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基础教育教材网(精选2篇)
1.北师版基础教育教材网 篇一
人教版五年级文学常识
五上:
1、林海音:《窃读记》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文中涉及的人物:季羡林,文学翻译家、学者。文中涉及的书目:《三国演义》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作者罗贯中;《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三侠五义》、《施公案》、《彭公案》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古文观止》代表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是学习文言散文的入门读物。
3、叶文玲:《我的“长生果”》。
4、陈慧瑛:《梅花魂》,出版《归来的啼鹃》、《月是故乡明》。
5、琦君,原名潘希真:《桂花雨》。
6、布封[法国]:著名博物学家、作家,《松鼠》。巨著《自然史》。
7、许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生》。
8、冯骥才:《珍珠鸟》。
9、梁晓声:《慈母情深》。短篇小说《父亲》,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长篇小说《雪城》、《年轮》。
10、巴德·舒尔伯格[美国]:《“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11、毕淑敏:《学会看病》。
12、毛泽东:《七律·长征》。
五下:
1、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草原》。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龙须沟》、《茶馆》。
2、袁鹰:《白杨》,《丁丁游历北京城》。
3、林海音:《冬阳·童年·骆驼队》,选自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
4、萧红:《祖父的园子》,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5、费奥多罗夫[俄国]:《童年的发现》。
6、刘义庆[南朝]:文学家,《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
7、《晏子使楚》:选自林汉达的《春秋故事》
8、魏巍:《再见了,亲人》,选自《谁是最可爱的人》,还著有《依依惜别的深情》、《战士和祖国》。
9、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将相和》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10、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草船借箭》选自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11、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景阳冈》选自长篇小说《水浒传》。
12、吴承恩[明代]:小说家,《猴王出世》选自长篇神化小说《西游记》。
13、徐光耀:《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选自《小兵张嘎》。
14、吴敬梓[清代]:《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作。
15、曹雪芹[清代]:小说家、诗人、画家,《“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
16、冯骥才:《刷子李》,选自《俗世奇人》。
17、马克·吐温[美国]:著名作家,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金钱的魔力》,选自短篇小说《百万英镑》;还有写景散文《威尼斯的小艇》。
18、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北师大版教材作家作品简介
安徒生(丹麦)-----《丑小鸭》
《掩耳盗铃》由吕不韦命其宾客编纂。出自《吕氏春秋 • 自知 》 许地山----《落花生》 列夫·托尔斯泰----《跳水》 闻一多------《七子之歌》
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
林海音----《迟到》 《窃读记》 《冬阳·童年·骆驼队》 契诃夫(俄国)-----《凡卡》 泰戈尔(印度)----《新月集》 吴承恩——《美猴王》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穷人》 蒲松龄——《崂山道士》 王尔德——《快乐王子》
叶圣陶:《小小的船》、《瀑布》、《风》、《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老舍:《老北京的春节》 《月牙儿》、《草原》、《趵突泉》 《养花》 巴金:《给家乡孩子的信》 《家》 《海上日出》 《索桥的故事》
韩非子:《滥竽充数》――《韩非子·内储说上》 《郑人买履》――《韩非子》 冰心:《雨后》 《一只小鸟》 《忆读书》 《山中杂记》 艾青:《下雪的早晨》《太阳的话》
冯骥才:《珍珠鸟》 《挑山工》《献你一束花》
北师版五年级上下册名言
一、话语
1.此时无声胜有声。2.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4.良言一句三东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五、规则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2.只有按照正当的法规生活的人,才不同于动物。-[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九、太阳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
2.东边日出西边雨,倒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
十、路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古代格言 2.条条大路通罗马。-欧洲谚语
3.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十一、快与慢
1.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2.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明)胡居仁
十二、回归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东晋)陶渊明
2.一个没有祖国的人,象一个没家的孩子,永远都是孤独的。
-[新加坡]尤今
2.北师版基础教育教材网 篇二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方法是由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数码相机+白板交互”是本课设计中的一个亮点,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 拍摄角, 借助电子白板出示拍摄实物画角, 最后借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中角的非本质属性, 抽象出数学意义上的角, 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 通过“物, 形”的分离, 帮助学生建立起角的概念, 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教材分析
《认识角》是北师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 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段传统的几何教学内容, 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形体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为日后深入学习角的含义、角的分类、度量角的大小,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体验活动初步认识角,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感悟角有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数码相机+电子白板”, 通过观察、拍摄、体验等活动, 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学环境与准备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 一些实物或图形、数码相机。
教学过程
1.寻找素材, 认识角
(1) 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 你们认识角吗?我们的周围有角吗? (播放一段“我们的校园”视频, DV拍摄时要突出:教室门窗上的角、课桌上的角、房屋建筑上的角, 国旗上的角, 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喜欢我们的校园吗?说说你看到了哪些地方有角。
生:国旗上有角;三角板上面有角;我们的课桌上有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关于角你们都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是角 (板书课题) 。
(2) 联系实际, 找角, 拍摄角
师:在我们这个教室里, 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 你能找到吗? (课前教师布置教室)
小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室内找角, 用数码相机或手机拍摄角。 (可借助手机的微信功能直接传输图片)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到生活中寻找素材, 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2.初步感知, 探究角的特点
(1) 展示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我们小组找到钟面上的角。
师:你能指给大家看一看吗?
明确:指导学生指角的时候, 不光要指出它的顶点, 还要指出它的两条直直的线。会用电子白板笔画出实物中的角。
设计意图:通过各小组展示汇报, 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另外, 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注意知识的渗透, 为学生继续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铺垫。
(2) 探究
师 (利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图片, 留下学生画的角的图形) :仔细观察, 这些被我们称为角的图形, 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小组合作探究, 汇报。
师:这个尖尖的点, 在数学上称为角的顶点。这两条线叫角的边。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教师引导观察:每个角都是这样的吗?然后师生一起在角上找边。
师: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 被我们称为角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互动式的教学, 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了解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达到目标、过程、结论的递进。
(3) 练习
师:判断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 为什么?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角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图形吗?
学生先自己试着说一说, 再说给组内同学听。
师:同学们借助实物会画角, 那么你能把它的样子画在纸上吗?画之前, 老师想问问大家, 需要什么工具?另外, 在画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尝试画角, 教师利用实物展台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
3.动手操作辨别角
(1) 游戏:找一找
师:同学们手中的一个角, 是老师从这个长方形中剪下来的, 请同学们找一找是哪个角 (教师展示已经减掉一角的长方形) 。能不能用一个动作告诉大家你找对了?
教师借助投影的展示, 让学生到讲台前用语言和行动说明找它的理由。学生交流, 互动。
师:都是从长方形剪下来的这个角, 你找到的角和同桌这个角的边一样长吗? (学生回答) 被同学们找到的这个角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直角, 比直角小的角称锐角, 比直角大的角称钝角。
师生共同感悟角是有大小的。
(2) 巩固练习
教师展示学生在教室内拍摄角的图片。学生判断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教师指导学生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
师:在同学们判断的过程中, 角的方向和位置都有了变化, 那么它还是角吗?
(3) 感受角有大小
师:你能将手中的角变大或变小吗? (师生互动) 通过我们的尝试, 你发现了什么? (生:角是有大有小的。)
4.巩固拓展应用角
师:你们能用角的大小知识来说说你会选哪个滑梯来玩吗? (如右上图)
学生讨论, 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练习, 使学生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开放性。这样的设计, 不仅巩固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而且又突破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5.欣赏
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感受角的魅力。
6.课后拓展
利用平面图形“角”设计图案。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中, 我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通过数学教学活动, 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在课堂上, 力争给每位学生创造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 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另外, 巧妙地利用数码相机和电子白板, 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 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 就在自己身边,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课后借助“画图”工具让学生利用“角”设计图案, 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和生活中实物之间内在的联系, 为今后学习图案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点评
我认为, 王征老师的课有以下两个特点值得称赞:
这是一节具有生成性教学特征的数学课。从整合 (融合) 的亮点看, 王征老师让学生使用数码相机去拍照, 学生用镜头寻找自己眼中的角, 然后用电子白板来呈现并逐步抽象。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生成性目标产生,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去伪存真, 逐渐构建角的概念。教师在关注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中关注教学事件。
能够践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教学设计的六个环节中能够清晰看到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学习积极性。学生能够自己去寻找“角”、发现“角”、描述“角”、辨析“角”和应用“角”。
在教学设计中有这样几点值得商榷:
一些机械性的问题可以重新设计。例如, “同学们, 你们认识角吗?我们的周围有角吗?”这一问题。学生通常会机械性、习惯性地回答:“认识, 有。” (这种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时常会看到) 这里学生缺少了适度的思考。建议去掉这个问题,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建议在“情境引入”后增加“用纸折角”的数学活动。“我听见了就忘记了, 我看见了就记住了, 我做了就理解了。”学生在“用纸折角”的实践活动中折一折角、比一比角、用“角尖儿”触碰手指, 将来就会形象直观地表征角的概念。
【北师版基础教育教材网】推荐阅读:
北师版一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点09-15
宁波市基础教育教研网10-06
北师大网网络教育VB程序设计一(答案)09-30
高中数学第一章推理与证明2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材基础北师大选修2-2讲解06-09
盘县教育局办公网07-13
安溪教育局网人事公布10-07
民兵政治教育教材免费09-23
海南省继续教育学分网09-07
天车安全教育培训教材10-27
石家庄桥西区教育局网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