的祖国重现辉煌,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为了革命的胜利,不知有多少叔叔、阿姨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缪伯英,建党以来,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她的事例让我们感动。缪伯英和跟她一样热爱祖国的丈夫何孟雄一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位女英雄,为革命奉献了一切。当她在上海病逝时,在生命垂危之际依然感叹:“既以身许党,应为党的事业牺牲,奈何因病去世,未能战死沙场,真是恨事。”
年轻的共产党员夏明翰在敌人的法庭上庄严宣称“我信仰共产主义”,他挥笔写下了浩气长存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他在临死前这样说过:“我遗憾的是为我们党工作得太少了。”夏明翰不屈不饶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七月一日建党节,这个日子是多么的耀眼,它照亮了祖国前进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富饶,那些帝国主义再也不敢来欺负我们中国,这可全靠了党呀。
在党的关怀下,我们健康成长。二零一一年,大足县每所学校的所有同学,每个星期都会领取到两瓶牛奶,这是政府关怀少年儿童,免费为中小学生提供的。每次喝牛奶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太阳,想起党。共产党就像红太阳,没有党,就没有我们的新生活。政府不仅仅为我们提供爱心牛奶,还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准备了“爱心鸡蛋”,我们班的唐娅同学,每周二、四的早上都会领到一个“爱心鸡蛋”。每次拿到“爱心鸡蛋”的时候,我都会发现她热泪盈眶。是党的关怀,让我们都过上了幸福生活。
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党,就没有我们幸福的今天。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学习,将来才能做好党的接班人。党是我们的骄傲,我们永远热爱党。
【篇三】建党一百周年伟大成就心得感想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着这首歌,我不由得想起最近读的一本书《历史的选择》来。这本书讲述了我们祖国历经的苦难。千载兴衰风雨中,中国,你静静地矗立在世界的东方,在历史的星空中定格成永恒。
人类选择了地球,因为它环境无比优美;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对翱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大海,因为它无边的宽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她像一只雄鸡挺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因为她“得民心者得天下”……
翻过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经过了商、夏、周、秦汉及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最终因为清朝的腐败,使中国签下一条条不公平的条约,让中国人民背上了“东亚病夫”的称号。但也激起了中华人民顽强的斗志。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建立了国民政府,推翻了清朝的腐败,迎来了一个改头换面的新中国。
当时的新中国局势还不太稳定,一些军伐以权谋私,使还不太稳定的新中国又陷入了混乱。这样,又激起了一批爱国人士的反抗,他们建立了“共产党”,共产党的宗旨是: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经过了爬雪山、过草地,经过几代共产党员的浴血奋战,让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当家作主了!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肩负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的历史使命。我们现在的社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开拓了广阔的场景。
历史的烟尘掩盖不住岁月的风雨,她在漫曼长河中定格成永恒。让历史选择了中国,选择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幸福的生活。
【篇四】建党一百周年伟大成就心得感想
在百年黑暗历史中衍生这样一个党派:她点燃残破中华民族希望,她在万恶的旧社会里照亮前途的光明,她就是我们共产党——我们永远的母亲。历史为她营造了一个不可缺少却无比艰难的背景,乱事建国,难中之最难。
她,在一次次失败之后总结经验,为人民咬牙挺住,她在一次次灭顶之灾过后,挺起身姿,鸣起锣号又一次次蹒跚立足站起。历史给了她选择给了她机遇,那共产党——我们的母亲,粉身碎骨也要紧紧抓住,万里长城在狭隘的起步之路艰险启程。她创造机遇,只因,她选择,她坚持。八年抗战,力量危弱。她努力,她等待。她始终怀着必胜的信心,哪怕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她坚信,终有一天历史会给她更多的选择今天,建党九十周年,九十年来党带领中国各族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获得了伟大成就。看如今,城市中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经济迅速发展,她终于迎来了祖国繁荣昌盛的局面。我们胜利举办了奥运会,又圆满结束了举世瞩目的世博盛会,我们的国力跃居世界前列,我们的国际地位也日渐提高,党——我们的母亲,是她带领我们一路走来,她带着新中国走向世界的舞台。
让我们铭记党母亲所受的苦,歌颂党母亲所受的苦,她值得我们铭记,值得我们歌颂。历史的接力棒传入我们新一代人手中,历史给了我们足够的选择,过平平坦坦的生活。我们应把这交付于我们手中的祖国带向更昌盛富强的时代,让我们用生命,来创造历史的另一个辉煌!这也正是我们年轻一代的使命。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完成这个使命,让我们充满豪情,在党的光辉沐浴下,迈向未来!创造更美好灿烂的未来吧!
【篇五】建党一百周年伟大成就心得感想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这首《歌唱祖国》的歌,虽然字没有动听的音乐、美妙的歌词同,但它在我心中是最美的一首歌,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心中那种激动会油然而生,因为我生长在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中国,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世界第三大国,而在我这亲爱的祖国中有一个深爱的党,叫中国共产党。
在老师的教导下,在历史的课本中,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开始了解了党的历程,翻开近代的历史长河,想想过去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党是多么的坚强。建党之初,为了革命的胜利,是党带领着红军跃过巫山,踏过终年积雪高山,是党那坚强不屈的精神走完了两万五千里的艰辛路程。是她用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也是她带领全国人民创建了新中国。她一路走过了多少艰辛,度过了多少苦难,是她的指引了人民过上了好日子。
一直以来,我都带着一颗崇敬的心面对着我们亲爱的中国共产党,因为它是以那种精神为人民服务,在困难面前它勇不退缩。5.12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青海玉树地震,它那坚强不屈的精神渡过困难,它是我们的守护神,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她的身影。我喜欢听党课,在党的教导下,我开始认识党,开始学会坚强与勇敢,开始有面对困难的勇气。
从成立到现在,我亲爱的中国共产党超过了100年的风光岁月,在这100年的艰辛历程,中国共产党度过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时期,她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胜利。“再弹一星”不仅加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她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改革开放的伟大举措,让中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也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香港、澳门回归,一解近代之耻辱,而今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圆了民族之梦。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成了中国的骄傲……这些都是党的支持下,所取得伟大成就,也是党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的果实。
6.十周年感想 篇六
2010级毕业生 XXX 还记得06年的我,满怀激情,梦寐以求地来到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这个温暖的大家庭,经过学前培训,让我感受到了我院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气息,一批批兢兢业业、吃苦耐劳的生命人,使得我院走过了辉煌的十载春秋!军训更是培养了我院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十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性,磨平一道重重的伤痕,经历一场风雨的磨难,领略一处绝美的风景。但出乎人们意料的,十年,可以让一个有着50年历史的学府,千里迢迢穿越南北的阻碍,在朝气蓬勃的大庆扎根下来,昂首仰望清晨从蓝天射出的第一缕阳光。从此,生命学院也扎根在这里。在这里我走过了人生中最重要、最充实的四个春秋。
2010年我毕业了。
我常常想生命学院给了我什么?在学校里,我经常想是给了我学历,还是给了我道德修养,还是知识?是的,这些都曾给过,但又不仅仅是这些。直到走向工作岗位,才真正明白学院给了我什么。在我工作了一年之后,领导给我的定义是务实、肯干,当我得到这个肯定的时候,我十分激动。在我人生二十几年中,一个浮华毛躁的小孩,从来没有人用“务实、肯干”这样的词语描述过我。是学院在无形当中把这种精神和灵魂传给了我,于是在第一年工作之后,这样的修饰语第一次出现在我的人生中的时候,才知道学院给了我什么。这是我的亲身体验,在学院建院十周年之际与所有同学分享。
学院在进步,我的追求也在进步,2011年我考取了他校研究生,每当别人问我是什么专业时,我总会骄傲的回答:生命学院生物工程。
风雨曾经,坎坷几何,即将迎来的是我院十周岁生日,我以最诚挚的祝福为礼,祝您生日快乐。花开花落、寒来暑往,十年的时光弹指一挥,十年的历程岁月章回,虽然我无缘见证我院历史上发展的每一步历程,但我已感受到了我院强劲的发展气息,并为能享受我院前辈为学院所做出的成就而感到骄傲!我更为能见证我院今天的发展而感到由衷的自豪!
7.建党九十周年感想 篇七
会计学院 财务08-2班 邓凯予 200806001809
九十年风雨兼程,九十年峥嵘岁月。不负的是岁月,成就的是辉煌。峥嵘的岁月,积淀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它是光辉的,又是朴素的;它是崇高的,又是平凡的;它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九十年的风风雨雨见证的,是党那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题记
高山仰首,大海扬波,大地溢满了新世纪的朝晖。在这百花争艳,风景怡人的季节,踏着时代节拍,穿越岁月时空,我们又走进火红的七月。它是这样令人心潮激荡,它是这样令人信心倍增,它是这样令人充满希望。我热血沸腾,浮想联翩„„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传出巨人的呐喊,犹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拔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亮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州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从此,炎黄子孙们的理想有了统一,有了值得托付的导航人—— 中国共产党。砸碎铁牢的斧头和收获秋耕的镰刀勃然相会,悠悠长夜下终于熬出了一盏灿烂的灯塔,照亮着黎明前的黑暗,指引着前进的方向。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在中国的大地上驱赶着黑暗,卷起改天换地般的红色浪潮。
作为云南财经大学的一名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大学生新党员,我通过长期的学习深刻地认识到,这九十年,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她从小到大,从强到弱,从幼稚到成熟,不断成长,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从1921年建党初的五十多名党员,逐步发展成为在全国执政六十多年拥有七千八百余万党员的大党。在这九十年间,她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她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领导我们创造性的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她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体制,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在这九十年间,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
—1—
力与日俱增。这九十年,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九十年,是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断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九十年,是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不断经受考验、发展壮大的九十年。这九十年的风雨历程也向世人验证了这样一个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回顾中国共产党九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中国工人阶级领导的先锋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谋私利的政党,是敢于挑战敢于战胜困难的政党,无愧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和平年代里的雷锋留给我们做人的真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他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般的火热。雷锋的精神鼓舞着几辈人,教育了几代人。雷锋的名字与点点滴滴为人民服务的事业连在一起,雷锋成了做好人好事的代名词,雷锋成了为人民服务最闪光的符号。他圆圆的笑脸同五星红旗下的晴朗连在一起,他二十二岁的年龄同中国共产党永恒的青春连在一起。
光辉的“七一”,绚丽的“七一”,华夏儿女聚集在鲜红的旗帜下,为铺就强国之路,几代中华儿女挥舞着银镰披荆斩棘,奋发进取,用实践的巨笔描绘出一幅幅崭新的画卷。在困难面前,有铁人王进喜,有投身治理沙患事业的谷文昌,有抗洪勇士李向群;有献身边疆的“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有顶天立地的共产党人、人民的好公仆郑培民。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作为云南财经大学的一名年轻的新党员,我深刻认识到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党员,要以时代为己任,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要把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积极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胸怀祖国、扎实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正走在青春的路上,青春在,梦就在,希望就在。2011年,在这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同时又是母校——云南财经大学建校六十周年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让我们永远集结在青春的旗帜下,以青年
8.香港回归二十周年感想 篇八
二十年来,香港特区在中央大力支持下,逐步实施了“一国两制”的方针和以之为核心内容的香港基本法。香港特区历经风雨,有效地抗拒了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挑战,实现了持续繁荣稳定,这一切都向世人昭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是完全符合香港的实际情况的,它不但是行得通的,而且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昔日在西方喧嚣一时的种种“悲观论者”和“唱衰论者”,现已销声匿迹。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组成部分的“一国两制”理论在香港的成功实践,说明它是富有生命力的,它还将在实现祖国全面统一的事业中继续发挥作用。它也为以新的思维采取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树立了榜样,应该说“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还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和历史意义。
现在大家都赞成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不走样,不变形”。为达此目的,首先要全面准确地理解“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不忘初心”,不忘中央在谋划“一国两制”方针时明确指出的各项基本原则,即:“一国两制”是中央在“一国”的大前提下允许在一些小块地区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港人治港”必须是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港,而不能相反;“高度自治”是中央拥有对香港全面管治权的情况下,按基本法的规定赋予特区的自治权力。为此,必须纠正那种只讲“两制”不讲“一国”的偏差,必须正确处理坚持“一国”原则和保持“两制”差异的关系,正确处理维护中央的管治权力和保证特区高度自治的关系。
早在1982年初,在中央一次高层会议上就决定了解决香港问题的两点方针,即:(一)必须在全部收回香港地区和在不损害国家主权的前提下,保留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二)要根据会出乱子的这种可能来安排一切。一个是强调国家主权不容损害,“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另一个是充分估计出乱子的可能并做好应对。这两点论是“不忘初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于香港回归前后的全过程的。
毋庸讳言,香港社会在向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因素。考虑到香港遭受一个半世纪的外国殖民管治,存在这些因素是不足为奇的,问题是要充分认识和面对这一现实,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方针。在中英联合声明签字的同时,小平同志就指出:“应该想到,总会有些人不打算彻底实行这份协议的。”他一再提醒大家:“**的因素,捣乱的因素,不安定的因素存在于香港内部,也存在于某些国际势力”,“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就万事大吉了,没有这种自我安慰的根据”,“要知道,要搞**是很容易的,如果出现**,如果要把香港变成颠覆大陆社会主义的基地,中央就要干预,不干预就会越搞越大”。基本法中关于保留中央对特区行使管治权的有关内容和第二十三条反颠覆条款,就是在他的关怀下制定的。谈判过程中,他坚持回归后中央必须在香港驻军,除了显示国家主权之外,还由于这对可能出现的**起到遏制作用。他坚持要在过渡时期中派驻联合联络机构进驻香港,也是出自同样的考虑。近来许多香港爱国人士认为,在香港陆续出现所谓“占中”和“港独”的闹剧以后,更突显了早日以适当方式实现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的必要性。他们还提出有必要落实中央对特区的全面管治,有必要促进香港行政主导原则的真正全面贯彻落实,要排除来自不同方面对行政当局依法施政的干扰,要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配套的制度和机制,要加强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尤其要认真落实青少年接受国史和国情教育的权利,等等。这些主张都是全面准确贯彻基本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在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是值得认真考虑的。不久前,全国人大会针对少数人搞所谓“港独”的闹剧,采取果断措施,及时行使了基本法所赋予的权力,“主动释法”,从而有效地遏制了少数人挑战国家主权的非法行为,对于维护香港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全面准确贯彻基本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例证。
瞻望未来,香港发展的前景是十分良好的。中国的和平崛起,已是不可阻挡的现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肯定将在本世纪中实现。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首先是香港的机遇。香港特区只要能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同时又能够全面准确地按照基本法办事,全面准确不走样地贯彻“一国两制”方针,香港特区在未来岁月中肯定会发展得更好,并在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中作出更大贡献。
9.参观经济开发区教育发展十周年成就展感想 篇九
一、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数据显示,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13年至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5%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
此外,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折合11.2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比2012年提高超过3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至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以上,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
二、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
教育事业明显加强。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显著提高,2016年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
10.思想汇报之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感想 篇十
8月15日,是个普通而非凡的日子。说其普通是因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每年的每本普通的日历上,它都安安静静地存在着;说其不平凡是因为,就在60年前即1945年的8月15日,人类经过战争与和平两种力量的较量之后,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和血泪赢得了一场人类集体屠杀的结束。
60年过去了,这场人类自己制造的灾难所形成的梦魇却依然在很多人的睡梦中难以苏醒,记忆已经成了一种痛苦的铭刻。
60年弹指一挥间,哲人说过,忘记历史意味着一种背叛。但愿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在我们的心中重新树起一座雄伟的和平纪念碑,碑文上铭刻的不是一种虚假的毫无主角的抽象而是一个个能让我们真正靠近的曾经活泼而善良的生命,无论外貌与地域,他们都是因为热爱和平而义无返顾地投身其中的勇士,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
我们不应该在死者原本纯洁的墓碑上随意篆刻自己的杜撰,因为我们无权如此。我们需要而且应该做的是记住他们——每一个富有良知且个性十足的和平使者。这是生者所能做的对那些为正义而死的善良人们的生命尊严的尊重。
电影《the longestday》里有一句让我时刻铭记的台词:“自由是需要代价的。”自由是每个人生命存在所需要的空气。一旦被粗暴剥夺,我们都会为自由去偿付比如生命那样高昂的代价而在所不惜。
战争象一座生存难以逾越的牢笼,将生存其间的人们圄于其中。打破这个牢笼,结束战争成了自由热爱者的唯一选择。
他们的选择,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都是值得尊敬和后来者虔诚景仰的。
战争,不论后来的著史者以何种文字为之寻找发生的理由,其本身所撒下的斑斑血迹和造成的生命的殒去都是我们所难以直面的,这里的历史因为生命失去时的被迫和无奈而尤显得悲壮和沉重。
一个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士兵曾经说过:“我们都是战争电影里的角色,无奈的是我无法从电影中走出。”
战争似乎是一种人类激情自我抒发的渠道。其实,这不过是站在历史之外阐释历史的一个牵强的理由罢了。我们的生命在自由的状态下对死亡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恐惧。
当我们真的身陷其中,每日面对死亡的恐惧的时候,激情何存?
若说激情恐怕只有向往的激情:在和平的安全状态下,家里那盏温暖的灯,亲人们围坐一起共享晚餐时的那种其乐融融的气氛,对家人的思念……
战争使得人开始着上那刻板的军装,表面上或内心中,人类原本闪耀着的人性光芒这一刻开始被遮蔽,生命面对生命的时候,军装的颜色成了辨别敌我唯一的依据。
它让生命变得无比残忍,军装的意义此时已经成了一种责任:当两军对垒的时候,无论谁对谁错,先让对方丧失生命。
此时人性丧失,肉体变成最佳质地的绞肉机器。
和平久了并不意味着战争的阴霾已经远离我们,在平庸而和平的环境里尽情享受痛苦和无聊的时候,我们或许会发现它原来一直就萦绕盘旋在这个世界的天空之中。
我们在这里重新回首历史,看那虽经风雨岁月却依然残存的点点弹孔,看那早已班驳褪色的黄旧遗照,纪念碑上那一行行行将模糊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名字的时候,谁能保证革命历史博物馆里那一把把锈迹斑斑的战刀会不会重新砍入原本鲜活的肉体?谁能保证今日的斑斑锈迹不会是明天的点点血水和泪滴?
哲人说:“读史使人明智。”但愿60年前结束的那场人类集体屠戮的灾难是悲剧的最后一支曲子,我们能在历史的惨痛记忆里学得更聪明些。
历史发生便无法悔改,生命逝去的时候永远都难以找回。
11.参观经济开发区教育发展十周年成就展感想 篇十一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参观马斯特培训学校后的感想
教育与经济本应该是一种良性的互助关系,也就是说,教育的发展带动经济的繁荣,经济的繁荣反过来促进教育的发展。但在我看到的现实生活中,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往往是教育的发展确实带来了经济的繁荣,而经济的繁荣却不一定能带来真正的教育大发展。由此,引发了我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重新思考和认识。
表面上看,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增加了有支付能力的教育需求,但就像马斯特这样的培训学校,打着“提高学生成绩和各种能力”的旗号,收取高额培训费用,赚取巨额的产业利润,可它所谓的培训目的、教育目标又如何能实现,教育水平如没有质的提高,这样的教育是算不得发展的`,说发展了也是片面的。故而,我认为经济发展在提高了教育需求的可支付能力以外,并不一定就能带来教育的大发展、大繁荣。(w w w . f w s i r . c o m)要做到这点,除了加强我们的硬件设施外,如学校环境、教育器材、管理水平和教师质量等,还得从软件上更新我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即不是为了让孩子摆脱无所事事的漫漫长假才给他进行所谓的“补课”或者“精英训练”,而是要从心底里重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并且给孩子们一个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机会。
【参观经济开发区教育发展十周年成就展感想】推荐阅读:
参观开放40周年感想09-01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心得感想06-09
参观红色基地感想06-14
参观红色遗址感想07-19
参观朱德故里感想07-26
参观盲校的感想10-16
反腐倡廉参观感想07-14
参观科技展览观后感想08-02
参观实训基地感想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