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对中国的影响

2024-08-21

退耕还林对中国的影响(10篇)

1.退耕还林对中国的影响 篇一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在各地政府大力宣传及不断努力下,这一牵扯面极广、投资巨大、历时长久、参与民众众多的工程得到了全国各地政府及民众积极响应配合,也在不同层面取得了巨大的阶段性成果。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农村产业结构在此政策下得到了深入优化,农民生活水平及地方经济状况也有了不同程度地改善。

2.1生态环境影响

退耕还林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地方优先安排陡坡耕地以及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等生态对不利于耕作的大坡度耕地、风沙及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优先安排整治,合理制定退耕还林还草。结果显示,整治区退耕地上所种植的林木成活率及整体保存率较高;增加了森林资源量;有效遏制了土地沙化、贫瘠化的趋势;村庄及周围地块的生态状况出现明显好转。国家环境监测公报数据显示,就处在长江上游的重庆地区而言,“十五”期间,三峡库区范围内的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3.9%,长江相应区段输沙量从的4.04亿t减少到的1.29亿t,土壤侵蚀模数由从退耕还林实施前的5000t/(km2a)降低到t/(km2a),水土流失对面积10000km2水土流失区域进行了初步的治理。重庆林业用地面积增加到409.87万hm2,相比“九五”规划末期增长了12%;森林面积达到263.67万hm2,同比增长了近40%[3]。而且工程区生态林木植被的土壤保持作用、水土涵养作用都得到明显提高;林草植被在发挥防洪防涝方面的效果更加明显;空气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动植物生态系统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生物多样性日渐增多,某些地区野生白鹭、野猪等种群数量出现大幅度增加。

2.2社会经济影响

2.2.1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退耕还林合理有效地重组了农村的资金、人力和物力等重要生产要素,实现耕地向林业的转变,使农民的生产模式由过去粮食生产为主转向而今结合种植、养殖及各种农副产品等多种生产模式的良性产业结构发展,林果、香料、中草药等基地的建立也吸引了一批相关企业的参与,实现了农村经济的产业链条化和合作多元化,在提高了林果、畜牧产品供应的同时,有效带动了林牧产品加工、花卉培植、森林旅游等多种形式的相关产业。同时,农民在轮牧、圈养禽畜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围栏封育、人工种草等活动有效地提高了草场的生产力,遏制了草地退化问题。2.2.2实现经济创收由于农民投资及劳动力分配的重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化,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农民的收入总量及收入结构也产生了一定变化,传统的耕作形式收入单一,收入水平较低且浮动较小,严重限制了农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在畜牧业、林业及其他相关农产品方面的收入增效显著,同时由于林木业产品市场广阔且市场价值具有一定的保障,农民的经济收益得到极大提升。农村生产模式的转变也吸引了更多人才投入到农村创业以寻求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与此同时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及市场信息等资源和力量的支持,同时也实现了劳动力及人才的科学转移,这对于农村社会经济的长效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4]。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带动的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的经济市场的多样化完备化,加速了市场健康稳步发展。

3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虽然退耕还林的效果是显著的,然而为了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的.后续工作能继续取得良好的成效,还需要政府对于退耕还林政策在不同区域、不同层面上分别对待,同时做好跟踪调查,及时监测实际成果,并从动态的角度对农村的发展状况及时作出合理规范的调整和指导。

3.1合理选择退耕还林、还草

受气候、地形、水土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在选择种林还是种草的问题上,需要政府组织相关林业专家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不能一概而论,违背自然法则[5]。如对于长江及其支流沿岸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段不适宜种植某些对土壤水分要求苛刻的经济林木,同时出于经济收益的考虑,农民也对这类地段望而生畏,此时应首推生态林的种植。而在林木及其他经济药用植物的选择上也要对其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物种价值及实用价刘小燕: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讨值进行参考,做到有的放矢、物尽其用。

3.2提升农民发展能力,确保退耕还林深入持久

虽然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民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然而依然有大批农民由于不能很好地转变观念,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参与到新的劳作方式及产业中去,导致了长远收入无法保障的问题。对此,政府应在技术上给予一定的支持,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并安排林业部门专家和技术人员定期对农民的生产进行科学的指导,让农民在特色养殖、林牧业深加工等形式上寻求到自己的发展模式,并在形式上不断创新,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已获得自己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自勤.退耕还林工程对县域生态与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喻永红.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3]刘占德.退耕还林对自然与社会影响的分析评价[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4]唐敏锋.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可持续性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3.

[5]刘志超.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耦合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退耕还林对中国的影响 篇二

延安市延川县位于陕西省北部, 东临黄河, 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该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0.6℃, 无霜期为185d, 年均降水量低于500mm, 是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以农业为主, 是“中国红枣之乡”。由于处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其水土流失严重, 不但影响了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还严重威胁了黄河的安全。延安市从1999年开始退耕还林还草工作,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论述退耕还林还草对延安地区自然与社会的影响。

1 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主要内容

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 平衡好退耕还林还草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 以综合治理为手段稳步推进。进行细致的作业设计, 退耕还林还草的开展是因地制宜的。建立数百个中心苗圃和骨干苗圃, 从而提供充裕的苗木, 并充分保障其质量。在北部地区全面禁牧和南部天然林区轮封轮牧的基础上, 实施全面封山禁牧。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农民烧柴问题, 如煤炭、沼气和农业废弃物等。推广高效节能农业模式, 巩固退耕成果。

为了维护生态建设成果, 从4个方面入手:大力发展林果业, 建立优质苹果基地、山桃山杏与仁用杏基地、干鲜果基地;重视发展畜牧业, 推广家庭饲养的养殖模式;将大棚生产作为骨干产业来抓, 大力发展无公害大棚养殖业;输出农村劳动力, 增加农村收入。为了进一步激发群众的积极性, 确定林地与草地产权, 让积极植树种草者受益。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 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与生态林。将目标责任落实到位, 强化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有序开展。

2 退耕还林还草对延安地区自然的影响

陕北地区1998年的地表植被覆盖度为34.6%, 而到2005年迅速上升至47.2%, 这充分说明了封山禁牧的效果。非禁牧区的平均地表植被覆盖度要比禁牧区少36.4%, 差异显著。但是在短期内, 于干旱半干地区进行人工造林会破坏当地的原始植被, 对于当地的植被修复起到负面作用。造林地块如果选用速生树种会干扰土壤生态系统, 与天然林相比, 会导致土壤水分下降。而相比之下, 弃耕地植被演替效果较好, 植被丰富度较高。由于该地区属于森林与草地的交界处, 森林和草地的配置要根据具体生态条件进行。在未来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 应该重视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 避免盲目性。

退耕还林还草的开展有效遏制了土地的沙漠化, 使得延安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有了大幅提升, 水土流失加剧的局面得到了有效遏制。区域内的生态系统不断趋于稳定和优化, 人居环境改善明显。

3 退耕还林还草对延安地区社会的影响

3.1 对当地民众环境意愿的有利影响

中央和地方政府为退耕还林还草投入大量的资金, 这也获得了当地群众的肯定, 大部分群众认为该项工程是值得的, 并表示支持。在这种背景之下, 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迅速展开, 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了补偿退耕的农民, 对其进行了相应的粮食补助。并且随着农民素质的提升, 其再次毁林毁草复耕的意愿正在减弱。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开展提升了当地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对其环境意愿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3.2 增加农民收入, 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

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 农民会获得相应的种苗费和生活补助等, 同时通过苗木市场还能创造相应的工作岗位, 增加农民收入。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促使当地农民改变原有的畜牧业生产方式, 采取了更加集约化的科学畜牧生产方式, 如通过牧草基地建设促进养羊业的发展。在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力度的同时, 对农村税费进行改革,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在推进山川秀美工程的过程中, 强化扶贫开发工作, 并落实“谁退耕, 谁受益”的原则, 明确退耕地与荒山荒坡的产权。推广新能源技术, 解决当地能源供应问题。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和温室大棚, 鼓励舍饲养羊。推进高效农业系统的建设, 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突破。发展特色产业, 建立以花椒、红枣和杏等特色农产品为主的优质特产体系。总体来说, 优化种植业结构应该从4个方面入手:发展优质粮油产业, 如低芥酸油菜、杂粮、优质专用小麦、高蛋白饲料玉米等;推动果品产业, 在苹果和杏的深加工转化上多下功夫;推广薯类产业, 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发展大棚蔬菜产业, 培育特色蔬菜。

3.3 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延安地区历史悠久, 浓厚的人文气息也赋予了独特的旅游特色。退耕还林还草的开展使得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有了很大的提升, 对于招商引资有着积极意义, 为当地大力开发旅游业奠定了深厚基础。

4 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退耕还林还草的工作尚有一定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虽然县级以上部门有着整体与长远的工作规划, 但是乡镇上该方面的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缺乏整体与长远的工作规划;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可能存在反复, 部分农民有复耕的欲望;退耕还林还草的绩效验收存在问题等。

摘要:位于陕北地区的延安市在退耕还林还草上有着很好的成绩, 获得了良好的自然与社会影响。本文介绍了其退耕还林还草的主要工作内容, 并论述了退耕还林还草对延安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还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退耕还林还草,影响,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1]白志刚, 孙晓莉.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新延安[J].陕西林业, 2003 (5) :32-33.

[2]邹厚远.陕北黄土高原植被区划及与林草建设的关系[J].水土保持研究, 2000, 7 (2) :96-101.

[3]马发义.浅析建设秀美山川增加农民收入问题[J].陕西农业科学, 2001 (6) :29-30.

3.退耕还林对中国的影响 篇三

【摘要】影响退耕还林生态、经济二大效益的主要因素与造林树种的选择,植株的配置和经营管理水平密切相关。抓好这三项主导因素,不仅可弥补退耕还林后的农业经济收益损失,而且还可超越原种植业的经济收益,并能达到予期的生态效益,实现最佳“双向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退耕还林;双向效益;因素研究

朝阳县地处辽宁省西部,气候干旱少雨,自然植被覆被率较低,近年来,在国家有关林业保护政策的规定指导下,农民将部分坡耕地,河滩地进行“退耕还林”改造,对恢复森林环境、振兴林业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如何发挥“退耕还林”区域的生态、经济“双向效益”既是经营者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林业主管部门重点倾向研究关注的问题。

退耕还林地域在一般的情况下,立地条件都优于宜林荒山、荒滩。所以,造林选择适地适树树种较多,植株株行距和造林密度的配置也都不受各方面的限制,经营管理方式及管理水平经营者都可任意选择。

1.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选择在辽宁省朝阳县二十家子乡银窝村,立地条件相同的退耕还林区域,造林树种分别选择栽植大平顶枣根蘖苗、山杏、刺槐、小钻杨、辽宁杨。造林株行距密度枣树、山杏分别为4m×3 m和2 m×3 m,杨树株行距分别为5 m×3 m、2 m×3 m,刺槐株行距分别为1.5 m×3 m和1.5 m×1.5 m,经营管理方式分为精心管理,常规管理和粗放管理,实验区林龄枣树和山杏为7a,杨树和刺槐为10a,经2005年秋对各实验区分树分株行距(密度)和经营管理方式三个区组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结果详看下例附表1、2。

2.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对比,说明退耕还林坡地选择栽植枣树,为最佳选择树种,河滩浅土层栽植小钻杨,厚土层栽植欧美杂交品种辽宁杨为最佳树种,其生态、经济效益最好。

林龄为7a生枣树株行距2 m×3 m,生态与经济效果最好,林龄为12a生小钻杨株行距4m×4m,其生态、经济效益最好,林分过密或过稀都会严重影响林分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详看表1、2。

3.分析与结论

枣树根系十分发达,耐旱性强,适应朝阳地区生长,果实营养丰富,产量高,价格高于其他果品,所以成为退耕还林坡耕地最佳树种选项,但并不是一切坡耕地都可以栽植枣树,在海拨≥600m的高山地带和阴坡并不适宜枣树的生长条件,只有选择低矮的丘陵山区,最为适合发展枣树植业。所以,高山、远山选择营造山杏等生态造林树种为佳。另外,在浅土层退耕河滩地营造小钻杨,生长表现良好,因小钻杨有较强的耐旱耐瘠薄生物学特征,而只有在土层深厚的退耕还林河滩地营造欧美杨类杂交品种,才能发挥它的速生丰产特点,所以,应根据立地条件确定造林树种,栽植密度和经营管理措施。

总之,通过实验证明,造林树种,栽植密度和经营管理水平是影响退耕还林林分“双向效益”三大因素。

参考文献

[1] 梁鸿恩. 杨树商品林丰产栽培技术.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 郑世锴. 杨树大径材培育.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

4.退耕还林对中国的影响 篇四

杨建富,张国强

(1、西吉县林业与旅游局

2、西吉县沙岗林场宁夏西吉 756200)

摘 要:通过分析西吉县实施退耕还林的现状和初步成效、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在该县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五条思路。1 2

关键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

1退耕还林的现状及初步成效

自2000年以来,西吉县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增资源、增效益,绿起来,活起来”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坚持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以流域治理为重点,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配套,林、草、山、水、田、路综合治理,初步形成荒坡山地林草化,侵蚀沟道坝子化,口粮耕地梯田化,农田地埂林网化的格局。截止2004年底,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6.13万hm2,其中退耕造林4.38万hm2(含林间带草1.78万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5万hm2,林业用地总面积增加到9.19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7.8%,比工程实施前的1999年底提高了19.1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5.1%提高到7.2%,提高了2.1个百分点;林木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8.7%提高到32.2%,提高了23.5个百分点。退耕还林后,已有5.3万户农民从退耕还林政策兑现中受益,平均每户收益3350元,人均收益592元。事实证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工程被广大群众称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2工程建设面临的核心问题

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西吉县退耕还林以建设生态防护林和发挥生态效益为主,主要栽植了山杏、山桃、沙棘、柠条、杞柳等树种,就其本身而言,产生不了多大的经济效益。从目前看,退耕后,农户有粮吃,有-1

钱花。但是从长远利益看,在西吉县这样自然条件严酷,经济条件落后的山区,8年补助期满后,如何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不仅事关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而且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要真正做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只有在培育工程后续产业上下功夫,做文章,切实提高退耕林地土地利用率和工程经济效益。

3后续产业的发展思路

3.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积极发展以杏为主的经济林产业。

在近年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西吉县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分区布局的原则,充分利用西部黄土丘陵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选择光热条件较好的乡、村、组,重点发展山杏、山桃等乡土树种,建设生态型经济林,同时,选择缓坡退耕地、川台地种植大接杏、仁用杏、花椒等经济林树种,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实践表明,山杏、山桃抗旱性能好,成活率高,经济效益明显,广大退耕农户乐意栽植,目前,全县共栽植山杏1.87万hm2,山桃1.33万hm2,栽植比例分别占退耕造林总面积的43.1%和30.8%,这为实施山杏、山桃高接换头,品种改良,建立优质杏基地,发展已杏为主的经果林产业,进而为培育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的全面发挥奠定基础。在今后的退耕还林工作中,要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对适宜嫁接改造的,组织技术人员和农户进行低产林改造,发挥新品种的优势,提高杏树的产值和效益。同时做到精心规划,科学经营,通过发展典型户、建立示范园带动规模化栽培,通过扶持,开通杏仁和杏脯加工生产线,提高生产经营水平,逐步形成企业加农户的服务体系,使企业和农户相互配合,互相合作,共同发展,走林、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路子,形成经济林产业化经营模式。

3.2 大力推广林草间作种植,加快草畜产业发展。

自2000年以来,西吉县大力推广林草间作种植,累计种植紫花苜蓿等

牧草1.78万hm2,预计退耕区每年产干草20余万t,能满足40万头牛所需饲草。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全县草地面积将逐年递增,利用这一资源优势,走“种草—养畜—致富”,“草多— 畜多— 肥多 — 粮多”的草地农业生产路子,大力扶持退耕农户,发展养殖大户,可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根据养殖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一些不同规模的饲草加工网点,发展饲草加工业,以此推动全县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将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促进西吉经济发展的新的支柱产业。

3.3 做好灌木林的抚育管理,积极发展林副产品加工业。

退耕还林工程结束后,全县以沙棘、山毛桃、山杏、柠条、杞柳等为主的灌木林面积将达到6.67万hm2,工程区每年可出产大量的林木种子、果实和柳条等林产品,利用这些原材料,可发展沙棘饮料、柠条种子饲料、杏脯加工、桃仁加工、柳条编织等林副产品加工业,从而提高灌木林的经济效益,增加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批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 “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按照“山上有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找市场”的发展思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带动,利益驱动的原则,由加工企业与退耕农户签订林副产品收购合同,由农户进行采摘和初加工,企业收购并进行深加工,然后出售到本地及外地市场,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解决林副产品难卖问题,也能带动原料基地建设,较易形成产业带,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稳定增加农民具有重要作用。

4.4 依托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生态旅游业。

新世纪之初,旅游业已成为当今社会最大的新兴产业,尤其是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广阔。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西吉县林地面积会迅速扩大,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为发展生态旅游业奠定基础。加之,西吉县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东部火石寨扫竹岭地区典型的丹霞地貌在西北独为仅有,既有北方山势之雄,又兼南方山色之秀,可谓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自古以来,佛、道和伊斯兰教在这一带盛为流传,以云台山石窟为代表的石窟群有十多处,是古丝绸之路的文化遗址,有很大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西部苏堡乡的党家岔水堰为世界第二大震湖,“北有沙湖美,南见震湖秀”,党家岔水堰以其独特的历史成因,秀丽的自然风光,纯朴的民俗风情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和广大游客的青睐,目前正处于初步开发时期。另外,将台堡红军长征纪念碑、单家集清真寺、华夏第一古钱币博物馆等景点也为发展西吉生态旅游业锦上添花。近年来,西吉县紧依托全县旅游资源,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资金,强化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使火石寨扫竹岭景区已成为全区乃至全国的旅游亮点,取得了良好的效益。2003年底,西吉县火石寨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并积极争取建设资金,依托西吉旅游资源,以保护生态为先决条件,以浓郁的回乡风情为基调,以开发“火石寨丹霞地貌”和“震湖”湿地资源为中心,以发展生态观光游、丝绸之路游、红色之旅游、回乡风情游为方向,把开发旅游产品和生态文化融合在一起,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力争将几大景区建设成为集森林资源、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旅游胜地,使生态旅游业成为我县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3.5 加大种苗工作力度,培育新型种苗产业。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结束后,工程造林对种苗的需用量将会逐年减少,因此,种苗产业必须及时改变生产经营方向,由生产普通林木种苗向生产名、特、优、新品种发展,建立绿化苗木、经济苗木、观赏苗木、园艺花卉等培育基地,不断加快新品种的引进和开发,实现公司化经营,走出一条新型种苗产业化的新路子。

5.退耕还林对中国的影响 篇五

工厂集体休假

对生产影响大。为了过年,中国的工厂停工放假,几亿农民工回家过年。在春节到来之前,一些工厂为完成订单,在停工放假前连轴转。工人们两周前就开始乘火车和汽车返乡,节后再回城。春节过后是上班族跳槽的绝好机会。这对依赖中国的海外零售商和进口商来说,是每年一度最头疼的事。 对于世界零售业市场来说,他们通常在中国春节一、两月前开始运送定制的商品,海上货运就显得格外忙碌。比如,美国西部的港口运输在中国春节期间,因为大量货船抵达,多会造成延迟。

金融市场缺少中国投资者

对于金融市场来说,不仅是中国大陆,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及亚洲中华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如新加坡等,也有过春节的传统,在这一个星期里,股票市场关闭。而马来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华裔人口很多,所以,也有部分场所关门放假。 对此海外投资者慢慢在此期间减少亚洲股市投资,全球股市在这段时间少了中国市场,同样也慢慢悠悠歇下来。当然除去中国之外,韩国等国家也过春节。同时不少华裔多的国家也有春节。

全球购物量大增

部分中国人近年来财富大增,在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前,采购各式的食品、礼物成了潮流,也影响了国际奢侈品市场。

据统计,欧洲的奢侈品市场的销售量在中国新年期间有可能增长30%,包括名牌手袋,手表,珠宝等。

去年二月,中国人在英国的消费比20xx年上升了23%。难怪目前,英国的各类百货商场增加了存货,希望吸引中国顾客。此外,一些世界著名品牌为吸引中国消费者,专门设计了与新春主题有关的皮包,或是有中国书法的首饰,以及特制的红包等。

中国经济数字失真

每一年中国春节的日期都不确定,不过总在一月底到二月底这期间。但是,这一不确定,加上漫长的春节假期,会影响到每年一月和二月中国的经济数字。 经济学家称,他们对于中国每年年初的经济数字的真实性保持警惕,也希望其他人不要过度解读。他们更倾向于等待三月份的中国经济数字,以便做出更为准确的分析。

分析师将其称为“中国新年效应”,包括韩国等对中国市场依赖比较大的地区,在中国新年期间的经济数据在使用、分析时都需要小心。

外国庆春节同样花样繁多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上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显著提高,国外也越来越注重中国的传统节日。美国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的一大特点是节日众多。除了主流社会的圣诞节、感恩节等,每个族裔都有自己传统的民族节日。不过与其他少数族裔传统节日不同的是,春节的影响力近年来迅速由亚裔内部向其他族群延展。奥巴马入主白宫后,每年都会发表春节贺词。1993年,美国邮政总局首次发行鸡年邮票,受到好评。此后20多年里,美国年年都在春节前发行农历生肖邮票,马年邮票的左上角为马的剪纸图案,还配了三只漂亮的花鼓。

6.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篇六

文物风华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这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宿白马寺》。在破旧的寺庙中,诗人目睹千年古寺的衰落荒凉,不禁遥思起当年高僧远行求法的艰难与辛酸,(图147)再对照自己孤身在外奔波劳苦,一抹愁思便再也挥之不去。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曾在山川名刹间流连忘返,感慨人世无常,哀叹浮生辛酸,虽然由于心情各异,他们所歌咏的情状也不相似,但佛刹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却给他们带来许多奇思异想,也为祖国的艺术宝库中增添了不少锦绣篇章。至于那精巧玲珑的建筑,金碧辉煌的佛像,琳琅满目的壁画,则更是令人浮想连翩,神思飞扬。禅房花木,思之遥深;敦煌飞天,望之起舞。古刹与文艺的因缘可谓经久不衰,艺术家们将佛法的意境融入中国的建筑、雕塑、绘画、工艺、书法、音乐中,创作出内涵丰富,意趣万千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并未随着历史的钟声而远去,而是仍然活在人们的眼前心中,不断地给人们以生活的启迪和美的享受。由于建筑和雕塑前面已有阐述,加上篇幅所限,故本章仅对中国其他佛寺文艺略作点染,以现其情状。

文学与佛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许多佛经本身就可看作是优美的文学著作,如《妙法莲华经》设喻巧妙,《维摩诘经》语句华丽,《华严经》雄伟庄严,《须赖经》则如同小说。大乘佛教兴起后,文风更加趋向于华美壮丽。著名的马鸣尊者就是一位诗人和哲学家。《佛所行赞》是他最重要的梵文诗歌作品,述说释迦牟尼一生事迹,用诗歌来表达哲理,在梵语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外,他还有三部佛教戏剧作品行世,其中《舍利弗故事》为现在最古老的梵文戏剧作品。(图148)

佛教传入中土后,随着佛经的翻译和流传,佛教与文人名士之间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加上寺院讲经的普及,使得佛教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形式上讲,佛教的讲经唱导、以及禅宗语录等对于白话通俗文学的产生,有着莫大的关联。从内容上说,佛经丰富的譬喻故事让中土文人大开眼界,禅宗的高妙思想对于诗文中意境的塑造也产生过不小的作用。至于世事轮回、因果报应,则更是渗入到中国人的精神血脉中,历代的文学作品中以此为体裁的,可谓不胜枚举。佛教僧侣中以文笔知名者,代不乏人,如唐代的慧净、皎然,五代的齐己、贯休,北宋的希悦,元代的昙噩、大圭,明代的德言,清代的智朴、圣通等。特别是寒山、拾得的诗,清新雅致,充满禅味,在二十世纪得到了欧美现代派诗人的喜爱。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的许多文学家或皈依佛教,或对佛教怀有深厚的兴趣,如晋代孙绰、谢灵运,梁代刘勰,北齐颜之推,唐代王维、柳宗元、白居易,宋代苏轼、黄庭坚,明代袁宗道、宏道、中道三兄弟等,可说是其中的代表性人

物。他们或喟叹佛法,或点染风景,或吟咏心情,或顿悟世事,用他们不朽的笔墨,与名山古刹相辉映,描述他们精彩的生命风华,以及与佛教结下的殊胜因缘,浇灌出大批美仑美奂的艺术之花。

变文

由于受到印刷术、民众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制约,佛教的弘传最初仅限于贵族社会或少数知识分子中间。为了使佛法普及,佛教徒们采取了一些浅显而活泼的弘法方式,其一为长于咏经和歌赞的经师。慧皎《高僧传》说:“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音。”又说:“每清梵一举,辄道俗倾心”,可见其影响。另一种方法则为“唱导”,增加了说的内容。慧皎《高僧传》载:“唱导者,盖以宣唱法理,开导众生也。昔佛法初传,于时齐集,止宣唱佛名,依文教礼。至中宵疲极,事资启悟,乃别请宿德升座说法,或杂序因缘,或旁引譬喻。其后庐山慧远、道业贞华、风才秀发,每至齐集,辄自升高座,躬为导首,广明三世因果,却辩一齐大意。后代传授,遂成永则。”对唱导之效,《高僧传》说:“谈无常则会心形战栗,话地狱则布泪交零,征(表现)昔因则如见往业,覆当果则示来报,„„于是合众倾心,举堂恻怆,五体输常,碎首陈哀,各各弹指,人人唱佛。”南朝末年,这两种方式逐渐合流,到唐代发展成为“俗讲”,赵璘《因话录》说:“听者填咽寺舍,瞻礼崇拜,呼为和尚。教坊仿其声调,以为歌曲。”而变文就是俗讲所用的话本,以通俗文字显示佛经中神通变化之事,故称“变文”。变文采用骈散并用的形式,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宣传佛教故事的,如“维摩诘经讲经文”、“降魔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等。(图149)还有一类是演述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的,如“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孟姜女变文”等。其后更发展成不仅法师可以讲变文,连民间艺人也跑来分一杯羹了。有些变文还配有画像,以增加故事的生动性。如敦煌写经中的《降魔变文》,叙舍利弗降六师的故事,其卷子背后即画有舍利弗与劳度差斗圣的变相(此卷现藏法国巴黎博物馆),每段图画都和变文相应。这些变文体制宏伟,描述活泼,词藻华丽,想像丰富,对后世的宋人话本、鼓子词、诸宫调、弹词、戏曲、小说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宋真宗时开始禁止僧人讲唱变文,所以变文作品大多失传。直至近代以来在敦煌石室中发现唐人写经,变文的价值和意义才得到研究者的重视。现在《敦煌变文集》汇集敦煌经卷中所存的变文七十八篇,是研究变文的丰富资料。

楹联

在中国的各钟名刹中,悬挂着各种名联佳句。一般来说,这些楹联的书写并非随意制成,不仅其立意包含了佛学的内涵,而且往往跟当地风光、寺院历史相关联。佛殿内外,挂着的许多楹联中,以抱柱联最为常见,佛龛联也有一些。对于寺庙来说,楹联兼具文学、书法、工艺等多种功能,故而至今仍为民众喜闻乐见。以下即试举几例。

最早为寺院撰写楹联的据说是宋代的大理学家朱熹,他为江西省广信县南岩寺撰写了一付对联:“一窍有泉通地脉,四时无雨滴天浆。”对仗十分工整。今天的泉州开元寺天王殿内还悬挂着他的另一付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 为弘一法师所书。这付楹联是称颂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当地百姓民风淳朴,颇有圣人之风。又如峨眉山雷音寺原名观音堂,亦名解脱庵。寺中有一付楹联写得颇有意味:“解去尘氛,愿尔休作隐蔽恶;脱离苦海,看我大开方便门。”这付对联暗含“解脱”二字,跟庵名相吻相合,诚属佳构。又如杭州西湖边上的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背靠北高峰,南临飞来峰,此地岩峰峥嵘,林樾苍

翠,溪涧萦回,素有“东南第一峰”之美誉。寺内有一付楹联:“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便很好地描绘了灵隐寺位于湖光山色之间的秀丽景色。其天王殿前还挂有另一付妙联:“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巧妙地将飞来峰的传说溶于联意之中,让所有前来探幽访胜的游客见了都会发出会心的一笑。(图150)

还有些楹联的解读并不容易,因为其中往往包含着一些特定的典故。如云南昆明筇竹寺的大雄宝殿有一付楹联:“西方有圣人,曾凭引路神犀,妙比莲花开福地;东土传圣旨,共仰明灯法象,春留筇竹证诸天。”如果不明白筇竹寺建寺之传说,则不太容易明白。原来在唐代唐代贞观年间,南诏的鄯阐候(昆明的最高统治者)高光、高智兄弟在昆明西山狩猎,追一犀牛到玉案山北忽然不见了,却看到云雾缭绕,有一群形象怪异、鹤发童颜的僧人立在山巅,等走到跟前却又无影无踪了,只留下几支插在地上的筇竹杖,用手去拨却拨不起来。第二天再去看竹杖已蔚然成林。兄弟二人惊异不已,认为这是神灵的启示,于是便在此地建寺,命名曰筇竹寺。意义接近的对联寺中还有一些,如“地座灵山,白象呈祥,青狮献瑞; 天开胜境,犀牛表异,筇竹传奇。”即用同一典故。再如前一章提到的净土宗祖庭东林寺中建有“三笑亭”,是为了纪念著名的“虎溪三笑”的故事。亭中有一付楹联:“松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话;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里的三教三源流即是指当时虎溪送别的三位朋友慧远、陶渊明、陆修静,三人分属释、儒、道三家。(图151)

还有些楹联虽然也是从佛教出发,但由于设喻巧妙,往往能够逸出宗教之外,给人带来更多的思考。如北京潭柘寺那付著名的弥勒座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堪称经典。又如四川内江圣水寺有一付楹联,相传为清初默野和尚所作,“不可说不必说默而识之真智慧,无幻相无呆相僧者净也极空明”,意蕴深长,读之口齿留香,历来解者不衰,成为蜀中楹联绝唱。(图152)

诗歌

中国佛教对诗歌的影响很大,有不少僧人自己便会作诗。诗僧中最为著名的大概要推寒山、拾得了。寒山是中唐一位隐士,出身官宦之家,由于科举不第,受人冷落,愤而出家,三十岁以后隐居浙东天台山国清寺附近之寒岩,自号寒山子。(图153)他和国清寺僧拾得的关系很好,拾得于食堂洗碗,常将一些剩菜残羹倒在竹筒内,寒山若来,即负之而去。(图154)清雍正皇帝后来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赞赏他们的友谊如同新婚夫妇,不离不弃。寒山的诗多表达自己清虚无为、逍遥自在的心态,“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在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这种随缘自适的追求不是人人都能具备的。比寒山、拾得稍早的同类诗人还有王梵志,其诗以说理劝世为主,多宣传佛教思想,语言俚俗,时有诙谐之趣,如著名的“梵志反穿袜,众人皆曰傻。宁可乍你眼,不可隐我脚”,其中透露出对个性的坚持以及对世俗目光的不屑。其诗失传已久,清末在敦煌石室中发现其诗写本数十种,才开始为世人所重视。

佛教对诗歌的另一种影响表现在诗人对佛家思想的向慕上。即使是杜甫这种一向被看作忠实的儒家思想信徒的诗人,在游龙门奉先寺时也禁不住要发几声感慨:“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而以王维等人为代表的山水诗派,则更是受到禅宗的直接影响,后世续其精神者仍绵延不绝。王维是中国唐代的大诗人,号称“诗佛”。相会其出生时,其母梦见维摩诘入其室内,故号“摩诘”。(图155)他一生信奉佛教,先受北宗神秀一脉禅学影响,后又曾皈依荷泽神会,从其参南宗禅。他还曾受神会所托,撰《能师傅碑》,这是关于慧能生平的重要资料。王维对净土宗也很有兴趣,其常去听法的香积寺,即为净土寺院。(图156)王维的诗作受到禅 59 宗思想很深的影响,他的山水诗和酬赠诗中往往包含深远的禅意,此外他还专门写了一些以佛教修行为主题的咏禅诗。王维诗歌的一大特征是用闲定从容的心态去观照世间万物,特别擅于捕捉在大自然一瞬间显露出来的灵机禅趣,在动静、冷暖之间求得内心的平和。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鸟鸣涧》:“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夜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世界是一空灵澄明的世界,世间万物在他看来,都只如自在花开花又落,所以他提倡自由地思考和生活。我们来看这一首《送别》:

下山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卧归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在这里,人生不得意的喟叹被轻松的冲淡了,在王维的眼中,世间荣辱,也不过缘起缘灭罢了,不若学白云悠悠,轻逸自然。他的这种轻松率意的生活态度反映在诗中,有时候却反而带来更深的哲理,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他看来也许只是率性而为,但读者却能从中得到诸多生活中的感慨。

王维的诗中有不少是直接以寺庙为题的,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里借着自然的山水之气,来平和动荡不安的内心。又如《蓝田山石门精舍》描写他所亲见的寺僧日常生活:“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在《过青龙寺谒操禅师》中,他更写道:“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这句诗表明他已经深得禅宗三味,将人与佛以及世界相融合起来。(图157)

中国古代跟王维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文人可谓不少。而相关的奇诗妙句更层出不穷。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语言简单,而意趣缥缈。刘长卿《送长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则在对自然的观照中凸显自己幽独的情怀。相形之下,韦应物《善福寺阁》则显得更加心境明朗些:“残霞照高阁,青山出远林。晴明一登望,潇洒此幽襟。”而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图158)表面上在吟咏桃花,实际上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向往。再如宋之问咏杭州灵隐寺:“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前一句气势逼人,而后一切又回到清远悠然。古刹幽深,佛灯幢幢,禅宗虽然认为日常生活,处处皆有禅机,然究其修行,毕竟仍是远离世俗的。佛家的出发点既然是为人们寻找精神归宿,它便会想尽各种办法寻求解脱之道,而山水园林在这方面带有远离尘世、纯净无染的特性,跟佛家所推崇的净土世界至少具有表面上的联系。体会到这一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文人学士愿意跑到山间涧畔、古刹丛林来寻找心灵慰藉,在他们看来,佛法跟自然是合而为一的。王士禛在评价唐代山水诗人时曾说:“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字字入禅。他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及太白‘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常建‘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浩然‘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刘眘虚‘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

相较于唐代的山水诗人来说,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对于佛法的领略带有更多的个人色彩。(图159)据说他曾写过一首关于佛法的很有气魄的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吹不动,也就是 60 说心如磬石,完全不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苏东坡写完这首诗,不禁有些得意,认为自己领悟了佛家的真谛,于是派家人过河送给佛印禅师看,结果佛印禅师阅罢,在上面批了两个字:“放屁!”苏东坡看了气坏了,立刻坐船过来跟佛印论理,走到门前,却见禅师门口贴了一张纸:“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原来禅师早有准备,知道苏东坡惊不起这一激。这个故事说明许多在家居士虽然能够领悟到佛法所指的意思,但要真正实行起来却是很困难的。苏东坡也是如此。他虽然对佛教很有兴趣,但毕竟是个传统的士大夫,儒家思想于他来说占有更重要的地位。用佛禅来调节调节心情还可以,但其内心毕竟不是心如枯井之人,而蕴含着汹涌澎湃之激情。如著名的《念奴娇》起首便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等句子,气势逼人。不过苏轼往往能够在进取与退隐之间求得良好的平衡,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宠辱不惊的心态。《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却又接近于佛老思想了。在苏轼的诗词中,浸透着一种沧桑豁达的美。苏轼还有一首咏寺庙的诗很出名,即《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西林就是庐山西林寺,原为东晋太府卿陶范为高僧慧永所创建的庐山三大寺之一。此诗通过对庐山山峰观察视角的不同,写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自然巧妙,设喻生动,历来脍炙人口。苏轼对于佛理也是有一定认识的,他曾作《阿弥陀佛偈》颂:

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

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

生灭无尽处,则我与佛同

因为有这种缘生缘灭的思想,他对于人生的浮沉、仁途的盛衰便能够坦然面对。“常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正是在这种对世事的证悟中,苏轼与大自然结成知交,餐风饮露,不亦快哉。(图160)

跟寺庙相关的绘画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僧人所作的绘画,另一种是所谓的佛画

有不少僧人自己就是著名的画家,如北宋初的僧巨然,受业于南京开元寺,喜作竖式构图,擅画山水。多于峰峦岭窦之外、林麓之间,作卵石、松柏、疏筠、蔓草等,画中幽溪细路,屈曲萦带,竹篱茅舍,断桥危栈,爽气怡人。(图161)又如清初著名的八大山人,他是当时画坛“四僧”之一,善以简笔写意花鸟画,开一代新风。在其所画山水花鸟各种作品中,以神情奇特的水鸟最为引人注意。(图162)另一位僧人画家石涛擅长兰竹花果,笔意纵恣,功力精湛而又尽脱窠臼。其《苦瓜和尚画语录》,是论画的著作,其主要思想是反对模拟,坚持创造,主张以心中之理想,写天地之万物。(图163)

再说到佛画,关于它的起源,最早有一段传说:释迦牟尼成佛后,一位名叫“给孤独长者”的大富商皈依了他,并专门提供了一座花园给佛居住,园中设施齐全,独缺彩画。他便去请示佛陀意见:“若不彩画,便不端严。佛若许者,我欲装饰。”佛于是同意让他画。后来他又去问佛该画什么,佛说:“于门两颊应作执杖药叉,次旁一面作大神通变;又于一面画作五趣生死之轮;檐下画本生事;佛殿门旁画持鬘药叉;于讲堂处画老宿尊荩苾刍,宣扬法要;于食堂处画持饼药叉;于库门旁画执宝药叉;安水堂处画龙持水瓶着妙璎珞;浴室火堂依《天使经》法式画之,并画少多地狱变;于瞻病堂画如来躬身看病;大小行处画作死尸,形容可畏;若于房应画白骨髑髅。”这就是佛画的最早起源。但是如同雕塑一样,最开始的 61 时候并没有佛本身的画像,因为佛教徒认为佛是不可以用画来形容的。直到公元2世纪印度才开始出现佛的画像。

中国佛画的最早记载是在东汉明帝时。永平求法建白马寺,在寺内壁上作千乘万骑三匝绕塔图。《魏书·释老志》说:“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又说:“明帝并命画工图佛,置清凉台显节陵上。”而较早出名的画师则是三国时东吴的曹不兴,他模仿康僧会从西域带来的样本,绘制五尺长的佛像绢画,令人叹为观止。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其画像心敏手运,须臾立成,而且运笔比例适当,可见其才华。据说他曾利用在屏风上误落的墨迹绘成一蝇,孙权见了误以为是真蝇,竟用手去弹,一时传为美谈。到东晋时,卫协声誉尤高,时称画圣,画有七佛图。卫协的弟子顾恺之,在瓦官寺壁画维摩像,因画像神妙而得观者布施百万钱。值得注意的是顾恺之所画的佛像跟印度本土已有不同,据说他画的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凭几忘言之状”,画出了维摩诘在病中与人交谈的特殊神态。(图164)又有东晋戴逵“十余岁时于瓦棺寺中画”,代表作《五世佛》与东晋顾恺之的《维摩诘像》和狮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刘宋时有陆探微,梁时有张僧繇。随着佛教美术的不断传入,对于来自印度、犍陀罗和中亚其他各国的外国绘画技法也曾加以不同程度的吸收。如张僧繇采用天竺遗法在建康乘寺门上画出有凹凸感的花朵,因而轰动一时,梁武帝所造佛寺多命其画像。传说他在金陵安乐寺中画四白龙,未点眼睛,众人不解,他便给两只点上了眼睛,霎那间雷电交加,二龙竟破壁飞去,这就是著名的“画龙点睛”的故事。齐时著名佛画家有曹仲达,多画打座入定的印度佛教人物,其画像特定是衣服紧窄,代表人物有《禅定图》,人称“曹衣出水”。当时佛教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都得到了一批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和提倡,起到了巩固封建统治的强大精神支柱的作用,佛教为充分发挥其“以形象教人”的示范作用,遂不遗余力以绘画为有力的宣传手段。这一时期大规模出现的佛教寺塔、石窟壁画和为数更多的佛教行像、卷轴画,其所画佛、菩萨像以及佛传图、佛本生故事图之类,莫不是为了宣扬佛陀的慈悲为怀、佛法的广大无边。通过栩栩如生的绘画形象,使人们相信世间真有因果轮回,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到了唐代,佛教绘画更是盛极一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举“两京外寺观画壁”有上都寺观画壁一百四十余处,东都寺观画壁二十处,多出于名家之手。其中吴道子画就有三十二处,(图165)他在长安、洛阳等地作壁画三百余间,情状各不相同,人称“吴带当风”,后世推其为“画圣”,其在长安菩提寺画的“维摩诘变”,其中舍利弗,有转目视人的传神效果。(图166)吴道子的弟子卢楞伽所作《六尊者像》亦是今存佛画名作之一。(图167)中唐德宗时周昉创作水月观音之体,人称其壁画为神品。(图168)长安光德坊胜光寺塔东南院有周昉的画迹,其佛教画曾成为长期流行的标准,被称为“周家样”。五代时贯休以画罗汉知名,所画罗汉形象夸张,大异常人,被称为“出世间罗汉像”。(图169)五代以前的佛画风格,大多中规中矩,以表现菩萨的庄严静默为目的,故而大多体态娴静、清净慈悲。从唐代开始,佛教绘画开始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特征,根据佛教仪轨而创建的佛的形象开始充分体现来自世俗人间的现实审美要求,而菩萨天女也便逐渐染上了体态丰腴、容貌端丽的人间情调。这些在保存下来的敦煌画中还可以看出来。据说以高尚闻名于时的道宣和尚曾慨叹过庙中的菩萨居然和妓女一个模样。宋后文人画兴,于是佛教画分为两种流派。其一继承隋唐规矩,不失尺度,如宋李公麟、马和之,明丁云鹏、仇英,清禹之鼎、丁观鹏等;其一则不拘绳墨,以古朴奇谲为高,如宋梁楷,明陈洪绶,清金农、罗聘等。宋后的佛画中仍有不少名作,如赵孟頫的《红衣天竺僧卷》、《无量寿佛图》,丁云鹏的《罗汉图》,丁观鹏的《释迦牟尼佛会图》、《法界源流图卷》等。(图170)

佛画在唐代可以说达到了一个高潮,宋以后虽继续有发展,但在整体声势上已大不如前。可惜由于会昌法难,唐代的佛画所存已经不多。但敦煌千佛洞仍保存了一些唐代的壁画。其作品虽大多为无名氏所作,但从其风格大致可推出当时的画风。这些壁画的内容,主要是佛 62 经经变故事、净土变相以及佛菩萨像等。佛经变故事画大都是一些生动的小幅故事画,用连续的图画展示其内容,宣扬佛家忍让、善良与因果报应思想,故事以连续的场面展开,从左右向中心发展,构思完整,整个画面古朴雄浑,线条粗放,颜色奔放,给人带来一种动感。经变故事中,法华经变和报恩经变都很有特色,(图171)故事内容丰富而富予变化。净土变相则是佛教净土信仰流行的结果,用图画描写西方极乐世界的楼台伎乐、水树花鸟、七宝莲池等美丽景物,以诱引人们尊奉阿弥陀佛,表现了宗教世俗化的浪漫气息。(图172)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统计,莫高窟壁画有492个洞窟,就有270绘有有飞天图像,共计4500之多。最大的飞天每身约2米高,最小的飞天只有5、6厘米。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的石窟艺术。敦煌的飞天从艺术上讲,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是由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在敦煌的壁画上,画师仅以几条顺风飞舞的彩带,就将人物轻盈飘逸之姿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既不借助翅膀,也不需要彩云,就这样凌空飘舞,给整个壁画增添了妩媚活泼的气氛。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天才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奇迹。(图173)

在繁乱嘈杂的世俗环境中,佛乐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固有文化融合而最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佛教音乐的发展,也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历程。最初的佛教徒对于佛教的宣传,只是停留在译经上。但后来他们渐渐觉得要让人们主动去阅读佛经是非常困难的事,于是便开始主动出击,采取公开宣讲的方法。但如果只是大段大段的经文背诵或教义的阐述,恐怕人们听了就会昏昏欲睡。故而渐渐便有了佛教音乐。佛教称自己有八万四千法门,只要有利于众生,皆是方便,佛教音乐在这方面可谓是具有很大的优势。它既能直接传达佛教的理念,而又通过美好的旋律吸引民众,激发其情感共鸣。譬如古寺晨钟,远远听着,便觉余音绕梁,发人深思。而丛林寺院传出的念佛声,也往往给人带来庄严恬和的感受。在繁乱嘈杂的世俗环境中,佛乐使我们的心灵得到静化,妙音清心,觉悟最美,特别是在禅宗的观念中,追求顿悟的效果,而在佛音的感染下立地成佛的,历代不乏其人。

佛教的音乐大致可分为佛事音乐和以佛教题材为主题的佛教音乐。佛事音乐是在寺庙内部,由僧众操持的,包括僧众平时早晚的唱诵、佛菩萨圣诞时的庆祝活动,以及举办各种法会时所唱的各种曲调。而佛教音乐的范围就比较广了,一般只要以推广佛教为目的的音乐就可以包括在内,甚至还可以涵括一些通俗歌曲。中国佛曲的兴起,是以梵呗为始端的。梵是印度语“梵览摩”的省略,是清净的意思。呗是印度语“呗匿”,意指赞颂或歌咏。印度婆罗门自称为梵天的后代,因此习惯指印度为梵,如古印度文为梵文。所谓梵呗,就是摹仿印度的曲调创为新声,用汉语来演唱佛曲。最早的梵呗是曹魏陈思王曹植制成的鱼山呗,唐代僧人道世在《法苑珠林》卷三十四中记载其:“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惋,其声动心„„乃摹其音,写为梵呗。”。同时制成的梵呗还有吴国支谦据《无量寿经》、《中本起经》制成的菩萨连句梵呗,以及康僧会传授的泥洹呗。由于梵呗和汉语的区别,中国的歌赞和印度的呗赞之法当然也有差异。正如慧皎大师所说:“东国之歌也,则结韵以成咏;西方之赞也,则作偈以和声。虽复歌赞为殊,而并以协谐的钟律符靡宫商,方乃奥妙。故奏歌于金石,则谓之以为乐;设赞于管弦,则称之以为呗。”所以说梵呗的产生对中国音乐的发展是有裨益的。到了晋代,庐山慧远创立唱导制度,南北朝时涌现出许多擅长佛教音乐的高僧,如道照、昙宗、僧辨、道慧、慧璩等。《高僧传》曾记载昙宗“唱说之功,独步当世”。到了隋代由于中西交流的便利,西域佛教的音乐开始传入中土。唐代佛乐则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一时之间,佛曲大兴,加上俗讲的盛行,庙会的轰动,朝野上下,对佛曲都有些如痴如狂。加之寺院之内,净土宗流行,而净土要求多诵法号,63 以求往生极乐世界,这些都为佛曲的大兴创造了条件。现存的唐代佛教歌赞资料有善导《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依观经等明般舟三味行道往生赞》和法照撰的《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这些赞文都是五言或七言句,间用三、四三言句。晚唐少康则另辟蹊径,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新的佛曲。敦煌经卷所载唐代佛曲有《悉昙颂》、《五更转》、《十二时》等调,但具体使用情况已不可考。

唐代的佛教俗讲如前面所言,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代的众多寺院,实际上成了社会的主要娱乐场所。任半塘先生在《唐戏弄》中述唐代长安的娱乐场所有歌场、变场、道场和戏场。道场本应是高僧大德聚会讲道的场所,但实际情况却沦为声色交杂之地。唐代戏场也多集于寺庙,钱易《南部新书》载:“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寺),小者在青龙(寺)。其次荐福(寺)、永寿(寺)。尼讲盛有保唐(寺),名德聚于安国(寺),士大夫之家入道尽在咸宜(寺)。”这些都是当时著名的寺庙。在这种情况下,佛教音乐得到大的发展,也是理所当然的。

宋元以后,佛教音乐因为市民阶层的出现而日趋通俗化,当时的寺庙继承了唐代的特征,仍然十分开放。宋代说话技艺的演出场所之一就是寺庙。开封相国寺是当时演出最为繁盛的地方,至今仍保留了不少古代的佛典痕迹。如在音乐典籍中只有曲名未见乐谱的《驻云飞》,在相国寺乐谱中可找到,其结构极似隋唐的大曲。(图174)还有其他的一些乐曲也有不少唐宋大曲或法曲的特点。另外,从曲名和曲谱中也保存有不少词曲音乐的踪迹,如菩萨蛮、浪淘沙、望江南、水龙吟、山坡羊、醉太平等。相国寺音乐集中州佛曲、词曲和民间音乐的大成,是音乐宝库中灿烂的明珠。此外,继唐代俗讲而起的宝卷,在宋时盛极一时并一直绵延到明清,影响了近世多种戏曲及曲艺音乐。在民间的戏曲小说中,常常可以看到佛曲跟民间音乐的融合,佛教法器在明清众多地方戏中经常使用,包括《一封书》、《楚江秋》、《山坡羊》、《皂罗袍》等时曲,这些都是佛曲深入民间,成为市民娱乐生活重要内容的生动例证。这一时期的佛曲跟唐代相比,表面上是大大衰微了,但实际上佛教音乐仍然很盛行,只不过佛曲的歌唱更多地被化为故事性的唱诵,并且跟通俗音乐逐渐结合起来。从总体上说,佛教音乐柔而不弱,清而不躁,对于陶冶身心、愉悦精神都能起到重要的功用,对于宣扬佛法也是大有助益的。

中国佛教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景德传灯录》卷十二睦州道明章下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秀才访师,称会二十四家书。师以柱杖空中点一点‘会么?’”秀才罔措。师曰:“又道会二十四家书,永字八法也不识。”

这是一段很有趣的禅门公案。主人公道明禅师是唐代高僧,住睦州龙兴寺,人称陈尊宿或陈蒲鞋。这位秀才号称能写二十四家书,但他学习的其实只是形式上的东西,真正的书法精华,或者更直接地说,实际上是禅的精华,他并不曾领会。而在道明禅师看来,如果不能理解宇宙间的根本大法,以佛性入书,则无论对二十四家的书体如何熟悉,也是不可能有大成就的。道明在空中的随意一点,绝不是指习书者熟悉的那个“永字八法”,而是佛家的心法。由此我们可以悟出佛教与书法的关系。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时候,由于印刷术尚未发明,人们只得靠手抄佛经来弘扬佛法,这就使佛教与中国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书法对于中国人来说,历来是修心养性的绝佳艺术,而其与佛所倡导的境界也有相符之处,故而佛教对书法一直都很重视。《放光般若经》、《瑜伽师地论》中说到,“书写”不仅于“十法行”中居首位,而且行此十法能远离魔害,得天龙护卫,不久当得菩提。僧众抄写《佛经》,本来就需要净心屏气,专心致志,而这对于书法的提高,却是大有助益的,(图175)所以历代以来,有不少高僧也兼为著名书法家。如高僧智永为王義之七世孙,著名的“永州八法”的发明者。智永善书,颇有家法。他曾将 64 王羲之作为传家之宝的《兰亭序》,带到云门寺保存,云门寺有书阁,智永禅师居阁上临书20年。后于阁上临得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一时求书者纷至沓来,门槛都被踏烂了,只好换成铁的,人称铁门槛。其“千字文”用一千个不同的字书写而成,奠定了后世草书的笔法规范,历代大家临摹者不计其数。(图176)又如唐代书僧怀仁,曾书《三藏圣教序》,碑文集自義之真迹,苦心经营达二十四年,最终集成此碑。此书点画纵横,结构完整,天衣无缝,充分体现了王书的特点和意味,给人以温润和谐之感。再如唐代的怀素禅师,擅长草书,生性疏放,不拘细行。时人称之醉僧。据唐人陆羽《怀素传》所载:怀素“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时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相传他为练字种了一万多棵芭蕉,用蕉叶代纸、勤学精研,曾署其屋曰“绿天庵”。后来芭蕉树的叶子竟被他用光了,用过的叶子堆满了整个房间。他又用漆盘、漆板代纸,写至再三,盘板都穿,秃笔成冢,终于得草圣三味,“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怀素与张旭并称“颠张醉素”,其《自叙贴》、《苦贴》为书法中的瑰宝。(图177)李白很佩服他的字,其《草书歌行》称:“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由于寺院僧侣中书法家很多,故而社会名流往往纷涌而至,与其交游往来,历代文人墨客因此而对佛法耳濡目染,写下与佛教相关的经典或碑文书贴。如王義之曾书《遗教经》、柳公权曾书《心经》、《金刚经》(图178),苏轼更写有《心经》、《华严经》等十余种,再如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颜真卿、黄庭坚、赵子昂、米芾等,均有跟佛教相关的书法作品行世。(图179)至于撰写碑文、题记者,历代更是不胜枚举,而留下的经典作品也不计其数。如佛教祖庭白马寺,山门内东侧有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字体工正秀丽;再如唐代欧阳询的《化度寺碑》,原碑在长安终南山佛寺,全称为《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此碑书法平正清穆,笔清意长,于雄健中富含深雅之韵,堪称“欧体”的杰构。又如大慈恩寺的大雁塔底层,嵌置着唐代诸遂良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字里行间,温润生焉,如美人婵娟,增华绰约;再如山西龙兴寺有一以大篆而称誉全国的《碧落碑》。文为篆体,共21行,每行32字,除去空阙,实有630个字。碑文的用字和结体,杂取钟鼎、古籀、兼及小篆等文,在前代诸家古体书法的基础上,加以变通创造,整体风格舒畅秀逸,为历来金石书法家所珍视。关于这块碑文,还有个动人的传说。此碑本为唐代的几位王子为其亡母祈福所立,碑成之日,尚缺碑文,恰巧有两位道士前来请求刻之,二人拿到碑文后,便关门封户,闭目静坐,一连三日,昼夜不出。众人觉得好生奇怪,便一起开门看看动静。不料房中空空如也,唯有一对仙鹤在翩然起舞,而碑文却已刻成,且似鬼斧神工,宛然在目。因此事甚奇,此碑甚妙,不少书法名流慕而观之。当时著名书法家李阳冰见了此碑后,爱不释手,徘徊数日,反复研习,但终于未能琢磨出门道来,最后无名火起,竟以槌击碑,羞愧而去。碑上有一块残缺,相传就是李阳冰的槌痕。

7.退耕还林对黄家河产流影响浅析 篇七

1 概述

1.1 黄家河的地形地貌及气候气象情况

宁南山区地处东经105°12’~106°58’, 北纬35°14’~36°57’, 南北约190 km, 东西约145 km, 东西南三面与甘肃毗邻, 北部与本区中卫、同心两县接壤。固原市的原州区、彭阳县、隆德县、西吉县、泾源县以及划属中卫市的海原县, 总面积16783 km2, 占全区总面积的32%, 现有耕地67.2万hm2, 总人口190万人, 其中穆斯林占48.5%, 人均耕地0.35 hm2。[1]茹河、洪河、蒲河由于是黄土丘陵区, 径流量主要集中在暴雨时节, 6~9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8%~81%。冬季径流量较少, 主要由于河床冰冻, 仅占年径流量的9%~22%;8月份径流量最大, 占年总量的27%~35%。汛期较为短暂一般集中在8月左右的降雨高发时节。黄家河站系茹河上游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区域代表站, 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河川乡黄河村, 东径106°29’北纬35°59’, 为黄河流域泾河水系小河, 集水面积693平方公里。

1.2 黄家河退耕还林情况

1999年宁夏退耕还林工程开始试点, 从2000年正式实施, 截至2008年底, 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达到81.9万hm2, 在这其中退耕地还林31.4万hm2, 荒山荒地造林47.2万hm2, 封山育林3.3万hm2。退耕还林工程覆盖了除青铜峡市以外的宁夏21个县 (市、区) 和自治区农垦系统, 涉及到155个乡 (镇、场) , 1463个行政村, 32.3万退耕户。按照相应的退耕人数进行相应的计算, 宁夏农民人均退耕面积0.21 hm2, 是全国退耕农民人均退耕面积0.075 hm2的2.7倍;按照总人口计算, 宁夏人均退耕面积0.05 hm2, 是全国人均退耕面积0.01 hm2的5.2倍;人均退耕面积居全国第一。[2]对于宁夏的退耕还林情况, 主要集中在宁南山区。黄家河的地理环境, 是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的一个主要区域。黄家河所属的河川乡也将打造生态新农村作为之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2 黄家河水文站的产流与退耕还林情况分析

由于黄家河水文站位于茹河流域, 地处黄土高原, 其季节降雨性较为突出。研究退耕还林与产流间的关系, 更多的需要关注每年的最大流量以及最大暴雨量。首先, 分析自2000年以来黄家河水文站测得的最大暴雨量, 对比有代表性年份的降雨量的增减关系;其次, 分析自2000年以来黄家河水文站的最大流量, 对比有代表性的最大流量的增减关系;最后, 对比最大暴雨量的增减关系与最大流量的增减关系之间的相关性, 从两者的趋势上进行对比分析。

针对上述的分析取了1984年和1986年等几个代表年份的数据。黄家河水文站1984年最大暴雨47.2 mm, 最大流量315立方米每秒;1986年最大暴雨38.5 mm, 最大流量2 1 7立方米每秒;1 9 9 4年最大暴雨45.4 mm, 最大流量177立方米每秒;1984年最大暴雨47.2 mm, 最大流量315立方米每秒;1996年最大暴雨102 mm, 最大流量407立方米每秒;2003年最大暴雨99.2 mm, 最大流量340立方米每秒;2013年最大暴雨51.2 mm, 最大流量11.2立方米每秒;2014年最大暴雨73.1 mm, 最大流量8.72立方米每秒。

通过上述的数据我们发现2000年之前随着最大降雨量的增加, 最大流量也随之增加。但是2000年以后首先最大流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 而且随着最大降雨量的增加, 最大流向的增加幅度明显减少, 而且随年份的增加幅度减小程度也随之减少, 突出了退耕还林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的作用。2000年作为宁南山区退耕还林的元年, 在近十多年对黄家河流域的水土保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 结论

退耕还林工程的大力推进, 对宁南山区的水土保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于对黄家河水文站的产流与退耕还林情况的分析, 相关性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退耕还林对于水土保失起到的作用, 进一步肯定了退耕还林对宁南地区环境作出的贡献。但是今后需要更多的关注退耕还林在不同情况下的效果, 进一步为退耕还林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供可行的建议。

摘要:宁夏退耕还林工程自2000年以来, 极大的促进了宁南山区的生态环境优化。对于退耕还林的效果, 更多的是依照育林数以及退耕还林耕地数来衡量, 但是退耕还林对于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很难有明确的衡量。该文基于黄家河的产流, 对退耕还林效果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从河水的产流对退耕还林的效果做了评估。主要通过最大暴雨和最大流量之间的对比, 分析两者变化趋势之间的相关关系, 对退耕还林的效果展开分析。希望能对退耕还林的评价提供一个量化思路, 促进退耕还林更有效的开展。

关键词:黄家河水文站,退耕还林,产流,水土流失

参考文献

[1]刘庆宁, 张志芳.宁夏茹河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 2006 (3) :14.

8.退耕还林对中国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 退耕还林;森林绿地;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2

由于历朝历代的耕地开发和20世纪“大跃进”时期过度的毁林开荒运动,我国草地林地面积锐减,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沙质土壤不断向河流上游推进,挤压人们的生存空间[1]。面对这一情况,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提出退更还林、还草的政策目标,严制土地荒漠化的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1 相关政策介绍

1.1 政策综述

退耕还林是我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政策之一,其基本政策措施是“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

1.2 封山绿化

封山育林是对工程区内的现有林草植被采取封禁措施严加保护,对宜林荒山荒地尽快恢复林草植被,并实行严格管护,确保绿化成果。

1.3 以粮代赈或现金补助

国家按一定标准无偿提供粮食或现金补助,实行以粮食(现金)换生态,保证农民退耕之后吃饭有保障,收入不减少,以调动农民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

2 指标选取

在对退耕还林对生态文明建设作用的研究中,指标的选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加直观有效地对退耕还林的效益作出评估,重点选取以下5个指标进行分析:森林覆盖率、水源涵养效益、土壤改良效益、生物多样性和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

2.1 森林覆盖率

森林覆盖率亦称森林覆被率,通常是指森林面积以及四旁树木的覆盖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既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还是确定森林经营和开发利用方针的重要依据之一,指森林面积上生长着林木树干材积总量[2]。

2.2 水源涵养

森林被誉为“绿色水库”,不仅可以净化水质、调洪补枯,还可以对大气降水进行再分配,这些特殊性质使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最强的涵养水源的能力,相当于起到了水库调节水量的作用。

2.3 土壤改良

退耕林地改良土壤的效益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固土保肥效益和减少泥沙淤积的效益。退耕林地改良土壤的效能表现为: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防沙治沙、防灾减灾(如山崩、滑坡、泥石流)等。

2.4 生物多样性

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首要前期是保证一定面积的林地草地。因此,生物多样性的状况也是评估退耕还林成效的重要标准。

2.5 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

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海水倒灌程度的重要指标,对衡量该地区植被覆盖程度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 指标分析

3.1 退耕还林对森林覆盖率的影响

从1999-2008年,全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任务0.27亿hm2,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带来了极大的生态效益。

3.2 退耕还林对水源涵养的影响

森林植物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具有重要作用。森林植物发达的根系可以保持大量水分,并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岩石沙化和土地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保护和建设作用。

3.3 退耕还林对对土壤改良的影响

毁林开荒使大量的森林变成耕地,地面缺少固定植被,由于长时间耕作土层变薄而且土质松散,使土壤表层极易被流水侵蚀,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沙化。但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地面由于绿色植被增加阻力,减小风力使表层土壤不易被风沙扬起,因而也起到了固定作用[3]。同时,由于植被根系的固定,流水速度减慢,流水侵蚀作用减弱。此外,植被将大量有机物吸收进入其体内,土壤富养量较低,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我国岩石沙化和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的制止,土壤质量大大改善,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4 退耕还林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森林绿地是野生动物气栖息的家园,20世纪由于无度的森林砍伐,大量的野生动物失去必要的生存空间,数量锐减。随着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与实施,森林绿地增加,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扩大,野生动物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在南方,野猪、野兔的数量也逐渐增加,甚至出现了“猪多为患”的现象。由于数量过多,许多地方都不得不申请猎杀,以维持适当的种群数量和生存空间,这无不说明退耕还林工程极大地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文明建设就有重要意义。

3.5 退耕还林对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的影响

由于之前大面积的砍伐植被、开垦耕地导致沿海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最后低于海水平面,造成海水向陆地倒灌,补充地下水,致使地下水盐度不断上升。但随着退耕还林项目工程的开展,沿海地区人工林面积不断扩大,由于绿色植被涵养水源的作用,地下水位开始上升并超过海平面,海水倒灌作用不断减弱,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也不断降低并回归正常水平。此外,盐渍化的土地也逐渐恢复,土壤肥力不断上升并适宜耕作。因此,退耕还林对降低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意义非凡。

4 结论

经上述分析,退耕还林项目工程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追源的涵养、改善土壤质量、丰富生物多样性并降低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这些指标是衡量生态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这些指标的改善也说明了退耕还林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地、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罗海波,钱晓刚,刘方,等.喀斯特山区退耕还林(草)保持水土生态效益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3(8):31-34,41.

[2]崔科,张大红,王立群.退耕还林生态学与经济学理论依据探索[J].林业经济,2003(5):35-06.

[3]张吉国,胡继连.退耕还林的外部性及政府行为[J].林业经济问题,2003(10):257-260.

9.中国宗法制度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 篇九

中国宗法制度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

中国宗法制度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深刻,从庙产传承可见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从僧侣的姓名可见魏晋门阀谱牒和宋代宗谱的影响.宗法制度是深层的民族意识,这使得佛教在中国遭遇到这样的本土文化后不得不主动改变自身来迎合它.

作 者:郭玮 作者单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浙江,宁波,315016刊 名: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年,卷(期):17(6)分类号:B94关键词:宗法制度 佛教 中国化

10.nba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篇十

中 国 的 影 响

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班级:药剂

姓名:李友磊

学号:11-1 201104011389

NBA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NBA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在这个传奇的联盟中,无时无刻不在上演奇迹。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NBA明星及球队。我也不例外,我最喜欢的明星当属科比,在我的眼中他是最接近神的男人。但对于大多数中国球迷来说姚明是他们的偶像。因为姚明的存在,中央台NBA比赛的电视转播率成倍的增加,无数球迷成了疯狂的姚蜜。火箭成了中国球迷自己的主队,他们为火箭的胜利而欣喜为火箭的胜利而伤悲,因为火箭队有个叫姚明的中国人,于是中国球迷就有了火箭情结。

于是NBA像洪水猛兽一样迅速登陆中国,那些NBA巨星们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NBA球队的比赛总会吸引无数的电视观众。每年NBA的休赛期,奥尼尔加内特(加内特博客,加内特新闻,加内特说吧)麦迪就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来中国和球迷们搞派对,当然他们还会到训练营里去指导那些中国小球员去如何打篮球。

中国球员们也加速了登陆NBA的步伐,薛玉洋成为第三个被NBA球队选中的中国球员,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成行。而易建联,孙悦等人的名字更是频频出现在2006年的选秀名单上,这就说明了一个事实,NBA就像一个大家庭,它期待着更多的国际球员的加入,当然也包括中国球员。

不可否认的是,通过NBA的锻炼姚明大郅都大幅度的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并成为国家队的中坚力量。同时中国篮协还采取引进来的策略,小牛的技术顾问小尼尔森就长期是中国国家队的座上宾,而小牛队的助理教练哈里斯更是成为中国队主教练率领中国队挺进雅典奥运的八强。

种种的事实表明,NBA和中国篮球正在加速融合,中国篮球通过向NBA学习到了很多的先进篮球理念,而NBA则通过姚明打通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让NBA在中国扎下根深入人心。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少年希望沿着姚明的道路走下去,他们在篮球训练营里接受着正规的篮球训练,他们是中国篮球能够信赖的力量,有朝一日中国篮球就指望这些年轻人将中国篮球发扬光大,而让这些少年迷上篮球运动就是出自姚明的榜样作用和NBA比赛的深深吸引。

当大郅登陆NBA的时候,陈江华(陈江华新闻,陈江华说吧)还在上小学,而如今,17岁的陈江华已经代表中国队参加世锦赛。在未来的一段日子里,中国篮球还会有更多的陈江华出现,这就是不可阻挡的发展的潮流。

也许,这就是NBA对中国一代人的影响,谁都希望像迈克尔-乔丹那样成为篮球界的老大,谁都希望能够像韦德那样闪电式突破,谁都希望像詹姆斯那样空中接力,谁都希望像姚明那样一夫当关。有这些榜样的激励,谁又说中国那些篮球少年不能够成为姚明,乔丹。JUST DO IT,这句NBA的名言可以激励那些无数热爱篮球的青少年,未来中国还会有姚明式的人物横空出世。为全球最知名的篮球联赛,NBA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NBA已发展成为年收入40多亿美元的巨大体育产业组织。① 无论是NBA授权产品、电视转播权营销,纪念品及其衍生商品和附加价值,NBA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最大利润,使之成为一个完美的商业体系。NBA在中国举办季前赛,吸引了大批的中国球迷,并且提高了NBA在中国的知名度,打出品牌、抢占市场份额。并且,通过季前赛,让中国人更加了解NBA,间接推动中美文化交流,促进体育经济的合作。NBA在中国打出品牌之后,大批优秀的中国球员加入NBA。从王志郅加入NBA,到姚明在NBA取得巨大成功,以及易建联加盟密尔沃基雄鹿,中国球员的身影在NBA也开始大红大紫。在中国观看NBA比赛的人越来越多了,也让国人更多的关注篮球、了解NBA,直接带来的是CCTV5等体育类节目收视率的提高。为此,CCTV等电视节目从广告中也获取了更多的利益。与此同时,有关NBA的周边产品在中国热卖,同样为中国的经济添砖加瓦。NBA不仅从相关产业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更从根本上影响了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根据NBA的管理理念以及商业运作模式,我国举办了CBA联赛,各个地区的CBA的球队,对各地的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NBA不同,CBA联赛更多的是属于公益事业,是为了推广篮球在中国的普及所开展的联赛。之前,CBA一直都在亏损,直到2004年广东宏远队才成为我国第一支赢利的篮球球队。② 而且许许多多的著名品牌都不愿意赞助CBA球队,认为CBA的利润少之又少。但是根据NBA模式建立的CBA并不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首先,在中国的联赛中,并不

上一篇:《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的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下一篇:银行年中会议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