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论文

2024-12-07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论文(14篇)

1.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论文 篇一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

【摘要】:新课标指出:“音乐课要培养音乐感受与欣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本文分析了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出现的误区;针对音乐学科教育的特征,并从音乐接受美学的角度对音乐欣赏的教学策略作分析和探讨,旨在让学生能真正体验真正体验音乐的美和美的音乐,得到艺术的熏陶。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误区、教学策略

音乐一种神奇而美妙的艺术,带给我们无限美好的形式享受。更为奇妙的是这些音符的组合竟能时时拨动着人的心弦或徐缓优美,或激动神往,把你带进崇高的审美境界。在那优美的音乐之中少了几分烦躁不安,多了几分祥和安宁,这份优美的情感犹如阿拉伯神话中的飞毯载着你不断上升、上升,直到一个理性的至善至美的境界。一切对音乐的感受都来自音乐欣赏。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欣赏懂得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离开了这一点就谈不到完美的教育。”

笔者是一线教师,常有机会观摩各级各类的音乐欣赏公开课,课上同学倾情投入,热情高涨,气氛热烈,学生陶醉在音乐的意境中。然而在热热闹闹的背后存在着许多误区,出现了各种各样有背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规律的现象。一、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语言替代型

“语言替代型”,顾名思义即以语言替代音乐。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惯于以自己的语言来解释音乐,极其有限的教学时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消失,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忆:尽管音乐和其他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应,但是它是诉之于流动的音响中,依靠于听觉来感受的特殊艺术形象。

1、肢体语言代替音乐的聆听。许多教师都喜欢在让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应当说这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恰当地、合理地运用这一特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音乐。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常常是事与愿违,不但没有起到其积极的作用,相反,由于太注意表面的花架子,做秀成份太多,使音乐欣赏课变成了学生的技能展示课。表演的成份太多,让人看了不免产生滑稽之感。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堂欣赏课,内容是《动物狂欢节》中几个片断――《狮子王进行曲》和《大象》等。这位老师在准备这节课时,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准备了好多小奖品,做了好多狮王和大象面具,在让学生欣赏的过程中,不断地让学生上强模仿狮王和大象走路的样子。试问:这节课我们是要让学生学大象走路和狮子吼叫吗?如果都这样上课,那么要是让学生欣赏《水族馆》该怎么办呢?是否要到游泳池里去呢?

2、语言描述代替音乐的遐想

教师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或依据教学参考书来解释音乐只能有限地、定向引导学生的想象,而音乐艺术的某种不确定性,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经历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需要的是适当的引导或提示,而不是长篇大论用口头语言来替代音乐。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音乐殿堂,领略每一道风景线,让学生自主地、情不自禁地融进音乐,全身心地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喜欢音乐,在更多的自由空间里来想象、幻想。

在执教音乐欣赏课《黄土高坡》时,听了前两句后,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黄土高坡”“对,这就是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黄土高坡,一只只的安塞腰鼓敲打着黄土高坡的厚重和雄浑、一条条的红绸丝带舞动着黄土高坡的梦想和精魂,是兰花花永远的故乡,是信天游的摇篮。接下来我们要在音乐中领略它的美丽风景和它的音乐特点。” 二、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变味听赏型

“单一欣赏型”,即教师找来了许多音响资料,整堂音乐课用以音乐欣赏的单一课型。这种单一的课型不符合普通教育的音乐课堂教学原则。

1、单调听赏型。在一节课中,老师让学生反复聆听一首乐曲,询问:“眼前看到了什么?心中想到了什么?”这种单一的课型缺少教学的艺术,课堂上缺乏互动性、趣味性、探索性,死气沉沉,更谈不上激活思维与激发情感,不符合音乐课堂教学原则。

2、学术讲座型。把音乐欣赏课上成了学术讲座课。重视了技能技巧的传授,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让学生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结果是学生可能知道一些音乐知识,却失去了音乐的形象。有的老师自身的音乐修养比较高,专业知识也比较精深,一味地分析伤口的结构、段落以及各种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作用,把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分割得支离破碎,音乐的美感和整体的艺术效果已是荡然无存。这不得不令人感到遗憾。《月光奏鸣曲》本身真正以哪些音乐要素、特征吸引耳朵?琵琶独奏《十面埋伏》的艺术价值又在哪里呢?似乎这些才是真正需要学生审美体验的东西。

当然,必要的讲解固不可少,关键是看教师的讲解是否会促进学生对作品增加美的感受。

三、山寺钟呜昼已昏,鱼梁渡头争流暄——偏离音乐教学的音乐性

1、糅合过度。多学科渗透的音乐课程必须实现以音乐为本的综合性,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经验、绚丽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在音乐课中加入其他学科的内容或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都应该把握一个适可而止的“度”。

一位老师执教音乐欣赏课《游击队之歌》。上课时,教师先检查了学生是否在课前收集了有关抗战时期的资料,然后,师生一起介绍讨论抗战时期的故事,日本人如何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如何受欺凌等等。接着老师打开电脑观看抗战时期的课件,看完后学生讨论并进行演说,离下课还有10分钟才进入歌曲欣赏,教师简单介绍了词曲作者就下课了。这样的上课方法,是对音乐课学科综合的正解还是曲解?是不是为了体现音乐的综合性而把音乐本质给丢了呢?

2、多媒体过度。在电子教育流行的今天,许多教师也“赶时髦”,经常通过电脑等多媒体教学来与学生进行互动。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为了追求形象性,将之编成动画形式,再配上音乐播放。这样使音乐课件能深深地刺激学生的直观感觉。学生上课犹如看动画片一般,兴趣盎然。但是,这样的课件注意了刺激学生的视觉能力,无形中却扼杀了学生的听觉能力。要知道,在音乐欣赏中,听才是主要方式,看只能作为辅助形式。试想,下课后,学生津津乐道的是刚才放过的动画形象和故事情节;而说起音乐,学生连主旋律都记不住,这叫什么欣赏课?

音乐欣赏是小学生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审美活动,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欣赏者置身于音响的天地中,通过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著名作家王蒙说:“说老实话,我的音乐知识、音乐水准并不怎么样。但我确实喜爱音乐,能够沉浸在我所能够欣赏的声音世界中,并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获得,有所超越、排解、升华、了悟。„„所有他们的作品都给我一种神圣,一种清明,一种灵魂沐浴的通畅爽洁,一种对于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一切困扰和痛苦的代价的理解和肯定。”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索认为,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教师要加强对音乐欣赏策略的研究,倡导“以音乐为本,从乐音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

策略

一、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准确把握教材 1.挖掘教材

音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获得有效生成的客观条件。课前的预设是课上生成的前提和基础,音乐欣赏教学的生成性有赖于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精彩生成的质量也源于预设的好坏。在备课时,尽管不可能谋略到课堂上的一丝一毫,但可以尽可能想得细一点、全一点、精一点。而且,预设的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创意,都直接影响课堂上的生成是不是顺利。

教师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走近”音乐教材、熟悉音乐作品,进而乐于倾听、喜爱并主动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来。对于距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较远,学生感到较为陌生的音乐作品,教师在预设教材时,更加需要对这类音乐作品进行恰当、及时的点拨,以引起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总之,教师应该在课前对乐曲绞尽脑汁地进行充分预设,才能吸引学生对陌生乐曲的注意力,主动参与到聆听和探究的音乐活动中来。

2.重组教材

欣赏教材是音乐课程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音乐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新课标要求音乐教学突出音乐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与渗透,生成性的音乐欣赏教学需要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灵活进行重组,把单一学科的音乐知识与多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把同主题作品整合起来,同作者的作品整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生成多样化的音乐理解。

3.探究教材

在生成性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把握有关音乐作品理论方面的知识,亦是音乐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兴趣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动力,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为入手,使音乐作品中涵盖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机渗透在聆听、体验音乐之中,让学生对音乐作品中的理论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继而更积极地聆听和记忆音乐本体性的多种要素,生成多样化的精彩体验。

二、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悉心洞察学生

1、把握学生的欣赏水平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预设时要做到心中有学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正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内容应以学生原有的音乐知识、生活经验为基础,要考虑到教案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应该全面预设教材,更应该充分预设学生,对学生现有的音乐理论素养和音乐技能水平进行一定的了解和分析,在课堂中仔细观察学生的音乐表现,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整体发展水平,以求在教学过程中作出正确决策,导向教学的生成性、精彩化。

2、洞悉学生的欣赏心理

在生成性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预设要紧紧围绕学生进行,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便是依据学生的音乐欣赏心理来组织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动态有差异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欣赏教学中来,进而产生对音乐体验的五彩纷呈,导向开放性、动态化的生成式教学。

策略

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构建课堂意境 3663个字

策略四、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斗城湖——多种感官参与

1、“音画结合”开拓音乐视野

贝多芬说: “当我作曲时, 总是心理描着一幅图画, 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 音乐作品是与一定的现实形态联系在一起, 与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身其中, 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地构思, 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 这就是联想法。关键是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感情, 并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把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写下来。

如欣赏乐曲《天鹅之死》中钢琴连续的琶音和舒展的大提琴旋律,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通过绘画,有些同学描绘出了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缓缓游弋的天鹅是那样的忧郁、高雅,非常的生动形象。

无疑,绘画的加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对音乐的画面感悟力,也使他们的绘画作品越来越具有个性化。

2、“听视结合”挖掘音乐内涵

“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 “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 有利于儿童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例如, 欣赏口笛演奏曲《苗岭的早晨》, 在听音乐时要求学生把他们听音乐的感受和想象到的用文字写出来, 可以是几句话, 也可以是一篇短文, 只要能表达出你对音乐的感受就行了。初听乐曲之后学生初步感受了口笛所表现的优美意境。反复一遍一遍的音乐过去后, 学生的既兴作文也出炉了。有一个同学这样写到“天亮了, 苗岭的景色依稀可辨, 小鸟在树上吱吱的歌唱, 人们从睡梦中醒来, 伴着小鸟的歌声开始了他们新的一天”。音乐的美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这说明他们已感受到了音乐表现。

总之,要想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只有走出传统欣赏教学的模式,积极构建自主、开放、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会聆听、学会分析、学会欣赏,感受到“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的乐趣,真正体验音乐的美和美的音乐,得到艺术的熏陶,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参考文献:

① 《新版音乐教学论》

吴跃跃

湖南文艺出版社 ② 《音乐美学教程》

张前

上海音乐出版社 ③ 《音乐美学》

王次炤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论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基础》[美]爱德温 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11月第2版

《音乐教学法》 张芳瑞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7月第1版

《教学思想录 中小学音乐卷》张肖虎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年7月第1版

2.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论文 篇二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有兴趣地进行欣赏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等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 在进行三年级的音乐欣赏课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 我通过让学生认识、接触实物二胡, 体会二胡的演奏方式, 感受二胡的音色, 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 我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利用赛马的动画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 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个乐段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 我动用课件让学生进行比较, 通过学生自主讨论, 给了学生更多的艺术想象和生活联想。最后, 我让学生进行分组创编, 充分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 使欣赏活动达到一个高潮。

二、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 激起学生的共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富于想象的思维特点, 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 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 我告诉同学们,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所处生活环境不同, 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一首优秀的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也应该不是单一的, 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在学生欣赏《童年》这首乐曲时, 我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 用自己的心, 独立地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 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音乐播完以后, 我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 发挥创造力给乐曲起名字, 同时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

三、运用身体语言让学生大胆表现音乐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 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 均可以用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 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 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在课上, 我认为学生应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 随着音乐自由运动。学生通过走、跳、跑, 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这就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例如, 欣赏《赛马》时, 我让学生用身体乐器来表现马蹄声、马鞭声、铃铛声等。学生想出了弹舌、拍手、拍腿、双脚重重跳等表现方法。这就充分调动了大家感受音乐的能动性, 勇于大胆地表现音乐。

四、用打击乐为乐曲伴奏

随音乐表现节奏, 让学生综合听觉、认知、技能, 与作曲家、乐团打成一片是何等有趣而有成就感。凡是结构简单、节奏明显、速度适中的乐曲均可在欣赏的时候一起演奏。在欣赏过程当中, 学生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良好的节奏感, 正确的演奏技巧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我让学生自制了打击乐器, 如, 可乐瓶装米做的沙锤;啤酒瓶盖串起来做的摇铃等。学生拿着自己制作的乐器, 为乐曲伴奏, 内心充满了愉悦。

音乐课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他体现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 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得“优”的机会,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 我发现, 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人们一种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 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 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觉, 激发学生浓厚的听赏音乐的兴趣, 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 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1.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教师进修学校,

3.浅谈农村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篇三

音乐欣赏教学,是整个音乐教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欣赏可扩大学生音乐视野,积累音乐词汇,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及世界音乐文化的情感。音乐欣赏涉及政治、历史、地理、自然知识、风土人情等方面,既可提高审美能力,也可陶冶道德情操。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音乐教学中往往忽视了音乐欣赏教学,致使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普遍较低。为了进一步搞好农村小学的音乐欣赏教学,我从“听”和“说”两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音乐欣赏教学中“听”的方法

1.身临其境

意境是美学的核心范畴,是艺术创作的终极追求。在我们周围,有着各种各样的声音:鸟叫虫鸣、水流草动、雨落风起,等等,这些都是音乐语言的重要来源。如《野蜂的飞舞》、《雨滴前奏曲》等表现的就是大自然的声音。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感受理解能力,就要从感悟自然声音做起。没有反复的听,反复的鉴别,反复的训练,听觉技能是不可能形成的。农村学校周围有着广阔的活动环境,是一个天然的“听觉训练场”,具有城镇学校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在田间听各种鸟叫,听风吹禾苗的声音,听各种农机具的声音,听各种劳动的声音;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如下雨时红薯地和玉米地雨打叶子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记忆并模仿家禽、家畜以及自然中的不同声音等,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讨论,培养他们的听觉技能和听觉记忆。

2.感悟节拍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中的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本的元素。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以没有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和动力。每个儿童对音乐的欣赏首先是从感知节拍开始的,即让学生和着音乐拍击节奏。学生往往会混淆不同的节奏类型,如果死记硬背,会给学生带来许多困难。教师可根据生活中不同声音的特点,归类比较,让学生反复练唱,对比分析。如在学习×·×节奏和××·节奏时,我问学生:“汽车喇叭是怎么叫的?夏天知了是怎么叫的?”学生答:“笛笛,笛笛;知了,知了。”这时我就给学生指出,前者就是××·节奏,后者就是×·×节奏。学生马上就学会并记住了。这不但对视唱有所帮助,而且增加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3.凝神闭目

这种方法能消除视觉上的干扰,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倾听音乐,用心去感受音乐。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旋律优美的歌曲欣赏课。如我在教《春天》这首歌曲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春天的美景,除了用图画引导外,还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自己在春天看到的桃花、麦苗、天空的景象。我把这种方法叫做“过电影”。学生闭上眼睛后,头脑里展开了丰富的联想,睁开眼睛后,就会产生深刻的体验,再唱感情就不同了。

4.借景生情

音乐是一种神奇而美妙的艺术,带给我们无限美好的听觉享受。更为奇妙的是,这些音符的组合竟能时时拨动着人的心弦,或徐缓优美,或激情神往,把你带进崇高的美的境界。在那优美的音乐之中,少了几分烦躁不安,多了几分祥和安宁,直到一个理性的、至善至美的境界。如在教音乐欣赏课《江雪》时,我出示雪景图,在悲凉的歌声中把学生引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空旷世界,让学生细细体会作者孤寂的心情,激起学生无限的遐想,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唱起这首歌。学生通过反复的“听”,培养了对音乐的感受力,提高了自己的音乐素养,同时使自己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

二、音乐欣赏教学中“说”的方法

1.引导交流

音乐欣赏是一种多层面的心理体验过程,各种欣赏方式之间是共存与互补的关系,倘若没有音乐欣赏的多层性,也就没有艺术特色的丰富多彩。音乐欣赏方式的多元性特征,正是人类意识多样性的直接体现。新课标明确指出:“音乐欣赏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教师根据音乐内容及形式特点,简短形象地介绍作品的内容及总的情绪特征,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正确且全面的印象,并产生相关的联想和想象。乐曲教学时,我按照乐曲的内涵及自己对曲子的理解,自编小故事读给学生,借以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如在欣赏《骄傲的小鸭子》这一乐曲前,我就按自己的理解,让学生分别模仿小鸭子的各种姿势与动作,这对学生理解乐曲有极大的帮助。

2.鼓励表述

音乐欣赏的审美过程大致分为音乐审美直觉、音乐审美体验和音乐审美升华三个阶段。欣赏者必须通过亲身聆听音乐,直接接受音乐信息,获得直观审美感受。特别是在音乐审美体验阶段后,欣赏者处于一种主动的状态,是一种积极的再创造活动。想象、联想和情感在欣赏审美体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欣赏者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实现了客体与主体的融合,与音乐作者发生了情感共鸣。这是更高层次的欣赏,是欣赏的深化。由于学生的水平有限,特别是农村小学生接触面较窄,而且语言能力低,我对学生表达不做任何规定,可以不用专业术语,也不分对与错,只让学生谈自己的真实认识与感受,重在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不论学生说得好不好,都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在欣赏后有各自的感受就够了,集体的欣赏过程也只追求大致相近,“求大同,存小异”,教师决不生硬地将所有人的感受统一起来。

如在欣赏《蟾宫珠帘》后,我让学生想象并模仿击打编钟的动作,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我国古代编钟的认识,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历史、音乐学科的适度整合,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同样是音乐欣赏,在欣赏笛子独奏《荫中鸟》后,我让学生说出能在曲子中听出几种鸟叫的声音,并进行小比赛,看谁听出的种类多,然后进行模仿。教学实践中,由于音乐的主题内容不同,让学生表述的主题也不同,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表述,这样做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也能使学生的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为了提高音乐欣赏的教学效果,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突出所欣赏音乐作品鲜明的基本形象,确定“听”的内容;二要重视生动形象的歌词,明快的节奏,符合乐曲主题的解说,并以此选择不同的“听”的方法;三要合理处理欣赏与学生活动之间的关系,侧重积累听觉记忆和欣赏经验,积极进行教师演示“说”和学生表述“说”,引导学生将欣赏到的模糊的音乐感受“说”出来,深化欣赏,将欣赏“进行到底”。实践表明,只要我们处理好这几个方面,音乐欣赏教学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县教师进修学校

4.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篇四

音乐欣赏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它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在小学音乐课中欣赏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拥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美国音乐教育家默塞尔与格连在《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指出:“音乐欣赏课可以说是音乐教育中,设法引起儿童对音乐的爱好,并使这种爱好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种力量。”[5]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正如达尔克洛兹说的:“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音乐欣赏课教学,是音乐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就当前现状看,它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作品本身缺乏吸引力;2.教学设备落后,影响听觉效果;3.教师上课形式单调,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4.学习任务不明确,学习没有目的性。本文就对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作以下三点阐述。

一、运用多媒体

音乐理论家修海林曾说过:“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6]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渠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音乐欣赏课,只有开放学生多个感知通道,才能让学生对音乐欣赏做到真正的主体参与,激发起强烈的情绪因素,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意境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领域发展的新技术,以其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界面友好性、反馈及时性的特点,在教学中集图文声像多形态信息为一体,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使复杂知识简单化、使零乱知识条理化、弥补了课堂教学不足,给音乐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多媒体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也扩展了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巧妙地运用它,教学会取得许多积极的效果。

(一)引情激趣,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二)突破难点,优化教学

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教学中,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变得有声有色。在音乐欣赏课中,如采用多媒体,把视听结合起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采用CAI动态图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能把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的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例如在欣赏教学中,以前总是对录音磁带进行剪辑,不仅费时,而且效果不理想,但电脑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剪辑,使以前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效果更佳。

《鸭子拌嘴》的乐曲发展顺序是出发——到池塘——拌嘴——回家,在录音时,可分四次将四个乐段分别命名录制,播放时点击哪个乐段,就会播放那个乐段,还可以将“拌嘴”这一乐段设定成循环播放,反复聆听,便于在欣赏时加深印象,对作品更深入的理解。在欣赏《丰收锣鼓》第一乐段主题时,第一遍播放时,采用原速,学生听完后说表现的是人们敲锣打鼓,喜庆丰收的欢腾场面,第二遍,可放慢速度,学生听后发现,欢快,喜庆的情绪没有了,乐曲变得面目全非。通过这样,让学生认识到速度在作品中的重要性。再如,欣赏《森吉德玛》时,轮到哪种乐器吹奏,就在屏幕上出现这种乐器,如单簧管、圆号等,既让学生欣赏了乐曲,又听辨了演奏乐器的音色,认识了不少乐器。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扩大了学生视野。

二、正确引导学生参与

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审美活动的主导。教师应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去。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审美直觉力、音乐审美知觉力和音乐审美判断力等。更好地完成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种方法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灌输式进行了改革,而且有利于主体作用的体现,有利于学生认识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学生个性品质的养成等。音乐欣赏中学生参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听、唱、想、说四个方面是引导学生参与的主要手段。

(一)“听”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关键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因此听是参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中去,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采用提问法听和对比法听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可行方法。

提问法听,也就是在听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一些简单的带启发性的问题。对比法听是听的深入,也是音乐欣赏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对学生来说,惟有对比才能真正获得对音乐风格、特点、形式等要素的感性认识。倾听中的对比有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色、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可以在同一作品中进行对比,也可以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比。

(二)“唱”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基础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唱主题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唱主题可以有两种形式:

一是听前唱主题。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如欣赏《翻身的日子》,在听前可以先引导学生一起唱书上的四条谱例,也就是每个乐段的主题,在学唱时,首先对每个主题音乐的节奏、特点、情绪等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学唱。教师要求学生边唱、边记、边对音乐进行初步的情感体验。待学生欣赏作品时,不光对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而且对作品的分段也不感到困难。接着,给学生再放一遍录音,很多学生能说出:曲子是由引子加上三部分再加尾声构成的,每一部分音乐基本上是每一段主题音乐的重复和稍加变化的重复,整首曲子的情绪都是欢快的,表现了翻身农民喜气洋洋、欢天喜地的感情。通过听前唱主题,不仅为欣赏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听赏时能进一步的人情、入境地去体验作品,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二是在听后唱主题。学生欣赏完音乐作品后,对这个音乐作品已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此时,再让学生学唱主题,可以让学生加深这个音乐的理解。如欣赏《赞歌要比星星多》,可以先让学生欣赏,然后讲解这首合唱的内容、风格、根据哪个民族的曲子进行改编以及这首歌的衬词部分。学生欣赏完后,对这首合唱的衬词“呀儿呀儿哟”已经很熟,此时再安排学生唱这首歌的主题便是点睛之笔。

(三)“想”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目的

“想”就是学生在聆听音乐中,根据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由于音乐艺术不同于文学和美术,它由情而动,有感而发具有抽象性、多解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通过音乐欣赏能开阔学生思维视野,培养学生想象的广阔性、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这也是我们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

首先应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情绪进行体验,在对音乐的高低、强弱、节奏、调性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情感、情绪做出判断。第二要求学生对音乐的风格、体裁进行体验和判断。第三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意图等等。如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先不告诉学生曲目,让学生随着恬静优美的音乐进入平静凝思,然后在丰富的内心体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结果有的想象为平静的江水、朦胧的月夜、幽静的田园、仙女的舞姿,也有的想象为秀丽的山川、深切的怀恋等等。在学生叙述后教师再告诉学生所听的曲目,并适当地介绍作品的内容,待学生第二遍欣赏音乐时,要求学生根据曲目和提示对优美流畅的旋律进行更深的感受和体验,然后开展更深、更细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更趋完美;通过学生想的参与,不仅提高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感受力、审美判断力等,而且能使学生随着想象的翅膀飞翔,塑造出更多更完美的音乐形象,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还使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

(四)“说”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深入

“说”就是让学生说出聆听作品后的感受。根据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作出某种抽象之结论上面,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6]因此,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说的参与,及时引导学生说出听后感是非常重要的。如欣赏《翻身的日子》,听前教师对时代背景及曲作者已经作简单的介绍,学生学唱几遍主题音乐。第一遍愉悦式聆听后让学生说说听后有何感受,同学们都觉得情绪是热烈欢快的。第二遍分段细听,要求学生对各段的旋律、节奏、音色、力度等进行分析对比,说出每段不同的情感及风格特点,并说出想象中的音乐形象。老师进行点评,部分强烈的鼓点般的节奏,流畅而又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了人们喜庆翻身解放的热烈场面和欢快的心情。第一部分,具有浓郁的陕北风味,跳跃、活泼、轻盈的节奏,描绘了翻身人们幸福甜美的心情。第二部分,采用山东吕剧音调,活泼、欢快、喜悦之情盎然成趣,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气息。第三部分,借鉴了河北吹歌的发展手法,把音乐推向高潮,形成了更强烈的欢乐气氛,尽情地抒发了翻身农民喜气洋洋、欢天喜地的感情。尾声变化再现了引子的旋律,前后呼应。第三遍评价式聆听之后,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曲式为引子+A+B+C+尾声,整首乐曲情绪欢快热烈,带有很浓的民族风味和地方色彩、尽情地抒发了翻身农民幸福、欢欣的思想感情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欣赏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说的参与,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间的差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听赏过程能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步步深入,达到深刻、高级的阶段,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

从字面的含义理解,情境必定包括两个部分,一为情,二为境。情是情绪、情感,境是环境、场景,二者合一,就勾勒出一个人的内在感觉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音乐教学特有的情感境界。从另一个角度也不难理解,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塑造形象的情感艺术,音乐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以激发、感染、陶冶、诱导学生的情感。学生和教师同是情境的创设者和被情景感染、陶醉、启迪与激励的情感主体,师生共同分享着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情感世界。[4]

(一)创造“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激励学习主体的自觉意识和使学生乐学、会学,从而养成和发展个性品质。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如:当欣赏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狮子》的时候,首先出示狮子这一标题,当学生一见“狮子”这二字时,脑海里立刻会出现在动物园里或电影、电视银幕上见过的那种威武的神态。然后引导他们去听音乐中的节拍、节奏、乐器演奏的音区、音色,想象狮子在干什么?听后让他们跟随着音乐的变化扮演狮子进行律动,使他们从感官的欣赏到感情的欣赏。当他们对狮子有了初步的了解后,便引导他们掌握欣赏规律,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会学”。就如上面这段曲子“引子--结束,主旋律6333┃﹟4·323┃176712┃7---┃”

一出现,就仿佛见到狮子按节拍走出来,再从那大提琴,低音提琴浑厚的音色中,就象狮子既庞大又威武,从低音区的半音阶快速弹奏中,就听到狮子在吼叫。根据《动物狂欢节》中“狂欢”两字来想象狮子当时的动态和心情。那么,6333旋律一响,学生就仿佛看到狮子按强拍跳起舞来了;吼叫声就可转而想象成为狮子在唱歌,XXXX(十六分音符)这种节奏,就好似狮子在高兴的抖动头上的长毛。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先要让学生掌握欣赏的方法,使学生在接触作品后,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展开想象,再运用自己掌握的音乐知识分析作品,使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并学会自主欣赏,即使没有教师指导,也能独立欣赏一些简单的作品。[l]

(二)创设“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建构师生合作教学、生生合作学习的集体性教学模式,充分开发课堂集体的交往、信息网络、群体心理气氛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教学潜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关心、学会竞争、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

1、改变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创造合作学习的课堂气氛

在音乐欣赏课中,建立课堂学习小组。例如:以四人或三人小组的形式组建,小组成员有男有女,有好有差。这样的构成具有互补性作用。

2、挖掘集体潜能,体验合作的成功,促进个性社会化

在欣赏课中,可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换意见,还可以扮演欣赏作品的不同角色,从而体会合作的成功。

(三)创设“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5.浅谈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 篇五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集体生活是学生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推动力,为儿童发展所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身是一个悲剧。”因此,小学音乐课堂中合唱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形式对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行的音乐教材中有许多的合唱歌曲,这些歌曲的题材广泛,风格各异,其中还有很多深受学生喜欢的儿童合唱歌曲。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些宝贵的资源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有的只教唱一个声部,把合唱改成了齐唱,有的干脆不教了。我认为造成这样的结果有很多原因:教师对合唱教学缺乏认识,教学环境的限制„„但主要的还是教师对合唱教学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长期以来形成了恶性循环,使教师和学生对合唱产生了畏惧感,最终导致放弃。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作、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音乐教师应该重视合唱教学,坚守“音乐课”这块空地,普及合唱艺术,从而让学生在合唱教学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能力等,对此我以班级为单位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开展了合唱教学的研究。

一、兴趣培养

学生所处的音乐环境会制约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各种影视、广播等音乐媒体,流行音乐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学生听到的都是通俗歌曲,少儿歌曲是少之又少,更别说是优秀的合唱歌曲,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怎能喜欢合唱呢?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合唱有了兴趣,他们才能自觉地唱好每一个音符,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通常以兴趣入手,对同一首歌进行合唱与独唱的对比欣赏,通过欣赏让学生体会到合唱带来的巨大感染力。还向学生介绍优秀的中外合唱作品,如《黄河大合唱》《蓝色多瑙河》等等。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感受合唱的魅力。

我还经常在课堂上有计划地进行简单的合唱训练,例如,拿到一首可听性、可唱性较强的歌曲,我通常从节奏入手,过渡到分声部视唱旋律,从简单的轮唱再到两个声部的演唱,循序渐进,达到较好的合唱效果。我在实践中反复摸索,对一些简单的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改编成合唱歌曲让学生来唱。

二、注重方法

前年参加了宁波国际童声合唱节,观看了他们的现场排练,使我对合唱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在以往的合唱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抬头、挺胸、收腹,造成了学生紧张的状态,而他们的教学中老师特别强调的就是学会放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本没有强调他们抬头、挺胸、收腹,反而让他们跟随来势做各种姿态有趣的动作,如“挎部扭一扭”“脖子扭一扭”调动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在放松中激起了对合唱的兴趣。所以在音乐课堂中我也经常使用这一招,使学生学习得以放松,为唱歌做准备。

在合唱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呼吸习惯的培养,我会把孩子们带到特定的想象意境中:“一天,爸爸、妈妈带着同学们去逛公园,看公园多美呀,那花,那草,那树,同学们的眼睛都来不及看,突然,同学们看到了一位小时候最要好的,但是有二三年时间没见面了且天天想念的好朋友,那时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同学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指导学生用惊讶、惊喜的表情(无声的“ha”,自然、放松、张开,以口腔吸气为主,口鼻同时进行的快吸动作)进行表现,每次从意境引入着手进行惊喜、惊讶表情训练,把它熟练成一种无意识的习以为常的吸气动作,指导孩子们在歌唱时运用这种惊讶、惊喜的歌唱激情,而不是纯粹的吸气动作。

培养孩子们合唱听觉习惯,也是提高合唱水平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听音、听节奏、听旋律等步骤加强听觉训练,建立合唱听觉习惯。训练开始,我指导学生从要求自己怎么唱的关注点转移到集中听自己歌唱的声音上来。接着进行二个声部的和声音程训练,唱前先明确两个声音合在一起的音响效果,再找到自己的音高,通过琴声给予的和声音响效果,一边唱、一边听,一边调整合唱音响效果。

在教学中,合唱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像孩子们走过的成长道路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音乐老师耐心地进行训练。

三、辅助形式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最基本的艺术功能就是表现情感,表现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但是音乐又是比较抽象的,具有想象空间,能够表现最复杂、最深刻、最细微的内心世界,这些情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现的。

传统的合唱形式以唱为主,不能充分表现出音乐作品中丰富的情感,因此我们必须在音乐作品的内容中加入恰当的舞蹈、打击乐。在日常的班级合唱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加入打击乐或者简单的律动,对合唱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在教唱二声部歌曲《小白船》时,先让学生分声部用竖笛演奏旋律,互相聆听,接着合奏,然后要求他们把合奏时的音准和音程感觉转移到合唱中去。在合唱过程中,每个声部指定几个同学伴奏,轮流交替进行。通过这样有步骤的过渡,合唱的音准问题大都比较好地得到解决。

四、教学细节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课堂上如果单项进行合唱学习终究会将学生引入一个死胡同,我们的合唱教学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他们的生活出发进行教学。

1.根据合唱歌曲,设计教学环节

好的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步步渗透,把双声部的教学设计成不同的情境。二年级《同坐小竹排》中,可以在歌曲前加入两个声部的训练,设计成学生模仿壮族的对唱“小――妹――”“小――弟――”。

2.根据学生实际的演唱能力适当进行“合唱教学的加减法”

3.合唱教学时,发挥音准好的小老师的特长

一个教学班里,总有音准特别好的学生,同样,也有特别不好的,而大多数是居中的,要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我是这样做的。例如,在教唱五年级某一课时,第二部分的合唱虽只有一个乐句,但集体唱还是出不来效果,这时学生们自发地选出6个小老师,请他们为大家表演合唱,同学们终于能够听到纯净的和声,教室里可安静了,接下来大家就在小老师的带领下分成两个声部认真练唱。最终的结果还是不准!但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听觉的积极的训练。

五、自身修养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甚至是一缸水。”只有自己的修养高了,处理歌曲才会得心应手。反之,教师自身修养不高,对合唱不感兴趣,则会影响合唱教学的展开。关于这一点,我们音乐老师应多向专家请教,可以多听音乐会,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和合唱修养。

6.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论文 篇六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论文1

音乐教育对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的目的是通过教授音乐这门课,让学生去感知、理解、表现音乐,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并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认识生活和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走进课堂,走近学生。

课堂是师生探索科学,启智灵魂的主要场所。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在课堂上走近学生,多给学生一点微笑,尽量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到歌舞表演、音乐游戏中,使学生消除心理上的压抑感。通过课堂教学,游戏,让学生逐步在教师与自己之间树立起自尊心,自信心。再次,老师要能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回答得好的学生,要用肯定性语言进行评价,使学生感受到被赞誉的喜悦。回答得较差的学生,尽量不要用否定性语言加以评价,而是适当降低问题难度,引导学生正确回答,并进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热切的期望。

2、放手权利,回归主体。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该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那样,充分解放学生的脑、手、口、眼睛等。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的参与,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音乐课更须如此,例如:在讲乐理知识“力度记号”时,教师不必对每一个记号做详细的讲解与诠释,而是先让学生想想生活中熟悉的与力度有关的声音。如火车由远而近的长鸣声。一方面可让他们自己模仿,另一方面可通过模仿具体感受到声音的强弱变化,这时我们再向学生出示相应的力度记号“渐强”或“渐弱”,由此,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既深刻又清楚,而无须老师用过多的语言去讲。这样一来,既增加了课堂气氛的活跃气息,又能深刻记忆力度记号。让知识在学生积极的主动参与中获得,而不要以太死板的框架去束缚他们,我们要放弃以往音乐课老师唱主角,学生被灌输的旧模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老师来配以相应的讲解与引导,让学生自由愉快学习,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与发挥。

3、探索求知,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们为求获得某种事物的稳定因素,也是人们寻求知识、钻研问题的高效催化剂。苏霍姆林斯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将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行为保证,是取得理想学习效果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在安排教学中每一个细节时都应向自己提出“是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问题,来检验自己的安排正确与否。假使学生们能主动投入学习,收集资料,并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自己选择的音乐,讲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那么他们对音乐的神秘感、陌生感就会消除,反之兴趣却会高涨。

在课堂上我们不仅是教师,也是学生、演员,更是一个出色的导演。指导学生模拟表演,口念节奏,手敲节奏,边念边打,这是常有的状态,因此要努力和学生一起体验音乐所带来的愉悦之感。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美的艺术,在音乐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很美,音乐教师的知识面要宽,要讲究语言艺术,将自己的快乐情绪传染给学生,幽默的语言、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有趣的动作都毫不吝啬地奉献给学生,用我们的美去激发学生的美,用我们的热情去感染学生的热情,用我们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培养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勤于动脑,乐于动口,喜于动手。让学生和教师走得更近,让音乐课成为学生的最爱,让孩子们“一见你就笑”!这样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将会有更大的提高!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论文2

众所周知,音乐元素是构成音乐艺术的最基本的成分,分解为音高、音色、节奏、力度、和声等。而音乐课堂就是帮助学生掌握音乐元素,培养学生对音乐元素敏锐的感知,激发他们对诸音乐元素不同结构的构成、运动变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他们了解这些运动变化对于表现人们的思想、抒发感情的独特功能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日后的音乐生活中能迅速获得与音乐作品的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

如何使学生掌握音乐?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训练着手:

一、听觉训练

音乐靠听觉感知,是一门“听觉艺术”。我们现在音乐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听觉来进行。有效的听觉训练,能使音高、音色、节奏、力度等音乐元素很快被学生熟悉理解。

1、建立准确的音阶感

音阶感是音准的基础,也是学生自我判断进而自学音准的重要依据之一,必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自然”地接触并熟悉音阶。

(1)学生初学不易唱准fa、si和半价音阶,值得推荐和实验报告表明的.方法是从学生生活中最常听到的do、mi、sol这三个稳定音入手,三度跳进式地开始接触音阶,写出与之相应的曲调和音程进行练习,然后逐步加入la、re、fa、si音,并将音阶设计为“音阶山”,根据动物的特点(如兔子的蹦蹦跳跳、乌龟的缓进),内心感知音高的准确性,从而发挥学生在听觉中的想象力。

(2)设计多样的听唱训练,适应各种音程变化,在记牢和唱准音阶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发展听觉训练。例如:在钢琴上弹出标准音“A”,在此基础上变化弹出一组组旋律音程,如do、mi、re,mi、do、la、sol、la、do、sol、mi等,让学生模唱、分析、听记。通过这一系列训练,学生对音阶、音高及其变化的感知会逐渐敏锐起来并逐步发展起乐音表象能力。实验证明,这类训练的积累能产生丰富的听觉意象。

2、培养和形成良好的节奏感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核心元素之一,被称之为音乐的“骨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节奏感,即交给了学生把握音乐律动的钥匙。从指导学生熟悉基本节奏型入手,可采用以下方法练习:

(1)采用划拍法使学生了解熟悉常见的基本节奏型。这是借鉴数学的一种理性训练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大体能按时值的组合较准确地击出各种节奏。

(2)身体动作与节奏结合,培养学生内心的节奏感。借鉴瑞士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原理和节奏训练方法,引导学生使自身体动与音乐律动和谐吻合,有利于学生用整个身心体验音乐流动的“脉搏”。

(3)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节奏原型,学习节奏的组合。生活中有丰富的节奏原型,学生往往未加注意。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各种节奏与音乐节奏建立联系,用“活生生”的节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学生对音乐元素的体验和感受将深刻亲切得多。

(4)按曲调的节奏朗读歌词。曲调节奏实质上就是生活节奏和语言节奏的浓缩提炼。按曲调节奏朗读歌词往往带来一种韵律感,使歌词的学唱变得容易,学生也可以从中体会品味掌握音乐元素带来的乐趣。

二、合唱训练

合唱是掌握音乐元素的重要途径,它一直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在教学中最易普及、最经济,同时也最美。在良好的合唱训练中,乐感这一高层次的音乐元素能够得以不断积淀形成。

1、掌握合唱训练中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童声训练和成人的声乐训练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且从歌唱发声的原理上来说也是基本相同的。从生理结构上讲,少年儿童的发声机能和器官并不比成人少或多,只存在着体积上的小与大之别,以及发出的声音在音质上的不同。无论成人还是孩童的发声,其衡量标准也是基本相同的,即正确的歌唱呼吸、良好的基音状态、和谐共鸣、清晰的语言等等。但如果分析二者的思维方式却不难看出,它们尚存在着差异,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简练准确。

2、进行必要的合唱技巧训练

歌声是运用嗓音表现人物情感体验的艺术,运用嗓音的优劣自然也会直接影响情感的表现。所以,对“如何用嗓音”不能不加考究,先解决音质问题,后解决音量问题,这是一条正确的途径。坚定、积极地用轻声歌唱,就能使少年儿童自然地体会到发声器官在歌唱时是如何协调的,就能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而且,这对保护少年儿童的噪音和获得轻松流畅的歌声极为重要。

3、有乐感的歌唱

有乐感地歌唱,就是要求学生将已掌握的音乐元素综合运用于歌唱中,用不同的力度、音色、连断、速度处理富有感情的歌声表现自己的内心体验。这样的合唱训练,应以情为先导,紧扣感受和表现展开。

7.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论文 篇七

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1. 有利用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

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的同时, 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将自己所领悟到的音乐内容融入到想象的画面与场景中, 通过对音乐的聆听, 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与充实。对美好音乐的欣赏可以使学生产生美好的憧憬, 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与勇气。音乐不仅满足学生的精神发展要求, 更可以通过学生的想象给学生的人格塑造带来正面影响, 音乐以及包含的正能量纠正学生的思想, 改变学生的精神意识, 优化学生的人格, 使其在音乐的影响之下变得越发积极与乐观。因此,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有利于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

2. 有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音乐的类型有许多种, 音乐作品的集合就像一本百科全书, 包罗万象, 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各民族人民的睿智等都可以通过音乐作品展示出来。因此, 音乐欣赏可以开扩学生的眼界, 提高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当代小学课本当中的音乐作品都是经过挑选的精品, 是中华民族的音乐瑰宝。音乐欣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使之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小学音乐中欣赏教学的实施方法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 其对于事物的理解还不尽全面。因此, 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欣赏教学之时, 一定要全面分析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音乐需求。

1. 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音乐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推动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活动的引导作用远远要高于教师的督促。因此, 小学音乐教师要在小学音乐的欣赏教学当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音乐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东西, 看不到, 摸不到, 学生只能根据音乐的旋律来理解音乐当中的内涵。因此, 一些学生会缺乏音乐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所以, 要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环境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就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可感的音乐环境。比如, 教学可以设计符合小学生心理要求的课件, 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 将相关的文字与图片展现给学生, 如果可以找到相关视频, 最好为学生播放背景视频。形象与生动的事物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其更好地欣赏音乐作品。

2. 创设音乐欣赏教学的情境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师的又一能力要求, 在欣赏教学当中设置情境, 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音乐作品。比如《十面埋伏》, 它是描绘楚汉战争中垓下决战情景的一首琵琶曲。学生在单纯地欣赏之时, 可以了解到音乐当中的壮阔元素, 但面画感不强, 不容易进行精神层次的理解。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西楚霸王》片段的静音播放, 为学生创设一个战争的情境, 使学生在战争的气氛之间聆听《十面埋伏》。这样, 学生将自己放置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下, 很容易可以理解到音乐作品当中气吞山河的气势与悲切壮烈的情感, 使音乐作品的精神含义更好地表达出来。

3. 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

许多教师在进行音乐作品的播放之前, 会以作者的介绍与背景环境为引入, 还有一些教师会利用故事去修饰音乐作品。教师进行如此课堂引入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好更全面地理解音乐作品。但是, 这样会让学生先入为主, 以教师的引导为理解思路, 影响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个性理解。所以, 在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之时, 教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与时间, 使学生在音乐欣赏之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教师最好是在学生欣赏完音乐作品, 表达过自己的个人理解之后, 为学生做一些原则性的修正, 不要提前干扰学生的音乐欣赏思路。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音乐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建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使其在音乐情感当中找到人格的发展方向。小学生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对象。因此, 本文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 希望我国的小学教师把握好欣赏教学的尺度, 促使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海燕.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江苏教育, 2002, (4) .

[2]戚新艳.简笔画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音乐教育, 2000, (11) .

[3]郑淑梅.小学音乐新大纲精神的具体化[J].教学与管理, 2002, (2) .

8.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篇八

关键词:欣赏 美术 优化 教学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

一、吃透教材,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普及美术课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双基任务与素质教育的要求。鉴于它的重要性,在实验教学中要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价值,优化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对美育的要求。

具体做法是:首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范例和教师事先组织展示的佳作,使学生明白这些不同的作品都同属于一类艺术形式,从而引导学生建立一个艺术作品多样性的概念。其次,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激励学生,使学生感到轻松没有压力,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导主要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工具使用等,以此实现以创作带双基的目的。学生在欣赏当中,相互交流,一般来说很快就能产生创作意图。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作画,教师加以指导,教学效果良好。

二、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更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他。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致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使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美。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

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比如我们上《古代传统建筑》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带学生到陶公庙去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了。

总之,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一些知识、训练一下他们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新人。

9.小学音乐教学自主探索浅谈 篇九

小学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原有的旧思路、旧观念、旧方式的教育传统模式下,有个普遍存在的怪现象,就是学生喜欢音乐,但是不喜欢音乐课。学生围绕着老师的指挥棒被动学习,兴趣寡然。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手段单

一、信息量少、活动量小、教学过程缺乏艺术性、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不能全面地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

育的要求,已严重制约着音乐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广大的音乐教学工作者应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性发展;有效地体现教师的组织、主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主体作用;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需要;把音乐课真正上成学生主动探索课,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让音乐课真正“活”起来。

一、适时“问”,引起审美趣味,激发学生探索动机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作了这样的导入尝试:①创设生日情景: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蜡烛;②教师手持贺卡,声情并茂地表演《祝你生日快乐》,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地拍手跟着老师唱起来,老师也拍着手鼓励学生用情演唱这首歌。在学生充分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因为成功演唱而获得创造美的喜悦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祝你生日快乐》是两位美国老师在1893年创作的歌曲,不少学生感受到意外和新鲜,教师抓住时机发问:“为什么一首歌曲能长上翅膀超越时空,飞过万水千山,飞遍世界呢?为什么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男女老少在过生日时都会常常唱起它?”学生回答:“它有意义”,“它有感情”,“它好听”……教师总结:“对,同学们说得好,一首好歌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它永远不会老;一首好歌,不受国界的限止,可以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它!”这位教师将导入设计的非常自然,非常浅近,非常生动,非常煽情,使学生视觉、听觉获得美感,情感想象获得审美喜悦,又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景中,然后适时的提问,激起探索兴趣,形成探索动机,最终使学生懂得了音乐无国界的道理,并深深地留在学生的心里。

二、引导“玩”,培养审美趣味,提高学生探索能力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判趣味是狭窄的。但适合这一年龄段的歌曲教材共同特点是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等。许多教师针对这一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乐音化教学活动训练;用角色化的歌表演与游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教学活动……总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他们通过主动的“玩”,充分体验了音乐作品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培养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了审美体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我在进行《粉刷匠》这一课的教学中深深体会到“玩”的乐趣与意义:《粉刷匠》是一首极富有儿童情绪,而且朗朗上口的儿歌。我在这一课教学中,用“开心”和“生气”两个形象各异的小纸偶为线索进行了对歌曲的感受、体现和创作一系列活动。特别是当进行到歌表演和创作这一环节时,并不是使学生通过肢体做简单的律动,这只是停留在了较为浅薄的层次,而应引导学生在这样浓厚的表演氛围中进行更深的探究,从中得到更深的道理。所以学生学会基本的“粉刷房屋的本领”后,①我扮成“开心”说:“同学们,你们都是勤劳的好学生!下面就让我们分工合作,把房屋彻底地粉刷一遍,让它更漂亮!好吗?”②接着大伙开始分头商量什么干;③这时教师引导:“谁来帮着粉刷窗户?”……“还有地面”……一下子同学们又活跃起来!通过这一次“刷房子”的劳动体验,学生们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并懂得了“劳动最光荣”;④最后欣赏歌曲《劳动最光荣》。

三、巧用“CAI”,激发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10.浅谈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策略 篇十

摘 要:提高音乐课堂的调控能力,增强每位学生的艺术素养,是素质教育给音乐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本文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依据,结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际,就音乐课堂调控技能进行了几点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调控技能;新课程

所谓课堂调控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根据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情况,及时调整或纠正教学手段,及时补救课堂失误的教学控制行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对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改进教学方法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下面,我们就一块来探讨一下如何提高教师的音乐课堂调控水平。

一、注重调焦,合理设计课堂结构

作为基础教育学科,音乐教材具有其特有的学科特征,教师要以每一节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为支撑,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结构。所谓课堂结构,也就是教师在教育理念指导下,未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对于构成教学过程的一系列要素而设计的运作流程,是一套整体性较强的方法体系。鉴于音乐课程并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不同的课型而设计不同的教学结构。例如,我在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时,就比较喜欢结合歌曲的曲式结构,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采取动静结合的模式,使得课堂结构具有乐段式的结构:可以使两段体(动—静或静—动);或者是三段体(静—动或静—动—静);还可以是回旋曲式(动—静—动—静—动)等等。一般来说,对于一到二年级的学生应采用回旋曲式的课堂结构;三到五年级的学生适合采用三段体的课堂结构;六年级的学生适合两段体或者三段体。这种灵活的教学模式,不但能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静静的欣赏音乐,也能将学生从板凳上解放出来,避免了满堂灌的无效作用。

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听几遍歌曲或乐曲,让他们在对音乐的节奏、力量、速度、旋律、歌词都听过数遍之后,能在无意中记住歌曲或乐曲,并在无意中能唱出来;在课堂上组织活动的时候,也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旋律以及音乐的各项元素,使他们在无意中记住歌词和乐曲;还可以让学生在集体舞、健美操或者律动中感受音乐各要素在乐曲中的表现形式,促使学生无意中记住歌曲;让学生亲自打击乐器,让他们在自己的切身体验中了解音乐各元素的奇妙组合,使学生无意中学会了乐曲,记住了歌词。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游击队歌》这首乐曲时,我们要首先考虑到这是一首三段体的音乐旋律,整个节奏明朗,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然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合理的课堂结构。教师可以将课堂结构设计成“动—静—动的”三段体结构并把歌曲划分成三个部分,让学生通过体会歌曲中情绪的变化,感受歌曲的美妙意境,并采取不同的肢体语言表达情绪,快乐的完成学习。教师还可以运用音乐的弥漫性特征,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启发学生仔细聆听的意愿,让歌曲的旋律和节奏都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又或者采取不同的演唱形式,并伴以身体动作为歌曲添彩,让学生在三段体的课堂教学结构中体验音乐学习的乐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注重调味,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投入对音乐知识的探索与学习中。例如,以前我在教授一年级《大鹿》这首歌时,在课前先讲桌椅摆成“△”、“↑”、“□”等形状,上课时播放小动物嬉闹声的乐曲,然后惊奇的问学生:“同学们,我们这是在什么地方啊?”学生们高兴得回答:“在大森林里”,课堂的气氛瞬间就被点燃了,孩子都热情高涨,我接着问学生:“大森林迷人吗?”“迷人!”“那么大森林为什么这么迷人呢?”孩子们都抢着回答:“大森林里有各种小动物”、“大森林里有漂亮的花草”。此时,我在讲台上播放《大鹿》这首乐曲,然后带有感情色彩的对学生们说:“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大森林里与可爱的小动物们交朋友,谁知道这个小动物的名字啊?”所有孩子都异口同声的说“大鹿”,那么接下来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加强管理,做好课堂调控

1、规范课堂秩序

教师想要提高对于课堂的调控能力,首先要管理好课堂秩序,实际上,学生的很多不良行为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师可以对于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其性格特点,针对其某种不良习惯,让他解答与其行为有关的问题,使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可能引发的后果,然后再对这类学生进行语重心长的批评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关爱”与“呵护”,触动学生的灵魂感悟,逐步改善课堂秩序,保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实现课堂调控的有效性打好基础。

2、实施隆重表扬

鉴于音乐课程的实践性较强,经常需要学生回答问题或上台表演,但是有的学生比较内向,不好意思大胆表现自己,于是我就在音乐教室的门口贴上每个班级的名册,在课程即将结束时,由小组成员自己推选出本组内表现最好的学生,我就在这名学生的名字后面加上一个小星号。等到期末时,我就效仿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为星号达到5个以上的学生颁发奖品,并把这一颁奖仪式搞得像模像样,这样一来,得到奖品的学生会非常自豪,没有得到奖品的学生也很羡慕,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他们主动争取成功的信心。

总之,课堂调控在音乐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体现教师应变能力、再造教师经验的有效手段,只要广大教师不断努力、认真实践,一定会在这方面取得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1.浅谈小学音乐鉴赏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有效措施

音乐鉴赏能力是学生学好音乐的前提条件,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质量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有利于切实提高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事实上,音乐鉴赏指的是通过某一音乐的聆听,体会到音乐作品所要传达的感情,从而让人从心里上得到放松和享受的一种音乐活动。

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

(一)过分忽略音乐鉴赏教学的本体性

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音乐鉴赏只作为一种简单的课外知识的教学,教师一遍又一遍的向学生传达音乐作品作者的创作经历和创作意图,导致学生厌烦心理的产生。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师过分强调作者的创作经历和生平趣事的同时,音乐鉴赏教学的本体性就丢失了,使得整个音乐鉴赏教学课堂的主次不分,降低了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可以说过分忽略音乐鉴赏教学的本体性,使得小学生丧失了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更不用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过分重视音乐鉴赏教学的专业性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知识与技能教学占据着颇为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不少教师多是以学唱教学作为教学的重点,希望通过学唱教学来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增强薛恒的音乐技能,然而实际的教学并不理想。在这样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师过分强调音乐学习的专业性,小学音乐教学的真正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了。

二、提高小学音乐鉴赏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小学音乐鉴赏教学课程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立足于新课标改革后的小学音乐鉴赏教学课堂来看,基础知识理论的教学,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音乐常识,而是要传授学生音乐欣赏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一般而言,小学音乐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音乐的乐理常识。换言之,就是指学生的乐谱阅读能力。乐谱是音乐的书面表示,也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途径,乐谱的阅读能力对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音乐鉴赏教学必须要充分重视音乐乐谱的教学,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第二,是音乐的背景介绍。主要有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意图等。这些音乐基础知识能够让学生在熟悉了解音乐作品表面形式的基础之上,再更深层次的了解音乐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这是提高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巧妙设计教学导语,吸引学生注意力

过去的小学音乐鉴赏教学课堂,大多数学生是没有认真听课的。由此不难发现,学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音乐鉴赏学习的重要性,甚至没有音乐鉴赏学习的兴趣。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巧妙的设计教学导语,就是有效的教学措施之一。

新课的导语可以是故事,通过问题设置的形式展开,或者是通过表演的方式展开。例如,在讲解音乐作品的内容之前,教师可以先详细介绍该音乐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趣事,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音乐鉴赏的兴趣。这样的故事导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的把握住音乐作品的整体情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促进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加强校园宣传,举办音乐竞赛活动

要想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课堂的质量,小学音乐教师可以通过举办音乐竞赛活动,诸如校园广播、班级黑板报、校园网等有效路径,来加强音乐知识的宣传,提高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通过这样的宣传方法,能够为小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极大的丰富了小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了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小学音乐知识的学习。

举办音乐竞赛活动,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并承担策划和组织活动的职责,做好宣传工作,鼓励每一位小学生的参加。学生参加的形式,既可以是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是以年级为单位,以此来增强小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班级的凝聚力。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让小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音乐才华,还能培养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融入多元化音乐,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音乐文化也在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要提高小学音乐鉴赏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将多元化的音乐有机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从多元化的音乐视角看问题,促进小学生对音乐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此同时,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心理方面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将高雅音乐作为例子,有利于获得小学生的情感认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从而方便小学音乐鉴赏课堂的教学,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为学生日后的音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促进小学生在音乐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鉴赏是小学音乐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各条件的制约,使得小学音乐鉴赏教学课或多或少的存在不足。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充分重視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巧妙的设计新课教学的导语,结合多元化的音乐风格,开展有效的小学音乐鉴赏活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切实提高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促进小学生更好的进行小学音乐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陆晓玲.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效性[J].基础教育研究.2012(13)

[2]冯丽红.上好音乐鉴赏课的做法[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02)

[3]徐燕.给孩子一座音乐城堡——小学音乐课如何让学生乐在其中[J].黄河之声.2013(18)

[4]戴金全.展翅奋飞的白鸽——谈人教版小学音乐新教材的教学实验[J].音乐天地.2005(09)

12.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浅谈 篇十二

一、聆听模式———感知型倾听

“聆听”是最直接的感知方式,学生能最直观地得到艺术地享受和审美愉悦,能在感性中积淀理性,在瞬间潜藏艺术实践经验。这样为审美反射提供了条件,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

如欣赏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我没有用言语引导,而是利用自身特长,直接用琵琶弹奏《春江花月夜》的主题音乐。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瞪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最直观地走进“音乐”聆听后,学生们各抒己见: “琵琶地声音真好听,清脆悦耳。”“我好像看到天空中月亮弯弯像小船。”“我听到了江水在流动地声音。”还有的说: “听了让人进入仙境,心情舒畅。”“我好像爬到了山顶看落日”……多么美丽丰富的想象! 这些都是 “聆听”后学生凭着直觉审美的结果。

二、谛听模式———辨别型倾听

上音乐课不是为了调节学习生活,也不是为了休闲,而是以音乐作品为载体,来学习音乐的知识、技能,来体验音乐的真谛。为此,我指导学生 “谛听”———辨别型倾听: 听清节拍变换、节奏快慢、器乐种类、和声的效果变换等,锤炼他们欣赏的基本功,对音乐作品的意象、情调有进一步的体验。柏拉图在《理想园》中谈到: “音乐上训练较他科训练更为重要,外观之美、音韵之美能深印儿童之心。”“谛听”能让他们“静”中思“动”,有利于主动积极参与审美活动。

如在器乐曲《单簧管波尔卡》的欣赏教学中,学生初步感知乐曲的音乐形象后,我为他们准备了一份表格,请他们再一次仔细倾听音乐,注意音乐中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比较体会音乐各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然后在表格中记录下来。这样即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也使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更直观生动。

不过,成人“听”的注意力每隔7分钟左右就会有所松弛,儿童就更容易如此。因此,在训练谛听能力时,我往往抓住5 ~ 7分钟的最佳时间,调节学生听觉功能。如在40 ~ 60分贝间改变音乐的音量,让学生能全神贯注地“谛听”。同时,单纯依靠听来接受音乐对儿童来说存在着各种局限。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根据各年段学生不同的生理及心理特征,运用绘画、 舞蹈、文学、生活经验等异域联想予以辅助,使之形成一定的用听觉进行艺术思维的能力,强化“谛听”,提高“谛听”效果。

三、赏听模式———赏析型恭听

音乐新《课标》指出: “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赏听”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关键阶段。因为,音乐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语言。它能促使人们充满激情和幻想,把人的情绪引向高度激发状态,促进思维活动,引起创造灵感的再现。在“听”的过程中大脑皮层上留下许多痕迹。痕迹间的联系经大脑的思维活动又会不断地变化、补充。“赏听”实践中,我指导学生凝神静气、洗耳恭听,尤其强调“自动天君”( 叶圣陶) 。通过被激活的听觉反应,使大脑由已储备的听觉表象引出同域或异域的联想及想象,在享受音乐作品美感的同时,利用大脑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编递新信息的功能把 “1234567”七个音符“制成”色彩绚丽、千资百态的“动漫”,变成逐步获得连续或短暂的片段或整体音响的生命结构体。让学生在其中享受到独创成功的快感,培养音乐创造的兴趣,使他们终生喜爱音乐学习,享受音乐。

赏听是比较复杂的审美过程,对于儿童来说是较难的环节,我更注重 “因段施教”。

1 ~ 2年级: 侧重于培养“赏听”兴趣。如随进行曲、舞曲的节奏、旋律自然地走步,即兴舞蹈。能分辨音乐作品的情绪的异同,自然地流露出相应的表情,或做出体态反应、摆出造型。

3 ~ 6年级: 侧重于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及艺术想象和创造力。如点评音乐作品的情绪、格调、思想倾向,及音乐内涵。能根据音乐作品进行即兴创作活动,如按乐曲编舞,表演唱等。

在施教过程中,我常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因为从声音艺术角度来说,人是可以凭听觉直接、鲜明、生动地感知音乐的魅力。由此在情感与思想上会产生共鸣,产生联想与想象,发挥各人的创造力。但在赏听教学过程中,我强调学生要立足与音乐作品本身的情感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创设一幅画面,而且是立体的,即随音乐节拍、旋律、声调、音域等想象江河山川、日月星辰、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的情景状态,而不是脱离作品的胡思乱赏、乱想。这样个人的思想、性格、情感、创造力虽有差异,但他们赏析审美的对象一致,所以各抒己见就会更全面透彻地领会音乐的音韵美、 配器美、曲调美、旋律美、情感美、立意美。同时由于联想与想象范围因个人的志趣,爱好的差异而不同,所以再造或创造的音乐表现形式及艺术形象也就千姿百态,会出现“一千个哈姆莱特”。赏听后互相交流就会拓宽思维,激发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质,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用寓教于美的方式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13.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论文 篇十三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摘要: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

关键词:音乐教学 德育 审美感 情感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它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上,强调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

一、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应以情感人,引发共鸣

当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动而留泪,是因为引起了共鸣的一种表现。然而有一种现象,有的人总把品德教育当作“政治任务”,加以漠视、生硬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根本无法真正达到德育的作用。当我们为某些学生在升旗仪式上迟到感到失望,在唱国歌时那疏散无力的声音感到无奈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坚持把德育贯穿于教学中,找到学生内心的共鸣,感动他们,并持之以恒。比如:《国歌》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乐曲,表现了处于三十年代国家民族深重危机下的知识分子,为了民族的存亡,依然冲出书斋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首先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歌曲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听歌曲,学生立刻感受到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在表现歌曲的同时,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时代责任感、使命感。又如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凝聚每份爱》这首优秀歌曲激励和团结着华夏儿女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那双双被压在废墟下仍紧握着笔的拳头;那些为给灾区献血而排成长龙的队伍;写着“小伙伴们,挺住!”的横幅以及在废墟下的孩子们齐声高唱《国歌》、《团结就是力量》的事迹„„都是音乐的德育功能在发挥作用。还有,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的爱国之心及顽强的意志品质;北京奥运会升旗仪式那一刻国歌响彻鸟巢时的震撼;奥运健儿奋力拼博的精神,以此激励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爱国主义情怀和美好的音符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二、充分发挥音乐教学中的审美作用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现的体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要让学生从中去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发展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特别是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要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好作品介绍给学生,例如在教学民乐合奏

《三个和尚》时,问: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让孩子们讨论,启发学生理解劳动换来美好生活的道理。又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我引用恩格斯的精辟评价对学生进行引导:“《命运》是一首非常好的交响曲,第一乐章是悲痛的绝望。慢板乐章是哀痛和柔和的哀切的申诉。第三、四乐章是自由的号角和青春欢呼。”这一具体而又深刻的评价,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学生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旋律中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动力,并在同学们的心中产生剧烈的震撼,从而激发了学生“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用音乐之美来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美,寓美于心灵之中。

三、通过音乐教学树立起起榜样的作用

榜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熟悉的歌手韩红,不仅用歌声打动我们,还资助收养了不少孤儿,她演唱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主题曲《感动中国》,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还有在今年的雪灾和地震这些残酷的自然灾害面前,很多明星如刘欢、成龙、刘德华等踊跃捐款,并深情演绎了《爱的奉献》、《生死不离》、《承诺》等歌曲,用行动表现出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作为明星的号召力。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听妈妈的话》编入了中小学生的音乐课本,很多学生都喜爱这两首歌。这两首歌里体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这些明星是很多学生的偶像和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作为老师,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在现在这个物欲与权欲充斥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榜样,尤其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们。通过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努力实现幸福的人生。当然,在学校里教师也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我们教师自身言行举止要得体,严于律己、爱校爱生,具有爱心、责任心,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使学生在教师身上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熏陶。

14.浅谈小学音乐低年级唱游教学 篇十四

摘要

唱游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必要形式,它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在唱游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熟悉音乐,听拼节拍,感受节奏,把握速度,体会晴绪,关键是唱游动作的设计编排,教师的讲解要简洁明了,示范妥准确规范,同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创编,动作的教学要重.咨、突出,分散难点,最后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表现能力,进行完整的表演。形式要灵活多样,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美和欢乐,使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

小学 音乐 唱游

现阶段的小学音乐课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跳出了传统的唱歌模式,形成涵盖了歌曲、欣赏、读谱知识、综合训练、唱歌等多元化的格局,而其中的唱游教学则是深受低年级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方式。那什么是唱游呢?

唱游教学是继承了我国传统音乐教学实践中合理的经验,借鉴外来音乐教育体系中符合我国国情的内容和方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音乐多种要素(音的长短、音的强弱、音的高低、音色、速度、曲式结构等)的感知力,对音乐语言的理解力,是培养学生的乐感,节奏感和美感的一种有效的科学手段,能引起学生的音乐兴趣,并在游戏中 感受、表现音乐。作为一项集体活动,唱游活动还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陶冶美好的性情。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唱游教学越来越受到音乐教师的重视。

众所周知,孩子就是好动,他们有着极强的模仿能力和自我表现的欲望。如果音乐课堂上经常采用游戏的形式,与在教室里端端正正地坐着上课的语数课相比,音乐课上学生一定表现得更主动、更积极,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音乐教师应确立好唱游的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握学生的兴趣,创造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唱一唱、动一动、玩一玩中去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给学生一个游戏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

那唱游教学又有哪些特点呢:

1、游戏性和趣味性。游戏是孩子表现生活、学习生活的重要方式,在唱游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大量的音乐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提高他们“动”的欲望。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更生动,活动也就更积极了。

2、音乐性和形象性。唱游教学必须以音乐为主线,通过充满情感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来打动学生,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投身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来。

3、即兴性和创造性。唱游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参与,即兴创造。因此,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要给学生以创造的题材和表演的时间,要善于创设情景,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4、自信心和自主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唱游教学的基本 原则,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想象,鼓励学生活动,鼓励学生创造,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自主的个性。

唱游教学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完全满足了一、二年级儿童对音乐学习的需要。通过唱游教学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音乐素质,还可以对学生的求知欲、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加以培养,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加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熟悉唱游教学的内容,了解唱游教学的特点,更要充分考虑到低年级的年龄心理特点。下面就这些方面谈谈自己多年在小学低年级从事音乐教学的认识。

1、律动歌舞法

充分把握学生表现欲望强的特点,与音乐作品固有的强烈感染力相结合,来激发学生情绪,走出单一唱的形式,创立以“唱、动结合”的音乐课堂结构,使学生在唱中感知,在动中展现自己的创造。根据乐曲指导学生进行舞蹈性的表演,或根据歌词设计动作,让学生从模仿到创造,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如律动、歌表演、集体舞等。如在教学一年级的新疆歌曲《亚克西巴郎》时,要求学生根据新疆音乐的特点做律动的动作

表演能力好、差的学生相结合来分组上台表演,教师逐一讲评,学生看到自己的表演动作得到承认,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同时对歌曲的内涵和所表达的音乐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2、游戏比赛法

低年级儿童喜欢游戏,更喜欢比赛,老师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各种音 乐游戏的比赛活动,让学生“玩中学”,“乐中学”,在强烈竞争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像《小蝌蚪找妈妈》、《听音接力》、《听音摘苹果》等游戏都可以选用。例如:在第三册第一课,为了让学生初步建立do、re、mi、sol、la这五个音的听觉概念,除了歌曲去引导以外,我还设计了“小鸟找家”这个游戏,就是老师弹奏歌曲《一分钱》,学生做小鸟飞的自由动作,当听到第一句结束音落在sol上时,教师把这个音延长,头戴sol头饰的学生立即把音符准确地摆在黑板sol的位置,依次类推,看哪一组摆得准而快。这样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趣味化,提高了学生的视谱兴趣。

3、情景表现法

目前,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出现,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很大冲击。通过声音、动画、文字、图表、图像、影像的有机结合起来创设情景,达到视听结合的效果。使音乐教学突破时空的限制,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成具体的音乐形象,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能有效的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如欣赏《金蛇狂舞》时就可以用电教多媒体的形式将赛龙舟的比赛与音乐的欣赏结合起来,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如二年级第四册教材中音乐童话欣赏《龟兔赛跑》,这是一首音乐语言非常丰富生动的作品。因此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放映大森林的一些画面,营造出一个与音乐相符的环境气氛,然后要求学生按照事故情节,每人扮演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学生边听音乐边自己舞动,全身心的融入到音乐情绪中,随音乐的发展,边欣赏边表演,这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使他们犹如亲临其境,切身感受到不同的音乐语言所表达的不同音乐的内容,同时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教育。

4、自我创作法

音乐教学对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是十分有效的,唱游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和“创造”精神,让学生有机会即兴唱、即兴跳、即兴作曲等,发展它们的创造欲。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与“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音乐课堂氛围中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唱游动作大多来源于生活,因此,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大胆地创编。培养学生欣赏作品、理解作品、表现作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表演自信心,培养更多的学生具有创造性的能力。

所谓教无定法,唱游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大胆创新,把各种形式优化组合,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在组织唱游教学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要寓思想教育于唱游中,以德激情。每一首歌曲都蕴涵着其深刻的思想价值,教师应善于挖掘。通过唱游活动,在歌词、乐曲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五爱”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我爱北京天安门》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首都的感情。又如《小毛驴》这首歌就是教育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多实践、多练习,才能熟能生巧。

(二)在唱游中注意各育的渗透。第一,渗透体育运动,以易解难,趣味生动。例如在学习二拍子的歌曲中,让学生学着体育课的踏 步喊一喊、走一走,以掌握二拍子歌曲的节奏感。第二,渗透美术、劳技教育,有声有色,情景交融。例如在教《十只小猪过河》前,出示一张急得冒汗的小猪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www.17net.net 论文网

(三)根据唱游歌(乐)曲的结构,进行分段教学。第一,让学生熟悉音乐的内容和性质,在熟悉的过程中做一些拍手、点头的动作,帮助学生掌握音乐节奏和节拍。第二,根据游戏的动作结构,进行分解法教学。例如组织《十只小猪过河》这个游戏,先组织全体学生学习小猪走的基本步伐;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夸大做出大猪笨拙的动作和小猪灵活的动作;最后,反组请学生完整表演,这一过程允许学生根据歌词加上不同的动作。

(四)唱游时注意示范的精要性。学生模仿力很强,教师讲解时语言要简明扼要,生动形象;示范的动作要准确、规范。考虑到低年级的学生方位感差,老师应多用与学生同向的动作示范。

(五)唱游中,游戏的活动量不宜过大。因为活动量过大,会使学生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而影响歌唱。一些运动量过大的内容,可以采用听录音、做动作的方法进行。

(六)要设计好唱游课的结尾。一个好的开头,能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如果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与之有机结合,更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唱游课的结尾,可以安排学生听着音乐,唱着歌曲,蹦蹦跳跳地走出课堂,让学生在一种欢乐愉悦的氛围中结束课堂学习。

上一篇:信息化案例演讲稿下一篇:新闻系毕业生英文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