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的翻译赏析

2024-10-07

智囊的翻译赏析(精选13篇)

1.智囊的翻译赏析 篇一

智囊(选录)·杂智部·总序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冯子曰:智何以名杂也?以其黠而狡,慧而小也。正智无取于狡,而正智或反为狡者困;大智无取于小,而大智或反为小者欺。破其狡,则正者胜矣;识其小,则大者又胜矣。况狡而归之于正,未始非正;小而充之于大,未始不大乎?一饧也,夷以娱老,跖以脂户,是故狡可正,而正可狡也。一不龟乎也,或以战胜封,或不免于洴澼,是故大可小,而小可大也。杂智具而天下无余智矣。难之者曰:“大智若愚,是不有余智乎?”吾应之曰:“政唯无余智,乃可以有余智。太山而却撮土,河海而辞涓流,则亦不成其太山河海矣!”鸡鸣狗盗,卒免孟尝,为薛上客,顾用之何如耳。吾又安知古人之所谓正且大者,不反为不善用智者之贼乎?是故以“杂智”终其篇焉。得其智,化其杂也可;略其杂,采其智也可。

文言文翻译:

冯梦龙说:智慧为什么可以称之“杂”。这指的是一些狡诈、卑小的智慧。纯正的智慧不应该是狡诈的,但是纯正的智慧常常被狡诈者所困扰;大的智慧不应该是卑小的,但大的智慧常常被卑小者欺侮。只有破除狡诈,纯正的智慧才能取胜;认识卑小,大的智慧才能取胜。何况狡诈发展变为纯正,未曾不是纯正的智慧;卑小而变为大智,未曾不是大的智慧。同样是饧,伯夷是用来给老人吃,以使他们快乐,而盗跖则用来润滑门枢,以便偷盗时没有声响,因此说狡诈可以变为纯正的智慧,纯正的智慧可变为狡诈。一双不怕皲裂的手,可以有助于在战争中取胜,也可以使人不惧怕在水中漂洗棉絮,所以说正大的智慧也可以变成卑小的智慧,卑小的智慧也可以成为正大的智慧。所以说具备了杂智则天下就没有其它的智慧了。有人辩驳说:“对于那些大智若愚者,是不是也算一种其他的智慧呢?”我回答说:“纯正的智慧中没有其他的智慧,但也可以包括其他的`智慧。就好像泰山不会拒绝小的土块,而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海不会拒绝任何一条小溪,而能成就它的博大。”因此即使是鸡鸣狗盗的小伎俩,不仅能够成为孟尝君的座上客,而且可以将孟尝君从暴秦的手中拯救出来。主要看你是如何运用这些智慧。我们又怎么知道古人所说的正大的智慧,不会成为不善于利用智慧的人的祸害呢?所以我以“杂智”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篇。得到智慧,化去那些杂事是可以的。略去那些杂事,采其智慧也可以。

2.智囊的翻译赏析 篇二

1.1 原作与译文对比赏析

合格的译者可以做到双语转换上的精巧, 而好的翻译家, 能做到与原作者心灵上的沟通。因为文学翻译从本质上讲, 是一次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译者的工作首先是从选择原文开始的, 译者的翻译动机, 或他的首要关机, 总是想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呈现给新的读者, 从该文译者的翻译实践来看, 他所翻译的散文都是透发着一种人本的、内心的力量, 做真正的人, 做有利于社会的人。

原文从一个有趣的电影名字展开联想, 从小我想到大我, 再回到小我。侃侃而谈, 恣意挥洒之中不乏对“大工”头上虚伪光环的蔑视, 对奴才像的憎恶。表明之下潜流着对民族劣根性的切齿痛恨, 原文行文流畅。逻辑清晰, 译者的用笔犹如一列磁悬浮列车, 既没有亦步亦趋地贴在原作的文字上, 却又飘然自得地运行在作者的心灵轨迹上。如:

【原文】我根本不想作王, 也根本看不起王, 王是什么东西呢?

【译文】I don’t want to be King, nor do I have the slightest respect for him.What kind of stuff is King made of?

原文中两个“根本”不 (not, nor) 承载的极度憎恶之情绪通过一个最高级t h e slightest足额传达出来。王是什么东西, 本来是一个名词, 但用动词句式 (What kind of stuff) is King made of来表达, 进一步强化了蔑视的语气。这是原作者对所谓的“王”的概念的鲜明态度。合格的译者可以做到双语转换上的精巧, 好的翻译家, 还能做到与原作者心灵上的沟通。

2 本原作与译文的特点

2.1 篇章的衔接和连贯

有学者指出, 衔接是篇章的一种特征, 连贯则是对篇章评价的一个方面, 前者是客观的, 后者是主观的。英汉两种语言中衔接的手段差不太多, 但在具体篇章中的运用却是千差万别的, 如果把汉语中自然衔接的语句直接翻译成英语, 很可能是个败笔, 该文译者在译文的衔接和意义的连贯上处理恰当。

2.2 译文的文体与措辞

这篇文章属于论说文体, 行文比较为随便的个人性口吻 (personal tone) , 文字简洁准确, 说理充分且无赘言。译文也同样做到了句子节奏明快, 措辞轻重有别, 使得全文形神俱现。

2.3 字句的斟酌

字句是构成语篇的基本要素, 也是文本情感、信息、文化等的基本载体。翻译过程中, 结合语篇, 语境斟酌字句, 是成功移译原文的文本情感、信息、文化等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以下译例:

【原文】:王是什么东西呢?

【译文1】:张培基What the hell is a king?

【译文2】:刘士聪What kind of stuff is a king made of?

文“王是什么东西”中“东西”一词实在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山水树石、花草鱼虫之物。译文2中“stuff”、“made of”所传达的意思明显与原文不符。译文1和原文意思较为一致, “the hell”加重了语气, 原文虽然提到“我根本不想作王, 也根本看不起王”, 但根据下文“难道我脑中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么?”可隐约感觉出作者说“王是什么东西呢?”这一发问虽然有蔑视的成分, 但感情强度还没有达到“王不是什么东西”的地步。

3 风格与句式

【原文】:我将看见所有的人在我面前低头, 鞠躬, 匍匐, 连同我的尊长, 我的师友, 和从前在我面前昂首阔步耀武扬威的人们。

【译文1】张培基:I would see all people hang their heads, bow low or prostrate themselves at my feet, including my respected elders, teachers, friends and even those who had used to swagger arrogantly in front of me.

【译文2】刘士聪:I would see all the people bending their heads and bowing, and prostrating themselves at my feet, including my respected elders, teachers, friends and those who had once swaggered arrogantly in front of me.

汉语原文中用了两个四字成语“昂首阔步”和“耀武扬威”来表现以前地位高于我的人的傲慢, 这种连用四字成语的表达在汉语中多用, 不显得累赘, 同时比较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通读全文, 好的译句比比皆是, 整篇文章一气呵成, 如行云流水, 无斧凿痕迹。归根结底, 这种效果源自于对原文的深刻入微的把握, 对译语淋漓尽致的发挥, 显示出翻译家的艺术修养。总体而言, 译文自然流畅、简洁生动, 再现了原作的风格, 在词义选择方面, 译文中有漏译现象。就句式特点来看, 原文句子短小, 散句居多。为适应这一特点, 大量使用形式灵活的分句, 采用动词短语, 当然, 翻译文章无止境, 无论哪一篇译文总有进一步完善、改进之处。

参考文献

[1]刘士聪.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 (中英对照) [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1.

[2]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

3.智囊的翻译赏析 篇三

语智部·总序

作者:冯梦龙

【原文】

冯子曰:智非语也,语智非智也,喋喋者必穷,期期者有庸,丈夫者何必有口哉!固也,抑有异焉。两舌相战,理者必伸;两理相质,辩者先售。子房以之师,仲连以之高,庄生以之旷达,仪、衍以之富贵,端木子以之列于四科,孟氏以之承三圣。故一言而或重于九鼎,单说而或强于十万师,片纸书而或贤于十部从事,口舌之权顾不重与?“谈言微中,足以解纷”;“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智泽于内,言溢于外。《诗》曰:“唯其有之,是以似之。”此之谓也。

文言文翻译:

4.智囊的翻译赏析 篇四

【原文】

闺智部·新妇

作者:冯梦龙

某家娶妇之夕,有贼来穴壁。已入矣,会其地有大木,贼触木倒,破头死。烛之,乃所识邻人。仓惶间,惧反饵祸。新妇曰:“无妨。”令空一箱,纳贼尸于内,舁至贼家门首,剥啄数下,贼妇开门见箱,谓是夫盗来之物,欣然收纳。数日夫不还,发视,乃是夫尸。莫知谁杀,因密瘗之而遁。

文言文翻译:

5.智囊的翻译赏析 篇五

闺智部·洗氏

作者:冯梦龙

【原文】

高凉洗氏,世为蛮酋,部落十余万家。有女,多筹略,罗州刺史冯融聘以为子宝妇。融虽世为方伯,非其土人,号令不行。洗氏约束本宗,使从民礼;参决词讼,犯者虽亲不赦。由是冯氏得行其政。高州刺史李迁仕遣使召宝,宝欲往,洗氏止之曰:“刺史被召援台,时台城被围。乃称有疾,铸兵聚众而后召君,此必欲质君以发君之兵也!愿且勿往,以观其变。”数日,迁仕果反,遣主帅杜平虏将兵逼南康。陈霸先使周文育击之,洗氏谓宝曰:“平虏今与官军相拒,势不得还;迁仕在州,无能为也,君若自往,必有战斗,宜遣使卑词厚礼,告之曰:‘身未敢出,欲遣妇参。’彼必喜而无备,我将千余人步担杂物,昌言输赕,得至栅下,破之必矣。”宝从之,迁仕果不设备,洗氏袭击,破走之。与霸先会于灨石,还谓宝曰:“陈都督非常人也,甚得众心,必能平贼,宜厚资之。”及宝卒,岭表大乱,夫人怀集百粤,数州宴然,共奉夫人为“圣母”。

隋文帝时,番州总管赵讷贪虐,诸俚獠多叛,夫人遣长史上封事,论安抚之宜,并言讷罪状。上置讷于法,敕夫人招慰亡叛,夫人亲载诏书,自称“使者”,历十余州,宣述上意,所至皆降。及卒,谥“诚敬夫人”。

〔评〕智勇具足,女中大将。

文言文翻译:

南北朝时期,高凉的洗氏,世代都是蛮人的酋长,部落有十万多家。洗氏有个女儿足智多谋,罗州刺史冯融为儿子冯宝求亲,娶该女为媳妇。冯融虽然世为刺史,但是不是当地人,他的.号令在当地无人听从。洗氏入门之后首先做的就是约束本族的族人,使他们遵守当地的风俗;遇到诉讼,虽然亲人犯法也不宽恕。从此以后冯氏就能顺利地推行政务了。高州刺史李迁仕派使者召请冯宝前往高州。冯宝正要前去,洗氏阻止说:“当初台城被围困的时候,朝廷征召李刺史去救援,李刺史却称病不肯去。现在他铸造兵器、聚集兵众,如今又召你去,这一定是想要扣押你做人质,好要挟你发兵帮助他。先不要去,等观察一段时间再说。”几天之后,李迁仕果然叛乱,并且派手下大将杜平虏率领军队进逼南康。陈霸先派周文育迎战。洗氏对冯宝说:“杜平虏迎战官兵,一时间不会回到高州,而李迁仕在高州也没有办法救援杜平虏。如果是夫君率军而去,李迁仕必定会和夫君交战,夫君不如派人带上厚礼,言辞谦卑地对李迁仕说:‘我不敢自己率兵,只好请妻子代替我前往。’他听后一定会非常高兴,松懈了防备,到那时我再率领一千多人徒步担着杂物,声称献礼赎罪,等到达他营前的时候再发动突然袭击,一定可以将他击败。”冯宝按照妻子所说的去做,李迁仕果然放松了防备,遭受洗氏的突然袭击之后逃跑了。洗氏和陈霸先在灨石相遇,回家之后对冯宝说:“陈都督器宇非凡又深得人心,一定能平定乱贼,我们应当全力支持他。”冯宝死后岭南地区发生大乱,洗氏全力安抚百粤各族,数州又恢复了平静,百姓们共同尊奉洗氏为圣母。

6.智囊的翻译赏析 篇六

林语堂学贯中西, 深谙东西方文化, 语言学、文学造诣极深, 一生致力于“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写作和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 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林语堂一生中发表过不少翻译理论方面的文章, 然而最系统最有分量的当数《论翻译》。该文章, 是他为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一书所作的绪论, 后来又收入写于1933林氏的《语言学论丛》一书中。 (李晓红, 2007, p.82)

在《论翻译》中, 林语堂首先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林语堂提到, “翻译的标准问题大概包括三方面……, 第一是忠实标准, 第二是通顺标准, 第三是美的标准。”林语堂还进一步阐述了这三条翻译标准。他提出, “忠实”的程度大致可以分为四等:直译、死译、意译、胡译。关于翻译的“忠实标准”, 林氏认为译者所忠实的是乃零字所组者的话意, 并表明译者所能达到的忠实是比较的忠实, 而不是绝对的忠实。关于翻译的“通顺标准”, 林氏认为译者以句为单位, 详细体会其意义, 将其翻译成有意义的中国话。关于“美的标准”, 林氏说道:“翻译于用之外, 还有美一方面必须兼顾的, 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 以爱艺术之心爱它, 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 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 (何苏明, 2010, P.104) 林语堂将鲁迅的三美扩大为五美, 在他看来, “文字有音美, 意美, 神美, 气美, 形美。”——“译者或顾其义而忘其神, 或得其神而忘其体, 决不能把文义, 文神, 文气, 文体及音乐之美完全同时译出。”他在1923年所撰的《论翻译》一书中着重强调:“对于诗文小说之类, 译者不译此书则已, 此等书则与运用之外不得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 (王明明, 2007, p.216)

二、李清照《声声慢》林语堂的英译文赏析

李清照是南宋前期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婉约清雅, 落笔无声, 余味悠长, 用一个女性敏感而细腻的笔触描景怀, 平中见奇, 使她的词千百年来至今仍脍炙人口, 广为流传。《声声慢》一词一题“秋情”, 为李清照晚年所作名篇之一。时值外敌入侵, 家破人亡, 伤国, 悲夫, 愁己之情抑郁于胸, 诗人借词抒怀, 将晚年孤苦无依的愁怀尽释笔端, 这首词无论遣词造句还是布局谋篇, 均见笔力超群, 自然率真, 毫无斧凿之痕。虽写个人哀愁, 但笔力凌厉, 把那种排山倒海的“愁”, 表现的铿锵有力, “婉”中“劲”来。词为双调 (片, 阕) , 八句, 上下片各五仄韵。其音乐性强, 善用叠字, 形象生动, 读起来朗朗上口, 极富美感。

首先看词牌名:《声声慢》。

原词:声声慢/林译:Forlorn

对大多数词作来说, 词牌与音乐或词中的内容关系并不大, 词牌在一般意义上不过是表明作者是依哪一种现成的曲谱进行填词而已。“慢”有篇幅较长、语言节奏舒缓、韵脚间隔较大等特点。但, 《声声慢》确属例外。词中不过短短20多字, 却含不少齐齿音和舌尖音, 它们相互交叠, 浅吟低唱。这是词人有意为之, 用这样的声调来诉说自己内心的惆怅。由此可见, 这一词牌不仅关系着词的节奏, 而且还关系着词的内容。此处的“慢”不是指调之长短, 而是指词节奏之快慢。 (周舟, 2007, p.84) 林语堂将其译为“Forlorn”, 通过题目就奠定了全词忧伤、凄凉的基调, 仿佛浮现出女词人在凄风苦雨中孤苦无依, 满目愁容的萧瑟画面。

原词: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林译: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词的开篇落笔见奇, 连出十四个叠字, 一句三叠韵, 六双声, 两两相叠。声音抑扬顿挫, 声腔时圆时平, 诗人充分利用了这14个字发音口型的不同, 且在原诗结尾借助较多的闭口音[i]的使用, 从而达到错落有致的效果。并且, 叠字的使用, 加强了时空感, 增强了动态层次性, 深刻地传达出李清照凄凉、悲痛悲切之情。

林语堂先生将七对叠字同样只用了十四个音节进行意译。他自己说, 我译李易安的《声声慢》, 那“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十四字, 真费思量。所以我用双声方法, 用dim, dark, dense, dull, damp, dank, dead十四字译出, 确是黄昏细雨无可奈何孤单的境地, 而最后dead一字最重。 (潘家云, 2003, P.54) 林译全部用单音节字, 押头韵, 层层递进, 而且全部是d字母开头的单音节词, 表现出了林译对词汇的色彩及其程度的把握, 忠实地再现了原词, 音、形、义三方面与原文的和谐统一, 堪称绝译。

三、结语

通过对林语堂先生《声声慢》译文的赏析, 我们可以看到:林老的翻译如行云流水, 独具匠心。在遣词造句, 传情达意方面, 都能忠实地再现原文的特色, 音美, 意美, 神美, 气美, 形美都有所体现。有些地方甚至“创译”, 体现了其对艺术谨慎热爱之情。这都很值得我们学习。

摘要:林语堂是一名卓有成就的翻译家, 他的翻译观有效地促进了我国译学的发展。本文以林语堂的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为指导, 来赏析他的译作《声声慢》, 揭示其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加深对其翻译观的理解。

关键词:林语堂,《声声慢》,赏析

参考文献

[1]何苏明 (2010) , 浅谈林语堂的翻译观及实践,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6) , 103-104。

[2]李晓红 (2007) , 林语堂的翻译论述评,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4 (3) , 82-84。

[3]潘家云 (2003) , 《声声慢》翻译赏析与试译, 《外国语言文学 (季刊) 》, (3) , 53-55。

[4]王明明 (2007) , “美”眼看“译诗”—《声声慢》两译本赏析, 《新西部》, (2) , 216。

7.智囊的翻译赏析 篇七

明智部·陆逊 孙登

作者:冯梦龙

【原文】

陆逊陆逊多沉虑,筹无不中,尝谓诸葛恪曰:“在吾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吾下者,吾必扶持之。(边批:长者之言。)君今气陵其上,意蔑乎下,恐非安德之基也!”恪不听,卒见死。

嵇康从孙登游三年,问终不答。康将别,曰:“先生竟无言耶?”登乃曰:“子识火乎?生而有光,而不用其光,果在于用光;人生有才,而不用其才,果在于用才。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曜;用才在乎识物,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康不能用,卒死吕安之难。

文言文翻译:

陆逊(三国吴人,字伯言)向来深思静虑,所推测的事没有一件不应验。他曾经对诸葛恪(吴人,字元逊)说:“地位在我之上的人,我一定尊重他;在我之下的人,我一定扶持他。(边批:智者说的话啊!)如今您的气势侵犯地位在您之上的人,又轻蔑地位在您之下的人,恐怕不是安德的基础。”诸葛恪不听,最后果然被杀。

嵇康(三国魏·铚至人,字叔夜)跟随孙登(三国魏·汲郡共人,字公和)求学三年,问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孙登始终不回答。嵇康临走前说:“先生没有什么话要告诉我吗?”孙登才说:“你知道火吗?火一产生就有光,如果不晓得利用它的光亮,跟没有光亮有什么差别;就如同人天生有才华,却不懂得运用自己的.才华,如此,跟没有才华也没什么两样。所以想要利用火光,必须有木柴,来保持光亮的延续;想运用才华,就要了解外在的客观世界,才能保全自己。你才华高而见识少,在当今这样的乱世很难保全自己。”嵇康不肯听,最后死于吕安(三国魏·东平人,字仲悌)之难。

文言文翻译战国策全文及翻译

★ 《智囊(选录)·术智部·王曾》原文及翻译

★ 智囊原文及翻译

★ 智囊(选录)·语智部·魏征原文附译文

★ 《智囊(选录)上智部白起祠》文言文

★ 智囊·语智部·总序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

★ 长恨歌原文及翻译

★ 岳阳楼记翻译和原文

★ 《老马识途》原文及翻译

★ 《学记》原文及其翻译

8.智囊的翻译赏析 篇八

作者:冯梦龙

【原文】

真卿为平原太守,禄山逆节颇著,真卿托以霖雨,修城浚壕,阴料丁壮,实储廪,佯命文士饮酒赋诗。禄山密侦之,以为书生不足虞,未几禄山反,河朔尽陷,唯平原有备。

〔评〕小寇以声驱之,大寇以实备之。或无备而示之有备者,杜其谋也;或有备而示之无备者,消其忌也。必有深沉之思,然后有通变之略。微乎!微乎!岂易言哉?

文言文翻译:

唐朝时颜真卿担任平原太守,当时安禄山反叛的野心已很明显。颜真卿借口雨季来临,不得不修城浚沟,暗中招募勇士,储存米粮防备安禄山的侵袭,然而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天天与一些书生喝酒作诗。禄山派密探暗中监视颜真卿的举动,见颜真卿只顾喝酒作诗,认为颜真卿不过一介书生而已,不足为虑。不久安禄山果然起兵造反,河东一带完全陷入贼手,唯有平原郡一带因颜真卿早有防范而未陷落。

评译

9.智囊的翻译赏析 篇九

以下就几个知名广告的广告语翻译进行归类及赏析:

一、直译典范

1. The taste is great! (Nestle) 味道好极了! (雀巢咖啡)

相信这句广告语大家都不会陌生, 雀巢和麦氏咖啡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早进入中国的咖啡企业, 当时对于中国人来说, 与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茶相比, 咖啡还是一种非常陌生的饮品, 因此, 咖啡广告不仅仅是在推销商品, 而且也是在推销一种西方的咖啡文化。

就这句广告语的翻译来说, 是明显的直译法, 简洁而不失原广告语的韵味, 而且相对于英文的广告语, 翻译的译文似乎更胜一筹, 朗朗上口, 通俗易记。把人一下子带到了一种想要品尝咖啡的境界中, 从而很好的达到广告的推销目的。

2.Melt in your mouth, not in your hand. (M&M’s)

只溶在口, 不溶在手。 (M&M’s巧克力豆)

也是一句知名的广告语, 这是著名广告大师伯恩巴克的灵感之作, 堪称经典, 流传至今。它既反映了M&M巧克力糖衣包装的独特性, 又暗示M&M巧克力口味好, 以至于我们不愿意使巧克力在手上停留片刻。广告语的翻译采用了我们汉语习惯的四字结构, 并且“手”和“口”二字押韵, 翻译得非常巧妙。如果按照我们惯常的直译法把它翻译成“只溶在嘴里, 不溶在手里”, 那么广告语的功能性恐怕要大打折扣了。

二、意译佳作

1. Can't beat the feeling. (Coca-Cola) 挡不住的感觉。 (可口可乐)

这是可口可乐公司的一则经典广告语, “beat”一词的本意为“击打”、“击败”, 与“feeling”搭配, 充分体现了张扬和活力。而翻译成中文时, 译者充分考虑到了中西心理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差异, 译为“挡不住的感觉”, 以“挡”来诠释“beat”, 将原文中带有的攻击性巧妙地弱化, 同时又未改变原文简洁明快的节奏和意义, 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广泛认同, 成为家喻户晓的广告语, 为可口可乐打开中国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

2. Connecting People. (Nokia) 科技以人为本。 (诺基亚)

如果直译, 这句话应当翻译成“沟通人类”, 虽然反映出诺基亚手机的功能, 却不能体现诺基亚公司的理念。“科技以人为本”利用了中国的一个四字成语“以人为本”, 尽管这句话不是诺基亚最早提出的, 但它却把这句话的内涵发挥得淋漓尽致, 事实证明, 诺基亚能够从一个小品牌一跃为移动电话市场的第一品牌, 正是尊崇了这一理念, 从产品开发到人才管理, 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 这句广告语不仅推销了诺基亚手机, 也推广了诺基亚公司的经营理念。

三、直意结合

1. Good to the last drop!滴滴香浓, 意犹未尽!

作为全球第二大咖啡品牌, 麦氏的广告语堪称语言的经典。与雀巢不同, 麦氏的感觉体验更胜一筹, 虽然不如雀巢那么直白, 但却符合喝咖啡时的那种意境, 同时又把麦氏咖啡的那种醇香与内心感受紧紧结合起来, 同样经得起考验。译文采用了直译和意译结合的方法, 本意为“最后一滴也美味”, 但译者采用了四字结构, 既工整, 韵律也较齐, 同时运用了汉语成语“意犹未尽”, 在效果上将原文发挥到极致, 也符合汉语语言习惯。

看到雀巢和麦氏的广告语, 我们也应当感谢这两大咖啡品牌的广告语及翻译者, 他们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香醇美味的咖啡, 也带来了西方的咖啡文化, 使我们不再局限于中国的茶文化之中, 也带给中国人全新的饮用感受。

2. A diamond lasts forever. (De Bierres) 钻石恒久远, 一颗永流传。 (戴比尔斯钻石)

这句广告语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诗一般优美的韵律, 加上永恒不变的意境, 事实证明, 经典的广告语总是丰富的内涵和优美的语句的结合体, 戴比尔斯钻石的这句广告语, 不仅道出了钻石的真正价值, 而且也从另一个层面把爱情的价值提升到足够的高度, 使人们很容易把钻石与爱情联系起来, 这的确是最美妙的感觉, 其中所传达的钻石文化理念至今仍慢慢渗透在每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新人们的脑海中。在古老东方中国这句话更是意味深长, 短短的二十年间彻底改变了中国人婚庆习惯配戴黄金、翡翠的传统习俗, 一枚钻戒成为承载两人爱情最美好的信物。“钻石恒久远, 一颗永流传”, 流传的不仅是钻石的价值, 更是钻石的永恒品质。

3. I'm lovin'it. (Mc Donald’s) 我就喜欢。 (麦当劳)

这句广告语本应放在直译的范围中, 但是为了容易比较, 在此特别评价一下:这句话是简单的直译, 但译者翻译的妙处在于这个“就”字, 言语中透出一股新新人类唯我独尊的傲气, 非常符合麦当劳针对年轻人的市场定位, 符合中国年轻一代崇尚个性的特点。

同时, 这句广告语体现了国际性大型快餐连锁集团的营销策略。大家应当记得, 麦当劳曾经打出的广告语是Every time a good time. (更多选择更多欢笑就在麦当劳) 。该广告语的翻译中, 没有直接将“every time a good time”译为“每一刻都是好时光”, 而是将“good”一词突出表现, 细化为“欢笑”, 给人以更直观的感受, 并用了两个“更多”来突出程度, 而且“笑”和“劳”二字押韵。同样采用了中国人熟知的四字结构, 并且突出了中国人崇尚“合家欢”的意境。不过随着时光的流逝, 当年需要父母带着去麦当劳的八零九零后的孩子们, 现在已经成长为中国的新生代, 麦当劳也找准了在中国的市场定位——主攻年轻一代, 所以将广告语改成了前者, 也是非常成功的市场运营。两句广告语的翻译分别为简单的直译和巧妙的意译, 却分别体现出麦当劳不同时期的推广理念, 都是广告语翻译的佳作。

四、结束语

综上, 我们可以看出好的广告语不仅应该简单易记, 激起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有的时候还能有更深层次的作用, 它能改变一个人的饮食习惯, 它能改变一个人的消费观念, 甚至它能改变一个民族的某些传统习俗, 这些是广告语的功劳, 更是广告翻译的成功。这些世界著名广告语的翻译, 成为广告翻译史上的佳话, 翻译工作者功不可没。他们借助广告翻译使全球各国、各地的文化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互动状态, 从而在促销商品的同时促进全球文化的交流与繁荣。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感叹我国的商品在打入国际市场时, 在广告语的翻译方面还有许多不足, 特别是在融入西方社会方面还有待翻译工作者进一步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Nida E.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2]曹志耘.广告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师大出版社, 1992.98-104.

[3]赵静.广告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3.2.

10.智囊的翻译赏析 篇十

原文:

苏东坡知扬州,一夕梦在山林间,见一虎来噬,公方惊怖,一紫袍黄冠以袖障公,叱虎使去。及旦,有道士投谒曰:“昨夜不惊畏乎?”公叱曰:“鼠子乃敢尔?本欲杖汝脊,吾岂不知汝夜来术邪?”(边批:坡聪明过人。)道士骇惶而走。

注释

①紫袍黄冠:当时道士的装束,此处代指道士。

翻译

11.《春江晚景》的翻译赏析 篇十一

春江水暖鸭先知 作者: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画外,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难怪它能作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而传诵至今!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

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后人往往只引这一首,忘了后面还有四句: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晓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 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12.李峤《风》的全诗翻译赏析 篇十二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

⑴解落:吹落,散落。

⑵三秋:秋季,一说指农历九月。

⑶能:能够。

⑷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⑸过:经过。

⑹斜(xiá):倾斜。

参考译文:

秋风吹落了树叶,春风吹开了百花。江风卷起千尺波涛,狂风刮得万竿翠竹歪歪斜斜。

能吹落三秋的黄叶,

可拂开二月的春花。

能掀起江上的大浪,

可刮斜万根坡上竹。

译文二

风可以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可以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从动态上描绘了风的力量:它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以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

这是一首构思别致的咏风诗。诗中不出现一个“风”字,也看不到常用来描写风的“吹”“刮”等字眼,但我们仍能从四种自然现象上感受到风的力量。

前两句从季节变换的角度描写风温和的一面:秋风吹来,树叶飘落;春风拂面,百花开放。后两句从地点变换的角度找写了风粗犷的一面:大风吹过江河,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万竿翠竹歪斜起伏。这首诗对仗工整,韵律优美,每句诗中巧妙地嵌入一个数字,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语言技能。

这首诗夸张的手法以及“三”“二”“千”“万”这几个数字巧妙的组合来表现风的强大,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四句两两成偶,以“三”、“二”、“千”、“万”数字对举排列见巧。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写风,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问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

作者:

李峤(645~714)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九年 (645),卒年在玄宗开元二年(714)。

13.智囊的翻译赏析 篇十三

作者:冯梦龙

【原文】

李晟之屯渭桥也,荧惑守岁,久乃退,府中皆贺曰:“荧惑退,国家之利,速用兵者昌。”晟曰:“天子暴露,人臣当力死勤难,安知天道邪?”至是乃曰:“前士大夫劝晟出兵,非敢拒也。且人可用而不可使之知也。夫唯五纬盈缩不常,晟惧复守岁,则吾军不战自屈矣!”皆曰:“非所及也!”

[冯述评]

田单欲以神道疑敌(见《兵智部》),李晟不欲以天道疑军。

文言文翻译:

唐朝人李晟屯兵渭桥时,天象上出现火星冲犯木星,很久才退散开,府中的人都来道贺说:“火星已退,国家的运气要好转了。此时赶紧用兵必能取胜。”李晟说:“天子遇到危险困难,做臣子的.应该尽力去排解保护,哪有时间去管天象的事呢?”又说:“以前士大夫劝我出兵,我不是敢于拒绝。而是因为一般人只可命令他们做事,要使他们了解为何那样做则是不可能的。如果金木水火土五星运转不合常理,我自己又怕所谓的火星冲犯木星,那我的军队不必作战就自己屈服了。”众人都说:“我们都没能想到这层道理。”

评译

田单想用神道来迷惑敌人,李晟则不想因天道变化而使士兵心存疑惑。

上一篇:专项施工方案有下一篇:记住自己晦暗的时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