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体系部门职责(9篇)
1.两个体系部门职责 篇一
两个体系建设培训总结
为切实做好“两个体系建设”活动,公司安全环保部组织我们车间安全员参加了潍坊瑞祥举办的培训班,经过一天的培训,我们深刻的了解了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感触颇深,两个体系建设对于车间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车间决定利用学习时间和班前班后会时间,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围绕如何发现风险点,确定风险等级进行学习和讨论,人人参与“两个体系建设”活动,根据各自岗位特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排查本车间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点,并对各风险点作出如下的处理措施:
1、确定风险等级。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先确定风险类别(泄漏、火灾、爆炸、中毒、坍塌、坠落等危险因素和高温、粉尘、有毒物质等有害因素),然后按照危险程度及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将风险分为1、2、3、4、5级(1级最危险,依次降低)
2、明确管控措施。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管控层级(公司、车间、工段、班组),落实具体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具体的管控措施。
3、风险公告警示。公布本车间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让每名员工都了解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措施。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岗位,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应急器材和撤离通道等。
4、排查消除隐患。针对各个风险点制定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标准和清单,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各设备设施排查范围和要求,建立起全员参与、全岗位覆盖、全过程衔接的闭环管理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实现隐患自查自改自报常态化。
周健全
脂肪醇车间
2.两个体系部门职责 篇二
一、档案工作在两个体系中其科学性和完整性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
1.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 档案资源在结构上普遍存在不够合理的问题。
由于种种的客观与主观原因.我们在涉及民生方面的档案收集不够、利用不够、资料面偏窄。档案资源的现状远远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民众急切想查找的一些档案资料在馆藏中却找不到, 特别是涉及公民切身利益的有关劳动就业、劳务、医保、土地等热门档案, 不但馆藏收集整理不够, 而且管理办法、管理制度涉及方方面面, 难以规范。
2. 许多档案馆的馆藏档案资源中, 能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资料显得明显不足。
这个问题的存在, 有其客观的历史原因。我国由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受阶级斗争的影响, 全国各地的档案馆在馆藏中都存在有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大量资料、文件、会议记录等。这些东西作为历史资料应该保存, 但在不少档案馆库存饱和的情况下, 能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档案资料却进不去。
3. 建立“两个体系”的工作, 应纳入文化发展大格局。
档案的本质属于文化, 档案属于文化范畴。档案事业要发展, 就必然要把它纳入文化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档案事业的发展应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相结合, 政府在把档案事业的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 也势必应把档案事业的发展纳入文化发展的规划中去, 否则档案事业的发展将受到影响。文化可以强县、强市、强省、强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没有繁荣昌盛的经济社会, 会有繁荣昌盛的文化;同样,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没有繁荣昌盛的文化, 会有繁荣昌盛的经济社会。把档案和文化割裂开来, 用孤立、静止、僵化的视角去发展档案事业是行不通的。
4. 建立“两个体系”, 基层档案工作是薄弱点。
农业农村档案、社区档案、街道档案工作更是薄弱环节。人民群众在基层, 档案服务的重点对象也在基层, 国家综合档案馆与基层档案馆建设相比, 基层的工作更难、更不可忽视。基层是基础, 基层更直接涉及民生。基层档案工作做得好坏, 事关重大。
5. 建立“两个体系”, 关键问题仍然是要一如既往地抓好档案馆的硬件建设和提高馆藏的科技含量。
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千差万别, 在“两个体系”的建设中, 要千方百计力争政府投资、多方筹集资金, 加大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力度。打基础, 上水平,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档案资源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二、建设“两个体系”的思考
1. 首先期待思想观念的调整和创新。
这里既包括档案事业发展宗旨或者基本目标的调整和创新, 也包括管理内容、重点、模式、方法的调整和创新。从大处讲, 国家管理档案事业, 是着眼于保存历史文化财富?还是着眼于人民群众对个人信息的需求和权益的维系?不同的出发点, 导致整个事业的性质将发生根本变化。如果是前者, 那档案事业必然整体上属于“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如果着眼于后者, 那档案部门将成为公众个人信息的集散地和公民权益维护、保障的组成部分。
2.“两个体系”建设呼唤法律保障。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 政府的管理活动也要守法。“涉及人的档案”种类繁多, 情况千差万别, 要确保有效管理, 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近几年某些地市率先进行档案资源整合探索, 综合档案馆接收房地产等专门档案, 或者与城建、房产档案馆合并, 虽具有某种集约化优势, 但因法律缺失, 推进起来难度很大。涉及人群最多的企业职工档案,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 法律上的缺失, 以及管理上的不到位, 屡屡发生丢失情况,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往往也无能为力;从利用的角度看, 政府部门形成的“涉及人的档案”, 大部分应属于信息公开范畴, 但实际上因无明确规定, 有些单位只限于政策性文件的公开, 而与公众利益相关的各种档案, 则没有向社会公开。由此可见, 建设“两个基体系”既要鼓励探索和创新, 更重要的还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3.“两个体系”建设的模式选择。
据调查, 在众多的“涉及人的档案”中, 有些数量较少的通常作为文书档案管理, 已经纳入向档案馆移交范围, 如移民登记、农转非审批、党员处分登记档案等;有些已列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指导范围, 如诉讼、公证、婚姻、社保档案等。有些国家行业主观部门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联合制定了相关规定, 但以行业管理为主, 档案部门基本不管, 如土地管理、干部、公安系统的各种专门档案等;也有些“涉及人的档案”虽未纳入档案行政管理范围, 但与各部门、各单位的管理活动密切相关, 也基本上得到妥善管理, 如房地产权属档案。从利用角度看, 多数“涉及人的档案”受主观条件限制, 只限于形成单位查考, 公众还不能或不便利用。现在看来, 上述几种情况要想采用统一的模式很难。笔者认为, 大前提是各种“涉及人的档案”都应得到有效控制和妥善管理, 确保完整与安全, 在此基础上, 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 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公众或者当事人能够利用。如果形成单位不具备安全保管和向社会提供录用的条件, 则应尽量接收到档案馆来, 由档案馆集中统一管理并面向社会提供利用。
4. 两个体系建设期待档案馆的进一步扩展和开放。
档案馆如果只接收文书档案, 年增长量不算很大, 但如果将众多“涉及人的档案”如信访、公证、诉讼、就业、失业等档案, 每年增长量会累计递增。面对这样的情况, 如果都接收进馆, 档案馆将很快达到饱和状态, 这对任何一个档案馆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这些档案接收进馆, 利用工作也将面临重大调整, 首先是开放, 既要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还要做好保密、个人隐私和各方面的权益保护。对档案馆的利用设施、环境也将提出新的要求, 几十平方的阅览室、落后的检索手段将远远不适应新的利用体系的要求, 人力、物力也必然要求有较大的增加。
三、建设两个体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制定和修订相关档案工作规章。
各级档案部门不仅要注意把以往工作的成功经验、做法、制度提升为保障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 把对问题的检查分析提升为破解档案工作科学发展难题的新举措, 还要把各个方面的意见建议提升为领导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的新政策。要尽可能将关系广大人民切身利益和反映本单位职能的文件材料列入归档范围, 并将其纳入进馆范围, 使其成为各级各类档案馆馆藏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在此基础上, 修改有关档案利用的规定, 特别是注意保障广大人民利用档案的权利, 为人民依法利用档案提供便利, 也为服务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打下坚实的资源基础和利用基础。
2. 及时建立新形成的涉民档案, 加强对已有涉民档案资源的整合和开发。
某些地市已确立在全国率先实现小康的发展目标, 随着这一目标的不断推进, 这些地市在改善民生等方面将不断有新的政策和措施出台, 从而形成许多新类型的涉民档案。地市各级档案部门要密切关注、及时跟踪, 指导建档, 加大对涉民档案的监管力度, 切实将其建好管好。对已有的涉民档案, 如户籍档案、婚姻档案、林权档案、土地承包档案, 以及就业医疗等档案, 要优先整理, 加强开发, 为群众利用档案提供实实在在的方便。
3. 加强基层档案工作, 开展家庭建档服务。
基层档案工作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 各地档案部门一定要花工夫努力做好, 力争做到整理科学、保管安全、检索准确、利用方便, 确保档案应建尽建, 应管尽管, 以夯实基层档案工作基础。同时, 为有建档需要和建档条件的家庭, 提供建档指导。家庭建档, 不仅可以反映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还可从微观方面感受到社会发展变化。实践证明, 普及和推广家庭建档, 促进了社会文明和进步, 受到了百姓欢迎。各级档案部门要从实际出发, 争取各方面力量的支持, 发挥居委会、村委会、学校等基层组织和单位的作用, 将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做好。
4. 积极利用新技术, 创新利用服务方式和手段。
各级档案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创新利用服务上出实招、办实事, 做到好办法要坚持、好经验要总结, 好方式要落实。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多学习、勤思考, 帮助群众了解与自己有关档案的可查范围、查阅方法、查阅地点和时间等, 使档案工作走进千家万户, 真正建立起方便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两个体系”建设, 是以人为本思想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是科学发展的形势给档案工作提出的新任务, 是对我国档案工作实践新趋势的新总结, 也是对以往档案工作体系薄弱方面的新加强。
参考文献
[1]卫克兴.浅议建立“两个体系”[J].山西档案, 2008 (4) .
[2]潘积仁.“两个体系”建设思考[J].中国档案, 2008 (4) .
3.两个体系部门职责 篇三
在主权国家体制下推进经济全球化,我们将长期面对一些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这些矛盾从根本上决定了全球金融动荡与危机的可能性。改革无法从根本上克服这些矛盾,我们可以做的只是不要把这些矛盾推向极端。
金融危机促使人们思考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和改革,但如果预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可以走多远,人们就不能过于理想化。且不说那些协调利益关系的政治过程,单单国际货币体系基本架构的设计就要受到制约。两个明显的制约来自于国际金融学的两个著名悖论。了解、认识这两个悖论,可以让我们知道:哪些事情是我们无法回避而又无法解决的,哪些事情是我们可以选择和可以做到的。
三元悖论:
受到制约的宏观调控
第一个悖论是所谓的“三元悖论”。这个悖论最初由诺贝尔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在1962年提出。美国经济学家、200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1999年给予了更清晰的阐述。“三元悖论”说的是: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与独立货币政策三者不可能同时实现,而只能选择其中的两项。形象地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人们不可能占尽天下好事。
“三元悖论”具有现实的政策含义。当一个国家尚未开放资本账户时,还可能在稳定汇率的同时享有货币政策的自主性;而一旦放任资本自由流动,就面临两难选择:要么放弃自主的货币政策以维持固定汇率,要么保持汇率浮动以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比如,美国只能做到货币政策独立、资本自由流动,但汇率不稳定;中国只能做到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但没有“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只开放经常账户,未开放资本账户。总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主权国家不得不让渡一部分国家权利。
“三元悖论”的原因在于,在资本项目开放或者无法有效管制的情况下,本国利率水平与国际利率水平具有趋同的压力。浮动汇率可以自动平衡国际收支,把国内经济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离开来;而钉住汇率的国家经济必然同被钉住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直接相关,使得本国经济的各种变量不仅取决于本国经济,还与外部经济变化有关,因此货币政策也不再由本国政府完全掌控了。
资本自由流动对一些小经济体而言意味着很大的难题。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前,一些亚洲经济体基本上都实行联系美元的汇率制度,但与此同时,迅速放松外汇管制,并尝试实施独立的国内货币政策,比如上调国内利率至高出美国利率水平。这实际上是在挑战“三元悖论”,其结果就是大量的“热钱”源源不断流入国内,造成本国股市和楼市的泡沫,形成了发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条件。事实上,如果放任资本自由流动,这些国家只能选择控制本国利率或者控制汇率两者之一,不可能同时控制两者。联系历史上的历次金融危机——包括欧洲汇率机制危机、拉美债务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一个重要的经验教训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流动不可避免,特别是在短期资本流动过度的情况下,固定汇率制度容易成为投机资本的攻击目标,放弃固定汇率制度是提高货币政策自主调节能力的条件。
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大经济体,三元悖论揭示的问题同样严重。近年来,由于外汇储备增加和人民币汇率相对固定,造成中国货币政策操作难度越来越大,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三元悖论”。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美经济结构——中国的顺差和储蓄与美国的逆差和负债消费相互补充,于是双方皆大欢喜,享受全球化红利,使得这种模式似乎可以持续。但随着中国贸易顺差持续加大,外汇储备占基础货币的比重过大,直接削弱了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主动调节能力和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可见,虽然中国还不是完全的“资本自由流动”——从而可以管住“热钱”,但如果经常项目顺差过大的话,“货币政策独立”和“汇率稳定”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矛盾。
中国正在走向开放的市场经济,需要选择最有利、最有效的政策工具组合。既然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与独立货币政策三者不相容,就有一个取舍的问题;如果确定开放资本账户,就要在控制汇率和独立货币政策之间做出选择。人民币汇率改革方向应该是,从固定汇率制度中逐步退出,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最终实现自由浮动,然后才是开放资本账户。
特里芬悖论:
国际货币的代价
国际金融学的另一个著名悖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1960年提出的“特里芬悖论”。其基本结论是,以一国货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和主要储备货币的体系存在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了以美元作为主要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弥补了国际收支清偿力的不足,并促进了国际贸易、投资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但以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有一种不可克服的矛盾: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然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是长期的贸易逆差;而为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信心,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是互相矛盾的。正是这一悖论,已经在1971年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
“特里芬悖论”的政策含义是:对国际清偿能力的满足不可能长久地依靠主权国家货币的逆差输出来实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已不是惟一的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清算及支付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特里芬悖论”。但在多元储备货币中,美元仍占有很大优势。国际清偿力的需求仍要靠这些国家、主要是美元的逆差输出来满足,问题的实质并没有变化。“特里芬悖论”揭示了依靠主权国家货币来充当国际清偿能力的货币体系必然走向崩溃。不论这种货币能否兑换黄金;不论是一国货币还是几国货币;也不论是以一国货币为主还是平均的几国货币,道理都是一样的,结果也会一样。
这次爆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让我们再次注意到“特里芬悖论”。在探讨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和救市的文章中,大多数文章批评了美国人的“超前消费”,货币政策的“纵容”,美国金融机构的“高风险”经营以及监管当局的“疏漏”。少数文章更进一步,从国际经济结构不平衡的角度分析了金融危机的原因——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和美国低储蓄、高消费的增长模式是一个相互强化的正反馈过程,很可能会走向危机。但是我们应当知道,即使没有这些结构性因素的推波助澜,国际货币体系也面临“特里芬悖论”所揭示的矛盾:即其他国家国际储备的增长是以美国不断积累贸易赤字为条件的,这是同一件事情的两种说法。只不过,种种外部因素和美国的内部因素把这种矛盾和不平衡推向极端,于是爆发了这次震撼世界的金融危机。
“特里芬悖论”的现实意义还在于,金融危机之后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储备货币篮子体系,都存在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当该货币体系中主要储备货币出现危机时,必然导致这一货币体系的危机。几十年来,美国一直“点纸成金”,享受了发行“世界货币”的好处,但也必须承受“双赤字”的代价。按照“特里芬悖论”,这是必然的。天下不存在只有好处、没有代价的制度设计。美元的国际供给是通过美国收支逆差来实现的,如果中国货币将来走出去,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也只能靠贸易逆差来输出他国所需要的人民币。而且,今后如果美元、欧元、日元几种国际储备货币势均力敌,它们之间相对实力的变化更是容易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频繁动荡。这一点,对我们预测和参与构建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之,在主权国家体制之下推进经济全球化,我们将长期面对一些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这些矛盾从根本上决定了国际金融动荡与危机的可能性。“三元悖论”和“特里芬悖论”告诉我们,目前所能设计的国际货币体系总是存在缺陷,不存在一劳永逸、十全十美的国际货币制度安排。这是经济全球化的代价,也是我们改革当今国际货币体系时需要预先知道的。当然,两个悖论说的是对国际货币体系基本架构的制约条件,在基本架构之下,可以有所作为之处还是很多的。比如,推动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制定严格的金融监管规则,提高民营部门和政府财政的信息透明度,推广恰当的国际会计标准和评级方法,促进良好的公司治理与稳健经营,等等。
4.“两个体系”建设培训资料 篇四
1.什么是两体系: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2.建设两体系的目的:保障从业人员的职业安全与健康,降低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实现安全生产和安全发展。
3.什么是风险: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4.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5.风险点: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6.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7.风险分级: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
8.风险分级管控: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9.风险控制措施:企业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10.企业风险信息:风险点名称、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11.事故隐患:企业违反安全生产、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或导致事故后果扩大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12.隐患排查:企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岗位员工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企业管理制度,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照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实情况,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的工作过程。
13.隐患信息:包括隐患名称、位置、状态描述、可能导致后果及其严重程度、治理目标、治理措施、职责划分、治理期限等信息的总称。
14.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程序: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措施→风险分级管控→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风险公告→全员学习,落实安全措施→不断更新。15.危险源辨识方法:设备设施危险源辨识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应采用作业危害分析法(JHA)。
16.风险评价方法:风险矩阵分析法(LS)。
17.风险控制措施类别包括: ——工程技术措施; ——管理措施; ——培训教育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
——应急处置措施。
18.风险分级管控:用矩阵法按照R值从高到低的原则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实施分级管控。
19.分级管控要求: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20.隐患分级和分类:根据隐患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可能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以下情形为重大事故隐患:
——违反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整改时间长或可能造成较严重危害的; ——涉及重大危险源的;——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 10 人以上的; ——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较大,一定时间得不到整改的; ——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 ——设区的市级以上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认定的。事故隐患分为基础管理类隐患和生产现场类隐患。生产现场类隐患包括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或缺陷: ——设备设施; ——场所环境;
——从业人员操作行为; ——消防及应急设施; ——供配电设施;
——职业卫生防护设施; ——辅助动力系统; ——现场其他方面。
基础管理类隐患包括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或缺陷: ——生产经营单位资质证照;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人员; ——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教育培训;
——安全生产管理档案; ——安全生产投入; ——应急管理;
——职业卫生基础管理; ——相关方安全管理; ——基础管理其他方面。
21.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程序:编制风险清单→确定排查项目→组织实施排查→隐患治理。
22.隐患治理流程:事故隐患治理流程包括:通报隐患信息、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实施隐患治理、治理情况反馈、验收等环节。
23.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治理的时限和要求;——防止整改期间发生事故的安全措施。
24.排查类型:排查类型主要包括日常隐患排查、综合性隐患排查、专业性隐患排查、专项或季节性隐患排查、专家诊断性检查和企业各级负责人履职检查等。
25.隐患排查组织级别:企业应根据自身组织架构确定不同的排查组织级别和频次。排查组织级别一般包括公司级、部门级、车间级、班组级。
26.文件管理:企业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策划、实施及持续改进过程中,应完整保存体现隐患排查全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至少应包括: ——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隐患排查项目清单等内容的文件成果。
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评估记录,隐患整改复查验收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27.隐患排查的效果
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风险控制措施全面持续有效; ——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和提升; ——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各级排查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 ——员工隐患排查水平进一步提高;
——对隐患频率较高的风险重新进行评价、分级,并制定完善控制措施; ——生产安全事故明显减少;
——职业健康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XXXXXX有限公司
XXXX部
5.两个体系部门职责 篇五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府主导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将“两个体系”建设融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将农业气象服务体系融入地方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利用农村公共服务网络、设施、人员等公共资源,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2、将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融入政府防灾减灾体系,实现市(区)、乡(镇)两级政府有分管领导负责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加强部门合作,建立部门间的联席会议制度。
3、积极争取将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纳入到地方政府的“十二五”规划中,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加强对乡(镇)政府的“两个体系”建设的绩效考核,逐步形成地方财政对“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的稳定投入。
二、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建立长效机制
1、积极与民政、农业等部门开展合作,采取多站合一的方式,按照“六个一”(固定场所、信息设备、信息员、管理制度、气象科普画廊、气象灾害监测站(小气候监测站))的标准在每个乡(镇)建立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
2、推进多员合一,把应急联系人、灾害信息员、大学生村官等纳入气象信息员队伍,加强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实现乡(镇)乡(镇)有气象协理员、村村有气象信息员,年内开展信息员培训不少于1次。重视发挥信息员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每个市(区)年底前上报2个以上信息员工作成效显著的实例。
3、建立气象信息员考核奖励办法,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积极争取把对信息员的奖励补贴、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和维持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
4、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由地方政府正式印发;加强气象灾害应急认证工作,每个市(区)都要开展乡(镇)、学校、医院或者社区(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三、完善监测体系,提高监测预警应急能力
1、根据服务需求适当购置便携式农业气象观测仪器,动态跟踪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和农业气象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气象观测能力。
2、建立1套(兴化2套)现代农业实景监测系统,开展现代农业实景观测,提升农业气象灾害观测的自动化水平和能力。
3、建设一套大气电场仪,加强气象灾害监测,提高气象灾害预警预报的能力。
4、编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由地方政府正式印发,年内参加或组织一次以上气象灾害应急演练。
四、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服务的针对性
1、建立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诊断、预警技术和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加快推进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业务服务系统和现代特色农业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业务系统建设,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开展农村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2、开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小气候观测与研究,建立特色种植、养殖品种适宜生长的农业气象条件、病虫害防治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的指标体系,研究制定田间和养殖池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气象灾害防御对策建议。(兴化:早西瓜、哈密瓜、大闸蟹等;姜堰:观赏鱼、旅游等;泰兴:银杏、葡萄及蔬菜等;靖江:香沙芋、香椿等)
3、建立面向大型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种养大户的气象服务模式。开发和丰富农业农村气象服务产品,提高“三农”服务的针对性,并及时将农业气象信息传递到种养户手中。
五、优化信息发布渠道,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
1、完善电视、手机短信、网络、电话、广播、电子显示屏、报刊、信息栏等气象信息发布手段,鼓励各地发展专用气象信息接收机,重点开展农村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建设(兴化新建总数不低于20块,姜堰、泰兴、靖江新建总数不低于15块),实现每个乡(镇)都至少有一块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有条件的要向重点村延伸建设。
2、积极争取气象灾害预警手机短信的全网发布,与通信运营部门联合建立“绿色通道”,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年内实现预警信息对地方政府应急责任人、基层应急队伍负责人和信息员的手机短信全覆盖发布。
3、与广电部门合作,建立电视、广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即时插播制度。
六、加强气象为农服务,积极开展宣传
1、开发针对性强为农服务产品,建立“直通车”式服务,年内每个市(区)局要完成至少20篇服务材料,年底前至少要上报1~2个现场服务的具体事例。
2、加强为农气象服务的调研分析和服务效益的收集、评估和总结工作,年底前每个市(区)要向市局书面报送调研、评估情况和2个以上服务典型事例。
3、要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宣传工作,每个市(区)在中国气象报、中国气象网有2篇以上宣传报道,其它媒体的宣传不少于1篇。
七、加强管理考核,全力推进“两个体系”建设
1、加强组织领导,细化目标任务,制订时间进度表,将每一项工作落实到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2、创新工作方式,积极将“两个体系”建设内容向当地政府汇报,加强部门联合,争取在“两个体系”建设的方法、手段上有所创新,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每个市(区)年底都必须要有一个新的创新点总结上报市局。
6.两个体系部门职责 篇六
一、单选题
1、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创建和申报主体是当地政府,当地气象部门负责()
A提供技术支撑 B组织实施 C 定期考核评估 D初审和推荐
2、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目的是()
A 提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B 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C 服务三农 D 完善为农气象服务机制体制
3、《“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中指出,建立和完善气象服务示范区定期考核评估机制,以()年为一个周期进行考核,对考核评估不合格的示范区撤销其称号,予以摘牌,并取消所有相关支持政策。
A 2 B 3 C 4 D 5
4、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要求具有农业气象服务示范田土地面积要求在()亩以上。
A 30 B 50 C 80 D 100
5、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应开展“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要与()%以上重点服务对象建立“直通式”联系,实现农业气象服务信息村屯覆盖率达()%以上。
A 95、90 B 90、90 C 95、95 D 90、95
6、乡镇应制定、修订、完善当地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气象灾害分灾种应急预案,并在()备案。
A 县级气象主管部门 B 乡镇所属县级政府
C市级气象主管部门 D 当地乡镇政府
7、《“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中指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应处于国家、省、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或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新一轮()工程规划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的范围内。
A菜篮子 B特色农业 C 城市聚集群 D 粮棉油
8、《“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中指出,各省(区、市)气象部门在接收到有关县或乡(镇)提交的认定申请后,要参照示范区的创建标准,对示范区的有关条件进行初审,初审通过后,报()进行复审和认定。
A县级气象部门 B市级气象部门 C省级气象部门 D中国气象局
9、“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创建和申报工作应以()为主体,当地气象部门为创建和申报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A当地政府 B当地农业部门 C当地财政部门 D上级气象部门
10、《“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中,下列哪项不是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的“十有”标准?()A有专业人员 B有服务方案 C 有直通服务 D有信息服务站
11、《“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中,下列哪项不是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的“八有”标准?()A有直通服务 B有领导机构 C有信息员队伍 D有信息服务站
12、《“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中指出,()负责对认定的示范区运行进行动态跟踪考核评估。
A县气象局 B地市气象局 C省(区、市)气象局 D中国气象局
13、《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中指出,牧业:暴风雪灾害预报:未来24小时内,出现()级以上大风,瞬时风速()m/s,并伴随()以上降雪天气时,发布暴风雪牧用天气预报。A 5,≥11,中雪 B 5,≥11,小雪 C 6,≥12,中雪 D 6,≥12,小雪
14、《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中指出,冬小麦霜后挽救可以用()这一农业气象适用技术。
A浇水法 B镇压 C增施磷钾肥 D连片熏烟法
15、《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指出,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小气候观测系统的风速和风向、雨量传感器高度为()。A 150cm B 200cm C 250cm D 300cm
16、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的水稻示范田的选择应结合当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区等进行。示范田块要求种植稳定,面积在()亩以上,所在区域水稻大面积连片种植。A 30 B 50 C 80 D 100
17、《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中指出,夏玉米发育期及密度、高度和生长状况等实景监测设备的传感器(相机)安装高度一般为()m。
A 1 B 2 C 3 D 5
18、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示范田块中应根据服务的需要建立以()的农业气象实时监测系统,可进行农田小气候、作物生长发育等观测。
A 自动观测为主、人工观测为辅 B自动观测为主 C 人工观测为主、自动观测为辅 D人工观测为主
19、《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中指出,在水稻气象灾害危害程度达()以上,及时进行灾情调查,结合前期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预警,开展水稻气象灾害影响评价分析,为当地政府和水稻种植部门灾后救治和恢复生产提供决策依据。A 轻度 B 中度 C重度 D 极其严重
20、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示范田块中自动气象观测仪器设备布局一般要求距田埂或田边()米以上,避免农田边界效应影响。A 10 B 8 C 4 D 2
21、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要开展作物种植气候区划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为作物合理生产布局提供决策服务,区划空间分辨率要求不低于()。
A 10m×10m B 20m×20m C 50m×50m D 100m×100m
21、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冬小麦、夏玉米连作种植水平为中等以上,冬小麦、夏玉米品种、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在当地具有典型性和()。
A代表性 B比较性 C连续性 D 稳定性
22、《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中指出,霜冻是指在作物生长季节里,夜间土壤和植株表面的温度下降到()以下使植株体内水分形成冰晶,造成作物受害的短时间低温冻害。A 5 ℃ B 0 ℃ C-2 ℃ D-5℃
23、《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中指出,冬小麦-夏玉米土壤水分观测按现行业务规范设置层次和深度,共八层,下列不包括的是()。
A 0-10 cm B 10-20 cm C 50-60 cm D 60-70 cm
24、《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人员要求,示范县所在地气象局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示范推广等应已初具规模,从事气象为农服务专业人员不少于()人。
A 1 B 2 C 3 D 4
25、《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中指出,当水稻分蘖期分蘖数达到预计成穗数的()%时,根据农用天气预报,适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
A 60 B 70 C 80 D 90
26、《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中指出,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预报主要棚室类型内未来()天内的小气候条件。A 3 B 5 C 7 D 10
27、《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中指出,牧区雪灾和草地旱灾旗县()%以上发生重灾,或灾害继续加重,面积不断扩大时,发布监测评估信息。
A 60 B 70 C 80 D 90
28、《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中指出,林果示范园实景监测设备的传感器(相机)根据树体高度,在()的高度处布设,安装位置一般距离冠层外围200cm左右。
A 冠层中部挂果量大 B 冠层顶部挂果量大 C冠层下部挂果量大 D冠层顶上100cm
29、《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中指出,分层水温监测仪与水质在线仪应安装在选定水域水面中心位置或在盛行风下方离岸()m以上的地点进行观测。
A 2 B 4 C 5 D 10 30、《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中指出,棉花气象自动监测生长状况时,拍照片时次可根据数据传输通讯条件自行确定,一般要保证天亮后每小时有()次。A 1 B 2 C 4 D 6
31、《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标准(试行)》指出,每个村要在气象灾害()设立警示牌,清楚标明转移路线。
A危险区 B 风险区 C 高发区 D隐患点
32、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应向公众发放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家庭覆盖率达到()%以上。
A 80 B 85 C 90 D 95
33、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应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机制,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农村有线广播电视体系的有效衔接,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各种手段第一时间有偿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A 发布与传播 B应急联动 C接收和分发 D使用和反馈
34、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需申报并完成县级政府领导、气象部门和应急管理部门共同组织的()。
A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设 B 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 C气象灾害应急网络体系建设 D 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建设
35、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的气象信息服务站日常管理一般由()负责。
A 气象协理员 B 气象信息员 C 气象联络员 D气象灾情收集员
36、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的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点日常管理一般由()兼任,负责预警信息的接收和传播等工作。
A 气象协理员 B 气象信息员 C 气象联络员 D气象灾情收集员
37、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的各农业园区()负责园区气象信息传播和农业气象灾情信息的收集反馈。
A 气象协理员 B 气象信息员 C 气象联络员 D气象灾情收集员
38、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应在气象灾害()布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和气象灾害自动化监测设备,可实时监测当地天气状况,能够利用多种渠道向县气象部门进行数据传输,报告灾情。A危险区 B 风险区 C 高发区 D隐患点
二、多选题
1、《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中指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适应处于()A、国家、省、市现代农业示范区 B 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区 C 新一轮“菜篮子”工程规划区 D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区
2、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应建在下列()灾害的高发重发区。A 台风 B暴雨洪涝 C 雷电 D暴雨诱发的山洪、地质灾害
4、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目的是()
A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B提高公众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C有效减轻气象灾害影响 D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5、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应有便捷高效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实现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制作、信息管理、产品分发等()。A 自动化 B 集约化 C规范化 D标准化
6、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应及时收集、更新示范区所在县域内重点服务对象信息,这些重点服务对象一般包括()。
A、涉农企业以及政府与有关部门生产决策者 B、农民合作社 C、乡镇居民 D、专业大户
7、农业气象服务方案应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主要包括()A 县域内农业产业结构分布图、各旬、月、季等时间段生育期、关键农事季节、主要农事活动; B光、温、水历年平均及极端最高、最低气象要素值等气候资源状况;C 种养业各生育期、关键农事季节、主要农事活动等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D 农事建议。
8、农业气象服务示范田块应具备下列条件()。A 具有代表性 B 种植(养殖)种类稳定 C 可进行农田小气候、作物生长发育等观测。
D交通便利,通讯正常、稳定。土地面积30亩以上。应在示范田路旁建立电子显示屏1个,显示气象服务信息。
9、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要求在乡镇建设气象信息服务站、在村或农业“园区”建设气象信息服务点,这些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基本条件是()。
A有固定场所 B有设备 C有人员 D有管理制度 E有长效机制
10、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主要包括()。A乡镇气象协理员 B所辖各村气象信息员 C各农业园区或农业专业生产企业、各学校、医院等重点单位气象联络员
D所辖各村村支书、村主任
11、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气象信息员主要职责是()。A主动接收和主动分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工作 B农业气象服务信息传播工作
C气象灾情收集和气象服务需求反馈工作 D开展农村防雷工作
12、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应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气象灾害分灾种应急预案,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当包括()等内容。A 应急预案启动标准 B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C预防与预警机制 D应急处置措施和保障措施
13、编制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气象防灾减灾风险地图应开展乡镇辖区内()调查。
A自然环境 B 乡社会环境 C防灾减灾资源
D人文环境
14、中国气象局在接收到各省(区、市)气象部门提交的“百县千乡”认定请示后,要组织专家对示范区的创建条件进行复审,复审通过并经公示无异议后,授予()或()的称号和牌匾。A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 B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C为农气象服务示范县 D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乡(镇)
15、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指的是()。A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B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C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D农村防灾减灾体系
16、“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创建原则有()。
A需求牵引 B政府主导 C因地制宜 D动态管理 E多区合一
17、“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保障措施有()。
A强化组织领导 B强化技术支撑 C 完善投入机制 D加大宣传力度
18、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应处于()以及暴雨诱发的山洪、地质灾害等高发重发区。
A台风 B暴雨洪涝 C雷电 D冰雹、按照“有专业人员、有服务方案、有指标体系、有业务平台、有适用技术、有示范田块、()、有效益评估”的“十有”标准,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的,实现与基层农技推广等系统的对接融入,创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
A有合作机制 B有直通服务 C 有信息反馈 D有科普计划 20、按照“有领导机构、有信息员队伍、有信息服务站、有监测预警网络、有科普计划、()”的“八有”标准,以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公众气象灾害防御意识、有效减轻气象灾害影响为目的,创建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
A有业务平台 B有风险地图 C有应急预案 D有效益评估
21、《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指出,冬小麦-夏玉米农用天气预报包括()。
A 灌溉气象等级预报 B喷药(肥)气象等级预报 C 夏收夏种气象等级预报 D产量预报
22、《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指出,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化学药剂可有效防御小麦干热风,但喷洒要避开()天气,一般在上午露水消失后至11时和下午3时以后落日前较为适宜。A 高温 B降雨 C大风 D阴天
23、《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指出,根据水稻主要气象灾害发生的概率,开展风险灾害区划三个等级是()。A 5年一遇 B 10年一遇 C 20年一遇 D 50年一遇
24、《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指出,冬小麦-夏玉米示范田块应满足()的基本设施要求,交通需便利,通讯正常、稳定。
A 旱能灌 B涝能排 C 土层厚 D 自动化
25、《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指出,在果树花期冻害防御技术中,主要包括()。A 避 B 抗 C 防 D 补
26、《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指出,冬小麦-夏玉米示范田的选择应结合当地()等进行。
A 现代农业示范区 B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区 C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等进行 D中长期拟建项目区
27、《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标准(试行)》提出,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根据(),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采取应急措施。A灾害性天气警报 B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C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标准
D 气象灾害影响
28、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所在县政府具有相应防灾减灾领导机构,其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包括以下()。
A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B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所需维持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C 建立气象防灾减灾管理办法和检查制度 D 匹配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建设资金
29、每年在气象灾害易发季节到来之前,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应开展()等内容气象灾害应急演练。
A 组织指挥 B灾害预警及信息传递 C灾害自救和互救逃生 D转移安置和灾情上报
30、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至少有1名(),所辖各村至少有1名(),各农业园区或农业专业生产企业、各学校、医院等重点单位至少有1名()。
A 气象协理员 B 气象信息员 C 气象联络员 D气象灾情收集员
31、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的职责是()。A 指挥协调与组织实施、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编制与实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监督评估
B管理乡镇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站、气象信息服务站工作 C气象协理员和气象信息员的任用、培训和队伍建设和管理 D将气象工作纳入乡镇对行政村工作目标考核 E建立乡镇气象防灾减灾档案,以便查阅
32、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的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点可设在()。
A 当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或村委会办公场所内 B乡镇或村级办事大厅 C 农村社区综合信息服务站 D 农业技术推广站
33、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示范田冬小麦、夏玉米气象观测以自动观测为主,人工观测为辅,观测内容包括()。A 生长发育实景监测 B田间小气候观测 C 农情与灾情调查
D 灾情评估
34、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要按照()的基本条件,在乡镇建设气象信息服务站、在村或农业“园区”建设气象信息服务点。A 有固定场所 B 有设备和人员 C有管理制度 D 有长效机制”
35、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应在气象灾害隐患点布设(),可实时监测当地天气状况,能够利用多种渠道向县气象部门进行数据传输,报告灾情。
A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手段 B气象灾害自动化监测设备 C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设施
三、判断题
D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设施
1、按照“有领导机构、有信息员队伍、有信息服务站、有监测预警网络、有风险地图、有应急预案、有科普计划、有效益评估”的“八有”标准,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的,实现与基层农技推广等系统的对接融入,创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
2、创建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目的是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公众气象灾害防御意识、有效减轻气象灾害影响。(√)
3、按照“有专业人员、有服务方案、有指标体系、有业务平台、有适用技术、有示范田块、有合作机制、有直通服务、有信息反馈、有效益评估”的“十有”标准,以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公众气象灾害防御意识、有效减轻气象灾害影响为目的,创建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
4、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创建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的目的。(√)
5、县气象部门应参照创建标准,依托“三农”服务专项,组织开展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建设工作。(×)
6、各省(区、市)气象部门参照创建标准,对示范区的有关条件进行初审,初审通过后,报中国气象局进行复审和认定。(√)
7、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应设置农业气象服务岗位,有2名以上相对固定的兼职农业气象服务人员。(×)
8、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通过气象信息站、信息员等将农业气象服务向乡村延伸。(√)
9、坚持气象为农服务不动摇,气象部门要始终把为农业服务作为首要任务。(√)
10、县、市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及时主动提供保障当地农业生产所需的公益性气象信息服务。(√)
11、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根据需要,发布农业气象预报、城市环境气象预报、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等专业气象预报。(√)
12、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重点是加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
13、“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农民。(√)
14、大宗粮棉油作物,是指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大豆、油菜等种植面积较大,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农作物。(√)
15、大农业涵盖农、林、牧、渔以及农产品储运加工业。其中农业包含大宗(粮棉油作物)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市场导向型农业等。(√)
16、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应明确乡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分管领导,负责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日常管理。(√)
17、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应成立乡镇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组长由乡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分管领导担任,各村委主任和乡镇气象协理员为领导小组成员。(√)
18、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应第一时间无偿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19、省级气象部门负责制订气象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认定标准、申报及运行管理办法和考核指标体系。(×)
20、“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创建和申报工作应以当地气象部门为主体,当地政府为创建和申报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21、《“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中指出,建立和完善气象服务示范区定期考核评估机制,以3年为一个周期进行考核。(×)
22、市级气象部门在接收到有关县或乡(镇)提交的认定申请后,要参照示范区的创建标准,对示范区的有关条件进行初审,初审通过后,报中国气象局进行复审和认定。(×)
23、省级气象部门组织成立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专家指导组,开展咨询服务、技术指导和评估考核等工作。(×)
24、《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标准(试行)》提出,气象信息员要宣传农村防雷科普知识,联合当地民政、气象等部门指导农村住宅防雷设施安装,开展雷灾调查。(√)
25、《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标准(试行)》提出,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根据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采取应急措施。(√)
26、为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公众气象灾害防御意识,有效减轻气象灾害带来的影响,逐步实现政府主导、自下而上的气象防灾减灾与乡镇自发、自上而下的气象防灾减灾相结合。中国气象局依托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按照“八有”标准,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
27、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要在国家防灾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科普宣传周等时段,组织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印制分发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材料。(√)
28、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要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机制,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农村有线广播电视体系的有效衔接,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各种手段第一时间有偿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29、《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标准(试行)》提出成立乡镇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分管领导担任,各村委主任和乡镇气象协理员为领导小组成员。(×)
30、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的气象信息员要承担农业气象服务信息传播工作。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传播当地气象部门制作的农用天气预报和农业气象服务产品。(√)
31、冬小麦-夏玉米示范田块能满足“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交通便利,电力、通讯条件良好。(√)
32、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示范地块自动观测仪器布置按照高的仪器设备安置在北面,低的仪器设备安置在南面,确保仪器感应面不受任何障碍物影响。建议设置观测场围栏。(×)
33、《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指出,根据冬小麦、夏玉米生产对热量、温度、水分等气候条件的要求,按照适宜、较适宜、一般三个等级划分种植气候区。(√)
34、《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指出,针对冬小麦、夏玉米,在夏收夏种主要时段内,根据当前墒情和未来降水预报结果提供是否适宜进行夏收和夏种的气象等级预报服务。(√)
35、《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指出,示范田冬小麦、夏玉米气象观测以人工观测为主,自动观测为辅。(×)
36、当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时,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由各行政村主要负责人、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和气象联络员通过电话、手机由点到面迅速传播预警信息。(√)
37、乡镇气象灾害防御分管领导应参加气象防灾减灾业务培训,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和联络员应参加气象知识专题学习。(×)
7.两个体系部门职责 篇七
具有两个自由度体系的单质点自由振动计算是多质点体系自由振动的一种特殊情况,教科书里一般把它当作两个自由度体系按一般方法计算其自振频率及振型.具有两个自由度的单质点体系,质点运动过程中任一时刻的位置需要两个独立几何参数来确定具有两个自振频率以及相应振型.学生在学习该内容时,有时误认为两个振型分别是水平振动和竖向振动.实际上对某一振型而言,它是沿着某一个方向振动,如果能预先确定振动方向,就相当于变原体系为单自由度体系,其自振频率及振型问题便迎刃而解.
2 振型的确定
第1振型往往是最容易出现的振型,其沿着最大柔度的方向.如图1所示结构[1],质点M具有两个自由度,假定振动沿着θ方向(θ为未知量),求θ方向的柔度系数δ(θ),满足极值条件的柔度系数为δ*(θ),则自振频率(圆频率)
为确定振型方向,首先沿着θ方向施加单位力P=1,求柔度系数δ(θ).由柔度系数的极值条件=0,求出θ1和θ2,并代入δ(θ)式里,求出较大的为δ*(θ1),则另一个为δ*(θ2),然后代入式(1)可求出相应的两个圆频率ω1和ω2.
如仅考虑弯矩影响,柔度系数
其中,(θ),(θ)都是单位力作用下的弯矩方程,对于静定结构两者相同.对于超静定结构,为简化计算,可选取一个较简单的静定基本结构,(θ)是该静定基本结构在单位力作用下的弯矩方程.符合图乘法条件的可用图乘法计算柔度系数,或者应用Simpson公式进行位移计算[2].
根据求出的振动方向角θ1,tanθ1即为第1振型.根据振型的正交性原理,可确定另一个振型.这里的振型和多质点的振型表示方法有所不同,但本质一样.
3 算例
求图1所示静定结构的圆频率及振型.在质点上沿θ方向施加单位力P=1,分解该力为Cosθ和sinθ,作(θ)图如图2(a)所示,由图乘法求出柔度系数
由极值条件得,取θ1=5.4770,根据振型的正交性,可确定另一个振型的方向:θ2=900+5.4770=95.4770.第1振型:tanθ1=0.095 9,第2振型:tanθ2=-10.429 3,振型如图2(b)所示.把θ1,θ2代入柔度系数公式,求出.代入式;求出
相应的圆频率
4 结束语
通过对该类结构自振频率及振型的计算,很好地说明了基频一定是沿着刚度最弱的方向出现,另一个频率则对应着刚度较大的方向.当一个物理现象在不同线路之间选择时,将选择最容易发生的线路,这也是一个基本的自然规律.本文方法实际上是先确定振动方向,变多自由度计算为单自由度计算.对于多质点体系,也有类似的情况,只不过它的振型不易确定而已.对于桁架结构,柔度系数的形式稍有变化,同样可应用本文方法计算.
摘要:对于具有两个自由度的单质点体系自由振动,先假定一个振动方向,求出该振动方向的柔度系数,对柔度系数求极值,满足柔度极大值的方向即是第1振型方向,由振型正交性原理可确定第2振型.由此将两个自由度体系的计算变成了单自由度体系的计算,根据求出的柔度系数,可方便地求出自振频率.
关键词:自振频率,振型,柔度系数,自由度
参考文献
[1]龙驭球,包世华主编.结构力学教程(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91.193-298
8.两个体系部门职责 篇八
这次会议是2002年启动疾控体系项目以来,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第五次两个体系建设的工作会议。收获主要有:
(一)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
各地代表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高度,从当前公共卫生面临的严峻挑战的角度,进一步提高了对加快两个体系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代表们一致表示,今年基本建成疾控体系,明年基本建成救治体系的目标是既定的,我们不能有任何犹豫和懈怠,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千方百计完成好这项重要的使命。
(二)进一步总结交流了经验
各地在实施两个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一,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山西等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两个体系建设列为政府为全省人民办的十件好事之一,向人大代表做了庄严承诺。主管卫生工作的副省长代表省政府两次与各市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签订了责任书,明确建设任务、工程进度和质量要求,做到层层落实,还召开全省项目建设现场会,及时交流项目建设经验。四川省对省级项目实行倒计时管理,做出具体的形象进度完成表,随时监督检查。
第二,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不少省建立了发展改革、卫生、财政、规划、土地、建设等多个部门参加的协调会议制度,及时处理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吉林、黑龙江纬度较高,施工期短,为了保证项目尽早开工,各部门通力合作,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及时制订出台了土地划拨、费用减免等相关政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项目的立项、征地、设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黑龙江省还在国债资金未到的情况下,省财政先行垫付资金,抢抓施工季节,为项目按期建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把握重点,完善功能。海南、青海等省成立了省级专家论证小组,组织专家对所有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进行集中评审、把关。甘肃省参照有关标准,组织专家编制了传染病医院(病区)和紧急救援中心建设指南,并将全部地市的项目初步设计方案送省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审核评估,确保建成后的项目充分发挥作用。血吸虫病流行严重的湖南、湖北省,在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建设中结合机构改革,整合资源,较好地加强了血吸虫病的防治功能。
第四,健全制度,强化管理。绝大多数省市都按国债资金管理的要求,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普遍坚持了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实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项目合同管理制。福建省除要求实行“四制”外,还要求做到“五落实”,即项目责任落实、资金落实、进度落实、安全和质量保证落实、检查督导落实。黑龙江、吉林、贵州的部分项目推行了代建制,从实际效果看,既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也保证了工程质量。甘肃省邀请地方纪检、监察部门参与招投标等工程重大环节的监督,确保建成廉政工程。正是创造了这些做法和经验,才使一些各方面条件并不很好、施工期又短的省份的建设进度走在全国的前列。
(三)进一步明确了差距和问题
从督查情况看,第一,总体进展不快。到今年8月底,全国疾控体系建设项目开工率和竣工率分别只有88.5%和38.6%,其中,国债项目分别为 97.2%和44%,自建项目为70.7%和28.4%;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国债项目开工率和竣工率分别为41.2%和6.5%。这个进度与我们的既定目标是有较大差距的。第二,一些项目功能建设存在偏差。部分疾控项目没有根据当地主要卫生问题设立相应科室,功能不全;有的将建设重点放在了改善办公用房条件上,个别地方还出现了卫生监督机构、卫生局、培训中心业务用房“搭车”建设的现象,造成了实验室用房不足;部分建设中的实验室达不到相应的标准和技术要求,微生物、理化实验室人流、物流不能实现物理隔离,P3实验室的通风和防护、给排水、双路供电等方面设计考虑不周,存在安全隐患;有的项目施工质量不高,实验室达不到洁净度要求;还有一些疾控项目和传染病院(区)没有考虑污水和医疗垃圾处理设施。第三,项目建设管理不够规范。少数项目有不按基本建设程序和招投标规定办事的现象,县级项目比较突出。在基建程序上,有的项目初步设计未经批准就已开工建设;有的项目超规模建设,实际规模超出可研报告的30—40%以上;在资质管理上,有的项目设计单位资质不符合要求或偏低,有的项目不按规定聘请监理公司履行监理职能或监理未起到应有作用;在财务管理上,有的项目缺乏专业财务管理人员,管理不够规范;在招投标工作中,有的项目招投标手续不全,个别项目发了中标通知书后又对项目建设规模和投资额擅自进行更改,还有的投标公示时间过短,甚至出现施工合同签订在前、中标通知书发出在后的情况。
(四)进一步增强了信心
代表们一致认为,通过会议的交流和启发,工作方向和着力点更加明确,只要把握住工作机遇,措施得力,真抓实干,一定能够按时全面完成好任务。
二、下更大的气力,采取切实措施,保证两个体系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提高认识
前一阶段的实践证明,各级领导对两个体系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的高低,既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又是加快建设步伐、实现预定目标的重要保证。要进一步强调的是,搞好两个体系建设,是我们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提高我们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根据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的过程。去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跨上一个重要台阶。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经验看,这个阶段是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活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时期;是一个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的时期。国际上既有措施得当使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应对失误导致经济徘徊和社会长期动荡的失败教训。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两个体系建设,是在去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教训后提出来的。但从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的特点认识,加快两个体系的建设,就不能仅仅看成是对群众身体健康造成威胁的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而且更要看到,面对目前世界复杂变化的形势,这两个体系的建设会受到可能出现的恐怖威胁、各种原因的中毒、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甚至战争等突发事件的考验。发挥好两个体系在维护公共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二)加快进度
加快进度是完成两个体系建设任务的基础。从这次会上各地反映的情况看,无论是疾控体系项目,还是医疗救治体系项目,工程进度都不很理想。今年内要基本完成疾控体系的建设任务,时间已经不多,加快疾控体系项目建设的进度显得尤为紧迫。
疾控项目的进度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有45个国债项目仍没有开工;②已经开工的国债项目竣工率比较低;③地方承诺的自建项目进展更为滞后。各地反映进展慢的原因:一是项目前期工作环节多,审批慢,特别是国家对土地加强宏观调控后,土地审批更加严格;二是配套资金不落实,既有贫困地区难以筹措的问题,也有一些地区因扩大工程规模造成的压力。在245个没有开工的疾控自建项目中,大部分是由于资金不落实而无法开工建设的。三是建设过程中有些环节配套不及时。
影响工程进度的这些因素,前一阶段确实是存在的。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不断完善,国家对重点建设项目土地的保障措施的实施,以及卫生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对设计和规范的颁布下达,这些因素不应该再成为影响今后工程进度的原因。至于资金问题,属于中央应该支持的专项资金,除个别省份因特殊情况外,已经全部下达,而且在前几次会议上已经明确,中央的资金没有留任何机动。中央对各省市项目和专项资金的安排,也是以地方承诺落实相应配套资金的前提下确定的。从这次会议各省市介绍的情况看,各地建设的起点大致差不多,为什么建设进度大不一样?这里有一个各地领导重视程度问题。凡是地方领导重视的,进度就快、资金落实的就好,相反的,进度就慢、问题就多。卫生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作为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在这方面一定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积极主动地当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首先,对尚未开工的项目,特别是国债项目,要逐一分析原因,属于项目前期的问题,要帮助项目单位尽快完成前期工作。属于因各种原因需要调整的,尽快提出调整报告,按规定办理调整手续。其次,对已经开工的项目,要逐一进行分析排队,提出影响进度的主要原因和解决途径,争取省级政府主管领导进行协调。第三,对两个体系项目建设的资金安排过去确定的原则和各省市做出的承诺都不变,也不可能变。第四,为配合各地卫生、发展改革部门做工作,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最近将向各省市通报各地项目建设的进度情况,并抄报省级人民政府。希望各地卫生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抓住机遇,争取省政府领导对这项工作的继续支持。总之,两个体系建设的时间要求不变,各地要千方百计保证实现。
(三)保证质量
强调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绝不是要求脱离实际,盲目赶进度。要树立百年大计的思想意识,按照合理工期进行施工,加强项目管理,保证工程质量。要严格项目审批程序,对于擅自变更项目建设性质、扩大建设规模的项目,要坚决予以纠正。要规范项目管理,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订的有关两个体系项目建设的各项规定。对于不符合建设标准、招投标不规范等违规项目,要进行认真整改。对施工质量有问题的项目,各地要尽快采取补救措施,否则将不能通过合格验收。
为加强对项目建设的指导,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在严格各级疾控机构职能定位的基础上,对实验室布局、规模、建筑设计要求、设备配备及检验能力等标准做出了具体规定。各地要严格按照指导意见,把实验室作为项目建设和管理的一个重点加强督查,消除安全隐患,在布局、规模、功能和建设质量上严格把关,确保实验室设计规范、面积达标、功能齐全、质量上乘,为建成后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符合标准、功能完善的实验室。
各地要严格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卫生部以及国债疾控机构、传染病院(病区)国债项目建设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选择先进、成熟的技术和经济、适宜的处理工艺,做到安全、适用、可靠,防止和避免因污水处理不当而造成的二次污染,不能因污水处理设施的缺项,使建成后的疾控机构和传染病院(区)不能正常运转。传染病区定位有别于传染病医院,在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医院现有的条件和设施,避免重复建设,防止和坚决纠正将传染病区建成独立的传染病院的倾向。
各地要及时对所有实验室、污水处理项目进行一次重点检查,对存在实验室面积不足、设计不合理、建设标准过低以及污水处理不合格等问题的项目要限期整改。
(四)各负其责
首先,是中央和地方的责任。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3)82号文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实行中央宏观指导、地方具体负责。中央规划指导,制定政策、原则和标准,审核项目建设方案,下达补助投资。地方按照中央的指导意见,承担建设的责任,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研究提出建设布局、建设方式、建设项目和投资安排的实施方案,经中央有关部门审核后组织实施。
其次,是发展改革部门和卫生等有关部门的责任。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配合卫生等有关部门努力做好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不能立了项,批了可研报告,定了建设方案,下达了资金就万事大吉、放手不管,保证项目效益的实现是发展改革部门落实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继续做好协调落实与监督检查,积极主动地协助卫生部门善始善终做好工作。卫生部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和这次项目的法人单位应当切实承担起项目建设和管理的主体责任,按照有关规定加强管理,保证国债项目顺利实施,还要紧紧围绕能力建设这一核心问题,按照高强同志提出的工作要求,积极充实设备、组织培训、深化改革,努力形成 "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级负责、适时监控"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运行机制,和"适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
三、关于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几点要求
第一,各地卫生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要立即将这次会议的主要精神,专题向省级人民政府进行汇报。汇报中要针对本地区两个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措施。省级政府领导做出批示后,卫生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要继续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将省级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落到实处。各地贯彻这次会议精神的情况,要及时向卫生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报告。
第二,各地卫生、发展改革部门要组成项目联合检查组,对辖区内所有建设项目再次进行逐一督查,摸清情况,对影响工程建设进度的主要问题,逐个落实解决办法,对需要整改的项目逐个落实整改措施。对按规定今年10月底之前仍不能开工建设的疾控项目,要实事求是地提出调整报告,报卫生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
9.两个体系部门职责 篇九
枣安监发„2017‟85号
关于开展全市安全生产集中执法检查 暨“两个体系”建设专项调查活动的通知
各区(市)安监局:
为进一步推进“一重点全覆盖”式执法检查,放大安全生产异地执法检查效果,调查了解全市重点行业领域“两个体系”建设进展情况,根据省安监局《关于开展全省安全生产集中执法检查暨“两个体系”建设专项调查活动的通知》(鲁安监发„2017‟58号)要求,市安监局确定在“安全生产月”期间,组织开展全市安全生产集中执法检查暨“两个体系”建设专项调查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工作目标
(一)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异地执法检查,全市检查企业不少于130家;
(二)严厉打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形成安全生产高压态势,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三)以点带面,通过检查少量典型企业,实现规范整个行业领域效果,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四)对受检企业同步开展专项调查,摸清重点行业领域“两个体系”建设推进情况。
二、扎实开展集中执法检查
(一)检查范围与重点。检查非煤矿山、化工、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等行业领域企业。重点检查新修订的《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贯彻落实情况、《全省安全生产异地执法检查标准》涉及到的相关内容以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88号令规定的应急管理内容。
(二)检查时间与任务。检查时间为6月5日-30日。原则上,每个区(市)执法检查企业数不得少于20家、枣庄高新区执法检查企业数不得少于10家。市安监局将结合全省安全生产异地执法检查“回头看”督查,适时对部分区(市)集中执法检查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具体督查安排另行通知)。
(三)组织方式与工作机制。这次集中执法检查由市安监局牵头,各区(市)安监局具体负责,参照4月份全省安全生产异地执法检查的组织方式进行,确保取得实效。
1.组建“1+4”模式检查组。市安监局抽取市、区(市)两级执法人员组建6个检查组(具体分组见附件1),每个检查组由执法组、专家组、陪检组、督导组等4个专门工作组组成,其中,执法组由检查单位执法人员组成(不少于3名),专家组由执法组从安全生产专家库中抽调(不少于4名),陪检组由受检单位执法人员组成(不少于3名),督导组由市局1名县级领导和2名执法人员组成(具体分组见附件2)。检查组组长由市局县级领导兼任。根据工作需要,检查组可分成若干检查小组,但每个检查小组不得少于2名执法人员、1名专家,检查小组长由市局执法人员兼任。检查时间由各检查组自行确定,检查单位和受检单位要搞好衔接。
2.完善执法方案和流程。检查前,要逐家企业制定现场检查方案,进一步细化检查内容、工作分工;检查时,执法人员、安全专家要对各自提出的问题进行签字确认;现场反馈结束后,执法组将发现的问题及处置意见列出清单,经双方签字确认后,当场书面移交陪检组,陪检组根据处置意见下达执法文书。每家企业的原始执法材料,由各区(市)安监局集中整理、归档备查。
3.健全工作制度。要建立“五个当场”处置制度,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当场向企业负责人进行反馈,当场整改易改问题,当场下达执法文书明确限期整改要求和期限,当场对轻微违法行为实施简易处罚,当场对需立案处罚的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取证。要建立会商制度,对各检查组提出的专业方面、执法方面的争议,迅速启动会商机制,形成统一的会商意见。4.强化执法保障。执法检查开始前,各检查组要组织参加执法检查的执法人员和专家进行集中培训,掌握工作流程、检查重点和执法标准。要制定工作纪律,明确执法人员、陪检人员和安全专家的纪律红线。要完善激励约束措施,对工作突出的给予正面激励,对消极检查、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
(四)巩固执法成果。各区(市)安监局要按行业分析梳理共性问题,通报给同类型企业,督促企业自查自纠自改,及时跟进执法检查,实现检查少量典型企业、规范整个行业领域的效果。要及时开展“回头看”督查,组织专家或者委托第三方对整改情况进行评估,确保问题得到彻底整改。要跟踪行政处罚落实,对无正当理由不处罚、案件办理进展缓慢的,要加大督查和媒体曝光力度。
各区(市)安监局要认真总结集中执法检查工作情况,形成集中执法检查工作总结,于7月5日前与《全市安全生产集中执法检查统计表》(附件3)一并报送市安监局。
三、认真组织“两个体系”建设专项调查
(一)调查范围。专项调查要与执法检查同步进行,所有受检企业都纳入调查范围。
(二)调查内容。围绕省、市关于“两个体系”建设的有关文件要求,重点调查企业是否了解“两个体系”建设,是否启动“两个体系”建设,体系建设进展如何,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有什么工作建议等内容。
(三)调查方式。专项调查由检查人员具体负责,要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检查、座谈询问相结合的方式。每家企业的专项调查情况,都要填写《“两个体系”建设情况专项调查表》(附件4)。要向基本建成及正在建设“两个体系”的企业发放《“两个体系”建设企业调查问卷》(附件5),每家企业至少询问2名负责“两个体系”建设的有关人员,进一步了解企业“两个体系”建设情况,听取企业对“两个体系”的工作建议。
(四)调查分析报告。各区(市)安监局要安排熟悉“两个体系”建设的有关人员,专门负责梳理专项调查情况,并认真填报《“两个体系”建设常见问题清单》(附件6)、《“两个体系”建设进展情况统计表》(附件7)。要组织力量认真总结分析“两个体系”建设情况专项调查结果,找出企业“两个体系”建设的症结性问题,分析产生症结性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两个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形成专项调查分析报告(报告格式见附件8)。
各区(市)安监局要于7月5日前,将专项调查分析报告、所有企业《“两个体系”建设情况专项调查表》、《“两个体系”建设常见问题清单》、《“两个体系”建设进展情况统计表》一并报送市安监局(可发送电子版)。
四、其他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开展这次活动,既是为了推进《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的贯彻实施,掌握重点行业领域企业“两个体系”建设进展情况,也是为了持续打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创造安全稳定环境。各区(市)安监局要切实引起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严查一批违法行为,把“两个体系”建设的真实情况摸上来。
(二)搞好结合,突出重点。各区(市)安监局要将这次集中执法检查与年度执法计划有机结合,原则上省级标杆企业和省级异地执法检查过的企业不纳入本次活动范围,避免执法重复和遗漏。检查过程中,要区别不同行业领域、不同安全生产基础的企业实际,围绕重大风险、关键装置、重点部位、核心岗位等环节以及全省安全生产异地执法检查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合理确定检查侧重点,提高执法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严格执法,深入调查。要坚持严格执法、严厉处罚,检查发现有法定依据的问题,要坚决依法下达执法文书,责令企业整改;涉嫌违法的,要坚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没有法定依据的问题,要作为执法建议向企业提出。要坚持专项调查与执法检查并重,深入了解企业“两个体系”建设真实状况。同时,要向企业宣传讲解“两个体系”建设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帮助企业提高思想认识、梳理工作思路、完善创建措施。
联系人:任伯儒,电话:8685722 电子邮箱:zzsjczd@126.com
附件:1.检查组分组安排
2.督导组分组安排
3.全市安全生产集中执法检查统计表
4.“两个体系”建设情况专项调查表 5.“两个体系”建设企业调查问卷 6.“两个体系”建设常见问题清单 7.“两个体系”建设进展情况统计表 8.“两个体系建设”专项调查分析报告格式
枣庄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两个体系部门职责】推荐阅读:
两个体系培训总结10-09
有色金属两个体系建设01-20
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自查报告08-07
部门三体系运行情况总结07-10
质量体系工程师职责12-31
两个08-04
两个永远08-19
两个老人作文10-05
两个橘子习题01-12
两个细则问题梳理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