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认识

2024-09-02

关于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认识(共16篇)(共16篇)

1.关于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认识 篇一

关于高中政治构建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政治是高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政治素养是这个学科的重要目标。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避免枯燥而机械的教材讲授,重视政治课程的实践性,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学生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政治课堂,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亲历探究过程,让学生展开主动而有成效的探究性学习。与此同时,我们应在探究中确立主体地位,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在探究中提高学生收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实现高效课堂教学。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引入生活这股活水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将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等同起来。政治学科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新课改也非常重视政治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明确实施生活化教学这是政治学科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避免枯燥而单纯的教材讲授,而是要引入生活这股活水,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为学生创设丰富的生活情景,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这样,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学科的距离,增强学科教学的生活气息,激起学生对政治学科强烈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将抽象的知识寓于直观生活中,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感性信息,并由此再上升为对知识的理性认知,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将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从学生所熟悉的各类生活事物与生活现象入手,将抽象而枯燥的理论条款呈现于直观而形象的现实生活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出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种,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也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所在。在政治学科的教学中,我们要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主动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为此,教师必须要对师生关系进行定位,转换教师角色,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以认知主体身份来展开互动探究。

一是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性,是与自己有着平等关系的学习主体,学生与教师有着平等的人格、情感与心理需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探究。这样才能由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单纯的知识线性传递转变为现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情感、知识的多向互动与交流。这样才能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是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忽视差异势必只能成为部分学生的学堂,唯有尊重差异,才能实现教学的面向全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在教学内容、方法上体现差异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营造全体参与、全程参与的民主而愉悦的教学环境与氛围,实现优者更优以及中差生的积极转化。

三、体现教学的开放性

开放性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想象空间与发展平台,可以引导学生据此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从而促进学生突破固有思维来展开富有创造性的探究活动。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与发散性。这正是现代社会人才所具备的重要素质。为此,在政治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先学会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不要简单地提问知识点本身,即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而是要善于为学生设计一些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问题,如对你的启示等。这样才能将学生从固有思维与模式中解脱出来,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转为多向思维,引导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能够将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点就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消极接受,而是积极探究中的构建与内化。如在学习“民主监督”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此节知识就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来监督当地政府的工作来展开讨论。

四、教学要与时代接轨

政治课程的学科特征就是与时俱进,具有很强的时政性,这也是学好政治的关键。新课程标准将引导高中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列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们要将政治学科的教学与时代接轨,与生活同步,要及时补充一些时事热点与重点话题。这样既可以体现政治学科的时代性,符合学科学习规律,同时又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从而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使学生更加关心与关注国家和社会。这需要教师从思想上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政治学科与时代的关系,利用社会热点、焦点话题来将理论的学习与鲜活的社会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政治学科教学走向生活,走进社会的教学理念。

总之,高效课堂的构建要以新课改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本身为出发点。只有符合学科学习规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会学习方法,提高思想情感,才是我们所追求的高效课堂。

(责编张翼翔)

2.关于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认识 篇二

1. 教师对“高效课堂”的认识不足。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 在单位时间内 (一般是一节课) 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2. 小组合作学习实际效果不佳。

根据课堂教学情况来看, 教师主导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仅仅体现在活动形式上, 学生不够投入, 往往走过场, 看热闹, 影响实际效果。

3. 学生主体发挥不够。

教师总觉得讲多了怕不合要求, 浪费了学生的讨论学习时间, 不敢讲;讲少了怕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得不透, 掌握得不全面, 不放心。导学案“导学”的功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二、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和导向作用

新课程标准更加突出德育的时代特征, 坚持能力为重, 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和难度。如,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识字写字教学进一步提倡“多认少写”, 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 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明确规定, 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在写字教学中增加了关键性的“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 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 做到天天练”。从“创造性理解”走向“正确理解”, 规避教学的盲目性, 减少教学的随意性, 直接影响到“教什么”的关键问题。

三、课程的本质在教学内容

课程是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统整, 课程的本质是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由于理解上的偏差, 导致语文教学“工具性”失重, 语文教学不重视文本、不尊重文本, 课堂上出现了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 使大部分语文课成了品德教育课。因此,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主任陈先云教授认定“语文教学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提出课程的本质在于教学内容。所以, 要加强课程改革, 构建“高效课堂”, 必须认真钻研文本教材。

四、全面解读教材———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

上好课, 解读文本是第一步。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 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是教和学的凭借。教材解读的内容主要有:弄清教材对“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体现, 了解教材的编写体系, 把握教材的特点, 明确教学目标, 弄清教学的重点、难点, 解决教材的疑点。目前, 由于我们对课程标准的导向把握不准, 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 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五、立足常规, 夯实基础, 增强“高效课堂”的内驱力

教师在掌握课标、吃透教材、把握学情的基础上, 高质量落实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程序、备作业的常规要求。在此基础上, 鼓励教师不断超越自我, 创造性地开展有效备课, 逐步让每一节备课都能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线索清晰、方法得当、内容精当, 形成有个性、有创意的教学设计。课堂上要做到放手但不放任, 让学生自主却不自流, 让学生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全神投入, 紧张而愉悦地学习。

六、恰当地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基本普及, 教师上课使用课件进行配合教学, 是课堂教学点睛之笔。组织学生到多媒体教室去感受一下高科技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效果是相当的不错。但是我们必须思考一些问题:是不是每一节课都要用课件呢?是不是每一个实验都要用课件来实现呢?我觉得, 多媒体教学只是课堂教学中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 并不能完全代替课堂教学, 使用的目的是为了直观、形象地帮助我们教学, 而往往出现的情况就是教师课堂上被课件所控制, 而自己不能控制课件。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 并未能较好地反映出来。凡是能用学科手段解决的问题, 尽量不用多媒体为好。

七、开足开齐课程———构建高效课堂的外驱力

由于学生的特点, 除语数外的其他课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当前的实际是大多学校重视语数外的教学, 忽视了其他科目的教学。长期下来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会有一定的影响。即使没有专职的教师, 也应开足开齐所有课程。学校和相关部门要把握好导向作用。

3.关于“高效课堂”学习的浅显认识 篇三

“分组联动、高效课堂”的学习方法是变革旧学习方式,切实加强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被动接受式学习变为通过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一改过去老师出什么题,学生就做什么题的被动局面。在老师的引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共同参于下开展学习。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真正体现和把握素质教育注重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这一原则呢?自这种新的学习方法在我校实施以来做为教学的亲身实践者一直在思考怎样让四中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充分思考、充分地讨论、充分地发表见解,全面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自由空间,从而培养他们自觉探索知识的能力;充分体现高效课堂。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

它首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它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视为人的本性,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部分,而非与个性割裂的存在,所以,个性健全发展是倡导“分组联动,和谐高效”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一、变革旧学习方式,切实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被动接受式学习变为通过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一改过去老师出什么题,学生就做什么题的被动局面。在老师的引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共同参于下开展学习。一节课40分钟,任课教师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课前有预习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施新的学习,这就要求必须课前针对一课的内容及要求布置预习,预习的精准可以说是一节课是否能真正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合作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的开展。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这样无非是增加了学业负担,意志力较强加上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还可以完成,如否就差强人意。这就要求老师必须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预习作业。在这里还要特别注意预习作业的量。

4.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论文 篇四

作为一名新教师,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刚开始授课时经常讲到“口干舌燥,面红耳赤”,仍收效甚微,其中原因可能就时认为只要把知识讲清楚就可以,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感受。其次,我原以为学科知识就包括了教学所需要的全部的知识。但是,却忽视了有关如何呈现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特点等知识技能也应该是我工作中必须具备的。最后,教学经验对我固然重要,但仅有实践还远远不够。通过实践能积累经验,但这些经验本身可能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我观察到的教学或自己的教学不一定都很成功,故而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经验并不能有助于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即使是同样优秀的教师,他们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而滥用各类成功的经验,不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所教学生的情况,也无法有效提高课堂的质量。通过反思对于实施高效课堂,信息技术新教师认真学习以下的体会将有很大的帮助:

一、课前准备

无论上什么课,课前准备是非常重要的。课前准备都包括哪些方面呢?

(一)、教师准备:

首先,了解教材内容。教师应熟悉整个教材的安排,搞清楚前后知识的联系,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是要备好课,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时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课堂内容。弄清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信息技术的学习尢其要做这方面的准备,往往前面所学的知识都是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由于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达到同一目的会有不同的方法,如果放手让学生探讨,学生一定会有许多途径来解决问题,为了能使整个课堂收放自如,在备课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预设课堂中可能会产生的意外情况。多与其他教师探讨,应该怎么来解决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我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遇到意外情况的时候一定有很多,这就迫使我们在备课时必须使每一堂课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预见性和计划崐性,并合理地分配课堂的时间。

第三、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二)、学生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学 ,那么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门学科,我一改往日每节所用的教师讲授演示,学生上机操作的方法,因为经常这样做会使学生产生惰性,有的学生甚至连书都不拿了,而是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学操作、教师适度指导的方法教学。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认为就是老师(导演)怎样导,学生(演员)怎样演并且有激情演好的一个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我做了以下的实践;

(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是授课极其重要的环节。良好的课程导入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的进入最佳状态。

(二)、授课技巧: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索的过程,而老师则要当好一个引导者与合作者,全面为学生服务。 我主要用以下方法来进行教学。

1、用形象的比喻

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些形象化的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用任务驱动法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这也是我所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每次上课以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3、用分层教学法

5.善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 篇五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优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效融合,可以克服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打破时空限制,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本人结合近几年工作实践,就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过程的融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第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丰富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庐山瀑布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庐山瀑布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庐山瀑布的美。在学习“飞流直下三千尺”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适时播放了课前编辑的瀑布活动时的声像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瀑布的飞溅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第二、善用信息技术,融入课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文字阅读,有些字词和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将课本中的材料信息生动地展现出来,用悦耳的声音,优美的动画,绚丽的色彩有机地联系与整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所教的材料内容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自然现象形成的过程一一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把学生的感官器官同时调动起来,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

例如,在教学《秋天》时,通过下载的Flash多媒体课件,直观地演示了小草从青翠变成枯黄,稻子从“绿油油”变成“黄澄澄”,苹果从青绿变成通红,石榴笑得咧开了嘴……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了“秋天”的概念。再如,在教学《白雪公主》这课时,我通过播放皇后谋害白雪公主的画面,让学生对“恶狠狠”“津津有味”“七窍生烟”等词语有更直观的感受,最后不需解释,同学们再次阅读时便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第三、开拓学生思维,启迪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呈现出各种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画面,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驱使他们更积极地开展创造活动。一位老师在教学《游园不值》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思维练习:诗人正站在园门前,抬头欣赏“出墙红杏”,却听“吱呀――”一声,柴扉竟开了!此时画外音响起:“游园如愿又如何?”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春色图”。其中,一位学生大胆求异,说:”或许这园中除了这一枝红杏,什么也没有呢?诗人还能写出像《游园不值》这样好的诗篇吗?”这种思维的求异、逆向,不正是创新思维擦出的火花吗?我趁热打铁,布置学生以《游园》为题写一篇作文。结果学生写得又快又好!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之间的整合,要坚持信息技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原则,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个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平台,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着手,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空间。这是学科整合最根本的目的,也是我们要做到的。

6.关注常态 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篇六

【摘要】常态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真实写照,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常态课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是否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常态教学体现的是一个教师正常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前,教师应有充分的准备,事先对教材进行细致的分析,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清楚的了解,在满足学生对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再进行认真有效地教学活动,从而真正让学生得到发展的课堂。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占据越来越重的位置,信息技术教学正不断兴起,如何让信息技术课堂变成优质高效的课堂,让高效课堂平实化、常态化,本人根据自身实践,反思、总结得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常态化的一些策略。

一、课前准备——构建高效常态课的前提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百殆。作为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准备很重要。结合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课前准备不仅仅是教学软硬件的准备,而是包括以下几点:

1.备好课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同时,将义务阶段的知识全部罗列,细细研读,便可轻易实现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沟通与整合,也可以清晰地了解各学段的训练重点和要求,对于备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备好教材:深度地解读教材,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老师拿到教材后一定要先熟知本册教材的编写理念、揣摩教材编者的意图、清楚教材的结构体系;对于每个单元的内容,更要掌握其重点、难点。简单地说,只有教师潜心地解读教材,用心地与文本对话,才会有学生与课堂的真实交流。教师研究教材的感受、体验全面、深刻,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才会有扎实的基础。

3.备好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每接手一个新班,都要对本班级情况进行一定的分析:包括学生组成情况,信息技术学习兴趣、习惯、水平,新旧知识的掌握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保证高效性,教师必须仔细揣摩学生课堂的学习情景,由浅入深,做好教学方案的预设。

二、课堂教学——构建高效常态课的关键

古人云:“凡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凡天下大事做于细”。信息技术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要教给学生什么,让学生获得什么,都在课堂。课堂上既要有教师“主导性”的彰显,更要有学生“主体性”的体现,真正做到高效率的课堂。

1.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任务驱动法、讲解演示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在突破知识的难点、重点时,教师应探索针对学生实际的特别方法。对待不同学生的指导,有时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关键是教学方法是否对某些学生有特效。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才能帮助绝大多数学生愉快、高效地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充分发挥“小先生”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教师都要参与其中引导、指导,与学生互动起来。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说,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师生的关系融洽能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开展,从而创建出有效的学习氛围。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接受能力慢的学生,教师的态度要慎重、委婉,充满关爱的微笑、耐心细致的帮助、真心实意的鼓励,都会为他们驱除心中的阴霾,融化心中的坚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从而形成和谐、高效的教与学环境。

2.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灵活地利用课堂评价好比“春雨”“润物”,能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和谐统一,可以使学生重拾自信。比如在课前设计好“作品评价内容”,在作品展示、评价阶段,让学生围绕“作品评价内容”讲解制作的过程(即自评),看完所有展示作品之后,其他学生发表对作品的看法(即互评:作品好在什么方面?哪张还不足,若再加以„„的修改,效果会更好。)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使评价更加具体化、有针对性,而不是空泛地给予“这个作品做得不错”、“做得挺好”这样的评语,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竞争意识,及时表扬

和肯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更好地创新作品。

三、课内学练——构建高效常态课的保证

1.课内确保有练评。有些课堂教学,在一阶段时间以后的评估结果、实际效果却不一定能令人满意,所授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及时训练、评估,是出现此类情况的关键原因。有些内容学生当堂课上好像掌握了,时间不久又会迅速遗忘,必须经常巩固和练评。为确保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和方法,能让学生牢牢地正确掌握,课堂教学中必须及时训练、评估、反馈和巩固,根据评估的情况反馈,有时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安排,确保每一个知识点和方法的教学落到实处,不能指望在后面的复习时再去回顾。

2.学练过程有归纳。许多学生每章每节的内容好象掌握的不错,但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较多的遗忘,这本来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看起来已掌握的内容,由于没有及时地归纳和整理,很快就有了陌生感或仅仅是似曾相识,在考试时根本不能灵活运用。实际上许多学生的学习,只会跟着老师走,自己不注意及时地整理和归纳。因此说,教师的日常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及时地进行知识和方法的总结和归纳,这也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归纳和总结,让已学的知识和方法,及时地、有条理地存入学生自己知识体系的“仓库”,使之能牢固掌握、举一反三。

四、教学语言——构建高效常态课的催化剂

1.语言要用词准确规范,要有启发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表达方式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通俗易懂,要善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掌握操作。如在Photoshop图层的教学中,借助课前自制的教具我这样解释图层:可以将图层理解为透明胶片,可将图像中的不同内容画在不同的透明胶片上,最终将这些透明胶片叠放在一起就形成一张完整的图像。再通过我的现场演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图层的概念了。

2.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会给学生带来快乐的心情,从而走进高效的学习氛围之中。比如我在《海底总动员——画笔工具和橡皮擦工具》一课的教学中,当学过了画笔工具的使用方法后,有少部分学生还沉浸在画笔工具的深层次探索中,为了让他们主动投入到新的探究学习里,我没有采用简单的“停止操作”命令,而是用一种轻松、幽默的语气说:“同学们,小鱼儿在岸上急得快喘不上气

了,让我们快来帮助小鱼儿回到海底吧。”话一出口,大家都开心地笑了,继而开始了橡皮擦工具的探究学习。

五、课后反思——构建高效常态课的正能量

事实证明,经常在课堂教学以后反思的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能够很快地提高。在教学的同时,养成不断地反思和总结的习惯,一段时间后,就会在某些知识领域和方法上有独特地见解,就有可能成为教有所长的学者和专家。反思让人避免重复失误,反思使人进步,经常反思必有收获。

1.不因反思而反思,做到有感而发

反思要服务于课堂,成为常态教学中的一部分,教师必须要做到有感而发,有人可能会问,胸中无物,感从何发呀?对,要做到有感而发,心中必然有物,要使心中有物,课堂是关键。因此,反思要做到有感而发,首先,要认真上课,教师只有认真对待平常的每节课,关注课堂中的每一细节,才能在课后正视并找出这节课的成败得失。其次,了解学生需求,教师是服务于学生的,如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毫无收获,那这节课定是失败的。教师应与学生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将他们的意见融合到教学中。

2.反思要有深度,做到科学反思

教学反思不能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这种随意性的反思往往主观性过强,反复纠结同一个问题,忽视了教学中的其它问题,教师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很难再有所进步。反思是课堂问题的反映,教师在认识问题、总结经验的同时,还需让教育经验上升为教育智慧,所以,教师在写反思时应具备科学的方法。可以分别从目标达成度(教学环节的达成度,课堂任务的完成度),学生评价,教师教态、教学语言等方面着手进行课后反思。

7.打造信息技术教学的自主高效课堂 篇七

一、创设情境, 任务激趣

现在信息技术课堂的一个普遍问题是:一些学生对于游戏、QQ聊天、网络音频、视频感兴趣, 却不喜欢听课。原因是这部分学生平时接触网络层面比较低, 对网络的认知还处于游戏聊天阶段, 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网络在工作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创设情境, 合理引导相当关键, 激发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兴趣是上好课的关键, 设计好课堂, 充分利用任务驱动式学习模式, 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 才能让学生动起来。任务要有深度、有难度,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任务要来源于生活、有现实意义,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热情;任务要具有开放性、实践性, 这样才能让学生各抒己见, 并且感受到自己探究的意义。

二、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随着社会发展, 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越来越多, 原来教师示范, 学生依葫芦画瓢的课堂教学模式早已落后, 学生完全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案导学的作用, 自主探索新知识。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自主, 一个好的合作学习小组至关重要。在计算机课上, 小组划分不明确、小组长选择任用有失误, 都将直接影响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在信息技术课上, 任务驱动加小组合作探讨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途径, 选择任命负责任、学习热情高、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合理分组是保证。在任务驱动的前提下, 用任务驱动小组、驱动小组长, 组员共同完成任务。

三、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客观现实决定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可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内容过浅或过深都容易影响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 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利用学习小组的优势, 发挥水平较高同学的作用, 带动帮助其他同学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分层, 备课时, 注意细化教学目标, 第一层次的学生要注重创新, 第二层次的要在基础的同时有所探究, 而第三个层次则是重基础, 比如在学习制作Flash动画时, 有独立创作新作品、完成老师设计任务并有创新、完成老师布置设计任务、有所体验等方面。学生各有所得, 充分调动积极性。

任务设计分层, 设计任务时, 比如小组完成任务时, 把任务细化, 分成小任务、小目标, 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课堂上一般有两个任务: 一是针对本学课知识的学习应用任务, 需要小组合作完成并汇报展示学习成果;二是知识的拓展提高任务, 设计要分难度, 假如把上课过程看做是学生摘桃子的话, 就应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摘到不同高度的桃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

四、激励为主, 多元评价

除了考试等总结性评价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 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课纪律、作业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评价应该向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角度多向化、标准宽松化发展。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主体不能只限于老师或者学生。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让评价贯穿于课堂始终。

评价角度的多向化, 评价不是一个简单的“成功”或者“失败”, 要善于运用多种评价角度。

评价标准的宽松化, 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

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多以鼓励性语言为主, 对研究成果要通过不同形式加以表彰,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发现自己的优点, 在潜移默化中, 让学生肯定自我。

五、活用课本, 充分拓展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知识更新换代快, 信息技术老师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课本知识, “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合理拓展课外知识, 贴近现实生活, 增强课堂的时代感,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用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 产生进行探究的动力;在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的研究中仍要结合生活实际;知识总结升华后, 还要再回到生活指导生活。学生内心是渴望长大的, 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让他们感受自己与社会、与祖国的联系, 知道每个人都可以做而且应该做。这样的探究才会有更深层的意义和价值, 学生才会更积极投入探索。

能够当教师是幸运的, 可以和那么多年轻的心灵对话, 能够在工作学习中有所感悟是幸运的, 可以在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互动反思中得到提升。关于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 我将不断摸索和实践。

摘要:激发学生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需要投入大量的热情和精力探索和尝试。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和思考, 对如何打造信息技术的自主高效课堂, 从六个方面谈谈想法和看法。

8.灵动、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构建;高效

进入21世纪,教育作为人类的一项社会活动体现出对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道德精神的永恒追求。20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一大成就,在于完成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新一轮的新课程培训,又将我们的课程改革引向更符合时代发展、人文发展、科学发展等的实践教育中。《新纲要》做出了一些修订,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重建课程结构、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经验等方面有了本质性的突破。体现出了课程的核心脉络:体验(感受生活中的信息)——形成(培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思考(信息的价值即分析问题)——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一、科学合理地构建教学内容,拓展课堂空间

教师应该根据学习对象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难度应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体现在所选取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上。重点一般来说是具有理论性、基础性、结构性、典型性的知识;难点是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难点的形成,一是教材因素,二是学生认识和接受能力的限制;关键点是教材中对顺利地学习其他内容,包括重点、难点起决定性作用的知识点,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中介和桥梁,对于不同层次的学习对象教学关键点的设置有所不同。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学习延伸和拓展的起点。例如:江苏省九年义务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以下简称教材)第五章节《图片的获取与处理》,这个章节的教学内容编排理论性的东西比较多,知识点比较散,缺乏整体性和系列性。我发现图片这个主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就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规划本章节的教学内容:设计两个主题《秀秀我家舌尖上的美食》《秀秀家乡的美景》,紧贴学生周边的生活环境,学生可以自选一个主题进行图片素材的采集(可以自己拍摄、可以从网上获取),获取素材后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其进行筛选和处理,紧扣一个“美”字进行,可以運用目前比较流行的“美图秀秀”处理软件来进行(这个软件的特点是易操作、凸显美),完成后在自己的QQ空间或者微博上都能来发布欣赏,甚至还可以利用QQ空间制作一个图集相册。通过这样的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发布,让学生体验图片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既把教材中的知识点科学地整合在一起,又把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带入了课堂。在操作层面简单易行,却又能让学生深刻体验这个章节内容在生活中的意义。

二、真实性地构建教学实例,提升课堂价值

学习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况且现在学生手中的电子设备也很多,只有从学生身边入手,体现学习的真实性,学生才会有兴趣学习探究遇到的问题。因此,我就构建了这样一个教学实例:通过数码相机对父母平时生活细节进行声音和视频的采集来体现父母关心爱护自己。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采集工作,把相关的内容保存在存储卡上带到课堂,分小组来欣赏。当然现场的采集在播放时肯定存在一些问题,这时,适时地提供对于声音和视频的处理编辑技巧是非常有用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非常好了。

如:教材第三章节《应用设计文档》主题是制作作文选,关键点在于选取的素材,如果按照教材的实例来完成教学,那学生可以说“事不关己”没有上课的兴趣,但是如果这个作文集是关于自己的文章或者是班级同学的文章,并且设计完成后教师还能为他们打印出来珍藏,相互的传阅,那达成的教学目标和收到的教学效果完全是两样的,通过这个作文集教学实例的学习也提升了学生对写作的认识和兴趣。

三、多元化地构建教学策略,显现灵动的课堂

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教学是通过引导学习者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习者正在学习中的理解、转换和迁移能力”。我们的教学行为也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发生的教育意义的构建。学生学习知识也是认知能力的个体在具体的情境中与教师的教学策略相互作用中构建的,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构建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探究性的策略、开放性的策略、点拨式的策略等,体现课堂形式的灵活多样。

例如,在讲第四章节《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第三节数据处理与统计这一内容,教材中有一个探究学习:棋盘上的麦粒。而我在上课时创设一个以《国王与宰相》的故事背景为主线索,国王为宰相发明了国际象棋而要赏赐宰相,但是宰相只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在象棋棋盘的第一小格赏1粒麦粒,第二小格赏2粒麦粒,第三小格赏4粒麦粒,以后每小格都是前一个的2倍……请把64格都摆满即可。要求学生通过对一些数据的合理分析回答问题,从而来判断在这个故事中是国王占到了便宜还是宰相赢得了胜利。已知每个麦粒的重量0.0409克,要求计算出棋盘上麦粒的总重量。已知2011年全球麦子的产量大约为6.92亿吨,要求分析出棋盘上所有麦子大概等于全球多少年的麦子产量。

用这种以学生探究问题为主的学习方式,设计了一个层次分明,操作性、综合性比较强的课堂任务,这个任务中涵盖了EXCEL中公式、函数和地址引用的知识点,这样的学习过程在学生意料之中,但问题的结论却又在意料之外。

以上就是我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探索尝试的一些做法和实践体验,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求和创造,需要凭着我们丰富的静态知识储备和动态的发展理念来实现课程改革,我们的学生才得以有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培养,我们老师自身也才会得以发展,创造出自己特有的、灵动的、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方国才.怎样教得精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吴菲著.致青年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殷晨,刘美芳.如何做好课堂教学中的改革.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9.关于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认识 篇九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现代学生应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虽然很多学生对这门学科也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如果教师不讲究教学方法和策略,没有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产生畏难情绪,对信息技术课又爱又恨,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学生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那么,如何进行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如何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效益?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中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他们在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是现今信息技术课的重点。

一、善用比喻,浅显易懂。

信息技术课是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课,专业术语对于孩子来说有时较难理解,这时,如果教师能举一些合适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这样问题就能轻轻松松解决,学生掌握的效果也高。比如教学《回收站》这一课时,我将“回收站”比喻成“垃圾箱”,让学生说说垃圾箱有什么作用?通过“垃圾箱”的用途让学生了解到当某个文件不用了,可以把它删除,放到回收站以达到释放磁盘空间的目的。如果我们发现将不该丢的东西也丢掉了,那么可以从“垃圾箱”里找回,同样,电脑也可以将回收站的文件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这样就叫做“还原”。通过从“垃圾箱”里找回东西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还原”。如果把垃圾送到垃圾处理中心处理后,那么就不可能找回了,同样,当你将回收站的文件删除掉,那么该文件也无法还原了。由于学生对“垃圾箱”非常的熟悉,利用“垃圾箱”和“回收站”之间的共性,学生就能轻而易举的掌握“回收站”的用途了。

二、创设情境,生动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一节课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就必须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力。实践证明,许多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而学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乐学。比如教学《图画展览会》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庆祝元旦的活动场面,在活动区有一个小小图画展台,请你动手用电脑画一幅画,放在这个展示台里,让我们的元旦庆祝会更加有意义。学生兴趣高涨,都想一展身手,很快就投入到电脑画创作上了。

三、鼓励创新,开发潜能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问题不在于你有多少潜能,而在于你有没有将你的潜能发挥出来,有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因此,在课堂实际操作中,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支点,应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尽可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我们经常会看到,当老师做了示范后,学生的作品大部分都与教师的相同,没有创新。因此,我在课堂上除了示范自己的作品外,还会将学生作品和从资料库收集来的资料展示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讨论其中的特色,让学生了解到创作时必须有自已的特色,不可千变一律,然后让学生试一试,时间久了,学生思路开阔了,也勇于探索尝试创新了。比如教学《会当小板报编辑》一课时,我课前让学生去收集各种的报刊及了解如何进行板报设计相关知识,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当一回小报的主编,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小板报,最后将学生的作品进行集中展示与点评,并将有特色的小板报打印出来贴在班级展示区。学生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体会到只要敢于尝试、大胆尝试就会成功,也激发了他们创作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让他们将自己内在的潜能都发挥出来。

四、化难为易,游刃有余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重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它不是一种理论课程,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因此,在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教学顺序,将较难的技能分散成几部分进行教学,以减少难度,且避免枯燥乏味。比如打字对于学习信息技术是必备的,如果一开始只注重强调基础的夯实,而不讲究方法,一昧地让学生进行打字练习,对于不懂打字的学生而言,如果一开始就一直让学生练习打字,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反而会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降低了学习兴趣。但作为信息技术操作的基础,又不能不学习打字。因此,我在教学打字这部分内容时,我适当调整教学顺序,将字形与字体、编辑排版、图片编辑等穿插于打字教学中。我先进行英文字母输入的教学,采用小游戏进行练习,等学生对字母的输入有点熟悉后,再采用教师说字母学生打出字母的比赛活动,然后教学将字母进行颜色设置;再教学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刚开始,让学生用拼音法输入一句名诗,然后对这一句名诗进行字形和字体设置,进行字体的动态效果处理;接着让学生打一小段课文,再对这一小段课文进行编辑排版,最后让学生进行打一篇作文,进行图片插入和格式设置。这些操作技能必须是分几个阶段进行教学的,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每一个环节中,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

五、整合零散,学以致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学会应用,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如在教学《图文并茂的作文》这一课时,学生已学会了《文本编辑》、《字形与字体》和《版式的设置》等技能,但这些知识技能都较为零散,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综合运用,我结合学校开展的读书节活动,让学生设计一本优秀作文集,要求他们必须为作文集设置一个封面,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每篇作文进行设置,使作文集图文并茂,丰富多彩,最后,我将学生设计的作文集打印出来,供学生欣赏借鉴与参考。这里涉及到输入文字、排版、字体、图片等知识技能,学生必须要会综合运用所学技能,并将所学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能服务于现实生活,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让学生了解到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都是为了应用,有了应用的可能和应用的需求,学生学得会更起劲,这样也可以强化巩固自己的知识。(当然,这个任务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安排教学时应分成几课时来完成,切不可急于求成,毕竟学生的能力有限,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

10.信息技术与数学高效课堂深度融合 篇十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是每位数学教师理应思考、探索的主要课题。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不是程序化的机器,而应是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是课堂的主人。在新课标理念下,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都还给学生,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投入的加大和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入了中小学的课堂,每个教室都拥有电脑、投影以及电子白板等基础设施。有力地推动了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把教学的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有力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了技术支撑。

特别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巧妙、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也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

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除了老师要课前精心备课、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课后有针对性地练习外,合理地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合理地进行整合,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更是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要求。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更具吸引力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更具吸引力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从而使得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也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几何图形’时,课件中播放几何形状明显的名胜古迹,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回归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几何图形,提出概念,然后开展教学。相信,这样一节课结束之后,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会掌握的更好。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中学生的注意力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中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主宰,学生是配角,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与这个过程。电子白板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让数学教学课堂真正体现高效性。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这是教学中的关键,信息技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变静为动,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多媒体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

例如,在讲解‘量角器的使用’这一内容时,在课件上就能直观的展示出学生使用的量角器,量角器的使用步骤也能通过动画展示出来,比老师口头叙述和使用传统教学工具要更加形象具体,更加贴近学生。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弥补教材的不足

课本中有些要求实践的教学内容,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其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学会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例如,讲解解方程时,课本上的例题和练习较少,老师在黑板上板书题目费时费力,多种题目的训练就难以一一完成,课件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在课件中,我们就能提前准备各种练习题,在讲解时,省去板书环节,能够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也越来越多,老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就决定了课堂内容的丰富程度。现阶段,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方面,现在的中学教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缺乏对信息技术理论的系统学习,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很难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实施教学过程;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特性了解不到位,过度的依赖信息技术的支持,有的教师几乎每堂课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产生了过度依赖的现象,造成课堂成了播放多媒体课件的录像课,造成了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误解。

同时,教师的教学课件制作的技术不高。现阶段每个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幻灯片、录像片的数量很多,但是教师真正自己根据自身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的却很少,照搬来教学课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效课堂的生成。

11.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教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信息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是初中教学过程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既可以达到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对相关信息软件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要做的就是构建高效的课堂。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的特点和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构建高效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

一、改变课堂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在授课的过程中具有学习内容枯燥、难度大、教学内容多以及需要反复练习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低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获取知识,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而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对“信息与信息社会”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一课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也有着一定的帮助。教师可以先制作PPT或者是教学视频,向学生展示利用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处理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再对授课过程中对信息的获取以及信息的处理等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二、设计课堂任务,明确学生学习目的

传统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授课的过程是一个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师更加注重将教学的内容讲解出来,忽视了学生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而课堂任务的设计可以更加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有助于教师考核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了解,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师在对“收发电子邮件”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了解电子邮箱的概念,将电子邮箱申请的方法和步骤、电子邮件的地址和格式以及正确发送电子邮件的方法进行演示,之后设计一个让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电子邮箱并给教师发送邮件的任务,之后给学生时间自由练习和学习,有不懂的地方教师随时进行讲解,下课前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既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提高了學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调整教学方式,开展分层分类教学

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而传统教学方式对每一个学生的教学都是一样的,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在实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调整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必要时在授课的过程中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师在对“网上交流”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地让学生掌握多种网络通信工具的信息交流,因为有的学生有网络交流经验,而一些学生没有。因此,对有经验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掌握BBS的使用方法,建立自己的微博,并进行简单的装饰;而对于无经验的学生,教师则要求他们先掌握一种网上交流工具的使用方法,再通过课后交流或者是其余时间掌握其他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四、开展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共同提高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利用网站上的学习资源和教师的授课内容进行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让其在组间自由地拓宽学习内容,获得更多的知识,促进组间成员的共同提高和发展,有效地达到构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认识和制作电子板报”时,教师可以开展组间合作学习,首先,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和讲解,并给予学生时间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之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其自由确定主题,根据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制作电子板报,最后进行班级内的评比与展示,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促进了学生的共同进步,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中这一教学阶段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总结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软件运用能力,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时,应该把握学生和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实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王亮.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30):324-325.

12.关于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认识 篇十二

一、重视引言课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信息技术引言课中, 要从计算机的产生、发展、最新动态和Internet网络的有关常识的介绍开始,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信息技术是时代的需要, 也是个人成才的需要。

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调整教学内容

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厌学”现象, 因此, 我们应该调整教学内容, 重点讲述实用的知识, 这样使学生感到学的知识有用, 大大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三、注重实践操作能力, 使学生兴趣之火持久不熄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操作性极强的学科, 学生的操作过程是融阅读、理解思考和观察、验证于一体的过程, 学生刚开始学习时还有兴趣, 但慢慢地学习的热度就会下降, 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良好的多媒体手段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保证

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而言, 最有效的多媒体手段是网络教室、投影机等。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作用。在利用多媒体手段时, 教师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

1. 布置任务。

如果仅仅靠语言的描述, 显然是很苍白的。通过投影机将任务展示出来, 画面直观、易懂, 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很轻松, 就不会因为知识枯燥乏味而失去兴趣。

2. 辅助讲解。

当需要讲解一些必要的操作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实时播放教师的操作过程,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直接看到, 这比以往我们仅仅讲述的效果更好。

3. 交流讨论。

当某个学生需要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将他的内容展示出来, 其他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 从而达到交流讨论的目的。

五、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激发学习兴趣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当“小老师”, 使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授者,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对教学中的一些简单内容, 而且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 让学生扮演“小老师”来完成教学任务。

13.关于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认识 篇十三

随着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不断深入,回头审视传统的教学手段,那靠“一张嘴一支粉笔”来授课的时代将一去不返,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可依赖的媒体相对较窄,导致课堂上反馈的教学信息量小,师生互动性差,往往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费劲,效果也不好。今天,语文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如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实际教学中我对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做了有心人,有了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现代信息技术为展现更广阔的知识空间提供充足的平台。

语文教学中我们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经常遇到教师在板书上花费了很多时间,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让老师和学生从烦琐的板书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教师利用投影仪能预设出完整的板书设计。这样做,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快了好几倍,再利用节省了的时间。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上有更充裕的时间,增加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密度,从而取得更好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信息反映形式单一的问题,挂图、卡片等在过去教学以及今后教学中都会发挥它的作用不容否认,但信息技术走进课堂针对孩子的特点,反映形式灵活多样我认为更适合孩子的心理与生理特点。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趣味特性,增加了课堂呈现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而创造。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教《锄禾》一文时,针对现在孩子缺少田间劳动的实际经历,根据诗的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个动画片段,反映了农夫的一天劳动过程,以及受到盘剥后的收成所剩无几的内容。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十分清晰的理解了诗的意思,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在知识学习上、道德情感上、行为训练上都得到了很好的教育。这与单纯靠说教来进行思想教育的效果是不能相比的。很大程度上学生由于年龄小的特点他们的学习往往依赖于兴趣,因此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首先要做的,而现代信息技术正好可以弥补知识呈现单调的缺陷。

三、现代信息技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让难以用语言叙述的“内涵”形象的呈现出来。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说教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让很多用 语言难以叙述的“内涵”形象的呈现出来。

学习《捞铁牛》一文,在两个班级做了个比较,在其中一个班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用了三课时的教学时间总算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能对打捞铁牛的过程依靠记忆比较完整的进行描述;一个班我在不讲任何教学内容的情形下,给大家布置了小作业,用你自己的话把看到的写下来或说出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大家演示了铁牛的走向以及打捞的具体方法,只演示了一遍,五分钟的教学时间使学生对课文讲述的内容已经理解深刻,通过调查95%的同学都能完整说出课文的内容。把烦琐的解释化为了一段录象片段,问题就得以解决了。

四、现代信息技术可丰富作文素材,培养观察、分析、联想、想像能力,拓展思维空间,优化作文教学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像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如作文课上,投影漫画《妈妈,水开了》,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漫画内容,然后根据此漫画写一段话。学生写完后,教师投影预先写好的三段例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三段文字的不同之处,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习作,找出存在问题并作修 改,再投影学生修改前后的习作,大家评评、议议。最后再让学生结合漫画内容,联系自己实际,谈感受,谈体会。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五、现代信息技术可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教学的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14.关于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认识 篇十四

赵虹

【摘要】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众多地区新课程改革中构建高效课堂的一种有效途径和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而我校思想政治课的多媒体教学却是个盲区,老师上课只能靠一支粉笔、一张嘴,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效益低下。面对枯燥无味的说教和理论,老师讲的可谓苦口婆心,学生听的却昏昏欲睡。然而,就在全校师生为走出困境一筹莫展之时,一缕温暖的春风吹进了校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将把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作为优先发展领域,重点扶持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我校不仅得到了国家的办学资金和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援助,还得到了福建兄弟学校援疆教师在师资力量方面的援助,我校开始踏入了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行列。现在,我校政治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已蔚然成风,传统的教学模式被打破,课堂教学效益明显提高。看着学校的这一喜人变化,我深深感悟到:信息技术是开启思想政治高效课堂的一把金钥匙。

【关键字】 信息技术 思想政治高效课堂 金钥匙

【正文】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众多地区新课程改革中构建高效课堂的一种有效途径和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而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第一中学地处新疆偏远贫困的牧区,2000年秋季,根据县有关部门部署安排,学校搬迁新校区,当时由于学校资金紧张,学校只有一个简陋的微机室和20多台破旧老式的计算机,绝大多数老师连计算机怎么开都不会,更不用谈怎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了。多媒体教学长时间处于盲区,老师上课只能靠一支粉笔、一张嘴,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效益低下。尤其是政治课堂更是雪上加霜,面对枯燥无味的老师讲的可谓苦口婆心,学生听的却昏昏欲睡。渐渐地,家长开始对学校产生质疑,纷纷将孩子送去外地择校,学校的教学质量开始世风日下。然而,就在全校师生为走出困境一筹莫展之时,一缕温暖的春风吹进了校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中国基础教育将把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作为优先发展领域,重点扶持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并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改善办学条件的资助扶持措施和政策。作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我校也被例为了扶持对象之一。得益于国家促进教育公平及教育扶贫的有益政策,我校不仅得到了国家办学资金和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援助,还得到了福建兄弟学校援疆教师在师资力量方面的援助。很快,我校也踏入了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行列。学校逐步设立了一个教师电子备课室、三个学生机房、四个多媒体教室、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完善的网络服务体系。并经常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开展利用多媒体教学大赛,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现在,我校众多政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已蔚然成风,课堂教学效益明显提高。看着学校的这一喜人变化,我深深感悟到:信息技术是开启思想政治高效课堂的一把金钥匙。

一、对“思想政治高效课堂”的初步认识

高效课堂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高效课堂”中的“效” 既指“效果”,也指“效率”,更指“效益”。“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这里的高效不仅是教师高效的讲解,更多的是指向学生高效的学习,指向师生在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的最大化发

时间和空间内借助各种教学媒体(包括传统的教科书、标本、模型、图标等,也包括现代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电影、电视、投影、录音、录像、以及计算机等设备),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将抽象、枯燥的说教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运用信息技术开启思想政治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着“满堂灌”、“一言堂”、“死记硬背”的现象。学生成了被灌输的“容器”,他们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侵蚀,对思想政治课越来越缺乏兴趣和热情。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造高效课堂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作为政治教师,如果不更新教育理念,不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然安于现状,抱守“一支粉笔、一本书、走上讲台说半天”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郁闷、痛苦、悲哀将会永远伴随我们的教学生涯,其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必将岌岌可危,更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面对我校的政治课堂现状,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去尝试、探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多媒体教学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这引发了我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深深思考:生命需要创造,创造需要坚实的舞台,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舞台在哪里?在课堂!在教学!一切源于课堂,一切服务于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造高效课堂,教师要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要精通学科基础知识,把握最新教育动态,拓展视野,使自己始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前沿;要明确课堂教学是师生不断

球”踢给学生,要做一个“主动撤离”和“适时登场”的主持人。教师应从“主演”变成“导演”。为此,政治教师有必要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信息技术在开启思想政治高效课堂中的金钥匙作用

(一)信息技术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的金钥匙

开启思想政治高效课堂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现代教学的专业素养。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课前的准备、组织工作却大大加强了。正如美国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说:“教师的职责,现在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的人,而不是给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创造性活动,以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和鼓舞学生。”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师仅具有教育理论素养和学科教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才能真正开启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堂。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搭建了有力的平台。

首先,现代视听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可以便捷、高效地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提供开放的资源。教师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视听技术、卫星传播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手段开展教学,由此带来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必将使教师转变教学的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例如:教师使用计算机把教案做成电子文档,利用各种工具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这使得信息技术成了为一个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工具。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其次,网络是一个海量的教学资源库,互连网上存储着教学所需的各种数据库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库,为广大教师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备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可以选取网上的名师教案或课件,针对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删补、修改后在教学中使用,从而实现互连网上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教学资源利用率、备课水平和教学效果。网络的本质是分享与交流,教师可以一边从网上搜索信息,一边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成果发布在网上,供大家分享,在相互的交流学习中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发展。

此外,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的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如网络课堂、远程培训等,借此可以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提高教师的信息化应用理念和终身学习理念。这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为教师提供更方便、更快捷和更丰富的信息来源,也必将成为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环境资源,成为促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的金钥匙。教师通过计算机技术制作政治课件,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更多的资料。通过政治教学软件,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迅速地了解政治,赋予思想政治课新的生命。

(二)信息技术是调动学生开启思想政治高效课堂的金钥匙 抽象的理论、沉闷的课堂、空洞的说教、乏味的讲解„„几乎所有的坏字眼,都如潮水般涌向了政治课,涌向政治教师,甚至在众多学生心中思想政治课向来被视为“睡觉课”。如何化解这一带有讽刺的悲哀?如何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向往的课程?如何开启思想政

我认为,其核心在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外部特征,它以声、文、色、形作用于人的眼、耳、脑等多个器官,使知识的容量增大,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它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具有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展现认知过程的潜在功能,为思想品政治课的愉快教学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也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代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第一,信息技术有利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作家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何等的重要。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和探索欲望。这不仅可以一扫课堂的沉闷,使师生双方心情愉悦,而且还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时,我用FLASH给学生展示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学生看完后忍不住哄然大笑,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我立即设疑:白马是不是马,马是不是就是白马?白马和马是什么样的关系?诚然这个问题很简单,设置的目的只不过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导入思维。学生思考回答后我又逐步设问:白马和马谁是特殊性,谁是普遍性?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白马一定是矛盾的特殊性,马一定是矛盾的普遍性吗?结合马和白马的关系说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什么样的关系?由于学生对白马和马的关系易于理解,所以在此基础上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变得既简单又形象了。而且这个典故还比较有趣,所以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探知欲望。可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创设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景,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

第二,信息技术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信息技术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内容于一体,既能充燥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生动,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了政治课教学的直观性、实效性。例如:在讲授“国家宏观调控”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我从网上搜集了有关资料,并制作了2005年到2010年我国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变化情况的动画及网页,不仅形象直观的反映了我国在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此外,网络人类最大的知识宝库之一,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认知空间。也为学生开辟了一条自学的大道。当学生遇到利用现有的知识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我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访问全国各地的政治教育网站、政治资料数据库、图书馆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中的政治课程,使政治课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而是朝着更大的空间去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政治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第三,信息技术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而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把大量鲜活的正在发生的现象呈现给学生,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则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解决这一问题。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其主要目的就是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思想政治课因其固有的理论性、现实性、开放性特点更适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学生可以从网络的资源库中各取所需,针对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网上自主学习、讨论、分析、解决,并撰写政治小论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目的。在教学中,我通过网络及时把一些热点现实材料下载让学生在课堂上分析、讨论,或者引导学生课后自己上网浏览、思考,达到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统一。既提团结重要性”内容时,我通过互联网将西藏的“3·14事件”和新疆的“7·5事件”传递给学生,在讲到中国的综合国力时,我将震惊世界的“5·12大地震”抗震救灾纪实、北京2008奥运会举办成功、“神舟七号”发射成功等重大新闻通过互连网及时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围绕社会热点展开自己的思维、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正确分析、评价、解决现实问题能力。课后,我常常引导学生浏览有关重大时事政治问题的网页,并对一些高考热点问题进行思考,撰写政治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极大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第四,信息技术有利于创造和谐、高效的课堂氛围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充分利用了各种信息载体,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教师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民主式、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创造出一个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等于一体的表现手法,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教学信息的反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欢快气氛中发挥出自己潜在的自主性,从而使问题以最快的速度、最清晰的思路和最灵活简捷的方法得以解决。

第五,信息技术有利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政治课堂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例如:漫画具有一般直观性教学手段无法具备的幽默和夸张的特点,把知识融入漫画之中,用漫画的形式来再现知识比单纯讲解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讲“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时,我引入“狼来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动画是当前深受中学生喜爱的一种媒体表现形式,在思想政治课中适当运用动画可以迅速把学生引入动画情境,拉近理论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讲“思想道德修养”时,我选择了“道德建设,从我做起”的FLASH动画,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具体要求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思想道德教育回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自己去感悟道德,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素质。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他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能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音乐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能使学生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受到感染,逐渐地理解知识,认知世界。在讲“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时,我让学生欣赏歌曲《天亮了》,再配上这首歌曲创作的由来,使学生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感悟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

(三)信息技术是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金钥匙

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开启思想政治高效课堂的坚实后盾。由于思想政治课是小学科,每周课时少,教师和学生彼此沟通交流的机会不多。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仅靠课堂上的交流是远远不够的。而现代网络则为师生沟通交流搭建了便捷、有益的平台。我曾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现在90%以上的学生在家里上网,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也都用手机上网。但是网络上鱼龙混杂,中学生缺少分辨力,一味沉迷其中,难免会受到一些不良影响,迷惘中的他们必须要有正确的引导。于是,我在班里发起了“绿色上网,健康你我他”活动,并主动要求加入了班级的QQ群,在课余和假期时间,我经常和孩子们在网上聊得不亦乐乎。探讨课堂上的疑惑、关注社会上的热点、诉说心中的不快、分享成长的乐趣、畅想人生的未来等等,都是我们话题。渐渐地,我和孩子们之间成了亲密无间、无,这更为和谐的课堂增色不少。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信息技术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种手段不是万能的,他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并非所有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都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或课件网络教学。只有那些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关键点,才值得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因此,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时,一定要避免简单地用屏幕取代黑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狂轰滥炸”。这必然会适得其反。我想,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坚持适用性、科学性、灵活性、多样性、高效性原则,将信息技术作为优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的突破口,把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与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优势有机渗透,充分留给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时间,使师生双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枯燥的理论生动化,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真正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我们必将为开启思想政治课高效课堂撑起一片灿烂的天空!

【参考文献】

15.关于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认识 篇十五

一、备自我、备教材、备学生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前提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备好课, 就能争取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权。准备愈充分, 主动性就愈大, 教学效果就愈显著。所以,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做好课前准备。

11.备备自自我我, 不断提升自我素质, 拓展教学视野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始终站在信息时代的最前沿, 利用自身知识储备并结合所教学内容, 转化成课堂上的新课题、新方法、新知识, 带领学生跳出课本的束缚、拓展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信息技术,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结合课本探讨实际生活中的新发现、新思路、新创作, 彻底改变学生只读书、读死书的现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对教师丰富知识产生崇敬心理,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变成一种期待和惊喜的学习过程。

22.备备教教材材, 深入研究新教材, 落实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作为课程领域的基本规则与教学行为依据, 是教师备课和教学的基础。所以, 在授课前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从不同角度准确分析课程标准和解读教材, 以便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应用。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 才能将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化、结构化, 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可行的教学方案和计划, 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理论基础。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因此, 钻研新教材是落实新课程标准、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前提。

33.备备学学生生,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除了要研究教材、落实课程标准外, 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群体的了解。要对所教的实际状况进行深入研究, 对所教学生的特点加以细化, 从而使教材的处理和所选择的教法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只有充分了解学生, 才能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才能因材施教;才能预设并解决在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关键

有了好的素材、知识储备, 如何将其运用到课堂上, 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 一直是教师追求的目标。

11.精精心心设设计计教教学学环环节节, 提升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主要因素, 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明确教学目标, 就解决了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明确教学过程, 就解决了教得怎样、学得怎样的问题。在教学中要能够设计出构思巧妙、想象奇特的导入方式, 从上课开始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认识课堂活动, 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22.激激发发学学生生学学习习兴兴趣趣, 享受快乐学习

“我要学与要我学”是教育教学活动中较难解决的一个矛盾, 究其根源, 是学生的主动性不够, 还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毫无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 人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所以,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例如: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游戏引入课堂, 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将枯燥的理论讲解得生动、通俗等。这样,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让学生觉得上信息技术课是一种享受。

三、以主题任务探究, 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保障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课堂任务探究中积极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11.以主题任务为主线贯穿课堂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主题任务, 引导学生围绕该主题开展一系列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 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提升信息素养。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重在策划、组织与调控, 放手给学生表现。让学生在任务探究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用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思考的兴趣, 让学生真正从内心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以触发学生积极探索问题、要求解决问题的心态。

22.实实现现角角色色转转换换, 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长期以来, 存在着一种“独白式”教学, 一节课40分钟, 教师会从头讲到尾, 毫无顾及学生的情感、态度、智力。这其实是一种“专制性”教学, 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及其发展的关怀。而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的角色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也不再只是教书匠, 而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 而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 而是与学生平等地对话;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而且是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

四、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进行有效评价, 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的重点

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有效而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 在完成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 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启发学生研究新知识, 发现新知识, 把知识运用于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利用新思路、新手段来解决超越自身现有知识范围的问题。通过对教学效果和任务作品的自评、互评, 点评、答疑, 进一步触发学生的实践和创新力。

11.对学生实践和创新力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要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 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性, 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动脑、动手, 联想、创造, 让学生在实践中享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学习变为学生的一种自觉习惯, 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所以, 提出的任务必须有吸引力, 让学生感兴趣;要有创新性, 在设计任务时还要考虑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 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2.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而不仅仅在教学活动之后。课堂教学评价作为一种过程性评价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往往起到及时反馈和激励的作用。它可以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点评等方式进行, 通过评价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我的不足, 学习他人的长处, 拓展自己的思路, 取长补短, 在较短的时间内进一步提高自我。

五、注重反思教学, 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生长点

要使信息技术课堂更高效, 必须树立良好的自我反思意识, 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 才能弥补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 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效率, 使教学更有效。因此, 要做好每节课后的教学小结, 总结经验, 寻找不足;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 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用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不定期进行教学调整, 并及时统计分析。教师应对课堂教学加以回顾、梳理, 找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并从中找到教学的突破方法, 使之成为以后再教学的经验教训, 引以为戒。注重教学反思是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素养的有效方法;是教师对教学进行有意识的积累总结, 能较快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综上所述,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完善自我教学能力, 提升教学水平, 创设高效课堂, 已成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教学研究的重点。当然, 高效课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只要教学在、学生在, 它永远是我们探究的主题。

摘要: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结合新教材, 针对现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现状, 从教学设计、创新实践能力、小组合作、主题任务探究及评价等方面作了阐述。对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16.关于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认识 篇十六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组合作学习 高效课堂

作为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受到越来越多老师的青睐,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满足学生一对一的辅导与学习的需求。然而怎样在有限的課堂教学时间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值得每位教师去探索、去思考的问题,结合自己平日的教学实践,谈了自己的做法和看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1.激发学生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证明:人记忆最深的东西是他最感兴趣的东西。“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属于高科技,大多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比较浅显。利用分组合作学习并且制定相关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充分认识计算机其实只是一种快捷方便的处理信息的现代化工具。这种工具可以帮我们完成一些具体的工作。例如,制作电脑绘画、电子报刊、电子贺卡等,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只有愿学,才能学得好。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且也为了整个小组,要取得成功,并且小组其他的成员也在鼓励自己成功。较为强烈的动机将导致更为长久地参与到教学任务中去,这样,反过来又促进了学习。

2.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通常采用任务驱动法,直接运用教学软件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学生操作完,教师再点评。教师占据课堂的主动,学生处于被动服从。小组合作学习能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另外,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所有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某方面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这方面学习差的学生,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二、提高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科学组合合作小组

针对机房内座位的可调性,我以学生自由组合为参考,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学习情况、性格倾向等方面搭配,每小组设定为8人。根据学生学习表现可随时调整,一是避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促进小组内成员积极上进,便于问题讨论、商量,避免“一言堂”现象。“组内异质”即是将有各种特长的学生放到一个组内,为小组成员内部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和最佳组合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即是争取小组间的距离为最小,做到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差无几,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平等竞争打下基础。

2.有目的地培养小组长,保证课堂活力有序

选组长时可先让学生自我推荐,在得到组员的同意后方可当选。当选的组长要求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乐于助人,有合作精神。活动的初始阶段要注重培养组长的管理、组织能力,有效的发挥组长协调、分工、督促的作用,使每一个小组具有统一的管理模式。

3.评价交流,取长补短

学生作品的评价交流可以采用组内自评、组内互评、全班交流。小组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并且可以针对学习情形及活动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同时这个环节也是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教师适当作出点评,并给予学生及时的表扬,这样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给予小组成就的表扬更能激发小组成员的荣誉感。为了给每个同学表达自己想法、观点的机会,还可以通过展示交流和自评互评的活动,能够发现他人的优点,找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修改完善。懂得欣赏自己和别人的长处,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扬长避短,共同进步。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注意点

1.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非常重要,但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这样做就避免了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困难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的现象。合作学习要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思考、进步的机会。例如在贺卡制作活动中,要求每小组呈现展示本小组风采的贺卡,而小组成员将完成自己的个人介绍部分。通过这样的尝试,不仅每个学生得到锻炼,同时学生的荣誉感让他们努力将自己的个人部分做得更好。

2.合作的内容要有价值,避免走过场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学生讨论、合作学习有很多好处,但也不能因此而滥用合作。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够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学习的内容是否存在可以探究、可以合作、可以研讨的地方。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必要性的小组合作,学生毫无兴趣,甚至有时会趁机玩游戏、上QQ聊天。这就需要我们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充分领悟教材编写的主旨,挖掘和开发教材中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问题,并行之有效的提供给学生。在教者积极挖掘和开发的同时,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而学生自己的质疑恰恰是他们能够主动学习、探究的基础。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富于挑战性,单纯靠个人的能力和努力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借助全组学生的集体智慧才能解决。

上一篇:高中生摘抄下一篇:给妻子的生日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