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考教育宏观经济学

2024-09-29

跨考教育宏观经济学(精选10篇)

1.跨考教育宏观经济学 篇一

福建师大跨考汉语国际教育心得

我的考研心得――英语专业考研教育网 报考福建师范大学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总分:406。时间过得真快,离考研结束快过去半年了,我也即将离开工大。回首一路走来的考研之路,有些感悟,抽空记录了下来,算是对考研历程的一个回顾,也希望对后来的学弟学妹们能有所帮助。

“考研考的不是你的聪明,而是你的毅力、勤奋和持之以恒!”

这句话是当初在一个论坛上看到的,说的很对,考研也可以说是一场考验,考验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更考验一个人的决心与坚持。能坚持走完最后的,不论结果如何,都是胜利者。所以,当你真正下定决心走这一条路时,请告诉自己:再苦再累,一定不可以中途放弃。

考研难吗?这是很多人最开始关心的问题。20,全国有超过150万人报考。看到那么庞大的数据,难免会使人心生畏惧。再想想吧,其实,不就是2天内的4门考试吗?身经“百战”的我们,提前准备那么多个月,又哪有不过的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考研并不难,至少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准备考研,也不是多么神圣的一件事,努力了,付出了,就会有回报。

在考研时,我给自己准备了一个小笔记本,随时记录自己想法心情和阶段复习的心得,里边也摘录了一些前辈的复习经验,结合自己的一些感悟,愿与大家一同分享:

1.考研是一种战略计划,不仅要求灵活,更要求达成。”――考研也可以看作是一场战役,如何赢得它,则需要战略。不论是准备考研还是其他的考试,都需要有一个计划,才能使复习不至盲目或偏离轨道。我个人的计划每周和每日的较多,这样比较容易达成与及时评估。每天早上,在本子上按重要程度,列出今天(甚至是上午、下午)要完成的任务,然后,执行。尽管计划不是死的,可以灵活调整,但你必须去完成它。看到任务表上的项目一项项划去,心中会颇有成就感的。

2.“分清先后,懂得取舍;把最大的石头先装进容器里。”――在准备考研的时间里,我们都会面临一些和考研无关,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如学校的某些课程、工作、日常琐事等。每天要复习考研,还有那么多节课,老师又常点名,期末还要考试,期间还面临着各种机会与诱惑……怎么办呢?我当时也被这样的问题困扰过。其实,我们只需调整一下心态:不求完美,达到最低要求即可。“人必须经常放弃某些东西,以便得到另一些东西。”这也是自然的平衡法则,对于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我们应该分清轻重缓急,有时候什么都想抓可能到头来什么也抓不到。“如果你决定考研,而且下定决心非成功不可,那么就应该让生活和学习中的其他事情为考研让路。因为现在对你而言,考研是最为重要的。”因而,除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完成对于考研复习最重要的任务,把最大的那块石头先装进容器里,然后用同样的方式完成第二件,第三件……如果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妥当,其他次重要和不重要的事也就会迎刃而解。

3.“明确目的,做一个积极主动的阅读者。”――这条是针对怎样让复习更有效率的,很多情况下,在复习进行的过程中,面对一本本厚厚的书,看着看着我们就不自觉地走神了,效率自然大打折扣。而在规定时间内,带着目的阅读,可有效缓解这一情况。所以,在每次开始看书前,拿出日程表,看看下面2个小时自己应该做什么。然后告诉自己:“注意力只要集中2小时就够了”。明确的目的加上心理暗示,可提高阅读效率。当然,不是2小时后就完全放松了,稍稍休息下,马上投入到下一个2小时中去吧。

4.“及时评估调整;‘最好’是‘好’的敌人。”――如前所述,不论是战略还是计划都是需要根据“变化”调整的,评估调整的单位可以是2-3天一次,也可以更长。我当时一般是一周一次,这其实也是对自己一周时间的投入作的一个总结吧。可以把它写在纸上,和你的计划形成参照,看看这段时间内完成了什么,遇到了哪些挑战,有什么经验和收获,然后对下个时间段的安排作出相应调整。而“‘最好’是‘好’的敌人”则是指在优势科目上的投入应当学会适可而止,而要集中精力投入到短项科目的复习上去。比如我们英专的学生(如果考研教育网的话),考研英语一般是我们的强项,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把适当精力投入到其他科目的复习中,因为在一定分数以上,难度值在那儿,提升空间已不大,而各科分数的均衡,却能将总分拉上一个层次。

5.注意营养与休息,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考研期间,可以适当增加营养方面的投入,每天吃得好一些,注意搭配均衡。比如我比较喜欢吃鱼,在考研期间隔三差五地就会去学校周边的小馆子里点鱼吃。其实学校周围的馆子也不比食堂贵多少,菜却相对可口一些。平时要多吃水果蔬菜,饭吃七八分饱即可,过饱的话会使大脑节奏减慢,效率降低。一定要注意休息,因为长期的考研复习是需要体力精力作支持的,每天的纯睡眠时间应保证7.5小时,特别到了复习后期,不少同学中午时间也在教室连续学习,感觉这样对身体伤害挺大的,个人认为,中午还是回宿舍午休,下午和晚上才会更有精力。

6.“建立团队,优势互补;扶持而不是竞争。”――建立考研的复习团队虽说不是必需,但益处不少,团队里的.成员最好来自不同专业,具有各自的优势(有意向者可在图书馆门口贴出告示寻找组队),在漫长的考研路上,有战友们的相互鼓励、扶持,取长补短的同时,压力也会化解不少。另外,考研不是竞争,而且应避免竞争,因为一旦与人展开了竞争,就会限制自己的发展。考研成功的关键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坚持与知识。“真正的敌人是心中软弱的那一部分自己。”所以,我们应当真心的渴望和其他考研人一起取得成功。

7. 沟通,化解复习的忧虑。几乎每个考研人都会遭遇忧虑,只是忧虑在作用时间程度上有所不同。记得去年在12月份的时候,也就是复习的冲刺阶段,我的情绪波动比较大,无法静下心来复习。后来,在家人与一位学姐的帮助和鼓励下,我慢慢又回归了平静。当复习遭遇忧虑时,你可以向战友们倒到苦水,给学长学姐们打打电话,或找家人朋友聊聊天,多进行交流与沟通,你现在遇到的情况大家之前可能也都遭遇过。面对忧虑,需要及时调整和化解,别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阻碍。在这里,也再次感谢一路上给过我支持和帮助的人们!此外,在考研复习期间,我们也要多倾听自己最亲近的人的感受,别因为复习而冷落了他们。

接下来,我想就我们学院和学校的情况,针对大家可能关心的问题做一些解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暑期留校】的暑假,我申请了留校,当时宿舍还有2个同学要考研,泰塑给留校的同学单独开了两栋宿舍楼,我们便一起住进了6#253,除了上网不是很方便外其他生活设施正常。夏天的武汉真是无比的热,每晚我们在寝室里必须打地铺,吹风扇,把房门大开,才能稍稍缓解下热浪。据说有不少人上天台睡觉,那里应该比较凉快,但需注意安全。暑假里,学校还为考研的同学专门开了L1119的大空调教室,我们白天几乎都是整天在里头,没感觉热,学习环境也不错。另外,暑期食堂都关门了,公寓内吃饭的地方比较少,但周边小餐馆都开着,所以问题不大。暑假2个月是复习的黄金时期,有整块整块的时间,没有课,亦没有其他干扰,希望大家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利用好它。暑期留校,真没有我之前想象中的那般艰苦,甚至感觉十分愉快,但作为经历来说,确实难忘。

【关于考研自习室】开学后,10,11月正好也是大英四六级复习备考的高峰,所以图书馆里的座位越来越难占到,而且它每天关门太早(9:40),所以大部分的考研人都转战到了1、2教的4、5层,寻找平时较少课的教室(可上教务处网站查询)作为考研自习室(我们外语院的一部分同学和暑期留校的一些战友便在L2404形成了固定自习室)。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在一个教室里学习比起自己在寝室复习要高效得多,当你学累的时候,看到周围战友奋斗的身影、坚毅的表情,马上就又会鼓起干劲了。后来,外语学院还为本院的考研学子专门在文科楼开设了考研自习室,方便了广大同学。自去年11月,4教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今后可用作考研复习的教室会越来越多的。

【关于作息时间】每天学习多长时间才够数?这个问题因人而异,关键还是效率,看在一定时间内的有效投入。我个人的作息时间:7点起床,8点准时就位,中午回宿舍午休,下午2点正常上课时间到自习室,晚上一般学到10点多(最后阶段也不过10:40,泰塑要关门)回宿舍后放松,不再想相关的事情。想想看,这样的时间投入相当于每天都满课(上、下午加晚上4节=差不多12节课,超过11个小时),其实已经够了,再多的话又持续那么长时间,身体吃不消,但有精力的朋友早上还可以适当地早起晨读。

【关于考研报班】考研公共课要不要报班?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问了好多位学姐的意见,她们的回答大多都是:不要,没用的。可我不放心,还是报了个任汝芬的政治的全程视频班。今年要和大家说的时候,我的回答也变成了:的确,没必要报。公共课报班与否差别不大,理由如下:报个班跟着有经验的名师学习更多的只是心里上安慰,要得高分还是得自己认真看书,可不少同学却忽视了这一点,而没报班的同学反

2.挪威经济学硕士教育探析 篇二

关 键 词:经济学教育;国际化;课程设置;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3-0072-04

挪威位处北欧,国土不到4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地广人稀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具备现代化工业的发达福利型国家,拥有全球第二的人均GDP,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制定的人类发展指数中近9年连续8次为世界第一,多次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合人居住的国家。挪威历史上有不少著名人物,如音乐家格里格、剧作家易卜生等。2010年,笔者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中国挪威政府互换讲学金”项目的资助,在NHH(挪威经济学院) ① 的金融与管理科学系访问10个月,有机会比较深入地了解了挪威的高等教育体系。

一、挪威高等教育概述

北欧在20世纪末均完成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变到大众化的进程,教学质量较高,但由于国家较小,不如美国、英国影响力大,挪威也不例外。挪威高等教育机构以公立为主,私立为辅。公立高校不仅拥有绝大部分生源,也获得国家提供的高额经费,加上挪威研究理事会的资金支持,外部捐赠和学校收入等,拥有充足的经费进行运作。

挪威的高等教育直接由中央政府负责,高等教育机构有综合性大学、专业大学、高等学院、专业学院、艺术学院和私立大学。中国教育部认可的39家挪威高等教育机构的名单中包括7所综合性大学、7所高等专业学院、24所高等学院和1所私立大学 ② 。UIO、NHH 和NTNU是挪威创立时间最久、也是最有名望的三所大学,不仅拥有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且资金雄厚,在一些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二、NHH经济学教学特点评析

笔者访问的NHH属于高等专业学院, 建立于1936年,2011年正值建校75周年,学校准备了一系列校庆活动以扩大声誉。NHH坐落在挪威第二大城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Bryggen的雨都卑尔根,是挪威学生学习经济学专业的首选, 也是挪威工商业界招聘的主要生源学校。 作为高等专业学校,NHH的规模较小,仅有3000多学生、约400名教职员工,两栋综合型教学办公大楼。 ③ NHH通过欧洲质量体系(EQUIS)认证,致力于延续教学和研究的高水平,是全球管理学联盟协会(CEMS) ④ 、国际管理学院联盟(PIM) ① 等会员。

NHH的历史上有4位杰出的代表:现代风险理论的奠基人Karl Borch,因此NHH有别名“不确定学院”;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创立者之一Jan Mossin;Finn Kydland因为对动态宏观经济学的贡献而获得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AgnarSandmo在2009年获得环境经济学领域的欧洲终身成就奖。这4位教授的名字也成为学校4个讲堂的名称,在这里进行教学和举办各种学术活动。 在2010年金融时报欧洲商校 ② 排名中,NHH上升列31位。 与其他国家同类高校相比,NHH的经济学教育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国际化程度高

NHH的本科教育为挪威语,主要学生是挪威人和周边语系相近的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学生,同时学校提供免费挪威语课程,非北欧学生可以通过一年期的课程掌握基本的挪威语。NHH的国际化程度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国际学生数量多。NHH的硕士学位有3个英语项目对国际学生开放,5个挪威语项目;博士教育为全英语教学。外国学生的比重相当高,以金融与管理学科系为例,非挪威籍学生近30%。

二是NHH作为PIM和CEMS等机构成员,拥有庞大的交换网络。NHH与全球超过140所商校以及顶尖综合性大学的经济和商业管理学院建立了学生互换网络,并为交换学生提供补助,50%以上的硕士会选择进行交换。互换不仅为学生提供在其他国家高校学习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的机会,也为其未来就业提供了国际化视野和经验。同样,每年有大批国际学生来到NHH进行半年到一年的学习, 据统计已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学生曾在NHH学习并加入学校的校友网。学校为交换生在住宿、选课、深入了解挪威文化等方面提供一切便利,成为宣传挪威的窗口。挪威人英文水平普遍较高,因此无需担心日常生活、学术交流等方面的语言障碍。有趣的是,因为外籍学生的比例非常高,有一些讨论课会要求每组有三种不同国籍的学生,而这也能轻松达到;很多校园活动也体现多文化交融,加深不同国家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使他们扩展眼界,增强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灵活有弹性

NHH硕士教育有8个专业,其中对国际学生开放的英语项目有三个:能源、自然资源和环境硕士(Master in Energy,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简称ENE),国际贸易硕士(Master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简称MIB)和品牌管理硕士(Master in Marketing and Brand Management,简称MBM)。 学生获得这些项目的硕士学位需要修满12门课程,包括6门专业课和6门选修课;完成一篇硕士论文。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 可以自己选择课程时间和交换时间。 但学生必须从其专业核心课程中选择专业课,选修课则可以更加多元化,既可以从学校提供的组合中进行选择, 也可在交换时期选修交换学校的课程, 某些专业也可用参与研讨会或者实习进行冲抵普通课程。 因而NHH的经济学教育很明显的特征就是非常具有弹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研究方向、就业目标组合自己所需的课程进行学习,如果本校没有,也可在交换学校获取相关课程学分,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资源, 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组合自己最需要的教育课程。NHH有不少课程是跟外校合作, 这些课程的教师通常会选择集中的时间,连续几周密集授课。不少学生会选择这类课程,以空余整块的时间去实习或者写毕业论文;其他的课程每周1~2次授课。 下文笔者选取NHH的ENE项目为例详述。

3.跨考考研复试英语自我介绍 篇三

Good morning,my dear teachers,i am very glad to be here for your interview.Since this is my first time to stand on the stage and speaking English to a group of professors and experts, I feel a little bit nervous.now I will introduce myself briefly.my name is fan wei mei , I come from a county in the west of HuNan Province.That’s a small but beautiful place.and I am curruently a senior student at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My major is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nd I will receive my bachelor degree after my graduation in June.In the past 4 years,I spend most of my time on study,and I have passed CET4/6 ,Generally speaking ,I am a hard working student especially do the thing I am interested in.I will try my best to finish it no matter how difficult it is.whenI was sophomore, I found computer programming very interesting, From then on,I dream thatI can have the chance to enter the field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further to study it.of course,that’s not only because it’s useful but more importantly, because I really like it.If I can be enrolled , I will cherish such a valuable chance to study well and I will fulfill my promise.That is, do things carefully, behave well and live confidently.I love my university and my current major ,But I love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re ,and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study here.That is all,Thank you for give the chance.

4.跨考教育宏观经济学 篇四

外语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一种工具还是一门学问,这是一个老话题。的确,各国语言都有着它自身的文化背景、历史传承和表现形式,这是一门学问。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甚至大多数外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来说,外语又是一种工具,因此精通某一个专业又擅长外语的“双料”高学历复合型人才在市场上被诸多用人单位竞相争抢。

虽然现今已不再是“外语万能”的年代了,但外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却可以通过跨考其他专业研究生,达到“外语通,路路通”的境界。

英语专业:前方大路宽又多

在中国学生心目中,英语是外语专业的“老大哥”,是绝大多数学生的第一外语。近年来,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精通英语的人才越来越多,市场对商务英语、医疗英语、软件英语等专业度极高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大,再学一门其他专业成了大多数英语本科学生的选择。由于英语用途广泛,所以英语系学生跨考可以有多条道路。

国贸路繁华喧闹的“商业街”

“国贸路”,这里指国际贸易专业。近几年来,国际贸易专业一直热度不减,毕业生也越来越多。于是有人开始疑惑:国贸人才市场是不是要饱和了?事实上,据专家分析,我国作为全球第3大出口国,急需大量国贸人才,目前每年国贸人才的缺口都接近60万。所以,国际贸易专业不仅仅是条“商业街”,而且还是一条繁华喧闹、容量巨大、还在持续招商中的“商业街”。

国贸有两只手――英语和经贸,缺一不可。尽管英语专业有经贸英语方向,但想从事外贸工作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如果要考研,最好还是首选国际贸易,因为该专业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就业前景非常好。以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为例,级国贸专业硕士生一次就业率达90%以上,就业去向包括会计事务所、证券期货公司、外贸公司等等,其中不乏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家用电器进出口公司以及四大国际著名会计事务所等大型企业。

跨考优势:

从专业特点看,国贸作为专为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培养人才而设置的专业,对毕业生的外语水平要求很高。在瞬息万变的国际经济贸易领域,无论是商务谈判、合同签订还是贸易的具体实施,准确地与外商进行交流成了最重要的前提。所以,出色的外语水平是国贸人才必备的素质;

从考研内容看,各校尤其是名校该专业公共课英语的分数线都比其他专业高,如北京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高校近年来的英语线均为60分,英语成绩成为考试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英语专业本科生考研占很大优势。国际贸易专业课考试中的专业英语为3篇文章翻译,共50分,难度较大,历年得分过半者不多,很容易拉开档次;在复试时,要求英语听力口语占50 %以上比重。可见,在听说读写上游刃有余的英语专业学生,跨考国贸专业优势更为明显。

跨考劣势:

英语专业考生在考数学的时候可能会不占优势。数学是极易拉开分差的科目,是否能将数学这条天堑变成通途是决定考研成败的关键。不过国贸专业一般考数四,有些学校考数三(如清华大学),难度相对较大。因此考生报名前必须仔细阅读各校的考试要求。另外,由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经济理论方面的知识,对于宏观、微观经济学等专业课,英语专业的学生也会觉得发怵,这些专业课千万不可小觑。

企管路理性优雅的“中心轴”

“企管路”,这里指企业管理专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科学有效的管理是保证现代企业长期生存的王道。 “企业管理”这条路,就像北京的长安街、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一样,是城市中最具凝聚力的“中心轴”。

现阶段我国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量极大,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上海把企业管理人才与IT人才同时列为年度最热门行业。而在深圳,20的金领世界人才招聘会上,各单位为高级企业管理人才提供的年薪平均为20万,具有英语优势的企业管理人才不仅容易受到外企的青睐,更逐渐成为中国现代化企业对企管人员的基本要求。

跨考优势:

我国的管理学从兴起到逐步成熟完善,走的基本上是移植西方理论然后加以改造的老路,经典的管理理念大多来自西方。考研时,管理学专业课试题会大量涉及西方著作,甚至直接指定英文原文著作作为参考书,如北京大学20的指定书目中就有 Options, 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ves Prentice-Hall, Inc.第4版 John C. Hull以及宏观经济学的原版Browns on等等。所以,跨考企业管理专业,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在统考英语上有优势外,在专业课的准备上也很有利。即使指定书目中没有原版著作,在考试答题时,不时加几个原版著作中的理论知识,特别能赢得教授们的青睐。

跨考劣势:

管理学要考高等数学,而且一般要求考难度较大的数三(以各校考试要求为准),这对于早已远离“理科思维”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难度很大。

法硕路 快捷便利的“过街天桥”

把法律硕士这条路比作快捷便利的“过街天桥”,原因在于法硕专业的特性――它只接受非法学专业毕业生的报考。于是,在很多对法学感兴趣的外专业学生看来,法硕就是法律专业和自己专业之间的那道“过街天桥”。

近年来,法律行业对“英语+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日益迫切。其主要原因是随着国际间贸易交流的频繁,各种涉外案件以及涉外法律咨询的需求日益增多,精通英语和国际法的外事型法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跨考优势:

法硕属于专业硕士,全国联考统一命题且不招收法学本专业的学生,所有法硕的考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英语专业考生在统考英语中的优势容易凸现出来,优异的英语成绩不仅加大了被录取的几率,而且有时还能为你获得公费名额起到关键作用(如中国政法大学每年公费名额接近40%,按复试加初试总成绩从高到底排名,复试为300分,其中英语内容就有100分,很容易拉开差距)。

跨考劣势:

总的来说,英语专业报考法硕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劣势。不过,法律学习需要记忆大量的`专业基础知识,对汉语表达也有一定的要求,有些英语专业的考生在这方面稍弱于其他文科类专业的考生。

新传路 四通八达的“环城路”

现代的新闻传播不再仅仅是记者的采写编评,科技的发展、信息量的剧增、国际化的进程,使得我国的新闻传播具备了多渠道、海量信息、辐射全球的特点。“新传”这条路如同城市中四通八达的“环城路”,只不过这里的“城”指的是“地球城”。

近几年熟练掌握外语的国际化新传人才逐渐成为职场宠儿。世界各国的联系愈发紧密,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尽快迈向国际化。而奥运会的临近、各类国际性会议的频频召开更是让具有国际水准的新闻传播人才十分抢手。熟练的英语、专业的采播技术是对这类人才的基本要求,而本科学英语、研究生学新闻传播的组合完全适合这种社会需求。

根据年教育部所做一项调查显示,新闻传播专业为全国机关接收毕业生人数最多的十大专业之一。另外,奥林匹克专家易剑东表示:“预计奥运媒体大战会在2006年左右正式启动,在到达到高潮。2006年后,美国媒体巨头NBC为降低转播成本,实现人才本土化,至少在中国聘请上千名工作人员,奥组委新闻部门职员也会扩大到200人以上。”

跨考优势:

新闻传播专业不用考数学,英语类考生在统考英语中占很大优势。另外,新闻传播属于实用性强的专业,很多本专业的本科生在毕业后直接选择了工作,考研时本专业考生比例的减少,自然更有利于跨考。

跨考劣势:

5.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初论 篇五

关键词:宏观微观思想政治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们可以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不管从理论的丰富层面,还是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以及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在是当初单一刻板的教育,而是真正具有实际意义的行为方针。近年来,宏观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被提及,而相对于以往的微观政治教育而言,它更注重大局性。那么到底什么是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宏观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适用于当今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去推进宏观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本文针对以上对宏观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论述,以期做一个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初论,对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做一个粗浅的解释。

一、微观思想政治教育学

顾名思义,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相对于微观思想政治教育学而言。那么何为微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呢?我们在探讨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时候,有必要先对微观思想政治学进行探讨和解释,由浅入深,才能更好地明白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内涵。

相较于宏观的全局性,微观更加侧重于个体和局部、细节的发展。而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更侧重于微观教育,主要在于把马克思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观等思想理论体系转化为实践方针。

微观政治思想教育侧重于个人与整体间的政治行为关系,传统的微观教学相较于宏观来说更加侧重于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手段方法,并且教学模式往往较为死板。而微观往往需要把理论层面转化为实践模型,但是这对于教学来说,这却非常难以达到。比如说“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大家对这个理论都较为接受,但是如何把他运用到实践中去就变得很困难。

在微观教学中,由于需要把理论思想运用到实践中去,因此会在实践中产生一些指导思想。这些理论指导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反作用于微观政治思想教学中。主要包括了如何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结构,在微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影响因素,以及微观政治教学教育模型等。

在这里不得不强调的一点事,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观。除了三个代表,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等几个政治思想观念外,我国的中华名族优良传统道德观也包括在微观政治思想教育中。主要来说包括了自先秦时期开始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百家之长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点,这些理论体系不仅仅在理论是丰富了我国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同时在实践层面上能够很好的对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有着良好的指导作用,对于提高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借鉴作用。

二、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

宏观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于微观来说,除了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外,更加主要于我国社会制度,市场经济,文化体制,政治方针,同时还包括了对我国法律体系,道德思想的研究。

宏观政治思想教育在党和国家作出重要的指导战略时,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包括了党和国家在思政方面的投入与产出的对比研究。以下本文将详细论述宏观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

首先,与微观相同,包括了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体系。不同于微观而言,宏观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加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宏观更加侧重于理论教育,如何把基础的理论体系与当今时代的格局进行完美的结合与改进,注重全局观,而非仅仅只局限于个体和个人的行为准则,目的上。

第二,与微观的不同是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又称为应用理论研究,它有一套自形完备的理论体系。在第一点中,我们说到宏观教育学的基础理论体系与微观教学中相同,主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作为理论基础,但是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宏观教学中有自己完备的思想体系,换句话说,如果我国的政治理论体系是基础,那么宏观教学中产生的思想体系则是对理论基础的升华与总结,这套理论基础不仅仅适用于实践教学,同时使我国的政治思想教育具有明确性。

第三,宏观思想政治教育报包括了对我国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研究。宏观教学中,较为注重大局观,在对社会制度的研究中,宏观教学教导学生明白我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使其明白目前为何我国采用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由历史经验以及我国特殊的中国国情决定,让其明白其中的为什么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国的社会制度,产生认同感。在对我国经济制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采用的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加之政府的宏观调控,而这样的经济制度可以很快的刺激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维护市场的稳定。政治与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从宏观教学中明白经济又同时对政治起着反作用,对经济制度的研究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明白我国的社会制度。宏观教学的另一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于我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对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文化认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宏观教育因此也侧重于对我国文化制度的研究,对于文化的研究不仅能从思想上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加能够从道德上提高我们的道德素质涵养,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对于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于政治制度的研究,能够让受教者更深刻的明白和拥护我党在我国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以及目前我党制定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另外,与微观教学最不同的一点是对于我国法律和道德的研究。法律和道德是相辅相成,法律是对人们在行为准则的墙纸规定,而道德是从心理层面对人们的行为约束,宏观政治思想教学在这一方面上的教育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形成法律至上的思想意识。在目前,我国法律体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则需要辅以道德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以此来弥补法律的漏洞。因此,宏观思想政治教学更加关注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以此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如说我国一脉相承的礼仪谦恭,君子爱财取之以道等,都在教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礼仪涵养的人,以及在社會注意市场经济的体制下不能忘记自己的本心。

最后,宏观政治教学还包括了对党和国家制定的重要方针政策的研究。在目前国际形势复杂的情况下,当和国家制定的每一步重要举措必定分析了不同的局势,将这些教育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清楚的明白目前我国所处的格局与形势,让其深刻的拥护党的方针和战略步骤等,坚决反对一切以分裂民族统计,扰乱社会安定的行为。

三、结束语

在对微观思想政治教育和宏观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剖析后,我们可以他们既存在相同点,又存在不同点,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 游心超,侯晓明,郑年春宏观教育学导引[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2] 李三福视野开阔 立意高远——评田刚研究员的《宏观教育学实话》[J]当代教育论坛,2010,(07)

6.跨考教育宏观经济学 篇六

PartA个人情况

首先介绍一下我的个人情况,我是一名跨考生,本科专业是临床医学。考研的动机是觉得心理学更加有趣,希望有机会深入学习并且以后能从事相关的工作吧。

本人的专业课基础是相对比较薄弱的,正式备考之前基本上只是零散地看一些心理相关的书籍和断续地看一点国外心理学导论的公开课。

真正的备考周期其实只有三个月左右,从2016年9月底开始。因为前期的信息获取比较不充足,甚至都不知道2017第一年专硕招生。十月底开始步入正轨是因为偶然看到考研帮的app的广告,下载之后从考研论坛上面获得了一些今年招生更新的信息,调整了志愿,也得到了一些学长学姐的辅导和帮助,这样后期两个月的努力才更加有的放矢。

PartB中大心理系考情分析

今年(2017)是中大心理系研究生招生第一年招专硕,考试的科目除了政治、英语

二、就是心理学综合347。

中山属于自主命题的院校,心理学综合包括的内容有:心理学导论(Psychology:themesandvariations,这本书今年出了中文版可以两本对比来看)、心理统计(心理统计学BarryCohen,高定国译)、心理学研究方法(实验心理学坎特威茨)。(括号内为参考书)

关于考试的内容,专硕第一年命题范围参考学硕,所以备考的书目是一样的,但难度系数是有所下调的。而专硕的难处在于,同样是三个小时的考试时间,要答300分的题(没记错的话大概100左右是选择判断类,其余是问答类),就是相当于将原来两个科目的题糅合到一个科目的时间来完成。具体的你们可以通过真题感受一下,需要的我可以分享给大家哦。

能够进入复试的分数线在365左右吧今年,超过了1:2,(今年复试是34进15),所以初试的话其实考高分点会更加有优势。

PartC备考经验分享

无论是跨考生还是本专业考生,理想的复习计划都是尽早开始,虽然中山的书目数量上看起来不多,但是因为考的内容比较灵活,所以还是需要把参考内容吃透,在考场上才能游刃有余。所以打基础的时间愈充裕,到十一二月的压力就相对更小。

首先应该是专业课基础,也就是《心理学导论》/《Psychology:themesandvariations》。建议可以先看一次中文的内容,打个基础,将中文的导论、统计、实验都看完后再来看T&V的原版书籍,逻辑性会比较强,更加有助于记忆和理解。有的学长学姐会说,导论的内容专硕其实只需要看中文版就可以了,但是我个人的意见是,只要学习精力允许,建议无论专硕学硕都应该至少看一遍英文原版教材,对于加深理解和提升英文水平都是很有帮助的。至于T&V那本教材的学习技巧我之前也有在空间总结,看如果有人需要我晚点也可以贴上来,就是图片有点多不方便啦。

统计是我复习的时候用的时间相对较多的一门课,主要是因为这门课对我来说只有反复学习巩固,对里面知识点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算起来统计我过了应该有三轮左右,第一遍是把书看完(可以借助课后的总结搭建自己的学科框架),第二遍把书看完加上分模块的重点笔记,第三遍是针对不同模块的重点巩固。参考书的内容是很详细的,对于初学者而言都容易入门,但是详细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内容比较散,所以我选择用笔记综合的办法把重点需要的内容提取出来,方便做题的时候查阅。

研究方法这部分今年初试考的内容不算难,但是历年的真题里面常有涉及一些经典实验的内容。建议研究方法的书至少看一遍,了解一下各个类型的实验的思路和经典之处和评价是十分有益的。

专业课一遍可能印象和理解都不会太深刻,所以接触真题前最好结合笔记搭建自己的学科框架过两遍的样子比较合理。过了两遍之后,差不多从九月份开始就可以开始做历年真题啦,通过一边做真题,一遍感受重点,对答案然后判断自己对考点的掌握,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学科体系。十月到十二月左右可能分配给公共课,英语和政治的时间会比较多,有条件的专业课可以通过模拟考来监测自己的专业课水平。

差不多十二月底就可以去考试了。

PartE公共课备考分享

政治模块,根据个人进度吧,如果专业课一轮过完了可以七八月开始看;如果专业课第一轮没有过完,那就九月左右开始看会比较理想。

政治满分100,50分是选择题,50分是大题。前期复习都是为了选择题的50分,只有最后冲刺的十来天是重点攻克大题50分的。(一般人的备考模式)

我用的是肖秀荣教授的配套复习资料,政治第一轮是精讲精练+1000题,看一章写一章题,一定要写题因为会答题才是你复习的最终目的。政治觉悟可以的话,过一遍就足够了,如果觉得自己底子薄弱,过完第一遍之后可以将1000题的错题再看一遍,不懂的知识点对照解析理清楚。

政治第二轮是模拟题和真题,十一月左右肖教授会出一个八套卷,写八套卷之前先用近4年的真题试试水,锻炼一下题感,然后八套卷写一套对一套的答案,捋清有疑惑的知识点。时间充裕的话可以看一下八套的大题感受一下(不用背),最终押题的四套的大题几乎都在八套里面,但是我因为时间原因没有看。休息的时候翻一下形势与政策那本小册子,最后冲刺的时候认真写四套卷,以及抓紧时间狂背四套的大题,就可以去考试了。

关于英语,对于不同基础的人英语这个科目的定位不应该一样。如果是基础比较好的,应该冲刺一下,争取通过英语拉开一点差距;对基础一般的人,则可以根据备考的精力时间调整目标为不拖总体后腿等等。

我英语的复习资料是英语一真题+英语二的历年真题+一本经济学人的课外阅读(大概40篇左右好像最后差几篇没有看完),还有一份买题配送的单词卡,也用零碎时间过了一两遍的样子。因为英语二的真题比较少,所以比较早开始准备英语的同学建议先用英语一的来打基础,因为题型分布都是一样的,文章来源也差不多。关于真题的使用,我的方法是前三套熟悉题型+分部份分散练习找语感,中间三套连着几篇一起写+计时,最后四套当考试模拟全计时。此外,建议基础薄弱的去背一下单词,有时间想拉开优势的可以去看一下补充的课外阅读。

7.跨考教育宏观经济学 篇七

一、1961年,当一名记者问约翰·F·肯尼迪总统,为什么他主张减税时,肯尼迪回答:“为了刺激经济。难道你不记得你学过的经济学基础了吗?”当肯尼迪总统提出的减税最终在1964年实施时,他促成了一个高速经济增长的时期。试用你学过的宏观经济模型,分析减税对宏观经济会有怎样的影响?

答: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你认为在现实中如何有效规避通货膨胀风险。

答: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首先是它将使得中国已经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不平等。通货膨胀会降低消费者的实际生活水平,但是通货膨胀对低收入民众的生活的冲击最大。土地、资本和其他财产所有者可以在轮番涨价的通货膨胀中通过提高土地和产品的价格来降低通货膨胀损失,甚至在通货膨胀中获得一些收益。由于低收入民众只有工资收入(或者养老金收入),而工资收入的增长不仅总是在落在通货膨胀之后,而且上涨的幅度也比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这种情况在劳工权利缺乏的中国更加明显。

通货膨胀的第二个危害是它给投资和消费带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将使得中国本来已经扭曲的经济结构更加扭曲。商品的价格应该是市场对生产者发出的信号,生产者根据这个信号来掌握市场对自己产品的需求,从而相应地提高或者减少生产规模,以保证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能够得到更好地运用。但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非是由于市场的真正需求的上涨,而只是由于生产者的投机冲动或者消费者对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恐慌造成的。由于并不是每一个生产者都能掌握市场的全面信息,因此这种由不确定性带来的投机和恐慌很可能推动没有根据的进一步的投资冲动。

第三,通货膨胀将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降低中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在一个通货膨胀时期,最简单的牟取利润的办法就是涨价;而且是争取自己的产品以更快的速度涨价。虽然到头来轮番的价格上涨将冲销自己产品涨价所带来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收益,但是如果不涨价损失则将更高。你认为在现实中如何有效规避通货膨胀风险。

1、投资者可考虑部分持有实物资产,如房地产、黄金、收藏品等,有助于抵御通胀风险。纸币可能一夜之间贬值,而实物性资产,会因为通胀而“水涨船高”。当然,实物投资在理论上抗击通胀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存在市场风险。以比较低的市场价格买到实物并持有,才能更现实更好地规避通胀风险。

2、购买基金:风险低收益好。购买基金是一种较好的投资理财方式,风险较低、省时省力、收益较好。目前市场上比较稳健的理财品种主要是货币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货币型基金主要投资于央行票据,债券型基金则主要投资于债券,两种基金流动性都很好,可随时赎回。虽然现在股市处于震荡时期,但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不断高速发展,证券市场将长线向好。从成熟市场来看,股票型基金是抵御通胀的长期、有效的工具。但普通投资者如果缺乏一定的经验和信息,在股市中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应根据自身情况加以选择。

3、尽管人民币相对美元在升值,但相对其他某些外币可能在贬值。通过各币种之间的买卖赚取收益,可实现外汇的保值增值。

4、信托类银行理财产品安全性较高,收益稳定。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信托还是一项能跑赢CPI且比较安全的投资选择。但信托的起点高,一般都要100万元,离普通投资者较远。如手中资金较多、承受风险能力较强,可以考虑。

5、投资自己,让自己本身掌握谋生的技巧和技能,提升层次,可以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时挣更多的钱。甚至一招鲜,吃遍天。是个很不错的主义。可是不管你多么能干,不积蓄,不留点家底肯定还是不行的。何况,人有旦夕祸福,有时候也要考虑到风云变幻的人生也不是完全靠人的能力能支持的。

8.语言经济学与大学英语教育分析 篇八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    原则     大学英语教育

一、语言经济学理论论述

经济学给大家的第一印象通常是研究价值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规律的理论。其实,经济学更是研究人们理性选择动机的一种科学方法。这就决定了经济学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语言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关键工具,每多学会一种语言便会在相关领域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所以,尽可能掌握多种语言,并熟练地使用语言,成为人们追求的一个目标。语言渐渐与经济产生密不可分的关系,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

语言经济学是在结合人力资源理论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基础上,通过系统研究和分析,将语言和经济系统地联系起来。其主要观点为:

第一,将语言定为一种人力资源是一个创举。语言在人力资源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获得其他人力资源的前提条件。语言的“经济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二,学习外语是一种经济上的投资。外语的学习主要受到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投入和产出的差额。人们学习外语主要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即学习外语投入和学成语言后的产出比。多掌握一门语言将会提高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竞争力,在可预见的时段内会获得超额的回报。所以不论是个体还是整个社会,对外语的学习都比较重视。

第三,语言的经济价值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例如市场需求情况、社会心理预期、社会交往频率等等。

二、大学英语教育需遵守的经济原则

(一)英语作为工具具有动机性原则

动机决定英语的学习程度。动机主要受到社会效益的影响,即投入与产出比。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其中内在动机主要指人们本身对英语的学习兴趣程度;而外在动机则是指学习英语后所产生的超额经济效益,提高人们的竞争能力。长期以来,社会普遍认为内在动机决定英语学习的好坏,其实外在动机对英语的学习和普及将会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外在动机的影响是内在的、持久的,是具有社会性和普遍性的,不断地为人们注入对英语学习的动力。

(二)大学英语的经济效益原则

大学英语学习必须遵循经济效益原则,即收益必须大于成本。个体通过英语学习,熟练驾驭英语的使用,将会大大增强个体的社会竞争力,增加个体的社会价值。对整个社会而言,英语的经济效益体现为节约社会交易成本和沟通成本,同时大大增加商业机会和利益。但是由于教育体系的弊端导致产生大量的教育资源浪费,将对英语的社会效益产生不利影响,对英语的普及和社会发展有着不利的因素。

(三)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在经济学中,人是利己主义者,人在社会中不断地选择,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人在选择时会做出多种备选方案,并预测其实施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分析,确定方案的选择标准,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案。大学英语的教育资源也要遵循经济效益原则,选择最佳的合理配置,提升大学英语学习的社会效益。

三、大学英语改革以经济效益为指导

语言经济学是指导当下大学英语改革和深化的重要理论,在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措施和方案的研究制定、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作为理论依据,将会达到最优效果。

(一)教育方案的研究制定

根据语言经济学,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措施和方案的研究制定,应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第一,市场需求决定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标准。语言作为人力资源,有其必要性,其社会价值的实现,主要取决于语言的行为主體,同时也取决于市场需求变化。学校对教育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结合市场变化和需求,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英语人才,合理安排课程,编制教材,做到教育资源最优配置。

第二,英语学习符合专业要求。一直以来,英语教育只考虑知识的传授,将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作为教学重点。但是语言的最终作用体现在实际应用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英语学习,而不是结合大学自身专业进行深入教学,将会导致事倍功半。学校要及时调整这种思维模式,扩大英语学习范围和知识面,让学生在未来的专业领域中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

第三,教师资源充分结合课程设置。深入挖掘英语的内涵需要非常优秀的教师资源,除了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培养。教师决不能固守长期不变的教学模式,导致珍贵的教学资源浪费。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教师内在丰富的文化知识。

(二)课程体系的设置

当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有着一定的缺陷。遵循语言经济学的效益原则,对课程设置可做如下调整:

1.大学英语基础

对听读写等语言的基本技能学习打好基础,强化学生对英语整体系统化的认知,为今后的英语应用和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英语文化素质

英语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学习,更需要结合文化素质的学习。利用英语作为基础媒介,对比中西文化差异,汲取精髓,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

3. 语言应用技能

语言的价值体现在实际应用中,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更高层面的语言分析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4.高级阶段跨学科的英语

英语最终是我们的工具,它是我们获得更多专业知识和社会文化的重要媒介工具,是我们与国际交流、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社会工具。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3.

9.教育经济学硕士论文提纲 篇九

ABSTRACT 4—5

绪论 9—10

一、德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0—13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10—11

1、人的全面发展是具体的、实践的 10

2、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发展过程 10—11

(二) 思想品德的重要作用 11—12

1、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培养合格的人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1

2、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 11—12

(三) 高职德育面临的社会背景 12—13

二、基本原理及文献综述 13—16

(一) 基本原理 13—14

1、马克思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13

2、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 13—14

3、公共组织的职能之一 14

(二) 文献综述 14—16

1、国内主要相关文献 14—15

2、国外学校德育改革的趋势 15—16

三、高职德育现状问卷调查材料分析 16—19

(一) 用工单位实践检验后的信息反馈 16—17

1、承受能力较弱,进取心不强 16—17

2、缺乏责任感,协作能力差 17

3、组织观念淡薄,自我约束欠缺 17

(二) 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对德育的看法 17—19

1、德育课效率低下 17

2、教师重言传轻身教 17—18

3、德育课考评方式单一 18—19

(三) 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方面日常表现 19

四、德育缺乏实效性的原因 19—26

(一) 忽视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特殊性 19—20

1、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与普通高校德育工作的不同 19—20

2、高职德育工作与智育工作的不同 20

(二) 德育管理领导不力 20—21

(三) 德育目标空洞、笼统 21—22

1、德育目标欠具体 21

2、德育目标欠务实 21—22

3、德育目标欠合理 22

(四) 德育方法简单、陈旧 22—24

1、德育的主体定位偏差 22—23

2、德育出发点错位 23

3、德育脱离生活实际 23—24

4、德育实施缺乏潜移默化 24

(五) 德育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24—25

1、德育队伍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不足 24

2、德育队伍师德水平不够 24—25

(六) 德育评价体系不健全 25

1、缺乏德育工作评价 25

2、学生品德评价方法单一 25

(七) 德育过程衔接不紧密 25—26

1、重学校轻家庭、社会功能 25—26

2、重德育教师轻其他员工作用 26

3、重教轻学、重知轻行 26

4、重课堂轻环境、活动作用 26

5、重阶段教育轻过渡衔接 26

五、提升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26—39

(一) 重视特殊性、加强针对性 27—28

1、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27

2、正确看待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27—28

3、重视提升个人人格魅力 28

(二) 强化认识、加强领导力 28—29

1、认识德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8

2、建立责、权、利一致的德育管理体制 28—29

(三) 德育目标管理科学化 29—30

1、德育目标要具体、务实 29

2、德育目标要有效实施 29—30

3、德育目标实施成果要客观评价 30

(四) 认真钻研德育方法 30—34

1、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几种模式 30—32

2、灵活运用德育方法的几个注意事项 32—34

(五) 德育队伍素质的提升 34—35

1、重视选拔培养德育队伍 34

2、提高全员师德水平34—35

3、加强德育队伍管理 35

(六) 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35—36

1、德育工作评价 36

2、德育结果评价 36

(七) 构建德育网络合力育人 36—39

1、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对学校德育的作用 37

2、家庭对于学校德育的作用 37

3、大众传媒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37—39

结语 39—40

参考文献 40—41

10.跨考教育宏观经济学 篇十

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与中国高等教育创新范文

潘懋元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巨大贡献不仅在于他开创了高等教育学这个新的学科领域,还在于他丰富的教育理论和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潘懋元先生的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可以更全面系统地理解和领会潘懋元先生的高等教育理论及其思想体系,避免因片面理解而产生的错误认识,同时对促进高等教育经济学的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科学的多学科研究是非常有益的。

一、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高等教育经济学是研究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高等教育经济学所必须研究的核心问题。从潘懋元先生的大量著作中,我们可以充分地领会到这一点。在他创造性地提出教育的两条规律(即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和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中,他将正确处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作为教育的外部规律的重要成分之一详加论述,并以此贯穿于他的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中。

他提出,“教育必须与社会相适应:一方面,教育要受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所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对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起作用,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在这里,他将经济置于政治、文化之前,表明了他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新认识。就高等教育发展而言,“最基本的制约因素是生产力与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因素。……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专业的设置与课程的选择、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的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无不直接受生产力与科学技术所制约。”而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教育,要求教育为其服务。事实上,教育本身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最基本功能就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把一般劳动力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有觉悟、有文化素养的特殊的劳动力,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通过对二战后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和经济关系的比较研究,潘懋元先生认为,职业性、应用性、技术性的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起直接作用。这些国家或地区经济的起飞和加速发展,得力于这类高等教育所提供的人才资源。他对“文革”期间教育的极其浓厚的政治化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当时的教育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批评所谓„白专道路‟,忽视教育要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这就违反了教育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律,以致教学质量下降,不但不能很好地培养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也不利于巩固无产阶级政权。”他非常赞赏“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教育发展方针,强调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改革开放的形式相适应的。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这些人才将直接走向经济部门担任专门工作,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因此,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应持积极态度,而不应囿于将教育看作是纯粹消费事业的传统观念。

但另一方面,他反对将教育的经济功能扩大化,反对“教育商品化”。他认为,“教育商品化”是只看到商品经济对教育的积极作用,而忽视其消极影响,整个教育实践偏重于经济效益(姑且不论经济效益如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既有产品性的一面,但又有社会性的一面,而“教育的商品化”是将教育的社会性的一面也商品化了,这是应该反对的。不应该将“教育商品化”等同于“教育产业化”。无论是“教育政治化”还是“教育商品化”,由于未能把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因此都必然会影响教育的综合效益,不利于教育多种功能的发挥。如何正确处理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呢?根据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潘懋元先生富有创见性地提出了两条基本的原则:(1)要全面适应不要片面适应;(2)要主动适应不要被动适应。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中心工作,但是教育与社会适应不能局限于教育适应于经济的发展而忽视适应其它方面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适应是全面的适应,任何只强调某一方面的适应而不顾其它方面是否适应,这种片面性的所谓„适应‟,必将走向全面的不适应。”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适应不是盲目的“紧跟”形势,不是不加批判适应一切,尤其是那些不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消极的、落后的、有偏差的、错误的东西,而是“对积极面的适应,抓住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凡符合教育自身规律,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的,一般说是积极的、正确的;否则,可能是消极的、错误的。”他提醒人们:“教育的失误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纠正过来,不但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最终必将危及经济及社会的进步。”

分析潘懋元先生有关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论述,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到他在这个重大理论问题上的创造性。其一,他认为研究和处理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不能脱离高等教育与社会的政治、文化发展的关系,用纯经济学的观点难以全面、科学地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其二,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他强调,在探讨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时要将高等教育与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关系联系起来考虑,将科学技术融入经济中共同与高等教育发生关系。这一点是以往的高等教育经济学研究中所普遍忽视的问题。高等教育所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如果现代经济发展中科技含量不足,势必影响经济对高级专门人才的吸收能力,既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又影响经济的繁荣。

知识经济的兴起进一步佐证了他有关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论点,同时更激发了他深入探讨高等教育与知识经济关系的热情。他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成为生产力内在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积累与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创新知识的高等教育(大学),也就从经济社会的边缘走进经济以至整个社会的中心。”“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从经济社会边缘走进社会中心,体现了知识经济的本质特点,也体现了知识经济与大学之间内在的关联性和一致性。”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经济的最基本的资源和生产的最核心要素……知识驱动经济,知识创造财富。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沿着两大方面展开:一方面是经济的知识化趋势,另一方面是知识的经济趋势……在某种意义上,大学所从事的活动,也可以说是一种经济行为。以知识为中心的经济和以知识为中心的大学教育,发生了许多重合。二者统一于知识这个共同的基础之上”,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两者可能融为一体。“从理论上讲,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知识优势的大学,应当是一方首富。”我们坚信他的这一宏伟构想能在不久成为现实。

二、高等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

自本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如何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与经济的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对此,潘懋元先生作了系统而又科学、精辟的阐述。他认为,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挑战,主要作用于教育体制,通过体制改革以促进教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前提与保证,体制不改革,教学改革很难展开……一切体制改革工作,必须围绕着(教学)这个核心”,而其中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受到的冲击最大。针对理论界有关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冲击的种种议论,潘懋元先生明确指出: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冲击,具有客观必然性,是由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所决定的。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决定了他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的关系比基础教育更为直接、更为密切,因此,高等教育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就更为尖锐,更为深刻,高等教育要想独立于市场经济之外是绝不可能的。他认为,“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冲击作用,具有积极的与消极的两重性,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能够使高等教育领域引进竞争机制和效益原则,能够激励高等教育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但是,在价值观方面,市场经济所遵循的是价值规律,而其驱动力是逐利思想,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实施。“在运行机制方面,市场经济是按价值规律和供求变化来进行市场调节的,这种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发的、盲目的,市场行为的短期性、速效性、波动性非常突出,与教育的周期长、稳定性、滞后性、长效性等特点相冲突。”为了克服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消极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潘懋元先生提出,高等教育必须全面、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参见第一部分),扬长避短,促进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共同发展。

由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引入和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非公有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对原来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高等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潘懋元先生敏锐地抓住这一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的强大因素和动力,率先提出了在我国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富有战略性和超前意识的观点。早在80年代末,潘懋元先生就指出,“30多年来,我国不复存在私立高等教育体制,乃是经济体制决定的”。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城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更由于这些经济成分在生产水平上的提高,民办高等学校的出现与发展就有其必然性。”民办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体制,“有利于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集资办学,广开财路,增办高校”;“有利于调整高等教育结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引进竞争机制,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有利于开发智力资源,征聘所需师资”,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降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运作成本。所以,尽管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质量问题、盈利问题等,但是只要政府在目标质量上严格管理,在人事、财务上不要干涉过多,允许其自主经营,确认其社会地位,将民办高校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并给予适当的资助,那么,民办高校一定会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迄今,民办高校已逾千所,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他的倡议、参与和指导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也蓬勃展开。鉴于潘懋元先生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巨大贡献,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授予他“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创业奖(理论奖)”的崇高荣誉。

三、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

按照传统的教育经济学的理解,经济的技术结构决定教育的层次结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决定教育的专业结构。潘懋元先生突破了这种传统的思想,另辟蹊径,根据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的各种状况,将经济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分析经济结构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从层次结构看,中国的产业结构大量的还是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的专科层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趋向低重心”。所以,他非常赞赏高等专科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培养专科层次人才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他认为,在经济改革与发展中,高等专科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他反对将专科划入低于本科的一个层次中去,“高等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或称第三级教育)系统中的同一个层次的两个并列的子系统。它们基本区别在于培养目标与规格,不在于年限与水平。”

在经济发展中,职业的种类日趋多样化,与产业结构、部门行业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职业结构对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影响引起了潘懋元先生的高度关注。一方面,对于依据社会的热门职业而设置的热门专业,如经济信息、文秘、广告、证券交易、房地产经营等,他给予了充分肯定:“由于市场经济起调节作用,专业课程、教材往应用方面倾斜,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高等教育脱离社会需要的弊端。”另一方面,对其中出现的某些偏颇,如自然科学人才的数量与质量的削弱、师范院校的不被重视,表现了一定的忧虑,并希望在发展中加以克服。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启示我们: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规模。这就决定了我国在高等教育发展中不能搞一刀切,而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制约高等教育各种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而中国各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从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经济将要走的是发展区域经济与地方经济的道路,“如果说,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教育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对于具有明显经济功能的高等教育来说,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就更为重要。”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中国经济改革的政策之一是发展区域与地方经济,因此,必须实行高等教育地方化,使高等教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成为地方的文化科学中心;使高等教育管理的权限属于地方,并以地方财政拨款作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在他和邬大光教授看来,“高等教育地方化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能够作出较为敏感的反应,可以部分地满足地方经济的需求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集资办学”,“有利于深化高等教育内部改革”,使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保持最密切联系,促进高等学校潜力的充分发挥。

就农村而言,随着农村经济、特别是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高等教育需求,潘懋元先生及时、敏锐地预见了这种需求,率先倡导并开展高等教育如何通向农村问题的研究。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能忘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科教兴国‟战略不能不包括„科教兴农‟战略;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也不能不包括广大的农村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并在农村创造就业机会。”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乡镇企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存在着对高等教育的极大需求。……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和需求,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高等教育通向农村问题,是一个带战略性的问题。”在他的指导下,一名博士研究生完成了以“高等教育通向农村”为题的博士论文。他们认为,“以高等教育通向农村,并不是主张把大学办到农村,而是在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考虑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高校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也要面向农村经济;要建立和健全促使大学毕业生乐于到农村工作的机制。同时,要探索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制度化教育形式。”可以预见,这些思想和建议,对我国高等教育今后的改革和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

四、高等教育投资与经济效益

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反映了国家、个人、社会等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一个国家的政府,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如何,与其看他那庄严的誓言,不如看它的教育经费预算;教育事业计划能否实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拨款。潘懋元先生认为,国家是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因为教育的经济效益,虽然不能直接、立即体现在市场经济交换过程中,却存在于社会之中;教育不仅有经济效益,而且是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国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承担是合理的。但是,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承

担并不等于只能由政府承担。实践证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高等教育经费,全部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这种单一的投资体制,大大限制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此情形下,“如果高等教育发展过快,势必挤占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经费,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发展。”面对上述困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种种矛盾问题,潘懋元先生提出,“改革教育投资体制,多渠道筹集资金以充实教育经费。在中国当前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下,这是必然的选择,也是人们所能理解的。”他认为,高等教育是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投资体制应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种渠道集资为辅,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不断提高的学费额标准和奖学金受益面低、款额低的状况,潘懋元先生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他强调,“向大学生收学费,要充分调查研究一般家庭的承受力,不应只着眼于少数富裕家庭的收入。否则,许多有才能的优秀青年,将被排斥在大学门之外。”当然,民办高等学校的学费可以略高一些。

鉴于民办高等学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潘懋元先生呼吁政府从财力上扶持民办高校。他指出,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办学者的捐赠、学生的学费以及学校自身的收入。但在办学过程、尤其在发展过程中,似乎不应理解为政府不给予必要的资助。因为在中国,“当前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公有制以外的社会财力,远不如资本主义国家财团资财雄厚,个人的财力更为有限;收学生学费,则必须考虑一般工资收入者的承受力。所以,政府有一定的资助是必要的。”对于民办高校的营利性问题,他是这样看的:中国的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得以营利为办学宗旨”,这是符合教育事业的社会性质的。但是,教育又有产品性的一面。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私人及私营企业投资办高等教育,可否以营利为目的,尚值得研究,不宜过早下结论。在另一方面,“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等于学校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公立高等学校,尚且可以通过营利活动筹集经费,何况私立高等学校。

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投入了一定的教育经费,是否就一定能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呢?潘懋元先生不以为然。他回顾本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在西方流行时,许多国家受其影响,大量投资发展高等教育。但大规模的投入并未能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他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由于高等教育规模膨胀过快,一方面国家财力不胜负担,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尚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严重。”也就是忽视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其它社会条件,忽视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非经济功用。在他看来,单纯追求教育的经济效益,也许在某一历史时期或某种特定条件下,有暂时的效果,但是最终将影响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与经济效益相比,教育的其它效益,往往表现为隐性的。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隐性的非经济效益将逐步发展为显性的联系,并将起着更为深远的作用。在他的倡导下产生了“高等教育的综合效益观”之新思想:“教育的效益不只是体现在经济上,也体现在政治上、道德上、文化上以及社会的其它诸多方面。……社会进步,是社会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因而教育的效益也是综合的”。

他认为,高等学校自身的经济效益要讲,但更要着眼于社会效益,要讲国家的经济效益,以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准绳。他强烈呼吁,“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的整体功能与综合效益,建立可以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使教育决策与教育实践有所遵循,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五、高等教育供求关系与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供求关系反映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需求和个人需求的适应状况。实现高等教育的供求平衡是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客观要求。潘懋元先生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量增大,必然要求与社会发展有着直接联系的高等教育在专业结构、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教材上都趋向应用人才的培养,这是任何高校所无法回避的。在学习他的有关著作时,我们可以发现,下述思想显得尤为突出。第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科技等意义上的需求,因而要求高等教育充分发挥其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多种功能,满足上述多种需求。第二,应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出发,保持高等教育供求关系的平衡。急功近利的发展观只会加剧高等教育供求的不平衡,阻碍高等教育(供方)和社会、个人(需方)的健康发展。高等教育对市场经济的“全面适应”和“主动适应”观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潘懋元先生有关正确处理高等教育供求关系的指导思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也日趋强烈。为此,潘懋元先生呼吁,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注意满足个体的高等教育需求。

他寄希望于即将到来的21世纪,通过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既持高等教育与个体之间的供求平衡。他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必然的趋势,而不是“要不要”的问题。就现实来讲,“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既不应该徘徊不前,也不应该操之过急。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适度超前发展。”针对在我国推行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潘懋元先生置之坦然:其一,“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岗位,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变数。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高等教育水平的职业岗位必将增加;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步,那就不是只占据一个岗位,而可能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二,大学毕业生多了,可能出现“高才低就”,“从短期看,可能是一种浪费。但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看,未必不是好事。”

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种不同于精英教育模式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式或新思路,因此,潘懋元先生强调指出,一方面,“不能用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学术方向与标准……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等来规范大众化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大众化高等教育并不排斥而应包括精英教育作为它的组成部分”,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和出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潘懋元先生提出了颇具创意的“节支”与“增收”的方法。“节支,就是采取非精英教育的消费水平以扩大高等教育”,在保证一定比例的精英教育条件下,发展类似国外的社区学院、成人高等学校、开放大学、远距离高等教育,以减轻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资金负担。“增收,就是发展私立(民办)高等教育,以吸收法人或私人投资和学生较高的学费。”他坚信,“在21世纪,教育消费将成为国民消费强有力的增长点,投资者也看好这一教育产业。”“如果按照教育作为一种产业的性质,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投入,允许给予适当的回报,并加强立法管理,将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资金投入开辟一条重要的增收途径”,使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过程中顺利通过征途中的关隘。

上一篇:供应商管理述职报告下一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