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之路观后感(精选12篇)
1.玄奘之路观后感 篇一
这两天晚上看电视,发现北京台有个《光阴》栏目在播“玄奘之路”。由于本来我对这些就有点兴趣,我看了下去。
就看了两集,怎么说呢?
三藏法师去印度取经的过程实在艰辛,我看到的是路途中即使遭遇险情磨难依然坚忍不拔的他,对佛法绝对的热忱与信念,使得他的各种情绪显得异常动人:在看到佛法衰落时他的悲伤,在看到佛祖释迦摩尼佛像时他的脆弱,站在菩提树下虔诚膜拜时他的信仰,在那烂陀拜戒贤法师为师时他的喜悦,似乎都是太过浓重的情感,他的眼眶里溢满了泪水。。
信仰真是很神奇的东西。一个人能爱它信它到狂热的地步!他可以不顾一切阻碍,甚至不惧舍弃生命,也要追求到自己信仰的。在我心里,这是非常感动我的一种品质。为了一件东西,可以牺牲一切,可以心甘情愿放弃一切,这是绝对虔诚绝对忠心而德高的信徒。
不管信仰什么,有信仰都是幸福的。拥有自己认可的认知,有明确而真实的目标,有甘愿花费余生为之奋斗为之探索的未来,可还有什么不安?这样的我们有自己在意的事,世间各种情态,每个人都有可依托走下去的支撑。这是多么容易被满足多么真实的存在啊!
2.玄奘之路话风景 篇二
火焰之城——新疆吐鲁番
不难想象玄奘之行所面临的恶劣的自然环境。事实上,真正的唐僧玄奘的出境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许可,也就没有电视剧中的“通关文牒”。为了偷出国境,当时没有得到官方“过所”(如今的护照)的他,出关的经历堪称一部惊险大片。他需要穿越荒漠、翻过高山,而且绕过大量边防堡垒,然而玄奘也因此见闻了诸多前人未曾领略的风景。
维吾尔人称火焰山为“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主峰高831.7米,它自东而西,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止吐鲁番桃儿沟,夏季山区气温有47摄氏度,太阳直射的地方高达80摄氏度,甚至可以把鸡蛋烤熟,所以在《西游记》中,想象力丰富的明代小说家吴承恩为书中的火焰山上浇上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火”。火焰山的外表也很吸引人,其色如火,在最热的时候,甚至直视都会觉得眼睛发烫。如今,火焰山已经是新疆旅游必去的景观之一。
虽然全长100公里的火焰山上寸草不生,但在山体的深处却隐藏着许多植物风茂的沟谷,还有保持了古老的维吾尔族生活传统的小村庄,而且几乎每条沟谷中都有寺院和石窟。位于火焰山西段的葡萄沟,全长8公里,到处布满了果园和葡萄园,世代居住着维、回、汉等民族的果农,从7月到9月都是来这里的合适季节。这时,不但葡萄成熟,村民们也开始晾制新一轮的葡萄干,方方的土荫房四面是土坯砌成的透空的墙,葡萄长串长串地挂在里面,让它们吹上40多天的吐鲁番特有的干燥的热风,便成了极品美味,游客可一定要尝尝这世界上最甜的无核白葡萄。
新疆的高昌故城也与玄奘西游也有着莫大的关联。在真正的历史中,其实玄奘并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御弟”,却是高昌国国王的异姓兄弟。玄奘当年到此,久仰其名的高昌王麴(qū)文泰一心想把玄奘留下来做大法师,坚决不放行。最终,玄奘以绝食的方法斗争取得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好结果:两人在佛祖面前发誓结拜为异姓兄弟,麴文泰不仅同意玄奘继续西行,还为他以后的行程准备了大量物资和24封写给沿途经过国家的国王的书信,这无疑给玄奘莫大的帮助。虽然玄奘同时也答应了在取经回来后取道高昌,会见王兄,但事实上,玄奘遵守约定从南道回归高昌附近的于阗时(贞观十八年,644年),得知了王兄因为和唐朝发生战事已经忧惧而亡了,不得已黯然回国了。
高昌故城是新疆最大的古城遗址,在古维吾尔族语种含义是王城,离现在的火焰山客运站有7公里,离三堡乡很近,打车即到。高昌故城分为外城、内城、宫城,目前可看的遗迹有外城的城门、内城一座高约15米的可汉汗堡,还有宫城遗留的数座3、4米高的上台。特别是玄奘曾经讲过经的佛寺,位于外城西南部,如今只留下山门、大殿、藏经楼等建筑的布局遗迹了。
见证中亚——乌兹别克斯坦
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位于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当年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的必经之路,然而随着海运的发展,这一重要的区域的商路属性渐渐被世人遗忘了,只留下许多记忆在黄沙之下。
当年,玄奘西行曾途径的重要区域是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在书中具体提到的地名包括:碎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今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等等,而如今,我们只需到乌兹别克斯坦就可见证玄奘的见闻了。
尽管塔什干是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但在古丝绸之路上,300公里之外的撒马尔罕更加声名远扬。《大唐西域记》卷一《三十四国》记载的“飒秣建国”,就是今天的撒马尔罕。玄奘所看到的撒马尔罕,“异方宝货,多聚此国。土地沃壤,稼穑备植,林树蓊郁,花果滋茂,多出善马。机巧之技,特工诸国。”
玄奘所讲述的这个美丽富饶强盛的城市,如今只剩下了一片废墟。在撒马尔罕市北城郊约3公里的地方,有一片高低起伏的荒丘,这里就是古“飒秣建国”的遗址。 在遗址里还有一座撒马尔罕历史博物馆,馆里陈列着一幅在遗址出土的边缘已经残缺不全的7世纪壁画。壁画中,一头装饰精美的大象,带领着一群骆驼,骆驼背上,是不同肤色的人及各种货物。这幅壁画,印证了玄奘所记载的繁荣景象。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出土的中国古钱币,和壁画一起见证着中国和西域各国丝绸往来历史。
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后,有三位历史人物不得不提及,一是中国唐朝和尚玄奘,二是曾一度横扫中西亚的成吉思汗,三是这片国土上最伟大的统治者帖木儿大帝。如今,在乌兹别克斯坦,玄奘和成吉思汗已经逐渐被当地的人们遗忘,而创造了帝国辉煌的帖木儿大帝,则被深深地记忆着。
“帖木儿”这个名字,就像“草原的成吉思汗”,他创建了帖木儿帝国,而建在撒马尔罕市内的帖木儿及其后嗣的陵墓,自然成为了世界著名的中亚建筑瑰宝。这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帖木儿之孙兀鲁伯为帖木儿建的墨绿色玉石棺,帖木儿墓上写着:谁掘我的墓,谁就遭殃。如今,还附带有一段凑巧的故事:1941年6月8日曾有人挖掘了帖木儿的墓,而两周后希特勒便开始进攻苏联。
在乌兹别克斯坦达瓦兹附近,有一处较为让人惊恐的人文景点“地狱之门”。37年前地质学家钻探天然气时,意外发现一个巨大的地下洞穴,他们使用了所有能用的探测设备,发现其深度无法测量,因为那里的洞穴中充满了可燃气体,没有人敢下去,他们只好把它点燃,待其燃烧后进行探测。从那以后,洞内的天然气不间断地燃烧。没有人知道这些年来有多少宝贵的天然气被白白浪费掉,只见无论是白天黑还是黑夜,深邃的洞穴中烈焰常明。这不灭的火焰倒是跟《西游记》中的火焰山同有妙处,假若《西游记》中铁扇公主真实存在的话,想必人们也能借那把芭蕉扇一用了。
nlc202309022012
千年佛国——印度
当年,玄奘走过中亚、途径今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了梦寐以求的印度,却没有急于前往佛学中心求学取经,而是在古印度版图内继续游历国家,也因此见证记录了许多国家的奇闻轶事。
在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玄奘32岁时终于抵达了印度北部藏经丰富、大师云集、“德重当时,声驰异域”的那烂陀寺(古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这就像来到了《西游记》中的大雷音寺,终于可以面见佛祖,取得真经了。然后,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佛学曾有5年之久,但如今在印度比哈尔邦中部都会巴特那东南90公里的地方,那烂陀寺已经不复存在了,只留下一片遗迹。现在,印度教庙、清真寺、锡克教庙和教堂构成了印度的文化风景线,然而作为佛教的发源地,82%的人口信奉的却是印度教,难以见到一座依有当年风采的佛教寺庙。
在印度比哈尔邦伽耶城南10公里的菩提迦耶,据传,是佛祖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修道之处,也是佛教信徒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菩提迦耶主要遗迹包括菩提树、摩诃菩提佛寺、金刚座等,走进摩诃菩提佛寺(又译为大菩提寺或大觉寺),正面入口是一排台阶和长长的参道,参道旁林立着各式各样的佛塔,上都雕刻有精致的小佛和图案,主体的佛塔高50米,塔上供有形态各异的佛像。寺内还供有释迦牟尼金身佛像一座,散发出令人无法逼视的光芒。
寺背后即是著名的菩提树,也就是释迦牟尼在树下悟道的那棵树。它枝繁叶茂,根盘交错,绿荫密布,形成了巨大的伞盖,几乎能把摩诃菩提寺后半部遮掩不见。树下是有名的“金刚座”,由4根柱子搭成的布幔覆盖,篷内堆满了信徒的鲜花供品。其实目前这棵树是1870年重建时,从斯里兰卡移植过来的,不过据称,树的祖先就是释迦牟尼当年打坐悟道的那棵。
在印度北方邦瓦拉那西以北约10公里处还有一处佛教遗址:鹿野苑。这里是释迦牟尼成佛后最初的僧团成立的地方,被称作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圣地之一。鹿野苑的名称来源于一个佛教典故,为了保护鹿群,菩萨把自己化为鹿王献给了国王,而国王因此感动,建立了公园,以保护鹿群。”
如今鹿野苑的所有建筑被土耳其人破坏殆尽,但答枚克佛塔却在废墟中保存了下来,鹿野苑的佛寺还有缅甸法轮寺、中华佛寺,以及泰国、日本的佛寺。鹿野苑也有一棵很大的菩提树,是从阿努伽里加·达摩波罗从菩提伽耶的大菩提树上折枝移植而来。
玄奘曾游走印度的各个国家,在佛寺里学法辩经,当年的这两处最为有名的佛教中心、佛陀圣地想必玄奘都曾到访过,在那里追随着释迦摩尼的佛学禅道,最终在中土传扬佛法,影响后人。
3.《大唐玄奘》观后感 篇三
在我小时候的寒暑假里,《西游记》被反复播放,一直影响着我们这些70后。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唐代高僧玄奘取经的故事,完全是另一种传奇。他没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徒弟一路护送,也没有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傍身,独自一人,从长安出发,经历19载,穿越110多个小国,行程5万余公里,到达古印度求取佛法。
《大唐玄奘》这部电影,还原了历史上玄奘的这段求学之路,这段“一念执著”而成就的伟大旅程呈现在我们面前。看完影片才知道,玄奘离开长安时,并没有得到当时统治者的首肯,最终他排除千难万险,取得真经,才得到皇帝以及民众的认可
影片以一个人物——玄奘,一件事——取经而展开,取经途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常人无法承受的,展现的是玄奘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纯粹的信仰。在我看来玄奘是一个“一根筋”的人,《大唐玄奘》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玄奘精神,一个同时拥有“执着”和“坚持”这两项高贵品德的人,而且这两种品德是当下这个浮躁社会最缺失的,玄奘法师的成功不仅仅是他个人梦想的达成,更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种激励。影片没有强烈的爱恨憎厌,似乎达到了佛教的某种境界,默默地传达着佛教的一种“空”的境界,却让人不禁动容,心灵深处不断震撼,更为这位佛教的传播者油生敬佩。
4.《大唐玄奘》观后感 篇四
多年前,在百家讲坛看了钱文忠老师的《玄奘西游记》,对玄奘这人物很是崇拜,当时就幻想着能拍一部关于他的电影。结果《大唐玄奘》上映了,而我当然是要去看的。
客观的说,这部电影没有拍出应有的高度,对于玄奘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对于佛学这样一个深奥的题材,这部电影的导演、编剧、还有演员都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以至于整个电影拍得太过表面化,太过肤浅!
首先,导演没有找到一个最合适的拍摄手法来表现这个故事。从影片开始起,我就感觉导演一直处于纠结之中,到底是重叙事,还是重意境?到底是要侧重讲一个精彩的故事,还是着重于人物的精神世界?在一部只有两个小时的电影里,这是必须要作出抉择的问题,但导演两边都不舍得,以至于两边都处理的很生硬。一会来段商业色彩的打戏,一会又突然切换到两个关于生命意义的讨论。一会冒出个对玄奘含情脉脉的异族美女,一会又是玄奘与沙漠斗争的残酷……,各部分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至于电影中人物形象很不完整,也没有明确的主题。
其次,编剧方面也不让人满意,我认为玄奘西行一大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对当时西域各国风土人情的介绍,结果这点在电影里几乎没有体现。
而最让我失望的地方是,整个片子“佛”味太淡了,每每涉及佛学理论的部分,都是浅浅带过,而史料中几场精彩的佛学辩论也都没有。我不得不问编剧一句,玄奘一心向往的“佛呢?
最后,晓明哥依然还是那个照片男神,表演没有层次啊,没有把玄奘这物塑造出来。
5.《玄奘西游记》读后感 篇五
关于西游记,玄奘,大家耳熟能详的莫过于西游记,原著以及电视剧。对其中唐三藏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能娓娓道来。各路妖魔鬼怪,神仙。形象深刻。还延伸到管理的层次。
这次看完这本书,钱文忠先生集多年研究,从历史真实的角度。讲述了玄奘的一生。伟大的一生。这本书可以反复读几次。玄奘一生求学,研究佛学,向西求真经。历经磨难。翻译了大量的经书。撰写大唐西域记,记录印度的历史。等等。是一个佛学家,外交家,翻译家。那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钱文忠是季羡林先生的学生。此书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玄奘,而不是小说影视中的样子。了解到佛学的重要性。一个僧人的最大成就和修行。一个人执着的精神。让人钦佩。此外还可以在百家讲坛听讲此书。
6.佳能XH-G1的“玄奘之路” 篇六
经典影像的来之不易
800里流沙,浩瀚戈壁,曾开启了玄奘法师17年坚定不移的西行之路。2010中印友好文化考察活动“玄奘之路”带来了戈壁体验之旅——已经举办四届的国内国际著名商学院之间的徒步戈壁挑战赛。今年我们“between design”工作室一行两人有幸以随队媒体的身份亲身体验了整个旅程。
这次比赛共有十几家门户媒体参与现场报道,我们此次参与该项赛事,是受大赛主赞助商邀请和《大众DV》杂志“青年导演扶植计划”的资助,拍摄名为“经典影像”的主题片。顾名思义,与其他媒体任务并不相同,我们拍摄的影像是能够永久保存的,以美感为本质的经典镜头,这就与新闻摄影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我们的“玄奘之路”与大部队已然不同。
本次比赛赛程为四天半,其中三天在戈壁露营。第一天早上从古城敦煌出发。我是第一次来敦煌,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梦寐以求的无边旷野,兴奋之情自然难以平息。新鲜、激动、憧憬,这是首日敦煌之旅的全部心境。在驱车两个小时左右后,我们来到了整个比赛的出发点塔尔寺。因为刚刚从喧闹繁华的城市中脱离出来,身边飘过的泥土的清香让我们都精神饱满,充满力量。可是没过多久,西北特有的狂风沙尘天气就让我们的好心情顷刻间灰飞烟灭。5月中旬西北的天气因为刺骨的寒风让我拿摄像机和三脚架的双手冻得僵硬,耳边呼啸的风声让我顿时变得慵懒,并不想多碰一下冰冷的机器,这样的条件下忽然感觉之前的一切拍摄计划都是“美好的理想”。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在这里引用玄奘法师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经文来鼓励自己,也为克服艰苦条件留下珍贵的影像。
首日行程经过塔尔寺,锁阳城,大墓子母阙这些汉唐时期的遗址,踏入这些断壁残垣之中,身边仿佛再现出古丝绸之路上喧闹繁杂的人群,而今却已封存在永久的记忆中。
每日的露营是最为有趣也最为辛苦的。在六七级大风中搭帐篷的感觉绝不是轻易可以体验的。戈壁的夜晚尤其寒冷,但是已然没有了狂风,走出帐外, 200多顶整齐划一的各队帐篷真让我想到了古时“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军旅生涯。仰望天边一抹橘色,宝石般剔透的夜空,顷刻间之感悟,我权当做“情迷意乱”吧。
在经过前两天的兴奋之后,身体和心理的疲惫逐渐显露出来,这个时候真得依靠梦想和勇气了。虽然我们有吉普车跟随,但是还是需要走上大段的路程来拍摄队员。
我们十分怀念“平整”的戈壁,因为眼下的盐碱地貌真是寸步难行。地上布满了骆驼刺,一种十分坚硬的带刺的植物,我要扛着摄像机和三脚架穿行在这里,还要尽量跟上队员的速度,自认为体能出众的我也不得不咬牙坚持。此次玄奘之路的终点是白墩子遗址,又名白虎关,据传为唐初名将薛仁贵殒命之处。后来一直作为西域之路上重要的关卡和驿站,今存残墩。选择这里作为终点,也颇具意义。看见所有队员冲过终点的一刹那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也颇为感动。
虽然自己没有机会亲身体验撞线的自豪感,但是作为影像记录者,我也亲身实地地体验了这种心灵的超越。当最后一天行程结束回到宾馆的时候,四天来的疲惫像山谷间的瀑布一样倾泻而下,荡尽几日来的尘土和疲惫。四天的旅程是很快的,这期间再多艰苦,再多汗水,也是值得的。
佳能XH-G1和EOS 5D Mark的混合双拼
我们此次选用佳能XH-G1和佳能EOS 5D Mark II这两款机器。
佳能XH-G1具有大倍率变焦,取景范围广阔自由,等效32.5mm广角端,拍摄视野广阔清晰的特点,尤其适合户外拍摄。这款机器是我非常喜欢的机型之一。虽然这是2006年已经推出的机型,但是它的体积和性价比绝对是占有优势的,它几乎具备专业高清摄影的所有需求,可以满足多数拍摄条件,并且因为体积小巧,对于户外灵活、随机的拍摄需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从操作上说,由于参照了广播级专业大机器的操作习惯和按键设置,使用户在使用中会感觉相对顺手。白平衡、增益、光圈控制都在机身左前端底部,调整光圈也直接设在镜头上,这都与过去使用的大机器类似。有一点我认为不算特别合理,功能转盘的设计在需要特殊情况快速开机或转换模式时容易手忙脚乱,需要两手换位操作,有些麻烦。这一点与大机器不同。
这款机器的防抖设计使得我们在跟拍和手持状态下拍摄的镜头稳定性上有不错的表现,即使手持拍摄变焦特写镜头也较多数同档次机型表现出色。XH G1引入了先进的DIGIC DV II处理器,这就为这款机型获得高画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DIGIC DV II还在色彩还原处理方面提高了性能,特别在人物肤色、高亮条件等环境下都有上佳表现,在侧逆光和逆光条件拍摄中,对人物面部颜色的还原以及轮廓的处理比较让我满意,没有出现边缘模糊或者曝光过度的情况,非常利于塑造坚实的轮廓。并且天空蓝色的饱和度较好,说明这款机器的感光元件通透度有相当出色的改进。
如何在戈壁风沙中保护摄影机
XH G1/XH A1的最高增益可达到+36dB,可以在暗光线条件下进行正常的记录,在新闻、纪实拍摄领域非常必要。但是暗光条件下会有一些噪点的问题还是没有办法彻底解决。上述这些性能在此次拍摄中得到了有效的验证。最后提一下,这款机器的材质很出色,与佳能EOS 5D Mark II一碰即伤不同,在野外条件下,与坚硬物体摩擦后虽然会留有划痕,但是只要过后用布擦一擦,就会完好如新。唯一遗憾的是这款机器只支持最大1440×1080的1080i HDV格式,没有达到1920的全高清尺寸分辨率。所以我们配备佳能EOS 5D Mark II以使在拍摄图片的同时能够拍摄支持纯高清尺寸的影像,且成像质量相当出众,颜色、景深都非常到位。只是在拍摄快速运动镜头时稍显不足。在这里要分享一下沙尘强风天气下的拍摄经验。首先的任务是对机器的保护。西北特有的细软黄沙颗粒极小,打在脸上绝不会有任何的疼痛感。但对于摄影器材来讲就是天敌。因为颗粒细小,故而在扭动摄像机变焦环以及更换镜头的过程中,对机器损坏极大。首日就有好多媒体记者的设备遭受“黄沙侵袭”,导致摄像机,单反相机变焦环出现“咔咔”的响声,甚至变焦环失灵。但是不要害怕,只要之前有所准备完全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首先用湿纸巾擦拭整个机身,然后立刻用保鲜膜缠绕变焦环,以及机身重要按钮位置。因为机身未干,与保鲜膜产生粘合,便于缠绕。最后用皮筋把变焦环两端绷紧,目的是实际拍摄运用变焦环的时候不用担心保鲜膜的脱落以及沙粒从缝隙进入机身。一定要用皮筋,否则保鲜膜作用为零。这是第一道保护,再者就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购买原厂出品的防风防雨套,可以严丝合缝地对机器产生保护。这样的双重保护绝对可以保证安全拍摄。最后每天晚上都要用气吹或纸巾擦拭机器,以免灰尘堆积。
拍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沙地、戈壁地貌空旷无垠,遮蔽物较少,白天光线极为强烈。所以不要看摄像机的LED屏幕,还是以取景器为准。因为一来风沙大,对屏幕有所损伤,二来容易出现曝光过度的情况。推荐使用纯手动模式,以利于及时根据光线控制曝光量,避免曝光过度。在空旷的沙漠或戈壁地带,为使拍摄镜头中景物和人物更具立体感,推荐选择逆光或侧逆光的角度进行拍摄,人物的影调层次会更为丰富,并且画面中投影的方向使得画面更具构成感,以利于塑造画面中元素的体积感和空间纵深感。时间的选择上十七点的时间是最佳的,这时太阳与地面的交角变小,极其容易塑造出人物的轮廓和外发光效果,使画面和人物的关系形成一种中世纪油画般的神圣感。另外戈壁上的日落和日出一定不要错过,由于戈壁浩瀚无边,地平线清晰可见,天边的鱼肚白和晚霞辉映的画面不容有失。这个时段也利于塑造人物的剪影效果。
最后应该注意不要使用自动对焦。原因也在于沙漠,戈壁地貌空间太大,当人物运动范围过大时,在取景器中看其实没有什么空间变化。但捕捉的人物很容易跑出摄像机自动跟焦的范围,出现一虚一实交替的情形。在转瞬即逝的比赛过程中镜头的准确与速度是必须保证的,如果出现这样的虚实变化,可能导致一个漂亮的镜头被废掉,镜头的损失就意味着整个工作的失败。故而一定选用手动对焦。因为比赛中队员运动很快,稍不留神可能就“抓”不到他们,所以我们会提前驱车选择拍摄点,架好机器,等待队员进入视野,拍摄之。
比赛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节发生。这是之前无法预料的。不想错过经典的瞬间,最好的办法是蹲守。我为了拍摄一条蜥蜴的活动状态,在戈壁石子地面上匍匐了两个小时没有移动。让我找到了战争中狙击手的感觉。事后证明这种付出是值得的,因为这些蜥蜴的镜头为我之后的剪辑过程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素材。
在后期剪辑的过程中,虽然拍摄了许多素材,但是也会遗憾于当时为什么没有想到某些镜头,如果拍了该有多好。所以在拍摄类似记录性质的影像时,纵然不是摆拍,有时候也需根据情况设计镜头,并且前期一定准备详细,绞尽脑汁去构思镜头的创意,这样在现场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此次拍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懂得了许多拍摄技巧,也增长户外拍摄的经验和教训。“玄奘之路”的精神是伟大的,他给后人留下了“勇气、努力和坚定”—— 三个最平民化的词,却是三种最伟大的品格!如果有了它们,就没有达不到的目标!这是需要大力弘扬的精神!
7.玄奘与《心经》 篇七
《心经》在中土曾有过七种汉译本,其中以后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代三藏法师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著名。《心经》是怎样的一部经典呢?我们由玄奘大师和《心经》的关系来加以探讨。
玄奘,俗姓陈,名祎,河南洛阳人。其兄长捷法师,出家于洛阳净土寺。受兄影响,陈祎13岁亦入净土寺礼道基法师出家。他聪颖异常,读了很多经论,并且遍游国内丛林名刹,参访善知识,研究大乘佛学。结果发现两个问题:一、觉得中国的经论还不完备,而且也多隐晦难明之处;二、教义矛盾、歧见颇多。加上原来就欣慕法显法师西行取经的壮举,于是发愿西行求法。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四月一日,他偷关出国。一路受尽千难万险,西行五万多里,直至贞观七年才到达印度。他遍历印度诸国,广学圣教。在中印度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师从戒贤论师,学习唯识宗要。随着学问渐高,声望日隆,受到当时印度的戒日王推崇,特在曲女城召开无遮大会,敷设宝座,请师为论主。法师升座,大开法席,一连讲了十数天,众皆折服,莫不皆大欢喜,叹未曾有。
法师先后留印达十数年,一共游历三十个多国家。于贞观十九年正月回国。唐太宗敕住弘福寺,在玉华宫专事翻译。所译经论共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以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为杰作。
玄奘法师西行求法,一路上受尽艰险, 是怎样克服的呢?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一说:大师经过八百多里的沙漠时, 上无飞鸟, 下无走兽, 也无水草, 单骑独行, 常常遇到诸多恶鬼怪, 奇形异状, 在他前后围绕, 惟念《心经》, 怪影才会消灭。
据说还有一次,他走到一条河边。当时印度外道众多,迷信愚昧。当地人相信河神,每年都要用活人祭祀。玄奘大师碰到他们正举行祭祀,而且已经指定了一个人,正要把这个人扔到河里去。这个人正与家人告别。在时,突然看见玄奘大师,就一拥而上把他捆起来,要让他代替原先选定的人。他这个时候看到大众不可理喻,就说:“我们出家人都要修行,要念经的,你们送我祭神,我也没有办法,你们让我念念经好不好?我死之前想念念经。”大众说:“好吧!你念吧!”他开始诵持《心经》。当诵到第三遍时,天地变色,飞沙走石,这些人害怕了,一位得罪了神,就连忙放了玄奘法师,听任他离去。
玄奘大师,历经数年,能够克服种种艰难困苦,到达印度,除了大师的菩萨之大愿力,坚韧不拔之毅力,也得益于《心经》神力效能。
那么玄奘大师是在哪儿得到《心经》的呢?
《西游记》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里提到过,唐僧收了八戒为徒后,师徒三人辞别了高老庄的高老及众亲友,投西而去。三人走了一个多月,行过了乌斯藏界,猛抬头见一座高山。八戒道说:这山我认识,叫做浮屠山,山中有一个乌巢禅师,在此修行。师徒三人老远看到一棵树上搭有一屋。刚走到树下,就见一禅师出了草屋,跳下树来。三藏下马拜请西天大雷音寺在哪里。禅师说,很远,而且路上多有虎豹。三藏殷勤致意,再问:“路途果有多远?”禅师道:“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三藏拜伏于地恳求,那禅师遂口诵传之。
这是小说中玄奘大师得到《心经》的过程,不足为据。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
《敦煌遗书》中有《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经原文见日本大正藏第八卷第八五一页)。该文是从“西京大兴善寺石壁”上录出的,由玄奘亲授、不空和尚润色。经文的《序》中说:
梵本般若多心经者。大唐三藏之所译也。三藏志游天竺。路次益州。宿空惠寺道场内。遇一僧有疾。询问行止。因话所之。乃难叹法师曰。为法忘体。甚为希有。然则五天迢递。十万余逞。道涉流沙。波深弱水。胡风起处。动塞草以愁人。山鬼啼时对荒兵之落叶。朝行雪巘。暮宿冰崖。树挂猿猱。境多魑魅。层峦叠于葱岭。萦似带雪之白云。群木蔟于鹫峰耸参天之碧峤。逞途多难。去也如何。我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师若受持。可保来往。遂乃口受与法师讫。至晓失其僧焉。三藏结束囊装。渐离唐境。或途经厄难。或时有阙斋。馐忆而念之四十九遍。失路即化人指引。思食则辄现珍蔬。但有诚祈。皆获戬佑。至中天竺磨竭陀国那烂陀寺。旋绕经藏。次忽见前僧。而相谓曰。逮涉艰险。喜达此方。赖我昔在支那国所传三世诸佛心要法门。由斯经历。保尔行途。取经早还满尔心愿。我是观音菩萨。言讫冲空。既显奇祥。为斯经之至验。信为般若。□为圣枢。如说而行。必超觉际。究如来旨。巨历三只。讽如来经。能销三障。若人虔诚受持者。体理斯而勤焉。
起初,玄奘法师来到四川益州,挂单在空惠寺里。遇到一位僧人有病,他前去慰问。交谈中说到他要往西方天竺等国学法取经。那位僧人慨叹说:“为了求法而不顾个人安危,真是非常少见。但天竺等国路途遥远,总在十万里以上。路上有流沙、深水,漫无人迹,只有烈风呼啸,像山鬼啼哭,荒丘上的落叶野草,瑟瑟抖索。白天行走雪山上,晚上宿在冰崖下。猿猴和魑魅,出没在崇山峻岭、参天密林中。路上这样艰险,怎么去呢?我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法师如果受持,可以保护你平安往返。”这样就把心经口授给了玄奘法师。到次日早晨,那位僧人影踪不见,玄奘法师就打点行囊启程。此后,有时候路上经历厄难,有时候没有食物,回忆所受经文,念诵四十九遍,则迷失路径则有人来指引,肚中饥饿食物蔬菜就有人奉献于前。凡是诚心祈求,都获得回应。来到中天竺磨竭陀国那烂陀寺,在围绕经幢诵经时,玄奘忽然见到那位僧人。僧人对他说:“很高兴你凭着我昔日授你的三世诸佛心要法门,跋涉艰险,从远方来到此地。今后将保佑你早日实现取经的心愿。我是观音菩萨。”说完腾入虚空。
从记载中,可知《心经》由观音菩萨示显僧人之相授给玄奘法师的。
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一:
初法师在蜀见一病人。身疮臭秽衣服破污。将向寺施与衣服饮食之直。病者惭愧乃授法师此经。因常诵习至沙河间。逢诸恶鬼奇状异类,绕人前后。虽念观音不能令去。及诵此经发声皆散。在危获济实所凭焉。
此段与序中菩萨授经因缘相合。而本经持诵之神验,亦即此可为证,可见一斑。
传记中说到玄奘法师照顾病僧,病僧无以为报,授《心经》予之。
两种说法, 虽然稍有些不同, 但心经是有人口授给玄奘法师, 心经的效应, 那都是一样的`。当然,伴随着玄奘法师平安往返的《心经》,可能是梵文的《心经》,也可能是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8.读《玄奘西游记》有感 篇八
—读《玄奘西游记》有感
每个人总有那么几本印象深刻的书,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或许很久都没有翻阅,可再次拿起时,却又能震撼心灵。我的书架上藏书不多,《玄奘西游记》也恰好是那几本中的一本。我静静沉思着,微微闭上双眼,渐渐地,一个身着朴素、神情坚定的身影在我的脑海渐渐清晰起来。他,玄奘,迈着有力的步伐,向我越走越近……
曾今,玄奘只是一个热爱佛教经典的僧侣。但是在他的心中,却始终有着一个别人看似无法完成的梦想—远赴佛教发源地印度学习并取回佛经,然后翻译成汉文佛典,供世人传诵。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取回真经,他历经无数次困难与绝望的考验,穿越无数个挫折与逆境搭成的堡垒,最终取回了佛经,实现了自己毕生的梦想。他用了自己生命一大半的时间,搭起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桥梁,把道德与美丑传遍了途经之地。他所敬仰的真善美,得以传扬天下,流芳百世。
这宏伟的梦想下,隐藏着强大的毅力和持续的动力。为了实现梦想,玄奘所经历的困苦,是世人所无法想象的。事实并不如小说《西游记》所说,大唐皇帝唐太宗亲送玄奘西天取经,相反他是偷渡出关取经,在大唐明律里,偷渡出关是要判死刑的,即使知道是这样,他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取经的征程。在高大的雪山中,肆虐的暴风雪是气温下降到了滴水成冰的地步,可衣着单薄的玄奘依然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进着,雪水结成了冰,道路变成了滑坡,可他依然不畏艰险,奋勇前进。在最偏僻的村庄中,遭遇了穷凶极恶的强盗,钱财和随身衣物全被掠夺而去,但他仍心怀信念,坚定向前。路途慢慢,无水无粮,无朋无伴,无依无靠,但他依然顽强,靠着强大的毅力和持续的动力,走完了这几乎剥夺他一生青春年华的路程。在死亡与绝境的威胁下,他依然那么坚定,那么从容,那历经千辛万苦而依然奋勇向前的精神让我深受震撼!
此刻,我缓缓地睁开了双眼,忽然间,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伏案写作的背影,迟暮之年,他仍然翻译着取回的经书,仍追逐着人生的梦想。我所想到的,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年少时,因为热爱,所以有了梦想;青年时,因为热血,所以追逐梦想;成年时,因为坚持,所以享受着梦想。即使到了迟暮之年,因为习惯,还在怀恋着自己的梦想。
9.关于玄奘的优秀初中满分作文 篇九
下面就请听听玄奘取经回来后发生的故事吧!
且说玄奘师徒回到大唐,唐朝皇帝立即设宴款待他们,并封玄奘为一品官,尊号“圣唐大法师”,从此唐僧成了皇帝面前的红人。
一天,玄奘正在家吃饭,突然有人按门铃,开门一看,竟是一美女!她手里提着很多贵重礼品。这么个大美女都记得他,不容易呀!玄奘起初那个高兴劲呀,真是没法形容。那美女是长安一家建筑公司的老板,今天来是想让玄奘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把重修藏经楼的工程给她!
听到美女的要求,玄奘多想先走一步,觉得来者不善,便婉言拒绝了。这之后不久,藏经楼南面的镇经塔无缘无故自行倒塌。皇上龙颜大怒,下令让玄奘查办此事。玄奘经调查发现:这个镇经塔当初的承包商正是想给他送礼的那位美女老板,她在施工过程中大捞特捞,使镇经塔成了豆腐渣工程。
玄奘暗自庆幸:幸亏当初多想了一步,要不然……
又过了一段时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老板邀唐僧做广告。玄奘提出要先看产品再做广告,但那老板只是口头答应,就是不见实际行动,并在一天晚上,给唐僧送来500两黄金。看着黄金,唐僧又多想了一步:产品拖着不让看,还拿这么多黄金来,莫非……他立马给质检局透了风。结果,检验人员发现这家公司生产的全是假冒伪劣产品。后经深入调查,发现已有5名高官被他们敲诈过了。如果玄奘当初收下那些黄金,唐僧就……
玄奘一惊,幸亏自己又多想了一步!
10.玄奘之路观后感 篇十
作者:王小杰
《唐玄奘西行取经》说课稿 说教材: 《唐玄奘西行取经》是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描写著名人物的记叙文,主要讲述了玄奘西行取经的前因后果、艰苦历程,表现了玄奘和尚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他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二、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3.理解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四、说教学理念 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取经经过中的重点段落反复品读,引导学生运用“读读--找找--议议--品析”的方法学习课文,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多种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实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的品质。 五、说学法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捕捉关键词句体味情感的能力,所以采取形式多样的“读”来学习这篇课文,边读边画边想象边体会,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六、说教学流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谈话激趣导入--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理清脉络--精读探究体验--总结升华情感--课外拓展延伸。 (一)、谈话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跟老师一起读课题,问:“知道唐玄奘是谁吗?”(“知道--《西游记》里的唐僧”),你印象中的唐僧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不能明辨是非,一路上总需要三个徒弟的保护……)历史上西行求法的唐玄奘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哪?他为什么要西行取经?取经的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学了课文你就会明白。 (二)、初读整体感知: 1、画出生字、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段号。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遇到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课文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来理解。 3、检查预习情况: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出示一组词语指名读 (2)、测查学生词语理解。 (三)再读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详细记叙了唐玄奘西行取经这件事,那么请同学快速默读一下课文,说说哪些自然段写了取经原因 ? 哪些自然段写了取经经过? 哪些自然段写了取经影响 ? (小结:一、(1取经原因 二、(2-10)取经经过 三、(11-13)取经影响 )2)那么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最能说明取经的原因呢?从这一自然中你感受到了唐玄奘的什么品质?(精通--学识渊博 治学严谨) (四)精读探究体验 课文第二部分是全文重心所在,这里有许多重点文句和文段 教学时以我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字里行间感悟玄奘品质。为此,通过创设情境引读、配乐范读等,学生悟读、练读、入情入境读。在读中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 ①请同学们默读(2-10)自然段,画出玄奘西行取经的时间和经过的地方。(结合课件小结) ②玄奘西行取经历时,行程五万多里,其中有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让我们随着电影重温历史,回到公元七世纪吧。(观看电影《玄奘大师》片段,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展示了特定的情境,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加上充满激情的解说,引发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很快进入文章中的意境中去。减缓了理解难点的坡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③让我们从历史回到课本,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说说你从中悟到了玄奘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重点句段: 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立下誓言,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 “从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可感受他有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 从第 7、8自然段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体会玄奘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求法的品质。(师配乐范读) ④ 配乐齐读.个性化朗读,同桌互读、小组交流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小结:玄奘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天竺求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文中哪一个词来最能代表这个意思?(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能说出“不畏艰险、意志坚定 不轻易向困难屈服”等词语,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百折不挠) ⑤玄奘西行经过了一百一十个国家,他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无冕之王”,他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在几乎整个亚洲,他的名字都在流传,此时此刻你想对玄奘说些什么呢? 4小组合作学习最后一部分:过渡:玄奘西行求法十几年,从印度带回大量的佛经,这些真经只有翻译成中文它们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回国后玄奘潜心做了哪些事情?(要点:翻译佛经,编写《大唐西域记》)(五)总结升华情感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对玄奘有了一个全新的看法,他历尽艰险,百折不挠,终于取回了真经,是中国佛教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著名学者季羡林曾称赞玄奘是“中国的脊梁”(板书)其实他是我们洛阳偃师侯氏镇人,是我们洛阳人的骄傲,让我们发扬和继承他的精神,让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播放《玄奘之歌》(配画播放歌曲让学生再次入情入境,升华情感。)(六)课外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鉴真东渡》《苏式牧羊》 2)写一篇读后感。(通过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增加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对中华优秀文化精神的理解。)板书设计:百折不挠唐玄奘西行取经中国脊梁(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11.强军之路观后感 篇十一
在看完将改革进行到底之强军之路后,除了对祖国在军队和国防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深感自豪外,也得出了几点心得。
一是不忘初心,坚持信仰不动摇。诚如27军老战士、前国防部长迟浩田所言,不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人民解放军永远听党指挥,这是斗争和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正是因为坚持听党指挥不动摇,才能在战争年代不怕流血牺牲,和平年代不计个人得失,个人利益永远服从党和国家利益,这是强军之路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放到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是一样,只有企业全员把企业发展放在首位,锐意改革创新,才能在工作中不计较个人岗位高低、收入高低、工作环境,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发展壮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个人利益也得到保证。
二是坚持自上而下的改革。人民解放军的历次改革都是从总部开始,拿总部开刀。这次人民解放军彻底改组了四总部,改建了5大战区,改编了13个陆军集团军,都是从涉及利益最重、改革难度最大的地方着手。企业改革创新遇到的障碍,更多的也是来自于高层的管理理念不同,利益分配不均。因此,企业改革也必须从高层开始,打破原有的瓶瓶罐罐,精简职能,明确责任,赏罚分明,让锐意创新的人放心,使收入向贡献更大的人倾斜,才能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三是紧跟时代步伐。随着军事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迁,现在我党我军面临的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一支军队,只有勇于变革,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勇于变革,才能实现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才能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我们企业也是如此,铝加工行业处于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的红海,不实现产业与产品的转型升级,只有死路一条,只有坚持深加工、多元化方向,从能让我们的重新走向辉煌。
通过系列强军措施,人民解放军确立了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的战略指导,形成了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科技兴军的战略布局,习主席的强军战略必将使人民解放军成为这个地球上最强大的军队。
周国涛
12.新疆教案玄奘大全 篇十二
乌市第68小学:香鹏远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玄奘西行取经的主要过程,尤其是玄奘在今天新疆地区的主要活动。
2、结合相关史实分析玄奘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对玄奘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坚定信念、不畏艰险、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重重磨难以及他在新疆地区的主要活动
三、教学难点
结合相关史实分析玄奘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引入新课
1、播放《西游记》片尾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学生倾听。
2、交流有关《西游记》的知识。
3、是呀!小说《西游记》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中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虽然这些故事大多是虚构的,但历史上确实有唐僧其人,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是谁呢?板书:玄奘
二、认识玄奘
1、交流关于玄奘的资料
2、课件出示关于玄奘的资料,师读文字加深对玄奘的认识。(过渡)
三、了解取经过程,体会取经的艰辛
1、他为什么萌生西天取经的念头?课件出示资料
2、指名读材料后交流。
3、漫漫取经路,他会遇到哪些困难?
4、阅读相关文本,结合查找资料与生活实际交流,教师适时补充。
5、再次播放《敢问路在何方》,再次听歌谈感受,感情升华,体会玄奘取经的艰辛。
6、是呀!面对艰难险阻,一路西行求法17年,行程5万里,历经千难万险,靠着惊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取得真经。玄奘的西行取经,对中外文化的交流、人类文化的保护又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呢? 7、4人小组交流玄奘的贡献。
8、全班交流。(分在西域和在印度交流,重点讲在西域的活动)
四、总结
1、玄奘西行取经路其实就是一条文化传播之路,中外文化交流之路,不愧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补充完整课题
2、我们应该学习玄奘的什么精神?教师相机板书:坚定不移、毫不畏惧勇于战胜困难、淡泊名利、情系故土
五、板书设计:
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玄奘
坚定不移、毫不畏惧
【玄奘之路观后感】推荐阅读:
观《大唐玄奘》有感10-05
通往奴役之路观后感09-10
复兴之路每集观后感09-23
幸福之路读后感06-27
熊孩子叛逆之路《追捕野蛮人》观后感07-17
《复兴之路》纪录片观后感700字08-05
大学成长之路06-22
学习成长之路07-18
自主创新之路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