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希腊哲学产生的原因(精选13篇)
1.浅析古希腊哲学产生的原因 篇一
古希腊哲学本体论浅析的论文
一、本体论的内涵及性质
本体论是讨论各种关于存在或者“是者”(being)“有”的这一抽象并且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范畴,来深入规定世界全体的原理。本体论探究的是世界的终极原因、第一本原。本体论不同于世界观,世界观是指处在何种的位置、用何种眼光去看待特种事物,它是人对事物的判断的反应,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而本体论则是一种哲学的逻辑的范畴。从古至今,诸多哲学家们一般对本体论讨论的本体、“存在”各执如下三种见解。
第一,认为本体论不是探究经验世界中某一具体事物的具体本质,而是探究整个经验世界何以如此的普遍本质,所以寄托了人类对知识无限的追求
第二,对上一个“存在”概念进行逻辑学的改造,把这样的“存在”纳入理性范围之内,树立了主体理性的形而上学。其中最具代表的哲学家就是黑格尔。
第三,认为本体、“存在”是一定的存在物,是具体存在着的存在物,是可知的可感的可见的存在物。
二、古代希臘哲学本体论的历史演变
(一)早期希腊哲学宇宙本原论时期
早期希腊哲学是古希腊哲学的最初形态,也是各位思想家第一次冲破古希腊神话的藩篱,运用哲学的理性去解释世界的本原问题。不同传统与学派对这个根本问题的不同立论,展现为不同元素生成说或以数、存在为世界本性的原理论,从而又导致不同的宇宙论认识论与思维方法。这一时期代表主要包括米利都学派与赫拉克利特火本原说。
1。米利都学派。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三人师生关系一脉相承,也是最早的古希腊哲学家,并称为米利都学派。本原是希腊哲学中提出的第一个哲学范畴,它的希腊文原意是开始发端起源。
(1)泰勒斯第一个用哲学语言提出基本命题——水是世界的本原,水变化成万物,万物最后又消解为水。泰勒斯是第一个用自然事物而且非用神学方式解释万物之本原的问题,他也因此被看作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
(2)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本原是一切“无限制、无定型”之物,即阿派朗。这种无定型的本原仍旧是一种具体的混沌性的质料,蕴含着能生成各种实物的物态性成分。
(3)阿那克西美尼提出气本原学说。气本原说有三个思想特征:第一,气本原说是从阿派朗合乎内在逻辑地发展而来,它和阿派朗一样数量上无限、空间上无定型,但其作为一种自然的基本物质又有质的规定性,在解释自然万物统一于某种具体物质形态上比水和阿派朗更合理恰当,更符合科学经验的观察。第二,气永恒的变化着,气包含的冷热干湿的内在属性是气的动因。气作为本原总是运动着的,否则就没有事物的变化了,也就不合乎常识对事物的经验观察了。第三,伯奈特的《早期希腊哲学》评论道“气的希散、浓聚的引入是一种突出的进展。事实上,他使米利都学派的宇宙论首次一以贯之起来;既然一种理论将一切事物说明为一种简单物体的形式,它就必定要将一切差异看作量的差异。”
2。赫拉克利特火本原说。赫拉克利特虽晚于毕达哥拉斯与爱利亚学派的克塞诺芬尼,但他的哲学承续发展了米利都学派。他将火看作一种宏观物质形态,主张生机勃勃往复燃烧熄灭的火是宇宙与万物的本原,万物生自火,复归于火,或是万物生灭变化的活力之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永远都在运动变化之中,万物皆流无物常驻。 “万物都从火产生,又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当火熄灭时,宇宙间的万物就形成了。”赫拉克里特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提出“逻各斯”,即万物生灭变化所必须依据的必然法则。逻各斯四种基本涵义:第一,它是普遍的。就是说它有共同性意义,又是人们必须共同理解与遵从的。第二,它是一种左右万物运动变换生灭的广泛的必然规律。第三,逻各斯体现在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领域,包括灵魂与法律,是普遍中见特殊。第四,逻各斯主要靠思想把握。
(二)本体论的初步建立
1。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将“数”看做本原。这个“数”,不是纯概念的数或数目,而是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几何模式构造内在的关联在一起的数,是一种图形数、几何数,它是一切事物产生与存在的一种本质规定。一点,二线,三面,四立体,他们可生成事物并且是事物的本性。一种哲学原理,也就是将他们用理智思维所认识的事物的量和几何形式结构看做宇宙万物的本性。毕达哥拉斯学派不同于以往的哲学传统,它们不从具体事物之中寻去本原,而是从一种当时看来极为抽象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宇宙的本原与真理,认为这种数比火、土、水在实质上更相似于现存与生成的事物,也比火、土、水能更大范围的说明超于自然事物的原理。这在早期希腊的本原观演进中开启了一种深化哲学认识的方向性转折。他们不局限于自然事物,还用数来解释人生命运、生活价值,再附会于他们的灵魂转世说,通往宗教神秘主义。根据以数为本原的总原理,毕达哥拉斯学派还从自然与人间的事物种概括出十种对立,称他们也是本原,第一次较规整的提出了对立的范畴表:有限与无限,奇与偶,一与多,右与左,雄与雌,静与动,区与直,明与暗,善与恶,正方与长方。这十种对立是数为本原的具体化,是涵盖自然与人世生活的概括。其中最基本的对立是有限与无限,指有定形与无定形,就是在数量与形式结构上有没有规定、尺度、确定性,这是在考究本原构成万事万物中的关键所在。
2。巴门尼德的“存在”。巴门尼德是古希腊哲学思想進展史上起关键的转折作用的重要人物。他强调抽象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并从抽象以上提出了“存在”这一哲学范畴。他的思想不仅促使在他之后的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去深入探究宇宙万物的内在本质,而且对希腊古典哲学特别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构建哲学体系都有重要意义。“存在(being)”的内涵丰富,综合的兼有“是”、“在”,可用“是”表述而又在哲学与逻辑意义上为“真”的一切东西,既指物质性的东西,也可以指一切精神性思维型乃至逻辑性的东西。其特征为:它是全体的“一”,不变不动,不生不灭,是永恒的连续不可分的整体。存在存在并不是无边无际或者无定型的,而是被强大的必然性围绕着。存在还是不可分的,因为它是完全一样的,是充满的、连续的,存在和存在是紧紧相连的。
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的希腊自然哲学最主要的哲学代表是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和德谟克利特。这一时期和希腊古典文明由盛转衰时期的希腊古典哲学衔接并有所交叉。
3。恩培多克勒。恩培多克勒的四根和“爱”与“恨”两动力的基本学说是一种新的本原论。他用希腊神话中的四位神分别喻指水火土气四种根。他认为它们是万物的本原,并且以此解释在本原上“一”与“多”在事物变化生灭中的动态的统一。四根的结合与分解造成事物的生成与消灭,造成“一”与“多”在运动变化中的统一。他主张四根自身永恒不变,只是由于他们的相互结合和分解,才造成世界万物循环性的产生和毁灭。四根是世界的终极存在,他们构成一切,连神也不例外。他提出四根,并不仅仅是对将前人早已提出过的水土火气四种自然元素简单机械地拼凑。他认为四根是粒子化了的,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而且微粒元素具有特定的孔道结构相互吻合,并且物体的元素结构有一定的数量比例,元素按不同的数量比例组合,就形成各有不同的自然物体。四种基本元素本身不变动,无生灭,只因他们的结合和分离产生万物。那么,这些元素怎样才能运动?恩培多克勒提出一对对立的动力因:爱与恨。爱是一种结合的力量,恨是一种分离的力量。他说“在一个时候,万物在爱中结合为一;在另一个时候,个别事物又在恨的冲突中分离。”他认为,从日月星辰、大地海洋到植物动物、人的形骸乃至万物,都是由爱与恨这两种力量在四种元素间发生作用的结果。爱与恨此消彼长,是四种基本元素不断结合又不断分离,因为万物就处于经常的生灭变化之中。
4。种子说。同恩培多克勒遥相呼应,阿那克萨戈拉也探求物质粒子结构的本原,但他更偏重二元论哲学原则,提出“种子”和“努斯”,种子论将无限多的自然物质分析为既是无限多样又是无限微小的粒子,种子无限多无定形,没有质的规定性,包含万物的成分,并且有无限可分割性。他用这种无限多元的本原径直说明自然界的无限多样性。同时他探究自然的动因不同于恩培多克勒的爱与恨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性,他第一次将“努斯”视为理性的精神实体,将其视为世界本原。这在哲学认知上将物质与精神因素分化,为理念论的提出做了铺垫。
5。原子与虚空。提出原子和虚空这两种新的本原,用以存在与非存在,主张自身有差异的原子在虚空中结合与分离的运动造成宇宙和万物的生成与毁灭,这是一种崭新的自然模型和科学的物质结构假说,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她在哲学史上和科学史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踏出在希腊哲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上,标志着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终结,行将进入希腊哲学最繁荣的时期。原子论代表人物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德谟克利特。原子学说是从综合、改造以前的一些哲学家的本原思想中发展出来的,这从论述原子本身内在性质也可察知。第一,原子是及其微小不可感知、内部充实不可分不可入的坚实粒子。德谟克利特将原子比作“在空气中游动的细微尘粒,我们透过窗户的光线中可以看到他们”。这只是比喻其微小,不可再分割的原子其实是更微小、不可见的。亚里士多德在《论德谟克利特》总说道,他认为原子是“如此之小,以至是我们的感官所不能把握的,但是他们具有各种形式、形状和大小的差异”。这种性质的原子,我们只能在理智的思维中才能把握它。原子将巴门尼德的“存在”大翠称无限多的、微小的“存在”,是“一”和“多”的统一。第二,原子之间在性质上没有差异,造成性质各异的万物的原因是因为原子在形状大小和排列上各有不同。原子尽管数量无限大,但自身性质同一。第三,由于原子内部是充实的,所以原子内部不会产生运动与变化。但是每个原子本身是能动的,在虚空中做直线运动。原子的接合与分离造成事物的生灭变化。这里,“虚空”是原子之外自然万物的另外一个本原,这是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空间概念。在此之前,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到的虚空只是指空气。虚空并非是纯粹的非存在,它也是一种客观实在,虚空为原子提供了运动的`场所,具有容器那样的性质。空间是物质存在与运动的形式,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第四卷中论述过:同物体分离的虚空是不存在的。原子论这题出的虚空范畴,已和近代牛顿提出的绝对空间颇为相似。
6。智者派与苏格拉底。智者派中普罗泰格拉的著名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集中表现了智者派的基本哲学取向,也开始把哲学的目光从外在的自然世界转向到人自身。苏格拉底则真正完成了从自然到人本身的哲学变革。他将自己注重的伦理建立在理想的基石之上。“认识你自己”也成为苏格拉底的最重视的符合人本性的一种美德,从而建立起人的哲学体系。
(三)系统化的本体论哲学体系基本确立与完善
1。柏拉图理念说。理念论是柏拉图的核心体系。“理念”,希腊文是idea与eidos。它源自动词“看”的名词化,指“看到的东西”。这个“看”是用心灵或者理智去看。“看”到的理念是具有普遍性的概念或形式。第一,柏拉图将理念推及到万物(比如大树有大树的理念)甚至关系范畴方面(大与小、长与高的理念等)。第二,将理念客观实体化,是独立于客体与人脑而存在的客观精神实体,造成客体与其普遍概念二元分离,客体永远不如其理念完美,正如仿造品与真品一样。所以理念也成为万物所各自追求的目标,而各种理念构成庞大的理念世界,其中,“善”的理念是最高的理念,它派生出所有理念,是理念的理念,是被各种理念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这样就形成事物追求自身理念,各种理念追求“善”的理念的秩序井然的本理论体系。柏拉图表明,世界不是一直存在,而是由神以“善”的理念为指导,将各理念加诸于混沌的物质之中而形成万事万物。并且柏拉图将理念论推及到国家政治思想,力图建立一种由掌握“善”的知识的人作为统治者的理想国。
2。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是亚里士多德追求真理的名言,所以对其老师的理念论进行了批判:第一,理念作为共相或者概念只能寓于事物之中;第二,将事物与概念分离,会导致“第三者”出现,想证明事物与理念的相似性,必须设立与事物和理念都相似的“第三者”,然而想说明“第三者”和事物与理念之相似性,必然重设新的“第三者”,导致无限循环的死胡同;第三,非实体性的事物不可能有所谓理念存在,并且无论有没有理念,事物都能生成而不必去蓦仿理念。第四,理念这个概念对认识事物不仅没有帮助,反而认识事物时还要去认识此事物的理念,造成认知的双重困难。就此,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他的形而上学,也就是实体哲学。实体哲学有三个问题,实体是什么?实体之原因是什么?实体的形成如何可能?第一,实体是具体个别的东西而不是抽象普遍的,没有程度上的区分,不会出现亚里士多德比柏拉图更是实体这种情况,并且实体是变中只不变,无论苏格拉底长高了还是变老了,他始终是苏格拉底。第二,实体的原因形成“四因说” ,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其中动力因和目的因可以并归为形式因,因此形式因是积极能动的决定性因素,质料因则是消极被動的因素。确定的形式把不确定的质料“糅合”到一起,形成某一特定有形的事物。无数形式的糅合造就了各不相同的万事万物。并且,形式与质料又是相对的,低级事物的形式可能仅仅是高级事物的质料,正如门窗是木头的形式,但却是房屋的质料。因而世界形成质料、形式交替上升的序列,序列最下端是不构成任何形式的纯质料,最顶端是不会再构成质料的纯形式,被亚里士多德成为“神”。第三, 亚里士多德立足“目的论”来解释实体形成如何可能,提出“潜能”与“实现”。当质料未获得形式之前,只是处于潜能时期,一旦获得确定的形式,便成为现实事物。潜能向现实的转化过程就是运动,现实不仅是引起运动的动力,也是运动所要达到的目的。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古希腊本体论哲学发展浅析来看,本体这个字眼所代表的哲学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僵硬字眼, 它是开放灵活的本体,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实体的,而是非实体的。人们也不必去争论什么样的本体是真实存在的,而是要探寻什么样的本体应该存在。如同科学理论和人生的其他问题一样本体问题只是人们从自身需要目的出发的一种思维假定,一种解释的约定前提,并不由自身来决定其意义。从具体物质本原论上升到抽象精神性本原论,无一不是人们为了满足理解的需要,无一不是先哲们过人的智慧的结晶,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批判和反映现实世界的思想武器,激励着世人去追求美好生活,建构完美世界。对本体论这个终极原则的探寻与理性追问,也成为人类追求终极真理和终极价值的信念支柱。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伯奈特。早期希腊哲学。纽约:世界出版公司。1967。
[5]第尔斯、克兰茨。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2.浅析古希腊哲学产生的原因 篇二
1 荷载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桥梁在常规静、动荷载及次应力下产生的裂缝称荷载裂缝, 归纳起来主要有直接应力裂缝、次应力裂缝两种。
1.1 直接应力裂缝
直接应力裂缝是指外荷载引起的直接应力产生的裂缝。裂缝产生的原因有:
1) 设计计算阶段, 结构计算时不计算或部分漏算;计算模型不合理;结构受力假设与实际受力不符;荷载少算或漏算;内力与配筋计算错误;结构安全系数不够。结构设计时不考虑施工的可能性;设计断面不足;钢筋设置偏少或布置错误;结构刚度不足;构造处理不当;设计图纸交代不清等。
2) 施工阶段, 不加限制地堆放施工机具、材料;不了解预制结构结构受力特点, 随意翻身、起吊、运输、安装;不按设计图纸施工, 擅自更改结构施工顺序, 改变结构受力模式;不对结构做机器振动下的疲劳强度验算等。
3) 使用阶段, 超出设计载荷的重型车辆过桥;受车辆、船舶的接触、撞击;发生大风、大雪、地震、爆炸等。
1.2 次应力裂缝
次应力裂缝是指由外荷载引起的次生应力产生裂缝。裂缝产生的原因有:
1) 在设计外荷载作用下, 由于结构物的实际工作状态同常规计算有出入或计算不考虑, 从而在某些部位引起次应力导致结构开裂。
2) 桥梁结构中经常需要凿槽、开洞、设置牛腿等, 在常规计算中难以用准确的图式进行模拟计算, 一般根据经验设置受力钢筋。
2 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当外部环境或结构内部温度发生变化, 混凝土将发生变形, 若变形遭到约束, 则在结构内将产生应力, 当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即产生温度裂缝。在某些大跨径桥梁中, 温度应力可以达到甚至超出活载应力。温度裂缝区别其它裂缝最主要特征是将随温度变化而扩张或合拢。
3 收缩引起的裂缝
在实际工程中, 混凝土因收缩所引起的裂缝是最常见的。在混凝土收缩种类中, 塑性收缩和缩水收缩 (干缩) 是发生混凝土体积变形的主要原因, 另外还有自生收缩和炭化收缩。
塑性收缩。发生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后4~5小时左右, 此时水泥水化反应激烈, 分子链逐渐形成, 出现泌水和水分急剧蒸发, 混凝土失水收缩, 同时骨料因自重下沉, 因此时混凝土尚未硬化, 称为塑性收缩。
缩水收缩 (干缩) 。混凝土结硬以后, 随着表层水分逐步蒸发, 湿度逐步降低, 混凝土体积减小, 称为缩水收缩 (干缩) 。
炭化收缩。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泥的水化物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的收缩变形。炭化收缩只有在湿度50%左右才能发生, 且随二氧化碳的浓度的增加而加快。炭化收缩一般不做计算。
混凝土收缩裂缝的特点是大部分属表面裂缝, 裂缝宽度较细, 且纵横交错, 成龟裂状, 形状没有任何规律。
对于温度和收缩引起的裂缝, 增配构造钢筋可明显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 尤其是薄壁结构 (壁厚20~60cm) 。构造上配筋宜优先采用小直径钢筋 (φ8~φ14) 、小间距布置 (@10~@15cm) , 全截面构造配筋率不宜低于0.3%, 一般可采用0.3%~0.5%。
4 地基变形引起的裂缝
由于基础竖向不均匀沉降或水平方向位移, 使结构中产生附加应力, 超出混凝土结构的抗拉能力, 导致结构开裂。基础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有:地质勘察精度不够、试验资料不准;地基地质差异太大;结构荷载差异太大;结构基础类型差别大;分期建造的基础;地基冻胀;桥梁基础置于滑坡体、溶洞或活动断层等不良地质时, 可能造成不均匀沉降;桥梁建成以后, 原有地基条件变化。
5 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
由于混凝土质量较差或保护层厚度不足, 混凝土保护层受二氧化碳侵蚀炭化至钢筋表面, 使钢筋周围混凝土碱度降低, 或由于氯化物介入, 钢筋周围氯离子含量较高, 均可引起钢筋表面氧化膜破坏, 钢筋中铁离子与侵入到混凝土中的氧气和水分发生锈蚀反应, 其锈蚀物氢氧化铁体积比原来增长约2~4倍, 从而对周围混凝土产生膨胀应力, 导致保护层混凝土开裂、剥离, 沿钢筋纵向产生裂缝, 并有锈迹渗到混凝土表面。
6 冻胀引起的裂缝
大气气温低于零度时, 吸水饱和的混凝土出现冰冻, 游离的水转变成冰, 体积膨胀9%, 因而混凝土产生膨胀应力;同时混凝土凝胶孔中的过冷水 (结冰温度在-78度以下) 在微观结构中迁移和重分布引起渗透压, 使混凝土中膨胀力加大, 混凝土强度降低, 并导致裂缝出现。尤其是混凝土初凝时受冻最严重, 成龄后混凝土强度损失可达30%~50%。冬季施工时对预应力孔道灌浆后若不采取保温措施也可能发生沿管道方向的冻胀裂缝。
7 施工材料质量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主要由水泥、砂、骨料、拌和水及外加剂组成。配置混凝土所采用材料质量不合格, 可能导致结构出现裂缝。
8 施工工艺质量引起的裂缝
在混凝土结构浇筑、构件制作、起模、运输、堆放、拼装及吊装过程中, 若施工工艺不合理、施工质量低劣, 容易产生纵向的、横向的、斜向的、竖向的、水平的、表面的、深进的和贯穿的各种裂缝, 特别是细长薄壁结构更容易出现。裂缝出现的部位和走向, 裂缝宽度因产生的原因而异。
9 总结
一座桥梁从建成到使用, 牵涉到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管理等各个方面。由上述可知, 设计疏漏、施工低劣、监理不力, 均可能使混凝土桥梁出现裂缝。因此,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理, 是保证结构安全耐用的前提和基础。在运营管理过程中, 进一步加强巡查和管理, 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
摘要:近年来, 我省交通基础建设得到迅猛发展, 各地兴建了大量的混凝土桥梁。在桥梁建造和使用过程中, 有关因出现裂缝而影响工程质量甚至导桥梁垮塌的报道屡见不鲜。混凝土开裂可以说是“常发病”和“多发病”, 经常困扰着桥梁工程技术人员。其实, 如果采取一定的设计和施工措施, 很多裂缝是可以克服和控制的。
3.古希腊哲学中灵魂概念的发展 篇三
摘 要:在古代希腊,灵魂概念由于其特有的神秘性颇受哲学家们的关注。本文细述古希腊鼎盛时期诸位哲学家对灵魂的定义,阐释其在不同哲学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此厘清这一概念在古希腊哲学中基本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古希腊哲学;灵魂;认识论
一、早期自然主义学派对灵魂概念的探讨
古希腊哲学鼻祖泰勒斯首先提出了一种泛灵论观点,他认为“万物皆有灵性”。鉴于他的水本原说,他很可能想借用灵魂概念来隐喻万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万物既然最终都是由水构成的,那么其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也应归结于水,水作为万物的本原应该具有某种内在的能动性。但他似乎没能就这种能动性给出进一步的说明。对于这样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他的后继者给出了进一步的探讨。阿那克西曼德依据泰勒斯灵魂概念的不可名状,干脆将世界的本原更换成“无定”,即一种没有形体、没有属性、原初的混沌状态。并且他还将运动解释为“无定”分化万物、万物复归无定的轮转过程。阿那克西美尼部分保留他老师的说法,将本原规定为无形但有内涵的气,并且认为正是气本原内在的冷热属性引发了凝聚和稀疏两种运动,气的凝聚造就了云、水、土、石,气的稀疏造就了火。
其后,毕达哥拉斯部分沿袭了阿那克西美尼的解释,他认为“热元素是生命之源”,阳光中带有热元素,其与地球上的冷元素结合便产生了生命。然而不同于泰勒斯原初对灵魂的定义,他否认灵魂的能动性,且不将有生命的东西等同于灵魂。他曾说过“灵魂是由热元素和冷元素组成的一个部分:它与生命不同,因为它是不死的,乃是由不死的元素构成的一个部分”①,若是结合他的数本原论再来理解这句话,似乎可以将灵魂视为冷热元素恰到好处的融合,且该融合遵循某一恒定的比例关系。生命虽然也是冷热元素的结合,但这种结合是变动的、不确定的,因此达不到那种恒定存在状态。同时他断言人是有灵魂的,但若是想把握不朽的灵魂就需要借助于净化灵魂的手段――哲学和音乐,这两项学问恰恰都体现了某种程度的“和谐”,即一种数的规定性。为了解释人之生死和灵魂不死这对矛盾,他还吸收了奥尔夫斯教灵魂转世的观点,“灵魂依照命运的规定,从一个生物体中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灵魂的理性部分是不死的,其余的部分则会死亡”。
稍晚的赫拉克利特对于灵魂的界定如同他的哲学一样难以把握,原因在于他将变动不拘的火作为世界的本原,“火产生一切,一切又复归于火”。其思想大体取之于米利都学派,然而也有一定的创建,从他的一些残篇中,依稀可以概括出灵魂在他看来是类似于火、气的东西,“灵魂是从水而来”,“灵魂也是从湿气中蒸发出来的”,“干燥的光辉是最智慧、最优秀的灵魂”。赫拉克利特特别强调灵魂是有生有灭的,在他看来世界上除了火是永恒的以外,其他所有由火演化而来的东西都处于生灭之中,“对于灵魂来说,死就是变成水;对于水来说,死就是变成土”。至于灵魂具体的运作方式,他借用“逻各斯”来说明,“‘逻各斯’②是灵魂所固有的,它自行增长”。
二、心灵概念的出现以及对人的认识过程的探索
赫拉克利特哲学的精髓就在于他对“逻各斯”的阐释,本质上讲,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敏锐的观察到了事物皆处于流变之中,并且注意到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道理。然而这套理论并未受到希腊人的重视,受追捧的恰是他的对立者巴门尼德的理论③。受巴门尼德的影响,其后的几位元素论者都认为构成万物的基质是不变的,万物的生灭变化其实是基质组合与分解的过程。基质组合与分解的动力源于何处?就这一问题他们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的见解较为一致,认为基质本身是不动的,动力源于基质以外的某种东西;德谟克利特不赞同这一观点,他在实存的基质以外加入了虚空这一概念,认为基质在虚空中相互碰撞从而引起运动,想借此来回避基质以外的驱动力。也正因如此,他们的灵魂观彼此存在差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认识论层面的探讨,人如何能够认识这个世界,背后蕴藏着怎样的一套认知机制。
据古希腊哲人艾修斯的记载,恩培多克勒“把灵魂看成女神,把纯粹地分享着灵魂的纯粹的东西看成男神”,剖析其哲学思想我们不难发现,此处所谓的“灵魂”与其“爱”、“恨”④观念本质上是同一的。他的这一区分具有里程碑意义,相较于以往的自然哲学流派,他首次将灵魂概念解释为独立于物质以外的存在,不可否认其奠定了古希腊哲学乃至西方哲学心物二元的传统。他的贡献不仅如此,他也是希腊早期为数不多的`触及人类认知研究的学者,这与他的医学背景有着一定联系。他的“流射说”⑤尝试着对人类感知活动做出“科学”解释。人能感知到外物并且产生情绪源于“同类相知”原则⑥。他认为当人体某个器官的组成元素和外在元素相同时,便会产生一种亲知力,这种亲知便是思想的基础。由此,他推论“思想是从相同的东西而来,无知是从相异的东西而来”。
阿那克萨戈拉受到同时代哲人的启发(其中就包括恩培多克勒),第一个明确提出“努斯”概念。“努斯”译成中文既是心灵⑦,他在《论自然》中如此描述心灵概念,“别的事物⑧都具有每一件事物的一部分,但是心灵则是无限的,自主的,不与任何事物相混,而是单独的,独立的,自为的”。在说明心灵的特殊性之后,他又赋予心灵独一无二的能力“心灵是万物中最稀最纯的,对每一个事物具有全部的洞见和最大的力量”。至于灵魂,阿那克萨戈拉没有给予明确的解释,他转而将有灵魂的生物界定为受心灵支配的种子混合物,“……人就是这样组合起来的,一切具有一个灵魂的生物也是这种组合起来的”,“对于一切具有灵魂的东西,不管大的或小的,心灵都有支配力”。或许他更愿意将灵魂理解为一种存在状态,而非某个具体的存在对象。不同于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他区分了感觉和思想的差异。基于种子说,他指出感觉只是对某物中占多数的种子的把握,而思想却能把握那些占少数的种子。感觉的产生需要思想的指引,例如,唯有当有了冷的思想,在热的情况下才会知道热。这种相反相成的“异类相知”⑨原则带有某种辩证思想。同时他也警醒世人,感觉是不可靠的,感知某物并不是了解此物的全部,“由于我们感官的无力,我们才不能看到真理”。 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奉行一种极端的机械论观点,他将灵魂也视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原子,“只不过其个头更小,而且是圆形的,这样就更便于运动”。然而,该理论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没法合理解释原子最初的推动力,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第二卷中以一种略带讽刺的口吻揭示了该问题,“一方面,他们认为动物和植物的存在或产生都不是出于偶然……另一方面他们却主张天空以及可见事物中最神圣的东西是出于偶然……”。换言之,既然促使原子碰撞的初始动力是偶然出现的,那又如何保证原子碰撞过程遵循绝对的规定性呢?尽管如此,他在认识论方面还是颇有建树的,他提出了两种认识论观点,即流射说和约定说。流射说假设外物生成影像,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形成印象,影像是一些流动的原子束。约定说则认为,人对外物的感受基于人为的约定,例如约定什么情况下呈现红色、什么情形下会感觉到冷等等,所有这些感觉都只是原子碰撞运动的结果。以现代科学的视角审查这些解释几乎不需要什么大的改动。
三、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
从最初泰勒斯提出水本原说到德谟克利特完善原子论,大部分早期希腊哲学家沿袭这种自然主义的研究传统。受这股思潮的影响,那个时代古希腊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空前的进步,其中许多哲人本身就精通天文学、数学、医学等。然而好景不长,该思潮发展中的一些弊病逐渐显现出来,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两条。首先,是内部观点的不一致,基于不同的观点同一个问题出现不同的解释。以本文所探讨的灵魂概念为例,柏拉图就曾在《法律篇》中总结出自然主义内部的三种定义,“…推动太阳的灵魂就住在这个可以看见的圆的物体中…”,“或者这个灵魂…自己有一个火或气作成的外部的形体,而以自己的形体猛烈地推动那个物体”,“或者第三,它并没有这样一个形体,而是用某种异常惊人的力量来带动太阳的”。⑩显然这种定义混乱的局面为相对主义智者们提供了立论的依据。其次,是解释严重脱离日常使用。对于一个崇尚公民社会、热衷于政治辩论的城邦国家而言,过分强调自然现象而不谈及公共事务显得不合时宜。例如柏拉图在《斐多篇》里借苏格拉底之名对阿那克萨戈拉的心灵解释表不满,“我的这位哲学家完全抛弃了心灵或任何其他关于秩序的原则,而是求援于空气、以太、水以及别的稀奇古怪的东西”。
时代造就了苏格拉底,鉴于自然主义的所面临的问题,他首先给出了合理的思考。受阿那克萨戈拉“努斯”的启发以及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影响,他尝试经由人事把握心灵这一内在本原,而非借助当时众说纷纭的“自然科学”。他将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的同时,也将灵魂探讨的核心点从自然界转回到了人自身。(为此,更多探讨伦理、道德、直觉体验、政治实践等问题。)不同于相对主义的智者,他相信人心能够把握真理,提出德行即是知识。然而,比起自己建构哲学理论,他似乎更善于引导、启发别人思考,他的学生柏拉图就是其哲学思想的直接受益者。
四、柏拉图的灵魂观
柏拉图对灵魂概念的阐述颇为丰富。在《理想国》中他将灵魂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理性、激情和欲望。理性是属于纯粹的灵魂,其可以把握理念世界,激情则没有那么纯粹,参杂了可感世界中的一些成分,但依然服从理性支配,而欲望则是灵魂的堕落,沉溺于可感世界的结果。基于此,他在《斐多篇》中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灵魂好像是两驾马车,理性是驾马者,激情是驯服的马,欲望是桀骜的马”。
在《国家篇》中,他将灵魂比作眼睛,“当它注视被真理与实在所照耀的对象时,它便能够认识这些东西,了解它们,显然是有了智慧”。他认为内在与人的灵魂之所以能够把握真理和实在乃是因为受到终极理念“善”的感召,就如同眼睛之所以能看见外在的世界乃是受太阳的照耀一样。由此,他区分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由灵魂把握的理念世界,一个是由眼睛感知的可感世界。较之这两个世界,他认知只有前一个世界是实在的,后一个世界是介于存在与非存在的中间态。
理念世界既然是纯粹的实在,那么其必然是恒在的。但问题是我们的灵魂如何能够把握这一恒在呢?基于这个问题,他在《斐多篇》中给出了一个合乎常识的论证,即回忆说。“当你问人问题时,如果你的问题提的恰当,则被问的人自己就会正确地作出回答”。基于这一现象他给出的解释是“我们必然是在我们生下来以前就已经得到这种知识了。”继而他断言“灵魂在取得人的形式之前,就早已经离开人的身体而存在了,并且还是具有知识的。”该断言可以进一步推出人的肉体部分和灵魂部分是相分离的,可朽的是人的肉体,而灵魂是不朽的。他还借鉴了毕达哥拉斯灵魂净化的思想,认为回忆是一种“死亡练习”,“最彻底的净化是灵魂与肉体的完全分离,这就意味着个人生命的终结”。
然而,他并未满足于以上推论性的解释,在《蒂迈欧篇》中他提出了某种形式的神证论:
“神是这样考虑问题的。他认为在本性上可以看见的东西中,有理性的东西,整个说来,总是比没有理性的东西好,而理性不能存在于没有灵魂的东西里面,因此,当他创造世界的时候,他便把理性放到灵魂里边去,把灵魂放到身体里边去…这个世界是由于神的天道把它当作一个赋有灵魂和理智的生物而产生出来的”。
由此可见,他的神创世界观本质上是一种目的论的思想,他的灵魂作为其整个目的论的重要一环,一头联系着至善的神,一头牵动着整个理念世界,这样的架构如同他的形上哲学所追求的精致那般精致。
五、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
作为古希腊最具影响力的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学术兴趣几乎遍及了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他对灵魂的探讨不仅启及形而上学,还牵涉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等领域,因此,某种程度上讲,他是第一个对灵魂概念给予系统研究的学者。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一书中明确给出他的灵魂定义,“灵魂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机体的形式”。首先,这一定义基于他的形上实体学说,任何实体都由质料和形式两个方面组成,质料构成实体的材质,而形式赋予实体特征和属性,因此,作为机体形式的灵魂必定要与机体的躯壳相结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机体。其次,是对生命概念的认识,经由多年动植物研究,他首次明确区分了有机物和无机物,他认为生命是生物所特有的,“所谓生命,指靠自身摄取营养和生长”。再次,是对潜在的理解,亚里士多德在其物理学中分析过潜在和现实的关系,潜在是形式的 “缺乏”,而现实是业已存在的形式,潜在向现实的转化就表现为运动的过程,灵魂的形式是动态的,表现为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过程。 依照其生物学分类,亚里士多德将灵魂分成三个层次,低等的植物灵魂:只有繁殖、消化能力;中等的动物灵魂:除了繁殖、消化,还拥有感觉、欲望以及运动能力;高级的人类灵魂:较之动物灵魂还多一样理性功能。然而,受制于当时并不发达的人体解剖,他误将心脏作为理智活动的中枢器官。
依照其心理学研究,亚里士多德还对人的认识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最初外在的可感对象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我们的感觉接受可感对象的可感形式,可感形式类似于印章印在蜡上的印迹。因此感觉过程完全是被动性,受制于外力的。再次,想象过程作用于可感形式,将加工、整理之后的可感形式驻留在心中。不同于感觉过程,想象过程带有较强的自主性,所产生的印象也非原先的可感形式。最终,理智过程作用于这些印象,产生理性概念,即“形式的形式”,这一过程完全是自主的。
总体而言,中年时代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倾向于唯物主义解释,但到了晚年他有回归柏拉图哲学的趋势。在《论灵魂》的第三卷中,他将人类灵魂独有的理智部分又划分成实用和纯理两个部分,实用理智部分依照之前的分析,作用与外在的客观对象,而纯理理智部分则“分离于实践心识之后,就再不思想于任何外来的实用思想客体了”。换言之,纯理理智全然不受外界的影响,独立自为的存在。显而易见,纯理理智与柏拉图“理性”概念是相仿的。依照这一对接,亚里士多德将分有纯理理智的灵魂归属于纯形式的神。
六、总结
灵魂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名词,早在公元前八九世纪,其就已出现在古希腊诗人荷马的长篇诗集当中,如其常识性的解释,灵魂被视为人死后飘离肉体的鬼魂。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不屑于这种远古的迷信,他们将灵魂概念纳入自己的哲学体系之中,赋予了其相应的形上含义。就本体论而言,早期自然主义哲学家基于唯物的立场,或将灵魂理解为内在与自然物之中的能动属性,或单独将其界定为某种物质;而后随着元素论者主张将驱动力和基质区分开来,灵魂概念逐渐脱离物的层面而靠向精神层面;终于经由柏拉图建构的理念世界,灵魂概念被彻底融入理性精神之中。至于灵魂是否不朽的问题,其实质是古希腊哲学变、不变议题的延伸,大致上,认为事物存在变异的哲学家主张灵魂是可朽的,而认为事物静态不变的哲学家多数主张灵魂是不朽的,当然,也有一些人走中间路线,认为灵魂的一些部分可变,因此是可朽的,而另一部分是恒在的,因此是不朽的。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灵魂与人的关系问题,基于自然主义的世界观,古希腊多数哲学家并不将灵魂限定于人的范畴,但他们愿意花较多笔墨探讨人的灵魂,这就涉及到他们认识论、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注解:
① 见北大《古希腊罗马哲学》毕达哥拉斯一节,余下引文如无特殊说明都出自该书。
② “逻各斯”本意指“话语”,赫拉克利特用它来指代事物运动的内在本性,有“原则”、“规律”的含义。
③ 巴门尼德认为世界就是一个浑然一体的、不变不动的“一”。
④ “爱”、“恨”独立与四根之外,作为四根的动力因而存在着。
⑤ 见北大《古希腊罗马哲学》第88页[D84]。
⑥ 见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24页。
⑦ “‘心灵’也被译作‘理智’,但这两种译法的意义各有所侧重:‘心灵’侧重表示精神的存在,‘理智’侧重表示精神的活动。”见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26页。
⑧ 在阿那克萨戈拉看来,单个事物是由无数“种子”混合而成的,其中的种子囊括了种子的所有类型,因此,一包含一切。
⑨ 见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26页。
4.古希腊哲学与我们 篇四
提 要:西方哲学研究一直是现代中国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但长期以来,古希腊哲学并非其中最具影响的力量。古希腊哲学近来日益受到关注,是现代中国思想成熟的一个标志。而对古希腊哲学理解的加深,关键在于现代中国思想如何能够在哲学上建立与希腊古代哲学的关联,并形成自身理解古希腊哲学的研究
传统。
关键词:古希腊哲学,传统,中国思想
中图分类号:D091.2 文献标识码:A
虽然早在明末,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就已经耶稣会士之手传入中国,但古希腊哲学长期以来并没有对中国思想的发展产生实质性的直接影响。这方面,古希腊哲学,不仅无法与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和海德格尔相提并论,甚至比起进化论、实证主义、存在主义和分析哲学的影响,都要小得多。中国思想从未象德
国哲学那样把希腊等于哲学本身。
中国思想引介西方哲学,并非出于单纯知识上的博学和好奇,而是面对现代西方的形势逼迫,不得已才“师夷长技以制夷”。只不过,中国思想慢慢意识到,“夷之长技”不仅在于战舰、火器和“养兵练兵之法”,甚至不只是各种典章制度,还在于背后的哲学。理解西方哲学,正是中国面对来自西方的现代挑战所做出的根本回应。这样看,我们首先对现代西方哲学,而不是古希腊哲学,感兴趣,就不难理解了。研究西方哲学,其实是现代中国思想成长的一部分。而现代西方哲学,与西方的器物制度相比,和中国自身传统的差异更加巨大。这种巨大的差异,构成了智识上的真正挑战,甚至因此具有一种危险的魅力,吸引了一代代的中国学者投身其中。而随着西方哲学研究的深入,现代西方哲学这一随“坚船利炮”而来的“他者”,似乎已经不再仅仅是“以夷攻夷”的利器,或者比较历史分析的一个对立面,而早已成为一种“异己的传统”。对于我们中的许多人来说,这一“异己的传统”,比起“自身的传统”,不仅在智识上更有吸引力,甚至在情感上都更加亲切。以致在许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借助这一“异己的传统”,才能回到“自身的传统”:仿佛要借助康德才能理解孔孟程朱,通过海德格尔才能进
入老庄。
然而古希腊哲学却似乎一直很难在这个“异己的传统”中真正获得定位。一方面,古希腊哲学经常被看作是现代西方哲学的本原,它是西方与我们不同的根源。对于那些赞叹西方现代性的人来说,西方的力量来自现代的“新方式”和“新秩序”,即使我们可以在西方的本原中发现这种“新”权力的潜能,本原的唯一意义也只是用来证明现实力量的合理性。希腊不过是强大西方的遥远回声而已;然而对于那些怀疑甚至敌视西方现代性的人来说,古希腊哲学是一个比它的现代后继者更加隐蔽,但也更加危险的敌人。西方现代性摧毁所有其他传统的力量,正发韧于古希腊哲学的传统本身。古希腊哲学锐利的目光,似乎不仅能直观一切隐藏的真理,也能把一切看到的东西变成僵硬的石头。然而另一方面,颇为悖谬的是,正是这个“最异己”的古希腊哲学,恰恰又在许多时候被看作是中国传统回应西方现代性挑战的同盟军。中国学者意识到,现代西方哲学不仅削弱了中国传统,同样也在某种意义背叛了西方自己的传统。古希腊哲学的“古代性”与西方
哲学的“现代性”构成了针锋相对的两级,从而向中国思想提供了一条对抗西方现代性的路径。而且,以古希腊哲学为标尺,可以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找到古希腊哲学隐秘的追随者,从而借助现代西方哲学的“内战”为复兴中国思想传统开辟空间。古希腊哲学,作为“他者的他者”,似乎反而成了我们面对自己历史命运最可信赖的朋友。晚近的中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古希腊哲学第一次在专业学
者之外赢得了广泛的兴趣。
可是,“他者的他者”就是我们自己吗?即使古希腊哲学的“古代性”能够真正帮助我们对抗现代性的挑战,古希腊哲学的意义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解:我们是透过海德格尔或斯特劳斯的透镜才以为读懂了亚里士多德或柏拉图。直接影响我们思想的,仍然是现代西方哲学关心的问题。古希腊哲学这个所谓“他者的他者”,其实还是要通过现代西方哲学这个“异己的传统”才能进入中国思想。古希腊哲学本身对我们的意义仍然是不清楚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困难妨碍我们真正进入古希腊哲学呢?如果回到现代西方哲学,我们会发现,之所以我们说,现代西方哲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们的传统,就在于在康德、马克思主义、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研究中,我们已经看到一些我们自己的著作,不仅仅能够把握西方的解释脉络,而且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解释传统,从我们自身的现代处境出发面对这些经典的根本问题和内在张力。我们说在这些地方,我们的传统正在形成,正是因为在这些地方,我们与经典文本的关系,不再是敌意的排斥或被动的拿来,而是将我们自身的经验带入经典文本与解释传统之间的“解释学循环”中,让这些经典文本在我们的世界中以新的方式传承,并通过这些文本的传承和解释重建我们自身的思想传统。这些经典文本与我们自身习俗和制度的巨大差异,恰恰成为这些经典参与构成我们自己传统的动力。现代中国思想能够从异己的传统中汲取进入自身传统的力量,不是其弱点
或病症,而正是其活力所在。
因此,我们面对古希腊哲学的真正困难,首先不是技术上的。尽管语言、版本、注疏等等技术上的困难,在古希腊哲学这里,较其它西方哲学领域而言,要远为复杂。或许除了阿拉伯哲学以外,在这方面,古希腊哲学对中国学者设置了最高的门槛。但是,最根本的困难仍然来自我们所面对的古希腊哲学的巨大解释传统。尽管我们口头上都象怀特海一样承认,古希腊哲学的解释史几乎贯穿了整个西方哲学史本身,但我们却很少真正从这一角度去理解整个西方哲学,去研究古希腊哲学。就狭义而言,政治意义上的希腊城邦世界瓦解之后,古希腊哲学仍然以某种方式活在从古代晚期直到现代早期的漫长注疏传统中,而这一注疏传统,又经过古典语文学家三、四百年的努力,纳入到对古希腊哲学的现代批评研究和解释传统中。注疏的传统,正如近来的研究者提醒我们注意的,是和哲学史上许多哲学根本问题密切交织在一起的。正是围绕这些问题,拉丁思想在对古希腊哲学的翻译和改写中建立自己言说哲学和政治的方式,教父们借助对古希腊哲学的辩驳和吸纳建立了“基督教哲学”,现代早期的哲学家则通过对经院传统中的亚里士多德遗产的批判以及柏拉图遗产的复兴为新科学奠立了新的形而上学基础,而现代晚期的西方哲学家则通过重新检讨所谓自古希腊哲学以降的“存在论-神学宪章”试图给西方哲学重新打开通向思的可能性。在西方思想演变的每一个关节点上,对古希腊哲学遗产的重新检视都是决定其转向的关键因素。无论罗马政治家们对现实政治技艺的.探索,中世纪神学家和哲学家对存在问题的关注,现代哲学家对自然秩序的重新定义,甚至海德格尔对西方形而上学历史的诊断,古希腊哲学的根本问题始终是哲学真正的焦点。现代西方哲学当然有新的东西,但即使那
些看上去全新的东西,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各种思想,特别是犹太-基督教-阿拉伯的一神论传统及其现代反动,与古希腊哲学辩证的结果。这些所谓的“新”是相对于古希腊哲学始终一贯的根本问题而言的。因此,古希腊哲学的研究,不仅要面对卷帙浩繁的历代研究文献,还不得不面对整个西方哲学史。而古希腊哲学的奥义似乎被藏匿在由古典注疏、现代批评以及这些古今解释涉及的种种哲学讨论建筑的围墙之后,中国思想似乎很难找到门径,更不用说登堂入室,见其“宗庙
之美,百官之富”了。
这样看来,古希腊哲学研究面临的困难,并不是哲学研究的某个专门领域的技术困难,而是我们理解西方哲学的整体困难。如果说现代西方哲学是西方哲学研究第一个阶段的绝对中心,那么古希腊哲学的研究将会是第二个阶段不可或缺的主题,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能否在更根本和更完整的意义上将西方哲学构成一个参与现代中国思想的传统。对古希腊哲学真正深刻的理解,不仅要求我们读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用阿提卡地方的希腊方言表述的西方原初经验,而且要求我们领会这一经验在波埃修和托马斯的拉丁语、阿维森纳和迈蒙尼德的阿拉伯语,以及施莱尔马赫和海德格尔的德语中的翻译、注疏和诠释。这既要我们完成日益专门的专业训练,又要具有超出具体专业问题的哲学眼光。只有通过这一艰苦的努力,我们才能在古希腊哲学中逐渐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问题意识,建立我
们自己的解释传统,使古希腊哲学真正和我们自己发生关联。
如果我们在自身的传统之外,真的还有一个异己的传统,而且如果在这个异己的传统中,某种与中国人的人世经验和圣贤境界不同的东西能够在现代中国的土壤上成为活生生的东西,那么古希腊哲学势必要在这个异己的传统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正是古希腊哲学使这一“异己的传统”自身成为一个对世界历史具有深刻影响,同时又具有巨大内在张力的传统。而对我们来说,真正的挑战恐怕是,我们是否有能古希腊哲学与我们力让古希腊哲学本身的内在生命在我们这里成为我们传统的
一部分,甚至在我们的手中更有活力,并能够激活我们自己的传统。
(作者工作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责任编辑:孟繁
5.浅析古希腊哲学产生的原因 篇五
作者:钟儒昆 黄俊鹏 发布时间:2014-08-11 浏览量:452 海事管理机构,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国家公务员队伍中的一个新成员,其人员的心理压力越来越突出,心理问题越来越普遍,心理原因越来越复杂。本文从了海事人员承受的心理压力入手,梳理了困扰海事人员的心理问题,剖析了导致海事人员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1世纪影响中国最严重的疾病是心理疾病,指出这是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最大问题。《人民论坛》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各地80%以上的公务员,特别是基层公务员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处在高速发展的长江经济带水上交通安全监督风口浪尖上的管理者,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国家公务员队伍中的一个新成员——海事管理机构,其人员的心理压力越来越激烈,心理问题越来越普遍,心理原因越来越复杂。
一、海事人员的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在面对难以适应的外界环境要求或威胁时产生的心理体验。压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所使用的高频词,它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一种无法逃避的心理状态。海事管理机构转公务以后,海事人员在待遇、福利、地位相对比较稳定的同时,也面对四大压力。
1、工作压力:职业适应压力、事业发展压力
随着海事管理机构公务员改革的深入,竞争上岗、选任制和聘任制、问责制等措施的实施,加大了海事管理机构的竞争意识,并对海事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海事人员是一个多元的角色集,他们被社会赋予了多种角色,家庭角色、工作角色、社会角色、政府形象角色、社会公共角色等等。他们需要不断调整自我对所“扮演”角色的期许标准,以符合对应角色的需求。
海事人员嵌套于政府行政系统,由于政府行政权力系统需要高度的服从性,循规蹈矩的工作程序,这就决定了其工作服从性高、规定性强,成就动机水平高的状况,而常常会有较强的无奈感和压抑感,久而久之产生压抑心理、“怕被领导批评”的强迫心理、“超负荷运转”的机械化被动心理、以及因人际关系紧张产生的急躁不安的焦虑心理。
2、社会压力:比较压力、关系压力
随着海事管理机构公务员改革的深入,海事监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作的规范越来越严;相反职工的待遇和福利却在减少,造成了一些海事人员的心理失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些海事人员看到有人一夜暴富,过起了花天酒地的生活,心理失衡,眼球变红。特别是一些手握管理权力的人员,因为经常和管理相对人打交道,和社会各单位交流较多,觉得自己的收入和社会上同类人相比,差别还很大,看到有的地方单位还有很多弹性和灵活性,内心隐隐不平衡。
一方面个别海事人员在工作中开始依据自身“优势”以权谋私,借公务便利吃拿卡要报,另一方面也有少数行政相对人不遵守水上安全法规,在违法时给海事官员送“好处”;搞所谓感情投入,甚至用金钱贿赂海事官员。导致有的海事人员不严格遵守海事执法人员纪律,不坚持海事执法人员职业操守,不珍惜海事执法人员身份和资格,经不住权力带来的诱惑,存在侥幸心理,把权力当成谋利的工具,最终自毁前程。
3、家庭压力:情感压力、教子压力
海事人员一方面要承担社会的公共职责及其相应的压力,另一方面他们也是普通人,还来自家庭、子女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有着普通人同样的烦恼与忧愁。
在繁杂的工作和多重社会角色中,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时,他们不得不作出选择,从而使你心理产生紧张感,导致烦躁不安。最难平衡的矛盾是工作与家庭。比如从事海事业务管理的人员常常面临这样的选择:一边是水上发生交通事故,一边是孩子病重住院;一边是上级领导检查工作,一边是老婆警告你,你已经一个月没回家吃一顿饭了,再不回来,就民政局见面;一边是在偏远的地方驻守,一边是白发苍苍的老父老母一个又一个电话催你回家吃团年饭……他们除了干部的身份和责任外,也有为人父母、夫妇、儿女等多重身份多重感情,这些赋予的亲情的身份难以割舍。
4、迷惑压力:金钱、职位、美色诱惑
金钱,“钱是金字旁边着两戈,真正的杀人之物”,既能够织就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也可以筑起一个痛苦不堪的牢笼。一个道德高尚的海事人员是从不把金钱作为人生目的和幸福象征的。
美色,动物学家研究发现:90%的鸟类即使在饥饿难忍的情况下,也从不去捕食颜色艳丽的昆虫。美色的诱惑和人们内在的欲望、需要、七情六欲以及亲情等各方面扭结在一起,使海事人员要消耗很多的心理能量去应付这些复杂的场面、复杂的需要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些复杂的现象。
职位,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官位”的诱惑,上窜下跳,四处跑官要官者有之;弄虚作假,欺世盗名骗官者有之;一掷千金,用尽手段买官者有之;不要人格,出卖色相换官者有之;彼此攻击,相互残杀夺官者亦有之。当今“官位”诱惑之大,真可谓是叹为观止!
因此,海事人员不但要面对普通人生活中所必然经历的种种烦恼,也要承受这份特殊职业所带来的压力。
二、海事人员面对的心理问题
由于海事管理机构转公的时间还不长,困扰公务员的普遍的心理问题也不凸显,但困扰海事人员的五大心理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1、最多的异常情绪是抑郁
年轻大学生毕业后考入海事公务员队伍,在家人和朋友眼里,有着眩目的光环。但是到海事管理机构工作后,有些人却倍感压力,不仅工作责任大,而且福利待遇也不高,对未来很迷茫,在耀眼光环下他们有难言的苦恼,开始怀疑海事管理机构工作的价值和前途。
一些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的海事人员,面对旋转多变的社会,面对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存在比较严重的“本领恐慌”和“能力危机”,在原则面前失去警觉,在问题面前手足无措,在优势面前错失良机,在危急时刻没有办法,在发展方面无所作为。他们经常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压力如影随形。
对一些基层领导干部而言,自感工作思路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工作步子不大,工作效果不好,与过去比,进步缓慢,与同行比,位次靠后,心里既感不平,又平添不安。对各种活动疲于应付,提不起劲,打不起神,激发不起群体斗志。
2、最累的是人格压抑或人格扭曲
对于年龄轻、层次高、思路宽、个性强的人员来说,刚到海事管理机关,非常不适应。他们想说的不能说,想干的不能干,而不想说的必须说,不想干的必须干,缺乏独特的人格,势必会增添莫大的心理压力。
首当其中的是利益问题,因为名利,在相互矛盾、竞争、猜疑、冲突的人际关系中,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不安、情绪紧张、无端烦恼。
再则是房子问题,房价越来越高,租房越来越贵,在海事管理机构,公务员分房完全没有指望,内心充满不安和焦虑。
3、最难处的是人际关系
尽管人际关系种类多,对于海事人员来说,重点是上下关系和左右关系。表现为:
基层干部上下受气。对基层干部来说,能管住自己的“官”太多了,谁也得罪不起。有时干事非常卖力,却常常费力不讨好,几头受气。
副职干部左右为难。工作中难处的关系莫过于正职与副职,有的副职与正职关系处理得不好,工作起来不愉快,想换其他部门又不可能,是继续与正职对着干,还是妥协寻求和解?副职一般感觉根本找不到办法,于是就开始逃避。
正职苦衷无人知晓。有的副职兢兢业业地干了十几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正职,希望能够实实在在地干点事业。结果干了一阵之后,却心灰意冷,感觉比以前还累,经常焦虑地睡不着觉。好多副职难受就是因为没有做正职,当你做了正职可能更难受。
4、最头痛的是仕途狭窄
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海事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有较高的文凭,要懂政治,懂经济,更要懂法律,懂电脑,要懂你分管工作的专业知识;理论上要站的高,决策上要看得远,当然实践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口才好,要善于协调人际关系,要上级满意,下属“举手”,你要会说普通话,甚至还要懂“外语”……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不小心,你可能就不与时俱进了,就被无情淘汰了。
晋升越来越难。有的海事人员大学毕业后在基层一干好多年,以优秀的表现风风光光地调进机关,期待能谋个一官半职,好不容易熬到副科,却被调到一个既陌生又无丝毫兴趣的部门,看到比自己后来的人都上了,自己还原地不动,只能熬,好不容易熬到头了,估计怎么着也该轮到自己了,可是突然从上边“空降”一个,心里陡然凉到极点。
职业生命越来越短。海事队伍呈金字塔结构,越往上职位越少,天花板效应凸显。海事人员的职务序列必须要尊重它的职业晋升的选择和规律,从科员,副科、正科,副处、正处,副厅、正厅,形成的是一个三角形的结构,真正占上塔尖上的领导是少之又少。
5、最常见的表现是工作倦怠
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直接影响到工作状态。职业倦怠的表现:工作满意度低,出现离职和旷职现象;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出对同事和工作对象有情感上的疏远和冷漠;有巨大的压力感。
一是会议多。对于基层干部来说,安全、稳定、环境、发展、资金、项目、硬件、软件等繁杂的工作暂且不说,仅仅是文山会海的问题就足以让他们焦头烂额:现在文件减少了,传真却增多了;开会了,会前要准备,开会要参加,会上要发言,会后要落实,规划、计划、安排、预案、总结、汇报、信息-----每天首先感觉到工作太累,每天总有干不完的事、开不完的会,写不完的报告。
二是活动多。海事管理除了节假日、枯洪水、两会及重大任务的常规管理外,每年还要开展不同内容的专项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的专项活动少则六七个,多则十多个,活动多的时候,两个活动交叉、重叠,基层海事人员疲于应付。上级是认认真真作部署,下级是马马虎虎写小结。
三是应酬多。为官的文化,这里面就会有很多形式上的东西,必须去应付。过去是胃出了问题也要陪喝,囊中羞涩了也要陪打(指打麻将),嗓子嘶哑了也要陪唱。“八项规定”下达后,不能陪吃,陪酒,陪歌,陪跳……但如何陪却是个难题。
总之,出现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群体本身竞争激烈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社会变革带来了心理震荡。
三、海事人员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三个阶段,分别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其中生理、安全需求为初级阶段,社交、尊重需求为中级阶段,自我实现需求为高级阶段。心理压力与需求层次相对应。
(一)当代人经济化发展中的心灵诉求
1、人生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人生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又分为不同的阶段,海事人员也不例外。他们从青春场,品味成人感;到职业场,品味生存感;到情爱场,品味家庭感;到事业场,品味成功感;到退休场,品味天伦感。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也会产生与之相伴的不同的压力。
2、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当今的公务员尽管不像前几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仍然是人们眼中的“香饽饽”,考公务员的热潮尽管不如过去,但大批精英进入海事部门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样海事人员的群体竞争越发激烈,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对权力地位的担心,个人成就的焦虑,未来发展的忧愁等等,纠结在心中,难以排解。
3、心理问题的复杂性与长期性:
特别是对于心理发展的健康需求,一些海事人员往往含蓄内敛,在与别人交往时,总是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掩盖起来,负面情绪也难以排解。“心理垃圾”无处倾倒,“有病不敢医”的尴尬时有发生。有了心理困境,就应当及时得到宣泄和疏导,这是解决心理困境,保持心理健康的唯一出路。然而,对海事人员的心理健康受到关注度不高,这方面的研究极端缺乏,关于海事人员心理疏导渠道方面的就少之又少。
(二)当代人社会化发展中的心灵诉求
1、角色的多元性与能力的局限性:
海事人员面对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在职业范围内,既是上级又是下级;在家庭生活中,既是父母又是儿女;在社会生活中,既是公共产品提供者,也是公共产品消费者等。多种角色集于公务员一身,不同的角色赋予公务员不同的义务,形成公务员角色间冲突,这种冲突会造成公务员角色紧张,使公务员个体在一定时间和情境下对自身权利义务的把握出现混乱,加之能力的局限性,从而陷入严重的角色扮演困境。
2、社会的开放性与心理的封闭性:
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现实中一个国家不可能离开别的国家而发展,一个单位不可能离开别的单位而生存,一个人不可能脱离别的人而存在。然而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潮,一些海事人员心理封闭,思想保守,能力不适应,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土办法不顶用,洋办法又不管用,由此导致的心理困境就不可避免。
3、公务管理的官僚制与人格的独立性:
一方面官僚制的理性要求阻碍海事人员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又需要彰显人格的独立,两者的冲突使得个性服从理性。《公务员法》第2条规定: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据此推论,公务员角色可以定位为“公共人”。公务员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公共道德的垂范者。海事人员员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加之特殊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承担着重大的公共责任,其心理困境问题前所未有。
(三)价值系统中的社会心理本源
1、传统社会价值系统对个人根深蒂固的道德警戒作用
中国传统价值系统:文化思想以儒家为主体,以道家、佛教为补充;社会秩序以家族为本位,以三纲五伦为根本;个人道德以仁义为核心,忠孝为先。这个价值系统维持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不绝,而且这个价值系统在不断地吸收外来的新鲜因素,显示出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2、新兴社会价值系统对个人 “挡不住的诱惑”作用
西化形成的现代人文主义:在文化思想上,主张理性、科学,历史进化论;在社会国家制度上,主张民主、法治和平等;在个人道德上,主张自由,凸现个人价值和权利。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价值取向的指引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分成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海事管理机构又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各种矛盾的纠结,在价值观领域非常突出地表现出来。对于一个发展健康的社会来说,多元价值观的影响本不是坏事,反映了社会进步和开放程度的提高。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价值共识、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就会出现问题。对于海事管理机构及其人员而言,价值观如果紊乱必然导致心灵的失序和道德的失据。
结语:心理压力是每个人都面临的一种无法逃避的心理状态,只有正确对待心理压力,正确认识摆在海事人员面前的心理问题并正视问题,科学分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才能有效的应对和调节压力。
6.浅析教师心理阴影产生的原因 篇六
一、对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热情
一些在职的教师, 他的职业初衷并不是要当教师, 而是因为其他的原因才当了教师, 这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命运开的一个玩笑。他们深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受, 从自己的思想深处就产生了对教育教学的抵触情绪, 但是又怕自己再没有机会找到一个比教师更好一些的工作, 只得委屈来当教师, 对于工作没有什么热情, 只是为了将工资拿到手, 每天强迫自己教学, 而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压制了。如果自己的这种状态不及时调整, 时间久了, 心理问题也就渐渐产生了, 万一有一个突发性因素加以诱导就会显现出来。
二、对工作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
一些教师在刚参加工作时兢兢业业, 当将所教的课程全部都熟悉了以后发现自己每天所做的事只是在进行简单地重复, 没有什么挑战性, 更没有什么乐趣, 而自己也不需要再去努力, 每天只要将工作完成就行了。在这种心态之下, 教师的思维变得懒惰了, 行为也就变得更加的懒惰, 每天上班只是为了例行公事, 自己看不到生活的一点光辉, 看不到工作的一点希望, 甚至产生了对工作与生活的失望, 近而产生了“职业倦怠”。这种状态之下的教师也比较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甚至对自己采取极端的行为。
三、不适当的比较
一个人如果拿自己的优势与别人的劣势相比, 就会觉得自己很成功, 就会很有成就感, 生活也会变得很幸福, 工作也就会变得很高兴。如果一个人喜欢拿自己的劣势与别人的长处来比较, 那么他就会将自己推入失败的深渊当中不能自拔, 在他的世界里到处是冰天雪地。所以, 要选择合适的比较对象, 这样, 一方面可以让我们过得快乐, 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我们积极向上, 但一些教师常常会选择错误的比较对象。现在的一些教师比较喜欢与别人比家境, 比较注重周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 虽然这些比较有些时候并不是刻意的, 但是却会变得越来越厉害。尤其是那些曾经不如自己的人如果开始变得比较富有了, 而自己却还没进步, 无论多么努力也没有能改变现状, 由此产生的失落感就比较严重。尤其是自己遇到一件事而变得很为难时心里的那种不满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了, 性格就会发生180度的大转变, 让人很难琢磨甚至是不可理喻。这样的精神状态下的教师给学生上课情绪很容易失控, 也就容易对学生造成伤害。
四、过重的压力
现在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定的, 虽然一些教师比较努力, 但是由于学生存在着差异, 即使教师想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实际上却是事与愿违的。虽然教师花费了好多精力, 而得到的评价可能是“一刀切”, 只看分数, 这样对于教师来说无疑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教师在这种状态之下看不到工作的希望, 体会不到工作的乐趣, 而越是想尽快地摆脱这种现状, 事情却会变得越来越糟糕。有些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能考取好成绩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 可是效果还是那样, 这就会让学生产生失望情绪, 从而不思上进, 进而破罐子破摔或者是对生活与工作失去了信心, 甚至发生更加严重的事情。
五、对自己的要求过低
教育教学工作的确是在重复相同的工作, 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 其实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要求教师不断进行创新、充满挑战的工作。这是因为我们虽然会面对相同的教材数次, 但是每次所面对的学生却不会相同, 他们有自己的性格特征, 有他们特定的认知水平, 有自己特定的理解能力, 所以说我们得研究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教师自身来说, 对于教材的认识与理解也会因为自己阅历的加深、知识水平的提高而不同, 如何将这些内容表述给学生, 教师得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如果教师只是每天机械地将自己原来的那点内容教授给学生, 学生肯定不会对这个教师产生什么好感, 这样对教师也不会有什么好处。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进行重复, 没几年就会厌烦教育教学工作, 厌烦教师这个行业, 但是却又不敢换职业, 从而将自己给压制起来, 将自己封存进来, 心里怎么会不产生阴影呢?
7.浅析古希腊哲学产生的原因 篇七
摘要:应收账款作为一种商业信用,在扩大了企业产品销售量,增加销售收入的同时,给企业资金的回收和占用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此企业应在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权衡。本文论述了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规避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应收账款、风险、对策分析、商业信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商业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抓住商机,除了要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售后服务外,还要运用赊销方式来扩大销售。当前,商品与劳务的赊销、赊供已成为当代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商品、劳务赊销的结果,一方面扩大了企业产品的销路,增加了产品销售收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应收账款,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而应收账款就是企业的中枢神经。企业对应收账款的控制,不仅决定了流动资金的周转水平,而且直接影响到销售业绩和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办法,做好应收账款的事先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回收等管理工作,以保证应收账款的合理占用水平和安全,尽可能减少坏账损失,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本文就当前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一、应收账款的概念及其特点
简单来说,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等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账款或代垫的运杂费。它是企业因赊销产品而产生的短期债权,是企业向客户提供的一种商业信用。概括起来,它具有以下特点: 1.应收账款是一种商业信用。
2.应收账款是由于企业与外单位之间,由于产品销售和劳务提供而产生的。3.企业产生应收账款,一般表明产品销售和劳务提供过程已完成。4.应收账款按实际发生的金额记账。5.应收账款是指流动资产性质的债权。
二、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及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
1、大量的应收账款会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 应收账款是资金流通的缓冲形式,但是,大量应收账款的存在导致企业大量流动资金被不合理占用,也会影响商品流通的顺利实现,从而影响企业再生产过程的实现。企业在赊销产品时,发出存货,货款却不能同时收回,而企业对逾期不还款的客户不能采取相应措施,致使企业流动资金被大量占用,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使企业货币资金短缺,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开支和正常生产经营。如果应收账款被长期拖欠,既会影响企业资金周转与有效利用还会增加企业的利息支出和为催收欠款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如果应收账款最终成为坏账,企业将遭受更大的损失。
2.应收账款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使企业存在亏损
目前,我国企业确认收入时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发生赊销的账务处理为,借记“应收账款”科目,贷记“营业收入”科目,将赊销收入全部记入当期收入,因此,企业本期利润的增加并不能表示本期实现的现金流入。根据谨慎原则,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应收账款自行计提坏账准备,但在实务中,为了便于纳税,有关法规中明确规定,计提比例一般为3‰~5‰。如果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存在,坏账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加,即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可能远远超过提取的坏账准备。这样等于夸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对可能发生的损失不能充分估计。3.应收账款增加了企业现金流出的损失 从赊销的账务处理可以看出赊销虽然使企业产生了较多的收入,增加了利润,但没使企业的现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业不得不垫付资金来缴纳各种税金和费用,加大了企业的现金流出。
4.应收账款增加了企业资金的机会成本
企业应收账款所占用的资金,客观上要求在经营中加速周转,得到回报,但由于应收账款,特别是逾期应收账款的比例在不断上升,致使大量资金被沉淀,借款时间被延长,增加了利息费用。被占用的资金丧失了其时间价值也就是赢利机会,大大降低了企业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从而增加了资金的机会成本。
(二)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为降低应收账款给企业带来的各种不利风险,企业应积极建立合理完备的应对措施,但是在此之前,只有找出产生应收账款风险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相应对策
1、企业的内部管理因素
从企业内部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角度出发,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企业重视不够和缺乏风险意识
大部分企业的领导者和经营者没有明确要健全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意识,他们所注重的是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对如何理财还缺乏意识和经验。企业经营者认为清理应收账款是财务部门和人员的事,与经营本身没有直接关系。甚至于有的企业连财务部门也对应收账款心中无数,更谈不上管理和清收了。
(2)企业没有明确的管理机制
企业没有建立健全明确的应收账款管理、责任机制,缺少必要的内部控制,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无章,放任自流,大量的应收账款对不上,收不回,对损失的应收账款无法追究责任。有些企业虽然对应收账款设立了规章制度,但却有章不循,形同虚设,财务部门不能及时与业务部门核对,销售与核算脱节,问题不能及时暴露。而在另一些企业中,内部激励机制也很不健全。企业为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只将工资报酬与销售任务挂钩,而忽略了产生坏账的可能性,未将应收账款纳入考核体系。因此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导致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而对这部分应收账款,企业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要求有关部门和经销人员全权负责追款,应收账款大量沉积下来,给企业经营背上了沉重的包袱。(3)企业信用政策制订不合理
当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扩大销售量,大量运用商业信用进行促销时,没有在事先对付款人资信情况作深入调查,盲目采用赊销策略去争夺市场,忽视了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的流动资金能否及时收回的问题。这就是客户不良的信用对应收账款产生的风险。
2、商业信用不发达因素
我国企业产权制度落后,缺乏法律观念。由于全民信用意识不普及,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备、不可靠,使得失信带来的收益往往大于守信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要形成严格还本付息的信用准则,树立成熟的信用竞争意识是很困难的。
3、企业的商品质量因素 商品质量的好坏、价格的高低及品种规格是否齐全均会影响客户的付款愿望。一些企业销售的商品价格高、质量差,或规格不符合客户的要求,客户购买此类商品后有上当受骗的感觉,最终导致了客户延期付款,甚至拒付。
4、市场竞争因素
在市场竞争条件下,竞争机制作用迫使企业以各种手段扩大销售。赊销作为企业扩大 销售的主要手段,它除了能够向客户提供所需要的商品外,还在一定时期内向客户提供资金。企业间的激烈竞争要求企业向客户提供的信用条件起码与他的竞争对手所提供的相等,甚至更优一些。货币信用政策使其获得了竞争上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应收账款风险。
三、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管理对策
1、要引起企业经营者对应收账款管理的高度重视
要加强市场经济理论的学习和宣传,使企业真正懂得在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要把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工作放在首位,把不断降低应收账款,预防经营风险,作为一项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长期工作。
2、要加强各部门协作,建立联合制度,明确分工
应收账款的全程管理属于综合管理的范畴,不仅与财务管理联系紧密,而且与销售管理、经营管理密切相关。因此,经营部门、销售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改变过去认为应收账款的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账务不清也是财务部门责任的观念。要加强协作意识和整体观念,制定相关制度,促使职工协调一致地工作,积极采取措施,有效地推动应收账款的全程管理工作。同时要明确分工,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哪个环节、部门出了问题,追究哪个环节、部门的责任,从而做到责任明确、分工具体、各司其职,以此监督、检查、考核应收账款回笼情况及清理情况。
3.建立有效的考核评定体系 大量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不但虚增了企业的资产,而且影响了有关部门对企业经营者业绩的考核和评定。企业应当落实内部催收款项的责任,将应收款项的回收与内部各业务部门的绩效考核及其奖惩挂钩,将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纳入企业负责人、销售负责人、财务负责人效绩指标考核体系。对于造成逾期应收账款的业务部门和相关人员,企业应当在内部以恰当的方式予以警示,接受员工的监督。对于造成坏账损失的业务部门和责任人员,应当按照内部管理制度扣减其奖励工资。4.建立销售回款一条龙责任制
为防止销售人员为了片面追求完成销售任务而强销盲销,应制订严格的资金回款考核制度,以实际收到的货款数作为销售部门的考核指标,每个销售人员必须对每一项销售业务从签订合同到回收资金的全过程负责任。这样可使销售人员明确风险意识,加强货款回收的进程,最大限度减少坏账损失。
5、建立企业信用管理政策 赊销效果的好坏,依赖于企业的信用政策。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可以为企业争得更多的客户,提高企业产品的销售量;相反,则会使企业损失大量的客户,造成产品销量的下降,如若赊销成本的增加大于所得的收益,将会削减企业的利润。因此,企业应从实际出发,定期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收款期、收款占销售额的比例以及坏账损失率等衡量应收账款风险的相关比率,以此估计潜在的风险损失,正确估量应收收款价值,确定合理的信用期间、现金折扣政策和信用标准。
6、开展信用保险
企业在进行信用管理同时,还可以开展信用保险。在国外,企业为了避免在提供赊销时遭受意外的坏账损失,可以向保险公司投保信用险。而目前,我国大多保险公司尚未开展这项业务。但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这项业务一定也会开展起来。在投保时,应在坏账损失和保险费之间进行权衡,以使企业风险最小,收益最大。
8、应收账款回收情况的监督
应收账款发生的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刚刚发生,有的已经超过信用期限很长时间。因此,必须对应收账款进行细致的核算和严密的监督。定期编制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比较直观,通过这个表格,可以看出有多少账处在信用期间内,这部分欠款未到偿还期,是正常的;至于到期能否收回还要待时再定,但及时的监督仍是必要的。有多少账超过信用期,超出多长时间,超过信用期较短的这部分欠款收回的可能性较大;超过信用期较长的这部分收回的困难较大;超过信用期很大的,这部分发生坏账的可能性较大,应引起高度警惕。
9、组织好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 当企业通过账龄分析,发现账款被客户拖欠时,首先应当分析现有信用标准及信用审批制度是否存在纰漏;然后对违约的客户重新进行资信等级调查与评价。将信用品质恶劣的客户从信用名单中删除,催收拖欠账款。为了提高应收账款的催收效果,企业不仅要加强日常的催收工作,把贷款回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制定出营销策略,探索出一条加快货款回收的新路子。企业可以实施承包催收责任制,定出催收目标,派专人催收,划定重点催收对象。对于过期较短的客户,不要过多打扰,适当提醒即可,以免失去客户。对于过期稍长的客户,可措辞婉转的崔收。对于过期很长的客户,很可能由于客户无法偿还,致使全部或部分账款形成呆账,给企业造成极大的还账损失。这时企业应转化应收账款的形式,减少企业的呆坏账损失。
8.浅析种子纠纷产生的原因与处理 篇八
1 种子纠纷
种子纠纷可分为种子质量纠纷和非种子质量纠纷两种。种子质量纠纷是指与国家规定的种子质量指标内容不符所产生的纠纷;非种子质量纠纷是指由天气、栽培管理不当造成的减产而产生的纠纷。
1.1 种子质量纠纷
种子的质量指标主要包括品种的纯度、净度、发芽率和水分四项指标。《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第八条进行了详细的诠释。现实中的种子质量纠纷往往是假劣种子造成的。假种子:以非种子冒充种子对农业产量损失最大, 但由于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一般不会发生。以此种品种种子冒充他种品种种子的, 多是不良企业或个人为追求暴利而为之, 由此产生的种子质量纠纷较多。种子种类、品种、产地与标签标注不符的此类假种子, 种子种类与标签标注不符极易分辨, 一般不会发生;品种、产地与标签标注不符的虽有, 但由此产生的纠纷也不多见。
劣种子:以质量低于国家种用标准的和质量低于标签标注指标的产生的纠纷居多, 如出苗率低、大田植株参差不齐等造成损失。因变质不能作种子使用的多是由于保管不当而霉变或虫蚀产生纠纷。杂草种子的比率超过规定和带有国家规定检疫对象的有害生物的纠纷一般不会发生。
1.2 非种子质量纠纷
一是已通过审定且质量达到标准的种子由于天气原因造成的病害、倒伏等使作物减产而产生的纠纷。如我县曾发生由于特殊的暖冬造成甘蓝春化完成而于翌年春抽薹开花现象, 农民误认为是种子质量问题而产生纠纷。2008年, 很多地方由于玉米粗缩的大发生也导致农民误认为是种子质量问题。
二是未经审定的品种, 或虽经审定, 但审定适宜的生态区域不包括本地, 种子质量虽然达到标准, 但由于品种具有区域性, 特殊的环境条件造成农作物减产引发纠纷。如我市曾发生种植河南审定和虽已通过国家审定但适宜的区域不包括我市的小麦品种, 因遭受冻害造成严重减产而产生纠纷。
另外, 我们还处理过农户因使用农药、肥料不当等造成一定损失而自认为是种子问题造成的纠纷。
2 妥善处理种子纠纷的方法
2.1 成立种子质量鉴定小组
由于农民对农业技术掌握有限, 无论什么原因造成的农作物减产, 往往认为是种子质量所致。农民与经销商交涉, 又因互不信任, 很容易使矛盾激化。因此, 成立种子质量鉴定小组很有必要。小组由种子管理、农技、植保、土壤肥料等部门参加, 小组成员应具有高级技术职称, 有必要的话, 邀请气象部门的专家参加。也可由消费者协会牵头实施。一旦出现种子纠纷, 让双方当事人都认为鉴定小组是公平说理的地方, 这样就可有效地化解矛盾, 杜绝不安定因素。
2.2 公平公正合理地进行鉴定
鉴定小组必须公平公正, 否则会激化矛盾, 造成严重后果。必须在双方当事人都在场的情况下, 根据农业部《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进行鉴定。在鉴定过程中, 一是双方当事人签订同意进行鉴定的文书;二是做好现场的视听资料;三是双方当事人对现场鉴定的数据认可, 确认公平公正;四是根据鉴定内容和数据由主任委员主持召开鉴定会议进行合议, 客观公正地分析产生的原因, 出具有专家签字并载有补救措施的鉴定报告。
2.3 妥善处理鉴定后的工作
9.浅析古希腊哲学产生的原因 篇九
本文对公路桥头跳车的.形成原因及其危害性进行了分析,对如何预防和处理桥头跳车提出了一点认识与见解,以共分析和探讨.
作 者:周倩青 叶胜 作者单位:周倩青(江西省现代路桥工程总公司,江西,上饶,334000)
叶胜(上饶市交通职工培训中心,江西,上饶,334000)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9) 分类号: 关键词:桥头跳车 公路病害 预防与处理措施
10.浅析古希腊哲学产生的原因 篇十
希腊神话的哲学思想及其与孔子中庸之道的异同
希腊神话是希腊最早的文学形式,它不仅是人类的文学瑰宝,也是一座思想宝库.虽然产生背景不同,其哲学思想与孔子的“中庸之道”在某些基本理念上却是相通的,当然也不乏相悖之处.本文以古代希腊神话的发展及神话人物形象的创造为切入点,简述了西方哲学发展的`起源,并着重对亚里士多德道德体系的“中道”与孔子道德哲学中的“中庸之道”之间的异同进行了论述.
作 者:车美容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76刊 名: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4“”(4)分类号:B932关键词:希腊神话 哲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 孔子 中庸之道
11.浅析桥梁裂缝产生原因 篇十一
近年来,我省交通基础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各地兴建了大量的混凝土桥梁。在桥梁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有关因出现裂缝而影响工程质量屡见不鲜。混凝土开裂可以说是“常发病”和“多发病”,经常困扰着桥梁工程技术人员。其实,如果采取一定的设计和施工措施,很多裂缝是可以克服和控制的。
二、分析原因
实际上,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复杂而繁多,甚至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但每一条裂缝均有其产生的一种或几种主要原因。混凝土桥梁裂缝的种类,就其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划分如下几种:
(一)荷载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桥梁在常规静、动荷载及次应力下产生的裂缝称荷载裂缝,归纳起来主要有直接应力裂缝、次应力裂缝两种。
直接应力裂缝是指外荷载引起的直接应力产生的裂缝。产生的原因有:
1、设计计算阶段,结构计算时不计算或部分漏算;计算模型不合理;结构受力假设与实际受力不符;荷载少算或漏算;内力与配筋计算错误;结构安全系数不够。结构设计时不考虑施工的可能性;设计断面不足;钢筋设置偏少或布置错误;结构刚度不足;构造处理不当;设计图纸交代不清等。
2、施工阶段,不加限制地堆放施工机具、材料;不了解预制结构受力特点,随意翻身、起吊、运输、安装;不按设计图纸施工,擅自更改结构施工顺序,改变结构受力模式;不对结构做机器振动下的疲劳强度验算等。
3、使用阶段,超出设计载荷的重型车辆过桥;受车辆、船舶的接触、撞击;发生大风、大雪、地震、爆炸等。
次应力裂缝是指由外荷载引起的次生应力产生裂缝。产生的原因有:
1、在设计外荷载作用下,由于结构物的实际工作状态同常规计算有出入或计算不考虑,从而在某些部位引起次应力导致结构开裂。例如两铰拱桥拱脚设计时常采用布置“X”形钢筋、同时削减该处断面尺寸的办法设计铰,理论计算该处不会存在弯矩,但实际该铰仍然能够抗弯,以至出现裂缝而导致钢筋锈蚀。
2、桥梁结构中经常需要凿槽、开洞、设置牛腿等,在常规计算中难以用准确的图式进行模拟计算,一般根据经验设置受力钢筋。研究表明,受力构件挖孔后,力流将产生绕射现象,在孔洞附近密集,产生巨大的应力集中。在长跨预应力连续梁中,经常在跨内根据截面内力需要截断钢束,设置锚头,而在锚固断面附近经常可以看到裂缝。因此,若处理不当,在这些结构的转角处或构件形状突变处、受力钢筋截断处容易出现裂缝。
(二)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性质,当外部环境或结构内部温度发生变化,混凝土将发生变形,若变形遭到约束,则在结构内将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即产生温度裂缝。在某些大跨径桥梁中,温度应力可以达到甚至超出活载应力。温度裂缝区别其它裂缝最主要特征是将随温度变化而扩张或合拢。引起温度变化主要因素有:
1、年温差。一年中四季温度不断变化,但变化相对缓慢,对桥梁结构的影响主要是导致桥梁的纵向位移,一般可通过桥面伸缩缝、支座位移或设置柔性墩等构造措施相协调,只有结构的位移受到限制时才会引起温度裂缝,例如拱桥、刚架桥等。我国年温差一般以一月和七月月平均温度的作为变化幅度。考虑到混凝土的蠕变特性,年温差内力计算时混凝土弹性模量应考虑折减。
2、日照。桥面板、主梁或桥墩侧面受太阳曝晒后,温度明显高于其它部位,温度梯度呈非线形分布。由于受到自身约束作用,导致局部拉应力较大,出现裂缝。日照和下述骤然降温是导致结构温度裂缝的最常见原因。
3、骤然降温。突降大雨、冷空气侵袭、日落等可导致结构外表面温度突然下降,但因内部温度变化相对较慢而产生温度梯度。日照和骤然降温内力计算时可采用设计规范或参考实桥资料进行,混凝土弹性模量不考虑折减。
(三)地基础变形引起的裂缝
由于基础竖向不均匀沉降或水平方向位移,使结构中产生附加应力,超出混凝土结构的抗拉能力,导致结构开裂。基础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有:
1、地质勘察精度不够、试验资料不准。在没有充分掌握地质情况就设计、施工,这是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比如丘陵区或山岭区桥梁,勘察时钻孔间距太远,而地基岩面起伏又大,勘察报告不能充分反映实际地质情况。
2、地基地质差异太大。建造在山区沟谷的桥梁,河沟处的地质与山坡处变化较大,河沟中甚至存在软弱地基,地基土由于不同压缩性引起不均匀沉降。
3、结构荷载差异太大。在地质情况比较一致条件下,各部分基础荷载差异太大时,有可能引起不均匀沉降,例如高填土箱形涵洞中部比两边的荷载要大,中部的沉降就要比两边大,箱涵可能开裂。
4、结构基础类型差别大。同一联桥梁中,混合使用不同基础如扩大基础和桩基础,或同时采用桩基础但桩径或桩长差别大时,或同时采用扩大基础但基底标高差异大时,也可能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
(四)施工工艺质量引起的裂缝
在混凝土结构浇筑、构件制作、起模、运输、堆放、拼装及吊装过程中,若施工工艺不合理、施工质量低劣,容易产生纵向的、横向的、斜向的、竖向的、水平的、表面的、深进的和贯穿的各种裂缝,特别是细长薄壁结构更容易出现。裂缝出现的部位和走向、裂缝宽度因产生的原因而异,比较典型常见的有:
1、混凝土保护层过厚,或乱踩已绑扎的上层钢筋,使承受负弯矩的受力筋保护层加厚,导致构件的有效高度减小,形成与受力钢筋垂直方向的裂缝。
2、混凝土振捣不密实、不均匀,出现蜂窝、麻面、空洞,导致钢筋锈蚀或其它荷载裂缝的起源点。
3、混凝土浇筑过快,混凝土流动性较低,在硬化前因混凝土沉实不足,硬化后沉实过大,容易在浇筑数小时后发生裂缝,既塑性收缩裂缝。
4、混凝土搅拌、运输时间过长,使水分蒸发过多,引起混凝土塌落度过低,使得在混凝土体积上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
5、混凝土初期养护时急剧干燥,使得混凝土与大气接触的表面上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
6、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时,为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增加水和水泥用量,或因其它原因加大了水灰比,导致混凝土凝结硬化时收缩量增加,使得混凝土体积上出现不规则裂缝。
三、总结
一座桥梁从建成到使用,牵涉到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管理等各个方面。由上述可知,设计疏漏、施工水平低下、监理监督不力,以及外界自然条件的变化均可能使混凝土桥梁出现裂缝。所以做为工程项目的参建各方应加强岗位责任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加强验收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理,是保证结构安全耐用的前提和基础。
对于施工单位应严格按操作规程、按照图纸施工。监理应按照监理规范加强质量控制,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巡视、旁站、平行检验。设计单位应认真、严谨,设计审图,把图纸的纰漏消灭在施工之前。另外,在施工中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人民交通出版社
[2].《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023-85)人民交通出版社
[3].《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J053-94)人民交通出版社
[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人民交通出版社
[5].《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设计规范》(JTJ021-89)人民交通出版社
[6].《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范》(JTJ062-91)人民交通出版社
[7].《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人民交通出版社
[8].《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J058-2000)人民交通出版社
12.古希腊哲学中善与幸福之关系 篇十二
几乎每一篇试图探讨希腊哲学的文章都会面对这一复杂的课题的研究。
本文即是立论在众多学界前辈的研究成果之上,以善作为幸福的价值基础,善作为幸福的达成手段和善与幸福的统一为基本切入点,浅谈希腊哲学中这两个基本伦理学概念的主要思想之间形成的微妙关系。
关键词幸福 价值基础 古希腊哲学
希腊哲学中对于善和幸福的观念的讨论基本上确立了在这两个相关问题上的三重立场,即以善的理论作为幸福的价值基础,以善作为幸福的途径,和以善和幸福作为一对伦理学最高范畴的统一。
这样的考察将给我们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看待这一问题。
一、善是幸福的价值基础
对于善与幸福的第一个关系层面是善是幸福观的价值基础。
在许多希腊哲学家的理论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们认为幸福自身并不能为自己设立一个存在的合理依据以及价值根基。
幸福代表一个人对于自身生活状态的满意的心理感受。
但是,幸福有没有价值?心理的满意就真的具有价值的充足性了?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幸福的价值根基在哪里?
对于幸福的含义,我们不否认其具有很强的经验性。
正像许多学者说的,幸福是一个人对于整个生活满意的感受的概念。
然而,实际上,我们可以完全清楚地看到,一个人对于生活的感受,总是建立在一些基本的标准上的。
并且对于何谓满意总是有着一个透过理性的理解的。
因此我们看到从苏格拉底到斯多亚学派都基本一致的认为,幸福实际上需要一个道德的根基,幸福观的前提是善。
善是幸福的基础,苏格拉底的思想真正的奠定了这种理论路径的最初基础。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完成了其最初的理论构架。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研究公正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到了关于善于幸福的关系。
他特别谈到,善代表了一种整体的和谐,而这也就是幸福。
也就是说,和谐至善的存在确立了幸福的真实性。
我认为这种真实性正是价值意义上的真实性。
原因在于,幸福问题实际上,经验性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但是,处于哲学家的眼睛,特别是追求理念真实的柏拉图的看法,经验并不代表真实的存在。
世界上唯一的真实在于理念的世界中,而经验世界中的一切则只是理念世界的真实所反映中的光辉或者说影子。
因此,唯有用真实善的的理念中才能找到真实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也可以说是另一个对于苏格拉底的思考的发展。
在亚里士多德的整体理论中,他从现实的形式与本质的角度来看到特殊与普遍的问题。
所以,善并非还是存在于一个其他世界中;恰恰相反,善就存在于这个我们所经验的世界中,也就是人们的道德实践中。
但是,这样一种看法的出现,并没有掩盖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基本态度,那就是善确实是幸福的价值基础。
因为正是在这个前提上,亚里士多德才开始了对于伦理学的研究,他所做的伦理学研究以及相关的政治学研究可以说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的,促进人的幸福。
二、善是幸福的途径
许多重要的希腊哲学家同意善也是我们达至幸福的途径。
也就是说善不仅具有相对于幸福的价值意义,也具有相对于幸福的工具意义。
但对此,一种理解是善只是达至幸福的众多途径中的一种。
道德的完善固然能够带领我们达到幸福,其他途径同样可以而且完全可以替代道德的完善而为我们提供同样的幸福。
对于快乐主义思想而言,幸福和善没有本质的联系。
这或许是快乐主义者们所坚持的。
而另外的一种思想认为道德的完善是实现幸福幸福的唯一正确途径。
道德的完善就是人生的幸福。
这一思路在斯多亚主义者的思想中最为明显。
我认为这样一种多元性的意见分歧其实也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当我们面对一个像今天这样的多元世界的时候。
实际上,当我们评价古希腊哲学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看法,并且选择其中之一种看法表示赞同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他们在善能够达至幸福这一个基本的`观点上是同意的。
这也是我们同样值得关注的地方。
当前中国的社会思想有一种论点,认为幸福与道德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当然,我们不否认幸福与道德之间的一些冲突,然而,这个冲突的解决却不是靠着对于一方的彻底否定的逃避,而应当透过个人道德责任感的提高来解决才是正途。
三、善与幸福的统一
希腊哲学家还有认为,善与幸福并非是一对矛盾的概念。
相反,伦理学的一个目的就在于认识并指出如何能够统一善与幸福。
对于善与幸福的统一,不同的学派提出了不同的统一的基础。
德性主义者认为理性活动是统一二者的基础。
而昔勒尼学派则认为快乐的感受更为直接和现实。
人生统一善与幸福的根本在于人的快乐的现实感受。
对于新柏拉图主义者和斯多亚主义者而言,要想统一二者,一个人唯有透过宗教信仰的途径才能实现。
这一点在新柏拉图主义者的头脑中是最明显不过的了。
当然,今天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构成人类善与幸福统一的基础的,实际上在于特别的人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
但是,另一方面,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如何认识对于一个个体的人在提高对于善与幸福的关系的理解上,仍然有着不能抹杀的意义。
每一种观点实际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
我们不能忽略道德本身统筹幸福的力量和价值,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人的主观感受在幸福实现中所带给人的直接现实性的意义。
注释:
王艳菊.幸福作为核心终极价值.中国德育(第三卷).(2)..
陈瑛.人生幸福论.中国青年出版社.版.第17页.
参考文献:
[1]汪子嵩.古希腊哲学史(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梯利著.伍德增补.葛力译.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3.桥梁裂缝产生原因浅析 篇十三
1 荷载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桥梁在常规静、动荷载及次应力下产生的裂缝称荷载裂缝, 归纳起来主要有直接应力裂缝、次应力裂缝两种。
直接应力裂缝是指外荷载引起的直接应力产生的裂缝。裂缝产生的原因有:
设计计算阶段, 结构计算时不计算或部分漏算;计算模型不合理;结构受力假设与实际受力不符;荷载少算或漏算;内力与配筋计算错误;结构安全系数不够。结构设计时不考虑施工的可能性;设计断面不足;钢筋设置偏少或布置错误;结构刚度不足;构造处理不当;设计图纸交代不清等。
施工阶段, 不加限制地堆放施工机具、材料;不了解预制结构结构受力特点, 随意翻身、起吊、运输、安装;不按设计图纸施工, 擅自更改结构施工顺序, 改变结构受力模式;不对结构做机器振动下的疲劳强度验算等。
使用阶段, 超出设计载荷的重型车辆过桥;受车辆、船舶的接触、撞击;发生大风、大雪、地震、爆炸等。
次应力裂缝是指由外荷载引起的次生应力产生裂缝。裂缝产生的原因有:
在设计外荷载作用下, 由于结构物的实际工作状态同常规计算有出入或计算不考虑, 从而在某些部位引起次应力导致结构开裂。例如两铰拱桥拱脚设计时常采用布置"X"形钢筋、同时削减该处断面尺寸的办法设计铰, 理论计算该处不会存在弯矩, 但实际该铰仍然能够抗弯, 以至出现裂缝而导致钢筋锈蚀。
桥梁结构中经常需要凿槽、开洞、设置牛腿等, 在常规计算中难以用准确的图式进行模拟计算, 一般根据经验设置受力钢筋。研究表明, 受力构件挖孔后, 力流将产生绕射现象, 在孔洞附近密集, 产生巨大的应力集中。在长跨预应力连续梁中, 经常在跨内根据截面内力需要截断钢束, 设置锚头, 而在锚固断面附近经常可以看到裂缝。因此, 若处理不当, 在这些结构的转角处或构件形状突变处、受力钢筋截断处容易出现裂缝。
2 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当外部环境或结构内部温度发生变化, 混凝土将发生变形, 若变形遭到约束, 则在结构内将产生应力, 当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即产生温度裂缝。在某些大跨径桥梁中, 温度应力可以达到甚至超出活载应力。温度裂缝区别其它裂缝最主要特征是将随温度变化而扩张或合拢。引起温度变化主要因素有:
年温差。一年中四季温度不断变化, 但变化相对缓慢, 对桥梁结构的影响主要是导致桥梁的纵向位移, 一般可通过桥面伸缩缝、支座位移或设置柔性墩等构造措施相协调, 只有结构的位移受到限制时才会引起温度裂缝, 例如拱桥、刚架桥等。
日照。桥面板、主梁或桥墩侧面受太阳曝晒后, 温度明显高于其它部位, 温度梯度呈非线形分布。由于受到自身约束作用, 导致局部拉应力较大, 出现裂缝。日照和下述骤然降温是导致结构温度裂缝的最常见原因。
骤然降温。突降大雨、冷空气侵袭、日落等可导致结构外表面温度突然下降, 但因内部温度变化相对较慢而产生温度梯度。日照和骤然降温内力计算时可采用设计规范或参考实桥资料进行, 混凝土弹性模量不考虑折减。
3 收缩引起的裂缝
在实际工程中, 混凝土因收缩所引起的裂缝是最常见的。在混凝土收缩种类中, 塑性收缩和缩水收缩 (干缩) 是发生混凝土体积变形的主要原因, 另外还有自生收缩和炭化收缩。
研究表明, 影响混凝土收缩裂缝的主要因素有:
水泥品种、标号及用量。矿渣水泥、快硬水泥、低热水泥混凝土收缩性较高, 普通水泥、火山灰水泥、矾土水泥混凝土收缩性较低。另外水泥标号越低、单位体积用量越大、磨细度越大, 则混凝土收缩越大, 且发生收缩时间越长。例如, 为了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施工时经常采用强行增加水泥用量的做法, 结果收缩应力明显加大。
骨料品种。骨料中石英、石灰岩、白云岩、花岗岩、长石等吸水率较小、收缩性较低;而砂岩、板岩、角闪岩等吸水率较大、收缩性较高。另外骨料粒径大收缩小, 含水量大收缩越大。
水灰比。用水量越大, 水灰比越高, 混凝土收缩越大。
外掺剂。外掺剂保水性越好, 则混凝土收缩越小。
养护方法。良好的养护可加速混凝土的水化反应, 获得较高的混凝土强度。养护时保持湿度越高、气温越低、养护时间越长, 则混凝土收缩越小。蒸汽养护方式比自然养护方式混凝土收缩要小。
外界环境。大气中湿度小、空气干燥、温度高、风速大, 则混凝土水分蒸发快, 混凝土收缩越快。
振捣方式及时间。机械振捣方式比手工捣固方式混凝土收缩性要小。振捣时间应根据机械性能决定, 一般以5~15s/次为宜。时间太短, 振捣不密实, 形成混凝土强度不足或不均匀;时间太长, 造成分层, 粗骨料沉入底层, 细骨料留在上层, 强度不均匀, 上层易发生收缩裂缝。
对于温度和收缩引起的裂缝, 增配构造钢筋可明显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 尤其是薄壁结构 (壁厚20~60cm) 。构造上配筋宜优先采用小直径钢筋 (φ8~φ14) 、小间距布置 (@10~@15cm) , 全截面构造配筋率不宜低于0.3%, 一般可采用0.3%~0.5%。
4 地基础变形引起的裂缝
由于基础竖向不均匀沉降或水平方向位移, 使结构中产生附加应力, 超出混凝土结构的抗拉能力, 导致结构开裂。基础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有:
地质勘察精度不够、试验资料不准。在没有充分掌握地质情况就设计、施工, 这是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比如丘陵区或山岭区桥梁, 勘察时钻孔间距太远, 而地基岩面起伏又大, 勘察报告不能充分反映实际地质情况。
地基地质差异太大。建造在山区沟谷的桥梁, 河沟处的地质与山坡处变化较大, 河沟中甚至存在软弱地基, 地基土由于不同压缩性引起不均匀沉降。
结构荷载差异太大。在地质情况比较一致条件下, 各部分基础荷载差异太大时, 有可能引起不均匀沉降, 例如高填土箱形涵洞中部比两边的荷载要大, 中部的沉降就要比两边大, 箱涵可能开裂。
结构基础类型差别大。同一联桥梁中, 混合使用不同基础如扩大基础和桩基础, 或同时采用桩基础但桩径或桩长差别大时, 或同时采用扩大基础但基底标高差异大时, 也可能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
5 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
由于混凝土质量较差或保护层厚度不足, 混凝土保护层受二氧化碳侵蚀炭化至钢筋表面, 使钢筋周围混凝土碱度降低, 或由于氯化物介入, 钢筋周围氯离子含量较高, 均可引起钢筋表面氧化膜破坏, 钢筋中铁离子与侵入到混凝土中的氧气和水分发生锈蚀反应, 其锈蚀物氢氧化铁体积比原来增长约2~4倍, 从而对周围混凝土产生膨胀应力, 导致保护层混凝土开裂、剥离, 沿钢筋纵向产生裂缝, 并有锈迹渗到混凝土表面。由于锈蚀, 使得钢筋有效断面面积减小, 钢筋与混凝土握裹力削弱, 结构承载力下降, 并将诱发其它形式的裂缝, 加剧钢筋锈蚀, 导致结构破坏。
要防止钢筋锈蚀, 设计时应根据规范要求控制裂缝宽度、采用足够的保护层厚度 (当然保护层亦不能太厚, 否则构件有效高度减小, 受力时将加大裂缝宽度) ;施工时应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 加强振捣, 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 防止氧气侵入, 同时严格控制含氯盐的外加剂用量, 沿海地区或其它存在腐蚀性强的空气、地下水地区尤其应慎重。
一座桥梁从建成到使用, 牵涉到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管理等各个方面。由上述可知, 设计疏漏、施工低劣、监理不力, 均可能使混凝土桥梁出现裂缝。因此,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理, 是保证结构安全耐用的前提和基础。在运营管理过程中, 进一步加强巡查和管理, 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
摘要: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混凝土桥梁裂缝的认识, 尽量避免工程中出现危害较大的裂缝, 本文对引起混凝土桥梁裂缝的主要原因作以分析、总结, 以方便设计、施工找出控制裂缝的可行办法, 达到防范于未然的作用。
【浅析古希腊哲学产生的原因】推荐阅读:
古希腊历史哲学的地位09-12
浅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与预防对策09-08
浅析当前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对策1107-18
浅析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的产生及防范12-15
古希腊神话的读书笔记07-30
古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词汇的影响初探10-19
浅析医院门诊药房药品差错的原因及防范对策07-13
浅析事业单位统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08-30
古希腊神话解读06-25
读《古希腊神话》有感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