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清高》创新(精选2篇)
1.《漫话清高》创新 篇一
漫话清高 教案
漫话清高 一、点击目标 1 了解“清高”的内涵及历史上的清高人物。 2 思考“清高”的当代意义。 3 学习随笔的写法。 二、锁定重点难点 1.了解“清高”的内涵。 2.当代人如何面对“清高”。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金开诚,男,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1年入社,曾任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会员。第八届中央常委,第九届中央副主席,中央宣传部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部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二)自主 合作 探究 1.自读感知 (1)课前要求学生上网或进图书馆查阅课文所涉人物与清高有关的故事:许由,陶渊明、林和靖、倪云林、李白、孟浩然等。课堂上,学生推荐代来分别讲述.老师相机补充。 (2)学生浏览课文.概括段意: 第1节:释清高。 第2节:传说中第一个清高的人的事迹。 第3节:清高与富贵无缘。 第4节:纯正的清高者陶渊明. 第5节:要享有清高之名,必须有才。 第6节:评定清高是相当严格的。 第7节;评定清高的标准是模糊的。 缩8节。当代应如何扬弃“清高”这一概念。 (3)由以上概括可把文章分成哪两部分? 【明确】 一(1――7)清高在古代 二(第8节) 清高在当代 2.研读探究 (1)许由、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明确】许由的例子说明“清高”与显贵无缘,陶渊明的例子说明清高与富贵无缘。 (2)李白、孟浩然的`例子又分别说明了什么? 【明确】李白的例子说明了评定清高的样板是相当严格的。孟浩然的例子说明了评定清高的标 准既严格又模糊。 (3)学生齐读第8节,分析作者认为“清高”在当代有什么积极意义? 【明确】作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有的人并不能发财致富,有点清高可使人失意时获得心理平衡; 成功人士有一点清高可以使人清白正直,不利令智昏,这都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4)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清高”谈一谈。 “清高”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特有的概念,同样以“清”构词,并且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 一个词是“清贫”,它更明确地暗示了“清高”中“清”的含义,那就是对功名官贵的不屑态度。今天我国 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涌现出一批批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杰出人士。当然.事业上 的成功不同于古代的“功名富贵”但还是有类似之处,那么,如何看待别人的成功?如何在成功面前 保持正常、理智的心态?本文作者开出的一剂方子是“清高”, 这正是作者写本文的出发点所在吧。 读者也许会嫌“清高”迂阔,不敷实用,可是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不少 东西是可以古为今用的,注意采取和吸收,有助于我们社会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3.品读鉴赏 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明确】这是一篇文化随笔,也是一篇说理散文,文题中的“漫话” 最能体现本文文体特点,作 者文笔飘逸灵动,材料翔实,事例精当,记叙,说理,抒情有机融合,论证层层深入,例证令人信 服,体现了学者渊博的文史知识和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
2.试析《漫话清高》中的几个难句 篇二
“清高是个褒义词,但也不算很高的评价,然而古人评定清高却又是相当严格的;说严格却又没有明确的标准,因而相当模糊。”
这是文中的难句,也是解读全文的关键句。理解此句,需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1.文中清高的标准是什么?
文章第三段中说清高与富贵无缘,并举诸葛亮等人为例据,“汲黯、苏武、魏征、颜真清、史可法等,都以高风亮节著称于史,但也因做官而不被评为清高”。似乎由此可推论“做官”与否可作为评判清高的标准,但“做官”是吗?请看后文所举李白及孟浩然例,“例如李白,只做过短短一段宫廷诗人”却未被评为公认的清高样板,“原因可能是他有时用世之心过于急切,又极为自负,比较缺乏恬退风度”。而孟浩然就根本没做官,仅写了几句干谒诗便遭到后人耻笑,认为其“求援用世之心极为明显”,也没能成为清高的样板。可见做官或者求官只是一种外在的表象,而起决定因素的应是文中两次出现的“用世之心”,即对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的认同及身体力行的程度。在一个官本位的社会传统里,读书人奉行的是儒家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学得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追求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业,获得的理想效果是“立功、立德、立言”,其中首要的是“立功”,即为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赢得身前生后名;即便是只做一个小草民,也要积极参与社会,因为“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就是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而衡量清高与否,就是看你与这个主流的取向偏离得有多远,偏离得越远,偏离得越主动、越坚决彻底就越清高。
我们可用这个标准再来衡量文中的例子,比如诸葛亮,当他高卧隆中之时,可以称作清高,因为他处于隐居出世的状态,偏离了主流的价值取向;而当他成为蜀汉丞相了,再不是社会的旁观者,积极参与建功立业的时候,他就回归到了世俗的航道。也许此时诸葛亮依然“清高”,但这时清高可能仅仅只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代名词,冰山一角而已。大凡古代士人,都有一些清高之气,比如高喊“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屈原,夹在新旧党派之间、不知委曲求全、独因满肚皮不合时宜的牢骚而远贬蛮荒之地的苏轼,还有文中所举的汲黯等人,未尝不清高,但他们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掩盖了这种清高。要说偏离主流价值取向最彻底的还是遗世寂居的隐士,所以文中所举清高事例多是隐士,本文倒更像是一篇专写隐士文化的随笔。
2.人们对清高的评判为什么相当模糊?
了解了文中清高的评判标准,就能够轻而易举的解决为什么古人评定清高相当模糊的问题。因为“用世之心”是一个很主观的概念,一者很难用科学的方法来定性定量的分析衡量,做官一年与做官多年,求官一次与求官多次,写一首入世的诗与写多首究竟有多大的质的区别,谁也说不清楚,也许只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区别;二者在一个群体当中,缺少了明确的度量衡,人们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感性出发,评判越发模糊。就拿陶渊明与孟浩然的例子来说,孟浩然一辈子不曾出仕只在张九龄手下做了很短时间的幕僚,这应当于其清德无损;且还因喝酒而失约,错过了做官的机会也不恼,却仅仅因几句干谒诗和落第后的几句牢骚就不能成为清高的样板。而陶渊明年少即有“大济苍生之志”,一生中有将近十三年的时间与官场脱不了纠葛,近四十岁了还曾有言“脂我名车,策我名马,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这与孟浩然的干谒诗相较,哪一个用世之心更强烈好像很难判断。也许只不过是因为孟诗写得太直露,赤裸裸的,丢了读书人的架子,让后人笑话了。再说,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有哪个读书人没有点“学而优则仕”的想法呢?委身于经济之道,留意于孔孟之间是必然的选择,要比较谁的用世之心更少很困难。所以公认陶渊明为样板而放弃孟浩然,并不是一种理性的科学的评判,而只是一种感性的喜好而已,这种喜好本身就是模糊的。
3.为什么人们会褒扬清高之人?而清高又不算是很高的评价?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看看历史上的清高之人主动疏离社会主流、选择清高的理由。这些理由不外乎这样几条:一、生性淡泊,性本爱丘山;二、往往求官而不可得,身处下僚;三、官场不得志,受排挤倾轧,怀才不遇;四、生逢乱世,手无权柄,身如飘萍;五、看惯宦海沉浮与兴亡,心生忌惮或厌倦。这其中除了第一条与社会因素没有关联,其他的几条都可算作客观原因。如被评为“纯正的清高”的陶渊明,生于门阀制度极严的魏晋时期,祖辈没给他留下太多的恩荫,又遭遇乱世,一介书生,进不足谋国,退不足保家,挣扎了十多年,最终在对现实的绝望中挂靴而去。也就是说,古代的读书人绝大多数选择清高都有着迫不得已的原因,往往都是对现实不够满意甚至深深厌倦,或者走投无路,又不愿违背自己的人生原则,想保持住自己个体精神的洁净与自由,所以,在既贫且穷的处境之下,清高就成了他们的精神底线和堡垒。也就是,在他们最“穷”的时候,至少还有一个完整的真我。
人们之所以赞扬清高之人,首先应该是对这类人独善其身、不苟同于世的精神的肯定,对他们不慕荣利、轻却富贵的勇气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当现实不尽如人意时,这些清高的样板能给失意之人带来些许精神的安慰或者鼓舞,让他们保全自我的尊严。
那么为什么清高又不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呢?首先,社会主流并不提倡这种对社会不作为的态度。清高之人会带来消极影响,消解社会整体的上进心,而社会需要的仍是杜甫式的积极参与者,无论穷达都要兼济天下。儒家赞颂的人生观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即便是撞得头破血流,也要固守大义,这个“义”则是以牺牲个体精神为前提的。所以清高并非一种值得大书特书的品行。再者,清高所带来的世俗的回报太少,选择清高也就相当于拒绝了社会所认同的游戏规则,那么清高之人理所应当成为边缘人群,他们往往或贫或穷,人微言轻,不可能在社会上造成巨大影響,于入世的人来看,并非明智之举。就拿陶渊明来说,他拒官求了心安,但一家子却饿至乞食。也许当时的道德拒绝的只是“不义而富且贵”,正当的富贵还是人生的首选。
“这美谈又反映了古代士人相当混乱的价值取向。唐尧是人人称颂的圣君,圣君是因为给天下人办了好事所以受到称颂;然而他所选的接班人却不愿为天下人办事,不愿办事却同样受到称颂,真不知是什么道理。”
这是一个解说关系的句群,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具体阐释,所以理解“这美谈又反映了古代士人相当混乱的价值取向”一句为鉴赏关键。
首先应弄清“古代士人”这一概念,“士”在古汉语中义项较多,从文中所举人物来看,应是具备了做官资质的知识分子。这是一个精英社会群体,在上为士大夫在下为士君子。
其次看他们的价值取向,传统的士人一般都同时具备儒家的入世与老庄的出世思想,前者是在社会上拼杀报国的大纛,后者是保留本我精神的法宝。许由的不屑为人君的举动正是后者极端的表现,所以基于这一点,他们称颂敬仰许由的清高绝伦。
但真要这些士人们“绝尘而去”,还需要非常的外界因素,孔子言“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其中对归隐立了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即“邦无道”,也就是说如果处在一个清明的时代,那就没有归隐的外在理由,要是此时归隐就违背了儒家观点。而许由所处的正是这样一个时代,唐尧是传说中的明君,身受臣虏之劳,却只取监门之养,与百姓同甘共苦,那个时代多少读书人渴望重现,杜甫就曾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许由却洗着耳朵归隐,这种做法远远超过了庄子把功名视作腐鼠,有矫枉过正之嫌,如果以儒家入世的观点来衡量,一个过分自我、缺乏牺牲精神的许由就应该受到后代士人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