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2024-08-31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共14篇)

1.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篇一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是语言中的精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习语上表现为因不同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历史背景而产生的明显差异.英汉习语所反映的多种文化差异,为跨文化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只有在了解和掌握中英各不相同的文化渊源的`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英汉习语的翻译.

作 者:刘铁成 作者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河南,漯河,46刊 名:中州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年,卷(期):“”(6)分类号:H034关键词:习语 文化差异 翻译

2.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篇二

语言中大量的习语鲜明地反映出一个民族在各方面从古到今的文化状况。无论是政治经济、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还是地理、气候、历史、教育等都在习语中得到了反映。以下列出五种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差异。

1. 自然环境

任何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它所处的自然环境。每种文化都因地域、气候、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于海洋性气候,西风是温暖湿润的风,报告春天的来临。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而中国属大陆性气候,汉语中的东风常代指春天的风。如唐代诗人韩愈有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斜柳。”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人们常用“可爱”“温和”“美好”等词语来描述。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而中国的夏季往往炎热高温,“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此外,英国是个岛国,海岸线长,捕渔业和航海业比较发达;中国为内陆农业国,人民世代以种田为生。所以,英语中有很多习语和fish、sea、water有紧密的联系,而汉语对应的表达方法则多和农业生产工具、土地等有关联。比如,汉语用“班门弄斧”来表达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英语则为teach fish to swim;汉语的“挥金如土”英语对应的表达方式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英语中的drink like a fish则相当于汉语“牛饮”之意;“遭遇困境”英语为between the devil and sea,汉语则为“进退维谷”。

2. 社会生活

与社会生活相关的习语从不同方面反映出英汉的文化差异。从习语的内涵角度观察英、汉民族所特有的喜好、禁忌等知识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差异所在。在西方人们通常将狗作为宠物来养,把它当成自己的家庭成员之一,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因此西方人对于吃狗肉十分反感。狗在英语中有时含有贬义,但总的来说属于中性或含褒义的情况居多。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时),He worked like a dog(他工作很卖力),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人年纪大了学新东西不容易)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 tired。在汉语中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如走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血喷头、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狗的贬义形象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

3. 客套语

不同的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习惯客套语,他国人只有了解了西方人的文化、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客套语,才能不产生误解。如打招呼,中国人很喜欢用“吃了吗”、“到哪儿去”、“干什么去”等作为问候语,来显示对朋友或熟人的友好、关心。但倘若你见到西方人也按中国人的传统问候方式问“Have you eaten yet?”“Have you had your lunch?”或“Where are you going?”则会令其大惑不解,甚至会感到你在干涉他的行动自由,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在询问个人的私事。中国的传统文化把谦虚视为美德,当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然而西方国家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西方人往往会高兴地说声“Thank you”表示接受。有些中国人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西方人听到中国人否定别人的称赞或否定自己的成就时会感到非常惊讶,甚至会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4. 宗教信仰

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习语折射出宗教对文化的这种巨大影响。在中国,佛教、道教是影响最大的宗教,习语中有诸多反映其独特文化内涵的表达,如“借花献佛”、“不看僧面看佛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的许多国家,人们信奉基督教,有不少习语来自圣经和基督教,如bear one's cross(背十字架),go to hell(下地狱),a Juda's kiss(犹大之吻,比喻口蜜腹剑,阴险的背叛),the patience of Job (极大的耐心),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家徒四壁)等。

5. 社会历史文化

英语中有不少习语出自文学名著或与历史典故有关,意义深远,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英语中有man Friday(忠实仆人、得力助手,出自小说《鲁滨逊漂流记》)、screw one's courage(鼓起勇气,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白》)、a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比喻灾难、祸害或麻烦的根源)、the 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比喻身藏不露的对手)、to meet one's Waterloo(遭到决定性失败,源于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惨败)。汉语中也有不少习语来自文学名著或历史事件,如“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出自《红楼梦》)、“画蛇添足”、“叶公好龙”、“卧薪尝胆”、“指鹿为马”等。

综上所述,由于习语是每种语言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形象、通俗、固定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习语是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精华,比其他语言成分更能反映出英汉文化差异。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教师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应该通过英汉习语来渗透其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洞察力,提高他们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摘要: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英汉习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对英汉习语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差异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要想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就必须让学生从英汉习语中来了解英汉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汉习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杨新义.高职英语学习策略——认识与实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4]侯蔓文.英汉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篇三

一、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1.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其差异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

例如,中英地域文化的差异在方位及其相应物上,就体现得比较突出。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南面为王,北面为朝”,南尊北卑的传统,人们常把南的方位置前,如“从南到北,南来北往”等等,而英美人理解汉语中的“从南到北”则用“from north to south”来表达。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象征“春天”、“温暖”,它吹绿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明朝的兰茂有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唐朝韩翃的《寒食》中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的消息的是西风。西风对于英国人来说是暖风,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另一位英国诗人Alfred Tennyson有诗云:Sweet and low,sweet and low,Wind of the western sea,Low,low,breathe and blow,Wind of the western sea!(轻轻地、柔和地,轻轻地、柔和地西边吹来海风;轻轻地、轻轻地吹拂,西边吹来海风!)在翻译时,为了让中国读者更好理解,也有把“西风”译成“东风”的,例如在方重译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总引》中的诗句“When also Zephyrus with his sweet breathExhales an air...”里,“Zephyrus”一词是西风的意思,而译文则是“当东风吹香……”。

2.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要进行恰当的翻译,就必须了解它们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是智慧的象征,在中国家喻户晓,而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人。因此必须对诸葛亮加以说明,并把他与“臭皮匠”巧妙地联系起来。可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keh Liang the master mind.”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其中《圣经》中仅收入词典的典故就达700条。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典故更是熠熠生辉,有些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本身就成了典故。只有弄清习语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

3.习俗文化差异

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打招呼、道谢、致歉、告别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习俗。

英汉习俗的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对狗、猫的态度上。在中国,狗往往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因此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在西方英语国家,狗则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如An old dog cannot learn new tricks.(老狗学不了新把戏)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欢猫,猫可爱、精灵,用“馋猫”比喻嘴馋,常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cat”是魔鬼的化身,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精灵。因而“She is a cat”的真正内涵是“她是位包藏祸心的女人”。

4.宗教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在中国,人们相信“佛主”在左右着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等。欧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对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在翻译时应予注意,否则就会出现失当。例如,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刘姥姥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时,把它英译为“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似乎神形兼备,但译文却使信奉佛教的刘姥姥有着改变宗教信仰之嫌了。此例中的“天”与“God”并不完全对应。如果用“Heaven”来取代“God”或许能更好解决这里的文化差异问题。

二、英语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中外翻译理论家就翻译标准提出了不同的主张,这些主张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不断完善,虽侧重点不同,但中心要旨就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忠实反映原作的面貌。在翻译方法上,习语可采用直译、意译、异化、归化等方法。

1.直译

英汉习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它们可以相互直译。例如,Easy come,easy go.可直译为“来得容易,去得快”。对此类习语进行直译可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以及原文的风格,译文读者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是一种最佳方法。

2.意译

有些习语在翻译时不宜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译出隐含意义。如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可译成“入乡随俗”,或者“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另有一些习语,在翻译时既不宜保留其中的形象,也不便将其更换,这时可直接译出其隐含意义,如“天有不测风云”中“风云”的文化含义难于让一般的西方人理解,但若直接译出其隐含意义,就会一目了然: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这类例子英语也很多,如fight like cat and dog.如果按字面意义将cat and dog译出,汉语读者就会不知所云,故常译为“常吵吵闹闹”。

3.异化

孙致礼教授认为,“异化大致相当于直译,归化大致相当于意译”。异化、归化是直译与意译的延伸。异化提倡译文应当尽量去适应源语的文化,就是接受英语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英语情境。在译文中保留英文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

如:wearing two hats身兼两职;as strong as a horse壮如牛;skeleton in the closet 家丑不可外扬;秋老虎Indian summer等等。

但在特定的语境和上下文中就需要异化直译。如,bury the tomahawk (埋掉斧头)与dig up the tomahawk(挖出斧头) 是一对孪生成语,源于北美印第安人习俗。前者喻指“停战讲和、消除事端、言归于好”等,后者可译为“宣战、诉诸武力、再动干戈”等。

4.归化

所谓归化译法是把一种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化为另一种文化中人们所熟知的内容。归化只使人们领略到不同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妙趣,但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鉴赏和了解异质文化的意义。例如:把英语习语:go to law for a sheep ,you lose a cow.译为“捡了芝麻,丟了西瓜”,两种表达法看似相似,实际上并不完全相等。该英语习语除表示“得不偿失”的喻义,还表示为了小事打官司,结果(打输了) 蒙受了更大的损失,反映了西方民族惯于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文化习惯,这些意思都是中文谚语“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不含有的。在此用归化译法无疑失去了附载信息,应异化为“为一只羊打官司,却损失了一头牛”,更易于被读者理解。

5.其他

汉语成语文字简洁,形象生动,多为并列对偶结构,即用两个不同的比喻体来表达相同的内容。如“土崩瓦解”、“排山倒海”等。翻译这类习语时,字字落实显得累赘,可用省译法。如:在“你想要成功发迹,就非这样不可”中,将“成功发迹”译为“success”,整句译为That’s all the way to be success.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可用类比法翻译,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可译为“Romeo and Juliet in China”。

综上所述,习语是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对习语的认识只是表面的,那么我们就会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阻止我们进步的障碍。另外,英语习语的来源广泛,其分类也较多。英汉习语体现了民族文化差异,在翻译中注意避免不同民族文化的冲突,尽量兼顾形义相应,采用恰当的方式来翻译。掌握英语习语的翻译能使我们在知识层面上对英语习语以及英美国家的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屠国元.翻译中的文化移植——妥协和补偿.北京:中国翻译出版社,1996.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 陈志立.英语习语的特征与翻译.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8).

[4] 郭建中,王佐良.文化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0.

4.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篇四

从目的论看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文章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了英汉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认为英汉文化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差异,造成了英汉习语表达上的`不同.

作 者:黎青 LI Qing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8刊 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INSTITUTE(SOCIAL SCIENCES)年,卷(期):34(2)分类号:H315.9关键词:英语 汉语 文化差异 翻译 目的论

5.中西文化对汉英习语的不同影响 篇五

语言和文化关系十分密切,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精华.汉英两个民族语言中的习语因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分别被打上不同的文化烙印.汉英习语都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折射出中西文化的不同.

作 者:郑佳明 刘峰 ZHENG Jia-ming LIU Feng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沙,410081 刊 名:湖南城市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 年,卷(期): 27(2) 分类号:G04 关键词:农耕文明   航海文明   宗教信仰   价值观   汉英习语   影响  

6.论英汉习语互译中的文化因素 篇六

论英汉习语互译中的文化因素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比较和探讨了荚汉习语翻译问题,Peter.Newraark提出的“翻译单位”概念的理论鼍荚汉习语翻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从这个角度将英汉习语归纳为三种关系类型,即等值关系,部分等值关系和不等值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三种关系类型中文化含义的.异同点,并提出英汉习语翻译的思考方法.

作 者:贝可钧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0020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6)分类号:H3关键词:习语 文化 等值 部分等值 不等值

7.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对策 篇七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在《谈翻译》一文中,朱光潜先生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环境

英汉语中有不少反映其地理环境特点的习语。英国是个岛国,航海业和渔业在英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习语。例如:go by the board表示“(安排)落空,(计划)失败”;all at sea表示“不知所措”的意思;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比喻“处在陌生的环境中不自在”等。而中国是陆地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如“瓜熟蒂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是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2. 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习语中与宗教有关的习语反映了宗教对语言的影响。英语中有些习语主要与基督教有关,如: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 (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也) ;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 (像教堂的老鼠一样穷) 等。而我国是个多神教国家,其中尤以佛教的影响最大,因此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自于佛教,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3. 风俗习惯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宠物文化也有着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如中英两国人民都有养狗的习惯,但中英两国人们对狗却有不同的传统看法。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带“狗”的习语一般都含有贬义,如:“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狗嘴吐不出象牙”等。但英国人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许多关于狗的习语(canine idioms)用来比喻人的行为,含有褒义。如:clever dog (聪明的小孩) ,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等。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在中国文化里,“猫”的内涵一般指其机灵可爱,用“谗猫”来比喻人贪嘴,常含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是魔鬼的化身,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精灵,由此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如old cat(脾气坏的老太婆)。

4. 历史典故

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如英语中cross the Rubicon(孤注一掷)源于罗马历史故事;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源于神话传说;hang by a thread (千钧一发) 则源于希腊故事。这些习语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并都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往往不能单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Derby and Joan”出自十八世界英国的一首民谣。老Derby与妻子Joan相亲相爱,形影不离。渐渐地,它就成为“恩爱夫妻”的代名词。而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破釜沉舟”源自《史记·项羽本纪》,“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等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出自神话传说。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般西方人不太可能知道西施是中国古代的美人,因此不可能理解这句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习语,在翻译时应译成“情人眼里出美人”为宜。

由此可见,翻译好英汉习语,不但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而且还要熟悉和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异域的风俗习惯、民族色彩及宗教信仰。

二、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英语和汉语是不同语系的两种语言,而习语来自不同著作、不同作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这样一来,习语翻译就有一定困难。王佐良先生说道:“翻译里最大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却要花很大力气加以解释。”翻译涉及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只要研究了习语各方面的特点,准确理解了原作的思想,就能大致掌握习语互译的规律。下面与大家探讨几种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1. 直译法

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方法。巴恩斯通认为直译法就是能够极力保持英汉习语的原意、形象和语法结构,基本上兼顾“形式相当”和“功能对等”。形相似、功能对等的习语很多,翻译时使用直译法能保持原文风格。如:

(1) Love money as one loves one’s life.爱财如命

(2) Abide by the law and behave oneself.安分守己

2. 意译法

在英汉习语中,有些意义大致相符,但是在形象和风格方面却有一定的差别,特别是在比喻部分,包含有人名、地名、典故,有的源于本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或宗教等,如果直译出来,译文繁冗拖沓,会使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读者很难理解。因此舍弃形象对喻义进行意译,译文反而会显得简洁明了。这种方法既达意又不悖于原文,易为读者所接受。例如:

One swallow dose not make a summer.英文原文的意思是:只发现一只燕子就不能说明夏天的来临。而汉语里却没有相同的说法,但是汉语习语中有“一木不成林”的说法,因此可译为“一燕不成夏”。

3. 套译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无法保留源语中的比喻形象,而需要转换为读者所熟悉的形象进行翻译,尽管形象各异,但喻义相似或对应,也能保持习语固有的那种鲜明性、主动性,达到语义对等的效果。这些习语在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结果以及具体的表达形式有不谋而合的情况,两者不但有相同的隐义,而且还有大体相同的形象和比喻。如:

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own pot.老王卖瓜,自卖自夸。

4. 加注法

在意译中,有时为提高源语习语文化信息所传递的信息度,可采用意译加注法,对源语的典故、文化背景进行注释,以提高文化交流的程度。例如:Joa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译文中“忠诚正直”是对原文“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的意译,为了让中国读者了解英语习语的文化背景,可加注释。注: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指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to eat no fish(不吃鱼)表示“忠诚”之意。To play game和to play fair(规矩的比赛)同义,由此转义为“为人正直,光明正大”。

习语是文化的产物,是民族的语言精华,它们蕴涵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从习语翻译中反映出中西文化差异,翻译时既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又涉及了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因此,准确理解习语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含义,把握好正确的翻译方法,是译好习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冒国安.文化沟通与文化移植[J].文化研究, 1987, (7) .

[3]于建平.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中词义和词义理解的影响[J].中国翻译, 2000, (3) :27-29.

8.浅谈英汉习语的翻译 篇八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完善的语言,它们都拥有大量的习语。习语是人们通过长时间地使用语言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句子。它包括成语、俗语、谚语、俚语、方言等,一般具有结构紧严、形式简练、含义精辟、形象鲜明、表达生动等特点。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这就造成了英汉习语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可归为两类——形象意义的差异和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因此翻译时除了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保持原文习语的形象比喻、丰富联想、修辞效果及其民族、地方特色。

一般说来,习语的常见翻译法主要有7种:直译法、意译法、借用法、还原法、节译法、增补法、注释法。下面我们分别谈谈每种译法的具体思路。

直译法

直译,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习语的民族色彩、语言风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例如汉语中的“纸老虎”直译成“paper tiger”,外国人看起来不但深明其义,而且觉得很是传神,所以该词现已成为英美民族的正式语言。另外,汉语口语中的“丢脸”被直译为“lose face”,“功夫”则音译成“kung fu”等等。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时,读者则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直译字面意义。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译成“条条大道通罗马”;“A gentleman's agreement”译成“君子协定”;“雪中送炭”译成“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竹篮打水一场空”译成“To draw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的趣味。

意译法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本语句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也无法找到同义的习语借用,这时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读者所熟悉的另一个译文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例如汉语中的“落花流水”通常是指被打得大败,译成英文便是“to be shattered to pieces”;“乌烟瘴气”形容情形混乱不堪,则可用“chaos”一个词来表达;“望子成龙”在英译时不能译出其形象,那么翻译成英文时就应该用简短的语句来形容该词的含义:“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又如:“The dog that will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在译成汉语时,其中的字面形象dog、bone都不能直译,只能舍弃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译出隐含意义:“对你说别人坏话的人,也会说你的坏话”。同类的例子还有“fight like cat and dog”,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虽保留了原文形象,但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所以可以根据该习语在文中的意思进行意译,例如:“We still love each other very much ,but we fight like cats and dogs.”译文:“我们常吵吵闹闹,但仍很相爱。”

借用法

由于人类在感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不免存在相似之处,所以英汉习语中存在着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则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这样的习语则可以采用“借用法”进行互译。如英语中的“Practice makes perfect.”与汉语中的“熟能生巧”、“Example is better than precept.”与“身教胜于言传”、“Easy come, easy go.”与“来得容易,去得快”、“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与“趁热打铁”等句子词汇都可在英汉之间有所对应;同理,如汉语中的“隔墙有耳”一词,英语中则有“Walls have ears.”与之对应。这些相同的句意、相似的用法有时是因为词语有着相似的来源,例如:汉语成语“破釜沉舟”与英语“burn one's boats”都源于两国的军事策略,因此用法和含义都相同。综上所述,能应用“借用法”的两个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通常近似,即使略有差别,隐含意义也是大同小异。大家在平常的英语学习中,也可不断总结一些此类习语,掌握习语翻译的“借用法”,翻译出的译文就既能达到准确无误,又不失生动活泼。

还原法

“还原法”实际上是在常规翻译方法无效时使用的一种特殊翻译手法,它使用一种淡化原语言色彩的手段进行语际间交流。英语中许多含有独特形象的比喻、历史典故、结构性修辞习语都只宜采用“还原法”进行翻译。例如:“have an ax to grind(别有用心)”这个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翻译就很难被中国人所理解。此语直译应该是“有一把斧子要磨”。据说,其源于美国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少年生活:一名男子想磨斧子,但他却自称不知如何使用磨石,于是年幼的富兰克林便用尽全力帮助他把重达100多公斤的“grindstone”推转了很多次。此间,那个男子连连夸奖富兰克林。可是,斧子一磨好,他就嘲笑富兰克林说:“我是故意让你这样干的。”说罢转身就走了。后来此语便渐渐转喻为“心怀叵测,别有用心”之意。与此同时,汉语中的大量习语在翻译过程中则更需要采用这一方法,因为相对而言,我们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要比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理解熟悉得多。由此可见,习语翻译还要求我们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稔熟于心,不能简单地断章取义,也不能想当然地望文生义。

节译法

在汉语习语中,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即用两个不同的喻体表达相同的喻意,前后含义重复。遇到这种情况就可用节译法来处理,省去并列重复的部分,保留基本喻意以免产生画蛇添足之感。例如“铜墙铁壁”可译成“wall of bronze”,而无须说成“wall of copper and iron”;“愁眉苦脸”可直接译为“gloomy faces”;“长吁短叹”的“长吁”和“短叹”都表示同一个概念,故可用“节译法”译为“sighing deeply”。

增补法

“增补法”是翻译中最重要的变通手段之一,在翻译中可以同时兼顾习语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一些习语按字面意义被翻译成别的语言后,往往因其文化、社会、历史内涵而令人费解或产生混淆,但若单译其隐含意义又会失去其本义上的形象比喻和丰富色彩,这时就应该采用“增补翻译法”。例如“树倒猢狲散”这个习语可译成:“Once the tree falls,the monkeys on it will flee helter-skelter.”其中helter-skelter(慌慌张张),是翻译时增添的成分,原文虽无其字而含其义,添加部分可使译文形象突出、有声有色。再如:“盲人骑瞎马”可译成:“A blind man on a blind horse — 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而英文习语“to get blood from stone”则可用“增补法”译成“石中取血——做不可能的事”。另外,英语习语还常以缩略语的形式出现,如: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杂而不精的人)。常常用Jack of all trades来表示;“Where there's smoke”则是“Where there's smoke, there's fire(有烟必有火).”的简化表达,如果翻译时拘泥于原文的简化形式而译成“只要有烟”或“有烟的地方”,许多读者就会不知所云。

注释法

注释法是指为了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对于一些含有典故的习语,翻译时必须对其本身的文化背景有所加注,以明确原意。例如:仅仅把“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译为“运煤到纽卡斯尔,多此一举”是不够的,因为这里虽然已有“多此一举”来解释前半部分的喻义,但读者还是不能理解“纽卡斯尔”的含义,因此必须加注,说明因为“纽卡斯尔”是英国的一个产煤中心,所以运煤到纽卡斯尔实属多余。同理,在汉译英中,也要对一些汉语文化背景进行具体注释以辅助译文。例如:“司马昭之心”若单译为:“Sima Zhao trick”会使人难以理解,所以需加注:Sima Zhao was a prime minister of Wei (220~265) who nursed a secret ambition to usurp(篡夺) the throne. The emperor once remarked:“Sima Zhao's intention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 the street.”以对此背景进行解释。

9.汉语习语的英译技巧 篇九

汉语习语的英译技巧

在英译的过程中,要想忠实地传达汉语习语的含义同时又体现汉语言文化特色,必须对习语进行灵活适当的.处理.除了常用的直译、意译和套译等方法外,有时必须对原文进行更加复杂的处理,常用的方法包括意译直译兼用、变体习语的应用、节译法和增译法.

作 者:陈楠 CHEN Nan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350108刊 名:新乡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XIANG EDUCATION COLLEGE年,卷(期):22(3)分类号:H315.9关键词:汉语习语 英译 技巧

10.论英汉习语中设喻形象的翻译 篇十

论英汉习语中设喻形象的翻译

比喻在英汉习语中的`运用较多,但由于文化的不同,设喻形象上有较大差异.本文通过分析英汉习语差异的原因来论述英汉习语中设喻形象的翻译.

作 者:王妍 WANG Yan 作者单位:平顶山工学院外语系,河南平顶山,467000刊 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SHIPBUILDING TECHNOLOGY年,卷(期):20087(3)分类号:H315.9关键词:习语 形象 比喻 差异

11.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篇十一

【关键词】中英习语;文化差异;翻译方法

一、引言

各民族拥有的历史及地理条件都并不相同,受到地域等差异的影响,各区域产生出来的习语也不尽相同。作为语言精华,习语凝练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及民俗特色。在各类语言中,习语与语言特征的联系是最为紧密的。然而,正确翻译习语也需要拥有深厚的底蕴,能够领悟内涵[1]。作为特殊语言,习语从广义上看包含了日常口语、谚语以及典故,此外还包含其他各类的用法。无论英文或中文,习语都是常见的。习语源自社会生活,是日常活动累积下来的珍贵财富。从读者角度来看,若要真正体会出深层次的习语内涵,还是相对较难的。翻译中英习语的过程中,经常引发习语的偏差理解,这些偏差理解多数源自根本文化的差异。因此,欲掌握规范的翻译方法,就必须深入辨析潜在的文化差异,从文化入手来解析习语。只有这样,从源头认识,才能把握好习语的特定内容,尝试着灵活予以运用。

二、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比较

精确翻译某一中英习语是较为困难的,这是由于习语根植于独特的文化,是文化的产物。翻译习语时的难点就表现为习语附带了多层次的文化要素,是文化的衍生物。少数习语并不带有文化要素,针对于这类习语,翻译起来相对很便捷。然而,多数习语都隐含了深层文化,翻译时还需顾及这种文化根源,经过综合衡量。在日常生活中,仅有很少量习语没有附带文化的要素,可以直接翻译。在各国范围内,文化差异可分成语言性的、物质性的、宗教及社会性的、生态性等差别。汉英两类的语种都隐含了特有的文化内涵,而习语诞生正是为了折射出潜在性的这种含义。由此可见,在多样文化差异影响下,翻译的流程及方式都会呈现出差别[2]。详细来看,相比可得如下层次的文化差异:

(一)宗教信仰文化差异。

中英文化都紧密关系到成语,这种习语经常凝练了深层性的宗教内涵,表征了宗教信仰。中英文范围内的较多习语都密切关系到宗教。例如:我国传统性的信仰即为佛教,因而也衍生出多样的佛教成语,例如临时抱佛脚、借花献佛等。相比来看,西方人秉持了基督教的长期信仰,这种信仰传承下来的习语较多源自圣经。由此可见,英文习语多源自圣经故事及人物,借以指代特定的某一内涵。例如:形容恰好赶上了某事,可用eleventh hour来形容;Gericho代表了即将前往较远的地点。再如:八面玲珑可比喻成某个人集中了“all things”;真心喜爱的人可被比作某人眼中的“apple”。在中英文典故中,习语也被用来代指传说或者神话,例如叶公好龙、东施效颦。在古罗马及希腊神话、圣经的典故中,也传承了多样的习语,它们多数源自典型性的历史事件,例如达摩克利斯之剑可翻译成Damocles sword。在我国语言中,它被表示为千钧一发这类的紧急时刻。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

从根本上看,习语源自于劳动,是人们长期以来生活累积下来的精华。习语又来源于民间,是平日劳动聚集成的群体智慧。例如:不列颠群岛位于西部的大西洋,这个区域内的岛国包含了英国。作为群岛性国家,英国传承的英文习语紧密关系到固有的群岛环境。到了中世纪后,英国拓展了强大的航海业,这种行业衍生了关联性的多样习语。在英文表述中,奋发图强被表述成above the water,即把头露在水面上边;不知所措表述为at the sea,代表着某人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与英国相比,我们祖先生存于亚洲的辽阔陆地区域,因而相关性的习语较少牵涉航行,与此匹配性的习语并不多见。在中文中,挥金如土表征了挥霍的坏习惯,英文则习惯表述成like the water,形容钱财类似水流一样的流走,这就凸显了习语独特的地域差别。此外,岛国更擅长捕鱼业,因此脸皮厚的人被形容为a cool fish。英国拥有海洋类的典型气候,风雨天气更为寻常,习语中也多见这类用词。

(三) 思维方式的差异。在不同国度内,独特文化培育出来的思路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根源即为思维方式。受到全方位的影响,习语也密切关联着思维方式,尤其是成语。习语也是拥有特定传统的,这种传统思路密切关系到特定区域内的语言文化。在中英文范围中,典型的习语表现即为对待某些事物秉持的态度。某些事物在我们民族看来是受到喜爱的,然而对于西方民族却并非如此。从本质来看,这种差异也折射出潜在性的思维路径差别,是不可消除的,翻译习语时也要注意。在这个方面,典型表述即为牵涉宠物的某些习语。这是因为,不同民族及区域针对于宠物饲养都会呈现为差异。在我国,狗这种动物倾向于贬义用法,由此牵涉的成语例如狗急跳墙、狐朋狗友等。然而从西方角度来看,狗是密切的朋友,形容狗的多数习语都表征了正面形象,例如幸运儿表示成luck dog。与之相反,我国民族倾向于喜爱猫,但西方人并不喜爱猫,经常把怀有不良企图的人比作猫。

(四) 历史神话典故上的差异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神话典故。例如:西方the heel of Achilles比喻一个人致命的弱点(希腊神话故事) ,Judas kiss口蜜腹箭(源于《圣经》)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说魔鬼,魔鬼到)(源于《圣经》)。但是中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源于《诗经》)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源于《论语》)

由于以上所谈到的种种巨大的差异,接下来我们就英汉翻译的一些原则与方法进行规范和对两种语言给予正本清源。在翻译的过程中,有的主张“移植”原文,即直译,不赞成“代替”、“借用”。有的主张“意译”,强调“异物归化”,不赞成“移植”。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或“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强调读者反应。下面就以习语翻译为例来简要阐述一下英汉互译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中英习语的翻译方法

在翻译语言方面,翻译的准则也涉及多方面,例如动态平衡、功能性的等同、忠实以及通顺。翻译的过程中,每一方面准则都必须遵守,它们相互关联、相互牵制、紧密衔接。但某些情况下,翻译语言设定了不同侧重点,然而却给出了近似的目标。在表述原文时,应能维持通顺的语义状态,这种基础上再去予以翻译。从总体来看,需要忠于原有的内涵,维持原先的词义面貌。通常状态下,习语都包含着表层含义、形象化的内涵、潜在的含义等。然而,也并非所有习语都整合了三层次的内涵。针对于选定的目标语言,若要完美呈现出三层内涵是尤为困难的。若多样文化呈现了冲突,那么隐藏的内涵应当是优先的,这个层次的内涵优于表层含义。文化差异包含了归化及异化这样两个视角。经过深层翻译,即可归纳得出读者本真的意图。实际上,两类翻译方式并没能呈现出根本性的差异。面对于给出来的翻译习语,可以优选直接翻译。若遇到冲突,则转为隐含的习语含义。

(一)直译法

直接翻译的方法仅可用于单层内涵的某些习语。对于这些习语,三个层次内涵并没有差异,因而可用来直接予以翻译。对于共同性的某些事物,人们拥有相等的感受,这种感受涵盖了社会经验及单纯的物质世界。在中文英文中,都包含着这类的简单习语,这些习语代表着单一内涵,因而也可直译。例如纸老虎可用paper去形容,趁热打铁可比作strike the hot iron。某些习语也可用作直译,然而它们包含了较深的隐藏含义,对此也可选取直译的方式。例如:可用history with no precedent来直译史无前例;用to give some fuel at big snow来表示雪中送炭。经过直接性的习语翻译,即可直观体会出某一习语内涵,这种寓意更能便于去理解及领会。直译的优势为:习语保有最初的形象状态,可体会出本真的当地文化。实际上,相比于其他方式的习语翻译,直译方法更适宜那些简练且直接的习语,这种翻译也省掉了冗余的习语内容。

(二)意译法

在翻译领域内,意译可用来阐释所有习语,意译方式表现出优先性。然而应当注意:只有选用其他方式都很难翻译某一习语的状态下,才可转而选用意译这种方式。这主要是由于,文化差异很难被逾越,字面翻译并不适宜某些习语,等同形象也并不存在。处理这类习语,只好转而破解它的隐藏内容。若从字面来直译,那么中文翻译过来的习语将会让西方人不理解,在阅读时倍感困惑。例如:若要把“天有不测风云”译为英文,就只好选用意译。这是因为,通过表层文字,西方人没办法理解什么叫做风云。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转而寻找西方习语中近似的表述,或者历史典故。经过查找即可发现,致命弱点可译为the heel of Achilles,在英文中它代表着隐藏性的致命缺陷。若触发了这种缺陷,将会带来灾难。因此,不测风云大致等同于英文中的这类用法。

(三)直译法和其他方式的结合

从表层来看,可凭借字面内涵来破解某些习语。然而这样翻译,很易造成偏差性的词语运用。如果翻译错误,读者很难体悟出深层的习语内涵。针对很难翻译的某些中英习语,可以整合直译的方法及其他方法。具体来看,就是首先直接去翻译,而后再去点出它的隐藏含义[7]。结合性的翻译流程可以保有原本的词语内容,同时还增添了灵活及生动性。然而,若选取了这种翻译,就要附加额外的解释,翻译的语段可能会较长。例如:在翻译黄鼠狼给鸡拜年时,可以先去直译,而后再添加附带性的解释:It do not have the intentions。若要翻译“盲人摸象”,附带的解释即为笨拙等。

此外,中文英文衍生的某些成语拥有近似甚至等同的含义,然而比喻性的形象却并不相等。例如爱屋及乌,在中英文表述中都可用来指代自己很喜爱特定人物,甚至于喜爱相关性的所有事物。但具体翻译时,中文把形象物选定为乌鸦,英语却选取了狗这种动物。这是由于,乌鸦常把巢穴建造于人类屋檐底下。而在西方国度,人们通常都喜爱养狗,因此狗被看作人们的密友。这种翻译呈现为等效性,然而附着的事物却并不相同。

四、结束语

中英习语整合了固定性的词汇,构成了词汇组合。具体在翻译过程中,应把习语看作总体性的内涵,而非单一词汇。中文及英文都包含了习语,从根本上看,习语表征了传承下来的累积文化。若要正确翻译习语,不仅需要拥有根本的语法常识,还不可忽视深层次的文化差别。未来的实践中,还需不断摸索翻译习语的灵活方式,做好日常性的翻译,这种基础上推进多样文化的融汇。

参考文献:

[1]李领军. 议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03):135-136.

12.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篇十二

关键词:文化差异,习语,翻译

1. 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 “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 甚深广而微妙, 在字典中无从找出, 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 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 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 (1871) 一书中, 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 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 英汉习语所反映出的是非曲直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 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 大手大脚,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 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 如to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歇一歇) , to keep one's h ead ab ov e water (奋力图存) ,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 “东风”即是“春天的风”, 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 “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 北温带, 海洋性气候, 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 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 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 Shall I compare thee t o a s u m m e r's d a y?/T h o u a r t m o r 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1.2 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 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 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 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 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 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 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 s (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 o g, “累极了”是d o g-t i r e d。

1.3 宗教信仰差异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 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 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 特别是在英美, 人们信奉基督教, 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 也有Go to hell (下地狱去) 这样的诅咒。

1.4 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 意义深远, 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 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弱点) 、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 、Penelope's web (永远完不成的工作) 、a Pando ra's bo x (潘多拉之盒喻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 等。

2. 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在翻译的方法上, 直译与意译一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我们通过对一些翻译理论及资料的学习与实践认为, 直译与意译是相对的, 两者之间相互联系, 且没有绝对的界线。大到一部作品, 小到一个句子的翻译都会兼有直译与意译。一件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 又有意译,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我们认为, 如果采用直译能准确传达原文多种意义的, 就直译, 如果不能译出原文多种意义, 特别是不能准确译出隐含意义的就采用意译。

2.1 直译

由于人们在感情, 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 英汉习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 这些习语字面意义, 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 隐含意义相同, 也就是说, 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 可以互译。如E a s y c o m e, e a s y g o与“来得容易, 去得快”、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与“趁热打铁”、Practice makes perfect与“熟能生巧”、Ex amp le is b etter than precept与“身教胜于言传”等等。相近似的有spend money like water与“挥金如土”, 汉语成语“破釜沉舟”与英语burn one's boats都源于军事家的策略。两个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近似, 略有差别, 隐含意义相同, 形象意义互译。此类习语直译, 保存了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 保留了原文的风格, 译文读者也很容易理解、接受, 是一种最佳方式。

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时, 读者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 则直译字面意义。All roads lead t o R o m e译成“条条大道通罗马”。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再如以下几例:

“雪中送炭”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ev 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 favor.

“瓜田李下”来自“瓜田不纳履, 李下不整冠”, 译为Neither adjust your shoe in a melon patch, nor your hat under a plum tree。

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 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 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 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 而且增加了阅读的趣味。

2.2 意译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 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 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 译出隐含意义。如何自然教授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中举的一个例子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 读者会不明白, 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其实它的隐含意义就是“入乡随俗”, 若译为“到什么山, 唱什么歌”, 则更为形象生动, 关于译成以上两者中的哪一个, 则要视原文文体、上下文语境而定。

我们知道“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意义完全不同, 所以汉语“望子成龙”的形象在英译时不能保留, 可意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 又如英语习语a cat on hot bricks是一只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 痛苦而狼狈, 这个情景和汉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 都表示“焦急而狼狈”, 翻译时更换了形象, 更利于读者的理解。

有些习语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 而只能译出它的隐含意义, 如“天有不测风云”, 若把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毫不保留地译成英语, 会使英文读者不知所云, 因为汉语中“风云”的文化含义一般的西方人很难理解, 若把它的隐含意义译出, 就会一目了然: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 这种情况在源于典故的习语中较常见。如Achilles'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 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的弱点”更恰当。

又如:the dog that will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在译成汉语时, 其中的字面形象dog、bone都不能直译, 只能舍弃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 译出隐含意义:“跟你说别人坏话的人, 也会说你的坏话”。

同类的例子还有fight like cat and dog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 虽保留了原文的形象, 但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We still love each other very much, but we fight like cat and dog可译为:“我们常吵吵闹闹, 但仍很相爱。”

2.3 其它

英汉习语中有一些属“貌合神离”, 字面意义相同, 隐含意义 (包括褒贬意义) 却相去甚远, 不能互译。如laugh off one's head和“笑掉大牙”, 前者指to laugh in an extreme may, or beyond reasonable limits.而汉语“笑掉大牙”却是“看笑话”的意思。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和“令人发指”, 前者含义是看到或听到某些可怕的事物而十分害怕, 而后者的意思为“令人非常愤怒”。

有些习语含有褒贬义, 翻译时不可随意对应。如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含有贬义, 而汉谚“说曹操, 曹操就到”并无贬义。把“雨后春笋”与lik e mush ro o ms相对应也是不合适的, 前者指好的事物大量出现, 且有很强的生命力, 而英语中的mushroom往往同时含有“生长迅速、灭亡消失也迅速的意思”。

参考文献

[1]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2]思果.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翻译对外出版公司.2001.

[3]肖辉.翻译过程中翻译主体的思维活动过程[J].语言与翻译.2001 (3) .

[4]许钧.简论翻译过程的实际体验与理论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4) .

[5]张泽乾.翻译经纬[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13.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篇十三

一、英汉习语里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说过:“外国文学最难以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与氛围, 甚深广而微妙, 在字典中无从找出, 对文学却极其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 那么对文字的意义也就茫然, 尤其在翻译时, 这一种字义最不易应付。”爱德华·泰勒说过:“文化是一个复杂体,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而语言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经过归纳总结, 笔者认为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环境

英汉习语的产生和人们的劳动还有生活是不可分割的。英国是一个岛国, 周围都是海洋;而中国却是个是农业大国,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正是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分别对“水”和“土”的热爱和赖以生存, 在表达铺张浪费、大手大脚时, 英语中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 但在汉语中却是“挥金如土”。英语中还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 如“to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歇一歇) ,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 ,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 “in the same boat” (处于危险的处境) , 等等。地域不同, 用语言来表达和介绍风景名胜的习语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 在汉语中有“有眼不识泰山”“不到长城非好汉”等, 而在英语中则有“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道路通罗马) , “take a French leave” ( 不辞而别) , “go Dutch” (各自付账) 等。

2. 风俗习惯

英汉习语里所表现出的民族风俗习惯差异是很丰富多彩的, 每个地方的文化不同, 习惯也各有差别, 它形成了习语丰富深厚的底蕴。比如, 中国人见面握手, 彼此的问候语一般是“您吃饭了没, 去哪儿呢?”而西方人见面则是亲脸颊并拥抱, 问“How are you ?”“It is a fine day today, isn’t it ? ”汉语 “小菜一碟”和英语习语“a piece of cake” (一块蛋糕) 都表示一件事情非常容易做。蛋糕是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吃的一种食品, 因此他们就用“a piece of cake”表示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而吃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 因此我们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事情的容易。

英汉习语之间的差异是多方面的,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 比如“ 狐朋狗友”“ 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而在西方国家,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心的朋友, 英语中关于狗的习语大都没有贬义, 如“You are a lucky dog” ( 你是一个幸运儿) , “Every dog has his day” ( 凡人皆有得意日) 等。

3. 宗教信仰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在中国, 佛教历史悠久, 人们相信“佛祖”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 与此有关的习语如“大慈大悲”“借花献佛”“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在英美国家, 人们信奉基督教, 也出现了很多与此相关的习语, 如“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 自助者, 天助也) , 也有“Go to hell” ( 下地狱去) 这样的诅咒。

4. 历史典故

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意义深远, 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源于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如“ 破釜沉舟”“ 夸父逐日”“守株待兔”“名落孙山”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 如“castle in the air” ( 空中楼阁) , “hang by a thread” ( 千钧一发) , “meet one’s waterloo” ( 一败涂地) 等。

二、习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王佐良先生说:“翻译工作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译者在翻译习语时, 不仅要忠实地传达原文的语言意义, 还要准确地阐述原文的文化内涵。要翻译好习语, 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具体原则和方法:

1. 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英语文化传统的前提下, 在英译文中完全保留汉语词语的指称意义, 求得内容与形式相符的方法。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 趁热打铁) , “Practice makes perfect” ( 熟能生巧) , “Example is better than precept” (身教胜于言传) 等。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时, 读者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 则可以直译字面意义。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大道通罗马) 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2. 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译者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 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 译出隐含意义从而传达出原文的思想内容。例如, “天有不测风云”, 若把它的字面意义毫不保留地译成英语, 会使读者不知所云, 因为对汉语中的“风云”的文化含义西方人一般很难理解, 若把它译成“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 人们就会一目了然。这种情况在源于典故的习语中较常见。

3. 音译意译结合法

音译意译结合法是指在英译中既保留原文的发音又能体现原文的意义, 以谐音的方式达到功能相似。如“万得福”酒楼, 译为“Wonderful Restaurant”等。中国历史上的唐代皇帝唐明皇如果译为“Tang Ming Huang”或“An Emperor in the Tang Dynasty” 信息都不清楚, 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而采用音译与意译的结合法译成“Emperor Tang Ming Huang”, 人们就能一目了然。

4. 习语翻译中的“貌合神离”的现象

英汉习语中有一些属“ 貌合神离”, 字面意义相同, 隐含意义却相去甚远, 不能互译。比如, “eat one’s words”很容易让人将其与汉语的“食言”对应起来, 因为它们在表面形象和语意上很接近。它的意思是“收回说过的话, 承认前言有失, 说错了”, 而且还带有“羞愧地、不光彩地”认错的感情色彩。类似的例子还有“The longest day must have an end” 与“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又如“laugh off one’s head”译为“笑掉大牙”, 通常有拿他人取乐之意, 等等。

英汉习语蕴涵了丰富的文化知识, 反映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这些差异要求我们真切地了解该语言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风土人情, 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从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的言语交际, 最大限度地提高翻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于建平.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中词义和词义理解的影响[J].中国翻译, 2000 (03) .

14.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篇十四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语习语 跨文化翻译

【Abstract】Intercultural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s a problem.Because it involves a lot of factors.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related concepts,clarif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English reflect,at the same time to study the cases of idiom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analysis,and to promote a culture presented in this teaching by the Translation of this a point of view.

【Keywords】cultural differences; English idioms; Intercultural Translation

一、前言

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熟悉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要通过语言来交流和传承,语言只能依附于某种特定的文化而存在。一种语言的词汇中最有生机的组成部分就是习语。英语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习语。习语汇聚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情和历史。

广义上的习语主要包含成语、谚语、俗语和俚语等几大类型。由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在跨文化交际时,我们常常会遇到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的习语翻译问题。因为中西文化存在差异,所以在翻译英语习语到汉语的时候。首先要正确体会和理解习语的真正含义,其次要尽量运用正确的翻译技巧来准确地传达原习语包含的真实意义。由此,我们可知习语的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翻译,更是文化内涵的翻译。因此,只有充分了解英汉习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使其互译准确、畅通。

二、文化差异交际及习语翻译的相关概念

从本质上看,翻译是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因此,翻译可以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是不同国度、不同种族、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与交往。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交际理论的兴起,翻译研究已经从纯语言的角度转向文化角度,翻译被广泛地视作是文化交流的行为。既然任何语言文本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背景存在,翻译必然不仅和语言有关,也和文化有关。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由于人们生活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不同,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的表达方式便产生了差异。如将自然风景及物体用于习语时,该习语就具有特殊的含义。如汉语习语“不知庐山真面目”中的“庐山”就是特定地域的事物,它表示当事人身处在其中,看不清事物的真实本质。一个对中国文化背景不甚了解的外国人从字面上是很难体会到这些习语所表达的意义。同样,英语中许多反映地域特色的习语中国读者也无法从字面去理解它们的意义。如“to shoot Niagara”(孤注一掷)、“tosend out to Coventry”(与某人断交).再比如,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十分发达。因而英语中有许多与水和船有关的习语,如“to keep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英语中比喻花钱大手大脚,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中相应的习语却是“挥金如土”。因为在中国大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习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的语言符号,而这种文化词语的翻译和理解也正是我们进行各种跨文化阅读理解和翻译活动的难点所在。 由于习语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习语的翻译早已引起了翻译界的重视,恰如其分的习语翻译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之,在跨文化交际中,习语是文化的典型特征,应受到高度的重视。在翻译英汉习语时,应充分注意其文化性。

三、英语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1.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宗教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英语文化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如英语文化中人们非常忌讳“13”这一数字,因为基督教文化中的出卖耶稣的犹大是最后晚餐中的第13个人。许多英语习语与基督教文化密切相关,如“God helps those whohlep themselves”。汉文化深受佛教的影响,并形成许多与佛教有关的习语,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等。

2.自然环境上的差异。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这也反映于英语习语之中,如英国是海洋国家,就产生了许多与航海相关的谚语;关于多雨多雾的英语习语非常多,长期发展中形成许多农谚,如竹篮打水一场空,骨瘦如柴,人勤地不懒,滚石不生苔,槁木死灰,众人拾材火焰高等。

3.文化传统上的差异。英语习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着鲜明的民族色彩,反映了两个民族的认识差异和喜好,这与英语文化中的猫头鹰形象有着密切联系,在英语文化中猫头鹰是智慧、聪明的象征,英语卡通中猫头鹰常以德高望重、举止文雅的老学究形象出现,西方童话中猫头鹰常是公正、智慧的裁判;但在汉文化中猫头鹰是厄运、灾难的象征,人们不愿听到猫头鹰的叫声。

四、习语翻译的方法和例析

1.文化完全一致的情况。习语一般都运用恰当的比喻,并能引起联想,但这种联想是由民族的现实环境和生活经验决定的。习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习语是人民大众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与人和人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习语与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世界各地的人都同住一个地球,有些经历和意识是相似的。例如,中英两个民族的人民在古代因缺乏科学知识,都把人的“心脏(heart)”当作灵魂、思维、感情的中枢,因而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部出现了大批围绕“心脏”的习语。如: heart and soul 全心全意;heart to heart 心心相印 ;另外,中国人和英国人共同的劳动经历也使这两个民族产生一些相同的人生经验: more haste less speed 欲速不达;to pass fish eyes for pearls 鱼目混珠。

2.文化部分一致的情况。当习语涉及的中英文化部分一致时,可以紧抓一致的部分,利用意译或直译加注等方法把不一致的化为一致。如下英语习语及其译文: hot potatoes 烫手的山芋 ;drink like a fish 牛饮 根据英美语言文化,“hot potatoes”是指棘手的问题,在汉语里有一个与其相类似的俗语:“烫手的山芋”;“drink like a fish”是表示像鱼一样喝水,这充分体现了英国的地理特征。

3.文化冲突和文化空缺的情况。对于文化空缺可以有三种处理方法:直译、意译、直译加注或意译加注。具体选择哪种方法应以读者的需要为准。当习语涉及的中英文化出现冲突时一定要特别谨慎,可以采取意译或意译加解释的方法解决,切不可字字对译,误导读者。一般而言,原文对译文读者来说清楚易懂的可以直译,反之则用意译,有必要时加以说明。英语谚语“Love is blind”源于西方神话中古罗马爱神Cupid或古希腊爱神Eros(别称the bhnd god),其对应的汉语谚语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带有明显的汉族历史文化的烙印。“gliding the lily”似乎与“锦上添花”的意思相近,其实相差很远。此英文谚语指对很完美的东西作不恰当而且过分的修饰,表示不赞成这种弄巧成拙的做法。应该译为“画蛇添足”。

五、通过习语翻译促进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些差异必然要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因此,只重视语言知识本身的学习是片面的。在习语的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习语丰富的文化底蕴,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注意其蕴含意义的传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英汉习语中,讲解文化背景知识,并仔细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是普遍存在的,多方面的。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学习每一种语言现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而习语就是文化内涵的精髓,只有弄清习,才不会在交流中产生误解,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这也正是“基于学科内容的语言教学法(CBI)”所倡导和推崇的。这是学好英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将课堂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之中,做到语言与文化教学的统一性。

参考文献:

[1]高晓薇.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习语的内涵解析及翻译策略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2]钱乐宁.跨文化视角下的误译及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4(14).

[3]王娜.跨文化视角下法语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J].黑河学刊.2013(12).

上一篇:纪检监察办案工作人员纪律范文下一篇:3c认证流程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