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墙深化设计任务书

2024-07-15

幕墙深化设计任务书(共5篇)

1.幕墙深化设计任务书 篇一

昆山淀山湖项目方案及深化设计任务书-设计

第一部分 项目概况及用地分析

一、地理位置

本项目地块位于上海、苏州、杭州三角地区的中心,坐落在昆山市淀山湖东北岸边,与上海旭宝高尔夫俱乐部毗邻(注:上海旭宝高尔夫俱乐部是亚洲十大高尔夫球场之一,消费客群层次较高)。

东面:彭远泾港,河道呈南北流向,河面宽约20米左右,水质较好,可直通淀山湖,机械船15分钟便可到达。河面上有围养的鱼塘,河道东面有少量的农民自建房。彭远泾港河道是本项目东面的界线(准确的地块边界见附件1:地块规划红线图)。

南面:建设中的中旭路,东西走向,路面宽7米,中旭路南面是旭宝高尔夫俱乐部。中旭路距旭宝高尔夫俱乐部围墙约16米左右。本项目南接中旭路(准确的地块边界见附件1:地块规划红线图)。

西面:潮山港,河道南北流向,河面宽约20 米,水质较好,河道两侧是农田和少量的农房,潮山港河道是本项目的西边界线(准确的地块边界见附件1:地块规划红线图)。

北面:永利路,东西走向,西起复行路,东至永利路,道路快车道宽约16米,双向四车道,路面较好,行驶车辆较少,慢车道路幅宽6米。道路两侧有大面积的农田和鱼塘,永利路是本项目地块的北面界限(准确的地块边界见附件1:地块规划红线图)。

宗地地理位置图

宗地周边情况

二、项目地块概况

项目规划总占地面积约为66万平米。项目整个地块呈不规则四边形,东面、西面有少量的农房,地块现状为大面积的农田和鱼塘。

本项目地块东西河道均可直通淀山湖。且东边河道稍窄,但航行时间较短;西边河道较宽,但航行时间稍长。该地块水资源很丰富,内部有纵横交错的河道,地下水的水层较浅、土质不好。由永利路至旭宝高尔夫俱乐部的旭宝路南北横穿该地块,该路面宽15米。地块中间有一贯穿东西向的河流,被旭宝路分开,由一座桥相连,整体水系呈“H”状分布。该地块被自然的划分为四块。

1、交通分析

本项目坐落在昆山淀山湖东北岸边,隶属淀山湖镇,本项目距离上海人民广场41.5公里,距离虹桥机场28公里,距离青浦工业园区11公里,距离昆山28公里,距离苏州48公里,距离淀山湖3公里,周边的工业区较多,道路交通系统设施完善,交通便捷。

交通道路网:

道路名称 道路走向 主要连接

沪青平高速 东西 青浦、上海

苏虹机场路 东西 苏州、虹桥机场

同三高速公路 南北 浙江、杭州

2、周边配套设施情况

地块周边的居民稀少,周边生活机能和商业的配套设施不完善,目前区内的生活机能主要集中在淀山湖镇中心,具体情况如下:

距离 主要生活配套/商业网点

3~5公里 学校:淀山湖中学、淀山湖中心小学、淀山湖幼儿园

医院:淀山湖医院

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信用社

超市:华联超市、华润超市

商业:淀山湖商厦、淀山湖商城

其他:文化娱乐中心、休闲度假中心

3、周边项目概况

该地块周围正在开发的中旭、信义项目均为别墅项目。这两个项目都是中高档别墅,套型面积偏大,且中旭项目的绿化已基本做好。

4、气候气象

昆山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一月均温2.5摄氏度,七月均温28摄氏度,无寒冬酷暑,全年气候宜人。

5、淀山湖地区人文文化介绍

淀山湖位于上海市青浦县和江苏昆山县境内,是上海地区最大的淡水湖,被称为上海“后花园”,湖水面积62平方公里,为杭州西湖的12倍。

淀山湖湖水清澈,泊湾盘曲,岸线多变,形成了独特的淀山湖风光。淀山湖南岸的仿古大观园,水上运动场,上海国际乡村俱乐部等景点和建筑互连成片。

淀山湖湖畔北侧昆山境内,目前仅建有旭宝高尔夫俱乐部,其他综合配套不尽完善,与淀山湖上海境内的人文环境及配套有较大差距。

第二部分 项目定位及客源定位

项目定位:“运动、休闲、健康、养生,演绎度假文化的生态别墅社区”

客源描述: 以30~45岁具有一定素养、文化品位较高的城市中产阶级中上层为主要的潜在客户群体。(详见附件2)

第三部分 项目设计要点及要求

一、总体规划建议

(一)规划设计原则

1、贯彻“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建设生态型,适于现代生活的,又具有鲜明个性的人性化居住空间;尊重人性和自然规律,力求做到产品生态化、环境生态化、社区规划生态化,将本项目打造成为一个集休闲、运动健身、健康养生和生态居住为一体的带有度假特征的别墅社区,创造一个低容积率、低密度、低污染、低噪音、高鲜氧的健康生态环保的高品质住宅群体。

2、设计主题围绕度假文化,在建筑设计风格上体现地中海风情。

3、在规划用地以及建筑产品设计上,遵循经济合理的原则,充分考虑产品的性价比;同时要考虑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以便于项目的分期开发和分期销售。

4、项目设计应高度重视景观设计,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相互配合,以充分达到两者的相互协调,强调建筑、景观及周边环境的融合;

5、针对目标客群的消费特征,设计充分体现具有度假特征的别墅社区特点与风格;

6、设计理念必须与项目开发的思路相协调。

(二)规划设计要点:

1、规划面积:约66万平米

2、用地性质:居住用地

3、容积率: 0.23~0.28

4、建筑高度:别墅2层为主 ≤10米(可局部3层);

酒店式公寓≤6层(≤20米)

5、绿地率:≥50%

6、建筑退让:

退用地边界:东侧≥10米,南侧≥20米,西侧≥10米,北侧≥20米,沿旭宝路两侧≥20米;

退河道控制线:西侧≥10米,东侧≥10米;

退让的面积不能做建筑,但是可以做景观及室外活动用地。

7、配套设施:生活会所、运动会所(主);相关生活配套设施;警卫室等相关管理、服务设施

(三)规划设计建议

◆ 功能分区:

分为别墅区、酒店式公寓、主会所(运动会所)、生活会所、公共商业、户外活动区、示范区(样板区)、售楼处等

◆ 构图方式:

可以采用组团式构图,整个小区分为若干个独立的组团,各个组团之间一方面要相互独立,另一方面要相互呼应,组团间可以绿化景观、水系或者道路系统区隔。每个组团统一在项目总体规划特色的同时要有各自的核心景观,即在满足均好性的同时具备差异性,形成不同居住组团各自的特色景观。

◆ 社区配套:

社区配套分为主会所、生活会所、酒店式公寓和公共商业四个部分,根据其定位、功能以及目标消费客群的差异性,结合其服务半径,合理布置不同配套的不同位置。(各部分详见其后)

◆ 道路系统:

1、交通道路应合理分流,减少对居住的影响;住区道路系统要分级明显,架构清楚。

2、在保证通达性的同时要考虑经济性,考虑尽量多的南北朝向的别墅,压缩道路面积,在最大程度上增大庭院面积,保证私家庭院的完整性。

3、交通中以人为本,不能让车流干扰居住环境,有条件可人车分流。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迁居,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住户的干扰。尽量在机动车道两侧或一侧考虑步道,保证行人安全,并且考虑无障碍系统设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4、道路设计要以保证住户的安宁和私密性为原则进行布置,从而达到通达性、安全性、方便性、经济性、一体性和多层次性的要求。

5、组团内道路设计可参考RMJM公司方案中交通道路系统设计。

◆ 社区入口:

分为主入口、别墅住区入口、会所商业入口和服务性入口。

主入口: 该入口为整个项目入口,紧密结合整体规划,并充分考虑景观设计、交通组织设计,力求做到充分体现其形象性、标志性,在第一时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别墅住区入口: 别墅区住区的入口,设计中要考虑到交通组织设计,并且要尽量便于今后的物业管理。

会所/商业入口:该入口针对会所、商业区的人流和车流,将其与别墅区分开,避免干扰别墅区业主的日常生活。

服务性入口: 该入口是仅为管理服务人员及服务车辆专设,如垃圾车、工具车,物业管理服务人员可以直接出入,平时不对住区业主开发。该入口应该比较隐蔽、便捷,以便于内部管理。

◆ 车位配比:

别墅区考虑一定的访客车位。

酒店式公寓车位不低于0.5车位/户,并考虑一定的访客车位,尽量设置地上停车位。

会所及商业配套部分设置地上停车位。

(四)分期建议(详见附件3、4项目分期说明及分期示意图)

二、独栋别墅产品建议

(一)产品风格建议:

1、抛弃纯现代建筑风格,吸收地中海周边传统别墅的典雅风格特征,同时能充分体现项目的度假型特征和时代精神,满足现代生活方式。

2、采用坡屋顶,立面建议部分以石料、花岗石砖、面砖或仿天然花岗岩砖贴面等与涂料搭配,使立面体现出强烈的质感,以提高产品整体的品质感。

3、每个建筑单体尽量考虑与景观的融合,使两者共同体现本规划设计的特色。

4、(二)产品类型及配比:

1、根据市场分析建议,产品类型包括独栋别墅、酒店式公寓及相关配套。

2、面积配比:

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参照主力户型总价及所需实现的功能,建议独栋别墅的主力面积为250㎡左右。其详细套型配比如下:

独栋别墅 单体面积(m2)数量配比(%)

220~260 60%昆山淀山湖项目方案及深化设计任务书-设计

300~340 25% 400左右 15%

(三)一期开发范围及房型配比

1、位置

(1)旭宝路西侧地块、旭宝路、中心公园、生活会所、中心湖主体(如图蓝色边框内)

(2)将旭宝路西侧地块作为整体考虑,保证该地块的完整性,提升地块价值;

(3)通过对旭宝路的亮化改造以及旭宝路两侧景观的建设,提升整体项目形象,为后期项目升级打好基础;

2、分期说明

第一片区(如图蓝色阴影内)

开发顺序:项目主广场→售楼处及示范区→第一片区别墅→中心湖主体开挖、中心公园广场建设、生活会所建设(注:“→”表示逻辑先后关系,“、”表示并列关系)(1)完成项目主广场的建设,为项目的推出作准备,增强项目冲击力;

(2)完成售楼处及示范区建设,给客户一个更加直观的冲击,使项目具备销售条件;

(3)售楼处及示范区完成后,推出第一片区别墅。通过该片区产品入市,验证项目定位,为后期产品优化作准备;

(4)建设第一片区别墅、配套及景观,完成该片区内旭宝路出新及两侧景观建设。

(5)完成中心公园广场、中心湖、生活会所的建设,通过这些工程,优化区域环境,增强客户信心;

第二片区(如图绿色阴影内)

开发顺序:第一片区别墅→第二片区别墅→旭宝路及两侧景观

(1)一片区销售完成后,紧随其后推出第二片区。该片区南靠高尔夫球场,位置优于第一片区。在客户保持项目新鲜感的同时,开始利用生活会所及中心公园、中心湖作为卖点,创造第一个销售高潮,提高销售速度;

(2)建设第二片区;完成片区内旭宝路的出新及两侧景观建设,使旭宝路成为项目的宣传大道;再次提升项目形象,为后期开发提供一大卖点;

(3)第二片区销售结束后,已完成整个项目开发体量的30%左右,并实现乡音的销售额,为项目后期开发奠定基础

3、房型配比

独栋别墅 单体面积(m2)数量配比(%)

220~260 70% 300~340 20% 400左右 10%

(三)产品房型及功能建议

1、设计原则

根据市场定位报告,本项目为具有休闲度假特征别墅社区,因此,在房型的功能布局上要符合休闲度假型别墅的特点,要契合目标客户的喜好。应体现舒适性、功能性、合理性、私密性、美观性和经济性。布局在社交、功能、私人空间上应该进行有效分隔。

2、功能区建议

一方面,由于别墅单体面积较小,不可能把每一个功能区都做得尽善尽美;另一方面,客户需求千差万别,对房间功能的定义也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对各功能区灵活定位,给客户充分的自由,也尽量提高空间的利用率。以下是对几个主要的功能区说明:(1)客厅:

作为度假别墅内主要的公共活动功能区,客厅主要是满足家庭和度假同伴公共活动的需求。建议客厅尽可能朝南,保证采光,并尽量考虑与室外的景观的沟通,部分户型可以考虑在客厅外接一个阳光露台,尽量增强与室外的交流,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考虑挑高。

(2)厨房:

厨房要把握其尺度的合理性,320㎡以上户型在尺度上考虑可设置中西厨房。

(3)主卧、主卫:

充分考虑采光和与室外景观的呼应,其中主卧卫生间要舒适、宽敞、通透,给业主自由装修的空间。

更衣室:满足一般性要求即可。

(4)车库及车位:

250㎡左右的部分户型建议采用室外车位;室外车位要与庭院景观以及公共景观设计相结合,在材质、色彩上要尽量自然,注意与整体景观相协调。

320㎡左右的户型可以配置单车库,部分户型再加一个室外车位;

400左右的户型可配置室内双车库。

(5)露台:

一层露台:此部分露台主要的功能是作为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区,也是室外活动的重要区域。

二层露台:尽量保证足够的露台空间,给人充分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

(6)游泳池:

400㎡以下的户型不考虑游泳池,但考虑管线接口;

400㎡以上的户型部分可配置游泳池,游泳池的设计应与建筑及庭院整体考虑,增强其实用性。

(7)工人房

工人房设计以经济合理为原则,设独立的卫生间。

(8)私家游艇码头:

水岸边可以穿插部分的亲水码头、亲水平台,以增强景观效果以及实用功能,与整体规划和景观设计相结合,在功能定义上具有多样性,可以作为庭院景观或者公共景观的一部分,作为业主活动、休憩和亲近自然的一个空间。(9)壁炉

部分户型考虑设置壁炉。

3、主要功能尺度建议

220-260㎡左右户型

内部功能 数量 辅助功能 主要尺度

客厅 1 开间≥5m

餐厅 1 厨房 1 主卧 1 开间≥4.5m

主卫 1 步入式更衣间 面积≥12㎡

次卧 2-3 有一个可作书房

卫生间 2 面积≥6㎡

车库 1 部分室外车位

工人区 1 工人房、独立卫生间 10㎡左右

其他功能空间 由设计方酌情考虑

300-340㎡左右户型

内部功能 数量 辅助功能 主要尺度

客厅 1 开间≥6m

家庭室 1 餐厅 1 厨房 1 中西厨房兼顾

主卧 1 开间≥4.5m

主卫 1 步入式更衣间 面积≥15㎡ 次卧 3-4 有一个可作书房

卫生间 2 面积≥6㎡

车库 1 单室内车库

工人区 1 工人房、洗衣房、独立卫生间 10㎡左右

其他功能空间 由设计方酌情考虑

400㎡左右户型

内部功能 数量 辅助功能 主要尺度

客厅 1 开间≥6m

家庭室

餐厅 1 厨房 1 中西厨房兼顾

主卧 1 开间≥4.5m

主卫 1 步入式更衣间 面积≥15㎡

次卧 3-4 有一个可作书房

卫生间 2 面积≥6㎡

车库 1 双室内车库

工人区 1 工人房、洗衣房、独立卫生间 12㎡左右

其他功能空间 由设计方酌情考虑

4、单体庭院建议

(1)庭院是单体建筑的补充和衬托,力求最大限度地完善不同方位的院落与室内在行动、视线、景观等关系的处理;考虑私家庭院与公共景观之间的融合;私家花园的围合形式力求多样化,丰富视觉效果,同时考虑对私密性的保护。

(2)庭院尺寸建议,以下尺寸仅供参考

户型 单位占地 花园面积

220-260 ≥0.8亩 ≥400㎡ 300-340 ≥1.0亩 ≥500㎡

400 ≥1.2亩 ≥600㎡

5、产品升级建议

(1)后期部分产品要考虑市场需求的升级,调整产品的类型,对产品面积、功能进行调整。

(2)在后期预留比较大的单体基地位置,以便后期根据市场情况推出高总价产品。

6、样板区建议

样板区和售搂处的位置范围详见附图

样板房:在样板区别墅中共选择十套左右作为样板房,用来展示别墅室内户型特色以及功能分区,并在250㎡左右、320㎡左右、400㎡左右三类户型中各选择一套较典型的户型精装修。

售楼处:

(1)位置:见附图

(2)总面积:700~800㎡,共二层

(3)内部主要空间分布:

一层:模型区、放映区、贵宾洽谈区

二层:办公区

模型区: 面积不小于25m*15m,放置一个大模型以及若干单体模型,边缘布置3~4组洽谈桌。

放映区: 大约为30~40㎡,用于放映三维动画影片,布置成家庭影院的样子;客户进入售楼处后,首先由业务员带到这里观看三维动画影片,对项目有一个感性理解后才参观模型。

贵宾洽谈区:建议做1~2个相对私密的“红酒雪茄”室(一大一小)内部可容纳3~4人、5~6人,进行深度洽谈和未来签约之用。

办公区: 所有办公室都集中在二层

景观: 整个景观区形成一个较为完整和独立的景观区,并考虑与后续小区的结合。

三、酒店式公寓建议

酒店式公寓共10000㎡左右。

(一)位置建议 希望能从酒店式公寓的功能及性质考虑,尽量与主会所或商业配套区设计在一起,以满足其对配套服务的需求。在道路系统中要充分考虑到尽量减少对别墅区域的干扰。

酒店式公寓的位置要能考虑到它的南北朝向的景观。

(二)总体格局

如果与主会所规划在一起,可利用主会所作为酒店式公寓的大堂。如果是与主会所分开设计,需考虑大堂或类似其功能的设计。

建筑形式采用条型或点式布局,避免筒子楼或传统公寓的形式,建议4~6层退台式的形式,考虑电梯。

(三)立面风格

建议采用坡屋顶,古典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的外立面,整体风格要与别墅风格一致,并且要与社区公共环境以及社区外围环境有机地融合。

(四)套型建议

(1)功能空间布局

酒店式公寓应该既有公寓的私密性和居住氛围,又有高档酒店的良好环境和专业服务。小面积套型(建面40平米左右)可考虑无厨房设计,以保证其他空间的舒适度。考虑项目的度假性和休闲性,体现其浪漫生活方式,可结合退层式的外立面设计阳台、大露台、大飘窗或落地窗,格局要紧凑,通透、简洁明了。要能够针对客源,从他们希望的生活方式去考虑设计套型。要具备客厅、卧室、卫生间、阳台、厨房(无厨房设计的尽量考虑预留上下水)的功能。

(2)面积尺度

酒店式公寓单体建筑面积在40~60平方米左右。面宽不小于3.6米,卫生间的尺度充分考虑到起居的舒适性,可考虑半通透设计。厨房的尺度仅满足其简易功能即可,有厨房的套型建议就近设置一个餐厅区域。

(3)套型配比:

套型比例建议按以下配比设计。

酒店式公寓 单体面积 设计比例

40㎡左右 50% 60㎡左右 50%

四、社区公共配套

1、会所配套分布位置建议: 商业配套应尽量在地块北侧永利路路边;

生活会所的位置尽量深入到小区中心,使其服务半径能有效的覆盖小区;

运动会所的摆放位置要考虑三个原则,一是要处在商业配套和生活会所中间,作为二者在项目整体布局上的连接;二是要考虑其对外的开放性,不能过于深入小区腹地;三是要尽量处于园区主干道的旁边。

2、会所功能建议

(1)生活会所:总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

包括一个1500平方米左右的主要生活会所,位置在中心湖景区;

在组团中心设置200㎡左右的小型辅助生活会所,数量在四个左右,总面积800㎡左右。用以体现组团主题特色,并在功能划分上根据不同组团的需要有所侧重,相互补充。

◆主生活会所功能建议:

a)基本配套建议

-----中西餐吧,300~400平方米(可分区提供简餐、咖啡、酒水等)

-----医疗保健室,50~100平方米

-----宠物寄养中心,30~50平方米

-----商务中心,20平方米

-----自助银行ATM机,适当地方摆放

-----洗衣店,50平方米左右

-----家政中心+园艺房,共计50平方米

-----儿童托管中心+儿童活动室,共计100㎡

-----便利店,100平米左右

b)休闲配套建议

-----红酒雪茄吧,200~300平方米(包间形式)

-----小型健身中心,100平米左右,考虑更衣

总计:1500平方米 ◆辅助生活会所功能设置建议:

a)户外活动场所配套会所,提供更衣、饮料等服务场所;

b)红酒山庄

c)高尔夫果岭会所,设置休息区、设备陈列区、更衣区、饮料区等

d)特色咖啡屋等

并请设计方根据各组团建筑特色和景观主题提出相关功能设置建议

◆运动会所(主会所):总建筑面积7000~8000平方米

a)基本配套:

-----超市,300~400平方米

-----美容美发店,100平方米

-----乒乓球馆,6张乒乓球桌+休息区,-----壁球室,2个壁球室+休息区,-----桌球室,共计4张球台(2张美式球台、2张思诺克球台)

-----健身中心,分为器械区和跳操区,共计600平方米

-----洗浴中心,初步定为600平方米,如考虑酒店式公寓住户可增加

-----游泳池(室内25米×15米)+更衣区+儿童戏水区+休息区,共计1000平方米

b)中档配套:

-----羽毛球馆,600平方米,(初步估计)

-----小型电影院,800~1000平方米,可于会议中心结合

-----多媒体会议室,4到6个包间,共计300平方米

-----餐饮:面积在800平方米左右

c)创新配套:

-----武术馆(剑术、搏击等)200平方米

-----射箭馆500平方米 —— 地下射击馆

-----星级水上俱乐部,200平方米(室内交流区及配套)

总计:约7000~8000平方米

3、商业配套

基于本项目开发规模较大,在整体布局上可考虑在靠近地块北面永利路区域预留一定的商业配套区域,建筑面积在10000平米以上。作为对会所的补充配套,要求以对外服务型为主。

4、室外露天活动场所

(1)主要面向本社区业主,兼对外服务。露天活动场所可以使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引导其健康的户外生活方式。

(2)设计时要体现本项目绿色、健康、休闲的特点,同时要将与周边环境景观融合,尽量与将其做成景观的一部分。

(3)所包括的活动项目可以由设计师自行决定,要考虑服务半径,尽量做到均好性,使得每个组团都有其自有的活动场所和项目。

(4)参考的活动项目:标准室外网球场、多功能草坪(室外足球、排球、藤球)、丛林垂钓烧烤区(结合水岸绿化考虑)、水上休闲运动项目。

五、景观设计建议

(一)总体景观设计建议

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状况,并加以研究和利用,注重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使之与整体建筑风格相融合和协调,其中包括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照明设计、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等。并且,总体景观设计必须呼应我们总体规划设计整体风格的主题,硬质景观要同绿化等软质景观相协调。

要把握以下原则:

1、景观设计要体现项目休闲度假的特色;

2、考虑分期开发,每个组团在项目总体景观特色下,要有自己鲜明的景观主题。

3、南部组团在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利用现有的旭宝高尔夫景观资源,可以增加部分地块起伏

(二)私家园林景观设计建议

1、别墅的庭院绿化是根据不同的户型特征进行庭园绿化,别墅是非常个性化的,所以在庭院绿化上根据不同户型的建筑特征进行设计,运用不同的造景手法,植物搭配形式来突出每种户型的个性特征,营造出层次丰富、多意境的空间景观效果,作到移步换景。

2、植被选择要适应当地气候特征。

3、采用借景的手法,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元素,使庭园环境与公共环境和谐统一。

4、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多种围合方式,保证私家花园的私密性、完整性,要有其独特的特征,具有其标志性。

5、选用以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高大树种植物作为的庭园观赏植物,渲染出别墅庭院温馨、休闲的私密空间气氛。

(三)公共景观设计建议

本项目地块有大量的鱼塘和农田,地势基本没有高低起伏,较为平坦,河道面积较大,水资源丰富。但是,另一方面与周边其他的项目相比较,本项目不临淀山湖,因此,内部自身的景观营造就显得尤为重要。分析本项目基地条件,尽量利用现有资源,考虑生态环境,并按生态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保证住区清新的空气、充分的日照、良好的通风条件、便利的交通以及足够的活动场地、邻里交流的空间,根据其所在地段因地制宜,与大环境结合,善于发挥地段优势。在设计时景观元素的表现手法色彩和形式与周边环境谐调,构筑材料以自然环保材料为主。植物的配植上,以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植物为主,尽可能保留现有植物。同时考虑植物的色彩搭配的丰富、和谐,加强层次感。

(四)道路景观设计

2.环境景观道路要求道路有生动曲折的布局,要通过道路引人入胜,引导居住者进入情景之中,要做到“出人意外,入人意中”,通过巧妙布置,给人带来美的感受。

3.道路线型要优美流畅、容易认知,道路系统清晰、断面组织与路面铺装合理。

4.道路两旁的植物配置要有层次性和在主景观道路两旁设置休憩场所,增加人文气息。

(五)水体景观设计

本地块的水资源丰富,水景将是公共景观的主体,因此,水景的设计在整个景观设计中将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由于本地块有天然的水资源,因此,水景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天然水景和人工水景相结合的方式;在水景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景观手法和文化表现,还要同步考虑水质的保护和治理问题。

2、水景运用应该注意与小区空间环境尺度匹配,并应协调与植被用地的关系。水体形态、大小尺度应与小区建筑、交通组织,彼此协调统一,构成呼应关系。

3、水景设计应注意其观赏视点的设置和安排,处理好与建筑、植物、山石、路径、场所等空间关系,全面兼顾不同视角、方位的视觉轴线的景观效果,以及构图的平衡、匀称,空间层次的丰富与和谐等。同时,还应充分运用水中倒影的构景作用以扩大景观空间,使景观空间因“水”而活。

4、可利用人工半岛、人工小岛、水生昆山淀山湖项目方案及深化设计任务书-设计植物以及小桥、廊桥等为隔断,来丰富水面的空间层次,并以此延伸人的视觉空间,产生以小见大的空间感受。

第四部分 递交设计文件的内容

详见附件《设计方提交设计文件资料》

2.幕墙深化设计任务书 篇二

1 石材的选择

对于深化设计而言, 应配合设计单位和建设方的工作, 根据设计方对幕墙分格形式及材质颜色等建筑效果的要求, 向建设方提供各种石材样本, 以协助其尽快确定所用石材。通常要在对几种石材的选择中, 应依据所把握的石材资料, 重点考虑拟用石材的表面特征、颜色和纹理等技术性能指标。尽管石材供给商已给出了石材的物理性能指标, 但石材作为一种天然材料其物理性质变化很大, 因此必须重新确认, 以便为石材的设计确立相应的设计指标。

2 干挂方式的选择

石材的干挂方式有钢销式、通槽式、短槽式、背栓式等几种形式, 较常用的有短槽式和背栓式两种, 其悬挂方式, 比较而言, 短槽式成本较低但安全性不如背栓式, 通常用于石材重量不太大或安全系数要求不太高时;背栓式干挂牢靠稳定, 但成本较高, 用于较大块石材或对石材安全性能要求较高时。

3 石材及干挂体系的力学计算

首先确定幕墙所受的荷载及作用形式, 然后确定石材的干挂方式, 进而确定石材板块的计算模型, 进行受力安全性计算, 最后根据干挂体系所受荷载值确定干挂体系的构造形式和所用挂件、连接件、埋件及横竖龙骨的规格尺寸。石材及其干挂体系的设计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33-2001的要求。

3.1 荷载的确定

计算时通常考虑材料的自重、所受风荷载及地震荷载, 并根据荷载作用方式对其进行组合。其相应分项系数及组合系数都应严格按规范要求取用, 对某些非凡的建筑物, 设计说明书中对相应荷载计算取值会有非凡要求, 在计算时应和规范对照取其最大值。对干挂体系进行计算时, 应根据刚体的力的传递的特性, 确定其所受荷载进行力学计算。有时。一些荷载不易确定时, 可通过模拟试验来确定其大小。

3.2 石材的计算

石材的计算主要包括挂板板块自身的抗弯计算和挂板与挂件销钉连接处的抗剪计算。有时还应计算石材的热裂应力。计算方式与石材的干挂方式有关, 本文以背栓式干挂石材固定体系来说明。石材板所受荷载包括水平向的风荷载和地震荷载, 竖向的地震荷载和石材自重, 以及温度变化产生的热裂应力。背栓式干挂石材典型的安装体系是通过上下各两组挂件将石材固定, 其中石材上边两组挂件起支承石材重量及在垂直于石材平面的方向上约束石材的作用, 下边的两组挂件只是在垂直于石材平面的方向上起约束石材的作用。对石材进行抗弯计算时, 应按四点支撑板计算其应力。其计算边长、b0。所得最大弯曲应力设计值不应超过石材板的抗弯强度设计值;对背栓挂件在石材板上产生的剪应力进行抗剪计算时, 一般根据相应的经验公式进行计算, 要求石板所受剪应力标准值不大于板材抗剪强度设计值。应注重的是, 竖向剪应力只有上排的两组挂件承担, 而不是由全部四组挂件共同承担。

3.3 干挂体系的设计

在石材幕墙工程中, 石材干挂体系的设计一般由施工单位独立完成, 由于幕墙作为悬挂体系的特性, 干挂体系的设计决定着幕墙的结构安全, 有着非凡的重要性, 而又因为其属于隐蔽工程, 尤其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干挂石材体系力的传递

板材中的最大应力可通过简化计算方法或有元程序计算得出。值得强调的是, 有些非凡的石材由于其独特的纹理特性而使石材在沿板长及板高方向的强度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须分别对这两个不同的强度方向进行计算。另外, 在计算石材于某一点达到某方向的最大应力的同时, 必须计算其在垂直方向上的应力。

石材的答应应力

根据前述石材物理性能试验, 可得到相应的石材强度指标。通常用于建筑物干挂石材的有花岗岩、大理石和石灰石等, 根据各种石材特有的性能特征及施工经验在对上述石材进行力学计算时采用的安全系数应有所不同。美国各种石材的工业协会对于相应的石材都给出了推荐使用的安全系数。如对于石灰石, 美国石灰石行业推荐的设计安全系数值为8。用实验得出的石材弯曲强度及压缩强度除以相应的设计安全系数, 即可得到石材的答应应力。

3.4 石材板块自身的抗弯验算

对于各向异性的石材, 石材板块姿势的抗弯验算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石材板块中发生最大弯曲应力的点在另一方向上的应力为零, 只要此最大应力小于对应方向上的石材答应应力则石材板块自身的抗弯性能满足要求, 反之则不满足。二是石材板块中发生最大弯曲应力的点在另一方向上的应力不为零, 则验算时也应该同时考虑此应力。

4 石材物理性能试验

在为一个工程项目的石材做试验建立设计指标时, 必须取能代表所用石材的试样, 或者直接从将要用于建筑物的石材中挑选试样。干挂石材的物理性能主要包括弯曲强度、断裂模量、压缩强度、吸水率及体积密度, 这些指标均可通过标准试验方法获得, 而相应的标准中都有指定的最小物理性能指标。

5 现场受力性能试验

干挂石材理论计算的模型究竟与现场时常的实际受力情况有所不同, 为验证理论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必须在施工现场按拟采用的干挂石材的固定体系固定石材, 然后对其逐步施加设计规定的荷载并观察记录其整体受力性能。最后按试验对力学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 以确保干挂石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确实具有相当的安全度。

6 施工图设计

干挂石材施工图设计的依据为:建筑平面图、立面图、节点大样图、其他专业需与干挂石材配合的有关图纸及其他要求和干挂石材的计算书。施工图设计必须做到既要满足建筑师的要求, 又要与现场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施工图设计主要包括石材的安装立面图设计、石材节点大样图设计、石材的加工详图设计等。

安装立面图设计:根据建筑立面图的板块分格要求, 在各立面上将不同外形或不同尺寸的石材分别独立编号, 编号应确保唯一并方便实用, 所设计的石材安装立面图应清洗表达出各立面上所有不同种类的石材板块。若工程的体形较复杂, 为查找干挂石材立面图纸方便, 还应设计干挂石材安装立面图的位置索引图, 清楚的表示出建筑物每个区域墙面对应的挂板立面编号图编号。

石材节点大样图设计:对建筑物的拐角、窗口、屋檐、及其它复杂部位石材的外形、尺寸及连接方式, 应单独设计干挂石材节点大样图, 以表明这些部位石材的实际情况。

石材加工详图设计:石材安装立面图及节点大样图经建筑师批准后, 即可按石材安装立面图上的石材尺寸分格及节点大样图的细节进行加工详图设计, 该详图即通常所说的石材加工单。在确定干挂石材的具体外形及加工尺寸时, 须反复核实以确保万无一失以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摘要:目前幕墙干挂石材设计, 设计单位通常只提供立面分格形式和少量节点图, 其细致程度无法达到依图施工的程度, 因此, 石材板及相关的干挂体系的深化设计工作就非常必要, 这项工作一般由挂板施工单位负责。由于其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 许多石材工程甚至没有相应的力学计算和现场试验验证, 石材及干挂体系的选择和确定均依据日常的施工经验进行, 很有可能造成强度不足的危险隐患或强度过大的材料浪费。干挂石材的设计必须按照相关规范, 依严格的程序进行, 其力学计算结论要与现场的力学性能试验结果相吻合。本文根据石材幕墙工程施工及设计的工程实践, 从石材、龙骨、挂件的材料的选择、物理实验性能、力学计算、模拟实际情况的现场受力性能实验、施工图设计等各个阶段, 介绍干挂石材的全过程设计。

3.幕墙深化设计任务书 篇三

郑州人民医院

2014年03月04日

浏览量12845次

分享到:1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改革领域不断拓展,程度不断加深,层次不断提升。时间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作出了总体部署,审议并通过了《决定》。《决定》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而正确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总任务这一贯穿《决定》的主线,深刻了解它的重要性,准确把握它的着力点,对于学习贯彻《决定》精神意义重大。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

当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深化的新阶段,新阶段必然会有新目标、新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充分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及其内涵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提出,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决定》再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战略目标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90多个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探索实践,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了高度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并日益丰富的体系,这个体系是由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构成的一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体系。这个体系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作用与反作用过程中,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产生一定的联系,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大量的制度,这些制度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而且这种制度建立在不断实践和探索基础上,是一个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减少制度漏洞、克服制度弊端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不例外,它的发展和完善也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也处于不断改革过程中。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让我们有了一个大体的制度框架与制度轮廓,让我们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方面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并不代表制度的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永无止境,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也没有终点。党的十七大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制度的真正完善依赖于社会经济关系的根本进步。马克思主义认为,制度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制度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客观的社会历史形态的。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从“摸着石头过河”进入到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并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的阶段了,已经从制度确立期进入到改革和完善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此过程中,要对那些能够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符合人民发展需要的制度进行完善和深化,对那些不符合社会发展以及人民幸福要求的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1)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治理方略构成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实际上是要求满足不同国家治理主体利益需求的过程,是治理主体之间不断调整、协调互动和综合平衡的过程。在经济方面,市场经济机会带来大量的物质财富,也会产生许多消极因素,只有嵌入社会建设的市场才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方向;在政治方面,政府天生具有自我扩张倾向,只有在民主与法治的制度约束下,国家政治制度建设才会健康成长;在文化方面,只有意识形态世俗化,决策更加理性与科学化,努力促进公民主体的文化自觉,才是文化走向繁荣创新的重要保证;在社会方面,追求公正,保障民生,塑造“强国家—强社会”治理模式,是迈向国家善治的关键途径。因此,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是使国家善治的关键路径。因此,国家体系的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同时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国家治理体系是有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各个领域的治理方略构成的,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统筹各个领域的治理,使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能力。有了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求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现阶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要求我们能及时更新治理理念、深入改革治理体质、丰富完善治理体系、努力提高治理能力。

(2)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有着时代的内涵和要求。国家治理也是国家通过配置和运作公共权力,执行一定的政治理念,始终围绕着特定秩序,对公共事业进行调控、引导和支配,保持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善治状态和过程。国家治理本质就是调动各个治理主体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国家运用公共事务和实现公共利益需求最大化的活动和过程。国家治理是社会的、历史的、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有着时代的内涵和要求,因而不同的历史阶段,国家治理方式的特征也不同。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中国照抄照搬苏联模式,进入了全能国家治理时期,由于治理主体的一元性,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是全能时期国家职能最主要的特征。尽管中国共产党人很快发现苏联模式的弊端,但由于国内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始终没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国家治理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型国家治理时期,国家与市场在治理过程中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迅速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国家进入社会起重大作用的新时代,初步形成“强国家—强社会”国家治理模式。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我国的国家治理经历了从注重效率优先的发展型国家到追求公正价值诉求的和谐型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变;国家治理从全能国家一元治理逐渐演进到市场、国家与社会多元并治;国家治理从被动应付到积极应对,再到通过国家治理自身推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现阶段,我国进入从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解决中国的各种问题,实现各项既定目标,关键要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3.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为了更好发挥制度优势,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效能。

一种制度具体是通过国家治理或是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体实现和表现出来,表明整个制度的基本特征。国家治理体系实际上就是我国经济社会管理制度体系,即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制度安排、体制机制。治理能力则是我们运用这些制度和体制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有了好的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治理能力,才能发挥治理体系的效能。只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能真正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2)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党带领人民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制度完善要体现和落实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急剧的转型期,转型期的国家治理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家制度建设,具体表现对基本政治制度、权威合理化体制等进行调整规范和稳固化的过程。没有必要的国家制度建设,一个国家既不可能持续、稳定与协调地进行经济治理,也不可能为实现现代民主政治奠定必要的制度基础;反过来,如果国家制度建设不包括民主的因素,得到加强的国家可能变成任何组织任何人都无法控制的“怪兽”。十八界三中全会通过《决定》,及时经济社会全方位改革的纲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纲领。可以说,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也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进展。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任务及其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决定》中提出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和“六个紧紧围绕”,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路线图。以经济体质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和“六个紧密围绕”,既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突破利益固化的樊篱,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构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任务。

1.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明确了改革的重点和主轴,使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优先顺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一目了然,有利于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相促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是其他各方面体质机制的基础,其他各方面体制机制都是基于经济体制来设计和构建的,因而,经济体制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制度设计和体制改革,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仅涉及经济体制的改革,也涉及其他各领域的体制改革。因此,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改革之中,是各个领域的改革期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协同推进,推动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现阶段只有经济体制改革能够带动全方位的改革,从现实情况看,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不能像经济体制改革一样牵涉范围如此之广,任何领域的改革都不可能向经济体制改革那样牵动全面改革。我们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就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首先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带动各方面改革整体推进。因而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继而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将“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六个紧紧围绕“勾画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六个紧紧围绕“即: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突出体现了改革的全面性。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个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而《决定》首次提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质和当的 建设制度六大改革方向,是决定我们党正确把握未来中国改革方向的总的路线图。《决定》中“六个紧紧围绕“还有一些新的提法,如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过去我们一般将党的建设改革,现在加上”制度“,说明我们把党的建设改革重点放在制度改革上面。此外,还第一次提到生态文明体制,以前只讲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大体制,现在形成五大体制与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相吻合。

二、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总任务的重要性

《决定》系统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对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深远。

(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性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和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1)从当代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不断深化改革提供制度保障。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把党和国家工作中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探索在农村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广泛推广了以大包干、利改税等形式的经济制度探索活动,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了全面改革新局面。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制度领域取得了丰富的制度创新成果,引领改革进一步深入。

(2)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在改革之初,其着力点是经济发展。这对于当时的国家和个人都是一个有利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普惠式的改革,所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广泛支持。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要求的是对已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和触动,这就使改革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制度完善的任务也更加紧迫和严峻。

第一,改革的过程需要有更强有力的制度支持。随着改革开放 的不断深入,随着中国对世界市场开放程度的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系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不同利益集团相互矛盾的各种诉求,与市场经济制度相关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矛盾越来越复杂,问题越来越尖锐,为了使改革开放更加深入,需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来平衡各种利益集团相互矛盾的诉求,以推动改革的深化。

第二,选准改革突破口、确定改革目标需要有强有力的保证。

当前,我国对改革目标、改革的突破口等方面的共识比较分散,存在改革议题碎片化、改革目标分散化的现象,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改革的风险在日益增大,在改革的同时保证经济社会稳定有序发展的难度也在增加,权衡利弊,选准改革突破口、确定改革目标成为了一个较难达成共识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既定改革目标的实现,就要使部分利益团体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失,这必然会导致这些利益群体的反弹,浴室,更加有力的制度保证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条件。

2.“善治”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

中国的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大单开拓,又要步子稳妥,还要方式适当,特别要注意处理好稳定、发展和改革之间的关系。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经验和现实告诉我们,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是不可能的,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只有稳定才能使我们专心致志地进行经济建设,才能使改革在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健康发展,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必须有良好有序的社会环境作保障。

35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我国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二)全面深化改革总任务的重要性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六个紧紧围绕”阐明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1、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我国改革的实施是一个从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历史没有给我们进行改革理论准备的充裕时间,因此,在改革之初,我国改革开放的领航人邓小平就反复强调要“摸着石头过河”,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大胆探索,不断创新,边实践,边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错的抓紧改,不足的加点劲,争取不出现大的失误。改革之初只确定 了一个大致的思想,就是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改革方略是:先从比较容易推进并能较快取得成效的领域入手,即首先从农村改革入手,然后推进城市改革,同时先经济体制开始然后推进到政治、科技、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并且先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即自下而上,从小到大,从易到难,考虑各方面的承受度,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少成多,逐步加以推进。

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但是,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全面改革深化,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这就要求我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因而我们除了要不断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还要配套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先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和党的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

2、经济体制改革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因为在这个问题上要破除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理论,突破了“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观”“阶级斗争的社会主义观”等传统的社会主义观,中国彻底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但从何入手?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改革!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入手,35年改革经验告诉我们要始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

我们的改革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之后逐步延伸到其他领域。其他领域的改革,都是为了配合经济体制改革而展开的。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从农村体制改革起步,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其他领域,改革的领域不断扩大,但始终没有偏离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并依据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逐步推进其他领域的改革。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通过经济体制把生产过程中的各方面生产要素都解放出来,包括把生产过程中的土地、资本、技术和知识等要素解放出来,也把劳动力这个最重要的要素解放出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就是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土地解放了出来,把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了出来,这才有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民营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把资本、技术和知识等生产要素解放出来了,把农村富裕劳动力和具有创业能力的民间企业家的积极性、创造性解放出来了,这才有了生产力的大发展。这些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党的十八大强调,“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三个“没有变”要求我们要仍然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将其作为解决中国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这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在经济领域,如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等,这些都与经济体制直接相关,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改革就失去了现实针对性和必要性;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当今中国的“第一要务”。因此,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仍然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把“蛋糕”做大,让我民共享发展成果。只有把“蛋糕”做大,才能为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他各方成的改革才会有更加有利的社会条件。

三、实现总目标、落实总任务的着力点

总目标总任务引领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统领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方面面,所以,全面深化改革要取得成效,必须选准总目标、落实总任务的着力点。

(一)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着力点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场伟大的社会试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既涉及权力的调整,又涉及利益的分配,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公民的利益,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情况之复杂,工作难度之大,远远超过之前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要顺利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社会主义中国,这个核心只能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根本原则,不能有丝毫含糊。党要实现对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就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必须根据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能否实现,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在于提高党的治理能力、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和改革。

1.提高党的治理能力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党的执政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运用国家政权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过去十年,执政能力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主要是在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能力受到了严峻的考验。长期以来,各方面的制度和体制机制还没有落到实处,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同时,面对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问题和发展过程中社会矛盾,缺乏新知识、新技术,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需要把治理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需要我们党切实提高治理能力。

(1)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社会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整个客观形势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应该准确了解事物的民菜变化,积极判断事物发展的客观形势,并在这一基础之上采取相应的行为。中国共产党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状况时,也需要科学地判断客观形势,比如判断经济发展的形势、总体的政治形势、文化发展的形势、社会发展的形势、生态发展的形势等等。

(2)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就国际而言,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就国内而言,中国现在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各种棘手的难题接连出现。如果不能积极应对并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我国的各方面建设就会受到不利的影响。因此,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难以回避的课题。

(3)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中国现在正处于建设法治化社会的关键时期,法治对于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化政治文明的核心就是法治,法治的关键就是将国家的各项事务纳入法律的轨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同样要纲入法治的框架之内。这不仅可以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拥有法律依据,而且还有利于推进整个社会的法治化。

(4)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担负着协调各方利益,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职责。进入新时期以来,社会各方面都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同时各方面的事务极其繁重,各种大小事情千头万绪,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事务,有国际、中央和地方各个层次上的事务等等。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面对着繁多的事务,不可能全部包揽,只能是有针对性地抓一些大事,对重大问题、重大方针进行重点研究,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总揽全局,协调各方。2.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和改革

制度是保证一个党少犯错误的重要前提。邓小平甚至将制度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关系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高度,他深刻地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他还提到,“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并不简单地等于加强党员的执政能力。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才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良好的制度首先应具有明确的规章和严密的程序,它规定了整个组织的行动准则,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违反组织纪律的行为,能保证组织意志的向下执行。党的制度建设还表现在能够及时应对社会变迁。因为政党是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桥梁,能否将社会变化的每一个细节传给公共权力组织,转化为公共政策回流到社会,是政党制度化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只要保证这条通道畅通,党就可以随时根据社会情况的变化实现自身的调适,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既改革不适应实践要求的体制机制,又不断构建新的制度和体制机制,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总任务的着力点

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任务,关键要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坚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1、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1)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有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支柱。事实证明,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支柱,没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都是难以生存的。对于一个正在实施现代化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有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民族的凝聚力显得格外重要。一个在精神上空虚、苍白的民族是不可能真正振兴的。日本,一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国,之所以能在战争的废墟上迅速建成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原动力就是在国家严重受挫之后,全民族形成了忧患意识、赶超意识和振兴精神。这种精神转化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艰苦创业、奋发进取的群体意识,进而转化为巨大的建设力量,大大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化步伐。这个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2)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必须勇于开拓创新。在中国这样一个的东方大国,推进这样一项前无古人的改革开放大业,没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没有一股积极进取、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是难以想象的。这就必须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放开手脚,大胆创新。从历史上看,任何一次社会变革,无不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往往决定这社会变革的深度。中国改革的兴起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改革的深化也来与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思想解放、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的过程。改革每前进一步就要消除一个思想障碍,每消除一个思想障碍,改革就前进一步。

(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光有立场和态度还不行,还必须有实实在在的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部署,这是一个战略抉择。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任务,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的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因此,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挑挑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擎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实现改革任务举措。提出落实改革任务的举措要慎重,要反复研究、反复论证,但也不能因此小甚微、裹足不前,什么也不敢试。搞改革,现有的工作格局和体制运行不可能一点都不打破,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只要经过了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要大胆干。

2.准确定位征服与市场的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也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党的十四大以来的二十多年时间,对政府和市场定位,我们一直在根据时间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广范围发挥失常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可以看出,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我们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主客观条件具备,我们应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征服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治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2)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人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经过20多年的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牟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限制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生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只能是不同的。政府要更好地发挥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的职能,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这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3.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4.幕墙深化设计任务书 篇四

关于维和任务需求深化培训工作改革的调研思考2010-06-29 18:49:12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关于维和任务需求深化培训工作改革的调研思考关于维和任务需求深化培训工作改革的调研思考(2)截至2007年① ,中国警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已经走过了七个年头,可谓国人扬眉,世界瞩目。过去的七年,公安部有关部门做出了大量务实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立了公安部维和警察领导小组、维和警察处,加强了组织领导;重视教育培训,建立了维和警察培训中心;实施科学管理,制定了各项管理规定;注重国际交流,与多个国家开展了培训合作;倡导理论研究,完成了3个省部级科研项目和15部专业教材;加大资金投入,培训、装备,使生活保障更为有力。从组织、人员、机构、后勤等诸方面为维和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保障,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应和国际影响,受到了联合国有关方面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为公安工作服务国家整体外交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中国维和警察工作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和挑战。从目前维和中心掌握的情况和七个联合国维和任务区的反馈来看,我们派出的维和警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基本技能相对薄弱、警察业务能力欠缺、待人接物缺乏应有的成熟和豁达等问题,影响了工作质量和团队的整体形象。因此,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提高综合素质迫在眉睫。2007年初,公安部主管部门适时出台了维和警察“精兵战略”及一揽子相应举措,兼具务实性和可操作性,不论从我国维和警察发展现状还是从联合国维和任

务形势需求,都堪称应时之举。为切实落实这一战略,结合我国维和警察培训和派遣工作现状,笔者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选拔———多角度考核,提高准入门槛

要改变上述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必须从源头抓起,这个源头就是维和警察的选拔。首先,要从指导思想入手,改革以往单纯以外语、驾驶、射击等基本技能为考量指标的指导思想和考核方法,采取政治思想和心理素质并举、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并重的原则,并结合培训时间的有限性和渐进性特点,提高录取门槛,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具体而言,维和警察的选拔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一)严格对政治思想、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能力的考核维和警察扮演着文明大使、友谊大使的角色。要扮演好这个角色,首要的是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健康的心理,包括良好的思想素质,稳定乐观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在选拔过程中有必要通过细致审慎 的背景调查、政治审查、单位走访、家庭亲友走访等形式,全面了解个人及工作情况,以确保政治素质过硬,心理素质良好,善于与人合作,能够在孤独和压力下工作。

(二)对警察业务和工作能力阅历严格要求在联合国维和任务区,维和警察或者直接从事基层警务工作,或者对当地警察提供指导,不论是哪种形式的任务,都会囊括投诉接待、刑事侦察、交通管理、监所管理、社区警务、弱势群体保护等各方面的业务,要求维和警察不仅是某个方面的专家,还要是触类旁通的杂家。因此,警察业务和法律基础便成为任务区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对维和人员从警阅历和工作能力的考察非常重要。

(三)对外语表达及机动车驾驶等基本技能严格要求高超的技能是良好素质的第一体现,是完成好维和任务的基础,也是岗位竞争的基石。在联合国任务区,工作语言不过关,是执行任务的最大障碍,因为语言能力直接制约工作质量。从整

体情况看,中国警察虽然通过了联合国的甄选考试,但在外语口头表达、书面写作能力和车辆驾驶等方面还明显薄弱。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获得,远非短期的培训所能奏效。因此, 提高维和警察的选拔考核标准、提高准入门槛是从根本上改善队伍现状的源头工作。

二、培训———全方位培养,提高履职能力

2000年开始,在维和培训的初期阶段,我们基本上以外语、驾驶、射击等三项基本技能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以通过联

合国的甄选考试为主要培训目标。近几年来,联合国维和任务在不断发展,警察的角色在随之转变,随着任务区对维和警察素质要求的提高,以及我们对维和工作认识的逐步深化,培训教学计划也在不断调整完善,引入了专家讲学、内部交流、任务区模拟演练等做法,努力兼顾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以及警察业务能力的培养,同时开展了具备维和经历人员的二次研修型培训以及外国警察的交流型培

训。尽管如此,我国维和警察的能力与联合国日益提高的素质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5.幕墙深化设计任务书 篇五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基二[2014]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科学多元的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课程改革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课程改革面临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这些变化和需求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当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这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效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切实加以解决。

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

(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坚持重点突破,聚焦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针对制约课程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集中攻关,重点推进。坚持继承创新,注重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开拓,大胆试验。

(三)工作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基本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四)主要任务。

1.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要避免有的学科客观存在的一些内容脱节、交叉、错位的现象,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2.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

4.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各支力量在教书育人、服务保障、教学指导、研究引领、参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围绕育人目标,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5.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三、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

(一)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高等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二)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要增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增强科学性,客观反映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确保课程内容严谨准确。要增强时代性,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增强适宜性,各学科的学习内容要符合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年龄特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要增强可操作性,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充实学业质量要求,对教学实施、考试评价提出具体建议。要增强整体性,强化各学段、相关学科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协调配合。

教育部将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先行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时比例,打牢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增加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满足持续发展、个性发展需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加强职业体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课程。进一步精选课程内容,科学确定课程容量和难度。制订(修订)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高等学校要完善相关课程,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提出高等学校相关教材编写、修订和使用意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依据修订后的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调整完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三)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教材编写、修订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等要求,加强各学段教材上下衔接、横向配合。要优化教材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写入德育等相关学科教材中,渗透到其他学科教材中。进一步提炼和精选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必备的、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做到容量适当,难易适度,避免内容偏多、偏深。要创新呈现形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材内容的呈现和编排方式,使之更加生动、新颖、活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教育部将组织编写、修订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材;组织编写、修订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教材;用好已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规划教材并及时修订完善,同时编好、修订工程规划教材以外的大学相关教材。各地要结合育人工作实际,开发完善地方课程教材。

(四)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各地要组织开展育人思想和方法研讨活动,将教育教学的行为统一到育人目标上来。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强化教学的实践育人功能,确保实践活动占有一定课时或学分。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中小学要探索把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高校要把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职业院校要不断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协同育人。要将“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要求融入到相关学科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劳动习惯、坚定爱国信念,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各地要启动实施一批教学改革项目,激发学校和教师创新育人方式方法。

(五)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加快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注重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科学选拔人才。各级考试命题机构要严格以国家课程标准和国家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组织中、高考命题,评估命题质量,保证考试的导向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建立考试命题人员资格制度,命题人员应熟悉中小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实际以及学校招生要求,充分发挥课程标准研制人员在中、高考命题中的作用。加强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各地要组织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鼓励学校积极探索,完善科学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实实在在的自觉行动。将学生体育课和艺术课学习状况纳入考试招生和评价体系中,促进学生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审美素养。

(六)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教师教育院校要创新教师培养模式,着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增强育人能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以提升师德修养、育人意识和能力为目的,组织开展教师培训与研修。建立以课程标准研制专家、教材编写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等组成的教师培训团队。研究设计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培训与研修课程,开发优质资源。各级教师培训与研修要在以本学科为主的基础上,适当兼顾相关学科基本内容。开展校长专项培训与研修,提高校长统筹学校各项育人活动的能力。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区域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等多种教研形式在提升教师育人能力中的作用。

(七)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学指导专业组织,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教学研究与指导。创新管理机制,支持和鼓励学校聘用社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或来校挂职。学校要建立健全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推动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良好家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形成家校育人合力。联合宣传思想、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平台,营造学校与社会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

(八)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教育部建立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集聚和培育专业团队,进行长期研究。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就学习内容遴选、学习程度要求等问题开展基础研究;面向教学一线,就推进学科课程实施及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开展应用研究;跟踪国外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就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开展中外课程教材比较研究;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方式方法、有效途径、实施成效等,开展专题研究。研究基地要选择一批中小学作为学科教学研究实验学校。鼓励各地建立相应研究平台和实验基地。各地要加强教研机构建设,改革教研机制,创新教研方式,充分整合一线教师、教研员、专家学者等力量,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

(九)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加快推进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大力开发与课程教材配套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一批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各地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学校、科研院所、社会机构等开发服务于学生的优质教育资源。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区域内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共享平台。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交流,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育人功能。学校要探索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公共资源进行育人的有效途径。

(十)加强课程实施管理。各地和学校要全面落实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开设情况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要做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规范管理和分类指导。进一步落实学校在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方式运用和教学评价实施等方面的自主权。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程,做好生涯规划。教育部建立课程实施监测制度,定期对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评估,修改完善课程标准和教材。各地要根据监测结果,加强和改进课程实施工作。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落实课程要求,确保教学效果。

四、切实加强课程改革的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教育部将健全课程教材工作管理机制,整合课程、教材、教学等各类专家组织,充分发挥专业力量的作用,统筹协调高校和中小学课程建设。各地和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制订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改革的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教育部将对各地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指导。加强对课程实施状况的督导,将其纳入学校督导评估范畴,定期发布督导报告。加强督导问责,推动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条件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各级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加强对课程改革工作的条件保障。要把教师实施课程能力培训作为“国培计划”等各级教师培训的重点。要根据职责任务,在经费、人员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等方面为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健全激励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充分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投身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部和各地定期开展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和教学名师评选,将研究和破解课程改革重点、难点问题的成果作为评选的重要内容。总结推广课程改革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把课程改革中重大研究任务列入教育部和地方有关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鼓励专家学者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承担单位要将项目成果作为重要科研成果予以承认,对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优秀成果给予奖励。把课程改革实施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考核范围。

教育部

上一篇:2024年7月时事政治下一篇:教育行风建设先进个人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