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2024-09-10

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精选17篇)

1.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篇一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内容提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上城市,成为农民工群体中的一员,为城市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然而城市对他们这个群体的关注有多少?近几年,社会给予了这方面的普遍关注,一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保障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总体上看上一代农民工关注的问题更多的是生存问题。如今,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并且将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较之上一代农民工有很大不同,他们的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高,对物质和精神享受的要求也比较高。因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生存、工作等基本问题,也要关心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更高层面的需求与权利。本文以假期实践单位所在园区(城阳流亭洼里工业园区)的所见所感为案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关 键 词新生代农民工 上一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的“更新换代”,新生代农民工登上了历史舞台,并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新生代农民工较之上一代农民工有很大不同,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春光这样描述他们: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这一点确实如此,大体看来,他们大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打工的,基本上没有务农的经历,同时也基本上没有多少锻炼,身体承受力明显弱于上一代农民工。对职业的要求也高,基本上很少人会主动去选择体力支出比较大的那种工作(即使工资还可以),大都更倾向于一些轻工业体力支出少的工作。他们的业余生活,较上一代农民工更丰富一些,他们能熟练的使用一些电子设备,像MP3,MP4,低音炮,手机,还有上网等来达到娱乐休息的目的。但总体上看,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很单调,仅仅局限于此而已。

一、观察的现象与现象分析

(一)观察的现象

在这个工业园区内,我做了一个多月的社会实践,在这的最大感受就是:这里基本上都是年轻人,很少看见中老年农民工在这里务工,感觉这里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地方。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着实已经成为农民工中的主体了。在这里仅凭每天上下班,买饭、周末购物,到网吧上网时对身边农民工的观察与交流为案细谈。众观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时间生活,可以得出他们业余生活的基本特点,在业余时间里,他们做的最多的就是无事在宿舍(或家里)睡觉、上网冲浪、影吧看电影、看电视、逛街购物、听歌、打牌聊天、读书看报等。精神生活很是单调,像无事在家睡觉,上网所占比例很大。不过这样开销不会太多,还能取得娱乐的目的,也算实惠。

(二)现象分析

和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进城的目的不在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也是为了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和更好的发展契机。他们不再像上一代农民工一样省吃俭用,只知道挣钱往家里寄,也不会刻意约束自己的消费。较之上一代农民工,他们文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对工作的期望值以及对物质和精神的享受要求也比较高。从调查中可以明显发现,现代生活对他们影响较大,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已经带上了一些城市人的色彩。他们的生活较之以前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比

如上网、听音乐、旅游等,尽管比例不是很高而且往往只是“偶尔”。尽管城市中的文化设施和休闲场所已经比较丰富,但大多是为城市居民准备和设置的,农民工由于业余时间少,城市消费水平高,因而无法享用。

二、原因分析

(一)农民工收入较低,精神文化消费偏低。

从我身边的同事朋友那里得知,他们的工资基本上在1500元左右,每月生活费400元(很节约的那种),往家寄1000元,偶尔再买件衣服,留下的仅仅是压钱包的了,不可能在精神生活方面有大的支出,因此精神生活很是单调。

(二)农民工受工作时间长和劳动强度大,以及活动场所、设施的限制。

新生代农民工大都喜欢从事轻工业,一些体力支出比较少的工作。但这种工作有个特点,就是工作时间较长,根本没有太多时间给予他们,让他们放松娱乐。像那些劳动量较大的工作,工作时间是较少,但往往累的直想休息而没有精力和心情去娱乐啦。因此,劳动时间的长短和劳动强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和精力。此外,农民工还受到活动场所、活动设施的限制。进城农民工主要居住用工单位宿舍、建筑工地工棚、自己租赁房屋三种形式居住。大多数的农民工认为城市只是暂时的栖身地,所以,对于住房的要求也只要能够满足日常生活和休息的需要即可,对住处没有什么奢望。在这样的环境中,很难有配套齐全的健身设施,以及娱乐休闲的场所等。

(三)政府及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不够。

近年来,对于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农民工子女上学等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足够重视,问题已在解决中,但对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却还缺少足够的关注。政府和社会对农民工精神生活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度不够。所以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及制定相关政策,使社会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三、对策与建议

(一)农民工应该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素质。

新生代农民工较之上一代农民工,他们不再只是以挣钱为目的,出来打工更多的是为了积累经验、见世面,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农民工应该注意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技能,遵纪守法,主动适应这多元的城市文化生活。农民工进城不仅应逐步改变自己原来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且要把城市真正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来看待,既建设她,又热爱她,更融入她,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城市的尊重,也只有这样才能与市民达到真正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加快与市民的融合速度。要让他们融入城市文化生活之中,真正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待遇,从而享用城市中的文化设施和休闲场所,让文化生活对农民工来说不再是奢侈品。

(二)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及加大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的关注度。在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政府作为权力机关,应该及时制定一些相关政策,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作用,带动全社会真正为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做一些实事。政府还应加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博物馆、影剧院等群众性文化事业的建设,让文化设施向农民工开放,切实改进服务形式,让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真正走进农民工中间。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多举办一些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娱乐活动,让社会各界都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三)企业应担当起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企业作为和农民工打交道的第一线人,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和责任。人性化的管理将促使员工和企业建立深厚的感情,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所以,企业的利益与为农民工提供文化娱乐设施并非一对矛盾,一定意义上讲,为农民工提供一些文化娱乐设施,进而改善农民工精神生活质量是对企业人力资本的一种投资。因此,应该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来解决农民工精神文化匮乏的问题。主要应该贯穿与日常工作之中,企业应该给农民工订阅一些报刊、配备一些电视,组织农民工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等等。通过这些来加强农民工业余学习与娱乐活动。

参考文献:

一、李立文等《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6(4)

二、董海军《镜像中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国青年研究》,2006(4)

三、何瑞鑫、傅慧芳《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变迁》,《中国青年研究》,2006(4)

2.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篇二

关键词:农民工,新生代,跨文化适应

0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在城市中务工、经商,形成独特的农民工群体。“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的是“80后”、“90后”农民工,他们占农民工总数的60%,约有1亿人,基本上已成为我国农民工队伍的主体,他们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存在,他们很难适应城市的文化。[1]文化适应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内在基础,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走进农民工的心理世界,才能真正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

1 新生代农民工的跨文化适应状况

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快速推进的今天,高度关注和认真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的问题,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战略部署的顺利实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根据John W.Berry的“Berry的理论框架”和Ward及其同事的跨文化适应的“两个维度”理论,可以从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两个方面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跨文化适应。

1.1 心理适应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本地居民虽“共居”于同一城市空间,但他们之间的交往却是隔离的。

对于这些农民工而言,他们大多数人希望融入城市,但发现自己没有或者不太可能被城市完全接纳,容易产生对自己身份认同上的迷茫,使他们成为漂泊心态的人,漂泊心态容易导致他们的自律性降低,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责任感,并容易导致自卑、怨恨等不良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生活满意度上的失衡在城市中,农民工从事着

最苦最累最脏的活,为城市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付出相比他们得到的却微不足道,他们在居住、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受到不平等待遇。就业不畅、报酬不公、社会保障不足、社会歧视、教育培训缺乏等现象的广泛存在,让他们感到无奈与迷茫。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容易导致农民工子女情感认知上的失衡。一旦遇到挫折,“新生代民工”本已不平衡的心理,就容易被激发被扭曲,从而酿出悲剧来。如果没有及时的对策,长此以往,无疑会酿成社会冲突。

1.1.2 城市归属感上的不足“我们宁肯饿死在城里,也不会再回农村”———这是“新生代民工”的“共识”。

他们没有什么务农经历,因而他们没有父辈那么强烈的乡土情结。比起父辈,他们更希望留在城市中生活,对于城市的依赖感要远远大于农村。新生代农民工要融入到城市中,常常会面临城市的贫富差距、就学受到户籍限制、同工不同酬、政策对城市居民的倾斜、市民对外来人员的排斥、歧视等不公正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容易导致思想尚未定型的新生代农民工情感认知和心态上的失衡。从而是他们对自我身份定位很模糊,心里很想融入城市,但是无法得到肯定和支持,具有边缘人的特征,无法对城市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1.2 社会文化适应新生代农民工脱离了面朝黄土背

朝天的生活进入城市,一旦他们在城里找到了工作,生活安定下来以后,新的工作、生活环境带给了他们新的观念和思想。他们在传统与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发生观念冲突,表现为心理上的保守和封闭,面对城市中种种以前在农村不曾体验到的环境,势必对他们封闭的精神世界带来冲击。由于农村的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农民工过去的环境比较封闭,造成他们在整体上素质偏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相对保守。在消费观方面,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更加开放。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城打工,或是从小跟随着打工的父辈在城市成长。也正因为如此,城市人的消费观念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影响很大。但新生代农民工还是更多的传承了父辈勤俭节约的习惯,对城市中的“超前消费”等现象还是难以接受的;在婚姻家庭观方面,他们更多的倾向老一辈的传统和保守,对于城市中的“丁克家族”等社会现象持怀疑和保留态度;在权利意识方面,相对于老一辈的农民工他们能够意识到自身权利的重要性,但在面对维权问题的时候往往茫然失措,大多采取忍耐的态度。

2 基于跨文化适应理论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研究的理论基础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一个重要的新兴阶层,他们是否能够真正融入城市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意义深远。基于跨文化适应理论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理论基础如下:

2.1 适应的过程实际上对发生相互接触的这两个不

同文化都会产生影响,只不过主流文化影响小而已,是一个相互作用,融合的过程。“Berry的理论框架”即他的文化适应理论是从非主流文化族群的角度展开的。

Bcrry认为非主流文化族群在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无外乎会出现以下四种情形:整合,即文化适应中的个体既重视保持传统文化,也注重于其他群体进行日常的交往;同化,个体不愿意保持他们原来的文化认同,却与其他文化群体有频繁的交往;分离,个体重视自己原有文化,希望避免与其他群体进行交流;边缘化(最难以接受),个体既不能保持原来文化,又不被其他群体文化所接受。

关于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交流适应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他认为有以下四种:当主流文化实行熔炉策略时,非主流群体会采取同化;当主流文化实行熔炉种族隔离时,非主流群体会采取分离;当主流文化实行排外策略时,非主流群体会采取边缘化;当主流文化实行多元文化主义策略时,非主流群体会采取整合策略。

2.2 Ward及其同事的跨文化适应的“两个维度”理论是开展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的重要理论借鉴。

被大部分研究者认同的跨文化适应的分类方式是Ward及其同事的观点。他们认为跨文化适应可以划分为两个维度:心理适应(psychological adaptation)和社会文化适应(sociocultural adaptation)。心理适应是以情感反应为基础,指向在跨文化接触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在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或较少产生抑郁、焦虑、孤独、失望、想家等负面情绪,就算达到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是指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能力,是否能与当地文化的人有效进行接触。[2]

跨文化适应的概念与文化融合(acculturation)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文化融合是指与其它文化群体成员持续的接触之后,个体体验到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跨文化适应主要涉及进行跨文化接触的人的行为与心理的变化,文化融合主要涉及认知、态度、价值观念的变化。

文化融合有两个维度,一个是保持对自己母文化(native culture)的认同,另一个是保持与当地社会群体的关系。这两个维度整合在一起,可以组成四种文化融合的态度。人认为保持自己的文化和与当地社会群体的关系同样重要,是整合(integration)的态度;只保持自己的文化,不看重与当地社会文化群体的关系,是分离(separation)的态度;看重与当地社会文化群体关系而不考虑保持自己文化的人,其态度是融入(assimilation);最后,那些即不保持自己文化,也不看重与其它文化群体接触的人,所持的态度是边缘策略(marginalization)[3]。

3 基于跨文化适应理论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实践探索

3.1 需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

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使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时处于劣势地位,同等条件下只能从事比较脏、乱、差的工作,即使同工也不同酬。我们必须按照国家关于深化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对在城市中有比较固定的工作、且有一定工作年限、文化技能水平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只要他们放弃农村的宅基地和耕地承包经营权,当地政府可以通过资助的方式,帮助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购房和加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使他们完全融入城市。同时要建立同工同酬的分配机制。从不少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环境看,除了条件差、不稳定外,还普遍存在工作报酬低的问题,在多数情况下与同岗位工作的城市人不能做到同工同酬。甚至有些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好几年,不但没有什么存款,遇到事情还得“啃老”。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涉及户籍、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问题,目前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点,还是要尽快建立科学规范的农民工工资增长机制,逐步消除城乡人员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努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才能帮助他们尽快地融入城市,变成市民。另外,还要彻底打破城市经济垄断部门和行业的进入限制,加速城市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从而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从根本上消除就业机会、就业待遇不平等现象,为新生代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扫清心理障碍。

3.2 需要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

自我身份定位模糊和对城市缺乏归属感是新生代农民工在适应城市文化过程中的明显特征。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思维的高级动物,尤其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他们远离家乡,与父母亲人的情感沟通相对较少。而在城市里,社会交往大部分也只限于同乡之间。他们无法融入城市社会,几乎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无助感并会对城市生活和文化产生抗拒心理。面对这一问题,一方面政府可以以城市社区作为基础,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居民居住的社区中,参与文化教育、卫生、安全等公共活动,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与城市居民的正常交往,提供他们与城市主流社会交流互动的机会,来提高他们在城市的组织参与和组织化程度,在城市社区形成一个互信互助、共存发展的社会支持网络。另一方面政府亦可投入资金兴建一批集居住、教育培训、管理服务、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农民工居住中心,以低价廉租的形式租借给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实行公寓化居住、社区化服务、个性化管理,使本地文化与不同的地域文化在这个社区得以交互融合。通过社区这种形式将农民工合理地组织起来,可以帮助农民工超越原有的社群关系,扩大纵向的社会支持网络,建立起新的信用组织基础,从而帮助他们重返社会,形成社会融合的局面。努力让农民工积极参与城市社区的社会活动,打破封闭的生活圈子,努力融入城市主流文明,增强他们的城市归属感。

3.3 需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文化适应能力。

由于农村的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新生代农民工过去的环境比较封闭,造成他们在整体上素质偏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相对保守,这就与城市的主流文化不可避免的要发生冲突。

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需要增强自身实力,破除陈旧观念。农民工不能适应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文化素质不高。因此我们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让农民工有实力真正地适应新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的工作已经开始向知识型、技术性、创新性转移,为了让新生代农民工跟上时代的脚步,一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职业技术教育以及规范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进一步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意识。面对城市的主流文化,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中的一个新的群体,自己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进一步转换自己陈旧的思想,对于城市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另一方面,城市也需要转换观念,加强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交流,营造平等、互助、友爱、和谐的社会氛围。一要切实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及子女的文化权益。确立以政府为主导、文化行政部门为主体、多部门协同的组织领导体系,投入相当的精力和资金改善农民工及子女文化生活。二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丰富农民工及子女的文化生活,让进城农民工及子女充分享受城市先进文化成果。三要注重提升农民工及子女城市文明素养,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市民化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向农民工及子女积极宣传城市文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家庭文明活动,帮助进城农民工子女实现向市民的角色转换。让进城农民工及子女在健康向上的活动中,逐步形成适应城市生活的文化模式。四要加强心理沟通,消除城市排斥进城农民工子女现象,增强进城农民工及子女的城市归属感。关心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生活状况,使他们感到温暖,增强他们的社会角色意识。媒体要多报道农民工及子女中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大力宣传农民工在城市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让社会尊重农民工。社区和有关部门应定期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相关活动,促进进城农民工及子女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诸多问题中,对城市的文化适应仍是核心问题,他们在交往、心理、观念等方面的矛盾与冲突等问题大多由于不适应引起。只有帮助新生代农民工适应城市文化,他们才会最终完成自己的角色转变,真正适应城市,从而不仅成为城市的一个好劳动力,也成为一个社会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程建,王春丽.农民工子女与城市社会主流文化冲突之考察[J].法制与社会.2010,10(上)235.

[2]Ward C,Kennedy A.Locus of control,mood disturbanceand social difficulty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International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2,16(3):175~194.

3.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41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2

近年来,我们浙江省各地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外来农民工(包括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建设问题,利用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向农民工提供文娱、培训等各类文化产品和活动,农民工文化生活得到初步改善。具体表现有:

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农民工可免费享受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

目前我们浙江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农民工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打工,都可以到附近的公共文化场所享受免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受任何身份上的限制,真正实现“零门槛”。

二、大力开展各类农民工文化培训活动,提高农民工文化与职业水平。

为了进一步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各级文化部门着重对外来务工人员、民工子弟等部分特殊社会群体实行免费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和职业水平。

三、积极引导企业建设农民工文化,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多元化建设力量。

各级政府及部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重点是企业,积极参与农民工文化建设,和谐劳资关系,建设企业文化,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浙江省总工会与省文化厅联合下发了《浙江省“文化共享工程进企业”行动实施意见》,联合组织的浙江省文化共享工程进企业活动在全省启动。各地建设“职工电子书屋”,积极加强外来民工集聚企业的文化建设,有效丰富了企业职工的文化生活。

四、农民工文化建设氛围浓厚,不断涌现农民工文化建设示范典型。

近年来,浙江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关注农民工文化生活,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探索农民工文化建设新途径,让广大农民工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涌现出许多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如东阳市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原则,引导企业、社区(村)、农民工共同参与“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现已建成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10个。郑继伟副省长批示:“东阳市用丰富的文化生活稳定外来民工的做法值得各地学习”。杭州图书馆面向农民工子弟开展文化服务,已举办各类培训、讲座、演出等活动,为农民工子女开展获得个人成长、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公益培训。陈加元副省长批示:“建设外来职工文化家园,既保障了农民工的经济文化权益,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五、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与实地调研,正确引导农民工文化建设方向。

在农民工文化建设过程中,各地行政部门十分注意理论研究与实地调研,及时发现实际建设中的问题和矛盾,总结优秀的工作经验和建设模式,努力以科学的理论引导农民工的文化建设。

2012年2月,浙江省总工会与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文化厅、浙江省商务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就如何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工作进行部署,以充分发挥文化在提升农民工素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较之下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还是还比较贫乏,亟待改善,今后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和需求,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依托,采取多项政策措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建立有效的农民工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1、联合政府各部门与社会各界,设立农民工文化建设专门机构,形成统筹规划、齐抓共管的良好管理机制。农民工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打破条块分割,联合文化、财政、劳动、公安、计生、工会等部门的力量,还需要社会力量,尤其是农民工用工企业的积极参与。努力争取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共同参与,分工明确、统筹协调、密切联系的共建平台,形成整体合力,共同把农民工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2、工会部门牵头,联合相關部门及各界力量,建立农民工文化活动机制。各级主管部门要切实发挥作用,加强与其他部门、社区街道及企业主的联系,针对农民工的特点及需求,从实际出发,制定各类文化活动及服务的组织领导、工作计划、管理办法、活动指导等,使农民工文化活动能有序开展,并形成长效机制。

3、依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多渠道增加投入,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

二、拓展农民工文化活动的空间平台,丰富农民工的文化活动形式。

1、加强适合农民工开展活动的文化活动中心的硬件设施建设。室内外配套设施予以优先配置和优化配置,满足农民工各个不同层次对文化的基本需求。

2、多渠道为农民工提供电子和报刊阅览平台,培养农民工的阅读兴趣,提升农民工的科技文化知识水平。

3、开展适合农民工的群文活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结合农民工的实际文化需求和农民工工作特点,创作、策划适合农民工参与、喜闻乐见的群文活动,满足农民工业余精神文化需求。

4、加强企业与社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企业与社会团体之间的文化互动工作。实施企业、社区、社团间的“文化走亲”活动,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

三、加强农民工文化队伍建设,鼓励农民工自办文化。

培养和挖掘农民工文艺人才,壮大农民工文艺骨干力量,挑选符合要求的人才充实活动中心专职管理员队伍,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同时,充分发挥农民工文艺队伍的积极作用,广泛开展文艺活动。政府还应该鼓励和扶持农民工自办文化。鼓励农民工自办文艺团队、文化学习团体、民工书屋等,扶持现有的优秀农民工文化团体,政府给与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引导农民工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

四、鼓励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将企业文化融入企业发展中去。

引导企业提高对农民工文化建设的重视,通过各地示范地区的优秀实例宣传让企业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对凝聚人心、解决用工缺口、提高经济效益的切实作用。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图书室、娱乐室等基本的文化设施,并结合企业具体实际组织农民工开展一些文娱活动和职业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孙晴.活在孤岛上——谁来关爱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大地,2005年 8期

[2]李道模.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2期

4.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篇四

10月中旬,镇团委进行了了“面对面——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查” 活动。截至20日,完成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结果统计工作,并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得出本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活动通过采取问卷形式,随机选取了涉及四个村委会、9个小组各行业农民工进行调查,问卷内容涵盖新生代农民工当前就业状况、在城市的生活融入情况、与亲人朋友的关系、精神文化诉求实现等方面,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7份。通过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程度偏低。与老一代(1955年-1970年)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大部分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及中、高等教育。调查中,有47.5%的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为中专、高中,有44.4%的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为初中,只有3.7%的为大专水平,与当代青年相比较,文化程度仍旧偏低。而由于受工作资历和技能等原因影响,新一代农民工收入也偏低于城市平均收入。

二、消遣、压力排解方式、内容单一,精神文化生活不容乐观。调查中,有61%(18选3的平均数)的选择闲暇时间看电影、电视及睡觉;经过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还是比较吃苦耐劳的,55.5%的人加班时间超过法定时间(每周工作50-60小时的占29.6%,60-70小时25.9%),每天除了工作8小时外,还要再加班,工作压力巨大;而面对巨大压力时,有46.8%(12选3的平均数)选择排解压力的方

式是喝酒、睡觉、找朋友倾诉,没有一个选择寻求社团组织的帮助。因此,可以推断出这是当前年青人犯罪率飙升的一个原因。精神诉求方面,收入用于文化消费:50元以上(44.4%),31-50元(22.2%),11-30元(14.8%),10元以下(14.8%),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录像厅、歌舞厅(40.7%)、上网(40.7%)、支付手机娱乐文化功能费用(37%)、购买书报杂志(37%)、购买文化馆、博物馆、公园、电影院等门票(18.5%);希望参加有组织的文化活动是看电影、爬山等户外活动(68.4%),只有少部分选择参加技能培训(18.5%)、提供图书借阅服务(11.1%),说明精神诉求强烈,但自我提高意识不强。

三、生活幸福感和归属感缺失。调查显示,有62.9%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是600-1200;已婚66.6%;有孩子51.8%;因此可以推断出他们的城市生活处于温饱式水平;在城市生活最困扰他们的问题:收入无保障(55.5%)、生活成本太高(55.5%)、住房困难(44.4%),大病无钱医治(25.9%)、缺少文化娱乐生活(22.2%)、父母子女无人照顾(18.5%)、子女在城里就学困难(14.8%)、工伤事故无法医治(14.8%)、工作不稳定(14.8%)、找工作上当受骗及远离家人感到孤独(11.1%)、感觉被人看不起(3.7%);他们的居住情况:自购(29.6%)、自己租赁住房(25.9%)、单位或雇主提供(22.2%)、直接居住在生产经营场所(14.8%),高昂的房价和偏低收入使他们无法在城镇买房安居,他们被边缘化地排除在城市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之外,拆分式的务工生活,对他们的婚姻家庭稳定、子女教育都

造成不利影响。有59.2%的调查对象觉得自己目前生活状况一般,33.3%的觉得不满意,有7.4%的觉得很不满意,缺失生活幸福感。而他们居住在城镇的理由是:孩子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59.2%)、工作机会多发展空间大(55.5%)、家里已经无地可种(51.8%);这反映出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应该引起重视!

四、维权意识不强。在维权意识上,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维权意识不足。在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认识、了解程度及参加比例上(党员14.8%、团员22.2%,未加入任何党派62.9%),要低于老一代。因此,当他们权益受损的时候多数选择换工作,所以流动性较大。

通过这次基层调查,我团委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工作中的重点,对今后的团委工作的开展有了更清晰的安排规划。今后工作中我团委将积极探索新生代农民工工作联系体制,围绕他们融入城市问题,加强与企业、社区团组织的沟通、联系,营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切实保障他们的各项权益,全力为他们推开城市之门。

镇团委

5.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篇五

受访公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卷编号:

□□□□□□□□

受访者姓名:_____________户籍地: ___________省户口性质(农业、非农、其他):____________居住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区(县)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基本特征

二、居住及出行情况

三、就业状况

总体而言,您感到生活幸福吗?如果0分表示一点也不幸福,10分表示非常幸福,您会给自己的生活打

几分?___________

您对自己在上海的精神文化生活感到满意吗?如果0分表示一点也不满意,10分表示非常满意,您会给

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打几分?___________

您认为如果要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需要政府出台什么政策或举措?您有什么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篇六

神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近期,石阡团县委按照上级团委关于协助完成“贵州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问卷工作的通知要求,通过下发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基层走访等形式,对全县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与分析 此次调查以发放调查问卷为主,同时辅以“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代表委员面对面”座谈和个别访谈形式。调查问卷发放对象年龄小于30周岁的农民工占60%,年龄大于30周岁的占40%,本次调查行业涉及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和个体企业等。

(一)调查结果与现状

1、精神文化生活内容相对枯燥单一。

调查显示,在所提供的业余生活的10多种选项中,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看电视、无事睡觉休息、读书看报、听音乐、逛街购物、上网。从调查中可以发现,现

1代生活对他们影响较大,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已经带上了一些城市色彩,生活较之以前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比如上网、听音乐、旅游等。但就其整体而言,新生代农民工业余生活相对单一。虽然城市中的文化设施和休闲场所已经比较丰富,但由于业余时间和经济承受能力有限而无法享用。

2、主观感受普遍认为对现状不满意。

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业余生活内容“不太丰富”或“很单调”,其中31%的人对自己的业余生活“很不满意”,36%的觉得“不太满意”,而只有4%的人对自己的生活比较满意。调查显示,84%的人明确表示愿意参加单位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作为新生代的农民工,他们的文化水平、理想信念等较之第一代农民工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了渴望。

(二)原因分析

1、经济收入低,文化消费能力不强。

农民工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与他们的职业、收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职业、收入稳定的群体,在时间与金钱方面有着更多的支配权,他们的业余生活相对丰富,可以从事看电影、K歌、旅游、健身等消费性的娱乐项目。在经济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除去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费用,他们每月可用于文化娱乐等消费的费用几乎所剩无几。对于城市里动辄数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娱乐休闲场所,他们一般都会敬而远之。虽然调查显示农民工在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很少,但这并不表明他们不需要精神文化生活。相反,他们对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了渴望。

2、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近年来,对于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农民工子女上学等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足够重视,但对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却还缺少足够的关注。政府、各群众性社会团体、非政府民间组织、企业雇主以及各种社会主流媒体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与精神生活问题的关注都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农民工的精神生活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

二、对策与建议

结合本次调研所得的统计数据和工作分析,从共青团工作实际出发,提出如下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提供就业创业平台支持。通过各级基层团组织,争取农民工务工企业和经营业主的支持,收集本地城镇和农村中务工、务农及待业青年的基本资料,建立青年务工人员档案,并有针对性地根据其所学专业及所从事岗位进行分类归档。通过团组织的资源优势,依托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务工青年的就业、创业提供有效的信息和各类支持,为他们的顺利就业搭建平台和沟通渠道。

2、举办各类型的技能知识培训。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学习通用的劳动技能,并根据本地经济项目特色及企业用工需求,进行项目培训和“订单式”培训,为项目开发承接和企业阶段性与长期用工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3、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及志愿者与爱心集体、企业及个人联合开展农民工子女结对帮扶活动,从经济、教育、心理和维权等方面,全面关爱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和家里的留守老人,特别是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让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在外出

或就地务工的过程中安心进行生产、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

4、积极献计献策,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共青团组织应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当地新生代农民工的具体情况,争取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出台有关城镇务工人员租房补贴或是廉租房申请的政策倾斜,帮助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居住条件,促进社会的安全、稳定和和谐。

5、争取创业资金支持。积极争取金融、劳动部门的支持与配合,通过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等帮助扶持更多优秀的农村青年创业成才。大多数农村青年手头没有生产资源,属于白手起家,即使是较小规模的项目生产也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等工作项目正是能够解决就业创业青年燃眉之急的“雪中炭”。

6、关爱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团组织应积极引导用工企业和私营业主关心农民工文化生活,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农民工的喜好特征,设计开展一些他们乐于参与、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活动,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精神文化追求。

7、加大维权援助支持力度。加强团组织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的建设。进一步扩大和充实青年的志愿者队伍,依托各部门专家支持和志愿者力量,为向团组织申请援助的青少年提供积极有效的咨询和辅导、维权援助。通过团的组织力量和社会支持,帮助他们积极争取社会保障和援助,努力走出困境。

共青团石阡县委

7.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文化研究 篇七

一、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文化的面临的问题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文化这一问题来说,存在着许多阻碍的因素。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国家政策的改变让他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而经过城市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过后思想观念也和城市居民越来越接近,但是真正融入城市文化,还有很大的困难。

(一)社会制度的不完善

制度问题是制约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文化的主要因素,同一个世界的人却被一道制度分割成两个方面,这个制度指的是城市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其中包含了许多城乡二元体制遗留下来的矛盾。

1. 户籍制度的阻碍

户籍制度是摆在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第一道槛,如今新生代的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最大的区别不是经济上的差距,而是制度上的差距,农民工想要在城市定居那么首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户籍问题,而农村户籍与城市户籍在制度层面上有着许多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中各种政治权利的不到保障,城市在对农民工的接纳方面只是“经济上的接纳”缺失“社会上排斥”,农民工不仅政治话语权得不到保障,甚至还会被城市的制度所歧视。

2.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安全感”是在城市中苦苦奋斗的农民工们最想要又最难得到的东西,据了解我国正在不断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以及失业保险上做了相关的规定,但是这一切的制度光环笼罩在农民工身上的却没有几分,各种制度的“地方保护主义”与“城乡差别对待”等现象出现,据统计早我国各大城市的农民工只有二分之一参与了城市的医疗保险与社会保险,而参与城市失业保险的却只有四分之一,许多城市甚至明确指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保障对象是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持有非农户籍的城镇居民,也就是说农民工们在没有城市户籍的前提下无法受到制度的保障,而且当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是也没人将其视为关注的重点,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事件的原因。

(二)经济能力的制约

中国人对于“家”的观念感特别强,而在我们的心里大多觉得有房的地方才有家,有房的地方才有安全感,虽然现如今农民工的工资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对于城市里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来说还相差甚远,“建了无数幢高楼大厦,没有一间属于我家”,这就是如今漂泊在城市中农民工的真实写照,根据对农民工在城市里的居住情况得出下表。

很多农民工都是因为看着越来越高的房价与自己微薄的工资对比,满心失望的离开了城市。

二、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文化的措施

下文针对以上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文化的问题,分别从社会制度与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文化的措施:

(一)改革城乡户籍二元化制度

户籍制度问题对于农民工在城市里的政治权利与资源分配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文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农民工有意愿融入城市,而是城市有足够的诚意来对他们进行接待,而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就是城市接纳农民工最好的诚意表现,首先给农民工发放城市户口消除不平等待遇,第二逐步消除城乡户籍制度中的资源分配差别,而在完成这两方面的过程在一定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城市也有自己的承受极限,不可急功冒进。

(二)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待遇条件

近年来农民工的待遇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城市日益增加的生活需求,农民工的待遇还是处于最底层,要提高农民工的整体待遇不是仅仅依靠国家的政策就可以完成的,虽然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属于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人均所占GDP并不高,而农民工的待遇问题主要还是市场法分割影响的,在市场上,科学技术与知识产权所得的份额是最高层的,而原材料和劳动力是最底层的,所以先要对我们的农民工进行专业的系统培训,提高自身素质,转变市场份额,通过对教育上的改变来改变经济。

结语

农村人口对城市的大量转移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要要求,但是随之而来的人口问题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正面临着发展体系上的全面转型,农村的遗留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我们的农民工要给国家解决问题的时间,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解决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的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务工,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农民工更是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主力军,这部分农民工大多接受过高中及其以上的教育,被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简新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与对策[J].求是学刊,2011,38(1):60-63.

[2]赵霞.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跨文化适应研究[J].知识经济,2014,(21):33-33.

8.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篇八

一、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

农民工是城市里春来冬去的“候鸟”,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去了解城市文明,一有时间就蜷缩在条件简陋的棚屋里,长期重复着干活———吃饭———睡觉的单调生活。城市中的科技馆、博物馆、特色公园、风景名胜等休闲景区景点,影院、餐厅、酒吧、网吧等娱乐场所等,是他们想也不敢想的地方。喝一瓶啤酒、看一场电影,对他们来说就是奢望,就是业余时间看看热播电视剧也往往无缘。他们白天忙于生计,晚上靠睡觉、聊天、打牌、抽烟、喝酒、闲逛等方式打发时间,有的甚至成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2005年,中宣部、文化部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开展了“请农民工进剧场,送戏到工地,送书、音像制品上工地”等活动,丰富活跃了农民工的文化生活;东方歌舞团的歌舞《火一样的羞涩》、中国歌舞团的舞蹈《祝福》及著名演员成方圆、刘维维、崔京浩的演唱,让在京的外来农民工享受到了真正的艺术大餐,由在京务工人员组成的“农友之家”艺术团演唱的《打工打工最光荣》,引起了在场每一位农民工的共鸣。从洛阳市“农民工电影俱乐部”免费为农民工放电影,再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火爆的露天电影场面来看,农民工对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有着强烈的追求。正因为如此,2010年11月6日,农民工兄弟“旭日阳刚”组合迈上《星光大道》的舞台,用生命高歌并获得了周赛的周冠军!

有的地方文化部门组建文艺小分队、电影放映队和流动图书室等方式对农民工进行了很好的“精神按摩”,但“按摩”过后的精神匮乏显而易见。北京城建集团在做农民工生活状态调查时发现:10年没有看过电影的农民工占60%以上,有40多岁的四川籍农民工甚至18年没有看过电影。“有位农民工说:‘在北京看一场电影要50元,看一次文艺表演要150元,看一场歌剧要300元,哪个农民工消费得起?”

在首都北京尚且如此,在其他地区就可想而知了。

二、广播的社会影响力

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一次非常严重的经济大萧条引起了美国社会和工业化世界的混乱。当人们将期待的目光对准了领导者时,广播变成了一个强大的政治力量。从1933年3月12日开始,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就在他的广播节目“炉边谈话”中直接同美国人民谈话。广播是第一次让“单个人”有可能在同一时间说服几百万人,这种媒体的力量是不能被否定的。

1970年4月24日晚9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中国也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湘西、海南两个测控站,将接收到的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音信号录制成磁带,由专机送往北京,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广播。这一壮举,大大提升了中国人民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光辉形象,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战天斗地的气概。

随着收音机收听广播节目的应用,收音机以电视不易使用的方式保持着不断的发展,到了二十世纪60年代,基本上是为新闻播报而服务了。由于地方台的不断增加,广播成了出租车司机的伙伴以及野外使用者的便携音乐资源。随着电视的发展,收音机也因为它的经济便用而幸存下来。到了二十一世纪初期,收音机以不同于其他媒介的形式开始产生影响,广播也以新的数字形式提供了数以百计的不受干扰的电台而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广播是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最理想的媒体

(一)广播媒体可以在农民工群体中巩固社会主义舆论阵地

广播是社会的主流媒体,发挥着传播信息、舆论监督、提供娱乐等功能。丰富多彩的广播栏目既可以在农民工群体中巩固社会主义的舆论阵地,也可以保障农民工了解与自己生活相关的知识和政策信息等,从而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农民工的生产生活环境来看,有时间看电视的人们和有电视看的人们毕竟是极少数。即使是在工余时间,他们也很少具备看电视的条件。在众多的精神文化生活媒体中,广播媒体传播快速,技术简单,环境阻力小,使用方便,一个人或几个人只要花几十元钱买一个收音机就能解决问题,是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最理想的媒体。另外,收听广播节目时可以睡着、躺着、坐公交车、走路,不耽误农民工做别的事情。对农民工而言,广播媒体更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二)广播媒体能基本满足众多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经济之声》、《音乐之声》、《都市之声》、《中华之声》、《神州之声》、《华夏之声》、《民族之声》、《文艺之声》、《藏语广播》、《维吾尔语广播》、《娱乐广播》、《香港之声》、《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中国乡村之声》等无线广播节目,全天累计播音324小时。为农民工群体提供了丰富的收听内容,能够让农民工在简陋的环境里了解世界,丰富生活,陶冶情操,提升素质。

地方广播电台的栏目也是丰富多彩,能够让农民工群体在劳作之后,轻松地享受精神文化生活,了解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物,从而将自己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的大旋律。

9.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篇九

带来的启示

来源:湖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18日 08时15分59秒

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大军。

在长兴县,这支大军在享受着劳动带来收获的同时,也享有着另样的幸福——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伴随而至的,是这批新长兴人对第二故乡感情的日渐浓厚以及和这座城市的日渐融合。

近日,记者深入长兴县农民工群体,感受他们的喜悦,探究这种喜悦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启示一: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各类人才的参与,而要吸引人、留住人,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必不可少。

“这下我们安心了,决定在长兴买房安家。”江西籍女工邓月荣纠结多时的心,最近终于定下来了。让邓月荣夫妇做出决定的原因,是不久前长兴出台的一项新政:凡非本县户籍、但与本县工商企业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并从事企业一线生产的普通员工和技术人员,可以享受成本价购买经济适用房。

邓月荣和丈夫在长兴海德箱包公司技术部工作9年了,“想在长兴安家,可房价太高,没有房子,总不踏实。”据测算,新长兴人公寓价格在2300元左右,仅为商品房现价的三分之一。据长兴有关部门走访摸底调查,有80%以上的受调查人员表达了购房定居的意向。“外来职工能否真正融入长兴,定居是基本条件,该项房产新政的实施,是政府服务企业、服务外来职工、服务经济的一种新方式。”长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徐宁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发展的实践证明,一座城市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的参与。近年来,长兴县按照培育城市新居民的要求,广纳各方农民工,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生活环境和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政策措施,在工资收入、劳动安全、社会保障、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为在长兴工作生活的21万名农民工提供了便利。

作为民生保障基础的“五费合一”制度,在长兴执行得同样很好,现在这里打工的人98%以上都已经“五费合一”。“长兴本来就是个移民城市,所以她的包容性更强。”县经信委中小企业服务科科长邵伟慧说,“只要和企业签合同,所有员工都有‘五费’,没有县内、县外的区别,离开长兴时,这些都能带走。”

生产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尤其是各项民生政策的一视同仁,使愿意来长兴的农民工越来越多,愿意留在长兴的农民工也越来越多。据该县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在今年长三角“技工荒”背景下,全县87%的农民工选择回到原企业上班,43%的农民工把亲友从家乡带到了长兴就业。

启示二:与物质生活一样,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同样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通过以文化人,能大大加速农民工在城市的“心理融入”。几天前,记者在长兴天能集团遇到了天能职工文化艺术团语言组组长李家贵,“国庆节快到了,这两天我们正加紧排练。”这位长兴企业界有名的“赵本山”说,他们正筹备晚会。

天能职工文化艺术团成立一年多来,成员已发展到100人。“我们这个团,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吹拉弹唱、舞蹈、相声小品都有过硬的节目。”李家贵说他们随时都能拿出一台晚会,节目、演员都是现成的。

如今,在长兴的农民工大多由“80后”、“90后”构成,这些新生代农民工与其父辈相比,除了物质生活之外,尤其需要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从新时代农民工的新需求出发,长兴县制定了农民工享用公共文化服务的优惠政策,并创设了大书房、大殿堂、大舞台、大品牌等四个载体,推动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

在长兴,外来务工者可以无差别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而且许多社区图书馆都建在这些务工人员的生活区、工厂、园区里面,他们一下班就可以方便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许多文化活动也是由外来务工者自己组织、编排、演出,讲述的是他们自己的故事,目前全县已拥有企业自发组建的文艺团队120多个,其中百叶龙舞蹈队还参加了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天安门广场核心区的演出。在长兴县市民广场的中心位置,有一个“幸福长兴”农民工大舞台,自两年前设立以来,已演出了近百场,2000多名农民工演员走上了大舞台。

通过文化生活的享受和精神家园的建设,长兴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大增强。据统计,2006年至今,该县有40名农民被评为“十佳新长兴青年”、26名农民工当选“十佳荣誉市民”,内蒙古青年胡守礼成为浙江省十大见义勇为勇士。

启示三:培育城市新居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进步与提高,切实改善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

这些天,在长兴红旗仪表有限公司工作的李小祥夫妇还沉浸在与儿子团聚的喜悦之中。刚结束的暑假,儿子被接来长兴和他们一起过,让他们享受了一次“合家欢”。

红旗仪表公司现有员工500余人,其中80%来自外地,今年暑假来了近50名孩子和父母团聚。“厂里报销往返路费,还组织孩子们去旅游,请来老师办暑期班。孩子开心,我们也高兴。”李小祥很幸福,“这让常年不见的孩子和我们亲近了许多。”

让发展的成果同样惠及于广大农民工,需要把人本关怀放在突出位置。近年来,长兴县从农民工的素质提升、精神享受、平等参与、情感认同等各方面入手,努力改善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让他们融入城市,真正成为城市的新居民。

新长兴人系列文化活动是长兴县针对农民工开展的一项文化活动,卡拉OK大赛、才艺展示大赛、健美操比赛、合唱大赛„„各类文化活动,都深受农民工们的欢迎。通过政府搭台、农民工参与,不仅展现了新长兴人勤劳智慧、乐观向上精神面貌,也增强农民工作为城市新主人的自豪感。当然,长兴的努力远不止“唱唱跳跳”,更多的是放在农民工整体素养的提高上。“他们的思想文化和生产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产业素质、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因而必须把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放在重要地位。”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庆忠说。

长兴的免费培训券制度久负盛名,每年各企业新进员工的上岗培训、技工培训平均10500人次,农村劳动力培训8000人以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处主任单锋介绍说:“农民工、职工、预备劳动力的培训都是免费的,企业、员工都不用出钱,政府买单。”

今年初,长兴县第一届“百佳员工”评比,在员工之间反响强烈,在大剧院召开的表彰会,让“百佳员工”们很兴奋,领奖,感觉真自豪!”

10.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报告 篇十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报告

一、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寒假返乡时间,对我家乡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

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时间:2011年2月7号至2011年3月7号。

地点: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七里店村及附近几个村庄:沙坡池村,王庄村,毛庄村,孙庄村。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七里店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

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不同年龄人群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按时间来说

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

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在我所调查的农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电视,近40%的农村家庭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30%左右的家庭购买了vcd或dvd。在我们乡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等。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

2、按不同人群来说

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30岁到45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54%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23%打扑克,10%左右搓麻将,7%下象棋,另外的6%读书看报或作其他文化活动。

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体来看缺乏指导、监督和引导。比如我在调查邻村的一个网吧时,发现近80%都是未成年人,而这些未成年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几乎全部是在玩电脑游戏或者

聊天。电脑和网络本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传播工具,而如果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导,使孩子们整日沉迷在游戏或聊天的虚拟世界里,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健康。http//:

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我所调查的这些农村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原因主要是缺乏组织。建议农村乡镇的相关部门和干部多关注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多组织开展一些例如扭秧歌之类的文化活动,为他们购置一些健身器材,使农村的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1、赌博风的抬头

在我这次调查的几个村庄里,有近30%的农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

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并且按这些农民所说,“如果不来点小意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

2、迷信活动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查的村庄几乎全部是汉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但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当地农村的传播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

3、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四、几点建议

以上就是我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

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

2、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11.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篇十一

[关键词]军训精神管理引导生活习惯

军训是大学生的第一门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了解军事理论,增强国防意识。现实的军训对于学生来说仅是一次人生的体验,这些体验具有主观性,在众多的主观性当中,又有一些普遍性。这些普遍性的体验往往是学生真正的收获,是真正的军训精神。如:严格的军事训练,能使学生体验到铁的纪律;准时的起床号、熄灯号能使学生体验到规律的作息时间;干净整洁的内务,能使学生体验到良好的卫生习惯。然而学生体验的这些军训精神具有即时性、不稳定性、易逝性。军训结束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如:上课迟到与铁的纪律形成巨大反差;晚上不睡、早晨不起与规律的作息时间形成巨大反差,宿舍脏、乱、差与干净、整洁的内务形成巨大反差。学生既然能够体验到这些军训精神,为什么不能继承这些军训精神呢?其根本原因又在哪里呢?

一、军训精神逐渐流失的原因

在军训过程中,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各种军训精神,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军训精神正一点、一点的流失。其主要原因是在军训结束后,学校没有及时有效的强化军训精神。

—般情况下,军训的时间为2-3周,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想让学生养成军人的品格、继承军训的精神是不现实的,因为军训带给学生的体验并没有深刻的印在学生的意识里。在2-3周的严格的训练结束后,往往恰逢中国的国庆节。在7天的长假中,约有一半的学生回家过节,另一半的学生则在学校无约束的享受着安逸的假期。回家过节的学生会把军训中的各种经历向父母诉说,尤其会向父母诉苦。父母则会千方百计的呵护,让自己的孩子在7天的长假中得到彻底的放松与解脱。在享受的一周结束后,学生在军训中体验到的各种精神会迅速的流失,就如同军训中的“苦难”与军训结束后的“享受”彼此中和了一样。另一半的学生则成了完全自由的一族。7天的假期中,没有严厉教官的监督,没有内务检查评比,没有标准的作息时间要求,学生们的紧张情绪突然完全消失,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些学生像回家的学生一样很难继承在军训中体验到的各种精神。

长假结束后,学生返校准备上课。学生面临的事情会很多,如选课、竞选学生干部、参加各种社团、听取各种讲座等等,一时间学生忙得是不知所措,根本无暇估计军训的收获,军训对于他们仅是一次过程而已。而此时主抓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们更是忙的不可开交,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要做,如;学生注册、帮助学生办理助学贷款、申报各种助学金、组建班委会等等。如此繁忙的工作使辅导员们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强化、巩固军训精神。当学生与辅导员各自从繁忙中解脱出来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月,也正是这繁忙的—个月使军训的各种精神几乎消失殆尽。而此时。学生工作部门要开展的工作往往是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如:考勤、宿舍卫生、作息时间等等。而现实的情况是:这几个方面都与军训中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趋于定型、不易改变。

二、强化军训精神的策略

针对以上原因,若想使军训的精神继续延续下去,促使大一新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需加强管理与引导。管理与引导既要做到及时,又要长期坚持。

在国庆长假期间,不要让学生遗忘军训。可以给回家的学生留一个作业,即以“军训的收获与启示”为题写一篇心得。因为学生刚刚受训结束,军训中的感悟与启示会很深刻,通过写心得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思考,及时的把感悟、启示记录下来。对于留校的学生,要有一定程度的管理,虽不能完全按照军训的标准去要求,但绝对不可放任不管。如:作息时间需做要求,宿舍卫生需要检查。此时的学生,还有一些军训留下来的惯性,稍做要求,他们会易于接受并可以轻松做到。

12.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篇十二

一、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原因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 但总体来说原因有两个方面, 即内因和外因。内因就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原因, 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好坏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所在。新生代农民工整体来说所受的教育十分欠缺, 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导致他们整体素质不高, 只能在城市里从事最底层的工作。再加上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好逸恶劳、追求享乐、法律意识淡薄等等, 在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时, 一旦受到外界的影响、刺激, 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外因是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环境的原因, 其中有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等。家庭教育的欠缺、学校教育方法不当、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是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新生代农民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用“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内因

(一) “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著作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中, 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将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他认为, 人类行为产生的根源是建立在人类需要与欲望的基础之上的, 当人的生理或者心理产生某种失衡时, 为了填补失衡, 人们会从客观条件中寻求填补失衡的因素, 需要从而产生, 伴随着需要的出现, 人类的动机形成, 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行为。犯罪学认为, 犯罪动机是犯罪人进行犯罪的心理动力, 这种心理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因即生理和生理的需要;二是外因即来自外界的影响、刺激。其发展过程为:

失衡—→需要—→动机—→目标—→行为。

(二) 用“需要层次”理论对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原因进行分析

从“需要层次”理论中可以看出,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需要所引起的, 而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 当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会造成内心的失衡, 产生犯罪动机, 出现犯罪行为。具体分析如下:

1. 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如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等等。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 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受教育水平不高, 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尚且困难的背景下,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从事着社会最底层的工作。这些工作往往收入低、环境差、不稳定并且缺乏保障, 他们期望过上安稳富裕的生活, 却又无法实现, 心中非常矛盾, 充满压抑。看到光怪陆离、灯红酒绿、觥筹交错的城市生活后, 收入差距大导致心理失衡, 容易产生一些犯罪的冲动或倾向。新生代农民工高发型犯罪案件主要包括盗窃、抢劫、强奸、敲诈勒索和非法拘禁, 其中侵财型犯罪案件所占比重最大。

2. 安全需要。

这个层次的需要是指对人身安全、秩序、生活稳定以及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在这种需要的作用下人就会感到缺乏安全感, 觉得自己时刻生活在威胁和恐惧之中, 比如不少的农民工从事着环境恶劣、工资低、待遇差的工作, 遇到一些单位乱罚款、随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扣押身份证件等, 而本身维权意识较差、维权途径又不通畅, 进一步增强了这种不安全感。使自己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彷徨不安的状态, 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 由于法制意识淡薄和缺乏自控能力, 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 农民工要么忍气吞声, 要么依靠“老乡会”、“兄弟会”等自发的团体组织, 甚至以暴力违法的手段维权, 导致犯罪的发生。往往以故意伤害、非法拘禁等威胁他人身体的暴力型犯罪的形式出现。

3. 社交需要。

社交需要包括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 在这一层次的人, 非常珍视友谊、家庭和在一定社会团体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 人就会产生紧张、忧虑、沮丧、精神压抑, 甚至被抛弃的感觉, 出现轻生、厌世的心理, 甚至报复社会。新生代农民工的人际交往圈大多在亲戚、老乡或农民工的范围内, 这是陌生社会形成新生活方式的一种主要形式。他们与当地人的交往只限于生产、生活方面必要的偶然联系, 感情交往基本不存在。“在家靠父母出外靠老乡”、“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传统观念以及共同的生活背景和共同的信任感, 很容易使新生代农民工中为了融入社交圈, 讲义气而结成犯罪团伙。在实施犯罪时, 多为“一方提出, 众人响应, 团伙作案”。这种犯罪类型是共同犯罪、团伙犯罪。

4. 尊重的需要。

这属于较高层次的需要, 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基于这种需要, 愿意把工作做得更好, 希望受到别人重视, 借以自我炫耀, 指望有成长的机会、有出头的可能。

新生代农民工走进城市建楼房、修马路、卖菜、送货、装修、维修、做保姆、当保安等等, 大多居住在工棚、工厂宿舍或租房。即便是租房, 也会挑选在最便宜、最简陋的地方。他们在城里没有尊严和地位, 是城里的“下等外来公民”, 干着最累最脏的活, 受的是白眼和鄙视。城市人对进城农村人的歧视是造成犯罪的一个主要因素。一些社会学家认为, 在英国和美国这样的工业化国家, 犯罪与社会歧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2]。

这时候很容易出现用暴力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强大, 引起他人的关注、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敬畏。这类犯罪以暴力犯罪比较突出。

5. 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个层次的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不断完善自己, 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 实现自己理想和愿望的需要, 这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不同的人自我实现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各不相同。作为新时代农民工他们大多数人虽然生在农村, 但几乎从不干农活, 不像父辈那样能吃苦耐劳。出门打工不仅仅是为了糊口, 更多的是为了追逐自己的城市梦。他们一心想融进城市, 他们在为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却因自身素质和户籍限制等客观因素受到种种的限制, 不少农民工虽然在城中村住了十几年, 但他们与本地人之间仍是陌生人, 相互隔阂甚至仇视, 很难被城市所接纳, 无法享受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梦想的破灭与现实的残酷也使得他们心理失衡, 成为诱发犯罪的原因。为获取金钱、财富而不择手段, 因为一旦他们有了金钱之后, 虽然身份没有变, 但是别人的眼光变了, 他们就有了尊严和地位, 自我实现得到满足。这种犯罪类型多属于侵财型的犯罪。

三、用“亚文化”理论分析新时代农民工犯罪的外因

(一) “亚文化”理论

“亚文化”理论认为, 一个人可能在这样一个集团或群体里生活, 这个群体有一种稳定的, 但与主文化的价值体系不同的价值体系, 这样的群体成为亚文化群。美国社会学家科恩是这一理论的代表, 他提出了一个青少年犯罪亚文化。他认为, 青少年亚文化群通常都是在社会下层阶级的居住区形成的, 因而犯罪团伙通常都是由下层阶级的青少年组成的。社会没有为这些人提供同上层平等的实现目标的机会和手段, 当下层青少年感到失望时, 就会发展出现一种与社会文化相背离的文化, 这就是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3]。

(二) 用“亚文化”理论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原因

一个社会中根据文化在社会上所占的地位不同, 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 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 人们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合法合理的市场竞争体现社会主文化的价值规范和行为要求, 而当个人利益通过主文化的竞争场无法满足时, 便会寻求一种违法犯罪的竞争场去实现。这种竞争场的负面影响对社会群体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诱惑力, 通过违法犯罪手段获取利益甚至成为一种参照标准。“文化冲突将直接造成行为规范的冲突, 而行为规范冲突的一方必然是犯罪。”[4]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与由市民阶层构成的主流社会存在明显差异, 并长期遭受不平等待遇。在诸多文化差异中, 农民工群体逐渐演变为城市中的一种亚文化群体。制度性歧视与政府管制不当等因素极易加剧该群体的不满情绪、失衡心理与反社会意识;严重的失业和非正规就业使在城市举目无亲的农民工与社会越轨行为密切地联系起来;由于缺乏基本生存保障, 面临生存压力的农民工常常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他们为了生存甚至对盗窃等越轨行为习以为常;长期的团体生活和封闭交往使该群体远离城市中的主文化。这样, 一种依附于农民工群体基本生存方式的特殊亚文化逐渐生成, 这种亚文化就是农民工犯罪亚文化[5]。

在这种亚文化影响下,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现象的出现是很自然而然的事。

结语

从“需要层次”和“亚文化”理论对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原因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是现实社会的产物。社会需要对新生代农民工创造一个能满足其需要, 并且没有农民工犯罪亚文化存在的环境。目前, 社会还没有能力去建设这样一个环境,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治理还应综合应用各种社会措施, 如完善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和救助机制、改善农民工群体的就业状况、创造条件减少失业、消除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的制度性壁垒等, 进而削弱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生成的文化及社会背景。达到减少、预防和控制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

参考文献

[1]陆璐.从“需要层次”和“亚文化”理论解释青少年犯罪原因[J].宜宾学院学报, 2009, (9) :74-75.

[2][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 等,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12) :410.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4]李长健, 陈占江.预防和控制犯罪的根本途径:构建和谐社会[J].兰州学刊, 2006, (1) :192.

13.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考 篇十三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困境:

(一)脏、苦、累的边缘职业

受职业技能低的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即使有心摆脱卖苦力的低级打工状态,也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只能从事城市人不愿干的脏、苦、累、风险大等边缘职业,就业环境差,劳动时间长,工作量大,劳动报酬低,基本权益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享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

(二)迫切的婚姻问题

受职业限制找不到爱情。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首选通常是一些脏、累、苦,工资待遇不高,风险大的职业,很难获得异性的青睐,也难以获得与异性相处的机会。职业搭起的围墙正束缚着这些青春萌动的新生代农民工。

(三)非城非乡的身份

当前受户籍限制,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定身份仍然是农民。虽然户口在农村,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定位为城市人,希望能够和城市人一样“体面地活着”。但城市并未作好接纳他们的准备,相反既有经济门槛,又有素质门槛和福利门槛,这样,新生代农民工只能集中居住在房租低廉、流动人口集中的城市边缘区、老城区,形成一个自我隔离的孤岛,与主流社会脱节,处于非城非乡、进退失据的境地。

(四)矛盾斗争的心理

新生代农民工一旦进入城市新环境,乡村社会规范所具有的凝聚力失散,原有的自律性丧失,在城市陷入生活困境时,在职业技能低、经济收入差、无住房、受歧视、讨不到老婆等的连锁反应下,贫穷和光棍的结合,对城市社会的冲击将是巨大的。并且由于信息网络媒介的发展,他们也更容易被组织起来共同发出声音,社会矛盾更容易被扩大和激化。如果继续将他们排斥在体制外,将他们边缘化,漠视他们的物质、精神文化和民主政治需求,他们更容易产生怨恨心理,不利于社会治安和稳定。这值得我们警惕!

二、政府和社会需要采取的措施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的种种差异及面临的困境,对当下的城市管理政策提出了挑战。并且,这种挑战将日益变得清晰、紧迫。

(一)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

虽然被冠以“农民”两个字,实际上“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村、农民的关系已不是那么紧密,但户籍这堵墙,却如影相随,羁绊着他们融入城市,阻碍着他们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制约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的转型。所以,要破解“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民生难题,不妨先从户籍制度着手,赋予他们“新市民”的身份。实行以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人在哪里工作、生活,就在那里登记,就纳入当地的管理范畴,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为基础的户口登记制度,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实现户籍管理由静态化向动态化的转变。

(二)改革劳动就业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就业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将城市和农村劳动力视为一个整体,纳入城乡协调发展的共同政策框架下,采取一体化的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让农民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公开、公平的开展就业竞争。要创新农民培训转移机制,大力加强对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转移就业能力。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提供就业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三)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

当前,必须加强严格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和国家有关规定,推动各类企业同新生代农民工按照平等自愿、协商的原则,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严格实行《劳动合同法》及相关的带薪休假制度,保障外来民工休息休假权利,使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经营生活,交友恋爱。要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要依法保障农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

(四)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要转变管理理念,转变由过去主要面向和管理户籍人口,转变到同时面向和管理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让农民工参与到城市管理当中来,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度。农民工流入地政府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对进城农民工“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政策要求,完善对农民工保护的相关法规,出台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专门规定,加大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五)更多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要切实改进服务形式,让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真正走进农民工中间;文化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要积极扶持打工者文化团体,不要“让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了空话。

(六)积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区生活

要依托集中居住中心、居(村)综合活动室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公德、法制宣传、市民素质等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和吸纳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社区自治组织和各类学习型、服务型、文体型、公益志愿型等居民互助性的社区民间组织,使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融入社区生活和社区管理,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加速融入城市的大熔炉。

14.传媒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 篇十四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否能够顺利融入城市之中,直接关系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大众传媒作为舆论的载体和传播者,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着重探讨了大众传媒在农民工形象塑造、利益表达、媒介素养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与应承担的责任,并就大众传媒如何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大众传媒;城市融合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的是出生于20世纪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城镇就业但户籍仍在农村的80后、90后青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国外出农民工的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岁~30岁的占61.6%,也就是说,中国新生代农民工有1亿人左右[1]。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有较大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观念、生活经历、生活方式以及经济收入等方面。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生活环境非常熟悉,乡土观念日渐淡薄。其次,在生活经历上,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即使出生、成长在农村,但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学习,毕业后就前往城市打工,从事非农业的工作,对农业劳动不熟悉,吃苦耐劳性较差。最后,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和文化上与上一代农民工比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文化素质较高,从事的职业大多为第三产业,注重自身的发展,经常学习新知识,经济条件上与上一代相比有很大的改善,消费理念新颖。

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农民和工人的双重身份,又具有很多城市居民身上的特征和观念,对于融入城市极为迫切。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时面临的困境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包括精神、文化以及物质等方面。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调整,新生代农民工物质的融入正逐步得到解决,但文化和精神方面的融入还很艰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在雇佣方面,在招聘会上经常能发现,“本职位需要城市户口”的招聘要求。在职业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农民工监察调查报告》中指出,外出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零售业、建筑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等五大行业。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占总人数的39%,建筑业占17.3%,服务业占11.8%,住宿餐饮业和零售业各占7.8%[2]。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农民工大多数都是生活在城市的底层,干着累、脏、收入低的工作。

但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接受了较高的教育,他们期望以主人翁的心态来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和政治表达,如我们可以经常发现在微博、飞信和贴吧上有不少农民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争取权利,比如近期有新生代农民工在新浪微博上发布新闻联播式讨薪视频,就是使用新颖的有创意的方式来争取自己的权益。可以说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具有了公民的权利意识,他们渴望融入城市,渴望社会能够关注他们这一群体。但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意识觉醒的同时,大众传媒并没有太多地关注、满足农民工的这一要求,忽视了他们的媒介需求和媒介权利。

首先,我国目前仍然实行的是二元户籍制度,就是把户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分别对住户和人口进行管理的制度,其主要内容是掌握人口和控制住户的自由迁徙以便于管理,是为配合当时经济发展战略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区隔式集中人力资源投资于配置的模式[3]。这项制度严重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主要体现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方式主要是工棚与单位宿舍,居住条件与城市居民差距较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这些保障房只适用于拥有本城镇居民常住户口,住房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关心的首要问题。另外户籍制度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最低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主要适用于拥有城市户口的居民,而新生代农民工被排除在外。

其次,大众传媒对农民工包括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存在着污名化现象。涉及农民工的报道大多是负面信息,经常报道农民工包括新生代农民工暴力讨薪以及他们生活的困乏和单调,以打扑克的方式来打发时间的刻板印象。

再次,农民工的媒介权利存在缺失。尤其是在进入数字化时代后,媒体的.频道和频率越来越专业化和有针对性,有女性频道、游戏频道、足球频道等,但并没有针对农民工群体的频道和频率。政府虽然开办了一些针对农民工的网站,但这些网站对农民工的吸引力仍不够。

最后,农民工在对媒介的态度上存在矛盾心理,对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既存有质疑但又缺乏其他获取信息的渠道,对于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缺乏理性的认识。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利用网络只是为了寻求感情的宣泄和娱乐,不能合理地使用媒介,对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缺乏理性的对待,很难从中获取有益的信息。

大众传媒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中的角色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崛起,如何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已经成为城市管理者的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社会转型发展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温总理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指出,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样的待遇[4]。毋庸讳言,这个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各方面的齐心协力,而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瞭望者,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和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5.“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路 篇十五

对于那些没有工作的人来说,能谋到一份工作固然十分重要。但有些时候,自己创业比打工更有“钱途”。

在浙江平湖,就活跃着许多默默无闻却勇于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这些年轻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在创业和就业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洗头洗出新天地

在平湖曹桥街道集镇上的一家理发室里,身材娇小的农村姑娘王喜燕正在为一名女客人做卷发,另一名客人正在“蒸头”,还有3名客人在边上排队等候。

生意如此红火,令小王很欣喜。3年前刚来到集镇打工时,她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农村姑娘。每天从早晨到晚上九、十点钟。她不停地为客人洗头、卷发。因长期接触化学品。她的手常常干裂。疼痛不已;又因为功夫不到家常受到顾客的挑别。可小王硬是咬着牙坚持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里。她没有浪费时间。在洗头的同时,她“偷偷”地学习师傅为客人做造型时的手法、动作和技巧,终于渐渐摸到了门道,掌握了做发型的技能。

2008年1月,小王的师傅想转让店面,已积累了不少美发经验的小王拿出3万元。把店面接了下来。当上老板的王喜燕更辛苦了,无论遇到多么挑剔的顾客,她都坚持以最好的态度对待他们。这一年多下来,徒弟已收了2名,一些原本百般挑别的顾客现在成了小王的主顾,其中不少还成了她的好朋友,许多人情愿等一下午也要小王亲手给自己做发型。

猪舍里圆了财富梦

与许多一心想往外跑的年轻人不同,毛祥根在自家的养猪场里一干就是7年。从2002年开始,中专毕业的毛祥根放弃打工,回家担负起自家5头母猪、50头肉猪和仔猪的喂养及打扫猪舍的重任。忙碌时,他甚至还帮着给猪接生。两年后,他家的养猪场规模已经扩大到15头母猪、100头肉猪和300头仔猪。养猪是个辛苦活,从早忙到晚。基本上没有时间玩,有时半夜里还要为难产的母猪接生,搞得一身血污是常事。这些年来,毛祥根阅读了大量有关养猪方面的书籍和杂志,还常常和一些有经验的老兽医交流,学到了不少知识。渐渐地,小毛成了半个兽医,许多猪的常见病他都能自行诊治,还学到了科学养猪的技术。

现在,小毛计划着要养1000头肉猪,把生猪销售到上海等省外城市,让更多的城市居民吃上他家产的放心肉。

网店体验新生活

小徐和小孙是好朋友,他们有一个共同爱好,就是有空都喜欢上网、聊天,一次偶然机会看到网上购买衣服的信息,两人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发现网上买卖很热闹,便萌发了在网上开家服装店的想法。

2009年上半年,经家里人同意,两人选择了加盟店方式开设了网店。虽然刚开始成交量不大,但客流量却不少。为了确保客户流量,两人分工明确,一人负责网上接单看店,一人负责进货出货,无论如何也要保证有人接生意,有人送货上门,让老顾客始终有安全感,让新顾客源源不断。果然,经过半年多的时间,他们的网店生意越来越兴旺,日卖出衣服20余件,还招聘了五六位服装缝纫工。

打工打出创业路

黄祥生是安徽舒城人,父亲因残疾干不了重活,一家四口的生活重担便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家境贫寒的他,中学没读完就辍学了。

2002年,黄祥生决定到外面闯一闯。春节刚过完。他怀揣500元打杂工挣来的血汗钱,踏上了南下的列车,在浙江平湖的一家五金塑料厂落下脚来。凭着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精神,黄祥生很快成为厂里的一名技术骨干,尽管每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六七百元,可他依然坚持着,不放弃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黄祥生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学会整套制作工艺,自己当老板。半年后,他把家乡的堂哥也叫来厂里,兄弟俩一块儿学技术。而且一学就是两年。黄祥生在心里盘算,他学到的造粒手艺,只是其中一道工序,但别的工序、原料自己还没有接触过。于是,每次去老板处取材料时,细心的他便借机到车间了解情况,时间长了,黄祥生便将造粒压模的一整套工序牢记在心。

后来,黄祥生拿所挣的工钱购买了两台造粒机,自己做老板,开始走上了创业路。

16.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与出路 篇十六

【摘要】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城乡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农民工开始涌入城市,90年代中后期涌入的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他们正在以其独有的特点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他们面临着社会制度,公众及自我认知等各个方面的困境与障碍。

【关键字】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城乡二元化;社会认知

在南方周末上有一篇题为《洪流——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的特别报道,时间为轴,以十七个生动而有代表性的农民工为线索,谱写了农民工的群像图,以及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组成的历史,它以翔实的材料,描写了农民工30年像洪流般迁徙流动的背景和特点。在农民工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渐渐从原有的农民工群体中独立出来,2010年,这些与乡土的联系愈加薄弱的青年一代,凭借着融入城市的迫切愿望,走上了我国的一号文件,如洪水猛兽般在国内掀起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浪潮。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 年之后出生的,在90年代外出到城市打工却不具有城市户口的青年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相比,他们呈现出了明显的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的“三高一低”的特征,其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务农经验、未来归属倾向、自我身份判断钧与第一代农民工有显著差异。亦农亦工,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新农村流动人口,不了解农村也不喜欢农村,渴望城市却不被城市接受,利益矛盾。由于农民工的大量涌入以及户籍制度造成的住房问题也使得农民工无法在城市扎根,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和差别歧视尤其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们向市民化的迈进。

三、新生代农民工婚恋问题。

作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年龄大多在18~25周岁之间,他们农村和城市的经历,传统和现代的观念均使其婚恋问题更加值得关注。在许传新所做的农民工与市民通婚意愿调查中我们发现,受城市生活体验的影响,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民工有同市民恋爱结婚的想法,60.74%的人表示如果能够通过婚姻解决户籍或长久居住,他们愿意牺牲爱情[1]。而由于市民对农民工的身份认知存在的诸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情况出现了城市的扎根和农村的归根的两难情况,刘淑华认为,其“两栖”的婚恋模式为以后的婚姻埋下了隐患,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四、农民工的居住地及社区存在认知差异。

城市对农民工持“经济接纳,社会拒入”的态度,新生代农民工虽然生活在城市,生活却处于低水平,长期受城市生活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都在发生改变,他们融入城市的愿望强烈,对农村的认识在日益减弱,而在城市中又遭受制度性的社会排斥,他们的社会认同就趋于“内卷式”的建构,既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难以回归农村社会,从而 形成了“游民化”的社会认同[2]以及钟摆两栖式的生活方式。

[1]贺飞.转型期青年农民工婚恋观念和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J].青年研究,2007,(04):42-49.版)2010年6月,第9卷第2期

[4]唐踔.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N].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月,第9卷第2期

[5]刘传江,徐建玲,等.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37-239.容纳性,应引导农民工向中小型城镇转移,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和城乡发 展一体化。

二、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建立统一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

应在政府部门的监督下,规范各企业的用工制度,劳资双方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将农民工纳入企业正式员工行列,工作期间及时为农民工缴相应的各类社会保险金(人身意外伤害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按时发放农民工工资,给予农民工“同工同酬”、“带薪休假”和“休息日”等一系列公平待遇[6]。

三、消除观念误区和心里歧视,引导社区居民与农民工群体正常交流,创造友好的交流环境。

社区及组织应对居民进行思想教育,纠正他们对于农民工脏乱差的认识误区,取消学校等的双轨制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和平等。城镇居民也应从自身出发,自觉与农民工建立正常的交往关系,在婚恋方面消除歧视心理。

四、新生代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积累市民化能力。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文化水平方面较传统观念上的农民工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不可否认其综合素质,信息量和思想观念较城市居民仍处于落后地位,他们应从自身抓起,积极参加再教育,有针对性的参加职业技

[4]唐踔.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N].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月,第9卷第2期

17.新生代农民工音乐生活调查问卷 篇十七

编号:

南京农民工音乐生活调查问卷

尊敬的朋友: 您好:

非常感谢您能参加本次问卷调查。当您接过这份问卷时,请接受我们最诚挚的问候!我们是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11级音乐编导专业的学生,为深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音乐生活的状况,我们特开展此次调查。本调查完全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回答的问题没有对错之分,您只要根据平时的想法和做法回答就可以了。您提供的信息会被严格保密,调查的结果只用作学术研究,请您放心填答每一道题目。对于您的大力合作,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祝您工作顺利,生活快乐!

谢谢您的合作。

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11级音乐编导与策划课题小组

1、您的性别:________ A、男B、女

2、您的年龄: ________

A、18一28周岁B、28一38周岁 C、38一48周岁D、48周岁以上

3、您所从事的行业________

A、工厂工人B、环卫保洁工C、家政D、建筑

E、交通运输、仓储及快递 F、批发和零售业G、住宿和餐饮业H、打零工I、其他________

4、您的平均月收入有多少_______

A、800以下B、800-1600C、1600-2400D、2400-3200 E、3200-4000F、4000-5000G、5000以上

5、您的受教育程度

A、小学及以下B、初中C、高中D、中专(或中技、职高)E、大专(或高职)F、大学本科及以上

6、你喜欢的音乐类型?________(可以多选)

A、中国香港流行音乐 B、中国大陆流行音乐C、影视音乐D、西方流行音乐E、西方古典音乐F、中华民族音乐G、世界民族音乐

7、您是否有边听音乐边工作的习惯?________ A、有B、没有

8、您会在音乐上花钱吗?________ A、会B、不会

9、您平均每天多少时间在做跟音乐有关的事情: ________ A、10分钟B、半个小时C、1个小时D、2个小时

10、您听音乐的动机是什么?________(可以多选)

A、娱乐消遣B、消磨时间C、艺术享受D、获得音乐资讯 E、获得音乐知识 F、做其他事的背景 G、其他

11、您主要通过什么方式听音乐?________(可以多选)A、演唱会、音乐会B、购买专辑C、公共场所播放

D、去KTV等音乐娱乐活动E、广场类音乐活动 F、其它________

12、您通过什么方式获取音乐讯息的?________

A、网络搜索B、音乐电视C、报纸杂志D、朋友推荐E、某些公共场合听过F、手机彩铃

13、您欣赏音乐的主要工具: ________

A、CD机B、电脑播放C、MP3播放器D、手机

5、其他________

14、您认为好音乐的标准是什么?________

A、歌词优美B、旋律动听C、风格独特D、传唱度广的

15、您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去进行音乐活动 ________ A、工作枯燥的时候B、工作顺利的时候 C、不受任何情况所限制D、其他________

16、列举几个你所熟知的音乐歌曲的名字?

上一篇:神舟十二号的作文下一篇:初二抒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