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期末重点(精选4篇)
1.教育经济学期末重点 篇一
微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复习思考重点
1、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1)西方经济学的概念
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合理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方式。
萨缪尔森为经济学下的定义为:“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罗宾斯“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之中,以使人类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2)西方经济学的内容
从载体上看,西方经济学指大量的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各种不同的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在这些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中,根据所含的技术分析和经济理论成分的大小,包含了三种类别内容:一是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二是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三是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三种类别的技术分析的含量依次减少,经济理论的成分依次增加。我们所涉及的系指第三种类别的西方经济学。
(3)西方经济学的具体内容分类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为经济理论及根据经济理论而制定的经济政策和有关问题的解决途径。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动态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内容。
初学者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只是对其基础经济理论的阐述和考察,通常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
经济主体:厂商,居民户,政府
2、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奠基人:马歇尔
著作:《经济学原理》
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主体(居民、厂商)的经济行为,采用个量分析方法,通过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来解释和说明市场价格机制如何进行资源配置等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理论。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国民经济运行,采用总量分析方法,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解释和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充分利用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理论。
3、微观、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理论依据
新古典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基本假设
资源稀缺、充分就业
需求不足、存在失业
分析方法
个量分析
总量分析
分析对象
家庭、企业、市场
国民经济总体
研究中心
市场价格
国民收入
主要目标
个体利益最大
社会福利最大
4、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人的需要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的资源与人们的需要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这即资源的稀缺性。
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需要的。
5、选择、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机会成本
(1)选择
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在不同的可供选择的事件中进行挑选的活动。
(2)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边界)
假设所有社会资源都用来生产两种物品,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该社会所能生产的两种物品最大数量组合的轨迹。表示社会生产在现有条件下的最佳状态。
(3)机会成本
如果作出一项选择而不能不放弃另一项选择,那么,这另一项选择在实际上可能的最高代价,称之为该项选择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作出某种经济选择时所付出的代价。
6、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1)均衡分析
均衡是来自于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分析的是经济力量达到均衡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均衡达到时会出现的情况,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所研究的经济问题中涉及各种变量,假定自变量为已知或不变,考察因变量达到均衡时所需要的条件和会出现的情况。
均衡分析有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之分。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与两种分析方法相对应的,经济学理论划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前者在解释今年国际运行时从客观事实本身出发,力求说明和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预测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对事物作出好坏、善恶的评价。
后者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标准,作出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所进行的分析,少数属于规范分析,基本上都属于实证分析。
(3)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它研究的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横断面。
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后,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动态分析是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
如果说静态分析考察的是一张静止的照片,而比较静态分析的是几张不同时点的幻灯片,那么动态分析所考察的是一系列连续移动的照片即电影西方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比较静态分析法。
(4)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增量的对比来分析经济行为的。边际分析方法实际上是微积分在经济学中应用的结果,用微积分的语言来说就是指在一个函数关系中,自变量的微小变化如何引起因变量的相应变化,即微积分的求导问题。
西方经济学认为,边际量分析比总量分析和平均量分析,能更精确地描述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7、经济制度和“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经济制度: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中有着不同的解决方式。世界上主要有三种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生产和消费都由政府计划部门决定的制度)、市场经济制度(资源配置和利用都由市场价格机制决定的制度)和混合经济制度(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制度)。
“看不见的手”:这是亚当·斯密在著名的《国富论》中提出来的,他说:“每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要大”。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说明,当社会个体追求个人利益时,他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所引导去增进了社会利益。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部分(前十一章的内容)都是对“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论证和注解。
8、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逻辑前提: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是对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经济个体的抽象,其本性被假定为“利己”。经济人的行为特征被描述为:以利己的动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特征也被称为经济人的“理性”。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重点题目答案及重点
重点:
1、需求
指消费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包括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两层含义,只有购买欲望而没有购买能力,或者有购买能力而没有购买欲望,都不能算作需求。
2、商品需求量的决定因素
1)该商品的价格
反向
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一般商品两者正向
3)相关产品的价格
替代品(正向)、互补品(反向)
4)消费者的偏好
5)消费者对该商品价格的预期
3、供给
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数量和提供的服务。
包括供给意愿和供给能力两层含义。
只有供给意愿而没有供给能力,或者只有供给能力而没有供给意愿,都不能算作供给。
4、影响供给的因素
1)商品的自身价格
正向
2)生产商品的成本
反向
3)生产者的技术水平正向
4)相关商品价格
5)生产者的未来预期
6)其它因素
5、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
(1)、需求量的变动
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化,而其他因素不变,引起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2)、需求的变化
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化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
例如:收入减少,需求曲线向左移动,需求减少。收入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动,需求增加。
6、供给量变动供给变动
(1)供给量的变动
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化,而其他因素不变,引起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
(2)供给的变化
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化引起供给曲线的移动。
例如:成本上升,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供给减少。
成本下降,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供给增加。
7、均衡价格含义及其形成过程(市场背后自发形成无外力形成)
均衡价格: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等于市场供给量时的价格。严格来讲,应该是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交点上的价格。
均衡价格的形成8、均衡价格的变动
(1)、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若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化同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化是呈同方向的。
(2)、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在需求不变时,供给的变动与所引起的均衡价格的变动呈反方向,与均衡数量变动呈正方向。
(3)、供求同向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在供求同时增加或减少时,Q随之同时增加和减少。均衡价格的变化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幅度。出现上升、下降和持平。
(4)、供求反向变动时对均衡的影响
供求反向变动时,P总是按照需求的变动方向变动。而Q的变动取决于供求双方变动的相对比例。有增加、减少、不变三种情况。
讨论一
制造彩电行业的工人工资普遍提高(生产成本提高),而其他因素没有变化,那么,彩电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将如何变化?
讨论二
在水果市场上只有苹果和梨两种水果,假定政府对梨征收营业税,那么,苹果均衡价格和销量有何变化?
课后题:
3.设某商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Qd=12-2P,供给函数为Qs=2P。
(1)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各是多少?
(2)如市场需求曲线向右移动2个单位,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各是多少?
(3)如市场供给曲线向右移动4个单位,均衡产量和均衡产量各是多少?
5.画图说明均衡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6.发生下列情况时蘑菇的需求曲线价格怎样变化?为什么?
(1)卫生组织报告,这种蘑菇可以致癌。(向左)
(2)另一种蘑菇涨价了。(向右)
(3)培育蘑菇工人的工资增加了。(不变)
7.下列事件对产品X的供给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1)生产X的技术有重大革新(向右)
(2)在产品X行业内,企业数量减少了。(向左)
8.已知某市场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方程是:P=2400-2Qd,供给方程是:P=600+10Qs。
求:1、这种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2、如果政府向生产者征收120元税后,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是多少?
3、政府征税额是由谁承担的,各承担多少?
解:1、联立需求曲线方程和供给曲线方程:得,P=2100,Q=1502、征税后,供给曲线移动,供给减少。
新的供给曲线方程为:2100+120=a+10×150
a=720,P=720+10Qs(或P-120=
600+10Qs)
新的均衡价格和产量为
P=2120,Q=1403、生产者支付100
消费者支付20。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重点题目答案及重点知识
(一)弹性
★弹性含义: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假定两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点弹性:
弧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含义:产品的需求量对产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需求的价格弹性是以价格为自变量,需求量为因变量的弹性关系。
或者说:产品价格变动百分之一,产品需求量变动百分之几。
★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
1、商品的性质
需求程度大
必需品
Ed小
粮食
需求程度小
奢侈品
Ed大
旅游
2、商品的可替代程度
可替代程度大
Ed大
飞机
可替代程度小
Ed小
胰岛素
3、商品用途广泛性
用途广泛,使用的机会大,EP大
电力
用途小,使用的机会小,EP小
小麦
4、商品在消费者预算中的比重
所占的比例大,Ep大,汽车
所占的比例小,Ep小,香烟
5、时间因素
由于寻找和适应替代品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时间愈长,价格的需求弹性愈大。
★需求价格弹性和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
(二)★恩格尔定律内容:
1)食物消费在家庭消费开支的比重,要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渐降低。
2)衣着和住房开支在家庭消费开支中所占的比重,相对稳定。
3)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占家庭消费开支的比重,随着收入水平提高而迅速上升。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家庭总支出
(三)★供给的价格弹性含义: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该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百分之一时,所引起该商品供给量变动百分之几。
★供给的价格弹性影响因素:
1、供给时间的长短
2、生产成本增加
产量增加成本变大,供给弹性就小;反之就大。
3、生产规模与生产周期
生产周期长,生产规模大,供给弹性小;
生产周期短,生产规模小,供给弹性大。
4、调整产品的难易程度,供给弹性同调整的难易程度成反方向变动
产量容易调整的产品,供给弹性大;反之供给弹性小。例如:农业受自然影响大,产量不易调整,缺乏供给弹性;工业受自然力影响小,供给弹性也就大。
5、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
生产要素准备充分或生产要素价格低,供给弹性就大;
生产要素准备不充分或生产要素价格高,供给弹性就小。
★供给价格弹性的几何意义:
例1:X公司与Y公司上机床行业的两个竞争者,这两家公司的产品需求曲线为:
公司X:PX=1000-5QX,公司Y:
PY=1600-4QY
这两家公司现在销售量分别为100单位X和250单位Y。
求:(1)、X和Y当前的价格弹性。
(2)、假定Y降价后,使Y的销量增加到300个单位,同时导致X销量下降到个75单位,那么产品X的交叉弹性是多少?
(3)、假定Y公司目标是谋求销售收入最大,你认为它降价在经济上是否合理?
例2:甲公司生产电脑桌,现价每张60美元,2004年销量每月大约10000张,2004年1月其竞争者乙公司把电脑桌价格从每张65美元降到55美元,甲公司2月份销量跌倒8000张。问1)甲公司对乙公司的交叉弹性为多少?2)若甲公司电脑桌的价格弧弹性
是-2,乙公司把价格保持在55美元,甲公司想把销量恢复到每月10000张的水平,问每张电脑桌的价格要降低到多少?
解:(1)由公式EXY=(ΔQX/ΔPY)
X
(PY1+
PY2)/
(Q
X1+
Q
X2)
EXY=4/3
(2)Ed=(ΔQ/Q)/(ΔP/P)=
(ΔQ
/ΔP)X
(P1+
P2)/
(Q
1+
Q
2)
P2=53.7
(四)★两种商品之间关系
如果两种商品存在替代关系,则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它的替代品的需求量之间成同方向变化。Eyx>0
如果两种商品存在互补关系,则一种商品的价格和它的互补品的需求量之间成反向变动。Eyx<0
如果两种商品没有关系。Eyx=0
(五)★重点讨论:“谷贱伤农”,粮食丰收反而会带来农民收入下降,请分析背后的经济原因,并说明政府在农业领域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要点:
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减少,即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价引起的需求量增加率小于价格的下降率,意味着需求量增加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不能全部抵消价格下降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
政府可采取保护价收购,丰收时保护价收购,使农户获得较高收入;另外政府可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用直接补贴的形式对农民进行财政补贴,保证农民生产积极性。
课后题:
10.假定某国消费者对新汽车的需求价格弹性指数Ed=1.2,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Ey=3.0,求:
(1)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价格上升3%对需求数量的影响。
(2)其他条件不变时,消费者收入提高2%对需求数量的影响。
(3)假设价格提高8%,收入增加10%,1980年新汽车销售量为800万辆,利用有关弹性系数估计1981年新汽车的销售量。
11.某市场上A、B两厂商是生产同种有差异产品的竞争者,该市场对A厂商的需求曲线PA=200-QA,对B厂商的需求曲线为PB=300-0.5QB,两厂商目前的销售量分别为QA=50,QB=100.求:(1)A、B两厂商的需求价格弹性各为多少?
(2)如果B厂商降价后,使得B厂商的需求量增加为QB,=160,同时使其竞争者A厂商的需求量减少为QA,=40.那么A厂商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是多少?
(3)如果B厂商追求销售收入极大化,那么你认为B厂商降价是否合理?
第四章复习思考题重点题目答案
1、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1)、基数效用(用边际分析法)
就是表示商品的效用时可以用基数数字1、2、3…计算其数值或加总求和。
效用可以计量,可以相加。
(2)、序数效用(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就是表示商品的效用时可以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仅表示第二大于第一,第三大于第二…。第一、第二、第三…本身数量是多少,是没有意义的。
效用不可以相加,可以排序。只表示顺序或等级。
2、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总效用:从消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中所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该商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含义:为了保持同等的满足程度,消费者增加一种商品的数量与必须放弃另一种商品数量之间的比率。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了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在水平距离相同时,垂直距离越来越短。在几何意义上讲,MRS表示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决定了曲线凸向原点的特性
。)
3、效用最大化原则
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效用。
★
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和商品价格是已知的,花掉全部收入。
★消费者应该使自己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消费者购买各种商品每一单位货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I
表示消费者的收入
表示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
上式表示收入全花完,是限制条件。下式表示花掉最后1元钱所购买的任意一种商品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4、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区别和联系:
1)假设不同:前者假设效用可以用基数计量,并加总求和,消费者可以说出获得的效用值。后者认为效用是主观感受只能排序,不能加总求和。2)分析方法不同:前者边际效用的分析方法,且边际效用具有递减规律;后者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3)均衡条件不同:前者MU/P=λ,后者MRSXY=MUX/MUY=PX/PY。两者都是从市场需求着手,推导出符合需求规律的需求曲线,并且说明需求曲线上的点表示消费者获得效用最大化;另外二者都以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认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由商品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的大小决定。
5、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课后题:
4.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价值悖论:“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但它几乎不能交换任何东西;相反,一块钻石只有很小的使用价值,但是通过交换却可以得到大量其他商品。”请用效用论解释这一悖论。
答:价格(交换价值)由它们的边际效用来决定,而不是由它们的全部效用(使用价值)决定。因为水是丰富的,增加一单位水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很小,因而水的价格很便宜;而钻石是极端稀缺的,获得一单位钻石的边际效用很高,因而钻石的价格是昂贵的。
6.若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
他会在X和Y商品上分配收入?
7.(类似题型)已知某人月收入为120元,用于购买两种商品X、Y,他的效用函数为U=XY,且PX=2元,PY=3元。求:(1)效用极大时,他购买X、Y的数量各为多少?(2)货币的边际效用和总效用是多少?(3)假如X价格提高44%,Y的价格不变,为使其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收入需增加多少?
PX=2+2x44%=2.88,由均衡条件得:Y/2.88=X/3,另依题意知XY=600,联合得出:X=25,Y=24
将X=25,Y=24代入:
M=PXX+PYY=2.88x25+3x24=144
ΔM=144-120=24
11.用图说明叙述效用论是如何推导需求曲线的。
例题1:已知某消费者消费的两种商品X和Y的效用函数为TU=X1/3Y1/3,商品价格分别为PX和PY,收入为M,推出消费者对X和Y的需求函数。
解:根据消费者均衡条件,对效用函数分别对X和Y求导,整理得出:PXX=PYY带入到:
PXX+PYY=M,得到2PXX=M,则X=M/2PX,Y=M/2PY
例题2:设某人的效用函数TU=2X+2Y+XY+8,预算约束为5X+10Y=50,求X、Y的均衡值;货币的边际效用;最大效用。
解:对效用函数求导代入均衡条件公式:(2+Y)/5=
(2+X)/10和5X+10Y=50联立求解:X=6
Y=2货币边际效用=
(2+Y)/5=
(2+X)/10=0.8总效用=36
第五章复习思考题重点题目答案及重点
1、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关系
1、MP与TP关系(MP是TP曲线的斜率,MP最高点是TP曲线的拐点)
2、AP与TP的关系(AP是TP上的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当连线与TP曲线相切时,AP产量达最大)
3、MP与AP关系
MP>AP时,AP上升,MP<AP时,AP下降,MP=AP时,AP极大。
课后题:
讨论1:一个企业主在考虑雇佣一名工人时,在劳动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中,他更关心哪一个?为什么?
答:更关心边际产量;因为当边际产量等于0时,总产量最大,企业可以实现最大效益。
讨论2:在生产的三个阶段中,为1)为什么厂商的理性决策应在第二阶段?2)厂商将使用什么样的要素组合?
答:1)第一阶段AP处于递增状态,MP大于AP,意味着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引起总产量的增加总会使可变要素的AP提高;第三阶段,可变要素的增加反而会使总产量减少,MP为负。所以理性的选择应在第二阶段。
讨论3: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这三种情况与可变比例生产函数的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的三种情况的区别和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厂商不可能会面临报酬递减的现象”这一命题是否正确?
答:命题是错的。规模报酬和可变要素报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讨论的是一座工厂本身规模发生变化时的产量的变化,后者讨论的是厂房规模已经固定,增加可变要素投入时相应的产量变化。事实上,厂商经营规模较大,规模报酬递增的同时,随着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到足以使固定要素得到最有效利用后,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总产量增加同样将会出现递减现象。
★5.如果总产量曲线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并作出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这样的总产量曲线是否有可能出现?
答:前者涉及的是一厂商规模本身发生变化(厂房、设备等固定要素和劳动等可变要素发生了同比例变化)相应的产量是不变、递增还是递减,或者厂商根据经营规模(产销量)大小设计不同的工厂规模;后者讨论的是该厂商的规模已经固定下来,即厂房、设备等固定要素既定不变,可变要素的变化引起的产量递增、递减及不变等三种情况。
6.已知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21L+9L2-L3求:(1)、该企业的AP和MP函数。
(2)、如果企业现在使用了3个劳动力,是否合理?该企业合理使用劳动力范围是多少?
解:1、AP=21+9L-L2,MP=21+18L-3L22、令AP=MP,解得:L=4.5(0舍去)
MP=0,解得:L=7(负值舍去)
合理区域应该是:4.5≤L
≤7
现在使用了3个劳动力不合理。
7.(类似题型)已知某厂商生产函数:Q=L3/8K5/8,且PL=3,PK=5。求:1、Q=10时最低成本支出和使用的K和L的数量。2、总成本为160时厂商均衡的Q、L、K值。
8.画图说明短期短期生产函数Q=f(L)的TP,AP,MP的相互关系。
9.画图说明厂商在成本既定条件下实现最大产量的最优要素组合。
10.画图说明厂商在产量既定条件下实现最小成本的最优要素组合。
第六章复习思考题重点题目答案
一、短期成本函数
1、短期总成本曲线推导
2、短期总成本曲线
3、短期成本分类
总不变成本:
(FC)
是企业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支付的总成本。它不受产量变化影响的成本。
总可变成本:
(VC)
是企业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可变生产要素支付的总成本。随着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短期总成本:
(STC)
是生产一定数量产品的成本总额,是不变成本与可变成本之和。
STC=FC+VC
平均不变成本:
(AFC)
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成本。AFC=TFC/Q
平均可变成本:
(AVC)
是企业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单位的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AVC=TVC/Q
平均总成本:
(AC)
是企业在短期内平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AC=AFC+AVC
边际成本:
(MC)
短期内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
4、短期成本变动因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短期生产中,边际产量的递增阶段对应边际成本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的递减阶段对应边际成本的递增阶段,与边际产量的最大值对就的边际成本的最小值。所以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边际成本MC曲线,表现出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
二、各短期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总成本曲线TFC、TVC、TC,用几何方法推导AFC、AVC、AC和MC曲线。
2、由TVC曲线推导AVC曲线
3、由TC曲线推导AC曲线
4、由TC曲线和TVC曲线推导MC曲线
三、成本函数与生产函数的对偶性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边际成本MC和边际产量MPL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镜像)
第二,当总产量曲线TP下凸时,总成本曲线TC和总可变成本TVC曲线是下凹的,反之亦然。当TP存在一个拐点时,TC和TVC也存在一个拐点。
★
图示
四、长期总成本函数和曲线
1、长期总成本:LTC
是指厂商长期中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成本。
长期总成本函数形式:
LTC=LTC(Q)
2、长期总成本曲线
长期总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五、长期平均成本函数和曲线
长期平均成本:LAC
是指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
长期平均成本的函数形式:
1、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推导
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
由上图可知:长期平均成本呈先降后升的U形,这一特征是由长期生产中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所决定的。
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提高,叫规模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叫规模不经济。
3、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移动
长期平均移动由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因素引起的。
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是企业以外的因素变化。
课后题:
★讨论题:某企业打算投资扩大生产,其可供选择的方案有两种,一是利率为10%的银行贷款,二是利用企业利润。企业领导认为应该选择二,理由是不用支付利息因而比较便宜,他的决策是不有道理?
答:他的话没有道理。做经济决策时,必须重视隐性成本的计算。所谓隐性成本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企业自己所拥有的资源的价值,这个价值必须按照它可能的最好的用途来计算。本题中,如果企业利润不投入自己的企业而贷给其他人经营,它也可能得到年利率10%的利息收入的话,这两种筹资方法对该企业来说不分轻重。
★举例1:假设某产业所有企业的成本函数都为TC=100+Q,而且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为1000。1)这时在一个占有40%市场的企业与一个占有20%市场的企业之间,哪一个企业在成本上占有优势?2)从长期来看,该企业规模为规模经济还是规模不经济?为什么?3)有人认为企业产量水平越高,企业利润也越高,这种想法是否正确?
解:1)占有40%市场的企业在成本上占有优势。因为占有40%市场的企业产量为400,总成本为500,平均成本为1.25;而占有20%市场的企业产量为200,总成本为300,平均成本为1.5。可见前者比后者平均成本低0.25。
2)由TC=100+Q得,AC=100/Q+1,随着产量的增加,AC会越来越低,所以该企业规模为规模经济。
3)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企业利润为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即便是产量再多,而市场需求不确定时,总收益也就不确定,进而无法确定利润的多少。
★举例2:已知某企业的总成本函数是:STC=0.04Q3-0.8Q2+10Q+5求:最小的平均可变成本值是多少?
解:因为:AVC=
0.04Q2-0.8Q+10
求其一阶导数并令其为零,得:Q=10
当Q=10时,AVC=6
★
举例3:假设某厂商只有一种可变要素劳动L,产出一种产品Q,固定成本既定,短期生产函数Q=-0.1L3+6L2+12L,求1)劳动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为极大时雇佣的劳动数;2)求平均可变成本极小(平均产量极大)时的产量?3)假如工人的工资为360,产品价格为30,求利润极大时雇佣的劳动数。
解:1)AP=TP/Q=-0.1L2+6L+12,对平均产量求导数得-0.2L+6=0,求其极大时L=30
对生产函数求边际产量=-0.3L2+12L+12,对其求导数得-0.6L+12=0,极大时L=20
2)AVC极小时,也就是AP级大时,此时L=30,代入生产函数得Q=3060
3)利润=收益-成本=PQ-TC=PQ
–(VC+FC)=30(-0.1L3+6L2+12L)
-360L-FC=-3L3+
180L2-FC
对利润函数求导数=-9L2+360L=0,利润极大时L=40
★举例4:已知生产函数是:Q=6KL,PK和PL为已知的常数。求总成本函数。
解:总成本方程C=PKK+PLL
由生产函数得:MPL=6K,MPK=6L,代入均衡条件得:K=LPL/PK,代入生产函数得:
4.(类似题型)假定某企业的短期成本函数是
STC(Q)=Q3-8Q2+10Q+50
写出下列相应的函数:
总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
答:
5.假定某企业用两个车间生产一种产品,其总成本函数为TC=2Q12+Q22-Q1Q2,其中,Q1为第一车间生产产量,Q2为第二车间的生产产量。求:当企业生产的总产量为40时,能够使得企业生产成本最小的两个车间的产量组合。
6.已知某企业生产函数为Q=0.5L1/3K2/3,当资本的投入量K=50时,资本总价格为500,劳动的价格PL=5.求1)劳动的投入函数L=L(Q);2)总成本函数、平均成本函数、边际成本函数;3)当产品价格P=100时,厂商获得最大利润的产量和利润各是多少?
解:1)PK·K=500,PK·50=500,PK=10,根据要素组合条件:
MPL/PL=MPK/PK得,L=K,代入Q=0.5L1/3K2/3,得劳动的投入函数L(Q)=2Q
2)将L(Q)=2Q代入成本等式TC=5L+10K,TC=5·2Q+10K=10Q+500,AC=10+500/Q,MC=10
3)由1)知
L=K,而K=50,代入Q=0.5L1/3K2/3,得到Q=25,π=TR-TC=100·25-(5L+10K)=2500-(5·25+500)=1750
8.画图说明SMC曲线与AVC、AC曲线的相互关系。
第七章复习思考题重点题目答案
一、完全竞争的含义和条件
含义:不存在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
条件:
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2、产品同质无差别;进入和退出自由;
3、资源完全流动、价格完全一致。
4、市场信息完全可知。
二、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此时厂商亏损最小,还要不要生产,还要看AVC的大小,如果收益大于AVC,可以继续生产。
此时,厂商的AR=AVC,厂商可以生产,也可以不生产,结果都是一样的。
此时,厂商的AR<AVC,厂商停止生产。
厂商停止生产,或者退出行业。
完全竞争厂商均衡条件:MC=MR,且MR=AR=P,在短期,厂商利润可以是大于零,等于零,也可以小于零。
三、厂商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在完全竞争市场价格给定的条件下,厂商在长期生产中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二是,进入和退出一个行业的决策。
在长期厂商通过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使自己的状况得到改善,从而获得了比在短期内所获得的更大的利润。
长期生产中厂商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
课后题:
★举例:在一个完全竞争成本不变行业中有几百个企业,他们的长期成本函数为:LTC=0.1q3-1.2q2+11.1q。Q是单个企业的年产量,市场对该行业的需求曲线是:Q=6000-200P,Q是行业的年产量。
求:(1)、该行业的长期均衡产量。
(2)、均衡时行业有多少家企业。
解:(1)、由已知长期LTC得:
LAC=0.1q2-1.2q+11.1
LMC=0.3q2-2.4q+11.1
LAC=LMC得:q=6,LAC=P=7.5
(2)、因为Qd=6000-200P=6000-200×7.5=4500=Qs
企业的个数=4500÷6=750
1.完全竞争行业中某厂商的成本函数为:
TC=Q3-6Q2+30Q+40,假定产品价格为66元。
求(1)利润极大时的产量与利润额。
(2)由于竞争市场供求发生变化,由此决定新的价格为30元,在新的价格下,厂商是否会发生亏损?
(3)该厂商在什么情况下会退出该行业?
解:1)由已知得:MC=3Q2-12Q+30,P=66,则P=MC时,求得:Q=6。
利润=TR-TC=PQ-TC=176元
2)根据P=MC,30=3Q2-12Q+30Q=4,此时,利润=TR-TC=-8元
3)厂商退出该行业的条件是P<AVC的最小值。
因为TC=Q3-6Q2+30Q+40,所以,VC=
Q3-6Q2+30Q,AVC=
Q2-6Q+30,求AVC的最低点,2Q=6,Q=3当Q=3时,AVC=21,可见,P<21时,厂商就停产(退出该行业)。
2.已知某完全竞争的成本不变行业中的单个厂商的长期总成本函数LTC=Q3-12Q2+40Q。试求:(1)当市场商品价格为P=100时,厂商实现MR=LMC时的产量、平均成本和利润。
(2)该行业长期均衡的价格和单个厂商的产量。
(3)当市场需求函数为Q=660-15P时,行业长期均衡时的厂商的数量。
3.假定某完全竞争行业有100个厂商,每个厂商的成本函数为:STC=0.1Q2+Q+10。
求:(1)、市场供给函数。
(2)、假定市场需求函数为QD=4000-400P,求市场的均衡价格和产量。
解:(1)、已知成本函数为:STC=0.1Q2+Q+10。所以AVC=0.1Q+1,MC=0.2Q+1,可见,MC>AVC。所以厂商的供给函数是:P=MC即:P=
0.2Q+1,或者Q=5P-5则行业100个厂商构成市场供给:QS=500P-500
(2)、市场均衡价格和产量QD=QS解得:Q=2000,P=5
4.假设完全竞争行业中有许多相同的厂商,代表性厂商LAC曲线的最低点的值是6美元,产量为500单位;当最优工厂规模为每阶段生产550单位产品时,各厂商的SAC为5美元,还知市场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分别为:
Q=80000-5000P,Q=35000+2500P,1)市场均衡价格,并判断该行业是长期均衡还是短期均衡;2)在长期均衡时,该行业有多少家厂商?3)如果市场需求函数变为Q=95000-5000P,求行业和厂商的新的短期均衡价格和产量,厂商在新的均衡点盈亏状况如何?
解:1)市场均衡时QD=QS,P=6,与代表性厂商LAC曲线最低点值6相等,则该行业处于长期均衡。
2)长期均衡时价格P=6,均衡产量行业的产量Q=50000,每个厂商的产量为500,则厂商数量为50000/500=100
3)新均衡时QD,=QS,则P=8,为行业短期均衡价格,行业短期均衡产量为55000。短期100家厂商数量不变,每家厂商产量为55000/100=550,此时厂商SAC=5,而短期价格大于SAC,厂商盈利,Π=(8-5)X550=1650
7.为什么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厂商不愿意为产品做广告而花费任何金钱?
答:因为完全竞争本身假定生产者和消费者具有完全的信息或知识,无需做广告。厂商做广告只会增大产品的成本,使所获利润减少甚至亏损。完全竞争厂商仅是价格的接受者,能按照市场决定的价格卖出他愿意出卖的任何数量的产品,故不愿意做广告。
8.“最然很高的固定成本会是厂商亏损的原因,但永远不会是厂商关门的原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答:同意。在短期,不管固定成本有多高,只要销售收益能补偿可变成本,厂商总可营业。在长期。一切成本都是可变的,不存在固定成本高不高的问题,因此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高的固定成本不能是厂商关门的原因。
12.为什么说完全竞争厂商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是否可以认为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市场价格不会改变?
答:完全竞争市场上有大量的卖者,每个厂商提供的产品都是同质的,完全无差别。所以单个或某部分厂商是否提供产品,或是提供多少,对整个市场没有任何影响,所以只能被动接受市场价格。但并不表示这个价格不会变动,这个价格是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如果市场供求发生变化,会有新的市场均衡价格出现。
第八章复习思考题重点题目答案
一、数学表达式
★需求曲线与平均收益曲线相同,边际收益曲线在需求曲线内侧。
二、边际收益、价格和需求价格弹性关系
三、寡头市场的特征
1、含义:是指少数几家大型厂商生产和销售了整个行业的绝大部分产品。厂商规模很大,其它厂商不容易进入该行业。
2、产生的原因:规模经济、生产资源供给控制和政府支持和扶持等。
3、寡头行业分类:
纯粹和差别的(产品性质分);双头,三头,多头(厂商数量分);勾结和非勾结(厂商关系分)。
4、寡头厂商价格和产量决定的复杂性
1)猜测竞争对手反应,价格产量难确定
2)价格产量确定后,具有相对稳定性
3)厂商间相互依存,相互勾结,暂时合作
没有一种理论能完全解释厂商的行为只能用不同的模型和理论来解释寡头垄断市场的价格与产量的决定,一般有传统模型,现代博弈论模型。
四、寡头厂商间的博弈
1、博弈论的基本要素:参与者策略和报酬
在每一个博弈中至少有两个参与者,每个参与者都有一组可选择的策略。
作为博弈的结局,每个参与者都得到自己的报酬。
每个参与者的报酬都是所有参与者各自所选择的策略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2、支付矩阵(报酬矩阵)
3、博弈均衡的基本概念
在以上的四种可能的策略组合中,双方最后博弈的结局是什么呢?(不合作)
(1)占优策略均衡
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参与者的惟一的最优策略就是他的占优策略。
博弈均衡: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都不想改变自己策略的一种状态。
(2)纳什均衡:
在给定他的竞争者的策略后,各参与者采取它能采取的最好策略。
*在一个纳什均衡里,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如果其它参与者不改变策略。
4、寡头厂商的共谋及特征
(1)囚徒困境
说明寡头厂商共谋的不稳定性。
从个人角度所选择的是占优策略,从整体来看,却是最差的结局。个人理性与团体理性的冲突。
(2)重复博弈:走出囚徒困境
动态博弈是一种反复进行的博弈。重复博弈是动态博弈的一种特殊情况。一个结构相同的博弈被重复多次。
假定:在结成合作同盟的寡头厂商之间都采取一种“以牙还牙”策略。
这一假设对无限重复博弈的解是(合作,合作)。对于有限重复博弈的均衡解是(不合作,不合作。)
6、威胁和承诺的可信性
(1)不可信的威胁
(2)可信的威胁
课后题:
1.在一个有支配厂商的价格领袖模型中,除支配厂商外,其他厂商行为是否与完全竞争厂商的行为一样?为什么这些厂商都愿意跟着支配厂商定价?
答:是。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行为建立在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不是由各厂商决定。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每个厂商根据MC=P决定自己产量。在价格领袖模型中,价格由支配型厂商决定,非支配型厂商只是根据已定的价格出售他们想出售的数量。因此,其行为和
完全竞争者一样。
其他厂商之所以愿意跟着支配型厂商定价,是因为如果不跟着降价,会失去顾客,如果不跟着涨价,实际上就相当于降价,很可能引起价格战。同时,一般来说,其他厂商规模较小,预测能力较差,如果跟着定价和变动价格,可以避免独自定价的风险。
3.成为垄断者的厂商可以任意定价的说法对否?
4.垄断厂商一定能获得垄断利润吗?如果在最优产量处亏损,他在短期内会继续生产吗?长期内他又会怎样?
答:不能。获取超额利润取决于市场需求,如果需求者能接受垄断厂商制定的大于AC的价格,则能获取超额利润,否则会亏损。但亏损后短期内可以继续生产也可以停产,只要产品价格大于AVC的最低点,就可以继续生产。
长期内,垄断厂商可以建立适当的工厂规模生产最好的长期产量,可以做广告,提高服务质量等手段扩大产品需求量,当然也会增加成本,厂商会综合考虑,如果仍然会亏损,长期就会停产。
9.比较完全竞争厂商和完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答: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厂商长期均衡的均衡条件不同:前者P=MR=AR=SMC=LMC=SAC=LAC,后者MR=LMC=SMC;均衡点位置不同:前者在LAC曲线的最低点,后者在最低点左侧;利润不同:前者获取正常利润,后者获得超额利润。
10.为什么垄断厂商实行二级价格歧视比实行一级价格歧视要容易?
答:一级价格歧视只有在垄断者面临少数消费者以及当垄断者发现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时,才能实行。而二级价格歧视面临的是许多消费者以及消费者有选择的自由,所以二级价格歧视比一级价格歧视容易
11.用有关经济理论分析:为什么有的旅游景点的国外游客入场券价格比国内游客入场券价格高?
答:因为外国游客收入比国内游客收入高,采取差别价格歧视政策能使旅游景点获得更多的利润。如果对国内和国外游客收取同样价格,景点收入会减少。
14.某垄断厂商面临的反需求函数为P=100-4Q,总成本函数为TC=50+20Q,求:1)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价格和利润总额。2)假设垄断厂商按照完全竞争法则,那么厂商的产量、价格和利润分别是多少?3)比较1)和2)的结果。
解:1)由需求曲线知MR=100-8Q,根据MR=MC,Q=10,代入P=100-4Q,P=60π=TR-TC=350
2)按照完全竞争法则,根据P=MC,100-4Q=20,Q=20,代入P=100-4Q,P=20,π=TR-TC=-50
3)完全垄断情况下,可以获得超额利润350,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垄断者亏损50.说明完全竞争比完全垄断资源配置优,效率高。
15.已知垄断厂商利用一个工厂生产一种产品,其产品分别在两个市场上出售,他的成本函数TC=Q2+40Q,两个市场的反需求函数分别为P1=120-Q1,P2=50-2.5Q2,求:1)当该该厂商实行三级价格歧视时,追求利润最大化前提下两个市场各自的销售量、价格和利润。2)当厂商在两个市场上实行统一价格时,追求利润最大化前提下两个市场各自的销售量、价格和利润。与1)的结果进行比较。
解:1)两个市场上的边际收益分别为:MR1=120-20Q1,MR2=50-2.5Q2,市场边际成本MC=2Q+40,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MR1=MC,MR2=MC,有120-20Q1=2(Q1+Q2)+40和
50-2.5Q2
=
2(Q1+Q2)+40,整理分别得出:22Q1+
2Q2
=80和2Q1+
7Q2
=10,得Q1=3.6,Q2
=
0.4,代入需求函数得P1=84,P2=49
总利润π=TR1+
TR2
–TC=146
2)厂商在两个市场上实行统一价格时,要先求出整个市场的需求函数,即Q=Q1+Q2,进而求市场的反需求函数,一级边际收益函数,然后在根据MR=MC求解。
由原反需求函数可分别得到:Q1=12-0.1P和Q2=20-0.4P,则Q=Q1+Q2=32-0.5P,反需求函数P=64-2Q,MR=64-4Q,64-4Q=2Q+40,Q=4,代入P=64-2Q=56
总利润π=TR-TC=48
16.设垄断厂商产品的需求函数P=12-0.4Q,成本函数TC=0.6Q2+4Q+5。求1)该厂商利润最大时的产量、价格、收益和利润。2)该厂商收益最大时的产量、价格、收益和利润。3)产量为多少时总收益最大,并且利润大于等于10,并求与此相应的价格、收益及利润
解:1)利润最大时MC=MR,1.2Q+4=120.8Q,Q=4,代入P=12-0.4Q,P=10.4,TR=PQ=41.6π=TR-TC=11
2)收益最大时TR=PQ=12Q-0.4Q2,求导得:
12-0.8Q=0,Q=15,代入P=12-0.4Q,P=12-0.4Q,P=6,π=TR-TC=-110
π=TR-TC=12Q-0.4Q2-(0.6Q2+4Q+5)=-Q2+8Q-5
依题意π≥
10,-Q2+8Q-5≥10得Q1=3,Q2=5,则TR1=P1Q1=32.4,TR2=P2Q2=50,所以Q=5时总收益
TR=50,并且π=TR-TC=50-(0.6X52+4X5+5)=10
2.教育经济学期末重点 篇二
一、加强廉洁意识教育, 打造有企业自身特色的廉洁文化格局
廉洁文化可以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 缺乏廉洁理念的企业难以长久支撑。作为国有企业领导者, 应该树立重视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识, 把廉洁文化建设放在和企业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加以重视, 通过加强廉洁文化建设, 以德铸魂, 规范企业及员工各种行为, 提高效益, 不断提升企业品牌和形象。要搞好廉洁文化建设, 首先要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要把党风廉洁意识的建立作为宣传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做到年初有规划、季度有安排、半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要通过班子民主生活会、党支部政治学习、员工理论学习等渠道、通过视频课堂、专题辅导、座谈讨论、案例剖析、参观监狱等形式, 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内要从心而不逾矩”的自律观念, “外要守纪廉洁从业”的他律理念。通过理念导入, 使企业党员、管理人员、职工清醒的认识到“廉洁是业绩, 也是生产力”、“廉洁教育是党员干部最大的福利, 也是对国有资产的最好保护”, 在工作中遵纪守法、廉洁从业, 达到“近墨者不黑”、廉洁自律、洁身自爱的思想境界。二是要制定总体规划, 明确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要根据企业生产工作实际, 制定出思路清晰、任务明确、操作性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奖罚分明的廉洁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 明确提出廉洁文化实施的时间, 建设廉洁文化阵地, 营造廉洁文化氛围, 通过这些工作构建起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廉洁文化体系思路。三是把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中, 要把党风廉政建设融入其中、渗透其中, 使廉洁文化更富有生命力、鲜和力、感染力, 从而培育与单位生产经营相适应的、与创业发展相配套的、具有石油石化特色和企业文化相一致的廉洁文化理念, 达到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目的。
二、加强重点对象的廉洁文化教育, 发挥廉洁文化的导向作用
廉洁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共同特点就是通过赞扬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 潜移默化地引导广大员工的价值取向。因此廉洁文化不是强制性的制度, 而是通过多种方式, 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趋向或认同正确地价值观。因此, 在企业廉洁文化建设中, 针对各种不同的宣传教育对象、发挥好廉洁文化的导向作用, 是企业廉洁文化能够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保证。而要抓好廉洁教育, 必须抓好三个重点对象:
(一) 抓好党员领导干部这个重点
加强廉洁文化建设, 企业党政主要领导既是组织者, 更是率先垂范者。同时党员领导干部手中有一定的权力, 因而成为廉洁文化建设的重点辐射对象, 成为廉洁教育的重点对象。在廉洁文化建设中, 企业党政主要领导不仅需把廉洁文化建设当成份内的重要工作来抓, 制定规划部署, 协调各部门的关系, 抓好重点工作的落实, 更要带头学习廉洁文化、宣讲廉洁文化并参加廉洁文化建设各项活动, 带头做到廉洁自律。同时廉洁文化建设中也要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等各个方面, 从而筑牢拒腐思想防线。
(二) 抓好企业各岗位经营管理人员这个重点
企业各岗位经营管理人员是企业的骨干力量, 也是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廉洁文化建设中, 针对这些重点人群, 要以突出主旋律、弘扬正气为主导, 开展好正面示范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在正面教育时既注重学习上级树立的先进典型, 又注重培养和发掘企业自身的先进典型, 让广大员工从朝夕相处的先进人物身上直接感受其精神境界和崇高追求。在反面警示教育中, 通过组织观看各类警示片、参观监狱并请服刑人员实地说教、到法庭旁听各类案件审理等形式, 深刻认识到各类腐败案件发生的思想根源和管理上的漏洞, 既起到教育作用, 又促进企业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
(三) 抓好广大员工及领导干部家庭成员这个重点
要发挥廉洁文化潜移默化和全员参与的特点, 注重积极吸收广大员工及家庭成员参与, 从而体现廉洁文化的群众性和广泛性。要把廉洁文化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各项活动之中, 要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家庭成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做到“家庭设防线、常敲廉洁钟”。
三、强化有效实施这个重点, 增强廉洁文化的凝聚作用
文化不能产生直接的生产力, 但文化的凝聚作用能够促进生产力的有效提高,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企业廉洁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廉洁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它以文化为载体, 使全体员工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在同一类型和模式的廉洁氛围中得到教化、培养, 从而使不同岗位、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环境的广大企业员工以相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联系起来、聚集起来并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方面大力协调配合, 通过建立健全制度机制, 整合各部门各方面廉洁文化资源, 才能逐步推进, 有效实施并发挥作用。而有效实施必须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 注重发挥好“大宣教”格局的重要作用
企业廉洁文化涉及工作生活各个领域, 这一特点决定了要抓好廉洁文化建设绝不是纪委一个机构的事情, 而是要企业各部门、各单位的事情。所以在推进廉洁文化建设过程中, 纪委只有充分发挥好“大宣教”格局的优势, 才能整合各部门的力量, 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将廉洁文化建设的任务进行责任分工, 小型活动分头抓, 大型活动联合抓, 做到各负其责、密切协作、整合力量、分层教育、齐抓共建。
(二) 抓好廉洁文化建设必须发挥基层作用
基层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基层廉政文化建设, 必须从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规律和办法入手, 研究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给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 既要摆脱消极文化的干扰, 又要大力宣扬先进文化, 战胜不良文化因素的挑战;既要注重发扬传统优秀文化, 又要联系基层工作实际, 注重创新, 不断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感染力、辐射力和影响力, 有效地促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
(三) 加强廉洁文化建设, 既要抓好具体活动的组织, 更要注意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 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廉洁文化建设想要常抓常新、持续见效, 就必须把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个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 在高质量、高水平组织好各项廉洁文化建设活动的同时, 注意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 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同时, 要把廉洁文化建设纳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 逐步完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的责任机制和廉洁文化建设工作的协调机制、业绩考核机制、效果评估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成本投入机制以及理论研讨创新机制, 从而使廉洁文化在企业落地生根, 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让制度把关, 使廉洁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融合在廉洁文化中的一些管理制度、廉洁准则、廉洁自律规定, 是对人们行为的外在约束, 是以权威性和强制力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而一些公认的社会道德规范等, 具有约束、规范、引导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 是对人的内在约束。廉洁文化规范作用的特点就是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 法律制度约束与道德自律的统一。一个企业要想发挥好廉洁文化的规范作用, 就必须紧紧围绕经营管理中的难点、重点, 从完善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入手, 使党风廉政建设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 确保反腐倡廉工作源头参与、源头控制、源头遏制。
1) 要建立以效能监察为重点的预防腐败体系, 完善从领导班子民主决策、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物资采购供应质量监控、财务管理等从人到物的各种管理制度, 使企业重大物资采购、财务支出等关键环节及重点领域都能得到有效监督。
2) 在注重发挥效能监察体系作用同时, 通过企务公开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 也是廉洁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在企务公开工作要做到“五有”:有组织领导机构、有公开载体、有工作方案、有日常监督管理组织;建立局域网、视频、宣传栏等多种公开途径;公开的内容需囊括企业生产经营、人、财、物、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纪委监察工作等各种内容, 同时公开内容需保持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
3.教育经济学期末重点 篇三
5.体。导气是在意识指导下的一种呼吸锻炼。引体是引导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养生方法。包括导气和引
伸肢体,活动筋骨。6.健身原则选择特征动作的运动。五禽戏:是指按虎鹿熊猿鸟,按防病、治病和选择7.时也是一种培养为世俗封建主服务的,保护封建制度骑士教育:是指世俗奴隶主子弟所受的教育,它同的武夫的教育。8.务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为目标的体育运动。新民主主义教育: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建立服9.国的北美籍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在幕后组织的运动会。远东运动会:指由中、日、菲三国发起的,也是三10.者主办国的竞技体育水平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衰低谷效应:是指每届奥运会结束之后,举办城市或 退,这就是所谓的后奥运“低谷效应”11.办城市以外地区经济水平都表现出某种下降趋势,这虹吸效应:是指伴随奥运会主办城市经济发展。
主被称为“虹吸效应”或“漏斗效应”12.球类为主的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并存的局面称为“双双轨制:是指以“兵式体操”为主的体育课和以田径、。轨制”13.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攻克举国体制:。
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某一项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别是奥运会)为最高目标,统一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在体育上,就是以世界大赛的冠军(特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来夺取比赛运动的好成绩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二、填空:1.2.中国人最早接触到“体操”一词的是:傅云龙
主要标志弓箭和巫术化身体活动的出现,是原始体育形成的地域性.原始体育特征:模糊、神秘、朴素、平等、4.力记》是现存第一本有关角力和拳术的专书颜之推《颜氏家训》是“家训之祖”。宋初调露子《角5.行了公元前776
6.293届,历时年到公元1168394年年,古代奥林匹克祭典举7.诗人朱维纳利斯提出“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
绍五项”包括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七技包括骑马.游泳.投枪.击剑.行猎.下棋.吟诗.“德 8.有:双人比赛和集体比赛骑士比武最早出现于法国和普罗旺斯.其比赛形式9.点。夸美纽斯“学校体育之父”伊本·西纳《医典》。罗伦佐·瓦拉提出“灵肉一致”的观 家”他被誉为“第一个新式学校教师”。维多里诺创办“快乐之复兴教育思想的学者是弗吉里奥。出反对赎罪者的“。马丁·路德第一个表达文艺 公开提帝无需购买赎罪券就能使灵魂得救95条论纲”认为教徒只要真诚信仰上10.启蒙运动西方三大文化运动: 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11.巴塞多在德绍创办了第一所博爱学校,首次把体育列洛克第一个明确提出三育并重体育为先的教育家。为学校教育的正式课。12.五项”的形成,标志着学校体育内容的初步体系化从美尔库里亚利斯的《体操术》到巴塞多的“德绍13.要,二是使身体完美古茨穆斯认为体操有两个功能:一是满足身体的需 14.运动三大运动体系:德国体操、瑞典体操、英国的户外15..道夫·施皮斯费里德里希·路德维格·杨是“德国国民体操之父。16.17.佩尔·亨里克·林是“瑞典体操之父” 是德国“学校体育之父” 阿1895奈史密斯于
18.年发明排球运动1891年发明篮球运动,威廉·摩根于19.1796卢梭《爱弥尔》举办了“仿古希腊运动会“首次使用”米“作为距离的计年9月22,哈维“现代生理学之父“.日法兰西共和国成立庆典上,同时量单位。20.18961年
4月6日第一届现代雅典奥运会,1924年21.月26日——2月24日法国夏蒙尼第一届冬奥会会、国家奥委会奥运会组织机构: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 22.23.美国新体育学派代表人:杜威、伍德、赫塞林顿24.我国最早的田径比赛在上海圣约翰书院1890年兴新学、清末“新政”措施中对体育命运产生的影响:定学堂章程》时称“癸卯学制”禁淫祀.1904年1月13日清廷批准颁布了废绿营、《奏25.精神,军人之本领,军国民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军人之智识,军人之26.27.1929第一届国术国考于”教育国民1928.10
月部体育法年1—7日在南京举行 28.1998
4月16日《国民体育法》是中国史上第一会在上海举行年10月13—19日第十一届世界中学生运动29.净、更人性、更团结”的口号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上任伊始就提出了“更干
30.陈镜开创造的最轻级挺举世界记录。新中国的第一个世界记录:
1956年由举重运动员斯特举行的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上游泳运动员吴传玉1953年在布加勒获得的第一枚金牌。许海峰在100米仰泳冠军,这是新中国在国际重大赛场上夺得首枚金牌。23届奥运会上为中国夺31.1952
华东体育学院在上海诞生。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专门体育学院——公斤的最轻量级挺举成绩为中国创造了第一个世界纪1954年,陈镜开以133录。32.19501951年八一足球队出访这是我国派出访的开始。第一个外国体育代表团。年苏联男子篮球队访华,这是新中国接待的151952年,33.届奥运会,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国际体坛上空飘扬。在赫尔辛基举行的 城市悉尼是第一个将“绿色奥运”作为举办奥运会承诺的34.1959
收,出现了新中国体育史上竞技体育的第一个高潮。年举行的第一届全运会获得了大面积的丰35.19221923年,“壬戌学制”公布,兵式体操被正式废止。“体操科”改为“体育科”年公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正式把学校的36.922。
37.1924年王正延成为中国的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会及中华体育协会筹备处共同召集,在南京东南大学年7月4日——5日,由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举行了大会,成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所基础上正式组建了中央武术馆。在国术研究38.1932跑道在39.19581920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正式使用奥运村。
年的奥运会上首次使用。
400米机构,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的体育科学研究40.1950
《新体育》年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个体育专业刊物——业的英文版期刊《中国体育》,1957年4月创办了对外宣传我国体育事出版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全国性体育专业报纸《体育。1958年9月1日,又报》41.。42.国际奥委会成立于
1894年6月
校教育的任务区别为德育,智育,体育三部分。近代外国体育史中,约翰·洛克第一次明确地把学43.44射”.“现代奥林匹克之父“是皮埃尔·德·顾拜旦“礼射”按不同的等级或不同的场合分为
“大射”、45.1965、“燕射”和“乡射”四种。“宾46.1900年保尔·朗格郎提出终身教育思想
1924墨西哥举行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年正式允许女子参加奥运会。年巴黎奥运会11名女子出现在运动场上。
197547.1976十年—1985年是以“平等、发展和和平”为主题的年联合国在48.1977
框架,并于年,49.1978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健康为大众”的政策年发起了国际“健康为大众运动”1868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园是上海英租界工部局于 50.1912年8月开辟的外滩公园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为年2月蔡元培提出“五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民国教育之重
三、简答:1
(当代体育全球化的特征和表现?
育组织超国家化1)体育资源国家化(2)体育方式同一化(3)体2(裴斯塔洛齐认为教育的三个过程?儿童的手艺、活动技巧的过程(1)教给儿童知识并发展他的智力的过程(性、心性的过程3)发展儿童道德、德2)发展3⑴以欧洲移民为主要媒介的传播:欧洲移民为载体的现代体育的国际传播途径?
向美洲和大洋洲的传播,这类国家有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资本主义改革促进社会各方面现代化的典型。⑶在殖⑵在后起资本主义国家中传播:日本是通过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传播中国等亚洲以及其他一些非洲和拉美国家中,近代体:在菲律宾、印度、朝鲜、育的传入与这些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大体同步。4
他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其核心是强调对儿童进行卢梭的“自然体育“和”自然体育思想“?
教育时必须顺应人的本性,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育者的身体获得自热的发展(2)顺乎自然的开展体育(1)育的基础5
(体育教育的任务是使受教3)体育教育是阶级性教(斯宾塞的功利主义体育观包括?a 1
教育子女的活动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认为体育科学教育是实现“完美生活“之需要b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动6.(2d社会政治活动e闲暇爱好和情感活c抚养主张设置宽广的运动场,用游戏和各种体育活动增进夸美纽斯主张思想?)认为体育是人类生存竞争的需要
学生健康并激发他们的精神。提出在每后要有1小时智力课后有半小时休息,早饭和午饭首创了体育班级授课制,而让心灵休息。1小时散步和娱乐活动。这是为了让身体活动,7
倡导“以兵式体操为主”的学校教育,虽然未能、也不葵卯学制思想及意义?
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它确立了体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在当时中国处于“群盗入室,精神和军事素养,去除文弱矫情的传统习性,也具有白刃环门”的危险局势中,对培养国民的尚武特殊意义。8
(1)宗教改革运动对现代体育兴起的影响?
要物质基础(2)促进了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现代体育的产生了现代体育的需学校体育的地位(3)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科学的发展,9
确立了宗旨:对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体育活动计划和执行情况政府间体育委员会宗旨及任务?
国实现对体育问题的研究,收集分析和出版体育运动的科学资料,任务:加强各国政府间的体育合作,如在成员国中大通过举办训练班和讲座,培养体育骨干。10世界运动会、奥运会以外的其他大型国际赛事?反对兴奋剂斗争中采取一致行动等。单项世界运动会、洲际运动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中学生运动会、11(“新体育”思想与社会主义体育方针的确立?、(1)“体育为人民服务”是新体育思想的本质和核心。(2)“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的根本目标。123(禁欲主义对中世纪体育的影响?)强调思想教育是“新体育”的重要任务。
(1)造成体育的全面衰退(2)没有体育的教会学校133内容:格斗技艺和拳击、摔跤,狩猎,游泳,球戏和古代两河流域的体育内容及特点?)对民间体育的阻挠
有为军事服务的实用色彩。14 内容:游泳和划船,球戏活动,拳击、摔跤、击剑,古代埃及体育内容及特点?
杂技、森严的社会等级,宗教意识浓厚,是古埃及的体育呈舞蹈,狩猎、射箭、驾车、骑马,船战。特点:现出阶级性,在举行对抗时,主要目的是体现以法老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的权威,而不是运动技术和运动水平竞争。15内容:瑜伽和保健术,舞蹈,摔跤、拳击,棋类,游古印度体育内容及特点?
泳,其他娱乐活动。特点:同的种姓的人参加体育运动受限制(1)受种性制度影响,不响,(2)宗教活动的影宿命论的影响,人们普遍重视灵魂的修炼而忽略体育体育需要依附于宗教才能推行和发展(3)受宗教16内容:骑马、套马、射箭、围猎,摔跤,马上游戏,古代亚欧草原的游牧民族体育内容及特点?
蒙古赛会战术紧密联系,还有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特点:体育形式与游牧生活方式和轻骑兵的17内容:军事训练,球戏,集体比赛古代美洲体育的内容及特点?、军事训练密切结合,有些训练形式非常粗暴,基本出 特点:体育活动与发点是满足生产、生活及军事母的需要,体育的独立性相对较差,在某些地方还成为解决部落首领的人选问题和调节纠纷的一种方式18职能: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是中华民国唯一正式的全中华全国体育协会的作用、职能?
b.a.负责编审各项运动竞赛规则裁判工作及有关疑难问题;高记录;c.审定全国田径、游泳最参加各类国际体育事务,负责组队参加远东运动会,d.帮助各地体育组织展开活动;e.代表中国奥运会以及戴维斯杯网球赛等国际比赛,为开展和推动近代体育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191910.10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意义? 式和内容为榜样举行的运动会,月18—22日。1它是中国第一次以奥运会模 国意义的运动会播了奥林匹克理想,中国体育从此开始于奥林匹克运3它以空前的规模和影响力在中国传2它是第一次具有全动会和世界体育接轨内容和规则等方面,都逐渐缩小了与奥运会的差距。4从此,中国各类运动会在仪式、20 洋务运动使近代体育的某些内容作为军事训练和军事洋务运动对中国体育变革的影响?
教育的内容被引入中国,称为中国近代体育的发端,促进了中国体育的变革。21延长每个人的健康期望年龄;使他们拥有平等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促进大众体育政策的目标?
保健机会,实现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健康平等,使健康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22 由于大河流域文明以农业为主,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四大文明古国体育文化的共同特点?
成就了和谐、宁静与稳定的生活方式使保健养生活动在整个体育活动中占重要地位。宗教活动对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代印度的体育产生了一定影响。
四、论述:1
(、论述体育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1仪式化的身体活动,这些活动源于劳动和军事,部落2)体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从猿进化为人的过程。)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宗教中逐渐形成了一些酋长长生过程和游戏等的身体活动。代后,人类逐渐积累了大量的有关身体活动的经验,(3)进入文明时如古希腊时期对体操学校里的儿童实施的教育,古代奥林匹克祭祀中的竞技和为奥林匹克竞技进行训练,中国古代的五禽戏,导引等。类带入了自觉审视自身的新阶段。(4)文艺复习时期把人科学技术革命和(5)17—18世纪的类自身自然变化之间的联系及其规律一步步被揭示。19世纪的工业革命,身体活动与人(划的行为,其基础是工业社会,科学技术和全球化的6)现代体育发展已成为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发展。界体育史过程。(7)相对隔绝的孤立的体育史转变为统一的世2(8)现代体育发展为世界体育。
一、、论述中国古代体育体系的形成? 气是人与自然的共同基础和本质强调整体健康的元气体育观:
(一)气一元论生命响和制约
(二)兼修内省的整体健康观
(三)伦理至(3)人与自然相互影2)阴阳二上的体育价值观射、御、书、数。其中书数为小艺,礼乐射御为大气。周代的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礼射是统治阶级用以进行礼制教化的一种手段,体现了鲜明的阶级观念。法论(二、内外兼修的体育方法:1)中和为用((四)2)形神统一(以和谐适度为标准的体育方3)动静适度
(一)养生保健法: 行气、(三)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活动:蹴鞠、围棋、象棋、角抵、百戏
(四)宫廷体育活动
三、以国家为中心的体育运行机制:
(一)礼法制度与兵农合一促进了民间习武的盛行
(三)教育政策的变革与体育的演变
(四)民俗节日的形成于民间体育的传承
四、诸子学说的体育思想:道家 认为先天地生的法道,生命问题的基本原则。道法自然”是一切事物变化的根本规律也是认识3 的人和人格完善培养。儒家 思想核心是“仁”,2管子 认为人是天地的产物 荀子而用之” 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4 主张贵生,更重视的是集体墨子 主张“非攻,兼爱”,主张“制天命。5基础,重视精神修养,主张采用多种方法达到修身养。6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性目的。本,动以养生的基本原则,主张适度运动,强调保持7《吕氏春秋》和《淮南子》 提出了去害知心态平和。总之,以上这些方面促进了体育的发展以及共同形成了中国古代体育体系。3思想?、论述比较春秋战国时期与这时期西方体育的活动及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这个
汉时期的一些著作,都包含有丰富的关于生命,健康和养生方法的论述,特别是儒道两家从不同方面对人生价值的肯定不但为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繁衍奠定了基础,1 原,不但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 “重人贵生”认为先天地生的“道”也是生命的本也使中国古代体育呈现出特有的面貌。如,是一切事物变化的根本规律也是认识生命问题的基本原则。心是“仁” 2管子 认为人是天地的产物 3 儒家 培养。迷信,肯定“天行有常”4,思想核墨子主张贵生,更重视的是集体的人和人格完善 主张“非攻,兼爱”帝内经》认为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重视精神,主张“制天命而用之”。5荀子 反对天命和。6 《黄修养,春秋》和《淮南子》主张采用多种方法达到修身养性目的。7《吕氏本原则,主张适度运动,强调保持心态平和。提出了去害知本,动以养生的基西方:1 斯巴达体育: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和严
发达,把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结合起来,培养身心和谐绝对服从,嗜杀成性的粗野武士。2 雅典教育:发展的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进行身体练习不仅着眼于军事准备,而且重视身体的匀称健美动作,协调灵活,还重视培养果断等品质。体育3古代罗马要不懈的提高身体素质,(1)、苏格拉底的体育思想:强调重视体育锻炼,不开强健的身体和精神”极力主张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反复强调做任何事情都要“离力”去“锻炼身体,并使身体做好精神的奴仆”对于人们所要做的一切。认为,(2)身体起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动可以净化灵魂,获得道德上的提升,在本质上是接、柏拉图的体育思想:认为,人们从事身体锻炼活受教育,接受体育锻炼就是教育。提倡进行简单而朴素的身体锻炼,并且多次强调身体锻炼要适度,这样才可以起到教育的功能,像职业运动员那样,其实是有害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健康是基础,勇敢是品德,所以应该优先开展体育。(3)、亚里士多德的体育思想:他的思想源于对身心关系的思考,认为灵魂与身体是不同的两个部分,而且把灵魂分为非理性与理性两个部分,分别对应“情欲”和“理智”灵魂,所以非理性也先于理智。,认为身体的降生先于4活动?、论述比较西周—东晋南北朝时期与此时期西方体育 西周—东晋南北朝时期:除与军事、祭祀和田猎等联
系较为密切外,学校教青中的射、往矿、舞、乐等,均带有明显的体育特征。周代的学校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学内容。当时的体育活或有严格的礼仪要求。如西周射礼就规定了等级森严的锻度,分为“大射”西方:经历了古奥运会从公元前、“宾射”、“燕射”、“乡射”不同的类别。776年起,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168年,共举行了293届。按其起源、盛衰,到公元394年止,(年1)公元前776年至公元前
388年,公元前竞技合为一体。,伯罗奔尼撒的统治者伊菲图斯,努力使宗教与体育776体育竞技年的夏至之后。所以公元前,活动,并决定每它不仅革新宗教仪式4年举行一次。时间定在闰,还组织大规模的动会就正式载入史册776年的古代奥林匹克运仅有一个比赛项目。,成为古代奥运会的第1届。当时一时期各城邦之间虽有纷争,但希腊是一个独立的国即距离为192.27米的场地跑。这家,政治、经济、文化都较发达,是运动会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公元前败波斯军之后,民情奋发,国威大振,兴建了许多运490年,希腊雅典在马拉松河谷大动设施、庙宇等,参赛者遍及希腊各个城邦,奥运会盛极一时,成为希腊最盛大的节日。(于斯巴达和雅典长期的伯罗奔尼撤战争(公元前2)公元前388年至公元前146年,开始衰落。由
年至公元前431并了希腊。马其顿君王菲利普还亲制自参加了赛马。404年),希腊国力大减,马其顿逐渐吞随后亚历山大帝虽自己不喜爱体育活动,并视奥运会为古希腊的最高体育活动开幕式,为其增仍积极支持,添设施。不过,这一时期古奥运会精神已大为减色,并开始出现职业运动员。(走向毁灭。罗马帝国统治希腊后,起初虽仍举行运动3)公元前146年至公元
4.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篇四
自动控制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分,共
分)
1.系统和输入已知,求输出并对动态特性进行研究,称为()
A.系统综合B.系统辨识
C.系统分析
D.系统设计
2.惯性环节和积分环节的频率特性在()上相等。
A.幅频特性的斜率
B.最小幅值
C.相位变化率
D.穿越频率
3.通过测量输出量,产生一个与输出信号存在确定函数比例关系值的元件称为()
A.比较元件
B.给定元件
C.反馈元件
D.放大元件
4.ω从
0
变化到
+
∞时,延迟环节频率特性极坐标图为()
A.圆
B.半圆
C.椭圆
D.双曲线
5.当忽略电动机的电枢电感后,以电动机的转速为输出变量,电枢电压为输入变量时,电动机可看作一个()
A.比例环节
B.微分环节
C.积分环节
D.惯性环节
6.若系统的开环传
递函数为,则它的开环增益为()
A.1
B.2
C.5
D.10
7.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则该系统是()
A.临界阻尼系统
B.欠阻尼系统
C.过阻尼系统
D.零阻尼系统
8.若保持二阶系统的ζ
不变,提高
ω
n,则可以()
A.提高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
B.减少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
C.提高上升时间和调整时间
D.减少上升时间和超调量
9.一阶微分环节,当频率
时,则相频特性
为()
A.45°
B.-45°
C.90°
D.-90°
10.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增益越大,其()
A.振荡次数越多
B.稳定裕量越大
C.相位变化越小
D.稳态误差越小
11.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则此系统
()
A.稳定
B.临界稳定
C.不稳定
D.稳定性不确定。
12.某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当
k
=
()时,闭环系统临界稳定。
A.10
B.20
C.30
D.40
13.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则此系统中包含正实部特征的个数有()
A.0
B.1
C.2
D.3
14.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当输入为单位阶跃时,则其位置误差为()
A.2
B.0.2
C.0.5
D.0.05
15.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则它是一种()
A.反馈校正
B.相位超前校正
C.相位滞后
—
超前校正
D.相位滞后校正
16.稳态误差
e
ss
与误差信号
E
(s)的函数关系为()
A.B.C.D.17.在对控制系统稳态精度无明确要求时,为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最方便的是()
A.减小增益
B.超前校正
C.滞后校正
D.滞后
超前
18.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的奈氏曲线为()
A.圆
B.上半圆
C.下半圆
D.45
°弧线
19.开环传递函数为
G
(s)
H
(s)
=,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A.(-3,∞)
B.(0,∞)
C.(-
∞,-3)
D.(-3,0)
20.在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中,霍尔传感器是用作()反馈的传感器。
A.电压
B.电流
C.位移
D.速度
二、填空题(每小题
分,共
分)
21.闭环控制系统又称为
系统。
22.一线性系统,当输入是单位脉冲函数时,其输出象函数与
相同。
23.一阶系统当输入为单位斜坡函数时,其响应的稳态误差恒为。
24.控制系统线性化过程中,线性化的精度和系统变量的有关。
25.对于最小相位系统一般只要知道系统的就可以判断其稳定性。
26.一般讲系统的位置误差指输入是
所引起的输出位置上的误差。
27.超前校正是由于正相移的作用,使截止频率附近的明显上升,从而具有较大的稳定裕度。
28.二阶系统当共轭复数极点位于
线上时,对应的阻尼比为
0.707。
29.PID
调节中的“
P
”指的是
控制器。
30.若要求系统的快速性好,则闭环极点应距虚轴越
_
_
越好。
三,计算题(第41、42
题每小题
分,第43、44
题每小题
分,共
分)
41.求图示方块图的传递函数,以
X
i
(s)
为输入,X
0
(s)
为输出。
42.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3.欲使图所示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的最大超调量为
20%,峰值时间为
秒,试确定
K
和
K
值。
44.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由实验求得,并已用渐近线表示出。试求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设系统是最小相位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分,共
分)
1.系统已给出,确定输入,使输出尽可能符合给定的最佳要求,称为()
A.最优控制
B.系统辨识
C.系统分析
D.最优设计
2.与开环控制系统相比较,闭环控制系统通常对()进行直接或间接地测量,通过反馈环节去影响控制信号。
A.输出量
B.输入量
C.扰动量
D.设定量
3.在系统对输入信号的时域响应中,其调整时间的长短是与()指标密切相关。
A.允许的峰值时间
B.允许的超调量
C.允许的上升时间
D.允许的稳态误差
4.主要用于产生输入信号的元件称为()
A.比较元件
B.给定元件
C.反馈元件
D.放大元件
5.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是,则该环节是()
A.比例环节
B.积分环节
C.惯性环节
D.微分环节
6.已知系统的微分方程为,则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A.B.C.D.7.引出点前移越过一个方块图单元时,应在引出线支路上()
A.并联越过的方块图单元
B.并联越过的方块图单元的倒数
C.串联越过的方块图单元
D.串联越过的方块图单元的倒数
8.设一阶系统的传递,其阶跃响应曲线在t
=0
处的切线斜率为()
A.7
B.2
C.D.9.时域分析的性能指标,哪个指标是反映相对稳定性的()
A.上升时间
B.峰值时间
C.调整时间
D.最大超调量
10.二阶振荡环节
乃奎斯特图中与虚轴交点的频率为
()
A.谐振频率
B.截止频率
C.最大相位频率
D.固有频率
11.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则此系统中包含正实部特征的个数为()
A.0
B.1
C.2
D.3
12.一般为使系统有较好的稳定性,希望相位裕量
为()
A.0
~
B.15
~
C.30
~
D.60
~
13.设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是,且容许误差为
5%,则其调整时间为()
A.1
B.2
C.3
D.4
14.某一系统的速度误差为零,则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可能是()
A.B.C.D.15.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当输入为单位斜坡时,其加速度误差为()
A.0
B.0.25
C.4
D.16.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则它是一种()
A.相位超前校正
B.相位滞后校正
C.相位滞后
—
超前校正
D.反馈校正
17.确定根轨迹大致走向,一般需要用()条件就够了。
A.特征方程
B.幅角条件
C.幅值条件
D.幅值条件
+
幅角条件
18.某校正环节传递函数,则其频率特性的奈氏图终点坐标为()
A.(0,j
0)
B.(1,j
0)
C.(1,j
1)
D.(10,j0)
19.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A.(-2,-1)
和(0,∞)
B.(-
∞,-2)
和
(-1,0)
C.(0,1)
和
(2,∞)
D.(-
∞,0)
和
(1,2)
20.A、B
是高阶系统的二个极点,一般当极点
A
距离虚轴比极点
B
距离虚轴大于()时,分析系统时可忽略极点
A。
A.5
倍
B.4
倍
C.3
倍
D.2
倍
二、填空题(每小题
分,共
分)
21.“经典控制理论”的内容是以
为基础的。
22.控制系统线性化过程中,变量的偏移越小,则线性化的精度。
23.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是,则系统的时间常数是。
24.延迟环节不改变系统的幅频特性,仅使
发生变化。
25.若要全面地评价系统的相对稳定性,需要同时根据相位裕量和
来做出判断。
26.一般讲系统的加速度误差指输入是
所引起的输出位置上的误差。
27.输入相同时,系统型次越高,稳态误差越。
28.系统主反馈回路中最常见的校正形式是
和反馈校正
29.已知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其最大超前角所对应的频率。
30.若系统的传递函数在右半
S
平面上没有,则该系统称作最小相位系统。
三、计算题(第41、42
题每小题
分,第43、44
题每小题
分,共
分)
41.根据图示系统结构图,求系统传递函数
C(s)/R(s)。
42.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3.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试分析系统由哪些环节组成并画出系统的Bode
图。
44.电子心率起搏器心率控制系统结构如图所示,其中模仿心脏的传递函数相当于一个纯积分环节,要求:
(1)
若,对应最佳响应,问起搏器增益
K
应取多大。
(2)
若期望心速为
次
/min,并突然接通起搏器,问
1s
后实际心速为多少?瞬时的最大心速多大。
自动控制原理
1.如果被调量随着给定量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控制系统叫()
A.恒值调节系统
B.随动系统
C.连续控制系统
D.数字控制系统
2.与开环控制系统相比较,闭环控制系统通常对()进行直接或间接地测量,通过反馈环节去影响控制信号。
A.输出量
B.输入量
C.扰动量
D.设定量
3.直接对控制对象进行操作的元件称为()
A.给定元件
B.放大元件
C.比较元件
D.执行元件
4.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是,则该环节是()
A.比例环节
B.惯性环节
C.积分环节
D.微分环节
5.已知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函数是,则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A.B.C.D.6.梅逊公式主要用来()
A.判断稳定性
B.计算输入误差
C.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D.求系统的根轨迹
7.已知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呈现出等幅振荡,则其阻尼比可能为()
A.0.6
B.0.707
C.0
D.1
8.在系统对输入信号的时域响应中,其调整时间的长短是与()指标密切相关。
A.允许的稳态误差
B.允许的超调量
C.允许的上升时间
D.允许的峰值时间
9.设一阶系统的传递,其阶跃响应曲线在t
=0
处的切线斜率为()
A.7
B.2
C.D.10.若系统的传递函数在右半
S
平面上没有零点和极点,则该系统称作()
A.非最小相位系统
B.最小相位系统
C.不稳定系统
D.振荡系统
11.一般为使系统有较好的稳定性,希望相位裕量
为()
A.0
~
B.15
~
C.30
~
D.60
~
12.某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当
k
=
()时,闭环系统临界稳定。
A.2
B.4
C.6
D.8
13.开环传递函数为,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A.(-
4,∞)
B.(-
4,0)
C.(-
∞,-
4)
D.(0,∞)
14.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当输入为单位斜坡时,其加速度误差为()
A.0
B.0.25
C.4
D.15.系统的传递函数,其系统的增益和型次为
()
A.5,2
B.5/4,2
C.5,4
D.5/4,4
16.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则它是一种()
A.相位滞后校正
B.相位超前校正
C.相位滞后
—
超前校正
D.反馈校正
17.进行串联超前校正前的穿越频率
与校正后的穿越频率的关系,通常是()
A.=
B.C.D.与
无关
18.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则与虚轴交点处的K
*=
()
A.0
B.2
C.4
D.6
19.某校正环节传递函数,则其频率特性的奈氏图终点坐标为()
A.(0,j
0)
B.(1,j
0)
C.(1,j
1)
D.(10,j0)
20.A、B
是高阶系统的二个极点,一般当极点
A
距离虚轴比极点
B
距离虚轴大于()时,分析系统时可忽略极点
A。
A.5
倍
B.4
倍
C.3
倍
D.2
倍
21.对控制系统的首要要求是系统具有。
22.在驱动力矩一定的条件下,机电系统的转动惯量越小,其
越好。
23.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是,则系统的时间常数是。
24.延迟环节不改变系统的幅频特性,仅使
发生变化。
25.二阶系统当输入为单位斜坡函数时,其响应的稳态误差恒为。
26.反馈控制原理是
原理。
27.已知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其最大超前角所对应的频率。
28.在扰动作用点与偏差信号之间加上
能使静态误差降为
0。
29.超前校正主要是用于改善稳定性和。
30.一般讲系统的加速度误差指输入是
所引起的输出位置上的误差。
41.求如下方块图的传递函数。
Δ
42.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3.设单位反馈开环传递函数为,求出闭环阻尼比为
时所对应的K
值,并计算此
K
值下的。
44.单位反馈开环传递函数为,(1)
试确定使系统稳定的a
值;
(2)
使系统特征值均落在S
平面中
这条线左边的a
值。
自动控制原理
1.系统和输入已知,求输出并对动态特性进行研究,称为()
A.系统综合B.系统辨识
C.系统分析
D.系统设计
2.开环控制系统的的特征是没有()
A.执行环节
B.给定环节
C.反馈环节
D.放大环节
3.主要用来产生偏差的元件称为()
A.比较元件
B.给定元件
C.反馈元件
D.放大元件
4.某系统的传递函数是,则该可看成由()环节串联而成。
A.比例、延时
B.惯性、导前
C.惯性、延时
D.惯性、比例
5.已知,其原函数的终值
()
A.0
B.∞
C.0.75
D.3
6.在信号流图中,在支路上标明的是()
A.输入
B.引出点
C.比较点
D.传递函数
.设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是,且容许误差为
2%,则其调整时间为()
A.1
B.1.5
C.2
D.3
8.惯性环节和积分环节的频率特性在()上相等。
A.幅频特性的斜率
B.最小幅值
C.相位变化率
D.穿越频率
9.若保持二阶系统的ζ
不变,提高
ω
n,则可以()
A.提高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
B.减少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
C.提高上升时间和调整时间
D.减少上升时间和超调量
10.二阶欠阻尼系统的有阻尼固有频率
ω
d、无阻尼固有频率
ω
n
和谐振频率
ω
r
比较()
A.ω
r
>
ω
d
>
ω
n
B.ω
r
>
ω
n
>
ω
d
C.ω
n
>
ω
r
>
ω
d
D.ω
n
>
ω
d
>
ω
r
11.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则此系统中包含正实部特征的个数有()
A.0
B.1
C.2
D.3
12.根据系统的特征方程,可以判断系统为()
A.稳定
B.不稳定
C.临界稳定
D.稳定性不确定
13.某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当()时,闭环系统稳定。
A.B.C.D.任意
T
和
14.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当输入为单位阶跃时,其位置误差为()
A.2
B.0.2
C.0.25
D.3
15.当输入为单位斜坡且系统为单位反馈时,对于
II
型系统其稳态误差为()
A.0
B.0.1/
k
C.1/
k
D.16.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则它是一种()
A.相位滞后校正
B.相位超前校正
C.微分调节器
D.积分调节器
17.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的奈氏曲线为()
A.圆
B.上半圆
C.下半圆
D.45
°弧线
18.在系统中串联
PD
调节器,以下那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A.是一种相位超前校正装置
B.能影响系统开环幅频特性的高频段
C.使系统的稳定性能得到改善
D.使系统的稳态精度得到改善
19.根轨迹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公式为()
A.B.C.D.20.直流伺服电动机
—
测速机机组(型号为
70SZD01F24MB)实际的机电时间常数为()
A.8.4
ms
B.9.4
ms
C.11.4
ms
D.12.4
ms
21.根据采用的信号处理技术的不同,控制系统分为模拟控制系统和。
22.闭环控制系统中,真正对输出信号起控制作用的是。
23.控制系统线性化过程中,线性化的精度和系统变量的有关。
24.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为,则频率特性。
25.一般开环频率特性的低频段表征了闭环系统的性能。
26.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
G(s)=4/(s
+2s+4),其固有频率
n
=。
27.对单位反馈系统来讲,偏差信号和误差信号。
28.PID
调节中的“
P
”指的是
控制器。
29.二阶系统当共轭复数极点位于
线上时,对应的阻尼比为。
30.误差平方积分性能指标的特点是:
41.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2.求如下方块图的传递函数。
Δ
43.已知给定系统的传递函数,分析系统由哪些环节组成,并画出系统的Bode
图。
44.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l)
求使系统稳定的开环增益
k的取值范围;
(2)
求
k
=1
时的幅值裕量;
(3)
求
k
=1.2,输入
x
(t)=1+0.06
t
时的系统的稳态误差值
e
ss。
自动控制原理
1.随动系统对()要求较高。
A.快速性
B.稳定性
C.准确性
D.振荡次数
2.“现代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以()为基础,研究多输入、多输出等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
A.传递函数模型
B.状态空间模型
C.复变函数模型
D.线性空间模型
3.主要用于稳定控制系统,提高性能的元件称为()
A.比较元件
B.给定元件
C.反馈元件
D.校正元件
4.某环节的传递函数是,则该环节可看成由()环节串联而组成。
A.比例、积分、滞后
B.比例、惯性、微分
C.比例、微分、滞后
D.比例、积分、微分
5.已知,其原函数的终值
()
A.0
B.∞
C.0.75
D.3
6.已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函数是,则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A.B.C.D.7.在信号流图中,在支路上标明的是()
A.输入
B.引出点
C.比较点
D.传递函数
8.已知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函数是,则系统的稳态误差是()
A.0.5
B.1
C.1.5
D.2
9.若二阶系统的调整时间长,则说明()
A.系统响应快
B.系统响应慢
C.系统的稳定性差
D.系统的精度差
10.某环节的传递函数为,它的对数幅频率特性
L
()
随
K
值增加而()
A.上移
B.下移
C.左移
D.右移
11.设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则其频率特性幅值
A
()=
()
A.B.C.D.12.根据系统的特征方程,可以判断系统为()
A.稳定
B.不稳定
C.临界稳定
D.稳定性不确定
13.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其阻尼比
ζ
是()
A.0.5
B.1
C.2
D.4
14.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其特征方程式的所有根均在根平面的()
A.右半部分
B.左半部分
C.实轴上
D.虚轴上
15.一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该系统为()
A.0
型系统,开环放大系数
K
为
B.I
型系统,开环放大系数
K
为
C.I
型系统,开环放大系数
K
为
D.0
型系统,开环放大系数
K
为
16.进行串联滞后校正后,校正前的穿越频率
与校正后的穿越频率
之间的关系,通常是()
A.=
B.C.D.与、无关
17.在系统中串联
PD
调节器,以下那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A.是一种相位超前校正装置
B.能影响系统开环幅频特性的高频段
C.使系统的稳定性能得到改善
D.使系统的稳态精度得到改善
18.滞后校正装置的最大滞后相位趋近()
A.-45
°
B.45
°
C.-90
°
D.90
°
19.实轴上分离点的分离角恒为()
A.45
B.60
C.90
D.120
20.在电压
—
位置随动系统的前向通道中加入()校正,使系统成为
II
型系统,可以消除常值干扰力矩带来的静态误差。
A.比例微分
B.比例积分
C.积分微分
D.微分积分
21.闭环控制系统中,真正对输出信号起控制作用的是。
22.系统的传递函数的分布决定系统的动态特性。
23.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
G(s)=4/(s
+2s+4),其固有频率
n
=。
24.用频率法研究控制系统时,采用的图示法分为极坐标图示法和
_____
__
图示法。
25.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为,则频率特性。
26.乃氏图中当
ω
等于剪切频率时,相频特性距
π
线的相位差叫。
27.系统的稳态误差和稳态偏差相同。
28.滞后校正是利用校正后的作用使系统稳定的。
29.二阶系统当共轭复数极点位于
线上时,对应的阻尼比为。
30.远离虚轴的闭环极点对的影响很小。
41.一反馈控制系统如图所示,求:当
=0.7
时,a=
?
42.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3.某单位反馈开环系统的传递函数为,(1)
画出系统开环幅频
Bode
图。
(2)
计算相位裕量。
44.求出下列系统的跟随稳态误差
和扰动稳态误差。
自动控制原理
.系统已给出,确定输入,使输出尽可能符合给定的最佳要求,称为()
A.系统辨识
B.系统分析
C.最优设计
D.最优控制
.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指()的数学表达式。
A.输入信号
B.输出信号
C.系统的动态特性
D.系统的特征方程
.主要用于产生输入信号的元件称为()
A.比较元件
B.给定元件
C.反馈元件
D.放大元件
.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是,则该环节是()
A.比例环节
B.积分环节
C.惯性环节
D.微分环节
.已知系统的微分方程为,则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A.B.C.D.6
.在用实验法求取系统的幅频特性时,一般是通过改变输入信号的()来求得输出信号的幅值。
A.相位
B.频率
C.稳定裕量
D.时间常数
.设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是,且容许误差为
5%,则其调整时间为()
A.1
B.2
C.3
D.4
.若二阶系统的调整时间短,则说明()
A.系统响应快
B.系统响应慢
C.系统的稳定性差
D.系统的精度差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时间响应只能分析系统的瞬态响应
B.频率特性只能分析系统的稳态响应
C.时间响应和频率特性都能揭示系统的动态特性
D.频率特性没有量纲
10.二阶振荡环节
乃奎斯特图中与虚轴交点的频率为
()
A.最大相位频率
B.固有频率
C.谐振频率
D.截止频率
11.II
型系统对数幅频特性的低频段渐近线斜率为()
A.–60
(dB/dec)
B.–40
(dB/dec)
C.–20
(dB/dec)
D.0
(dB/dec)
12.某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当
k
=
()时,闭环系统临界稳定。
A.0.5
B.1
C.1.5
D.2
13.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所有根均在根平面的左半部分是系统稳定的()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以上都不是
14.某一系统的速度误差为零,则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可能是()
A.B.C.D.15.当输入为单位斜坡且系统为单位反馈时,对于
I
型系统其稳态误差
e
ss
=
()
A.0.1/k
B.1/k
C.0
D.16.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则它是一种()
A.相位超前校正
B.相位滞后校正
C.相位滞后
—
超前校正
D.反馈校正
17.常用的比例、积分与微分控制规律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是()
A.PDI
B.PDI
C.IPD
D.PID
18.主导极点的特点是()
A
距离虚轴很近
B.距离实轴很近
C.距离虚轴很远
D.距离实轴很远
19.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A.(-2,-1)和(0,∞)
B.(-
∞,-2)和(-1,0)
C.(0,1)和(2,∞)
D.(-
∞,0)和(1,2)
20.确定根轨迹大致走向,用以下哪个条件一般就够了()
A.特征方程
B.幅角条件
C.幅值条件
D.幅值条件
+
幅角条件
21.自动控制系统最基本的控制方式是。
22.控制系统线性化过程中,变量的偏移越小,则线性化的精度。
23.传递函数反映了系统内在的固有特性,与
无关。
24.实用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具有的性质。
25.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为,则其频率特性。
26.输入相同时,系统型次越高,稳态误差越。
27.系统闭环极点之和为。
28.根轨迹在平面上的分支数等于。
29.为满足机电系统的高动态特性,机械传动的各个分系统的应远高于机电系统的设计截止频率。
30.若系统的传递函数在右半
S
平面上没有,则该系统称作最小相位系统。
41.求如下方块图的传递函数。
Δ
42.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3.已知某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绘制奈奎斯特曲线,判别系统的稳定性;并用劳斯判据验证其正确性。
44.设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试绘制该系统的根轨迹,并求出使系统稳定的K
值范围。
自动控制原理
1.输入已知,确定系统,使输出尽可能符合给定的最佳要求,称为()
A.滤波与预测
B.最优控制
C.最优设计
D.系统分析
2.开环控制的特征是()
A.系统无执行环节
B.系统无给定环节
C.系统无反馈环节
D.系统无放大环节
3.ω从
0
变化到
+
∞时,延迟环节频率特性极坐标图为()
A.圆
B.半圆
C.椭圆
D.双曲线
4.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它的开环增益为()
A.10
B.2
C.1
D.5
5.在信号流图中,只有()不用节点表示。
A.输入
B.输出
C.比较点
D.方块图单元
6.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其阻尼比
ζ
是()
A.0.5
B.1
C.2
D.4
7.若二阶系统的调整时间长,则说明()
A.系统响应快
B.系统响应慢
C.系统的稳定性差
D.系统的精度差
8.比例环节的频率特性相位移
()
A.0
°
B.-90
°
C.90
°
D.-180
°
9.已知系统为最小相位系统,则一阶惯性环节的幅频变化范围为()
A.0
45°
B.0
-45°
C.0
90°
D.0
-90°
10.为了保证系统稳定,则闭环极点都必须在()上。
A.s
左半平面
B.s
右半平面
C.s
上半平面
D.s
下半平面
11.系统的特征方程,可以判断系统为()
A.稳定
B.不稳定
C.临界稳定
D.稳定性不确定
12.下列判别系统稳定性的方法中,哪一个是在频域里判别系统稳定性的判据()
A.劳斯判据
B.赫尔维茨判据
C.奈奎斯特判据
D.根轨迹法
13.对于一阶、二阶系统来说,系统特征方程的系数都是正数是系统稳定的()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以上都不是
14.系统型次越高,稳态误差越()
A.越小
B.越大
C.不变
D.无法确定
15.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则它是一种()
A.反馈校正
B.相位超前校正
C.相位滞后
—
超前校正
D.相位滞后校正
16.进行串联滞后校正后,校正前的穿越频率
与校正后的穿越频率的关系相比,通常是()
A.=
B.C.D.与、无关
17.超前校正装置的频率特性为,其最大超前相位角
为()
A.B.C.D.18.开环传递函数为,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A.(-2,∞)
B.(-5,2)
C.(-
∞,-5)
D.(2,∞)
19.在对控制系统稳态精度无明确要求时,为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最方便的是()
A.减小增益
B.超前校正
C.滞后校正
D.滞后
超前
20.PWM
功率放大器在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中的作用是()
A.脉冲宽度调制
B.幅度调制
C.脉冲频率调制
D.直流调制
21.一线性系统,当输入是单位脉冲函数时,其输出象函数与
相同。
22.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之间的比较结果称为。
23.对于最小相位系统一般只要知道系统的就可以判断其稳定性。
24.设一阶系统的传递
G(s)=7/(s+2),其阶跃响应曲线在t=0
处的切线斜率为。
25.当输入为正弦函数时,频率特性
G(jω)
与传递函数
G(s)的关系为。
26.机械结构动柔度的倒数称为。
27.当乃氏图逆时针从第二象限越过负实轴到第三象限去时称为。
28.二阶系统对加速度信号响应的稳态误差为
。即不能跟踪加速度信号。
29.根轨迹法是通过
直接寻找闭环根轨迹。
30.若要求系统的快速性好,则闭环极点应距虚轴越
越好。
41.求如下方块图的传递函数。
42.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3.已知具有局部反馈回路的控制系统方块图如图所示,求:
(1)
系统稳定时
K
f的取值范围;
(2)
求输入为
时,系统的静态加速度误差系数
K
a;
(3)
说明系统的局部反馈
K
f
s
对系统的稳态误差
e
ss的影响。
44.伺服系统的方块图如图所示,试应用根轨迹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自动控制原理
1.输入与输出均已给出,确定系统的结构和参数,称为()
A.最优设计
B.系统辨识
C.系统分析
D.最优控制
2.对于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输入信号进行()的元件又称比较器。
A.微分
B.相乘
C.加减
D.相除
3.直接对控制对象进行操作的元件称为()
A.比较元件
B.给定元件
C.执行元件
D.放大元件
4.某环节的传递函数是,则该环节可看成由()环节串联而组成。
A.比例、积分、滞后
B.比例、惯性、微分
C.比例、微分、滞后
D.比例、积分、微分
5.已知系统的微分方程为,则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A.B.C.D.6.梅逊公式主要用来()
A.判断稳定性
B.计算输入误差
C.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D.求系统的根轨迹
7.一阶系统
G
(s)=的放大系数
K
愈小,则系统的输出响应的稳态值()
A.不变
B.不定
C.愈小
D.愈大
8.二阶欠阻尼系统的性能指标中只与阻尼比有关的是
()
A.上升时间
B.峰值时间
C.调整时间
D.最大超调量
9.在用实验法求取系统的幅频特性时,一般是通过改变输入信号的()来求得输出信号的幅值。
A.相位
B.频率
C.稳定裕量
D.时间常数
10.设开环系统频率特性
G
(j
ω)=,当
ω
=1rad/s
时,其频率特性幅值
A
(1)=
()
A.B.C.D.11.一阶惯性系统的转角频率指
()
A.2
B.1
C.0.5
D.0
12.设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其中
K
>0,a
>0,则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
A.K
值的大小有关
B.a
值的大小有关
C.a
和
K
值的大小无关
D.a
和
K
值的大小有关
13.已知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呈现出等幅振荡,则其阻尼比可能为()
A.0.707
B.0.6
C.1
D.0
14.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所有根均在根平面的左半部分是系统稳定的()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以上都不是
15.以下关于系统稳态误差的概念正确的是()
A.它只决定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
B.它只决定于系统的输入和干扰
C.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输入和干扰有关
D.它始终为
0
16.当输入为单位加速度且系统为单位反馈时,对于
I
型系统其稳态误差为()
A.0
B.0.1/
k
C.1/
k
D.17.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则它是一种()
A.相位滞后校正
B.相位超前校正
C.微分调节器
D.积分调节器
18.在系统校正时,为降低其稳态误差优先选用()校正。
A.滞后
B.超前
C.滞后
超前
D.减小增益
19.根轨迹上的点应满足的幅角条件为
()
A.-1
B.1
C.±
(2
k
+1)
π
/2
(k
=0,1,2,…)
D.±
(2
k
+1)
π
(k
=0,1,2,…)
20.主导极点的特点是()
A.距离虚轴很近
B.距离实轴很近
C.距离虚轴很远
D.距离实轴很远
21.对控制系统的首要要求是系统具有。
22.利用终值定理可在复频域中得到系统在时间域中的。
23.传递函数反映了系统内在的固有特性,与
无关。
24.若减少二阶欠阻尼系统超调量,可采取的措施是。
25.已知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其最大超前角所对应的频率
_
_
__。
26.延迟环节不改变系统的幅频特性,仅使
发生变化
27.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是,则系统的时间常数是。
28.在扰动作用点与偏差信号之间加上
能使静态误差降为
0。
29.微分控制器是针对被调量的来进行调节。
30.超前校正主要是用于改善稳定性和。
41.系统方框图如下,求其传递函数。
Δ
42.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3.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试分析系统由哪些环节组成并画出系统的Bode
图。
44.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求
:
1)
系统在单位阶跃信号输入下的稳态偏差是多少;
2)
当系统的输入信号为,系统的稳态输出?
自动控制原理
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分,共
分)
.C
.A
.C
.A
.B
.C
.B
.B
.A
10.D
11.A
12.C
13.C
14.C
15.D
16.B
17.A
18.B
19.C
20.B
二、填空题
(每空
分,共
分)
21.反馈控制
22.传递函数
23.时间常数
T
(或常量)
24.偏移程度
25.开环幅
频特性
26.阶跃信号
27.相位
28.45
29.比例
30.远
三、计算题
(第41、42
题每小题
分,第43、44
题每小题
分,共
分)
41.解:
(5
分)
42.解:
(2.5
分)
(2.5
分)
43.解:
(2
分)
(2
分)
(2
分)
(2
分)
(2
分)
44.解:
由图知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
分)
其中
T
=
(1
分)
由低频渐近线与横轴交点为,得
(2
分)
修正量,得
(2
分)
故所求开环传递函数为
(3
分)
或记为
()
自动控制原理
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分,共
分)
.A
.B
.D
.B
.C
.A
.C
.B
.D
0.D
11.C
12.C
13.C
14.D
15.A
16.A
17.D
18.D
19.B
20.A
二、填空题
(每空
分,共
分)
21.传递函数
22.越高
23.0.5
24.相频特性
25.幅值裕量
26.匀加速度
27.小
28.串联校正
29.1.25
30.零点和极点
3)
离虚轴的闭环极点对瞬态响应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1
分)
4)
要求系统动态过程消失速度快,则应使闭环极点间的间距大,零点靠近极点。即存
5)在偶极子;(1
分)
5)
如有主导极点的话,可利
用主导极点来估算系统的性能指标。(1
分)
五、计算题
(第41、42
题每小题
分,第43、44
题每小题
分,共
分)
41.解
(5
分)
42.解:
(2.5
分)
(2.5
分)
43.解:
系统有一比例环节:
(1.5
分)
积分环节:
(1
分)
惯性环节:
转折频率为
1/T=10
(1.5
分)
20Log
G(j
ω)
[-20]
[-40]
0
0.1
ω
∠
G
(j
ω)
0
0.1
ω
0
-90
0
-135
0
-180
0
直接画出叠加后的对数幅频图(3
分)
直接画出叠加后的对数相频图(3
分)。(若叠加图不对,但是画出了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惯性环节的对数幅频图各给
分,画出积分环节、惯性环节的对数相频图各给
1.5
分)
44.解:
(1)
传递函数
(4
分)
得,(2
分)
当
时,K
=
20,ω
n
=20
(1
分)
(2)
由以上参数分析得到其响应公式:
得
C
(1)=
1.0
次每秒,即
次每分钟,(1
分)
当
时,超调量,最大心速为
69.78
次。
(2
分)
自动控制原理
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分,共
分)
.B
.B
.D
.C
.A
.C
.C
.A
.B
10.B
11.C
12.C
13.C
14.A
15.B
16.C
17.B
18.D
19.D
20.A
二、填空题
(每空
分,共
分)
21.稳定性
22.加速性能
23.0.5
24.相频特性
25.2
ζ
/
n
(或常量)
26.检测偏差并纠正偏差的27.1.25
28.积分环节
29.快速性
30.静态位置误差系数
五、计算题
(第41、42
题每小题
分,第43、44
题每小题
分,共
分)
41.解
:
(5
分)
42.解
:
(2.5
分)
(2.5
分)
43.解
:
(2
分)
=
10,=
0.5,得
K
=
500
(2
分)
=
0.24
(2
分)
=
0.16
(2
分)
=
0.36
(1
分)
=
0.6
(1
分)
44.解
:
(1)
得特征方程为:
(2
分)
S
S
10a
S
(360-10a)/12
S
0
10a
得
:(360-10a)>0,10a>0,从而
0<
a<36。
(3
分)
(2)
将
d-1=s
代入上式,得
(2
分)
d
d
10a-19
d
(81-10a+19)/9
d
0
10a-19
同理得到
:0.9<
a<10
(3
分)
自动控制原理
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分,共
分)
.C
.C
.A
.C
.C
.D
.C
.A
.B
10.D
11.C
12.B
13.B
14.B
15.A
16.D
17.B
18.D
19.D
20.D
二、填空题
(每空
分,共
分)
21.数字控制系统
22.偏差信号
23.偏移程度
24.25.稳态
26.2
27.相同
28.比例
29.0.707
30.重视大的误差,忽略小的误差
五、计算题
(第41、42
题每小题
分,第43、44
题每小题
分,共
分)
41.解
:
(2.5
分)
(2.5
分)
42.解
:
(5
分)
43.解
:
系统有一比例环节
:K=10
20log10=20
(1.5
分)
积分环节
:1/S
(1
分)
惯性环节
:1/(S+1)
转折频率为
1/T=1
(1.5
分)
20Log
G(j
ω)
[-20]
[-40]
0
0.1
ω
∠
G
(j
ω)
0
0.1
ω
0
-90
0
-135
0
-180
0
直接画出叠加后的对数幅频图(3
分)
直接画出叠加后的对数相频图(3
分)。(若叠加图不对,但是画出了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惯性环节的对数幅频图各给
分,画出积分环节、惯性环节的对数相频图各给
1.5
分)
44.解
:
1)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2
分)
由劳斯阵列得
:0<
k
<1.5
(2
分)
2)
由
得
:
(2
分)
(2
分)
3)
(2
分)
286134801
控制工程基础
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分,共
分)
.A
.B
.D
.B
.C
.B
7.D
.A
.B
10.A
11.A
12.B
13.C
14.B
15.C
16.C
17.D
18.A
19.C
20.B
二、填空题
(每空
分,共
分)
21.偏差信号
22.零极点
23.2
24.对数坐标
25.26.相位裕量
27.单位反馈
28.幅值衰减
29.0.707
30.瞬态响应
五、计算题
(第41、42
题每小题
分,第43、44
题每小题
分,共
分)
41.解
:
(2
分)
当
(3
分)
42.解
:
(2.5
分)
(2.5
分)
43.解
:
1)
系统开环幅频
Bode
图为:
(5
分)
2)
相位裕量
:
(5
分)
44.解
:
(5
分)
(5
分)
自动控制原理
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分,共
分)
.D
.C
.B
.C
.A
.B
.C
.A
.C
10.B
11.B
12.B
13.C
14.D
15.B
16.A
17.D
18.A
19.B
20.D
二、填空
(每空
分,共
分)
21.反馈控制
22.越高
23.输入量(或驱动函数)
24.低通滤波
25.26.小
27.常数
28.闭环特征方程的阶数
29.谐振频率
30.零点和极点
五、计算题
(第41、42
题每小题
分,第43、44
题每小题
分,共
分)
41.解
:
(5
分)
42.解
:
(2.5
分)
(2.5
分)
43.解
:
(1)G(j
ω)=
该系统为Ⅱ型系统
ω
=0
+
时,∠
G
(j
ω)
=
-
(1
分)
当
a
时,∠
G
(j
ω)
=
-
(1
分)
当
a
时,∠
G
(j
ω)
=
-
(1
分)
两种情况下的奈奎斯特曲线如下图所示;
(3
分)
由奈氏图判定:
a>0
时系统稳定;
a<0
时系统不稳定
(2
分)
2)
系统的闭环特征多项式为
D
(s)
=s
+as+1,D(s)
为二阶,a>0
为
D
(s)稳定的充要条件,与奈氏判据结论一致
(2
分)
44.解
:
(1)
三条根轨迹分支的起点分别为
s
=0,s
=-2,s
=-4
;终点为无穷远处。
(1
分)
(2)
实轴上的0
至
和
至
∞间的线段是根轨迹。
(1
分)
(3)
渐近线的倾角分别为±
°,180
°。
(1
分)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σ
a
=
=-2
(1
分)
(4)
分离点
:
根据公式
=0,得
:s
=-0.85,s
=-3.15
因为分离点必须位于
0
和
之间可见
s
不是实际的分离点,s
=-0.85
才是实际分离点。
(1
分)
(5)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
ω
=0,K=0;
ω
2,3
=
±
2,K=48
(1
分)
根据以上结果绘制的根轨迹如右图所示。
(2
分)
所要求系统稳定的K
值范围是
:0 (2 分) 自动控制原理试题 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分,共 分) .C .C .A .D .D .A .B .A .D 10.A 11.B 12.C 13.C 14.A 15.D 16.B 17.A 18.C 19.A 20.A 二、填空题 (每空 分,共 分) 21.传递函数 22.偏差 23.开环幅 频特性 24.225.s=jω 26.动刚度 27.正穿越 28.1/K 29.开环传递函数 30.远 五、计算题 (第41、42 题每小题 分,第43、44 题每小题 分,共 分) 41.解: (5 分) 42.解 : (2.5 分) (2.5 分) 43.解 : 1)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 分)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2 分) 由劳斯稳定性判据 (略) 得: (2 分) 2) (2 分) 3) 由上式可知:只要 >0,系统的稳态误差 e ss 就增大,说明利用局部负反馈改善系统稳定性是以牺牲系统的稳态精度为代价的。 (2 分) 44.解 : 1) 绘制系统根轨迹图 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将其变换成由零、极点表达的形式: (1 分) (其中,根轨迹增益 K * =2 K,K 为系统的开环增益,根据上式可绘制根轨迹图) (1) 根轨迹的起点、终点及分支数: 三条根轨迹分支的起点分别为 s =0,s =-1,s =-2 ;终点为无穷远处。 (1 分) (2) 实轴上的根轨迹: 实轴上的0 至 和 至 ∞间的线段是根轨迹。 (1 分) (3) 渐近线 : 渐近线的倾角分别为± °,180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 σ a = =-1 (2 分) (4) 分离点 : 根据公式,得: s =-0.42,s =-1.58,因为分离点必须位于 0 和 之间,可见 s 不是实际的分离点,s =-0.42 才是实际分离点。 (1 分) (5)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ω =0,K * =0; ω 2,3 = ± 1.414,K * =6 根据以上结果绘制的根轨迹如下图所示。 (2 分) 2) 由根轨迹法可知系统的稳定范围是 :0< K * <6。 (2 分) 自动控制原理试题 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分,共 分) .B .C .C .D .A .C .C .D .B 10.D 11.A 12.C 13.D 14.C 15.B 16.D 17.C 18.A 19.D 20.A 二、填空题 (每空 分,共 分) 21.稳定性 22.稳态值 23.输入量 (或驱动函数)24.增大阻尼比 25.1.25 26.相频特性 27.0.5 28.积分环节 29.变化速率 30.快速性 五、计算题 (第41、42 题每小题 分,第43、44 题每小题 分,共 分) 41.解 : (5 分) 42.解 : (2.5 分) (2.5 分) 43.解 : 系统有一比例环节: K=10 20log10=20 (1 分) 微分环节: 转折频率 1/10=0.1 (1.5 分) 惯性环节: 转折频率为 1/T=1 (1.5 分) 20Log G(j ω) 0 0.01 0.1 直接画出叠加后的对数幅频图 (3 分) 直接画出叠加后的对数相频图 (3 分)。 (若叠加图不对,但是画出了比例环节、微分环节、惯性环节的对数幅频图各给 分,画出微分环节、惯性环节的对数相频图各给 1.5 分) 44.解 : (1)0 型系统 (2 分) (2) (2 分) 频率特性为 (1 分) 幅频特性 (1 分) (1 分) 相频特性 (1 分) 系统的稳态输出为 (2 【教育经济学期末重点】推荐阅读: 体育社会学 期末考试重点 体育教育专业11-24 期末考试期间安全教育08-21 二年级期末安全教育01-10 期末作业考核教育督导07-10 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试卷08-07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末10-25 国防教育协会期末总结10-27 比较教育学期末预测试题10-11 《当代教育改革》期末作业考核01-16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试试题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