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智障儿童学习效果的策略(共7篇)
1.浅谈提高智障儿童学习效果的策略 篇一
浅谈随班就读轻度智障儿童语文学习的困难及建议
【摘要】 实行随班就读是实施特殊儿童教育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安置特殊儿童的方式之一,随班就读有利于普及轻度智障儿童义务教育,同时达到实现教育融合。
随班就读轻度智障儿童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语文学习各方面的困难,存在很多因素的影响。就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及建议。
【关键词】 随班就读
轻度智障 语文学习困难
随班就读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已经上升为教育的一种安置特殊儿童的方式,轻度障碍儿童到普通学校普通班就读这形式普遍以被家庭、学校和社会所接受,但很多普教师只关注对智力正常学生教育的探索、研究和优化,而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即轻度智障儿童随班就读学生的要求只停留在随班就坐,只要不影响别人学习这最低层面上,忽视对他们的特殊教育和教学,致使他们对学习日益缺乏兴趣,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即出现“随班就坐”“随班混读”现象。
一、随班就读的现状及语文学习对随读生的作用
(一)随班就读的概况
1、就现在我国教育及特殊教育发展而言,对随班就读的支持体系不完善,不能做到合理安排;例如普通班班额过大,教师没有更多精力去兼顾到随班就读学生。
2、出现“随班就坐”“随班混读”现象,一是教师精力不足二是自身能力所限,普通学校教师缺乏专业知识,不能对随班就读学生很好地施教,更不能实现一对一教学模式。
3、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自身智力存在缺陷,存在认知能力不足、理解能力差、表达能力欠佳等等,以致在语文学习上与普通儿童落差很大。
4、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语文学习困难,儿童语文学习与家庭教育的指导是密切联系的,父母欠缺相关的指导和监督,难做到正确引导。
(二)语文知识对随班就读轻度智碍儿童的作用
原因
例:刘×,女,12岁三年级学生,就读于宁乡某一普通小学,经诊断为智力发展迟缓,推理逻辑能力弱,故为轻度智障儿童。在学习语文这门学科时存在着在课堂上语言缺乏(上课几乎从不开口说话,站起来也不回答问题,用畏惧的眼神看讲台的教师)注意力分散、识记困难、缺乏兴趣等诸多不利因素。
1、在语文学习上,她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欠佳,识记速度与班上正常儿童相对而言缓慢、保持不牢固、再现困难或不准确。语文学习上出现写字多一笔或者少一画、抄写经常跳字错行、阅读速度慢老跳行、考试时,语文试卷填满满的数学答案。她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需要老师多次的重复,才能学会。但是遗忘特别快,有的上半课教的内容,下半课需要复习。针对这一情况,老师既要顾及全班绝大部分正常儿童,同时又要兼顾她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老师要做到有意识的注意讲课速度、语言尽量要简而易懂更要形象直观等。这些老师难以做到,更别说做到对她进行个别训练和课后特别辅导了。
2、老师对她的态度:由于她是随读生,老师对她没什么要求,每次语文老师(班主任)给同班同学布置课后习题,都是拿班上学习好的学生作业给她抄,在我实习的两个月里,课后就是对她进行个别辅导,教她组词,简单造句训练,看图说话等。在我给学生上课时,注意到兼顾全班同学,尽量做到班上同学都可以发言,我根据她的程度进行提问,在旁听课的班主任当场就说:“她不会别提问了”,甚至有时在课堂上老师当同学面进行语言攻击,说她比其他同学大却比别人笨等。
3、班上同学对她的态度:在语文课上,课堂穿插玩开火车读词语的游戏,同学不愿意跟她一组。课后很少有人喜欢跟她玩,在班上没有玩得好的伙伴,因为她学习不好同学们都有意排斥她,有时开玩笑时同学就笑她笨,语文班主任常这样说的。
4、父母的对她态度:因为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她宠爱有加,对她学习上要求不高,家庭作业(抄词语、组词、课后阅读)很多时候这些作业是父母帮她完成的(是通过了解知道的)。
三、就上述的实例对轻度智力障碍随读生进行综合分析
1、本身轻度智障儿童也是儿童,他们具有儿童所具有的所有天性,他们
4.养成比较正确的写字姿势,书写比较清楚。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比较准确地拼读音节,会书写声、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认识《汉语拼音字母表》。为了学会掌握更多的汉语拼音,会拼读音节,除学校老师之外,可以发挥家长的配合合作,把这些训练延伸到家庭,给他们创设更多的联系机会与训练场合。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了解用音序和部首查字典的方法。
(二)阅读
1.能从阅读中感受乐趣。对他们多进行情景教学,直观易懂,更能带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在师生的指导下,能用普通话比较正确地朗读课文。
3.默读不出声(可用指读)。这有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
4.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训练他们的理解能力。
5.理解常见的、常用的文字和图片,如“诊所”、“付款处”、“高压危险”及各种交通、厕所标志等。理解这些生活常识,不仅便于提高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规范他们社会性行为,能更好的融入社。
6.背诵古诗15首,优秀文章10篇(段)以上。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的标点符号。
8.阅读浅显的儿童读物,了解其含义,三学年课外阅读不少于2万字。可以用他们喜欢的故事书或者有关视频小短片,后让他们复述,多鼓励他们去阅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写话(习作)
1.能把自己的个人资料写下来,如姓名、学校、班级、住址、电话等。这时候老师要耐心指导,对他们写错的地方要及时纠正。
2.学习用简单句子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对他们写出来的话有错的地方要认真修改,必要的时候告诉他们怎么陈述完整的一句话。
3、看自己喜欢的图画,写出自己想要说的话。
(四)口语交际、综合性活动
1.听故事、观看节目等能复述自己感兴趣,有较深印象的部分。
2.会在社交情景中应用简单的词句。
3.与别人交谈时,能比较自然、大方,有礼貌。这样锻炼他们的胆量,从中学会怎么跟别人交流,找到自信等。
2.浅谈提高智障儿童学习效果的策略 篇二
众所周知, 智障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 也没有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范围狭窄、单一、不稳定、不持久。所以, 把智障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尽可能地调动起来, 他们才会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只有实实在在的参与, 才有扎扎实实的知识获得。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与生俱来, 也不会自发产生, 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长期激发、培养、发展和保持。
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 简要谈谈在教学环节中如何激发、培养智障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
一、课堂导入巧安排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稳定, 比较笼统、模糊, 易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并从中得到满足, 任何新颖的、形象具体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 课堂导入应该注意导语方式的灵活多样, 导语内容的生动活泼, 以及导语本身的新颖和谐。对智障学生, 宜用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唱儿歌、律动的形式导入新课,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他们开开心心地学, 有滋有味地学。
二、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1. 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理解音乐作品, 在实践中体验与感受音乐。
智障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大量适合主题的音乐、视频、图片丰富课堂。由于智障学生学习能力不同, 在课堂中, 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运用实物教具、多媒体等课件营造歌曲的情境, 改变枯燥的呈现形式, 使智障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欲望和兴趣。在讲授新课时, 要注重营造教学氛围, 例如, 在教授歌曲时,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美, 以学习《唐老伯有个小农场》为例, 这本是一首轻松欢快、受学生喜爱的儿歌, 但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刚接触这首歌时并不能认读、理解歌词的含义, 若用传统教唱法进行灌输, 那么, 课堂就会变得枯燥, 失去了吸引力。因此, 在课堂中, 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教具:唐老伯头饰和小鸡、小羊、小狗等动物课件, 以故事的形式贯穿歌曲。通过创设歌曲情景, 引导学生根据情节演唱、表演。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词、记住歌词、熟悉旋律, 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 巧用律动吸引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在跳跳动动中快乐学习。
音乐的教学离不开律动, 律动能更好地调动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因此, 音乐教学中要注重调动学生身体的运动, 引导学生把所听到的音乐用身体动作表达出来。例如, 《拍手游戏》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边感受音乐, 边做拍手、点头动作,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简单的即兴表演, 这样既能帮助他们掌握音乐的节奏、韵律, 又能启发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与表现能力。
3. 与众不同的欣赏课让学生动起来。
在设计欣赏律动《老师老师》时, 我指导学生闭目聆听, 让他们在音响中去感受体验音乐, 培养学生热爱并尊敬老师的情感。在音乐上加入拍打节奏, 以舞蹈动作编排成律动表演给学生看, 适当以歌词内容加以生活化, 鼓励学生随韵律再创造, 这样很容易使学生理解, 使他们喜欢, 学起来有积极性。
三、音乐游戏适时运用
游戏活动的趣味性是实现寓教于乐的重要一环。对于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低年级学生或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 音乐游戏更适用。例如, 我设计的音乐鼓声游戏活动《走走、停》就深受学生的喜爱, 游戏的规则是:听到鼓声学生要走动起来, 但不能相互碰撞到;而当鼓声停下来时, 学生则需要停下来。若鼓声停下时学生仍在动, 则会被淘汰。通过这一游戏, 学生在走与停、不断调整自己与他人距离时, 就已达到锻炼反应能力的目的了。
四、教学内容合理选材
音乐活动要选材于旋律简单、活泼有趣的音乐, 学习内容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 也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在《邮递马车》的教学中, 我选择了从最基本的音乐要素入手, 编制了台阶式、递进式的活动目标及内容, 采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音乐游戏及音乐活动。这个舞蹈的亮点在于“过山洞”。虽然“过山洞”看似简单, 但刚开始时学生对这一形象的说法理解不透, 排练的时候部分学生又因注意力不太集中而找不到自己位置, 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后来, 我调整了教学安排, 让能力好的学生带动后进的学生, 通过一周的反复排练, 才终于让学生完美地完成“穿山洞”的动作。
五、常规教育有效融入
通过舞蹈《波罗乃兹》可开展队列训练和礼仪训练。但为了避免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 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规来编排教学。首先, 让学生回忆出操列队、午训列队、外出活动时的排队情况, 接着播放歌曲《波罗乃兹》, 让学生了解这首波兰舞曲步法, 让学生模仿, 体验它的节奏。体验完基本舞步后, 再加入队形、列队的转换, 完成整首舞曲的学习。
六、走出课堂, 感受音乐
让智障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大自然, 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进行音乐学习, 是进行音乐熏陶的方式之一。例如, 在《春天》的音乐声中, 在听完歌曲后, 我带领学生走到户外, 看看春天美丽的景色, 让学生感受青青的小草、含苞待放的花朵等等。在创编律动时, 我引导学生即兴表演动物和花草, 模仿自然界中的小花、蝴蝶等等, 通过音乐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只要我们遵循智障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从他们的实际出发, 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就一定会使智障儿童音乐教学生动、有趣、有效。
摘要:当前, 智障儿童的音乐教育在国际上普遍受到重视, 但在我国却仍然比较薄弱, 提高对智障儿童音乐教育的认识, 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力争与国际看齐是我国智障音乐教育的需要, 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当前所倡导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教育理念的体现。
关键词:音乐,智障儿童,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陈莞.音乐治疗在智障儿童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 2006 (7) :92-93.
3.提升智障儿童语文教学效果的研究 篇三
关键词: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研究
G764
智障儿童由于身心方面的缺陷,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往往比普通孩子要多。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将智障儿童学习成绩差、学习兴趣不浓,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缺乏自觉性等情况归结为不可逆转的智商问题或意志缺陷。其实,通过对意志特征、规律及意志行动心理过程的分析和研究发现,智障儿童的意志缺陷是可以通过教育取得很好的矫正效果,而且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其智力发展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一、模拟真实生活场景,激发智障儿童学习兴趣
同普通儿童相比,智障儿童受到大脑发育不健全的制约,多数只能依赖直观的感知来判断事物,对于陌生的事物现象和抽象的概念,本能地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一旦抵触心理产生,他们很难再次打开心扉。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考虑引进智障儿童熟悉的事物,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接触新鲜的事物。比如在认识水果时,可以使用日常学生吃的水果,比香蕉,它的颜色是黄色的,那么可以向学生介绍菠萝,颜色也是黄色的,从熟悉的向新鲜的延伸过来,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安全感,更好的去接受新鲜的事物,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智障儿童一般很难集中注意力、对事情缺乏兴趣,且兴趣持续时间短促,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调动他们的兴趣,做游戏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做游戏,在一种相对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可最大程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真实的生活情境融入游戏当中,通过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增加游戏的实用性。当智障儿童面临现实生活,可以很快融入生活和社会。否则,面临难题时,他们很可能会表现出举手无措,当受到来自社会排斥和歧视,智障儿童对于生活中恶意感觉很敏感,很容易产生沮丧、失落感。
二、注重课堂练习设计的趣味性
我曾经在去年《如何培养智障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文中看到:智障学生的认识活动会受到兴趣和需求的直接影响,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做。例如:有的智障学生在完成了课堂任务以后,让他们做一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的学生会以最快的速度跑到讲台上面表演自己喜欢的节目,还有的学生会做自己喜欢的游戏。而在撰写本文过程中,讲到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一段话: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发动了储存在学生内心的能量,使学生产生了兴趣。我感到深受启发——练习设计要具有趣味性,题目要新颖,形式活泼,能“吊起学生的胃”。智障儿童记忆常常是无意识的,以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能力弱。多数情况是目的性、计划性较差,且极易转移、分散。因此,设计趣味练习,既符合儿童喜欢生动有趣的特点,又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巩固知识。教材在编排处理上,给我们提供了创新作业训练的空间。针对教材或某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抓住新旧知识、学科之间的联系,设计趣味练习。例如,记忆生字时,教师可以按照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创编儿歌;组织一些游戏,如“猜字谜”、“找朋友”、“开火车”、“击鼓传花”等。
三、注重朗读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越是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智障儿童要把课文读懂是很不容易的事。他们对一个词一句话的理解都十分困难。对于智障儿童的朗读训练我是从培养朗读兴趣开始的。对他們的要求不能太高,因为他们识字很少,受地方语言影响,普通话表达机会极少,在过去的学习中读的机会不多,读不好时又被他人嘲笑。还有的孩子口吃,伴有语言障碍,读书就更困难了。久而久之,他们就完全丧失了读好书的信心,看见课文就会“头疼”,根本读不出来。我要求他们先读好一句话,反复练习,只要谁能读出声来就大加表扬,还在他读的那篇课文旁边印上一朵美丽的小红花。除此,我还多次让他们边看课件画面,边听朗读录音,体会录音中那抑扬顿挫的语气,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哪个学生读得好,就给他录下音,然后放给全班同学听。这样对他本人是一种鼓励,也给全班同学提供好的榜样。
为了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我编排短小儿歌和绕口令训练学生朗读,当他们有了兴趣之后,就针对他们朗读中的困难分别给予帮助。比如教会他们不认识的字、练习“看”和“读”的协调、矫正口吃的毛病。再有就是培养朗读的习惯,让他们多做练习,比赛谁读得好。这样,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从而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深化智障儿童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语文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信息内容丰富的学科。如何在课堂中恰当地扩大学习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环节。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智障儿童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演示和呈现的速度加快,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多媒体课件能使事物再现,形成生动、活泼、形象、易懂的教学优势,为智障儿童的语文教学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如在进行《小猴子下山》课文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智障儿童观察小猴子是怎样“抱西瓜”、“扛玉米”、“捧桃子”的教学内容,并进行相应的动作模仿练习,加深了智障儿童对动词“抱”、“扛”、“捧”的感性认识,深化了对这些动词的准确理解,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多媒体教学为智障儿童学习语文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感性材料,深化了智障儿童对语文知识理解的功能,提高了智障儿童对语文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智障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通过老师培养和自身努力,让智障儿童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优良的意志品质,成为残而不废的人,这既是贯彻智力障障儿童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荆春玮.浅谈直观教学法在智障儿童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5 年 36 期
4.浅谈智障儿童的发音练习 篇四
临河区培智学校
杨静昉
我是临河区培智学校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现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参加工作1年以来,一直爱岗敬业,勤奋踏实,追求上进,努力钻研,在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以下是我对智力障碍儿童发音练习的一些见解。
一、发音对智力障碍儿童语言的重要性
正常的人在出生后到三岁末,言语的发展极其迅速,大约能掌握近千个词汇,能正确使用简单的句子。到入学前已经基本掌握语言交往的能力,能够与人交流,这说明儿童时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但是智力障碍儿童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大脑的发育迟滞,听力差,听觉分化功能很弱,使得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也因为语言能力的限制而导致智力障碍儿童的理解能力也受到了限制。所以为了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能力,必须把发音练习的培养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学会发音智力障碍儿童才可以与人交流,才可以理解对与错。
二、发音训练
发音训练包括呼吸训练、口型变化训练、长音训练、口舌操等
(一)、呼吸训练:
1、吹的练习(纸、蜡烛……)
2、吸气练习(吸管吸水……)
3、吹泡泡
4、噘嘴吹长气
(二)、长音训练(就是把音拉长来练习)
如:a……… u……等长音游戏
(三)、口型变化训练(运用6个元音做辅助)如: a_o a_i a_u 注意:前期口型变化要慢,等儿童发音和口型熟练后要加快变换速度
(四)、口舌操(此套操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构音器官运动操
(1)口部活动:(共4节。使学生的口部肌肉、关节共同协调来完成动作。)1.噘起嘴 2.咧开嘴 3.鼓起腮 4.咂咂唇
(2)舌部运动:(共6节。充分调动学生舌部肌肉活动,使舌活动更灵活,能够在发音时找到正确位置。)1.伸收舌 2.舔嘴唇 3.舔嘴角 4.弹响舌 5.舔绕唇 6.顶两腮
(3)下颌运动:(共4节。提高学生在发音时下颌的控制能力。)1.张口闭口 2.左右移动 3.前后移动 4.上下扣齿 第二部分:按摩操
(共6节。通过按、揉、搓、弹、捏等手法,刺激穴位,从而使参与发音的各部分肌肉的运动功能得到提高。)
1.抹口轮 2.捏下颜 3.擦下巴 4.弹颧腮 5.揉面颊 6.轻拍面部 第三部分:发音儿歌
根据发音时舌的位置编了一首儿歌,儿歌中涉及了舌尖音、舌面音、舌根音及卷舌音,并配上动作,让学生边说儿歌边做动作来辅助发音,提高学生的兴趣。
如:小猫叫,喵喵喵;小狗叫,汪汪汪;小鸡叫,叽叽叽;小鸭叫,嘎嘎嘎;小鸟叫,吱吱吱;小羊叫,咩咩咩;马蹄响,哒哒哒;青蛙叫,呱呱呱;小猪叫,噜噜噜
三、发音训练时注意事项
1、发音练习时以6个单韵母为训练基础
2、训练时尽量把示范动作做夸张些,可以发给每人一面小镜子,自己对着镜子检查是否做得对。
3、训练时可以安排若干音近的字做发音练习,比较各种器官不同的位置,从而进一步改善他们言语运动器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以及控制能力。
四、总结
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训练是长期而复杂的事情。训练的持续性,既可巩固往日所学,更可让新的语言矫正往日的失误,以及填补以往的语言空白。如果不持之以恒,就可能前功尽弃。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和学校这两个关键时期,更应注意这一点。那种以为大功告成而把语言训练全部寄托于教师的做法,并非明智之举。参考文献:
5.浅谈智障儿童数学课堂教学 篇五
——姚庆厂
智障儿童是指在发展时期即已产生的一般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同时伴有适应性行为缺陷的儿童。他们的典型特点就是:注意力分散、有意记忆差、思维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数理概率差、数前概念和计算能力更是他们的学习障碍。本人通过这几年对这类特殊儿童的教学,使班上8名智障儿童的数学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能掌握5以内加减运算的有3人,能进行10以内加减运算的有3人,有2人能进行简单的应用题运算,现就智障儿童的数学教学,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教育的趣味性,增强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驱动力,是有效学习的法宝。特别对于注意力分散、接受能力慢、抽象思维差的智障儿童来说,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让智障儿童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主动地吸收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很重要。例如在向学生教授5的组成(分解、合成)时,首先给学生5只漂亮可爱的小狗玩具,让他们做小狗找朋友的游戏,以提起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然后,启发他们把5只小狗分成两部分有几种分法,让他们在摆弄小狗的过程中学习5的组成知识,最后老师再归纳总结出5有4种分法,可以分成4个数组等等。这样,孩子通过游戏的、直观的、主动的教学,掌握了数理的概念。
二、注重教育的差异性,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虽然智障儿童有共同的身心特点,但他们每个人又都是
不同的独立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而且他们的智残程度也不相一致。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硬套进一个模子里,必须从实际出发,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避免出现有的孩子“嚼不烂”、“吞不下”,而有的孩子却“吃不饱”的现象。例如教学生认识数字时,可通过玩扑克的形式进行,对程度高的学生可玩1—10的倒数及相邻数;对程度低的学生,则只要求玩1—10的倒数及相邻数;对程度低的学生,则只要求玩1—10的数字配对就行了。总之,根据智障儿童的不同情况,设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激发不同能力和水平的智障儿童学习的兴趣,做到人人有参与,个个有进步,全面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增强教育的目的性
智障儿童所学到的知识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他们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因此,在智障儿童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训练的内容必须来源于智障儿童的生活实际,教学的目的必须服务于智障儿童的生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例如,教学生学习认识人民币,可在课堂上模拟商场里购物的游戏,让孩子分别扮演商场的售货员及顾客等,学习认识商品的价格,认识人民币的币值,进行钱币的找赎等。当学生能在模拟的情景中学会人民币的使用后,老师再带他们到附近的商场或超市进行实地教学,这可以加深学生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6.浅谈提高智障儿童学习效果的策略 篇六
陇脚乡中心小学 伍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流动到其它的地方,孩子留守在家中,不能与父母一起共同生活的儿童。近几年来,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打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可是打工族的后代教育,却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许多留守儿童处于隔辈监护的状态。监护人往往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大多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这样趋于“软化”的监护,加上留守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社会上的不良诱惑,很容易导致厌学、逃学甚至辍学,以至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我们如何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对保障留守儿童接受平等教育、提高学习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成绩的前提 培根曾说过:“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培养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
在别人不督促的情况下主动学习,并且严格要求自己立刻进入学习状态是我们对留守儿童的期望。为此,我们从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入手,以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增强学习快感,培养直接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学习的,因为他在学习中从没感到“苦”,相反,体会到的是无穷的“乐”。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兴趣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
为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学校硬件建设,通过宣传栏、干部选拔、树立典型等校园文化建设,为留守儿童创设一个舒适安逸的学习生活环境;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在游园活动、、知识竞赛等活动中积极融入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的因素,融趣味性于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和喜悦,培养学习的兴趣。
二、加强常规教育,培养“留守儿童”自主学习---提高成绩的必备因素 在班会上,同学们学习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把有关内容编成浅显易懂的顺口溜,引导“留守儿童”学习记忆,比如说自编课堂常规歌:上课铃声响,马上进课堂,两手放下快做好,配合老师把课上;身坐直,腿放平,仔细看,认真听,认真想,多动脑,多发言,人人争做好儿童。常规教育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约束,天天课前读一遍,并带领同学讨论其教育意义,“留守儿童”认识到课堂随意性是不对的,从而增强了自觉性。天天课前学,班会时学,浅显的道理“留守儿童”很快明白了,知道了上课应该怎样听讲。“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研究者。”儿童需要从创造探究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自主学习正可以满足儿童的这种心理需要。
三、细心关爱,激发留守儿童的自信心-----提高成绩的关键
1.尊重学生、细心关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能得到班主任和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留守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就更为强烈,这是因为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非常迫切地用师爱来弥补亲情的缺乏。因此,学校和老师在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用真挚的爱来对待他们;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要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给留守学生过生日;多提问,多让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等,引导他们走出自卑、自闭和孤独的阴影.2.真情包容、积极疏导
在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活动中采取启发、引导、疏通的方法,晓之以理、导之以法、疏而不堵。作为教师,首先要以满腔热情平等地对待留守学生,这是采用疏导手段的前提。只有建立起融洽、信任、真挚的关系,疏导才可能成为真正起作用的教育手段。其次,要多方启发留守学生的自觉性,调动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这是疏导的基础。它有利于他们主体积极性的发挥。再次,要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这是疏导的核心。要使留守学生受到真正的教育,要使他们真正地提高觉悟,就必须坚持教育过程中的实事求是。最后,教师还要做到因势利导、促进转化,这是疏导的目的。
四、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提高成绩的有力保障
留守儿童的家长不在家,与孩子接触了解较少,勾通很少。针对此种情况,老师要积极进行家访,与家长沟通。通过沟通,交流一些教育的具体方法,对这些缺乏家教意识和家教经验的家长们提出合理的建议,告知他们在平时如何去关注这些留守孩子的学习。要求在外务工的家长做到“五个一”,每周给孩子打一个电话;每月联系一次班主任;每季度和孩子进行一次书信交流;每学期联系一次科任教师; 每年至少回家一次。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设了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教育的力量才能逐步呈现,孩子的教学成绩才能提高。
7.浅谈提高智障儿童学习效果的策略 篇七
一、在冷却处理中控制智障儿童的亢奋心理
智障类儿童刚刚进入学校时,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这类学生由于先天性智力障碍,难以从环境以及同伴的表现来辨析当下所处的环境,对于教师与同学的言行也难有正确的判断,因此,在刚刚进入校园的头几天情绪失控是在所难免的。对此,教师需要以更宽容的心包容学生的不良情绪,并以充足的耐心对学生进行引导,才能稳定他们的情绪。
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去年转进一位姓赖的智障儿童,虽然已经九岁了,但在走进教室的一刹那,面对老師和同学们陌生的眼光时,他竞哭闹了起来。他一直没说话,只是死命地拽着父母的衣襟。被强行留下后,他显得非常焦躁,一直低着头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见此情况,笔者并没有像要求其他学生一样硬逼着他坐下来学习,而是先采取冷却处理的方法,任由其哭闹,不予理睬和引导。然后在其不经意间,故意在他面前放置了一些色彩鲜明、图案精巧的画片和玩具。渐渐地,当他发现并没有人理睬和伤害他之后,便开始摆弄那些画片和玩具了。随后,笔者领着其他学生慢慢地与他接触,并用温柔的语气尝试着跟他交流,从而转移他的注意力,将其身心从不良情绪中转移出来。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对学生采取硬碰硬的方式,而是在冷处理之后,用看似无意的方法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焦躁、激动的情绪得以稳定下来,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在构建关系中深入智障儿童的内在意识
真正有效的教育需建立在师生彼此信任、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只有让智障类儿童真正地接受教师,才能搭建心理辅导的桥梁。智障类儿童对于周围的世界和人物缺乏基本的价值判断,与人交往时或是疯疯颠颠、毫无顾忌,或是畏畏缩缩、胆小畏惧;对于教师的要求,他们也常难以理解,无法形成有效的认知,因而无法与教师形成正面而有效的沟通。这就要求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多关心、爱护这类学生,通过语言沟通抚慰、身体拥抱接触,让这类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或者通过与他们一起参与游戏,建立良性互动关系。
仍以上文的小赖为例,学生小赖在游戏的过程中遇到障碍与困难时,笔者立即出现在他的面前,通过“你真棒”“做得好”“你可以试试看”等语言来不断激励他,还一边做游戏,一边唱儿歌给学生们听,让小赖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感觉到孤独,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根本上化解了他在老师、同伴面前的紧张感,最终对老师产生信任,改善了师生关系,为日后教育方法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在探寻根结中了解智障儿童的行为源头
任何一种问题或现象的产生都有内在深层的缘由。每个生命个体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造成智障儿童问题的原因不是千篇一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家长的力量,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生存现状,立体化分析其性格形成的缘由,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在一次与小赖父母的交流中,笔者得知小赖曾经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受到严重的惊吓,此后父母又过于溺爱,导致他产生了自卑、焦虑、恐瞑等问题心理。了解这些情况后,笔者立刻与其父母进行沟通,要求他们立即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适当地放开对孩子的“越俎代庖”,在不同的环境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活动空间,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这次沟通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笔者不仅了解了小赖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问题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与家长的沟通,为孩子寻找到了一种更加契合其实际的教育方法。从小赖后来的表现来看,父母的转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在行为矫正中调整智障儿童的行为质态
行为矫正是指在对儿童问题行为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专业矫正措施,力图使学生的行为不断走向正轨。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实施如下矫正策略:首先是进行放松性训练,运用语言渲染和情境创设的方法要求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只懒洋洋的狮子,正在长大了嘴巴打着哈欠。在这个环节,如果学生模仿时出现了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亲身示范,学生觉得好玩之后,全身的神经意识就会自然放松下来。其次,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一些康复性玩具,让学生自主摆弄、拧压,形成身体肌肉的紧张感与压迫感,尤其是处在不良情绪之中的学生,可以就此释放一些蕴积在心中的不良情绪。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正面强化,增进学生的有效行为,帮助其消除内在的消极兴趣。在与小赖的家长协商后,我们为他制定了以下行为内容:每天都能按时到校,上课能够安心听讲,减少哭闹的次数。如果一天下来能够做到这些,就可以获得相关的奖励,而一旦哪一天没达成预定的目标,就意味着特权终止。在一段时间的尝试后,小赖的情绪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其他任课教师都反映他上课时乖巧了很多,再不需像之前一样满操场追着他跑了,交往起来也顺畅多了。
综上所述,鉴于智障类儿童的特殊性,教师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应与其他学生不同。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学会站在儿童的立场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选择最佳的教育契机、最优的教育策略,提高对智障儿童的教育效果,改善他们的生命质量。
【浅谈提高智障儿童学习效果的策略】推荐阅读:
浅谈智障学生的班级管理10-13
智障儿童六大领域评估08-02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方法初探08-22
班主任如何培养低年级智障儿童的劳动习惯07-18
浅谈提高安全检查效果的方法10-28
随班就读智障儿童教育教学学后感11-05
浅谈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11-09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效果09-12
注重学习策略的培养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08-01
智障学生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