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植树节的小学优秀作文

2024-06-18

描写植树节的小学优秀作文(19篇)

1.描写植树节的小学优秀作文 篇一

植树节到了,小力、小芳和他的小伙伴们迫不及待拿着小铲子和小桶,来到了鸟语花香的公园。

小力轻轻地拿起铲子,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挖土,不一会儿,又大又深的坑就挖出来了。小红小心翼翼地把又细又长的小树苗放在挖好的坑里。小芳立刻拿起铲子飞快地把旁边的泥土埋在了坑里,好像给它们盖上了一层棉被。小力拿起水桶给它们浇水,小树苗喝足了水,挺直了胸脯,它好像在说:“谢谢你们给我一个新家,我会快快长大的。”

“树呀,树呀,快长大,我要和你一起玩耍。”他们一边开心地唱一边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2.描写植树节的小学优秀作文 篇二

一、悉心观察,让人物“神韵”丰满起来

人物“神韵”要丰满,离不开表情刻画。而表情的刻画来源于对生活的悉心观察,将一个个表情贮存于记忆里,以备写作时调用。当然,这些表情在适当的时机,借助适当的写作技巧,在作文中展现出来,会使人物丰满起来。

一是在悉心观察中积累人物表情。观察不仅仅是观看与记忆,还需要透过表情去揣摩背后的情感,使记忆更加深刻。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外婆时常露出满脸笑容,但有一次外婆扭伤了腰,在疼痛中仍然绽放出了笑脸。当学生描述这个情节时,教师则启发学生去挖掘外婆笑容背后的情感世界,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外婆身上坚强的精神。在写作中,学生便借用了教师的分析,以坚强的品质作为描写外婆的切入点,并以微笑作为外婆的象征性表情,使人物表情丰满,富有神韵。

二是在环境渲染中刻画人物表情。同样是描写笑容,还可以运用环境渲染,与人物表情形成强烈的对比来刻画人物,更加深入人心。以《李时珍夜宿古寺》为例,文中描写李时珍师徒二人翻山越岭,历尽艰辛寻访药材,却要夜宿破庙,饮凉水,啃干粮充饥,在这种环境的渲染下,作者描写了李时珍的笑,使人物身上增添了坦然与乐观,不禁令人肃然起敬,使人物形象深刻。学生可借鉴这一方法,在上面的案例中,渲染外婆腰痛的人物经历,在环境对比中描写外婆的笑,人物神韵则更加丰满。

二、揣摩心理,让人物“语韵”鲜活起来

语言是心灵的窗子。所谓“言为心声”,刻画人物即要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出其情感变化,才能使人物读来成为有血有肉的人,而不只是作文中的一个形象。人物语言的刻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就更加紧密直接了。

一方面,语言要符合人物特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日常生活中这是常见的情况。如学生在描写一位成年人时,语言不能过于幼稚;而描写一位同龄的小学生时,语言又不能过于成熟,要突出儿童的童真,尽量减少成人化的语言出现。如上面的习作案例中,学生在描写外婆称赞食物好吃时,写道“这东西味儿不错”,基本上符合成年人的语言习惯;若写成“这个东西太好吃了,下次我还要吃”,就过于儿童化了,不符合外婆的年龄特征。

另一方面,语言要留出遐想空间。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是语言描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人物语言描写需适当、适度,给读者一定的遐想空间,反而比全部交代出来收效明显。如上面提及的课文中,作者描写了庞宪见要在破庙夜宿时失望地没有再说话,此处缺省的语言描写,反而比语言描写中的“失望”给人印象更加深刻;与李时珍从容淡定的语言相比,更加突出了一代医圣的胸襟。又如上面所提到的习作案例,学生在写外婆扭伤腰时,如不刻意用语言来体现疼痛,而是用微笑和沉默来表现外婆的坚强,反而达到了衬托人物形象的效果,这里“无声”比“有声”更具有表现力。

三、空间想象,让人物“体韵”灵动起来

肢体动作是使人物立体、灵动的重要表现力。动作描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特点、年龄层次,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写作前教师启发学生酝酿情感,想象人物的肢体动作,可以从生活中寻找人物原型,通过迁移等写作技巧,使之作用于人物身上。

首先,细化人物动作,突出人物特征。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中,作者描写李时珍品尝草药时,没有直接写“品尝”的动作,而是将整个过程细化。先用“端详”一词,进而用“嚼嚼”,深化了对待科学研究严谨认真的人物形象,也表现出其为事业的奉献精神,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灵动起来。

其次,多维度描写动作,突出人物的生活化。人物描写要生活化,除了语言外,肢体动作也要具备常态化,过于书面的肢体动作,会使人物动作显得僵硬,缺乏灵性。如上面提及的习作中,学生在描写外婆走路的肢体动作时,写道“外婆腰痛,总是捂着腰”,未免有些生硬,人物动作设计欠缺想象力。若改用“弓着身子”或“弯着腰走路”,则突出了外婆腰痛的症状,动作设计则生活化许多,一下子使人物“活”了起来。

3.谈谈提高小学生景物描写的技巧 篇三

一、要注意观察,把握景物的特征

一般说来,我们先要确定观察的对象,否则会无的放矢。一旦选择了观察的对象,我们要对其进行长期的、全面的、仔细的、深入的观察。我们不仅要观察它的整体(大致轮廓),还要聚焦它的局部(特写镜头);不仅要观察它的动态(生长过程、四季变化、风吹雨打),还要注目它的静态(形状、大小、颜色、数量、结构)。我们还要善于将自己观察的对象,与别的景物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寻找出与其他景物的区别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景物的特征。

二、要确定位置,选好观察的角度

要想达到观察的目的,我们要选择好观察的角度并确立观察的最佳位置——观察点。所谓观察点,就是观察景物的立足点。观察的角度选好了,观察点确定了,才能搞清方位,清楚的叙述,正确的描写。有时为了更加全面、更加细致地观察描写对象,我们不仅需要固定的立足点,还需要变换立足点,并按照一定的空间关系进行观察。从观察的顺序看,或由近及远、由远及近、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或从外到内、从内到外,或先中间后两边、先两边后中间,或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从观察的角度看,可以远眺,可以近瞧,可以平视,可以仰视,可以扫视,可以环视,可以透视,可以腑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景物做出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有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观察角,看到的景物也不一样。

三、要描写有序,避免杂乱无章

文无定法,但也要有序可循。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其一是空间顺序,其二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通常是选取一固定的最佳的观察位置,随着视线的移动顺序,依次地写出各个位置上的景物。还有一种空间顺序,是不选取固定的观察位置,而是随着观察者位置的移动来描写景物,如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南(正面)→东→北(背面)→西”,这叫瞻仰顺序,也叫游览顺序。而时间顺序是指同一景物,在不同的时间里也是有所变化的,如柳树在“春、夏、秋、冬”的不同季节里,是有变化的,即使在同一个下午的“暴风雨前→暴风雨中→暴风雨后”也会全然不同。我们将这些景物按照一定的时间段来写,也能描绘得多姿多彩,给人以美的感受。实践证明,按空间顺序或时间顺序描写出来的景物,才会井然有序,而避免杂乱无章。

四、多感官并用,让文章更加出彩

观察的立足点确定了,角度选好了,描写的景物就会条理有序、层次分明,但不一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它说明了文章的语言,如果没有文采,写得不生动形象,就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更谈不上流传很远。小学生在自己的写景作文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全方位地调动自己的感官,大开“五觉”,以视觉绘其形,以听觉摹其声,以嗅觉闻其息,以味觉尝其味,以肤觉体其感。我们要善于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再辅之以诸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这样流淌在学生笔下的景物就会栩栩如生,就会使人触手可及,就会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学生的文章就会更加出彩,行之远矣!

五、要动静结合,让画面更具动感

在一篇写景的文章中,如果一味地写静景,文章就难免显得呆板;如果一味地写动景,文章又难免失去稳定,正确的做法是动和静交织。静态描写擅于表现景物形态特征,动态描写利于景物生动传神,两种描写各有所长,只有将两者的长处结合起来,所写景物才能各具情态。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有时在人们的感觉中常常难以割裂,如果你的联想和想象足够丰富,即使静态的景物在你的笔下也会变为动态景物。如毛主席《沁园春·雪》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就是把蜿蜒的雪中群山比作了飞舞的银蛇,将莽莽的雪域高原比作了奔驰的蜡象。“巍峨的高山”和“起伏的丘陵”这些本来静止不动的景物,在诗人想象的笔下却成了飞舞灵动的景物。所以,在景物描写中,坚决不能流于一般化,一定要体物入微,给自己的思维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既写静,也写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交织,以动写静。如此,方能绘形、绘声、绘色,使人能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但还应注意不要堆砌词藻。

六、要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

纵观古今中外写景之佳作,没有一篇是纯粹写景的,或者说为了写景而写景的。我国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没有感情,可是写景的人对自己笔下的任何景物总是会倾注自己满腔的感情,它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表达一种主观感受——情感。我们知道,如果景物失去了感情的色彩,充其量也只能算一具苍白而美丽的“躯壳”,是难以感动人的,写景贵在有情。所以,在写景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处理好“景”与“情”的关系,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倾注到作品的字里行间,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进而与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4.描写欢乐的植树节作文 篇四

三月十二日是植树节,这天万里无云。吃过早饭,小军和小红到山顶上植树,到了山顶,小红开始挖坑。树坑挖好了,小军把树放到坑里,小红连忙填上土把树栽好。栽好一棵树,小红说;“不然,咱们歇一会吧。”小军说;“不用了,我们要打起精神快点把树栽好。”小红听了心想,对呀!我也要打起精神来,赶快栽树。

过了一会,他们俩把山顶上的空地都变成一片小森林了。他俩一看张开嘴笑了,同学们我们也要像他俩一样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家乡、和我们的祖国,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美好。

5.描写植树节的二年级作文 篇五

老师准备把兰花种在朱栎带的红色花盆里。她先把花盆里枯萎的花草轻轻地拔掉,再把花盆倒扣,轻轻一抖,盆子里的土就轻而易举的倒在了报纸上。

接着谢老师又小心翼翼的把枯草的根清除掉,把土块捏碎,把泥土放回到花盆里。等到泥土放到花盆的一半左右时,谢老师用手挖了一个小窟窿,慢慢地把兰花的尾部对准了窟窿种了下去,仿佛种下一件非常珍贵的东西。接着,谢老师把剩下的泥土撒在了兰花的四周。

6.五年级主要描述描写植树节的作文 篇六

要说那一次种这棵木瓜树还是很有趣又很搞笑的,真可谓是一场明争暗斗。

以前,我没有木瓜树苗啊,整整节约一年的钱用来买木瓜的种子!于是我就把珍贵的木瓜子全倒进了一个小杯子里,找来了几个小伙伴一起去种木瓜,我们准备种在小山坡后面的一堵残墙下,而这颗树又由我来将它播种,然后我们每天轮流浇水。那个地方又隐蔽又有阳光,又是一片肥沃的黑土,种我们的第一棵树最是合适了。我找了一根树枝,小心翼翼地凿了一个自以为不大不小的坑,在里面撒下了大约十五颗左右的种子,再埋上一层不算很厚的土……呀,忘记准备一杯水了!算了算了,一会全部播种完毕了再去浇水也不迟。我擦擦汗,又挖了一个比原来略小一些的土坑在第一个坑的右下方,又在里面倒下了十五颗左右的种子,埋上一层不算太厚的土,这个坑是小明的吧,这是他的木瓜树。为了避免弄混,我把由来凿坑的棍子插在了坑的上面。好不容易啊,到了最后的一个坑了,是小佳的,在第一个坑的左下方,我用小玻璃片小心地凿着,可是怎么样也凿不下去,我断定下面有石子,就拼命的凿,那是又是夏天,热得我满头大汗,一旁的种子好像在嘲笑我,我火了,用力一凿……额,我的手被割裂了一个口子,但同时那块大石头也凿了出来,我又哭又笑的做好下面的步骤,又给它们浇了水才离去!

7.描写植树节的小学优秀作文 篇七

作文是语文综合素养的熔炉,但作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中困扰教师的主要问题。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曾经说过,有相当一批老师是没有作文教学的。那些有作文教学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大多只做——出题目、打分数、写评语,这个过程中没有教学,只有要求和结果。作文教学的普遍问题是没有真正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写作过程中需要字、词、句、段、篇、逻辑等“硬件”,还要调动社会阅历、生活感受、写作情感等“软件”。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目前在整个初中作文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存在很多困惑。很多同学一提作文就头痛,缺少作文素材、词语积累不够,不知道怎样描述、表达,也就是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写作技巧和手段“我叙我事”、“我写我心”。于是,作文课上有的同学记流水账、东拼西凑、假编乱造,使得作文内容假大空,毫无情感。如此,不仅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反而浪费学习的时间,加重学生的负担。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提醒广大考生,记叙文必须强调三个基本要求:1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2有一两个比较清晰的人物形象;3以记叙、描写为主,特别要重视细节描写,抒情和议论应当压缩到最小的篇幅中,甚至不发议论。其中第三条是作为作文的“亮点”出现的,有了它,往往能提升作文档次。那么如何在记叙文的写作中营造“亮点”呢? 学生练习好描写,巧写细节,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二、细节描写的要义和特征

细节描写指的是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某些细微的举止动作,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生动、细腻的描写。它可以是人物行动方面的, 也可以是神情方面的、心理方面的,还可以是环境方面的,但更多情况下,其是一种综合性描写。巴尔扎克说:“唯有细节才组成作品的价值。”好的细节,能使文章生动形象,写人则如见其人,写事则生动传神,写景则如临其境,给人真切的感受。

记叙文细节描写有以下特征:

(一)主体性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活动,学生是这项活动的真正主体,记叙文中细节的描写必须通过学生的脑子想、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说和手操作才能完成,必须用自己的身体经历,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离开了学生的主体参与, 细节的描写只是一句空话。

(二)差异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智能、经历、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各不相同,因此,细节描写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并且最终成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三)开放性

既然细节描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那么在教学中就应该正确对待这种多样性,训练时应允许和鼓励不同的方式存在,应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有利于细节描写的具有开放性的学习气氛。

(四)实践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细节描写训练中,学生不能单纯依靠老师的单向灌输,更不是老师的一厢情愿,而是更多的由学生自主构建,自主体验。只有与学生的亲身实践相结合才是真正意义的提高, 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学生才能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

三、记叙文细节描写的具体教学策略

李准曾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品, 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初中阶段的学生习作内容离不开事的叙述,而事离不开人,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灵魂。如果把一篇作文比做一棵树,那么作文中的细节描写就好比树上的枝叶,树没有枝叶就不像一棵活树,作文没有细节就显得平淡,不生动,不真实,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赵树理说:“细节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 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人看到以后印象更深刻。”细节的作用就在于加强真实感和形象感。我认为在记叙文细节描写训练中要以生活的细节观察入手,多赏析经典细节描写,同时学习细节描写练笔,由点及面,由段及篇,循序渐进。

(一)观察生活细节,种种发现遍地生花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艺术大师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认为真正的好作文都是来自原味的好生活,生活中有的是作文事件。“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之源,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帮助学生积累素材。细致观察、用心感悟生活,是写好细节的前提。

1.出 亮招——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景 。

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生活中从不缺乏写作的材料,但同学总抱怨生活太单调,我是不同意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景,让学生懂得,那些生活中的看似平常的人事物景都存在美,都是精妙的写作素材。

【例如】《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我让学生回家观察家里的情况:有哪些人? 各有什么经历、嗜好、习惯? 家人之间、亲戚之间、邻里之间关系好吗? 从你记事以来,有哪些事最能表达家人对你的爱? 你觉得家里有什么“秘密”没有? 你最爱家里什么人? 有什么心愿?

学生作文片段——母亲轻声叮嘱我:“就要中考了, 你也挺辛苦的。去玩就玩高兴些,放松些吧,别总担心考试,玩过了就认真学习,妈妈相信你会是最美的朝阳。”我点点头看着母亲,好久没有这样近距离看母亲了。母亲的头发不再有光泽,而是冒出了些许白发,脸上的红润也已褪去,眼角也出现了皱纹蔓延的痕迹。只是那声音依然动听,那眼神依然慈爱,那叮嘱依然深情。

2.出 绝招——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事物的特征 。

要写好文章,就要善于发现事物的特别之处,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们在写人记事的时候,要指导学生观察人或事物的差异处,发现人或事物的特别之处,细致描绘出来,就是独特之处。

【例如】我在七年级第一学期组织过这样一个活动 ,要求学生选择一位新同学作为描写对象,从人物的外貌、衣着、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着手,抓住人物特征说说那位新同学,不能出现人物的真实姓名。然后把每位同学的文章展示出来,要求全班一起猜猜描写对象的姓名。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写作时着眼于事物的特征,发现描写对象的特别之处,不能千人一面。

一位学生描写一个特别爱好体育的女生片段: 如风一般的女子便是形容此时正冲向操场的她。看到那一米六的个头,跑起来像屁股着火一般,快到沙坑时突然飞身跃起,轻盈的身子如同一条美丽的抛物线,完美落地,还不忘回过头来伸出剪刀手,大声喊着:“耶! ”

3.出妙招——引导学生调动所有感官去观察 。

观察不仅仅指用眼睛“观”。生活中不仅有有形的人、事、物,还有无形的声音、味道、色彩,等等,有时仅凭双眼是难以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把握的。朱自清先生正是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才将春描绘得那么美丽。只有观察时五官齐用,观察的生活才是立体的、完整的,写出来的文章才形象、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写作指导中不断引导学生训练感官,灵敏、准确地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是指导学生摆脱混沌的写作状态,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如】《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寻找一种植物观察它的特征》的案例。

(1)五官并用观察法:调动各种感官去观察。

(2)作用 :运用“五官并用”观察法 ,往往能更全面地了解景物。

(3)要求:请同学们用“五官并用 ”的观察方法 , 完成你所观察的植物报告,记下你所选植物的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质地、味道,等等。

(4)根据你的报告,写一个片段介绍这种植物。

学生作文片段——窗前那树上浓碧的枝叶总嬉笑地越过保险窗铁栏间的缝隙,伸长胳膊逗着玻璃窗户。关窗时候,紧贴着透明玻璃片,赌着劲儿想窥探房间里面的世界。人瞅着,就有一股绿色扑面而来的生机盎然。深绿浅绿浓绿碧绿橄榄绿,仿佛试探似的微微蜷着,映着光线镶着一圈金边,缀成一片。这时候普普通通的桌面上就会有阳光慷慨施舍细细碎碎撒的一把碎金。我轻轻地用手触碰它的枝干,斑斑点点,有点些微的凹凸曲致, 然而绿叶却滑得腻你的手。在阳光的映照下,整棵树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清香,在空气里酝酿着,渐渐弥漫了整间屋子。忍不住心软将窗户打开了罢,树枝变大了胆子放肆了,精致的叶片连带着嫩嫩的枝干,探入房里。颇有些冒失毛孩儿无赖的小脾气,亦是舍不得再关上窗了,怕伤了那能掐出水来的小臂。

(二)赏析经典细节,浓厚兴趣跃 然欲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由此可见,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水平的提高与阅读是分不开的。教材中的课文有很多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典型性,是学生体验生活、积累语言不可缺少的好材料,更是向学生提供写作技巧的好范本,能开拓学生想象力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赏析经典细节描写,引导学生用他山之石攻玉。

1.品味经典细节,体悟魅力 。

教学中,我们要与作者的节奏合拍,跟随作者的视线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品味课文经典细节,让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和熏陶,进而让学生感受到细节描写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 ,重点安排了学生分析“父亲买橘”片段:“蹒跚”,说明父亲身体肥胖 ,走路摇摆。两手的动作用“攀着”,两脚的动作是“向上缩”,上身的动作是“微倾”,爬上月台,多不容易。通过典型性的动作描写,表现出的父亲形象确实栩栩如生。如果写成“父亲很困难地爬下月台,买了橘子又很费劲地爬上月台,走回来”,我们就不可能体会到他流眼泪的心情。

学生作文片段:每当在卫生间时,妈妈照着镜子,一边梳着头发,一边会像小孩似的抱怨:“怎么会这样,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白头发呢? ”于是踮起脚尖,把头贴近镜子,瞪大眼睛,伸手一根一根地拔掉,拔着拔着,似乎觉得越拔越多,竟懊恼地把头发揉做一团, 似乎这样就可以让黑发把那讨厌的白发遮住。

此生通过“照”、“疏”、“抱怨”、“踮起”、“贴近”、“瞪大”、“拔”、“揉”一系列典型性的动作描写 ,把妈妈讨厌白发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2.精读经典细节,模仿学习。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儿童模仿前人, 获得最初的知识。模仿就是学习。”学生模仿性、创造性极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为学生提供练笔的平台, 是锻炼学生理解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学生展开智慧翅膀、拓宽创新空间的舞台。学生作文是在“由仿到创”的过程中提高的,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我的做法是学习课文中经典细节必定让学生仿写文中的句子或片段,这样既积累了知识,又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训练。

【例如】教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要求学生学习莫泊桑对人物的描写方法,运用肖像、语言或动作描写,介绍一个或几个你的同学或老师。

学生作文片段——我们的班主任吴老师,她的穿着打扮,就如她对教学一样——一丝不苟,头上的马尾辫,随着轻盈的脚步,一颤一颤地,张扬着青春的活力,脸上随时浮现出微笑,总让人想到那和煦的春光,使人心情愉快。

我们的英语老师,她长得微胖,皮肤有点黑,脸上很少有笑容,总是一副严肃的神情。只要她一走进教师,全教室立刻鸦雀无声,她总能制造出一种安静的气氛,静谧得让人敬畏。她一说话就像连珠炮一样,让人胆战心惊。

我们的语文老师,生就一张娃娃脸,微微一笑,就会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她戴副眼镜,更透出文人气派。她的课堂总是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带领我们徜徉于文学的海洋。

(三)明晰细节技巧,片片思绪促成 提高

细节描写赋予人物以生命,赋予情感以活力,赋予中心以光华。杂乱无章的细节描写是不可取的。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文章,形容词一大堆,细节画面一连串,但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旦学会写出细节中的细节,笔下的文字,就会一下子变得透彻清晰生动,有了深度和新意。

1.真实点——符合生活的逻辑 。

细节来自生活,细节描写必须真实地表现生活。这个“真实”,应该是生活中会存在的情景。失真的细节描写只会令自己的作文褪色。

【例如】有个同学写“深夜我发烧了 ,母亲不顾外面的狂风大雨,背着我向医院冲去”,作者的本意是表现母爱的深挚,但由于这个细节失真,按照现实的生活条件,母亲不可能背着高烧的孩子直接冲向雨中,可以开车,也可以坐车,结果让母爱大打折扣,被人怀疑真实性。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定要认真观察生活。尊重客观生活的实际,绝不能凭空想象。这是恰当运用细节描写的基础。

2.独特点——着眼人物的个性。

细节描写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思想服务的,因此要挑选那些最能表现主题和人物的细节, 特别要描写能展现人物所独有个性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

【例如】《故乡》一文 ,写迅哥儿在回到离别十多年的家乡时,与儿时最好的伙伴闰土相见时,作者没有写他俩一见面就热情拥抱,或没完没了地叙离别后的相思、各自的生活,而是写道: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这里对闰土动作、神态和语言的细节描写,非常形象地表现了中年闰土在生活重压下自卑、麻木的形象,引发了读者的无限同情和感慨。

学生作文片段——外婆露出早已没了牙齿的牙床, 笑呵呵地看着我,脸上虽然显得疲惫,但她全然没有抱怨。想不到,又苦又累的外婆竟然笑得如此灿烂。也许,对外婆来说,能为孩子分担生活的重压,那是她最大的享受。即使再苦再累,她也是快乐的。”

这些动作、神态描写,把外婆的高兴快乐描写得活灵活现,也写出了外婆对孩子独特的爱。

3.仔细点——留下传神的片断 。

既然细节描写于人物、于情节、于主题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写作上就不该轻描淡写,而应该工笔细描,传其神韵。这样才能让细节深入人心,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

学生作文片段——风习过耳际, 把我从回忆中唤醒。眼前,祖母倚在藤椅上,已经睡熟了。那安详的神态却掩映不了岁月留下的痕迹,前额上细细密密的皱纹,深深浅浅地纵横沟壑着;一头短发被打理得井然有序,却抹不掉夹杂其中的丝丝银发;曾经红润泛着淡淡光泽的皮肤,也在岁月的打磨中松弛下垂。一阵秋风起,祖母身上遮盖的衣物轻轻滑落到地上,瘦弱的身体不禁微微颤抖,我的心也随之一颤,猛然间我发现祖母老了。

(四)练笔细节描写,点点智慧绽放异彩

细节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求我们在展现具体环境中的人物语言、动作等细微之处塑造人物形象,彰显个性。好的细节描写,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1.细化动作,增加内涵 。

老舍说:“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立起来, 我们须随时用动作表现出来……人物的感诉力才能深厚广大。”人物的动作可以说是反映人物精神、性格的一面镜子。只有成功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才能使人物的精神世界得以充分展示,使笔下的形象活灵活现。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进行动作描写时要注意细化动作,写出行动的过程;要抓住特点,写出行动的情态;要抓住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要抓住下意识的动作,揭示内心活动;要描摹人物肖像的动态,把握人物性格。

【例如】下面是一生《学游泳》的动作描写:

今年夏天,爸爸带我到南湖去学游泳。爸爸带着我骑着自行车去南湖。路上瞧见建筑工人在造房子,听到树上的蝉儿在不停地鸣叫。到了南湖,从自行车上面跳下来,放好自行车,脱下衣服,走到水里,就开始游泳。吃力了,休息一会儿,再游。过了一个小时,我们就回家了。游泳真开心。

“带着”、“骑着”、“瞧见”、“听到”、“放好”、“脱下 ”、“走到”等动词很多, 但读来枯燥无味, 好像工厂流水线在做机械运动。动作描写,并不是动作堆砌,而是要选择那些关键性的动作写,就是要选择最生动、最精彩的动作,选择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动作。

下面是经过指导后修改的动作描写:

终于下水了,可不像岸上,两腿发软,身体好像飘来飘去。我急忙紧紧地抱住爸爸的脖子,两腿夹住爸爸的腰部。口里直喊着“我要回家”。爸爸说:“别害怕,一步一步地学,总是能学会的。”过了一会儿,我才壮着胆,两脚稍微向后伸了一下,觉得没事,接着两脚再用力一前一后地伸了几下,好像后半身浮了起来。反反复复,终于学会了用脚游水。这时,我脸上露出了笑容。

删除了和学游泳无关的动作描写, 着力描写学游泳的动作,体现学游泳时的感受。“两脚发软”、“紧紧地抱住”、“两腿夹住”、“口里直喊”, 真实地表现出小朋友刚学游泳时害怕心理;“壮着胆”、“稍微向后伸了一下”,体现了小朋友的小心谨慎。

2.巧用修辞,画其神韵 。

成功的细节描写是客观事物(景物)与作者主观感情的有机结合,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形象的画面与生动的语言结合,可以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为有形,使读者透过生动细腻的文字表白,看到更精神的画面,真正触及内心的动情点。学生借助各种修辞就能将身边不经意的人和事写活,感觉到平淡的生活其实是那样富有情趣、生意盎然,同时文章更能散发出熠熠光彩。

学生作文中的精彩句子——祖母乐呵呵的,脸上那细细的皱纹,映衬着灿烂的笑容,就如一朵在深秋粲然绽放的雏菊。

合上书本,心满意足地伸个懒腰,回想着刚才的经历,心中就像一个可乐瓶似的,冒出许多小气泡在心中荡漾。

吊兰就像一位疯狂地舞者,在风雨中尽情地跳着、舞者、旋转着。

我细细地打量着它,仿佛感受到了它那颗顽强不屈的心,它用坚强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价值。

记得清晰的就是菜市口一成不变的拥挤,令人厌恶、直窜云霄的尖利叫卖声。

3.穿插环境,点缀美文 。

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文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人物的思想行动,是成就一篇美文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教师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穿插环境描写,营造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例如】学生在《寂寞里的幸福》一文中 ,开头写道 :“初秋 ,已经不经意间亲吻人间。在一个黑夜,角落里,一棵树上,奶黄色的花瓣挣脱了花萼的包裹,贪婪地呼吸着潮湿的空气。当初日放射出白色的耀眼的亮光,拥抱这一树的花朵,那,是一种让人不敢相信的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让岁月都不忍心氤氲它的容颜。”

结尾写道:“一路上,心一直静不下来。忽然,闻到一股浓烈的芬芳,我不经意的抬头,原来,是一棵开满了奶黄色小花的树……”

这篇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是奶奶在晚年里积极向上的生活及社区为老人带来幸福生活, 这样的环境描写用在开头和结尾,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一生在《记忆中那一抹亮色》一文中,写他萨克斯考级失利了,穿插了这样一段环境描写:“雨停了,天空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澄亮而透明。我走下楼来,想呼吸新鲜空气来缓解自己压抑的心情。楼前,一地支离破碎的花盆渣子,那盆吊兰也已被蹂躏得七零八落,东一枝、西一串,散乱地掩埋在泥土和碎渣中,黑黑的早已黯淡了先前的翠绿和生机。我拾起一枝,雨水顺着叶片滑落,吊兰啊,这可是你的泪? 是叹息老天对你的残忍,还是同情我虽努力付出却无法通过考级的厄运? 我不忍再看,只是轻轻地把它拢在旁边的大花盆里。”这样的环境描写比别的作文只是单纯的描写考级失败要出彩、生动得多。

再次考级时,写道:“我在门前徘徊着,忽然一抹清新的绿色映入眼帘, 竟然是那株吊兰, 在暴风雨后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枝干上几株初生的小苗,嫩嫩的、绿绿的,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地摇曳着,犹如一群舞者,伴随着美妙的音符翩翩起舞,炫动着青春的活力。几朵小花高高地悬挂在枝头,白白的花瓣映衬着淡黄的花蕊,朴素却不失高贵,在微风中,袭来阵阵花香。我细细地打量它, 仿佛感受到了它那颗顽强不屈的心,它用坚强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价值。”

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 一片枯叶能显现出肃杀的清秋。好文章之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成功的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四、指导学生细节描写训练的成效与反思

实施细节描写训练写作教学的探索研究,经一年多的具体实践,我初步得出以下成果:

该课题的提出和策略构想, 出于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文章总显得干巴巴的,不形象、不生动现象进行改进,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大势,帮助学生开发潜能、引发其习作动机、激发其创作欲望的激活素,更向学生提供写作技巧的好范本,提高初中学生语文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本策略的实践研究已基本达到了这一目的。细节描写训练,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思维活跃,学习主动愉快,使全体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学习尝试和不同程度的写作发展, 并大大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我所教的两个班的作文优秀率有所提高,这证明这样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当然,在实施细节描写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也遇到了一些阻力,比如学生的差异较大,如何分层成为一个困惑,还有待今后探究。

摘要: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针对目前初中学生记叙文内容虚浮空洞、言之无物、缺乏真情实感的情况,为了给记叙文营造亮点,从体味生活细节,赏析经典细节,明晰细节技巧,练笔细节描写等方面,对记叙文教学中细节描写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思考。

8.植树节的起源 篇八

In the 1840s, the midwestern state of Nebraska (内布拉斯加州) was a territory (领土) within a wide prairie (大草原). When pioneers (拓荒者) moved to settle there, they found few trees to build houses or to burn for fuel (燃料). There was no shade from the sun or wind, and crops did not grow well in the dry earth.

J. Sterling Morton was one of those pioneers. He and his wife planted trees immediately after moving from their hometown. Morton was a journalist (记者), and later the editor, for Nebraska’s first newspaper. In his writings he advocated (提倡) planting trees to help life on this vast barren (贫瘠的) prairie.

Morton suggested that citizens of the new state of Nebraska set aside April 10 as a day to plant trees at a meeting in January 1872. Everyone welcomed the idea. Nebraskans planted about one million trees on that first Arbor Day.

In 1882, Nebraska declared its own Arbor Day as a legal (合法的) holiday and the date was changed to Morton’s birthday, April 22. Today almost every state celebrates Arbor Day. But because the best tree-planting season changes from region to region, some states celebrate the day on different dates. Hawaiians, for example, plant Arbor Day trees on the first Friday in November!And China plant Arbor Day trees on March 12th every year.

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1. Why did Morton and his wife plant trees

after moving to Nebrask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When did Morton suggest setting a day to

plant tre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How many trees did Nebraskans plant on

the first Arbor Da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When did Nebraska declare its own Arbor Day as a legal holida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Did all the countries celebrate Arbor Day

on the same da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eys:

1. Because they found few trees to build houses or to burn for fuel. There was no shade from the sun or wind, and crops did not grow well in the dry earth.

2. In January 1872.

3. About one million trees.

4. In 1882.

9.描写植树的作文 篇九

下午,我们跟着老师,井然有序的走在通往烈士林园的小路上。在去的途中,万老师一路为我们拍照。家长们也没闲着,有的带队,有的抱花。而我们高举队旗,一路东瞧瞧,西望望,接触亲密的大自然。

我们按照老师在教室里安排好的队形在各个花坛前站好,很快就开始植树了啦!我从背包里拿出小铲子开始挖坑。大概用了十分钟,终于把一个坑挖好了。我拿来一颗杜鹃的小树苗,左手扶正,右手往坑里填土,然后把土拍平。我听完老实说:“小树苗的土不能盖得太紧,不然会影响生长,太松也不行,不然会歪斜。”真没想到种树也会有这么多的学问呀!就像古人所说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我连忙拿着盛满水的小壶,心想:小树,小树,快快长大。长大后开出艳丽的花儿让大家欣赏哦!

这一棵棵小树苗是多么挺拔呀!不但美化了林园的环境,还给地球妈妈减轻了不少负担。虽然同学们满头大汗,但是心中却有一份说不出的喜悦。太阳公公回家了,同学们也踏上了归程。

10.描写植树作文 篇十

一到那,我就看见小鸟在蓝蓝的天上自由地飞翔。碧绿的草地长着五彩缤纷的花朵,有红色的,蓝色的等等,我感到很开心。

开始植树了,老师先分组,再分发小树苗。接着,同学们就忙开了。他们有的用铁锹挖坑;有的拿水桶提水;有的栽树苗;还有的浇水……大家忙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

我先挖坑,挖了很久,但坑还是不深,手上都磨出了血泡。之后用脚踩压,使出了吃奶的劲,直到把坑挖到一尺深,才叫同伴把树苗放到坑里。等同伴把树扶正了,我才一锹一锹地填土。我使劲的把土踩实,再浇水,小树终于栽好了。

这时,一阵风吹过来,小树弯了弯腰好像在对我们说:“谢谢你们给我一个新家。”我好像看见小树苗正在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

我又朝四周看了看同学们的进展,同学们也一样栽好了树。这时,老师说:“同学们回学校了,赶紧排好队。”

11.作文成功的法宝——细节描写 篇十一

一、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认识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细节描写塑造人物性格。人物性格是通过细节描写塑造出来的,离开了细节描写,人物就会像没有肉体的灵魂一样无所依傍。鲁迅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俯拾即是,成为表现人物命运、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比如《孔乙己》中写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子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这一细节描写,寥寥数笔,就使一个穷困潦倒、迂腐十足而又不乏善良的科举制度牺牲品的形象跃然纸上。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处处可见这种令人叫绝的细节描写,如服丧中的范进偷偷从燕窝碗中拣一个大虾元子送进嘴里,活画出范进的虚伪;临终的严监生伸出两个手指头不肯瞑目,刻画了一个千古传笑的吝啬鬼形象;胡屠户在女婿范进中举前后的一系列细节表现,又描画出了一个市井小人的势利嘴脸。

细节描写可渲染环境、烘托气氛。例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时作者写到“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通过对“秋风”的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孔乙己悲剧性的结局涂上了浓抹重彩的一笔。再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这样描写月光下的荷塘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段描写细致生动,将荷塘的景物展现在读者眼前,创造了清幽、恬静的氛围,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

细节描写结构全篇。有些作品中的细节描写,不仅可以刻画人物性格,渲染环境气氛,还可以在文章结构上起到前后照应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例如鲁迅在《祝福》中多次描写祥林嫂的眼神,从她眼神前后不同的变化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她在不同阶段的精神状态,了解封建礼教是如何步步紧逼她、“吃掉”她的全过程。文章以这一细节贯穿全文,不仅为刻画人物服务,在结构上也有贯通一气的作用。茹志鹃《百合花》中对小战士枪筒里的树枝、衣服上的破洞及新媳妇的三次笑的细节描写,在小说中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出现,起到了前后照应的作用,使文章看起来浑然一体。

细节描写深化主题。好的作品不是靠作者去说明主题,而是通过生动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细节去表现主题。契诃夫在小说《变色龙》中四次写到奥楚蔑洛夫身上的那件军大衣。小说开头写“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显示出一副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样子。当他要教训放出狗来咬人的“混蛋”时,听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于是他马上说到“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替我把大衣脱下来”;当他再次表示要惩处狗的主人时,忽又听说狗是“将军家的”,他又说道:“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好像起风了……”。这里大衣的一“脱”一“穿”,活画出奥楚蔑洛夫借军大衣掩饰自己心虚胆怯的尴尬情状。在小说的结尾,当他确切知道这是将军家的狗并痛斥了赫留金之后,作者写到他“紧裹大衣,接着穿过市场广场,径自走了”。这条“变色龙”又恢复了耀武扬威的常态。小说就是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描写,刻画了奥楚蔑洛夫欺上媚下、凌弱畏强的丑态,揭露了沙皇俄国警察制度的腐朽本质。

二、注重指导点拨,使学生学会细节描写的具体方法。

1.描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特征,做到细致入微,生动传神。

在写景之前,要求学生对写作对象作细致的观察,抓住写作对象的特征。换句话说,就是要做到写什么像什么,写出此物不同于彼物的独到之处,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有一个学生描写夏夜的景色:“月亮升起来,大地上的一切都朦朦胧胧的”。我看了以后说,这里的景物描写一是太概括,不具体;二是没写出夏夜的景物特征,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指点后,学生重新写到:“一轮圆月冉冉升起,那银色的月光映着几丝儿羽毛般的轻云,美妙极了。温柔的月光洒满大地,一切都像披上了一层银纱。暗黑的远山朦朦胧胧,远处的天似乎要与大地浑然一体。那显得深远的树林,隐约传出各种小虫的鸣叫。近处的草丛里,不时响起蟋蟀响亮的叫声……夏夜的一切都显得幽远而神秘。”这样描写夏夜景物就生动多了。

同时,写景还要把景物写“活”。只有将景物写“活”,才能传神,才能给读者留下具体可感而又生动鲜明的印象。要怎样才能将“死”的景物写“活”呢?笔者认为主要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例如一个学生描写学校的一个景点——假山喷泉,起初这样写道:“教学楼前有一个水池,池堤是黄色的。池中有一座假山,假山上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水池里有水,水里有很多金鱼。池中还有三个喷泉,喷泉喷出水的时候,会形成白色的水花,真好看!”这段文字比较朴素直白,只是说明了学校有这样一个景点,但没有写出这个景点的美。我看后,要求他运用各种修辞手法,重新写作,力求将景物写“活”。经过一番修改后,他这样写道:“学校教学楼前有一个美丽的景点——假山喷泉。一个巨大的水池,池堤铺着黄色的瓷砖,弯弯曲曲,像一条黄色的蛟龙横卧在那儿。池中有几座奇形怪状的假山:有的像猛虎扑食,有的像飞豹下山,有的像骏马奔驰……假山上长着各种植物:有绿油油的翠竹,有顶着黄花的美人蕉,有红艳艳的一串红,还有金边吊兰、矮松、万年青等。金边吊兰淡绿色的叶子边沿镶着一道金边,色彩协调,造型美观,像人工制作的工艺品;“山松”远看像一个倔强的登山运动员在不断地向高峰攀登……一阵微风吹过,各类植物就像一个个美丽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小池的水清澈见底,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碧玉。池中有一群各色各样的金鱼,它们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水中,好不自由自在。池中还有三个喷泉,喷出来的水珠像玻璃、像水晶、像钻石,水珠落下来时形成一圈圈涟漪,使原来静止的水面微波荡漾。”这一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假山喷泉”这一景点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描写人物,要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描写人物肖像,我要求学生写出每个人的不同特征,而且要透过肖像特征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就像阿累在《一面》中写鲁迅一样:“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这里写鲁迅的外貌抓住了“瘦”的特点,但透过对“头发”和“胡须”的描写,我们又分明看到一个与旧社会顽强斗争的、毫不妥协的战士形象。在学生明确了肖像描写的要求后,就进行肖像描写的专项训练。有一个学生写一位清洁工时这样写道:“只见来人步履蹒跚,但每迈一步都力求稳定扎实。离近了,才看清他的外貌:这是个五十开外的老人;一双上世纪的绿色军用球鞋,洗刷得褪了色;一套蓝色制服虽也旧得泛白,却洗得干干净净,整齐地穿在身上;岁月无情地将皱纹留在他的在额上,把他的脸打成土黄,但在他眉宇间却有着老年人特有的慈祥和亲切。”(《我眼中的清洁工》)这一段人物描写写出了“清洁工”的老迈、慈祥等特点,可谓是肖像描写显精神了。

人物动作描写,要做到真实具体,同时还要在“炼字”上下功夫,力求用词传神。例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写父亲:“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里作者用了“走”“探”“穿过”“爬上”“攀”“缩”“倾”等一系列动词,将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去给“我”买橘子的情景刻画得细致入微,读后让人潸然泪下。在学生的习作中也有这样精彩地描写,例如“不久,他睁开了双眼,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随即弯下腰,双手紧紧地握在了杠铃的横杠两端。他弯下腰,抬着头,均匀地做着深呼吸,像是在积攒着力量。忽然,他双臂一用力,将杠铃猛地提到胸前,他的身体也立刻转为半蹲。他用力再一挺腰,抬起了杠铃,两腿也由屈膝迅速转为直立。突然他大吼一声,积蓄已久的力量像火山爆发似的迸发出来,杠铃被他迅速举过头顶。”(《他打破了世界记录》)这里小作者运用了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详细地描写了世界冠军举起杠铃的经过,像电影的慢镜头一样,每一个动作都那样清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3.描写场面,要抓住细小的环节,做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为表现人物和主题服务。

场面描写离不开细节,而好的细节不仅让整个场面生辉,还可以为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例如《红楼梦》中“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一回写刘姥姥吃饭那一段十分精彩。在这个场面描写中作者主要是抓住了细节,将每个人看了刘姥姥的“表演”后的不同情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不仅使整个场面生动有趣,而且也写出了每个人的不同个性。我要求学生在进行场面描写时,也要注重细节,突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例如一位同学在《难忘的一节课》中写到:“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一个、两个……教室里也不安静了,开始还是小声地叽叽喳喳,后来有的同学干脆喊了起来,一边喊一边举手‘老师,我,我……还有的同学跺着脚,摇着手,生怕老师不喊他。这时候老师走过来,说:‘李辉,你来回答吧!李辉激动极了,猛地站起来,‘咣当椅子被他绊倒了。”该场面具体描写了上课时同学们的不同反应,表现了同学们兴奋的情形,尤其写到李辉同学因激动而绊倒椅子的情状,让人哑然失笑。这里小作者通过细节写出同学们在课堂上积极、热情的表现,表现了这一课的确让人“难忘”,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细节描写的主要特点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它对于表现人物、再现环境、展现场景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细节描写的主要魅力就在于此。离开了细节描写,文章就是没有枝叶的枯干,没有肉身的灵魂,就会变得索然无味,让人不能卒读。而有了精彩的细节描写,文章就会鲜活起来,丰满起来,生动起来。所以说“细节描写”是使文章点石成金的魔法,愿我们每一位习作者都掌握这一魔法。

12.描写植树节的小学优秀作文 篇十二

一、第一学段——重“识”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从认知语言文字起步。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读通读顺文本, 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发现蕴含在文本中的语文新知识、语言形式等要素。在对话描写的教学中, 我们如何让学生“识”得这种形式呢?

1. 圈点勾画, 认识“对话”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指导学生在圈圈画画中学习词语, 讨论句子, 关注言语形式等。例如, 一年级上册《雨点儿》是第一次出现人物对话, 教学时让学生用横线画一画“大雨点儿”的话, 用波浪线画一画“小雨点儿”的话, 再让学生分角色读一读。学生在勾画朗读中形成了对话的最初认识。

2. 真情朗读, 还原情境

文字以静态、无声的方式出现, 朗读如同赋予文字动态、有声的生命, 既会意生情, 又表意传情。在品悟之后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对话”, 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 融入故事情境, 释放真实、自然的情感。如《夏夜多美》一文中, 小动物的对话较多:“我不小心掉进池塘, 上不了岸啦!”“快上来吧!”“谢谢您, 睡莲姑姑!”这些是生活化的语言。教学中, 教师创设配乐朗读的情境,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进行角色间的表演朗读, 在快乐地表演和具体的对话中, 体会小动物们的心灵美。角色表演易让学生角色化进入故事的情境, 关注说话人的身份, 体会说话人的情感。在读中建立人物形象, 理清人物关系, 了解事情经过, 产生情感共鸣, 思维碰撞。同时它也是低年级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3. 演演说说, 迁移结构

低段教材以童话、故事、寓言为多, 重复的结构刚好与对话的问答往复出现吻合, 适合教师适度拓展文本, 进行仿演仿说。如《小壁虎借尾巴》, 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写出动物们的尾巴各有各的用处。教学中, 教师在学生表演朗读中拓展到其他动物尾巴的用处时, 不妨再深入一层“如果你是断了尾巴的小壁虎, 你会怎样向它借尾巴呢?”学生在“小壁虎爬呀爬……”的语言带动下, 自然运用课文中积累起来的语言结构来续编故事。又如, 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谁和谁好》诗歌中, 没有出现人物对话的形式, 一问一答, 学生易于模仿, 迁移生成新的诗歌。例:

谁和谁好?铅笔和橡皮好。铅笔写错字, 橡皮来帮助。

谁和谁好?老师和同学好。同学有疑问, 老师来解答。

二、第二学段——寻“道”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提出:“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 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教师应该在文本的精彩“对话”教学中, 让学生感悟“对话”的特点, 才能迁移运用“对话”来写具体一件事, 展开故事情节。

1. 形式丰富, 灵活运用

对话丰富的表现形式, 不仅为了表现说话者的神态、情绪、心理及时间先后等, 更是为了让人物语言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致、更流畅,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认识对话的不同表现形式, 感受其作用才能让学生在习作中运用。例如, 在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学习引用人物说的话时, 先投影出示, 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 引语都相同, 但是提示语可以置前、置后或置中, 标点也发生变化。到课文中找找相应的例子, 并迁移让学生变化形式。如在习作课《零食们的花招》中, 教师先出示:

同学们大叫起来:“哇, 是好吃的零食耶!”

让学生将提示语置后, 置中说一说, 读一读, 再创设情景写一写零食们的花招。如:

“我先说。”火爆鸡筋首先发表想法, “我在身上多涂一些鲜香麻辣的调料。这样远在百米之外的小动物也能闻到香味, 被香味牵着鼻子不知不觉地往这里走。”

“该我了!我在肚子里装了一张魔术卡, 上面还有大名鼎鼎的刘谦教他们魔术。小动物一定会买我的。”魔法士干脆面很有把握地说。

教师还可以利用本组教材《奇怪的石头》认识提示语在对话人物明确时, 可以省略分行表达的写法。丰富的对话形式, 让文本在变式中显得灵活生动, 减少读者审美疲劳, 符合语境的需要。

2. 提示用语, 丰盈细节

人教版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的人物对话描写片段, 我们不妨让孩子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精彩的对话, 引导学生留心提示语的运用对表现人物情感和性格起到了什么作用。如《小木偶的故事》对话片段去掉修饰语后成:

小红狐说:“放开!放开!”

一只穿警服的熊说:“吵什么!”

小红狐又说:“报告警官, 他抢我的包!”

……

让学生将去掉修饰词的对话与课文比较有哪些不同, 师生共同总结出:课文中对话描写的提示语非常精彩。教师强调提示语实际上就是对话情景中的细节, 非常重要, 它会使对话描写有血有肉, 生动可感。再引导学生去发现提示语中描写了人物的动作、神态、语气, 声音特点等, 在习作中学生也能加以运用。

3. 标点符号, 传情达意

标点符号在文中除了表示停顿之外, 还有提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有时同样一句话, 仅是标点不同, 传递的情感就会迥然不同。为此, 在学习“对话”中应该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标点符号所传递的情感信息, 感悟人物形象。如《巨人的花园》文中写到巨人的话:“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两个叹号传递出巨人的傲慢和自私, 如果将第一个叹号改成问号, 就柔和了巨人的冷酷。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要关注学生不会留意的内容,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标点。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文字表达, 而且要学标点的运用, 从中感受文章的情感, 领悟人物形象, 揭开文本内部朦胧的面纱。

4. 言语顺序, 突出效果

为了增强表达效果, 作者在写对话时, 对语言也是字斟句酌。例如《陶罐和铁罐》的一组对话: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说。

“不敢, 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说。

“我就知道你不敢, 懦弱的东西!”铁罐说, 带着更轻蔑的神气。

文中的铁罐话语“你敢碰我吗?”是挑衅, “陶罐子!”是鄙视, 如果将两句调整为“陶罐子你敢碰我吗”, 显然削弱了铁罐的骄傲。把重要的“话”置前或置后, 就会起到不同的表达效果。

三、第三学段——得“法”

苏联作家马卡连科说:“对话——这是文章中最困难的部分之一……我们的青年作家最差的一面也是对话。”到了第三学段, 教师不能因为对话的形式而形式, 要引领学生感悟对话语言的准确性, 体会话中之意, 学习语言为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服务, 并在习作中运用得体、精准的人物对话来表达, 塑造人物形象。

1. 由表及里, 丰富言语

话语的意义不仅有字面意义, 文本中的意义, 还有第三个层次的深层意义。话语的多义性使有限的语言包含了尽可能丰富的意义, 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给读者咀嚼、回味、思索的广阔空间。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理解鲁迅谈的“碰壁”“四周黑洞洞的”时, 必须了解鲁迅先生生活的环境, 才能明白“四周黑洞洞的”象征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 看不到一点光明, 人民没有一点自由和民主, “碰壁”指和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 体会鲁迅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师引导学生探寻言语的秘妙, 也认识语言的准确丰富性, 有意识地锤炼自己的言语。

2. 由言及人, 展现性格

著名作家老舍说:“对话是人物性格的‘声音’, 性格各殊, 谈吐亦异。”如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中语言简洁生动, 通过对话展开情节, 刻画人物。人物的语言符合人物身份, 描写楚王与晏子的对话, 双方辩词的锋芒, 都表现得准确而生动, 恰当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看楚王的“冷笑一声”“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为什么打发你来了”展示了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楚王形象。而全文重点抓住晏子动作、神态描写, 如严肃、拱了拱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 让我们体会到晏子的冷静、机智和能言善辩。《将相和》中廉颇的话不停地出现“我廉颇”, 廉颇居功自傲的形象跃然纸上。

3. 由“场”及“场”, 精准语言

对话中的语言是人物口中直白的话, 相对而言, 不太会出现长句, 语句会更简约, 切合人物的身份素养等, 更要符合特定的场景需要。如《桥》一文中老汉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 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三个句子简短有力, 清楚明白, 渲染了当时的紧急气氛, 也将当时环境下老汉的果断表现出来了。两次“吼”儿子的语言, 配合不同的动词“揪”“推”真切写出老汉“党支部书记”“父亲”双重身份的高大。

4. 由“话”及“篇”, 直奔中心

13.优秀的小学生植树节作文 篇十三

今天是植树节,我们也动手起来种树吧!

植树开始了,我拿起铁锹匆忙挖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树坑就挖好了,我拿起树苗准备往坑里放,这时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坑要挖得深一点、大一点,不然树苗不容易活,浇水也不容易吸收,我又重新把坑挖了一遍,累得我满头大汗,我扶着树苗,同学们往坑里盖土,盖完土,再用铲子把树苗旁的土拍实。好了,树苗种好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同学们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让我们一起呵护这些小树苗吧!

每当种下一棵小树苗就等于种下了一个希望,它并不仅仅是一棵小树苗,它还是同学们劳动的结晶。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只要我们一年种一棵小树苗,几十年后,就是一片森林,就是几十个美好的希望!让我们一起来绿化环境,保护环境,给自己一个良好的环境快乐成长吧!

14.植树造林的意义 篇十四

国外曾有学者对树的生态价值进行过计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累计创值约196 000美元。这一计算是否精确姑且不论,就树木的实用价值而言,确是显而易见的。

一棵树可以生产200 kg纸浆,而这些纸浆如果要生产卫生纸,则至少有重为100 g的卫生纸750卷。

城市森林可增加空气湿度,一株成年树,一天可蒸发400 kg水,所以树林中的空气湿度明显上升。据计算,城市绿地面积每增加1%,当地夏季的气温可降低0.1℃。

城市林带、绿篱有降低噪音的作用。宽30 m的林带可降低噪音6分贝~8分贝。

林区每立方米大气中有细菌3.5个,而人口稠密缺少绿化的城市可达到3.4×104个。有树木的城市街道比没有树木的城市街道大气中含病菌量少80%左右。

15.浅谈小作文的人物描写 篇十五

小作文就表达方式而言,以考查描写为主,与大作文的议论和记叙方式相辅相成,丰富了考查的内容。小作文就描写对象分类,大致可分为写人、绘景和状物。现就人物描写,结合具体题型,浅析如何可以让所绘形象更准确、更鲜明。

例:鲁迅在《祝福》中通过对祥林嫂外貌的描写,活灵活现地写出了祥林嫂的生存状态,成功地塑造了这个人物形象。请借鉴外貌描写的方法,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自己母亲的外貌,写出她的形象特征。(200字左右)

对于一般学生而言,对于外貌描写学生并不陌生,可以从五官、手脚、身体及着装方面考虑进行人物塑造。但每一个方面都蜻蜓点水,平分秋色,从而使人物形象不够鲜明,也缺乏感染力。究其原因,学生在写作时只是一味追求外貌描写,而忽略了写作要求中的“形象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写作中缺乏明确的方向性,也就没有了描写的重点。学生在动笔之前,就应该知道和明确写作时想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母亲,怎样的母亲形象有利于运用外貌描写的方式进行塑造。比如:朴素的母亲,勤劳的母亲,善良的母亲,温柔的母亲等等,可是善良和温柔的形象如果通过外貌来塑造,难度是比较大的,而朴素的母亲和勤劳的母亲就较容易了。朴素可以重在着装,勤劳主要可以通过手脚、腰的描写,从而在原有的描写点上突出,而不显得平淡,同时人物形象也是比较准确和鲜明的。

但与此同时学生既要使形象更加突出,又要在字数上达到要求,那就必须增加描写点。巧设情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要将母亲只是定位成一个固定不动、已成型的形象出现,而是活动于某一个有助于突出人物形象特征的情境中,这样可以让描写的人物更加丰满,形象可以达到不言而喻。如田间劳作的母亲,雨中送伞的母亲,为“我”做早餐的母亲等等,同样是白发,可以从远近两个点切入,从远看到田间劳作的母亲到近看母亲的白发,同样是汗水,可以有汗水湿透的衣背,还可以有粘满泥巴裤腿等等,一个勤劳的母亲形象马上就跃然纸上了。

创设情境,将人物活动置于有助于形象塑造的情境中,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细胞,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点可描。此法可以让小作文成为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催化剂,更希望此法可以让学生真正地“言无不尽”。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中学南区(341100)

16.植树节的小学英文作文 篇十六

植树节的小学英文作文

It‘s been a long time since I‘ve done something positive to the environment. Feeling guilty-ridden and determined to do something that I know would definitely please my parents and teachers,I decided to plant several trees on the hill in the rural area of the city on tree planting day with a few friends.

Feeling breezy and light-hearted, we came to the foot of the hill and selected a place that looked suitable and settled down. We spent a few hours digging holes and placing the young seedlings. We took numerous pictures of the beautiful place. We also wrote our wishes and buried it deep down the roots of the trees. I felt tired quickly and though I didn‘t realise it, it was time to go. I gazed up at the sky and took in all the wonderful features of Mother Nature. I felt really glad that we made it for this trip and sweared that I would do my part on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17.描写植树节的二年级作文200字 篇十七

今天是植树节,我和小平、小宝约好一起去公园里种树。

我们一到了公园,便去挑适合小树成长的地方。找了很多地方,我们终于找到了适合小树成长的地方。小平开始挖坑了,挖好了坑,小宝把树根稳稳地插在泥土里,小平再把泥土盖上。我看小树快要种好了,我就去提水。这时蓝蓝的天空上飞来了两只小鸟,小鸟在叽叽喳喳地唱歌。小平和小宝心想,要是我们的树长大了,小鸟们在树上搭窝该多好。

我提来了水给浇小树苗。我们种好了树,就走了。我们回头看的时候,正好有两只可爱的小兔子在公园里做游戏,远处还有两只白色的鸽子,我们高兴地跑过去,追赶着兔子和鸽子。玩得满头大汗之后,我们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18.注重描写, 让作文丰满靓丽起来 篇十八

日常教学中, 我们常常是上课讲了课文, 下课布置一篇类似的题目让学生仿写, 写完后进行批改, 批改完毕, 反馈给学生。他们有没有深刻的感悟, 是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们就很少过问了。这也导致学生对自己的文章没有很高的要求, 得过且过, 一篇篇写下来, 原地打转, 裹足不前。

为了让作文有足够的篇幅, 也为了让作文更丰满生动, 我先从描写入手教作文。教材中有许多好文章, 其中肖像、动作、心理、景物的描写既细腻又丰富生动, 是学生写作的范本。但学课文跟写作文是两回事, 两张皮, 学生模仿不来。我让学生先自己写作文, 再对照名作找差距, 回想自己的生活细节, 再次作文, 这种“练———找——讲——练”的方式, 效果不错, 学生提高很快。

学生初学作文, 就是练习写一个人物的外貌, 可是到了初二学生的作文还是千人一面, 千篇一律, 没有特色。一次作文:“记忆深处的———”, 我们班的一位学生写了他的小学同学:我最难忘记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同学XXX, 他长得黑黑的头发, 大眼睛炯炯有神, 个子高高的, 总是笑, 脾气很好。看了学生作文, 我就人物描写如何生动形象这方面, 进行了教学, 让学生找出了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 思考文章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发现人物的外貌描写可以体现他的性格和精神风貌, 大家都说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对这些人物印象深刻, 但当时学习的侧重点和现在不同, 学习课文的时候收获多的是人物的思想, 现在要描写人物了再重新学习, 收获的是表达的方法, 换个视角再看这篇文章, 突然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明白了这样写的绝妙, 也找到了自己的差距, 找到了改进的方法。学生修改后的文字如下:在我的记忆深处, 珍藏着一个人, 他的音容笑貌时时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他浓黑的头发, 衬托着脸白白的, 两只眼睛整天眯着, 一笑起来就成了两条缝, 耳朵迎风招展, 好像在随时欢迎他的朋友们, 嘴总是笑呵呵的张着, 两颗门牙又大又白, 像小兔子, 我们叫他兔八哥, 他也不恼, 我们都很喜欢他, 这就是我的小学同学XXX, 一位热心助人的好同学, 好朋友。这样学习写作针对性强, 目标明确, 现学现用, 降低了写作的难度, 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在人物的动作描写方面稍加点拨, 更见成效。学生作文:“———让我感动”写了一个老奶奶过马路给小孙女买冰糕的事情, 原文是这样写的:马路中间一条大深沟, 老奶奶小心翼翼的走到马路边上, 小心翼翼的走过了深沟, 给孙女买了冰糕, 小孙女高兴极了, 我看到了感动地留下了眼泪。不足200字的一篇文章, 很快就完成了, 像是流水账, 写不出深情。怎么通过动作表现感情, 我让学生找出朱自清的《背影》一文, 重新学习父亲爬月台买橘子一段, 先分析了父亲的外貌描写———长袍马褂, 步履蹒跚, 造成他行动的不方便。再看过铁路的动作描写———攀、缩、微倾, 几个词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动作的艰难, 这些动作饱含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让我们感同身受。学生回忆老奶奶的外貌, 当时的动作, 比较和自己过马路时的动作有何不同, 找出了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 几次修改, 作文如下:马路中间正在施工, 一条又深又宽的沟横在中间, 我试了试, 迈不过去, 于是后退几步, 助跑, 跳远, 跃过去了。这时我看到一位老奶奶, 满头白发, 身体向前弯曲着, 腿有点罗圈, 她慢慢地走到沟边上, 颤巍巍的迈步过去, 够不到对面, 又把脚缩了回去, 蹲下身子, 用手扶着地, 一只脚慢慢够过去, 一次, 两次, 终于够到对面了, 有行人看到, 忙去搀扶。老奶奶买了孙女想吃的冰糕, 满脸是笑, 像一朵盛开的菊花。我看到了, 感动地流下了热泪。经过练习, 作文有了真情实感。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为下次作文积累了经验, 调动了写作的积极性, 提高了写作的兴趣。

对于心理描写, 学生们遇事情心中有想法, 提笔作文就忘记, 更需要我们的提醒、点拨。一次作文“我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 有的学生写到一次朗读比赛课:我很担心, 怕老师叫到我, 自己读不好, 同学们就会笑话我。可是, 轮到我了, 我心里紧张的说不出话来, 脸涨的通红, 紧紧握住手中的课本, 老师看我紧张鼓励我说, 别害怕, 大家都在给你加油, 没有人笑话你。在老师的鼓励下, 我终于战胜了自己, 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我就问他, 老师叫你之前你在想什么, 战胜自己之后有想法吗?学生说有。是啥?怎么不写出来, 学生拍着脑门傻笑, 连说忘了。我就叫学生再看莫顿·怀特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当作者被其他同学叫着去爬悬崖的时候, 想什么了, 遇到困难时候, 距离悬崖顶部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时候如何想的, 到达顶部有何想法, 当父亲指引作者一步步向下走时的想法, 以及在悬崖下面的想法, 对作者一生的影响。看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当杜小康来到陌生环境的时候他的恐惧心理, 当暴风雨过后, 他的心理变化。学生知道自己的内心活动太轻描淡写了, 于是, 他回想当时的心理, 修改如下:老师, 你千万不要叫我啊, 我在心里默默祈祷着, 希望能漏过我, 可是, 老师按着课桌一排排叫过来, 快轮到我了, 我在心里敲起了小鼓, 要是读不好, 同学们会笑话我的:“刘大结巴”还有那刺耳的笑声, 我实在忍受不了, 可是人一多我就紧张, 怎么办?索性不读, 不读?老师会训斥我的, 而且那些平时的“死对头”这次更有话说了, 他们会对我倍加奚落, 笑我是胆小鬼, 逃兵, 怎么办?我的脸涨的通红, 手紧紧握住课本, 眼睛死死盯着上面的字, “刘宗”老师叫我的名字了, 我逃不过去了, 要是脚下裂开道口子让我钻进去, 消失十分钟多好, 正在我尴尬万分的时候, 耳边响起老师鼓励的声音, “别紧张, 慢慢读, 我们大家都相信你能读好, 没有人笑话你, 都在暗暗给你加油呢!”听了老师的话, 我有了勇气, 有了力量, 第一句读出来了, 没有结巴, 没有错字, 第二句, 第三句, 我心里镇定了, 不慌张了, 脸上的温度在下降, 速度也慢下来了, 第四句, 第五句, 我听着有的同学低声说, 这次没有结巴, 心里一阵窃喜, ……终于读完了, 我感觉浑身轻松, 原来朗读课文就这样简单, 我设想的那一切糟糕的事情都没有发生, 我高兴的想蹦起来, 想大叫, 想欢呼, 想告诉所有的人, 我在课堂上朗读课文了, 我朗读课文不结巴了。在这次朗读中我战胜了自己, 课上朗读给了我自信, 给了我勇气, 让我以后遇到人多的场合不再结巴, 不再紧张, 不再难为情, 我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随着一次次作文的胜利, 学生感到自己的生活就是作文, 自己的想法就是作文, 自己的感情就是作文, 心里不再畏惧躲避, 写作的兴趣高涨, 开始积极主动地要求作文。

景物描写也是如此, 作文“偶尔停一下, 真好”。学生这样写:天天学习, 很紧张, 这天放学早了, 在路上, 看到路边树木茂盛, 小草绿绿的, 小鸟也飞着, 叫着, 我感觉轻松极了, 偶尔停下来, 真好。我的批语是:“你偶尔停了, 停的时间太短了, 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又想到了什么?”依照上一次的经验, 学生们找出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和朱自清的《春》, 重温了“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啊”这一段, 理出了写景的顺序, 看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的写作内容, 恍然大悟, 知道自己作文的内容单调, 条理不清, 应该按一定的顺序, 动用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 找出差距, 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回忆自己当时观察到的景物, 二次写作如下:放学路上, 马路的两旁, 树木郁郁葱葱, 高高的白杨树直插晴天;树尖上, 顶着一轮红日, 树梢上, 绿色的叶子在微风的吹拂下哗啦啦的笑着;树杈间, 鸟儿叽叽喳喳的唱着一天的收获, 欢快地归巢了。银灰色的树干排成一排, 像哨兵一样整齐的站在道路两旁, 林间空地上, 小草碧绿, 野花散在草丛中, 我徜徉其中, 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里面夹杂着花香草香, 心情感觉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轻松, 偶尔停下来, 听听大自然的音乐, 呼吸呼吸新鲜的空气, 感受季节的变换, 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真好, 生活很美好, 不只是学习, 工作, 还有很多, 很多。里面有了对美景的欣赏, 对生活的感悟, 有了轻松的心情, 虽然还有很多缺陷, 但是学生们已经感到有话可写, 有情可表了, 增强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从描写入手教作文, 解决了学生有生活、有体验、不知道怎么表达的问题, 教给了学生写作的思路, 教给了学生写作的技巧, 而且是现用现教, 降低了写作的难度, 拉近了读写的距离;先写文章再找写法, 针对性更强, 活学活用, 提高了学生应用的能力, 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以后观察生活更加仔细。

19.作文中人物对话描写的常见形式 篇十九

关键词:常见形式;人物语言;对话描写

这里介绍几种人物对话描写的常见形式:

一、说话人在前,语言在后

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常见的形式。例如“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里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拜师》)。这种形式的对话,“说”字后面用冒号。

二、语言在前,说话人在后

这种形式的人物对话描写有加强语言效果的作用。例如“‘我为你们三个人的健康喝了三口。’她微笑着说。”(《幸福是什么》)。这种形式的对话,“说”字后面用句号。

三、把一次说的话,分成前后两部分来写,中间交代说话人

这种对话,语言跳跃感强,富有波澜。例如“‘别的事?什么别的事!’彭总电闪雷鸣般发作了,‘还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弹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吗?……’”(《在炮兵阵地上》)。这种形式的对话,“说”字后面用逗号。

四、只写人物语言,不写说话人

这种对话,语言具有连续性,现场感强。例如: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对极了!你看见它往哪去了?”(《找骆驼》)

这种形式的对话,只限于文中有两个人物,而且人物说话时前文要有交代。

五、为了强调语言表现力,说话时配以动作、神情和语气,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例如:(《爱迪生救妈妈》)

综上所述,作文时适当地使用人物对话描写,文章就会声情并茂,引人入胜。你不妨一试。

医生环顾四周,迟疑了片刻,说:“房间里光线太暗,没法做手术。”

爸爸一见又急又气,斥责道:“什么时候了,还胡闹!”

爱迪生委屈地说:“我没胡闹,我想出办法了,不信你瞧!”

上一篇:第二课堂学分制下一篇:生态文明 道德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