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面临的问题

2024-07-05

陶艺面临的问题(精选12篇)

1.陶艺面临的问题 篇一

我国环境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问题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此外,2000年我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我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

2、水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了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垃圾处理问题

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我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

5、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1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我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我国的农业来说是极大损失。

6、旱灾和水灾问题

20世纪50年代我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我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3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7、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我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我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

8、加入世贸组织和环境问题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我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我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我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同时,我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我国的环境问题。

9、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三峡工程是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定于2003年开始发电。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涉及库区两岸和整个上游地区)的影响,以及

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目前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10、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上今年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我国是公约的签字国。其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我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危害严重。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

二、我国环境问题国际履约压力沉重 需要深刻反省

1992年7月,中国第一个“21世纪议程行动方案”出台,这被研究者认为是我国首个由政府颁发的环保人物大奖“绿色中国人物奖”之第一届。主办方立志将“绿色中国人物奖”塑造成一个真正具有公众精神的奖。它的候选人名单向全社会公开征集,组委会将做到最大限度的透明和最广泛的参与,塑造出最具有公信力的社会品牌。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认真解决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是个事关国计民生、事关民族未来的重大课题,“绿色中国人物”背后的故事也一定充满忧患。因此,我特别希望,这不仅是一个真正具有公众精神的奖,而且是一个促进政府和社会公众全面反省的奖,反省经济增长方式给环境带来巨大影响,反省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只有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才能达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

比如半个多世纪来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政策,以及延至今日的大城市对外来人口特别是外来农村人口的歧视政策,使大量人口滞留农村,带来了极大的环境、经济和人口压力。中科院曾通过卫星遥感,对我国西部12省区的土地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西部有1/5的土地承载力处于超负荷状态,造成许多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中国目前适宜生存的好地方只有国土总面积的1/3。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的人口从6亿增长到了13亿,多了一倍。而荒漠化及严重水土流失地区的面积各增加了约一倍半,中国可居住土地从600多万平方公里减少到300多万,少了一半。中国人每年搬动的土石方量是世界人均值的1.4倍。而据著名经济学家仲大军先生的分析,由于二元户籍制使大量人口滞留农村,中国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多生了一亿人口。

再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不公平不合理的产权安排(特别是在土地、矿产资源方面)以及缺乏科学的决策体制等方面的问题,用资源高消耗刺激经济高增长,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中国成为世界上自然资产损耗最严重的国家,45 种主要矿产15年后将剩下6种,5年以后60%以上的石油依赖进口;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单位GDP污染排放量则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劳动生产率却是人家的几十分之一。三分之一的国土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成为劣五类,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干净的水,一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清洁的空气,1500 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疾病和呼吸道癌症。

再比如,我国环境方面的国际履约压力也十分沉重。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如果火电厂燃煤排放的温室气体一旦超出人均4吨,我们国际履约的费用每年就要达到500亿;世界银行计算,2020年之后,我们仅为燃煤造成的疾病就将支付3900亿美元的费用,占GDP的13%。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造力,很大程度上缘于其对于自身的反省能力。加尔布雷思在其《好社会:人道的记事本》的开头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好社会是通过不断反省不断改进得来的。

自信的中国人应当勇于反省勤于反省。环保作为与人类自身的陈腐观念和腐朽做法做斗争的千秋伟大事业,更要高举反省的火把。希望每年一度的“绿色中国人物奖”成为全民反省的盛会,让我们与自然变得亲和友善。

2.陶艺面临的问题 篇二

问题一:品牌电子商的成败决定于一把手。这一点,相信很多中小企业、大型企业,所谓第一代电子商务的掌门人都在思考这一点,包括很多的伙伴在执行团队计划、人员,包括像战略资源投入方面,跟老板、CEO决策性的一些对策,都存在一系列的思考。

问题二:电商团队独立团?保安团?还是文工团?到了哪一个阶段,我们真正能思考,分销商能真正成为整个电商的主角,让品牌商还原零售的本质。

问题三:电商、是市场、还是渠道?真正网络上带来的机遇更多是显性的,把所有的人和消费的机会统统显示在前端,包括数据的梳理,电商到底是市场还是渠道,这是我们一直困惑和执着需求答案的一点。

问题四:如何理解以正立本,出奇制胜的电商定位?定位不是做传统的SWOT,找个4A广告公司帮品牌做电商定位,就好比裁缝请教司机如何做牛排。出奇制胜如何制胜?这是品牌商真正要去深度挖掘的思考方式。

问题五:电子商务与线下最大的区别是,会让每一个购物都成为一次起点。线下的商圈接触的面积和人流量是有限的。线上如何让每次购物成为一次起点,这样就能解释聚划算、秒杀等一系列的亏损,我们要去分析总结,这样,我们的亏损才会有意义。

问题六:为何选到好的团队或合作伙伴却只成功的一半?在资金、信心和物流后,仅仅是一套高工资和股权,留得好是用文化,还是靠成长和收入?

问题七:为什么电商的促销成了公关第一,广告的第二?脸谱商务转化率2%至4%与电商网站相当。我们认为一系列的精准的策划和营销,那么有没有真正考虑过所有的信息传播会形成一个品牌的二次公关的危机、反馈以及口碑二次的联动,电商有没有可能在集聚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情况?

问题八:为了持久,就要保持品牌的狭窄聚焦。如何进行个性化的参与,我想各个B2C品牌都在积极尝试做这一块的引导,如何进行狭窄的聚焦?是必要?还是必然的?

问题九:如何定位一个细分品类市场?我们往往讲要进入市场,首先要进入人心,整个互联网的定点聚焦,往往能一站成名的。我们耳熟能详的像麦包包,前期的崛起往往是一个款式,包括特步,特步也是一双鞋定天下,由此这个市场能单点裂变,多线形成一个面呢?有一盘很精准的货,多点辐射还是单面辐射,怎么做得更好?这也是我们值得探索的问题。

问题十:是否旗舰店就决定了品牌渗透力?而分销决定销售规模?自动化决定发展空间吗?还是精细化决定利润水平?这是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概念,但在我们是否能真正做到以上几点?

3.“营改增”面临的问题 篇三

实行“营改增”的意义

1.有效解决了双重征税的问题

“营改增”不是简单的税制简并。营业税和增值税对于市场活动的影响不同,税负也不同。增值税对增值额征收,而营业税则是对营业额全额计征。这样,就出现了双重征税的问题。“营改增”的实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征税。

2.破解了混合销售、兼营造成的征管困境

人们可以把所有的课税对象看作一个光谱,分为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纯货物,而另一个极端是纯劳务。在货物和劳务这两个极端之间,存在着很多种商品和劳务,它们相互包含,即劳务中包含着货物,货物中也包含着劳务。在中国目前的税制下,货物缴纳增值税,劳务缴纳营业税,但有的时候很难区分一个课税对象是货物还是劳务,这就给税收征管带来了困难。

3.减轻税负,提高纳税人积极性

同时,对于增值税而言,抵扣链条相互交错,如果不同行业采取不同的税种,很容易造成税负在不同行业之间出现扭曲,也造成增值税企业不仅得不到增值税就增值部分征税的优势,而且会造成实际税负的增加,严重妨碍一般纳税人的积极性。因此,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结构性减税措施,“营改增”是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趋势过程中一项重要的税制改革,对于加快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规范企业的发展和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全面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营改增”面临的问题分析

1.“营改增”对地方税的影响

目前中央财政收入中,增值税是第一大税种,而营业税则是地方税中最大的一块。如果营业税合并到增值税,地方主体税种消失,地方税务局收入会大幅度下滑,会让地方政府失去原本可以既得的营业税大头(可达约75%),一旦这部分转移到了国税中,地方仅有25%的增值税地方分享部分,这显然是地方政府最不愿看到的。一旦税务管理体制跟随“营改增”进行改革,也对中央和地方财权重新分配格局提出新的思考,如果两套税务机关合并,那么改革之后是由国家直属管理还是地方分级管理?一个两难的问题横空出现。若由国家直属管理,则中央容易调控,这从体制上大大降低了地方政府干预的机会;如果实施地方管理,则地方政府势必会更加调节税收收入的局面,这会对中央宏观调控形成阻力。

2.地区性与行业性试点存在的问题

现行试点以区域加行业划分为主,上海的交通运输业及其他服务业为先。一方面,“营改增”改革涉及生产、经营的各个链条,在部分地区部分行业进行试点,会人为割裂增值税抵扣链条,破坏增值税的抵扣效果,影响试点效果。像物流业这样全国性网络化经营的行业,由于地区性及行业性差异,其许多支出并不能抵扣进项税额,甚至造成一部分企业税负增加,这既不符合改革的目的,也不能真实反映出税制改革的效果。另一方面,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不尽相同,按照地区试点,无论税负高低,都会引发地区间的不平衡。区域性的优惠政策会产生洼地效应,造成资金流向该地区,不仅使大量的服务业需求涌入该地区,还可能导致周边地区企业向试点地区集中。非试点地区与行业,尤其是周边地区会处于劣势,对于非试点地区意味着不公平。

3.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财税核算难度加大

在实行营业税征收时,对企业的会计核算要求比较简单,营业税基本是按照营业的毛收入征税,不涉及进项扣除,使用普通发票即可满足需求。改征增值税后除了销项税和进项税的计算之外,还有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规范使用。现今有部分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不够正规,在改征增值税后,对这批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同时要求小企业的会计人员要提高相关业务素质。除此之外,现行的增值税会计处理不能将增值税作为费用核算,会计信息无法充分披露,报表使用人无法确知增值税对本期损益的影响程度。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这一缺陷将表现得更加突出。

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以增值税取代营业税,符合国际惯例,是深化我国税制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从长远来看,“营改增”是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它能够减轻税收负担,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实力。但是,也应该正视此次税制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税率设置过高和可抵扣项目范围过窄,可能导致部分企业税务负担加重;集团企业在汇总纳税过程中管理成本较高;新增及存量固定资产抵扣制度尚待完善等问题的存在。在我国推行“营改增”过程中,应及早对政策进行分析研究,结合行业经营特点,对企业经营战略做出相应调整,充分利用税制改革达到结构性减税的目的,确保平稳过渡。

(作者单位:北京铁路局北京动车段)

4.设立村镇银行面临的问题 篇四

1、交行在投资村镇银行方面还是相当积极的,它们拥有雄厚的资本,如果只是财务投资者,它们没有大兴趣的合作。考虑到全国各地设立村镇银行,它们合作的对象基本上是局限于在当地有影响力的投资者合作,它们想利用投资者的在地方上的资源优势,以期在设立村镇银行时获得有利优惠的条件。而且选择投资者的合作方面只是局限于某一当地的银行,而不是全面的性的战略投资合作。如果只是单一银行的合作对我们公司来说,投资的意义就不大了。

2、由于交行并没有资金的方面的压力,在投资村镇银行时,它们保持了高度的控股地位,在设立的村镇银行持股超过51%,高的超过60%。此外作为国有第五大银行,有着国有的惯性行为。这对于今后如果政策上开放民营资本控股村镇,造成三不利,一是接盘的资金量需要很大,二是由于控股地位过于明显、国有资产的公开竞拍原因容易引起非原股东的参与竞价,三是不利于通过股权的变动达到民营资本控股的地位。

3、国有大型银行由于原有的政府管道通畅和资金实力雄厚在设立村镇银行方面容易确立领先的地位,这对其它小型银行参与村镇造成压力。

4、由此想到的问题:

A、大型国有银行不是好的合作对象;有意介入村镇银行而资金实力略有不足的商业银行、农商行可能更加适合财务投资人的方式进行全面的合作。

B、如果有能力把首期的30家村镇银行在某一省内完成的银行,那么这种商业银行是最好的合作对象。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商业银行需要有省一级以上银监会良好的关系。

C、村镇银行的设立需要地方银监局和银监会两层审批,合作的对象商业银行在这两层面都要有较好的关系。

D、银行持股的比例不能太高,不利于以后民营资本的推进。

5、有控股公司作为中介咨询机构为福建、山东的民企(梳通银监会的关系)设立村镇银行(名义上地方银行控股),通过股权设计达到民营控股的目的,但是设立单一银行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由此想到:A、上次所提到的和多家银行合作设立村镇银行后,然后再进行合并设立村镇银行控股集团,理论上可以达到我们公司持股10%就成为第一大股东的目的,但因为目前还没有出现村镇银行控股集团(村镇银行总行),银监会的《村镇银行控股公司管理办法》尚未出台,它是否形成限制还不能了解清楚。

B、通过非关联方的代持股,达到控股的目的。

6、除了商业银行外,还需要有7-10个较好的合作伙伴(或很好的代持股者),才有限制商业银行的持股比率的可能。

7、西部地区除省会城市以外的地级市可设立总行,应该有经济实力较强的第二城市中心作为村镇银行控股集团的总部。

8、村镇银行设立方面逐渐进入快速设立的时间段,据报导:今明年总共可能会设立近千家的村镇银行。银监会会指出大量的村镇银行牌照,到2012后会有所控制。作为银行板块的最后一块板早期能够介入的时间也就在近期的时间段。2012年后市场对村镇银行会有洗牌的情况出现。

二、有关参考资料剪辑:

1、村镇银行扩容爆发

2007年3月1日,首家村镇银行在四川仪陇县成立,随后吉林、甘肃等试点省份也相继成立了村镇银行和合作信贷机构。

银监会合作金融监管部主任臧景范表示:相配套的创新管理模式--“村镇银行集团公司”将率先由中国银行、民生银行试运行。导致村镇银行的建设速度在2010年将会“爆发式”增长。2010年将再增至少二三百家。“按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3年发展规划,到2011年底村镇银行达到1027家,但到2009年底全国才110多家,距离还很大,今年肯定会加大力度推进这项工作。”

2、“成网”才有商业价值

银监会4月末的有关文件已经明确,发起设立30家(含)以上村镇银行的银行可以申请组建控股公司。尽管《村镇银行控股公司管理办法》尚未出台,将赋予控股公司哪些职能尚不得而知,村镇银行的一些后台业务,比如IT系统建设、汇兑结算等,可以集中到控股公司统一处理。

“村镇银行控股公司做好了,其价值甚至超过城商行自身,可以单独上市。”他指出,控股公司逐步变身为一家全国性的银行的路径已经显现。

汇丰在中国的村镇银行布局,建行提出的200家村镇银行计划,都是认识到村镇银行“成网”之后的巨大商业价值。

5月份银监会下发的有关通知表示,允许村镇银行在西部地区除省会城市以外的地级市,以及中部边穷地区,以总行的架构设立村镇银行,但总行不可以做贷款业务,而是由其所在地级市管辖的县级区域内设立的支行发放贷款。接受采访的多家村镇银行认为,设立的总部在地级市吸收存款,放到村镇银行内,或一定程度上缓解中西部地区村镇银行的存款来源。

3、村镇银行一些经营难题。

“科技支持、人力支持不到位,资金来源短缺,地方政府政策扶持较弱是限制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的主要问题。” 北京延庆村镇银行董事会主席刘万芳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主要还是吸储能力弱,刘万芳指出:“一方面村镇银行认知度较低、网点只有一家,个人存款吸收较难;另一方面由于结算能力、科技支持、大小额支付系统这些硬件不完善,企业存款做起来也比较难。”

在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上,银监会允许村镇银行进行同业拆借,但较高的拆借成本使得这个方法并不太受欢迎。“拆借都是有期限的,最长也不超过3个月,而且拆借成本较高,超过了我们营销存款的成本,所以我们基本上不考虑这种方式。”刘万芳告诉记者。

“开业以来我们基本没怎么拆借过,只有唯一一次大额支付出于流动性风险考虑,我们才紧急拆借了二三百万元的资金。”他说道。

事实上,全国早期成立的一些资本金较低的村镇银行,多采用说服股东增资扩股的方式壮大资本。例如,延庆村镇银行最近获批增资扩股到1亿元,新增股本7000万元。

“村镇银行的发展前景和盈利能力还是比较看好的,现在属于起步期不可能马上盈利,一般而言,2~3年可以实现盈利。”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但他也指出,“村镇银行目前的业务处理系统还是基于简单的内部网络,结算系统不通畅,如通存通兑、代收代付、信用卡及电子银行等业务难以开办,影响了业务的正常开展。”

村镇银行在发展初期还需要更大政策扶持力度。“村镇银行真正立足本地金融,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当地资金的‘蓄水池’,地方政府应给其更多政策倾斜,例如把财政资金、支农资金更多的地向村镇银行倾斜,在村镇银行申请建立财政账户,结合税收优惠、费用补贴等,这些都可以有效解决资金问题,村镇银行的业务就能很快发展起来。”刘万芳建议道。

因为村镇银行目前尚未纳入人民银行的结算系统,汇款要通过其他银行代理进行,他们为求方便,主要存款还是放在当地工行、农行和农信社。

“汇款给客户时,收款人不是客户的名字,是我们银行的名字,再在附言栏上说明收款人的账号户名信息。附言栏经常会丢失或者不全,我们经常要去其他银行查询,对客户来说不方便。此外,如果是开增值税票,税票和汇款的途径规定要一致,这里也存在问题。”

由于吸储难是各地村镇银行最大的通病。而基于此,又派生出了存贷比居高不下、难以扩张分支机构等问题,影响业务发展和支农力度。

村镇银行有营业执照,但不具备现代银行结算功能:不能发行个人银联卡,吸存外来的款项困难。

从浙江银监局获得的数据显示,浙江村镇银行中只有长兴村镇银行规模最大,约有14亿元存款;有些村镇银行半年只吸收3000多万元存款,稍微好些的有2亿~3亿元存款

按照监管层的要求,银行类金融机构存贷比不得突破75%的红线。但出于对“三农”的支持,监管层对村镇银行有所放宽,要求其5年内逐步达标。但显然,如此快速的存贷比下降绝非易事。而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村镇地区都很认同国有银行和农信社,对村镇银行缺乏认知,会担心村镇银行是否安全,背景是否可靠等。目前除中农工建交五大行外,还有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农信社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的市场占比目前只有1%。

村镇银行“缺血”的一个重要原因为当地农信社的竞争。这主要是因为农信社的资金雄厚、网点多,村镇银行无以抗衡。

“我们这里一家专门养鸡的企业,贷款规模要一两千万元,我们提供的贷款上限是200万元,如果别的银行提出一次性将这一两千万元都贷给他,我们村镇银行就不在这些企业的考虑之内了。”刘语安表示。

5.“机器换人”面临的三个问题 篇五

日期:2014/9/16

文/李平来源: 中国纺织报

近来,一股智能装备替换劳动力投入的“机器换人”热潮,正在席卷浙江、广东、江苏等制造业发达地区,引发各方关注。据悉,仅浙江省嘉兴市今年就将实施“机器换人”企业800家、技改项目800个,减少用工8万人;广东省广州市前不久作出规划,计划几年内就让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全市八成以上的制造业企业。

一个半月前,浙江绍兴金汇纺织年产3000万米涤纶面料技改项目上线,新购置的260台新型喷水织机、9台扦经车、26台络丝车、260台倍捻机全部投入使用,预计年增销售额2亿元,净增利润5个百分点。此外,在浙江省南浔区年初排定的100家“机器换人”企业中,目前有80家已经开始改造,40家已经投入使用。眼下,“机器换人”已覆盖电梯、电机、电磁线、纺织、木业等五大行业。

中国纺织产业转型方向无疑是通过技术的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来实现转型升级。企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效益,赶上或超过生产成本的增加,“机器换人”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业内相关人士表示,未来5~10年时间,这种需求趋势将更加明显。

目前,对于我国制造业来说,实现机器换人面临许多问题。南京财经大学校长刘志彪指出,一是用谁的机器;二是换掉什么人;三是谁来操作机器,换下的人去哪里?

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三大问题确实存在。首先,在整个机器人产业链上,主要的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设备制造厂和下游行业应用这三大块中,国内企业目前主要集中为系统集成商,实现下游应用,即通过对国外采购的机器人,为下游客户进行相应的方案设计,实现利润。而产业链上游无核心零部件制造商支撑,关键零部件方面仍远远落后于外国企业,因此长期受制于人。

其次,人与机器需要艰难的磨合过程。2007年,唯美陶瓷集团花400多万元引进了七八台自动化设备,却遭到了部分集团中层的反对:“一台机少则十几万元,多则五六十万元,就减几个人划不来。”有人说,在刚启用新生产线的时候,新设备总会出问题,严重时不得不停线检修。几次下来,工人都从“全自动”打回“全部要自己动”的原始状态。而且,操控机器人的编码对工人而言几近“天书”,更增加了彼此间的疏离。虽然历经近半年的磨合,两者的关系已更加紧密,但机器的高效运转依然离不开人的配合。

6.国企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篇六

08国贸吴敏20082211121100

31进入新世纪,国企改革仍面临很多问题,下面列举以下六大问题,有待逐步解决。

一、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以外的国有企业脱困问题突出,难度很大三年改革和脱困目标的实现,指的主要是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一般不包括国有非工业企 业和国有小型工业企业。1997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为16874户,其中亏损 的为6599户,占39.1%。当时说的要摆脱困境的就是这6599户。而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只占 全部国有企业的一小部分。据财政部相关资料,1998年底,全国国有企业(不含国有金融企 业)共23.8万户。可见,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占国有企业的比重不到十分之一,所以,脱困 的范围有限,绝大部分国有企业脱困问题没有解决。

国有企业脱困和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企业经营陷于困境,亏损严重,生产经营不能正常运 转,工资发不出去,人心涣散,企业改革肯定很难深入下去,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很难顺利进 行,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当然,企业可以围绕脱困搞一些改革,但是,大量陷于困境的 国有企业,企业负债率高(不少企业已超过100%)、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技术落后又缺乏技 改资金等,都是企业很难自己解决的。这需要政府的援助、政策的支持。有些脱困,比如该 破产关闭的企业按正常程序退出市场,职工得到妥善安置,本身就是改革的内容。可见,脱 困和改革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

二、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的任务还很重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进展慢,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认识不统一,思想 障碍大。有些人经常挥舞“私有化”、国有资产流失大帽子吓唬人,使一些地方不敢积极推 进国企改革,有些地方只敢偷偷摸摸地搞放开搞活转制。事实上,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 越慢,国有资产流失越厉害,财政的包袱就背得越重。因为在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市场开 放后除了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特别是其中大型企业)外,一般国有企 业由于其经营机制一下子难以适应,竞争不过民营企业,容易陷入困境,甚至出现亏损,不 少国有企业在放权让利中出现“内部人控制”,蚕食国有资产,以致出现国有企业承包一轮、国有资产流失一轮的可怕局面。

不能全面理解和掌握党的政策也不利于顺利推进改革,比如,国有小型企业“一卖了之” 是不对的。但是,有的批评文章竟提出只有扭亏无望的企业可以卖,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党 的政策一直明确,用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出售也是其中一种形式,主要是要按 中央政策,卖得公平,市场定价,安排好职工。又如不能把国企改革笼统地说成“国退民进 ”。因为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国有经济是有进有退,国有资本要在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前述四 大行业和领域集中和发展,而不是只退不进。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明确,尽管在前述四大行 业和领域国有经济要发展,要前进,但是,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是还会降低的,在 市场化程度高的一般竞争性行业和领域(而不是所有竞争性行业和领域),国有经济逐步减少 或退出后,是要让民营经济替补和发展的。如果在这个意义上,说国退民进也是符合实际的。

要加快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这后一点是必须明确的。

三、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仍然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应是股权相对分散、均衡的,不应一股独大。按照这一要求,今后在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时,要尽可能多吸收非国有资本入股,包 括积极吸收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并占相当的比重,即使是属于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 四大行业和领域,多数也不一定由国有股绝对控股,而可以相对控股,有的甚至可以采取持 金边股的办法,以改善股权结构。少数需保留国有独资或国有股绝对控股的,也要象上海广 电集团那样,由多家国有投资公司大体均衡地共同持股,避免一家说了算,以利于政企分开、持股者相互制约、形成较合理的治理结构等。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今年以来,上市 公司国有股减持碰到种种困难说明了这一点。

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公司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方面改革,是国有企 业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脱胎换骨的改革,是国企改革的真正攻坚战。如果能在 2010年前基本完成,可算是取得巨大的成绩,中国大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将大大提高。到 那时,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能 确立起来了。

四、加紧探索和建立国有资产有效的管理体制

第一,改国家统一所有、分级管理为分级所有、分级管理。我们国家那么大,人口那么多,国有企业至今还有近20万个,国有企业的资产(实际上应为资本)实行统一所有,由国务院 代表国家统一行使所有者职能是不现实的,实际上也做不到。特别在实行分税制以后,更显 得不合理。地方财政投资办企业,怎么其资产又变为国务院所有了呢?这是说不过去的。应 当承认由哪一级财政投资兴办企业,其资本即为该级政府所有。由中央财政投资兴办的为中 央政府所有,由省级财政投资兴办的为省政府所有,市、县、乡级也是如此。这不但有助于 清晰产权,也有利于形成发展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多元投资主体,改善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

第二,国有资产管理应实行管资产、管人、管事统一。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大体是计委管 立项,经贸委管日常运行,财政部管资产登记,大型企业工委和组织部门管人事任免。这些 部门都可以说自己是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对企业发号施令,但是企业一旦出了问题,各部 门又可以互相推诿,不承担责任。这样的体制显然是不顺的。政府应有专门的机构,专司国 有资产的管理,负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且管资产和管事管人相统一,不再多头管理。

第三,完善三个层次的管理形式。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允许和鼓励地方试点,探索建立国 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形式。这几年各地在探索中涌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和深圳的做法,它们分别建立地方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机构如投资公司、控股公司等——企业或公司这 三层次的国有资本管理和营运体系。第一层次,实现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这对不同所 有制的企业是一视同仁的)同国有资本所有者职能的分离;第二层次,实现国有资本管理监 督职能同国有资本经营职能的分离,地方政府将国有资本的经营权以授权方式交给控股公司 或投 资公司,专门从事国有资本的营运;第三层次,众多的企业或公司,国有投资公司或控股公 司通过出资对企业或公司参股或控股,取得所有者权益,实现了出资人最终控制企业同企业 作为独立法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分离。

五、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仍然任重道远

这几年,国家采取一些重大措施,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企分开。2000年,国家撤消了内 贸、煤炭、机械、冶金、石化、轻工、纺织、建材、有色金属等九个国

家局,党政军机关与 所管理的企业脱钩工作已陆续展开,取消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和行政级别等。但是,直到现 在,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的任务远未完成,有几个重大问题还有待逐步解决。

第一,政府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现象时有发生,国有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状况仍有待消 除。由于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体制尚未很好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由政府多家部门分头管理 国有资产、营运和管理干部任免等现状很难有根本改观。国家往往运用权力照顾国有企业特 别是困难企业,在市场准入、融资、外贸经营权、兼并破产等方面相当突出,甚至国家对国 有企业债务负无限责任,使非国有企业感觉受到不公正待遇;不少地方政府还搞市场封锁,保护本地落后的国有企业。另一方面,国家又常常干预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进行 低水平重复建设等,还要求企业承担办社会的职能。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按照世贸组织 规则,对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包括外资企业,要一视同仁,国家不能再用行政权力对国有 企业予以特殊照顾。这就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企进一步分开。

第二,改革审批经济体制,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进入新世纪,各方面对原来的审批经济 体制反映强烈,要求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呼声很高。一般认为,改革的目标是改审批经济 为企业自主投资决策。对于国家鼓励和允许的项目,应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 承担风险”的原则,由企业依法自主投资,政府不再审批。

第三,打破行政和部门垄断。当前我国行政和部门垄断还相当严重,这很不利于公平竞争 的市场环境的形成。

六、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日显重要,但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缺口大,亟待解决

改革的深入,要求加快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今后的目标是,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 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保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养老保障制度,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也 很重要。要依法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统筹层次。进入新世纪 后,我国面临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缺口逐年增大的严峻局面。有关部门预计,光是“十五”期 间,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为29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收支缺口为325亿元。建立可行、稳 定 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机制和有效营运、严格管理的机制,日显重要。特别是扩展新的筹资 渠道,更为紧迫。政府已经决定,通过变现部分国有资产以及将利息税等收入充实社会保险 基金。还可考虑通过发行国债、提高社会保险费占财政支出比重等办法,充实社保基金。在 社保基金管理方面,最重要的是防止挪用和被个人与部门侵吞。可以考虑吸收象智利等国成 立多家独立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有效管理的成功经验,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还有,在逐 步把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纳入失业保险的同时,对目前城市出现的部分贫困群体,城市居 民最低生活费标准需要尽快普遍建立起来。

7.广电网络建设面临的问题 篇七

关键词:广电网络,建设,问题

一、广电网络的规模和现状

在我国广电网络的最初发展过程中, 广电网络建设是靠从十分拮据的日常经费中一点点积累出启动资金, 初装费的逐步增多才建设起来的。后来, 又经过国家的大力支持才得以不断的完善, 最后, 终于建设成为对世界而言无论从覆盖面积到覆盖人口数量都是其他国家不能与之进行媲美的, 并且还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

我国广电网络的用户数约多达8000多万, 广电网络早已完成连接全国各省的网络传输结构。覆盖全国的广电网络传输光缆的网络结构包括多个环形结构, 部分线路的铺设还采用链型结构。如果说光缆、电线的铺设是广电网络的前期准备, 那么广电网络线路的运营、维护与业务的办理就是广电网络的重中之重。尽心尽力的维护已经铺设好的传输线路, 不仅可以节约成本, 还以实际行动践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求实认真踏实的营运广电网络, 积极开拓新的业务平台, 才能全心全意地为顾客服务。

目前, 广电网络的运营的收入来源主要由广告收入、线路维护、付费频道的观看、数据服务等几个部分组成。显然其中广告收入和线路维护占主要部分, 但付费频道的观看、数据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前景很大, 倘若借着三网融合的趋势, 完成广电网络、电信网和互联网的融合, 那么, 在付费频道的观看、数据服务等方面的收益将会有巨大的提升。

过去, 我国的有线电视网络的经营主要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负责。但是, 现在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及相关政策的逐步开放, 致使国内大量的投资者纷纷涌入这一领域。这又极大地促进了广播电视网络的快速发展。像其中的网络传送服务和收看专业频道两项业务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巨大数量的投资恰恰证明了广播电视网络发展值得投资, 也间接的表明未来广播电视网络的重要性与发展潜力。与此同时, 广播电视网络的资产也在不断升值, 对此, 也可以看到资本投资者对广播电视网络发展具有足够的信心, 还可以看到广播电视网络的巨大升值潜力。

二、广电网络建设的问题及相应方法

第一, 线路老化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受城市建设与广播电视网络传输线路老化、破损的因素的影响, 我国从1998年开始一直对网络进行分片升级。通过用新的光缆传输设备, 或将光缆由架空改造成深埋地下, 既增加了安全性, 又增加了可靠性, 减少了物资的浪费, 减轻了广电工作者繁重的工作量。与此同时, 各种不同类型的交互式业务也在多个地区进行实验。我国共有31个省级网络公司, 其中6个省级网络公司由省、县等完整的网络公司。把这些资源的整合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广播电视网络的巨大作用。

第二, 企业体制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相关政策的放宽、放松更加会加快广电网络改革的步伐。但是体制改革, 一直都是广播电视网络发展的关键问题、重点问题。要加快广播电视网络体制的转变, 力图在体制方面有所创新, 通过国家的扶持, 广电网络有可能通过走集团化的道路, 从而建立一个集团化的全国性的广播电视网络。另外, 在公司内部由于体制不清, 造成问题的相互推诿, 最终失去本身的竞争力。

第三, 网络技术改造的问题。在城域广播有线电视的综合信息业务网的网络拓扑结构上, 大部分为树型、环型、网型或星形网络拓扑结构。广播电视网络的升级改造过程中, 主要将原来hfc模式同时采用Cable Phone、Cable Modem、STB (机顶盒) 等技术, 用以完成大容量信息业务的承载传输和运营。把数字式广播电视业务作为网络改造后的主要业务发展方向。同时, 既要遵照广电总局要求的统一标准, 还要保证网络技术改造资金的充足, 这需要设立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这项工作。

第四, 管理制度问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作为广播电视的工作者, 我们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建设、科学地完善网络管理制度。无论从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编审、传输、播出, 环节多而复杂, 形成了巨大的广播电视网络, 必须加强日常工作的安全监督。严格的网络内部管理制度, 加强与用户交流、沟通和管理, 对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物资管理、器械管理、文件汇总、档案管理、投诉制度, 完善值班制度, 切实的做到每个班都有人, 可以及时的完成工作职能的要求, 播出报告及时汇总以及对网络运营工作的后期调研工作, 都要制定出相应的安全管理应急预案。对节目的制作、传输、播出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积极配合国家各个部门以及居民小区等单位的沟通、协调, 加强合作, 努力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成服务人民、服务国家、服务于党的有力工具。

综上所述, 我国的广播电视网络在本身巨大规模的基础上, 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对其自身问题的探索是一个让他进步的过程, 有利于进行产业的集体整合, 改善日益突出的弊端, 解决内部矛盾, 还有利于为国家的信息化建设、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融合, 深化改革, 为广播电视网络的外部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国计算机报》

8.高考改革面临的三个问题 篇八

促进公平发展,是高考改革的首要政治任务。我国高考制度自1977年恢复之日起,就肩负着促进公平的历史重任,既是一项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的人才选拔制度,更是一项维护社会公平的政治制度。因此,这次高考改革,要围绕促进公平,按照在“改革中完善”的思路,研究解决好如何在新形势和社会环境下维护社会公平的问题。从制度上解决高校自主招生中的弊端,真正实现自主招生的公开、公平、公正。改进艺术生、特长生、保送生的考试录取办法,增强特殊专业人才选拔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规范加分政策,减少加分项目和分值,提高公平竞争的信誉度。

促进均衡发展,是高考改革服务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要通过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加大招生计划调控的力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提高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比例,完善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招生扶持机制。围绕促进均衡发展改革高考制度,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相对集中的省、区,不宜在现阶段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要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合当地教育发展水平和考生基本知识水平的试题选拔人才,引导当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二是既要重视招生计划在数量上向中西部、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更要重视结合当地人才的结构需求,从专业结构的计划安排上向这些地方倾斜。三是加大定向生培养的力度,适当降低分数录取其他地区考生,定向为中西部和贫困地区培养人才。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高考改革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一些地方尝试用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高考评价办法,促进科学选才,但没有从根本上处理好科学选才与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关系。当前建立适合人才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科学选才新模式,应重点从三个方面突破。一是用全面发展的新标准促进科学选才。考生的专业发展潜能主要由相关联的学科能力和知识结构决定,重点高校各类专业选拔人才,应主要以相关联的学科成绩加权计评总分,对其他学科,可制定最低合格分数线,逐步建立起各类高校不同专业多元评价标准的人才录用机制。在这种新录用机制下,学生可以在各科学业水平达到合格的基础上,根据兴趣和专长选择性地学习和钻研。二是改进选拔人才的录取办法。重点高校要改进选拔人才的自主招生办法,采取全国统考的关联专业成绩和专业自主招生成绩加权计分的办法,录取各种有专业发展潜能的学生。自主招生主要采取加试专业学科笔试(有些专业可采取面试)测试和实验操作能力测试。重点高校应在高考前公布各专业自主招考考试科目及加权计分办法。三是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在人才选拔中的作用,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在中小学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将成长记录作为高校选拔的参考依据。这样就可以激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采取分类评价的办法,提高选拔各类人才的针对性,如有些职业技术学院和应用型学院,可以减少外语的分值。

9.当代中国面临的10个问题 篇九

近一段时间,铁路、公路交通事故频发。频繁的重大交通事故难免为人们的出行带来阴影。对于相关部门和企业,则应当结合近期发生的事故,从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探寻安全生产规律、加强隐患治理、完善安全监控体系、建设平安畅通道路等方面认真总结吸取教训,全面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监督。

2.政府信息公开要解法律瓶颈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一年来,部分法规条文在不同人群中产生了不同的理解。防止一些政府部门故意曲解法规条文、钻法律空子,限制公民知情权,逃避信息公开义务,已成为亟待解开的“法律瓶颈”。一些政府历史信息不规范是客观现象,但不宜刻意掩盖,还是公开为好,这符合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本质要求;应当修改档案法有关规定,缩短档案封存年限;一些案件诉讼到法院后,在原告资格方面不宜设置太多门槛。3.莫让“以旧换新”变了味

最近鼓舞汽车、家电消费的“以旧换新”政策措施不断出台。此举旨在释放城镇中等收入水平消费者在这两类产品上升级换代的消费需求。但是,一项措施,能否能够惠及于民,除了需求政策在设计时的人本思索外,还需求看其能否能够真正得到落实。在看到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利好的同时,也需求关注政策在执行和落实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阻力,树立相应的制度保证,切不可让好政策走了样、变了味。4.橙色警报的预警

近日,江南华南地区持续发生强降水,气象专家建议,应加强江河干支流的水情监测,并及时采取措施防御洪涝灾害。这首先要求高度重视可能发生的灾害,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不能抱有侥幸心理,更不能因为估计不足而在风险一旦发生时手足无措,陷于被动。其次,有关部门应充分做好预案。再次,应依法进行防灾减灾。

5.整合金融力量“扩内需”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刺激下,一季度部分经济指标出现了积极的信号,但要遏制经济继续下滑,下一阶段应将投资重点转向制造业和具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首先,在支持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把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纳入信贷扶持的重点,促进制造业升级。其次,将具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列为支持重点,扩大就业。再次,加大对符合信贷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住房按揭、助业贷款和助学贷款的支持力度,为我国真正启动内需、拉动消费提供支撑。6.勿让城市再变泽国

5月7日,一场被称为“百年不遇”的暴雨突袭广州,经济损失惨重。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地方也曾屡次发生。有人将巨大的损失归因于气象部门预报不及时,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城市规划。今日之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期,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天气的变化也似乎越来越无常,动辄“多年未遇”的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因此,城市的公用设施如何跟上城市壮大的步伐,如何适应变化无常的天气,是城市管理者要持续解决好的难题。

7.保险业解医保难需攻坚

近期,广东省湛江市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障模式引起广泛关注。然而,这一多方受益的模式,在复制和推广中却遇到种种障碍。从政策层面来看,政策界定不明晰,造成市场空间得不到有效扩展。虽然大部分地区已经建立了城镇职工大额保险制度,但由于缺乏国家层面明确准许商业保险公司介入的依据,一些地方政府不敢或不愿将城镇职工大额保险交由商业保险公司承办。补充医疗筹资渠道也存在困难。另外,广泛存在且根深蒂固的部门利益也形成掣肘力量。医保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对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如何破难,仅靠企业攻坚远远不够,政策层面应有所创新,有所作为。

8.90后是充满希望的一代

假如你因为90后大都是独生子女,就认为他们娇生惯养;因为娇生惯养,就认定他们好逸恶劳;因为好逸恶劳,就推断他们一事无成;因为一事无成,就称之为“垮掉的一代”。

无论哪一代都有缺点和劣势,但这种缺点和劣势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和上一代赐予的。我们不仅应该对90后多些宽容,也应该为他们创造成长的条件,包括创造考验他们的意志和应对艰险环境的条件。

9.基层干部要适应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日益升温,领导干部主动上网与网民交流将成为一种常态。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科学化解舆论危机已经成为各级党政干部面临的现实课题和紧迫任务。部分干部对待“网络问政”时缺乏主动引导能力,缺少坦诚沟通的态度。领导干部应当认识到,党和政府的工作受到群众关心和关注是一件好事,应该善于听取意见,善于处置问题,唯此才能形成良性互动。

10.铁矿石“中国价格”的机会

铁矿石一路涨价已成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痛苦,谈判中三大国际矿商逼压中国钢企,成为中国失去资源定价权而遭“锁喉”的缩影。但中国目前有足够的筹码把指数市场确定在中国境内。中国式全球最大铁矿石进口国和产量国,相比较,三大矿商只是占据世界海运铁矿石贸易量的70%以上,不是铁矿石的总贸易量,更不是产量。因此,在中国境内制订中国铁矿石指数,就能让中国所有矿山企业都加入中国指数市场与国际垄断矿商进行博弈,加强中国采购的话语权。

11.煤矿安全要“避难设施”

回顾“3·1”神华集团骆驼山煤矿透水事故、“3·28”华晋焦煤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规模宏大而又分外艰难的救援过程,不少民众及专家呼吁,煤矿建设与生产中应备有“避难设施”。因此,煤矿建设过程中,应当考虑设计一些避难设施。当然,这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一采煤大国,一次次血泪的教训之后,应当总结研究出一套煤矿避灾和救援的有效方案,甚至可以尝试借鉴国外一些煤矿设置井下“气密型紧急避难所”的做法。每一名矿工身后,都背负着一个家庭的命运。多少血淋淋的矿难告诫我们:与其事后劳师动众“苦救援”,不如事前未雨绸缪“多投入”。

12.以人才投资谋求新制高点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于近日向社会公开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国家级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也是未来十年我国人才发展的行动指南。细读纲要文本,可以强烈感受到中国这个经历了3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对于人才的渴求。纲要提出的战略要求、细化落实指标以及保障机制,可以看到中国力求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决心和“路线图”。在未来10年~20年,可以预见“人才”将成为更具含金量的、带动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支撑力量。

13.房价非理性考验政府

近期房地产政策虽频频出台,但最好的结果也就是成交量下降,但价格未下降。根源在于所在城市政府并未真下决心解决房价问题,舍不得釜底抽薪调控房地产业。事实上,一些地方政府一直在为房地产业保驾护航。既然可以扶起来,那为什么调不下去呢?关键是房地产的下滑会危及地方政府的钱袋子。物业税被寄望为扭转房地产业畸形发展的一剂良药。但这一税种在若干地方空转若干年之后,依然是不见成型的具体方案,具体的执行细则还需要制定,但这不足以成为迟迟不推出的充分理由。因此,现在的问题,就只是政府是否真下决心解决房价问题。

14.社会再冷漠也要守住底线

南平凶杀案一审开庭,郑民生毫无悬念地被当庭宣判死刑。然而,郑民生却当庭表示不

服判决。据报道,他一直强调是社会的冷漠造成的悲剧,一直强调自己是个本分的人。杀人有理,是许多杀人者的逻辑。然而,社会不公和社会冷漠绝不能成为血腥和暴力的借口。解决社会不公也要有一个过程。文明程度再高的社会和国度,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不公问题。作为一个当代人,仍有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公。守住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即为当代公民与蒙昧时代人的分野。

2010年第14期 瞭望时评:要城管也要顾摊贩利益

近期,城管与小摊贩之间矛盾有所增加,甚至部分演变为暴力冲突。我们需正视这些矛盾,在加强城市管理的同时,采取更多有效的、人性化的措施来保障这些流向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及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利益。人们对一些城管的“粗暴”执法及一些城管对小摊贩的追赶、处罚深感不满,而城管也在“管与不管”的尴尬境地中进退两难。事实上,城管执法有理有据,小摊贩为生存也天经地义。因此,有必要尽快出台一部国家层面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法律,从其法律渊源、执法依据和职权范围等方面进行明确。

15.完善见义勇为善后激励

近日,江西在京创业青年曾庆香和央视女记者刘薇联手救人英勇献身的事迹感动了许多国人。然而,见义勇为之后的一些事情却再次暴露出善后激励机制的缺失,国家亟待制定统一的见义勇为善后奖励办法。近年来,我国不少省(市、区)先后制定了见义勇为奖励和保障条例,但国家性的条例至今尚未出台,各省之间的条例互相不衔接甚至存在矛盾。可见,制定全国统一的见义勇为善后奖励办法势在必行。16.校园平安需多策并举

今年以来,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如何让校园成为一片安宁乐土,让无辜的孩子不再受到伤害?其一,学校能否从首先为孩子考虑的角度出发,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其次,校园及其周边治安仍需各部门合力落实。其三,校园治安整治关口应前移,力求消除社会隐患,避免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发生。17.满足公民知情权是为官底线

一直以来,群众不知情往往是政府公权力缺乏监督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政务公开不应该成为一句空话,何况对于事关群众根本利益和百姓安危的问题,政府更应该依法办事,完全公开透明地发布新闻、道明原委和处理问题。政府官员作为人民公仆,办事透明、不隐瞒事实也应是一个起码的为官之道,即使自己做错了,也应该勇于公布真相,接受群众的监督。

18.尊严的底线是安全

“要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温总理这句话感动了无数国人,然而频繁发生的煤矿等事故让人们心寒。人们在享受高速发展的利益与乐趣的同时,也要承担“脱轨”的风险。

获益并容忍一定风险,无可厚非,可怕的是利益与风险不匹配,分担不对称。对生命的漠视,有“价值观”的问题,但兹事太虚,略去不表。实实在在的是某些利益与权力的野蛮与傲慢。有时它们也作低调状,搞“危机公关”,骨子里并没当成大不了的事。再三重复,证明非诛心之论。

19.“两会”如何消“雷”

全国“两会”闭幕后,人们开始盘点代表、委员们的雷人表现,如花40分钟畅谈大好形势和随地吐痰是恶习等。虽然这样的代表、委员是极少数,但对“两会”的负面影响却相当大,改变这种状况已刻不容缓。笔者以为,撤换人不如提高他们的履职责任感。只要“雷”人者牢记被“拍”教训,每年都能抽出时间真正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近距离体察社情民意,相信他们一定能为“两会”贡献真知灼见,真正代表人民说话、发言。20.“神木模式”何日成“神州模式”

最近,被称为“神木模式”的医疗保障制度让神木人民体会到了“看得起病”的前所未

有的实惠。然而,在不少人看来,要其他地方照搬神木经验,至少在目前并不现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钱的问题。然后经神木时候总结,改革医疗最难的并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执政理念。神木富了,但执政者没有在豪华办公楼、大广场、大马路上大把“烧钱”,而是把增加的财富花在改善民生上,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神木的实践证明,只要执政者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放到第一位,少一些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神木模式”就有可能变成“神州模式”。

一、囚徒A和B都有两个选择——坦白或不坦白。很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不坦白,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根据个体理性原则,两个博弈方的目标都是要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对于囚徒A来说,囚徒B有坦白和不坦白的两种可能的选择,如果囚徒B选的是不坦白,则对于囚徒A来说,他应该选择坦白,因为不坦白为1,坦白为0.3;,如果囚徒A选的是坦白,则对于囚徒A来说,他应该选择坦白,因为不坦白为11,坦白为9。因此,在本博弈中,无论囚徒B选择何种策略,囚徒A选择坦白给自己带来的收益是最大的;同样的,囚徒B和囚徒A的情况一样,因此囚徒B的选择和囚徒A一样。因此,该博弈的最终结果是博弈双方同选择坦白策略,同时为9。

二、私人物品,高度排他和竞争,易于分割、单位可分,成本和收益可以清楚界定,付费和受益主体清晰,容易评价绩效。实践证明,对此类纯私人物品和服务,市场竞争和个人自由选择机制的制度安排非常有效。消费者通过手中的货币自主选择所需要的物品和服务,生产者和提供者通过价格信号做出投资选择,“看不见的手”自动引导资源有效配置。而政府主要提供一些基础性服务,如基础设施、法治秩序与安全等。

10.沼气技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篇十

过去20 多年中国沼气工程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和户用沼气都有了一定的数量;设备制造和施工企业也有了初步规模。但总体说,还不具备产业化发展的能力。

4.1从户用沼气池发展看,目前国家利用国债项目每年提供10 亿元经费,对每一个建沼气池的农户提供几百元的补贴。所以,全国每年新建的沼气池都超过了一百万个。但由于农村男劳动力的缺乏,造成户用沼气普遍出现“一年好、二年少、三年了”现象,造成了装置的闲置和投资的浪费。因而笔者认为应放弃户用沼气池的模式,配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的规划,建设集中的沼气工程,以实现沼气投资的集约性、管理的持续性、产出的稳定性,真正实现沼气的产业化。

4.2大中型沼气工程处在艰难的发展之中,其主要问题是:

1)沼气工程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一个万吨规模工业酒精厂其初始投资约1000 万元,为治理排放有机废水所建的沼气工程其初始投资要500 万元以上。建一个万头猪场的初始投资在200 万元,而为治理粪便污水的沼气工程需100 万元以上。这就是说,沼气工程如果与上游企业建设同步实施,投资需要增加50%以上。这对本来就是弱质的酒精厂、养殖企业在经济上难以承受。

表8 列出了各类沼气工程沼气发电的单位产出成本,可以看到,多数的沼气工程其动态(贴现率为8%)发电成本在0.5 元/千瓦时左右,大大高于煤电的发电成本。

沼气工程投资大,成本高,其内部收益率低,没有盈利能力,因此,仅仅依靠沼气工程自身发展无法在燃气、电力市场上与常规能源竞争。

除了自身的原因外,沼气工程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沼气工程技术体系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沼气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施工和设计尚没有国家统一标准,无资质认证;一些关键设备没有专门化生产,没有形成标准化系列化;计量监测是手工操作,影响正常运营,管理水平较低等等。

2)在全国没有形成沼气市场

沼气工程规模小而且分散,它们所生产的燃气和电力要通过燃气公司或电网供应到消费者,将给这些能源企业带来一系列的运行、安全、符合匹配和增容的问题,而且又要用高于正常的价格收购。如果没有政策规定和支持,这些企业难以接受。

目前我国的沼气技术正在发展和完善之中,沼气及其所发电力作为产品还没有一套严格的技术产品标准和监测等认证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因此沼气及其电力不能成为市场的正式产品,这明显地阻碍了沼气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3)缺乏国家级的扶持政策

11.手机支付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手机 电子支付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手机支付也称移动支付,就是允许移动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继卡类支付、网络支付后,手机支付俨然成为新宠。手机支付市场规模和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发展势头迅猛。面对中国这样庞大的用户群,手机支付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手机支付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业务模式。按照用户办理支付业务的方式,可分为移动网银、短信、移动POS和电子钱包四种模式;按运营主体,可分为移动通信运营商、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服务组织三种模式;按结算方式,可分为通过银行结算账户和虚拟账户结算两种模式;按照支付指令的传输渠道,可分为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和专用交易网络两种模式。

但是手机支付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同样给人们带来了很多问题。

二、手机支付面临的问题

1、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手机支付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手机支付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虽然我们使采取了很多防止手机支付信息被窃取的手段,比如保密卡、动态密码、短信通知服务和U盾等措施。但是仍然阻止不了一些不法分子,采取各种高科技手段,非法截取客户信息,盗用客户密码,进而盗走客户资金。国际上为了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破坏,在手机移动支付信息的传输方面,采用了国际上公认的信息传输和处理技术。为了加强客户信息的保密工作,要实现在通信运营商、银行或非银行支付服务组织之间的数据安全处理技术。要不断研究,并采用防诈骗、防窃取等安全措施,确保客户的手机在不慎丢失或者其他情况下,也不会使客户的账户资金存在任何不安全因素。

2、客户信息保密问题

制约手机支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费者信息容易泄露,这同时也是引起很多消费者拒绝接受手机支付的关键原因。由于现在通信技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只要有一方获得消费者的信息,就有可能在网上泄露出去,成为为别人获利的渠道。消费者通过手机支付,委托发卡银行划拨购物款项到提供商品的指定的银行账号上。消费者的信息对银行是公开的,银行记录了消费者的很多情况,诸如家庭、收入、资金状况等很多隐私信息。由于手机支付的技术性、网络虚拟性和操作过程复杂性等等原因,使得消费者信息很容易泄露。

3、便捷性

手机支付能否被广大消费者接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便捷性。手机功能的欠缺、速度慢等等是许多消费者不愿意使用手机支付的关键,同时也是制约我国手机支付发展的关键因素。提高手机支付便捷性可以通过提高手机支付功能的技术、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减轻手机支付操作过程的复杂性,缩短使用时间。

三、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

由于我国手机支付业务是近几年刚发展的一项创新性的业务,所以法律法规在这方面的规定还有所欠缺,还不规范,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要想规范手机支付市场,完善法律法规对这方面的规定至关重要。一方面要规范经营者的行为,经营者在收集消费者的信息之前必须向消费者公示其收集信息的方式和使用目的,并承诺只在其告知的使用目的内使用个人资料,禁止一切利用消费者信息进行任何盈利活动。对任何违法行为进行刑事处罚。

2、提高技术

要想消费者在使用手机支付时能够达到安全,使用最先进的技术是重中之重。应该研究出更多的可以用来保护消费者信息,使其不会被违法分子盗取的技术,并广泛推广。例如:私钥、U盾、保密卡的使用等等。更多的保密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

3、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是手机支付不安全的一个根源性原因,正是由于消费者没有重视自我信息的保护,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应该组织专门的宣讲会,向消费者宣传不重视自我保护造成的严重的后果,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自我保护意识,如何正确进行手机支付。

手机支付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其进一步的发展。只有我们采取各种措施,尽快解决问题,为大家创造更便捷的手机支付环境,手机支付业务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参考文献:

[1]孙萧寒,周碧英. 电子支付方式下的消费者隐私保护[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10

[2]田中玉.浅谈移动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J].电子商务,2009,12

[3]李浩.浅谈电子商务的瓶颈——电子支付的安全问题[J].科技资讯,2008,08

[4]王关荣.我国手机移动支付的业务模式及其发展[J].金融会计,2008,05

12.法律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篇十二

一、法律英语自身的难度

法律英语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即法律词汇与句型结构。对于法律词汇而言:首先, 法律英语中包含了大量的外来词汇, 尤其是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官的推理和判决中, 经常出现拉丁文和法语, 如de facto (事实上) , de jure (法律上) , pari passu (按同样比例) , prima facie (据表面所见、初步) 。①其次, 法律英语中包含了丰富的专门词汇。这些词语是标准的法言法语, 与我国法律体系中的概念和制度是相对应的。第三, 有很多常用的英文单词在法律英语中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例如, dissolution一词在普通英汉字典上有“解体、终止、结束”的意思, 在公司法上专门表示公司的解散。②第四, 法律英语中经常出现古英语, 如here, there, where与介词的结合形成了hereinafter, thereof, whereby等, 使句子更为复杂、难懂。③第五, 法律英语的表达用语都比较正式, 很少出现口语化的词汇。第六, 有些词汇在美国和英联邦国家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 在使用时注意区别对待。如bankruptcy一词在美国既包括法人破产, 也包括自然人破产。而在英国, bankruptcy在成文法上仅表示自然人破产, 法人破产用corporate insolvency。再如, 表达公司清算时, 美国联邦破产法典上用Liquidation, 英联邦国家用Windinggup时较多。④而在句法上, 法律英语的突出特点便是句子长且句型结构复杂, 读者 (尤其是非英语为母语的读者) 很难断句并理清一个长句的主谓, 及其修、限定成分等。法律英语的上述特征给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 它首先要求授课老师最好有英美留学的背景。只有在充分研习英美法律制度并掌握较高英语技能的情况下才能将英语和法律准确地结合。其次, 对学生而言要在本科阶段的前两年打好英文基础, 特别是单词的储备以及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 要深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 领会本专业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制度, 为在三年级实施法律英语教学扫除障碍。

二、法律英语的教学目的和定位

明确法律英语的教学目标, 有助于进一步安排教学内容, 选择适合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 目前已经出版的许多法律英语教材皆标明注重法学基础知识、并强调相关英语技能的操作, 在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涉外法律人才这一点上具有共同的追求。引入法律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的协调发展, 使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 并最终对学生的就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 外资律师事务所和跨国公司的法务部门急需既懂英文又熟悉法律的专业人才。而大批既拥有六级英语证书又取得法学学士学位, 甚至硕士学位的毕业生无法胜任这方面的工作, 原因是没有经过法律英语的专业训练, 没有使英语和法律完美的结合。以公司法务为例, 很多高年级的学生熟悉公司法的内容, 但不知道如何用英语准确表达, 看不懂英文合同, 不能熟练撰写英文公司章程, 不会起草英文法律文件以及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存在障碍。因此, 为达到使学生能将英文和法律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终极目标, 应先为学生们设定一个初级目标, 即积累法律英语词汇、熟练掌握并使用各种法律文书中的英语表达 (如英文合同中一些固定的遣词造句等) 、掌握英美案例的阅读方法 (如如何提炼裁判要点等) 并了解英美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文化、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 (如练习撰写英文招股说明书和认股书等) 。通过对上述技能的训练, 以期受教育者最终在用英语表述法律时游刃有余, 运用法律时得心应手。无论是在从事学术研究, 还是实务工作时, 法律英语将使学生享有左右逢源的优势。

三、法律英语教学内容和教材的使用

在明确了教学目的后, 应进一步探讨法律英语应到底教什么。我国现有的关于法律英语的教材虽表面呈现欣欣向荣之象, 数量不断增多, 但大多大同小异, 且教材内容面面俱到, 失之空泛, 不成体系, 即便学生穷其教材, 仍远不能应付相关业务需要。由此, 不难解释为什么在一项问卷调查中, 许多学生认为教材中存在的共同性问题主要有内容空泛、理论性太强、缺乏实用性。⑤而且, 无论是把我国的法律制度全部翻译过来后传授给学生, 还是把英美的法律制度照搬过来呈现在教材中, 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妥的。首先, 在课上只讲用英文翻译过来的我国法律条文没有意义, 因为这些条文在网站上都能找到相应的译文, 学生完全可以在课下完成阅读理解, 而且笔者对于有些翻译的确不敢苟同, 如“实收股本”一词, 某专业翻译公司在其网站上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英文译本中, 将其翻译为“total capital stocks subscribed for by all the initia-tors”, 但事实上英国《2006公司法案》中有直接对应的词, 即“paid-up share capital”。由此可见, 如果参考的是这些“不地道”的翻译, 学生不但接触不到原汁原味的英语表达, 反而受其误导, 效果事倍而功半。其次, 如果完全照搬国外的制度, 无疑使用国外的教材是最好的选择。但在课上如果完全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会存在几个问题: (1) 价格贵 (2) 难度大 (3) 学术性强 (4) 篇幅长 (5) 框架结构与我国传统法学教材有很大不同。学生使用这样的教材, 如果没有老师很好的指引, 很容易造成概念和制度的混淆, 知识体系的混乱, 加之语言上的障碍, 将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

为了避免教材内容面面俱到却不深入, 而且一位授课老师受专业和英文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将法律英语的全部内容呈现给学生, 最佳的解决方式便是依据法律学科的分类并结合学院内部的资源分别设置课程:如民法、商法、刑法等。这样既能发挥老师的专业优势, 又能使学生有选择性、有针对性、有侧重性的学习。如果一本法律英语教材涵盖了法律制度的各个方面, 则看起来更像一个文摘, 不能突出重点。⑥老师受专业所限无法精准地讲解专业领域外的部门法, 这种一揽子的方式很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深入掌握每个细节。法律英语的教学无论内容的安排还是教材的选择都不能脱离培养学生用英文表述法律, 提高学生在法律实践中的核心竞争力的目标。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提供的信息表明, 全国有权授予本科学士学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有650多家, 每年培养的法学本科毕业生十万多人, 而最终能从事法律工作的不到8000人, 而外资律所和跨国公司的法务部门又急需大量的法律人才, 说明能将英语和法律完美结合的毕业生有限, 不能满足上述机构的要求。市场的需求要求法律英语的教学应有所侧重, 使学生充分掌握民商事法律和国际贸易制度下的法律英语技能。

法律英语的教材除有所侧重、体现学科特色外, 在撰写的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编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选择英美案例时, 不应将其完全照搬过来并简单的在案例后面附上译文。一本好的法律英语教材, 以公司法为例, 应在突出我国公司法体例的基础上, 参照英美公司法的结构来设置专题。在每个专题下, 最好先用中文将背景知识简单介绍, 使学生对本专题的内容以及英美独特的制度有个全面的了解, 扫除知识上的障碍并激发学生的兴趣。⑦其次, 对英美案例应认真挑选, 把经典案例特别是经过最高法院裁决的、经常作为先例被遵循的、到目前为止仍然常被学者和法官引用的案例吸收到教材中。由于不可能将整个案件全部搬到教材中, 作者应将案件准确地、全面地加以概括。笔者在公司法教学实践中, 在揭开法人面纱专题重点讲述了英国普通法历史上首个讨论是否揭开法人面纱的案例Salomon v A Salomon&Co Ltd (House of Lords, 1897) 。这个一百多年前的案例经过一审、二审和最高法院的终审, 最终确立了很多现代公司法的重要原则, 当今英联邦国家的法官们在考虑是否揭开法人面纱时都要追溯到这个案件。⑧笔者在将案例原文印发给学生的同时, 还要将自己编写的案例摘要在课上展示给学生。

通过以上分析, 笔者对法律英语教材的编写提出以下几点: (1) 法律英语应设置不同的学科, 集中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编写。 (2) 各个学科要有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给编者提供指引。 (3) 法律英语教材不是介绍英美法律制度的教科书, 而应与我国的制度结合起来, 因此, 应有一定的篇幅用英语介绍我国相应的概念和制度。 (4) 对英美法上的案例的挑选要融入编者的思考, 要为教材中具体的专题服务, 而不应成为教材的主体。换言之, 教材不应成为案例汇编。 (5) 教材中应有相应的部分体现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 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范本。如训练学生起草英文合同, 撰写公司章程等文件, 通过实战提高运用法律英语的能力。 (6) 在用英文介绍我国制度时不应创设概念, 应尊重英美法上的表达习惯。不久前, 笔者和国内外专家共同主编了一本英文破产法教材系统介绍我国新的破产法律体系, 有位国内专家在谈到“别除权”时选择了“exclusion right”。显然, 这是该作者自己创设的, 因为“别除权”是大陆法系国家一直沿用的概念, 英美法上没有此概念也就没有直接对应的翻译。当该文提交给英国专家审议时就被提出了质疑, “别除权”的含义就是在破产宣告后, 担保权人可以行使担保权。将此话翻译后替代“exclusion right”便解决了英美同行的疑惑。在语言能力培养方面, 应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指导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从数十页的英文合同中把握住与案件有关的主要事实和条款, 如何从动辄上万字的英美裁判文书中提炼出案件的争点、法官的逻辑推理以及确立的基本原则。同时, 必要的中英互译训练是不可缺少的。加强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法律英语的表达习惯, 不断积累专业词汇, 避免在运用法律英语时眼高手低。

四、师资短缺

影响法律英语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师资保障。当前从事法律英语教学的主要力量是英语专业的老师, 如果语言专业的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法学教育会存在专业知识面窄, 对基本概念、制度、理论和条文讲解不精深, 不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专门技能的培训。而大部分法学专业教师语言能力欠缺, 虽有不少担任过访问学者, 但毕竟没有系统接受英美法系国家的学历教育, 因此无力承担法律英语教学。⑨解决师资短缺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加强人才储备, 为英语能力强且专业素养好的老师提供赴英美等国学习的机会。其次, 由于法律英语课程的备课负担重, 在教学工作量和课酬的计算上应为承担法律英语教学的老师提供优惠政策, 充分调动授课教师的积极性。第三, 要让法学专业教师充分认识到我国对国际化高端法律人才需求的紧迫性, 从而产生危机感, 在承担法律英语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做到教学相长。第四, 高校层面应加大对教学改革立项的资助力度, 使学校的科研经费能够惠及到承担法律英语教学的老师。

注释

1 刘汉霞、孙钰明:“论法律英语在法学专业双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载《高教探索》2007年卷第6期, 第122页。

2 薛波 (编) :《元照英美法词典》, 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第423页。

3 李克兴、张新红著:《法律文本与法律翻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年版, 第84-85页。

4 V.Finch, Corporate Insolvency Law:Perspectives and Principles (2nd ed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009) , p.1.

5 王岩华:“对法律英语教学目标的再思考——基于天津市高校法律英语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载《经济师》2010年第6期, 第139-140页。

6 郭薇:“浅谈法律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0期, 第63-64页。

7 何家弘:《法律英语-美国法律制度》, 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第5页。

8

上一篇:愚人节的介绍和由来下一篇:生命的小学五年级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