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文明创建的意见和建议(精选12篇)
1.关于社区文明创建的意见和建议 篇一
和
硕
县
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指导委员会
文 件
和文明委„2010‟4号
关于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深入开展,充分发挥各级文明单位的联动作用,调动各级文明单位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文明共建、文明共促的良好社会风气,经研究,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各级文明单位为基础,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壮大志愿者队伍,使更多的志愿者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始终把公益性放在首位,充分体现无偿、利他的基本要求;坚持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有针对性地设计项目、开展活动,做到量力而行、务求实效;坚持志愿服务与实现个人发展相统一,让人们在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坚持自愿参与和社会倡导相结合,既尊重人们的服务意愿,鼓励公民自主参与,又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不断扩大志愿服务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坚持社会化运行模式,把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组织动员起来,各负其责、各展所长,齐抓共管、整体联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生动局面。开展志愿者行动,坚持“自愿参加、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持之以恒”的原则。
三、主要内容
1、开展扶老助残帮困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居民志愿者采取结对帮扶等方式,为孤寡老人、残疾人、贫困家庭等群体提供生活救助、情感陪护、爱心捐赠等服务。倡导老年人开展互帮互助志愿服务活动,由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帮助和照顾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实施“空巢老人关爱行动”和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接力计划,积极为孤老残障家庭排忧解难。
2、开展便民利民社区志愿服务。广泛发动居民志愿者利用自身一技之长,在社区内提供家电维修、法律咨询等义务服务。依托市民学校、家长学校、社区中心等阵地,为企业下岗职工、未就业大学生等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配合县有关部门和窗口行业(单位),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青年文明号便民万家行”等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采取结对帮扶的办法,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和留守儿童提供生活救助和照料服务。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窗口行业要成立志愿服务队,组织干部职工发挥职业技能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便民服务和延伸服务。
3、开展文明礼仪志愿服务。组织社区志愿者深入基层进行宣讲,推动文明礼仪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积极参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迎国庆学礼仪活动,树立注重礼仪、热情友善、文明礼貌的良好风尚。
4、开展维护公共环境秩序和城乡环境志愿服务。组织社区志愿者积极参加普及环保知识、清洁环境卫生和植绿护绿志愿服务,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设整洁优美的城乡环境。组织居民志愿者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到社区楼院、公共场所等部位,清除卫生死角,整治“脏乱差”现象。广泛开展节能减排、植树护绿、认养绿地等各类主题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绿色家园意识。聘请“五老”人员担任社区文化环境义务监督员,参与网吧、校园周边环境等监督。
5、开展应急救助志愿服务。组织有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背景的志愿者深入城乡基层,普及防灾避险、急救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人们自救互助的意识和能力。
6、开展文化进社区志愿服务。充分利用广场、社区文化中心等阵地,广泛运用群众文艺形式传唱道德模范等身边好人,引导志愿者到社区担任文化辅导员,组织群众学唱红色经典,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组织有文艺专长的居民社区志愿者担任义务文化辅导员,通过票友会、秧歌队、小乐团、曲艺沙龙等群众文艺社团,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活跃社区居民精神生活。
7、开展普及文明风尚志愿服务。通过专家培训示范、居民自我宣讲等形式,推动文明礼仪知识进小区、进楼院、进家庭。招募“文明督查员”和组建文明劝导队,纠正小区中乱晾晒、乱停放车辆等不文明现象,引导居民从自身文明细节做起。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养好习惯”等活动,让孩子们动员家长和邻里克服生活陋习,提升文明素质。
8、开展创建平安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社区治安志愿服务,协助做好治安防范工作。组织居民志愿者参加“文明交通巡查队”、“义务治安巡查队”和“义务消防队”,开展治安巡查、禁赌禁毒、防火防盗以及交通、卫生、用电安全隐患排查等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党员、律师等社区居民担任义务调解员,配合社委会参与居民民事调解。
四、工作步骤
本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区域为全县城乡社区,活动时间为2010年6月至10月,分为三个阶段:
1、前期阶段。6月中旬至8月上旬,主要工作任务为健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工作机制,完善社区志愿者注册系统信息。各级文明单位按照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干部职工人数12%注册,自治州、县级文明单位干部职工人数10%注册。其中自治区级文明单位6月25日前注册工作完成。
2、中期阶段。8月中旬至10月上旬,全县各级社区志愿者组织围绕普及文明风尚、开展扶老助残帮困、便民利民、创建平安社区、维护公共环境、社区文化、志愿精神宣传等内容,有组织地在城乡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
3、后期阶段。10月中下旬,总结、交流、巩固全县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成果。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领导体制。各级文明单位要把深入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推动社区志愿服务机制化、常态化。在县文明委的领导下,成立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协调小组,负责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总体规划和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各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2、广泛发动群众,整合社会资源。各社区及各级文明单位要加强统筹,把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采取有力措施,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迅速兴起活动热潮。文明单位、要带头在活动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文明礼仪、公共秩序、社会服务、城乡环境等领域开展服务,为和硕营造喜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3、建立健全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要建立完善社区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和社区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切实做好具体任务的摸底,做好社区志愿服务的登记。从社区志愿服务的需要出发,广泛招募、合理使用。要把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创建文明单位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定期评选表彰优秀社区志愿者和优秀社区志愿者组织并 积极向全县推荐优秀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志愿者组织。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影响力。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展现社区志愿者的良好风貌和高尚情操。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大众传媒的作用,普及社区志愿服务知识,宣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和社区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形成舆论强势,广泛开展公益广告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进展情况和社区志愿者的感人事迹,使社区志愿服务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生活方式。
和硕县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指导委员会
2010年6月18日
2.关于社区文明创建的意见和建议 篇二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和当前现状
舒城县的农业机械应用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 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完善和稳定, 农业机械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大的变革。投资主体由国家、集体投资到农民自己出钱;经营方式由国家、集体二者经营为个人经营;农机投入市场由国家统一分配转为农民择优购买;机型由单一到多样, 向新型、小型、适用型方向发展;农机作业种类由机耕、排灌、粮油加工、短途运输逐步向机收、机播、机脱、名优茶加工、木竹加工、山特产品加工等全方位、多层次发展。以“山上建基地, 山下搞加工, 山外联市场”的山区农机化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各类农副山特产品加工机械, 以提高我县各类农副产品机械化加工水平以及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使山区农机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随着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日益增强, 进一步拓展了农机化内涵和外延。当前, 我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变了山区传统农业的粮食单一生产模式, 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 (名优茶、菌药、山核桃、竹制品) 等方面发展, 初步形成农机农艺融为一体的生产经营模式。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期盼日渐提高, 渴望能有更多的多样型机具适宜山区作业。
二、影响山区农机化发展因素分析
1.基础设施跟不上农机化发展的步伐。
随着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增多, 农机作业项目、范围和覆盖面越来越大, 我们感觉到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远远滞后于当前农机化的发展, 如山区集中连片的小田块的土地平整由于受地块规模限制, 很多地方无法实施机械作业;现有的大部分机耕道路都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 无法满足现有农业机械的作业需求;机库棚建设远远跟不上农机化的发展需求, 大部分农业机械在农闲时都是露天或临时停放在农户的空闲房屋里;县级农机管理、推广机构力量薄弱, 尤其是监理装备配置不到位, 基本工资都无法保证。
2.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较少, 规模不大, 覆盖面不宽。
现有的服务组织总量小, 大多数规模不大, 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到目前, 全县农机合作社只有27家, 农机种粮、茶叶加工等大户596家, 拥有作业机具5313台套, 无论从数量还是服务项目和经营形式上都不能满足当前的农业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山区自然条件差, 很多的农机具不能到达作业场所, 适宜于山区的那种既灵便轻巧、质量可靠又容易操作、性能优良的农机具的类型、数量偏少;二是农机维修网点的发展不够均衡。大多网点设在经济相对发达地段, 但由于维修人员知识老化、年龄偏大, 缺乏对农机新机具维修技术知识, 平时仅仅从事常用农业机械的局部性换件修理、一般性故障维修, 维修网点维修设施差, 大多数设在简易棚内, 检测手段落后, 无法保证维修质量;三是由于山区地块小, 布局分散, 农业机械使用效率低, 作业时间短, 加大了转场困难和高油耗费用。加之油料涨价快, 购买难, 山区农机用油没有国家补助, 积极性不高;四是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影响, 人均收入水平不高, 购买力差, 面对上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新型农机具, 只能是望机兴叹等等, 严重影响了山区机械化发展和农机化服务组织建设。
3.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和覆盖面不够。
山区有广阔的山场资源, 除粮食生产外, 还有畜牧业、林果业、野生山珍等经济作物, 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当前农产品加工规模由初始阶段向中级阶段跨越, 一家一户小作坊的加工比较多。由农民创办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虽然不多, 但已初现端倪, 加工大户和龙头企业将会逐步取代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式加工。由于国家政策对山区农机化发展扶持政策力度不够, 农副产品加工资金投入少, 补贴机具覆盖面狭窄,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技术模式没有得到改进, 主要农作物加工关键环节机械化未得到解决, 适用山区的新型机具及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很难向更深层次发展。
三、促进山区农机化发展的意见及建议
结合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土地经营规模小、农机装备结构不够合理、农机安全隐患大、农机化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在新形势下, 为加快农机化的发展, 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 提出以下探索土地规模经营形式, 调整农业机械化发展布局, 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管理, 加大农机化的资金投入力度等一系列建议措施。
1.加大政策扶持。
进一步加大发展山区农机化的扶持力度, 建议出台山区农机购置补贴、机械化作业补贴有别于平原政策, 增加补助资金和项目, 追加山区机具购置补贴、作业补贴、农机库房等设施补贴和燃油等补贴, 降低机械化作业成本, 推进山区农机化快速发展。例如针对山区农民经济条件差、购买力不强的问题, 可以加大补助比例, 刺激农民购买力;针对山区农机作业耗油大、成本高的问题, 可以给山区农机用油一定的补贴;针对农机合作社发展难, 可以在政策扶持上给予较大的专款补贴;针对农副产品加工方面, 国家把其列入农业资源开发项目, 在支农资金投入、贴息贷款应优先给予重点支持, 在税收方面给予减免的优惠政策, 工商管理等业务部门给予提供绿色通道等等。建议当前应尽快出台一系列农机化发展配套措施和政策, 引导和保障山区农机化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进一步加大农机化新技术培训投入力度, 建立山区农机手培训投入机制 (培训场所、设施以及本部门下达的新型农民和阳光工程培训指标及验收机制等等) , 提高农机操作手的安全生产、机具保养与维护基础理论知识, 使更多的山区农机手尽快掌握新机具、新技术、新农艺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 让广大农民了解农机、认识农机、使用农机, 以适应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加大农机安全监理项目资金投入力度, 提升农机安全监理装备水平, 完善农机安全管理措施, 保障农机安全生产。
3.树立农机示范典型, 完善服务组织建设。
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建设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要组织形式, 是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攻方向。在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中, 我们一是要坚持“典型带动、示范引路、以点带面、分类指导”的原则, 引导农民按照自己的意愿, 结合本地实际, 组建各种类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二是大力扶持和发展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 完善农机化服务组织建设, 着力培育影响力大、带动示范性强的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 在措施上积极宣传、表彰和奖励, 树立示范典型, 增加社会影响面, 让这些先进人物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促进山区机械化迅速发展;三是要把农机大户与种田大户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良性产业链,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巨大作用, 实现粮食收入与农机经营收入都增加的目标。
4.积极推进农机农艺融合, 农机企业联动模式。
广开思路, 积极推进农机农艺技术融合。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抓手, 结合山区特点, 有计划组织实施农机化试验、示范、推广项目, 采取有效措施, 大力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和引导工作, 通过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将一家一户分散的农民集中起来, 整合农机装备资源, 提高农业机械作业的科学化、规范化服务程度, 实现节本增效。加快推进农机企业联动模式, 积极引导农机生产企业深入山区实地考察, 研发山区农机化耕作、收获、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配套性、适用性的农业机械, 使山区农机化作业达到节本增效目的。加强农机流通企业搞好机具零配件供应和售后跟踪服务及安全监管工作, 保障农机化作业向着节本增效高新技术方向发展。
5.因势利导, 推进山区农机化有效发展。
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形式要求多样化, 大力推广适宜丘陵山区, 不受地块限制、体积小、成本低、使用简单方便、作业效率高、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一是加快丘陵地区微型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力度;二是以推广和使用耕整机作业为主导, 解决小田块及坡地耕作问题;三是加强与农艺部门协作, 大力推广机械化育插秧;四是推广引用板栗剥苞机、板栗剥壳机、竹制品加工机械以及灵芝、天麻、山核桃、油茶等一系列农产品深加工机械及技术。比如:板栗可做栗子粉、栗仁、板栗酱、板栗饮料、板栗冰淇淋等等。目前, 山区一些农特产品加工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 像毛竹做出的竹炭、竹纤维产品、竹家具、竹地板、竹工艺品等等也越来越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6.大力扶持农机维修网点建设, 提高农机维修覆盖面。
3.完善基层财政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篇三
关键词:基层财政;问题;建议
乡镇财政体制在我国财政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层财政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乡镇基层财政管理体制,帮助乡镇财政走出困境。本文以安徽省定远县为例,通过分析基层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浅见。
一、现行基层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财政事权和财权不对等。乡镇财权过小,事权过大,事权、财权不相适应,是导致乡镇财政收入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实行的分税制虽然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分配,但上级政府在下放事权时没有相应的财权保障,造成基层乡镇政府有事权无财权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政府的正常运转。
(二)乡镇财政实力小,财源缺乏。定远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财政弱县,全县人口96.3万, 2015年一般财政收入16亿元,其中乡镇3.5亿元。乡镇财政收入匮乏,乡镇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比重低,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改变,以农户为单位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为主,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在大多数乡镇仍不活跃。
(三)乡镇财政支出大,增长迅速。乡镇财政不仅要承担工资、运转经费,还要承担各项民生工程配套、社会保障、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维稳等方面的支出。“十一五”初,定远县乡镇支出1.21亿元,2014年底支出3. 63亿元,年增长75%。
(四)乡镇陈欠债务难以消化。由于乡镇财力拮据,财权、事权不对称,乡镇在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欠下了大量债务。虽然中央要求严格控制新增债务,逐步消化历史债务,但在现有财力下,大部分乡镇无力偿还。
(五)乡镇财政干部身份问题日益突出。随着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干部身份出现了双重性的特征,财政从业人员一部分属于公务员管理,另一部分属于事业单位人员,乡镇财政所属于聘用制事业单位人员,相同的工作性质待遇有了差别,挫伤了一部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六)财政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乡镇财政所存在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人员少、人员相当老化的现象。定远县有22个乡镇,财政所在职人员105人,承担着组织乡镇收入,统筹支出,惠民补助的审核、发放,乡镇民生工程资金的监管等职责。平时疲于奔命、超负荷工作,知识老化、学习培训“碎片化”,难以满足乡镇财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完善基层财政管理体制的建议
(一)完善财政投入机制支持经济发展。通过多种方式盘活乡镇各类资产,加强资金统筹、项目统筹、政策统筹。突出重点,优化支出结构支持实体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支持招商引资工作,培养财源,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二)逐步完善基层转移支付制度。依据公共服务均等化分配为重点,以保障性、激励性、定向性为原则,对一些财政收入不能满足基本支出的乡镇,根据综合考核确定转移支付额,对于做出贡献的乡镇采用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对于生态建设具有示范影响的乡镇给予转移支付倾斜,逐步均衡各基层区域间财政保障能力。
(三)深化改革提升财政管理水平。认真贯彻落实“新预算法”,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深化国库支付改革,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加强财政涉农资金监管,实现涉农资金乡镇财政监督全覆盖。建立完善乡村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职能。强化为民理财职能、资金监管职能、各项惠农政策落实职能,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作者单位:安徽省定远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4.关于社区文明创建的意见和建议 篇四
州民政局:
根据上级的安排,我局会同相关部门,深入到恰卜恰等乡镇社区居委会了解具体情况,对我县各社区管理能力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相关单位和社区居委会的情况介绍,调研组就调研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城镇社区管理能力问题的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妥否,请指正。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县现有14个城镇社区。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各方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各方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社会各界好评。但个别乡镇对社区建设投入不足,社区共建的氛围尚未形成。有的单位和部门对社区建设认识不足。有的单位和部门把社区共建的责任看成额外负担,或将支持社区建设看成暂助行为,社区工作人员上门落实有关工作时经常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与资源共享、事务共管、文明共建机制在认识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少部分社区居民参与不足。在主观上,居民缺乏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在客观上,居民的参与渠道还不畅通。
2、社区居委会是社区的核心,只有加强社区居委会的建设,才能保障社区的和谐平安建设。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制,大量农民进城,社区居委会工作发生着质的变化,承担着辖区内的综合协调和管理工作。目前,社区居委会在工作职能、经费和人员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工作任务繁重,职责不明。社区居委会是政府部门工作职责的延伸,由部门下达的文明创建、综合治理、城管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保险、妇女计生、文体教育等几十项社会性工作要在社区居委会得到落实。由于当前社区定位模糊,职责不明,社区居委会做了大量的政府管理工作,但他们的职权没有得到上级职能部门的授予和法律认可,使得工作缺乏力度,许多工作难以落实,存在 1
着领导关注、基层期盼、中间受阻的状况。二是经费困难,办公条件差。我县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及人员工资偏低,财政每年仅下拔2.3万元工作经费,社区居委会经费严重不足,基本上靠的是单位和社会资助过日子。有12个社区均不足十几平方米的借租房内办公。办公拥挤,图书室、活动室、服务中心等场所无法安排,党员、居民大会无地方召开。三是工作人员不足,待遇偏低。乡镇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一般在3-7人,专职人员少。居委会工作人员工资标准,每月仅1200(含三金)元,党组织、居委会主要负责人每月职务津贴为200元。养老、社保等问题得不到解决。
3、城镇社区属于社区居委会管辖内的广大地域,包含住宅小区(楼栋)和以街道商店形成的地缘小区。我县目前的社区建设经常指社区居委会的建设,是一种狭义的社区建设,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没有得到很好的延伸,社区建设仍处于低水平状态。一是住宅小区(楼栋)未完善社区服务机构,管理水平低。县城现有的机关住宅小区和居民住宅小区(楼栋),在管理上仅限于小区的物业管理,而其他诸如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妇女计生、社会救助、纠纷调解等居民普遍关心的事项却无人管理。物业管理的水平也比较低,特别是居民住宅小区,没有配备保安人员和专门的物业管理人员,居民没有一个安全、卫生的良好环境。二是以街道商店形成的地缘小区管理较差。由于地缘小区的开放性和不集中性,社会关系更为复杂,社区管理难度加大,特别是城镇卫生管理未延伸到的地方,卫生问题更为突出。如城西大片居民散户区,卫生无人管理,经常出现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现象,居民意见较大。
4、近年来,我县以构建和谐平安社区为目标,围绕平安社区的创建做了大量工作,取的了些成效。但由于不稳定因素增多,社区治安形势仍然严峻。一是因征地拆迁、医患纠纷、劳资纠纷、环境污染等因素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大量出现,由此引发的群众信访、上访数量不断上升,日益成为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在上访人员中,城镇居民占60%以上。二是社会流动性增强,流动人口作案和流窜式作案案件有所增加。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社会流动性增强,人口大量向城镇聚集。我县县城常住人口3万余人,实有人口4万余人,有的虽然在县城
买了房,但户口仍在农村,给户籍管理带来不便。由于贫富不均,素质不一,部分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就业能力不高的外来人员铤而走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三是犯罪手段呈现多样性,新型犯罪不断涌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犯罪手段智能化、专业化、现代化趋势明显,新型犯罪不断涌现,给“和谐平安社区”建设和群众安全感带来严重影响。
5、社区服务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是社区工作的根本目的。近年来,我县加大县城整治力度,社区环境明显改变,社区秧歌队、腰鼓队、健身操队等群众性文化团体,丰富了居民生活,营造了和谐氛围。但总体来说,我县社区服务水平较低,范围较小。一是服务机构发挥作用有限。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社区服务站和志愿者协会开展活动少,发挥作用有限。二是社区服务范围不宽。社区居委会提供的多数是行政性服务,而群众需求迫切的公共性服务却提供较少。三是社区服务环境较差,环境保护管理机制还不健全。社区内小餐馆、小旅馆、小网吧、麻将馆等小行业管理不到位,特别是麻将馆,居民意见较大。
二、对策建议
1、加强对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运行机制。乡镇要把社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不断加大对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进一步完善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社区建设的重大事项,解决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影响力。通过新闻媒体、开辟专栏等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宣传社区工作意义,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增强干部群众构建和谐社区的意识,让和谐社区建设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密切部门协作,形成社区共建合力。社区内的单位和部门要依照“属地管理、部门负责”的原则,主动参与社区的共驻共建,对本单位内部及周边地区的安全、卫生等工作要积极支持配合。有条件的单位要将后勤服务设施向社区开放或与社区联办,与社区形成资源共享、事务共管、文明共建的机制。
4、建立便捷社区参与机制,构建居民的参与和交流平台。在社区中建立和完善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等制度,成立社区志愿者协会、服务队,通过这些组织加强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与沟通,赢得居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逐步健全和落实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制度,拓宽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渠道和途径。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单位”、“安全文明社区”、“文明楼院”、“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有效地调动社区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营造社区共建的浓厚氛围。
5、明确职责,增强工作感召力。政府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社区工作职责,结合新形势新情况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做好“自治组织”与“政府延伸”的有机统一。部门工作进社区要依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在下达有关工作的同时,在工作力量和必需的经费上给予支持,将社区建设的有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实施财政保障,确保社区居委会的正常运转和人员工资的按期足额发放。建议县财政按县城社区居委会每年每个居委会5万元工作经费的标准列入预算,以后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逐年提高。
7、配强人员,加强社区居委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建议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根据管辖范围设5-9个岗位,即支部书记兼主任、计生妇女专干、劳动工会专干、民政综治专干、文书兼会计等。在确定人选时,应注重品德优良、乐于奉献的退伍军人、下岗失业、离退休人员。今后要逐步完善居民自治,创造条件实行居民直选。为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建议每个社区居委会拿出1-2个名额,依照招考“大学生村官”的模式,从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聘优秀人员到社区居委会工作。确保工作人员的生活补贴,落实相关福利待遇,按照有关文件精神,解决养老保险问题。
8、结合城镇开发,建设一批高标准城镇社区。一是住宅小区将社区管理和服务用房、社区文体活动场所纳入整体规划。新建住宅小区,要根据项目规模大小,配套建设社区管理服务用房。项目建设规模达到2万平方米的,开发建设单位按照住宅建设总面积2.5‰的比例预留社区管理和服务用房;项目建设规模在2万平方米以下的零星商住房产开发,必须提供3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用房,交给社区居委会无偿永久使用。
同时,要建设适量的文体活动场所。规划建设、国土、房管部门对不按规定配备社区管理和服务用房、建设文体活动场所的项目,不得为其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对目前已开发成形未预留社区管理和服务用房的,要参照标准划出部分房屋用于社区管理和服务用房,尽可能建设文体活动场所。二是高标准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新建住宅小区,一律实行封闭式管理,建立或引入高档次的物业管理机构,同时,建立与机构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在治安管理上,落实“人防、物防、技防”,确保社区的安全稳定。三是组建社区服务机构,完善配套服务。依托小区业主委员会,组建社区服务机构和志愿者协会,在社区内设党员服务、就业创业、困难救助、健康检查、家政服务、维稳综治等工作站。社区在社区居委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社区居委会对工作人员给予适当的生活补贴。有条件的住宅小区要开办幼儿园、小超市和移动、电信服务部,为社区居民提共多方位服务。
9、建立网络,加强社区居委会辖区的管理。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对辖区内的工作实行包片负责,每个住宅小区(楼栋)、地缘小区有专人联系,形成社区内的有效管理网络。工作人员要经常深入社区,了解社区情况,倾听居民呼声,既是包片社区的管理员,又是包片社区的信息员。使社区工作延伸到各个角落,消灭“盲点”地带,逐步提升社区建设水平。
10、抓力量整合,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网络。在社区内加强警务室建设,实现警务前移,增加群众安全感。建议驻社区民警兼任支部副书记或居委会副主任,平时工作以社区工作为主,做社区居民的贴心人。充分发挥以居委会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居民小组长为基础构建的治安信息网络作用,及时掌握各种基层信息;建立一支由社区民警和专兼职巡逻队员组成的常年巡逻队伍;建立健全由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干部职工和聘请的保安组成的单位内保机构队伍以及由离退休老党员、志愿者组成的义务楼院看护队伍,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网络作用。
11、抓跟踪服务,规范流动人口管理。社区警务室要以出租屋管理为龙头,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对出租房屋要进行全面的清理登记,建立台帐,进行电脑录入,实行动态跟踪管
理,定期进行走访,对流入人员及时登记,对流出人员及时注销,确保对流动人口管理到位。
12、拓展社区服务队伍,大力培育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壮大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特别是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建立起一支由专职、兼职和志愿者组成的素质较高的社区服务队伍,实行专业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共同协作的活动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快捷和周到的服务。
13、健全社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组织开展文明楼院创建活动,有效治理街巷路面和居民庭院的脏、乱、差现象,规范社区内小餐馆、小旅馆、小网吧、麻将馆等小行业的监督管理。加强对麻将馆的管理,禁止在麻将馆内进行赢利性赌博活动,限制营业时间,不准大声喧哗,不能影响居民正常生活。
14、强化社区保障措施,加大对辖区残困低保等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开展社区与困难群众之间、党员与困难群众之间“一助一” 结对帮扶活动;建立“爱心超市”,以社会捐助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积极动员社区单位和个人为社区弱势群体捐款捐物,开展爱心救助活动。
共和县民政局
5.关于公司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篇五
作为一个企业,除了追求必然的利润外,其他层次的追求有:
1、对外而言:形象品牌健康,品质有保证,信誉度高,价格有优势,交期迅速,服务好,对客户反映较快;
2、对内而言:分工明细,职责清晰,权力明确,管理有力,制度健全;部门之间协助与监管有序,有章可循,且能达到制约和权力的平衡。企业与员工的规划科学合理,共同进步,以公司为家,把工作当事业做。
针对本公司而言:
1、人才严重缺乏。缺少系统完整的操作体系和意识,本部门工作无法得到改进、完善和提高,仅仅提留在为做事而做事,而不知为何做事,如果做事,如何做好事,本人也欠缺这种能力。
2、权力无法有力的下放,职责不清晰,经常出现为他人做事,自己的事情却无法做好的情况,有功争功,偶尔出现问题无法追究,互相推委,害怕承担责任的情况。
3、部门之间配合较差,缺少有序的监管和控制。
4、有制度却无法真正有效的推行,没有形成重视,上上下下都有阻力。
5、人是第一生产力,公司应“以人为本”,员工的福利及一系列人性化的关怀并没得到体现。员工没有以公司为家,缺少适当的职业和发展规划,公司的企业文化非常薄弱。建议及措施:
1、采用多种招聘渠道的情况下,可以实行全员竞聘或空缺竞聘以对关键岗位进行填补。
倡导只要员工有能力、有自信,公司就提供给员工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对于岗位空缺实行针对性竞聘机制,由人力资源部组织牵头,从空缺岗位发文、报名、竞聘演讲、结果统计、任命通知发放等都公平、公正的进行,保证人才选拔的科学性。
2、正确用人,大胆授权,分工到位,职责明确。
为确保授权人不滥用职权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权利监督(目前公司有监事会),而不是给权不放权。
3、鼓励员工多提正确建议、预案,公司给以充分重视,对书面建议均有正式恢复,采用者,给予一定奖励,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公司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
4、希望公司可以开展些业余的活动促进员工的团队意识和积极心态,也可以部门内部进行联谊,增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
5、公司应增加和员工之间的互动,多听听她们的想法和建议,定期的做一些员工调查,认真的查看员工的心声,激发大家积极性,减轻工作压力。
我发现大家对调查问卷还是比较认可的,大家可以把自己平常不愿说的东西在调查问卷里面全部都写了出来,并且还能尽情发写自己的不满情绪,我希望公司能每隔一段时间能开展一次,听听公司员工心里的最真实想法。
6、成立制度建设小组,做出制度建设策划方案,明确制度制订、修订的流程、完成时间、主要负责人等,通过集中研讨、分期修订完善现有尚可用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新增为了适应企业以后发展需增加的制度,反复推敲意见一致后上报董事会审批,统一结册、下发、执行。包括员工手册,也很有必要修订下发执行,因为员工手册是员工的行为准则,让你知道在公司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员工在公司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7、完善员工福利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从细节着手,为员工着想,将关怀落到实处;加强对基础干部的培养,分化职能和分工,使管理能深入到基层。
8、培训,公司各种培训都很有必要,公司在鼓励员工自发学习的同时,提高员工自身素质,有条件可以为优秀人员提供外出学习培训成长福利。
当今社会民营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扩大,且介入的行业也在逐渐深入和扩展,它的发展终归受到一些隐性的制约和影响,诸如制度、政策、管理、品牌等方面有其先天之不足,与现有的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都不能相提并论,惟有用心在内部控制、价格、质量、成本、服务等方面下足工夫需求突破,才是制胜之道。而这些无不需要人才来推动、实现。
6.关于医改的一点建议和意见 篇六
医疗改革是世界性难题, 任何方案都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不可能一出台就解决所有问题,乡镇卫生医疗机构关于医改应着眼于大局和长远, 立足于现实和实际, 多一些实践。
乡镇卫生院及村级卫生室目前基本靠药品赚钱,在农村生活的居民,若有个头疼脑热,大都先到乡镇卫生院级村卫生室看看。量量血压、测测体温都不要钱,有时输液费忘带了,由于人比较熟也不计较。
目前,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政府基本没有投入或投入很少,要维持或想获利,基本靠药品赚钱。有不少卫生院实行医生开单提成制,医生的收入来自于看病的“开单”提成。
如何让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不再“卖药挣口粮”?
对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院,应出台好的措施不让其营利,要不然,虽然政府购买了站里的公共卫生服务,但群众还是得不到实惠,卫生院及卫生室还会绞尽脑汁“卖药”赚钱,开单提成现象仍然会存在,百姓看病仍难回归健康轨道。
建议1:合理补偿
假如政府先对卫生院级卫生室的先期投入按市场价进行评估,并进行合理补偿,乡镇卫生院级卫生室会很好地配合国家新医改的。希望政府采取收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让其承担社区公共卫生职能。如果新医改后统一配送药品确实低于目前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价格的话,它们这样的基层医疗机构将可能无利润,届时,他们将不得不自愿改制成公办社区医疗机构,吃“财政”饭。
建议2:总额限制
国家设立或购买公共服务时,应对乡镇卫生院级卫生室覆盖人口进行周密调查,分清服务人口的年龄比例,然后按年龄段人群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病情况,科学核定服务收益的最高限额,超出限额的部分要归公,收入总量低于限额的站,要适当奖励。
建议3:免费医疗
印度经济不发达,人口众多,人家能为国民实行免费医疗服务,就连暂居印度的外国人看病都免费,中国怎么就不能免费呢?他建议,国家应根据人口统一规划,足额投入,设立公办卫生服务机构,为国民提供免费医疗待遇。
按照“新医改方案”,基层卫生院及卫生室用药,必须是国家统一配送的基本目录药品。
建议4:做好调查
要保证国家配送的药品价格低于市场,招标前,药品招标管理部门需行深入调研,确定基本用药目录价格,引入市场竞争,公开招标。
建议5:基准药价
根据医药企业的零售报价和该药品的日用量,计算出患者一天内需要花的钱,参照当地居民多年临床用药的疗效,选择一种疗效好价格又低的药品,将其价格确定为该类药品的基准价。然后实行招标采购,高于此药品价格的,剔除在基本用药范围之外;低于此药品价格的,纳入到社区基本用药目录中来。“千万不要搞成通过药品集中招标,药价降了,药品也被招死了。”
建议6:免费用药
免费向居民提供那些成本极低的日常用药,也是防止基层药价过高的不错手段。例如一些低成本的日常用药,政府不妨核定其成本后,规定让一两个药品生产企业免费生产,然后政府给予补贴。这些药免费发放给百姓,政府也花不了几个钱。
建议7:按需给药
给群众看病,破盒适量给药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可要求医生按居民患病的情况,打破药品包装,给出居民病好前需要的药量,比如,3天能好的病,绝对不开4天的药。
建议8:减少环节
要保证基层药品价格低于市场,最好取消药品配送管理机构等中间环节,或将药品管理机构人员纳入财政编制,配送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凡招标药品,可由配送人员或由医药企业按招标价格免费送往社区,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医药成本。
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怎么保证?
有人说,新医改方案规划出的“蓝图”,给人一种回归“计划经济”的感觉,不少百姓担心医疗机构没有利益驱动后,医护人员的态度会变得比较生冷,医疗质量难以保证。
建议1:竞争上岗
政府一方面可派城市二级以上医院的全科医生定时到社区站坐诊、查访和巡回医疗,另一方面,在基层医疗机构用人方面,用政府规定的任务和居民满意度作为考核招聘人员的硬指标,满意的留下,不满意的辞退,从中选出适合的好医生。
建议2:医院互动
建议大医院专家教授应每星期至少一次轮流到基层坐诊和指导。卫生部门可将其指导结果,作为对专家考核、评优、晋升的依据和条件,让基层医疗机构和大医院真正互动起来。同时,基层医疗机构也要定期让人员到三级甲等医院进修、学习,不断提升水平。
建议3:医生签约
针对医生的服务态度问题,单纯地靠自觉不行,必须有必要的约束机制,有绩效考核办法,那才能保证医生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出台对医生满意度考核办法,留住好医生。
建议4:绩效考核
必须建立对医护人员的考核,对服务质量的考核,可以采用不记名抽查的方式,让居民给医护人员的服务打分,达到标准的,薪水照发;达不到标准的,薪水和职位将受到影响,这种奖罚分明的考核制度,有利于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对于目前推行的城镇居民医保,只有到大医院才能使用,在社区,城镇居民医保账户为零。对此许多群众想问,新医改以后,城镇居民医保卡是否仍为空。
建议:纳入医保
医保管理机构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进行考核,选择那些卫生服务能力符合标准的医疗机构,作为居民医保报销补偿单位,这样不但方便群众,也可降低居民使用的医保资金,同时还能平衡卫生资源,减轻大医院的诊治压力,将小病、常见病和慢性病患者留在社区。医院不应该市场化,医保应该是全民化(无论有没有工作都应该有医保),医保应适用社区小医院,并不是非得住院才享受医保。
看病难,看病贵最根本的原因是基层县级医疗职工工资待遇没有保障,解决好医疗职工工资待遇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
公平是目标, 效率是手段。在医改中实现公平,应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可能提高医疗服务的利用效率,但难以实现卫生服务的公平。政府负责举办的乡镇卫生院、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使其正常运转。政府应在规划、调控、准入、监管、筹资、基本服务提供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应公平配置卫生资源,公平的资源配置能带来公平的服务利用。在农村加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和不同保障制度之间资源配置差距。应注意公平与效率的均衡,在改革起步阶段注重公平,保障水平宁可低一些,但覆盖范围一定要广。随着经济的发展, 应把逐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举办的城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核定人员编制,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要明确收支范围和标准,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财务管理办法,并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
供给与需求
医改初始阶段的当务之急是为所有公民建立起医疗保障,增强他们的购买力。为此,应加快建立完善医保体系,本着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多方筹集资金,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城市,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在农村,加快推进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建设。力争实行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实行强制性的医疗保险。应保证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制定基本医疗服务的目录和收费标准,由公立医疗机构作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体,并按承担基本医疗服务的任务和项目得到政府的相应补助,改革过去按人头、床位的补助方式。应发挥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调节作用,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医疗保险经费随病人转移, 由独立第三方——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按项目、病种与医院实施财务结算,维持医疗保险基金不出险,并保持医疗供需的大致平衡。
预防与医疗
医改方案的设计应以防病为出发点。医疗保障的首要目标不应当是治病,应当是防病,应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通过预防工作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相应降低医疗费用开支。公共卫生支出应由国家承担。将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人员纳入国家公务员队伍, 公共卫生机构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由国家实行全额预算管理。检验检测等技术服务性机构应逐步分离出来,自负盈亏。应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向公民提供的预防接种等公共卫生服务应该免费。要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网络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全民健康教育。
医疗与药品
应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国家确定基本药物目录和品种,通过价格控制以及合理费用分担等手段,确保公众享有安全、有效、价廉的基本药物。要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药品经营与医院分开,切断药品生产经销机构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之间的经济联系。提高医疗技术和劳务服务的收费标准,同时规范医生的处方行为,打击商业贿赂。医疗保障支付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部分的药品费用,超出目录部分由经办机构、医院和个人合理分担,形成费用制约机制。要理顺药品生产流通体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对基本药品的采购制度,鼓励医生和患者使用基本药物。严格新药审批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准入,以支付制度的改革为核心,理顺医药价格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国有与多元
应按照“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区别不同性质的医疗机构,制定不同的政策,坚持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非公有医疗机构为补充,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应是国有国营的。由政府举办、管理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疾病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传染病防治机构和疾病应急救治机构,并免费向公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机构由国家举办,政府应在现有的国有医疗机构中确定非营利性的,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主,并起到保障基本需求、平抑医疗价格、引导合理竞争的作用,由政府包人员工资和基本建设费用。由政府负责依法和监管。
应大力加强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农村,健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人才培养,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政府应加大投入,提高卫生服务水平。要建立城市医院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整合现有卫生资源,逐步实现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由大医院承担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诊疗、教学和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方面的任务。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群众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应鼓励城市支援基层。制定政策,引导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
中医与西医
应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中医药发展。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将中医医疗服务纳入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发挥中医药在防治重大疾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筛选、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药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加快创新和发展。加强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开发中药宝库,发展现代中药产业。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既要着力培养高层次的中医药研究人才,又要通过中医带徒等方式,培养中医药适用型人才。
监管与搞活
7.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篇七
(二○一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推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与发展中,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受到严格保护的基础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
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和科技创新,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坚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既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约性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又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与鼓励基层探索相结合,持之以恒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经济、人口布局向均衡方向发展,陆海空间开发强度、城市空间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结构和空间布局明显优化。
———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能源消耗强度持续下降,资源产出率大幅提高,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 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全国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
———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关键制度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果。
二、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
(四)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健全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等配套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推进市县落实主体功能定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区域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布局必须符合主体功能定位。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项目实行差别化市场准入政策,明确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准入事项,明确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禁止和限制发展的产业。编制实施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加快推进国土综合整治。构建平衡适宜的城乡建设空间体系,适当增加生活空间、生态用地,保护和扩大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
(五)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认真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严格控制特大城市规模,增强中小城市承载能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尊重自然格局,依托现有山水脉络、气象条件等,合理布局城镇各类空间,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保护自然景观,传承历史文化,提倡城镇形态多样性,保持特色风貌,防止“千城一面”。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建成区人口密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从严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推动城镇化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严格新城、新区设立条件和程序。强化城镇化过程中的节能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提高城镇供排水、防涝、雨水收集利用、供热、供气、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所有县城和重点镇都要具备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提高建设、运行、管理水平。加强城乡规划“三区四线”(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绿线、蓝线、紫线和黄线)管理,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杜绝大拆大建。
(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县域村庄规划,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治理,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和改厕力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治理农业污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依托乡村生态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业。引导农民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植树护绿。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环境整治和民风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创建。
(七)加强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根据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编制海洋功能区划,确定不同海域主体功能。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控制海洋开发强度,在适宜开发的海洋区域,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积极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生态环境评价,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综合开发水平,最大程度减少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建立并实施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海洋环境治理、海域海岛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有效保护重要、敏感和脆弱海洋生态系统。加强船舶港口污染控制,积极治理船舶污染,增强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能力。控制发展海水养殖,科学养护海洋渔业资源。开展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实施严格的围填海总量控制制度、自然岸线控制制度,建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
三、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必须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八)推动科技创新。结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科研活动特点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强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开展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对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综合集成创新能力,加强工艺创新与试验。支持生态文明领域工程技术类研究中心、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一批成果转化平台、中介服务机构,加快成熟适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加强生态文明基础研究、试验研发、工程应用和市场服务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九)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服务业,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积极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加强预警调控,适时调整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名单,严禁核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逐步提高淘汰标准,禁止落后产能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做好化解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安置工作。推动要素资源全球配置,鼓励优势产业走出去,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调整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十)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以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拉动消费需求,以增强节能环保工程技术能力拉动投资增长,以完善政策机制释放市场潜在需求,推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节能环保产业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工程,规划建设产业化示范基地,规范节能环保市场发展,多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加快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和推广,推进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源、沼气、地热、浅层地温能、海洋能等应用,发展分布式能源,建设智能电网,完善运行管理体系。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提高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推广普及力度。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以及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林产业。
四、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推动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节约资源是破解资源瓶颈约束、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之策。要深入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各类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十一)推进节能减排。发挥节能与减排的协同促进作用,全面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实施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计划。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和供热计量改造,从标准、设计、建设等方面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鼓励建筑工业化等建设模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运输方式,推广节能与新能源交通运输装备,发展甩挂运输。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农业生产设备。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创建活动。强化结构、工程、管理减排,继续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十二)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开发利用“城市矿产”,推进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以及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再制造和再生利用产品,鼓励纺织品、汽车轮胎等废旧物品回收利用。推进煤矸石、矿渣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行动,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推进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十三)加强资源节约。节约集约利用水、土地、矿产等资源,加强全过程管理,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加强用水需求管理,以水定需、量水而行,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促进人口、经济等与水资源相均衡,建设节水型社会。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和产品,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城市节水,推进企业节水改造。积极开发利用再生水、矿井水、空中云水、海水等非常规水源,严控无序调水和人造水景工程,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水平。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原则,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管控、市场调节、标准控制和考核监管,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发展绿色矿业,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促进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五、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严格源头预防、不欠新账,加快治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多还旧账,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十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加快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形成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川滇、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近岸近海生态区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提高沙区、草原植被覆盖率,有序实现休养生息。加强森林保护,将天然林资源保护范围扩大到全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范围,加快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完善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快推进基本草原划定和保护工作;加大退牧还草力度,继续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启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加强水生生物保护,开展重要水域增殖放流活动。继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试点。加强水土保持,因地制宜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地下水保护和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强化农田生态保护,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大退化、污染、损毁农田改良和修复力度,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健全国门生物安全查验机制,有效防范物种资源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积极参加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谈判和履约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对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实施强制性保护,切实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及自然生境。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行分级、统一管理,保护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研究建立江河湖泊生态水量保障机制。加快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和应急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十五)全面推进污染防治。按照以人为本、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原则,建立以保障人体健康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防控环境风险为基线的环境管理体系,健全跨区域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继续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逐渐消除重污染天气,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饮用水源保护,全面推进涵养区、源头区等水源地环境整治,加强供水全过程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重点流域、区域、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和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控制和规范淡水养殖,严格入河(湖、海)排污管理;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种养业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推广节能环保型炉灶,净化农产品产地和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推进重金属污染治理。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推进尾矿安全、环保存放,妥善处理处置矿渣等大宗固体废物。建立健全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等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核设施运行监管,确保核安全万无一失。
(十六)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持当前长远相互兼顾、减缓适应全面推进,通过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结构,增加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碳汇等手段,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能力,加强监测、预警和预防,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和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水平。扎实推进低碳省区、城市、城镇、产业园区、社区试点。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积极建设性地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格局。
六、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十七)健全法律法规。全面清理现行法律法规中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相适应的内容,加强法律法规间的衔接。研究制定节能评估审查、节水、应对气候变化、生态补偿、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修订土地管理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
(十八)完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修订一批能耗、水耗、地耗、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标准,实施能效和排污强度“领跑者”制度,加快标准升级步伐。提高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建设标准。环境容量较小、生态环境脆弱、环境风险高的地区要执行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鼓励各地区依法制定更加严格的地方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适应我国国情的能效和环保标识认证制度。
(十九)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明确国土空间的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监管者及其责任。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用途管制制度,明确各类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边界,实现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按质量分级、梯级利用。严格节能评估审查、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坚持并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加强土地用途转用许可管理。完善矿产资源规划制度,强化矿产开发准入管理。有序推进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二十)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建立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禁止无证排污和超标准、超总量排污。违法排放污染物、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要依法查封扣押排放污染物的设施设备。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适时调整主要污染物指标种类,纳入约束性指标。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信息公开等制度。建立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
(二十一)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合理设定资源消耗“天花板”,加强能源、水、土地等战略性资源管控,强化能源消耗强度控制,做好能源消费总量管理。继续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实施永久保护,对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实行总量控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耕地数量不下降、质量不降低。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地方各级政府环保责任红线,相应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值和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科学划定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领域生态红线,严格自然生态空间征(占)用管理,有效遏制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接近或超过承载能力的地区,及时采取区域限批等限制性措施。
(二十二)完善经济政策。健全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激励、引导各类主体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深化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定价要体现基本需求与非基本需求以及资源利用效率高低的差异,体现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进一步深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调整矿业权使用费征收标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统筹有关资金,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与建设、先进适用技术研发示范等给予支持。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加快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清理取消相关收费基金,逐步将资源税征收范围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完善节能环保、新能源、生态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广绿色信贷,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探索排污权抵押等融资模式。深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研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
(二十三)推行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低碳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能效标识管理等机制。推进节能发电调度,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发电资源,按机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依次调用化石类能源发电资源。建立节能量、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深化交易试点,推动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快水权交易试点,培育和规范水权市场。全面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扩大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范围,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入社会力量投入环境污染治理。
(二十四)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科学界定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权利义务,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结合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归并和规范现有生态保护补偿渠道,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引导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之间、流域上游与下游之间,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实施补偿。建立独立公正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
(二十五)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强化指标约束,不唯经济增长论英雄。完善政绩考核办法,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考核制度。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对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评价其自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完整性。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对生态文明建设成绩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
(二十六)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制度。严格责任追究,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要记录在案,实行终身追责,不得转任重要职务或提拔使用,已经调离的也要问责。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力的,要及时诫勉谈话;对不顾资源和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领导责任;对履职不力、监管不严、失职渎职的,要依纪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监管责任。
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薄弱环节,加强统计监测、执法监督,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十七)加强统计监测。建立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加快推进对能源、矿产资源、水、大气、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和水土流失、沙化土地、土壤环境、地质环境、温室气体等的统计监测核算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准确性、及时性,实现信息共享。加快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在线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开展全天候监测,健全覆盖所有资源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体系。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健全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定期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调查和评估。加大各级政府预算内投资等财政性资金对统计监测等基础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
(二十八)强化执法监督。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察,对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对浪费能源资源、违法排污、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的执法监察和专项督察。资源环境监管机构独立开展行政执法,禁止领导干部违法违规干预执法活动。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环境应急处置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对资源开发和交通建设、旅游开发等活动的生态环境监管。
八、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
(二十九)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从家庭、学校教育抓起,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将生态文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挖掘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创作一批文化作品,创建一批教育基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的需求。通过典型示范、展览展示、岗位创建等形式,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好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树立理性、积极的舆论导向,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宣传,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科学知识等,报道先进典型,曝光反面事例,提高公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三十)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限制过度包装。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严格限制发展高耗能、高耗水服务业。在餐饮企业、单位食堂、家庭全方位开展反食品浪费行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要带头厉行勤俭节约。
(三十一)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扩大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有关组织可提起公益诉讼。在建设项目立项、实施、后评价等环节,有序增强公众参与程度。引导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作用。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勇于探索和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蓝图逐步成为现实。
(三十二)强化统筹协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负总责,要建立协调机制,形成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格局。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协调配合,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十三)探索有效模式。抓紧制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研究不同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禀赋、主体功能定位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模式。各地区要抓住制约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方面积极实践,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及时总结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有效模式,加大推广力度。
(三十四)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综合影响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发扬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对话交流和务实合作,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促进全球生态安全。加强南南合作,开展绿色援助,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和帮助。
8.煤炭企业脱困政策意见和建议探讨 篇八
【关键字】煤炭企业;现状;原因;脱困;意见和建议
一、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1.煤价下跌,销量减少,亏损严重
自2012年以来煤炭开始下滑,至2014年年底行情持续低迷,煤炭价格持续下跌,销售困难,库存增大,企业经济效益下降。据相关数据统计,2014年,中国煤炭企业亏损面达70%,煤炭龙头企业神华企业连续五次降价,盈利能力大幅下降,据Wind数据统计,43家煤炭上市公司已经有41家发布2014年年报或业绩预告,其中9家公司亏损,超七成企业净利润下滑,煤炭生产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煤炭企业亏损严重,保生存已成为煤炭企业当前发展目标。
2.货款回笼困难,企业资金压力巨大
面对当前低迷的市场行情,为了抢占市场保持市场占有率,煤炭企业放宽市场销售政策,以赊销手段取得市场份额。电力、钢铁、化工和建材4个行业为主要的耗煤行业,但全国宏观经济不景气,这四大行业也都发展疲软,特别是钢铁、化工和建材行业市场销售同样呈现萎靡态势,企业资金链异常紧张,货款回笼十分困难。据中煤协统计,2014年11月末,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应收账款3872万元,同比增长12.8%,多数企业回款中承兑汇票占比超过50%,至使煤炭企业资金链异常紧张,现金流短缺,欠发职工工资问题严重,企业资金压力巨大。
二、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原因分析
1.宏观经济不景气导致煤炭市场需要不旺
据相关学者研究,GDP总量与煤炭消费量两者总体呈线性正相关性,自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GDP增长缓慢,中国GDP增速下降至7%至8%,宏观经济的不景气必然导致煤炭需要的乏力。在中国,电力、钢铁、化工和建材这4个为主要耗煤行业,宏观经济不景气,这4个行业发展速度也出现不同程度下滑,特别是2013年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房地产市场开始下滑,对建材,钢铁行业造成极大影响,从而直接影响煤炭消费量。总体来说,宏观经济不景气是导致煤炭市场需要不旺,引起煤炭消费总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2.产能过剩,市场供给增加,供需不平衡
在煤炭“黄金十年发展期”,市场行情较好,在各种因素推动下煤炭投资迅猛增加,通过战略重组小煤矿后进行技改扩建,煤炭产能不断提高。前期投资产能释放,宏观经济不景气,短期内煤炭刚性需求难以增加,导致煤炭产能过剩,虽然近两年国家出台了限产政策,但企业为保持利润,产量减少比重极小,煤炭供给的增加、需要减少使市场供需关系的失调,煤炭市场由卖方市场转移为买方市场,依据经济学中的供需法则,当供给增加,需要减少时,均衡价格就会下降。企业经济效益是由企业收入、成本决定的,成本短期内保持不变的话,收入就决定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煤炭企业收入是由煤炭销售价格和煤炭销量形成,价格的不断下降,使煤企经济效益一路下滑,煤企亏损严重,2015年一至四月份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煤企亏损面进一步扩大。
3.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环保要求提高
近年来全国各地受雾霾天气影响,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力度。2013年环保市场整体腾飞, “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近期“水十条”,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等相关环保政策的密集出台,都对环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信圈柴静《穹顶之下》纪录片剑指煤炭行业,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煤炭行业能源革命的思考,国家加大能源结构调整,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将逐渐替代污染能源成为主要消费结构。
4.进口煤炭冲击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一煤炭进口国,自2009年以来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煤炭进口量连续5年增长,2009年进口量为12583万吨,2013年达到顶峰3.27亿吨,2014年煤炭进口总量2.91亿吨。虽然2014年煤炭进口量有所减少,但总体来说进口煤炭增加了煤炭市场的供应量,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国内煤炭销售市场的份额,而且进口煤炭价格较低,对国内煤炭价格起直杠杆化作用,影响煤炭销售价格。因些进口煤炭不仅冲击国内煤炭销量,还影响煤炭销售价格,对中国煤炭生产产生较大冲击。
5.税费负担较重
在煤炭发展的黄金周期,煤炭销售价格较高,各种税费派摊到煤炭企业,使煤炭行业税费负担较重,加之煤炭行业对生态及环境影响较大,环境治理成本较高。面对煤炭持续低迷的行情,2014年12月实现了资源税改革,由以往的从量计征改革为从价计征,同时清理了相关收费基金,减轻了煤炭企业税费负担,但煤炭企业税费负担仍然较重。以新疆伊犁地区煤炭企业为例,2015年一季度5000大卡煤炭销售均价135元/吨,增值税17%,资源税6%两种税种26.54元/吨,一吨煤税后收入108.46元。企业还需承担企业所得税、各种附加税种,企业税费负担较重。
三、煤炭企业脱困的意见和建议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所以煤炭企业走出困境,不仅要从煤炭企业自身着手,其次需要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共同助力煤炭企业走出寒冬。
1.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面对煤炭产能过剩,行情持续下滑,煤炭企业面对这一行势,需要通过企业内部改革,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管理,通过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提高煤炭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
煤炭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所以煤炭企业要不断提高煤炭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是提高煤企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2015年1月新颁布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对煤炭产品质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对煤炭本身包含的污染成份含量进行了限制,这也给煤炭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建立煤炭产能防控体系,平衡供需是煤炭脱困的关键
煤炭行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以及前期投资过量导致的产能释放持续时间较长,企业并未真正缩减其生产规模,现如今已形成产能过剩的局面,产能过剩下煤炭价格难以止跌。煤炭的销售量和价格完全取决于市场中供给和需要的关系,要改变煤炭企业现状,通过降低煤价薄利多销是不能够使企业持续发展下去的。建立煤炭产能防控体系,平衡煤炭供需,推动煤炭价格理性回归是煤炭企业的脱困的关键。
4.加快税收改革,降低煤炭增值税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大体上经歷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这个经济周期,煤炭企业迅速发展的繁荣周期阶段,2009年1月煤炭增值税重新恢复为17%,之前煤炭企业适用13%的低税率。煤炭行业繁荣发展阶段,煤炭价格较高,煤企利润可观,使用17%的增值税在一定程度上虽加重煤企负担,但不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如今,煤炭企业已开始步入了3年以上的衰退期,煤炭市场不景气,煤炭市场连续三年连续下挫,煤企陷入全面亏损,再适用17%的税收,加重煤炭企业负担,煤企无利润可言。因些应尽快恢复煤炭企业13%的增值税,减少煤炭企业税负,这是救助煤炭企业脱困最为有效的方法。
5.限制煤炭进口,保护中国煤炭企业。
大量进口煤炭已成为影响中国煤炭市场和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合理、有效地把控进口煤量,已成为处理好中国煤炭供需关系的关键。各耗煤企业为了提高企业利润,谁价格低就买谁的,其杠杆作用不容忽视。国家应限制劣质煤进口,合理把控优质煤进口量,提高进口煤关税,保护中国煤炭企业。
参考文献:
[1]管馨;李文臣;我国煤炭行业经济效益下滑的原因分析[A];煤炭工程;2015;47(1):136-138.
[2]钞玉科;煤炭脱困应尽快出台实质性政策利好;中国煤炭网;煤炭观察家;2015.04.09.
[3]王永杰;平衡供需稳定价格是煤炭脱困关键;中国煤炭网;煤炭观察家;2015.03.31.
9.关于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篇九
本人叶树青,于2009年招进入城市管理队伍。现在中华路大队从事市容管理工作。结合工作实际,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由于居民城市环境意识较为薄弱,加之我局单位成立不足三年。建议:城管内部加大条例条规的学习,培养“人人都是笔杆子”,每个人立足不同岗位,抒发感想、讴歌奉献,将其中好的文章通过现有的宣传平台,分期分类地进行系列性宣传报道,正面弘扬这些典型,正面营造城管工作良好舆论氛围。
二、进一步提升内部人员管理素质,加强学习。一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二是加强对现在我们工作重点的学习;三是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进行爱岗敬业教育;四是加强心理培训,由于直面社会底层群众,难免会有心态失衡的时候,适当正确引导,有利于工作进一步开展。
三、疏堵结合,因地制宜解决游商摊贩问题。随着我局城管工作的不断深入,加之上级领导的逐步重视,原有的小百货、水果、农贸等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但由于原来规划设计不够完善,尚有部分流动摊贩沿街叫卖,这部分人多数是水果商、果农及小吃摊贩,他们仍然在同城管打着游击战。
建议:可否合理设置一些临时经营店等疏导性设施,逐步逐步引摊入市,杜绝城市占道经营、街面兜售等现象,同时能否利用一些闲置的公共用地以及偏僻地段设立临时小区,把流动商贩规划集中起来,便于规划管理。
10.关于社区文明创建的意见和建议 篇十
一、存在的问题
(一)党员发展存有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青年党员发展对象后继乏人。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转型,青年入党积极分子数量渐为下降,青年新生力量处于分散、流动状态,党组织很难对他们开展有效的教育和培养;二是党员年龄老化,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部分基层干部群众思维方式封闭。农村经济发展应该立足本地,面向城市,把区域优势、地理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有些村民群众,甚至村干部视野狭隘,思维封闭,孤立片面的看问题,导致工作步伐缓慢。比如干部鼓励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村民只是道听途说,缺少了解,行动缓慢迟疑。所以基层干部应当走出去,看一看,比一比,也应该组织村民群众走出去,看一看,比一比,这样才会更有说服力。
二、意见及建议
1、选贤任能,加强培训,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结合村委会换届选举,按照“年龄调轻、结构调优、知识调高”的要求,坚持“靠得住、有本事、群众公认”的原则,选拔懂经济、会管理,政治坚定,思维活跃,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复合型人才进入村级集体领导班子,发挥好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
2、加强村干部教育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对农村基层干部开展教育,增进他们工作和学习上的交流,开展对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探讨;村委会每个月也应有一定的时间组织学习或自学。在教育培训的内容上,要紧紧抓住学习教育活动的契机,狠抓农村基层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作风、能力教育,强化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发展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要加强岗位职责、村务工作要点的教育培训,让他们了解哪些必须做、必须办;哪些可以做、可以办;哪些不能做、不能办。要加强职位道德和人格品位教育,真正发扬实事求是、严于律己、勤奋检朴、乐于奉献的精神,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要加强领导艺术、领导方法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做到既能敢于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又能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民主与法制的培训教育,增强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3、加强和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是要建设能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导班子和党的组织,要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明确目标,形成合力,把党的富民政策用好、用足、用够,千方百计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加快致富步伐。在农村党的基层建设中,乡镇是龙头,村级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各级基层组织的书记应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切实负起责任来。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要着眼解决基层党建工作的突出问题,工作要抓实抓具体,首先是配好领导班子,核心是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二是要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的素质,在群众中树立起党组织的良好形象;三是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新变化,积极探索和加强党员管理和发展的新途径;
11.关于社区文明创建的意见和建议 篇十一
从严治党信仰担当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实际,蕴含着强烈的问题意思,经过几个阶段的演变,最终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党的建设与治国理政的统一。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就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方向指引,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政治保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共识、凝聚力量。
一、作风建设是从严治党的切入点
从严治党必须把作风建设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经过2014年党的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现在,许多党员干部的整体作风得到明显好转,保证了干部队伍的勃勃生机,也让广大干部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意识到当前我们少数党员干部的作风与党和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例如:有的干部学风不正,玩风太盛;有的纪律观念仍然松弛,工作缺乏敬业奉献精神;有的干部办事推诿扯皮,庸官懒政缺乏担当精神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干群关系,影响投资环境,损害政府形象,制约经济发展。党的作风问题无小事,如果任其发展,就会破坏党员干部在广大群众中的形象,就会使党委政府失去公信力。要想使干部作风从根本上扭转过来,就要把第二批群众路线的理念变成党员干部的行为、意识和原则,变成对广大党员干部的长期要求和常态行为,作风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常抓不懈,转变作风要有钉钉子的精神,要一锤锤地敲,直到把钉子钉牢,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检监察部门日常应该加强对干部作风问题的监督检查和管理,把巡查和抽查常态化,加强干部职工日常工作纪律检查监督和明察暗访,通过调查问卷、行风评议等形式广泛接受各界监督,对违反《中国共产党廉政准则》和《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党员干部给予严格问责和严格处理。组织部门对那些“疲疲沓沓混日子,平平稳稳占位置的平庸官”;对那些“言而谆谆,行而藐藐”没有担当和作为的“太平官”;对那些世故圆滑,左右逢源,没有原则的“圆滑官”,要敢于较真碰硬,实行“庸者下,能者上”的干部用人机制,给在其位不谋其政,尸位素餐的干部以警醒,组织上应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正确看待和评价干部,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那些有魄力、有精力、有能力的领导干部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对于做出成绩和贡献的干部在评优、提拔、绩效等各个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
二、理想信念教育是从严治党的灵魂
总书记讲,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因此,坚定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古人云,“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可所底乎?”一个没有坚定政治信念,没有政治定力的干部终将走向政治生涯的尽头。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每个党员干部抵御诱惑的法宝,哲学家萨特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二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念”。在名利方面,每个干部只有坚守住道德的底线,保持清醒的理性,才不会被诱惑所左右,思想才不会抛锚,行为才不会出轨。那么如何对干部进行坚定地理想信念教育,砥砺干部的品行操守,养育浩然正气呢?首先,各级党校要充分发挥培养干部的主阵地和“熔炉”作用,把党性教育课程纳入主体班日常教学中。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中指出,党校不仅是领导干部加强马克思理论学习的重要阵地,而且是党员干部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党校承担着为领导干部补钙壮骨、立根固本的重要任务,党校要努力为党培养一批铁一般信仰、铁一般意志、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必须把党性教育作为党校的必修课,党性教育是党校教育的灵魂和主题,是坚持党校姓“党”原则的重要体现。各级党校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和改进工作作风为重点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对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教育,不能只限于反腐倡廉教育,还应包括政治信仰教育、对党忠诚教育等丰富内容,在所有主体班次中都要开设党性教育课程,要求每一个在党校学习的学员都要系统地学习《马列原著》《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书籍,让每个学员的党性修养得到锤炼,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为民服务意识得到增强。其次,各级组织部门要多组织党员干部到革命老区,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相信每个党员干部在看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面对一件件饱经风霜的遗物时,他们的心灵都会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冲击,灵魂也会得到净化和洗礼,也可以分批让党员干部到革命圣地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可以进一步坚定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净化思想心灵,让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党员干部经受住考验和诱惑的精神支柱,党员干部也只有有了高尚的道德操守,有崇高的信念和信仰,才能在本职工作中尽心履职,务实苦干,敬业奉献,我们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才有了坚强而可靠的人才保障。
三、党的自身组织建设是从严治党的保障
一方面,加强党的自身组织建设,首先是管好干部,其关键是从严治吏,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从严治党,关键在治、要害在严。全面从严治党,意味着党的建设要在“严”字上铆足力气、下足功夫,教育要严、标准要严、执纪要严、惩治要严、制度要严,“严”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各级纪委要严格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法规文件,对于违规违纪干部绝不手软,对于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零容忍,坚决打击,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以反腐败的实际成效取信于人民。各级纪律检查监督机关要经常有步骤地组织一些党员干部到监狱进行警示教育,观看廉政戏剧晚会和警示教育片,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使他们心灵受到触动,让党员干部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深入吸取经验教训,自觉增强廉政意识筑牢拒腐防变防线,反腐倡廉工作既靠教育也要靠制度,一柔一刚,同向发力;做到治标和治本、自律和他律的双管齐下,形成领导干部“不愿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和机制。真正做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另一方面,要加强党的自身组织建设,开创了党建新格局,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着力把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和优秀人才更多吸收到我们党员队伍中来,习近平曾提到荀子所言:“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受其器,任其用,除其妖。”理政者要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领导干部也有楷模,也有国之重器,焦裕禄同志就是我们的楷模和一面镜子,我们要引导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像焦裕禄同志学习,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无私奉献的党员干部队伍,夯实党的建设的组织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
12.关于社区文明创建的意见和建议 篇十二
一、朗读训练的目的不明确
新课标对朗读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语大纲》 (1999年修订征求意见稿, 以下简称新大纲) 对此也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小学各个年级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新大纲中的这段话, 既是对朗读教学的总体要求, 又给出训练的具体操作要求, 是对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的充分肯定, 因此朗读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没有明确的目标, 朗读就不可能极大地发挥阅读文本的功能, 无法训练学生的语感, 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大多教师都重现学生的朗读训练, 可问及教师朗读的目的是什么, 往往说不清楚。实际上, 在我们的朗读中, 该积累哪个词、哪个句子、哪个段落要明确, 该拓展哪个词、哪个句子、哪个段落要明确, 该研究哪个词、哪个句子、哪个段落要明确, 该朗读哪个词、哪个句子、哪个段落要明确。当然透过知识与能力, 对于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应该明确, 这样朗读效果才会显著。
二、朗读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们常用的朗读方式是齐读、指名读, 运用这些方法, 当然无可厚非。但教师若一味地使用这些方法而不讲求变通, 学生如一日三餐地“食用”, 一定也会吃腻的, 失去朗读的兴趣, 从而影响朗读的效果。所以, 在朗读方式上, 教师要善于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富于变化, 让儿童保持新鲜感, 提高朗读的积极性。如:教学儿歌, 可以让儿童拍手读;教学古诗, 可以让儿童配乐朗读;教学童话, 可以让孩子分角色朗读;要强调的语句, 可以让儿童重读。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个别读、齐读、自由朗读……总之, 方法灵活多样, 才能使朗读具有生命力。
三、只重朗读的集体统一, 不注重个性化的朗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以读为本”, 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 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同样, 朗读是带有个人浓厚主观色彩的个性和文本价值取向的共性表达。个性化朗读的实质是要求教师重视、珍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认知和感受, 然后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教师应该让朗读成为学生个性释放的平台, 让朗读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很多教师在朗读训练中对学生的要求不具有层次性, 采取“一刀切”, 强调朗读教学的集体统一, 抓朗读的一把齐, 不重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也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违背新阅读理念。阅读教学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即朗读是一个个性化的行为, 同时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是每位学生感悟文本的真情倾诉, 是学生用心体验课文的情境和情感后, 用有声语言表达自己感受的个体行为。朗读中体现的情感, 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 因此, 教师不可强求划一, 而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的多元朗读, 珍视每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朗读中采用多鼓励、表扬的方式, 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就会不断提高, 个性就会张扬, 思想就会放飞。
四、朗读的力度不够
学生的朗读行为是一种实践过程。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实践为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让学生多读, 尽量减少教师繁琐的分析、讲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读, 充分读, 积极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活实践对话, 使朗读的过程成为感情、理解语言的过程。通过多种形式, 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动起来, 动脑、动手、动口, 加深领略文章的内容精华, 达到教学目的。然而, 大多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读得太少, 生怕耽误时间, 完不成教学任务而草草收场了事, 大量的时间则用于对文章的分析、讲解, 反而把一篇好的作品搞得支离破碎、伤痕累累。学生缺乏坚实的朗读基础, 即使再多的分析、讲解也无济于事。
【关于社区文明创建的意见和建议】推荐阅读:
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08-16
关于构建和谐社区实施意见07-21
关于进一步加强宿舍管理的意见和建议06-23
关于成立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实施意见07-13
社区建设意见建议06-12
关于做好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实施方案11-18
关于办理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08-26
安全社区创建实施意见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