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2024-06-22

高校教学管理论文(共9篇)

1.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篇一

【摘要】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选课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公选课教学管理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严重降低了公选课的教学质量,针对公选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优化方案对于提高公选课教学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选课;教学管理;问题;对策

高校开设的公选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学生知识内涵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选课由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学生需求,整合自身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可由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和爱好选择课程。但大部分学生对公选课的作用和认识存在误区,加上高校并未明确公选课的实践规范,使得当前许多高校的公选课并未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分析和解决当前高校公选课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对策,对于高校公选课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对公选课认识存在误区,缺乏学习主动性。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提高。但当前许多学生对公选课的认识存在误区,态度不端正,认为公选课的主要作用就是获得选修学分,进而产生公选课出勤率较低的问题。同时,公选课大多安排在周末或者晚上开课,这与一些同学的必修课时间冲突,更多时候与学生的课外活动、个人休息时间冲突,部分学生会以个人参加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为借口不上课,这种严重的学生缺勤情况削弱了教师的讲课积极性,同时会影响到其他选课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情况使高校公选课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1.2管理难度大,教学质量难以监控。公选课课程开展方式灵活,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期末考核大多由教师自行安排,且形式多样,包括课程论文、小结作业、课程感想等,这样的考核方式决定了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很难制定统一、规范的公选课评价方法。其次,参加公选课的学生来自高校内许多不同的专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控制难度,增大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且难以计算在教学工作量之中。

1.3公选课教学质量不高。许多高校对公选课的开设不够重视,致使公选课任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教师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若占用教师大部分时间准备一门受众面广的公选课存在很大的困难,加之学校对承担公选课教学任务的教师缺乏鼓励措施,大大削减了教师主动承担、认真准备公选课的积极性。受到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即使课程资源优秀,学生上课热情高涨,也可能在工作的压力和缺乏激励措施的情况下,导致教师无力分身而停开公选课。

2、加强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的对策

2.1转变思想观念,营造全校师生重视公选课的氛围。为了保证公选课的效果达到预期,首先应转变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加强对公选课重要性的认识,将公选课放到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位置。高校教学部门应严格控制公选课的开设数量,对课程设置严格把关,落实公选课审批的各个环节,为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2.2加强公选课教学质量监控。第一,加强对公选课教学情况的定期检查。学校教务部门组织课程专家采取定期听课和随机听课相结合的方式对公选课教学情况进行检查,掌握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态度、课堂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效果等,针对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第二,任课教师应加强对公选课的课堂管理,包括严格记录学生出勤情况、作业情况、测验情况等,对于学生最终的公选课成绩综合整个学期的表现情况而定。第三,实行公选课学生评教制度,利用网络评教、课堂评教等形式要求学生对公选课及教师情况进行评定,根据学生评教的结果对教师进行奖惩。鼓励反响好的课程增加课程次数并加大扶持力度,对于学生反响好的公选课任课教师进行奖励,并在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2.3规范课程开设,打造精品“通识课”。建立便捷畅通的公选课开设渠道,同时完善激励机制,为公选课建立专项教学经费,吸引优秀教师多开公选课、开好公选课,保障充足的课程资源供学生选择。对那些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应适当放开选课限制,根据实际选课人数的多少调整教学班规模,在保证正常开展教学的前提下,增加教学班学生人数或开设平行班。优化课程设置,建设具有真正“通识”意义的精品课程。学校可通过试讲、专家评定、学生投票、问卷调查等一系列严格的程序,精心挑选出公选课中的“精品课程”。学校对这部分精品“通识课”应高度重视,给予专门的关注,保证其拥有精品质量和鲜明的特色,使教育向宽口径、综合化、素质化方向发展,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要求学生掌握的除本专业领域外的知识逐渐增加,因此高校开展的公选课内容覆盖领域越来越广,制定一套可行的、科学的公选课管理机制对于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公选课涉及问题较多,包括师资队伍、课程内容、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只有提高对公选课的认识,加强教学管理才能保证公选课发挥应有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周苏.公选课随堂问卷调查得到的结论[M].信息安全技术科学出版社,20xx

[2]陈真.应用型本科通识教育课程策略探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xx(05)

[3]王玉斌.高校公选课建设与管理的探索[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1)

2.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篇二

一、当前高校资产管理员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虽然当前国内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业务技能有效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资产管理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实践中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总结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高校资产管理员的责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就当前高校资产来源来看, 通常是由国家拨款构成, 实际应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 同时对盈亏也不进行计算, 这使得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得不到重视, 资产管理人员也缺乏保值增值意识。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 高校资产管理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重采购轻日常管理、重钱轻物等现象, 没有从思想上形成资产应用、调剂管理意识, 因此难以有效发挥高校资产的最大应用效益。对于高校而言, 其办学过程中比较关注社会效益, 对于科研成果转化、无形资产管理等, 一直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 更有甚者, 长期被企业或私人占用。据调查显示, 大约75%左右的高等院校专利申请数量几乎出现空白状态, 从2001年到2005年之间, 国内高校专利授权量只有8389项, 其中专利实施量仅有1910项, 实施率非常的低, 仅为22.8%;大约77%左右的高校专利是原创型新产品、技术和工艺, 因某种原因而没有实施, 只能将之置于高阁之上, 甚至有超过30%的科技成果严重流失、被窃取。2012年以来, 虽然高校专利数量明显有所增加, 但依然有一些稀有资源在渐渐流失。

因高校对资产管理人员对其重要性认识明显不足, 而且缺乏管理意识, 所以很多高校资产管理员对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一直停留在传统的经费管理层面上, 片面的认为拨入经费扣除经费支出, 是否存在结余与自己无关, 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即可。实践中可以看到, 因长期不关注资产效益性、不承担风险后果, 而过多地囿于科研、教学, 加之片面的强调高校公益性资产属性, 最终严重忽视了高校资产自身的经济效益。高校领导层片面认为, 高校资产管理属于常规性的工作, 与教育教学以及招生不同, 一般不会涉及到学校的口碑以及未来发展, 因此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这使得高校资产保值与增值受到思想上的限制;在此形势下, 高校资产管理员错误的认为只要高校的资产在自己掌控范围内不出现丢失、损坏即可, 资产管理员也就成了保管员, 思想观念上的认识不足, 必然导致高校资产管理不利。

(二) 高校资产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管理职责与分工不明确

据调查显示, 当前很多高校的资产呈现出三权分离态势, 即所有权归属国家所有, 管理、应用权分属于高校不同部门。由此可见, 高校资产管理职能由高校不同部门分别掌控, 各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对于高校而言, 其资产规模不断的增大, 而且其内部构成也日益复杂化、多元化, 因不同部门的管理标准有所区别, 管理方式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所以高校资产管理工作难度非常大。实践中可以看到, 当前国内高校资产管理人员, 尤其是领导干部呈现出老龄老化特点, 加之管理模式老套, 知识和业务模式比较陈旧, 因此难以满足现实发展需求。从本质上来讲, 高校资产管理员的素质、业务技能, 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高校资产管理及应用效率, 同时也关系着高校可持续发展。在多数高校领导的思想观念中, 高校资产管理职能并不重要, 对于有创新精神、有能力的年轻的领导干部而言, 对这一职位并不热衷, 甚至认为这是无用武之地;一般只有退居二线的老领导干部、特殊人员才负责该岗位职能任务。在该种情况下, 必然导致资产管理人员参差不齐, 面对当前先进的资产管理系统、信息数据库管理工作平台, 有心无力。

除以上问题外, 还存在着严重的账实不符, 高校资产悄然流失等问题,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高校资产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技能不高, 加之监督管理不严, 以至于成为高校资产高效应用及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桎梏。

二、加强高校资产管理人员培训, 提升资产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高校资产管理现状及管理人员素质问题的分析, 文章认为高校资产管理工作受限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管理人员, 要想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 建立健全高校资产管理队伍。

(一) 转变传统的高校资产管理理念, 加强思想重视

实践中, 高校各级领导应当加强对本校资产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 将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置于一个较高的位置, 转变传统的思想挂念, 加强资产管理机制改革。在加强高校资产规范管理的过程中, 还要强化创新, 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定岗定编, 建立和完善管理人员配置机制。高校不同部门的资产管理人员, 均应当由专职人员负责, 同时还要求每一个资产管理人员都应当有效的处理资产的日常工作;在此基础上, 还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机制, 尤其要熟练掌控高校资产数据库管理工作, 要求管理人员具备现代化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 建立健全资产清查、管理人员奖惩机制, 以此来确保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对于高校而言, 还应当制定和改进资产管理队伍规划建设方案, 鼓励资产管理人员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接受专业培训, 并且将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建设纳入高校整个规划建设体系之中;同时, 通过不断加强对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 全面提高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为高校资产管理人员创造一个评优、晋升职称的平台, 从而激发资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二) 加强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对于高校资产管理工作而言, 其作为一项政策性、技术性以及业务性非常强的工作, 应当有一支素质高、技术过硬以及思想作风正派的专业团队。长期以来, 虽然高校在不断的强调要加强资产管理, 但并未在资产管理队伍建设上下功夫, 加之人员调动频繁、部门之间经常进行优化整合, 这使得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发展基础不牢固, 甚至出现了严重脱节的现象;同时, 定岗定编过程中, 因上级缺乏足够的重视, 使得当前高校资产管理人员很难适应现代化管理要求。基于此, 高校应当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 有意识、有计划的多渠道培养高校专业资产管理人员,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丰富管理层次和人员组成, 以免出现管理人员老龄化现象;在此过程中, 还要基于高校自身条件, 建立健全一专多能、以及专业知识配套的现代化管理队伍。同时, 还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层级结构体系, 在管理队伍中, 应当包含高级、中级以及初级水平的资产管理人员, 使其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才, 彼此相互配合, 从而形成较为稳固的管理队伍和管理体系。当前, 管理队伍的建设, 应当基于对管理人员的强化培训, 尤其要对处、科级干部和普通资产管理人员, 进行有计划培训和教育, 有针对性的学习一些先进知识理念和技能。

(三) 增强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外树形象、内强素质

对于高校资产管理人员而言, 不仅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而且还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这对高校资产的有效运行, 对高校的快速发展, 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 高校资产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强化资产管理意识, 通过定期教育与培训, 不断完善高校资产监督管理机制, 来提高服务水平。同时, 应当严格遵循统一领导、归口管理以及上下负责和左右协调等原则, 为高校资产管理、高校发展保驾护航。在此过程中, 应当明确高校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和任务, 明确分工、确定专兼职人员的责任, 从而将高校资产管理职责有效的落实到实处, 具体到个人,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考核、奖惩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来强化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教师的科研活动提供服务和保障。因此, 高校资产管理人员在面对全校教职工以及实验技术人员时, 应当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 外树形象、内强素质, 做到热情服务, 奉献自己, 从而为教职工及科研人员排忧解难, 甚至要主动的与之沟通和交流, 积极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当前信息化发展时代, 高校资产管理人员更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 利用数据库提供学校资产信息服务平台, 为全校师生提供设备、仪器性能、应用服务信息, 一定要坚持勤奋、务实的作风。对于高校资产管理人员而言, 通过加强教育培训, 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使服务工作更加热情周到,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管得过死、管得过细, 或者放得太开、彼此扯皮等管理模式;实践中通过不断的交流、培训, 多借鉴一些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改进, 以期能够为高校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 还要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 以赢得广大领导、教职工的支持与信任, 这样才能顺利开展各项工作。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育投资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高校内部各种经济成分也变得更加的复杂, 比如企业涌入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科研创新以及产、学、研模式非常的普遍, 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高校资产管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向现代化、全方位、综合化以及多功能方向转变。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与素质提高, 必须与高校的发展相同步, 结合实际情况, 探索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 这样才能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高校资产及财务管理是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确立、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育成本核算、预算管理以及资本化经营理念, 逐渐引入到现代高校资产与财务管理之中, 因此高校资产管理内容和范围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文章将对当前高校资产管理中的管理队伍建设问题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以期为我国高校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管理员培训

参考文献

[1]刘翠巨.浅谈高校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结合[J].财会通讯:综合 (中) , 2011, (6) .

[2]王秀明.高校资产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感知和创新的视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6) .

[3]邓恺.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加强高校资产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9) .

[4]纪楷.谈高校资产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及思考[J].品牌:理论月刊, 2011, (2) .

[5]陈玉安.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3, (4) .

3.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教学质量

高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多方面配合,尤其是作为重要保障的后勤管理工作更要摆正位置,力争为教学提供优质的硬件设施和舒适的校园环境。“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高校后勤工作对于前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良好的高校后勤保障能够确保高校教学工作更加充满活力。因此,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在社会化改革工程中,应把握好为教学服务的中心工作,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保障意识,积极满足高校教学工作对后勤管理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切实为高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做出贡献。

一、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高校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高校后勤管理逐渐踏上了社会化改革的征程,这有助于高等教育摆脱传统的管理束缚,使得高校行政管理将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培养上,后勤工作交给企业管理,不管是在组织规模上还是在经济效益上都能够取得好的效果,从而促进了高校的健康发展。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社会化改革能够建立起新型的保障体系,更好地承担其为学校教学以及全体师生生活服务的责任,将教学需求当成是第一需求,不断提高后勤服务水平,积极拓展校外市场,通过“以外补内”的发展思路,不断壮大高校办学能力。

二、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是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使命

现阶段,实行社会化管理的高校后勤都是从原学校行政管理中剥离出来的,虽然后勤与高校实施了产权分离,后勤工作由独立经济实体来承担,但是,后勤工作的使命依然还是为了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且大多数高校后勤都是准企业化模式,高校领导层还是具有决策权。再者,高校后勤工作的任何改革都是出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需要,所以,高校后勤本身带有教育属性,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想方设法地保障高校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此外,高校的发展是建立在高素质人才培养基础上的,高校的各项工作还是要围绕教学这个中心来开展,管理就是要为教学服好务。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正是为教学工作提供全方位保障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必须时时刻刻关心和支持教学发展,围绕教学服务开展工作,为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效的后勤保障。

三、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将助推后勤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

随着扩招政策以及教育大众化普及的推进,我国高校师生数量急增,入学率有了很大提高。面对数量庞大的大学生群体,高校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质量的提升上,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可以说,当期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教学质量提升的问题。同时,国家教育部也将教学质量作为高校办学水平评估的主要依据。那么,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后勤管理工作做保障,教学质量不仅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后勤企业的生命线。教学质量越高,高校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支持越大,入学率也会提升,后勤企业也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在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

四、通过改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来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建议

1、坚持高校后勤管理的教育属性。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已成必然趋势,但是,从现实发展来看无论高校后勤管理如何改革,都必然带有教育属性。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需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应用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但是后勤企业与其它市场上的企业有着明显区别,高校后勤企业脱离于高校教育,本身具有教育屬性,带有一定的公益色彩,不能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需要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用的贡献,这也是高校在选择后勤企业时一个最基本的考量要求。

2、坚持以服务和保障为中心不动摇。后勤的功能和价值不可置否,任何一个实体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有强有力的后勤做保障。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价值就体现在为后勤服务和保障上,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服务意识,强化保障能力,进而达到减轻学校负担及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高校后勤企业毕竟属于服务行业,后勤工作必须树立服务至上的理念,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要为高校培养人才服务,避免影响到教学的事件发生,让师生在满意舒适的后勤服务中获得发展。

3、坚持育人是后勤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育人是高校办学的主要目的,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也要围绕育人这个永恒的主题,参与到人才培养中。随着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推进,后勤管理逐步实现了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经营机制更加灵活,管理更加科学,服务质量也更高,但是,不难发现有些后勤企业的“育人”意识变弱了,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违背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衷。可以说,育人是高校后勤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高校后勤企业不能把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发展目标,而是要兼顾育人与利益,并且将育人作为主要考量因素,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这样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和学校的信任,实现自身的创新长远发展。

总之,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依靠良好的后勤管理做保障。在当前新形势下,不管高校后勤管理如何改革,都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的经营观念,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切实将满足教学服务作为后勤管理的第一需求,努力为全体高校师生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赵林.加强高校后勤管理的人性化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8)

[2] 李云.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加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1)

4.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篇四

浅谈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的安全责任控制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其比重进一步加强,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安全责任的控制,需要从责任划分,规章制度,考核和应急机制出发,减少实践教学中的安全事故。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实践教学 安全责任 责任控制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除了其高等教育的特性外,更重要的体现在其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内为中国的发展的作出很大的贡献,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渴求,另一方面为中国的制造和服务产业培养了大量的一线操作的专业技能人才并逐渐成为该行业的主要力量。在今年年初中国中长期的教育规划中着重提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趋势,并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与地区区域经济相吻合,加强实践环节。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逐渐深入发展,从量到质的提高,教学改革中必须要重视实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还应注意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各大专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性与

企业结合逐渐在人才的培养方案中体现出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安全成了重中之重,实践教学要达到“无危则安”、“无损则全”的目标要求,必须处理好权利、责任与义务的关系,所以实践教学中的安全控制是不可回避,不能回避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使用各种机床设备、电气设备、仪器、仪表、工程机械等。如果重视不足、管理不善,往往就会有事故发生,直接影响学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学校财产的损失。总结其实践教学教学体系,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校内实验室或者模拟车间的实训;企业参观的见习实训;长时间的岗位顶岗实训。由于三个层次实践教学的地点与涉及的关系方不一样,所以在安全的控制方面也存在着差异,譬如在校内的实训更多的是关注试验设备的安全使用和设备的完好,而单位的顶岗实训就需要多方的参与,安全的控制变得复杂。

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中的安全责任是具有社会性的,学生、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安全目标的必须高度统一,特别是学生进入企业的定岗实习,学生的身份的多重化给安全教育的管理带来更大的隐患。为了学生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更好的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没有任何的安全事故,得到家长与社会的满意,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控制: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各方面的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贯穿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部,不仅仅是需要实训之前

就要做安全教育,这样临时抱佛脚起不到效果,并且开大会宣讲形式的安全教育收效也甚微,老师在主席台上大声的喊叫,学生在下面叽叽喳喳,所以安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安全教育的形式方面要多方的考虑,仅仅是开大会的宣讲效果不好,尽量采取一些吸引学生参与的活动内容,如小情景剧的表演,视频的观看,征文大赛等等,这样做的目的让学生有体验感,视觉的冲击感,这样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平时的安全教育做的到位的话,实践过程中的安全教育仅仅是一个很细小的环节,一个极其普通的过程,学生也会自觉的遵守。还要注意利用各种形式对广大教师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如实现安全教育进课堂、组织进行防火防灾演练、组织安全知识竞赛等,真正使广大教师学生认识到!事事要安全、人人要安全。

形成阶梯式的责任

安全责任要落实到人才能提高各方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并为之努力的控制,如果责任划分不清,相互推诿的话就会带来相关的安全隐患。譬如在校内实训室的实践教学,整个设备的维护保管责任就直接是实验员承担,学生在操作中的责任就有相关的实训指导老师承担;在外出参观实训的话,车队与司机就参与到了整个安全的责任中来;顶岗实习阶段学校是当之无愧的主管,当仁不让地负责,作为直接领导实践教学的院(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学生,家长,学校代表和企业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契约来分清各自承担的责任,必须要用文字书面合同或者是协议的形式拟定下来,以免后来由于某方的 违约带来工作的被动。

合理的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在任何形成的顶岗实训中都要形成合理的安全规章制度,并且在学生进行相关实训的时候要对这些制度学习,熟记于心。如实验室的使用与设备的管理制度,学生外出参观的制度,顶岗实习的制度等等。实验实训场所常用的警示用语要上墙,对学生起安全警示作用。还要制定安全事故预案处理程序,明确发生事故后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减少损失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化。所以在学生实训之前需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如学生的思想准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准备,安全教育到位。还要把实践任务明确,调查研究的内容清楚,实践教学的方式可行,前期准备工作落到实处。

科学的考核机制

考核的过程是一个总结的过程,也是一个是否合格的验收过程。各系部的主任就是责任书的签署人,把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安全责任归纳到整个部门的工作业绩中,一方面强调了其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带动了系部所有职工对学生安全教育的全员参与,在考核的的指标与过程中要留有余地,尤其是要重视其责任,权利义务,以免打消了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譬如学生在双休的过程中出现了车祸事故,这个就不是部门的安全工作没有做到位的问题,而更多的是社会问题,不应该因为类似的事情,对整个部门的工作全盘否决。科学的应急机制与预案的制定

由于社会的变化迅速以及各种新型的安全事故层出不穷,这给安全管理人员带来很多的困惑,所以必须有一个科学的预警和应急机制来面对随时出现的各种实践中的安全状况,这需要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学工处的相关的部门来共同制定,尤其要发挥辅导员在应急情况下的作用,由于学生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看到的事情,掌握学生的心态和动向也最全面。平时应加强应急预案内容的演练组织,做好应急演练总结,真正做到应急演练有计划、有组织、有总结,不断提升应急演练工作水平和质量。通过应急演练的结果及日常发现的问题,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更新,以确保应急预案的持续适宜性。

6.相关硬件方面的建设

要保证实验实训安全,首先从硬件抓起。在实验教学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要注意日后使用的安全性能,应该按照建筑消防规定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设施。例如采用防火建筑材料提高实验室建筑的防火性能,设计建造便于人员疏散的通道以及通风系统,安装消防指示标志;实验用建筑物内在配备手提灭火器、消火栓的基础上,还要设置先进的实验室建筑设备安全管理系统。并且需要专业的人员随时对器材进行更新和管理,当社会上有最新和先进的设备出现的时候,学校应该要主动给出一部分的资金进行采购,把最先进的设备用到整个安全事故的防范方面。

实践教育以后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分量将会变得越来越重,在推

行高职教育中技能教育的今天,实训教学倍受重视,特别是高职院校的相关理工科的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实行1:1,因此实训教学中安全教学突出地摆在每位实训教师和班级辅导员的面前,应注意从落实规范操作和安全保障方面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安全问题也将成为实践教学中最核心的问题,实践教学的安全责任控制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实践教学工作新思路,解决新问题。

参考文献:

5.高校教学管理研究论文 篇五

1、转变教师传统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的教学中也逐渐的提升了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高校教师也在这场改革中积极的做出了改变。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的提升课堂气氛,使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愉快,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课堂中应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2、强化师生交流

计算机技术在社会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高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计算机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多。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积极的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仅能够有效的缓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教师还能通过计算机来了解学生的一些日常情况,以便于对学生进行管理。

3、节约教学管理资金

在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中有着很大的问题,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所需的人力和物力都十分庞大。而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但能将传统的教学管理手段进行转变,同时能够有效的节约教学管理资金,提升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二、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意识淡薄

在教学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管理观念,它决定了管理者的思路。当前教育过程中比较重视计算机在教学中的改革应用,但常常会忽略了计算机管理的现代化应用。由于对高校教学管理的计算机应用意识不足,所以导致了教学管理的思想观念有些老旧。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大多数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方法,习惯于依靠经验来进行教学管理,这是导致教学管理无法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2、教学管理人员素质低

在我国的高校中常常是中教学轻管理,由于对计算机管理应用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对管理队伍的建设也达不到重视。在教学管理中通常会认为只是事务性工作,无论是谁都能担任这份工作,因而忽视了对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就当前高校教学管理来看,当中又很大一部分人都缺乏管理专业知识,很多人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进行管理,多数时间都陷于日常的琐碎事务中。使得高校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无法满足现代化教学管理的要求。

3、软件适用性不强

当前虽然教学管理的软件已经有了很多,但能够满足高校的软件仍然很难找到完全适用的。例如在网上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发布、解答、讨论等现有的网络工具并不能完全的支持这些,教师需要进行很复杂的操作才能对软件有所了解,由于这些教学软件的缺陷,使得很多的教师都不愿意应用计算机技术,兴致不高。

三、强化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高校教学与其他教学有所不同,所包含的教学科目十分复杂,平时教课的教师也不是固定的,这些都给高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带来了困难,造成高校计算机技术应用不强的原因主要有管理意识的淡薄,管理人员素质低下以及软件的适用性不强,下面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关改进措施的研究分析。

1、转变教学观念

计算机技术带给人们的改变不仅是手段和方式,当中也包含了观念、模式的改革。高校教学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落后的原因并非在于技术上的落差,更重要的是陈旧的教学观念。对此,在推进教学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首先应建立起全新的、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并以此来指导教学管理,以传统的教育思想为先导,实现管理理念上的创新。首先应对传统教学的理念、模式和手段等进行客观的分析,找出当中适合当代教育理念的内容,并且充分的借鉴国外优秀管理理念和经验,探索与现代化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管理理念。

2、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要想实现现代化计算机管理,就一定要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力和计算机的使用技术。现代化网络时代给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懂得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同时要充分的掌握计算机使用师叔和信息科学,还要具备优秀的管理经验和创新的能力。只有他们在综合素质上得到了提升,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学管理的效率。

3、转变教学管理职能

在强化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应用中,应做到积极的转变教学管理职能,形成与现代教学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在管理体制上改革首先应以建立院系的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适当的扩大院系自身的管理权力,强化信息反馈的功能,同时提高对日常教学活动的监管能力。此外,在教学体制上的改革,作为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应做到全方位的管理宏观调控,提升管理服务,致力于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四、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具体应用

1、学籍上的管理应用

高校学生的学籍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包括了学生的个人信息、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在学籍的管理上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使学籍管理更加规范化,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少日常工作量,同时也能将学籍资料保存的更加完整、准确。学生能够通过学校网站进行相关信息查阅,实现了现代管理的便捷性管理。

2、教学课程上的管理应用

在高校的课程管理中,一方面要考虑到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教学资源的均衡性。而采用计算机管理技术进行相关的课程编排,能够将教师的教学时间和高校的资源进行良好的结合,这样能够对高校的班级课程安排实现科学性、合理性。即使教师临时不能来讲课,也能通过计算机安排其他时间,保证教学正常运行。

3、在教学设计上的管理应用

6.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篇六

一、高校学生是高等教育消费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 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学生消费者”概念源于个人对高等教育成本部分补偿的收费制度的实行。截止20世纪90年代, 我国的高等教育被视为社会公共事业, 政府是高等教育的提供者和投资者, 全权负责高等教育。学生不仅免交学费, 而且还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助学金。90年代初开始,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到2000年,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11%, 2002年接近14%, 2003年达到17%, 2004年达到19%, 2005年达到21%, 2006年达到22%, 2007年、2008年都达到23%。短短几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从精英教育迈入了大众化阶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等教育的成本不断上升以及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转变, 导致了单靠来自政府的教育经费已经远远满足不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开始逐步推行委培、代培和自费制度来增加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实行收费制度, 个人对高等教育成本实行部分补偿。于是, “学生消费者”的观念便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 部分学者依据高等教育领域的特殊性, 即学生学费只是部分教育成本、学生与高校双向选择、学生与教师互相评估等方面来否认高校学生的消费者身份。[2]

笔者认为, 绝对的肯定或绝对的否定高校学生的消费者身份都是不可取的, 高校学生只是高等教育服务的部分消费者。

二、高校学生享有知情权的意义

部分地肯定高校学生对于高等教育的消费者身份, 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高校学生享有知情权事实。明确和保障高校学生的知情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高校学生知情权是高校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我们所处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 信息已经成为每个人活动的基础, 获取信息已经成为生存的一项基本需求, 知情权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人们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同时, 在充满丰富机遇的高校, 得到更多的信息, 便有更多的满足个人要求的发展机会。如果一个大学生没有机会充分获得对个人而言至关重要的信息, 只是被动地听从安排, 往往会丧失许多实现自身价值、促进个性发展的选择。大学生要主动发展, 自然以知晓相关信息作为基础。

(二) 高校学生知情权是高校学生其他权利实现的前提条件。

部分学者从“公民”和市场的角度对高校学生权利的内涵进行了论述, 认为高校学生的权利包括生存权、财产权、自由权、平等权、发展权、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和申诉权。[3]笔者认为, 在所有上述权利中知情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 是高校学生行使其它各种权利的必要前提。如高校学生的自由权是在法律和制度规定或认可的情况下的自由, 而学生只有在知情的前提下才会引发和保障自由;高校学生只有在知悉学校的决策、所作所为时, 才能正确地对学校行为做出判断, 才能正确行使批评、建议、检举、控告权利, 才能行使监督权。

(三) 高校学生知情权是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的重要途径。

大学是追求民主和自由的圣地。民主有三个原则:一是多数决定原则, 二是保护少数原则, 三是正当程序原则, 这些原则实现的前提是参与决策的成员对所决定的事项充分了解与知情。知情权制度愈发达, 表明管理的透明度愈高, 民主参与的程度就愈高。没有知情权的保证, 就难以防止权力滥用, 权力把握者就没有监督, 民主就不可能实现。同时, 主权者不能获得有关信息, 也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只有赋予大学生知悉所要决策事项的权利, 才会有正义与民主的形成, 才能有效地限制管理权力和保障学生的权利。[4]

三、合理定位高校学生的教学知情权的意义

学校历来都是, 也永远是承担教育职能的机构。而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因此, 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能, 但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 无论在何时、何种情况下都不能动摇教学在高校的中心地位。高校学生享有高等教育的知情权, 同时必须承认高校学生的教学知情权是高校学生知情权的首要组成部分。明确高校学生的教学知情权, 并给予合理定位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 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实现高校教学制度科学化的促进器。

“现代社会, 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权力资源, 这种权力资源的社会共享程度应该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充分一致。”[5]高校通过向学生提供教学制度消息, 使教学制度具有“焦点效应”, 可以提高学生对学校教学制度的认知度, 缩短反馈时间, 提高执行效率, 促进学校教学制度的科学化。

(二) 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改善高校各教学要素质量的促进器。

教学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中介要素, 期中教学中介要素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和教学情境。首先, 高校学生的教学知情权是促使高校教师完善其素质的推动力。如今, 由于高等教育领域学分制和选课制的实行, 学生在知情的前提下必然会倾向于那些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而在当前的高等教育条件下, 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 学生仍然是其存在的前提, 教学仍然是其工作的根本。这就促使教师不断的去完善自身的素质, 提高自身的能力;其次, 高校学生的教学知情权是帮助学生快速发展的推进器。在教学知情权的前提下, 学生选择一位自己喜爱的教师、选择一门自己感兴趣又适合自己的课程、选择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 种种这些选择都将成为学生自身快速发展的推进器。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环境造人”等等都不无道理;最后, 高校学生的教学知情权对各种教学中介要素的改革和改善也起着推动作用。学生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生源之战已经成为当前各高校竞争的焦点。而竞争的根本在于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的根本在于教学。教学各要素中最容易量化和展现的就是各种教学的中介要素。随着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的实现, 各高校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都在努力的改革和改善各种教学的中介要素, 包括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改善教学环境、改良教学情景等等。

(三) 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提高高校各教学环节质量和效率的促进器。

教学环节从时间上可以简单的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在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的前提下, 各个高校争的是生源, 而各位教师争的是“生誉”。为了获得良好的“生誉”, 各位教师在课前利用各种机会“充电”完善自己, 认真备课;在课中, 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效果和质量;在课后, 充分重视各种反馈信息, 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所有这些都表明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已经成为提高高校各教学环节质量和效率的促进器。

四、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的现状

尽管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学生享有教学知情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校学生的教学知情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从目前我国的教育现实来看, 高校学生的教学知情权基本上是处于一个被忽视的状态。笔者局部调查发现, 几乎所有高校学生都不完全清楚自己所在高校的教学制度, 不清楚自己在三年或四年的大学期间将要学习的课程门类的占87.6%, 不了解今后将要开设的课程的授课教师的基本情况的占95.8%。种种情况表明目前高校学生的教学知情权现状堪忧。探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观念上的误区

长期以来, 高等教育基本上是由国家包办, 为社会培养人才, 个人并不需要对教育成本进行补偿, 高校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接受者的观念根深蒂固。尽管近年来对高校学生权力的探讨较多, 其中部分涉及到高校学生的知情权问题, 但很少涉及局部的教学知情权问题。高校学生享有教学知情权的观念并未确立。

(二) 教育法规上的缺位

我国迄今为止没有有关学生知情权方面的立法, 更谈不上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方面的立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在制订各种规章制度时也未明确提出高校学生的教学知情权问题。在当今的法治社会, 权利若离开了法规的保障就必将成为空谈。

(三) 学生教学知情权受损后缺乏责任追究机制和权利救济手段

由于我国迄今为止没有有关学生知情权方面的法规, 更谈不上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方面的法规。导致了高校有关部门可以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而擅自扩大或缩小教学信息公开的范围, 甚至不公开教学信息。学校不公开教学信息的行为缺少有力的监督和控制, 学生的教学知情权就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和真正实现。此外, 学生的教学知情权受损后, 也没有相应的救济措施, 面对学校, 学生总是处于一个弱势地位, 教学知情权自然而然就得不到实现和保障。

五、保障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的措施

(一) 更新观念, 是保障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的前提。

摒弃高校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接受者的观念, 树立高校学生是高等教育教学主体的意识, 重视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是明确和保障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的前提。

(二) 完善相关法规, 是保障学生知情权的首要途径。

高校学生知情权是高校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 教学知情权是高校学生知情权的首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们所理解的教学知情权只是一种道德意义上或者是自然权利上的知情权, 它还没有上升为法规权利, 没有以法规形式规定。[5]当前, 我们有必要对高校学生知情权中的首要子权利, 即教学知情权及其具体项目以法规的形式进行明确的规定, 以保障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的实现。

(三) 完善救济制度, 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保障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

一方面, 要转变高校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在教学中一味接受学校安排、一切只能听其自然, 没有教学知情权意识和维权思想的现实, 完善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的诉求体系和激励机制;另一方面, 无救济即无权利, 有权利必有救济。我们可以参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权力救济的有关条款, 建立并逐步完善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的救济制度。同时在完善相应法规的前提下, 落实责任追究机制, 追究学校相关部门、领导的责任, 以改变以往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受到侵害时求助无门的现象, 切实保证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的实现。

摘要:伴随个人对高等教育成本部分补偿的收费制度的全面实行, 高校学生理应成为高等教育的部分消费者, 进而享有知情权。而教学工作作为高校的中心工作, 高校学生的教学知情权势必成为高校学生知情权的首要组成部分。明确和保障高校学生的教学知情权不仅是高校学生实现其它权利的前提条件, 更成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助推器。

关键词:高校学生,教学知情权,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杜钢建.知情权制度比较研究[A].见:宪法比较研究课题组.宪法比较研究文集[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275, 277

[2].黄启兵.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吗——来自国外的相关讨论[J].比较教育研究, 2008, 1

[3].秦毅.高校学生权力的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4, 12

[4].赵雄辉.论大学生的知情权[J].大学教育科学, 2006, 4

7.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篇七

[关键词] 人事档案 管理 人员素质

一、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目前,我国高校的人事档案都是依赖人员去进行收集,整理与编辑等工作,人员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效率,在探讨员工素质还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怎么去提高之前,就要先明确作为高校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与技能:

(一)政治素质是基本要求

在众多的管理人员素质中,政治素质应当是前提。作为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以及坚定的政治立场,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立志将个人全部精力和智慧奉献给档案管理事业,努力做到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多做实事,少说空话,认真贯彻执行《档案法》、遵守保密制度,据实立档,维护档案的完整与真实性。

(二)文化素质是时代需要

由于人事档案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和数据系统,涵盖的范围也比较广,作为整理和编辑这些信息的人员一定要有文化的积累作为支撑。档案管理人员应从档案工作涉及的单位和各类工作的方方面面,适应各方面需要的特点出发,尽可能地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争取成为既精于档案业务,又能适应各方面需要,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的多面手。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事档案现代化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地学习和应用信息化技术来管理人事档案并提供相关的网络化服务,已成为了新时代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提出的又一新要求。

(三)专业素质是必备技能

人事档案的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管理人员必须熟悉其工作内容,工作的程序和注意的事项,对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撰学,档案保护技术等专业理论知识要有专门的研究。此外,现代化技术的开发要求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知识和一些档案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档案网络化管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这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的采用,将为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处理、传递,提供更加快捷、准确、完整的服务,所以,管理人员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掌握新的管理手段,适应工作的需要。

二、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我国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队伍还不是一个较成熟的团队,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管理人员职业心不强

人事档案管理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庞大,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很多管理人员将档案管理看作是一个枯燥和繁琐的任务,没有意识到其重要的意义,一味地厌烦与抱怨,导致缺乏对工作的责任心与职业心,对待工作常常敷衍了事,不做反复的核对与验证,导致很多信息资源失真的现象。还有部分的领导与人事档案的工作也缺乏重视,认为它只是信息的收集,没有创造实际的利益,所以对工作人员也不做过多的要求,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没有给予人事档案管理支持,不重视其发展,这也间接造成了管理人员对待工作的热情不高,对信息的开发部分缺少积极性,久而久之,对工作产生倦怠情绪,最终影响了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偏低

作为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者,有责任保证人事档案的各项工作顺利的开展,其对管理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掌握好各方面的档案管理技能,并且不断去学习新的管理方法,提高自身管理素质。不过,就目前的形式来看,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人员素质总体上来讲不符合工作的要求,素质偏低,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很多高校聘用临退休或者是已经退休的老干部来做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认为他们可以胜任,但是由于年龄的关系,许多管理人员不熟悉计算机用法或者对海量的信息核查容易疏忽,在工作上无法取得更多的突破。第二,在管理人员上岗前,并没有严格的系统化的培训与测试,很多人员都是工作后再去慢慢熟悉业务内容,并且在工作中学校也没有对其进行一个定期的专业的考核,导致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不精,而且缺少不断学习的观念和态度。尤其是对于人事档案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很多档案管理人员至今都还没有掌握,甚至是知之甚少。第三,在高校中管理人事档案的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兼职人员,这就造成人员的流动频繁,很多时候,新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还没有完全熟悉自己的岗位职责便已调离岗位,这会给总体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三)管理人员缺少竞争意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推动了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模式也在无形中发生着转变,这种转变也对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者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很多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习惯了以往的工作模式,缺少进取意识,观念僵化保守,停留在传统的工作方式与管理方法中,对于人事档案管理新的方式不去认真学习,一部分人还不懂得怎样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信息的收集与传递,一味地逃避新时代下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挑战,将自己放在原有的模式中固步自封。因为不积极去应对时代的压力与竞争意识,导致其工作没有创新价值,在提升自身业务和文化素质上以及转变管理手段上缺少动力,对待工作失去了事业心和积极性,这样只会让自己在竞争的大环境下落在后面,最终被淘汰,更会让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止步不前,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提高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策略

为了确保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就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各方面的素质,以便他们能更好的应对工作上的挑战,具体策略有:

(一)增强竞争意识,强化职业道德,全面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政治素质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者应尽快转变观念,积极应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新模式,增强竞争意识,在管理工作当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不断开拓进取,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对待工作的态度,适时宣传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提高其职业道德,因为只有对工作充满热情,才能在岗位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够更加认真的对待,注重信息开发的每个环节,带动工作情绪,从而实现其政治素质的提高。

(二)推行持证上岗,重视业务培训,多方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

1、对高校职工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实行认证上岗制,目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队伍中,专职的档案员很少,具有档案专业技术资格的专职档案管理人员更是凤毛麟角。所以,笔者认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亟需采取认证制度,一方面避免管理人员队伍良莠不齐;另一方面认证上岗,有助于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加有序化的进行。

2、将岗前培训与针对性培训、定期培训与拓宽性培训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方面系统的将高校人事档案的工作内容与范围等传达给管理人员,另一方面通过党史、形式逻辑、古代汉语、文书档案管理等多个相关学科的学习,将有助于开拓管理人员的视野,扩大其知識面,使其能更好的适应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同时,对业务技能不熟练的人员给予特殊的指导,帮助其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从各个方面提升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三)掌握现代化管理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文化素质

1、运用现代化的手段管理档案是实现人事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求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必须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要努力学习新的管理知识和技术,做到求实创新。管理人员要掌握计算机的检索编目、统计、应用等功能,积极开展人事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实现档案材料网上公开,便于查阅利用、配合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2、在知识爆炸的现代信息社会,知识老化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这就要求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紧跟时代潮流,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之外,还要自觉抓紧业余时间不断学习、借鉴、汲取其它新学科的成果,掌握新技能,丰富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始终成为一个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档案管理人才。

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作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主体,其各方面的素质能力对于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虽然我国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人员自身素质还处于偏低的形式,职业心不强,业务素质不够,竞争意识薄弱等现象存在,但是作为高校档案管理者应当积极制定对策,通过组织培训,鼓励创新等多种途径来以此帮助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翠松.论新时期我国高校档案队伍建设[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

[2] 李桂芳.浅谈档案人员素质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7

[3] 焦东华.信息时代档案人员的素质培养刍议[J].办公室业务,2004

[4] 李伟时、罗红秋,关于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

[5] 张玉琴.对提高基层档案人员管理水平的几点思考.[J]档案,2008

8.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总结范本 篇八

工作上,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上级的教育方针、教学思想和工作指令,团结同志,善于合作,严于律已,宽厚待人,坚持服务教学,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坚持求真务实积极进取,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主动认真的学习业务知识,使自己更上一个台阶。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服务意识与团结协作 ,为一线教学保驾护航

首先,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的强化服务意识,实实在在的在每项日常工作开展中体现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为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服务的职责,做到了服务态度诚恳耐心,热情接待,文明用语,礼貌待人。在工作中能够坚持“以师生为本”的原则,对老师和学生,做到认真、细致、耐心,提供人性化的服务,熟练回答有关教学、考试、学籍等有关问题。其次,工作效率得到切实提高。按时并高效的完成了各项工作计划以及领导、上级部门交待的各项任务。最后,重视内部团结协作,并注重与同事沟通协调,积极做好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工作。

二、协助规范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1、做好日常教务管理。在院系的领导下,落实教学任务,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保证了各项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本系教学管理工作严谨有效,教学秩序稳定有序。

①协助组织各教学单位完成所有课程、实验、实践等各教学环节计划及进程的合理安排;根据学院总课表,通知本系有关任课教师和班级。汇总、核定并向教务处报送各类教学计划及其统计表。

②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录入、审核、反馈、确认、复查、校对等各项工作,并及时上报教务处。

③协助执行选修课的选课制度,及时向学生公布开出的选修课程,组织好选课工作,保证了教学的有效进行。

④认真的完成新生资料的采集、整理,及时上报。

⑤按教务处的有关规定,认真及时地为教师办理调、停课手续,并录入汇总,及时通知有关教师和班级,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⑥协助组织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指导、答辩等各个主要环节,及时整理归档保存。

⑦协助系主任组织好本系的期初、期中和期末的教学检查工作,并及时报送教务处,做好教学检查统计,传达检查整改意见。

⑧为方便查询和保管,对每学期产生的各类表格、文件进行了有序的装订,予以存档,努力完善教学档案。

⑨协助有关领导及时解决教学工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熟练解答学生对教学、考试、学籍等方面的提问。

2、做好考务工作和学生成绩管理。协助系领导严格执行考场监考制度,坚持考场巡视制度,严禁学生各种作弊行为,为广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考试环境。

①协助领导规范、合理安排每门课程的期末考、补考、重修考试的考试时间、地点、监考教师、巡考教师等,并及时通知相关老师和班级,顺利完成了每门次课程的各项考务工作、成绩录入、成绩分析、成绩统计等工作,并按要求和有关规定及时填报,建立学生成绩档案并存档。

②做好每起考试违纪或作弊学生情况的记录。

③圆满完成每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A、B级和四、六级考试的报名、组织和考务工作,及时核对考生信息、发放证书等。

④协助教务处组织学生的技能鉴定考试工作。协助系主任调查学生的技能考试需求,申报考试类别,做好学生报名和组织工作。

3、做好学籍管理和教学档案的管理。

①进行学期、学年学生学籍审查和处理,申报教务处审批后处理相关手续(休学、复学、转学、退学),随时掌握本系学生人数变动情况。

②做好教学管理中统计报表、基本数据的整理工作,收发教学管理文件并按规定做好分类归档、保存工作。单位教学活动记录整理和资料保存。毕业生整理的归档保存。

4.迎接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按要求整理大量资料。

①建立课程档案。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有序地建立了本系所有的课程档案。

②建立教师档案。收集、整理本系所有教师的资料并归类建档。

③建立毕业生档案。按相关规定分类整理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顶岗实习资料、就业等资料,并归类建档。

④按照评估要求分类整理了近三年的教学管理文件和教学资料。

⑤相关评估报表的填写并及时上报。

三、协助领导进行教学质量监控

1、认真协助教学检查工作。根据学期工作安排,对每学期期初、期中和期末三次常规教学检查,根据教务处和农业科学系制定的检查重点,及时积极参与协助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反馈。

2、协助系主任安排全系教师的听课评教工作、对上课班级的学习状况评价工作。

3、利用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协助开展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每学期期中、期末组织学生进行评教,并对学生评教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及时将数据上报有关部门。实时收集教学反馈数据,为我们切实改进教学常规管理提供了许多依据。

四、坚持学习高等教育理论、科学管理知识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都不断提高。

五、对教务员工作的几点思考:

1.教务员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坚持“五个意识”,即服务意识、全局意识、效率意识、规则意识和学习意识。“教务无小事”,工作中的任何疏漏都可能带来一些严重的后果,要求教学员恪尽职守,增强工作的计划性、主动性和预见性,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不仅要及时收集、收拾整顿各类信息,还应该积极查询并发现新环境、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方案、采取新措施,主动为上级领导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在需要的环境下提出合理化建议,为领导的决策创造条件。要为院系领导提供教学管理决策服务,帮助领导制定教学管理措施,制定每学年度的教学计划,及时提供相关教学资料和设备,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通过自己的工作,增强“管理育人”的效果。

2.教务员必须具备的专业性。首先,要具备秘书专业知识。包括写作知识、档案保管知识等。教务员要熟练掌握公文及常用应用文写作的格式,文字表达要准确、鲜明、扼要、生动,文件内容要善于体现政策精神。文件说理透彻,内容有政策水平,对下具有权威性和感召力,对上能准确汇报情况,做到上传下达畅通无阻。教务员需要收集涉及教学的各种资料,做到随要随查,活化教学档案。这就要求教务员具有强烈的档案意识,做到全面系统、科学整理、分门别类。其二,具备本系专业知识。要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多学科知识。要熟悉本院系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体系,熟悉教学过程和教学规律,了解院系培养方案的内容和特点、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和各专业主要课程的主要内容。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教学员知识结构中的“重中之重”,是其从事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重要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协助院系领导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当好领导的助手。

3. 教务员必须培养创新能力。一是教育观念上要创新。要树立以人为本意识,坚持以教学为中心,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探索、改革、创新,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服务;二是管理制度上要创新。探索办学模式的创新,强化目标管理的激励作用等,在对学生的培养中建立如弹性学分制、辅修副修制、选修课程制、创新学分奖励制、新的管理评价机制等等。虽然制度的建立非教学员所能完成,但身处工作一线必须有前瞻意识并积极探索,及时提出建议。

9.高校档案管理与本科教学 篇九

本科教学评估,是我国正在实施中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管理、促进高校改革与建设、保证高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

从过去几年高校评估的过程来看,评估专家除了实地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之外,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系统地检查学校教学条件、教学状态和教学效果三个层次共7个一级指标和一个特色项目,19个二级指标,44个主要观测点,其中的大部分指标都要查阅相关的档案材料来佐证。

通过审阅原始档案,了解高校的办学质量,从而做出客观评价。

由此可见,教学评估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一、高校档案在教学评估中的作用

高校档案是高等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党政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见证,是最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是一所高校的宝贵财富。

它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科研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在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领导档案意识淡薄,档案工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多数高校领导和教师档案意识淡薄,只重视教学工作和其他管理工作,轻视档案工作,致使高校档案工作地位不高,责任不清,严重影响了高校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目前,许多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单一,缺少既有档案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其中有的是改行搞档案工作的,有的是其他工作人员兼职的。

由于没有受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能力较低,在工作中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漏洞,严重影响了高校档案的质量。

2、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体制不完善。

由于普通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制度不健全,体制不完善,对档案材料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依据凭证作用没有足够认识和重视,以致相当一部分档案散存于个人手中或者没有及时收集、整理归档,进而导致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档案不齐全、不完整。

3、档案材料没有按规范收集整理。

学校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档案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明确的归档范围和要求,该收集的没收集,不该收集的倒收集上来了;只注重红头文件的收集与整理,而不重视本部门教学管理材料的归档;个别重要文件不正规行文,一些文件材料形成过程中还存在着签字以姓代名,时间只写月日,不写年度,有的红头文件不盖章;部分档案材料原始记录书写用圆珠笔、铅笔或复印纸代替,纸张大小不一,长短不齐,普遍缺少规范的要求和长久保存档案的考虑,这不仅直接影响档案的质量,而且也影响其历史凭证作用。

三、加强高校档案管理的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增强档案意识是关键。

领导首先应从高校档案在教学评估中的依据凭证作用角度来做全院师生的思想工作,克服人们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偏见及错误理解,提高人们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让学院更多的领导和系部处室业务人员了解档案,重视档案,支持档案工作,充分调动全院师生员工积累档案、保护档案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师生员工的档案意识;其次,必须明确学校主管领导是档案管理一级责任人,各职能部门和系部负责人是二级责任人;职能部门办公室主任和系部教学秘书是一级执行人,各科室及教研室主任是二级执行人,把高校档案的管理和建设纳入各级领导目标责任管理之中。

2、实行“三纳入”、“四同步”,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为保证高校档案的完整齐全,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根据《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要求,各级各类高校应实行“三纳入”、“四同步”,即把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列入领导议事日程;纳入教学、科研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把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纳入各项工作程序,列入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范围;要求布置(如教学任务)、检查(如教学工作)、总结(如教学质量、优秀教学成果、毕业论文)、验收(如科研成果、教材)各项工作与布置、检查、总结、验收档案工作同步。

3、明确高校档案分类标准和归档范围,实行规范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与学校档案工作规范》的要求,以高校全部档案实体为分类对象,参照学校工作职能,对照评估检查的各项指标,笔者认为高校档案一般划分为党群、行政、教学、科研、基本建设、仪器设备、产品生产、出版、外事、财会、声像共十一大类。

由于目前高校规模大小不一,教学工作中产生的文件材料数量各异,因此分类要从实际出发,不一定严格按照上述十一大类细分;规模较小,档案数量较少的高校,也可以只分为党群、行政综合、业务管理三大类,只要基本满足部门档案的系统有序就行。

各高校教学院(系)的档案是高校档案的主体,是衡量基层教学单位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

4、加速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

目前,高校档案管理,仍以手工管理为主,与学校其他领域比较,管理手段落后,无法适应高校快速发展中急剧增长的档案信息的存储需要,无法满足学校各方面工作,特别是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方便快捷地检索、调取并有效利用档案信息的要求,在高校档案工作中快速推进现代化管理已势在必行。

学校应在教学事业经费中拨出专款用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积极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尽快实现高校档案管理网络化、数字化。

同时,要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不同要求,创造性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马玉杰.本科教学评估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研究[J].档案学研究,.12.

[2]徐娟.高校教学评估与档案工作[J].云南档案,.12.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本科课程教学【2】

摘要: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和实验方法性相结合的课程,作者通过分析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包含的问题,具有的特点,以及材料和化学专业开设该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来谈在大学本科阶段如何安排该门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特点;教学安排

0 引言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和实验方法性相结合的课程。

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

这门课程是材料和化学相关学科本科生必修的一门公共技术基础课,作者是一名主讲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的大学教师,鉴于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同时结合教学经验以及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就这门课程的本科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章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的重要性;②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包含的问题;③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的特点,以及教师的课程教学安排。

1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是一门重要而且实用的课程,谈这门课的重要性,应该先从材料的重要性谈起。

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就是材料,现代人类的衣、食、住、行,生存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以至国防的现代化建设等,无不与材料的发展密切相关。

材料学是为研究材料而设立的一门学科。

材料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合成与生产过程、以及性质和使用效能等。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属于材料学的范畴,在材料研发、性能优化和应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常言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就无法得到材料,就无从谈起材料的性能研究和应用。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是一门课程,它不仅是为培养材料合成与制备人员服务,也为材料相关专业研究人员提供辅助知识和技术。

2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包含的问题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包括以下几个问题:

2.1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与反应规律的问题。

具有一定结构、性能的新型材料合成路线的设计和选择,化合物或材料合成途径和方法的改进及创新是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研究的主要对象。

为了开展深入研究,必须具备坚实、广阔的合成化学基础,其中包括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反应性、反应规律和特点,它们与结构化学间的关系,以及热力学、动力学等基本化学原理和规律的运用等。

2.2 材料合成与制备的实验技术和方法问题。

随着实际应用的需要,在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中,各种特殊实验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来合成特殊结构、聚集态以及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

另一方面由于特种合成技术和操作的应用,使大量新的合成路线和方法应运而生。

2.3 材料合成与制备的实验技术中的分离问题。

合成和分离是两个紧密相连的问题,解决不好分离问题就无法获得满意的合成结果。

在材料合成与制备中一方面要特别注重反应的定向性,尽力减少副产物和废料,使反应的组成、结构符合合成的要求;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和重视分离方法和技术的改进和建立,遇到特殊的分离问题时,必须特殊设计方法。

2.4 材料合成与制备实验技术中的结构鉴定和表征问题。

由于多数材料和化合物的合成对组成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

因而结构的鉴定和表征在材料合成与制备中是具有指导作用的。

它既包括对合成产物的结构确定,又包括特殊材料结构中非主要组分的`结构状态和物化性能的测定,为了进一步指导合成反应的定向性和选择性,还需对合成反应过程中间产物的结构进行检测。

3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特点以及课程教学安排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是材料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安排其开课时间以及授课内容,教学工作者必须慎重考虑。

除了要考虑前述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包括的几个问题之外,还需要考虑该门课程的特点。

3.1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的特点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它同时具备学术性和技术性两个特点,因为若单纯从实验角度考虑,它具备技术性,但若考虑其原理方面,它又具备很深的学术性。

材料合成与制备具有技术性的特点,它是一门技术,虽然要求实验人员具备相关的知识基础,但是要求并不会太高,因为技术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知识基础只要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即可。

技术型人才与学术性人才不同,它需要具备更宽泛的知识面,而且能够灵活贯通的运用这些知识,使其为自己在实际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服务。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具有学术性的特点主要是从其技术所应用的基本原理角度考虑的。

材料的合成与制备不单是一门技术,主要在于一些材料合成与制备原理所依附的深奥背景知识。

对于实验人员仅仅是简单地按照已知步骤完成实验,这是技术层面。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其学术性指的是科研人员从事合成与制备反应机理研究以及合成与制备反应实验设计。

从事材料合成与制备的研究人不仅需要学习广泛的基础知识,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探索,在研究的同时实现了在实验方法学以及与实验相关学科领域的创新。

随着社会与材料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对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也与时俱进才能满足材料科学发展的需要。

所以,对于从事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来说这是很好的发挥的舞台。

创新的手段是研究,研究的目的是创新,只要不断的对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进行研究,就一定会出现不断的创新。

3.2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本科教学安排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是一门基础专业技术课程,属于化学和材料学科的范畴,在安排教学的时候,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所包含的问题和具有的特点;二是本科学生可以掌握的程度,即老师讲课应该把握的深度和侧重面。

安排教学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时间的安排;二是教学内容的安排。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这门课程涵盖的内容很广,它包括了材料合成与制备的许多方法,另外,有些方法,如固态和液态下的晶态和非晶态材料的合成等,所涉及的原理和所需的背景知识较广而且较深,所以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来说,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要先掌握一些与该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以及材料科学基础等课程。

如果是四年本科的专业,要想让学生更加容易的掌握这门课程,从教学时间上考虑的话,安排在学生的大三或大四阶段是最好的选择。

从教学内容上考虑的话,教授这门课程的时候比起深度要更注重它的广度,另外,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跟上科学的发展,最好让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与当前的学术和科技前沿结合在一起。

我这里所谈的广,指的是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现代的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方法和应用,也要让学生了解各种经典的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方法和应用,这对于学生不管是将来就业还是继续从事有关研究工作都是有益的。

我在这类所谈的教学内容不宜太深。

主要是考虑到本科教学,因为大学的教学时间很有限,但是要学习的课程却非常多,所以课程要想广,就难免厚此薄彼了。

此外,如果想真正要把这门课程涉及的每一个点都放大,那就需要做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因为这门课程涉及的基础知识不仅内容深奥而且面广。

作为本科教学内容,由于在该门课程开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基础课程,因此,让学生了解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的基本原理即可,对学生要求的重点是,要求其掌握的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中涉及的各类具体的方法,以及各类合成与制备方法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徐如人.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宋金玲.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

上一篇:临夏市医院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作总结下一篇:2022漫画的启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