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生活》说课稿

2024-11-23

《细胞的生活》说课稿(共14篇)(共14篇)

1.《细胞的生活》说课稿 篇一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是人教版《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第1节的内容,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生活的环境》与必修1“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本节知识是学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基础,也是学习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能力方面: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重难点突破: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顾原有的知识,结合书本的文字叙述、图片和多媒体展示的动画,理解掌握新的知识。

二、教法应用

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直观教学法、问题探究教学法、谈话法、比较法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其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比较和总结、创新等能力。

三、学法指导

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学生跟随老师的问题,积极思考,将原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完成知识的迁移。结合书本的文字叙述、图片和老师展示的动画,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四、教学设计

整体设计:

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由原有知识学习新知识,再由新知识提出问题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学生通过教师引导结合教材自学新知→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学生训练→师生一起分析讲评

2.《细胞的生活》说课稿 篇二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生活微评论,真性情深思索》。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苏教版语文教材内容中:必修三第一专题写作指导:说理的风度;第三专题写作指导: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必修四第一专题写作指导:让说理更令人信服;第三专题写作指导:文学短评的写作;必修五第一专题写作指导: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第二专题写作指导:写出你的真情实感;第三专题写作指导:学会分析。我想结合这几个专题的写作指导,引导高二学生更有兴趣地写好议论文。

我认为作文课应该以感动和唤醒心灵为目标。高一高二的写作以兴趣激发为主,以能力点落实为辅,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愉快地写起来。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的原则,我从三个维度将教学目标定位为三个:

1.知识与能力维度:指导学生掌握言行思想类微评论的写法。

2.技能与方法维度:引导学生对时事热门话题的关注与思索,学会对社会问题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并能写出自己的真性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指导学生真正在阅读中思考,写作中阅读,拓展积累素材和写作应用的思维。

二、说学情

写的方面:高二学生已掌握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但学生怕写作文。写作中,学生写作的兴趣不浓,文字表达能力不够高,又不能多角度观察生活,也不能积极主动地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说的方面:我发现学生语文成绩薄弱,很可能在口头表达方面或多或少有欠缺。

读的方面:学生素材积累量不够或题材单一。

三、说教法

新大纲要求:“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针对以上学情,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方法。我将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采取讨论法、辩论法、品读法、实战演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另外,我将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教学简化成微评论,使学生乐写、易写,我设定了“人机对话”这一时事新闻,引导学生除了关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话题外,学会在人文与科技这一领域的涉猎。指导学生真正在阅读中思考,在写作中阅读,并拓展积累素材和写作应用的思维。

四、说学法

主要是以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为主。其目的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本课的学习与训练。

本节课中学生思考、写作、讨论、点评的时间占整个学时的三分之二以上。

我想做的就是让学生真正发生。

五、说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5分钟)

1.用《面对不成功的人生》视频激情引趣。

2.介绍今天的课题。

3.展示学习目标。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5分钟)

展示一篇满分微评论,让学生讨论并评价其优点。

微评论小结:

细审题目,观点明确

语言准确,简洁得体

结构完整,有层次感

开掘内涵,旨意深远

(三)我言秋日胜春朝(20分钟)

1.看完“人机大战”视频后,全班分为两组,各自支持自己的观点,运用所学习的微评论的方法写一篇微评论。写完后,小组内分享讨论(100~200字)。

2.运用所写材料开展辩论赛:人工智能和人类谁才是真正的强者?辩论结束,每方四辩对自己小组的观点深思索,写出自己真性情的一段话。(我们现场对双方的四辩作品打分,并请同学们说出他们微写作的作品的优点和缺点。)

3.除辩手外,现场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每组有一个名额主动参与“人机大战”话题微评论的展评,并叠加计入自己小组的总分。最后哪组分值最多,哪一组就是冠军。

(四)为有源头活水来(5分钟)

你的作文来源于什么?人工智能这样的人文与科技话题我们也可以涉猎。只有我们关注了我们的大生活,积累的素材新、广、细,才能更好地写好我们的微评论。

(五)抟扶摇羊角而上(5分钟)

1.学生谈本节课收获。

2.教师寄语

大生活微评论,阅读与写作同步进行,互为支撑,共同提升。很期待大家在素材积累上寻找新领域,拥有自己更新的思维去写下自己深深思索后的真性情。

3.布置作业

三国演义、四世同堂、巴黎圣母院、平凡的世界,从这几个著作中选择一个印象深刻的章节片段,用一句话总结你推荐的内容,并说明推荐理由。

六、说板书

大生活微评论

素材 写作

新广细 精深真

3.《动物细胞》说课稿 篇三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xxx,欢迎大家莅临指导我的说课,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生物(上)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动物细胞》。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题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从细胞水平来认识生物体,而本节内容是“植物细胞”内容的自然延续,实验活动也是以第二节中的实验知识和技能作为铺垫。它的学习为后面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①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说明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②区别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和相同点。(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制作以及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设计实验,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难点:①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②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的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另外,学生已经观察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并有一定的了解,故这节课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了解动物细胞的结构。

三、教法、学法:

我在教学中遵循“从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运用实验法、比较法、多媒体演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法、比较法、观察法等方法学习。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复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回顾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加强对学过知识的记忆。)

温故而知新,提出问题:用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我怎样能看到自己身上的细胞呀,它和植物细胞一样吗?”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引入新课)

(二)组织实验,合作交流

①出示题目“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交流:“看到题目,你有何疑问?” 激起疑惑:“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怎样取材?怎样才能观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实验材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与思维能力。)

②播放幻灯片上的实验步骤边演示边讲解,从而引导学生认真观看老师的示范操作,获得感性认识。③进行完演示环节之后,带领他们根据以上的每个步骤用一个字来概括,加深学生对实验步骤的理解,培养他们归纳问题的能力。④学生们在本实验的理论知识方面已经初步掌握,在进行实验之前先让学生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对即将进行的实验提出问题,“其中哪些步骤与观察植物细胞的步骤不同,考虑一下这是为什么?”然后让他们带着提出的问题展开实验,在进行实验过程当中进行巡视,引导帮助。

⑤依照学生所观察到的细胞,画一个口腔上皮细胞图。(通过绘图感知细胞的形态结构)

此时教学过程中的制作临时装片和观察这个难点的内容已经基本突破。

(三)归纳总结

采用图示法的总结方式,并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进一步的的强调。①画的口腔上皮细胞图与投影胶片上的图片做比对。②多媒体演示不同种类的动物细胞图片,向学生采用详细讲解法讲动物细胞结构以及作用,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并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

(四)模拟制作,能力括展

(组织学生亲手制作模型,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获得相关的生物知识。)

策略①:按照书中方法分组制作。

策略②:改进。利用现成的果冻,将一枚糖粒放入其中表示细胞核,果冻表示细胞质,包装果冻的塑料壳表示细胞膜。

(五)回顾小结

带领学生一起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使学生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有清晰的掌握与了解。

(六)练习巩固

4.细胞膜 说课稿 篇四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是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3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介绍的是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该节的学习使学生开始从细胞水平了解生物体,并对细胞膜的功能建立初步认识,为后面第4章进一步学习有关细胞膜的知识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标要求并结合该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进行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参与问题探讨、语言表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难点:

1.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2.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四、教法

(一)直观演示法:教师通过让学生观看录像的手段进行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读书指导法和习题检测法:教师利用学案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和课本,并完成相应的习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提问设疑法:教师通过制造悬念,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好奇 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精讲拓展法:教师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行精讲帮助学生强化重点、解决难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五、学法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并完成学案,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回答问题等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暴露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认识偏差,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同学讲解等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

(一)先学先练

布置学生在自习时间预习课本内容并完成学案有关内容。

(二)合作探究

请同学对针对学案中的内容进行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老师倾听学生交流情况,收集共性的问题,确定问题展示小组。

(三)展示点拨、精讲拓展

请同学对合作探究成果进行展示,教师针对本节的教学重、难点及学生展示情况做如下点拨、精讲、拓展:

1.体验制备细胞膜:

在学生根据学案中问题的设置对制备细胞膜的选材、方法、原理等知识进行归纳、展示的基础上,教师播放制备细胞膜的演示实验视频,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制备细胞膜的过程,感受到细胞膜的存在。

2.细胞膜的成分:

学生通过对学案中材料的分析应该能得出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有哪些,教师强调学生记忆,并引导学生注重前后所学知识的联系。本部分需要补充说明物质的相似相溶原理、脂溶性与水溶性的区别。

3.细胞膜的功能:

教师展示实验:鸡蛋里的卵黄与卵清是如何分布的?让学生用细针扎进卵清部位并轻轻挑动,观察现象,然后再用细针扎进卵黄部位也是轻轻挑动,观察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前后比较,学生便很快发现:卵黄与卵清被一层膜分隔开,它就是卵黄膜,而未受精的卵黄就是一个卵细胞,卵黄膜即卵细胞这一系统的边界。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细胞膜的存在以及细胞膜的第一个生理功能。将细胞膜的第二个功能与学校的围墙及保安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细胞膜的第三个功能——信息传递,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的方式去理解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三种方式依次好比“寄信”、“面对面交谈”、“打电话或QQ”。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人的几种交流方式与相应细胞间的交流方式间的相似点,例如“内分泌细胞一激素一靶细胞”相当于“寄信人一信件一收信人”、“细胞一细胞”相当于“人一人当面识别”、“细胞一通道一细胞”相当于“人一电话线(或网线)一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是学生所熟悉的,这些生活体验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去认识教材中这些抽象的概念。

(四)测评提升 1.构建知识框架。

2.完成相关习题,检测学习效率。

七、板书:

5.《秋天的雨》说课稿 篇五

《秋天的雨》是一篇写景的抒情小散文,语言文字很美。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以及深秋中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以秋雨为线索,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以生动形象的描写唱响了一曲丰收之歌,快乐之歌。(课件展示)

在第一课时,学生通过初读,整体感知了秋天的美,了解了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秋雨的,重点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本次说课主要介绍第二课时。

【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新课程学习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三个维度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

2.通过对重点句段的赏析,体会、感悟课文语言的表达形式,积累运用语言。

3.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和感情,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说教法】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散文,语言美,景物美,表达形式生动活泼,构段相似,都是总分的结构形式。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欣赏法及导、扶、放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能感悟到课文的语言美和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核心理念,我主要渗透了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

本课教学设计的创新点在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创设,欣赏画面,充分发挥想象,化无形的语言为有形的画面,让学生可感可触,感悟到课文的语言美和文章的表达方式,积累了优美的词句,并能创设情境仿照文本遣词造句,进而创造性地表达。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学习。我这样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板书)现在正是秋天,请同学们联系你们平时观察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说说你看到的秋天是怎样的?”我让学生广泛地交流看法和感受,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阅读课文,教学顺利进入了第二环节。

二、选准切入点,精读感悟美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通过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中悟语,读中悟情,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秋天的五彩缤纷”,语言文字生动优美、朗朗上口。我抓住这一重点段精心指导。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你们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适时指导学生边读边想,借助想象,以想带读。学生会说:“我看到黄色的银杏树叶,红红的枫叶飘落下来。”“我想到了果子像人一样你挤我碰。”

2.引导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品析、欣赏,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表达的精妙,以悟促读。当学生表示喜欢“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句话时,我就及时出示了一组句子:

(1)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2)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它把红色给了枫树。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进行赛读、齐读,领悟打比方这一修辞手法的好处,体会其中的轻柔美和动感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

如果学生喜欢“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这句话,我就出示句子,让学生自读,引导他们体会作者把果树、菊花当人写的方法。为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和积累文本语言,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填空。

( )的银杏树 ( )的枫树 ( )的田野

( )的果树 ( )的菊花

我又适时提问学生:“除了课文描写的内容,你们还观察到那些景物?”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通过“换词法”的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语言进行仿写。

( )的葡萄 ( )的( )

最后,教师小结:“秋雨颜色真多!有黄色、红色……秋雨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

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再通过生活的感受,加上以上的练习,就能从感性到理性,真真切切地领略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了。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因此,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渗透了总起句的知识。一方面让学生运用知识、方法去学会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学习自然段的构段方式。这些知识方法靠自己学生去悟,他们会很难弄懂,教师通过点拨告知,就能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学会运用,把知识方法转化为能力,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运用学法,合作探究

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本文的写法特点很突出,前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是中心句。在精讲第二自然段,学生已经感悟了总起句的有关知识,并延伸学习了第三、第四自然段后,我让学生合作学习,由扶到放。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研读,找出喜欢的句子,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明确总起句,感悟作者的表现手法。然后,各小组汇报交流,其他小组可提出疑问,教师适时点拨鼓励。如提出:“秋天的雨里藏着哪些气味?”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超越文本。学习第四自然段时,我展示了动植物过冬的情景图(课件),请学生根据“说话卡片”自主学习:“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喇叭。它告诉大家,

。小喜鹊 ,小松鼠 ,小青蛙_______,松柏 ,杨柳树叶 ,大家都在准备过冬了。”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再让学生采用“表演读”的方式理解、品味本段的语言文字,并鼓励学生课后通过互联网或其他途径,了解更多动物冬眠的知识。

四、总结、升华,创造性地表达美

“秋雨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带来了水果成熟的香味,给我们带来了丰收,带来了快乐。让我们尽情地赞美秋雨吧!”师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学生在品读美、感悟美的过程中激起了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时以“秋天的雨是 。它 , 它 ”进行说话训练。这个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把秋天是怎么样的说具体,并进行一个总分段式的训练,突出中年级段的训练特点,拓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教无非是个例子。”我充分利用文本这个例子,进行读、说以及总分段式的训练,把握了学生的特点,达到了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课后的拓展以实践练习为主,学生可以任选其一进行练习。

1.背诵喜欢的精彩的句子、段落

2.收集描写秋天的诗句。

3.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秋游,把看到的景色画下来并写成一段话。

此练习的设计意在检查学生的收获,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整节课我由扶到放,带领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从而激起了学生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和感情,并教会了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大自然的喜爱,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

6.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说课稿 篇六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 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首先我对本课题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Ⅰ中第2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脂质对生物体和细胞的重要作用,生物大分子都是以单体为单位的多聚体,都是以碳链为骨架,等内容。这与前面学习的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等内容密切联系,也是后面学习细胞的结构、功能、代谢、血糖平衡的调节等内容的基础。

1、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能力目标

(2)尝试比较分类的学习方法,体验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3)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2)体会生物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2、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教学难点

(1)多糖的种类。

(2)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二、学情分析: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

学生在2、3节已经学习了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生物大分子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即元素、基本单位、长链、大分子。这样能更好理解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别及多糖的大分子性,从而培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下: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直观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学法: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说完了教法和学法,接下来我将具体说一下本次说课的第四部分―――教学设计,这一部分我将分为三个环节:

四、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环节: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首先创设情境:

7.单细胞生物说课稿 篇七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单细胞生物》。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对本节课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单细胞生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四节课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以及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掌握了多细胞可以构成生物体,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动植物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后的一节课,是对学生认知生物体结构层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一种重要补充,有利于帮助学生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形成全面的认识,对于学生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初一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设计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说明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概述单细胞生物与人类 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草履虫的观察,进一步强化显微镜的操作技能,通过对单细胞生物 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培养 学生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单细胞生物体的结构组成以及单细胞生物体可以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 动。

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对于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理论学习打下基础,但学生对衣藻、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缺乏直观了解,单凭口述是讲不清楚的,而初一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又对实验很感兴趣,所以先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探究活动,并结合使用PPT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来学习,让学生对单细胞生物有一个直观印象,然后再讨论和总结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学生易于理解。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教学应当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本节课我采用的

教法是:以问题情境法为主,结合启发法、直接讲述法进行。学法是:观察法、实验法、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信息、团结协作的能力,课前我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图书馆和网络收集单细胞生物的资料。我们是乡镇的学校,所处环境很适合收集草履虫,学生们又有这样的收集兴趣,所以课前我也会指导学生们收集草履虫。这样学生们也会对单细胞生物有个初步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出课题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为了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开始我便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们思考:我们一起回忆“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和细胞的基本结构。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1:如果将一个口腔上皮细胞从人体中剥离出来,放到自然界中,这个细胞能否像一个动物体一样独立生活?

问题2:自然界中有没有这样的单个细胞的生物,它可以像一个生物体一样独立生活?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畅所欲言,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学习的兴致也被调动起来,从而顺利引出本课。同时课件出示几种典型的单细胞生物图片。

二、通过实验、深入探究单细胞生物

教师过渡:这么小的单细胞生物大家想不想知道他到底长什么样?借用什么工具来观察更清晰?由此展开实验探究。

(一)观察草履虫,认识草履虫的各结构。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教材67页的实验步骤,制作临时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草履虫的形态结构。

2、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根据教材第68页的图2-20知识介绍,认识掌握草履虫的各部分结构名称。

让学生通过亲自观察,直观的感受草履虫的实际大小,感知草履虫形态结构特点和生命活动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但学生们由于刚接触实验不久,操作上需要老师进行指导。

(二)探究草履虫如何完成生命活动

多媒体展示问题:

(1)草履虫的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它是如何进行运动、取食、消化、呼吸的呢?(2)草履虫是植物还是动物?理由?

(3)根据刚才的实验想一想:草履虫和多细胞动物一样,也能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当的反应吗?

(4)作为生物,草履虫又是如何来繁殖的? 结合以上问题,我将展示草履虫结构示意图和草履虫分裂图,带领学生一起对于其各个部分进行分析,详细讲解每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然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特点和生殖方式。

由于时间问题,练习3的实验我将通过课件flash呈现,引导学生总结出:草履虫有趋利避害的应激性。使学生再次明晰单细胞生物体可独立地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三)探究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投影太湖蓝藻图和大海赤潮时图片及文字介绍。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总结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让学生对单细胞生物有全面认识。教育学生看待问题要科学,一分为二,不能片面,从小培养他们对待科学的严谨性。

(四)盘点收获:我收获到了什么?

(五)课堂反馈:

多媒体展示练习题,学生汇报答案。教师及时点评。既帮助学生巩固记忆本节所学知识,教师也可以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五、说板书:

为了直观呈现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单细胞生物

一、常见的单细胞生物:

二、草履虫的细胞结构和功能 1.运动→纤毛 2.呼吸→表膜

3.取食和消化→口沟、食物泡

4.排泄→收集管、伸缩泡、胞肛、表膜

三、草履虫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

四、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的:释放氧气、鱼类的天然饵料、污水净化

有害的:侵入人体危害健康;形成水华、形成赤潮危害渔业污染环境。本节课是我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主动参与到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8.《光的直线传播》说课稿 篇八

(一)光的直线传播

(二)光的传播速度

二、教材的地位

这节课的内容是以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多彩的光世界,是学生学习几何光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又是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折射的后继必备知识。光的直线传播贯穿本章的各节,对认识、解释自然界中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三、教材分析

本章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对生活、自然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出光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是属于探究型课题。由于探究和实验贯穿全章,就为教学提出了相对应的问题,这一节课所涉及到的物理原理相对简单,就是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及所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和光速,对学生来说,相对的会比较容易理解。

教材中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形成的原因,这些自然现象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看到、碰到的现象。这就要求,通过本节的教学,能让学生从生活或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够表达出来。而且这节课能让学生感觉简单有趣的实验相对的会多一点,有利于学生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手、观察。而且由于实验的成功率高,对于以后的实验就会有信心,会热衷于做实验,并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内容的学习,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

四、教学目标

(一)探究光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真空中的光速。(这是本节课的知识点。)

(二)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初步学习怎样从具体事例中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问题。(充分贯彻课改的精神,引导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

(三)通过各种光现象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知识而非受迫性或任务式的学习。)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难点:小孔成像的特点和如何保证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六、教法

主要运用多媒体观察,分析课本的演示实验。运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认识多彩的光和存在的一些自然现象,没办法当场演示的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就可以找些有关的图片、动画放给学生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学法

学生通过对生活、自然和实验的现象来提出、分析、总结问题。这一节的内容就是要学生通过平常自己所积累的知识,然后见习来分析问题,并从问题中找出新的知识。由于这节做的实验简单有趣,学生很容易在实验的过程中找到答案、找到乐趣。

八、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的力量,可以用PPT课件中插入的flash课件“一只小动物在太阳光下移动”,让学生观察它影子的变化,同时提示学生思考“你能踩住它的影子吗?”(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能引入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播放PPT中插入的影片“影子的形成”,同时和学生商量“你能应用我们身边的器材完成这个实验吗?”(培养学生的能动性,用电子白板的投影仪完成。)

2.学生做完实验后,提示学生分析影子形成的原因,同时用PPT课件演示说明。

3.PPT课件显示并提示学生“影子的形成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光沿直线传播”。

4.PPT课件显示思考“有雾的天气,汽车头灯发出的光是如何传播的?”“手电在夜间发出的光线呢?”同时PPT课件显示汽车和电筒实物图,此时启用电子白板,让学生在PPT课件中画出光的传播路径。学生做完后我进行标记!

5.启用电子白板遮挡功能将光在水中传播的路径遮挡,并提示学生“这幅图片是想告诉我们什么?”“你能完成吗?”(让学生探讨后,主动走向电子白板,画出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6.师生共同探讨“还有哪些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的?”从而得出结论“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7.启用电子白板的播放功能,播放存放在桌面的flv网络视频“小孔成像”后,用PPT课件显示小孔成像的两幅图,并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像的形状与物相似还是与孔相似?”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8.关于日食、月食的形成,这时就要运用多媒体的能力,PPT中播放地球绕太阳转、月球绕地球转的flash动画后定格日食、月食的图片,并简单指出日食、月食的光路。

9.此时PPT课件显示“课堂训练1”,共有4个选择题两个填空题,及时巩固并突破“光的直线传播”这个难点。

10.PPT中播放闪电后播放雷声,同时伴有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光的传播需要时间吗?”由于声现象已学,学生很容易回答。从而引入“光速”的概念。

11.此时PPT显示“光速测量的历史”,(同时启用电子白板标注,)并分析该实验失败的原因,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12.然后以生活化的语言给出真空中的光速,并对学生作如下比喻“光在1S内传播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7周半”,使学生对光速的大小有个感性的认识。

13.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对激光测距的原理有个大概的了解。

14.PPT课件显示“课堂训练1”,共有两题,巩固第二个知识点“光速”。

(三)小结

回顾整节的内容,是为了让学生对整节课有一个较清晰的理解,且有助于学生清楚地知道这节课上过什么内容,有哪些知识点是比较重要的。

九、作业

巩固本节内容,并为下一节打下基础。(启用电子白板显示或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当堂完成。

十、板书设计

光的直线传播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2.解释现象。

(二)光的速度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0×108m/s。

9.《生物细胞器》高三说课稿 篇九

一、说教材

本课来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学生已经学习了制作临时装片、高倍镜的使用及细胞膜等相关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且本节课也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内容的重要基础。因此学习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学生虽然学过了高倍镜的使用和细胞膜,但由于线粒体等细胞器比较小,它们的内部结构很难细致的观察到,并且功能也较抽象,因此这节课采用显微投影、动画等直观方式深入学习,以降低这节的教学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能正确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2、通过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提高动手能力;通过对各种细胞器结构图的观察及分析,提高观察、分析和类比归纳的能力。

3、通过对细胞亚显微结构的认识,初步认同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几种动物细胞的中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认同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五、说教法学法

这节课我将采用:模型和多媒体展示等直观教学,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认识细微的结构并理解抽象的功能。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放映某玩具工厂忙碌的车间的视频,并提出问题:

(1)一件优质的产品是如何通过各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生产出来的?

(2)细胞中也存在类似的部门或者车间吗?

(3)细胞中的各种“车间”是怎么样的?试着举例说明。

我提问前两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存疑思考,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以及对细胞的观察,可以说出“分工合作”这一关键词,并且通过类比,学生能更形象的认识细胞内的各个“车间”——细胞器。对于第三个问题,学生可能无法准确回答,此时便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由此引出课题: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2、新课展开

(1)结合学生之前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高倍镜的操作基础,引导学生规范操作实验,正确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片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同时请学生记载和描述观察到的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分布和形态,之后展开组内和组间交流讨论,通过高倍镜观察细胞,解决细胞中有什么结构的问题,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微观世界的细胞。

一方面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高倍显微镜是之前学生熟练掌握的,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难,另一方面,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而叶绿体是植物细胞光合作用的场所,是植物细胞“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化站”,认识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又是之后学习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的基础,因此用这种动手操作的方法能让他们在直接经验中初步直观感知这两种相对重要的细胞器,同时锻炼用科学的语言表达生物现象的能力。

(2)借助显微投影和功能动画,帮助学生深入学习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看的过程思考:

①线粒体和叶绿体有哪些形态,由几层膜构成,膜分别有什么特点?

②线粒体和叶绿体功能是怎样的?是怎样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

由于线粒体、叶绿体又比较小,只通过上述的观察实验,学生不能深入的观察到双层膜以及内膜向内折叠增大酶附着位点等等这些特点的,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会采用显微投影的方式指导学生观察它们真实细微的形态并尝试画出这两种细胞器的`结构。而这两种细胞器的功能是动态的,抽象的,因此我将采用播放提前制作好的功能动画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结合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型和课本内容,解决细胞内还有哪些细胞器、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又分别是怎样的问题。

由于剩下的细胞器并不少,学生不能系统的回答上来,这时请学生在学完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础上,仔细观察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立体模型及功能动画,并请代表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示这两种细胞器的形态和功能,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的区分这两种在结构和功能上略有相似的细胞器。之后请学生以喜欢的方式介绍其他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采用这种多元半自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锻炼他们用直观的方式表达抽象的概念,也能帮助学生形象的记忆和理解。

(4)让学生观察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①类比归纳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异同点。

②总结归纳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这四大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对于内容相对比较分散的这节课来说,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能更好的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3、小结作业

我会请学生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并安排课后任务:生活中寻找合适的材料,尝试制作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

10.《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篇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辽海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家乡在变化”中的第二节“生活的变化”。

教材、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到家乡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以及现实社会生活状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书中选取了多幅图片来彰显生活的变化,意图透过人们的衣食住行来反映人们的生活变化,进一步了解家乡,体会到我们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促使他们树立为家乡的明天、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面”是指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 “点”是儿童社会生活的几个重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我将本次活动设计为由课堂到课外,再从课外回到课堂的交叉反复的一系列活动,今天所说的是课堂教学部分。

三年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享受着温馨与幸福。他们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很好的思考过生活的变化,感受不到过去的艰辛与困苦,因此往往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谢。

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的分析,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桥梁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家乡人民生活的变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过去人们生活的艰辛,今天生活的温馨,珍惜今天的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家乡人民生活各方面的突出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交流、汇报,体会过去人们生活的艰辛,今天生活的幸福与温馨。

教法、学法:

课标中指出,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期,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适于和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采用互动教学、直观教学。 突出体验、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受。

教学过程:

基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主要分为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生活导入,调动体验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近些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细心观察的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 “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相比变化就更大了,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去了解家乡人民生活的变化。”从中引出课题,教师板书:生活的变化。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教科书56~59页内容,学生可自己阅读,也可以小组合作阅读,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想一想,书中的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读书后交流汇报。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观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初步感知到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在此基础上转入课堂。

第二环节:交流体验,引起共鸣

这―环节,分三步来完成

一、交流资料

“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到书中家乡发生的变化,那我们的家乡人民生活又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课前老师请同学自由结组收集资料,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整理资料。”教师走进学生中,

参与学生的活动。

学生交流整理资料后分组汇报,学生可能会结合照片、故事、统计图、统计表等进行汇报。对学生有价值、有特点的资料教师予以展示,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随机以概括,出

示图片讲解:过去的服装,款式陈旧,颜色单一,人们都穿一样的衣服,现在的服装,款式新颖,颜色鲜艳,面料考究;爷爷奶奶小时候只能吃到窝头、玉米饼和简单的蔬菜,就是这样有时还吃不饱。爸爸妈妈小时候虽然能吃饱,但食物的种类还是比较单一。现在水果、蔬菜应有尽有,想吃什么就可以吃到什么,人们不仅要求吃饱,同时还要吃出营养,吃出健康。过去的住房,低矮,阴暗,窄小,不方便。现在高楼林立宽敞明亮,既舒适又方便,过去人们出行路不平,靠步行,马车或自行车。现在道路平坦,车的种类繁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

这一层次的设计学生通过交流、汇报,结合教师图文并茂的讲解,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从中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过去人们生活的艰辛,今天生活的温馨与幸福。

二、交流问题

在各小组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随机提问:“我们的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哪些问题呢?”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学生可能会说环境的污染,资源浪费等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生活的不断发展与变化,随之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去注意,去避免,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就需要同学们现在好好学习,将来去创造、去发骨、去改变!”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三、交流收获

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访问、交流、汇报,从课外到课内的一系列活动中对家乡生活的变化已有了深刻的体会。于是,我请学生来谈收获,谈体会,学生可能会说:过去生活艰辛,今天生活幸福,要珍惜今天的生活;也可能会说爷爷奶奶小时候吃不饱,我要把好吃的留给他们,做一个孝顺的孩子,还可能会说要好好学习把家乡、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第三环节:演演说说,以情促行

请学生自由结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长辈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生可能会用各种方式如:小品、快板、歌曲,时装表演等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学生表演后教师小结:“通过调查、交流,你们已经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看了你们的表演,老师也感受到你们对长辈,对家乡,对祖国的那份浓浓的热爱之情,相信这份爱会让我们携起手来,努力学习、努力奋斗,让我们的生活越变越好!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作能力,给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的才华展示将整个活动拉向高潮。教师充满激情的小结,把学生带入一个渴望努力、渴望实践,争取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家乡的无限遐想之中,达到预期教育的目的。

第四环节 课后延伸 升华情感

请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家乡人民生活变化》的展板,在校园中展出。

11.《地震的震级与烈度》说课稿 篇十一

摘要: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建筑抗震设计是居屋工程设计重要内容,了解和掌握地震相关知识,犹有必要。文章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论述如何上好《地震的震级与烈度》这节课。

关键词:教学目标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0 引言

世界上地震的发生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我国正好介于两大地震带交汇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和地震有关,题目是《地震的震级与烈度》。

1 说教材

1.1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由龚伟主编的《建筑结构》第二版第二十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地震的震级与烈度是《建筑结构》课程学习的重点,因为它涉及地震作用时对砼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常识的掌握。地震的震级与烈度对建筑结构后续抗震设计,抗震构造措施相关知识的学习起铺垫作用。

1.2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的成因及地震的破坏现象,掌握地震震级与烈度、基本烈度、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②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在结构设计或施工时,具备基本的抗震知识。③情感目标:使学生建立忧患意识,树立房屋建筑安全第一的思想,对人民生命财产负责任的态度。

1.3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地震的成因、地震的破坏现象及抗震设防烈度。②教学难点: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

2 说教法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抗震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探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是我设计教学方法的根本依据。为此,我决心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多媒体教学法:现在是资讯发达的社会,利用网络优势搜集各种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给学生以最直观生动最感性的认识,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手段。

在本节课中,我以幻灯片课件的形式,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例如:导入部分用的就是一段汶川大地震新闻剪辑,地震的破坏效果会给学生以震撼,讲解地震相关知识时,就能够使学生感性认识,深刻理解。再如,在讲解地震震级与烈度时,首先播放2005年九江瑞昌地震新闻剪辑,让学生对比汶川地震的情况,再讲解授课内容,会使课堂教学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2.2 提问法和归纳法 真正将教学演绎成“引”和“导”,而不是“灌”和“填”,那么提问法和归纳法就显得犹为重要了。例如在观看完汶川大地震相关资料后,提出地震破坏有哪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地震?听完学生的回答,再归纳总结,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震知识。再例如,观看2005年九江瑞昌地震影片资料时,提出为什么两次地震破坏程度截然不同?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引入地震震级、地震烈度的概念。

2.3 系统讲授法 学生初次学习结构抗震,对地震知识了解甚少,很难理解相关地震名词,系统讲授法,能给学生最专业的理解。

3 说学法

教法是为学法服务,本节课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为此,我安排学生的学法如下:①计划学习法:预习、听课、作业与复习。②合作学习法:在讲解地震的破坏现象时,学生分组相互讨论,相互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③练习法:运用恰当的时机,让练习在课中成为辅助手段,对教师验证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肯定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都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在练习中还能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提高其对集思广益的认知。本节课在课本局部地震烈度区划图上,让学生查找老师指定的任意城镇基本烈度会使学生获益非浅。

4 教学过程

4.1 导入部分(5分钟) 用一段汶川大地震新闻剪辑让学生观看地震发生时现场出现的情景,引入本课的主题。

4.2 主体部分(35分钟)

4.2.1 地震的破坏现象:针对前面观看的新闻纪实片,提出问题:地震破坏时,有哪些破坏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地震?全班分4组,根据对影片的观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以此构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听完学生的回答,最后对地震的破坏现象归纳总结为3种情况:①地表的破坏:地裂缝、喷砂冒水、地面下沉、滑坡;②建筑物的破坏:房屋倒塌、地基失效;③次生灾害:水灾、火灾、污染、瘟度,同时交通、通讯中断,医院、电厂、消防无法正常工作,加剧地震救灾的困难。

4.2.2 地震的成因:用系统讲授法详细讲解地震产生的原因: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地震、地层塌陷引起的陷落地震和岩层断裂错动引起的构造地震。其中构造地震是重点,介绍相关地震名词: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震中区、纵波和横波。构造地震:由于地质运动日积月累在地壳内形成很大的应力,最终就会在地壳岩层最薄弱处发生断裂错动的激烈运动,这种运动传到地面就表现为地震,这种地震称为构造地震。地下岩层断裂错动发生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地面上其他地点到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震中邻近的地区称为震中区。地震波传播时使岩层每个质点发生往复运动,这种运动会出现与振动传播方向一致的纵波和与振动传播方向垂直的横波。

4.2.3 地震震级与烈度:让学生观看多媒体新闻:2005年九江瑞昌地震。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九江瑞昌地震破坏程度远远小于四川汶川地震?通过成绩加分鼓励学生举手抢答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激起每个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求知的能力。然后,归纳总结:主要原因是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的不同。最后对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进行系统的讲授:震级好比炸弹的装药量,烈度好比炸弹爆炸后的破坏力,每次地震震级只有1个,而烈度却有好几个。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4.2.4 抗震设防烈度:用系统讲授法讲解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即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称为抗震设防烈度。然后,现场要求学生在书上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查找指定城市的基本烈度。

4.3 小结部分(5分钟)

4.3.1 总结本节课基本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地震的破坏现象:地表破坏、建筑物的破坏、次生灾害,以及地震的成因,地震震级与烈度,抗震设防烈度等主要基本内容。

12.《细胞的生活》说课稿 篇十二

第4节《细胞的癌变》,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活动建议是“搜集恶性肿瘤防治方面的资料”。因此本节安排了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致癌因子等内容。考虑到第3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已经让学生自己搜集与社会老龄化有关的问题的资料,本节不再安排资料搜集活动,而是改为“资料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 防癌”。

本节的“问题探讨”从学生熟悉的日光浴引入,让学生讨论晒太阳的利与弊,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臭氧层破坏会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多?”由此引入细胞癌变的学习。首先介绍什么是癌细胞;然后介绍癌细胞在形态、结构及增殖等方面与正常细胞的相异之处,即癌细胞的特征;再列举三类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并介绍致癌因子导致细胞癌变的原因,引入对“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的资料分析和讨论。虽然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说到癌症,人们都不寒而栗。但是经过漫长的与癌症作斗争的探索之路,科学家已经找到了一些诊断和治疗癌症的方法,不少癌症患者通过治疗而康复。本节最后一段,以昂扬向上的语调,表达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最终帮助人类攻克癌症,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科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本节知识与当今许多科技新进展热点问题都有紧密联系,因此能联系实际了解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显得很重要。也会激发学生了解科学的积极性,也是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良好契机。因此,本节课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尤其重要。本节内容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2)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3)培养学生网络探究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生命的运动性、体会内因和外因对生命进程的影响等哲学思想。(2)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和人类的健康问题。(3)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2.致癌因子。

3.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教学难点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区别。●教具准备

1.收集有关癌症的资料及相关的图片。2.制作多媒体课件。

3.学生收集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的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2.检查学生资料收集的情况。[情境创设]

播放一个细胞的生长、增殖、衰老、凋亡的过程的动画。从动画中学生深刻认识到细胞是有一定寿命的,细胞的生长、增殖、衰老、凋亡是细胞的正常生理过程。人没有长生不老,细胞有长生不老吗?当今世界人们谈癌色变,患病的原因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师生互动]

教师:提供自学讨论提纲和案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25~P127的内容,重新整理加工知识结构。(用PowerPoint演示)

1.什么是癌细胞?癌细胞有何独具的特征?

2.你认为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哪些呢?根据下列案例分析是哪种致癌因子引起 癌

症?

(1)臭氧层破坏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多。

(2)日本长崎、广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受原子弹爆炸影响,幸存居民经过29年的观察,发现粒细胞性白血病发生率明显增高,距离爆炸中心越近,发生率也越高。(3)我国西北地区居民冬季烧火炕取暖,有时臀部皮肤发生癌变形成所谓“炕癌”。(4)我国华北地区食管癌患者中有50%~73%有好热食的饮食习惯。

(5)

3、4-苯并芘是煤焦油的主要致癌成分,存在于吸烟时烟草燃烧的烟雾、工厂的煤烟、汽车等内燃机排出的废气中。近几年来,肺癌的发生率出现日益增加的趋势,可能与吸入的上述气体有关。

(6)居里夫人在研究工作中长期被放射线损伤,导致白血病。(7)人乳头瘤状病毒侵染人的生殖道,使人患上子宫癌。3.致癌因子为什么会导致细胞癌变呢?

4.怎样预防癌症呢?预防癌症与健康生活方式有什么关系呢?人类能否征服癌症吗? 学生:自学、分析案例、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归纳整理。先学生发言,教师再用PowerPoint演示:

(一)什么是癌细胞

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地完成细胞分化,而形成了不受有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二)癌细胞的特征(1)无限恶性增生。(2)形态结构异常。

(3)细胞膜异常,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容易分离扩散和转移。

(三)致癌因子(外因)

(1)物理因素:各种有害辐射(如X射线、紫外线和核辐射等)

13.高一生物《细胞增殖》说课稿 篇十三

《细胞的增殖》是人教版必修一第6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有丝分裂的过程和意义等。在细胞增殖的三种方式中,有丝分裂是最主要、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既是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基础,也是学习DNA复制及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基础,还可为学习选修模块打下坚实基础。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高。对生物课程的学习,他们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较强。他们在初中曾学过“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但是在对细胞分裂的了解还是很浅。因此,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1.观察并概述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2.通过学习有丝分裂过程,增强分析图像、解读图像的能力;学习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3.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的重心应放在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的学习上,同时这一知识点较为复杂,学生很难理解,因此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启发法、合作交流法、直观教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采用复习导入法,我会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如下: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一起学习了细胞是通过分裂方式增殖的。我们一起回忆一下,真核细胞有哪几种分裂方式?其中最重要、最常见的分裂方式是哪种?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能够回答,细胞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分裂方式,其中最常见的为有丝分裂。我会顺势引导问:为什么会叫做有丝分裂,有丝分裂又有怎样的特点呢?从而引出新课《细胞的增殖》。以此种方式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利于课程的展开。

2.新课展开

我会展示应用“圆形图表示法”绘制的细胞周期图,讲解细胞周期的概念。并对细胞周期的概念进行提问,检验学生掌握效果。

随后在大屏幕展示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表,并提问:

通过观察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小鼠十二指肠上皮细胞、人的肝细胞、人的宫颈癌细胞的细胞分裂间期、分裂期持续的时间的特点,发现了怎样的规律?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细胞周期中大部分的时间处于分裂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

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观察老师在大屏幕展现的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显微照片,对照教材的各个时期特点展开讨论。提问: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有怎样的特点呢?教师打乱各个时期的图片,组织学生按照时期顺序进行排序,同时讲解各时期的特点。

教师给出提示:仔细观察染色体的数目有怎样的特点?各时期染色体是如何分布的?何时核膜、核仁消失,何时又重新出现?纺锤体如何形成?姐妹染色单体数与染色体数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排列顺序为3、1、2、4、5,并回答各时期的细胞特点。

分裂间期:细胞变大一些。教师强调此时期进行重要的物质准备,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

分裂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核膜解体,核仁消失,纺锤体开始形成。

分裂中期:纺锤丝附着在着丝点两侧,牵引着染色体使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教师强调:

(1)赤道板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

(2)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观察最佳时期。

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由纺锤丝牵引着移向两极。教师强调:

(1)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

(2)染色单体数为零。

分裂末期:染色体解螺旋,新核、膜核仁出现,纺锤体逐渐消失,细胞板出现形成新的细胞壁。

为方便学生记忆,带领学生组织分裂期口诀:膜仁消失现二体、形定数晰赤道齐、点裂数增分两极、两消两现重开始。

教师对于易混淆知识点强化讲解,组织学生同桌两人为一组讨论:

(1)姐妹染色单体是什么?它是何时出现,何时消失?在分裂前期和分裂中期姐妹染色单体与染色体数目的关系?

(2)分裂末期与哪个分裂期的哪一时期染色体行为变化方向相反?

学生通过查阅教材得出:

(1)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并列的.染色单体,即同一条染色体上的染色单体,经过原来一条染色体复制得来的,所以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是完全相同的。分裂前期出现,分裂后期消失。在分裂前期和分裂中期,姐妹染色单体数目是染色体数目的两倍。

(2)分裂末期与分裂前期染色体行为变化方向相反。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植物、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提问:

(1)有丝分裂有什么生物学意义?

(2)观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比较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植物有丝分裂的不同?

(3)有丝分裂的“丝”指的是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回答答案如下:

(1)有丝分裂的生物学意义是将亲代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之后精确地分配到两个子代细胞,保持了亲代和子代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2)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植物有丝分裂的不同点是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细胞分裂的方式不同;

(3)“丝”指的是植物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动物细胞中心体发出的星射线。

在学生理解各时期特点之后,教师在大屏幕呈现有丝分裂各时期的DNA分子数、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的表格,组织学生填写,并对照表格绘制曲线,在学生填写表格时教师积极参与讨论,给予指导。最后,组织学生对于绘制的曲线进行展示评价。

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形成感性认识;以讨论的形式展开问题探究,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填写表格和绘制曲线,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提升思考问题的缜密性和逻辑性,可以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概括。

3.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点。该方式有利于学生能够快速的回顾本节课知识,加深对于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14.“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说课稿 篇十四

【关键词】说课 蛋白质 理化性质

1 说教材

1.1 教材地位与作用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是全国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生物化学(陈明雄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它是在学习了蛋白质的组成、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对蛋白质理化性质的研究,为今后学习酶、蛋白质的代谢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与生活、临床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属于理解应用的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我将教材内容适当进行了调整,通过某社区医院“长时间紫外线照射损伤眼睛”的病例,导入蛋白质变性的学习,再来讲解蛋白质的沉淀、蛋白质的两性电离性质和蛋白质的其他性质。

1.2 教学目标

根据大专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以知识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课程设计方法当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确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1.21 认知目标

掌握蛋白质变性的概念及意义,蛋白质的两性电离性质及胶体性质,理解蛋白质的沉淀反应,了解蛋白质的紫外吸收性质。

1.2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训练独立学习的能力。

1.23 情感目标

通过导入临床病例,结合临床知识激发学生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兴趣及使命感,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发现生化之美。

1.24 评价目标

通过课堂测验和课后习题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当场吸收度。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临床医疗班《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的要求,及本次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1.31 教学重点

蛋白质等电点的概念,蛋白质变性的定义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1.32 教学难点

蛋白质在不同溶液中带电状态的判定。

2 说学情

大专医疗班的学生,经历三年的高中学习,有一定的化学和生物学基础,但由于文科生多,化学底子薄弱,分析问题、抽象思维的能力差。他们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自主学习能动性差。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将以病例视频—问题情境式的方法导入正课,辅以具体的生活实例,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解释拗口、抽象的生化名词。并且通过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和课后拓展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的精神。

3 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大专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模式仍是束缚性的高中学习模式,为此,我将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和目标任务驱动法来完成本次课的教学。

4 说学法

在学法上,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乐于表达。“教是为了不教”,为此,我采用了预习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思考法和合作交流法。在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中,顺利完成本次课的教学任务。

5 说教学手段

我们主要以现代化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密度。另外,借用了视频和学生熟悉的图片,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6 说教学过程

6.1 教学准备

课前一周,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发放问卷。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查找资料,解决问卷上相应的问题。(每组集中解决一组问题。)

问题为:

第一组:蛋白质变性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构变化?理化性质有何改变?

为什么长时间紫外线照射会造成眼睛损伤?

你在生活和临床实践中,见过哪些蛋白质变性的例子?

第二组:为什么可用大量鸡蛋清或纯牛奶解救重金属中毒的病人?

一岁以内的小儿在测量体温的时候,为什么不测量口腔温度?

第三组:人体内大多数蛋白质在正常体液环境中将带什么电荷?

分离蛋白质的方法有哪些?

第四组:胶体性质有哪些?

人体内有半透膜吗?

6.2 复习提问,唤醒记忆

复习氨基酸的结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为本次课中蛋白质的变性及两性电离性质的学习埋下伏笔。

6.3 导入新课

通过长时间紫外线照射损伤眼睛的视频,设计“为什么紫外线照射会损伤眼睛”的问题情景,导入“蛋白质变性”的学习。通过此视频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增强医学工作者的责任意识。

6.4 问题式教学法

首先解释蛋白质变性的概念。它是指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空间结构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学活性丧失的现象。对于其中的要点,如“理化因素”,给予图片展示。接着,结合前面复习过的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空间结构,让学生讨论蛋白质变性的特征以及蛋白质变性的临床意义,让第一组的学生回答第一组问题,并适时给予讲解。

由生活中常见的可溶于水的鸡蛋清,煮熟之后,会发生凝固,引出 “蛋白质沉淀”的学习。

解释蛋白质沉淀的定义,配以图片,以及加入硫酸铜可以使蛋白质变性产生沉淀的实验演示视频,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讨论后总结归纳出蛋白质变性不一定产生沉淀,蛋白质沉淀不一定都是变性产生。得出两者并无必然联系的结论。让第二组的学生回答第二组的问题,并给予讲解。

蛋白质沉淀还可以由等电点状态下的蛋白质产生。由此进入下一个内容——蛋白质的两性电离性质。

回顾前面复习的氨基酸的结构式,强调酸性的羧基和碱性的氨基,说明氨基酸是两性电解质。引申到蛋白质中的酸性和碱性的基团,接着给予自制动画,形象说明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得出蛋白质等电点的概念,以及不同溶液中蛋白质带电状态的判定。为了巩固学生理解,给予及时的课堂测验,了解学生对该内容的掌握度。带电的蛋白质可用电泳的方法可以分离,引用动画解释电泳的现象,并给出上届学生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实验的真实结果,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蛋白质会表现为不同的速度,为实验中讲解电泳的影响因素埋下伏笔。接着由第三组的学生代表回答第三组问题,并给予讲解。

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物质,符合胶体的范围,维持蛋白质胶体稳定的因素,我们采用画图的方式,画出蛋白质分子外的水化膜和同种电荷,方便学生理解。并引申出提纯蛋白质的一种方法——“透析”,与临床常见的血透相联系。待学生讨论后,组织第四组的学生回答第四组问题,并给予点评。

最后提出蛋白质的紫外吸收性质,这也是蛋白质定量定性分析的一种方法。

6.5 课堂小结

归纳总结,回到蛋白质理化性质的四个概念,对应各要点回顾本次课的教学内容,首尾呼应。

6.6 巩固练习

练习是掌握知识,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根据本次课的内容,为了体现知识的连贯性,我们提出三个练习题:要求学生举手抢答,并给予鼓掌和加油声,鼓励学生

6.7 拓展阅读

根据大专生的自学能力,给予相关书籍和网站,指引学有能力的学生,成立学习兴趣小组,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更前沿的生化知识。

6.8板书设计

黑板分为了三个部分,中间正上方是本次课程内容的名称,右侧列出了本次课程内容的纲目,方便学生了解,学了什么,还需要学什么。中间部分列出本次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左侧让每组的学生代表分别进行解答。

6.9 教学反思

问题式教学法基于PBL教学法改良而来。它以学生为主体,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种教学法,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消耗时间长,学生花费的精力多,不适应于整门课程的讲授。

对于教师来说,要求掌握大量的知识信息,对教师的要求高,需要不断拓展教学知识水平。

本课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重点、难点及生化学科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得到锻炼,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温故而知新,达到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高考病句语序不当解析下一篇:中学生2022年有你真好主题作文600字