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以人为本 探究语文教学改革之路

2024-07-15

立足以人为本 探究语文教学改革之路(共6篇)(共6篇)

1.立足以人为本 探究语文教学改革之路 篇一

立足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仪陇县来仪小学校

一、当前教育课改的背景及趋势

近年来,课堂教育改革风起云涌,如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昌乐二中的“二七一”模式,教改名校的探索与举措、成绩与经验,令人振奋。反观我县广大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问题重重:一是新教学理念滞后,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重讲授、灌输,轻自主、探究,重知识、轻技能;二是教学方式呆板、枯燥,遏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抹杀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沉闷,学生思维凝固,参与度不高,教学效率低下;三是过分关注分数,大搞题海战术,挪用课外时间,增加学生负担,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极关怀。四是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自主性差,学生不善于沟通交流,封闭自卑,不接受他人意见。五是学生知识面狭窄,获取知识能力低下,学习习惯差。不争的事实让人警醒,我们必须改变这费时低效、沉闷枯燥的课堂。作为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凭着职业使命感,凭着对教育的热切和执着,我们走上了初中数学课堂改革的征途,力求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二、我校课改模式的构建

(一)、研读理论,潜心揣摩

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都需要理论的支撑,都是在汲取消化前人实践成果基础上的深化。为此,我们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等多种渠道,阅读《建构主义》、《多元智力》、《尝试教学法》等理论专著,剖析课改前沿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课改经验。我发现他们特别注重学习自主性和课堂开放性,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遵循了教育规律,契合了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确定“先学后教”为课堂着眼点,以小组合作为平台,实行“363”自主导学模式。

(二)、改变课堂,亲历实践

1、宣传动员,增进师生认同,营造课堂模式改革良好氛围 首先进行了课改宣传动员,介绍社会的发展趋势,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同时,也谈到传统教育的弊端和存在的问题,更绘声绘色介绍了很多学校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改革。在此,提出了三线三疑六步课堂模式改革的设想,讲述了新教学模式意义,从而取得师生的认同。

2、合理分组,搭建课堂模式改革平台

(1)、科学分组: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AA/BB/CC)三个层次的学生。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竟争的宽松环境。设定6人为一小组,小组长由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2)、合理分工:组内设置学习组长、纪律组长、卫生组长、作业组长、汇报员、记录员。学习组长是组内的核心,是小组的精神领袖和学习榜样,负责安排和督促组内活动和任务。纪律组长具体负责小组成员的按时到校,本组课堂纪律和讨论秩序,避免出现偏离话题的现象,做好记录,同时代表本组举手争取展示机会;作业组长负责该组同学按时记好作业记录,督促按时交作业,并对作业质量负责,督促作业不合格的小组成员按时完成补写;卫生组长,负责本组的值日分工和检查督促,保持本组区域的卫生整洁。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所有的成员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每个人在小组的学习以及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其结果不仅对个人负责,同时也是对小组负责。

(3)、小组文化建设: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组名、组徽、组训、组歌。每个小组要根据自己小组成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小组合作规则。小组合作中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要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

(4)、小组培训:定期对小组长培训,加强互助意识的培养,加强团结意识的培养,让组长学会帮助差生、教会差生。对成员展开了分层和集体培训,主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能力。制定了一份《小组合作学习指南》,人手一册,定期学习。

(5)、小组合作学习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的动力核心是竞争。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之所以先进,在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小组之间和同一小组之内而言,就是在学生和小组之间要展开竞争。所以,建立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和评价方案是非常重要的。我制定了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方案,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成绩纵比,课堂行为横比。我们采用组内自评和班级考评相结合的方式。班级委员每天考核小组的课堂行为,根据小组每周积分评选周优秀小组、优秀小组长。组内各组长每天考核组内成员,根据组员每周积分评选小组之星、帮扶之星。每期评选一次最佳小组、最佳小组长、最佳小组之星、最佳帮扶之星。每周的小组课堂行为考核积分纳入小组成绩评比,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3、改变传统课堂,奏响课堂模式改革美丽乐章 第一步,激情导入、展示目标。用生动的情景和饱满的精神面貌导入新课,然后出示本课目标,目标里有学习内容、重难点、学法指导、时间限制。

第二步,自主学习、预习交流。学生根据学案(教辅)自主阅读文本,找出生词句型,标注含义,完成预习提纲。把一些疑难点放在组内交流讨论,记录员记录下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第三步,合作探讨、教师精讲。汇报员向全班汇报组内未解决问题,同学相互释疑,教师点拨精讲,强调本课难点、考点。

第四步,达标检测、当堂评价。教师检查重、难点掌握情况,组内成员相互测评,A层帮助C层掌握难点,完成当堂练习,组内互相评改,找出易错难做之处。

第五步,小结归纳、巩固提升。组内整理归纳本课知识点、重难点,记录到笔记本上,根据组员的层次独立完成课后作业,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构建三线三疑六步课堂模式及“363”自主导学模式。

1、三线三疑六步课堂基本内涵:

“三线”是三线三疑六步课堂的经络。一是知识建构线,体现学生三维目标的分级达标落实过程,学生自主获得知识,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建构知识流程图;二是学生活动线,体现在以小组合作交流为载体,通过自学、互学、群学,实践探究,交流互动等学生课堂行为;三是教师导引线,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预设引导,点拨提升。这三条主线贯穿课堂始终,互为支撑,互为交叉。其中知识建构是目的,学生活动是根本,教师导引是推手。

“三疑”是三线三疑六步课堂的三个基本环节。自主生疑、合作解疑、运用检疑

“六步”是三线三疑六步课堂的骨架。一是激趣导入、展示目标,二是自主学习、预习交流,三是合作探讨、教师精讲,四是达标检测、当堂评价,五是小结归纳、巩固提升。

2、自主导学课堂基本理念: “我自学我成长,我合作我成功”、“好习惯,好人生”、“我参与、我快乐”。

3、三线三疑六步课堂基本原则:

民主性原则。教师不再是知识和课堂的统治者,要充分相信学生、发动学生、组织学生、发展学生,学会与生对话、与生探讨、与生成长,创设民主、宽松、自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创新性原则。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尊重学生奇特多样的思想,营造学生张扬个性的氛围。

全员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差生,尊重差异,分层施教,提供平台,培育信心,争取让每一个人成长。

主体性原则。把学习的权利、空间、机会、快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主体、主人。

合作性原则。师生、生生、组生、组组相互合作、互补共赢,相互点评、补充、借鉴,达到思想交锋,人格感染。体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团结协作,共筑战斗小堡垒。

4、三线三疑六步课堂基本特点:知识习得与能力培养并重;过程评价与分数考核并重;教师点拨与学生探究并重;全面参与与个别帮扶并重。

5、三线三疑六步课堂关键制约因素:学生自学的程度;教师开放的程度;小组建设的程度;学法训练的程度。

6、三线三疑六步课堂的基本要求;明确目标、明确任务、明确时间、明确难点、明确学法、明确效果。

2.立足以人为本 探究语文教学改革之路 篇二

一、能力的培养应以本为本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其中能力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种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理论观察、分析、评述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史料的能力,创造性历史思维的能力等。而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都应从课本出发。

1. 掌握历史知识,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基础知识的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是高中阶段历史教学能力培养最基本的要求,其层次较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此类问题尽可能自己少讲,尽量让学生多看书,指导学生自己去掌握这些知识。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图文并茂,条理性强,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掌握,教师只要稍加提示即可。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一些课外知识引入课堂,以活跃课堂气氛,这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把握分寸,紧扣教材,切忌夸夸其谈,冲淡主题,否则学生掌握的就只是一些片断,而非系统的历史知识。

2. 运用理论观察、分析、评述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评价重大历史问题,它同样应立足于教材。如中国古代史中如何评价武则天的统治。谈到武氏的统治很多人都会看到其残暴的一面,对此,教师切忌大肆渲染,而应结合课本,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根据教材内容可以看出士族是一个腐朽、寄生的阶层,在隋唐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而武则天的统治手段之一就是利用庶族地主势力打击士族地主,所以武则天的手段有其进步的一面,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其进步性还应是主要的。另外教材明确指出:“武则天当权半个世纪,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其统治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3. 运用史料的能力,即史料分析。

这方面的能力训练更应立足课本,且重在平时。教学讲解每一节新课时,都涉及史料分析,所不同的是,面对的史料是教材内容。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问题,其难易度可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分析作答,教师最后加以适当总结。这样做,既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又能非常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材的讲解是经常性的,所以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经常性的,久而久之,学生运用分析史料的能力必然有较大提高。如教师在讲述“七七事变”的背景时,可让学生阅读该部分教材的引言。从日方来看包括以下方面: (1) 实现蓄谋已久的吞并中国、独霸亚洲、称雄世界的既定方针; (2) 华北事变后,日本积极扩军备战,1936年制定了所谓“国策基准”的侵略计划; (3) 1937年为摆脱经济危机造成的困难,决定发动战争。同时再指导学生分析中国方面的情况,可以看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同时,教师也可以此为契机,把“七七事变”的背景与“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背景作比较,从而培养学生比较历历史史问问题题的的能能力力。。

4.创造性历史思维的能力。

创造性的历史思维其实就是如何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以作出正确的决策。在现行教材中有许多创造性历史思维的典范可供我们学习, 如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就是光辉的典范。同样,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也不乏此类典范。例如: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体制改革, 它是否走资本主义道路?教材指出:“它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些环节, 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中可以看出改革只是生产关系中某些环节的调整, 如管理环节、分配环节等, 但并不是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性质, 所以在农村, 土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 农民只享有使用权, 城市中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国家 (少部分企业资产拍卖转让) , 因此, 我们走的还是社会主义道路。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是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经济学说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 这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又如对一国两制的分析, 教材指出它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 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港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 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创造性的战略决策。从结果来看, 它有利于香港、澳门和平回归, 实现了港澳地区的平稳过渡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大业完成, 值得充分肯定。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地发掘教材中的此类问题, 特别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发掘此类问题。通过这些范例的学习, 培养学生创造性历史思维的能力, 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二、答难质疑同样应以本为本

许多师生所涉及的难题,在不少场合下,都未结合教材认真分析,如深入教材加以探讨,这些难题便可迎刃而解。另外,学生掌握的历史信息主要来自课本,理论素养又不够,所以教师在答难质疑时应尽量以本为据,这样更能增强其说服力和感性认识,同时还能起到培养学生分析教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作用。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乃至出现短暂的春天,分析其根本原因,许多人都认为应该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仔细分析教材就会发现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首先,该节教材第一段就指出辛亥革命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等措施,使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民国初年出现各种实业团体形成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新热潮。由此不难看出,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实际上在民国初年就已经开始了;其次,教材第三段明确指出:“欧洲列强暂时对华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商品和资本都有所减少,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很显然,外部条件不足是构成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3.立足以人为本 探究语文教学改革之路 篇三

一、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笔者组织了高三年级八个班约三百七十位学生的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对学生的“写作态度”(见图1)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很显然,上面表格反映出写作课堂教学中令笔者困惑的两个问题:

1.由于我校生源素质不理想,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差,在“写作态度”调查卷的“我期待英语写作”调查中,24.1%的学生表示不同意此观点,表明学生写作态度倾向比较消极,其中甚至有5.1%的学生非常不乐意写英语作文,可见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严重。

2.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63%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出现“头脑空白”的现象。可见,科学的写作课教学设计,高效的课题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至关重要。

二、理论基础

“合作学习”是一种为学习者创设学习环境,指导他们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提高个人学习效果并达成共同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体系。具体来说,合作学习采用 “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编学习小组,力求组员在性别、背景、性格、学习风格、学业成就等方面有所不同,使之能优势互补,且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分工明确,通力合作。

“探究学习”主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相关知识对某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它强调学生是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主体,教师应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个人潜能,培养问题意识和分析能力。

三、“导学探究,民主高效”写作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必须树立和坚持 “导学探究,民主高效”的教学观,大胆创新與构建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笔者尝试构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六步法”教学模式:课前导航、情景导入、范文分析、共同协商、独立写作、编辑修订。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应遵循 “导学探究,民主高效”的原则。整个教学应涵盖四个方面:加强基本技能——培养核心技能——发展拓展技能——练习合成技能。在加强基本技能方面,教学重点是主题相关词汇,句型等基础知识。在培养核心技能方面,教学关注点转向通过 “同类型不同主题”文章的对比与对照,掌握同类型文章在谋篇布局方面的相似点。在发展拓展技能方面,教学中心是将 “同主题不同类型”的文章进行对比。在练习合成技能阶段,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的写作能力。

四、“导学探究,民主高效”写作模式对培养英语写作能力的效果

1.写前充分铺垫,保证课堂上有效写作与修改时间。首先,写前充分铺垫,让学生有话可写,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架,鼓励学生通过模仿和创新写出自己的作文.写前充分铺垫,使学生“整入整出”。

2.“同伴互评”“以评促写”发挥学生主体意识、体现“后教”本质内涵。传统的“灌输式”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发挥主体意识,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敏感性.“协作探究”写作模式主张学生通过“同伴互评”与“互评反馈表”对作文进行评价,组内互评,并根据 “互评反馈表”修改文章。注重写作过程的教学,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3.“协作探究”降低写作的焦虑感,促进优势互补。 对于基础薄弱、恐惧写作的学生而言,提供了及时扫清写作障碍的机会。同时,合作学习小组的编排注意到了学生原有英语基础等个体差异,学生在选材、构建段落、布局篇章等方面通过互动和问题探究得以优势互补,从而创作出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文章。

笔者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发现该模式的教学效果令人满意。通过学期初和学期末作文得分情况对比,学生有了显著的进步。笔者反思该“导学探究,民主高效”写作模式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通过协作探究、沟通协商,体验整个写作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写作技巧与方法,而且获得了思想上的提升和个人素质的完善。

参考文献:

[1]Badger,R.& White,G.A Process Genre Approach to Teaching Writing.ELT Journal,2000.

[2]Zamel.V.The Composing Process of Advanced ESL Students:Six Case Studies.TESOL Quarterly,1983.

[3]韩金龙.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体裁教学法[J].外语界,2001(4).

4.立足以人为本 探究语文教学改革之路 篇四

立足科技以人为本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

正泰集团公司是一家以经营工业电器为主的民营股份制企业,创办于1984年7月.2000年,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42亿元,综合实力名列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第7位.“正泰”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作 者:肖猛 作者单位:刊 名:中国机电工业英文刊名:CHINA MACHINERY & ELECTRONICS INDUSTRY年,卷(期):“”(18)分类号:关键词:

5.立足以人为本 探究语文教学改革之路 篇五

关键词:高三数学,复习,注意问题,成才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把握重点内容

众所周知,最近几年高考数学的题目越来越新颖,要求学生具有灵活多变的能力。很多师生就将重点放在了一些难度较高的综合题上,以为多做难题才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就相对薄弱。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很多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并没有对公式的推导进行详细分析,导致学生对公式、概念的由来不够了解,或者只讲一两道例题就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来锻炼解题思路。但是其效果是非常不好的,因为很多概念的由来本身就包含了非常重要的解决思路,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将思维逻辑表现出来,没有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内涵,只想通过大范围做题理解其中的道理,结果是不尽如人意的。大部分的学生都理解不了其中的方法、规律,导致解题思维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甚至在解题的时候死板套用公式,使原本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化,解题方面的正确率比较低。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重点强调的就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其实,近几年来高考数学的考题走向已经表达非常明确:高考前的复习一定要在全面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内容,不能将注意力用在一些并不是本质问题的知识点以及一些难题、怪题上。在高考数学中,考察的主要方面就是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一些解题技巧和方法。在数学试卷中,大半部分内容就是选择题、填空题,主要考察的就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算能力。但其命题的叙述或选择通常起到诱导作用,在这些地方犯错误的比例很高。因此,教师一定要将基本知识的问题重视起来,加强学生的基本知识训练,否则在考试中就会出现判断失误的问题。其实从本质上来讲,最近几年的高考数学,对基础知识的考察更严格了,所以,只有对基础知识掌握非常好的同学才能做出正确的解答。

另外,试卷上的题目数量很大,很多学生会出现答不完卷的现象。影响试卷完成程度的因素有很多,能力的大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熟练,都会对试卷的完成有所影响。综上所述,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提高同落实基础知识一样重要。要重视讲解公式原理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解答的过程。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在推理的过程中形成的。只有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才能让知识网络贯通。

二、以教学大纲为基础,重视课本的教学

高考前的复习工作,虽然在时间的安排上非常紧迫,任务量也非常重,但是绝不能同教材分离。一定要以大纲里的教学重点为主要依据,充分了解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所占的比例。目前,高考复习中一个很严重的现象,就是很多学校在复习时脱离了课本中的内容,而是在数量庞大的题海中寻求成绩,想通过做题数量的多少来提高高考的成绩。所以,目前就出现师生淹没在题海中的现象。通过做大量的练习题以求在考试中得到一个理想的成绩,课本被扔在了一边,似乎变成了一种多余的物品,上述做法的后果就是师生承担了过重的负担。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降低师生高考复习时的压力,命题组在过去几年做了很多引导性的措施,以提高教学的质量。高考中的题目,几乎都同课本息息相关:有的是利用课本中的例题、公式的证明,有的是将课本中的题目进行了组合,还有的是课本中的试题稍作变形。假如说命题组随机从课本中挑出一二道题作为考试题视为猎奇的话,那么很多年的高考中都会出现课本中的题,可见出题人的用心良苦。

通过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能够看出,高考的考试方向已经明确定位在了课本上。只有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好,才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因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一定要以课本为主,以教学大纲中的重点为主要复习内容,不要将目光放在一些大多数学生解答困难的题目上。高考前,首轮复习的重点必须要建立在教材上,要讲解公式等知识的发展起源,引导学生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知识架构。在适当讲解某些课外难题的同时,要以课本中的例题作为重点。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进行深层次剖析,举一反三地将例题进行拓展,通过引导式的教学,使学生能对基础知识有一个全方位了解,能够在此基础上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理解问题的综合能力。有位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定要重视习题中知识的拓展,通过解决一道习题,拓展为在此基础上提出类似的问题。而这种方式会扩大解题的思路,促进学生养成类比的能力,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高考中的试题再次说明:复习一定要以课本为重点,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

三、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最近几年的数学考题不仅和教材的联系越来越多,在解题的思维和方法上也变得十分有讲究。有很多问题的解题技巧性很高,解题的方式也比较灵活。因此,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就要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去完成其他的题目。通常答题的思想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转化、分类以及类比的思想,而方法可以分为:配方法、反证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以上这些思想以及方法在数学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中都有涉及。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以教材中的内容为讲课时的重点,加强对数学思想的培养,同时在考前的复习中,除了总结归纳基础知识以外,对学生的解题能力也要重点把握。

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在解题的过程中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出来,扩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克服盲目性。在完成解题过程之后,还要重视反思和总结工作,将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另外,考试之前的总体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解题的思路。对于应用题,应该在讲解的过程中细致化,能够渗透到学生复习的每一个细节中去,强化学生的解题意识。教师要在讲课的过程中,对解答数学题目时的思想过程加以引导,这样做能使学生的解题思路明确。只有做好这些工作,学生在考试中才能灵活地对题目进行正确解答。

四、深入分析《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组命题的一个重要参照,而《考试说明》的具体化表现就是考试试题。只有对《考试说明》理解透彻,同时对高考试题进行详细分析,才能有效缩小平时教学与命题者理解《考试说明》的距离,更好地克服自身的盲目。这样,教师在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的时候,才能有说服力。例如,《考试说明》中有这样一段话:考试一共分为四个程度,这四个阶段由低至高分别为了解、理解、掌握以及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但是,怎样区分这四个阶段,在《考试说明》中并没有确切的概念。另外,在《考试说明》中还写道:高中考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所说的这些能力,应该怎样具体地进行划分,只有对试题进行更深入研究才能明白。经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对《考试说明》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对近两年的考试题目进行分析是特别重要的。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研究《考试说明》、分析高考数学题目的时候,不能有“猜题押题”的行为。例如,有一种说法是考试题具有周期性:最近几年高考中涉及了哪些知识点,今年就不会涉及,而在过去没有涉及的今年就会出现。经过统计最近几年考试题目能够看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一定要避免。

6.立足以人为本 探究语文教学改革之路 篇六

钳工在机械制造与加工领域也算得上是一个“古老”的工种。作为机械制造与加工领域中唯一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钳工的理论与实习教学一直处于比较落后、陈旧的阶段,可以说是数十年如一日。由于主要实习内容是传统的常规操作,与日新月异的现代制造与加工技术形成较大的反差,加之实习条件艰苦,学生明显表现出对钳工实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抵触情绪,在实习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有的认为,钳工已经与目前高效率、高精度机械制造与加工领域产生较大的差距,应该淘汰这种落后的加工方式。对这种不正确的观点,我们应引起足够重视,因为它会使传统加工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而且从思想上影响他们对机械制造的正确认识。若不及时加以引导,任其扩散,从长远看对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不利。因此,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目前这种状况,我们逐步做了如下几点探索与实践。

一、注重兴趣培养,强化基础训练

利用学生刚接触钳工这个专业的好奇心,讲解钳工的发展历史,加深对钳工的认识。让学生明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钳工工作已被机械加工所取代,但它作为机械制造特别是机械装配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序,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实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讲解示范,使学生对每一个实习课题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有了兴趣,就能积极地参与到课题练习中去,从而把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在划线、錾削、锯锉削、钻扩孔、攻套丝等钳工的基本课题教学中,利用设备、工具、成品工件进行系统讲解。在课题的训练中,用一些生动的小制作实例来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把枯燥乏味的实习操作和基本功训练,融入无限兴趣的制作体验之中,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和实习的内容,而且能提高对钳工实习课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实习热情高涨,没有了畏难情绪。学生之间的学、比、超,贯穿于整个实习教学之中。教学中,要结合实物的演示,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实习兴趣,找出每一个实习课题的兴奋点,使钳工的基本功练习和实习课题,在兴趣中完成,这对提高实习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手段

现行的钳工专业基础课教材,与现实工业企业生产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创新,结合教学进度,及时为学生讲解现代工业的发展水平与方向,介绍一些新设备、新工艺的作用,拓宽学生的视野。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实习的兴趣。比如在锯削课题的教学中,给学生们讲解锯削的演变与发展过程、工厂同类操作的锯床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方向;在锉削课题的训练中,给学生讲解锉刀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明白:锉削虽然传统,但在现代的设备维修和装配中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钻、锪、扩、铰孔的课题训练中,生动地讲解各种钻头的工作原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讲解,拓宽了学生对钳工操作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利用多媒体的演示,形象化地让学生观看钳工各个课题的操作过程,播放历年来钳工技术比武录像进行观摩。利用生动的影像,把每一个课题的操作形象地分解示范,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每一个操作要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掌握好实习操作技能和提高实习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坚持一体化教学,做到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有机统一

一直以来,技工学校的理论与实习教学都是截然分开的。遵循的都是先理论后实习的教学计划,理论教学在教室,实习教学进车间。也就是先有理论后有实习,在理论的指导下去实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会造成理论与实习的脱节,学而不用,用而不学。而一体化教学,可以做到在同一空间和时间使理论和实习同步进行,车间就是教室,教室亦是车间,使理论和实习充分融合,淡化了理论与实习的先后顺序,达到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认识过程的同步性、理论和实习的交错性。它不是把教学教程简单化,而是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室的车间,要有能满足课堂教学和学习的环境,还要有能满足实习课题训练的操作工位,做到学即用,用即学。学生在课题的训练中,利用所学知其然,而老师能及时总结学生在实习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然后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有针对性地给予讲解,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做到了理论和实习的相互补充和促进。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也激发学生在实习课题的练习中一试身手的操作激情,从而实现理论与实习教学的有机统一。

四、强化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上一篇:领导与艺术形考作业二下一篇:学校领导干部考察现实表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