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电影

2024-08-16

窦娥冤电影(精选11篇)

1.窦娥冤电影 篇一

感天地,泣鬼神

——《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分析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悲剧代表作。《窦娥冤》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代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在关汉卿笔下,《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窦娥的悲剧命运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

关汉卿是我国最早的也是古代最伟大的戏剧家,生活在金、元两代。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优秀的作品,以富有抗争性著称,是元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一生创作了60多个杂剧,从民间传说、历史资料和元代现实生活里汲取了许多素材,真实地表现了元代人民反对封建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的斗争。他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他的严肃的创作态度与批判现实的战斗精神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评论家津津乐道关剧的思想意义。尤其是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称其“揭露社会的不公平”,“热情地歌颂被压迫人民的斗争”,“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的政治”。《窦娥冤》成了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歌颂下层人民反抗斗争的典范之作。而剧作这一切的思想意义,都在主人公窦娥身上得以体现,窦娥因此成为反封建礼教的斗士。

中国古代妇女在封建社会的等级结构中处于最下层,毫无自己的独立地位和人格可言。沦落烟花火海的风尘女子的命运固已不堪,一般良家妇女的境遇亦十分悲惨,她们除了要遵从封建人伦社会的三从四德的束缚外,还常常是不幸婚姻的牺牲品。

一、善良而多难的窦娥

窦娥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她随功名未遂的父亲窦天章流落到楚州。因父亲借了蔡婆婆二十两银子的高利贷无法归还,七岁时就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岂料十七岁时与丈夫完婚,当年夫君因病去世,年纪轻轻就守了寡。世事的多变、接踵而来的苦难,不仅使窦娥磨炼出应付灾变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使她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好人应该有好报的。可是她却满怀忧怨地唱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第一折[仙吕·点绛唇])。为自己的不幸遭遇鸣不平。然而,饱受折磨的窦娥万万没有想到,她一生中最大的苦难还在后头。

窦娥善良、温顺、守礼节、懂孝道、明事理、善克制,是这样一个人人皆怜爱赞扬,对世道毫无触犯的女性,却被大千世界所不容,遭受了人世间的诸多不幸,直到最终被残暴的恶势所吞唑。究其原因,当然有社会的原因,封建统治者的草菅人命,地痞无赖的凌逼迫害,甚至高利贷的高利盘剥都是社会的原因,这是造成窦娥悲剧的主要因素。

二、具有悲剧性格的女子

窦娥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她的悲剧,是张驴儿的横蛮行径与官府的颠倒黑白所造成的;她的悲剧性格,则是在与张驴儿等恶势力的斗争中呈现出来的。

经历过许多灾难的窦娥,本来很珍惜与蔡婆婆相依为命、相对平稳的家庭生活。她对早年守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孝顺有加,也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如果生活没有波澜,她会恪守孝道与妇道,做一个贤惠的媳妇的。她立志“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孝服守,我言词须应口”,(第一折[天下乐])这时的窦娥还是一个屈从命运的弱女子。没有反抗意识,承受着命运的不幸;但蔡氏被张驴儿父子救出后,竟半推半就地应承了张氏父子横蛮无理的“入赘”要求。于是,摆在窦娥面前的是一种痛苦的选择:要么惟婆婆的意志是从,改嫁张驴儿;要么不依从婆婆,更不屈服于张驴儿的淫威。窦娥选择了后者。这一来,她首先和自己的婆婆发生冲突。她谴责婆婆“怕没的贞心儿自守”,“你岂不知羞”(第一折[赚煞]),当面顶撞,据理力争。而面对张驴儿的强暴行为,窦娥没有惊慌失措,她镇静、坚定,绝不示弱,以蔑视鄙弃的态度与张驴儿针锋相对。在这里,她的抗争,不仅仅是恪守妇道,更是一种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行动。尤其是当张驴儿以“官休”“私休”相要挟时,她为了捍卫自己的贞洁与尊严,毅然“情愿与你见官去”,(第二折)这是窦娥与恶霸斗争的第一步,这时她寄希望于官府的秉公断案,她以为官吏会主持公道,会维护她的清白与名声。

然而,在“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元代社会中,窦娥没有想到,她所处的生存空间已经恶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她所寄与希望的官府,竟是一团漆黑。楚州太守滥用酷刑,使窦娥在堂上承受着千般打拷,万种凌逼,窦娥被打得昏死三次后仍不屈服,当她听说要拷打婆婆的时候,才不得不屈招投毒一事系自己所为,与婆婆无关。她宁愿让自己蒙受不白之冤,也不愿眼看婆婆遭受皮肉之苦。窦娥的言行,符合了她一开始就表示:“我将这婆侍养(尽孝),我将这服孝守(守节)。”窦娥忍受着剧痛、屈辱和不公,不得不含冤招认,无辜受罪。这就是窦娥的悲剧性格。她的遭遇,典型地显示出善良的百姓被推向深渊的过程。通过窦娥在公堂和法场上的血泪控诉,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秩序与传统观念的怀疑,把窦娥悲剧的意义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刚烈不屈的反抗精神

窦娥本来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可是黑暗的现实却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首先在《端正好》这只曲子中,窦娥唱了两句:“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第三折[正宫·端正好])这两句唱出了窦娥的满腔怨愤,真想不到自己受到如此不白之冤,如今却押上刑场,她开始对“人心”和“天地”的不公正产生了怀疑,走向刑场之时,也是她从朦胧中觉醒过来之时。她被刽子手捆绑得不能动弹,满腔的怒火和怨气,喷薄而出,她骂天骂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第三折[滚绣球])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窦娥对最高统治者的大胆指责与否定,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最强烈、最尖锐的抨击。并且发出三桩奇异的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她声明:“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第三折〔耍孩儿〕)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象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当窦娥发誓后,浮云蔽日,阴风怒号,白雪纷飞,这一片浓重的悲剧气氛,老天爷来证实了窦娥的冤屈,把窦娥含冤负屈悲愤莫名的情绪推到极限。窦娥的指天斥地无疑是对黑暗现实的宣战,这正反映她斗争的现实性。在《滚绣球》中,充分反映出窦娥不为命运屈服,也不为刽子手的屠刀而却步。她面对这没有公道、没有正义的黑暗社会,发出了强烈的抗议和深深的诅咒,不仅对“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腐败官府进行了血泪的控诉,连封建社会视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地也被痛斥为是非不分、欺软怕硬的东西!窦娥的反抗性格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如同火山爆发,闪耀出最强烈的斗争火花。通过这惊天动地的描写,关汉卿希望唤醒世人的良知,激发世人对不平世道的愤慨,催促世人为争取公平合理的社会而抗争。因此,《窦娥冤》所表现的反抗性,是时代的最强音。

可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地并不能解决人间的社会里好人受气、坏人得意的问题,在窦娥被屈斩于长街之后,泼皮张驴儿却依然逍遥法外,贪赃枉法的官吏竟得以加官晋级。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只能以非人间的力量来解决人间的问题。于是,窦娥的反抗精神化作不屈的鬼魂来复仇。鬼魂伸冤,不仅体现了窦娥的冤屈之深,更表现了窦娥的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当窦娥的鬼魂遇到分别十六年的父亲窦天章时,窦天章已是科举及第后官运亨通的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了,负有随处审查各地判案文卷、体察滥官污吏的责任。窦娥的冤魂显灵,一连三次把自己文卷翻在上面,请父亲过目;不料窦天章看到问卷上写的是药死公公的十恶不赦之罪时,竟不问缘由地指责女儿窦娥三从四德全无,既“辱没祖宗世德,又连累我的清名”。但此时的窦娥以非从前那种逆来顺受的人,而是不屈的鬼魂,她在申明了自己的冤枉后,痛快淋漓的唱出了满腔的悲愤:“你倒是咱不该,这招供写得明白。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第四折[梅花酒])”由于鬼魂的力争,才使窦娥的冤案得到昭雪,这不正说明了现实的荒谬吗?因此,窦娥的冤屈得以昭雪,是有着比较复杂而深刻的涵义的。

总之,《窦娥冤》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在她身上,既有善良温驯、孝顺忠贞的一面,她对亲人充满细致入微的关怀体贴;又有不甘屈辱、不畏强暴的刚强倔强的一面,窦娥从恪守妇道转变为敢于叱天责地、痛斥官府,她的性格是随着现实矛盾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窦娥思想的发展变化体现着作品主题的不断深化,它以一个平凡、善良女子的觉醒揭示封建社会“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严酷现实,指出了产生窦娥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统治的腐败。

四、关汉卿创作的主旨 在揭露人间罪恶的同时,高扬正义的旗帜是关汉卿悲剧作品共同的主旨。在他的笔下,悲剧主人公大多具有顽强、坚定的意志,敢于与邪恶势力作不妥协的较量,在较量中充分显示出善良的人们捍卫世间正义的壮烈情怀与崇高精神。显而易见,在关汉卿的悲剧创作中,总是贯串着这样的脉络:情绪从悲愤走向悲壮,剧情亦从恶势力的暂时得逞,转为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由于关汉卿向往法正民安的社会环境,因此,其悲剧作品的末尾,往往出现执法严明的“清官”。这固然是善恶各得其报观念的体现。但最令人难忘的,依然是他战胜邪恶势力的信念,是悲剧主人公敢于抗争的刚烈品性。可以说,关汉卿是元代最善于以抗争激情感染大众的戏剧家。

2.窦娥冤电影 篇二

1.疏通字词,掌握整部戏剧的故事情节。

2.掌握“戏剧冲突”的概念,把握本剧的主要矛盾冲突。

3.归纳人物的性格特征,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4.通过窦娥的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唤醒人们的反抗精神。

二、教学重点:引入“戏剧冲突”概念,从本剧主要矛盾冲突

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抓住本剧主题。,

三、教学难点:分析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侧重点:介绍关汉卿及其作品;通读《窦娥冤》节选部分,能复述整个故事;引入戏剧“矛盾冲突”概念。

(一)导入

1.定义:戏剧是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定义要点:我们说的“戏剧”实指剧本(戏剧文学)。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二)作家作品介绍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一作一斋)、

己斋叟。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创作数量超过英国的“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三)通读全文,掌握剧情

1.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把握故事概要。(提示学生注意文中元代的口语词汇的意思。)

2.学生根据自身阅读情况提出字词上存在的疑问,教师解答。(敢待:大概;早晚:时候;看觑:照看;俦:同“伴”,伴侣;合:配制;情瘦:继承。)

3.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出现的人物、人物间的关系。

——明确:窦娥、窦天章、蔡婆婆、张驴儿父子、赛卢医、桃杌。

4.要求学生复述所读部分故事情节。

5.教师修正学生误读之处,并将未节选部分的内容讲出,让学生全面把握《窦娥冤》的故事脉络。

——补充内容:《窦娥冤》共四折一楔子,教材中节选的部分是该剧的前三折。主要讲述了张驴儿父子逼迫蔡婆婆及其儿媳嫁给他们父子,以及父子俩逼婚被窦娥拒绝后,张驴儿错毒死了其父,诬陷窦娥。窦娥被残酷无道的贪官桃杌施以酷刑,最后屈打成招,在盛夏六月被斩首。第四折的主要情节是:楚州大旱三年,窦天章做了高官,到楚州巡查,窦娥的冤魂向他申冤。窦天章重审案子,为窦娥平反昭雪。

(四)引出“戏剧冲突”概念,梳理本剧中的矛盾冲突

1.戏剧冲突的定义: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体现为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冲突。

2.戏剧冲突的类型:(1)人物之间的冲突;(2)人物自身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人物内心的冲突);(3)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

3.分析戏剧冲突的意义:(1)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因此阅读剧本时要注意概括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人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戏剧剧情和人物形象。(2)人物冲突的此消彼长往往由人物个性、身份、地位、文化修养的不同而决定,可以通过分析矛盾冲突的此消彼长窥探作者的写作意图甚至价值取向。

4.梳理本剧中主要矛盾冲突。

(1)本剧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有哪些?

——明确:蔡婆婆和赛卢医;蔡婆婆和张驴儿父子;窦娥和张驴儿父子;窦娥与蔡婆婆;窦娥和庸官桃杌。

(2)本剧中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主要有哪些?

——明确:蔡婆婆不想答应张驴儿父子逼婚的要求,又怕他们逼迫而不得不答应的心理矛盾;窦娥不想认罪又怕连累婆婆而认罪时的矛盾心理;窦娥在行刑途中想见婆婆又担心婆婆看见伤心,所以要求改道时的矛盾心理。

第二课时

课时侧重点:根据上一课时梳理的主要矛盾冲突,分析剧中人物性格特征、人物形象特征和戏剧主题。

(一)根据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来分析主要人物性格特征

1.明确窦娥是作品中作者要着力塑造的人物。

(1)教师提问:本戏剧中主要人物有哪几个?

——明确:窦娥、窦天章、蔡婆婆、张驴儿父子、赛卢医、桃杌。

(2)教师提问:作者在本戏剧中着力塑造的人物是谁?

——明确:窦娥。

2.通过分析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内心的冲突来分析窦娥的性格特征。

(1)作者着力塑造的窦娥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先从窦娥与他人的矛盾冲突来看窦娥的性格特征。

①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第一组从窦娥身世来看她的性格;第二组从窦娥和张驴儿父子间的矛盾冲突来看她的性格特征;第三组从窦娥与蔡婆婆间的矛盾来看她的性格特征;第四组从窦娥和庸官桃杌间的矛盾冲突来看她的性格特征。

②各组学生发言,教师汇总学生意见。

窦娥很小就没有母亲,八岁就被父亲卖了当童养媳,二十四岁又死了丈夫,只能与婆婆相依为命。——(板书:身世凄苦。)

面对张驴儿父子的逼婚,婆婆无奈只好顺从,窦娥则坚决不从。由此可以看出窦娥倔强、勇敢。——(板书:倔强、勇敢,正派本分。)

面对婆婆屈从于张驴儿父子的行为,窦娥无情地进行了指责:“怪不得女大不中留。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教人笑破口……”改嫁与否,是窦娥与蔡婆婆唯一的矛盾冲突所在。“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叫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由此我们也能更清楚地看到窦娥的性格特征:她是贞洁观的自觉遵守者,也是这种思想的维护者。——(板书:恪守贞洁、自觉维护、口齿伶俐、极有主见。)

窦娥屈打成招,在刑场上许下三庄誓愿,以惊天动地的方式反抗了桃杌等人。可以看出,窦娥是具有反抗精神的。——(板书: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2)从窦娥的内心矛盾来看窦娥的性格特征。

学生思考:窦娥的两次内心冲突所展现的窦娥的性格特征有哪些?

——明确:窦娥的两次心理矛盾都是为了婆婆而产生的。第一次心理矛盾是窦娥不想认罪又怕连累婆婆而认罪,她害怕婆婆被毒打,害怕婆婆也像自己一样下牢狱,所以死不认罪的她快速地承认了自己的罪名;第二次窦娥在行刑途中想见婆婆又担心婆婆看见伤心,所以要求改道。为了不让婆婆看见自己而压抑自己的需要,要求改道,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窦娥的善良、对婆婆的孝顺。(——板书:心地高洁,善良、孝顺。)

……依此分析蔡婆婆、张驴儿父子、桃杌等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探讨人物形象、戏剧主题

1.探讨人物形象。

(1)本剧中人物与环境间是否有矛盾冲突?

教师提示:环境氛围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在本剧中,是不存在人物与自然环境的冲突矛盾的。但是社会矛盾呢?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表述?

——明确:蔡婆婆和窦娥这样的社会弱势群体与赛卢医、张驴儿父子、桃杌为代表的不公平的、黑暗的、险恶的社会的矛盾。

(2)各类人物的人物形象。

——明确:窦娥和蔡婆婆是被损害的社会弱势群体的代表,而张驴儿等就是当时社会黑暗势力的代表,桃杌为代表的政府本来应该为社会提供公道、公平,但他们却贪赃枉法、草菅人命,可以说,桃杌的行为代表了当时政府的普遍现象。

2.探讨本剧的主题。

(1)教师提问:本剧的主题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由于上面的分析没有提到窦娥的反抗,所以学生可能不会考虑到这一层,所以教师再提示。)

(2)窦娥屈死后,她所发下的三桩誓愿一一应验。教师提问:窦娥为什么要许下三桩誓愿?

——明确:这是窦娥对自己遭遇的反抗,表明窦娥就算死去,也不会屈从于当时的强权和霸权。

(3)教师总结本剧主题: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以及在它庇佑下流氓恶棍的横行,也反映了人们深重的苦难和坚定的反抗精神。

第三课时

课时侧重点:掌握关汉卿戏剧及其语言的特色,了解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一)掌握本剧特点

1.在剧中窦娥临死许下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在窦娥死后一一应验,但在现实中,这些誓愿能实现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学生思考并讨论,发言。)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不可能实现。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可能有:第一,这样安排满足了大众的心理需求,当大众遭受不平而自己又无力改变时,总希望有个“老天看着,并为你除恶扬善”;第二,这样的安排也符合关汉卿自己的内心需要,对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理解和同情。作者自己也希望存在一个长官天地的“老天”,可以解除天下百姓的苦难。

2.总结关汉卿戏剧的特点:运用浪漫主义手法。

(二)关汉卿戏剧语言的特点

1.要求学生再读戏剧,抓住有代表性的对话:窦娥与婆婆的对话、窦娥与张驴儿的对话等思考语言特点。

2.教师在学生发言基础上板书:

(1)抒情性强

(2)朴素简单

(3)生活化、口语化

(三)了解作者思想的局限性(拓展思考)

1.教师提问:作者在剧中深刻挖掘了造成黎民百姓悲惨生活的根源是像桃杌这样的昏官、贪官,但作者又把改变百姓生活现状的希望寄托到窦天章这样的清廉的官员上。你觉得官员的清廉是否是改变百姓生活的决定因素?

2.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3.教师总结:这里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包括关汉卿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明君或是清官上,反映了他思想的局限性。关汉卿无法认识到造成百姓苦难的根源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只有推翻这一制度,百姓才能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

教学反思:本文是高中必修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第一次系统接触“戏剧”。因此,有必要在课前对“戏剧”的相关知识做一个介绍。

3.《窦娥冤》的悲剧实质 篇三

【关键词】《窦娥冤》 悲剧实质

【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85-01

文学作品是通过其描写的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来表现主题的。《窦娥冤》的主要戏剧冲突是窦娥与张驴儿、桃杌的冲突。窦娥性格中浓厚的封建意识是封建文化道德塑造而成的,这主要表现在对命运的逆来顺受、贞节和孝的思想。

一、七岁的窦娥被生父窦天章以四两银子为代价,卖到高利贷者蔡婆婆家做童养媳。但她把这种悲剧遭遇归结为“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这是典型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思想。儒家把知命、畏命、安生立命当作共有的人性要求。这样,命定观念在中国也就影响深远,它让人顺时而处,随遇而安,消蚀了人掌握自身命运的愿望,把人变成了天命的奴隶。

窦娥指责天地昏庸糊涂,说明她承认有天地这样一个神,她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就是明证。“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在这里,不管老天是糊涂得善恶颠倒、贤愚不分,还是清醒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都统一于窦娥主体意识丧失的精神状态,既然一切皆有命定,皆天数,那么希求脱离人世苦海,只能借助于超现实力量的实现。

二、面对流氓张驴儿父子的逼婚,蔡婆婆无奈只好顺从,而窦娥则坚决不从,这是她倔强个性的闪光,是对自己人格和尊严的维护。在张驴儿诬陷窦娥毒死其父并以此来要挟时,窦娥仍大义凛然地严辞拒绝。因为再嫁对窦娥来说,是奇耻大辱。窦娥自觉抵制正常欲望,从某种程度看,这种贞节观对人性的摧残烈似法场屠戮。

三、关汉卿着力描绘的窦娥性格是孝。在《窦娥冤》第一折里,窦娥虽遭年幼失母、少年离父、青春丧偶等一连串的人生打击,但她想的是“我将这婆待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她活着仿佛就是为了尽孝。宁可冒被杀的危险,也要尽力保护婆婆。在她被押往刑场的路上,她请求绕道走后街,不要走前街,以免被她婆婆看见,这样好减轻她的痛苦,写出悲剧主人公的心地高洁。冤案平反以后,她嘱咐父亲收养她婆婆。她这种善良、孝顺的品格,千载之下令人动容。这样一个温顺的人,却无端地被社会黑暗势力蹂躏而死,悲剧具有了撼动人心的力量。孝是美德,然而过分的孝也是一种人性悲哀,窦娥所体现的牺牲精神便是如此。封建社会,孝与不孝,既是伦理问题,又是法律问题。在古代,一方面通过行政表彰孝,对孝子孝女摇着甜蜜的橄榄枝,另一方面又用刀剑惩处不孝之人,不孝是“十恶不赦”之罪。在教化和屠刀的强制下,孝终于积淀为中国人普遍的伦理精神。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窦娥的形象是按封建文化的形象设计而成的,她严格按照封建礼教要求,压抑个人的正常欲求,只知尽孝,从没想到自己。这是一种人性的悲剧,当然,这也许并非关汉卿原作的本意,她不可能用现在的眼光来理解人生,可幸的是他按生活本来的样子记下来了,窦娥的形象也就是显得血肉丰满,给后人留下了分析思考的空间。仅仅从人物形象理解悲剧主题是不够的。按照西方新批评派人物罗兰·巴特的理论,读者分析作品的主题不一定是作家的本意。为了进一步探索作品主题,我们有必要分析作家对原型的改造。

众所周知,关汉卿是以“东海孝妇”为原型创造了窦娥这一文学形象。我们不妨看看关汉卿是如何进行艺术构思,重新诠释这个古老的故事的。“东海孝妇”旨在表明于公断案公平。关汉卿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着眼点并不仅止于故事的传奇性,而是让孝妇作为悲剧主角,并赋予悲剧深刻的社会内涵,使窦娥的悲剧产生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戏剧效果。

首先,窦娥因高利贷而成为童养媳,开始了她人生的悲剧旅程,这是她的第一层悲剧。

其次,窦娥吃官司是由于流氓的无理取闹。与“东海孝妇”中的婆婆自杀而死相比,这样更突出窦娥的“孝”感天动地,强化了戏剧效果。身受流氓的欺凌,是窦娥身上的第二层悲剧。

再看窦娥的第三层悲剧。窦娥天真的相信官府“如明镜、清似水”,情愿与张驴儿见官。残酷的现实教育了她。窦娥捱尽严刑拷打,昏了又醒,醒了又昏,太守就是想屈打成招。只凭口供定案,而且不再复勘,法律野蛮、粗疏于此可见一斑。所以窦娥的一曲“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这喷射血泪的呼号是对草菅人命的封建吏治的强烈抗议,也是元代吏治黑暗的真实写照。这样,关汉卿通过对原型的加工,着重表现了善良弱小老百姓与强大黑暗势力之间的冲突,揭示窦娥悲剧的社会根源。

4.《窦娥冤》剧评 篇四

通识课程论文

题目:

学号:

日期:

姓名:

专业:

窦娥冤是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的作品,关汉卿写此剧本旨在指控当时混乱黑暗的社会现象,抒发自己心中的强烈不满。在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知识分子都得不到重视。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他肩负着必须承担起宣扬反抗精神的历史重任。因而他的作品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在窦娥冤这本剧本中,关汉卿塑造了一个人善良孝顺的底层柔弱女子窦娥,反衬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水深火热,突出当时社会官僚制度的腐败。

张驴儿贪图窦娥美色,要挟蔡婆婆和窦娥,要父子二人双双入赘,但窦娥不从,维护了自己的贞操。纵观网络上对窦娥的评论,普遍认为窦娥是善良忠贞的代表,是底层劳苦人民反抗的代表。但在这里,我却有不同的看法,首先窦娥忠贞是毋庸置疑的,但我觉得这并不是作者要刻画突出表现的,忠贞在作者看来只不过是当时社会的普遍认可的价值观,也就是说窦娥的忠贞是很平常不过的事,因此作者没必要对此大肆赞扬,作者这样写,我觉得完全是为了后文张驴儿逼婚下药,窦娥含冤控诉埋下伏笔的。

张驴儿要挟不成,诬告窦娥。贪官欲屈打成招,窦娥不招。而后要挟要打蔡婆婆,窦娥只好招认。在去往刑场的途中,窦娥请求刽子手从后街里去以免让蔡婆婆看到难受,一个临死的人在行刑之前仍然关心自己的婆婆,可见窦娥之善良孝顺。但作者在这里却故意安排窦娥与婆婆相见。这里,作者故意给了窦娥一个申明冤情真相的机会,同时让窦娥安排后事。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同时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可以增强悲剧气氛。

在窦娥冤中,最精彩也是高潮部分就在斩窦娥这一折中,窦娥面对那些贪官污吏只能对着天地申冤。“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对于这几句话的解读不同人有不同解析,下面就是其中一种论调。有人认为:“这几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现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被认为是承接天的命令,代替天来行使统治权。因此被称为“天子”。窦娥的这一段唱词,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既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否定。”然而我却对这种观点持否定态度:一,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天和地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农民收成好坏往往归结于天道的运行。要古代无知识的劳动人民否定天的主宰能力那是非常困难的,并且是不可能的。二,从后面窦娥发下的三桩毒誓就可以看出,窦娥其实并没有否定天地,反而她对天地还是依赖信仰,相信天道会给她一个清白。她坚定相信她的冤死必能感动天地,血飞白练,六月飞霜,大旱三年,通过天降异常来证明自己的清白。那么作者为何这样子写呢?我的解析是,当时的社会体制腐败,官僚黑暗,恶霸横行,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官僚不但没有起到保护人民的作用,甚至压迫剥削底层人民,底层人民有怨不能言,有冤不能申。这就像苏格拉底被判死刑之后,不愿逃跑:“当我对于一个体制不满时,我有两条路:或者离开这个国家,或者寻合法的途径去改变这个制度。但我没有权利以反抗的方式去破坏它。”然而窦娥所处的那个时代解决问题的渠道只有官府,但官府黑暗腐败,底层人民又无法改变官府,又没有其他渠道可以申诉就只能寄望于天地,但当天地不起作用时,能骂的也只能是天地,体现了当时人民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助困境。那作者有没有对当时的封建体制进行指责呢?这是肯定的。窦娥的冤情追根到底都是社会制度陈腐,官僚体系腐败造成的,那当权者就因该对此负责。作者通过窦娥对天地的毒骂,其实就是侧面指责当权者没有利用好权力为民请民,使老百姓含冤受苦,民不聊生。而在剧本的末尾,作者还特意安排为窦娥洗清罪名的情节,也正是表明了作者希望当权者好好利用权力为广大老百姓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

望。

而关于窦娥发下的三个毒誓,血飞白练,六月飞霜,大旱三年,在课堂上有一种论调,说是关汉卿为了唤起当时底层人民的反抗而特意设计的,具体而言就是说,如果你不起来反抗,今天被人的灾难,明天就会降到你的身上,这个社会必须有大家一起来关注和改造。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现代人强加给一位古人的看法。在我看来,元代的关汉卿并没有如此高的悟性,他之所以这样写,完全是出于凸显窦娥的冤之大,除此之外别无弦外之音。

5.《窦娥冤》教案 篇五

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元杂剧的语言 : 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1《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开始,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课文是剧本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这一折可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基本上是一个场面。

第一部分(开头至“只落得两泪涟涟”),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第二部分(“刽子云”至“负冤衔屈”),是窦娥请求走后街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第三部分(“刽子做喝科”至结束),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场面。2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还表现了窦娥的善良心地。

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而不走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她为了婆婆免遭拷打,屈招药死公公;她临刑之际嘱托后事,悲痛至极,还劝慰婆婆不要烦恼哭泣,替婆婆设身处地考虑,一片孝心。这些充分展示了窦娥性格善良的一面,并与她的反抗精神相映衬,使她的形象更丰满、鲜明,也为下文窦娥感情的总爆发,蓄足气势。

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者把悲剧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展示给观众,然后又使观众看到它的毁灭。这体现了悲剧的特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3、1.合:应该。怎生:怎么。糊突:混淆。

2.在【滚绣球】一曲中,窦娥因蒙冤赴刑而发出对天地的怨恨。她悲愤地质问:“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她痛陈现实,指斥天地的不公、命运的不平,使“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这不公平的事实,摧毁了她对天地的敬畏和幻想,使她得出结论:“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她大声呼告,对天地加以否定:“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在绝望中愤而抗议,揭露人间普遍的不合理,否定掌握人间的贫贱富贵、生死寿命的天地鬼神的公正性。对天地鬼神的指斥,实际上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抗议,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

这段曲词直抒胸臆,高亢激越,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满腔怨恨,体现了古代戏曲的曲词富于抒情性的特点。

这支曲子运用呼告、对比以及对偶句、反问句、感叹句、词语反复等,不仅使主人公的满腔怨恨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四、鉴赏课文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课文写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不仅表明窦娥的冤屈的深重、反抗的强烈,而且显示她的愤怒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反抗情绪和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理想。

《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殉情后合葬,墓上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他们的精魂化为鸳鸯,生时离散,死后团聚,朝夕相伴,情意缠绵。这里所显现的情形和所蕴含的感情很美,委婉地表达了对二人忠贞爱情的赞颂和对他们被迫害而死的无限同情,反映了人们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爱情幸福的美好愿望。

两篇作品都运用了大胆的想像。这种想像可以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两篇作品的内容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但其中理想化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则是不可能出现的。作品通过想像、夸张,以超现实的情节,让美好的愿望在作品中得以实现,以寄寓作者的爱憎,反映人民的情绪和理想。结合作品内容来看,这种写法表现了作品揭露社会矛盾的深刻性和解决社会矛盾的理想化。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喜爱“大团圆”结局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以及传统的文学作品奖善惩恶的教化功能。

6.窦娥冤教案 篇六

1.联系剧情,把握窦娥的性格,认识窦娥善良美好的灵魂。

2.认识元朝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3.感悟悲剧美,理解悲剧的教育作用。

二、难点

1.“三桩誓愿”之浪漫主义手法。

2.悲剧的教育作用。

一、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元杂剧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末、旦、净、杂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

杂: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唱、科、白三部分。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为:①对白:人物对话。②独白:人物自叙。③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里话。④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3.文本介绍

二、重点研读

1.浪漫主义手法——三桩誓愿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内容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时间瞬间一段时间三年

地点法场荒野山阳

监斩官态度答应不信(呵斥)怒喝

分析1.窦娥发下三桩誓愿,是在鸣冤,让世人知道她被迫蒙冤、忍冤。

窦娥还希望感动天地,惩治邪恶。被毁灭的过程,就是抗争的过程。

2.窦娥许下的三桩誓愿应验了两桩。可现实生活中这反常的情况是不可能实现的。反常是能说明她冤,可这不是封建迷信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请联系已学过的文章来讨论。

明确:是迷信。从艺术上看,大胆想象、夸张,属浪漫主义手法,让生活中不可能的事情在艺术舞台上实现。《孔雀东南飞》中“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化蝶”,都让苦难中的人们悲苦的心理得到一丝慰藉。屠刀砍了窦娥,但砍不倒天理;邪恶毁灭了窦娥,但战胜不了正义。

2.人物形象——探究主旨

人物形象窦娥:勤劳、善良、孝顺、安分、刚烈

文章主旨这样一个有价值的女性被毁灭的原因是:

1.官吏桃杌太守(联系剧情:给告状者下跪,“但有告状的,便是衣食父母”,昏官后居然升官);

2.流氓无赖张驴儿。

在元代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官吏昏庸无能,是非不分,流氓横行霸道,谋财害命。黑暗的社会滋生了他们,并纵容他们,他们相互勾结,构成了虐民的罗网。这张网下,人的生命没有什么保障,哪怕他是有价值的。因此,窦娥的冤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悲剧的时代产生时代的悲剧。

读后感悟贞洁孝敬,哀怨感天雪飞六月

刚烈抗争,悲愤动地亢旱三年

三、心灵回响

文本选段朗诵欣赏

(答题时间:30分钟)

1.《窦娥冤》(节选)最后写三桩誓愿,从创作手法上看,应该属于__________手法。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什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正旦唱)

(1)选段中,“科”指________,主要用来________;“云”指________,主要用来________;“唱”指________,主要用来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①兀那:②休:③打甚么不紧:

3.《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版本文字不同,试比较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4.《窦娥冤》中有的词语其字形与现代汉语一样,但意义则不同。请看下面各组中的加粗词,选出与现代汉语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

A.鼓三通,锣三下;行动些,行动些;不提防遭刑宪

B.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C.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休推辞路远;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

D.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你还有甚的说话;断送出古陌荒阡

5.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嗟(jiē)怨 罪愆(yún) 衔(xián)冤

B.亢(kàng)旱 刽(guì)子手 提(dī)防

C.湛湛(zhàn) 阡陌(mò) 偃(yàn)旗

D.鼓三通(tōng) 苌(cháng)弘 盗跖(zhí)

6.对加粗词语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①怎不将天地也生(产生)埋怨

②不提防遭刑宪(刑法,刑律)

③错勘(分辨、判断)贤愚枉(徒然)做天

④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自己)

⑤我窦娥向哥哥行(这里、那里)有句言

⑥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烧)些纸钱

⑦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推荐)

⑧官吏每(每每、常常)无心正法

⑨断送(丧失、毁灭)出古陌荒阡

⑩兀的(这,与“兀那”意同)不是我媳妇儿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②③⑤⑥D.⑦⑧⑨⑩

7.选出不是两个错字的一项()

A.有日月朝暮旋,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辩,可怎生胡突了盗跖、颜源?

B.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确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C.地也,你不分好夕何谓地!

D.天也,你错看贤愚枉作天!

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1)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其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均限四字语回答)这四个典故所涉及的四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B.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宁死不屈的反抗性格。

C.三桩誓愿也表现了当时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

(3)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试说明理由。

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滚绣球】①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②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③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④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⑥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⑦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1)解释文中加点词。a.合b.糊突c.错勘d.怎生

(2)对这节文字,分析最恰当的是()

A.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呼天唤地,希望天地为她伸冤报仇的心理。

B.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和对神权的否定。

C.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对死亡的悲痛感情及对不公平世道的控诉。

D.运用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控诉。

(3)这节文字中人物的情感的变化,请各用两个字来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婆媳诀别的场面中,有一段发自窦娥心灵的呼喊:“……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为什么抱怨自己的命运,她这样说用意是什么?

(5)阅读课文,根据下列要求找出相关句子。

①由寄托到质问______②放声诅咒_________③对天地的否定______

1.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2.(1)科介称角色动作宾白交代情节曲词抒发感情

(2)①那②不要③有什么要紧

3.《古》本第一句是陈述语气,不如《元》本用“何为地”这种质问的语气情感色彩强烈。《古》本第二句是对天的哀告祈求,《元》本第二句是对天面对面的指控和否定。总之,《元》本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深化,而这正是《古》本的不足之处。

4.A解析:A项中,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锣,名词活用为动词,敲锣;行动,快走;不提防,不料想。B项中,生,深深的;埋怨,同于现代;合,该;糊突,混淆。C项中,行(háng),这边,那边;推辞,同于现代;主意,意思,想法。D项中,咱,吧;说话,话可说;陌、阡,与现代同。

5.B解析:A项“愆”应读“qiān”;C项“偃”应读“yǎn”;D项“通”应读“tòng”。

6.C解析:①中的“生”意为“甚、深”;④中的“咱”相当于“吧”;⑦中的“荐”意为“祭,超度亡灵”;⑧中的“每”同“们”;⑨中的“断送”意为“发送,指殡葬”;⑩“兀那”是“那”的意思。

7.A解析:A项中错别字有四:“旋”应为“悬”,“辩”应为“辨”,“胡”应为“糊”,“源”应为“渊”;B项中有二:“作”应为“做”,“确”应为“却”;C项中有二:“夕”应为“歹”,“谓”应为“为”;D项中有二:“看”应为“勘”,“作”应为“做”。

8.(1)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 六月飞雪 东海孝妇 苌弘杜宇 邹衍 孝妇

(2)D解析:表现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3)不能。因三桩誓愿一桩比一桩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容变动。

9.(1)a.应该b.混淆c.错误判断d.怎么

(2)D解析:本段文字从修辞格来看,对偶、对比、借喻、借代均有。“清浊”为借喻,“盗跖”“颜渊”为借代;从思想内容来看有悲愤、有控诉、有反抗、有否定。A错在“希望天地为她伸冤报仇的心理”,B错在“对神权的否定”,C错在“对死亡的悲痛感情”。

(3)①希望—②困惑—③④⑤⑥控诉—⑦怨叹

(4)窦娥这些表白是为了劝慰悲痛欲绝的婆婆,也宁愿自己心头流血来减少婆婆内心的痛苦,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正是窦娥善良性格的体现。

(5)①“有日月朝暮悬……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②“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7.从美的视角鉴赏《窦娥冤》 篇七

一、美在窦娥鲜明的性格特征

窦娥是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一个悲剧形象,是中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政治上受压迫、思想上被奴役、人格上遭凌辱的妇女的典型。始终善良、孝顺的本性和勇于反抗、斗争的个性,在窦娥身上得到全面而又完美的体现。窦娥3岁时丧母,7岁时被送给蔡婆婆作童养媳,17岁时与丈夫结婚,不到两年丈夫死去,守寡到了20岁。她善良,她孝顺,她是一个循规蹈矩的良家妇女,是一个孝敬婆婆的好媳妇。她对自己的不幸命运已经不抱任何希望,认为自己“八字该载着一世忧”,并决心今生“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她是这样说的,确实也是这样做的:当看到婆婆索帐归来时,她连忙上前询问“你回来了,你吃饭么?”当见到婆婆哭泣时,她便想到婆婆“为什么泪漫漫不住点儿流?莫不是为索债与人家惹争斗?我这里连忙迎接慌问候。”在家里,婆婆病了,她熬药送汤;在官衙,婆婆要遭打,她情愿屈招“药死公公”。在赴刑场路上,她怕婆婆见她“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枉将婆婆“气杀也么哥”,主动请求走后街;见婆婆后,她不顾自己死将临头,还劝说婆婆“再也不要哭哭啼啼,烦烦恼恼”;即使死后的鬼魂,还请求父亲将俺婆婆“收恤家中,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窦娥这一自始至终心地善良、孝顺婆婆的性格,是其善于反抗的思想起点,是其敢于斗争的思想武器;窦娥的反抗与斗争精神是其善良性格的必然发展和升华,她以其善良之心度量事物、评判事理。

窦娥的反抗与斗争性格是发展的。她虽孝顺婆婆,但在婆婆面前并非一味依顺,也有自己的主见。她反对婆婆在张驴父子面前软弱屈从、逆来顺受的态度,如:她质问婆婆“怕没的贞心儿自守?到今日招养个村老头”,“你岂不知羞”;她责备婆婆轻率地接受张老求婚,“你如今六句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枉叫人笑破口”。这些话听起来含有封建的贞节观念(这当然是难免的),实际上却是她善良、正直性格的表现,更是她用来反抗强暴的思想基础,使得窦娥的反抗性格更加丰满完美,更加真实可信。她一直不答应张驴儿的要求,认为“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这是倔强,更是反抗。他情愿与

张驴儿“官休”,一是因为自己没做亏心事,二是因为对官府衙门也许还存在幻想。公堂上的拷打,打煞了窦娥的肉体,也打破了窦娥的幻想,打醒了窦娥的觉悟。终于使她认识到对于无辜民众来说,官府衙门根本不存在什么“明如镜,清如水”的廉明清正,而是“覆盆不照太阳辉”。她逐渐看到了社会的黑暗现实,因而她不肯低头、敢于反抗的性格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赴刑场路上,她用亲身遭受的冤枉,控诉统治阶级的罪行,她咒骂天地,咒骂造恶者,咒骂无心正法的官吏。在临死前,她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大地三年不雨,想以此显些“灵圣给世人传”,使人们知道其“委实的冤情不浅”。窦娥的死是悲壮的,令人扼腕,这就大大增加了窦娥的反抗精神,强化了窦娥的英雄本色,突出了窦娥的感人形象。

三桩誓愿里然先后兑现,然而,正义并没有得到仲张,邪恶也没有受到惩处:图财害命的泼皮赛卢医、为非作歹的无赖张驴儿还逍遥法外,贪赃枉法的桃杌太守反得以加官晋级。为了展示窦娥这一悲剧形象的反抗精神,关汉卿在剧本最后又突出地表现了窦娥冤魂在昭雪过程中所起的极大作用。窦娥死而不屈、化作复仇的鬼魂,为了洗雪自己的不白之冤,为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每日哭啼啼守住望乡台,急煎煎的把仇人等待”。窦娥的冤魂一连三次把窦天章压在下面的文卷重新翻到上面,向父亲诉说自己天大的冤枉,义正辞严地质问:“你看这文卷曾道来不道来?则我这冤枉要忍耐如何耐?”窦娥鬼魂并在光天化日步入公堂,才使张驴儿又“避”又“怕”,不敢再狡赖。由此可见,这一冤狱的平反,与其说是肃政廉访使的父亲“廉能清正”,不如说是窦娥鬼魂出面斗争的结果。因为作者不仅有意避免了清官出现一锤定音的简单化,也有意避免了清官主动查清冤案的程式化,而且着力描绘窦娥三年不散的冤魂一再主动出击,在窦娥冤魂频频催促下,窦天章才将沉冤大白。窦娥的鬼魂无疑是正义者的化身,正是因为窦娥的鬼魂,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对冤狱制造者的审判,窦天章的平反冤狱,只不过是给窦娥鬼魂的斗争以肯定,办理一下法律手续而已。至此,窦娥死而不已的斗争精神,勇于反抗的英雄形象,才得以完美而真实的展现。

二、美在环环相扣的戏剧冲突。

矛盾冲突是戏剧结构的基础。一出戏或者一个剧本创作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戏剧冲突构织、设置得怎样。因为,戏剧冲突的充分展开,必将有力地展现人物性格所赖以发展的典型环境;反过来,典型环境的深刻、精确地描绘,又直接决定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深化。关汉卿就是这样一位卓越的戏剧家,他善于利用事件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有机结合来展示戏剧冲突。在《窦娥冤》中,他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去描写主人公窦娥,而是把她放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中来加以塑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社会的图画。

《窦娥冤》由一个楔子和四折组成。楔子是戏剧冲突的序曲。在楚州城,窦天章并不是不疼爱女儿端云(即后来的窦娥),只是因为贫难,借了蔡婆的银子无力偿还,又要上朝取应,“出于无奈,只得将女儿端云送与蔡婆婆做儿媳”。这个慘痛事实,不仅提挈了剧情,而且设置了线索,不仅使戏剧一开始就沉浸在悲剧气氛中,而且提出了窦娥今后的命运问题这一贯穿全剧的中心。

在第一折里,作者已把剧情推到了13年后,蔡婆家已搬到山阳县城,端云已成了守寡3年的窦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却险些被骗到野地勒死;吓跑凶手的“救命恩人”张驴儿父子,却提出招他们光棍父子作丈夫的报恩条件,并以勒死相威胁。这些充满偶然性的事件,却反映着社会的必然;这些人物间的冲突,揭露了元代社会“人吃人”的本质。因为赛卢医、张驴儿是一帮地痞恶棍,地痞恶棍是元代统治者欺压人民的帮凶和走狗;关汉卿把愤怒的笔指向这些地痞恶棍,从实质上来说就是对元代统治的社会基础的无情揭露。

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带回家,使窦娥不可避免地卷进了一场重大的冲突中去。窦娥与婆婆在对待张驴儿父子问题上的冲突,虽然不是主要矛盾,但是作者仍然把窦娥不可欺侮的倔强性格和蔡婆婆的胆小如鼠的软弱性格作了鲜明的对照,她埋怨婆婆将张氏父子带回家,坚决不听“招了女婿罢”的劝告。窦娥同张驴儿的正面冲突,在第一折的末尾已经展开,窦娥既有“兀那斯,靠后”的愤怒斥责,又有“推跌”的果断行为。在第二折里,窦娥与张驴儿的矛盾展现得最充分。其中还穿插了张驴儿买毒药时,与赛卢医之间的矛盾,这当然只是全戏的小小波澜,但也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受着生活逻辑的制约,为主要冲突的发展打开了道路。张驴儿原想毒死蔡婆婆为霸占窦娥制造条件,不料却害死了自己父亲,于是他嫁祸于人,并想“私休”从而占有窦娥。窦娥因心底坦荡,提出“官休”。这样以来,剧情急转直下,把冲突引进县衙门,使善良的窦娥与官吏之间的矛盾斗争突现出来。酷刑是封建司法机构的重要特征,是残害民众的重要手段。桃机太守单听张驴儿一面之词,就下令“与我选大棍子打着”。尽管“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但倔强的窦娥仍没屈服;只是为了不使婆婆遭打,窦娥才被迫招认;可见,这“屈招”并不是胆怯,也不是屈服,这是善良、孝顺的体现,是人性美的展示,更是一种抗争!

第三折,写窦娥押赴刑场路上指斥鬼神天地,面对监斩官发下三桩誓愿,把戏剧冲突推向高峰,把窦娥的反抗精神升华到感动天地以至支配天地的高度。第四折,照应开头,写窦天章及第后,奉命到楚州审囚刷卷,在窦娥魂灵的催促下为窦娥雪了冤,报了仇;其中还构置了窦娥鬼魂与窦天章的一时矛盾,窦天章与张驴儿、窦天章与赛卢医以及窦娥与张驴儿的正面冲突,等等。

总之,《窦娥冤》的戏剧冲突错综复杂而又主次分明。贯穿始终的主要冲突,是窦娥与桃杌太守以及张驴儿的矛盾斗争,这一冲突的实质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是善良百姓与反动统治的斗争。作者将窦娥与蔡婆婆、窦娥鬼魂与窦天章等内部矛盾,以及蔡婆婆与张驴儿、蔡婆婆与赛卢医、张驴儿与赛卢医等次要冲突,融入窦娥与黑暗社会的代表桃杌太守以及帮凶张驴儿的主要矛盾冲突中,连环套似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艺术结构,真实地再现了元代严酷的社会现实。

三、美在现实主义与浪浸主义的结合。

《窦娥冤》在创作方法上,达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读书人的贫困无奈,弱女子的负屈衔冤,地痞恶棍的为所欲为,官府衙门的贪赃枉法,都是客观现实的逼真反映。它以现实主义的描写为主,随着戏剧高潮的出现,作者在表现窦娥的反抗精神时,又结合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作者描写窦娥的反抗,并没有停留在痛斥天地鬼神的境界,而是进一步把它提高到感动天地、支配天地的高度,窦娥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作者为了反映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民的理想和愿望,让三桩誓愿一一实现,使天地风云都被窦娥驱使,都随窦娥的意志转移,而代表皇家执法的监斩官相形之下却显得那么渺小、软弱。表述三桩誓愿时,作者运用了苌弘化碧、飞霜六月、东海孝妇等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历史传说,以这些传说故事作为窦娥提出三桩誓愿的思想支柱和窦娥誓愿必定实现的根据。这些历史传说的主人公都蒙受了巨大的冤屈,而他们的冤屈都感动了天地,从而出现了奇迹。于是,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构思,创造出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大旱三年的浪漫主义的境界,使窦娥的命运充满了浓烈的悲剧气氛,从而收到了感天动地的巨大效果。

关汉卿在剧中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让窦娥的鬼魂出现,主动向窦天章倾吐自己的冤枉,并入公堂与张驴儿对质。当然鬼魂与父亲会面,又在白天与仇人对话,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没有的。但从欣赏习惯来说,这样处理更合乎人民的审美理想。宁可信其有,决不信其无;心灵感应上同情弱者、支持正义、惩治邪恶的真实比生活的真实更可信;这就是艺术的真实!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在艺术中,“一桩不可能发生而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比一桩可能发生而不可能成可信的事为可取”[2](P90)。从形象塑造来说,这样处理也决不是对鬼魂力量的膜拜,也不是调和窦娥与统治者的矛盾,而是窦娥那至死不屈的悲剧性格的升华,是中华民族那勇于抗争的英雄精神的再现。窦娥鬼魂的出现和斗争,是窦娥生前已经展开的殊死斗争的继续进行,这和绝望于生前、寄希望于死后的宗教迷信也有着本质的区别。让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事物变成事实,反映了作者及广大人民有冤必伸、正义必胜的理想,这是建立在现实主义基础之上的浪漫主义,是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积极浪漫主义。

《窦娥冤》堪称古典戏剧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一个最成功的范例。分开看来,它的现实主义主要表现在前两折里,浪漫主义主要表现在后两折里。尽管这样,合起来看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结合却是紧密无间的。全剧如果没有那些现实主义的描写,就不可能这样深刻地揭示窦娥冤案的典型意义,就不可能这样有力地揭露元代社会的吃人本质;如果没有那些浪漫主义的描写,也就不可能这样强烈地激起人们至死不移的复仇意志,就不会有这样动人心扉的艺术魅力。

摘要:《窦娥冤》是关汉卿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那么它在艺术上是怎样带给人审美感受的呢?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窦娥善良、孝顺的本性和勇于反抗、斗争的个性;看到了矛盾冲突错综复杂而又环环相扣;看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本文试从美的视角来鉴赏《窦娥冤》。

关键词:窦娥,性格特征,戏剧冲突,现实,浪漫

参考文献

[1]黄克.《窦娥冤》试析[J].元杂剧赏析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亚里士多德.诗学诗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版.

8.《窦娥冤》与中国古典悲剧特征 篇八

一、善与恶的冲突——中国古典悲剧的主线

戏剧的本质在于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生命。通常人们评价一部戏的好坏所说的有“戏”没“戏”,或所谓“戏剧性”,指的就是剧中的戏剧冲突。这就要求剧情发展曲折跌宕,悬念环生。我国民众对于戏剧情节的兴趣十分浓厚,很多传统戏之所以常演不衰,是与他们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戏剧冲突紧张激烈分不开的。而中国古典悲剧主要是善与恶的斗争。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自然属于善,使其毁灭的东西自然属于恶。剧中人物的悲剧性结局皆因矛盾冲突激化所致,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一部很好的例证。

《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一位不幸的年轻女性。幼时丧母,七岁即被父亲用以抵债,成婚不久即丧夫。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她心灰意冷,几乎彻底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只希望“今世早将来世修”,侍奉好婆母,了此一生。可是,残酷的现实让她的这个最低层次的希望竞成为奢望。流氓张驴儿父子俩要霸占她婆媳俩为妻,窦娥不畏强暴,恪守妇德,坚决不从。而懦弱的婆婆无奈屈从,窦娥劝之无用,忍气吞声地看着张驴儿父子住进家里,而这种忍气吞声是不可能持久的,人能忍一时,不能忍一世。张驴儿想用毒药毒死蔡婆婆,留下窦娥一人好得手。不料,张驴儿的父亲误食毒药而死,张驴儿遂嫁祸窦娥并告到官府。面对人命官司,能给孤弱的窦娥主持正义的,只能代表社会正义又有审判权力的机关——官府,这也是古代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唯一选择。如果官府中的官是清官倒也是民之大兴,若是昏官也只能是民之不幸。可恨那楚州太守桃杌是一昏官,他面对一个善良柔弱、孤立无援的小女子和一个横行霸道、死缠烂打的流氓,只能选择强奸正义,姑息邪恶。因而,那窦娥一上公堂便无缘无故地被殴打也就不足为怪了。俗话说:小鬼难缠。

一桩明白简单的命案,掺杂着如此污浊的人情世态,而窦娥的无辜含冤竟缘于她的善良、弱小与孤立!而善良、弱小与孤立是最该受到官府与法律保护的,不料却成了官府与法律戕害的对象!窦娥痛心疾首,怒斥官府,指天发誓。最终惨遭枉杀。

善与恶的冲突,是中国古典悲剧的一条主干。善的付出。总是以血为代价的,冲突的结果常常使善成为失败者,恶成为胜利者。究其原因,与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有关。正如窦娥所处的时代,国家虽然也有所谓的“王法”,但很不健全,特别是那些执法者,他们昏庸无能,贪赃枉法,不但不能保护弱小、善良、惩罚奸诈、邪恶,而且欺辱弱小、鱼肉百姓。这是造成窦娥含冤而死的主要原因,是造成“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诞”的黑暗世道的主要原因。代表正义善良的主要人物,在善与恶的冲突中明显缺乏主动性、攻击性。而且,她的抗争与斗争面对强权与恶行是软弱的、无力的。对善的张扬不是通过善对恶的主动进攻与消灭来完成。让善的化身在备受恶的摧残与欺凌时才奋起反抗,甚至不惜以死相拚,使其人格在最后一搏中得以升华。善在被恶毁灭的过程中不断散发出美丽的光彩、动人的力量。永恒的正义在悲剧人物的痛苦和毁灭中得以保存和升华。其悲剧之悲的魅力和价值也就在这里。

二、百善孝为先——中国古典悲剧的弘扬重点

在第一折里,窦娥虽遭年幼失母、少年离父、青年丧偶等一连串的打击,但她想的是“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孝服守,我言词须应口。”她活着仿佛就是为了尽孝。她劝阻婆婆再嫁,既是出于封建礼教的立场,也是出于对婆婆的关心:“我替你细细愁,愁则愁兴阑珊咽不下交欢酒。”在公堂上,她被打得皮开肉绽也不屈服,当昏官要打她婆婆时,她忙说“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宁可被冤,也要尽力保护婆婆。再被押往刑场的路上,她顾及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顾念婆婆,请求绕道走后街,以免被婆婆看到,心中痛苦。不仅如此,关汉卿还对“孝”的境界进行了美的升华,剧本的最后,窦娥冤案得以平反,她想的不是自己,不是官居要职的父亲,而是那个曾和自己相依为命,年老身衰、无依无靠的婆婆。窦娥要求父亲收养蔡婆婆,代她给婆婆养老送终。

窦娥的这种孝,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孝。她的善良、孝顺,令人动容。但这样一个至孝的人却无端地被社会邪恶势力蹂躏而死,不能不引起欣赏者的悲悯之情。孝是美德,然而过分的孝也是一种人性的悲哀,窦娥所体现的牺牲精神便是如此,此剧也因此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圆满大结局——中国古典悲剧的理想追求

崇尚文明,尊重人性,追求和谐,向往美好,这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有些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做到的。人们幻想扬善惩恶,让痛苦的心灵能得到一点慰藉,中国古典悲剧往往在结局时,设计成大团圆,给人以“梁祝化蝶式”的弥补,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这是中国古典悲剧的理想追求。

9.读《窦娥冤》有感 篇九

首先这个故事开始得非常蹊跷,仅仅因为张驴儿父子无意中搭救蔡婆婆一命,便要强行入赘到蔡婆婆家。张驴儿固然流氓,如此不由分说实在令人瞠目结舌,而事情居然成立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元朝时代的中国民风民俗如何,今人只能遥想而已。不过关汉卿实在也太粗枝大叶,整个过程缺乏铺垫,没有充分的起承转合直接就到了命案一节。推敲起来,杂剧据我理解委实有一点象现代街头的活爆剧。形式,技巧,内容上都非常简单。从其中的各种动作来看(科),似乎当时连道具都没有。像后来戏园子里的那种精致的戏剧当时应该还没有出现。

窦娥冤的语言最为人称道,元代时期的市井俚语,粗鄙言辞跃然纸上,加上文人时的唱词混合成一种奇特的文本。我们无法想象当时演出的情况。我也从未看过现代的演出,而流传下来的文本本身就成了戏剧的全部。我敢肯定,元代时只有剧作而无导演的概念,表演甚至也不受重视,是一个只有剧作家的时代,还是一个戏剧的萌芽时代。

我忍不住将其和莎剧相比,哈姆雷特中也有鬼魂述说冤情的相似情节。这种超自然的东西在《窦娥冤》中不仅推动情节前进更成为情节本身。据某位宿儒评论:中国人无宗教的生活却有宗教的精神。窦娥所许的`三个愿一一应验,在西方看来正是天谴无二,用中国人自己的话来说是报应。将是非曲直诉诸天理,始终认为于一个高于尘世的天道,沉冤最终昭雪,恶人终得报应。对于这样的一种道德观念,或曰人生态度,我实在无法表达自己的复杂感觉。只能说中国无法产生出法律精神可见一斑。对于现世的麻木使中国人无法憧憬一种合理的社会秩序和合理的幸福。似乎最大的幸福永远就是永远只能在沉冤昭雪的一刻含笑九泉。而且我们也不难从中窥见中国人并无社会发展的概念,就算是改朝换代也仅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永远象走马灯一样循环往复,简直和静态没有两样,在《窦娥冤》中大量出现的典故几成故事的一部分。这些在今天的人看来已经死亡的典故,想必在那个时代尽人皆知,这种叙述当中包含的潜台词就是现世所发生的一切不过是古代的再现,是古人事迹的又一次搬演。这种循环往复的历史观成为民族的潜意识,中国之无法发展出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也就不难想见。

10.窦娥冤教学案 篇十

必修四No.1《窦娥冤》教学案

教学目的:设计人:张景艳崔景素1 了解作家作品及元杂剧的相关知识。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3 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关汉卿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另外“三家”的姓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杂剧的结构一般为

3.杂剧角色分为两大类:________、________,另外还有________等。

4.古代戏曲的语言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元杂剧的曲牌四个:

6..对文中“正宫”解释得正确的一项是[]

A.词牌名,与“端正好”一样,它们都与音乐曲调有关。

B.曲牌名,与“滚绣球”一样,它们都与音乐曲调有关。

C.宫调名,与“一煞”等不同,它与演唱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而与音乐无关。

D.宫调名,与“耍孩儿”等不同,宫调是用来表示音阶的高低的,而与内容无关。

二、给加点字注音:

缥缃禁受提防盗跖罪愆湛湛亢旱古陌荒阡前合后偃 ............

三、分析第三折

(一)本折可划分为三层,各用四字概括层意。

(二)读【端正好】【滚绣球】

1窦娥是被昏聩官吏冤枉而治杀人罪的,她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2《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版本文字不同,试分析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三)读【倘秀才】至【鲍老儿】

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

励志箴言:怕吃苦的人吃苦一辈子,能吃苦的人吃苦一阵子。

(四)读【耍孩儿】至【煞尾】

1.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其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均限四字语回答)

这四个典故所涉及的四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的古典戏曲与古典诗歌一样,往往借典故表达思想感情,鉴赏戏曲剧本,就必须注意分析其中的典故。对《窦娥冤》中的四个典故,分析不当的是()

A、“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两个典故都与“血”有关,紧承第一桩誓愿而用。苌弘、望帝都是无罪被冤被杀的人,作者借此表现窦娥至死不屈的坚强性格。

B、“六月飞霜”“东海孝妇”两个典故都是说人间奇冤感天动地,配合窦娥的第二、三两桩誓愿而用,说明窦娥蒙受了冲天冤情,同时驳斥了监斩官的话。

C、前两个典故写人间怨恨,后两个典故写天地震怒:一个当时应验,一个后来应验。四个典故,内容层层递进,意义由轻而重。

D、四个典故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而且表现了窦娥的性格。同时紧紧扣住了“‘感天’‘动地’窦 娥冤”这个题目的意思。

3.下面对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B.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宁死不屈的反抗性格。

C.三桩誓愿也表现了当时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

4.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试说明理由。

答:

5.窦娥的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借助于想象和浪漫主义手法,表达当时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愿望。

B、借助于想象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反映人民群众惩治邪恶,保护善良的心理需求。

C、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决定了作家只能靠鬼神来解决他们认为无法解决的矛盾。

D、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决定了作家面对无法解决的社会矛盾只能从内凡世界去寻求出路。

四、自助餐 :阅读《牡丹亭·惊梦》中的两只曲子,回答问题: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1.从第一曲可以看出杜丽娘怎样的心理活动?

2.第二支曲子中,杜丽娘面对着怎样的春色?她有怎样的心里活动?

11.由《窦娥冤》初探高效课堂的构建 篇十一

一、学案设计是关键

学案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大纲,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主干,是课堂教学目标的体现。因此,学案设计得是否合理、科学就成了课堂能否成功的关键。在设计学案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提供本课尽可能翔实的资料

在《窦娥冤》学案的知识库里,笔者分别介绍了元杂剧、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关汉卿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全剧简介及名人话悲剧等内容。

(二)明确学习目标,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本学案共制订了三个学习目标,既包括文学常识类的基础知识,又有分析能力的提升,还有鉴赏能力的锻炼。

(三)精心设计环节

要精心设计环节,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设计的学习步骤也要条理明晰,步步深入,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2.抓住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3.分析矛盾冲突,探讨主旨。

以上三个环节环环相扣,自然流畅,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四)巧妙设置问题

教师要巧妙设置问题,注意难易适度,要有层次性,尽可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在《窦娥冤》学案中,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这折戏可分为几个场面?用简洁的词语为这几个场面标上小标题。

2.每个场面分别抒发了窦娥怎样的情感?体现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并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3.窦娥是怎样被毁灭的?试问,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4.窦娥发出了哪三桩誓愿?她希望的是什么?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5.这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请思考,这是否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些问题明确、具体,又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很适合学生自主探究。

二、课前预习是保障

学生只有在课前充分熟悉学案,认真思考,并按照要求完成预习任务,才能较好地落实课堂任务。因此,在预习中,教师的调动和督促十分重要,可以采取学习小组协作的形式,可以是不同小组竞赛的形式,还可以是教师抽查的形式,尽可能让最多的学生最优地预习,为课堂的顺利进行做最好的准备。

在全面预习的基础之上,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指定每一道题由哪几个小组讲解,以增强学生积极性和责任感,促使其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另外,教师一定要在课前批阅全体或部分学案,及时了解学情,调整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三、小组学习、学生展示是主体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尤为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高效课堂上,学习小组(6人)是最主要的学习单位,学生的展示和点评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的探讨和质疑是最有价值的内容。

课堂的基本模式是:给学习小组分配任务(学案的各个问题)——学习小组探讨、小组代表讲解——其他小组学生点评、质疑——学生探讨、教师点拨——学生整合——学生总结。教师只是在必要时点拨,或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或引导学生进入合理的探讨范畴。

在课堂上,有位学生提出:“窦娥临死前发下大旱三年的誓愿是自私的,她为了表明自己的冤屈却让老百姓颗粒无收,生活困苦,这是不对的。”对于这个问题,全体学生共同探讨后还是两种观点争执不下,最后笔者总结了一下:“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只是思考的角度不同,一种是实用的角度,一种是审美的角度。作为一部戏剧作品,是高于现实的一种艺术,应该用审美的眼光去欣赏,因此窦娥的三桩誓愿是震撼人心的,是美的。”

在探讨本文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笔者引导他们回忆曾经读过的某些文学作品,学生就提起了《孔雀东南飞》男女主人公化为鸳鸯、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为蝴蝶等,从而让他们将阅读经验与本文联系起来,加深了对此种手法的理解。

四、当堂检测是巩固

在每个学案的后面都设计有自我测评题,或多或少,都是紧扣课堂学习所设计,可让学生学以致用,查缺补漏,扎实掌握课堂知识,巩固技能。

五、课外延伸是补充

45分钟的课堂毕竟是有限的。将课堂所得所思延伸到课下是提高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设计时要依据每堂课的特点,进行拓展阅读或写作训练。写作时可以模仿课文中所使用的一种手法,可以评价作者的某种思想或观点,或者品评作品人物的某种性格特点等。例如:学生在《都江堰》中学到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此方法来写一段文字。

上一篇:统计工作2011工作总结下一篇:工作拓展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