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卫星通信发展现状

2024-07-03

全球卫星通信发展现状(精选9篇)

1.全球卫星通信发展现状 篇一

交通和通信发展与全球化

1. 网上购物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结合有关知识完成(1)~(2)题。(1)网上购物活动涉及的地域联系方式有()①生产联系 ②商贸联系 ③交通运输 ④科技交流 A.①② C.②④

B.②③ D.①③

(2)与传统的售货方式相比,网上营销()①促进了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换代 ②减少了营销环节,销售成本降价

③使生产企业不必致力于市场开拓 ④减弱了商业网点布局的空间限制 A.①② C.②④

B.③④ D.①③

2. 下列世界经济活动空间扩散的叙述,正确的是:()A.以全球来看,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区首先出现在美国,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向外围空间扩散

B.在世界经济中,发展中国处于核心地位,发达国家相对处于边缘地区

C.西欧、北美、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地是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区,拉美、非洲和亚洲广大地区处于边缘地区

D.在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处于核心地位,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原料和燃料

3.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其贸易品种和数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A.发达国家主要进口粮食和工业原料 B.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主要是工业制成品 C.发达国家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 D.发展中国家出口粮食和初级产品 4. 集合各监测站的车流信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最好利用()A.遥感技术 B.卫星导航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地理信息系统

5. 2009年12月26日,武广客运专线正式运营。武广客运专线设计时速350千米,列车最高时速可达394千米以上。该专线的建成使长沙到广州由原来的9小时缩短至2小时44分。依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以下2题。

1.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反映了交通运输方式朝着

方向发展。()1 A.现代化和自动化 B.高速化和专业化 C.大型化和专业化 D.高速化和大型化 2.对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建成后产生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A.减轻京广铁路的运输压力 B.促进湘、赣、粤三省经济发展 C.实现武广铁路通道客货分线运输 D.推动“泛珠三角”战略实施 6. 电子通信的核心是()

A.电话的使用 B.计算机的应用 C.电报业务的开展 D.移动电话的广泛应用 7. 关于通信的叙述,正确的是()A.通信是邮件在地理位置上的移动过程

B.电信通信是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纤等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像或语言等信息的通信方式

C.邮政通信主要包括寄信、打电话、汇款、广播等

D.以打印机应用为核心的电子通信,是电信领域里的“排头兵”

8. 我国南方某时装公司为了及时把握世界服装的最新潮流,最佳的办法是()A.定期购买样品 B.订阅时装杂志 C.派业务员外出调研 D.借助国际互联网

9. 我国南方某时装公司为了及时把握世界服装的最新潮流,可采取的最佳办法是()A.定期购买样品 C.派业务员外出调研

B.订阅时装杂志 D.借助于国际互联网

10. 微商是“互联网+”时代出现的,基于微信生态集移动与社交为一体的新型电商模式。网络环境下,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直接进入购物环境。无需现金,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付款即可,这种销售模式对传统的第三产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据此回答1~2题。1 微商模式对下列哪些企业产生了不利影响()①实体店 ②商业房地产 ③电信公司 ④航空公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这种模式销售的商品价格相对比较低,部分原因是某些传统商业区位要素对微商影响变得很小,这些要素是()

①交通 ②市场 ③集聚 ④地价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参考答案: 1. 答案: B C 解析: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有交通运输、通信和商业贸易。网上购物主要是利用电子通信这一载体,传递购物信息,最终借助交通运输环节,实现货物的流通。网上营销,拉近了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距离,减少了中间环节,从而使销售成本低于传统的售货方式;不管是传统的售货还是网上营销,都需要有效地市场开拓,以扩大市场,增加销售量;网上营销,减弱了商业网点布局对消费者购物的地域限制。2. 答案: C 3. 答案: C 4. 答案: D 解析: 管理城市主要利用 GIS 技术。

5. 答案: B B 6. 答案: B 7. 答案: B 8. 答案: D 9. 答案: D 10. 答案: AC

2.全球卫星通信发展现状 篇二

当代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称GNSS) , 泛指以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中国Bei Dou、欧洲Galileo为核心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以及区域增强系统。自1978年第一颗GPS卫星入轨以来, 35年间, GPS已在社会, 军事, 经济等领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 GNSS的发展及现状

1.1 美国GPS

1958年, 美国詹斯·霍普金斯大学麦克雷等学者, 根据在轨卫星的轨道参数和卫星信号的多普勒频率, 设想了一个由空间点定位地面点坐标的“反向观测方案”, 由此奠定了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同年, 美国海军和詹斯·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开始联合研制美国海军导航卫星系统, 主要目的是为核潜艇提供全球性导航系统。20世纪70年代, 美国开始研制新一代卫星定位系统GPS, 历时20年, 耗资300亿美元, 于1994年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覆盖率高达98%。GPS星座共由24颗卫星组成, 其中21颗工作卫星, 3颗备用卫星, 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在GPS系统设计之初, 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在海陆空三大领域内提供实时、全天候、全球性的导航服务, 同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军事目的。现今, 美国正在加速实施“GPS现代化”的研发, 新一代GPS卫星设计寿命为15~20年, 分辨率将高于目前卫星的10倍, 抗干扰能力将提高100~500倍。GPS现代化实现后, 将大大提高GPS系统的安全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1.2 俄罗斯GLONASS

1982年10月, 前苏联开始研发第二代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 该系统可全球、全天候、连续实时地为用户提供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GLONASS也是由24颗卫星组成, 卫星均匀分布在3个轨道平面上, 平均轨道高度为19100km, 卫星运行周期为11h15min。GLONASS卫星在轨作业寿命过短, 部分卫星在轨作业时间不足2年, 维持该系统每年需耗资数千万美元, 特别是在俄罗斯经济不太景气时期, 难以有效维持GLONASS的正常运行。为了挽救GLONASS卫星系统, 1999年2月18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决定同意军民共同分享控制GLONASS, 以扩大GLONASS的应用领域。直至2010年10月, 俄罗斯政府已经补齐了该系统所需的24颗卫星。2011年11月4日, 俄罗斯将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使在轨卫星群总数28颗, 达到了设计水平。

1.3 欧洲Galileo

1999年2月10日, 欧盟提出了研发伽利略系统 (Galileo) 的计划。该系统是与美国GPS和俄罗斯GLONASS兼容的民用全球导航系统。欧盟此项研究主要为商业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导航定位信息。伽利略系统计划由30颗高轨卫星组成, 27颗为工作卫星, 3颗为备用卫星, 分3个轨道面, 轨道倾角为56°轨道高度21426km, 定位最高精度小于1m。欧盟计划在欧洲建立30个地面监测站和4个主控中心, 在伽利略的研发过程中, 欧盟委员会在资金的筹措上困难重重, 在国际政坛上, 美国又不断向欧盟施压, 使得伽利略计划几度搁浅。伽利略系统的研发, 是欧洲力图摆脱美国控制的又一重大决策, 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1.4 中国北斗 (Bei Dou)

1986年初, 我国开始实施“双星快速定位通信系统”的研发。1994年1月双星快速定位导航通讯系统正式命名为“北斗一号双星定位系统”, 并列入我国“九五计划”要项。该系统服务区域为东经70-140°北纬5-55°, 利用2颗卫星实现定位、定时、简短通讯3大功能, 定位精度优于20m。2004年, 中国启动了“北斗二号”的建设, 计划空间星座由35颗卫星组成, 包括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27颗中园地球轨道卫星和3颗倾斜同步轨道卫星。截至2012年10月25日, 共发射了16颗导航卫星, 具备了对亚太大部分地区导航定位服务的能力。北斗卫星的精度与GPS相当, 并且在增强区域 (亚太地区) , 甚至会超过GPS。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立, 打破了国内高精度卫星导航信号依赖国外的局面, 填补了我国在广域差分精密定轨技术领域的空白。

2 GNSS应用前景展望

2.1 测绘应用

目前, GNSS已相当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变形监测、地壳运动观测、海洋测绘、道路放线等领域。GNSS定位技术同样可以满足此类工程安全监测的要求, 而且比传统方法更容易实现监测工作的自动化。在各种线路工程测量中, 目前已大量使用GNSS定位技术来完成。与传统测绘方法相比, GNSS定位技术可以节省大量资源, 其工作效率和精度也都占有绝对的优势。随着GNSS的不断发展, 在未来测绘领域, 将占有极大的市场份额, 传统测绘技术也将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

2. 交通应用

“全球、全天候、实时导航定位”是GNSS系统的设计目标。随着广域差分系统的完善, GNSS技术已经完全实现了上述目标。利用GNSS技术可以对车辆进行跟踪以及自动化调度, 同时可以快速响应用户导航需求, 极大地降低了能源消耗和运输成本。在今后的城市交通建设中, 新一代的数字化导航定位系统将先成为主要的应用技术。建立城市交通电台, 实时发布交通信息, 进行精密车载导航, 结和电子地图自动选择最优路径都需要GNSS技术的支持。

2.3 农业应用

在全球“精细农业”的发展中, GNSS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GNSS与地理信息系统 (GIS) 、遥感技术 (RS) 相结合, 可以达到土壤养分分布调查、监测作物产量、合理施肥, 科学管理的目的。GNSS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不仅是大面积的种植, 在小面积农田中, 特别是在格网种植性农田, 应用小型自动化设备, 配合差分GNSS导航设备、电子监测和控制电路, 能够作到精确管理。这种投资较低、安装方便、操作灵活。

2.4 气象预报和自然灾害预警

目前GNSS在气象预报和监测滑坡、矿山地面沉陷等灾害地质中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许多重大工程项目在考虑防治滑坡或地面沉陷灾害时, 都采用了GNSS技术。GNSS与遥感技术相结合, 能够极好地实现气象分析和自然灾害预警。如今应用GNSS在气象预报和自然灾害防护方面已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

3 结束语

近40年来, GNSS在国防建设, 交通运输, 工程应用, 自然灾害防护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GNSS的新成员, 已被全球卫星系统委员会 (ICG) 确定为4大核心供应商之一。随着我国GNSS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 GNSS在中国的应用必将呈现出更加广阔而美好的前景。

摘要:随着全球空间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三大信息产业之一。文章主要阐述了世界4大核心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对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中国北斗,GNSS,GLONASS

参考文献

[1]刘基余.GPS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年.

[2]徐绍铨.张海华.杨志强.王泽民GPS测量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年.

[3]王解先,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PS/GNSS的回顾与展望[J].工程勘察, 2006 (3) :54-60.

[4]王厚基, GLONASS和GNSS简介[J].海洋技术, 1998 (17) :9-16.

[5]王婷婷.郝晓光.“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概况及发展趋势.

[6]杨元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进展、贡献、与挑战[J].测绘学报, 2010 (39) :1-6.

3.全球卫星通信发展现状 篇三

过去50年,全球航天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年销售收入达1500亿美元的国际性产业,2006年卫星通信产业的规模已突破1000亿美元。卫星通信链路已成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即互联网)的节点。正是由于有了卫星通信网,全世界连结银行、股市、保险公司的金融网和其他需要保持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业务才能得到快速发展;在印度和中国的软件开发公司才能将其业务向全球扩展,形成了数百亿美元的IT外包产业;通信卫星大大缩小了全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与边远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将丰富多彩的卫星电视、电影、新闻、互联网信息,以及移动电话业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服务传送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50年来,世界军用、商用和民用卫星技术发展均取得巨大进展。以商用通信卫星为例,过去13年随着卫星技术的进步,按每兆赫带宽为单位的转发器租赁费实际下降了80%;每颗卫星安装转发器的数量从20台增加到60 ~100台;1964年东京奥运会首次利用国际通信卫星向北美和西欧传送比赛实况,当时只有几亿人受益,1988年汉城(首尔)奥运会采用9颗卫星向全世界每天分发比赛实况,使全球30多亿观众同时享受奥运会精彩比赛,预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会采用更多高清或标清卫视频道,更多音频、视频和多媒体卫星广播手段直播比赛实况,使全球60亿观众与北京观众同时看到各自喜爱的比赛实况。所有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卫星通信技术的进步。没有通信卫星,奥运会根本不可能如此轰动全球。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发展也正在全球形成了数百亿美元的产业。它已不仅仅是海上航行者和陆上探险家的指路明灯,而且还是汽车、飞机、火车、舰船等各种海陆空交通工具及其驾驶员不可或缺的领航员,以及金融网、通信网和电力网进行时间同步的精确授时源。

(一)发展现状

1.全球卫星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美元,增长幅度创10年来最高纪录

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委托Futron咨询公司于2007年6月发布的《2006年全球卫星产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的统计分析,2006年全球卫星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61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9.5%,而2005年比2004年仅增长7.4%,2001~2006年期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的平均增长幅度为10.5%。这表明2006年增长幅度创下了近10年来的最高纪录。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上述统计数据主要采集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商业公司,不包含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国的航天企业的销售收入,也没有包含全球卫星导航产品和服务的收入。卫星制造业的销售收入既包括商用卫星,也包括政府用户采购的军用或民用卫星的制造活动,发射业务的调查数据仅包含商业或政府所拥有卫星的发射业务,但不包括航天飞机发射和与国际空间站有关业务的收入。因此,如果把上述未被统计的各种收入也计算在内的话,那么2006年全球航天产业的总收入也许会达到1500亿美元或更多。

2.卫星服务业继续强劲增长,全球卫视直播和卫星无线电广播用户突破1亿户

卫星服务业包括卫星固定通信业、卫星电视直播及卫星无线电广播业和卫星移动通信业三大领域。2006年全球卫星服务业收入创历史新高,达626亿美元,同比增长19%,而2005年的增幅为13%,表明这一年卫星服务业连续保持强劲增长的势头。

(1)卫星电视直播与卫星无线电广播

贡献最大的仍然是面向大众用户的卫星电视直播与无线电广播业,它在2006年的销售收入为485亿美元,占卫星服务业的77.60%。其中全球卫星电视直播的年收入为469亿美元,增长17%,卫视直播用户数量比2005年增长10%,达到8900万户;全球卫星无线电广播收入达到15.8亿美元,增长幅度比2005年的8亿美元几乎翻了一番,其用户数量已从2005年的940万户增长到2006年的1420万户,增长幅度为50%。由此可见,全球卫星直播与卫星无线电广播用户在2006年已达到1.032亿户,首次突破1亿户大关。

(2)卫星固定通信

卫星固定通信服务业在2006年的销售收入也有不俗的表现,全年出租转发器的总收入达到80多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0%,其中名列前3位的国际通信卫星公司、SES全球公司和欧洲通信卫星公司(分别为21亿美元、19亿美元和10.5亿美元)的总收入达到50.5亿美元;转发器出租率显著提高,从2004年的58%增长到2007年的70%。

美国卫星产业协会/Futron公司历来将全球商业遥感卫星业务的销售收入归类到卫星服务业的卫星固定通信项目中。2006年这类商业遥感卫星业务收入未见单列,估计约占30亿美元,主要包括全球军用、民用和商业用户采购卫星图像和谷歌(Google)地球在线等业务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6%。

此外,2006年全球卫星宽带终端用户已达到5653户,但这项业务的收入仅为3亿美元,仅占当年卫星服务业总收入的0.5%。

(3)卫星移动通信业务

2006年全球卫星移动通信业务收入为20亿美元,同比增长18%。它主要包括国际移動卫星公司、铱星公司、全球星公司和其他几家静止轨道移动通信卫星公司的业务收入,但不包括卫星无线电广播业务和日本及韩国面向手机用户的多媒体广播的收入。

近年来,卫星移动通信业务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国际移动卫星公司推出的全球宽带区域网(BGAN)业务成为该公司继陆、海、空和租赁四大领域业务收入之后的另一个增长点。截止2007年6月30日,国际移动卫星公司的收入达2.95亿美元,同比增长14%,其中BGAN业务的收入为3700万美元,终端用户达3683个。

铱卫星公司也在用户数量和业务收入两方面双获丰收。截止2007年6月30日的中期报告显示,该公司用户达20.3万户,同比增长27.7%,二季度业务收入为667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5%。

3.卫星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4%,政府用户与商业用户的比例为3:1

2006年全球卫星制造业收入达120亿美元,同比增长54%,成为增幅最快的领域。这主要归因于这一年交付发射的卫星数量大增,因而按卫星制造合同价值统计到2006年的销售收入必然突增,但也反映出整个卫星产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航天产业依然是高风险、高投入、回报周期长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因此,虽然商业市场是驱动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2006年卫星制造业收入统计数据表明,政府市场仍然是当前航天产业发展的最主要驱动力。

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Futron公司发布《2006年全球卫星产业现状》的统计分析,2006年世界各国共发射110个航天器,比2005年增长53%;其中政府市场发射的航天器占76%;而在卫星制造业销售收入的120亿美元中,来自政府市场订单的收入为90亿美元,占总收入的75%,其中美国公司的销售收入约占41%。

商业市场用户的收入为30亿美元,占25%。

由此可见,2006年来自政府用户和商业用户的收入比例为3:1。

由于美国政府对航天的投入占世界各国总投入的75%以上,因此美国卫星制造业的收入最多,获益最大。

4.地面设备制造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卫星终端用户统计数字反映大众消费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

地面设备制造业包括卫星关口站、卫星新闻采集设备、机载天线、VSAT设备、卫视天线、卫星无线电、卫星电话等设备的制造,不含GPS接收设备。

2006年全球卫星地面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为288亿美元,同比增长14%。它的收入是卫星产业四大领域中仅次于卫星服务业的第二大户,约占2006年该产业总收入的27%,而且过去5年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分析表明,驱动2006年地面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继续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大众消费市场的规模在扩大;二是卫星无线电、卫视直播和卫星多媒体广播等面向大众消费的终端用户产品不断引入新技术和新功能,导致更新换代的硬件产品价格不断上升。

下表列出了截止2006年12月底,全球卫星宽带、卫星无线电、数字多媒体广播、卫视直播和卫星移动电话等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终端用户统计数字。从这一统计数字表明,卫星服务业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规模已超过1亿户。尽管它仍然无法与地面终端移动电话和有线电视业务相提并论,但其发展势头强劲,市场潜力巨大。

全球大众消费市场卫星终端用户统计

(截止2006年12月底)

卫星业务终端用户数量/个

卫星宽带565300

卫星无线电广播14152212

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750000

卫视直播88737915

卫星移动电话1473729

总计105679154

如果将2006年全球卫星导航接收机销售收入和安装在汽车、手机和PDA等个人终端上的GPS用户计算在内,那么全球地面设备制造业的收入将会增加1倍,终端用户数可能会突破2亿。

(二)发展趋势

1.今后若干年全球卫星产业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过去几年,全球卫星产业已从“恢复和反弹”期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不仅年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2001~2006年期间年平均增长率为10.5%,而且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美欧等发达国家,各种融合应用的市场需求在稳定增长,新产品新业务不断涌现;在印度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随着卫视直播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卫星电视直播和多媒体广播业务将会得到迅速发展,各种卫星服务业还在向全球所有地区的所有市场渗透和扩张。

2.高清电视(HDTV)直播业务将逐步取代现在的标清电视直播业务

近年来,在美欧等发达国家,高清电视(HDTV)卫星直播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HDTV卫视频道已从2005年底的67个迅速攀升到2007年5月的471个,增长幅度为600%。尽管如此,这471个HDTV频道也仅占全球所有卫视频道的20%。预计未来5年全球HDTV卫视频道数量还会出现另一个600%的快速发展,平均年增长率为35%。届时现有的标清卫视直播业务将会逐步被HDTV取代,而卫星地面站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向新兴发展中国家逐步扩展。

3.卫星制造业的复苏将会带动全行业销售收入“水涨船高”

2006年全球卫星制造业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54%,是卫星产业四大行业中增长最多的一个行业。而且截止2006年底,全球七大卫星制造商(其中包括美国4家、欧洲2家和俄罗斯1家)已签约的商用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订单已经达到创纪录的25颗,全球三大航天发射服务公司拿到的卫星发射订单也已达到19个。这些信息表明,未来几年全球卫星产业将会出现新的增长期。上游卫星制造业和发射服务业得到的商业订单越多,必将带动下游卫星服务业和地面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出现“水涨船高”的局面。Teal集团公司预测2006~2015年间全球将制造发射176颗商用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价值283亿美元;Forecast国际公司预测未来10年将有118颗专用军事卫星发射,总价值达410亿美元。

4.天地融合催生新的业务和新的市场

最近几年,卫星服务业已跨越“自立门户,闭关独闯”的经营理念,逐步走向天地融合,彼此融合,相互取长补短的新天地。卫星通信及导航功能越来越多地与陆基通信和导航服务相互融合,彼此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各種新开发的民用、商用和军用用户终端产品借助当前最先进的软硬件技术将天基与陆基的各种通信业务集成并融合在一起,出现了许多新的天地融合服务和新的名词术语,如融合媒体(汇聚卫星与地面通信网络的话音、视频、数据和无线电广播业务)和地理信息学(汇聚遥感图像和导航定位功能)等。

军用方面,美国正在研发海陆空三军通用的、天地融合的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JTRS),这种用于战场通信的终端设备有:掌上型,便携型、车载、机载和舰载型等多种类型,既能与卫星链接,又能与战场上的地面通信网链接,可进行多波段、多模式、基于IP协议的话音、视频和数字信息通信,实现干扰环境下的“动中通”。

预计这种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的总采购费为370亿美元。

在民用与商用方面,各种天地融合的多媒体应用和导航通信相互融合的产品与服务也在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并将成为未来几年的发展热点。

◆ 日本和韩国已经利用其数字多媒体广播卫星(MBSAT)开拓面向手机等移动用户的数字多媒体广播业务(MB)。这项业务是通过卫星及其地面部署的大量中继台组成的天地融合广播网,向移动用户传送经数字压缩向音频、视频和数据服务。日本和韩国已有上百万手机用户接收从卫星发送的CD质量音频、MPEG-4视频和数据广播服务。中国和印度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开展这项业务。

◆ 美国移动卫星风险公司(MSV)将发射两颗大型移动通信卫星,并在地面部署使用L频段的辅助网络系统,组成天地混合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用手机等移动用户提供双向无线电话和宽带业务。MSV公司还打算与美国两大卫视直播公司(Direc TV和EchoStar)结成战略联盟,将这项双向移动电话和高速数据传输服务推向卫星电视直播网用户,从而实现卫星电视网、电话网和宽带网的三网融合。

◆ 卫视网与卫星数字音频广播网的融合。在美国、DirecTV与XM卫星数字音频广播公司已结成战略伙伴关系。DirecTV公司已向其用户免费提供由XM公司供应的至少25个CD质量的卫星数字音频广播频道,开创了卫星电视直播网与卫星无线广播网相结合的先河,这也是捆绑式服务的一种新模式。其各自的竞争对手EchoStar和天狼星(Sirius)公司也已迅速结盟,开展类似的捆绑式服务。

4.全球物流产业现状 篇四

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业界普遍认为,物流业越发达,效率越高,物流成本越低,物流总成本在GDP的比重就越低。

从全球物流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物流业开展得较早较好,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随着经济发展而降低。据统计,1977~1981年,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物流成本高达16.8%,到1997年物流成本大幅度下降到10.9%,这种成本的下降显著地提高了美国经济的竞争力,是美国经济再度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大致在10%左右。美国为10.5%,英国为10.6%,法国为11.1%,意大利和荷兰均为11.3%,德国为13%,西班牙为11.5%,日本为11.4%。

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的物流水平较低,物流的基础设施、制度环境、物流人才以及信息技术方面落后,社会物流成本相对较高,目前,我国物流成本占同期GDP的比重为18%左右。

5.安利全球发展新拐点 篇五

,安达高(安利的母公司)停止了安利品牌在美国和加拿大的销售,转而采用捷星品牌,通过互联网、上门拜访的方式进行产品销售。

今年6月,安达高(A1ticor)董事长Steve Van Andel和总裁 Doug DeVos在给全球员工的备忘录中指出:“我们计划在未来18~24个月之内,在北美重建安利品牌,并在全球范围内统一使用安利品牌”。虽然“安利”只是安达高旗下的控股品牌,但公司仍将增加“安利”品牌的使用频率,“安达高”品牌退居其次。

当然,对安利公司而言,这不单单是一个品牌名称的改变。备忘录还写道,“公司正在经历全球业务的整体调整,调整措施包括重新思考产品、培训、品牌的全球定位,以及如何在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公司运作……我们希望公司能有一些关键性的转变,使得客户看到一个新的安利。”

非主流之路

曾经有人把安利称为“最具争议、最耳熟能详的美国企业”。确实从1959年,两个怀着企业家梦想的年轻人杰・温安洛和理查・狄维士在地下室创办安利这家最初生产洗涤剂的直销企业开始,安利走的是一条非传统、非主流的发展道路。

安利在很多方面都很特别,比如说它拒绝传统的店铺销售,采用直销的方式,鼓励企业家精神。安利(Amway)这个品牌名称源于America Way,意为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的美国创业方式。很多美国人都认为创建自己的企业,是非常理想的职业发展模式。另外,安利也没有走许多家族式企业惯常的单一家族经营模式,而是由两个家族共同经营企业。上个世纪90年代,安利顺利实现由第一代领导人向第二代领导者的交替。虽然,安利公司在亚洲的三个子公司也曾经上市发行过股票,而且表现亮丽,但狄维士与温安洛家族最终还是拒绝了资本市场,选择回购了公司,完全地私有……

提到安利,往往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其独特的直销销售方式,它也是安利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争议焦点。1975年,安利遭遇美国联邦委员会的控诉。它们指控安利公司非法设定价格,怀疑安利公司以金字塔方式运作,并对安利公司展开全面调查,

这项指控严重威胁着公司的生存和名誉。

对于公司的销售模式,理查・狄维士曾特别强调过安利与其他直销公司的差别:“安利不会出现营销人员货品大量积压销售不掉的情况,他们可以把货退回公司。我一生都在和很多国家那些金字塔欺诈人员作斗争。”正是优质的产品,无投资要求的加入政策,退货保障,以及与销售挂钩的奖金制度,让安利顺利地通过了那次调查。1979年,联邦贸易委员会做出最终裁决,宣告安利所从事的直销属于合法事业。

被忽视的核心竞争力

从某种程度上讲,人们对于安利公司销售模式的高度关注,遮蔽了对于安利公司本身核心竞争力的认识。在日常用品和营养食品行业,产品质量尤为重要,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是企业生存之源。今天,安利产品已经涵盖了营养保健、美容化妆、个人护理、家居护理和家居耐用品五大系列,共450多种产品。在的福布斯全美最大500家私人企业排名中,安利名列第19位。

德・狄维士说:“我们两年前已决定集中我们的力量打造已经开发的市场,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果实。全世界越来越多的顾客正更青睐我们生产的优质产品和提供的优质服务。今年,我们新的工作重点是在全公司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我们认为此项改革将生产出更好的产品,创造出更新的方法和对全世界的顾客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安利公司两位创始人在全球化战略方面的先见之明也奠定了公司今天的基础。公司创建初期,安利就注意在经营现有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公司在全球新的影响力。公司创建三年后,就在加拿大创建了一家新公司,这是安利全球扩张的开端。20世纪70年代后,安利在英国、澳大利亚、德国、香港等地分别建立了分公司,并进入了快速成长期,其业务扩展到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安利中国开业。

即便安利公司的快速成长有目共睹,但多年来,在美国安利的一些独立销售商(Independent Business Owners)被指责更专注于销售高利润的激励书籍、磁带等,而不是安利的产品。这令安利的品牌形象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6.全球卫星通信发展现状 篇六

11年间, 烽火通信虽然经历了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与全球金融危机两次严峻的考验, 却依然创造着高新技术企业的加速度。从1999年成立之初到2011年, 营业收入取得了十年十倍速的增长。

11年间, 烽火通信还成功地将拥有自主品牌和创新技术的光通信系列产品打入海外七十多个国家及地区, 逐步向世界知名企业目标迈进。

11年间, 烽火通信出色的业绩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在近日揭晓的“湖北省国际知名品牌”评选中, 烽火通信被授予“2010~2011年度湖北省国际知名品牌”, 已成为中国制造业“走出去”的代表企业之一。

烽火通信11年的成长历程向业界表明, 中国制造在世界经济舞台中绝不是只能从事劳动密集的低附加值产业, 同样可以参与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竞争。

国际化路径:“农村包围城市”

烽火通信的国际化之路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早期, 那时, 国外电信巨头纷纷在中国建立合资公司, 抢占中国市场, 烽火通信的母体武汉邮科院开始在“国内市场打国际竞争战”。

在同国际巨头的较量中, 武汉邮科院深刻地意识到, 通信市场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市场, 公司要做大做强, 必须在国际化的舞台中找准自身定位。1999年, 武汉邮科院将旗下的系统部、光纤光缆两大业务剥离出来, 成立烽火通信。成立之初, 烽火通信便立志要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全球化大型高新技术企业。

发展愿景虽然美好, 但国际化之路到底该怎么走, 这是摆在眼前的一道难题。

当时欧美等高端电信市场, 长期由跨国电信巨头所垄断, 竞争十分激烈, 新进入者面临强大市场阻力, 以及种种准入门槛;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产品和技术多是一些低端设备的需求, 对成本和价格也最为敏感。而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是其他任何大型国际化企业所不能比拟的, 并且其通信技术实力逐渐与国际领先水平接轨, 完全有能力满足这些国家的建网需求。与其正面交锋, 以硬碰硬, 不如侧面迂回, 另辟蹊径。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烽火初步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以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为重点市场, 集中优势力量, 各个突破, 在此基础上再依托区域市场的优势, 逐步向欧美等发达国家挺进。

沿着“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路径, 烽火通信经过十多年的辛勤耕耘, 开始在亚非拉这个“新大陆”生根发芽, 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市场地位:从2001年起, 烽火曾先后为印度天然气SDH工程、印尼国家电力公司一级干线、不丹电信首个SDH全国干线、尼日利亚宽带城域光网络、埃塞俄比亚电信首都城域光网络、马亚西亚电信国家高速宽带网HSBB等多个重大工程提供“交钥匙”服务, 积累了丰富的跨国“交钥匙”工程建设经验, 逐步从单一的产品、解决方案提供者, 向能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转变。

如今, 烽火已先后突破沃达丰、MTN、西班牙电信、意大利电信等跨国主流运营商, 逐步实现了从游击战到阵地战, 从专网到主流运营商的转变, 其光网络、光接入、光纤光缆、数据产品全线出口, 产品销售到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外代表处扩张到二十余个, 国际市场营销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逐渐成为我国民族通信产业迈入国际市场的一股重要力量。

从零开始:永不放弃拓市场

不过, 在烽火满怀激情走向世界时, 当初迎接他们的却并不是鲜花和美酒, 而是接踵而至的挫折与考验。

2000年, 烽火通信成立了第一个驻海外代表处——印尼代表处。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当时距离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过去不到两年, 印尼光通信市场整体仍然非常低迷, 行业竞争更加激烈。作为烽火通信这样一个“新兵”, 想要从零开始, 将中国通信产业的旗帜插在这块由西方大公司盘踞了几十年的市场上, 难度可想而知。并且,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 当时销往印尼的中国制造产品质量较差, 在印尼人心目中留下了一个“中国制造、价廉质劣”的坏印象。

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 印尼代表处的烽火人调整心态, 决定首先争取那些小到没有其他厂家愿意做却又复杂的设备合同, 慢慢积累, 逐步改变局面, 等待由量变到质变。因此, 在费尽千辛万苦拿到印尼电信一个小到“会被对手笑掉大牙”的接入项目后, 他们意识到, 首先要通过漂亮的开通工作来展现烽火通信以及中国通信产业的实力, 把这个小工程当做样板工程来做。

在统一思想后, 大家高度重视这个项目, 先集中所有资源, 迅速高效地完成排产发货。在工程安装开通期间, 代表处所有工作人员与工程开通人员一起, 在只有几平方米的小机房里爬上爬下, 认真检查每一端设备, 反复核对每一项配置, 确保开通万无一失。经过奋战, 烽火人克服了开通条件恶劣、技术规范不同等困难, 一次性通过局方验收测试, 设备各项性能指标优异, 获得了局方工程人员的高度肯定。

这个小单初步改变了印尼电信对烽火通信的印象。印尼代表处趁热打铁, 借机广泛拜访印尼电信各部门, 大力宣传烽火通信, 收到了良好的市场效果。从此, 烽火公司在印尼市场的前景逐渐明朗。2001年, 烽火数十端STM16 SDH进入了印尼的全国骨干网, 这也是中国通信设备首次在印尼进入核心网络。印尼电信也从此将烽火视为长期合作伙伴之一。

类似的故事还在不同地区以不同的方式重复着。虽然国际化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 但是锲而不舍的坚持, 让烽火逐步赢得了市场的回报:2006年, 烽火为阿尔及利亚提供超过10万芯公里的优质光缆, 是当时国内光缆出口历史上的最大单笔合同;2008年, 烽火独家中标马来西亚电信首个EPON商用网络, 提供数万线的光纤接入产品以及前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一揽子服务;2009年, 烽火中标马来西亚电信全国骨干传输网, 为其建设多条国家级传输干线;2010年, 烽火中标印度电信EPON大单……烽火正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

决战未来:突破上行在今朝

在11年的国际化征程中, 烽火通信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但是与竞争对手相比, 烽火国际化的发展步伐还太慢, 仍处在国际化的初期阶段。那么在“十二五”期间, 烽火通信又将如何实现新的突破, 从“国内一流”向“国际知名”的全球化大型通信企业的目标迈进呢?

近年来, 烽火通信积极加快“走出去”步伐, 全面吹响了国际化的号角。目前, 公司正在积极整合研发、行销、服务、人力等各方面的资源, 以加强对国际市场的有效支撑。并且, 烽火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重视对核心知识产权的保护, 为进军国际市场保驾护航。

在烽火通信副总裁李广成看来, “十二五”期间, 全球电信市场的竞争将是结构性的竞争, 是产品创新、品牌运作、营销整合、渠道深耕、内部组织结构以及全球资源有效配置等全方位的竞争。因此, 对于烽火来说, “走出去”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创造多种竞争优势, 整体推进。

从市场角度看, 烽火下一步将逐步扩大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为此, 公司将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海外营销和服务网络机构, 在重点区域市场形成竞争比较优势, 着力打造“Fiber Home”全球知名品牌。

从产品研发的角度来看, 如何满足区域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已成为关键。烽火已成立了分别负责光网络、宽带接入、线缆及无线产品的国际研发线和行销部, 为了适应区域市场的个性化需求, 将针对区域市场特点和客户需求, 制定烽火各类产品的行销策略, 在国际市场上塑造“光通信专家”的品牌形象。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烽火还将不断加强海外行销队伍、技术开发队伍和工程服务队伍的建设, 逐步培养一支熟悉国际市场规则, 拥有丰富的国际市场经营、管理、营销经验的团队;同时, 还将及时引进高素质的国际化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实行本地化经营。

7.像卫星般拥抱全球 篇七

SPUTNIKESTUDIO工作室由四名设计师组成,包括MAJ0FERNANDEz、MARIADELAOREYNA、MARIASALAR和BORJASEPULCRE,四人有不同的学科背景,从平面到建筑,但对家具设计的共同爱好让他们走到一起。他们并不是创造一种固定的产品形式供你选择,而是相信消费者的能力,相信消费者可以根据设计师的“设计提示”及自己的喜好与需要完成自己的日常物品。这就关乎到消费者与物品之间的互动关系问题,而通过设计改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也正是他们所追求的。

其实很多DIY家具给出了制作零件与步骤,可以指导使用者根据图纸来完成最终的拼装,就像IKEA,部分满足了消费者动手的欲望。但现在很多设计师并不满足于这种简单的零件设计,反而将目光集中在如何让消费者参与到物品的设计中,可以让消费者根据自身的需要打造不同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于是设计师发现可以利用规模化生产中的标准模块法,一种产品完全可以由不同的模块组成,而模块与模块之间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组装和拆卸,由此一来,即使一款设计相同的产品,使用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改变其设计。

色彩与几何造型的分块部件的设计是SPUTNIKESTUDIO作品非常典型的特点,比如他们最新发布的SANTORINILAMPS系列。整个产品是以模块部件的概念来设计,一个灯饰可以由几个部件组成,而部件与部件间可以互相联系与拆分,不同的色彩和几何形状,消费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组装不同的灯饰外观。不同的灯饰外观又决定了不同的散射光源的形式,这是非常灵活的一款设计。而且在这款灯饰设计中,他们并没有使用典型的金属或是塑料材质,在这款灯饰中,他们采用了自然的材料,而且只是最简单的木材与玻璃,利用地域的优势,他们强调使用西班牙松木,非常环保和实用,不管是原木还是上了色的木头都非常漂亮、轻便,所以当你装这款灯饰的时候,也并不要什么特殊的房顶模具来拉住它。而且此款灯罩非常结实,即使掉在铺有地毯的地板上也不会摔碎。

DESIGN:你们为什么决定成立SPUTNIK工作室?SPUTNIK有何含义?

SPUTNIKESTUDIO:成立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想参加HABITATVALENCIAFAIR的NEWTALENTS展区。NUDEZONE期间我们一下子发布了3个系列。我们除了以工作室的名义发布作品外,我们也会独立工作,因为我们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BORJASEPULCRE是一名独立插画师,MARlADELAOFIEYNA是一名自由建筑师,但我们都同样对家具和灯饰设计感兴趣,因为这个共同点我们才走到一起。SPUTNIK桌椅系列是我们一起设计的第一套作品,如同我们第一颗进入轨道的人造卫星,然后我们就选了这个名字作为我们工作室的名字。

DESIGN:你们各自有各自的设计哲学,那么工作室的设计哲学是什么?

SPUTNIKESTUDIO:工业设计关乎到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且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所有的需求创造满足这些需求的物件,对我们来说,让物品与人更亲近,就像它的功能性一样,这对我们很重要,物品应该激发起人们的某种情感,我们将其作为一个非常积极的体验。我们的设计哲学便是提升物品与使用者之间的互动性,制作客户定制产品,并使用环保材料。

DESIGN:当你们有了一个设计想法的时候,你们每个人都会参与其中吗?或是每个人在团队中有不同的责任?

SPUTNIKESTUDIO:每个设计我们四个人都会投入其中,直到找到一个可行的设计方案。

DESIGN:是否有个项目在最初的时候你们持有完全不同的观点?之后发生了什么?

SPUTNIKESTUDIO:肯定会有,这也是团队工作的困难所在。当我们在解决设计问题的时候,如果我们中的任何一个有不同观点,我们会停下来讨论这个问题,直到我们找到一个大家都信服的解决方案。当然,这会花很多的时间,但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确定我们找到了一个好的设计方案。四个人共同思考并解决同一个设计方案,一定会得到一个更好的创意和结果。

SPUTNIKSTOOL&TABLE

这套作品取名SPUTNIK,是借由苏联发射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伴侣号”为名的,也是工作室发布的第一套作品,取名的意义便是说这套家具像这颗卫星一样,可以抵达任何地方,拥抱任何新的环境。它以简单的结构,却拥有双重功能,既可以作为桌子,也可以反过来当做凳子。

SANTORlNILAMPS

最新发布的灯饰系列。一个灯饰可以由几个部件组成,而部件与部件间可以互相联系与拆分,不同的色彩和几何形状,消费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组装不同的灯饰外观,不同的灯饰外观又决定的了不同的散射光源的形式。

KCOLLECTION

8.全球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报告 篇八

报告筛选出22个样本国家,评价结果显示,美国、日本和德国名列第一梯队,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引领型”国家;韩国、英国、中国、瑞典、瑞士、芬兰、法国、奥地利和加拿大名列第二梯队,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先进型”国家。

中国经济信息社指数中心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说,全球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是对全球范围内符合一定条件的国家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智能制造密切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建立系统、全面、特色的评价体系,并运用相应的指数化评价方法进行量化测评,旨在全面衡量并真实反映一定时期内国家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综合实力,简明直观、客观公正地体现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和状态,为全球智能制造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从发展格局来看,传统的制造业强国依然呈现较强的竞争实力,而亚洲等新兴经济体在世界工厂时代的积累也让他们呈现出较大的竞争优势(爱基,净值,资讯)。当前以中国为代表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爱基,净值,资讯)与美、欧等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的政策方向形成共振,这使得智能制造的世界格局处在一种快速发展的动态平衡中。而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与突破提供了必要条件。

中国在全球智能制造发展指数中综合排名第6位,然而,在智能制造的发展环境、要素支撑、发展基础和制造业智能化应用水平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非均衡”特征,政、产、学、用、资的`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全球智能制造发展指数评价结果显示,中国的智能制造发展环境和发展基础较好,在22个样本国家中分别位列第3位和第4位;然而,要素支撑和制造业智能化应用水平有待提升,分别位列全球第13位和第10位。

目前,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呈现以下特征:首先,从智能技术研发和智能技术的应用情况来看,较多的学术研究成果与较低的制造业智能化应用水平形成反差。

其次,从中国现阶段制造业生产效率和智能装备的使用情况来看,中国正在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创新发展模式转型。

第三,从中国智能装备的国际贸易情况来看,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与日本、德国相当,然而,日本、德国以出口智能装备为主,中国进口装备规模远高于出口规模,而且中国高端设备核心部件的数控系统也主要依赖进口,中国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

由中国经济信息社指数中心编发的全球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其中,一级指标主要从发展环境、要素支撑、发展基础以及制造业的智能化应用水平四个维度表征国家智能制造发展的内在规律。二级指标是基于功能属性对一级指标的具体展开,考虑了真实性与全面性,同时考虑数据可获得性,各层次之间通过指标加权后逐级合成。所有指标均来自于权威机构发布,可以由公开渠道获取的原始数据,或通过系统且科学的方法合成计算,并有专业组织维护并定期更新的数据源。

中国经济信息社是新华社直属企业,中国规模最大、服务领域最广、产品种类最全的经济信息服务机构之一。

中国经济信息社在国内设有30家分公司,为海内外3万多家用户提供经济信息服务。

中国经济信息社的产品集群和服务平台主要包括:新华财经、新华丝路、政务信息、行业信息、舆情监测、战略咨询、新华指数、新华征信等。

9.全球水资源现状(本站推荐) 篇九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事实上,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总量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的2.53%,而且大部分是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极地区的固体冰川。虽然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冰川的利用方法,但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还无法大规模利用。除此之外,地下水的淡水储量也很大,但绝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开采利用的也很少。人类目前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这些淡水储量只占全部淡水的0.3%,占全球总水量的十万分之七,即全球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有9 000立方千米。

陆地水体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以河流水最为重要,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河流水具有更新快,循环周期短的特点。科学家们又据此把水资源分为静态水资源和动态水资源。静态水资源包括: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循环周期长,更新缓慢,一旦污染,短期内不易恢复。动态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浅层地下水,循环快、更新快,交替周期短,利用后短期即可恢复。所以,人类开发水资源时,一定要根据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充分地利用水资源。只有促进水资源的更新,人人爱惜水资源,才能可持续地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分布不均,人类面临的大难题

地球上的水资源有97%被盐化,仅有3%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在这些淡水中又有2/3为冰川和积雪,1/3存在于含水层,潮湿的土壤和空气中.就是这有限的淡水,分配又极不平衡.世界每年约有65%的水资源集中在不到10个国家中,而占世界总人口40%的80个国家却严重缺水.水源最丰富的地方是拉丁美洲和北美,而在非洲,亚洲,欧洲人均拥有的淡水资源就少得多.中东是一个严重的缺水的地区.其主要的水源是约旦河.与该河相关的国家有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些国家几乎没有其他可以代替的水源.因此,缺水问题极为严重.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在这个流域一直存在着极其严重的水资源争端.1967年爆发的中东战争的一个直接因素就是阿拉伯联盟的成员国在60年代初,企图改变约旦河的河道,使之远离以色列引起的.当时的以色列总统列维宣称,水是以色列的生命,以色列将用行动来确保河水继续供给.于是以色列以武力占领了约旦河流域的大部地区,使自己有了比较可靠的水源供应.其实有关水资源的争端不仅仅发生在中东地区,在欧洲,曾发生过围绕多瑙河的政治争执.在南亚大陆,关于恒河水分配问题的分歧至今也未缓和,而在非洲,争夺尼罗河流域水的冲突更为激烈.该流域包括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9个世界上干旱最严重的国家.如果上游国家用水增加,就会使埃及用水减少,并加剧干旱.经济的发展使水质污染也日趋严重.欧洲著名的莱茵河曾因工业污染使河中鱼类消失殆尽;伏尔加河沿岸75%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中;亚洲的大部分河流被污染,成了世界上退化最严重的河流.欧盟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在欧洲,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比预计的要严重得多,从现在起50年内,6万平方千米的含水层将受到这种污染.据世界银行统计:在发展中国家大城市饮用水的一半透过裂缝渗入了土壤.我国每年自来水漏失量就达10亿多吨.马林 福马肯马克曾提出了一个衡量缺水状况的人均标准,即所谓水关卡.按照这一标准,每人每年应有可用淡水1000立方米,低落于这个标准,现代社会就会受到制约.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目前许多国家都低于这个标准.如肯尼亚每人每年只有600立方米,约旦仅有300立方米,埃及仅有20立方米.联合国认到2025年,将有一大批国家年人均水量低1000立方米.其中科威特,利比亚,约旦,沙特,也门等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年用水有可能低于100立方米.有人估计到2025年,世界人口达到83亿,人们可能耗尽所有的储备水„„„„

地球水资源分布状况

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其次,地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而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又有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分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等9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了世界淡水资源的60%。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目前,全球80多个国家的约15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的3亿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0亿人口缺水,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21世纪水资源正在变成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水资源问题已不仅仅是资源问题,更成为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其中地表水2.7万亿m3,地下水0.83万亿m3,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m3,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m3。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 m3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 m3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 m3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 m3为极度缺水。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m3。

主要特点是:总量并不丰富,人均占有量更低。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240 m3,约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年内年际分配不匀,旱涝灾害频繁。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年较为常见。

水是生命之源,在外星探测中,科学家判定一个星球是否具有生命的重要依据是看是否有水的存在。水是地球上最丰富的资源,覆盖地球表面71%的面积,但是,地球上的水有约98%是既不能供人饮用,也无法灌溉农田的海水,淡不不足3%。而在这少得可怜的淡水中,87%左右存在于冰川冰盖及大气和土壤深层,人类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利用的淡不资源仅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0.003%。本世纪以来,随着人口膨胀与工农业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全球淡水用量飞快增长。从1900-1975年,世界农业量增加了7倍,工业用水量增加了20倍,并且近几十年来,用水量正以每年4%-8%的速度持续增加,淡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已不是神话。陆地淡水资源主要来自降雨,由于地球水资源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均衡,使得有的国家洪灾不断,有的却干旱无雨。世界上至少有80个国家属于干旱半干旱国家,约40%的世界人口受到同期性干旱的影响。大气变暖加剧了干旱的程序,而干旱使越来越多的人离开祖辈繁衍生息的地方,成为“环境难民”。

在水资源短缺越发突出的同时,人们又在大规模污染水源,导致水质恶化。水资源污染主要来自人类所有制造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

长期以来,人们并不把治理污水放在心上,而放任污水横流,甚至把大江小河当作城市“清洁器”,只望一江春水向东流,带走垃圾和废物。全世界目前每年排放污水约为4260亿吨,造成55000亿立方米的水体受到污染,约占全球径流量的14%以上。另扰联合国调查统计,全球河流的稳定流量的40%左右已被污染。水污染不仅对淡水,而且海洋污染的情况也是令人震惊的。海洋的浩瀚无边与自动净化能力,使人类一直把海洋当作最好最大的天然垃圾坑,倾废是人类利用海洋的主要方式。各国特别是工业国家每年都向海洋倾倒大量废物,如下水污泥、工业废物、疏浚污泥、放射性废物等。在各种倾废中,倾倒放射性废物尤为令人关注,因为这相当于在人们四周放置了一个又一个失控的核弹,一旦废物产生泄漏,其产生的生态灾难远远超过二战日本广岛核爆的程度。尽管如此,海上倾废至今仍然为一些国家所乐衷。

此外,海上石油污染也是海洋污染的凶手。石油污染形成海面油膜,影响海水复氧和海洋生物的生存,石油中所含的有毒成份又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危害不易忽视。

回顾历史,是水养育了人类,造就了文明。两河流域兴起了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创造了古埃及文明,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海洋使古希腊文明一度辉煌。但今天,水却成为人类生存的障碍。1977年,联合国警告全世界:“水不久将成为一项严重的社会危机,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是水”。

中国水资源现状不容乐观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一是水旱灾害依然频繁,并有加重的趋势。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土地资源分布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土地少,北方水少、土地多。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处于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约1/3的耕地面积位于洪水威胁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干旱和洪涝引发的自然灾害,是中国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中国的水旱灾害呈现加重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田受旱面积平均每年约1100万公顷,80-90年代约2000多万公顷,近5年来,平均每年受旱面积上升到3300多万公顷,因旱灾减产粮食约占同期全国平均粮食产量的5%左右。1950年~2000年的51年中,中国平均农田因洪涝灾害受灾面积937万公顷,而1990-2000年的十年间,年均受洪涝灾害面积为1580万公顷,因水灾减产粮食约占同期全国平均粮食产量的3%左右。

二是农业用地减少,农业用水短缺程度加剧。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被大量占用,非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在急剧增加,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生产与生活、生产与生态等诸多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剧。尽管中国采取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但大量的农田和农业灌溉水源被城市和工业占用,耕地资源减少的势头难以逆转,水资源短缺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从1980年到2004年的二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全国总用水量增加了25%,而农业用水总量基本没有增加。全国农业用水量在总用水量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由1980年的88%下降到2004年的66%。

三是中国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态脆弱。中国众多的山地、丘陵,因季风型暴雨,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同时,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剧了水土流失。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生态恶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积,加剧了江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由于干旱和超载过牧,导致草原出现退化、沙化现象。

四是污染负荷急剧增加,加重了水体污染。2003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达680亿吨,比1980年增加了1倍多。大量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中,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大量使用,使得部分水体污染严重。水污染不仅加剧了灌溉可用水资源的短缺,成为粮食生产用水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而且直接影响到饮水安全、粮食生产和农作物安全,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五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中国约占55%的耕地还没有灌排设施,农村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全国灌溉面积中有1/3以上是中低产田,已建的灌排工程大多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一些灌排工程标准低、配套不全,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很多工程存在工程老化严重、效益衰减等问题,灌溉用水效率低,节约用水和提高土地粮食生产率的潜力还很大。·北方资源性缺水!

·南方水质性缺水!

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由于海水难以直接利用,因而我们所说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通过水循环,陆地上的淡水得以不断更新、补充,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

事实上,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总量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的2.53%,而且大部分是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极地区的固体冰川。虽然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冰川的利用方法,但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还无法大规模利用。除此之外,地下水的淡水储量也很大,但绝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开采利用的也很少。人类目前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这些淡水储量只占全部淡水的0.3%,占全球总水量的十万分之七,即全球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有9 000立方千米。

陆地水体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以河流水最为重要,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河流水具有更新快,循环周期短的特点。科学家们又据此把水资源分为静态水资源和动态水资源。静态水资源包括: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循环周期长,更新缓慢,一旦污染,短期内不易恢复。动态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浅层地下水,循环快、更新快,交替周期短,利用后短期即可恢复。

所以,人类开发水资源时,一定要根据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充分地利用水资源。只有促进水资源的更新,人人爱惜水资源,才能可持续地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分布不均,人类面临的大难题

地球上的水资源有97%被盐化,仅有3%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在这些淡水中又有2/3为冰川和积雪,1/3存在于含水层,潮湿的土壤和空气中.就是这有限的淡水,分配又极不平衡.世界每年约有65%的水资源集中在不到10个国家中,而占世界总人口40%的80个国家却严重缺水.水源最丰富的地方是拉丁美洲和北美,而在非洲,亚洲,欧洲人均拥有的淡水资源就少得多.中东是一个严重的缺水的地区.其主要的水源是约旦河.与该河相关的国家有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些国家几乎没有其他可以代替的水源.因此,缺水问题极为严重.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在这个流域一直存在着极其严重的水资源争端.1967年爆发的中东战争的一个直接因素就是阿拉伯联盟的成员国在60年代初,企图改变约旦河的河道,使之远离以色列引起的.当时的以色列总统列维宣称,水是以色列的生命,以色列将用行动来确保河水继续供给.于是以色列以武力占领了约旦河流域的大部地区,使自己有了比较可靠的水源供应.其实有关水资源的争端不仅仅发生在中东地区,在欧洲,曾发生过围绕多瑙河的政治争执.在南亚大陆,关于恒河水分配问题的分歧至今也未缓和,而在非洲,争夺尼罗河流域水的冲突更为激烈.该流域包括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9个世界上干旱最严重的国家.如果上游国家用水增加,就会使埃及用水减少,并加剧干旱.经济的发展使水质污染也日趋严重.欧洲著名的莱茵河曾因工业污染使河中鱼类消失殆尽;伏尔加河沿岸75%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中;亚洲的大部分河流被污染,成了世界上退化最严重的河流.欧盟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在欧洲,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比预计的要严重得多,从现在起50年内,6万平方千米的含水层将受到这种污染.据世界银行统计:在发展中国家大城市饮用水的一半透过裂缝渗入了土壤.我国每年自来水漏失量就达10亿多吨.马林 福马肯马克曾提出了一个衡量缺水状况的人均标准,即所谓水关卡.按照这一标准,每人每年应有可用淡水1000立方米,低落于这个标准,现代社会就会受到制约.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目前许多国家都低于这个标准.如肯尼亚每人每年只有600立方米,约旦仅有300立方米,埃及仅有20立方米.联合国认到2025年,将有一大批国家年人均水量低1000立方米.其中科威特,利比亚,约旦,沙特,也门等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年用水有可能低于100立方米.有人估计到2025年,世界人口达到83亿,人们可能耗尽所有的储备水„„„„

地球水资源分布状况

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其次,地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而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又有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分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等9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了世界淡水资源的60%。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目前,全球80多个国家的约15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的3亿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0亿人口缺水,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21世纪水资源正在变成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水资源问题已不仅仅是资源问题,更成为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其中地表水2.7万亿m3,地下水0.83万亿m3,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m3,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m3。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 m3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 m3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 m3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 m3为极度缺水。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m3。

主要特点是:总量并不丰富,人均占有量更低。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240 m3,约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

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

年内年际分配不匀,旱涝灾害频繁。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年较为常见。

水是生命之源,在外星探测中,科学家判定一个星球是否具有生命的重要依据是看是否有水的存在。水是地球上最丰富的资源,覆盖地球表面71%的面积,但是,地球上的水有约98%是既不能供人饮用,也无法灌溉农田的海水,淡水不足3%。而在这少得可怜的淡水中,87%左右存在于冰川冰盖及大气和土壤深层,人类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利用的淡不资源仅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0.003%。

本世纪以来,随着人口膨胀与工农业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全球淡水用量飞快增长。从1900-1975年,世界农业量增加了7倍,工业用水量增加了20倍,并且近几十年来,用水量正以每年4%-8%的速度持续增加,淡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已不是神话。陆地淡水资源主要来自降雨,由于地球水资源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均衡,使得有的国家洪灾不断,有的却干旱无雨。世界上至少有80个国家属于干旱半干旱国家,约40%的世界人口受到同期性干旱的影响。大气变暖加剧了干旱的程序,而干旱使越来越多的人离开祖辈繁衍生息的地方,成为“环境难民”。

在水资源短缺越发突出的同时,人们又在大规模污染水源,导致水质恶化。水资源污染主要来自人类所有制造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

长期以来,人们并不把治理污水放在心上,而放任污水横流,甚至把大江小河当作城市“清洁器”,只望一江春水向东流,带走垃圾和废物。全世界目前每年排放污水约为4260亿吨,造成55000亿立方米的水体受到污染,约占全球径流量的14%以上。另扰联合国调查统计,全球河流的稳定流量的40%左右已被污染。

水污染不仅对淡水,而且海洋污染的情况也是令人震惊的。海洋的浩瀚无边与自动净化能力,使人类一直把海洋当作最好最大的天然垃圾坑,倾废是人类利用海洋的主要方式。各国特别是工业国家每年都向海洋倾倒大量废物,如下水污泥、工业废物、疏浚污泥、放射性废物等。在各种倾废中,倾倒放射性废物尤为令人关注,因为这相当于在人们四周放置了一个又一个失控的核弹,一旦废物产生泄漏,其产生的生态灾难远远超过二战日本广岛核爆的程度。尽管如此,海上倾废至今仍然为一些国家所乐衷。

此外,海上石油污染也是海洋污染的凶手。石油污染形成海面油膜,影响海水复氧和海洋生物的生存,石油中所含的有毒成份又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危害不易忽视。

回顾历史,是水养育了人类,造就了文明。两河流域兴起了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创造了古埃及文明,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海洋使古希腊文明一度辉煌。但今天,水却成为人类生存的障碍。1977年,联合国警告全世界:“水不久将成为一项严重的社会危机,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是水”。

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海水是咸水,不能直接利用,所以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2.53%,其中大部分(近70%)是固体冰川,即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冰川,还很难加以利用。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据研究,从水循环的观点来看,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有9 000千米3。

一般说来,降水丰富的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少的地区,水资源贫乏。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以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为主要指标。全世界河川径流总量为47 000千米3,按人平均约为9 000米3。我国河川径流总量约27 000亿米3,按人口平均每人占有量约2 400米3,大大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

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地球总水量约为14.1亿立方公里,但如此多的水中淡水只占3%,而且其中的87%被封闭在冰川、大气、地层中。20世纪以来,全球人口增长了3倍,经济增长了20倍,用水量增长了10倍。同时,由于生产和生活废水急增,而且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更加重了水资源匮乏这一全球性危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97年把水资源定义为“可资利用或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即应当能够为满足生产生活用途而得以利用”,而《中国自然资源》将水资源定义为“能为人类生产生活直接利用的,在水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地表、地下径流和由它们存留在陆地上可再生的水体”。

我国水资源总量约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只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此外,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南多而北少。重经济发展而轻环境保护又导致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水体污染,因此,水资源问题也成了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文中对“水资源”有两种定义,请指出它们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

水危机是指自然灾害和社会与经济异常或突发事件发生时,对正常的水供给或水灾害防御秩序造成威胁的一种情形。看待水危机的视角不同,建立的应对机制与做出的决策将大不相同。根据国外经验,一个国家用水超过其水资源可利用量的20%时,就很有可能发生水危机。

主要来自地下水

从人的角度来说:

没有食物,我们可以存活几周,但是没有水,我们几天后就会死于脱水,我们身体三分之二多的部分是水,但大多数人却并不清楚喝水的重要性。

水是生命之源,健康之本。医学研究证明,胎儿时期体内有90%的水份,成年人体内有70%的水分,年老时水份降为60%以下,纵观人体的一生,是丧失30%水份的过程,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 “干燥是老化的主要表现”,生命最基本的活动一新陈代谢也要通过水的运动来实现,各种人体所斋要的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等,最终也要深溶于水才能被血液运送,被组织吸收。各内脏器官也有700%--80%由水构成。

从大的范围来说:

水是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原料,许多工业生产都要以水为载体和介质。农业生产更离不开水。

我国的现状是人均水资源的拥有量是很低的,我国属于水资源缺乏国家。而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又呈南多北少的不均衡的状态。因此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如何保护水节约用水?从个人来说,生活中要注意点滴之处,做到人走水关,洗手时水开小点,要做到一水多用,比如用洗菜的水冲马桶等等。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要大力宣传水的重要性,大力推广节水的产品,比如节水龙头节水马桶等。要增加对污水处理的投入,加大对水污染的监管等等。

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 /4,而且时空分布极不平衡,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跑、冒、滴、漏现象普遍,水资源浪费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水量和废水量不断增加,造成城市水源水量日益不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而且水质的污染也日趋严重,使原来具有良好水质的新鲜水供应受到限制。待开发的新鲜水源离集中供水点距离较远,一次性投资费用高昂,这样,一些缺水地区无力扩大供水能力,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日益突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一方面需要节约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另一方面更应积极推进污水的回收利用技术,走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中水回用技术正是符合这一目标的技术,它有着投资省、见效快、运营成本低的特点。同时,城市污水的稳定来源和充足水量又为这一技术的实践推广提供了保证。经实践证明,中水回用是一项行之有效的节水技术。这一技术的广泛推广,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缓和了城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减少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控制了水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可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水环境恶化的趋势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全国近一半河段和九成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环境的恶化,破坏了生态系统,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水资源形势将更为严峻,以水资源紧张、水污染严重和洪涝灾害为特征的水危机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成为实现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值得警惕的是,中国近年来水污染事故频发,特别是去年以来,太湖、巢湖、滇池相继大规模暴发蓝藻,一些重要的饮用水源受到污染,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

上一篇:雄健豪放 自是一家--读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下一篇:技能比武大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