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析学习

2024-09-1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析学习(共12篇)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析学习 篇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根据文题及内容把握课文结构,掌握过渡段的知识。

情境导入: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

学习过程:

一、文本理解

1、【了解作者,解读标题】

介绍鲁迅及《朝花夕拾》。选自《朝花夕拾》,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散文,写于1926年,当时作者45岁。他在《小引》中写道:“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本文的标题提示了文章是以空间转移为线索和顺序的。“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1)下列字你会读吗?读一读,记住音形义。

攒(cuán)凑在一块儿。拗(ǎo):这里是用力弯曲的意思。系(jì)打结。确凿(záo):确实。菜畦(qí):菜地。桑椹(shèn)敛(liǎn)收拢。轻捷(jié):轻快。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臃肿(yōng)(zhǒng):这里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脑髓(suǐ)相宜:适宜。书塾(shú)方正:正派。博学:学问丰富。

蝉蜕(chán)(tuì)人迹罕至(hǎn):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人声鼎沸(dǐng):形容人声喧闹。沸,水开。

皂荚树(jiá)油蛉(líng)斑蝥(máo)珊瑚珠(shān)(hú)蟋蟀(xī)(shuài)秕谷(bǐ)窦(dòu)厥(jué)倜傥(tì)(tǎng)叵(pǒ)盔甲(kuī)锡箔(bó)

长吟:长声鸣叫。机关:这里是秘密的意思。无从:没有办法。消释:溶解。我的补充:

(2).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课文结构

①文章哪一部分写百草园,哪一部分写三味书屋?请从文中找出这两个部分的过渡段或句。——(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第9段。②划分段落时,你认为这个过渡段应分在哪一部分比较合适。?

——应分在第二部分。过渡段因为是承上启下的,是下段的开始,往往分入下一部分中。第9段虽然提到了百草园,但百草园的生活已经结束了,从这里开始,就要写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了。

③第9段中对自己被送进私塾有多种猜测,这表明了作者对百草园具有怎样的感情? ——极度的留恋和不舍。

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二、当堂过关:

1、背诵课文第二段。

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描写精彩的第二课堂或者元旦晚会的节目。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一、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二、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学习过程:

一、文学品味 分析第一部分

1.第1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乐园”。2.那第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领起下文的作用,统领文章前8个自然段。

3.第1自然段中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猜测,“确凿”又表示肯定,作者用两个互相矛盾的词叠在一起使用,如何理解?

——在这里其实并不矛盾。“确凿”表示肯定,肯定园中除了野草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确凿”的断定表示有些犹豫,犹豫的是:在今人(大人)看来,那时的百草园确实没有什么动人之处,虽然我那时却把它当成乐园。

〖解题方略〗解答两个词、句或说法是否矛盾之类的题,要先答是否矛盾(一般是不矛盾),再分别指出这两个词、句或说法各指的是什么,再说一下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就可以了。例如:“我们的祖国既古老又年轻。”这里“古老”与“年轻”是否矛盾?答:不矛盾。古老指我国有5000年的历史,年轻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却只有几十年。作者这样说突出了祖国的历史悠久和新中国的无限生命力。

4.百草园里有什么,让作者把它当成“乐园”呢? ——【1】有趣的事物:

①菜畦-碧绿②石井栏-光滑③皂荚树-高大④桑葚-紫红。由低到高-静物; ①鸣蝉-长吟②黄蜂-肥胖、伏③云雀-窜。由高到低-动物。

以上两个“不必说”是由静到动,从整体上写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印象:从静物到动物都充满了乐趣。——分析“伏(在菜花上)”,换成“趴”好不好?

——不好。“伏”写出了黄蜂的轻盈,敏捷,是那样可爱;“趴”则显得笨拙。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局部上)

①油蛉、蟋蟀:低唱、弹琴(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的可爱)②蜈蚣-遇见;斑蝥-喷雾。③何首乌、木莲:缠络,臃肿

④覆盆子:像…小球,又酸又甜,色味比桑葚好得远(对比)第2自然段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写了“我”对百草园里的一切都那么好奇的心理。这一段的描写,有声,有色,有形,有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让读者立体化地感受到了百草园的趣味所在。堪称写景典范。

——【2】迷人的传说: ①第3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②这段故事有什么作用?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快乐的游戏:冬天捕鸟。注意:动作的形象性。

〖解题方略〗从语言角度赏析这段话:这段文字使用了“扫、支、撒、系、牵、拉、罩”等动词,准确生动,形象真切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

——【4】天真的幻想:想找到人形的何首乌;想得到故事中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憧憬的快乐 6.小结:百草园中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看的乐趣,有听的乐趣,有玩的乐趣,有吃的乐趣,有憧憬的乐趣,百草园当然会成为“我”儿时的乐园。

二、当堂过关。

1、巩固本节课内容。

2、模仿“雪地捕鸟”写一段话,描写一项游戏或者运动,也使用一系列动词。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独特的写景技巧,简练生动的语言特色;

2、体会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情感、态度。学习过程:

一、文学品味

分析第二部分

1.和百草园的生机勃勃、趣味无限相比,你觉得三味书屋有什么不同?

——三味书屋有一种特别严肃的气氛。①从三味书屋的陈设看出来,简单而有规矩。②行为礼貌上有规矩,要拜孔子和先生。③只准读书,不能做与读书无关的事。④有罚跪的规则和打人的戒尺。2.三味书屋的主人是什么的人?根据课文来说一说。

(1)严厉。①听说他的私塾是最严厉的②不许问“怪哉”虫之类的事③不许到后园去玩

(2)可敬。①极方正,质朴,博学②和蔼地答礼③开始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④有罚跪的规则和戒尺,但不常用⑤喜读书

3.“我”在三味书屋中做了什么?孩子们做这些事有趣吗?趣味分别在哪里? ——①读书②溜至后园玩③趁老师不注意画画

——有。(1)在后园孩子们玩耍,①折腊梅②寻蝉蜕③捉了苍蝇喂蚂蚁,都很有趣味;(2)趁老师读书入神画画,“于我们是很相宜的”,自然有趣味;

(3)读书更有趣味,孩子们读书不是抑扬顿挫,而是“放开喉咙”,有口无心地瞎读。4.称捉苍蝇为“最好的工作”你怎么理解?

——在孩子看来,玩就是工作。之所以称它为“最好”,是因为它既有趣味,又“静悄悄地没有声音”,不会引起先生的注意。

5.孩子们和老师都读书,为什么老师读的就有标点符号,而孩子们读的就没有?

——老师懂得文章的意思,自然能断句,孩子们不懂,不会断句,就一连气的读下去,写出了孩子读书的有趣场面。

6.先生的身上有没有趣味?

——有。①读书时往里加语气词;②读到兴头上还要做出摇头“向后面拗过去”的动作。

二、文化提升

1.你认为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有什么异同?这两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①相同之乐: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了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老和尚、先生)的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不愿离开百草园、溜到书屋后园玩、上课画画等)、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疑心老师读的是极好的文章、对先生不给讲怪哉虫的原因的猜测、对自己被送入书塾的猜测)。

不同之乐:百草园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恩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的自然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

②这两者之间是统一和谐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蕴味美之所在。

2、鲁迅先生的三位老师。

鲁迅在诸多的老师中,最为敬重的有三位:一位是他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还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时期的老师章太炎先生。

关于寿先生,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他“极方正、质朴、博学”。他教学严,“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他常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鲁迅父亲病重,亟需一种“三年以上陈仓米”,鲁迅多方搜求未果便告知了寿先生。几天后寿先生自己背了米送到鲁迅家里,所以后来鲁迅无论求学南京,还是留学日本,或入京工作,只要回乡便不忘去看望寿先生。1906年他奉母命从日本回乡完婚,仅在家十天,也要去寿先生家坐一坐。1912年进京工作后仍与其保持书信联系,1915年底寿夫人病逝,鲁迅又主动送挽帐致哀。

鲁迅与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同样情深意厚,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到1926年,“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1935年,日本友人增田涉翻译的《鲁迅选集》要定稿时,他回信说:“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直到鲁迅逝世前,他还曾让增田涉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鲁迅认为:“他对我的热心的希望,小而言,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鲁迅对章太炎先生的感情要比前两位老师复杂些。章太炎因早年热心维新运动的反清革命,成为一个学者兼革命家,他1906年流亡日本不久便主持《民报》,鲁迅常去报馆听他讲学。鲁迅不仅折服他渊博的学识及和蔼可亲的长者风度,更钦敬他的革命精神。后来,“五四”运动后,章先生慢慢落伍了,白话文运动多年后,他不在维护文言攻击白话,鲁迅素所敬重的老师“原是拉车的好身手,”现在却“拉车屁股向后”了,怎么办?是尊师还是重道?鲁迅选择了后者,写了《趋时和复古》等文章,对章先生进行了尖锐批评。然而,1936年6月,章太炎逝世后,国民党反动派把他打扮成“纯正先贤”宣布要进行“国葬”;也有一些报刊贬低他为“失修的尊神”,而早年革命家的章太炎被掩盖起来。于是,鲁迅不顾病重,于逝世前10天写下了著名的《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为自己的老师鸣不平。

3、延伸阅读:名著《朝花夕拾》

三、当堂过关:

1、巩固本节课内容。

2、模仿“也许……也许……也许……总而言之……”句式,进行心理描写,揣测老师“请”你到办公室去的原因。

教学反思: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析学习 篇二

“啊, 这是我们可爱的校园———港闸区实验小学!”“瞧, 宇涵在观察日月广场的花儿!”“快看, 这是我在放风筝呢!”学生们一边饶有兴致地观看着在校园、田野、公园实地拍摄的录像, 一边欣喜地小声议论着。看完了录像, 我面带笑容地问:“小朋友, 在春天里你们有哪些新发现呢?”学生们都把小手举得高高, 抢着要说自己在春天里的新发现。

镜头二:

“小朋友, 万物复苏之时, 春暖花开之际, 春天给我们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你们想怎样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呢?”“我想唱春天的歌”、“我要画一幅春天的图画”、“我给大家背春天的诗”……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 个个畅所欲言。我因势利导, 让学生自由组合, 相互合作, 尽情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学生们纷纷投入到自己喜爱的活动中。一个男孩即兴给演唱《春天在哪里》, 同伴们伴舞, 动作虽不优美, 但真情令人感动。

上完了“我心中的春天”这节公开课, 许多老师认为课堂设计颇具匠心, 从赏春到话春再到颂春, 环环紧扣, 层层递进。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他们对春天的喜爱, 对自然的钟爱, 对生活的热爱也溢于言表。反思自己的教学之所以能取得成功, 让课堂回归生活, 让教学成为学生喜欢的一种生活是关键所在。枯燥抽象的知识学习, 抹杀了学生作为人而拥有的基本人性和个性, 像一个典型的过滤器, 生产出一批批在知识学习面前丧失信心的学生。因此, 教学应当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和来源, 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生活常识等结合起来, 培养出具有理性思维, 又同时具备感性挥洒的新一代学生。

为此, 在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遵循鲁洁教授提出的“生活德育”的理念, 带领学生从教室———这小小的“三味书屋”走出来, 走进大自然———这广阔的“百草园”中, 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感官功能, 亲身体验生活中潜藏的乐趣, 去发现大自然的神奇,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大自然的美丽。难忘学生们走出校园时那银铃般的笑声, 难忘学生们快乐探究时那绽开的笑脸, 更难忘学生们七嘴八舌争论时的那股认真劲儿。是什么让学生们如此愉悦?

1. 课堂的自然延展

在蓝天白云下, 在田野边, 在公园里, 我把学生带入了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 充当他们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促进者;学生们在美丽的蓝天下, 尽情观赏大自然的神奇和瑰丽, 身体与心智全部投入, 他们是观赏者、探究者、抒发者、学习者、创造者。我和学生们一起呼吸清新的空气, 共同经历探究知识的历程, 感受发现的挫折与惊喜, 享受着生命发展的乐趣这样的生活课堂是多么的美好与惬意。

2. 知识的自我建构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人的知识建构放在了生活情境之中, 以生活为基础, 以生活为素材, 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建构来发展自身的知识水平。也就是说, 学生在进入学校、进入课堂时, 并非如洛克所言, 是一张丝毫没有涂抹的白纸, 他们已经通过社会融入和活动积累了许多经验和知识。而且, 他们还能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经验水平进行事实推论和预测。有了课前的活动铺垫, 有了生活的积累, 难怪学生们在课堂上说“春天里的新发现”时个个跃跃欲试, 畅所欲言。因为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 都是他们自己在活动中探索与发现的。

3. 关系的自由融洽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情感上的相互渗透、相互传输、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能够以爱滋养学生的心灵, 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活动中, 我是学生们的学习伙伴, 是一起分享成功喜悦的朋友。学生可以用自由、无拘地探究自然, 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激动, 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发现、探索、成功的喜悦。

4. 教育的生命意识

叶澜教授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 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课堂教学对于教师、学生的生命价值。因此, 课程不应仅仅理解为教材, 而应看作是有计划安排儿童学习机会的过程, 使学生参与活动, 增加体验, 获得发展。新课程中“参与、对话、交流、互动”等表述学习目标的词汇正是这种课程生活化观点的例证。课堂上, 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难怪学生会兴趣盎然, 乐此不疲。

3.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 篇三

【关键词】 接收信息;潜在意义;展示平台

从事数学教学多年,经常听到同行抱怨学生:不好好听讲,讲多少遍还不会?学生一脸茫然。我不禁思考这个问题:难道该责怪学生吗?我们在讲课前不断地整理教学思路,不断地将解题方法“简益求简”三尺讲台上总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学生惊叹佩服老师的博才多学,教师带着一脸的满足走出教室,却为何收效甚微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方式才是数学学习的最佳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技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学习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这是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不是一種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二、数学的自主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

高质量的数学自主学习不完全等同于学生自学。数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科学,数学学习主要涉及理性思维,完全得让学生自己看书,进行自学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数学的自主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

1.从学生的接收信息来看:常见的表达方式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由于不同形式的表述语言所导致地接受方式的差异,不同的学生所接受的信息数量和程度会因人而异。比如:在完全平方公式的课题学习中有的学生擅长接受符号语言,有的学生倾向于图形的形象理解,大多数不习惯文字形式。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围绕数学内容传递相关信息,由学生自主判断所要接受的信息,自主选择接受方式。

2.从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角度看:当学生以自主学习方式学习数学时,可以自主地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方法。这个过程是不可替代的,教师不能只将现成的答案和结果告诉学生。当学生积极主动的是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于头脑中适当观念发生非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并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获得心理意义的理解时,他就已经自主学习了。因此,所有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才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口号。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必将成为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他与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一样,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设计:

1.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应以现实的有趣的书学情景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会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实践、归纳、类比、思考、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主动学习。但教师的行为必须具备三个主要条件: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采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在议一议、想一想、做一做等环节中让学生自己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进行探究和猜测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等等。开始学生单独学习,老师适时点拨;而后再小组合作交流,是自学成果得以不断的辐射、扩散。教师在如何分组时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以此来保证每个小组大致相同的学习水平,有效的互动、交流。

3.利用多媒体搭建展示平台。学生初步学习后,要检测学生是否会数学的思考,即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方法和知识去解决。但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由浅入深、逐渐递近、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去,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成果,促进全班范围内学生的交流。教师在评价是不应以能否解决出问题为唯一标准,而应在思考的深度、方法的创新、审题准确、计算方法灵活等多方面评价。值得一提的是不能忽视学生的错误。应该建立一个错误展台,师生共同搜集,共同讨论错误的原因及改正办法,对课堂上产生的所有学习结果都充分利用。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是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正如鲁迅先生向往的百草园一样丰富多彩,相比之下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数学教学又何尝不是?把老师滔滔不绝的传授改为学生孜孜不倦的探索,又怎么能有老师埋怨、学生茫然?自主学习的课堂将是我们师生的百草园!

参考文献

1 数学花园漫记(马希文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数学与哲学(张景中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 数学家的眼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篇四

主备人:李从丽 研讨人:李亚 沈玉英 陈乃宾

教学目标:

1、根据文题及内容把握课文结构,掌握过渡段的知识;

2、学习文章独特的写景技巧,简练生动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情感、态度。教学重点:

学会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教学难点:

1、两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2、它们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语:提起鲁迅,我们马上就会想起小学时期学过的文章《少年闰土》,那篇文章是那样优美,人们的生活是那样富足。其实,《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一篇小说《故乡》,那是一篇非常沉重的小说,描写了乡村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我们下个学期就会学到。鲁迅的小说除极少数几篇外,大多都严肃而庄重。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它的基调开朗、轻松,其间充满了童真、童趣,自由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一、解决预习题签上的生字

二、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三、析题:

——从课文的题目看,你认为课文的材料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应该分几部分? ——应该是按照空间顺序安排的,分两个部分。

四、赏析课文

(一)课文结构

——①请从文中找出这两个部分的过渡段或句。——第9段。

——②划分段落时,你认为这个过渡段应分在哪一部分比较合适。?

是下段的开始,往往分入下一部分中。第9段虽然提到地百草园,但百草园的生活已经结束了,从这里开始,就要写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了。

——③第9段中对自己被送进私塾有多种猜测,这表明了作者对百草园具有怎样的感情?这又是为什么?

——极度的留恋和不舍。

(二)分析第一部分

1.第1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 ——“乐园”。

2.你认为课文后面的内容也就是第一部分内容应围绕哪一个词来写? ——乐园。

3.那第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领起下文的作用,统领文章前8个自然段。

4.第1自然段中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猜测,“确凿”又表示肯定,作者用两个互相矛盾的词叠在一起使用,如何理解?

——在这里其实并不矛盾。“确凿”表示肯定,肯定园中除了野草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确凿”的断定表示有些犹豫,犹豫的是:在今人(大人)看来,那时的百草园确实没有什么动人之处,虽然我那时却把它当成乐园。〖解题方法〗解答两个词、句或说法是否矛盾之类的题,要先答是否矛盾(一般是不矛盾),再分别指出这两个词、句或说法各指的是什么,再说一下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就可以了。例如:“我们的祖国既古老又年轻。”这里“古老”与“年轻”是否矛盾?答:不矛盾。古老指我国有5000年的历史,年轻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却只有几十年。作者这样说突出了祖国的历史悠久和新中国的无限生命力。5.百草园里有什么,让作者把它当成“乐园”呢? ——【1】有趣的事物:

①菜畦-碧绿②石井栏-光滑③皂荚树-高大④桑葚-紫红。由低到高-静物; ①鸣蝉-长吟②黄蜂-肥胖、伏③云雀-窜。由高到低-动物。

以上两个“不必说”是由静到动,从整体上写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印象:从静物到动物都充满了乐趣。

——分析“伏(在菜花上)”,换成“趴”好不好?

——不好。“伏”写出了黄蜂的轻盈,敏捷,是那样可爱;“趴”则显得笨拙。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局部上)

①油蛉、蟋蟀:低唱、弹琴(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的可爱)②蜈蚣-遇见;斑蝥-喷雾。——蜈蚣的趣味何在?

——这里用了“遇见”,不是看见。“遇见”有种老友偶然相遇的欣喜,看见则没有这种感受。

以上写的是动物;

③何首乌、木莲:缠络,臃肿

④覆盆子:像„小球,又酸又甜,色味比桑葚好得远(对比)以上写的是植物(静物);

这一部分是对百草园的局部描写,是按由动到静的顺序写的。

第二自然段从整体上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写了“我”对百草园里的一切都那么好奇的心理。

这一段的描写,有声,有色,有形,有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让读者立体化地感受到了百草园的趣味所在。堪称写景典范。——【2】迷人的传说: ①第3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②这段故事有什么作用? ——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

③和第2自然段相比,第3段出现的事物在数量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么写?

——第2段出现的事物特别多,特别密集,作者几乎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而第3段只写了一件事,就是美女蛇的事。这样,这段故事讲起来就会舒缓一些,使得本来就很迷人的故事更显神秘,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3】快乐的游戏:冬天捕鸟。注意:动作的形象性。

〖解题方法〗从语言角度赏析这段话:这段文字使用了“扫、支、撒、系、牵、拉、罩”等动词,准确生动,形象真切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

——【4】天真的幻想:想找到人形的何首乌;想得到故事中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憧憬的快乐

6.小结:百草园中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看的乐趣,有听的乐趣,有玩的乐趣,有吃的乐趣,有憧憬的乐趣,百草园当然会成为“我”儿时的乐园。

五、作业: 1、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进一步阅读文章,思考“研讨与练习”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文章第二部分 教师导学:上节课我们就文章的第一部分已经做了研读和赏析,这节课我们继续按照第一课时的研读方法对文章第二部分进行学习。在这一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

1.和百草园的生机勃勃,趣味无限相比,你觉得三味书屋有什么不同?

——三味书屋有一种特别严肃的气氛。①从三味书屋的陈设看出来,简单而有规矩。②行为礼貌上有规矩,要拜孔子和先生。③只准读书,不能做与读书无关的事。④有罚跪的规则和打人的戒尺。

2.三味书屋的主人是什么的人?根据课文来说一说。

(1)严厉。①听说他的私塾是最严厉的②不许问“怪哉”虫之类的事③不许到后园去玩(2)可敬。①极方正,质朴,博学②和蔼地答礼③开始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④有罚跪的规则和戒尺,但不常用⑤喜读书 3.“我”在三味书屋中做了什么?

——①读书②溜至后园玩③趁老师不注意画画 4.孩子们做这些事有趣吗?趣味分别在哪里?

有。(1)在后园孩子们玩耍,①折腊梅②寻蝉蜕③捉了苍蝇喂蚂蚁,都很有趣味;(2)趁老师读书入神画画,“于我们是很相宜的”,自然有趣味;

(3)读书更有趣味,孩子们读书不是抑扬顿挫,而是“放开喉咙”,有口无心地瞎读。

5.称捉苍蝇为“最好的工作”你怎么理解?

——在孩子看来,玩就是工作。之所以称它为“最好”,是因为它既有趣味,又“静悄悄地没有声音”,不会引起先生的注意。

6.孩子们和老师都读书,为什么老师读的就有标点符号,而孩子们读的就没有?

——老师懂得文章的意思,自然能断句,孩子们不懂,不会断句,就一连气的读下去,写出了孩子读书的有趣场面。7.先生的身上有没有趣味?

——有。①读书时往里加语气词;②读到兴头上还要做出摇头“向后面拗过去”的动作

二、思考问题

1.你怎样理解本文的标题?你认为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有什么异同?这两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①本文的标题提示了文章是以空间转移为线索和顺序的。

②相同之乐: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了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老和尚、先生)的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不愿离开百草园、溜到书屋后园玩、上课画画等)、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疑心老师读的是极好的文章、对先生不给讲怪哉虫的原因的猜测、对自己被送入书塾的猜测)。

不同之乐:百草园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恩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的自然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

③这两者之间是统一和谐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蕴味美之所在。2.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对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所表现出来的感情? ——对百草园热爱与留恋,对三味书屋怀着无比的新奇。

三、拓展延伸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能否说说你心中的那个“百草园”有哪些趣事呢? 学生自由交流。

四、小结,并引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

孩子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在荒废的百草园,孩子可以找到自己的快乐,在枯燥无味的私塾里,孩子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快乐。

五、作业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篇五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

【教学目标】

1、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使用阅读通用学案,留给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阅读体验,再在讨论阅读所得中学会参与、表达、倾听与讨论,获得自己的阅读成果。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理解作品内容,领会文章主旨,鼓励独特见解,引导明确:从自由自在的嬉戏到接受学校教育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都一样的值得珍惜。

3、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4、揣摩作者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指导学生写作,能在记叙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1、学生地主题阅读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2、对文章主旨的主体领悟。

3、准确的表达。

【教学难点】

1、学生讨论阅读所得,形成自己的阅读成果。

2、准确表达的训练与运用。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学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阅读方法指导与学生对作品的主体阅读与体悟。

〖教学程序

一、通用阅读指导

目的:重新明确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要求和程序,为生成性阅读做好准备。

1、二步自读法指导及阅读要求。

2、分发学案。

3、重申学案填写的方法。

二、生成性阅读

目的: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宽松、没有太多的事先束缚的状态下,获得对本文文本阅读的第一手经验。

1、学生开展主体阅读,理解文本,感悟主题,揣摩表达,收集所得,提出疑问,自述理由。

2、碰到困难与周围同学交换意见或向老师求助。

3、教师巡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碰到的难题。

4、完成阅读后,与周围同学交流阅读所得,探讨问题。

5、完成学案相关内容的填写,要注意味自己的观点准备理由,等待下节课参与全班的讨论。

三、阅读思路的拓展

目的:根据本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采用双向互动对话式阅读的方法,拓展阅读思路,开展更深层次的主体阅读活动,为下一课时的讨论和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作更充分的准备。

1、教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运用猜测、联想、换位思维等方法,估测本文的写作内容、顺序安排和主要写法。

2、学生讨论。

3、归纳结论:

⑴从标题上看,作者必须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地点转移顺序来安排写作内容,重点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自的样子和生活状况;两者之间必须安排过渡,过渡段要交代转移的原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有可能形成对比。

⑵从上面的猜测可以看出,阅读本文,应先从整体上掌握4个问题:百草园的样子和生活?三味书屋的样子和生活?为什么到三味书屋?作者力图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课外围绕猜测获得的结论,作进一步深入的阅读,准备下课时交流阅读所得,参与讨论,收获自己的阅读成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交流阅读所得、讨论读后疑问、整理各自领悟、收获到的阅读成果;

2、进行语言运用训练。

〖教学程序

一、交流阅读所得,探讨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1、出示上课时学生归纳所得的对文章整体把握必须首先解决的4个问题:

⑴百草园的样子和生活?

⑵三味书屋的样子和生活?

⑶为什么到三味书屋?

⑷作者力图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交流阅读所得。

3、对有不同看法的结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要充分地给学生时间探讨,不能急于下结论。

4、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的是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悟解,要借助课后第一题,引导学生明白:从自由自在的嬉戏到接受学校教育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都一样的值得珍惜。

这是最基本的底线。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以保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观点,教师要允许这种不同理解的存在。

二、交流阅读所得,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独特领悟

1、学生说出自己认为文中写得精彩成功的地方,或说出觉得作品写得失败的地方要求说明理由。

2、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做到:一是引导学生说透,二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讨论百草园物事、雪地捕鸟、痛别百草园三个文段中语言运用技巧和情感色彩的表达的作用,达成第3、4个教学目标。

3、对精彩之处多形式朗读。

三、讨论阅读中产生的疑问,激励深入或拓展式的探讨

1、学生说出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并陈述自己的理由,或陈述自己对答案的猜想。

2、教师引导、激励学生参与探讨,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来碰发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解读;对学生实在莫衷一是的问题,教师可作适当点播;对课堂上解决不了,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肯定,并且存疑,激发学生课外进一步寻求答案。

3、教师在本环节中要高度注意,随时根据学生的问题和讨论的情况,判断、选择、生成新的学习点,并引导学生探讨学习。

四、归纳形成结论

1、学生整理阅读和探讨所得,在学案上整理、写下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2、交流学习成果,谈学习的感受。

3、共同归纳学习成果,让学生形成必要的笔记。

4、教师强调:这些成果都是同学们自己在阅读和探讨中自己收获的,而不是老师讲给的。

五、语言运用训练

课后题二、三题。

六、作业

1、基础作业:

⑴生字词抄写、生字注音,重点词语的解释;

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说……”仿写;

⑶雪地捕鸟仿写:动词的准确运用。

2、拓展阅读:练习册课外文段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段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抓特征、有顺序,调动多种感官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2、仿照课文第二段,描写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第二段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抓特征、有顺序,调动多种感官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教学难点:

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描写一处景物。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充分熟悉课文第二段,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简要分析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方法,教师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本文写法,让学生觉得写作不难,发现身边的美景,展现对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有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你能找到吗?对,是第二段,请大家用心朗读这一段。

(二)写法探究

1、关键词语──景物描写有顺序。

(1)圈出这个语段中结构上的关键词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2)这组关键词语,哪个是内容强调的重点?

预设:“单是”后边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突出了儿时百草园的趣味无穷。

(3)景物描写有顺序: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4)读读背背这段景物描写的文字,关注都写了什么景物。

(5)你还关注到这段景物描写中的其他顺序了吗?

【预设】高低相间:第一个“不必说”从低到高写,第二个“不必说”从高到低写;

动静结合:低处写静物,高处写动物;

远近结合:第一个“不必说”写近处,第二个“不必说”写远处。

【设计意图】从形式到内容的学习本段描写,熟悉语言材料,为简要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做准备。

2、修饰词语──景物描写抓特征。

(1)作者笔下的景物,各自有特征。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当然是离不开修饰词语的运用。找出第二段中的修饰词,体会景物的特征。

预设:石井栏“光滑”,是经过了长年累月的使用,而且鲁迅小时候在百草园玩耍的时候,一定用手触摸过,才有了这么具体的感受,写出了石井栏的特征。

叫天子“轻捷”,其实不单是写这种鸟的.轻快敏捷,还写出了一个孩子轻轻地从背后想去捉到这种鸟,不料这种鸟永远是那么机灵,很让孩子羡慕地高飞了。

(2)读读背背这段景物描写的文字:关注景物的特征。

3、色形味声──景物描写多角度。

(1)调动起我们的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

(2)用“我看见……”“我听见……”来梳理本段的景物描写。

预设:

我看见(颜色)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

我看见(形状)皂荚树的高大,黄蜂的肥胖,何首乌的臃肿,覆盆子的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我听见(声音)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

我吃到覆盆子又酸又甜。

我触摸到石井栏的光滑。

(3)读读背背这段景物描写的文字:关注这是一个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百草园。

【设计意图】在读读背背中,逐层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如何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为运用此种方法进行仿写做准备。

(三)仿写练习

仿照第二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二百字左右。

(四)当堂点评

预设:

(1)是否用上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用上了是为了突出“单是”后边的内容,要注意前后语意的重点。

(2)是否调动了多种感官来描写一处景物?比如,描写校园的某个角落,看见了什么颜色,听见了什么声音等。

(3)有没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比如写校园里的树木,突出其高大、枝繁叶茂等。

(4)在景物的描写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喜欢、热爱。

(五)课堂小结

景物描写要抓特征、有顺序,调动多种感官。我们不妨就先仿照名家的作品去写,写出我们的精彩作品。

(六)布置作业

1、修改课堂上仿写的一段景物描写。

2、背诵课文第二段。

3、请同学们以《难忘的童年故事》为题,写一写自己童年的故事。

【设计意图】1、注意读写结合,关注作文的讲评与修改。2、从名家名篇中积累语言素材,养成背诵的好习惯。3、愿意将自己的童年往事与老师同学分享。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3

【教学重点】

学习重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3、理解结尾的话。

4、理解行文中叙述口吻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学习方法】

朗读法、感悟、品味、交流。

【课前准备】

1、读准“读一读”中的字音。

2、自看并理解注释中的词语。

3、阅读课文,质疑。

4、思考:探究与练习。

【课堂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已学过回忆鲁迅的作品《一面》,可以用提问回忆的方法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鲁迅的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三、学习文章结构

1、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⑴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⑵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⑶过渡段:第9自然段。

3、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四、学习景物描写

4、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⑴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⑵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⑶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⑶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5、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五、学习民间故事和冬天的百草园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5、捕鸟。

6、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六、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篇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课时

主编: 彭晓媛

审核: 程月琴 审批 :齐国强

温馨寄语: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的无尽的宝藏,也是生命长河不竭的源泉。【教学目标】

1、根据文题及内容把握课文结构,掌握过渡段的知识;

2、学习文章独特的写景技巧,简练生动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情感、态度。【重点、难点】

1、过渡段的作用及划分原则

2、文章第二段的写景特点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

3.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

【自主学习】

一、作者、作品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里《朝花夕拾》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朝”早晨,童年)(“夕” 晚上,成年或老年)(原名《旧事重提》)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二、给加点字注音 1 2016-2017学年下期七年级 语文 教案 编号:1 时间:2017-2-22

确凿()菜畦()桑椹()油蛉()斑蝥()缠络()攒()珊瑚()豁()敛()脑髓()陌生()人迹罕至()觅食()竹筛()秕谷()系()书塾()

三、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了几个部分?课文按什么顺序展开记叙?

四、为什么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

五、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我的三味书屋生活?

六、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小组交流】

【学生展示与教师指导】

三、百草园、三味书屋 空间变换

四、因为在百草园中不仅有春、夏、秋三季景色的美丽,还有惊险的美女蛇的故事,冬天的百草园因为可以捕鸟,也变得别有情趣,所以百草园在那时是我的乐园

五、陈设,礼节,教学内容,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

六、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当堂达标检测】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确záo()

菜qí()

桑shèn()

斑máo()cuán()成 脑suǐ()

蝉tuì()

倜tǎng 2.填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写了——————的生活和————的生活,作者是————,他是我国伟大的——-家,——家,——家

3、仿写: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学生总结收获】 2 2016-2017学年下期七年级 语文 教案 编号:1 时间:2017-2-22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一、齐声朗读过渡段读后,讨论下面问题

1.家里人将少年鲁迅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那时却是怎么想的? 2.这段文字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

二、默读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启蒙的地方,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哪些地方不满意? 3.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选取了几个片断,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述 4.你怎样看待寿镜吾老师?(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5.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组交流】

【学生展示与教师指导】

一、让他学更多的知识他错误地认为是对他过错的惩罚

对百草园的留恋、对三味书屋的惧怕之情

二、1A、三味书屋的环境;B、三味书屋的先生;C、三味书屋里的学习内容)

2、①拘束人的礼节:拜鹿一拜孔子,拜先生;②问“怪哉虫”老师不予回答;③读的内容大多不懂)

3、先生知识渊博,教学认真;学生有机会就跑出去玩;趁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游戏、画画……)3 2016-2017学年下期七年级 语文 教案 编号:1 时间:2017-2-22

4、①方正、质朴、博学;②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③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守旧的)

5、A、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来衬托出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腐朽的、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B、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的封建教育不满;

C、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当堂达标检测】

阅读课文“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拗过去”这几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这个园虽然没有百草园那么大,但也是一个“乐园”这里有哪些“乐事”?“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同“百草园”相比有何同异之处?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50分)

2、通读全文,好好体会“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探究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请分条列举(50分)【学生总结收获】:

【教学反思】4 2016-2017学年下期七年级 语文 教案 编号:1 时间:2017-2-22

《月迹》两课时

主编: 彭晓媛 审核:称月琴 审批:齐国强 温馨寄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教学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的线索来记叙事件、抒发感情。

2.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

3.欣赏品味清新优美、富有诗意的散文语言。

【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和对生活的热爱;难点是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读熟文章。

2、梳理情节,了解文中所写的寻月的过程。

3、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生于1952年,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晚唱》《商州散记》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浮躁》《废都》及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论集》等,其中《爱的踪迹》《腊月,正月》《满月儿》获全国优秀作品奖。

二、给加点字注音(1)满盈()

(2)倏()忽

(3)袅()袅 ...(4)依偎()

(5)粗糙()

(6)面面相觑()...

三、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四、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五、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

六深入探究:

(1)、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2016-2017学年下期七年级 语文 教案 编号:1 时间:2017-2-22

【小组交流】

【学生展示与教师指导】

三、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在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归纳文章的线索:月迹。文章的重点:寻月亮

五、课文按照“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的顺序展开

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失望---嫉妒---争执----满足

六、月亮美所以希望得到,月亮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

天空是一个巨幅纸业,纸业上的作品为我所有,我是天空的主人。

七、奶奶了解、爱护并有助于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如果没有奶奶就没有孩子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子心灵的升华,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当课达标检测】

根据下面提供的特定环境,填写相关的古代诗句:(40分)前几年中秋,我驻美使馆召开了部分留学生座谈会。主持人的发言引用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的名句:。同学们的发言先后引用了张九龄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苏轼的诗句: “但愿人长久。”王安石的诗句: “,明月何时照我还?”

【学生总结收获】

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析学习 篇七

一、抓住教材文本, 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文章首先回忆了百草园的儿童生活, 说明在那曾经是“我的乐园”的地方所发生的故事。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通过描写百草园的可玩、可爱之处, 来表达儿童的无比快乐。例如, 作者写自家后院的一个园, 园里无限生机, 无限乐趣: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 (云雀) 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分句来看, 作者采用了由高到低的描写顺序, 借儿童观察生活的眼光, 把百草园的无限趣味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从作者涉及的自然界的事物来看, 有“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 以及“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还有“何首乌”, 等等, 这些在作者的眼里充满勃勃生机、无限情趣的小东西, 给了“我”童年生活的快乐。

“光滑”的石井栏, 是长年累月从井里汲水的缘故;“肥胖”的黄蜂, 既表现出了黄蜂的肥大可爱, 又说明了孩子喜欢的原因;“叫天子”的轻捷, 是因为它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这也与儿童想与鸟儿比翼齐飞的心理吻合。而将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通过拟人的手法表达出来, 给人以热闹非凡的感受, 等等。因此, 作者将百草园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动静搭配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让人感到百草园特别可爱。接着,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则描写三味书屋的情形: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 虽然小, 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 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 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 太久, 可就不行了, 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 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 但是不常用, 也有罚跪的规则, 但也不常用, 普通总不过瞪几眼, 大声道———

“读书!”

这里先来看一下作为我国传统教育的私塾。根据记载:在教学方法上, 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 先生正襟危坐, 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 然后侍立一旁, 恭听先生圈点口哼, 讲毕, 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之书, 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 私塾中体罚盛行, 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 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因此, 当孩子们沉湎于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园子时, 免不了私塾先生的呵斥。

二、从字里行间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文章多处以美妙的语言描写儿童生活乐趣。

其一:

扫开一块雪, 露出地面, 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 下面撒些秕谷, 棒上系一条长绳, 人远远地牵着, 看鸟雀下来啄食, 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 将绳子一拉, 便罩住了。

其二: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 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 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 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 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 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 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 都有一大本。后来, 为要钱用, 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 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三、探究学习, 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何理解文中所描写的“寿镜吾”老先生?我们将摘引《中国文化报》关捷的《三味书屋主人说鲁迅与“三味”》一文介绍给学生读:

寿镜吾, 是三味书屋的第三代主人, 也是最有作为的主人。他从先人手里接过教鞭, 一挥就是60年。仅仅从启蒙了周氏一门的鲁迅、周作人这一点来看, 寿镜吾就为中国新文学创下了殊勋伟业。……

寿镜吾的办学方针之一就是传授知识, 培养有文化的国民, 坚决不讲八股文和试帖诗, 不为封建王朝培养鹰犬和奴才。……课堂上, 他那双近视的眼睛时不时向下搜寻着, 看看学生当中哪个像荆轲、聂政。他讨厌刘邦, 却非常热爱项羽, 兴之所至, 他要高诵“力拔山兮气盖世”, 那情形和鲁迅描写的“将头仰起, 摇着, 向后面拗过去, 拗过去”应该是一样的。

……

少年鲁迅和寿镜吾的思想是相通的, 至少在反对封建制度上是一致的。鲁迅受“三味”精神的影响很大, 他的身上也不时晃动着寿镜吾的影子。遗憾的是, 绍兴城在20世纪20年代比较封闭, 寿镜吾直到1929年逝世, 也不知道周树人“变成”了鲁迅, 他只知道这个学生在外做事。他曾对寿宇讲, 他的学生当中周树人是最聪明的, 不是一般的聪明, 他读书读得深刻, 作文更深刻, 他可能要成就一番大事业。

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篇八

1.课文简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是一篇讲读文章,多年来一直被作为经典文章进行解读,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散文范文。将本课作为单元的第一课也可以看出教材编撰者对这篇课文的重视,对于示范性地学习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技巧具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来练习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深入体味文章情感、学习文章表达技巧。结合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了解文章背景、理清文章思路;品读语言描写、学习写景抒情的手法;感受文章童趣、体会文中深情。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注重了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和情感熏陶的三维结合,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感受文章中语言的生动表现力,学习文章中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孩子们感受文中天真烂漫的童年乐趣,联想自己的童年趣事来激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孩子们积极健康的心态。

3.教学重难点

本课作为重点讲读课文,其教学的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学会整体感知文意,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成为教学的侧重点。本课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童年的向往和思索之意,感受文中深情成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1.相关教学理论

应该改革教师的传统教育思想,改变过去教师为主的教学观,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就要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来进行教学,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就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开展教学,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用丰富的语文素养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真正得到知识的浇灌和心灵的滋润。

2.本课采用的教法

本课教学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立足学生实际、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自学研讨式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迫切需要的知识点开展教学,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不断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语文课堂关注的焦点。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采用朗读和问题导引等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在初中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课堂阅读教学,而往往提前设计好了问题和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如何回答出自己的问题,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研读,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就无法实现学生语文阅读的高效积极开展。在不彻底的素质教育下,学生不喜欢读课外书已成了事实。阅读成了一种课上学习的“任务”,学生失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2.本课学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其实是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一种引导,这种引导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课堂阅读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其次应依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抓住“神”——主旨,然后掌握“形”——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确立多元化培养目标,让学生从中掌握阅读的方式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把握阅读的速度和侧重点,让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阅读。

四、说教学过程

1.思路设计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时,我根据散文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角度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力图突破传统的教法着力贯彻新课改精神。首先从文章的整体感知入手解读本课的写作背景,了解这篇课文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然后从学生自我研读和小组合作学习入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堂学习,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最后在审美陶冶阶段,让学生通过对自己喜欢的语句的朗读和品味,从文字中体会情感,结合学生的童年趣事的回忆,让学生感悟童年感悟人生,注重语言技能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情趣。

2.课堂教学环节

(1)课前预习

本课是重点讲读课文,在课前安排学生利用校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阅关于作者鲁迅和本课的相关资料,了解本课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先生的生平,利用工具书扫清本课的阅读障碍。

(2)课堂导入

在课堂上我首先用多媒体音频播放歌曲《童年》,由歌曲引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由此引导出本课的学习。用歌曲引出课文的学习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整体感知

首先,找同学介绍一下关于作者鲁迅先生的生平,了解本文的写作时间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篇散文创作时正是作者处于苦闷彷徨的时期,认识到这篇文章是作者回忆儿时的快乐生活和求学生涯的回忆性散文。

然后,指导学生对全文进行泛读。泛读是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结合工具书,检查学生对文章中的生字词掌握的情况,在朗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内容。

(4)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本课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主要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大段落,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个段落是:“作者眼中的百草园”。

学生们分学习小组进行研读讨论,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来思考这一段落的内容:作者笔下描写了百草园的什么景物?你最喜欢百草园的什么?说说看作者怎样把百草园的景物写得妙趣横生的?

第一个问题是训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景物描写然后进行归纳汇总就可以得出本题的答案,这一题是技能训练的重点。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审美感受能力,让学生发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然后加以表述。第三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写景手法,通过语言的表现力、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增强语句的表现力,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

第二个段落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在研读这一段落时,我也是提出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作者描写了三味书屋的哪些生活片段?你对作者在三味书屋的求学生活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谈谈作者如何来描写他的求学生活的。

第一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梳理文章中将看似杂乱的三味书屋生活,学会总结概况文章内容。第二个问题是较为开放性的题目,让每个学生谈谈自己对文中私塾生活感兴趣的点,体味作者对“苦中有乐”的三味书屋生活的深情。第三个问题还是引导学生探究散文的写作方法,力图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自由轻松愉快的对话,达到对文章主题的个性理解。

(5)活动感悟

在课堂研读结束后,我打算开展一个课堂训练活动,要求学生们根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对儿时生活的回忆谈谈自己的童年生活,发言时间为三至五分钟。通过这一活动,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永远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和求知进取的心灵,回忆童年趣事,在快乐中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篇九

教材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童年梦痕”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是作者儿童时代生活的恋歌。本文通过对百草园及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儿童时代的鲁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制度表示不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学重点

领悟本文写景的手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态度 教学器材:小黑板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以启发教学为主,配以问答法和讲授法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童年》(罗大佑),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今天我们就伴随着这首优美的乐章,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板书课题及作者)二.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确凿 záo 菜畦qí 蟋蟀 shuaì 缠络luo 竹筛shāi觅食mì 鼎沸 dǐng 锡箔bó 鉴赏jiàn 脑髓suǐ 盔甲kuī 蝉蜕tuì 秕谷bǐ 锡箔 bó 倜傥tì tǎng拗ǎo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鉴赏 倜傥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

2、学生探究: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从题目看,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那么请指出他们各自的起止段落,哪一段是过渡段? 明确: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9: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10—24: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五。合作交流,感悟探究(百草园的生活)

1.阅读1—8段,读后请同学们以“一个 的童年”说一段话或给个这几段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学生畅所欲言:金色的童年,快乐的童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1)有趣的景物;(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2、作为散文,要有文眼贯穿其中,你认为1——8段的文眼是什么? 明确:“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这几段文字的文眼。

3、学生赏读第二段,感悟探讨这段文字写景的妙处。明确:(1)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让学生分别找出写形、声、色、味,写春、夏、秋景的相关内容)

(2)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菜畦、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学生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4)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引导学生揣摩词、句,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5)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6)善于运用联想。作者由何首乌根联想到吃了便可以成仙,从而表现了百草园的有趣,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拓展延伸: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教师示例:(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环境宜人的寝室,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单是文化长廊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4、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了美女蛇的故事。下面先请一位同学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其余的同学思考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明确: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5、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明确: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拓展延伸: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请你也用上一系列的动词来介绍你曾参与的一项活动。(如溜冰、跳马、骑自行车、钓鱼等)

6、学生品读过渡段,探讨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明确:应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出鲁迅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震荡、依恋、无奈,从而表现他对百草园的眷恋惜别之情。总结:

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求知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重点理解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探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在文中的关系;讨论文章的主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百草园给鲁迅无限的乐趣,鲁迅也在一天天的长大,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婴儿他就告别了百草园,开始了他的三味书屋的生活。这节课我们首先看看他在这里怎样生活。

二、合作交流,感悟探究:(三味书屋的生活)默读10——24段,思考下列问题: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无味:(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3.分析对先生的描写

(1)你认为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明确: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2)问: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文章对这位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明确:A神态描写: 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动作描写: 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C.语言描写: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

强调:刻画人物。我们要根据中心的需要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3)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作者对他态度如何?

明确: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三.小结,并引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

孩子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在荒废的百草园,孩子可以找到自己的快乐,在枯燥无味的私塾里,孩子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快乐。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③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四、写作训练:回味童年。

童年在人生的一生中是最美好的、最难忘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童年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促进了我们的健康成长。请以“童年趣事”“金色童年”为题写一篇作文。教学后记: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

教材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童年梦痕”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是作者儿童时代生活的恋歌。本文通过对百草园及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儿童时代的鲁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制度表示不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学重点

领悟本文写景的手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态度 教学器材:小黑板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以启发教学为主,配以问答法和讲授法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童年》(罗大佑),导入新课 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今天我们就伴随着这首优美的乐章,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板书课题及作者)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确凿 záo 菜畦qí 蟋蟀 shuaì 缠络luo 竹筛shāi觅食mì 鼎沸 dǐng 锡箔bó 鉴赏jiàn 脑髓suǐ 盔甲kuī 蝉蜕tuì 秕谷bǐ 锡箔 bó 倜傥tì tǎng拗ǎo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鉴赏 倜傥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

2、学生探究: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从题目看,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那么请指出他们各自的起止段落,哪一段是过渡段? 明确: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9: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10—24: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五。合作交流,感悟探究(百草园的生活)

1.阅读1—8段,读后请同学们以“一个 的童年”说一段话或给个这几段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学生畅所欲言:金色的童年,快乐的童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1)有趣的景物;(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2、作为散文,要有文眼贯穿其中,你认为1——8段的文眼是什么? 明确:“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这几段文字的文眼。

3、学生赏读第二段,感悟探讨这段文字写景的妙处。明确:(1)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让学生分别找出写形、声、色、味,写春、夏、秋景的相关内容)

(2)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菜畦、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学生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4)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引导学生揣摩词、句,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5)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6)善于运用联想。作者由何首乌根联想到吃了便可以成仙,从而表现了百草园的有趣,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拓展延伸: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教师示例:(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环境宜人的寝室,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单是文化长廊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4、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了美女蛇的故事。下面先请一位同学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其余的同学思考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明确: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5、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明确: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拓展延伸: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请你也用上一系列的动词来介绍你曾参与的一项活动。(如溜冰、跳马、骑自行车、钓鱼等)

6、学生品读过渡段,探讨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明确:应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出鲁迅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震荡、依恋、无奈,从而表现他对百草园的眷恋惜别之情。总结:

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求知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重点理解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探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在文中的关系;讨论文章的主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百草园给鲁迅无限的乐趣,鲁迅也在一天天的长大,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婴儿他就告别了百草园,开始了他的三味书屋的生活。这节课我们首先看看他在这里怎样生活。

二、合作交流,感悟探究:(三味书屋的生活)默读10——24段,思考下列问题: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无味:(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3.分析对先生的描写

(1)你认为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明确: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2)问: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文章对这位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明确:A神态描写: 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动作描写: 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C.语言描写: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

强调:刻画人物。我们要根据中心的需要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3)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作者对他态度如何?

明确: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三.小结,并引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

孩子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在荒废的百草园,孩子可以找到自己的快乐,在枯燥无味的私塾里,孩子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快乐。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③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四、写作训练:回味童年。

10.《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篇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

(-05-24 15:36:44)

天津室教研室 曹光斗

教学目标 :

一 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二 学习两相比照的结构。

三 了解两种不同的学习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

教学设想:

一 安排三课时

二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描述百草园部分为教学重点。其中第二自然段有声有色的描写,应着重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掌握。

2.描写三味书屋部分为难点。学生对部分内容不易理解。有些难理解的词语。这部分容量大,内容又远离学生生活,不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全部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正音正字、释词、介绍作者。

2.熟读课文,重点读第二自然段。理清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 :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此段在文中的作用。

2.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提出问题:

① 这一段语言中渗透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 作者都写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什么把这些写得那么具体、生动?

③ 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的喜人?

④ 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

⑤ 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

教师归纳:

(1)点出忆写百草园的原因。

(2)①作者记事状物中无不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即百草园的乐趣和对百草园的热爱。②写了14种动植物。写的具体生动,表现儿童的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能引起读者共鸣。③用色彩绚烂的语言描绘百草园。④比喻、拟人。⑤那么多有趣的动植物足供好奇的孩子们观赏、玩耍并探索自然的奥秘,所以是乐园。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理解。

教师归纳:第2自然段通过空间顺序,生动、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以及童年生活的情趣,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3.朗读课文3──6段。

提问:

① 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过渡作用。

② 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说明什么?

教师归纳:这里含蓄说明,百草园的生活使他扩大了见闻,也受到了启发和教育。这几个自然段,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写百草园,使它增添一层神奇的童话色彩。

4.学生读课文第7、8、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第7、8两段各写了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答。

教师归纳:雪天捕鸟,冬天的乐趣。

学生朗读第7段,划出写捕鸟的方法的动词,并说明这些动词为什么用得好。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这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体会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1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析学习 篇十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经典散文,被收录在鲁迅《朝花夕拾》散文集中,这篇文章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散文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掌握散文教材的学习方法。传统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是简单粗略地让学生朗读所学文章,并解决文章当中的生字词,背诵文章第二节中景物描写的优美语句,然后直接告诉学生文章的主旨,致使学生没有真正掌握散文学习的一般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符合新课改理念中提出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新理念。教师要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散文,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会抓住作品中感人的意境和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领会散文的主旨。

一、从学生视角优化教学设计

备课不能只是简单地设计教学过程和给出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要结合编者在某一单元对具体课文的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的具体学情找到文本与学生的最佳契合点、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由于初中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有限,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并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比较困难。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训练。教师可以设计简单有效的教学步骤,如:让学生初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情感变化,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细读课文、师生共同剖析这篇散文的写法特点,如写景时的由远及近、动静结合,描写两处景物的自然过渡和准确预言等,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样,在教师有效地引导下,学生就会逐步突破教学重难点,学会欣赏散文的一般方法。教師在备课时要设想到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要以学生的视角来设计教学、从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设计问题。

二、用相关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创作的一篇记叙自己妙趣横生幼年往事的散文,为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置身于文本中的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童年乐事。例如:教学到作者描述自己在百草园的生活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几幅与百草园相似的场景:绿绿的草地、飞舞的蝴蝶配以和悦的鸟鸣声,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乐园,引导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感悟少年鲁迅在百草园里的快乐。又如:讲解到作者跟着闰土捕鸟的情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一下自己童年时与小伙伴一起抓鸟的情景,以此让学生了解作者童年在百草园的幸福生活等。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探索鲁迅童年乐事,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理解鲁迅对童年往事的怀念之情。

三、用深情朗读体味作者情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揣摩阅读语调,准确把握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让学生试着朗读“百草园的玩耍”和“三味书屋的读书”两个段落,并让学生说出在朗读时应该用什么语气?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仔细揣摩作者的心理活动,然后发现作者生活在百草园挖何首乌根、听长妈妈讲故事、跟着闰土父亲捕鸟时的生活是轻松快活的,而生活在三味书屋被先生逼着读书、面对枯燥无味的知识和死板严肃的先生是苦闷压抑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心来品味、用情来朗读,用满是欢欣和丝丝哀愁的语调分别读出作者在百草园生活与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截然不同的心理,然后得出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出自己对童年无忧无虑的生活的热爱,理解作者对腐朽封建制度的抨击。

四、用精巧作业巩固教学效果

有效的作业设计能深化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业设计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第二节写景时的由远及近、上下呼应和动静结合的写法仿写训练,写出学校的花园一角,让学生使用好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静态景物的特征和动态景物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可以让学生以少年鲁迅的心理写出在三味书屋一次挨打的经历,要求学生重点写出挨打时的心中所想和对百草园生活的怀念。通过布置这种自主探究型的作业,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写作结构,这样的作业设计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散文写法的学习,又能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让学生走进故事情节切身感受到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摧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总之,散文教学要注重走进文本,用心去体会文中的故事。教师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精致备课,优化教学设计;要创设出散文学习的相关情景,让学生融入文本的情景、用情去感悟文本的主题表达。要用精巧的作业来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掌握散文学习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析学习 篇十二

一种意见认为, 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 贯穿全文的, 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 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 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即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 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 对知识的追求, 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一种意见认为, 是对比关系, 用乐园似的百草园生活来和阴森、冷酷、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相对比, 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 表现了儿童广泛的生活乐趣, 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发展。从而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又一种意见认为, 是衬托关系, 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 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以上的意见都说得通、都有合理之处, 但第二、三种观点有对作者主旨的进一步引申, 即是当代的评论者在作者本意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加入了更深刻的思想。但我们认为, 作者鲁迅思想固然深刻博大, 但并非在每一篇文章中要体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本意不在于表现什么高深的思想, 只是作者对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 因此, 第一种理解似乎更中肯更合乎鲁迅的本意。文章前后两部分即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有所对比、有所衬托, 但其中有一条贯穿的主线, 那就是孩子的快乐自由以及这种天性不能被磨灭, 不论在什么样的处境中 (即使是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中) 这种天性都会有所闪现, 因此全文是欢乐和谐的统一。

一、百草园的童话世界

那被称为乐园的百草园实际“其中确乎只有一些野草”, 按照成年人的审美标准看当然算不得乐园, 只有按照孩子的心理即不管是什么才可以理解。我们发现孩子在百草园里不是与小朋友们而是与花、草、虫、鸟等对话、玩耍。“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这是此篇散文最经典的一段。一般老师在讲这一段时往往给学生说这一段写得好, 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拟人手法使本来没有生命的东西好像有了生命一样。但实际上不是用拟人手法就好, 这种美不是拟人手法起到的效果, 而是按照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尽管其中的事物在成年人看来可能没什么, 但在孩子眼中都是美的、美不可言, 都是活的、活灵活现。这和许多童话故事多用“拟人”手法的意思是一样的, 儿童都爱看童话故事, 是因为童话符合儿童的审美期待。故事里的花鸟虫鱼都会说话, 成人认为是运用了拟人手法, 但儿童认为它们本来就是有生命的。所以百草园的美在于意境, 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段写得好, 就在于创设了好的意境, 又把技巧融入其中, 俨然是一个童话世界。因此, 教师没有必要在这一段中条分缕析、大谈修辞效果, 而应更多的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去体味快乐、通过调动自己的童年记忆去感知、发现美, 他们的童年很可能有与童年鲁迅一样的故事, 有捉住“放屁虫”那可笑一幕, 只有学生把自己融入其中、发出会心一笑才能更好地达到陶冶心灵的目的。

二、百草园中的“鬼故事”

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评论者有不同解释, 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 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王富仁教授的观点认为体现保姆长妈妈对我的关心, 提醒我要有自我保护意识[1], 是有道理的。但我认为, 除此外, 还在于这是作者有关百草园记忆最深的故事, 而且增加了另一种神秘氛围, 引发作者的多重联想。“美女蛇”的故事和传统中的“鬼”故事本质是一样, 它其实是一个“男女约会”的故事。只不过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把故事中的人物“妖魔化”、丑化了, 尤其是女性主动的。因为传统的封建礼教伦理道德不允许自由约会。这个故事中的女性就被妖魔化为一个人首蛇身的怪物。在这个故事的叙述中, 叙述视角是有转换的:由单纯的儿童视角转为讲故事的人、孩子和作为成年人的作家的视角相互交织。从故事讲述人长妈妈的视角看表现的是对恶的惩罚;听故事人仍然采用儿童视角, 表现了怕与渴望的心理以及对神秘的深刻记忆;从隐含作者的视角看表现了对胆小怕事的退缩者和因嫉妒或精神压抑而变态者的嘲讽, “他虽然照办, 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 这是成年的叙述者突然插进来评论:这家伙自讨苦吃!最后这一层和《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最后对法海的评价是一致的。这一段视角的转换游弋自如, 显示了鲁迅高超的叙事的技巧。

三、猜测被送到三味书屋的原因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 而且还是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 也许是因为将砖块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 也许是因为站在市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这一段真实地展现了孩子的心理, 认为被送去读书是由于顽皮即所谓做错了事, 因为这些“顽皮”家长平时是不容许的, 所以送去读私塾甚至最严厉的私塾是做错了事对自己的惩罚。这种儿童式的想象和推理正是童年视角的巧妙运用, 初中的孩子也许都会有类似的、让他们记忆犹新的事情, 这样就拉近了和鲁迅的距离。

四、三味书屋中的别样乐趣

这一部分写到三味书屋固然不如百草园自由好玩, 但也有许多意外的、别样的乐趣, 先生的自我陶醉、孩子们开小差、做小动作甚至出去偷偷玩耍, 层层写尽了孩子追求自然、追求快乐自由、灵魂解放的天性。先生固然反对但也仅仅是“大叫”一声而已, 并无更加严厉的惩罚, 三味书屋比之百草园固然有些单调乏味, 但作者并没有把它写成囚笼、地狱, 没有大痛大恨, 况且大家都已经把读书游戏化了。正是这种热闹好玩起哄似的读书、先生朗诵的得意、单纯的读书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染孩子, 总之:这一段“他只是把教师的教学法写得很菜, 却没有把他的心写得很菜”[2], 所以前后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 贯穿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 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 也是本篇散文意境美和韵味美的所在。

“后来, 因为钱用, 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了, 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最后这一段是成年口吻和视角, 尤其是最后一句话表现了对美好童年逝去的伤感和留恋。

摘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后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 贯穿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 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 也是本篇散文意境美和韵味美的所在。而童年视角的运用是解读本文的关键, 也是拉近与学生距离的有效方法。本文从百草园的“童话世界”;百草园中的“鬼故事”;猜测被送去读书的原因;三味书屋中的别样乐趣等方面解读童年视角的运用。

上一篇:2017-18反恐演练方案下一篇:保险学试题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