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10篇)
1.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篇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群众特困、特需问题现状和
问题
——少数民族(苗族土家族)群众特困、特需问题现状
和问题
姓 名 学 号 院系(部所)专 业 任 课 教 师 完成日期
张迪
10091229 经济学院
经济学类
2011年 8 月 19 日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长滩乡群众特困、特需问题现状
及问题
摘要:由于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安排了本次暑期实践活动,并且集合自 身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生活状况的探索心和求知欲,于是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状况的相关了解,本着事实求是的原则,写了这篇报告。根据调查出的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特困、特需的现状问题,从而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最后得出解决办法。并且希望国家能够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扶持和关爱,使困难群众能够早日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使中华大家庭能够其乐融融,和谐共处。
关键词:长滩乡、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特困、特需
一、调查地区概括
重庆市彭水县长滩乡是位于县城很近的乡镇,长滩乡由原长滩和凤鸣两乡合并而成,全乡幅员面积98.1平方公里,辖8个村56个村民小组5729户22102人,09全乡社会生产总值7749万元,财政收入1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5元,人均占有粮食506公斤,有三个场镇,一所中心校、两所完校,有学生2700人。
长滩乡人民政府驻地麻油口,是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海拔280米,距离县城北10公里。东连汉葭镇、保家镇,南接汉葭镇、龙射镇、西靠平安乡、北临保家镇。有耕地面积25174亩。
长滩乡现有行政编制公务员28人(编制31人),下属事业编制人员15人(编制16人),应配备领导职数7人,实际领导职数7人。委员2人,不占领导职数的副调研员4人。有退离休人员15人,另有大学生村官8人、大学生驻村扶贫专干2人、大学生农技员1人。
长滩乡现有9个党支部,其中8个农村党支部,一个机关党支部,现有党员492人,其中女党员62人,预备党员12人。全乡共外出党员65人,流出市外的45人,其中外出2年以上的有15人。
长滩乡人民政府的位置交通方便,彭(水)凤(鸣)公路贯穿全境,国道“319”沿边而过,渝怀铁路彭水火车站设在长滩乡长滩坝村,渝湘高速公路彭水进出口也设在长滩,长滩是彭水重要的交通枢纽。目前铁路、高速公路沿线的民房风貌改造进入扫尾期,改造完工后,将成为铁路、高速公路沿线的靓丽风景线。
长滩乡基础建设得到改善。整治场镇下水道800米,硬化3个场镇街道3.6千米。完成民房风貌改造248户。新修组织公路25公里;新建700平方米乡敬老院,可容纳30位五保老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9年人口出生率12.86‰,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79‰,征收社会抚养费48万元。儿童免疫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4.34%。门诊及住院报账127万元,发放各类救灾救济12,9万元,全年发放农村低保72.95万元,发放粮食综合直补118万元,兑现家电及汽摩下乡补贴28.7万元。
二、长滩乡群众特困、特需问题现状
.长滩乡是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中部的一个规模较小的乡镇,处郁江下游西岸,距离县城大约二十几分钟的车程,随着中国的国力日渐强盛,长滩乡的群众基本能够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但是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的生活条件相比,它却是非常落后与贫困的,经济不发达,生活条件差,教育存在较大缺陷,农村交通不方便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它致命的弱点,所以在这个时候,根据新中国的发展需要,它需要当即解决这些问题。目前,长滩乡总人口2156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6人,近几年,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群众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也新修了公路,学校等,并在2006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6000万元,人均纯收入2000元,乡镇企业增值500万元,上缴税金0.5万元,个体私营经济产值500万元,农村基层建设进一步加强,但是,以全国整体生活水平来看,长滩乡群众依然却是处于相对落后的生活状态。
.
三、长滩乡群众目前面临的比较突出的特困、特需问题
1、经济落后,产业单一
长滩乡处于重庆东南部的一个乡镇,以前以竺麻、桐油为主导产业,近年来,竺麻行情越来越来差,桐树基本被砍完,竺麻任然存在,政府发动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但因一部份农民不易接受,因此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主要还是以种植业(水稻、玉米、薯类)和养殖业(猪、牛、羊、鸡)为主,不具规模。
2.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一是尽管长滩乡借西部大开发之机,在近几年实施了村通达和村通畅,但始终还有一部份农民没有享受到国家的扶持待遇,因为长滩乡整体属于盆地地形,地理位置特殊,有的虽然离高速路、铁路近,但有的却住在山高坡陡的边远村落,由于乡财政资金不足,道路问题依旧严峻,无法改变这一现状,许多群众不能够享受便利的交通,出入非常的不便,特别是散居在边远的农民,还是过着肩挑背磨的苦日子。二是水源不足,近年来,政府向上级水务部门争资立项,解决了一部份人的饮水问题,但由于水源贫乏,修建的众多水池也形同摆设,人畜饮水依然是困扰群众生活的一道难题,大多数村民都不能吃到干净、清凉的自然水。特别是在干旱的夏季和久晴不雨的冬天,一部份群众饮水非常困难,只好政府组织送水,解决了暂时的困难。
3、在留守儿童、妇女、老人中,教育、医疗、情感问题得不到起码的保证 由于生活的无赖,破于生计,大多数年轻力盛的人都选择外出务工,而导致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存在。由于观念没有认清,重男轻女的现象依旧普遍,许多留守儿童都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隔代教育或多或少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一定影响,学习成绩不理想,并且大多数孩子的教育问题得不到根本的保证,中途辍学的孩子比比皆是。在留守妇女中,有一部份人由于与丈夫缺乏沟通而导致婚变的占一定比例,她们辛勤的劳动、拖儿带女,由于文化不高,生病后没有及时医治,妇科疾病也成为当下威胁她们生命的第一杀手。最后是关于留守老人的问题,他们的生活是得不到保障的,生病了后,经常是无人照顾,当下的农村医疗保险依然不能够解决他们的问题,他们依然支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
4、土地变成摞荒地,导致整个粮食供应受影响
目前,长滩乡大多数农户平均人口是6人,而劳动力却没占一半以上,因此,为了解决生活问题,大多数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导致大多数土地因为没有足够的劳动力而成为名副其实的摞荒地,从而影响了整个粮食的供应问题。
.
四、解决长滩乡群众特困、特需的建议
1、加大农村产业投入
建议当地政府能够引进返乡农民工回家创业,或者引进一些私企老板开发观光旅游景点;因为长滩乡的分葱很有特色,当地群众完全可以在此生产上做文章,所以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和争取上级扶持,大力加强现代化蔬菜生产棚的建设,严格控制生产标准,做到保质保量,并搞好产品内外销售市场开拓,使分葱生产向设施化、基地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其他蔬菜,真正做到有机、安全、健康的绿色食品。甚至可以从生产蔬菜递进到养殖业。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认真研究制定农村础设施建设规划,落实具体实施方案,深入发动群众组织资金、物质、劳力到位,并依靠政府的力量,使边远地区的农民能够方便出行,解决他们交通不便的困难。然而对于水源问题,不论是土壤岩性造成的地下水水质不达标,还是因为污染原因造成地下水水质不达标,均需放弃先有水源寻求达标水源,并逐步建立农村分级供水网络体系,并对水进行处理,这一切与政府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3、关注留守群体,确保社会稳定
希望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用真诚的心去帮助这群需要帮助的人们。关于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给他们久违的温情,需要给他们鼓励,需要给他们进行良好的教育,相信他们将来一定可以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关于留守妇女问题,希望国家能够重新整顿留守妇女问题,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项目之一,并成立农村留守妇女工作小组,对留守妇女进行关爱活动,加强她们得思想教育及法律意识,减少她们的劳动强度,并且开通绿色通道。便于留守妇女通过网络定期与外地打工的丈夫视频见面聊天,最根本的解决她们的切身利益问题。关于留守老人的问题,希望政府加大力度进行补助,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标准,使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足够的钱养老,从而减轻了他们的劳动强度,使他们减少各种因老累过度而引起的多种疾病,并加强农村地区社会工作服务,培育农村社会工作者。
4、土地回收集体所有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把摞荒的土地合理合法的收回,从而使土地整合,然后便于土地的合理开发,比如修建工厂、学校等。
五、参考文献
六、附录
七、致谢
2.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篇二
一、民族高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特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民族理论基础学科重要课程之一, 也是民族高校思政课中的重要课程, 加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教学, 是做好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总体而言, 该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针对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专门针对民族高校学生开设的政治理论课,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据有关数据统计, 民族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西部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 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大约在40%以上, 甚至不少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50%以上, 因此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大、任务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从理论上加强民族高校学生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认识, 形成共同的民族心理认同, 促进民族高校学生了解本民族的特点, 对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理论性、政策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政策, 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政策性。如民族理论部分包括民族概念、民族基本特征、民族关系、民族发展等重要内容, 民族政策部分主要有民族干部政策、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内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有助于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有助于加强民族高校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的了解, 使其提高自身素质, 坚定信仰, 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3.系统性、准确性。由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 教材中涉及的概念、知识点多, 且较多概念和知识点逻辑性强, 与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门学科联系密切,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基本内容时要全面、系统, 做到表述明确、概括精炼, 一目了然。
4.现实性、实践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既研究过去的民族和民族问题, 也研究当今的民族和民族问题, 在该课程的讲授中, 重要事件、事项的论述既要尊重历史, 又要贴近现实。如讲解民族人口数、民族分布情况等应采用最新的数据, 而不是照本宣科。此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的一些内容, 如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等, 对做好民族地区的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当前民族高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思政课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以下是当前民族高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对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也不例外, 学生往往只注重该门课程考试的结果, 即平时课堂上“一听而过”, 期末考试死记硬背, 考试及格即可, 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 缺乏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和思考。一方面, 该课程理论性强, 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 一些教师照本宣科, 教学方法单一, 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水平有待提高。长期以来,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与其他思政课程一样, 该课程由于具有较强的理论性,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 往往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教学方法单一,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以教师为中心仍占主导地位, 教学理念滞后。在教学过程中,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很多教师仍实行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这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影响了理论课教学的深入和发展。此外, 很多教师重理论, 轻实践, 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 过度地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 注重考试分数, 教学理念滞后, 不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推进民族高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探讨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对民族高校大学生进行科学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 有利于弘扬和塑造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对于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 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 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平等、共同繁荣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上述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建议, 以推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 适应新时期民族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1.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推动学生“参与式”学习。推进民族高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效果, 就要从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入手, 立足于课程的性质和层次, 提高加大学生参与度, 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其学习兴趣, 实现教师“满堂灌”讲授向学生的“参与式”学习的转变,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根据教学内容, 加强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讨论题目进行课堂讨论,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的积极性, 如民族歌舞、民族影视欣赏、民族风俗习惯介绍等;三是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通过组织学生深入民族地区进行社会调查, 让学生感受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 民族地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 通过参观民族文化博物馆或参与欢度民族节日, 让学生更深地感受民族地区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增强民族自豪感,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加强考试方式的改革, 由“死记硬背”到“入脑入心”, 注重学习过程而非考试结果。长期以来, 期末考试作为一种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而被多广泛采用, 这种简单易操作的考核方式对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也不例外, 使得学生只注重考试结果而不重视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必须改变现有考试模式, 采取开卷考试、课堂讨论、社会实践、撰写调研报告与平时成绩、考勤等相结合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心和主动性,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更好地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3.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训,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由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政策性、系统性准确性等特点, 该课程与民族学、政治学等多门学科密切联系, 要上好每一堂课, 就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较强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因此, 高校必须加强任课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民族高校开设思政课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和思想觉悟, 而《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开设, 就是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 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加了解和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更好地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促进民族大团结。因此民族高校要与时俱进,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不断地加强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水平, 改善教学效果, 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合格的、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仕民主编.中国民族政策读本[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
[2]王玉红,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探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2, 18 (1) .
[3]田锋,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 8 (4) .
[4]金炳镐, 陈丽明, 杨文顺, 试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特点[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13, 4.
[5]陶斯文, 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 10.
[6]王苏敏,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探析——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 2013, 10.
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新疆历史;民族宗教理论;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75-02
一、引言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里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这里是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也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但是由于所含民族成分多、宗教信仰多,一些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蛊惑人心,妄图破坏民族团结,伤害民族感情,达到分裂新疆的目的。这使得对于新疆学生的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面临艰巨的任务和特殊的使命。在教学中加入对学生的“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在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让学生们更充分的了解新疆历史,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新疆各地区面向各类学校开设了一门公共必修课——《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作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的实际,以新疆历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政策三大内容为主要板块,系统阐述了例如,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问题等,对于加强新疆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增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团结、促进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根据“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编写的《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已广泛的应用于各院校的教学中。各院校也已经划出相应的课时专门开设这门课。
三、“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在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強学生对新疆历史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一个人的爱国意识是建立在对自己故乡,民族,国家历史的认识上的。而对故乡的热爱是爱国的基础,故乡的名人事迹、悠久历史,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通过对于新疆历史知识的学习,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对新疆这个地方有了更深的了解;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在学习这些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的深入探索,激发了学生对新疆历史遗迹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的好奇心,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了历史知识的学习当中。最重要的是,通过新疆历史的学习,一些名人事迹成为激发学生爱国意识的生动素材,在这个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的爱国意识也得到了提高。参观历史博物馆,参观名人故居等途径在让学生受到文化熏陶的同时,也能激发出学生对新疆历史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历史感。
(二)有利于学生识破非法宗教。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八国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新疆是多民族、多宗教地区。现在有47个民族共同居住在新疆境内,有包括伊斯兰教、佛教、喇嘛教(藏传佛教)等在内的多种宗教形式。宗教在新疆的历史上对新疆的经济、文化、政治等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宗教在新疆各少数民族的生活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深入分析了解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对于促进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都有重要的意义。现在,境外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形式的特点,企图达到新疆,破坏中国统一的目的。他们通过非法宗教向人民灌输分裂思想、进行破坏活动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抵制的行为。所以,让学生学习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能够让他们更好的坚定立场,更好的识别非法宗教组织,勇于同这些恶势力作斗争,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上学习“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之后,老师通过课后实践作业的形式,组织学生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进行考察。学生在搜集这些资料的同时,加深了对新疆历史、民族、宗教的认识。学生在整理这些资料为书面报告形式的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归纳整理能力。课上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加深了自己对这些知识的记忆。这样既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又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四、“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安排课时不够用。
由于“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教学内容较多,而学校对此教育安排的课时时间较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这使得教师上课过程中只能压缩性的进行知识的讲解,一些小知识点或者教师认为不重要的知识点不能很好地传达给学生。学生学习到的知道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识,这不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可能会出现学生对知识点一知半解的情况。
(二)教学手法单一,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水平。
通过向各个学校了解情况,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大部分学校老师在向进行“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老师上课讲解,学生上课记笔记,期末进行考试的方式。这对于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更好吸收课上教师讲授的知识是不利的。目前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多采用大班教学的模式,一堂课有100多个学生,而这些学生有可能不是同一个专业的,不利于教师课上对同学们的管理。这种大班教学的方式,也不利于学生进行课上分组讨论,问答等。多数学校在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时缺乏统一的教学案例、教学课件、视频资料等,造成教学过程中缺乏针对性、说服力和感染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热情。
(三)教学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目标和要求。
在“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学过程中,相关部门并没有统一的制定该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要求。这使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理解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造成不同教师教的学生对“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理解不同。这对教学质量产生了影响。
(四)没有很好的解决学生关注的问题。
针对学生们广泛关注,并和同学们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例如:“大学生能否参加宗教组织?”、“大学生能不能信仰宗教?”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同学们希望教师能够给自己解答的。但是由于有些教师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同学们的问题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答,这不利于同学们将课上所学的“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应用到实际中。
五、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由相关教育部门牵头,制定具体的、统一的教学目標和教学要求。其次: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首先让教师能深刻理解“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师的知识水平与理解达到了一定水平,才能更好的教授学生。与此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选拔标准。再次,统一编写教学案例、教学课件等,并搜集一些视频资料,以此增加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开展“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专项教育基金,解决某些困难或者偏远学校的学习资料不足等问题,教师们借助于这些资金也能更好地开展对“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研究。通过这些方法,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
六、结论
总之,开展“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学工作对于新疆地区学生的思想教育、爱国教育工作、反对非法宗教等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增进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以及新的地区问题带来的挑战,我们党必须立足于新疆问题,立足于新疆教育问题,通过不断的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从而深化“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其重要性作用。使“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真正起到维护民族团结、新疆稳定、社会进步的有力思想武器。
参考文献:
[1]宗永平.关于新疆高校“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材及教学存在的问题[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期:106-108。
4.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篇四
副标题:穆斯林殡葬中的“古兰”文化
姓 名 学
号
刘安琪 09021099 院系(部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 业 任 课 教 师
汉语言文学 李安辉
完成日期
10年7 月28 日
穆斯林殡葬中的“古兰”文化
摘要:《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唯一的根本经典。它是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陆续宣布的“安拉启示”的汇集。“古兰”一词系阿拉伯语“Quran”的音译,意为“宣读”、“诵读”、或“读物”。中国旧译为《古尔阿尼》、《可兰经》、《古兰真经》、《宝命真经》等。中世纪伊斯兰经注学家根据经文的表述,说它有55种名称,其中常常以“克塔布”(书、读本)、“启示”、“迪尔克”(赞念)、“真理”、“光”、“智慧”等等来称呼。它的全部内容确立了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和制度,同时也反映了穆罕默的时代阿拉伯半岛希贾兹地区的社会现实和伊斯兰教传播过程中的斗争概况。分为:
1、开端章(法谛海哈),2、黄牛(巴格勒),3、仪姆兰的家属(阿黎仪姆兰),4、妇女(尼萨仪),5、筵席(马以代),6、牲畜(艾奈阿姆),7、高处(艾耳拉弗),8、战利品(安法勒),9、忏悔(讨白),10、优努斯,11、呼德,12、优素福等等。
关键词:十堰市清真寺,穆斯林殡葬,《古兰经》,伊斯兰教
这次的调查选在我家乡,在十堰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就是回族,市内也有大大小小的回族乡,回族村,如湖北口回族乡,郧县的回族湾,长望的回族村;这些地方都生活着回族人民,这块土地也蕴涵着回族的宗教,习俗,节日等等文化,在近十年中,在省、市委、政府及宗教文化保护协会的协助下,回民文化及伊斯兰文化进一步传播,进一步被其他民族所了解。
十堰市城区清真寺在茅箭区武当路20号,十堰市委市政府为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在1991年商议建一座清真寺,92年便开始兴建,1993年年底竣工,并请宁夏银川市ma阿訇任清真寺教长,这几年也进行了改善维修,为伊斯兰教教民们提供更好的宗教场所。
穆斯林会定期在这里诵读圣训,做多的还是《古兰经》,现在这部真经也可以说是穆斯林社会礼仪习俗的规范和准则,所以通过穆斯林的一些习俗文化可以稍稍了解其中所渗透的“古兰文化”,我主要做了关于穆斯林殡葬文化的调查了解,通过大致介绍穆斯林的丧葬文化来感受《古兰经》的魅力。
穆斯林的殡葬——
《古兰经》中说:“凡是有气血的,都要品尝死亡的滋味。我以祸福考验你们,你们只被召归我。”伊斯兰教认为:每个人都要死亡,都要离开这个物质世界,回归造物主——安拉。因此,死亡是必然的,死亡之路就是回归之路。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肉体消失精神升华。有穆斯林说,穆斯林的殡葬仪式是真主赐予的最完美的丧葬礼赞。亲临过穆斯林葬礼的葬礼的人都知道,他们的葬礼仪式是很考究的,而且不同地方也会有很多差异,但大郅顺序是一样的,大概分为两个大阶段:
一,病人弥留之际到病人“归真”,这段期间主要是守病人的圣行,以及守圣行的人在得知病人归真后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要做的筹备。(此处的病人多为愿意在家里寿终正寝,不愿被解剖的)
(一)病人在弥留之际的时候(病人鼻歪脚软,太阳穴凹进,是病危的预兆)1,病人应该做的
(1)不能有怨恨,要真心祈求真主原谅自己犯下的过错,将福泽赐给所有的人。(2)头朝北,向右侧,或者头朝东,面容迎向天房方向。
(3)在“无常”前要留下遗嘱,尤其是关于物质方面的需要交代清楚。伊斯兰教认为每个穆斯林人都应做好死亡的准备。但有的人的死亡有预兆,有的人没有,所以在“无常”时应做好遗嘱,病人一般在卧床两天后要交代后事,尤其是关于物质方面的需要交代清楚。如果还欠有外债,应嘱托亲属代于还清(穆斯林去世后,灵魂会应债务而悬挂,直到还完债务);有积余者,拿出三分之一济贫。亲属应谨遵遗嘱。2,探望病人
穆斯林认为疾病是真主给人的一种祸福考验,穆斯林中有人患了重病,亲朋好友都应该及时去探望,这是穆斯林的基本义务。见病人时做“嘟阿宜”,念如下内容【安拉混麦,哎兹嘿比勒拜俄塞,我西法,安叹霞非,俩霞飞也,印俩西法五开】(意为:主啊,请您消除病人的疾痛吧,您快为他治疗吧,您是万物的主宰,除了您以外,再没有人能治疗疾病)
这点在《古兰经》中有记载,从记载得来此探望之礼。记载——真主说:“我必以些微的恐怖和饥馑,以及资产,生命和收获等损失,试验你们,你当向坚忍的人报喜。”(《古兰经》2·155)穆圣说:“报酬的大小与考验的大小相等,当真主喜悦一些人,便要磨砺他们,喜悦者当得到主喜,怨恨者将得到主恼。”又说:“穆斯林对穆斯林的义务有五件:回答色兰;看望病人;参加殡礼;答应邀请;为打喷嚏的人祝福。而且,你们在病人或者亡者身边,你们只能做好‘嘟阿宜’,说好话,因为你们任何一句话,众仙都会乞求真主承领。” 3,守病人的圣行
(1)请阿訇给病人念讨白,祈祷真主原谅病人生前所犯下的一切罪过;(2)“口唤”,平时接触的亲戚朋友,邻里乡亲与病人发生过矛盾,口角的,甚至是接下仇恨的,这是要主动向病人说“色俩目”,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互相原谅。
(3)保持室内外肃静,不得喧闹,病危时只有病人的亲骨肉和懂得伊斯兰教教规的人可以入室。为病人守圣行的人要做大小净(大小净是穆斯林的盔甲,邪魔不敢侵扰),向病人提念清真言,作证言。以便能使“无常”在“伊玛尼”上。
(4)“无常”前病人会很干渴,要常给病人水喝,不可乱哭乱叫
(5)会诵读《古兰经》的人在病人旁边默诵被称为《古兰经》心脏的《亚辛章》(穆圣说:“谁的最后一句话是:‘万物非主,只有真主’,他必会进入乐园。”又说“你们为临终的人提念清真言,你们为病人念诵《亚辛章》。”
(二)病人即“归真”后
1,在场的家属和其他人应该做的
(1)病人刚过世时,家人帮亡者合上双眼,用手巾将他的下巴托起合上嘴。穆圣说“如果病人咽了气,你们要给他抹闭双眼,因为眼睛是跟随生命的。”
(2)然后帮助他脱去平常的衣物,把身体放平,双腿顺直,放在转过香的木床上或大水盆上,并使亡者头北脚南的仰卧,脸稍微面向西,并在尸体上覆盖一块洁净的白布单。在腹部放一重物,以免肚子胀起。
(3)室内可以放一些卫生香,来避免污气。室内不能有人或者动物的画像,否则天仙不进入房内。
(4)亲属应遵照亡者的遗嘱,也要尽快准备丧葬(穆斯林提倡速葬),缝制克番。(5)尽快讣告病人的家人、亲属、朋友、邻居,说病人已经“无常”,说话要平和,不能给病人的亲属带去过大的打击(注意这和报丧是不同的)。
(三)停尸期间的探埋体(注意的问题:丧家家属不能有任何特别的服饰,如戴孝,戴袖章,穿白鞋等。守护亡人的亲朋好友都要洗大净,保持停尸房内的干净卫生。不可高声喧哗,只可追忆亡者,谈信仰,严禁守夜期间抽烟、喝酒、赌博。丧家不可在家中设灵堂,摆花圈、挽幛、遗照、香烛之类的。前来吊唁的人不可以向亡人跪拜、鞠躬嚎啕大哭等)1,探埋体 相当于遗体告别,阿訇,亲朋,乡邻向丧主家致哀,到停尸房揭开亡人头上的白布单,看看面容,多方面劝说丧家节哀。2,家属应该做的:
(1)忍耐,接受亡者的逝世就是接受真主的决定。《古兰经》的《黄牛》章上有:“我们确实是真主所有的,我们必定只皈依与他。这些人都是蒙真主的庇佑和慈恩的人这等人确实是遵循正道的。
(2)念“回归“词,即亡者都是要皈依真主去的。
(3)亲属去世,女人可守制三天,不化妆。如果是自己的丈夫去世,必须守4个月零十天。
3,家属切忌做的
(1)嚎哭,穆斯林认为这是愚蠢时代的一种作为。
(2)大脸、扯衣服。因为圣训上说:“抽打脸者,撕扯衣服者、做愚昧的祈祷者都不是我的教生。”(布哈里圣训集)
(3)剃发,根据《本·埃布穆萨传》述埃布穆萨痛晕过去后,他的头在家属中一个女人的怀里,这女人叫他,他没有答应,他醒来说:“我和圣人与之无关的那些人无关,圣人和遇到灾难大叫,剃发的女人、扯衣服的女人无关!(布哈里圣训集)(4)为表悲痛,男人留几天胡须,过几天再剃掉。这是异端行为,《古兰经》有:“凡是异端都是迷误,凡是迷误都导人入火狱。”(5)报丧。
二,入土为安,分为洗埋体,穿克番,行站礼(也叫折那子),抬埋体,埋埋体五大过程。
(一)洗埋体
1,脱掉埋体的衣服,用布遮住羞体 2,拿熬过的碱水从头到脚浇一遍
3,洗埋体的人净手,戴上手套为埋体洗净下半身
4,洗埋体的人第二次净手,拿棉花擦洗埋体的口和鼻,洗面容 5,洗右手到肘子,洗左手到肘子 6,摸头 7,洗右脚,洗左脚
8,埋体如果蓄有头发,再洗一洗头发
9,埋体左侧的人洗右边,从上到下洗三遍;右侧的洗左边,从上到下洗三遍 10,稍微扶起埋体,轻揉其腹部,在洗一次下半身 10,(二)扯克番及穿克番,分男女
1,男性的克番有三件
(1)大卧单(从头到脚,两头有能扎住的量就可以)
(2)小卧单(从头到脚,能将头和脚正好遮住就行,不能过长)(3)砍夹子(从脖颈到脚背,顺肩膀开缝)
给男人穿克番时,先铺大卧单,把小卧单放于大卧单上把坎夹子放在小卧单上面,把埋体抬来穿上坎夹子,先卷小卧单的左面,再卷小卧单的右面,然后卷大卧单的左面,再卷大卧单的右面,两头各用一条布条绑住。
2,女人的克番
(1)大卧单(从头至脚,两头长出能扎住的量就行);(2)小卧单(从头至脚,能把头和脚遮住就行,);(3)坎夹子(从脖颈到脚背,上面顺胸开缝);(4)盖头(三尺长);
(5)、缠腰布(长能缠埋体一圈,宽从胸部到大腿)。
给女人穿克番时,先铺大卧单,把小卧单铺在大卧单上面,再把缠腰布放在小卧单上面,最后把坎夹子放在缠腰布上面,把埋体抬来穿上坎夹子,把头发分成两股子放在前面,再把盖头蒙在上面,从左向右缠缠腰布,从左向右卷小卧单,最后卷大卧单的左面和右面,两头各用一布条绑住
(三)行站立(也叫站折那子)
1行站立的条件
(1)逝者要是穆斯林(即信仰伊斯兰教);
(2)埋体是净洗了的、穿了克番的,站礼的地方要洁净; 在此从右到左,从头到脚洗三遍(3)站折那子的人符合礼拜外边的诸条件(4)埋体放在前面;
(5)埋体的全身或大部分或头和一半在场,不给个别肢体站折那子,也不给不在场的埋体站折那子;
(6)埋体是放在地面上的;(7)举意给这个埋体站折那子。
2,站折那子的步骤
(1)举意给这个埋体站折那子,(2)抬第一个泰克比了后,念如下内容【素卜哈乃,坎拉洪麦,我笔亥目迪克,我特巴乐,克斯目克,我特啊俩,展读克,我俩一俩亥,唉录克】(意为:主啊!赞你超绝万物。万物赞颂你,你的尊名是多么吉祥!你是那么伟大!除你之外再无人可以受拜。)
(3)第二个泰克比了后念如下内容【 安拉洪麦蒜立,二俩穆罕麦丁,我二俩阿立,穆罕麦丁,我巴雷克,二俩穆罕麦丁,我二俩阿立,穆罕麦丁,克马蒜来特,我巴乐克特,二俩一卜拉嘿麦,我二俩阿立,一卜拉嘿麦,兰白那,银乃克,亥咪东,麦芝得】(意为:真主安拉啊!求你赐福和吉庆于穆罕默德及其家属,犹如你赐福和吉庆给伊布拉欣及其家属的那样,你是伟大的。)
(4)第三个泰克比了后念如下内容【 安拉洪麦饿费了,立喊一那,我满一替那,我啥嘿迪那,我啊一笔那,我索诶类那,我克毕类那,我则克类那,我文仨那,安拉洪麦,麦乃艾亥yai特乎,民那,发艾亥一嘿,二勒里一斯俩米,我满特完fai特乎,民那,发特完发乎,二勒里移吗尼 】(主啊!祈你饶恕我们的活人、亡人、在场的、不在场的、年少的、年大的、男的、女的。主啊!我们中你让谁活,就让他活在伊斯兰教上;让谁死,就让他带着伊玛尼而死。)(5)、第四个泰克比了后出色俩目。3,站礼的可憎事项
(1)在清真寺里站折那子,下雨或伊玛目在做静;(2)在大街或不经他人许可在他人地方站折那子。4,占折那子的伊玛目的人选先后顺序(1)、苏丹;(2)、苏丹的委派人;(3)、当地清真寺的伊玛目;(4)、亲属监护人
(苏丹、苏丹的委派人和当地清真寺的伊玛目之间的先后是“瓦之布”,苏丹或苏丹的委派人在场,必须让苏丹或苏丹的委派人当伊玛目站折那子;当地清真寺的伊玛目和亲属监护人之间的次序是“穆斯特罕布”(也叫“嘉仪”),让谁站都可以,但如果埋体在世时,对清真寺的伊玛目有成见,则其亲属站最好。)
(四)抬埋体,就是讲埋体送到墓穴处
1,抬埋体的圣行
(1)四个人抬,每一边抬上走十步,能赦免四十件大罪;(2)快走,不要跑;(3)不抬的人随在后面走。
2,抬埋体的可憎事项
(1)高声念赞词或古兰经文;(2)有妇女跟随;(3)在埋体没放下之前坐;(4)号丧、挽联、悼词、撕衣服。
(五)埋埋体 1,埋埋体的过程
(1)墓穴需要挖一人长,半人宽大小,最浅也要到胸部的位置,越深越好;(2)女埋体要用布遮住;
(3)坟堆用土垒成鱼脊梁形(不可过高)
(4)下埋体的人念如下内容【笔斯民俩嘿,我二俩损乃替,乐苏林俩嘿。安拉洪麦,哈杂,二卜读克,我卜努,二卜迪可,我卜努,艾麦替克,乃则勒笔克,我安特,嗨录,„„】(大意为我凭真主的名义、按照使者的行为而安放他。主啊!该亡人是你的仆人,是你的男仆和女仆所生,他到了你的阙下,你是最好的待客者,他放弃了尘世,主啊!„„)(5)把埋体右侧卧放下,或平放,但在左侧垫一点土,类似右侧,在埋体头底下用土做一个枕头,解开两头的绑绳,但不揭开埋体的面容;(6)下埋体的人出来后朝坟内撒三把土,第一把念如下内容【米乃哈,合勒个那苦目】
第二把念如下内容【我飞哈,努诶读苦目】
第三把念如下内容【我米乃哈,努合雷竹苦目,他了特乃,务合拉】
(7)埋完后念古兰经文,叫 “特里给尼 【 呀二布胆拉嘿,务子库了,低乃砍勒贼,孔特二来嘿,明社哈得替乃,安俩一俩亥,银兰拉乎;我安乃,穆罕麦胆,乐苏龙拉嘿;我安乃里展乃特,寒公„„】(大意为真主的仆人啊!你当当记住你所坚持的教门,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天堂是真的;火狱也是真的„„);(8)在归真的地方将坟墓掩埋 2,埋埋体的可憎事项(1)、妇女到坟地;
(2)、用水泥、砖、木版等修建;(3)、在坟上书写;
(4)、两个埋体埋在一个坟坑里;(5)、埋在家里;
(6)、把埋体从甲城运到乙城埋;掩埋后再起坟为非法。
这大概就是伊斯兰教所提倡的墓葬礼仪,从中我们可以略微地感受到博大的“古兰”文化。人类的殡葬是因为人非草木,所以没人愿意将自己的亲人草草安葬,穆斯林的殡葬中,参加葬礼的人们不仅来缅怀死者,更是一起为生者祈福,为民族,为国家,为世界祈福,乞求真主的庇佑和慈恩,在死者逝世的情况下考虑自己的生命本体,人生价值。
“古兰”文化博大精深,从穆斯林的殡葬中可见一斑。(有引用经文的地方,大致是音译),各个地方的穆斯林殡葬也会结合当地的风俗,在细节方面会有些微的差异,但大致过程还是一样的。
5.民族理论与社会实践 篇五
调查报告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文化保护
——江西井冈山红色文化
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
任课老师:
完成时间: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文化保护
——江西井冈山旅游文化
摘要: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被载入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辉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同时还是集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和高山田园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旅游区。关键字:红色革命,旅游,发展,文化保护
一.红色历史文化
千年的历史变迁,不变的青山秀水,积淀下来的是浓郁的地方文化。从1927年红色的铁流融汇在井冈山之后,井冈山的生命力得到了焕发,“星星之火”不仅燃遍了神州,同时,凝聚成了不朽的井冈山革命精神。传奇的石刻碑帖,淳朴的民间风俗,优美的民间传说,丰富的文学作品„„构成了井冈山的深厚人文背景。
井冈山的“红色文化”的形成得益于它的光荣历史。秋收起义失败之后,毛泽东分析了当时的情势,决定放弃攻打湖南中心城市长沙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放弃了“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于是经过三湾改编等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除了位于农村,农产品丰富,解决了部队的粮草问题,群众基础好,更重要是它位于湘赣边界,在当时是“两不管”(即湖南省、江西省都不管辖)地带,敌人统治力量薄弱,而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于保存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的建立,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巧妙结合起来,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创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胜利道路。各地共产党人也领导了武装起义,纷纷建立革命根据地,形成了燎原之势。形成了令人称赞的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敢闯新路。其精髓是:一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二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是党管武装的基本原则;四是血肉相连的干群关系;五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虽然革命的时代已经远走,但是我们依旧要传承和发扬革命时期艰苦奋斗的精神。
这里保留了大量的革命人文景观,是土地革命初期中国工农红军革命遗址最集中的地方。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居旧址有几十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同时井冈山的自然景观也让人心驰神往。
二.自然景观
井冈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层峦迭峰,地势险峻。其中部为崇山峻岭,两侧为低山丘陵,从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冈就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进入“城堡”必经的“城关”,把守此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井冈山属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景观景点,汇雄。奇、险、峻、秀、幽的自然风光特点,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温度为14.2℃。是从事爱国主义教育、学习革命传统、旅游风光、避暑疗养回归大自然的理想之地。当年郭沫若游览井冈山时曾感慨万千,挥笔留下了“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赞美诗句。今天,井冈山正以崭新独特的面貌迎接国内外佳宾的光临。井冈山主要景观的类型有:峰峦、山石、瀑布、溶洞、气象、高山田园风光、次原始森林和珍稀动植物、温泉等八类。具有雄、险、秀、幽、奇的特色。可以春赏杜鹃、夏观云海,秋眺秀色,冬看雪景。尤以雄险的山势、奇特的飞瀑、磅礴的云海、瑰丽的日出、烂漫的杜鹃花而蜚声中外这里巍峨群峰矗立,万壑争流,苍茫林海,飞瀑流泉,有气势磅礴的云海,瑰丽灿烂的日出,十里绵延的杜鹃长廊和蜚声中外的井冈山主峰。
井冈山旅游最佳旅游时间为每年的4-10月份。而最精彩的莫过于每年的4、5月份,十里杜鹃傲然开放时节,正是游览井冈山的绝佳时机。井冈山上的杜鹃种类繁多,有云锦杜鹃、鹿角杜鹃、猴头杜鹃等约30个名贵品种,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这里独有的珍稀树种“井冈山杜鹃”。它不仅有清新扑鼻的花香,而且还拥有独具一格的“渐变”色:初开时为粉红色,然后逐渐变成紫红色,色泽绚丽、妩媚多姿,非常独特。被誉为“杜鹃山”的笔架山是井冈山杜鹃花的最佳观赏点。每年四、五月间,各色杜鹃花沿着笔架山山脊两侧竞相开放,在高峻的山崖间形成了一道亮丽的“十里杜鹃长廊”,仿如仙境一般。杜鹃已被评为井冈山市的市花。除了杜鹃花还有以下值得参观的景点:
1.五指峰,位于茨坪西南面六公里处,因峰峦像人手的五指而得合,海拔1438米。五指峰峰峦由东南向西北伸延,绵亘数十公里,气势磅礴,巍峨峻险,至今杳无人迹,还是个“神秘世界”,人只能站在隔岸的“观景台”上远望其巍峨的雄姿,是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现已列为自然保护区。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和风景如画的高山流水,为避暑和旅游观光提供了大然场所。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和1992发行的面额一百元人民币的背景图就是井冈山主峰五指峰。神游于此处的游客,往往会拿出一张百元大钞,将画面与完景对照一番,这也别有一番情趣。五指峰下的龙庆河盛产“井冈三石”:石鸡、石鱼、石耳。整个保护区春季峰峦叠翠,鸟语花香;夏末蛙蝉齐鸣,悦耳动听;秋日红叶映日,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冰晶似玉。
2.杜鹃山(笔架山)主要由中峰(扬眉峰)、西峰(望指峰)、东峰(观岛峰)三大峰组成。远望犹如古代的笔架,故名笔架山。整座山峰雄伟壮丽,葱茏峻拔,逶迤奇险,风光秀丽。在一片杜鹃密林处,有几块巨石,前后斜立,形态酷似黑框金蟾,日夜抬头望天,人们称其为“蛤蟆叫天”石,是笔架山美景之一。
3.茨坪,这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中心,坐落在崇山台间的小盆地。这是游览井冈山到的地方。这里已建有革命博物馆、烈士纪念塔等。在这里放眼四望,群山起伏,层层叠叠;白云翻腾,犹如汪洋大海。
4.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口之一(双马石、桐木岭、朱砂冲、八面山、黄洋界)中最著名的一个哨口,连接湘赣边界,黄洋界地势险要、巍峨峻拔,1928年8月30日,这里打响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英勇的中国工农红军以不到1个营的兵力打退了敌军4个团兵力的疯狂进攻,创造了我军以少胜多的首个战绩。
井冈山自然保护区1981年建立,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1499公顷。保护区植被起源古老,植被类型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第三纪型森林”、“天然动植物园”和“亚热带绿色明珠”之称,区内还有目前全球同纬度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是研究中国乃至全球中亚热带生物资源的重要基地。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成为江西省唯一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三.经济旅游发展
面对经济下行和旅游环境变化的双重压力,2013年,井冈山科学调整重心,以旅游品牌国际化、旅游产品多元化、旅游管理规范化、景区建设精品化、宣传营销立体化、旅游队伍专业化“六化”建设为主抓手,加大旅游形象宣传,完善旅游设施,强化景区管理,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井冈山旅游经济得到平稳有序发展。3月份共接待来山游客59.6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903.40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31.85%、36.76%。
为积极策应吉安市打造红色旅游精品城市战略,井冈山积极开展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旅游服务业标准化等创建工作,加快完善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创新红色拓展训练载体,进一步完善了红色培训课题研究、场景设置、现场教学等教学项目。截止目前,井冈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道、中信国际会议中心、红军故乡情景工程、泰井高速杜鹃花长廊、茨坪城区景观提升工程、白银湖游客服务中心及停车场建设等一大批涉旅项目得到全面推进,井冈山“申遗”和旅游上市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开展 “三八妇女节”主题活动、“高考学子成人礼之旅”、对60岁以上老人实行免费参观活动、第一届山地自行车赛道越野邀请赛、第四届国际杜鹃花节、海峡两岸媒体峰会、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等系列活动,有效拉动了井冈山旅游市场,井冈山的旅游影响力和形象持续提升,2013年,井冈山荣获“中国十大旅游最有投资潜力旅游目的地”称号。
四.文化保护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文化的保护,坚持保护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加强文化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当地政府需要落实责任,要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定期通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以及公众和舆论监督机制,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还要加强文化保护法律法规建设,推进文化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重点追究因决策失误、玩忽职守,造成文化遗产破坏、被盗或流失的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还需要加大宣传,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保护意识,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内容和文化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各类新闻媒体要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介绍文化和保护知识,大力宣传保护文化的先进典型,及时曝光破坏文化的违法行为及事件,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化的良好氛围。
6.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中作业 篇六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中
作业
论文题目:以民族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院系专业:
所在年级:任课老师
完成日期:
以民族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内容摘要:
社会主义新时期,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这是处理民族关系和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础。当前民族关系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制约着民族关系和谐发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建设民族的和谐文化;大力发展民族经济;落实人才战略,充分激发创造活力;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坚持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提高党构建和谐民族关系能力等来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关系、民族和谐。
民族关系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总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新时期,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民族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通过民族关系的和谐促进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面。
一、正确认识新时期我国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
民族是历史的产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不同的习惯、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近现代,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关系,是决定国家政治制度和结构形式、政治稳定程度、国家统一或分裂的重要因素。在多民族国家,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实现民族之间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和谐是以矛盾为前提的,承认差别和矛盾,是建设民族关系和谐的认识出发点。由于民族问题本身的特征,矛盾问题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由于各民族受到历史基础和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由于国内外的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我们还要看到,民族矛盾和民族问题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新时期还呈现出新的特点。
引起民族矛盾和造成民族关系紧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民族矛盾和冲突的爆发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历史遗留问题、现实问题,外部因素、内部原因,这些都从经济关系、政治管理、文化认同、社会和民族关系上表现出来。
当前影响我国民族关系因素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因素是来自世界民族问题的影响。受到第三波民主浪潮的冲击,一些国际敌对势力,为了达到分裂和西化我国的战略目的,长期以来打出“人权牌”“民族牌”、“宗教牌”等来牵制我国党和人民政府,对党和人民政府施加压力。同时他们也利用西藏问题新疆问题和“东突”组织来进行破坏。加上叛逃国外的民族分裂势力和国内的民族分裂分子相互勾结遥相呼应,利用各种手段挑起事端。这是影响我们民族关系和谐的具有敌我矛盾性质的内容,是引起民族矛盾和造成民族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
第二个因素是不尊重少数民族的特点,如宗教信仰、文化特征、风俗习惯等,引起民族感情伤害的问题。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同民族文化,这些形成了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民族深入交往和融合的过程中,执行民族政策有误,处理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不当,忽略了民族差异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多样性,过分强调民族融合,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表现了大
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近年来,因侵犯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引发的群体事件增多,不断发生民族交往中引发的摩擦,如河南中牟事件、原阳事件等,违反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歪曲民族文化等等,这些严重影响了民族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第三个因素是社会发展造成的因素。当前我国正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化体制改革,实现社会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因素都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有集中在经济发展与差距拉大的矛盾、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矛盾、资源开发和环境破坏的矛盾、市场竞争和民主平等的矛盾等等,其中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继续拉大,成为影响和谐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是社会发展中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是可以靠自我发展和调解来得到解决的。但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我们不可不予以重视。国内外的历史证明,民族和宗教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安定和团结。整体看,我国的民族问题解决处理得是比较好的,但我们还要看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等特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民族工作还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国外敌对势力不愿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和统一,借口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围绕民族问题进行的分裂和反分裂斗争还十分尖锐。正确认识和处理各民族特别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即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必要条件。
二、发展新型的民族关系,以民族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借鉴国内外发展民族关系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可以从以下多个方面着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形成合力,建设和谐的民族关系。
(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建设民族的和谐文化,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包括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是通过潜移默化在处理民族问题和关系中的物质力量。新时期,各民族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我们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凝聚各族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和教育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正确处理好民族利益和国家团结统一的利益关系。造就和培养一些少数民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想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和民族文化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又抵制各种影响民族关系和社会发展的错误和腐朽思想。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民族经济为民族关系和谐注入动力
少数民族分布相对集中的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较东部发达地区还存在着差距,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人们还处于绝对的贫困状态。如果经济长期得不到不断发展,群众的生活得不到改善,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事实证明,民族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根本。
(三)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民族关系和谐提供制度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坚持国家完整统一与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具有强大的政治生命力,是历史性和现实性、政治性和经济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的统一,是解决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尊重和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适应民族自治地方的社会发展的实际,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创性地开展工作。加强民族法制建设,积极推进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民族法规的修订和完善。要不断
推进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努力为各民族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提供法律保障,促进民族工作依法进行。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以信仰自由引领民族关系和谐
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民族矛盾有很大部分是出于宗教问题。由于社会的剧烈变化,人们在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中遇到困难和空虚等情况,困难、疾病、动荡等带来的社会不安和困难,以及在生命和宇宙中还存在很多尚未作出科学解释的现象,这些促使人们到宗教中寻找精神寄托,产生大量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矛盾联系一起的宗教问题。加之国际敌对势力的干预和支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等特点,做好新时期的宗教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关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解决宗教问题上,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使宗教管理走上法制化,妥善处理和有效预防宗教问题产生的矛盾,使得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五)坚持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提高党构建和谐民族关系能力
民族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民族工作显示出强大的政治功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表明,做好中华民族工作,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工作中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同时我们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社会事业。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制度,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的方法,及时合理有效处理民族群众反映的问题化解民族矛盾解决民族问题。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民族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和解决利益矛盾。建立健全民族问题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映灵敏、运转有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我们在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过程中,还要树立民族问题的长期性、重要性和复杂性的思想,注重民族感情,大力发展民族文化。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多样性和系统性的统一、包容性和竞争性的统一,达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民族关系的和谐。
备注: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7.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篇七
新疆位于祖国的西部边陲,是我国连接中亚,通往欧洲的战略要地,具有重要的资源、地缘优势,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汇聚之地。认识新疆,了解新疆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教程”就是专门针对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开设的地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新疆面向本专科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是具有鲜明的新疆地方性特色的课程。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新疆地方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它贴近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贴近了新疆的实际,更贴近了学生的实际。该课程突出反映了地方性、民族性、思想性、政策性,要求大学生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努力。
“教程”课共40学时,其中理论课程28学时,实践课程12学时。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3章,新疆地方史的相关内容,通过学习了解新疆的历史,牢固树立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思想。第二部分:4~8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相关内容,通过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学习,了解民族问题的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理论和我国的民族政策、方针。第三部分:9~10章,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要求学生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了解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各民族大学生必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决抵制"三股势力"的渗透,坚定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2 针对“新疆地方史”教学改革的思考
“教程”课的前三章,是本书的开篇部分,前三章构成一个体系,即“新疆地方史”。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与新疆地区高中阶段开设的《新疆地方史》的内容重复、重叠,那么如何使本科(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与中学阶段的历史课在内容上有重复的情况下,仍然能讲出新意、讲出高度,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前三章总共为12课时,其中第一章6课时,第二章3课时,第三章3课时。在有限的课时数内,做到突出理论性,把握重难点、条理清晰、主次明确,就需要教师绝对地熟悉课本,在对教材内容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筛选重难点。例如:讲第一章“新疆自古以来是祖国的一部分”,可以不面面俱到,而是强调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之后,新疆与内地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往来;强调从西汉开始,新疆已经成为祖国版图的一部分,之后的历朝历代也都在对新疆行使有效的管辖。利用历史事实来说明,新疆自古与祖国母亲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主要史实的讲述,让学生明确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程”的开篇虽然是历史部分,但毕竟不是一门历史课,学习新疆历史,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学生正确认识新疆与祖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而为后续章节打下基础。
3 针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改革的思考
“教程”的第二部分,是本书的重点,由第四章“民族与民族问题”、第五章“民族平等和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第六章“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七章“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第八章“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组成。这些章节理论性强,相对较枯燥,如何把理论性、学术性比较强的内容讲得通俗易懂、接地气、大众化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全球化、网络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趋扩大,在校大学生大都为“90后”“00后”,他们思想活跃,善于接触新鲜事物,对待各种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但他们毕竟还没有走向社会,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所以大学时期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养成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多数大学生把高校的思政课看作是“大神课”,认为思政课所讲授的内容枯燥乏味,都是“大道理”不容易听懂,对生活也没有什么帮助。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不能一味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应该丰富教学手段,例如:在开学的第一堂课,教师可以让全班同学以分小组的形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实践调研等,让每一个同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所以,高校教师也需要不失时机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4 针对“宗教理论与宗教政策”教学改革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是“教程”课的最后一个篇章,通过对“什么是宗教”“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等的关系”的学习,让大学生明确宗教的本质、特点、属性,了解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宗教政策,从而坚持科学无神论,确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宗教观。
新疆自古以来是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宗教在少数民族中的影响非常广泛和深远,宗教的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十分突出,而且宗教问题往往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大大增加了处理问题的复杂性和难度。再加上近年来在西方反华势力的支持下,“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日益猖狂,他们打着宗教的旗号,疯狂制造民族矛盾,破坏民族团结,企图把新疆问题宗教化、国家化、企图把新疆从祖国的怀抱中分离出去。“三股势力”披着宗教的外衣,散布谣言、编纂篡改历史,扭曲宗教,把目光盯向青年一代,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与我们争夺接班人。鉴于这种现实,高校教师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讲清楚,如何把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讲透彻,如何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在以往的课程设计中,这一部分是按部就班地讲“宗教的属性”—“宗教的本质”—“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等。这种模式虽然循序渐进,但学生接受效果不强,所以在这一板块,教师可以大胆地采取让“学生讲课”的方式,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例如:让开学初已经分好的小组,进行分工、协作,具体任务由组长分配,责任落实到各小组成员。把这一章节的内容按照小组讨论后的结果,通过制作PPT、写讲稿、写报告的方式演示出来,在课堂上交流、展示。然后教师根据各个小组的展示情况给出小组分数,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把重要的知识点再进一步讲解,达到巩固强化的目的。所以,思政课不是教条课,高校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大与学生互动力度,活跃课堂气氛,改革教学模式。
5 结论
“教程”课作为地方性思想理论政治课,带有浓郁的地方性特色,在教学中增强思政课与地方特色相融合,思政课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思政课与大学生思想动向相结合,有益于大学生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有益于大学生观察问题不脱离时代、不割裂历史,有益于大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
摘要:“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新疆面向本专科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是具有鲜明的新疆地方性特色的课程。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新疆地方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它贴近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贴近了新疆的实际,更贴近了学生的实际。“教程”课作为地方性思想理论政治课,带有浓郁的地方性特色,在教学中增强思政课与地方特色相融合,思政课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思政课与大学生思想动向相结合,有益于大学生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有益于大学生观察问题不脱离时代、不割裂历史,有益于大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新疆,教程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孙厚明.《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相关问题的理论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2011(4).
8.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民族地区 小学英语教学 现状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00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进入了实验改革时期。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等重要文件,把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改革推向纵深发展,小学英语课程正式进入了国家基础教育体系,成为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反映了时代精神,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教学理念得到英语教师的广泛认同。
为了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与时俱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任务要求;2011年,教育部也修订了《英语课程标准》,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理念更先进、目标更清晰、方法更具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教育理念,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这一切的改革和要求对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民族地區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如何呢?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能否适应新一轮的小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呢?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走访了所在地区的部分小学,包括城区和农村小学,并随机进行了听课,通过这次调查和访谈,零距离接触并了解了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感受颇深,了解到存在的问题较多,值得反思并引起高度重视。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中使用的工具是问卷调查、访谈、深入课堂随机听课等。本研究调查问卷内容由教师基本情况、教学环境与条件、教学现状等方面组成,分别对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和小学英语教师进行调查,其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包括教学环境与条件、教学现状两个方面。
(二)样本及其取样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丽江市四县一区的部分城区和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师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借丽江市中小学教师履职晋级培训之际,共发放问卷120份,调查对象既有城镇小学英语教师,也有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收回问卷109份,收回率为90.8%,无效问卷5份。
三、调查结果与启示
(一)教育理念和专业素质是制约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的主要因素
教育理念和专业素质是影响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直接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它决定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行为,反映了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因此,只有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促进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但调查结果如下:30岁以下的占56%,31—40岁的占35%,40岁以上只占9%;女教师占82%,男教师只占18%;初级职称占了73%。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虽然占95%以上,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的只占了35%,非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的占了65%,英语专业化程度不高,部分教师还只是通过为期一年的短期培训而教授英语课的。通过对个别教师访谈了解到:大部分小学没有专职英语教师,英语教师还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英语教龄5年以下的占了45%,5—10年占了16%,10年以上的只占39%,大多数教师为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1)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师数量、性别、年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均不合理,除了城区小学有专职英语教师外,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基本上是兼职的,很难抽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理论水平、科研水平;(2)小学英语教师自身的英语专业基础知识薄弱,虽然大部分教师怀有满腔热情的教学态度,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了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正常用英语教学,学生不能用英语交流;(3)几乎所有教师都由于教育理念落后、教学设计能力缺失等原因,造成在实际教学中不能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的教学法,也不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和精心备课,当英语学习难度加大时,学生越学越吃力,产生了厌学心理,对英语提不起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及教师对自身发展的认识制约了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
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是促进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保证;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既是促进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师提供自身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教学环境与条件
在丽江市被调查的小学英语教师中:66.6%的教师在课后很少与同学们用英语进行交流,44%的教师在课后没有与同学们用英语进行交流;74.3%的学校教师没有通过任何途径来改善英语学习环境。91.8%的教师对于目前所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满意;33%的教师认为目前使用的英语教材内容富有时代性、贴近生活;28.4 %的教师认为目前使用的英语教材技能训练全面,注重学习能力和策略的培养;33.9%的教师认为目前使用的英语教材活动设计有趣、操作性强;51.4%的教师认为目前使用的英语教材生词多、难度偏大;32.1%的教师认为目前使用的英语教材现成文字材料偏少,活用的要求太高。 32.1%的学校英语教学设备非常简陋; 43.1%的学校完全没有英语教学设备,只靠教师自制教具,受访教师所在的学校中30.3%可提供生词卡片、71.6%可提供录音机、31.2%可提供电视机和DVD、只有14.7%的学校无任何教学设备;82.6%的学校没有为教师提供任何教研资料;受访教师所在的学校重视教学科研占25.7%,一般的占67%。
2.教师教学现状
在所调查的小学英语教师中,对当前自己的教学现状感到满意的为22.9%,一般的为56.9%;教师对目前的日常教学工作完全胜任的为23.9%、基本胜任的为76.1%;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的同学们对英语课的参与度高的为35.8%,一般的为45.9%;自己能够对所用教材的设计思路、特色和局限性比较理解的为37.6%,一般理解的为52.3%;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技术比较熟悉的为25.7%,一般的为33%;自己有足够的知识给学生讲授学习方法和策略的為52.3%,一般的为38.5%;评价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有把握的为20.2%,一般的为66.1%;几乎所有教师认为有由于教育理念落后、教学理论模糊等原因,造成教学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缺失的现象,学生对课堂教学,非常满意的为31.2%,一般的为73.4%;自己的课堂教学最让学生满意的是:31.2%为个人魅力;34.9%为语言能力;45%为教学艺术。经常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改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的为46.8%;为了不断提升个人魅力,受调查的教师经常通过下列途径形成自己独特有效的教学艺术:41.3%为广泛吸取经验精华,33%为结合个人实践总结,58.7%为和同事交流学习;课后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反省的为59.6%;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经常采取的方式是33%在脑中回顾一下,61.5%和同事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在教学工作中,59.6%关注团队合作;47.7%的偶尔与他人探讨。在日常教学中,认为自己急需提高的知识与能力:36.6%的为教育教学理论;88.1%的为教学技能技巧;55%的为语言能力。对基本教学能力提高会有帮助的方式:59.6%为专题培训,23.9%为师傅带教;35.8%为教研组研讨;35.8%为专家讲座;62.4%为听课评课;74.3%为外出观摩。
从以上调查显示:(1)小学里普遍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2)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3)教师的英语职业能力也相对滞后;(4)教师缺乏进修提高的机会等。
四、改善民族地区小学英语现状的对策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自身修养和认识水平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 “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 加强小学英语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是改善和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每一个小学英语教师都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这样在艰苦的环境中,才不会迷失方向,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清楚地理解小学开设英语课的目的和意义,明白小学开设英语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确保小学英语教学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鉴于小学英语教师整体素质偏低、非专业英语教师占主体力量的问题,做好在岗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小学英语教师的语言基本功培训,尤其是在语音、语调、书写和口语、专业知识方面进行强化训练,以促进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教师只有自身语言基本功过硬,才能给学生以正确和规范的引导。教育主管部门应将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当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去抓。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自身要有自我提高的意识,要积极通过各种手段学习《英语课程标准》,钻研教材,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反思所上的每一节课的得失,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此外,还可以各乡镇为单位,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请专家进行有关教学方法和技巧的系列讲座,并举行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优质课评比、召开教学研讨会等,也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或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参加由各区县教师进修学校牵头,组织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小学英语教材教法的培训。通过这些方法,让教师开阔视野,使他们拥有最前沿的教学理念,把握最新的国内小学英语教学动态,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了,反过来就可以服务于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实物、图片、挂图、多媒体等现代化电教手段,创设恰当的语言情景,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和多样性,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这样进行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语言,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三)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确保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各学校应积极建立完善、科学、系统的小学英语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小学英语教学的评价要采用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口语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等多种行之有效的解析方式,对学生做出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完善、系统地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
五、结束语
小学英语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给民族地区的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平等的竞争环境,体现均等教育的理念,首先应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开始。尽管目前民族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师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认识相对滞后、教育理念相对落后,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占据着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师角色转换、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还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一切会导致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前景不容乐观,但现在能认识到,发现问题,能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定能改变现状。
【参考文献】
[1]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
[3]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A].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4]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A].2011.
[5]教育部.关于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A].2001.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A].2001.
9.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篇九
1.宗教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内在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有着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外在条件。
2.宗教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信仰)问题与(政治)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C)。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3.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常常错综复杂地同时并存。
4.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指宗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与(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相适应,而是指宗教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 单选题
1.(A)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A. 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2. 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民族理论具有(D)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D. 政治性
3. 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D)的问题。D. 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B.经济发展
5.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B.族类
6.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C)时期。C.南朝
7.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D)。D.自然力
8.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D)。D.斯大林
9.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D)。D.1987年
10.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D.民族
11. 民族发展,是在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B 演进)的质与量的提高。
12. 民族(D),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D. 同化
13. 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C)同化。C. 自然
14.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C)的关系。C.民族群体之间 2.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D)的关系。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
15.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B)决定的。B.性质
16.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D.和谐
17.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D)。D.和平与发展
18.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C)。C.社会因素
19. 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A)、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A. 民族与阶级
20. 现今世界上共有(C)多个民族,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严格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正在消失。C. 3 000
2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D)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D. 经济利益
22.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C)个国家接壤。C.10多
23.全国的绝大多数县、市都有(A)以上民族共居。A.两个
24.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C)。C.64%.我国大陆地区的(B)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B.31个
26.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B)。B.18个
27.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B)的问题上。
28.(A)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A. 民族平等团结
29. 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C)。C. 根本原则
30. 我国有约3 000万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 200多个民族乡、镇中,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B)。B. 1/3
3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C)。C.自治权的行使
3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A)。A.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
33.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C)个。C.155
34.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C)个。C.44
35.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B)。B.民主集中制
36. 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A),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A.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
37. 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D)的中心环节。D. 长治久安
38. 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B)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B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9.2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D)。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40.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A)。A.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41.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兴办工厂企业,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援西藏。这一行动叫做(D)。D.对口支援
42.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B)。B.精神文化
43.由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培养不出大量急需人才,因而造成民族地区缺乏大量的(A),造成教育落后,导致出现经济发展迟缓的状态。A. 科技人员和教员 3.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民族教育发展的(D)。D. 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44. 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最终都体现在(A)上。A. 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45.我国只有12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D)种。D.15 2.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A)。A.满、回
46.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A)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A.11
1. 民族风俗习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各民族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异,是(B)。B. 在相对稳定中发生的渐变
2. 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A)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A. 传承性
3. 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C)。C. 原则性和灵活性
1.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D)。D.1亿多人
2.我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影响最大的宗教是(C)。C.佛教和伊斯兰教
3.最早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口号的是(C)。C.资产阶级
4.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B)。B.自治、自养、自传
5.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C)。C.赵朴初居士
三 多选题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A. 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 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 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D.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 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ACE)A. 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 信息综合方法C. 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 定性分析方法E. 定量分析方法
3.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ABE)A. 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 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C. 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D. 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E. 对民族研究工作具
有重要指导意义
4. 民族理论(ABCDE)A. 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 是一门理论科学C. 是一门实践科学D. 是一门交叉学科E. 是一门新兴学科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AC)等基本属性。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E.生物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ABCDE)。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CDE)。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ABCD)。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E.共产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AD)。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C.现实依据 D.民族意愿 E.就近认同
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ABE)。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C.渐进式发展 D.突变式发展 E.跳跃式发展
2. 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ACD)。A. 社会生产B. 社会分工C. 内部交往程度D. 外部交往程度E. 地理位置
3. 民族发展包括(BCD)等。A.原生态发展B.经济发展C.政治发展D.文化发展E.次生态发展
4.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ABCDE)等内部和外部条件。A. 民族结构
10.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篇十
形成作业1:
小组讨论问题4: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1、个人讨论观点:
民族关系中核心问题是民族利益、民族权力和民族发展,这些是民族关系的、热点和主题
2、小组讨论提纲:
一、民族利益时民族关系的焦点
民族利益,指的是法律赋予的正当的、合法的民族应有和应得的各种利益,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式民族间的一种利益关系,公平合理的划分和享受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利益划分不合理或者有差别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和摩擦。在民族利益问题上,我们有必要重温列宁在1922年10月27日说过的一段话:“五年来,我们在一个举世罕见的多民族国家里解决民族问题的经验,是我们完全相信,在类似的情况下,对待民族利益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予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就是创造条件来安排除在这一方面引起冲突的一切根源。
二、民族权力是民族关系的测量表
民族权力,指的是法律赋予的各民族应有的方方面面的平等利益,民主权益,民族权益也是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之一,民族平等,自由发展的民主权利和民族权力的享有和行驶的程度是民族发展关系程度的测量表。民族权力的享有和行使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其中包括受民族关系状况的制约,反过来民族权利享有和行使状况又直接影响民族关系。
二、民族发展是民族关系的主题 发展,永远是历史和社会的主题,发展,始终是民族和社会追求的目标。民族关系,既是各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又是各民族发展的客观环境与条件。因为民族的发展取决于自身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民族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个方面。因此,民族发展的权利和利益,是民族关系发展的核心问题。
总之,在我国民族关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以上三个方面,尽可能采取特殊、灵活和优惠的政策,创造有利于民族发展和有利于协调 民族关系的环境和条件,尽可能满足或照顾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发展利益。
形成作业2:论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它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
(一)从历史情况来说,我国在政治制度方面长期存在两大主要特点:一是它的统一性,二是中央集权。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国家统一则国力强盛、民族团结、人民生活安定;国家分裂则国家衰败、民族分争、人民困苦。我国在解放后建立民族区域自治,保持了国家的统一,符合我国的历史传统,符合我国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从现实情况来说,第一,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多,少数民族人口少,这种情况决定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只有在统一国家内团结互助,通力合作,才能共同发展。第二,我国民族分布情况复杂,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特点显著,只有具有很大灵活性的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第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密切联系。只有在统一国家中采用民族区域自治这种形式,才能适应并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第四,各民族在长期的反帝反封建和革命斗争中,不但建立了工人阶级同农民以及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也使我国各民族人民进一步团结起来,结成了血肉不可分离的联系。这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对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实践和发展
(一)对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实践
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列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多民族民主国家的一般普遍原则。马列主义从社会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利益出发,坚持建立集中统一的大规模的国家的原则。同时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建立现代真正民主国家的条件,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让各民族实施地方自治或区域自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纲领性原则。
(二)对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发展
我国不仅将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自治的论断由理论变成了现实,而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生命力。
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重要作用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利,使民主政治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实现,推进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政治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表现形式,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三大形式。这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实现。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调动了各民族的积极性,有利于各民族自身及其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开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新阶段。少数民族可以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发展各项事业。这就能够最广泛的调动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使少数民族人民都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到国家和地方的建设中。
民族自身的发展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人的发展,是通过发展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来实现的。二是对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法律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保障各民族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等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经济功能首先表现为自治机关把管理经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管理本地方的自然资源,并可以根据法律的规定和国家的规划,优先合理的开发利用。
(三)民族区域自治有力于协调各民族间关系,达到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目的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边疆。边疆的稳定对国家的安定和统一至关重要。作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形式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人民民主专政,有利于抵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有利于打击国内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活动,从而巩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形成作业三:
一、填充题
1、民族发展规律
2、民族属性、民族特征
3、血缘
4、社会、历史
5、权利和利益
6、阶级斗争
7、大分散、小聚居8、1.9万
9、提高民族素质、民主的组织形式
10、设立和建设,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11、发展与进步
二、单选题
1.B 2.A 3.D 4.B 5.D 6.C 7.B 8.C 9.B 10.D
三、多选题
1.ABDE.ABE 3.ABD 4.ABCDE 5.ABCD 6.ABCE 7.ABCDE 8.ABCE 9.ACD 10.ABDE
四、辨析题
1.错: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的问题。
2.错:民族作为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3.错: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是体现民族平等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平等的主要标志。
4.错:民族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最终结果是语言的整合和文字的统一。
5.对
6.错: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
五、五、论述题
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答案: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众多民族生活、繁衍在中国这个统一国家内。多民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各民族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的发展相对后进一些,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由于多民族的存在和民族间发展不平衡的存在等原因,我国一直存在着民族问题,而且始终是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间题又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民族理论辨析题11-20
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知识学习教育月活动计划12-26
民族宗教理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教育试题及答案 200 题11-01
少数民族社区发展实践与创新06-19
浅谈声乐教学中美声与民族唱法融合论文01-12
民族语言教育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论文09-27
民族与宗教论文09-01
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的研究11-06
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