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孩子思维特点的关键期

2024-09-02

如何把握孩子思维特点的关键期(共12篇)

1.如何把握孩子思维特点的关键期 篇一

我从怀孕开始就每天晚上给肚子里的宝宝念一两篇故事或诗歌。他出生后我也保持着每天给他讲故事的习惯。但是,有一阵儿我每天一回家,儿子就会把一本已经翻得旧旧的图画书放到我面前,让我给他讲,一直讲到他满意为止。我也曾经给他买过几本新书,试图替换旧书讲给他听,都被他拒绝了。难道他对阅读别的书没兴趣了?

心理学家解读关键词:重 复

很多孩子喜欢看动画片《天线宝宝》,其中的奥秘之一就是“重复”。4 个天线宝宝总在重复地说一个词、一句话,很多场景也是重复的,所以孩子很爱看。

很多孩子都喜欢反复听一个故事,或者要求妈妈反复唱一首歌。孩子喜欢这个过程,是因为他在期待妈妈讲出来的下一个故事情节或一句歌词,和自己知道的正好一致,这让孩子颇有成就感。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里,除了模仿,还有一种就是通过自己的尝试和错误来验证的过程。在尝试和错误中,孩子需要不断重复。当重复之后的结果被验证是正确的话,孩子会很快乐;如果被验证是错误的话,孩子就会在下一次重复中校正自己。在兴趣启蒙中,如果了解了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就不会觉得难以理解或试图改变他。

一句话点睛:“多重复”、“小步子”,你的耐心和陪伴就是他的成长空间

2.如何把握孩子思维特点的关键期 篇二

1、目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1.1、教育观念落后

在小学的所有科目中, 按理说体育应该是最受欢迎的一门课程了, 但是目前大多数小学的情况都是学生对体育的课兴趣不高, 这是由于我国目前小学体育的教学工作的落后观念导致的。很多小学体育教师教育观念落后, 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采取有效的教学。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喜欢的运动, 而且都希望能过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得到快乐, 可很多教师都无视这一点, 只按照自己的那一套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来, 缺乏体育教育的创新, 不会与时俱进, 这样只会磨灭学生对体育这一门课的兴趣, 上起课来无精打采, 更别说提高身体素质了, 最后都会产生逃避体育课的想法。

1.2、课程总被占用

小学的体育课作为小学课程中唯一的户外课程, 无论是从释放学生学习压力, 还是从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角度, 其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但是, 由于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 产生了一些普遍的现象, 例如:小学体育课很多时候都会被占用, 上一些所谓的主课, 这样本末倒置的行为只会使我国的整个教育事业不断走下坡路。因此, 针对这一普遍现象, 有关部门应该认识到小学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并积极采取措施, 使得小学体育课程得到数量和质量上的保证。

1.3、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小学体育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还更是为了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以及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除此之外, 还希望通过体育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参与体育训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但目前存在的情况是教师对体育活动的开展并不积极, 也没有确立一个明确地教学目标, 以一种敷衍的态度对待体育教学, 这样的教学态度, 很难达到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不仅不能带给学生创新的思想, 还会给学生留下体育课一点都不重要的思想, 从而影响以后的体育教育。

1.4、体育教学缺乏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目标

因为我国实行计划生意的政策, 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 学生在家里是娇生惯养的小王子, 小公主, 几乎没有认真的参与过体育锻炼, 更不要说体育训练了。在小学体育课程中, 学生不能忍受体育训练的强度, 也不能认同小学体育老师的教育方式。很多学生不能理解, 为什么体育课要增加耐力训练, 例如跑八百米等等, 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吃苦能力, 就不能让体育课的一直处于低运动强度的情况下。而且, 部分体育老师在增加体育训练的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抱怨和协商, 而对学生产生怜悯的情绪, 这些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体育老师就会同意学生不合理的要求, 降低训练强度甚至放弃训练, 这样不仅不能达到最初的训练效果, 还会滋生孩子的懒惰心理, 最终是体育教育教学的侍卫训练模式变得混乱不堪。小学体育教师应始终牢记体育课程设立的宗旨,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2、如何提高小学体育教学中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现在, 我国小学体育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有效的提高小学体育教学中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并且使得体育教学的效率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针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不断地增强, 就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2.1、要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 转变旧的体育教学模式

作为小学体育教育中的领路人和组织者, 体育老师在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如何转变旧的体育教育模式?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了解旧的体育教育模式在现代教学中已经不可行了。随着时代的发展, 小学体育教育也需要跟随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而营造出一个民主、快乐的体育教学氛围。另外, 任何学科在进行具体教学前, 学科老师都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备案, 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教案。在体育教育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的具体学习加以引导, 并进行实施讲解, 在学生们易错之处进行纠正。在学习新的运动技能时, 可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情景, 例如在学习前滚翻时, 就可以根据小学生对动物的喜爱而设计这样的情景:有一只小刺猬, 回家路上看到许多既好看又好吃的果果, 那么小刺猬应该怎么把这些果果搬回家, 小学生们的思维本来就活跃, 所以大家各抒己见, 有些学生会说把果果抱在怀里, 有些学生会说刺猬是把果果扎到刺猬身上, 有些学生说小刺猬可以在地上打滚, 能把所有果果扎到身上, 全都带回家。那么这个时候, 体育老师就可以利用这个活跃的气氛进行前滚翻教学, 要求学生学习小刺猬翻滚。在这种情况下, 大部分小学生会非常感兴趣, 所以会主动练习。老师在学生们练习的过程中给予指引, 教导学生们在前滚翻时需要蜷缩着身子, 需要双脚并拢, 向前翻滚才能成功。这样的一节体育课, 不仅教会了学生们需要学习的新的体育技能, 联系生活让孩子们进行思考, 还营造了一个快乐的课堂氛围, 这种体育课, 难道会有孩子们不愿意上的吗?这样的创新课程, 不仅改变了学生们对旧的体育课程的认识, 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体育老师, 也进一步的转变了旧的体育教学模式。

2.2、保证体育课的上课时间

在小学教育中, 体育课程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加强体育教育有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所以更应该保证小学体育课的上课时间, 尽量不要被所谓的主课占据。保证了小学体育课程的上课时间, 是促进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重要途径。学校也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合理安排体育课程, 为学生的体育课堂创新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 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 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要加强与学生们的互动, 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但是,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成熟,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师的依赖较强, 因此体育老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 加强与学生们的交流, 这样才能进行更加合理的教学, 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2.3、耐心对待学生, 训练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 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也相对不高, 对体育技能的掌握更是因人而异。所以, 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 不能机械性的将体育技能填鸭式教给学生, 要让学生们了解体育技能的作用, 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让学生学会对体育技能的灵活运用, 着就需要体育老师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另外, 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愿意积极的展示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通过让学生们自己组成团队进行自我评价。这些过程, 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 而且可以牢记体育课程中教的体育技能。

2.4、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问题使创造性思维的无形动力。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体育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积极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实际教学, 教师应该设立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更好的观察和思考。例如乒乓球拍怎么拿才更有利, 抛去教材, 通过实际教学对问题不断的挖掘, 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问题, 可以使教师和学生逐渐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 变得敢于质疑权威,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地升高。

2.5、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使用良好的教学方法, 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小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 体育老师应该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创新教育方式, 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中增强对体育课的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例如在体育游戏的编排过程中, 体育教师通过创建不同的教学情境, 将学生们带入教学活动中, 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除此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游戏, 在设计和参与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2.6、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

何为创造性思维?它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 是以感知、记忆、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的, 以综合性、探索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不同学科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应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而进行的, 所以, 在体育教学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应与体育教学特点相结合。在体育教学中, 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不仅与体育老师的创新能力有关, 还收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意识有关。有研究表明:小学体育老师忽视体育教学的创新价值, 停滞于掌握运动技能为主的接受式教育模式, 学生缺乏自主性, 积极性。但是, 如果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比较强, 就会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除此之外, 还有重要的一点, 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体的做法有两点:第一,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掌握某种技巧后, 通过想象, 模拟更好的完成方式,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 还能够更好的完成体育锻炼;第二, 完全摒弃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运用多样化教学模式, 在体育课不仅进行单项训练等活动, 还可以组织团队活动, 多种多样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 还能增强其学生们的团队意识, 更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总结

要培养孩子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要从较小的年纪开始培养。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 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也是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在实际课堂中, 老师要为学生的创建一个良好的、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氛围, 同时, 老师自身也要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给孩子们做一个好的榜样。通过体育教学, 要做到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身体和意志, 更进一步的提高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谷玉冰, 耿兆启, 李士萍, 张淑玲, 张少农.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0 (8) .

[2]魏劲松.小学体育教育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漫谈[J].当代体育技术, 2013, 3 (33) .

[3]造性思维的训练[J].中国校外教育 (中月刊) , 2015, (10) .

3.如何培养孩子的“共赢思维” 篇三

受人瞩目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终审之后,当事人林森浩——一个免试进入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高材生,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堕落的根源:“思维方式是我能力上的弱点……我需要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一些调整。”据林森浩的父亲说,林森浩是个“很上进,很孝顺,很顾家,很善良的孩子”。那么,他为何瞬间变成了杀人魔鬼?在众多校园案件中,我们看到一个共性:当事人往往将自己与被害人(同学、老师、恋人等)的关系,理解为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甚至是你死我活的对手关系。他们会在失去理智时迁怒于对方,直到痛下毒手。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似乎大都忽视了对孩子“共赢思维”的培养,教给孩子的只有竞争。那么,我们如何趁着孩子年幼,将“与他人共赢”的意识深深烙在孩子的心里?我们如何规避恶性竞争带给孩子的功利性的思维模式,营造出一种“多方共赢、互助友爱、敬畏生命、坚守底线”的良性思维?

灰姑娘的继母不是坏人

(郭女士,34岁,绘本馆店主)

我的绘本馆会定期请专家给小朋友讲故事。在一堂课上,专家问孩子们:“如果你是后妈,你会不会阻止灰姑娘参加王子的舞会?要诚实哟!”其中有几个孩子回答“会”,理由是爱自己的女儿,希望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就此启发孩子:“所以,灰姑娘的后妈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对自己的孩子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不是坏人,只是她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老师告诉孩子们:“后妈和姐姐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她们相信世界上只有一位王子。但是,我告诉你们:世界上有很多像王子一样优秀的男子,如果王子没有选择你,你也可以很幸福,甚至比灰姑娘更幸福……”

孩子们恍然大悟:“哇!要是后妈和姐姐们明白这个道理,她们一定会真诚地祝福灰姑娘,就不用经历割脚趾、割脚跟的苦头了。”

在课后沟通中,专家感慨当下教育在培养孩子共赢思维方面的严重缺失,我也从中得到启发,在日常生活中刻意用点滴的生活小事来培养女儿湘湘的共赢思维。当湘湘紧紧抱着糖果,不愿意分享的时候,我会告诉她:“分享出去,你就会得到更多。”她尝试去做,我总给她加倍的奖励。如此训练多次,湘湘就会意识到,分享能让糖果倍增。有时候她主动分享,人家也会主动回报她。得到意想不到的礼物,湘湘就更愿意分享了。

别的小孩到我家玩,湘湘紧紧抱牢玩具大叫:“我的,我的!”我的策略是下次提前问她:某某小朋友晚上要来,哪个玩具是你特别不想分享的?湘湘告诉我之后,我会把那个玩具收到柜子里。然后我问她:“剩下的玩具可不可以给她分享?”湘湘点点头。她分享之后,我给她奖励。慢慢地,她意识到“玩具可以越分享越多,大家一起才好玩”。我发现这比强行夺走孩子的玩具给其他小朋友效果更好。

湘湘上幼儿园之后,班里唯一一个比较新的凳子,成了大家午睡后快速起床的动力。我也鼓励湘湘穿衣服快一点,争取抢到新板凳,但是我会问:“没抢到的时候,你恨不恨抢到的人?”当她表达自己的嫉妒和怨气时,我就引导她用换位思考来消除不良情绪:某某从前抢位子也失败过,她经历过你现在的感受。假如哪天你抢到了新板凳,你希望别人为你高兴,还是因此讨厌你?

我的婆婆质疑我:“上好的中学、大学,都要竞争。资源是有限的,你不教她利己,将来她会吃亏的。”但是,我和老公都相信未来社会是“团队作战”的时代,孩子拥有宽广的心胸和合作精神要比计较眼前的蝇头小利重要得多。

在幼儿园,湘湘常会听到小朋友说“某某是我的好朋友,我要把芭比娃娃给她玩”、“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给你玩”之类的话。小孩子之间因为亲疏关系,常常在分享这件事上表现出不公平。这种情况,我事后会和湘湘讨论:假如你带来的分享物只给自己的好朋友,别人想要怎么办?虽然他跟你关系不是很好,但是他被拒绝的时候是不是很难过?我帮助湘湘通过情感的换位,感受别人的心理,并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慢慢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规则。

看动画片和读绘本时,我常常引导湘湘抛开“好与坏”的模式思考问题。比如,看《喜羊羊与灰太狼》时,我问湘湘:“灰太狼一家,总是饿肚子,也不开心。你能不能想出对大家都好的解决办法,比如发明羊肉味道的豆腐,口感很好的青草蛋糕?”再比如,湘湘爷爷爱看抗日剧,我告诉湘湘:“是战争让这些鬼子变成了坏人,在和平年代里,他们或许是很爱家人、很有爱心的好人。所以,无论何时,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都不要伤害生命。”

我鼓励湘湘参加钢琴考级,借此来提升她的自信心。当湘湘在四级考试遭遇失败时,我给她买了一个蛋糕。一是奖励她经历的练琴辛苦,二是奖励她真诚地向考级成功的兴趣班同学表示祝贺。我们教导她:“争第一名是好的,但是失败后的心态也同样重要。”

有一天,湘湘告诉我:“明天幼儿园要评比,老师让穿衣服最慢的陈晓敏请假(注:因为老师之间恶性竞争,会让‘拖后腿’的孩子评比当天不去幼儿园)。但是我跟老师求情,保证明天午休起来时,我会很快穿好衣服然后帮陈晓敏穿。”这件事足以说明,我的教育是有效果的。

今年3月份,电视新闻上出现了恐怖分子在昆明火车站滥杀无辜的画面。当大人发表自己看法的时候,湘湘突然说:“那些人(暴徒)为什么不知道被砍的人不是坏人?他们(暴徒)或许很不开心,但他们不应该伤害生命。”从这句话里,我更是听出了湘湘已经知道“敬畏生命,不迁怒于无辜”的做人底线。

小孩子的世界就像白纸一样,大人告诉他世界有足够多的资源来分享,他就会善待自己和别人;大人灌输他世界是弱肉强食胜者为王,他就会争强好胜,不择手段。在这个时代,跟孩子讲“共赢”,讲“和谐”,讲“大家好,我才能好”,讲“为别人成功而祝福”……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但只要坚持去做,就会有收获。

得不到的就能毁灭?

(常先生,44岁,国企员工)

我儿子建安上幼儿园小班时,幼儿园建议我们转学。园长告诉我,吃点心的时候,建安吃完还想要,被老师拒绝了。建安生气地往老师的托盘里吐口水,说:“我得不到,你也甭想得到!”当老师要将他拉出去罚站的时候,他推倒了桌子,小朋友的盘子都掉到了地上。

这件事足以说明,我儿子曾经多么自我、霸道。我妻子婚后一直不孕,做试管婴儿失败两次后才生出建安。可想而知,儿子在家里是多么受宠。不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爱他,他妈妈更对他唯命是从。建安控制欲和求胜心都特别强,如果大家不按他的想法做事,或是做游戏输了,他就会用打人来宣泄。看到他肆无忌惮地打老人,我想管教他,我爸却骂我:“40岁才养出来的儿子,你还舍得打?”每次建安出去玩,爷爷奶奶总会带着很多零食。当建安打人或是抢东西时,他们就以送零食的方式抚慰受欺负的小朋友。建安上幼儿园后,这样的事越来越多。老人们习惯了登门道歉,回来也只是口头警告建安,还向我隐瞒这些事。

幼儿园建议我们转学,家人们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借着幼儿园最终作出的“留校察看”的决定,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下次我管教建安,你们最好出去遛弯儿。要是拦我,我就带着建安搬出去住。”

那段时间,我经常从电视上找反面教材教育儿子,当看到坏人因为做了坏事受到惩罚时,我会趁机教育儿子:“这个人小时候霸道任性惯了。长大了,他过得不幸福,就去祸害别人。这跟你推倒幼儿园的餐桌是一个道理:你得不到,你就不许别人得到……这种想法必须改变。”

接下来,只要建安做损人利己或者损人也不利己的事情,我都会坚决制止他,并用他最害怕的坐惩罚凳和没收玩具等方式来管教他。我特别反对棍棒教育,但是建安的毛病根深蒂固,当别的方法都没用的时候,我也会动手。但是,绝大多数时候,我都尽量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引导他培养共赢思维和自我节制的能力。

在幼儿园老师建议下,我从图书馆借了《赢不是一切》《手不是用来打人的》《语言不是用来伤人的》等儿童绘本和儿子一起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我引导建安知道“赢”要有哪些底线——比如公平竞争、不打人、不伤人、不损害公共利益……

我家人都喜欢打牌,建安也很爱观看。我故意在打牌的时候压着我的同伴,最终让对家赢了。建安大叫:“爸爸,他是你的同伴,你压的应该是对家!”我趁机引导他:“你和同伴一起赢,是不是更开心?”或者说:“你看,输牌的人也玩得很开心,这说明‘让别人赢’并不丢脸。游戏中赢不是一切,公平才最重要,输得起也是好男儿。”

针对“打人”问题,除了严加管教,我还想了个“养蚕”的好办法。蚕的身体很软、很弱小。儿子在给它们换桑叶的时候,必须轻手轻脚。他稍微不留神,就会让蚕死于非命。从一个黑黑的小卵,到白胖胖的蚕虫,建安体会着陪伴生命成长的惊喜与不易,他的爱心和细腻也同蚕宝宝一起长大。虽然,他偶尔还是发脾气打人,但我提醒他“要向小朋友真诚道歉”时,他不再是很敷衍地说“对不起”,而是真诚地给人家吹一下或揉一下。

周末的时候,我带着建安去草地上踢球。如果有其他小朋友加入,我就把他们编成“进攻队”,我做守门员。我让建安教那些不怎么会踢的小朋友,并且传球给他们。当小朋友进球的时候,建安随之高兴得手舞足蹈,他意识到“帮助别人去赢”,也很开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管教和悉心陪伴,建安改变很大。老师也反映说,建安身上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的毛病已得到明显改善。

共赢思维与分享行动

(孔老师,上海浦东幼儿园高级教师)

大家都知道要让孩子学会“分享”。然而,很多家长却不懂得分享背后的“共赢思维”,以至于孩子的分享行动仍受“利己思维”的支配。

我来举几个例子:有的孩子只将自己的东西分给要好的同伴,却对另外的孩子非常刻薄。有的孩子将零食、玩具随便分发:“给你们吧,反正我家里多着呢!”有的孩子在分享时附加条件:“我给你,你要选我做班长。”还有的孩子是迫于父母的威逼利诱而分享:“给你吧,其实我一点都不想这么做。”

在以上的例子中,家长都忽略了培养孩子的思维。正确的做法是,先培养孩子的共赢思维,然后用分享的行动去强化这种思维。因为思维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会真正影响孩子一生。那么,如何培养共赢思维呢?

首先,家长要认同孩子的感受。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独占意识和利己思维。案例中湘湘的妈妈理解孩子对某些玩具的感情,她在小朋友到来前会问孩子“哪些玩具你不想分享”。这样做,既维护了湘湘在小朋友心目中慷慨的形象,又避免了到时候抢玩具的尴尬。最重要的是,她一直用快乐的感受引导湘湘学习分享。湘湘分享了,所以感觉很快乐,然后她就愿意多分享一点,然后感觉更快乐……最后,孩子发现这个奇妙的规律,由内而外地愿意去分享。

其次,家长要以身作则来引导孩子。某些家长常给孩子唱高调,要求孩子“不自私”、“大方一点”、“考虑别人”,自己却在为人处世上非常利己。这样的家庭教育,只会让孩子变成一个装大方的伪君子。家长要给孩子做榜样,并且在小细节上引导孩子。

再次,家长要充满耐心地鼓励,让孩子感受到他和小朋友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幸福点。如果他满足别人,就会给自己带来幸福;如果他只顾自己,给别人带来痛苦,自己也会更痛苦。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要分享,这才是好孩子。”我不建议幼儿家长动辄将孩子的行为与人格的形容词(比如好、坏)联系起来,这会给孩子带来“我不得不分享,否则我就很坏”的压力。我建议家长帮助孩子发现:“你看他得到分享后笑得多开心!”这样,孩子感觉到他给别人带来了快乐,通过分享给大家带来了快乐。

对于一些特别霸道自我的孩子,家长们在设立规矩的同时,可充分使用游戏的方法。扮演被狼欺负的羊、倒地无人扶的狐狸爷爷、没人喜欢的秃头娃娃等弱者角色,会让孩子感受到别人的需要,唤起同情的情绪体验,促进他们社会性的发展。

进行“帮助别人赢”的球赛、爬山、竞赛等活动对这些孩子也大有裨益。家长常问孩子:“你最想帮助谁赢(成功)?你可以教他点什么?”家长要教孩子关心赢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帮助别人获得了成功,他们的友谊就更深厚,更令人愉悦。

共赢思维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帮孩子树立道德底线,让他们知道,无论何时都不能将自己的失败迁怒于旁人。当孩子受挫的时候,教他们用运动、语言等方式来移情。在孩子情绪稳定之后,家长再帮他们审视失败,正确归因。这样,孩子从小就知道迁怒于人和伤及生命是绝对不能做的事,他们长大后就会成为一个让父母放心、对社会有益的人。

4.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篇四

世人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中国孩子智商高,在各类知识性考试中往往是出类拔萃的,但中国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为什么不如人家呢?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

教育教人以知识,是因为再没有别的东西可教。但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在大多数实际生活中,知识从来就是不完全的(因为我们处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将来),所以我们需要思维。

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但相对来说,并不是比较聪明的人,也会有较高的创造力。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本身智商不一定很高,书也不一定读得呱呱叫,但因为他们点子多、心思巧,遇到问题决不放弃,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决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学生。

因此,孩子读书、学习,有着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一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但教授一门知识课的更为重要的意义恰恰是为了使孩子的思维技能得到发展。“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方面应注意一些方法:

一、要善于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父母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

发问时,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惟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等等。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出发问技巧的“十字诀”。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

“替”:让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

“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举例来说,孩子要去郊游,就可和孩子讨论请谁一起去?何时去?为何要去?到哪里去?带什么去?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类”: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二、为孩子创造“想问”的情境

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这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或许有些父母会问,如何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要让孩子想问题并提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孩子想问的兴趣。所谓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让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说一半、让孩子好奇地想问结果;玩猜谜游戏,给一些暗示,等等……;然后引导孩子如何问得清楚,而且能有礼貌地问。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成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逐渐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

因此,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三、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我们经常碰到以下两类问题:

一类问题,就像课本上的习题——提出的问题很明确,要求我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某些知识,针对问题“聚会思维”;而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这就像我们回答“1十1”只能等于2,等于别的就意味着错误。

另一类问题,就是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有时问题在开始时并不十分明确。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解决这类问题,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想法的束缚,将自己的思想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这叫“发散思维”;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很多个创造性的设想,并且不能绝对他说哪个设想最好,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评定某个设想更为合适。

比如“回形针有什么用?”这样一个问题,有兴趣的话,您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发散性思维要求一题多解,供参考的答案有:

回形针除了可以用来“别住纸张”外,还可以有以下的用途:

1.可以让回形针利用衬衣口袋,别住“服务员”或“小队长”等标志;

2.可以用它代替发夹,夹住散乱的头发;也可代替领带夹子;

5.如何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 篇五

举个例子,曲别针相信大家都见过,但是曲别针有什么用途呢?夹文件、做窗帘、挂挂历……如果认真去思考,相信大家都能说出几种用途来。想到的用途越多,说明你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更强。

以上的问题是在1987年关于开发创造力的研讨会上被提出来的,风度潇洒的村上幸雄先生捧着一把曲别针,问出这个问题,各地学者、专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也有人踊跃发言,大约说了十几分钟,有人问村上幸雄先生:“您能说出多少种?”村上幸雄一笑,伸出3个指头,“30种?”村上摇头。 “300种?”村上仍然摇头。他说,是3000种。人们都异常惊讶,佩服村上幸雄聪慧敏捷的思维。这时中国魔球理论的创始人、著名的许国泰先生向台上递了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幸雄先生,对于曲别针的用途我可以说出三万种”。大家都不相信,于是许先生把曲别针分解为铁质、重量、长度、截面、弹性、韧性、硬度、银白色等十个要素,用一条直线连起来形成信息的栏轴,然后把要动用的曲别针的各种要素用直线连成信息标的竖轴。再把两条轴相交垂直延伸,形成一个信息反应场,将两条轴上的信息依次“相乘”,达到信息交合。” 于是曲别针的用途就无穷无尽了。

这就是发散思维的魅力,它对一个人的智力、创造力有多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能使孩子思维更活跃,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多角度寻找解决办法。

如何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合理利用睡前故事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里有更丰富的美好世界,孩子会幻想自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去冒险,去游戏,听故事能带给孩子更多的想象空间。在给孩子听故事的同时,可以学着让孩子自己编故事,开发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孩子自己设计人物情节。如果孩子没有能力编造出完整的故事内容,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创造完成。

二、给孩子主动思考的空间

要想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就不能束缚孩子的思想,多给孩子主动思考的空间,例如在饭菜的制作上,可以邀请孩子出主意,制作什么样的菜谱,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或者在看故事书时,多提问一些问题,启发孩子去思考前后的因果关系,思考下一步的做法。多种方法锻炼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学会归纳总结

家长可以在每周末组织一次家庭会议,让孩子把一周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讲一讲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自己能想到哪些解决办法,这样既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又能培养孩子的归纳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6.如何培养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 篇六

孩子的空间思维培养,很早就可以开始的。孩子最早发现空间的不同,是在几个月的时候,那个时候第一次意识到妈妈跟他(她)不是一体的,这时孩子会通过扔东西的游戏来体验空间的不同。相信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记忆,孩子指着要什么东西,拿到手里,就扔地上,然后再让家长捡起来,然后再扔,乐此不疲,而很多家长的反应,则是生气,甚至暴怒,捡个两次就不耐烦了,以不能惯着他(她)为由,不再配合,有时候甚至会对孩子上演全武行。这其实是孩子探索空间的第一步,他忽然发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空间这个概念,东西扔下去会掉在地上,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第一课,理解了这一点,家长应该耐心地陪孩子玩这个游戏吧?

孩子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在2岁左右,开始喜欢开关抽屉、门,喜欢钻到某个空间里面去,喜欢把桌上的东西扫到地上去。这同样是孩子学习空间探视的方式。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可以到处跑,具有一定的破坏性,而对于危险几乎没有认识,家长在保护孩子探索空间的同事,也需要建立起行为规范,并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

这个时候,需要给孩子准备好可以连续扔掷的玩具,需要跟孩子明确家里的那些东西是不能扔的,哪些是他(她)可以扔的,这个规则的明确需要有耐心,孩子是在不断的试错中建立规则意识,所以,还要家长把贵重物品放好。万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定要记住,你养的是孩子,贵重物品没有放好是你的错,规则没有建起起来的时候,家长仍然需要陪他建立规则,孩子没有错。所以,继续跟孩子明确这是不可以扔的东西,就像他(她)扔的只是个水杯一样,然后默默去收拾残局去吧。

给孩子准备可以扔的海洋球、纸团等玩具,搭建可以爬行的游戏房子,帐篷等,满足孩子探索空间的需要,孩子的躲猫猫游戏也是空间探索学习的方式,但是,需要注意提醒孩子,家里的衣柜和储物柜是不能进去玩躲猫猫的,在定这个规则的时候,家长应该陪着他(她)看看这里面有什么,为什么小朋友不可以自己到这里玩,可以避免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禁止的地方更有探索的兴趣,而发生危险。

孩子的空间探索是持续很长时间的,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可以让孩子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最常见的大纸箱子,包装泡沫啊积木啊什么的,往往能想出不同寻常的玩法,大人能做的,就是评估一下是不是危险,如果有危险需要跟孩子事先讲清楚,并和孩子一起做好防范措施。这些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可以培养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

除了这些,空间探索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比如孩子们的游乐场,我们的建筑、交通工具、城市,这些寻常的东西,只要引起了孩子的兴趣,都可以与孩子讨论交流,再往大里说我们旅行,以及航空,不也是空间探索的延续吗?不仅仅这些,还有奇妙的微观世界,在笑对细微事务感兴趣的时候,我曾经给笑买过显微镜套装,并用它来观察植物的细胞,毛发等等细小的东西。

7.如何训练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篇七

要开发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必须围绕创造性的认知特征和情感特征,以多种科学方法训练儿童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想象力、好奇心、冒险精神和挑战性等品质。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以下将列举几种科学的训练方法,和你的孩子一起加入创造力的集训营吧。

辨别法:

发现事物的不足,寻找各种遗漏的环节,探索知识中的未知部分,以培养儿童的辨认能力、观察力和注意力。

游戏——寻找缺失处展示各种图案,指着每一幅画问孩子:“这是什么?你仔细看看,缺什么?”让孩子去发现缺少的部分,再让孩子说明,实物中如果缺少这些部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家长可以对着图中的各种图案,边看边与孩子交谈,帮助孩子找出欠缺部分。

类比法:

比较类似的各种情况,找出事物之间的相似处,引导儿童将某一事物比喻成另一类事物,以启发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努力为他们创造力的充分施展提供一定的条件,同时也帮助儿童发展归类、类比的能力。

趣味问答一寻找“圆伙伴”家长问孩子:“世界上圆形的东西真多,平时你看到的还有什么东西也是圆形的?”等孩子列出一些回答后,对孩子说:“现在我们一起来给这些圆伙伴排排队好吗7”比如吃的、用的、玩的等等,然后再继续问孩子:“在这一大群圆朋友中,谁和谁有相似之处啊?”鼓励孩子任何形式的联想和回答,只要是适当的都对,越多越好。

重组法:

将一种结构重新改组创立一种新的结构,在凌乱无序的情况下,发现并提出新的处理方法。游戏—一摆棋子用围棋盘或象棋盘做游戏,按“黑白黑白”“黑黑白白”“白白黑黑”有规律地摆棋子,先让孩子模仿着摆,再让孩子模仿摆出三角形或四边形。家长可教给孩子有规律性的摆法,并试着使摆法渐渐复杂,让孩子边提问边试着自己创造性地摆放,以增强孩子的位置感、立体感和知觉能力。

视像法:

以具体的方式表达各种观念,具体说明思想和表达情感,透过图画描述经验。

画图游戏-一小小设计师家长问孩子:“中国的首都是哪个城市?首都有一个最著名的建筑叫什么?”给孩子看天安门并向孩子介绍天安门的特征。引导孩子从各个角度考察天安门的特征,如大小、造型、颜色、装饰等,然后让孩子想象并画出一个更加宏伟、壮观、现代化的建筑,请孩子展示并讲解自己的画,训练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力。

追问法:

提供各种困扰悬疑或具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儿童思考并提出各种开放而无固定结局的情境,就儿童的上一回答继续打破沙锅问到底,从而发展儿童的发散性思维。

8.如何把握孩子思维特点的关键期 篇八

如何应对初三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行为

1.仔细观察

你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初三学生的情绪变化,像春天的天,一会儿阳光明媚,一会儿细雨绵绵。因初三学生处在高度紧张的学习之中,情绪变化很大。孩子比以前更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时变得沉默,不愿把自己的内心透露在外表。

家长要通过细微的观察去了解孩子,必须要有一定的敏感性,但绝不是捕风捉影,家长的这种敏感是可以在实际锻炼中提高的。不妨从捕捉孩子的变化线索入手: 语言

孩子说话声音忽然变轻,或声调不如平时自然,或故意把某些词说得让你听不清楚,或讲话语无伦次,说明他是否隐瞒了什么或因为撒谎而心虚。表情

主要是眼睛,说话时不敢看你,或避开你的眼睛,表情一反常态,或紧张或焦虑不安。

行为

行为古怪,躲躲藏藏,做事心神不宁,一看到家长就想停止他正在做的事。

孩子告诉你他的梦的内容,比如做的噩梦,也许是他有什么很压抑紧张的事所致。

绘画

孩子在草稿纸上的信手涂鸦有时也能反映一些信息。要细心观察孩子,学会与孩子对话。家长每天与孩子朝夕相处,不可能对孩子的言行熟视无睹。孩子的内心隐秘总会通过种种迹象显示出来。初三的孩子不再像儿童那样把喜怒哀乐写在脸上,而喜欢把

“秘密”藏在心里,但这正是孩子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因此,做父母的要多关心孩子,多了解孩子,随时把握孩子的思想动机,才能与孩子一起克服生理、心理上种种矛盾,顺利地走过第二次断乳期,顺利地走过初三,做到防患于未然。2.平等尊重加强交流 假如你能够走进孩子的世界,到最后形成“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家庭”,就是成功交流的家庭。初三的家长经常问的就是“作业做完了吗?考试得多少分”,很少有家长会问“你今天心情怎么样?你们班级发生些什么事啊?”孩子兴高采烈地和你讲学校的事情,你要么冷漠的不当一回事,要么就是拐弯抹角回到学习的主题。回到他已经累了一天的学习上,孩子会怎么想呢?例:挤公共汽车时,家长教育他,不好好学习就只能坐这样的车。不能分享学生的喜悦和失败,考得不好,自然是一顿批评,考得好了,家长会很严肃的告诫他,不要骄傲,还有人比你更优秀。家长要让孩子愿意听你的话,要么就是他对你的话题感兴趣,要么就是你的话说到他心坎里了,让他感觉到他的心思被你摸透了,愿意洗耳恭听。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忽略这个道理,有意无意地用家长这一天然权威来替自己助威。

交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主动找你谈话,若他能对你建立相当的信赖感,孩子会把他遇到的困难和你述说。另一种是你主动找孩子谈话。此时,你只能先以试探性地的随便谈谈,问他学习上的情况、同学之间的情况、老师的情况。在谈话中发现学生的“触痛点”。家长与孩子谈话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偏差:

场合不当

比如在饭桌上训斥,或在人多的时候揭孩子的短处,数落孩子的不是。

愿望错误 希望孩子全盘接受你的观点,或按照你的要求发展,其实孩子和你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不一致是正常的,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无条件认同你,显然会加剧亲子矛盾。

态度错误

要么和孩子不说,要么一说就是责骂、训斥、讽刺的口气。一个出走的孩子说,“我再也受不了我妈,她每天都在数落我的不是,好像我是他的出气筒。”所以有话要好好说。出走信案例,每次放长假别人总是高高兴兴的,而我却是提心吊胆,你每天做完家务总要责备我几句,伤害了我的自尊心,弄得我很不愉快。其实,我已经够乖了,我总是先把我力所能及的家务做完,然后就做作业、看书,可你就是不开心,我到底哪里得罪你了。你总是说你太累了,是发泄。可你总不见的做完繁琐的工作,便向你的老板、同事、朋友发泄吧?我也是人,我也有我的自尊心,不是你要说就说的,我希望你能尽快改正这个缺点。我渐渐长大了,而你脸上的皱纹也越来越多了,你别为我多操心,愿你能永葆青春,永远健康,永远快乐,我走了。内容错误

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忽略孩子的优点,孩子会觉得自己在父母眼里一无是处,很有失败感。想想有个人每天就挑自己的刺,谁爱听啊。

方式错误

单方面说教,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其实这也是家长不自信的表现。孩子正处在发展中,他们的成长具有起伏性,反复性,有的家长太急于求成,与孩子谈话失去耐心,谈上几句就不欢而

散。

3.不断鼓励 随着中考的不断迫近,学生们埋头苦读,尽心尽力,奋发用功,同时又在一次次的模拟考试中饱受着挫折与痛苦。他们在矛盾和失败中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关爱、支持和帮助。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在民主、友好、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因此,家长应当采用点头、微笑、倾听,与学生心理沟通,给学生以积极的评价,适时点拨、鼓励和引导。尤其对于学习效果不太理想的学生,要经常不断地积极评价,以唤起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多一点和自己的纵向比较,少一点和他人的横向比较,不要说“你看谁谁都比你考得好,你怎么办?”这类打击信心的话语。在孩子取得点滴进步时,都不要不忘记给一点鼓掌、给一点喝彩(但应适度)。4.适度压力适度焦虑 压力产生焦虑,焦虑可以变为动力,但前提是适度。人没有压力会“不思进取”,但过度的压力会打垮人的身心。对于不少青少年而言,目前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孩子屡见不鲜。这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这种压力的产生是老师、家长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比较,不能接受孩子的现状,过分注重结果,而使其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诚然,整个社会、整个学校都在比较的氛围中,要家长、学生真正做到放弃比较,接纳自己的确不易。面对各种考试成绩,为克服焦虑心理,家长要让孩子首先看自己是不

是有点进步。每一次考试失利之后都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郁闷、烦躁。这种状态至少损失一周的安静复习时间,对复习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中考前的每一次考试都是进步的机会,发现问题,改善复习策略,减少错误才是根本。

其次,家长和孩子要理智地面对实际水平,订立合适的目标。目标的订立不仅仅使我们明确前进的方向,更要起到帮助我们坚强信心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

★跟上老师复习进度,全面掌握知识; ★保持个人相对独立,查漏补缺;

★以平常心态做题目,不求全、不求多、不求难,弄懂过程才是根本目标;

★有准备地进入每一堂课,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听课。准备什么呢?就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有针对性地预习弱项课程,预习时要弄清下一节课的内容,其中哪些是清楚的,哪些是模糊的,哪些是不懂的。由此确定出听课的重点,课后再总结一下,归纳出所讲知识的框架,然后做相关练习。

★消除不好意思的心理,多和同学们交流,在讨论中发现他人的好思路、好方法、好心态;这种近距离的交流会使你和大家融为一体,学习心理压力会减轻,你的学习心态放轻松,听课效果会很快提高。

9.家长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九

【让孩子复述电话内容是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之一】

逻辑思维指的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现代研究表明,个体智能开发的程度与三个方面的能力有关,即:逻辑思维能力、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专家认为,父母是孩子思维能力的启蒙老师,应该对孩子进行适时引导。

家长给孩子交待要做的事情,自己首先拟好提纲,一、二、三...交待完毕后让孩子复述一遍。这是训练孩子理解基本的数字概念。

家长带孩子散步,从看到的大自然景观让孩子分类,动物有哪些?从大到小让孩子排列,植物有哪些?从高到矮让孩子排列。应让幼儿了解,大群体包含许多小群体,小群体组合成了大群体。如动物——鸟——麻雀。

孩子的时间观念一般很模糊,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理解其含义,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必要的。当孩子真正清楚了“在„„之前”、“立即”或“马上”及昨天、今天、明天、后天等词语的含义后,孩子也许会更规矩些。

从一个柿子由硬到软,了解顺序的概念,有助于孩子今后的阅读,这是训练宝宝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这些顺序也可以是从最大到最小、从最硬到最软、从甜到淡等,也可以反过来排列。

10.如何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 篇十

所谓抽象思维,是指系统地构想抽象事物的能力。

到了十岁左右,孩子的抽象思维开始快速发展,家长和老师需要给予适当助力。

在此之前,孩子只会承认和谈论眼前所见的客观事实,羊就是羊,草就是草,既没有物种关联,更没有联想诗意。

而现在就不同了,孩子的大脑中开始形成了“蓝天、碧水、绿草、白羊,大自然美啊”这样的概念,甚至形成了信念、忍耐、恭敬、正直等眼睛看不到的抽象概念,并且会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和原理。

所以,即使交给略显困难的课题,孩子也能很好地解决;或者说,即使学校的功课太难,只要父母略加指导,难题也能迎刃而解。

但需要家长们注意的是,抽象思维的发展是因人而异的,尤其是男孩子的发展速度会相对慢一些。

你家的孩子是不是这样的呢?

现在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孩子只能思考到具体的事实层面,无法把握老师讲课的要点,常常会提出一些毫不相关的问题,弄得自己很尴尬。

比如说,有一次上课,老师讲了一个关于青霉素的故事:许多年前,XXX感染了肺炎,如果当时没有发现青霉素,XXX可能就不治身亡了。

其他孩子想到的都是:“是啊,是因为青霉素XXX才活下来的啊,真是太幸运了!”可你的孩子却对“青霉素是怎样杀灭肺炎病菌”产生了兴趣,一直缠着老师问。

假如孩子存在这样的情况,那就说明孩子过于关注客观事实,这样下去,往往孩子的功课就会跟不上的。

这正是因为孩子的抽象思维发展落后导致的,但父母们不能因此而苛责孩子,这一点需要家长们特别注意。否则的话,将会适得其反的。

一般来说,喜欢科学的孩子会比较执着于具体事实,有的时候会在抽象思维上稍有欠缺,但这没有大问题,不必担忧。

因为,有的孩子可能会从五年级末或六年级初的时候,开始读一些比较高深的文章,并能领会其中的深意,可见孩子的抽象思维是从这个时候快速发展起来的。

两个极端都需要及早引起父母注意

还需要父母们知道的是,假如孩子过分地执着于抽象思维也是会产生问题的。有些孩子会只浮于想象而不行动,或者过多地空想,行动却迟缓。

很常见的例子就是,孩子面对提问不马上作答,而是要考虑很久才可以回答,或者在吃饭的时候突然不动筷子,而去思考其他的事情等等。

这类孩子往往喜欢写一些东西,思考也会很有深度,但是在长项背后,往往会有一个短板,这就是会有优柔寡断的倾向,需要及早引起父母们的注意。

总为言之,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成长当中的进步,需要父母们不急不躁,细心呵护,及时善加引导。

11.如何让孩子将思维导图变成习惯 篇十一

如何让孩子将思维导图变成习惯

首先,要让孩子喜欢上思维导图。这样,他做完一幅思维导图将会非常有成就感。那么,第一步就是让孩子自己觉得思维导图是一个非常好玩,非常高效的学习方法。

具体怎样做呢?

① 一图胜千言

经常使用核心图像,在思维导图的其他层次结构上能使用图像就使用图像,因为图像更有吸引力。大脑会发现记忆图像比记忆词语更容易。

② 让色彩缤纷起来

至少使用三种以上的颜色,因为缤纷的色彩能使记忆鲜活,让孩子心情愉悦,看上去就很美。

③ 画的像大脑一样

孩子记录信息的方式越是贴合大脑自然的工作方式,大脑就越能高效地触发对事实和记忆的回想,有点像吃核桃补脑的感觉,形式上越相近,就越有帮助。

其次,便是关键词轰炸,通过重复把孩子对思维导图的潜意识变成意识。

孩子对思维导图的短期记忆要通过你不断的重复轰炸,才能转化成长期记忆。

孩子的思维导图越是个性化,孩子就越容易记住他们。可以从孩子的兴趣入手。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如果你的孩子喜欢画画,那么你可以鼓励孩子去在核心图像和分支上画上图画,让思维导图变得可爱,活泼;如果你的孩子喜欢色彩,你就可以尝试不同种类的色彩让他去感受,这次用水彩笔,下次用彩色铅笔,再下次用彩色中性笔,让孩子从感受使用色彩的快乐中喜欢上画思维导图;如果你的孩子喜欢故事,你可以用绘本或故事里的剪纸让孩子拼贴到他的思维导图,让思维导图视觉效果更立体,更有画面感...

最后,不要忘了要多鼓励孩子,鼓励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语言,动作,感官,音乐...怎么丰富怎么来。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具有以下优势:

1.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增进了理解和记忆能力。

如通过使用关键字强迫我们在做笔记的时候就要思考句子的要点到底是什么,这使我们可以积极地倾听讲课者。而且思维导图还极大地激发我们的右脑,因为我们在创作导图的时候还使用颜色、形状和想象力。

2.利用关键词学习,让学习者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节省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帮助学生做积极的倾听者,引导学生学会关键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线,以便积极主动思考;快速系统的整合知识,融会贯通;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思维导图具有极大的可伸缩性,它顺应了我们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

能够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相结合,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思维导图的缺点

12.如何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 篇十二

一、借助生活题材展开联想。联想是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借助生活题材开展联想时,教师应注意运用实物与示意图启发接近联想,借助生活现象展开类似联想与因果联想,借助生活经验展开自由联想。

二、利用生活情境丰富表象。变化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认知数学的感性材料和经验,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儿童在看、想、听、记中丰富数学表象。具体指施是: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听说中悟知、在回忆中习知、在游戏中学知。

三、结合生活与学习活动发展想象。具体教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自编应用题、拼图组图等。

上一篇:建筑施工企业市场开发与经营下一篇:小学一年级元旦联欢会日记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